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院经营管理范文

时间:2023-07-09 09:16: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养老院经营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养老院经营管理

篇1

关键词:民营养老院;经营模式;案例

贵阳市的养老压力日益严峻,2014年底,全市养老床位总数达17388张,养老机构增加至140家,其中包括公办养老机构9家,民营养老机构74家。虽然养老机构和床位数在增加,由于公办养老机构对接收对象有限制,所以解决养老压力的主力还需依靠民营养老院。从贵阳市百岁以上长寿老人分布来看,云岩区和花溪区最多,均为33人。花溪区位于贵阳市南部,是著名的生态区,森林覆盖率到达41.53%,气候宜人,空气优良,非常适宜老年人居住。位于花溪区的亲情老年公寓,建院时间短,发展比较迅速,其运营模式值得社会关注。由于我国民营养老院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大多表现为私人创办,规模小、资金少、入住评价不高等等。有必要探讨经营比较成功的案例,吸取经验,促进民营养老院的发展。

一、亲情老年公寓经营模式

(一)地理位置。亲情老年公寓位于花溪区桐木岭村四组,101省道旁边。规模约为1700平方米,三层楼房、庭院型、独门独户式装修。基本上都是农田,没有高大建筑物遮挡,后院有大片果树林。空气清新、交通便利。

(二)配套设施。亲情老年公寓共三层楼,每层楼除老人房间外,一楼配置有餐厅、厨房、储物间、碗筷洗涤消毒间、储藏室、厕所、卫浴间、员工宿舍、晒衣场、垃圾间和院坝;二楼配置有卫浴间、客厅、阳台;三楼配置有小休闲室兼客厅使用、卫浴间、大型存放衣物柜二座,目前床位设置数为58床。

(三)受理对象及价格。养老院是以“需要护理照顾”的老人为主要服务群体,即招收半护理和全护理的老人,不招收能够完全自理的老人,价格在2200—3200元之间,它是以老人身体需要照顾的程度来区分的。

(四)资金情况。养老院是属于私立性质的,所以是自筹资金发展。其次可以获得政府补贴:从2011年开始,政府对养老院的运营补助是,老人住满一个月以上,政府补助300元╱人。每张床位补贴3000元,分三年给付。水电费按照民用水电费来收并免税收。由于养老院服务好,老人居住反馈评价较高,贵阳市政府对花溪区亲情老年公寓补助60万,养老院自己出资100万,用于养老院生活区的改造。

(五)养老院工作人员配备及日常管理。(1)老人日常饮食起居。早上6:00至6:30照顾老人起床洗漱,吃早饭。11:30为需要喂食的老人及餐饮有特殊要求者就餐时间。12:00自理老人就餐。17:30仍分两拨就餐。夜晚需要加餐的老人由护理人员自行安排。饮食方面早晚餐比较清淡,多为稀饭、面条,中午是三菜一汤,两荤一素,注重营养均衡搭配。养老院对于老人日常就餐有明确的记载,方便老人家属查看。(2)老人的清洁方面。讲究六个字“随脏、随换、随洗”,老人的床单、被套,脏了就换,保持老人的身体清洁。每天下午3:00为老人洗脸、洗脚。(3)健康日报表和生活记录单。每个老人床头都设有健康日报表和生活记录单,记录老人的血压、血糖及大小便情况。生活记录单是用于记录老人家人来看望老人时间及次数及老人生病时,养老院的人员是如何处理的。(4)生病住院处理。养老院的院长妻子曾是台湾养护中心的护士,负责日常的药物护理工作及员工医护护理培训工作。老人日常用药全部由管理人员统一管理,喂食时间与用量都有专门记录。养老院与花溪医院签订的有“绿色通道”协议,不用先交费直接救治,过后结算。(5)老人日常娱乐。娱乐方式多为看电视节目,天气好的时候在院子里晒太阳。对其他行动自如的老人,有桥牌可供玩耍。一楼也有书记杂志可以翻阅。其他的娱乐活动就靠社会团体的慰问活动来丰富。经过对亲情老年公寓的详细分析之后,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该养老院是在吸收台湾安养中心的经验基础之上,针对需要关怀护理的老人提供养老服务,形成有特色的家长式经营管理模式。主张加强与政府合作,开创医疗救治“绿色通道”先河。以老人需求为前提,提高要求,坚持高配比,提高服务质量。经过几年的发展,该养老院58张床位全部住满,目前仍有许多老人排队等候,床位供不应求。也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关注,借鉴其成功经验。但是,由于规模较小,该养老院工作人员的管理方式为“家长式”,由院长掌握大权,大小事务基本都经由院长之手,对于小规模的来说这种管理方法还能实行,但是若是对于规模较大的机构来说,这个管理方法效率不够高。

二、民营养老院经营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养护人员缺乏专业护理知识,流动性大。亲情老年公寓属于自主经营,自筹资金,需要考虑成本问题,工资不高也无保险。养护人员多集中为女性人员,来自农民或者下岗工人,年龄较大,没有经过正规、专业的技能培训。缺乏专业医师,医护人员缺乏,仅院长妻子属于正规护理专业的人员。由于工资不高,加之护理老年人工作的繁琐导致员工流动性很大。另外,养老院的管理者也参与养护护理工作,这种配置使养老院中必要的技术分工无法实现。

(二)养老院配套设施简陋。老人活动范围较窄,康复设施比较单一,养老院就只有护栏和鹅卵石,老人的娱乐活动最多的就是看电视,或者打打麻将,比较枯燥和乏味。

(三)服务的提供不够多元化,老人的个性化需求难以满足。虽然养老院受理的大部分是需要护理的老人,行动受限,但仍有部分行动自如的老人,应该注意加强他们的需求服务。在调查过程中,就有老人不愿意与言语功能不全的老人接触,可又找不到其他娱乐方式,整日闷在屋里看电视。长久下去,对这类老人的身心健康不利。

三、对改善民营养老院经营管理现状的建议

(一)民营养老院应加强对养护人员的培训,增强综合素质。目前很多民营养老院的养护人员大多是农村妇女或者是下岗职工,虽然他们有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但仍缺乏专业的医疗护理培训。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标准对养老院服务人员进行培训考核,做到持证上岗。建立健全相应的保障制度,探索并出台相应的政策文件使之规范化、法律化。

(二)改善服务设施,进一步扩大养老院功能区建设。由于一般民营养老院建立都是由私人自筹经费建立起来的,完善的功能分区在建立之初肯定资金是不够的,如果一开始本着盈利的想法修建养老院,一是资金耗费巨大,二是要有完善的管理模式和策划,仅适合个别资金雄厚的企业家或开发者。因此,在这方面,政府应该一方面提供土地和政策优惠,另一方面可以由政府出资建设,交由民营机构运营,优势互补。

篇2

目击亲见:别样滋味上心头

镜头一:好心不一定有好报这是位于成都近郊的一家普通敬老院。一进楼道,刺鼻的消毒水气味和一股难以掩盖的异味便迎面扑来――这里的空气似乎不大新鲜。陪在一边的院长急忙解释说,异味是老人身上和房间里的味儿,所以每天都要用消毒水消毒,要不更让人受不了。

一进门的大厅里,几位老人正坐在沙发上兴致勃勃地看着电视剧,一旁有医护人员在值班。记者注意到这里的走廊和其他地方的有所不同――走廊两边的墙上齐腰高的部位都装有一排不锈钢的扶手,是为行动不方便的老人提供便利的。

这时,迎面过来一位腿脚不方便的老奶奶,正吃力地靠着扶手在挪动。记者刚想上前扶一把,陪同的院长忙向记者摆摆手,神神秘秘地说:“您这一扶是出于好心,可是会帮倒忙。人家是老人,万一有个什么闪失,背责任的就是咱自己,这样的事不是没出过。真出了问题,到时候人家会把责任全推到你身上的。”记者只能似懂非懂地走开。

院长对记者说,曾经有个年纪很小的女护理员因为这样的事,刚来两天就被辞退。“那个小孩当时也是出于好心,没想到这一扶不知怎么的,老人就给摔了,手和腿都严重骨折,人家家属就不干了,就找小姑娘要求赔偿。刚从农村出来的小姑娘哪见过世面?哭得不行。家属把事还闹得挺大。最后我们也没办法,只能叫她走人。所以我们院规定尽量少惹麻烦,这跟爱心不爱心无关,先管好自己再说,毕竟这是和老人打交道的活儿,马虎不得。”

镜头二:机械的喂饭动作 成都东郊某养老院食堂。下午五点,吃饭时间到了,晚饭是鸡蛋面。很多老人到食堂吃饭,少部分需要护理员把饭送到房间喂食。

记者跟随一位三十来岁的女护理员走进一个房间。房间里共有三个床位,老奶奶们年龄约有七八十岁了,都躺在床上看电视。女护理员走到一位老人床前,叫了一声“吃饭了”,然后就用勺子在那碗里捣了几下,将面条切断,舀出一勺就往老人嘴里塞。而此时,老人还处于躺着的姿势,护理员也没扶她起身,满嘴的汤水马上顺着老人的嘴角淌了下来。老人皱了皱眉,护理员装着没看见,继续喂第二勺,汤水继续淌出来。她的动作熟练,一口接一口不停地喂,也不管老人是否咽下了。记者拿出相机拍照,她停止喂饭,很不爽地说:“你是那个?笑人得很,我喂饭有什么好拍的?”

接着,记者又走了几个房间,发现几乎所有的护理员态度都一样的冷漠,脸上没有一点微笑,在整个喂饭的过程中,她们几乎不和老人交流,只是在机械地工作着。

镜头三:嗅觉被熏“失灵”了 四川双流某幸福院,记者扮成院中老人亲属进院后,通过搭话认识了幸福院中的护理员小张。小张32岁,是两个孩子的妈,家在幸福院不远的一个村里。

“小张!小张!你还在同人摆‘龙门阵’哩,快去看看你管的105的那个大爷吧!”一位中年妇女推着一个轮椅经过时,朝小张喊道。

听人一喊,小张顾不得同记者打招呼,撒腿就跑。记者紧追其后,尾随小张进了105号房间。在昏暗的光线下,一位老人正坐在床上,开心地吃着香蕉,全无情况紧急的迹象。

“哦!还好,是虚惊一场……”记者心想着。但觉得房间的气味不对。突然,看见老人不高兴地把手里的香蕉一甩,一拍巴掌印到墙上。顿时,一个黄褐色的手印扣在了白墙上,竟然还呼呼地冒着热气。他呵呵地笑着又按了一个。这时,记者感觉到了浓烈的臭味。

小张开了房间的灯,这时,记者才看清原认为的香蕉竟然是粪便!刹那间,胃里倒海翻江,辣而苦的灼热直逼咽喉。而此时的小张嗅觉好像失灵了,面不改色,走过去像哄孩子似地轻声说道:“李大爷,我就这么一哈哈儿功夫不在,你怎么就……”说着用随身带的卫生纸去擦老人的脏手。

记者马上跑出房门,拂着胸口,连连干呕。过了好一会儿,小张才出来,先去洗手间洗手。“都这样,没办法,院里不能自理、痴呆的老人很多,几乎每个护理员都会摊上。发生这样的事也是常有的。我刚来的时候,也是几天没有吃下一粒饭。现在好了,我的鼻子已经没嗅觉了。等会儿,我还要去给他洗被罩床单。”

镜头四:“不通情理”的老人成都西郊一家养老院。杨大姐今年45岁了,在这里已经干了5年。在别人眼里,她是典型的好脾气,能忍辱负重,所以能坚持这么久。

跟随杨大姐来到她管理的房间,才一进门,看见老人们正在一起吃葡萄,已经堆了一桌子的皮。杨大姐急忙向一位老人说道:“大爷,您不能这么吃葡萄,这含糖量太高。”老爷子不高兴地说:“我就是有点胃病,谁说胃病不能吃含糖量高的了?”

杨大姐走过去把葡萄端在手上,赔着笑道:“你这次犯的是胃溃疡,可是你有糖尿病呀,你女儿交代了,说糖尿病是慢性病,吃不得这些东西。”

边上的老人插嘴道,“哎呀呀,我都不知道你有糖尿病,这万一吃出个好歹来,我可是罪过大了。”

老爷子脸上有些挂不住了,说道:“一个护理工,她说的话你也当事儿。”又不耐烦地朝杨大姐喊着:“快把盘子给我!”

