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银行发展现状范文
时间:2023-07-09 09:16: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互联网银行发展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要: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催生着一批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的金融产品。网商银行作为新贵,于2015年6月重磅上线,传统银行对此感到压力。本文采用SWOT分析方法,综合分析了网商银行在技术条件、客户基础、运营成本等方面的优势,在服务缺陷、安全隐患等方面的劣势,在国家政策、竞争对手等方面的机遇以及面临的内外部威胁。最终,对网商银行的建设和稳步发展做出建议。
关键词 :网商银行;互联网金融;SWOT分析
引言
没有网点、没有信贷员、核心系统跑在“云”上、放贷由机器和大数据决定而不是人??这样的一串描述,和我们熟知的传统银行相差甚远。互联网金融的浪潮催生着民营银行的出现和蓬勃发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浙江网商银行于2015年6月以“MYBANK”的名字正式上线了。网商银行是背靠着阿里巴巴的蚂蚁金融发展起来的,其注册资本为40亿元,拥有6家股东。其中,上海复星工业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30%、万向三农集团有限公司为25%、宁波市金润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为18%、杭州禾博士和金字火腿为16%。
不同于银监会此前批复的“小存小贷”模式,现在的网商银行将基于云计算技术,采取“轻资产、交易型、平台化”的运营思路。未来在网商银行贷款,流程可能将实现310,即3分钟在电脑上填写并提交贷款申请,1秒钟之内贷款发放到你的账户,过程中零人工干预。
下文将采用SWOT分析的方法,对网商银行的现状做出分析:1、网商银行发展的优势因素
(1)坚实的技术基石。网商银行是中国第一家完全跑在“云”上的银行,它的技术依靠蚂蚁云。网商银行的系统是由蚂蚁金服专家团队自主研发的,主要基于金融云计算平台、移动互联平台、金融大数据平台和OceanBase数据库开发。因为有效利用了云计算,和传统的银行产品为中心的交易式IT不同,网商银行的系统是以客户为中心的交互式IT。
因为卓越的“云+端+数”能力,使得蚂蚁金融云足以满足金融行业严苛的技术要求,表1对三个方面的能力做了具体阐释:
由表1可以看出,蚂蚁云是整个技术保障里的系统基石,客户和机构的一切联结都是在这个系统里进行的。“端”将最新的生物识别技术整合进来,目标是带给客户最便捷的用户体验。而“数”的能力,体现了蚂蚁金融在大数据处理方面的优势,大数据是机构客户挖掘和自身风险控制力的基础。
(2)支付宝的先天优势。众所周知,客户数量是银行发展业务的基石,没有客户一切无从谈起。在客户基础方面,网商银行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阿里巴巴金融帝国版图辽阔,一应俱全。网商银行账户会与支付宝用户账户打通,利用支付宝的实名虚拟账户体系,获取支付宝约8亿人的庞大客户基础。
(3)运作成本低、效率高。传统银行的存储等基本业务需要在实体柜台进行,所花费的交易成本较高。而网商银行是纯互联网银行,不设物理网点、不做现金业务、没有存款、没有分行、没有柜台。据数据显示,传统银行线下贷款单笔成本2000元左右,而网商银行单笔贷款的成本不到2元钱。
从人力成本的角度来看,我国几家大型银行的员工数都超过10万。而作为一家没有经营地域限制的银行,目前网商银行将服务覆盖到全国的员工数却只有区区300人,传统银行最重要也最庞大的构成——信贷员在这里的数量却为零。换句话说,这是一家没有信贷员的银行,这也意味着在这里没有人去专门拉存款,也没有人去专门从事放贷款。
从技术成本的角度来看,以单账户成本为例,国内大银行一个账户一年的IT成本大概在50元上下,小银行则在80到100元之间,而网商银行这一成本则在1元以下。技术优势及其带来的成本下降,成了网商银行可以去大力拓展普惠金融业务的基础。(4)服务对象精准。中国不缺银行,世界也不缺银行,但中国和世界都缺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银行。
网商银行就以中小企业融资难为切入点,不做“二八法则”里20%的头部客户,而以小微企业、个人消费者和农村用户作为目标群体,服务“长尾”客户,主攻500万以下的贷款业务。其口号是“无微不至服务中小企业客户”,考核目标不是资产规模、利润率,而是服务的中小企业客户的数量。这样,网商银行的服务对象精准,更有利于服务特色化、成本最小化和效用最大化。
2、网商银行发展的劣势因素
(1)依赖于机器,缺少人性化。网商银行在从业人员构成上三份之二是技术人员,与传统银行靠柜员信贷员服务客户不同,网商银行基于平台,让银行和客户直接在互联网上对话。这样的运作模式虽然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但是不利于服务及时性、有效性的发挥。金融作为服务业,客户满意度是其立身之本。如何解决机器缺少人性化,客户需求不能即可解决的缺点,直接关系到网商银行的发展。
(2)网络安全是最大隐患。具体看来,主要是客户端安全问题、密码管理问题和网络通讯的安全性问题。作为互联网金融的产物,网商银行虽然具有便捷和易于宣传的优势,但是它没有线下物理网点,无形中增加了违约和欺诈的风险。金融产品和客户的经济利益是息息相关的,金融业客户对此是十分敏感的。网商银行能否克服没有线下网点所带来的天生弊端,取得客户的信任,是其在初步发展阶段所要克服的大难题。
3、网商银行发展的机会因素
(1)国家政策的支持。2014年3月,借着国家想要大力发展民营银行的东风,阿里巴巴与万向有幸进入首批民营银行试点名单。这以历史性的举动也就成为网商银行大厦的基石。
2015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修正案(草案)》,删除了75%的存贷比限制,将存贷比由法定监管指标转为流动性监测指标。在专家们看来, 废除存贷比指标,对资产业务较强、存款业务较弱的银行,类似于网商银行的互联网银行是重大利好。
(2)传统银行受困。这是一个开放的时代,处处充满着机会,这是一个适合创业的年代,新旧交替每天都在上演。这一点在互联网银行对传统银行冲击方面有最好的展现。传统银行躺着就能赚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许多银行走上了畸形逐利的歧途。这个时候网商银行的出现,带着低成本高效率,精准定位,似一匹野狼冲进旧金融体制的羊圈,打破安逸。对传统银行的冲击还体现在人才转移方面。相对于传统银行层级森严的晋升机制和等级明确的薪酬制度,网商银行创业型企业充满活力的血统对人才更有吸引力。事实上,网商银行的首批高管几乎都是传统银行出来的。
4、网商银行发展的威胁因素
(1)远程开户受阻。网商银行这种纯粹的线上银行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开户难。账户体系是银行最核心的体系,是一切业务开展的前提保障,如果没有完善的账户体系,银行可施展的空间就很小。网商银行已经开始试验引入“人脸识别技术”,但对于远程开户问题,监管方并没有明确表态。对于新兴业态,监管的脚步尚未跟上,态度谨慎。可喜的是,2015年年初,央行下发了《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远程开立人民币银行账户的指导意见》,但尚未下发正式试点的远程开户通知。
(2)信用体系的建设遇到困难。因为互联网上的所有行为都可以记录、可以追踪,所以其拥有海量的数据。但是,大数据并不在于你的数据量够大,而是需要完整,有价值的数据一定需要完整。而目前看来,信用数据被不同的互联网企业掌握着,要想整合资源为网商银行所用还有很多利益需要平衡,如何处理好与互联网企业的竞合关系是不得不考虑到的因素。
5、结语
基于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四个方面的分析,下面给出四大因素重构优化的建议:
SO(优势-机会)战略。首先,借助国家大力扶持民营银行和“互联网+”的东风,在技术优势和支付宝客户优势的基础上,不断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完善金融产品种类,提高服务质量。其次,在传统银行受困的现状下,勇敢抗下金融体制改革的大旗,精准服务小微企业,做好普惠金融,有力推动体制改革的进程。
WO(劣势-机会)战略。首先,保证计算机后台人工实时服务的数量与质量,认识到网商银行本质属于金融服务业范畴,客户至上。其次,要时刻做好互联网金融天生的隐患,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ST(优势-威胁)战略。首先,加强安全防范。一方面,健全网上银行的网络安全系统,防范计算机犯罪,防止病毒、黑客入侵,预防金融诈骗;另一方面,金融监管部门对网上银行的日常业务进行有效监控。其次,针对客户的“IT抵制”,提供便捷的方式进行金融业务普及。再者,培育市场的消费信贷文化,增强公众消费信心。
WT(劣势-威胁)战略。首先,与大数据结合,基于云计算加强网上银行信息资源建设。其次,构筑互联网金融信用体系。政府、央行、信息部联合启动并构建网络诚信体系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 叶纯青.来自阿里巴巴的网络银行[J].金融科技时代,2014(12):30-34.
[2] 吴樯.基于B2B电子商务平台的网商融资服务研究[M].2011.
[3] 乔海曙,许可.互联网银行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J].金融论坛,2015(06):71-80.
