生态农业市场分析报告范文

时间:2023-07-09 09:16: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农业市场分析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态农业市场分析报告

篇1

关键词:现状总体问题调查取样必要性展望步骤

1、项目概括及主导思想

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发展纲要,以及该地域总体社会环境现状、主导产业链及产业动力结构、人文文化、居住人口形态、地域空间格局等因素,力争设计规划出一套适合当地经济和人文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宏伟蓝图(5-10年)。

2、该地域现状存在总体问题

2.1村庄内房屋布局凌乱,环境较差,旧村房屋位置无序,村道不整,地基高低不一。建筑外观有一定地方特点,但特色不明显;新区路面也不整洁,新旧区域,建筑周围小环境均比较差,乱堆乱放现象均比较严重;老村部分旧宅废弃,用地浪费严重;

2.2水体环境受垃圾及堆放物影响环境不佳,直接或间接排放物以及给排水不严格区分,造成一定的水体污染;

2.3缺少大面积树木绿化,缺少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农业观光示范园及观赏果、树木等合理布局;

2.4电力及各类线路搭接混乱,有待梳理整治;

2.5村民卫生环境意识较差;

3、针对存在问题进行前期的调查及取样(其方法)

3.1访问调查

项目小组,组织访问被调查对象(企业或村民),进行问卷抽样调查,根据调查内容需要,必要时由管理咨询顾问进行采访(深度访谈)。

3.2电话调查

用电话进行简单的问卷调查,同时进行归类,通过对调查样本分析整理,得出数据型结论,使之成为规划中较有效的构思依据。在选定合格的被访问对象之前,还要进行电话样本的甄别调查。

3.3小组座谈会调查

以5-10人为对象,通过座谈会方式,征集村民的各种意见。使之成为一种社会需

求的验证和深度开发的潜在可行性探索,作为规划中定量的分析方法。

3.4建立各种数据库,寻求政策法规的支持

对村镇一级的每年统计数据,以及相关组织、协会提供的资料;建立起为远期规

划服务的各种数据库,通过当地政府每年公开发表的各类统计资料(二手资料)搜集、整理、分析,对事前调查阶段或微观环境动向调查有充分的依据。

3.5土地开发竞争力和环境评估的调查。

3.6本次调查特点及达到的目标。

明确调查目的,彻底阐明需求,准确分析相关数据,提出详细的建议。

进行与总体规划、新农村建设相对应的调查方法设计根据调查目的、时间、预算要求,从各种调查方法中,比选并进行最适宜本次

规划的调查。从而,以调查目的为核心,从调查设计到分析直至控制性规划出台,形成一体化实施战略。

需具有经验丰富的专职调查员实施调查通过问卷的设计,培训短期专职的调查员,进行直接的一线调查,从而搜集可

信度较高的第一手数据。

由专家组进行综合分析、论证

进行客观的评价和建议,从而较完善地规划出适合东里村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实施方案。

本调查团队具有丰富的产业领域经验与专业规划水准,对相关领域的政策法规

具有较高的理解能力。

采用迅捷、高效、匿名的调查方法,对搜集到的各类信息进行全方位的、分析

与研究,从而做出高质量的调查、分析报告

4.进行村域总体规划的必要性

4.1全社会大环境和时展的需要;

4.2进行村镇规划是改善一些传统观念及基础设施的需要

4.3是调整村域布局、改善村民生活及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

4.4是发展村镇新兴产业,达到综合生态平衡发展的需要;

4.5通过总体规划的合理布局,使村镇一级达到防灾减灾的功能;

4.6通过总体规划达到集约化利用土地的目的;

5.发展地方经济与未来产业链开发规划

5.1目前当地市场经济现状5.2对未来市场分析与定位5.3市场开发与市场突破的战略思路

5.4产业合理布局与竞争能力指数

6、新农村建设可开发空间的展望规划及功能布局

6.1用地功能空间格局的合理性6.2重点片区控规方案及实施的可行性

6.3与周边村镇的区域结构关系及土地功能过渡方法研究

7、规划方法、实施步骤及相关内容:

7.1对新村镇土地的规划及功能布局调整7.2对现有的道路及基础设施规划7.3生态环境保护规划7.4对遗留的历史文化保护的规划7.5镇域协调发展研究及本村发展目标、性质与职能7.6东里村发展规模定位及依据7.7村镇协调发展规划与村域总体布局7.8镇域空间结构规划与新农村建设发展模式7.9现有村域土地功能调整优化7.10生态环境与综合交通体系的合谐7.11公共服务设施与市政基础设施合理定位

7.12对村域内防灾减灾的规划研究

[实施步骤]:

1、由于东里村.新旧村落德现状分化明显,有利于规划的合理布局和调整;同时由于整个村落贯穿着一条狭长的水系,有利于营造水体环境;建议该村规划的整体意向应从环境入手,激发村民的生态发展意识,提升整体环境质量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逐步调整现有居住结构和立面风格,充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以短周期农副产品为起点,启动以农业生产为主,特色二、三产业为辅,延伸农副产品的深加工,以工业配合发展,最终带动旅游及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使东里村成为以农业为主导,以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宜居型、生态型、健康、环保的绿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