杨大姐只能无奈地把盘子放下。

老爷子指着墙边儿的开水瓶道:“都是昨夜的陈水了,来了不说麻利点去换,还站在这儿唆偷懒。”

杨大姐脸涨得通红:“大爷,我是为你好……”

老爷子一挥手,“还不快去!还有,这有堆新换下来的衣服,快点洗了吧。”

杨大姐抱起床上的脏衣服,低着头走到墙边,一只手把开水瓶提了起来。我问杨大姐,老人脾气都这么怪吗?她说今天已经算好的了,经常是骂骂咧咧的,别的护理员都被骂跑了。

镜头五:24小时护理,挑战体能极限老孙今年40岁,是一家国营厂的下岗工人。他是成都金牛区某养老院里为数不多的几位男护理员之一。

他现在每天要同时看护几位不能自理的老人,其中情况最严重的是一位身患小脑萎缩、脑梗塞的87岁的老人。这位老人的吞咽功能已经有些衰竭,经常呛着,只能用小勺一点点地喂食物,所以喂饭常常要喂一两个小时。中午喂过饭,还要给老人做全身按摩。每天按摩1小时,不但需要技巧,也需要体能。下午给老人喂的水果,都是耐心捣烂的水果泥。晚上睡前,还要给老人擦洗全身,这是最费力气的活儿。如果半夜遇到老人不舒服,或者要上厕所,那他还要忙活一阵子,觉也睡不好。

老孙说,他曾经护理过严重脑溢血的老人,24小时不停监护,才真叫累。

调查 : 怎一个愁字了得

缺乏行业管理标准记者调查发现,大多数养老院都是民营或私营,缺乏规范的管理标准,良莠不齐,机制不健全,缺乏专业的管理和护理人员。多数经营者文化水平相对偏低,缺乏管理经验。他们往往是租赁几间房屋,设几十张床位。目前,国家对这一行业经营管理没有明确的规定,经营的不稳定性,使企业难有长远发展规划。

专业护工不想干记者在成都金牛区某养老院了解到,该院共有四十多名护理员,其中外地来的临时工有二十多人,本院的职工有二十多人。临时工一个月450元,管吃管住。正式工一个月500到600元,年底还有奖金。

这个院里的老人按身体状况,分为几级:一级是完全能自理的;二级是拄着拐棍的;三级是要送水送饭的;四级是完全在卧床的;第五级是完全不能自理的老人,护理员们要给他们擦身、穿衣、喂饭、清理排泄物……

现在院里的老人不能自理的不在少数,这样的老人比较脏,又带着病,所以不少护理员宁愿少挣点钱也不愿护理这种老人。

养老院院长告诉记者,养老领域招聘护理员难,招聘专业护理员更难。

场地难找到“养老院场地难找是最头痛的。”一家养老院的负责人黄女士说,他们那一带很快就要拆迁了,有关部门曾答应给他们另找地方,但迟迟无法落实。另一家养老院的负责人告诉记者,许多养老院的场所都是租来的,合同一般签3年-5年,到期能否续租,业主会不会漫天要价,经营者心中并无把握,也就不敢在硬件上多加投入。

收支难平衡 费用也是许多养老院的“心腹大患”。“房租三四千元,工作人员工资五六千元,水电费八九百元,再加上老人的伙食费,一个月最起码的支出达到一万多,只能勉强做到收支平衡,当初投资的二三十万还不知什么时候能收回呢。”还是那位黄女士,扳着手指摇着头说,“还有很多看不见的支出。”民政部门曾规定,养老机构在税收、水电、燃气、车辆等方面应享受适当的优惠,例如在水电价格方面,应按居民用水用电收费。但记者了解到,由于种种原因,养老院能享受这种优惠的并不多。

纠纷成隐痛入住一家养老院的夏老太走出院子散步,之后不知所往。家属接到通知后报了警。当天中午,在距离养老院约300米的池塘边发现了已经溺水身亡的老人。

夏老太的子女们将养老院告到了法庭。最终养老院被判负有管理不当及报警救护不力之责,得承担30%的责任,赔偿夏老太的子女4万余元。对此,养老院的负责人连声喊冤。他说,入住养老院的主要是高龄、多病老人,而养老院受资金和管理等局限,软硬件无法全部达标,出现问题在所难免。

法规待完善目前我国尚无针对发生在养老机构内的医疗纠纷的法规,对养老机构的权责划分也不够明确,这让经营者如履薄冰,他们都期待法律的出台。同时呼吁政府牵头成立行业协会,以推行行业自律,制定统一的入住协议和管理标准,维护自身合法利益,并在养老机构与政府之间起到桥梁作用,结束目前各自为政的局面。

产业亟待扶植在调查走访中,不少养老院负责人向记者反映,这些年政府的确出台了不少好政策,但一到操作层面就享受不到了。他们呼吁,政府在设置公益性岗位、行政审批等方面,还应加大扶植力度,出台更加优惠的政策。

一些老龄问题研究专家和养老机构负责人认为,养老机构严重滞后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不完全是经济问题,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有关部门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

解决之法:不信春风唤不回

如何保障老年人在养老院安度晚年,不少专家、学者纷纷支招:

1. 呼吁社会各届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提高对机构养老问题的认识。

2.尽快制定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在逐步规范现有养老机构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现有养老院的管理、护理水平。对限期整改仍未达标的单位应依法予以取缔。对新建养老机构和从业人员应严格审批制度并加强监督、约束,确保其朝着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方向发展。

3.有关部门应有计划地加大教育资金的投入,尽快培养一批具有中、高等学历的养老专业管理、护理人才。

4.制定相应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开办多种形式的专业养老教育、培训基地和投资兴建专业养老机构。不断培育养老市场,使养老事业供需平衡,形成规模。充分利用社区和家庭资源,实施“居家养老”服务,以减轻政府的经济负担。

5.积极鼓励学生报考中、高等养老管理、护理院校或专业,毕业后优先分配并享受医学专业同等待遇。积极改善养老机构的环境设施,为从业者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学习环境。使他们愿意来、留得住、干得好。

6.有关部门组成专业医疗、房屋修缮、法律服务、市政等服务小分队,为养老院和社区老年人提供上门免费服务,体现人文关怀。

篇3

“有调研报告指出,目前我国养老机构护理人员的持证率为57.4%,其中社会养老机构护理人员的持证率仅为43.5%。大多数养老服务机构没有配备专业护理、老年心理学、法律咨询、社会工作等方面的专业人员,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各种需要。”

日前,南京一家民营医院下属的养老院需招聘管理和护理人员,均要求有养老院、老年护理机构相关从业经验。招聘信息近两个月,管理职位应者寥寥,而护理岗位更是几乎无人问津。

“开养老院不愁没人住,只愁找不到工作人员。 ”该院负责人士很无奈。

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短缺

自 1999年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开始,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加,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据一项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已有 21个省(区、市)成为人口老年型地区,全国 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超过 1.43亿,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约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1/5。到 2010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 1.74亿,约占总人口的12.78%。

不断扩容的老年人群,使得养老、托老服务的需求异军突起。以上海为例,目前 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为 260.8万,占上海总人口的 19.3%,尽管养老床位每年以 3000张的速度递增,但仍呈现供不应求的态势,特别是中心城区养老机构均出现“一床难求”的现象。如此庞大的老龄人口队伍,对中国的养老事业发起了挑战,养老问题已经从单纯的家庭问题逐渐发展成了一个社会问题。为此,不少地方都积极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养老院,然而由于养老专业人才的短缺,拉了养老院服务质量的后腿,成为养老机构发展的瓶颈。

有调研报告指出,目前我国养老机构护理人员的持证率为57.4%,其中社会养老机构护理人员的持证率仅为43.5%。大多数养老服务机构没有配备专业护理、老年心理学、法律咨询、社会工作等方面的专业人员,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各种需要。据了解,目前南京 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已达 93万,而南京 216家养老机构中工作人员 2000多人,一半以上的工作人员是初中以下文化水平,大都是从周边地区过来的护工,受过专业培训的人员仅 44%。且待遇不高,工作辛苦,因此不但难招,流动率也高。

当前,社会养老人才有以下不适应:一是从业人员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护理人员通常以下岗、失业人员为主,只懂得能吃苦干好活,不善于与老人交心、交流。二是普遍存在服务技能和专业知识差的问题。只具备一般的服务技能和护理知识,无法做好那些半自理、完全不能自理老人的护理工作和对患重病卧床不起的老人的专业治疗等服务。三是缺乏老年心理学、医学等知识。面对老年心理障碍引起的老年突发病症,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技术处理和妥善的专业处置。四是缺乏专业管理、医学人才。不能针对老年人特长、兴趣、爱好和自理能力,实行分类指导管理和开设专业性理疗、护理等服务功能。

需要有文化、有能力的年轻人加入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和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老人对养老服务的要求已经不仅仅是吃饱穿暖那样简单,老人对养老质量的需求越来越高。护理人员及管理人员不仅要有爱心、耐心,更需要有专业的医疗知识、护理知识、养生之道,还应熟悉老人心理,掌握给老人提供精神愉悦的各种技能以及老人饮食知识等。

“我国的养老事业需要有一批有文化、有能力的年轻人参与进来。 ”面对养老机构缺乏高素质人才的现状,中国社会工作协会老年福利服务工作委员会执行主任刘蕴华说:“随着社会的发展,养老事业已经不再只是过去所谓的一些敬老院,不再只是意味着干一些脏活和累活,更多的是有了精神文化的介入,有了很多新思想的介入。”

结合养老机构的一些现实需求,刘蕴华说:“现在很多老人也都希望能够看到一些新的东西。比如,到了纪念日,他们就要唱歌,这样就需要有年轻人来教他们唱歌和跳舞。另外在护理方面,有一些新的设备仪器,尤其是一些国外进口的设备,很多的说明书都是英文,老人看不懂,就需要有一定文化层次的人加入到我们的养老机构中来。在香港,800多家养老院有 600多家是私营的养老院,这些养老院的经营者大多都是从海外留学回来的高素质人才,因而他们把养老院搞得很好。”

“现在我们社会的文化层次提高了,我们的年轻人包括大专生、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为什么就不进入养老行业呢?做好了的话,这个行业也不是绝对的低收入,搞养老院的经营管理就需要一大批有文化的高素质人才。中国的养老事业现在正是真正发展的时刻,养老这个行业可以说是一个最具潜力的行业,未来的发展前途可以说是不可估量。”刘蕴华主任说。

待遇低地位低

大多专业人才改行

养老这个行业发展到今天,需要大量专业性的服务与管理人才,未来养老人才发展机遇看好。近年来,很多综合性大学也都开设了社会工作和社会学专业,每年都会培养出一大批的专业性人才,但是却很少有大学生会真正走入养老机构工作。

2005年,南京应天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江苏第一个与老年人服务有关的专业――“老年服务与管理”。然而 3年毕业后,一个班的学生仅有两人学以致用,其他人全都改了行。

在南京市允德乐龄(象山)老年公寓工作的张桂霞和王雷,是该校管理系“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首批毕业生,也是学校精心培养三年后仅存的两名学生。王雷说:“当初选择这个专业,是估计毕业后可能是到民政部门从事老龄事业管理的,没多想就报名了,而毕业后去养老院工作,这个结果以前没想过。一些人应聘到了民办养老院,虽然专业对口,但每月工资只有七八百元。这份工资与护工几乎一样,还不如一名保姆呢。 ”

“让我们更失望的除了待遇,还有世俗的眼光。 ”张桂霞说:“这有两方面原因,首先是一些民营养老院负责人没有把我们摆在一个合适的位置,一进院就安排我们给老人洗澡、洗脚、处理排泄物等,把我们完全当成护工用,所学到的知识一点都派不上用场,看不到职业生涯发展的空间。还有就是别人的看法,将服务业看成低人一等的传统职业观念仍然扎根于人们的头脑中,一提到养老院,就是伺候老人吃喝拉撒的工作,不该是由小姑娘干的。于是很多同学改行做了业务员、营销员、文秘等。 ”