作者简介:
篇2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时代;商业银行;业务;影响
1995年,美国安全第一网络银行诞生,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互联网银行;1999年,美国最大的证券经纪美林宣布完全为投资者提供网上交易服务,在短短五年内,互联网银行业务获得迅猛发展。在我国,目前互联网银行的发展速度正处于朝气蓬勃的阶段,互联网银行正在以不可抵挡的态势,以超常规的速度吸引着世界的金融业,冲击着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规模。目前,我国的招商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等先后加大网上银行的投资发展。然而,中国的商业银行的互联网业务绝大多数远远落后于国外同行,开展互联网银行业务存在许多困难,发展网上银行需要适用的法律环境,社会信用体系,良好的金融体系,成本得到解决合理的网络管理模式,熟悉银行相关业务并且还要掌握IT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充满创新机制且公平统一的中央银行监管制度,等等。尽管我国的商业银行的互联网金融发展存在许多困难,但趋势是不可阻挡的。
一、互联网金融信贷业务的发展现状
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业与互联网在银行领域的结合。互联网金融具有“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精神,传统金融业务被新兴的互联网金融所渗透,产生根本性的影响,有互联网金融形式的金融业务统称为互联网金融。从广义金融上讲,包括但不限于,第三方支付、网上理财金融产品、信用评估审核、金融中介等模式。从狭义金融的角度来讲,与货币信用循环有关,也就是在互联网上实现融资的方式和方法。
在传统金融业发展的基础上,结合现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形成了银行业务新的形态――互联网金融[3]。“开放、平等、协作、分享”是现代互联网金融的特点,相对于传统金融业务来说,互联网金融更加快速、便捷。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理解,从一般意义上讲,包括但不仅仅局限在第三方支付、网上理财、信用评估审核、金融中介等模式。从狭义金融的角度来讲,与货币信用循环有关,也就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将融资的方式和方法实现结合。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金融开始成为一种新型的金融信贷业务,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推崇,将传统的信贷对象范围进行了扩大,由此很多的小企业,以前得不到银行贷款支持的企业,可以在互联网金融中实现融资。与此同时,互联网金融业务办理的快速、便捷,资金支持的及时、迅速等等优势,扩大了资金池规模,更大程度上支持了小微企业的发展。例如,浙江阿里小贷和重庆阿里小贷公司的注册资本总共为16亿元,截至2013年第二季度末,32万家电商阿里企业从小微金融平台上获得了企业的贷款申请或则个人的贷款申请,累计贷款总额超过一千亿。
互联网金融发展至今,不但没有止步的趋势,而是发展势头越来越大,以阿里巴巴为首的互联网企业,资金规模越来越大,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国有银行和商业银行的业务。2013年7月,深圳证券交易所公告,由东方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与阿里小微信贷合作推出的“东证资管――阿里巴巴专项资产管理计划”正式获得证监会批准。这说明互联网金融越来越大地推动者信贷企业的资金流动,越来越多的小微企业和个人创业者实现了融资的来源。
二、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情况分析与对比
从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到,互联网金融可以实现的业务和资金支撑深度越来越大,随着它越来越大的发展,必定会对我国的商业银行产生冲击。
在我国的银行业务中,信贷业务是最重要的业务,银行利润的来源就是通过贷款收回本金和利息之后才能获得的那部分利润。而互联网金融时代下,银行的贷款业务受到一定的冲击,因为传统银行的贷款流程较慢,条件约束比较多,将很多的企业拒之门外。所以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选择互联网金融。
1.传统信贷模式下,小微企业或者个人贷款的难度是非常打得,不仅申请贷款的成本高,费率也是非常的高,即使这样也不是所有的小微企业都有获得贷款的资格,因此,当互联网小额信贷出现的时候,小微企业开始转向这一业务领域,并带动一大批企业开始使用该领域,因为互联网小额信贷的操作简单、更及时、迅速地获得贷款。
2.互联网技术环境下,网络金融的特点就是更加开放,资源具有共享性,因此信贷业务也就实现了更高地参与度,实现了更高地透明度,在这样的现代金融的冲击下,原来的金融中介机构的主导地位逐步隐退或缺失。
三、我国商业银行业务改革的建议
1.开拓互联网金融贷款业务
共享商户资源与客户信息。互联网银行可以让各个小微企业之间构建起资源共享的平台,两者进行优势互补。
2.实现商业银行业务的多元化
商业银行要想抵住网络银行业务的冲击,就必须改变原有的获取利润结构的形式,不能只靠放出贷款获得利润,而是要提升中间业务的多元化,并创新出更多的金融产品,如加强银行的个性化服务;实施多种多样的理财产品;加强自身竞争优势,发挥综合性机构的有利地位等等。
3.加快技术改革
我国的商业银行实施先进的技术,实施数据安全技术,加强安全保障,最大限度地降低系统技术风险,保障金融业务的持续稳定运行。
4.扩展网络银行服务功能
商业银行业务实施网络化经营,又称为网络银行业务,即INTERNET BANKING或E-BANKING,或网上银行业务、在线银行业务。网络银行服务主要是各大金融机构利用互联网技术,以本银行的计算机为终端,实现“三位一体”的银行服务网,实现在互联网上的办理业务,这是一种新型银行业务。这种全新的银行业务近年来受到广大客户的欢迎,因为他解除了在银行排队等候的方式,并且不受上网方式的局限,可以在PC,PDA、手机、电脑等终端上面,快速地完成汇款、转账、缴费等业务,突破了空间的限制,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办公室里,甚至是公共场所,都可以随时随地地完成各种交易,这种便捷和安全,以及实时管理账户的功能是任何银行服务所不能取代的。例如,我国的招商银行的“一网通”,还有各大银行的手机银行业务等,都极大地实现了银行业务经营的网络化。
四、结论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银行要建立健全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制度体系,通过立法明确互联网金融的性质、设立条件、服务范围和监管部门等,为有效监管互联网金融提供依据。在促进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开展竞争与合作,促进金融服务的深化和创新。
参考文献:
[1] 由曦,宋玮,刘琦琳,袁满,董欲晓.交战互联网金融[J].时代金融,2013,(01)
[2] 施青华.三网融合下的商业银行业务创新思路分析[J].中国金融电脑,2011,11
[3] 俞艳波.第三方支付下商业银行的业务管理[J].金融管理与研究,2011,(05)
[4] 王祥,樊晓华,李玮.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个人金融业务竞争实力比较[J].统计与管理,2014,01
[5] 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
[6] 冯娟娟.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竞争策略研究[J].现代金融,2013,(04)
[7] 冯娟娟.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竞争策略研究[J].现代金融,2013,04
[8] 何丹.电子商务和我国商业银行业务的创新[J].商,2013,02
篇3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互联网金融;互联网融资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伴随农业产业化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农民市民化,出现了大量的中小微企业、创业型企业和日益增加的城镇居民,对金融都有着强烈而迫切的需求。这些主体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城镇化发展的速度,对城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当前,在部分中小城镇、县域城市、农村地区金融供给不足,无法满足日益增加的金融需求。互联网金融以其高效、低成本和跨时空的特点,弥补这些地区金融服务的短缺,不仅能提供更便捷的存贷、结算、支付、理财等传统金融业务,也能提供新的融资方式和融资渠道,是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创新。
1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互联网金融从2013年开始进入到飞速发展阶段,主要在支付结算领域、融资领域、征信领域及传统金融互联网化等发展迅速,规模不断上升。本文重点阐述与新型城镇密切相关的第三方支付、P2P贷款、众筹及传统金融互联网化的发展现状。
1.1第三方支付增速趋于平缓
第三方支付根据业务类型可以细分为网络支付、银行卡收单、预付卡发行与受理,网络支付中的互联网支付和移动支付是主流。2013年之前主要以互联网支付为主,2013年之后移动支付迅速发展。随着第三方移动支付机构的进入资质变得更加规范,2016年以后动支付的交易规模增长趋于平缓,2019年移动支付的交易规模达到226.2万亿元,同比增长18.7%(图1)。
1.2P2P借贷平台进入退出和转型阶段
2013年之后,P2P贷款迅猛发展,问题平台不断。随着监管不断深入,平台进入退出和转型阶段,2017年后,正常运营平台数量不断下降,综合收益率相对稳定,年成交量和贷款余额都急剧下降。2019年成交量为9649.11亿元,相比2018年减少了46.24%,创近5年新低。贷款余额也同步走低,2019年末总体贷款余额同比2018年下降37.69%(表1)。数据来源:网贷之家2015年―2019年《中国网络借贷行业年报》
1.3众筹平台减少,项目质量提高
众筹作为新兴融资方式,其发展受到小微企业和创业者的欢迎,据众筹家的人创咨询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2月底,我国处于运营状态的众筹平台共有67家,近三年的平台运营数量呈下降趋势(表2)。虽然众筹平台的数量骤减,但众筹成功项目及融资额都成上升趋势。2018年上半年,共发起项目48935个,成功项目数为40274个,成功项目融资额达到137.11亿元,与2017年同期相比增长了24.46%,成功项目支持人次约为1618.06万人次。
1.4传统金融互联网化众发展迅速
传统金融互联网化是指传统金融机构借助互联网平台开展业务,主要包括互联网保险、互联网银行、互联网证券、互联网消费金融等。一是商业银行大力布局互联网业务,尤其是网络支付和移动支付。2018年末,商业银行共处理互联网支付业务570.13亿笔,较上年同期增长17.36%;共处理移动支付业务605.31亿笔,较上年同期增长61.19%。二是互联网保险在经历了上升和下滑阶段后,开始回暖,2019年,互联网保险保费收入2696.3亿元,同比增长42.8%。三是互联网消费金融于2013年~2014年起步,2016年~2017年呈爆发式增长。数据显示,2017年互联网消费金融放贷规模达到4.38万亿元,较2016年增长了904%;2018年达到约9.78万亿元,同比增长122.9%。与此同时,证券公司也在利用互联网全力开展相关业务。
2互联网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的主要模式
互联网金融以其高效率、低成本、跨时空等优势,满足城镇中小微企业和居民对金融的特殊需求,更好的推动了新型城镇化建设。互联网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模式进行:传统金融机构互联网模式、第三方支付模式、互联网金融融资模式。
2.1传统金融机构互联网模式
传统金融机构互联网模式主要是指传统的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利用互联网开展各项金融业务。银行互联网模式主要是网络银行和手机银行,提供综合;证券互联网模式主要包括证券公司基于互联网自建平台提供网上综合理财服务和证券公司与电商平台合作建立网上商城开展相关业务;保险互联网模式主要是指保险公司利用官网开展业务和通过电商平台销售产品。随着传统金融机构的互联网化,尤其是银行和证券的互联网模式,不断创新业务和产品,很大程度上节约交易时间和成本,提高效率。同时,也提升金融服务覆盖面,极大改善了城镇化建设中县域小城镇、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环境,满足这些地区支付结算、融资、投资理财等金融需求,推动城镇化进程。
2.2第三方支付模式
以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是互联网金融的主要模式之一,以其便捷性和高效性的特点,打破了交易支付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已成为支付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改变了企业和居民的支付结算方式和习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随着第三方支付的覆盖面不断拓宽,使城乡居民的支付结算高效便捷。同时第三方支付提供的信用数据、金融增值等业务,对城镇化过程中小微企业及自主创业者融资提供帮助,一定程度上缓解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提升融资成功率。
2.3互联网金融融资模式
互联网金融融资模式主要包括P2P借贷、众筹和电商小贷。P2P网贷平台定位中小微企业贷款和个人消费信贷,低门槛、低成本、贷款易是其重要特点;众筹主要服务自主创业者和个人,其特点是融资金额小数量大、融资门槛低、开放性;电商小贷主要服务对象是电子商务平台的商户,其特点是高效率、低成本。互联网金融融资模式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中小微企业、自主创业者及个人融资问题,尤其电商小贷对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起到很大推动作用。
3互联网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的主要路径
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涉及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小微企业发展、及城镇居民日益增加的金融需求,金融一定要根据实体经济的需求不断创新,互联网金融以其低门槛、低成本及跨时空的特点,在支持农业产业化、中小微企业融资及城镇居民金融需求方面都有着自身的优势。
3.1互联网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
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农业产业化迅速发展,然而小城镇及农村地区金融覆盖面不足,金融体系不健全,农业产业发展金融需求得不到很好的满足,互联网金融跨时空弥补金融缺失问题,提升金融覆盖面,能一定程度上推动城镇化发展。一是网络银行和手机银行、第三方支付等互联网金融能满足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对支付、结算、汇兑、存贷等基本金融业务的高效率、低成本要求。二是以P2P为主的互联网融资平台,为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出现的中小微企业、自主创业者、农村电子商务等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满足个性化的金融需求,提升融资效率。
3.2互联网金融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
城镇化进程中,随着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农民市民化,涌现出越来越多的中小微企业和自主创业者,原本就属于融资难道的主体,加上新型城镇金融体系不完善,这些企业依靠传统金融机构贷款非常困难。以P2P借贷、众筹、电商小贷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融资平台,能够打破时空限制,点对点、低成本、高效率提供融资,解决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问题。P2P借贷能较好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问题,众筹能有效解决自主创业者融资问题,电商小贷则能解决乡镇电子商务企业的融资问题。城镇化中中小微企业是重要建设主体,互联网金融促使其长远发展,从而有效推动城镇建设。
3.3互联网金融服务城乡居民多样化金融需求
新型城镇化建设伴随农民市民化,城镇居民增加,又随着城镇化进一步发展,居民的财富日益增长,对金融的需求更加多样化、个性化,除了支付结算等传统金融需求,还有信贷和理财需求都越来越普遍。第三方支付和移动支付的创新,为居民衣食住行、旅游消费等提供更便捷高效的支付结算方式。而互联网证券、互联网银行、互联网保险和P2P借贷等为城镇居民提供低门槛、便捷性的理财渠道。众筹、P2P借贷、互联网消费金融与电商小贷也为城镇居民个人贷款提供新的融资渠道。
4对策与建议
4.1加强中小城镇及农村地区互联网金融发展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网络设施和信息化设施建设。二是政府要引导推动,互联网金融的特殊性,需要靠政府的引导和支持,让广大中小城镇及农村地区互联网金融得以正常正规发展。三是加强互联网金融宣传,加深乡镇及农村地区居民对互联网金融的认知,引导其正确安全使用。
4.2创新城镇化互联网金融产品
互联网金融企业要逐步扩大对新型城镇化的支持面,积极开拓中小城镇和农村市场,根据新型城镇化的金融需求,不断创新金融产品。一是加强农业产业化、乡镇旅游、城镇自主创业者的信贷产品创新,提供更多的针
对性信贷支持。二是创新适合中小城镇居
民的互联网理财产品,提高安全和收益。三是加强第三方支付支持城镇化的服务创新,改善支付环境和拓宽支付领域。
4.3积极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
作为发展中的金融创新模式,互联网金融存在较大的风险,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努力,积极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首先,政府需要从监管层面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规范行业发展,引导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其次,互联网金融企业自身要加强风险管理,行业成立管理、监督等自律性组织,制定行规。企业内部成立专门的风控管理部门,聘请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从事相关业务。最后,城乡居民个人应该加强互联网金融认知与风险意识,积极保护个人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陈清风.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陕西省涉农企业融资模式创新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7,13(9):69-70.