2、由于该村土地功能分布时,集中与分散比例适中,适合传统与特色农业结合发展;其努力目标为建立农业生态生产园区农业生态采摘观光园区达到新农村生态休闲渡假村。依照国家政策法规,对居住区及其他用地进行科学总体规划,逐步把人口由旧村向新村转移,逐步退老村为具有鱼米水乡特色的自然环境保护观光种植园区以及生态系统环绕的民俗游览区。新村的建设不但可承担本村村民的居住,同时逐步进行集约土地开发,使之成为旅游住宿区域。同时引导化工企业场区搬迁到下风向远水区域。配备污水处理站,逐步引导建立农产品加工企业,增加经济效益。合理发展地方船泊加工优势,引进技术,优化生产,不但安置本村的劳动力,而且还要增加对社会的就业率,多渠道提升农村企业产业链的发展。

3、由于该村距离大城市较近,交通便捷,有利于农产品的对外输出;为其结合自

身产业链发展优势,成为休闲采摘观光农业的旅游村提供了可能性。

4、启动阶段(即美化环境,提高村民意识,二三产业经济发展)

4.1开展美化家园大家谈宣传,描绘未来美好蓝图;发起生态家园村民建,改善生态环境活动,号召村民改造自家及相关区域环境,进而达到提升村民卫生环境意识的目的。

4.2以村集体为核心,以现有新村为基础,选择性拆迁部分废弃住宅,以及宅基地位置不合理的临时建筑。退还为公共设施用地以及统一规划后的环境景观用地。选择性修缮具有居住价值的住宅,对于位置合理,利于规划景观建设的房屋可引导性进行商业地产修缮;对于有居住价值但位置不合理或影响街道景观的房屋可暂时保留,被拆除部分按实际情况进行补偿,村民按规划统一到新村建房;资金由村民和村集体根据实际情况分担;(改善环境,初步完成土地使用功能的调整,节约建设资金)。

4.3改造电力及其它线路的乱穿乱搭现象,美化街道和市容。

4.4引导农民在自有承包的耕地上种植蔬菜瓜果、花卉等周期短,见效快的农产品,并开发销售渠道,以增加农民信心和补给投入资金;与此同时按规划种植一些景观树种和集中绿地。.

4.4在做好市场调研的前提下,可引导有能力者或集体出资规划合理位置建设合理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此环节涉及土地性质变更,应依法将应有部分收益纳入地方国库,同时应考虑土地补偿等多方面因素.。

4.5 规划调整已有鱼塘,并选出在总体规划中前期投入少的水域或位置增加新鱼

塘(经营模式有待调研决定)。

4.6引导农民在建沼气池,逐步形成作物沼气鱼塘作物的循环农业生态链,

即美化环境,保护水体,又增加经济收入。

5、调整阶段(进入新农村建设模式,提升市场的竞争力)

5.1待第一阶段完成之后,整个街道基本达到美观,农业生产初具特色。此时引

进采摘园概念,仍然由短周期见效快果品做起。从而调整经营模式,重新配置劳动力,使人尽其能,部分园区逐步统一管理,期间继续栽种果树及部分景观树种。

5.2配合采摘引导村民初步开发住宿及饮食服务业.

5.3鼓励不合理位置住宅搬迁进入新规划村,并给予补偿,鼓励市场经营。

6、发展阶段(改变现状,模式成型,快速发展)

6.1完成前两个阶段后,农民经济收入增加,村集体继续迅速增加。在此基础上,

依据规划蓝图,申请省市一级新农村建设办的资助;以村委会为主体,相关农民个体为副的出资方式,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旧村不合理位置的住宅全部拆迁,对合理位置住宅进行规划保留及特色修缮改造,完成旧区域以种植业、旅游业为主的全部功能转化。

6.2完成路网的改造,同时进行线路重新规划,种植规划需要的各类景观植物,配

备标识,雕塑等设施。

6.3打造水体环境,改造水体两岸景观,修缮和美化各座桥梁。

6.4引导工业生产企业搬迁到合理位置,大力发展地方特色产业,使之形成具有

市场竞争力的产业链,同时吸引外地及海外客商,扩大劳动力的需求。

6.5打造“采摘园”、“垂钓园”,”民俗园”,”农家乐”,”舟光掠影”,“旧舍采风”等

旅游休闲项目,逐步形成精品服务,作出自身的品牌。.

6.6更新村镇的经营管理模式,在发展分散住宿同时,修建疗养宾馆等,以招揽

游客。

6.7对外引进技术和资金,合理发展新型产业。至此规划实施完成,计划周期5-10

年。

8、规划的总体结论及成果

通过调研、沟通和了解,从而形成廉贻镇东里村的修建性详规(分为建筑、市政、景观几个部分),以及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型的多种经营产业规划和可持续发展远期战略规划。

要求规划成果要汲取凯文・林奇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展的一些生态理论。使村域规划凝聚着最新设计思想――即“新都市主义”的和谐化生态示范村。

它们包括:

• 活跃的、并具有原生态的公共服务社区中心

• 集中的绿地,和谐自然的景观

• 便捷的步行系统及地域民风特征

• 层次分明相互关联的街道网络以及贯穿水系的小桥人家

• 与大范围景区相联系的生态农业观光园

• 林荫道、清澈的小溪、通幽的街巷

• 具有不同私密度的公共社交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