据了解,这个专业的课程主要有老年膳食与营养、老年护理与保健、老年心理咨询与治疗、老年美容与服饰、老年活动组织与策划等等,几乎涵盖了有关老年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应天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副主任唐东霞说,他们之所以在全省率先开了这个专业,就是因为看到了养老业的人才缺口很大,其实这个专业毕业的学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护理老人,而是技术管理型人才。这些学生毕业后可面向社区、敬老院、老年公寓、社会福利院、老年旅行社、老年产业公司等单位,从事咨询、管理等工作。

重视从养老机构中

培养人才

需求市场一片红火,可培养出来的人才却被现实泼了一盆冷水。有关人士分析认为,目前我国民营养老机构大多都在刚起步的状态,还处于探索市场阶段,运作机制上还不成熟。同时,由于本身资金有限,加上养老机构的福利性质,只能是微利行业,想要开高薪,现在还不太现实。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研究所所长张卫认为,从大的方向上来看,高校开设老年专业是很有前瞻性的,但由于目前国内的养老机构还处于数量少、层次低的状态,仅局限于让老人吃饱后有人陪着聊天的“保姆式”照料就行。所以如果大专院校能把专业定位在“服务”上可能会吃香。南京真美好养老院负责人李思美也认为,当前养老行业需要的还只是服务性人才,她说,“我感觉老年专业人才可能得等个 5~ 10年才用得着,或是分配到高档养老院当高级护士用。”

针对专家分析的现状,笔者以为,推动我国养老事业的发展,弥补我国养老人才缺口,必须重视当前养老机构从业人员人才队伍的挖掘和培养。

一是选送培育一批具有养老护理专业知识的人才队伍。在目前现有养老机构从业人员中挑选年龄轻、身体好、爱岗位、肯学习、敢吃苦、善奉献的同志,选送到院校学习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医学等专科,提高他们的专业化知识和专业化技能,解决文化知识肤浅、专业人才缺乏的现状。

二是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组织培训。现有养老机构普遍存在经费、人员等保障不足的实际困难,在选送少数从业人员到院校深造的同时,应结合本单位、本部门的实际和经营状况,因地制宜开展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服务技能的培训。从院校邀请学者、教授到本单位授课,帮助提高从业人员的服务本领和专业技能,弥补服务专业技能的不足。

三是坚持面向社会,提高服务技能。在养老机构从业人员中填补知识型人才、专业型人才人才,在满足老人的需求的同时,应坚持面向社会,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和信息网络等工具,大力宣传养老机构肩负的使命责任和面对的种种困难,使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支持养老事业,从而提升养老机构的服务管理设施,完善服务功能,提升专业人才技能和服务水平,推动老年事业的健康发展。

四是坚持开拓创新,大胆引进人才,促使从业人员向多项型发展。养老机构必须按照市场运作机制规范管理,规范服务,规范从业人员队伍的建设。尤其是人才队伍的建设,更应按照市场运作的规律操作。在发动、提倡、鼓励社会各界投资赞助养老事业的同时,经营状况好、经费等保障允许的养老机构,应向国内大专院校,甚至向自国外引进专业人才,大胆尝试使用国内优秀技术人才和国外的专业人才,填补多项型从业人才长期空缺的局面。

中国老龄化

只用了 27年

根据联合国预测,21世纪上半叶,中国一直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老年人口总量的1/5。据了解,老龄化的到来,发达国家大多用了45年以上的时间,其中,法国130年,瑞典85年,澳大利亚和美国79年。而中国只用27年就完成了这个历程,并且在今后一个很长的时期内都保持着很高的递增速度,属于老龄化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

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具有明显的由东向西的区域梯次特征,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明显快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以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行列的上海(1979年)和最迟进入人口老龄化行列的宁夏(2012年)作比较,时间跨度长达33年。这说明,中国的老龄化进程从地区上来看发展是不平衡的。同时,还存在区别于发达国家城市人口老龄化水平一般高于农村的普遍规律,而出现显著的城乡倒置。据统计,目前全国农村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1.24个百分点,这种城乡倒置的状况将一直持续到2040年。

篇4

关键词:老龄化;民办养老机构;养老需求

一、问题提出

我国早在1999年便进入了老龄化社会,2005年以后人口老龄化速度逐渐加快;2007年底,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53亿,占总人口的11.6%;2010年以后则将进入迅速发展期;到2050年,60岁及以上人口比例更会达到30.7%。此外,高龄化、失能化趋势愈益明显,目前80岁及以上高龄人口已达1619万,到2020年将增至3067万。全国完全失能老年人已由2000年的799万增加到940万;部分失能老年人由1461万增加到1894万。“未富先老”的国情使政府难以独力承载养老服务供给的负荷,老龄化、高龄化以及家庭规模小型化等因素削弱了家庭养老功能,传统养老服务供给体系已不能满足日渐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

长期以来,国家和集体福利包办的公办养老机构存在财政压力大、养老机构少、服务水平低等问题,同时养老资源供给严重不足。截至2010年底,全国城乡共有社会福利院、敬老院、养老院、老年公寓和老年护理院等养老机构4万个,总床位312.30万张,与老年人口之比为1.49:100,平均每千位老人才拥有十五张左右床位,这与发达国家每千名老人拥有50至70张床位差距甚大。由此可见,仅靠传统的居家养老和公办养老院已远远满足不了巨大的养老需求,因此鼓励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机构养老行业势在必行。

民办养老机构是指由政府以外的社会组织和个人投资兴办并经营管理,自筹资金、自行运作、自负盈亏,提供非营利的养老机构。作为介于“政府”与“家庭”之间的新型养老形式,民办机构养老能够弥补传统居家养老和政府机构养老的不足,是在老龄化背景下解决“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重要途径。2011年3月21日,入保部部长尹蔚民指出,“在老龄事业发展规划当中,投入应该是多元化的,既有政府的支持,也依靠社会资金的支持,老龄事业、产业发展有广阔前景”。可见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前景良好,市场需求广阔。因此对于民办养老机构的研究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二、民办养老机构的类型和作用

1 目前民办养老机构发展的类型

按投资主体和所有权归属划分,民办养老机构可分为公建民营、民办公助和政府购买服务等三类。公建民营是指由社会力量管理运营国办养老机构,这种委托类型有利于整合国有资源、盘活公办养老机构存量。民办公助是目前民办养老机构发展的主要类型,即对处在建设阶段的民办养老机构,国家财政按照规模、投资额等指标给予相应资助;对于正式开业的民办养老机构,按床位数和实际收养人数给予一定补贴。政府购买服务是对经济困难老人、高龄老人、病残老人、独居老人、生活半自理和不能自理老人等,政府采取资金保障和服务保障相结合方式,以提供补贴、发放服务券等形式,购买养老机构的服务,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料理、精神慰藉、老年维权、信息咨询等服务。

按服务类型划分,民办养老机构可分为日托型、寄养型、治疗型三类。日托型养老是指老人白天在托老所享受看护服务,晚上则回家接受家人照料。寄养型养老是指把老人送到养老院,或长期或临时进行吃住方面的照顾。治疗型养老是针对高龄老人或需要治疗康复老人或缺乏自理能力老人,提供康疗或休养为主的养老服务。

2 发展民办养老机构的作用

第一,这是社会福利社会化的一种组织革新,是养老领域的一大突破。民办养老机构可以弥补政府统包养老中责任缺失和资源有限的不足,是社会福利社会化改革的一种进步和创新。第二,引导和积聚社会资源,缓解老龄化给国家带来的财政压力,增加老年服务供给,弥补国有资源的严重不足。第三,加强竞争,打破公办养老的垄断局面,提高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水平。第四,有利于提高社会对老人的关注度和发展夕阳产业,有利于社会慈善意识、道德水准和善孝文化水平的提升。

三、民办养老机构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种新兴事物的发展必然先天力量相对弱小、后天发展有所局限,民办养老机构从其建立到壮大同样面临发展中的很多问题,其表现如下。

1 自身投资回收效益差,社会资本吸引力弱

从投资回收时间角度来看,民办养老机构初始投资额较大、投资回收期较长,需要大量流动资金补给新的投资需求,面临较高的财务风险:从投资回收效益的角度来看,民办养老机构投资往往利润低、效益差、护理要求高、经营风险大等一系列问题。由于养老服务的微利性和风险性,我国金融机构普遍不愿为民办养老机构提供融资服务,同时民间借贷规模小,利率高,融资问题先天性地限制了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由于资金匮乏,民办养老机构大多基础设施简陋、专业护理人员短缺、必要医疗设备不完善等,导致对老人入住吸引力不够;老人入住率低又导致养老院收益低,如此循环发展减弱了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

2 社会认可度低,慈善事业不发达

近年来,社会资本注入养老行业促使民办养老事业发迅速展,但由于历史传统和老百姓观念影响,我国民办养老机构发展的社会环境酝酿不足,还未达到全社会认可和支持的高度。首先,大部分民众认为个人对养老服务进行投资是谋利行为,只是借“非营利”之名行“营利”之实,最终会损害老年人的利益。其次,我国缺乏像西方社会那样大规模慈善捐助的历史传统,民办养老机构几乎得不到社会资金的无偿支持,民众对将资金捐给私营团体的行为不能接受,社会对民办机构捐助产生福利冷漠。第三,像民办养老机构这种非营利性的第三部门在我国还缺乏良性发展的土壤。

3 管理体制不健全,监管机构重叠

目前,民办养老机构主要受民政部门和老龄委管理,还未成立专门的行业组织进行协调管理,缺乏专门的行业标准和行业管理规范。许多民办养老机构直接套用其他行业的服务模式进行服务,如“宾馆式”、

“医院式”等,然而这些服务与老人的需求并不适应。由于行业组织的空缺,服务对象与养老机构发生纠纷时,不知如何投诉,常常采取私下了结或媒体曝光等方式解决,这影响了民办养老机构发展的整体形象。同时,政出多门会出现“多龙不治水”的现象,在我国现行行政体制下,民政、老龄委和审计等部门是民办养老机构监管主体,但各个主体的监管权利、责任、程序和方式在法律上缺乏可操作性,

各部门在管理上互相推诿,处于被动和消极的状态。

4 缺乏专门型人才

养老服务是“夕阳行业”,但却也是“朝阳产业”,急需大量的专业人才。现实是,养老院专业护理人员的供给不能满足入住民办养老院的老人对照料护理的专业化服务需求。再者,相比公办养老机构,民办养老机构待不能提供正式编制,在招募人才方面的劣势显得尤为突出。调查发现,一些养老机构受成本限制,多聘用下岗或退休人员进行养老看护工作,人员素质与其工作岗位的专业要求相距甚远。且其护理员流动频繁,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缺乏人力资源基础。另外,一些民办养老机构的优秀专业人员还受公办养老机构的“人才挖角”,造成专业人才的流失。

5 政策扶持力度小,现有政策落实不到位

在养老服务市场中,民办养老机构相对公办养老机构缺乏竞争力。公办养老机构由政府投资兴建,环境优美、设施精良、空间开阔并能享受到政府所有的优惠政策与财政支持;由于其具有公有性质及事业单位人员编制上的优势,容易组建起一支优秀的管理、技术和服务队伍。相比之下,民办养老机构在硬件设施建设上无法与公办机构相比;由于单位性质和待遇等问题,它们很难找到和挽留优秀的管理和技术人才。在既有政策方面,《关于对老年服务机构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规定了民办养老机构在建设规划、土地使用、税收减免、水电使用等多方面可以享受优惠政策。但在实际操作中,一些地方政府对这些政策的落实缺乏有效地协调、引导和监督,加上有些部门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在落实优惠政策上往往推诿扯皮,各项优惠政策难以得到落实或最终落实受到种种限制。

四、民办养老机构发展的对策

民办养老机构能够为日益严重的老龄化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养老需求,促进我国养老事业的多样化发展。对于目前民办养老机构发展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1 政府落实相应优惠政策,同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一是把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中,优先立项,统筹安排,从根本上保证养老机构的快速发展。二是在公益用地和建设用地中优先安排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用地,减免为老服务设施建设配套费和机构照料服务税收优惠。三是必须把“民办公助”的政策落到实处。加大政府对养老机构发展的资源配置,制定具体落实“民办公助”的措施和办法。四是深入推进“公办民营”的改革步伐。按照政府与企事业分离原则,改革过去政府对养老机构包办包管的僵化管理体制和不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作法,鼓励和指导各类公办服务机构的改制、改组。

2 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要按照政策指导、政府扶持、社会兴办、市场推动的原则,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以市场化、社会化为导向,逐步建立适应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的多元化、多层次的城乡养老服务体系。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大力推进养老服务机构的发展,不断满足老人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养老服务的需求。

3 规范对民办养老机构的制度管理。在养老机构的建设、管理、服务和监管等诸方面需要制定出一整套的标准和规范,明确各部门之间的管理职责,加强政府的监管。同时出台关于养老服务机构人身意外伤害事故的处理办法,为保护老年人权益和养老机构利益提供基本依据,推进民办养老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4 培养专业护理人员。专业养老护理人员是发展养老事业的基础,针对我国目前缺乏专业护理人员的现状,政府和社会应当承担起培养养老从业人员工作的责任。从业人员必须了解老年学、护理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医学的一般理论,了解老人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和老年保健知识。我国既可以学习发达国家的经验,让各大学参与培养专业养老管理人员和专业护理人员的任务,也可以利用财政支持方式让社会承担培训各养老机构护理人员的工作。

参考文献:

[1]毕素化,陈如勇:发展民办养老机构的若干思考[J].苏州大学学报,2005(5).