[2]乔小燕.苏州互联网金融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现状及对策分析―以吴江地区为例[J].时代金融,2017,38(12):39-41.
[3]刘宝磊.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农业产业化发展探讨[J].农业与技术,2019,39(24):173-174.
篇4
互联网金融这一概念,是2012年谢平首次在正式文献中提出的。他在《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中提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科技,特别是社交网络、移动支付、搜索引擎和云计算等,将对传统金融模式产生根本的影响。这种既不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相同,又不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相同的第三种融资模式,就是互联网金融模式。互联网金融并不仅是金融业和互联网的简单结合,而是在实现安全、移动等网络技术水平上,被用户接受后,尤其是对电子商务接受后,为适应新的需求而产生的新模式。
二、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经历了网上银行、第三方支付、个人贷款、企业融资等阶段,其在资金供需双方的匹配、资金的融通等方面渐渐深入传统金融业务的核心。当前我国从事互联网金融的主要是由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组成。金融机构从事互联网金融,主要是对传统金融业务进行互联网创新及电商化创新。非金融机构主要包括利用互联网进行金融运作的电商企业、P2P模式的网贷平台,众筹模式的网络投资平台以及第三方支付平台等。我国互联网金融主要有成本低、效率高、覆盖广、发展快、风险大等特点。
(一)国内主要互联网金融模式及发展现状
第三方支付模式。第三方支付是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而兴起的,2013年我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53729.8亿元。目前第三方支付主要是支付职能,起中介的作用。以后可能会有储存、理财等功能,如余额宝。国内第三方支付企业主要分为五类:一是互联网巨头类,如支付宝、财付通,背后依托的网站分别为阿里巴巴、腾讯。二是独立第三方支付运营商,如拉卡拉、汇付天下、快钱等。三是银联和银行类,如银联商务、北京银联等。四是地方国资类,如首信易付、数字王府井、通联支付等。五是电信营运商类,三大运营商均已成立了电子支付企业,为中国电信天翼电子商务公司,中移动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和联通沃易付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P2P网贷模式。宜信是我国首家以P2P网络平台形式从事小额信贷的公司,2006年4月在北京成立。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我国以P2P 模式运营的网络平台已有2000多家,融资规模超过百亿。由P2P的概念在我国衍生出了很多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类:一是交易模式,如手机贷。此类平台作为中介,不吸储不放贷,只提供金融信息服务,由合作的小贷公司和担保机构提供双重担保。多为“1对多”的交易模式,即一笔借款需求由多个投资人投资。二是债权转让,为“多对多”模式,借款需求和投资都是打散组合的。三是服务平台,此类平台具有大集团的背景,是由传统金融行业向互联网布局的。四是综合交易,如阿里小贷。这种模式凭借其客户资源、电商交易数据及产品结构的优势,线下成立的小额贷款公司对其平台客户进行服务。
众筹融资模式。众筹融资是指创意人向外界筹措资金或帮助,然后将创意的开发过程和结果提供给投资人,投资人通过创意的盈利来获得相应的报酬。2011年,我国的众筹融资模式开始出现,目前国内有一定规模的众筹网站已经不下十家,如点名时间、追梦网、淘梦网、海色网、好梦网、点火网、众意网、人人投等。其中点名时间,于2011年7月上线,是上线最早的众筹平台,也是国内最大发展最成熟的众筹网络平台。
除以上几种模式外,互联网金融还包括电子货币模式、互联网银行模式等。互联网金融正在我国不断地发展和扩展。
(二)国内互联网金融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首先,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目前我国的法律法规还没有针对互联网金融专门做出规定,之前的银行法、证券法和保险法等都是基于传统金融业制定的。对于互联网金融,缺乏与之相应的法律法规。
其次,监管体系不健全。互联网金融在我国尚处于发展初期,其作为金融市场上一种新兴的金融模式,现有的金融监管体系还无法对它进行全面有效的监管。
最后,风险大。风险主要体现在:一是信用风险。互联网金融相关的法律还有待完善,违约成本较低,容易发生恶意骗贷、卷款潜逃等风险。例如,淘金贷、优易网等P2P网贷平台都发生过骗贷事件。二是互联网安全风险。我国互联网安全问题突出,互联网金融安全不容小视。一旦遭遇黑客攻击,互联网金融将不能正常运作,危及客户的资金安全和个人信息安全。
三、未来促进我国互联网金融更好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我国应尽快开展互联网金融领域的立法工作,从法律法规层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定义、业务范围、机构形式、监督管理和法律责任等方面进行规定。一是修改现有的金融法律法规。修订包括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和银行监督管理法等法律;二是制订专门的《互联网金融法》,规范互联网金融的范畴、市场准入标准、退出标准、交易行为准则和市场操作规范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制订相应的配套规章制度和行业标准。
(二)健全监管体系
建立互联网金融监管机构,专门履行互联网金融监管职责。一是按照分业监管的原则,分别由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根据各自的职责,设立专门的互联网金融监管职能部门,负责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二是建立专门的互联网金融监管机构,专职履行互联网金融监管职责。三是建立网上互联网金融监管平台。由于传统的金融监管手段不能完全适应互联网金融的监管,网络非现场监管是一种必要手段,实时对互联网金融进行监管。
(三) 增强风险防范能力
第一,建全社会信用体系,建立互联网金融信用体系,使个人资信状况日渐透明化,从而提高客户资信审核的准确性,解决参与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第二,针对客户群体开展互联网金融安全教育活动,以此提高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的自我保护能力和风险意识。第三,加强风险控制,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如建立资金监管和反洗钱制度,防范互联网金融平台发生资金挪用和洗钱等风险事件。同时严厉查处互联网金融信息的不实宣传,严密防范互联网金融从事非法集资和违规吸收公众存款等活动。第四,构建更安全更人性化的计算机网络体系。增强互联网金融操作的安全与规范,以此降低互联网安全风险。
篇5
(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
目前,互联网金融在中国异军突起且呈现快速发展之势,在支付领域、信贷领域和理财领域乃至整个金融业都感受到了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巨大竞争压力。
1、第三方支付发展突飞猛进。第三方支付是指与大银行签约且具备一定实力和信誉保障的第三方独立机构提供的交易资金支付平台。第三方担当中介和监督的职能,通过在收款人和付款人之间建立过渡账户,使买卖双方在信用缺乏保障的情况下,可以顺利完成资金和货物的交易,第三方支付方式可以很好地解决由C2C(客户―客户)模式引起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随着互联网用户便捷支付需求的增加,以及年轻人群体的消费支付特点,第三方支付在近几年发展迅猛。截至2014年第一季度,我国第三方支付交易总额为53729.8亿元,同比增长46.8%。第三方支付产品种类也越来越丰富,目前主要的产品有支付宝、财付通、拉卡拉、易宝支付、快钱、银联商务、汇付天下等。从第三方支付的发展趋势来看,我国的第三方支付模式从“线上”逐渐过渡到“移动”支付。截至2014年第一季度,我国移动支付市场交易量增至15328.8亿元,环比增长112.7%,占第三方支付交易总额超过24%。人们可以利用手机,更便捷地进行支付和缴费,尤其是2014年初,微信红包的兴起以及微信支付与打车软件的合作,更催生了移动支付市场的爆炸式繁荣。
2、互联网融资发展蒸蒸日上。互联网融资是指通过互联网这一融资平台,以信用贷款的方式将资金借给有融资需求的经济主体。这种互联网金融业务正是对银行金融服务的有益补充,互联网融资的门槛较商业银行低,很多银行无法满足的中小微企业和小额个人投资者融资需求,可以通过互联网融资平台得以实现,因此互联网融资在最近几年呈现快速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互联网融资有P2P(人人贷)、众筹融资、小额贷款公司面向网上放贷三种方式。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我国P2P网贷平台成交额规模达到897.1亿元,同比增长292.4%,P2P网贷平台数量523家,同比增长253.4%;尽管我国众筹平台刚刚起步,然而目前已经约有21家众筹融资平台;阿里小贷作为小额贷款公司的典型代表,成立三年累计放贷1500亿元。由于满足了草根民众的金融需求,互联网融资发展势头迅猛,未来也将继续保持良好发展趋势。
然而,不管是P2P、众筹,还是小额贷款公司,其实质都是民间借贷。目前,我国并没有制定出完善的法律法规对民间借贷进行有效监管,互联网融资游走在法律的灰色地带,风险不断暴露,信用体系亟待完善。
3、创新型理财产品异军突起。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大量的理财产品也不断涌现,“高收益”、“低门槛”、“灵活存取”成为互联网理财产品吸引投资者的标签。“余额宝”是互联网创新型理财产品的典型代表,阿里巴巴在支付宝的基础上设计出余额宝,以满足支付宝客户闲散资金保值增值的需求。余额宝刚刚推出的时候,6%、7%左右的收益率远远超过银行活期存款,银行传统理财产品的投资门槛一般最少为五万元,较稳健的理财产品周期最短也通常为一个月,余额宝“一元起买”、“周期短”的特点更是比银行传统理财产品具有更大的优势,深受拥有小额闲置资金年轻人的欢迎。目前,余额宝的用户数量已经超过一个亿,人均交易笔数在过去一年里增长30%,余额宝的出现无疑给银行传统理财业务带来了极大冲击。
(二)互联网金融的优势
互联网金融具备很多优势,能够方便人们的生产生活,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金融服务,实现了过去银行不能做到的一些方面,能够更加普惠老百姓,是传统商业银行业务的有益补充。
1、互联网金融业务操作方便快捷。首先,互联网自身有无时空、无地域的特点,它可以全天候、全方位地提供在线金融服务,客户进行网上交易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人们通过互联网进行金融交易更加便利。其次,就第三方支付而言,用户只要将银行卡与第三方支付账号绑定,输入账号和交易密码即可完成网上支付操作,方便快捷,并且可以直接在移动装置上操作,大大减少交易成本,第三方支付与打车软件等新兴便民软件的合作,更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尤其迎合了广大年轻客户的在线交易需求。最后,就互联网融资而言,小贷公司无需像商业银行那样对借款人进行程序繁琐的贷前审查,只需分析互联网数据,即可掌握借款人信息,缩短业务流程,更加简便。
2、互联网金融服务门槛低。商业银行偏爱对大企业提供授信,即使是近几年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融资力度,通常放贷流程也比较麻烦,针对个人投资者更是设立理财额度门槛。然而有些小微企业,尤其是80、90后创业者的小微企业,它们与银行的信息不对称,银行按照放贷规则,无法了解这些企业的真实经营情况,只能要求借款人提供担保,而小微企业通常无法提供担保,因此银行无法为这类企业提供贷款服务。然而互联网金融的融资门槛低,几万元、几千元,甚至是几百元的贷款都可以做,这就极大满足了贷款需求不多的小贷企业。依靠互联网强大的数据系统和信用体系,流动实时的信用数据保证小额贷款公司对客户准确的信用评价,很好地控制无抵押贷款的信贷风险,比如阿里小贷坏账率还不到1%,而银行的坏账率则远远高于这个水平。
3、互联网金融具备信息搜集和存储的天然优势。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利用其天然优势,对数据进行进一步挖掘。首先,以网上购物为例,互联网金融不仅可以获得商品交易规模、交易种类等交易结果数据,还可以获得客户浏览过哪些商品、在该商品网页中停留多长时间的交易过程数据,这有利于挖掘客户喜好,为客户推荐其喜爱的商品,实现对不同客户的个性化服务,提高互联网金融的营销能力。其次,由于信息搜集渠道广、信息储存能力强,互联网可以通过多个侧面搜集客户信息,将分散庞杂的信息资源存储起来,利用云计算对信息进行分析,实现对企业客户的信用评价。