[2]张晓峰:民办养老机构:在机遇中发展,在发展中完善[J].社会福利,2006(12).

[3]严浩:中国民办养老机构发展的趋势与展望[J].社会福利,2004(4).

篇5

关键词:养老机构;责任保险;困境

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是人口老龄化,它给社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65岁以上的人口约1.13亿,占总人口的9.7%,此数据仍在上升,据保守估计,到2020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43亿。加之20世纪80年代计划生育的实施形成了今天“4-2-1”为主的家庭模式,致使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自愿或被迫选择养老机构作为养老的主要方式已成为不争事实。在此背景下,中国养老机构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但由于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的特殊性,养老机构责任保险得到了空前重视。

一、中国养老机构责任保险现状

中国最早开展养老机构责任保险的地区是上海市,2007年由上海市保险同业公会和市社会福利行业协会牵头浦东新区五十余家养老机构进行试点,事实表明这一险种运转良好,得到了一致好评。第二年,上海市民政局《关于推行养老机构意外责任保险的通知》,在全市19个区县推行养老机构责任保险,年保险费单价标准为120元/床位/年,其中保费由养老机构、市民政局和区县民政局均摊。截至2009年,已有498家养老机构的45388张床位签约投保。随后武汉市于2010年《关于推行养老机构意外伤害保险的试行意见》,在全市试点养老机构责任保险,保险费单价标准为150元/床位/年,市财政局给予每张床位50元的补助,且不高于三分之一,区财政给予适当补助,其余费用由养老机构自行承担,据统计武汉市首批投保的养老床位达1.3万张。紧跟武汉市,2010年12月,苏州市不仅推行了养老机构责任保险,还开创性的开展了居家养老责任保险,将服务对象和护理人员都纳入了保障范围。2011年,浙江省民政厅连续三个政策性文件,在全省建立起政策性养老机构综合责任保险制度,保费根据城市、乡镇街道、农村无保和城镇三无人员分别收取不同的保费,一年时间全省参保床位达30720张,占应参保床位的48.4%。同年广西在全区包括社会福利院、老年公寓、光荣院等在内的各类国办养老机构开展福利机构入住老人意外伤害保险试点工作,但民办养老机构不在试点范围内。2012年,北京、天津等地区也开始建立养老机构责任风险的转移机制,2013年,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此文件不仅有利于养老服务业的发展,还为养老机构保障机制的建立提供了政策性支持,养老机构责任保险在全国范围开始启动试点工作。

二、养老机构责任保险在中国推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来看养老机构抵御经营管理风险的最佳方式是购买责任保险,但在中国,处于摸索实践阶段的养老责任保险属于承保的“灰色地带”,它既不涵盖于社保体系中,在商业保险体系中呈现出承保难度大的特点。从目前各地试点的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需求方

1.养老机构疏于风险防范。中国养老服务机构是近几年才大量涌现,处于起步阶段,存在很多问题,首先,管理人员无风险意识,特别在农村民办养老院中,呈现出“小作坊”型的养老机构形式,老人进院无任何体检,甚至无任何登记手续,进院后多人共住一室,院方并不掌握传染性疾病携带情况,增加了疾病蔓延的可能,无形中加大了风险,另外,一些失智失能老人的走失也给院方和老人家属造成难以解决的纠纷。其次,机构硬件缺乏,一些乡镇养老院无任何服务配套设施,一些硬件设计或设备安装存在隐患。再次,机构内护理人员匮乏,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在老人护理过程中,许多机构护理人员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或救护知识,使老年人伤病加重,增加了老年人伤病的风险。2.养老机构保费负担能力弱。目前国内民办养老机构的盈利能力较弱,特别是乡镇养老院逆向选择现象严重,老人的费用负担能力弱,相比伤病也更普遍,有些机构甚至面临亏损,而对于公办机构,一些乡镇养老机构所依赖财政保障能力不强,投保责任险加大了地方财政负担,导致公办机构参保不积极。3.养老机构缺乏规范化管理。养老机构本应是对养老有困难的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康复指导与训练,科学的管理方法应是对不同的老人根据其所需的帮助和照料的程度进行分类管理。

(二)供给方

1.保险公司承保意愿不高。一方面,很多养老机构是非盈利性组织,而老年人的经济承受能力有限,所以床位保费不能太高。另一方面,由于养老机构、保险公司自身运营管理及市场不成熟等原因使保险公司面临较高风险,赔付风险加大。这就造成保险公司盈利较低,使得保险公司承保的积极性不高。2.险种合同设计不合理。赔付标准设计不合理,目前缴费标准未细分,未区分高风险群体和普通群体,易引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而且在不同地区探索建立养老机构责任保险过程中并未形成全国性的运行规则,对投保金额、合同标准和缴费制度并未形成一致范本,不利在全国统一推广。

(三)政府配套措施方面

1.缺乏监督调解机制与机构。养老机构服务对象是老年人,属于高风险人群,发生意外几率大,事故纠纷多,但目前中国还没有针对性的调解机制,一旦发生意外,责任认定较困难,对于养老机构即便尽职尽责,但一旦发生突发事件,举证难度较大,加上社会舆论压力,很可能使心血付之东流,对于家庭,缴纳了各种费用托付养老机构照料家人,未能保证免除意外伤害,情感上很难接受,如果中间没有调节机构,很容易造成两败俱伤的局面。2.政府保费补贴制度不完善。政府对公办和民办养老机构保费补助标准不统一,有些省份甚至把民办养老机构排除在补贴范围之外,有失公平。而且由于目前中国对养老机构责任险保费收取实行统一原则,并未根据老人自理程度划分费率等级,相应的政府补贴有两种形式,比例制和固定制,但两种补贴制度均未区分老人自理能力等级,这就造成了养老机构对老年人逆向选择的情况。

三、养老机构责任保险在中国推广应用的建议

(一)完善险种设计

1.划分风险等级。根据老人自理程度区分不同等级,按等级制定不同的保费标准和赔付比例,并根据公办和民办、农村和城市等指标形成差异化的保费标准体系,政府根据此标准进行分层级补助保费。2.动态改进保险方案。养老服务业是个快速发展的行业,根据不同发展阶段随时会出现新的风险和保险需求,为满足机构发展要求,这就要求实时调整改进保险方案,使保险更加合身。3.规范保险合同。目前中国各省市各自开发保险合同,没有统一的服务标准,保险金额、缴费制度等内容相差很大,不利于养老机构责任保险在全国的推广,所以为降低由保险合同不一致带来的交易成本,减少争议,便于管理,借鉴美国经验,制定和实施统一的保险合同范本。

(二)扩大参保范围

中国有相当部分养老机构未参与到养老机构责任保险中,保险是以大数法则为基础,增大基数,可以摊薄风险,利于积累数据,为进一步费率厘定奠定基础,提高了保险公司积极性,所以建议实施养老机构责任强制保险制度,给予资金支持,特别是乡镇养老机构,最大限度地纳入养老机构,争取实现全覆盖。

(三)加强养老机构风险管理能力

1.提高护理人员专业化水平。养老机构核心服务是提供日常护理,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机构风险发生概率,所以加强对护理人员专业能力的培训能够提高养老机构风险管理水平,可以针对老人自理能力等级水平,分等级对对应的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对自理能力差的老年人进行专业性护理,减少意外伤害发生率,缓解养老机构与家属矛盾。2.加强机构管理人员培训。中国大部分养老机构的管理人员风险意识普遍较差,特别是乡镇养老院私人开办居多,这些管理人员知识面有限,对保险认识不足,加强对其培训,使机构管理规范化。3.加强养老设施的维护。养老机构设施及维护的缺乏增加了老人意外事故的风险,不利于疾病的预防,导致机构赔付率增加,建议养老机构增设健身器材,定期对硬件设施审查监督管理,及时更新陈旧设备,降低风险。4.引导保险公司或保险经纪公司参与机构的日常风险管理。保险公司及保险经纪公司具有较好的风险和保险知识,如果参与到养老机构的日常风险管理,既能降低风险,减少赔付,又能提高机构管理人员风险管理意识。

(四)政府配套措施方面

1.建立纠纷裁定机构为公正、及时、有效解决老年人事故纠纷,可借鉴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做法,建立专门的纠纷裁定机制,并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争议解决工作,减少家属与机构间的矛盾。2.建立健全养老机构服务质量监督机制。监控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和安全保障,在责任认定环节逐步建立保险和诉讼案例库,并开发引进推广先进的硬件设备和护理技术,最大限度降低风险。

参考文献:

[1]张鹏.养老机构综合责任保险发展从何突破[N].中国保险报,2016-09-07.

[2]谢晶雪.养老机构意外责任保险探析[D].上海.华东政法大学,2012.

[3]张军.完善我国养老机构责任保险机制的政策建议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4(7).

篇6

【关键词】农村民办养老机构;困境;优化路径

一、绪论

(一)选题背景

目前,我国老年人口已经超过1.78亿,老龄化比例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当下我国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特别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更是成为了老龄化的重灾区。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水平还比较低;农村老龄事业发展明显滞后。同时,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空巢”现象日益严重。近年来,为鼓励农村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补贴及优惠措施,在政府政策的支持和鼓励下,近年来民办养老机构数量增长迅速,民办养老机构对缓解社会养老问题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但由于经济发展和基础条件有限,加上民办养老机构本身存在的定位模糊、资金短缺以及配套措施的匮乏的问题,农村民办养老机构在运作的过程中表现出基础设施落后、服务方式单一、专业护工匮乏、养老服务供不应求的特点。

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且不断困扰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养老”问题成为了学术界研究的热潮,成果颇多。王洪娜(2011)认为农村的空巢、高龄、病残老人对于医疗、护理、生活照料和心理疏导等服务的需求增长迅速,家庭或社区服务已难以满足。傅亚利(2009)指出老年人对养老机构服务的需求不仅是生活设施和照护服务等物质方面,还需要情感、社交、文化娱乐等精神层面的照顾。张浩田学者(2013)认为我国养老机构存在资金短缺、管理风险等问题,政府支持力度、市场需求、自身力量等都是影响民办养老机构生存的因素。在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下,我国学者对于养老机构的研究大多将重心放在城镇上,有关农村养老机构的研究则较少,农村民办养老机构方面的研究尚欠缺具体化的主体和视角,因此本文选择以农村民办养老机构为具体化的研究对象,以期将农村养老问题带入研究者视野,从而丰富养老机构相关研究。

二、农村民办养老机构现状分析

目前农村民办养老机构的建设情况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

农村民办养老机构组织架构上呈现出扁平化的特征,管理层次少,结构较为简单。主要由一名院长兼主任全面主持养老机构的经营工作,管理委员会由四个部门的代表组成。管理委员会下设的四个部门分别为总部、护理部、餐饮部、文体部,维持养老机构的日常工作。第一,经营场地方面。根据《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标准》中的要求,对养老院的要求是25平米/人。但目前很多养老机构没有达到此标准,且房屋结构很多地方不够合理。第二,服务情况。养老机构根据不同情况的老人,提供特级护理、一级护理、二级护理、三级护理等不同标准的护理服务。农村民办养老机构内普通服务人员中获得相应职称和职业资格证书的人较少,以合同工和临时工为主,只有部分管理人员有职称和证书。且多数没有专业的护理相关知识,只能从事较低层次的护理工作,人员流动性大。第三,收费情况。农村民办养老机构的收费区间为8001600元/月范围内,其中包括护理费、床位费和生活费。且床位费占到总收费的三分之一以上,虽然价格相较城市低很多,但由于农村收入低,且养老院服务设施并不完善,入住率较低。

(二)老人及其家属满意度

第一,养老机构内老人的基本情况。选择在农村民办养老机构的老人年龄段较为分散,6070岁、7180岁、80岁以上的老人分布率相差不大,其中80岁以上的老人较多,占全部老人的四成左右。老人选择在养老机构的主要原因为生活部分不能自理,需要看护人员照料,养老机构的老人们其经济来源绝大部分为子女提供生活费。第二,家属态度。大部分家属选择将老人送往养老机构的原因为老人生活不能自理,需要专业护理,家属认为养老机构的专业人士能够更好的照顾老人,避免因自己的疏忽大意给老人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大部分是因为子女外出打工,家里老人没人照顾平时工作太忙,没有闲暇时间照顾老人。

三、农村民办养老院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农村老年人口居多,老年人口不断攀升与落后的养老事业发展之间构成严重矛盾。民办养老机构养老作为一种新型养老服务形式,在农村的养老服务中开始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农村民办养老机构兴起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农村民办养老机构面临着许多困难和存在在一系列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资金短缺,养老服务供不应求。首先,缺少国家资金和政策的大力支持。农村民办养老机构的运行需要大量成本,如购地建房成本、护工的招聘成本和培训成本。而目前政府对农村民办养老机构的补贴非常有限,资金来源渠道少,造成资金短缺,农村民办养老机构难以维持运营。其次,经营管理风险大。由于老年人属于疾病和死亡的高危人群,生病和死亡的风险大,所以,民办养老机构的管理风险大,也是很多民间力量不敢贸然进入机构养老服务领域。

第二,服务内容不全面,设施不齐全。目前农村民办养老机构提供的养老服务基本满足了老年人的物质需求,由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分析,生理需求是最基本的需求,农村养老机构的养老服务内容在精神层面做的并不理想,缺少对老人精神生活方面的照顾。

第三,护理人员缺乏专业化。首先,养老机构护理人员结构不合理,多为中老年农村女性,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其次,护理人员专业性达不到要求,大多数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护理知识培训,对于看护重度病人缺乏必要的经验。再者,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人员流动性大。

第四,相关配套政策不完善,制约民办养老机构发展。土地资源紧缺引起土地价格上涨,同时用工成本升高,而农村收入较低,不能负担高额费用,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制约着农村民办养老机构发展和服务水平的提高,加之慈善体系不完善,优惠政策没有落实到位或者不完善,也是的民办养老机构难以经营。同时,我国在养老发展方便相对滞后,相关的法律文件,政策条款较少,法律制度落后,缺乏必要的保障机制。

四、发展前景及建议

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需要不断完善,在政府大力支持和社会深层合作的背景下改善自身的管理制度及服务方式,并对自身进

行科学定位,从而提供更好的养老服务。

第一,动员多方力量,推进农村民办养老机构多元化发展。要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为了更好地调动社会各方的力量,减少政府的养老负担,政府需要制定和颁布多方面的优惠支持政策,并落到实处,在通过财政预算、划拨和专项经费设置等方式,为农村民办养老机构提供更有力的资金支持的前提下,鼓励机构的创新发展。要引导扶持社会力量的参与,形成多元的投资主体。

第二,推进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服务方式和内容。要完善民办养老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要加强精神文娱设施的建设;完善农村民办养老机构提供服务的方式和内容;积极融入社会力量因素,优化养老服务,创新和完善提供服务的方式。

第三,加强专业培训,提高养老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加强培训投入,使现有的机构工作人员参与到专业培训,具备一定的专业护理知识。引进专业护工人才和服务机构,培养自己的专业人才队伍。构建内部有效的激励机制,提高原有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推动其积极主动工作,维持工作的稳定性;同时吸引年轻的新生力量参与到机构中来,有利于机构内部的升级创新,从而为老人提供更好的养老服务。

第四,优化机构管理,增强发展动力。要对农村民办养老机构进行合理定位,明确管理监督办法,在增强其合法性的同时使其明确自身的发展使命和服务目的,更好地推进其自身的进步与发展。完善机构内部管理,加强对机构的基础设施的科学设置、分配和保护,采用科学的监督机制维护机构发展的稳定性。

五、结语

养老问题在当代已成为与民生息息相关的问题,在如今养老压力日益激烈的趋势下,农村民办养老机构因离家近和收费低的两大特点,满足了农村老人的养老需求,其出现是社会需求的必然结果。但由于民办养老机构处于初级发展阶段,面临资金短缺,专业护理人员不足、服务不全面等问题;需要动员多方力量,推进农村民办养老机构的多元化发展,同时加强专业培训,提高养老服务的专业化水平,促进农村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及管理的规范化。

参考文献:

[1]贾婷婷.人口老龄化下农村机构养老问题研究――以河南省N市为例[D].河南:郑州大学.2014

[2]张田浩.民办养老机构的困境及其发展的支持因素探析――以上海市某区民办养老机构为例[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13

[3]廖晓春.养老机构高龄老人生活满意度及主观幸福感调查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0

[4]党博.我国农村养老机构现状与需求――基于山东和陕西的实证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

[5]姬会英.谈河南省农村民办养老机构的现状与发展――以南阳地区为例[J].农业经济.2012

[6]朱启戎;李昊;王芳.组织社会学视角下的农村民办养老机构发展状况――以夕阳红养老机构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

篇7

关键词:广州市;民办养老机构;概况;困境;建议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广东省攀登计划项目(308-GK151010)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8月3日

随着广州经济发展,人们平均寿命的延长和人口出生率下降,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养老问题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若仅依靠家庭养老和国家养老已不能解决养老问题,社会化养老成为必然趋势。建立健全养老保障体系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需要发挥民办养老机构在养老服务体系中的作用。但当前养老行业市场机制的不成熟,广州市民办养老机构面临着众多挑战。

一、广州市民办养老机构概况

根据《关于规范和促进民办养老机构发展暂行办法》,民办养老机构,是指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企业或个人举办的,为老年人提供住养、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等养老服务的机构,在实际中,民办养老机构具体指的是民办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和民办营利性养老机构。

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广州市共有60岁以上老人133万,占户籍人口总数的15.98%,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预计到2020年,广州市老龄人口将达到175.07万,人口老龄化比例达到18.78%。而2014年,广州市有164家养老机构,提供床位数为36,924张,分别由公办养老机构和民办养老机构提供。其中,60家公办养老机构提供8,887张床位,占总床位数的24.07%;104家民办养老机构总共提供了28,037张养老床位,占总床位数的75.93%。民办养老机构撑起了广州养老机构行业的大半边天,弥补了公办养老机构的养老空白,对广州市的养老服务行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状况对解决养老问题至关重要,但通过实地调研活动,我们发现广州市民办养老机构在经营过程中遇到了重重阻碍,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广州市民办养老机构进一步发展的绊脚石,必须通过各方努力共同解决,健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促使广州迈向老有所依、老有所养的和谐社会。

二、广州市民办养老机构发展中面临的困境

(一)运营成本繁杂高昂,盈利能力低下。民办养老机构的运营成本主要包括员工薪酬、土地租金、相关设施投入成本和日常维护成本等。随着物价上涨,劳动成本提高,民办养老机构的运营压力不断增强。此外,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老年人只要还可以自理,一般都不愿意进入养老机构,因此养老机构的服务对象大多是失能、半失能老人,养老机构经常会出现老人生病、意外事故等情况,而由于我国的保险业发展尚不完善,很少有针对老年人和养老机构的保险项目,即便有,也是收费高昂,一般难以承受。在这种情况下,一旦老人出现问题,养老院就会承担巨大的风险,进一步加大了民办养老机构的运营成本压力。

通过对管理层的问卷调查及访谈我们发现其经营资金主要依赖收取入住老人的费用及政府补贴。目前,广州市民办养老机构相较于公办在服务质量上无明显优势,导致出现入住率低的现象,却又限于资金不足等原因无法通过加强宣传和形成规模经营来提高入住率和运营效率;而政府对民办养老机构一次性建设补贴按照规模大小在2,000~3,000元每张床位不等,运营补贴按照入住人数给予每张床每个月100~300元补贴。以上两项收入并不足以支持民办养老机构正常运营,一般民办养老机构只能勉强维持经营,盈利能力低下。

(二)融资困难。目前,广州市民办养老机构资金来源较单一,主要来自个人投资。政府虽然有制定相应的补贴措施,但由于政策限定范围严、落实效果差等原因,政府的补助对解决民办养老机构融资难的困境只是杯水车薪。

银行融资已经成为目前我国融资活动的主要形式,但养老事业投资回报周期长、风险大,且福利性质地产不能用于抵押,因此大多银行出于风险考虑,极少提供对民办养老机构的抵押贷款。融资难,资金缺乏导致民办养老机构难以扩大经营规模及完善设施建设,大大制约了民办养老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三)专业人才缺乏。经调研发现,大部分民办养老机构的护理人员都是从周边农村或下岗职工中招收的40~50岁人员,文化程度低,缺少基本的护理培训,为老人提供的服务也仅限于饮食、保洁等低附加值的工作,老人的心理慰藉和生活质量得不到保障,老人得不到专业的护理服务。专业医护人员的缺乏也使得入住老人生病不能得到及时发现、及时就治,直接威胁老人的生命健康,养老机构也因此必须将老人送往医院治疗,加大了养老机构的运营压力。

通过调研可以得知,机构服务质量是影响老人对养老机构满意度的重要因素,但是现实中民办养老机构由于资金受限,养老护理服务岗位待遇相对较差,社会上对养护理服务人员的认可度较低,且目前中国养老服务行业的人才培养和储备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养老机构专业护理人员缺乏问题比较严重,从而陷入专业人才“招不进,留不住”的困境,备受招工难问题困扰。资金困难和人才培养、储备机制不成熟造成民办养老机构的人才困境,人才困境影响服务水平,最终降低老人的满意度,一定程度上对提高其社会认可度产生不利影响,使得融资发展更加困难,形成恶性循环,使民办养老机构经营得更不如意。

(四)社会认可度低。家庭养老作为中国社会的传统养老模式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很多人还保留着这种观念,认为将老人送去养老院是不孝的行为,随着时代的进步,这种传统思想并没有得到发展,这是导致养老机构社会认可度低的其中一个原因。

此外,民办养老机构因资金匮乏、人才缺失无法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服务,大大降低了老人的满意度。相比之下,公办养老机构可以充分利用政策等有利条件发展自身,提高老人满意度。现实中常常出现公办养老机构“一床难求”而民办养老机构却存在较高的空床率,民办养老机构社会认可度低。民办养老机构社会形象建立力度不到位问题已经横亘在其发展道路上,亟待解决。

(五)政策落实不到位。政府对各类养老机构的服务对象在政策上虽已有明确定位,公办养老机构主要解决低收入等困难老人的养老问题,民办养老机构着重面向具有消费能力的老人,但实际落实情况并不理想,仍有很多消费能力较高的老人住在公办养老机构,导致一些消费能力相对低下的老人只能入住民办养老机构,在物价上涨,运营成本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民办养老机构面临着提高收费就会导致老人无处可去但不提高收费却会导致入不敷出的两难困境,进一步限制了民办养老机构做大做强。

此外,政府虽就鼓励和扶持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制定了许多优惠和补贴政策,如床位建设补贴政策和水电气优惠等政策,然而实际中受制于各种因素,许多措施均无法得到落实,以政策促发展的效果大大减弱,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

三、针对民办养老机构的困境提出建议

根据民办养老机构在发展中存在的困境,可以从经营者与政府两个角度来解决民办养老机构的经营问题,并提出如下建议:

(一)经营者角度

1、明晰自身定位,减少市场空白。各类机构要明晰自身定位,形成分层规范养老服务体系。提高公办、民营、民非机构在接收目标群体的区分度。公办机构主要解决失能老人等高风险群体及低收入、低保障老人的养老问题,民非机构协助公办机构做好公益,民营机构则可面向不同需求层次的老年群体进行市场拓展。切实做到政府兜底,社会公益,市场均衡发展。