二、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经营模式的挑战
(一)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受到冲击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是指银行作为中介替客户办理收付、、担保等委托事务。然而,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打破银行垄断中介业务的格局,动摇了银行的中介地位。
1、第三方支付方式对银行支付方式具有替代作用。客户可以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尤其是移动支付平台,直接进行支付交易。这种支付方式简捷方便,输入交易账号和密码即可,而无需通过银行的分支网络,越来越多的客户逐渐改变了消费习惯,选择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的方式。多种多样的支付手段不断侵蚀银行的传统支付方式。同时,一些第三方支付平台公司也逐渐涉及保险、代售基金、信托等业务,多元化经营更是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
2、互联网理财产品挤压银行传统理财业务。以余额宝为例,当前余额宝的最高7日年化收益为4.17%,是银行活期收益的11.92倍,而且门槛较低,可以随时存取,优于门槛较高且流动性较低的银行理财产品。虽然目前余额宝收益率有所下滑,有些银行也推出了“各种宝”的短期高收益理财产品,但很多老百姓对此并不了解,银行的营销力度也极为有限,这说明商业银行自身对这些产品就持怀疑态度,并不是银行主打的业务品种,即使商业银行中模仿“余额宝”的产品不断推出,也仍没有打破银行传统理财产品的设计方式和经营模式。
(二)商业银行的客户资源受到影响
由于互联网融资门槛低、额度需求小、流动性高、贷款流程简单的特点,越来越多的小微企业选择到互联网小额贷款公司借款。虽然目前我国互联网融资平台并未制定出相关的监管制度,互联网融资存在较大风险,客户也多为未被银行融资服务覆盖的小微企业,商业银行的信贷资源还没有受到互联网融资的影响。但从长期来看,随着监管制度的建立健全,互联网融资贷前审查、贷中交易以及贷后管理流程的不断完善,加上互联网自身强大的信息搜索和储存能力,企业会偏向选择交易成本较低的互联网融资方式,这会减少商业银行一部分小微企业客户。除了信贷客户资源方面,互联网投资产品的创新也会抢占商业银行的客户资源,从某种程度上看,银行的存款利率还赶不上物价上涨的速度,把钱存在银行里并不是一个明智的投资选择,对于那些并不富裕、有闲置资金的老百姓一直在寻找更优的投资选择,而互联网理财产品的出现恰恰迎合了人们的需要。
对于我国的金融行业,客户一直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要素,一个企业发展好不好,关键在于是否拥有庞大的客户群。互联网金融的飞速发展抢占了商业银行的客户资源,这必将对以客户占主导地位的商业银行发展产生巨大冲击。
(三)商业银行的服务模式面临提升
商业银行服务通常偏爱大客户,对高端客户才会提供VIP服务,而对于账户资金少的散户,银行重视不足。部分商业银行服务意识仍然落后,客户办理业务排队时间长,有些银行工作人员服务态度也不是很好,理财产品品种有限,汇款转账和存取有时并不便利、交易成本高。由于缺乏强大的数据系统,商业银行很难掌握客户消费记录、资信情况等全部信息,设计的产品无法满足每一个客户的需求,无法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与传统商业银行相比,互联网金融在服务方面则占据较大优势。它依靠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系统,了解每一个客户的消费和投融资需求,对每一个客户,无论大小,都可以提供个性化服务,增强了用户体验,提高了客户的受尊重程度。同时,利用互联网金融平台,客户无需排队,在家里就可以完成交易,这种方便快捷的交易模式迎合了当下快节奏、高效率的生活方式。商业银行一直在谈论提高服务能力和营销能力的重要性,但收效甚微,与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服务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互联网金融的出现让商业银行意识到打破传统服务模式是刻不容缓的,“倒逼”商业银行加强营销管理、提升服务质量。
(四)商业银行利润来源方式将被改变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100多年来,存贷差一直是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方式,银行通过规定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拼关系拉客户来创造利润,与发达国家相比,这种管理和运营模式存在很大问题。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积极发展中间业务,利润来源渠道多样,而我国商业银行创新性差,重视数量但忽略了质量,信贷结构不健全,中间业务的利润收入占比低,存贷差仍是主要的利润来源。
但是,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将打破这一格局。银行的活期存款利率本来不到1%,但余额宝刚推出就以6%的高收益吸引大批投资者,银行若不想存款流失,必须要推出类似产品,提高短期灵活理财产品的收益率。目前我国贷款基本达到利率市场化,存款利率市场化仍在进程之中,互联网金融会“倒逼”商业银行提高资本资产定价能力,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让我国银行业在竞争中改革经营模式,改善信贷结构,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互联网金融将会加速利率市场化改革,推动银行存款利率的市场化,“存贷差”不再会是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方式。
三、面对互联网金融的挑战,商业银行必须深化改革
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使商业银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要想维持传统银行业的稳定发展,商业银行必须通过深化改革积极应对互联网金融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既然存在竞争关系,就必然存在合作机会,银行一方面要转变自身的传统经营模式,加强运营管理,另一方面也可以与互联网金融合作,借助互联网金融加快向智能化的网络银行转型。
(一)提高对中间业务的创新能力
1、加强与第三方支付平台合作。支付宝作为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典型代表,其用户数量突破3亿,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支付公司,原因是它方便快捷的支付方式正在逐渐转变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它的出现满足了互联网金融企业和个人客户对支付交易方便快捷的需求。银行本来是传统金融交易中的信用中介主体,更应当发挥好支付中介的功能。面对互联网金融在支付方式上带来的冲击和客户对支付方式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商业银行就要主动改变传统经营理念,迎合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变化。商业银行不能害怕失去支付体系的主导权,反而应当融入现有的电子支付产业链,积极与第三方支付平台合作,加强研究力度,制定出个性化的电子支付方案,甚至可以与互联网科技公司进行技术合作,构建属于自己的支付平台。
2、优化拓展原有的手机银行与网上银行业务。网银用户之所以转而选择快捷支付的原因就在于操作简便,只需要绑定银行卡,每次交易时输入账号密码就可以轻松完成支付,而且可以直接在手机上交易,无需像网银那样进行多步骤页面操作和使用U盾。实质上,网络银行是银行物理网点的补充,应当在客户交易中发挥重要作用,在互联网金融时代,原有的网上银行业务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了,商业银行应当加大创新力度,优化网银的使用流程,丰富网银的功能,在战略上提高对网银的重视程度。同样的,我国手机银行业务虽然已经发展了五年多,但手机银行和支付业务却没有迅速发展,使用该项业务的客户并不多。因此,在手机银行与网上银行业务方面,银行有较大的创新拓展空间,这两方面对于提升银行的竞争力十分必要,也意味着银行未来的发展要侧重网络银行方面。
3、推出创新型理财产品。互联网金融开办的理财、信托等中间业务无疑给银行造成一定的竞争。尤其余额宝以其高利润、低门槛分流了一部分银行的理财客户,商业银行要提升自身竞争力就要加强理财产品创新力度。目前,有些银行已经做出了良好的尝试,比如民生银行与基金公司合作,推出了“如意宝”等类似余额宝的互联网余额理财产品。当然,商业银行不能一味地模仿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产品,应当加大产品研发投入力度,充分调查客户群体的投资喜好,结合自身特点,积极拓展中间业务。
(二)调整信贷结构
互联网金融的信贷客户主要是10万以下的小额企业,而商业银行的小微企业最低也不会低于100万,因此,网贷企业弥补了商业银行的盲区,满足了微小企业对资金的需求,掠夺了一部分银行的信贷资源。然而,互联网金融和商业银行并不是互相替代的关系,恰恰相反,互联网金融是对商业银行的很好补充,如果二者形成优势互补,共享信贷资源,可以共同发展。
因为门槛低、交易成本少,依靠大数据可以对资金较少的企业进行可靠的监控,小微企业可以首先通过互联网融资平台获得贷款,以减少交易成本,方便快捷。但是,随着企业的成长,互联网融资会无法满足其贷款需求量,对他们的信用评价和贷前审查、贷后管理也无法满足。如果能将商业银行与互联网融资企业纳入一个链条中,联手打造中小企业线上融资平台,利用商业银行较为完善的贷款管理体系,结合互联网数据储存和挖掘功能,就可以有效扩大商业银行小微贷款的市场份额。
目前,已经有不少银行采取措施应对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冲击,纷纷投身到电商的发展中去,建立自己的网上商城,这在某种程度上顺应了互联网金融的时代潮流,但商业银行要想将自己建立的网上商城同老牌电商企业相抗衡,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以建设银行“善融商务”为例,2012年“善融商务”成立以来,建行为小微企业和个人客户提供了在线融资平台,可以在线采购商品、融资借贷,但是银行缺乏电商平台发展经验,在客户群体中并没有建立良好的品牌和口碑,难以与发展成熟的电商企业抗衡。“善融商务”的交易量有限,机构庞大,供应链管理较差,在业务方面只是单纯的模仿老牌电商,并没有突出自身特点进行创新,因此盈利空间有限。商业银行应当真正调整信贷结构,加大创新力度,用互联网的思维做金融,而不是为了维持客户粘性草率跟风。商业银行目前在小微企业客户方面已经做出了初步尝试,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要想真正实现普惠金融,还要继续转变经营模式、深化改革。
(三)提升服务水平,完善银行管理制度
1、拓宽营销渠道。商业银行应当向互联网企业学习,学习它们的互联网营销方法,拓展多渠道营销,可以进行微信和微博营销,扩展客户来源,保持与客户的长期沟通,向客户主动发送银行的最新产品、最新服务和信息,方便潜在消费者及时了解银行的最新业务,加大营销力度。
篇6
关键词:第三方支付;网上银行;冲击;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3-0090-03
一、第三方支付与网上银行发展现状
(一)第三方支付发展现状
第三方支付就是一些与银行、产品供应商签约,并具备一定实力和信誉的第三方机构提供的网上交易平台。国外第三方支付起步较早,1996年全球第一家第三方支付公司在美国成立,此后Amazon Payments、Yahoo PayDirect、PayPal等第三方支付公司也相继涌现。PayPal成立于1998年,于2002年被全球最大的C2C公司eBay全资收购,之后仅一年PayPal就依托eBay强大的市场份额实现了4.4亿美元的交易金额。目前,PayPal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第三方支付公司之一。
我国第三方支付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自2008年以来,我国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不断扩大,交易额不断增加,尤其是2010年达到了10 105亿元,2008―2010年我国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增长了近4倍。目前我国比较成熟的第三方支付公司主要是支付宝和财付通,两者累计市场份额接近80%,尤其是支付宝在众多网民中更是“家喻户晓”。支付宝成立于2004年12月,与国内外180多家银行以及VISA、MasterCard等国际机构合作,主要提供支付及理财服务,包括网络购物担保交易、网上支付、转账、信用卡还款、水电煤缴费、个人理财等多种服务。截至2014年3月,支付宝的总支付金额达到了6 230亿美元,日均支付量达106亿元人民币,成为中国最大的第三方支付平台。
(二)网上银行发展现状