2、多方筹资,扩宽融资渠道。充分利用政府在此方面的专项政策,并结合民间筹资等多种形式发起设立养老机构,扩宽融资渠道,有条件的养老机构可形成大规模的养老服务链,并积极寻找适当时机上市,吸引更多资金支持。

3、完善服务质量,提高社会认可度。民办养老机构应定期关注顾客(老人)对于机构服务的满意度,了解老人对机构在提供服务过程中哪些方面是较满意的,哪些方面仍存在不满意,扬长避短,有针对性地提升服务质量,提高老人满意度。

完善配备设施,如医疗设施、运动休闲公共设施等,为老人提供一个更加设备齐全的生活环境,满足老人在医疗、运动娱乐等方面的需求。

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可通过举办入职培训、定期培训等方式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技能,要从根本上完善服务质量,就必须着力于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为老人提供高质量的生活护理,关注老人的心理健康。

完善的配套设施、高质的服务将为民办养老机构创造良好信誉,从根本上提高社会认可度,社会认可度得到提高将吸引更多的老人入住,资金来源得以扩大,有利于进一步完善运营条件,为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4、利用政策支持,加强自身建设。民办养老机构要加强对政策的学习理解,充分运用政策措施,并且要关注相关政策的变化更改,及时根据经济、政策环境调整经营管理,尽早尽善地抓住机会促进自身发展。

完善运营体系,提高管理水平。建立健全机构的财务制度,合理分析各项成本的构成,加强成本控制,减少不必要的花费,集中资金在能真正满足老人服务需要之处,如医疗设备、心理安慰等;加强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一套完备的管理制度,制定机构发展方案并严格实施,加强机构的自身建设。

(二)政府角度

1、加强指导规范,推动民办养老机构健康发展。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切实把民办养老机构建设和管理纳入法制化的发展规划,建立健全有关规章制度,特别是加大对民办养老机构在准入、服务、管理、设施设备等方面的指导规范,坚决杜绝各类侵害老年人权益现象的发生,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机构的良好形象,推动民办养老机构健康发展。

2、制定帮扶政策,确保全面落实。政府应根据目前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帮扶政策,如针对民办养老机构融资难的问题,政府可建立为民办养老机构贷款提供担保制度并继续加大利息补贴力度,鼓励商业银行对民办养老机构提供低息贷款;进一步制定针对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的税收优惠政策,对其用于养老服务的地方税收在创办初期的一定年限内予以减免;为向养老服务行业进行投资的私人投资者提供信贷支持的金融机构可考虑纳入税收优惠范围等;合理利用福利彩票所得支持民办养老机构,鼓励向民办养老机构捐赠。同时,加强对养老机构行业各类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和检查,完善用地、信贷、补贴等相关量化配套政策,为民办机构经营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3、加强养老机构标准化建设,培养护理人才。目前,我国对于民办养老机构的设立采取许可准入制,拥有床位10张以上的可以设立,并对不同规模的养老机构设立不同等级的准入标准。为了提高服务质量和降低责任压力,建议出台切合实际的养老机构护理人员工作标准化流程及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对养老机构严格考核,对考核结果按不同标准进行奖励。

重视护工人才培养,加强对专业护理人员及养老机构管理人员的培训。短期内,政府要加大对养老机构现有工作人员进行职业化培训,颁发执业证书,减轻民办养老机构的培训压力;长期内,鼓励有条件的医院和疗养院部门大力开展养老服务人员培训,鼓励高等院校、医卫学校开设相关专业,开展学历教育,对于选择养老护理专业的学生予以减免学费,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投身养老服务行业,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业务水平,以带动全社会改变对养老护理的理念。

同时,政府还应关注护工群体的薪酬待遇,保障最低工资薪酬的同时,逐步提高其薪酬待遇,使其薪酬待遇与其专业素质、工作绩效相匹配。通过政府资金补贴、住房补贴等形式提高护理人员的待遇,优化雇佣环境,留住护理人才。

4、优化舆论环境,提高社会认可。一是政府应引导各类养老机构加强服务建设,改变社会公众对机构养老的传统认识。破解我国养老服务难题,关键就是把传统的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结合起来,走社会化的路子,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同时,以宣传为先导,促进传统养老观念向新的养老观念逐步转变。应切实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作用,针对不同类型老年群体广泛开展宣传活动,引导人们改变传统养老观念,接受民办养老机构服务,使人们逐步认识到,民办养老机构同公办机构一样,都能使老年人在生活上得到更好的照料,在身体上得到更好的护理,在精神上得到更好的慰藉,有效缓解社会负担、家庭压力,以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二是改变社会对护工工作的歧视现象和传统观念,提升护工的社会地位,提高护理行业的社会认可度,从而实现护工的人生价值和自我价值。从政策制度上做出激励和保障,通过财政补贴形式适当提高养老护理员收入待遇。将养老院护工队伍纳入当地社工体系,加大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的社会关注力度,提升其社会地位。鼓励媒体多进行正面引导和宣传,营造尊重劳动、尊重护工的社会氛围。探索建立养老护理员岗位补贴制度,对达到一定年限,取得养老护理员资格的人员给予奖励,提升养老服务行业对就业人员的吸引力。

主要参考文献:

[1]孟艳春.中国养老模式与优化路径探究[J].河北学刊,2011.1.

[2]张登国.我国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困境与对策[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6.3.

[3]张浩田.民办养老机构的困境及其发展的支持因素探析[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13.

篇8

一、广东老龄化趋势及特点

据20*年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广东65岁及以上人口为656.82万人,占总人口的7.91%。按国际上通用的人口老龄化标准衡量,20*年之后,广东已逐渐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70~79岁中龄组的老年人口比例有所增加,一方面体现了社会文明进步以及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另一方面则对今后的社会服务、福利设施规模、结构及分布等提出了更新、更高要求。

(一)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于人口老龄化进程,社会和家庭的养老负担逐步加重

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经济发达国家进入“老年型”人口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一般都在1万美元以上,而广东目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若按官方汇率折算,只有20*多美元左右。足可见目前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于人口老龄化进程。

(二)老年人口的基本社会保障缺口较大,老龄化趋势和现实问题之间的矛盾突出

由于人口老龄化进程快于经济发展水平,使得社会对人口老龄化的承受能力较为软弱,广东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的比例分别为18.85%、28.06%。在中国人的意识里,养儿防老,家庭养老是几千年中国人传统的养老方式。然而,在现代化进程中,随着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特别是"四二一"(两个中年人,赡养四个老人,抚育一个孩子)家庭结构的出现,家庭养老、育幼的压力增大,势必对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社会化养老”的课题也由此成为许多人关注的焦点。

(三)我国现有的老年人福利设施严重不足

广东65岁及以上人口为656.82万人,目前拥有各类城乡养老福利机构1988间,床位数7.5万张,收养长者和服务对象共4.6万人。*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有94.5万,占全市总人口的12.85%,与日益增长的需求相比,社会福利机构的总床位数仅占老年人总数的0.8%。有儿女的老人可以依赖家庭养老,鳏寡孤独老人只能将希望寄托在政府救济上,也就是各级福利院和老人院。但目前国家公办养老机构床位有限,不能惠及所有鳏寡孤独老人,以我们*市老人院为例,床位利用率已达到98%,可等候入院的老人仍需要排队,要入院还要等待一两年时间。

二、社会福利养老机构的社会需求

(一)传统观念与现代养老模式

中华民族是一个重孝道的民族,望子成龙,养儿防老这是不是传统的养老观念。但是在现代化进程中,随着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特别是"四二一"(两个中年人,赡养四个老人,抚育一个孩子)家庭结构的出现,一对年轻的夫妇不仅要照顾自己的儿女,还有双方四位老人,如果家中老人重病需要长期护理,那么即使子女有一片孝心也会力不从心。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家庭模式的变化,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的养老观念已由过去的“居家养老”转变为“机构养老”。现在很多住进养老院的老年人,已经不再是过去人们所认为的都是一些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而且相当多的人具有很高的文化层次,他们要求到养老院享受集体生活。在养老院里,有自己相对稳定的文化圈子,还能享受到规范的照料和专业的护理。

(二)社会福利养老机构存在的优势

人到老年期,生理功能、代谢及形态结构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使老年人对体内外异常刺激的反应性、适应性、防御性及代偿能力等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弱,老年人成为健康最脆弱的群体。因此,人口老龄化、老年人口的增多必然伴随着老年病患病率的急骤升高。家庭作为基本照顾单位的能力可能因独生子女政策而降低,老年人照顾需要连续性(如医院外的预防性照顾、理疗、精神护理、家庭护理等),为老年人提供居住选择的需求也不断增加。社会福利养老机构可以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护理、康复、娱乐等全方位的服务。

(三)社会福利养老机构在社会养老体系中的作用

国办福利养老机构是政府赡养三无老人的基地、是代表社会文明进步的窗口,对民办养老机构起着示范引导作用,是社会福利行业的排头兵。在满足三无、特困老人入住(政府给予补贴)的前提下,招收社会老人入住,不以营利为目的。是民政为民解愁,为党分忧的具体体现,它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福利社会化进程。

三、社会福利养老机构创新发展思路

近年来,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快速发展,进一步造福了老年人、残疾人和诸多弱势群体的利益;同样,社会福利社会化也为社会上一批热衷公益,心系慈善的成功人士搭建了一个回馈社会,奉献爱心的平台。目前,民间力量举办社会福利服务呈现出巨大的发展势头,但民办养老机构多数是由于实力不足,在设备设施、服务内容、服务队伍等许多方面还达不到《老年人福利机构基本规范》、《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等法规的要求,只能收养一些生活上能自理或部分自理的老人。

(一)生活不能自理、患有疾病的的老人是最需要进养老院的,需要养老机构提供颐养、医疗、护理、康复、娱乐等服务。但目前相当多的养老院拒收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不能提供医疗康复等服务,老人精神上的需求就更难以满足。因此社会福利养老机构应摒弃过去单一的救济型、供养型服务模式,以管理好、品牌新、服务有特色的思路,把眼光瞄向更高的发展方向。逐步从封闭型向开放型,从救济型向福利型,从供养型向供养、医疗、康复多功能并重型转变。

(二)针对老人对服务需求的多样化、高档化,养老机构要做到:一.要满足老人集中养老与单独居住相结合的特殊需求;二.要开展康复健身与教学娱乐服务;三.要按照绿色环保要求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四.是实现服务功能科学合理的区域划分。五.要确立适合老年人需求的重点服务项目。六.确立供养与康复、医疗并重的混合式管理模式。七.按照ISO90001:2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提供“优质管理和持续改善服务”。

四、*市老人院的创新发展探索*市老人院是一所集颐养、医疗、康复、护理、为一体的大型国办养老机构,建院于1965年7月,现有床位900张。建院40年来,*市老人院努力办成对内在同行业起到示范、辐射功能,对外成为展示社会主义养老机构特色的“窗口”。2002年我院管理系统顺利通过了ISO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一)住院老人按生活自理能力分区

住院老人按身体健康状况和生活自理能力分住七个区:即慈慧一园、慈慧二园、慈云园、明心园、颐养园、慈恩园(医疗楼)和慈爱园。设有门诊部、化验室、文娱活动室和接待室等。慈恩园(医疗楼)是卫生局批准的医疗执业机构,有120张床位按综合病房模式管理,主要为老人提供医疗、护理、特别护理、急危病人的抢救等项服务。慈云康复大楼拥有100张康复床位,可为老人提供康复训练、医疗护理等项服务。痴呆老人综合服务大楼主要接收老年痴呆症患者,主要为痴呆老人提供认知训练、医疗、护理和生活照料等项服务。明心园主要接收失明、弱视等介助老人,而颐养园则是接待自理老人安度晚年的养老区,即将建设的临终关怀大楼(慈爱园)是为疾病晚期的老年患者提供静谧、安宁的场所和专业化、人性化服务的园区。

(二)发展重点服务项目:

1.老有所医近年来我院有计划的引进医疗护理专业技术人员,2001年,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帮助和支持下,在卫生行政部门的支持下,取得了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目前我院共有专业技术职称的医生20人,其中副主任医师3人,主治医师12人,住院医师6人。医技人员5人;护师、护士共82人;康复理疗人员4人;专业营养师1人,养老护理员130人。一般老年常见病、多发病都能够在院内得到专业的治疗和护理。解决了我院老人的看病难题,为老人及家属解决了后顾之忧。基本上保障了院内老年人的医疗保健所需,成功的挽救了无数老人的生命。目前我院是*市公费医疗定点单位、*市首批医保定点医疗单位。

2.老年性痴呆康复训练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日益严重,老年性痴呆越来越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据统计,老年性痴呆患病率约占60岁以上人口的10%左右,在80-85岁的病人中有20%的老年人患有老年痴呆。是继心脏病、肿瘤和脑卒中之后的第四位死因。为此,我院领导班子审时度势,经过多方调查研究,于三年前在香港有关专家的帮助下,开办了老年性痴呆智能康复区,为老年性痴呆病人提供全方位的生活照顾、智能训练服务,减轻社会及患者家属的负担。投资20*万元兴建痴呆综合康复大楼(慈慧大楼)的综合大楼,260个床位,内设居室、病房、智能训练室、心理治疗室,认知训练厅、功能训练厅、游荡花园、资源阁和老人食堂,可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顾、认知训练、心理辅导、康复训练、热线咨询等方面的服务。

3.老年偏瘫康复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因脑中风引起偏瘫患者与日俱增。有关资料表明,75%的中风病人会有偏瘫后遗症。目前在偏瘫认识上存在几个误区:认为偏瘫是“不治之症”而忽视康复。使“久病”偏瘫老人生活质量下降,在病床上度过自己的佘生。我院针对为中风后遗症、骨折、骨质疏松等运动障碍的老年患者提供运动功能训练:包括肢体的被动运动、主动运动和抗阻运动,以及“作业康复治疗法”等。这是为适应高龄老人日常生活能力下降而设置的康复治疗项目,康复的目的一方面是让偏瘫老人恢复自理能力;另一方面是让偏瘫老人发挥残存的身体功能,防止变成“卧床老人”,从而提高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提高老年人的生存质量。

4.引入专业社工服务20*年我院开始引进具有专业化知识背景的社会工作者,成立了主管社工发展、老人活动、义工服务的社会工作部。将社工先进理念与技巧元素融入到传统的管理与服务中,提高传统服务的专业化技术含量。一方面用“助人自助”的理念指导个性化服务的开展,社工指导员工承认老人的特殊需求,负责老人需求评估、跟踪导住。第二,在专业化理论的指导下,开展了个案、小组新的工作方法,充实了为老人服务的手段和技能。进入老人院面临着一系列的转变,如果适应不好,老年人就会产生失落、孤独、抑郁、焦虑等心理情绪问题,社工利用专业方法帮助老人重新适应新的环境生活。第三,利用专业化技巧规范了原有的团队活动,提高了住院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进一步规范了原先开展的老人兴趣小组,强调老人的自主参与、自主管理和自我发展,业余活动开展的丰富多彩。社工专业技术对特殊老人以及特殊服务领域进行了拓展,老人特殊需求有了满足的新方法。通过二年的实践,社工被老人所接受,半自理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全护理老人情感关怀、心理护理的比重增加。

(三)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多彩

老人们在经济有了保障的同时,更渴望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以增进生活的情趣,扩大社交的范围,使精神生活得到充实。因此,我院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形式多样的老年文化娱乐活动,在院内有看电视、听音乐、打扑克、下象棋、读书看报、吹拉弹唱等多种文化娱乐活动,增加他们的乐趣,使他们的晚年生活幸福快乐。为老年人营造一个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的温馨家园。

1、院内万岁艺术团成立十年来,以"发挥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增进老人身体健康,丰富晚年生活"为宗旨,吸收对文艺有兴趣的长者,成立时其成员达130余人,年龄总计超过一万岁,故称为"万岁艺术团"。自成立以来,开展了多样化、健康文明的文艺生活,由老人担任团长、副团长,分舞蹈组、唱歌组、乐器组等,充分发挥了老人的才艺和潜力,展现了新时期老年人与时俱进,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20*年1月参加"*老干部跨世纪迎春体育文艺表演邀请赛",获得"优胜奖";20*年9月参加"*老干部颂党80周年历程夕阳情文艺汇演",获得"铜奖"2003年10月参加"省直属机关''''精力沛杯''''文艺比赛",获得"奖"。艺术团的团员们每天都在充实、激情中退而不休。

2、为使住院老人身体、心理、思想全面发展,经过充分准备,我院于20*年9月28日(中秋节)开张了*市老人院老年大学。老年大学的办学宗旨是:增长知识、丰富生活、陶冶情趣、促进健康,发挥佘热,奉献社会。开办课程有:法律常识,文学欣赏,历史,地理,安全常识,老年保健,心理卫生,计算机应用,园艺手工艺,英语会话,音乐欣赏等课程;学员根椐自身情况选修课程,目前在校学员60多位。

五、末来的发展思路

(一)开展临终关怀服务按照管理好、品牌新、服务有特色的思路,以创国内领先、国外有影响的新型老人院为目标。为了给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老人提供一个环境祥和、具有专业化、人性化服务的临终关怀场所,减轻临终前的生理和心理的痛苦,也希望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生命垂危者及其家属的心理和生理痛苦,让弥留之际老人平静安详地告别人世,使他们无牵无挂地走完人生最后一段路程,*市老人院投资1500万元,于今年下半年动工兴建临终关怀大楼。

(二)兴建门诊医疗综合大楼*市老人院入住的老人平均年龄在83岁以上,慢性病患病率近八成,而院内原设有的简易门诊和住院部设施简陋,只能进行简单治疗。今年6月富力地产集团捐款1508万元,下半年为我院兴建门诊医疗综合大楼。门诊医疗综合大楼规划建筑总面积6000平方米,楼高9层,将配备中、西医诊室、观察病床100张、X光室、检验室、心电图室、脑电图室等,从而使住院老人患病后能够得到及时的治疗。

(三)预防和规避养老风险随着养老机构的快速发展,在进一步加强养老福利机构规范化管理,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促进养老服务事业健康发展的同时,也要依法、合理、有效预防和规避风险。由于服务对象是一个特殊群体——老年人,工作不仅多了一份难度,无疑也增添了一份风险。面对风险:跌倒—骨折致伤、外出—走失、因喂饭—窒息、因洗澡—滑倒、因扶抱—骨折,心理问题-自杀等等。一方面加强设施、设备等硬件方面的保障;二是加强养老服务水平等的软件部分的保障。

(四)关注心理问题,重视精神赡养老人要面对一个新环境的适应问题;其次是人际关系的处理问题;再次是心理调适问题。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需求层次理论”,他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被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老年人是人,人就有需求,我们不理解或无视老人们的需求,是对老人最大的伤害,会使老人产生严重的消极情绪,恶劣心境,甚至导致疾病复发或导致意想不到的后果。

(五)走规范经营、品牌经营的道路目前我院为老年人提供的服务包括护理服务、医疗服务、生活服务临终关怀、康复、心理、娱乐等多种服务。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老人们的对文化生活、服务质素的要求也会进一步提高。因此要求服务队伍职业化,服务水平专业化,运行机制社会化,管理水平国际化。同时养老服务中技术、科技含量的急剧上升,对养老服务行业管理经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后我院仍会大力发展自己的品牌服务,把痴呆康复、偏瘫康复、临终关怀等项目做大做强。

六、目前存在的问题

社会福利养老机构依托政府的的财力支持,环境优美、配套设施完善,服务项目齐全。传统上以收住三无五保老人为主,现在也收住社会上在家养老有困难的老人。由于其设施完善、服务项目齐全,是政府投资的福利事业,有着民办养老机构没有的资金和政策优势,但在收费上也相对完善。实际运营中也存在以下问题:

(一)需求量大但床位有限我院因收费合理,管理完善,尽管床位已经发展到900张,一直以来仍供不应求。

(二)市场需求大但费用负担能力低大部分老年人退休金不足够负担养老费用。据调查,多数老年人为中低收入者,大多数老人每月能承担的费用有限,如得不到子女的资助,无法享受完善的服务,如“一对一”式服务。对医疗、康复项目收费等无法负担。

(三)家属子女对老人的养老花费持消极态度,把它作为一种无意义的投资,经常出现拖欠费用问题。

(四)理人员文化素质与职业素养有待提高,社会上对养老服务仍然有一些偏见,高层次人才引进困难。

(五)法律、法规不健全,致使遇到意外纠纷无法可依,因此,国家对养老机构养老服务的立法亟待加强。

篇9

1.养老产业人才的定义和特征

1.1 老年人的需求

按照国际规定,65周岁以上的人确定为老年;在中国,60周岁以上的公民为老年人。要积极应对老龄化和老年问题、制定相应的解决策略、建立科学的研究机制,就必须了解老年群体的生理、心理等各方面的需求。因为老年群体是社会总人口的一部分,他们的需求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对老年群体需求的了解和研究将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明确养老机构的规划目标和老年服务人才的培养方向。对人的需求的研究,西方学者研究的较为系统。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这五个层次是逐级上升的,当低一级的需要获得满足后,追求更高一级的需要就成了继续奋进的动力。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人类需要的高度概括,具有共通性,老年人作为社会人口的一个群体,有其特殊性,但也不例外。所以,我国学者齐芳运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分析老年人的需求,很有特色。第一,生理需要。这是人最基本的需要,如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要求。老年人希望得到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生活保障。第二,安全需要。如生活的安定、疾病、经济、意外事故等有法律保障。老年人的安全需要集中在医、住和行三个方面。其中,对老年人来说,尤为重要的保障,在生病、外出等期间希望有人护理和照料。第三,归属与爱的需要。归属于某群体的感情需要,希望爱他人,也渴望得到他人的关爱。在这个方面,老年人需要享受家庭的温暖,享受天伦之乐;尤其是丧偶老人希望与人交流和沟通,不愿形只影单的生活,希望得到情感的慰藉。第四,自尊的需要。人人都希望尊重他人和得到他人的尊重,希望保持自己相应的社会地位和自尊心,得到较高的评价。老年人因为自己年龄较长,特别希望得到尊重和爱戴。又因为老年人生理机能衰退,听、说、行等较迟缓,更需要周围人的理解和尊重。第五,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即希望实现自己的理想,发展自己的能力,实现自我价值,得到他人与社会认可的需要。许多老年人身体状况较好,具有强烈的学习、工作、娱乐等方面的参与欲望,希望找份工作或进入老年教育场所继续学习,以体现自我价值,实现自我理想。有些老人热衷于组织和参与各种文体活动,以充实丰富自己的晚年生活.