网上银行最早起源于美国,之后迅速在有互联网覆盖的地方普及。美国第五大银行Wells Fargo被认为是美国网络银行业务最成熟的代表,1995年起提供网银业务,其网银客户超过160万,接受网银服务的客户占客户比重的20%。1996年实现不同账目间转账、线上信用卡账单等功能,1998年正式开始网络贷款申请业务。截至2009年末,Wells Fargo已拥有1.3万亿美元的总资产规模。
在国内,中国银行最早开始发展网上银行业务,1998年3月我国第一笔互联网网上电子交易成功。目前,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光大银行等多家银行的也已经开始提供网上银行服务。近年来,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下,我国网上银行的发展也迎来了大好的契机。根据《中国网上银行市场监测数据报告2014年第二季度》中的数据显示,2014年第二季度中国网上银行市场整体交易规模达到382.7万亿元人民币,环比增长8.7%,同比增长27.8%,同时,各大银行的网上银行交易份额也有很多提高,其中工商银行以34%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一,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和中国银行分别以15.3%、14%和10.8%紧随其后。总体来说,我国网上银行发展呈现稳步上升趋势。
二、第三方支付与网上银行的对比分析
(一)第三方支付较之网上银行的优势
1.第三方支付具有担保功能,为网上购物提供了担保。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网购大军中来,网络购物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特点在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由于网络的虚拟性,网购的买卖双方无法面对面交易,这就产生了双方的不信任。与网上银行相比,第三方支付在交易过程中充当了担保的角色,消费者在选好要购买的商品并下单后,所付的货款暂时被存入第三方支付平台,当收到货物并检查无误后,消费者只需通过互联网确认收货,之后第三方支付平台便会将货款划入卖家账户。有了第三方支付平台提供的担保,买家不用担心付款后收不到货品,卖家也不再担心发货后收不到货款。第三方支付为虚拟的交易提供了现实的保障。
2.第三方支付方便快捷,适合小额支付。由于网上交易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在时间空间上有很大的自由,这就产生了许多小金额的交易,比如手机话费的充值等。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付款,用户只需在支付时输入自己的支付密码即可,不用再像网上银行支付那样登陆网上银行,选择支付账号等多道程序,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消费者的时间,尤其是在进行小金额的支付时,大家更倾向于选择第三方支付。
3.第三方支付线上交易成本低。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可避免地要通过银行进行一些资金的流动交易,如转账、汇款等,这就会产生一定的手续费,而随着第三方支付与网上银行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线上交易。以支付宝和工商银行为例,通过支付宝进行转账的客户在每月的限额交易流量范围内不收取手续费,这个范围是实名认证客户10 000元/月,非实名认证客户1 000元/月,超过这个范围的按0.5%收取手续费,最低1元/笔,最高25元/笔。而通过工商银行网上银行进行转账时的手续费为:同行异地转账每笔按0.9%征收,最高45元,最低1.8元;跨行同城转账每笔按0.9%征收,最高45元,最低1.8元;跨行异地转账每笔按0.9%征收,最高45元,最低1.8元。由此可见,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交易的成本要低于网上银行。
(二)网上银行较之第三方支付的优势
1.客户对网上银行的信任度更高。从产生的历史来看,银行的产生要早于第三方支付,而网上银行作为实体银行的一个分支业务,比第三方支付更能赢得客户的信任。同时,银行是从事金融服务的专业机构,与第三方支付相比有着十分严格的监管制度,信誉更高、资金更多、实力更强。
2.第三方支付的资金清算必须通过银行。第三方支付机构必须依靠金融机构才能完成资金清算。根据《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中的规定,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备付金账户要由委托银行托管,且要将自有资金和客户资金账户分开管理。这就使得第三方支付机构只能进行机构内部账户之间的资金清算,当发生跨行的资金往来时,第三方支付就必须依赖银行进行资金的清算。
三、第三方支付对网上银行的冲击
(一)第三方支付减少了网上银行的客户
毫无疑问,互联网的发展带动了资金线上交易的发展,而我国目前市场上存在两种线上支付机构:第三方支付平台和各大银行的网上银行。但是由于这两种机构的交易模式存在差异,因此各有优缺。比如,对于喜欢网上购物的客户在选择支付平台时往往会优先考虑第三方支付机构,这是因为第三方支付能够为客户提供资金的担保,使得客户的资金在网络虚拟的空间有了保障。更主要的是,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资金交易时的手续费要低于通过网上银行进行交易的手续费。由此可以预见,第三方支付不仅满足了客户的担保需求,而且使用起来更为方便且交易成本低等优点赢得了越来越多的用户的青睐。
(二)第三方支付给网上银行带来的负面影响
1.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减少。近年来,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差不断减小,这就使得中间业务收入逐渐成为银行获利的来源。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主要包括:支付结算、银行卡、信用证、票据担保、贷款承诺、业务、咨询业务等,其中又以支付结算为主。然而,随着第三方支付的不断发展,其业务范围不断延伸,已经开始挤占银行支付结算业务的市场份额。以支付宝为例,目前支付宝不仅单纯提供购物支付业务,同时还提供了信用卡还款、手机话费充值、水电煤费用的缴纳等业务。第三方支付对网上银行的这种替代效应减少了网上银行中间业务的收入。
2.网上银行不注重客户体验的缺点被放大。由于银行发展的历史由来已久,因此长期以来网上银行隐隐有“一家独大”的势头,使得网上银行的业务流程设计过分追求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客户体验。当第三方支付出现时,网上银行不注重客户体验的缺点就被放大,而更加方便、快捷、富有人性化的第三方支付服务吸引了更多客户。
3.第三方支付对网上银行监管提出新要求。近年来,第三方支付发展迅猛,然而与之相关的法律、监管措施却相对落后,这就使得一些不法分子有机可趁,不断寻找缝隙进行非法套现、洗钱等违法行为,增加了银行的风险。尽管网上银行相对第三方支付较为安全,但这仍然加大了网上银行的监管要求。
四、网上银行应对第三方支付的策略
(一)网上银行应抓住第三方支付带来的机遇
目前,有很大一部分客户习惯于通过第三方支付进行电子商务交易,如网上购物等,客户在使用第三方支付的同时也会加大对网上银行的了解,这就给网上银行带来了很多潜在客户,使得越来越多的人熟悉并开始习惯使用网上银行进行一些资金业务。这时,银行就要抓住这个机会,加紧完善网上银行支付系统,结合市场的实际情况发展更多新型中间业务,扩宽网上银行的电子支付范围,例如加快通过手机、电话和在线分期付款等支付方式的创新,吸引更多的客户。
(二)网上银行应正视第三方支付的竞争效应
第三方支付的出现对于网上银行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是这同时也为网上银行提供了一个竞争的平台,使得网上银行不再在电子支付领域中“一枝独秀”,良性的竞争环境更能促进网上银行的发展。一是简化支付流程。网上银行的操作普遍比较繁复,首先要到银行柜台开通网上银行业务,然后要进行下载证书、安装U盾、支付密码等一系列操作,这就使得网上支付过于复杂。而第三方支付在操作方面就比较简单,客户仅仅只需要在网络上注册一个第三方支付平台账户,登陆后即可进行支付活动。这为网上银行的发展提出了一个方向: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简化支付操作流程,就会有更多的人选择网上银行。二是网上银行应增加支付的担保功能。第三方支付和网上银行在交易模式上有很大不同,消费者在使用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支付后,交易资金被暂时存放在第三方,直到完成交易后由消费者确认支付,第三方才将资金划入卖家账户,消费者就无须担心付款后收不到货。而在这一点上,网上银行不能打消消费者的担忧。因此,针对提供担保这一方面,网上银行在支付环节应该借鉴第三方支付的经验,增加担保这一环节,充当介于卖家和买家之间中立的、公正的中介角色,为买卖双方提供信任支持,解决卖家和买家之间的信任问题。
(三)增强网上支付的安全性
就网上支付的安全性而言,网上银行与第三方支付相比更具优势,但是在网上支付安全方面仍然存在漏洞。因此,银行可以通过增强网上银行的安全性来吸引更多的客户。银行应该加强对网上银行业务的监管,打击网上的违法犯罪行为,对可疑的网上资金交易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调查、处理。同时,还应该定期更新有关利用网上交易进行诈骗的实例,提醒予以客户注意。加强系统的运行安全建设,如加强系统内部的监管,做好对系统的维护、监测以及防止不法分子对系统的入侵,及时发现潜在危险。完善支付平台的安全设计,减少支付漏洞。银行应不断运用新技术,在方便客户操作的同时提供支付平台的安全设计,如网上支付客户端控件运行时主动关闭计算机的远程服务,对威胁网上支付的应用进行报警,防止不法分子利用远程控制盗取客户信息和资金;在客户端的设计上,应该尽量避免客户重要资料的经常输入等。
参考文献:
[1] 陈月波.我国网上银行与第三方支付关系研究[J].浙江金融,2008,(6).
[2] 付俊平.第三方支付对网上银行业务发展的影响[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2,(10).
篇7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启示
一、欧洲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欧洲银行家认为,随着未来移动技术和社交网络平台将快速增长,传统银行网点优势受到挑战,专家预测未来3-4年,顾客在网点的访问次数降低40%,银行业多渠道发展成为趋势,手机、平板电脑的银行应用将变得更加广泛。银行应在网络产品和服务上加大投入,特别是手机银行,以满足习惯使用新科技产品的客户群需要,而在电子银行的发展模式上,欧洲银行出现两种不同模式。
(一)网点和电子银行协同发展模式
对于传统的有网点的银行,基本采取此种模式,线上线下协同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欧洲银行普遍在缩减网点,互联网和手机对人们生活的深入渗透,越来越显著地影响零售银行的生态环境和经营模式,优先发展电子银行已成为欧洲银行业的共识。很少有银行能负担得起补贴不盈利的网点,电子银行已成为关闭网点的原因。德意志银行研究员认为网点成本占到零售银行总成本的60%,包括门店和装修花销,以及员工工资等。从1990年以来,英国银行关闭了将近一半的网点,而英国主要零售银行均已向客户提供网上银行服务。欧洲银行家认为,短期内银行网点不会消失,但是规模会越来越小,更像“咖啡馆”,客户可以选择在网点讨论开户、贷款或投资问题,但转账等常规交易会由电子渠道完成。电子银行,特别是手机银行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一是优先发展电子银行,电子银行将成为集交易、营销和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部分银行甚至采用直销模式,直接通过网络、电话等非面对面方式提供银行服务,不开设网点,如荷兰ING直销银行。二是未来网点和电子渠道要协同发展,网点“看上去和感觉上”都像电子产品销售典范苹果公司的门店,里面既有银行职员又有先进的科技。三在整合了多种渠道的情况下,提供无缝服务成为银行多渠道管理的目标。即不论客户选择何种银行渠道,客户感受到的银行体验必须保持一致,并给客户留下深刻印象。四是随着非网点银行业务的急剧增多,网点员工和运营时间都应与时俱进,并建立适合网络营销模式的员工激励,从而实现盈利最大化。五是银行应开发新的技术平台帮助网点员工与客户进行更广泛更复杂的讨论。
(二)直销模式
直销是一种新出现的零售银行销售模式,其特点是不设置网点,只提供网络、电话等非面对面的销售渠道,主要用于银行低成本开拓全新市场。直销的目标是从特定的客户群获得银行产品的购买,减少成本,提升银行的品牌形象。直销对于客户的好处:一是方便的沟通渠道,不同于银行网点一天只开几个小时,有时候还要排队,直销的渠道是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二是产品信息更加明确,广告和网络产品的宣传介绍更加直观,有利于客户更直观的了解产品的功能;三是目标产品满足客户需求,针对特定群体的特定产品,银行可以根据收集到的数据行为进行数据挖掘,提出更有利于客户的产品和建议。直销对于银行的好处:一是全球通达,易于获得世界各地的客户;二是降低获得客户的成本,没有任何网点设立的投入;三是获得潜在客户的关系管理,在欧洲每个客户一年去网点的次数平均是2次,但是网上和客户互动的次数要多得多,每个月在10-20次,都是银行的机会,可以提供直销的信息。荷兰ING直销银行是直销银行的典型代表,以较低的成本实现高效运营。其运营成本不到行业平均的三分之一,但以其高效的服务连续4年成为德国消费者最喜爱的银行,知名度从33%提升到87%;从2002到2011年9年时间,存款从200亿欧元发展到900亿欧元;零售客户贷款从45亿欧元发展到750亿欧元。总结其成功经验,主要是三部曲,优惠的价格吸引客户、简单的产品方便客户,优质的服务留住客户。优惠的价格吸引客户。与传统银行相比,直销银行具有与生俱来的竞争优势,没有分支机构,也无需承担员工支出,以较少的成本经营管理,也就决定了直销银行有能力为客户支付较高的存款利息。因此,直销银行采取了“薄利多销”的经营策略,主要表现为高息吸存,低息放贷,通过规模增长来获得利润。荷兰ING直销银行储蓄存款年化收益率高达4.5%,净利差水平仅为1%左右,且长期维持在此水平,规模增长成为利润提升的主要驱动力,这也是“薄利多销”策略的财务体现。简单的产品方便客户。荷兰ING直销银行认为,直销银行必须让客户可以简单方便地得到他们所需要的信息并享受相关服务,因此对于产品的要求就是:简单、简单、再简单。这种简单体现在量和质两个层面。在数量上,荷兰ING直销银行规定银行产品不超过12个,就是为了可以给客户提供简单明了的产品体系,便于客户选择。过多的产品不但会造成客户选择困难,还会加大银行运营成本,一方面营销人员需要掌握多种产品要素和说明,另一方面IT系统需要负荷过多的系统功能。在质上,尽量简化现有产品,并在如何让技术界面尽可能友好的问题上倾注了大量的精力,让一线的销售人员更加深入的理解产品,使营销更有效率,也让顾客更容易了解产品。也正是由于只提供操作简单、数量有限的金融服务,荷兰ING直销银行使得客户可以在短时间内通过网络或电话作出选择并完成交易,降低客户的时间成本,同时也减少了银行自身的网络维护成本。优质的服务留住客户。除价格优惠以外,客户最关心的就是服务效率,这方面直销银行具有先天优势。以荷兰ING直销银行开展的可调整利率的房地产抵押贷款业务为例,最高贷款额度200万美元,贷款申请流程为网络全自动,平均只需要7分钟即可完成。对客户的高回报和简单快捷的交易过程令荷兰ING直销银行大获成功。另一方面,荷兰ING直销银行确实做到了以客户为中心,从客户角度出发构建客户关怀的文化,一是要持续贯彻以客户为中心的战略目标;二是强化员工在客户关怀文化中的参与,员工满意才能提供客户满意的服务;三是积极建立和维护客户与银行互动中的信任;四是在员工关键绩效指标(KPIs)设计中体现客户关怀文化的贯彻程度。
二、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启示
(一)坚持优先发展电子银行的战略定位
英国银行业的发展启示我们,在后危机时代,欧洲和英国各大银行除了去杠杆化的改革,主要就是网络化和手机化的渠道创新了。互联网和手机的对人们生活的深度渗透,将越来越显著地影响零售银行业的生态环境和经营模式。电子银行,特别是手机银行将成为未来银行的发展方向,优先发展电子银行业务已成为欧洲以及国内银行业的共识。
(二)制定适合互联网金融的运营流程和绩效考核机制
由于国内银行电子银行建设相对较晚,行内很多制度流程,特别是绩效考核办法,都是为网点服务制定的,存在许多不适应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地方,也影响了网点员工发展电子银行的积极性。客户通过网银、手机银行购买,能够不去网点排队,大大提升了客户体验,而且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大部分商业银行80%以上的基金和理财产品,是通过网上和手机银行销售的,甚至有的银行已经达到100%,电子银行已成为客户投资理财的主要方式。而电子银行7*24小时的服务模式,需要理财经理在非工作时间为客户在线提供咨询服务,需要建立适合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运营流程和绩效考核机制。
(三)建设集交易、营销和服务于一体的综合电子银行平台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营销和服务的重要平台。网络营销的优势是营销人员可以控制客户群收到信息的方式、是否转发、频率等,使得销售更加智能,服务更加一致。网络以其与客户的良好互动、获取细分客户信息和通过数据挖掘获得客户的能力、传递信息的即时便捷等优势成为重要的销售渠道。同样的,客户希望获得服务的方式,也从传统的网点和电话沟通,转变为网络在线沟通。国内银行应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做大电子银行交易规模,强化营销和服务,将电子银行打造成集交易、营销和服务于一体的综合平台。
(四)科技引领加快电子银行业务创新
借用马斯洛需求理论,零售银行的需求层级为:基本银行服务、了解客户、个人服务、情感联系。信息技术在零售银行的应用都将影响客户在这四个层级的客户体验,也将引领银行的创新活动。在基本银行服务层级中,需要银行系统具备应急复原能力;在了解客户层级,需要银行利用大数据分析客户的背景信息,更加准确、全面的了解客户需求;在个人服务层级中,需要信息技术的应用来获取顾问情况,为客户提供智能服务和顾问分析;在情感联系层级,则需要银行提供应用程序界面,提供全渠道的服务,包括开放API,实行“手机为先”的理念等。在这四层级中,信息技术的应用都将不断引领银行的业务及服务的创新。电子银行是业务和技术的完美结合,是最能体现科技在银行应用的业务,应充分发挥科技对电子银行业务创新的引领作用。
(五)多渠道整合不断提升客户体验
良好的客户体验是荷兰ING直销银行留住客户,提升客户忠诚度的重要法宝,也成为银行的重要工作。多渠道既能够方便客户,还能交叉销售,但也会造成问题。一个以客户为中心的策略成功的关键,在于互补渠道的整合,帮助客户实现不脱节、顺畅的交易,从而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这样也可以增加交叉销售的机会,提升整体的盈利能力。在整合了多种渠道的情况下,提供无缝服务成为银行多渠道管理的目标。即不论客户选择何种银行渠道,客户感受到的银行体验必须保持一致且优质,能给客户留下深刻印象。
三、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电子银行策略
(一)融入直销理念,实现电子银行高效运营
直销能实现高效运营,要进一步将直销理念融入邮储互联网金融营销,多维度研究直销模式,加大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的推广力度。一是简化前后台的运营流程,关注每个渠道、每次沟通、每次交易和后台流程,使用神秘顾客查找客户体验的真空地带。二是低网络成本带来优惠的价格,高效的运营流程带来高效便捷的客户服务,带来品牌信誉和客户增加,带来持续的盈利和业绩增长。三是注重员工关怀,实现“以客户为中心”。良好的工作环境、工作氛围、人性化的管理、灵活的工作时间,和持续的员工激励,可以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
(二)加快电子银行体验中心建设,打造智能网点
电子银行体验中心主要是通过对电子银行设备、空间布局、宣传资料的统一规划设计,创造一个良好的电子银行体验和交易环境,集中向客户展示电子银行金融产品,进行业务演示、交易和宣传。电子银行体验中心的建设兼具体验和交易的功能,既起到宣传电子银行产品的作用,也能够有效分流柜面可替代交易。加快电子银行体验中心的建设和推广,借助体验中心吸引客户并加强互动,充分利用客户体验式营销服务手段,实现网点渠道分流及零售产品与电子银行业务的交叉销售服务。加快实现网点WIFI覆盖,方便网点人员指导客户激活和体验。客户也可以免除排队困扰,用自己的手机、iPad等上网设备,在营业厅内通过免费WIFI,登录网银或手机银行,轻松处理金融交易。
(三)促进渠道整合,加快优化客户交易体验
打造全新的网上营业厅,建立起集交易、营销、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将线下的标准化的人工服务开放到网上营业厅,逐步集成人工的主动营销和服务,并在网上营业厅等服务渠道引入微博、人人等社交平台,提升客户交易体验。逐步建立起渠道间协同处理的机制。将电子银行渠道和柜面系统之间进行互联,实现线上填单,直接到柜台即可办理业务等无缝服务。伴随着VTM技术的发展,积极探索网络虚拟柜面的应用。通过全渠道的整合,打造统一的客户体验。改变目前不同渠道各自发展的方式,逐步整合和统一各个渠道的业务功能,促进全渠道的共同发展。统一各个渠道的业务办理功能,让客户在不同的渠道上可以得到相同的服务结果。不同渠道之间的用户信息可以逐步实现共享,包括线上的申请可以及时推送到线下的客户经理等,通过渠道间的合力,实现更有效的客户营销和更贴心的客户体验。
(四)加快创新,构建以客户为中心的电子银行产品体系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银行也在加速创新,新产品层出不穷,我们要认真分析客户需求,加快创新,以客户为中心,推出简单但高效的产品。针对不同客户群推出个性化互联网金融产品,通过定制互联网金融产品来提升客户使用体验,吸引并留住客户长期使用。积极尝试NFC等新技术领域应对互联网金融新形势。依托二维码等新技术探索O2O线上线下融合新模式,打造一个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具有特色的互联网金融平台。紧随网民社交化趋势,加快社交网络与互联网金融的结合适应客户使用习惯。
作者:和雯 单位: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电子银行部
参考文献:
[1]张景雨.直销银行差异化发展策略探讨[J].中国金融电脑2015(5)
[2]叶纯青.银行新成员之直销银行[J].金融科技时代.2014.22(1)
篇8
[关键词]网络时代;货币创造职能;商业银行;电子货币
比尔・盖茨曾经说过:“商业银行是将于21世纪灭绝的一群恐龙”。的确,当今网络时代下,商业银行的部分传统业务的确是受到了一些冲击。但是,商业银行由于其特殊性,仍具有许多其他经济体难以替代的功能,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其依旧很难被淘汰。但是互联网的发展,已经网络金融的成长,的确对商业银行的传统职能方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关于商业银行货币创造职能
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职能,即信用创造职能,是商业银行区别于其他金融机构最显著的特征。
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职能产生于其融资中介职能和支付中介职能基础之上。一方面,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自身业务的开展,创造各种信用工具,如支票、汇票、本票、信用卡等:另一方面,在部分准备金制度和非现金结算制度下,商业银行可以用不断吸收的存款来发放贷款,然后贷款又可以转化为存款。如此循环往复,商业银行就可以创造出数倍于原始存款的派生存款,从而扩大了社会的信用货币供应量。
二、背景:网络时代下的银行
网络金融是传统金融与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紧密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新的金融形态。互联网发展重构了金融服务架构,变革着金融服务的途径、方式,正逐渐构建起了一种新的金融运行模式。随着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全球的迅猛发展,网络金融也展开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传统银行也因此也面临着巨大变革。网上银行的卓越发展,正逐渐改变着人们的投资方式以及金融素养,并且也对传统银行业的经营方式和理念提出了新的挑战。
有关数据显示。经过数年的发展,中国网上银行用户数呈现不断增长的势头,交易额由2003年的24.3万亿元增长到2004年的49.3万亿元,增长率高达93.6%,用户数也达到了1900万左右。从2005年开始,网上银行步入快速发展期,2007年中国网上银行交易额规模实现爆发式增长,高达245.8万亿元,比2006年增长163.1%。2008年中国网上银行交易规模达到320.9万亿元,比07年增长30.6%。截至2008年底,全国个人网银客户已达1.48亿户,比年初大幅增加了52.81%。在2009年2月,中国网上银行用户覆盖率为33.9%。
三、网络时代下电子货币对银行货币创造职能的影响
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职能的效果,主要有其派生存款的创造能力决定。货币供给量等于基础货币量乘以货币乘数,其中基础货币是指流通中的现金与银行存款准备金之和,因而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职能效果主要受到法定准备率、现金漏损率、超额准备率、定期存款准备率等指标决定。考虑到互联网时代下对以上指标能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本文主要分析电子货币对银行货币创造职能的影响。
(一)电子货币对法定存款准备率的影响
法定准备率是指以法律规定的商业银行对于存款所必须保持的准备金的比例,准备率的高低因银行类型、存款种类、存款期限和数额等不同而有所区别。就目前来看,随着网络金融的不断发展,电子货币对现金和存款的取代作用越来越明显。由于电子货币具有高流动性的特点,存款替代型的电子货币转化为现金极为容易,因而不论电子货币替代的是现金还是存款实际上都与现金没有太大区别。中央银行若要想要对电子货币收取准备金,就必须要对电子货币的货币层次做出界定。电子货币的出现,模糊了货币界定的层次,加大了货币计量的难度,因而对于电子货币,法定准备率的确定是有相当难度的,并且也缺乏法律上的支持。
(二)电子货币对现金漏损率的影响