1.2 养老产业人才的定义

由于老年人的需求多种多样、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整个社会的老年供养体系实际上包含了全方位供养老年人的经济保障、照料保障、精神慰藉保障以及制度、法律、政策、舆论、管理、思想措施等综合系统。凡是从事、参与解决老龄问题的各项管理和服务工作都属于养老产业工作,养老产业工作是一项专业性的社会工作,其本质是服务就是对有于需求、有困难的老年人,帮助他们走出困境或误区,使他们能够保持独立与尊严,幸福安度晚年。由养老服务的基本任务和职能可知,养老产业人才即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接受过本专业的系统培养或培训,掌握一定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对有需求、有困难的老年人提供有效帮助的人才。

2.养老产业及相关人才现状

2.1 养老产业的人才供给能力不足

近10多年来,虽然我国养老产业机构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与日益增加的老年人口数量相比较,仍存在很大的缺口。以养老机构为例,在发达国家,养老机构的床位数占老年人口总数的5%左右,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这一比例也在2%~3%之间,而我国目前的这一比例仅为0.84%。另外,根据国际通用的老年人与护理员的比例为3:1来推算,我国至少需要1000万名护理员,但是目前全国老年福利机构的职工却只有22万,取得养老护理职业资格的也仅有2万多人,这与几千万失能老人的潜在需求相比差距巨大,而且也不能满足现有200万进入养老机构的老年人的护理需求。可见,我国养老机构从总体上与老年人的需求还相距甚远。

2.2 养老产业服务功能结构单一

目前我国的养老产业通常以养老院为主,多是以提供简单的院舍管理和生活照护,基本没有开展什么文娱活动,更不要说老年教育、老年手工制作等益智活动。所以说“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就成了一句空话,而造成这个局面的原因正是缺乏相应人才。

除此之外,我国对老年人的心理咨询相关人才也几乎是空白。据“中国老年人供养体系调查”浙江调查资料显示,城市老年人心理健康率仅为30.3%,农村老年人的健康率则更低,这进一步反映出我国老年人心理卫生问题是否突出,需要大批心理咨询与治疗人才。

2.3 养老产业人才素质普遍较低

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之快、基数之大、高龄人口之多是前所未有的,养老服务需求也正趋于个性化与多样化。调查显示,我国城市中48.5%的老年人有各种各样现实的养老需求,其中排在前列的是家政服务、护理服务、聊天解闷和法律援助,而城市居家养老需求的总满足率只有15.9%。虽然我国多样的养老较产业以前已有较大发展,但还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亟需养老服务人才提供专业化服务。目前我国康复治疗师、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的人数较少,工作地点多集中在大城市的繁华地区。这些专业人才的服务费用较高,且很少深入社区开展服务,使得老年人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尤其是对于农村地区的老年人来说,得到专业康复治疗师、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的服务更是难上加难。

社区老年服务人员数量较少,而且多为四五十岁的已婚妇女,她们只具有日常生活照料的经验,大多数都不具备医疗护理、康复训练、心理疏导等专业知识,专业化程度不高,远远不能满足社区老年人的需求。此外,社会养老服务人员的流动性很大。很多年轻的服务人员把社区养老服务岗位当成暂时的过渡,工作一段时间后就会转出。

2.4 没有普及的职业准入标准和有效地晋升途径

职业标准和职业准入制度是一个行业规范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政府已经意识到对老年长期照料服务人员大量的需求以及培训的重要性,为推动我国老年养护专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开展,2002年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颁发了《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国家标准》,同时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组织编写了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然而,这些培训项目都是短期的,且没有涉及很多护理的基本技巧,更没有涉及到社会及心理学以及基础伦理学的相关知识的课程。并且从目前的调查数据来看这一职业标准远远没有得到有效的普及,绝大多数地区对于养老机构从业资格没有规范,从业人员素质难以提高。而缺乏有效的职称晋级制度则导致养老服务人才没有专业归属感,难以长期从事养老服务工作,直接造成人才流失。

2.5 缺乏经营管理人才

目前我国对养老管理人才教育培训一直采用非正规“自我”教育培训的方法,各类教育培养这方面专业人才设置的相关专业不多,与人数众多的养老需求存在很大的缺口。在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严峻的背景下,养老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已经成为当下最紧缺的资源。专业管理人员的不足直接制约了养老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和服务水平的提高。一部分有意投资养老产业领域的投资人苦于招聘不到优秀的经营管理人才,只能选择投资到其他领域。.

3.中国的养老产业人才的建设建议

3.1 做好制度建设

政府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队伍建设工作中负有重要的责任,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创造必要条件,大力开展养老产业的相关教育与研究,在有条件的院校开设养老相关课程;加大养老产业相关人才培养的力度,增加相关投入;提高养老产业人才的社会地位和收入;强制实施养老产业行业的职业准入制度,建立与完善职业体系和职业标准,建立一套合理可行的养老服务职称晋级制度,积极营造有利于人才健康成长和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制定具有科学性、系统性、连续性和可操作性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不断健全人才队伍建设的法规制度体系,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证。

3.2 加强养老产业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

纵然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想要使养老产业,如果没有好的“领头羊”——养老产业管理人才,也是无济于事的。

建设养老产业经营管理人员首先要保证养老产业管理人员的专业化。他们应该拥有对养老产业的合理认知,以及对老年人生理和心理需求有着较为深刻的了解,如果只贪图表面或是把他单纯的当做一个普通的投资项目,必然会导致其在经营上追求短期效益、急功近利的操作行为。其次要养老产业管理人员应该具有开放性前瞻性主动性的整体思维,而不是被动的狭隘的“管住”。只有在产业发展和管理体制的与时俱进中,在尊重市场的发展规律中完善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结合的资产管理体制,才能真正的做好养老产业的发展。科学高效前瞻的管理体制才能真正释放存量领域的产能,使之在市场竞争中做大。同时,需要经营管理者在在增量领域中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以科技的力量为支撑培育新的养老产业形态,拓展市场、提升附加值、打造品牌,形成良好的养老产业经济链条。

3.3 加强专职队伍建设

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部门联合的《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全面加强养老服务专业队伍的建设。鼓励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对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考试合格发给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在强化技能型与学历型人才队伍的基础上,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逐步形成中专、大学专科、学士、硕士及博士等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多层次的学历教育体系。同时政府应加大扶植力度,建立完善的人才输出机制。

与此同时,学校与养老机构应广泛开展合作,进一步完善养老机构工作标准,提高养老行业的整体水平。广泛开展学术交流,提升相关专业在养老产业的影响力。通过加强宣传,改变目前养老服务人员的社会地位、待遇相对较低、社会存在偏见、难以留住高素质专业人才这一不利因素。

就在教学方面,学对于养老服务人才而言,实际动手能力、操作技能的培养十分关键。在培养过程中,可以通过建立课程实验实训、专业见习、假期社会实践、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毕业实习等一系列实践性教学环节,探索一条以能力培养为主体,重点培养解决实际

篇10

一、养老现状

据调查统计,我县60—64岁老年人23727人,65-69岁老年人18805人,70-74岁老年人13698人,75-79岁老年人10201人,80-84岁老年人5965人,85-89岁老年人2556人,90岁以上老年人785人,60周岁以上老年人占全县总人口比例16.45%,早已全面进入老龄化社会。

对比分析,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县人口老龄化将呈现以下特点:一是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重,老龄人口比例趋高。二是人口老龄化进程趋于加快,呈明显上升趋势。三是老年人口“高龄化”特征更趋明显。四是老年人口性别比梯次递减。由于男女在生理心理及工作生活方面存在差异,导致女性平均预期寿命高于男性,老年人口中女性人数明显多于男性。

机构养老有所成就。我县养老服务起步于机构养老,在2009年以前为政府投入兴建的19个乡镇敬老院,目前我县现在登记在册公办养老机构20个,民办养老机构1个,实有养老床位1282张,入住老年人614人。

社区养老已经起步。2012年镇碧玉社区成功创建省级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社区,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开始引入社会化养老服务理念。2013年建成镇淯江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桃坪乡桃园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将社区养老服务由中心城镇向乡镇延伸。2014年将建花滩镇林园社区日间照料中心、铜锣乡龙湖社区日间照料中心、龙头镇聚龙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竹海镇相岭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社区养老将覆盖全县1/3的乡镇,将覆盖65%以上的城镇老年人。

农村养老有所动作。农村幅员面积广,老年人口尤其留守老人多,经济收入低,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因此农村养老是各方力量难以企及的地方。2013年我县选择基础条件较好,交通较为便宜,老年人集中的13个建村实施农村互助养老项目,建成老年活动中心、幸福院等13个,在农村养老服务社会化方面迈出了第一步。2014年将建成14个农村互助养老项目,进一步覆盖更多的村、更多的老人。

居家养老服务开始起动。由于中华民族传统的家庭伦理道德观念的束缚,多数老人很难走出家庭养老的固有模式,宁愿在家冷饮生吃、独守空房,也不愿走出家门,融入社区,走进养老机构,接受机构服务、社区服务,因此居家养老是目前也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主要面临的难题。目前,我县正在探索实施政府为困难家庭失能、半失能老人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进而转变老年人固化观念,接受社会服务,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发展。

二、养老项目发展的不足

目前,我县养老机构的发展水平已难以满足老龄化社会加速发展的需要。我县养老服务业的欠缺不仅仅表现为养老机构总量不足、床位数少、服务水平和档次普遍不高,更在深层次上表现为养老机构的社会化发展水平低、管理理念和经营模式陈旧。

在我县登记在册的21家养老机构中,由政府投资兴建和管理的福利型养老机构仍然占据绝对地位。这类养老机构虽然普遍地理位置较好、资金有保证、经营时间较长、管理经验比较丰富,但由于国有国营的福利性质,其经营管理方式相对较为保守,各自为政,完全依靠财政补贴,不发展或不愿发展院办经济,无造血能力,受政府投资、运营不能对外经营的局限,不参与市场竞争或竞争力不强,规模化发展的意愿和能力较弱。对于老龄化趋势加速发展的今天,仅靠政府、靠福利,远远不能为民众提供足够的养老保障。另一方面,民办养老机构起步较迟、基础薄弱、规模较小、品牌分散,加之养老服务行业本身投资大、回报低、社会福利性质强,离开政府的鼓励与支持,民办养老机构做强做大的难度很大。

加快养老服务业的发展,使之成为一个符合经济规律、能够健康成长的产业,既有利于解决社会养老的矛盾,也有利于促进社会就业,形成以“银发经济”为特点的新的增长点。

三、养老项目发展的方向

从国内外养老服务业发达地区的产业发展情况和商业服务业发展的普遍规律看,要培育健康发展的养老服务产业,必须改变现有的国有养老机构以政府计划管理为主,民营养老机构小规模低水平单打独斗的局面,借鉴政府支持连锁商业服务业规模化发展的成功经验,着力发展符合经济规律,具有独立生存与发展能力的社会化养老机构,重点倾斜,扶优扶强,着力培育具本地特色或引进一批连锁化、规模化的品牌养老机构。

事实上,在国内,已有一些地区开始了养老机构连锁化、品牌化发展的积极探索。如南京真美好老年公寓已进入第10个年头,业已发展成为拥有5个营业网点的连锁养老院。天津鹤童老年福利协会已发展成为拥有6家专业老人护理院和包括居家老人照料公司、老年病医院、老人护理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清洁管家公司、老人营养餐配送公司以及老年用品公司等一系列机构的社会组织,成为初具雏形的养老产业集团,得到了国家民政部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中华慈善总会也在积极筹办“夕阳红”全国连锁老人公寓。市内的成立于1993年宜飞老年公寓已经市民政局审核许可,拥有300张养老床位,在及川南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县东山老年养生会所入住老人部分来自泸州等周边县市。

因此培育具本地特色或引进连锁养老机构走品牌化发展、规模化经营和集约化管理的产业发展道路,市场竞争优势显而易见。这也必将是未来养老服务业发展和养老机构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优势

一是政策加力。近年来,各级高度重视并大力发展养老社会福利事业,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川府发〔2014〕8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宜府发〔2014〕12号)等系列重要文件,为培育发展养老服务品牌提供了政策依据,《县投资促进实施办法》使引进连锁品牌、吸引民间资本投资养老服务有了落地的可能。

二是生态支撑。温暖湿润,气候宜人。雨热同季,四季分明,年均气温18.3℃,年均降雨量1141.7毫米,日照时数987.6小时,无霜期达357多天。全县森林面积83.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5.4%,负氧粒子含量最高达每立方厘米5.8万个。山水俱美,旅游兴盛。是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获得“中国最佳乡村旅游目的地”等称号,成功创建为全国文明县城、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三是资本投资意向强烈。2014年,神龙医药有限公司、蜀海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市二医院等多家企业、机构到我县咨询、了解养老产业,东山老年养生休闲会所多次提出扩建请求,县内外资本对我县发展养老产业前景极为看好,投资意向非常强烈,规划定位较高,立足长远发展。因此,因势利导,吸引民间资本,打造品牌化养老较易实现。

五、发展措施

为能够更好地应对老龄化社会的挑战,发展我县“银发经济”,培育一批在全省乃至西南地区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品牌养老服务机构,可以从以下方面着力:

第一、理清政策思路。由民政局牵头,专题研究鼓励支持我县发展连锁化、品牌化养老机构的政策措施,可以充分借鉴国家有关部门和上级政府关于支持发展连锁商业企业的优惠政策,理清我县做强做大养老服务产业的政策思路。

第二、建立重点养老机构联系制度。可以借鉴扶优扶强发展经济的成功经验和做法,由民政主管部门通过考察研究,确定实力强、机制好、管理优秀、发展潜力较大的养老机构作为主管部门领导重点联系单位,即时有效地沟通和共享关于政策、行业、专业等方面的信息和资源,对其经营与发展进行指导和监督,提升养老机构本身的营运能力和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