现金漏损率也称提现率,指客户从银行提取或多或少的现金,从而使一部分现金流出银行系统,出现所谓的现金漏损。现金漏损与存款总额之比称为现金漏损率。
电子货币对现金漏损率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子货币对现金的替代程度。就目前情况而言,电子货币还不能完全取代现金,市场上电子货币与现金同时流通,这样银行客户就会做出持有现金或持有电子货币的选择。这一选择会直接影响现金漏损率。如果客户支取现金,就会使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减少,商业银行可用于贷款和投资的金额也就相应地减少,由于可用于扩大贷款或投资资金的减少,从而限制了商业银行信用创造能力。因此,现金漏损率的高低取决于银行客户对于现金的偏好程度,或者说,取决于电子货币对于现金的替代能力。
(三)电子货币对定期存款准备率的影响
存款至少可以大致分为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而中央银行对于这两种存款,通常分别规定不同的准备率。电子货币的具有较高流动性,并且对存款有一定程度上的替代性。然而,不管电子货币是代替活期存款还是定期存款,它在存款货币创造过程中的作用都是相似的。电子货币使M0、M1和M2之间的界线模糊,并且很难界定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的区别,因而使得中央银行对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分别规定不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则失效。
四、总结
由于缺乏具体数据,模型并未完全成熟以及时间等因素限制,上述分析并不能得出一个关于网络时代(电子货币)对于商业银行货币创造职能影响的具体结论,这是我非常遗憾的地方。不过就以上分析,我们仍可以很明显看出,在当今互联网时代下,商业银行的传统职能的确是受到了不小的挑战和影响。商业银行这些职能若想要在网络时代中仍发挥如以前一样卓越的效果,将电子货币等网络时代的重要产物纳入银行的考虑范畴已是刻不容缓的事。
参考文献:
[1]殷孟波,曹廷贵,货币金融学[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篇9
[关键词]网上银行互联网内控制度
随着中国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使中国网上银行业务开始进入蓬勃发展期。网上银行支付的快捷方便,影响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越来越广泛地被大众所接受。但是网上银行支付是否安全可靠成为众多客户的担忧,影响着网上银行的信誉及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剖析、深入研究网上支付案件的成因及对策。
一、网上银行发展现状、案件种类及特点
网上银行支付是银行金融服务的发展和创新,网上支付的目的在于减少银行成本、加快处理速度、方便客户、扩展业务等,使客户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通过互联网获得银行的支持服务,而无需到 银行的传统营业柜台办理支付,从而给客户带来支付的便利。然而,网上银行业务的发展是建立于互联网技术基础之上的。近年来,由于我国互联网业务的普及和发展,我国网上银行由2001年200多万用户,几年间网上银行客户数发展达6900万左右,网银交易额约140多万亿。中国银行是最早在互联网上建立和自己主页的银行,成为我国第一家在互联网上信息的银行。随之中国银行、招商银行开通网上银行服务,再后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光大银行以及农业银行等也陆续推出网上银行业务,发展到现在几乎所有的银行都开通网上银行业务。查历史数据,我国根据CNNIC历年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底,超过85%的网民选择网上支付作为付款方式,网上支付已经成为最为普遍和最受欢迎的网上购物付款方式。虽然目前我国网上银行业务在整个银行业务交易金额中的比例仅为5%-7%。而世界银行预测,在未来几年,中国网上银行业务量占银行业务量比重将达20%左右。可见,我国网上银行产品将从投入期进入发展期,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同时网上支付安全问题,也给网民
客户带来风险的困扰。网上支付案件屡见不鲜,频繁发生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类:
1.木马病毒黑客类
木马病毒利用安全软件其他程序加载输入法文件的特点进行“注入”攻击方式,可以使大部分安全软件失去作用,最终令计算机访问黑客指定地址,下载大量木马病毒到用户电脑中进行盗号和破坏操作。
2.假网站类
不法分子往往利用与网络银行相似的网址、相同的网页,制造虚假网站,骗取银行客户的银行卡号和密码。所以在登录网络银行办理业务时,定要认清银行的合法网址,并正确输入。
3.网上银行信息泄漏类
骗徒通过网络聊天或通信设备骗知网银用户名、密码等个人身份识别信息。
4.利用网上支付或缴费等功能盗取资金类。
其特点:
(1)与证书相关的案件明显增多。尤其以利用木马病毒黑客技术等盗取文件证书的案件发生得最为频繁。
(2)通过网上支付等功能盗取资金的案件增多。
(3)集团式犯罪增多。网上银行案件向集团式、大额方向发展,这种集团式作案组织严密、分工明确,盗取到的资金金额巨大,给社会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后果。
二、网上银行案件发生的成因
1.电脑中未安装杀毒软件,或未对杀毒软件经常进行升级;
2.使用的是文件证书,或者未对证书进行妥善保管;
3.登陆网银时没有仔细辨认网站真伪;
4.没有良好的保密意识,轻易将卡号、口令及其它信息透露给他人;或没有主动防范的意识,被他人偷窥个人资料;或没能妥善保管与网上银行相关的资料或证书载体;
5.与数字证书相关的各环节出现纰漏
首先,在数字证书的申请过程中,用户对于个人资料的保管不善使得他人有机可乘;其次,他人可以冒充用户身份开办数字证书,利用网银盗取大额资金;再次,用户在使用环节中的大意也容易形成被他人攻击的突破口,例如将证书的密码轻易透露给他人,证书的存储介质未能妥善保存,让不熟悉的人接近存放证书的计算机等等。
三、网上银行的风险防范
1.银行要建立良好的网上银行风险管理体系。要研究网上银行自身特点,作好事前分析与防范工作, 完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制订一整套自上而下的风险管理组织机构和管理规章制度。在银行内部控制上要做到:
(1)各项业务操作全过程必须遵守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2)业务管理部门要建立业务管理、专业检查和业务辅导以及事后监督制度;
(3)加强稽核、内审监督和纪检、监察部门的检查监督。
(4)建立网络风险审计中心和网络风险预警系统。
2.注重利用先进、成熟的技术手段
充分利用当前先进、成熟的技术手段, 在软、硬件设备方面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提高关键设备的安全防御能力。进一步搞好网络银行系统的基础建设,灵活使用现代网络技术。
(1)防火墙技术;
(2)防病毒技术,防重于杀,及时更新杀毒软件版本及病毒库;
(3)防木马技术,切断木马的植入路径,定期进行木马扫描与清理,阻断木马信息向外发送;
(4)密钥加密技术,保证信息的私密性,要对网上传输的信息进行加密,使未经授权者无法了解信息内容。建立并使用入侵检测系统(IDS),将IDS置于防火墙或网关后,像网络窥探器一样捕获所有内传或外传的数据包。利用IDS监视数据。定期对网络银行系统进行安全漏洞的侦查扫描。在各银行网络银行用户处部署安全客户端及安全硬件模块(Usb Key)。
3.建立电子签名及认证制度
《电子签名法是2004 年8 月在我国推出的,首次赋予符合一定条件的电子签名具有法律效力,并确立电子了电子签名的规则。然而界定安全的电子签名,关键要确立有权限的认证机构。需要具有权威性和公正性的第三方来完成,为网上交易建立有效、可靠的保护机制。
4.建立分级授权内控制度
在内控制度建社方面,要建立立分级授权制度,以加强业务过程审计力度。主要从下列内容进行:首先在业务审计中,审核与监督要贯穿网上银行业务操作与管理的各个环节,既要有非现场的事后集中检查与监督,又要有现场实时在线检测与监督,这是防范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的可行措施。其次在网上转账方面,要建有限制制度,对账户性质、资金流动等内容加以限制。再次在交易额方面,要确立交易额限制,即不同品种的单笔交易额,对当日累计交易额应确立限制。
5.个人网上银行风险防范措施
首先,银行客户切勿使用电子邮件内的超连结、可疑的突现式视窗或网上搜寻器登入网上银行帐户。当需要浏览银行的网站时,客户应在浏览器的网址输入有关银行的网址,避免进入“假网银”。其次,客户应安装个人防火墙软件及防电脑病毒软件,并定期下载与更新,以有效防范木马与病毒对终端系统的攻击。再次,保管好密码等个人身份信息,不要将用户名、密码等个人身份识别信息透露给其他人,建议不定期地修改网上银行相关密码。第四,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操作完毕后或暂离机器时,及时退出网上银行,并立即从计算机上拔下移动证书并妥善保管。
参考文献:
[1]张宽海: 网上支付与结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黄涛: 中国电子商务及其网上支付瓶颈初析 计算机科学 2008
篇10
在阐述我国移动支付发展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三大电信运营商(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的移动支付业务进程,客观对比分析了三大电信运营商移动支付发展情况及优缺点,重点比较了近场支付中NFC与RF-SIM技术。在阐述三大电信运营商移动支付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国家政策、运营商策略等方面,提出合理化发展建议。
【关键词】
移动支付 NFC RF-SIM 电信运营商
1 移动支付发展现状分析
移动支付业务最初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美国,随后在亚洲的日本和韩国以及非洲的肯尼亚等国家得到大规模应用。中国的移动支付业务起步较早,但发展缓慢,到2011年,移动支付业务无论从用户量还是交易额来看,规模均较小。2011年之后,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以及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移动支付逐渐发展壮大,近年来移动支付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
移动支付简单来说就是交易双方以移动设备为工具进行货币支付从而获得商品或服务的方式。一般来说利用短信、移动网络或NFC近场通信技术等无线方式来完成支付过程。所使用的移动设备集中于手机、PAD等手持设备,其中手机是主要的移动支付设备。因此,也有人习惯把移动支付称为手机支付[1]。面对移动互联网产业的高速发展,移动支付不断推陈出新,极大地提高了支付交易的便利性[2]。在已经习惯利用互联网进行线上支付的情况下,移动支付用户会在安全性与便捷性之间进行权衡,故具有良好的用户体验、简单方便的操作及较多的应用场景都会对市场认知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决定用户的使用意愿[3]。虽然金融机构(如银行、银联)、电信运营商及第三方支付企业都推出各具特色的移动支付业务,但消费者仍然愿意看到一个能够兼容多方技术、标准统一的移动支付系统[4]。由于移动支付的主要媒介为手机,对于拥有大量手机用户的电信运营商来说,发展移动支付将比其他机构更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
据艾瑞咨询集团数据(注:统计企业类型中不包含银行、银联,仅指第三支付企业)显示,2013年中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53 729.8亿元,2013年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12 197.4亿元;2014年中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80 767.0亿元,同比增速为50.3%。2014年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55 924.7亿元,同比增速为391.3%,发展势头迅猛。以互联网支付(不包含移动支付)及移动支付作为整体进行统计分析,2014年较2013年增速为107.3%。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虽然互联网支付与移动支付整体增速较快,但移动支付的增速远远大于互联网支付,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及智能移动终端的快速普及,移动支付对传统的互联网支付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已逐渐形成取代传统互联网支付的势头。2013年和2014年移动支付与互联网支付占比如图1所示:
移动支付可以分为远程支付和近场支付两种方式,其中远程支付主要是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线上支付方式,具体实现方式分别为短信、WAP、手机客户端软件(APP)等。近场支付主要指利用NFC手机支付(或RF-SIM支付)等近距离通信技术进行支付的方式。2014年,移动支付发展迅猛,近场移动支付在移动支付整体行业的占比为1.3%,NFC近场支付普及率较低,市场份额有限。但当近场支付突破终端环境等多方面限制后,以其方便、快捷的特点,仍具有非常大的潜力。三大电信运营商因具有大量的手机用户资源,故在近场支付业务方面占据巨大的优势,未来的前景十分可观。
2 三大电信运营商移动支付介绍
2011年12月13日,央行颁发了第三批第三方支付牌照,其中中国移动“中移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中国联通“联通沃支付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电信“天翼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三家公司均获得了第三方支付牌照。电信运营商拥有大量宝贵的用户资源,运营商与支付业务的交集正是目前炙手可热的“移动支付”领域。
三大运营商由于具备发展近场支付的巨大优势,故其重点投入在近场支付领域,由于近场支付在移动支付中所占比例较低,故在目前阶段,三大运营商并没有对传统的支付公司造成大的冲击。
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的移动支付业务均包括远程支付、近场支付两类使用场景。
2.1 远程支付
用户可以通过短信、电脑上网、营业厅等方式开通手机支付账户,实现远程支付,如短信缴水费、上网购买商品等。远程支付又包括自有账号的支付、快捷支付、银行网关支付。
(1)自有账户支付:用户在运营商支付系统中申请账号,将资金存入该账号中,利用该账号进行转账、消费(例如公共事业缴费、手机充值)等支付行为,在该种方式中,用户将资金存入运营商,运营商可以利用该部分资金开展其他金融业务。
(2)快捷支付:在运营商支付系统中,用户手机绑定银行卡,通过输入短信验证码等方式对银行卡进行快速的支付行为,该种方式即将银行卡绑定手机号码,使得支付更加快捷。
(3)银行网关支付:在运营商支付系统中,提供一个可以跳转至银行网银系统的界面,跳转至网银后,用户所有的操作均是在网银中操作,运营商的支付系统只是起到了“中介”的作用。
2.2 近场支付
用户通过更换SIM卡为NFC卡或RF-SIM卡的方式,开通近场支付功能,近场支付能实现的功能包括公交一卡通、企业一卡通(校园一卡通)、手机钱包等。
结合公交卡功能,可以作为公交卡刷卡使用,里面的资金与公交卡相同,都由公交公司所有,卡只起到载体的作用。
为集团客户提供的集门禁、考勤、内部消费等功能于一体的信息服务,根据用户的不同,可以细化为“校园一卡通”、“单位一卡通”等,典型的应用如内部消费,为近场支付功能,在一卡通中可供消费的资金为企业相关部门提供充值与消费,与公交一卡通一样,卡只起到载体的作用。
手机钱包是将银行卡的钱转到手机钱包中,手机钱包可以当作现金来使用以进行小额支付,手机钱包中的资金在运营商的账户中,运营商可以利用该部分资金进行其他金融业务。
三大运营商移动支付类别示意图如图2所示:
图2 三大运营商移动支付类别示意图
2.3 近场支付技术的选择
在三大运营商的近场支付所使用的技术中,目前中国移动、中国联通采用的是NFC卡方式,中国电信则采用的是RF-SIM卡方式。NFC方式是银联倡导的标准,RF-SIM方式是运营商(主要是中国移动)倡导的标准,该标准之争在2012年底以运营商(主要是中国移动)妥协,承认银联提出的标准而告终,但目前仍有运营商使用除NFC之外的其他标准作为过渡。表1是NFC与RF-SIM在技术指标上的比较:
表1 NFC与RF-SIM的比较
NFC RF-SIM
工作频率 13.56MHz 2.4GHz
天线尺寸 较大,需要特殊工艺集成在设备中 3.1cm,很容易集成在卡中
终端 特定终端 不限
工作距离 5~10cm 1~500cm,可调整
工作模式 被动、主动、点对点 被动
支持机构/企业 银联 运营商
稳定性 天线内置手机中,稳定性较高 载波可穿过电池和后盖,稳定性较高
在技术方面,RF-SIM存在标准不公开、安全性欠缺、成熟度不高等问题,并且与NFC相比缺少主动工作模式和点对点的工作模式。另外,其通信距离较长,如果通过技术手段将其刷卡距离控制在近场通信范围内,还会导致稳定性不高。近年来NFC获得了包括银联、芯片制造厂商、手机设备生产厂商、电信运营商等产业内越来越多的支持,加之其技术成熟度高等诸多技术优点,NFC在近场移动支付技术中的优势愈加明显。
在市场方面,RF-SIM使用的频率为2.4GHz,其与银联以及一卡通公司等要求的13.56MHz不匹配,市面上几乎没有2.4GHz的终端POS机,导致合作难度较大,如需推广,则需要运营商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进行POS机的更新或改造。
从移动终端来看,由于频率的不同,NFC卡需要有特定的终端支持,而RF-SIM卡本身可以集成天线,不需要特定终端支持,从该角度来说,运营商主推RF-SIM对其自身是有利的。一旦形成较大规模或行业标准,技术上的缺陷可通过产业链上各环节厂商共同努力克服。
近场支付的标准之争也是个博弈的过程,主要的利益方都希望自己在该产业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故对近场支付不同的实现方案也都各有所侧重。日本移动支付发展快、市场份额大的最主要原因是日本信息化技术成熟、国内金融管制宽松以及移动支付由运营商主导。在中国如果移动支付由运营商主导,会导致运营商与银联形成强大的竞争。银联在支付行业占据主导地位的时候,会极力推行对它有利的标准来压制运营商的移动支付发展。由于RF-SIM可以在任何终端上使用(技术上的小缺陷此时可以忽略),而NFC则需要在特定的支持NFC功能的终端上使用,目前支持NFC功能的终端种类较少,并且手机生产厂商生产该类手机的意愿也不强烈,这无形中便给使用者增加了门槛,故银联主推NFC标准来阻止运营商移动支付的发展。而三大运营商如果用RF-SIM作为近场支付的标准,则可以通过换SIM的方式即实现近场支付,并不需要终端的支持,这样有利地降低了用户使用近场支付的门槛(有了大量的终端用户后,则市面没有相应POS机的问题,运营商可以通过与商户合作、提供优惠政策等来开展)。以上即为近场支付技术的标准之争的核心所在,但中国移动等运营商最终由于多种原因放弃了RF-SIM标准,向银联NFC标准靠拢。
3 三大运营商移动支付比较及发展建议
3.1 三大运营商移动支付比较
(1)业务种类
三大运营商支付业务种类比较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三大运营商除目前预付费卡只有中国电信有之外,其余的远程支付、近场支付,各个公司全部具备,不同之处在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的近场支付使用的是NFC卡,而中国电信近场支付使用的是RF-SIM卡。
从资金沉淀的角度来看,远程支付中的自有账号支付、近场支付中的电子钱包以及预付费卡,能使运营商产生资金沉淀,而由于这几种业务会产生资金沉淀,故对银行、银联及第三方支付公司造成较大冲击。
(2)安全性
远程支付:三大运营商流程相似,不同之处在于,登录中国电信翼支付网站时,系统会自动弹出下载安全控件的窗口,提示安装安全控件,另外两家运营商没有。
近场支付:近场支付如前文分析,NFC的安全性要较RF-SIM卡稍好,但在支付的过程中,中国电信在刷卡后需要输入密码,另外两家运营商则不用。
综上,在安全性方面,尤其是用户“看得见”的安全性方面,中国电信要比另外两家运营商做得好,故可以吸引更多客户使用。
(3)市场份额
从市场份额来看,2014年三大运营商在移动支付市场份额占比(包含远程支付和近场支付):中国移动0.3%,中国电信0.2%,中国联通0.4%。2014年中国移动用户8亿2千万,中国联通2亿9千9百万,中国电信1亿8千6百万。为说明运营商的移动支付业务发展的强弱,定义每亿用户市场贡献度为平均每亿个用户能够占有整体移动支付市场份额的比例。2014年三大运营商移动支付市场份额比较如表3所示。
表3 2014年三大运营商移动支付市场份额比较
中国移动 中国联通 中国电信
用户数/亿人 8.20 2.99 1.86
移动支付市场份额/% 0.3 0.2 0.4
每亿用户市场贡献度/% 0.037 0.067 0.220
从表3可以看出,中国移动凭借其庞大的用户群,使其在移动支付中的份额最大,但从每亿个用户对市场份额的贡献度来看,中国电信为0.22%,为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的3倍以上。中国联通,由于其用户数较中国移动少,并且没有中国电信每亿用户对市场份额的贡献度大,故导致其在三大运营商中移动支付的占比最低。
结合业务种类、安全性、市场份额综合分析,中国电信之所以每亿用户市场贡献度高,取决于其业务的多样化和高安全性,还有一点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国电信近场支付使用RF-SIM卡,不需要更换手机即可使用(只更换SIM卡即可),故可快速吸纳用户。这也从某种角度印证了在近场支付标准之争中,RF-SIM卡方式是有利于运营商发展其近场支付的。
综上,中国电信在业务种类多样性、安全性、市场份额(每亿用户市场贡献度)方面都占据优势,为三大运营商中移动支付发展较好的一家。
3.2 三大运营商移动支付发展建议
为了使三大运营商的移动支付,尤其是近场支付尽快发展,结合前文的分析,提出以下建议:
(1)国家相关政策
要推进一个产业的发展,国家应该从宏观层面推出各种相关政策。具体建议如下:借鉴日本移动支付快速发展的经验,国家出台相关政策。确立运营商主导移动支付业务的地位,以快速促进移动支付发展;通过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设立移动支付相关技术的课题,对移动支付关键技术进行重点研究与支持;确立近场支付的技术标准,并出台相关政策来促进产业链各方积极合作,共同分担及降低推广成本;协调移动支付各利益方积极配合,共同推进移动支付发展。希望政府推动公共事业、公共交通、金融机构,使其积极与电信运营商合作,使产业各方形成合力推动移动支付产业发展。
(2)运营商策略
在国家层面推出各种利好政策后,运营商应抓住时机审时度势,积极制定发展对策。建议如下:在远程支付领域运营商很难与支付宝、财付通等开展远程支付业务较早的的公司相抗衡,但运营商有丰富的用户资源,在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离不开的必须品的现在,运营商在近场支付领域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利用近场支付的安全性及便捷性留住客户,逐步向远程支付渗透,是运营商移动支付领域的一个核心对策;利用多种优惠促销活动来进行引导,改变用户使用习惯、吸引商户参与;多做正面宣传,改变运营商在部分民众心目中的负面形象,以此消除用户使用疑虑;提高管理水平与薪酬激励机制,鼓励员工辛勤工作、创新工作;利用自身优势,提供差异化移动支付服务,提升服务质量,吸引客户使用。
相信随着手机钱包安全性的逐步提升、用户使用习惯逐渐地被改变,运营商主导的近场支付会成为未来移动支付领域发展较快、真正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一种业务。进而,带动运营商主导的自有账号的远程支付,在运营商逐步沦为“管道”的形势下,在移动金融领域开辟出一片天地。
4 结束语
本文对中国三大电信运营商的移动支付业务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对比,指出其各自的优点及不足,通过对三大电信运营商移动支付发展现状的分析,结合国家政策、运营商策略等因素,对运营商关于移动支付的发展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参考文献:
[1] 中国电信移动支付研究组. 走进移动支付:开启物联网时代的商务之门[M].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3.
[2] 刘博,孙锁宏. 移动银行在中国的发展现状[J]. 区域金融研究, 2012(11): 38-41.
[3] 叶云. 基于感知价值的用户移动支付使用意愿影响因素研究[D]. 杭州: 浙江工商大学, 2012.
[4] 黄岚,蒋侃. 消费者手机支付使用意愿影响因素[J]. 社会科学家, 2013(3): 76-79.
[5] 钱峰. 商业银行移动金融外部环境分析及策略建议[J]. 金融理论与实践, 2012(6): 15-20.
[6] Alfahl H, Sanzogni L, Houghton L. Mobile Commerce Adoption inOrganizations: A Literature Review and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J]. 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 in Organizations (JECO), 2012,10(2): 61-78.
[7] Chong A Y L. A Two-staged SEM-neural Network Approach forUnderstanding and Predicting the Determinants of M-commerce Adoption[J].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2013,40(4): 1240-1247.
[8] 马梅,朱晓明,周金,等. 支付革命:互联网时代的第三方支付[M].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14
- 上一篇:投资项目评估步骤
- 下一篇:生态农业市场分析报告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互联网营销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