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镇银行业务发展建议范文

时间:2023-07-07 17:36: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村镇银行业务发展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村镇银行业务发展建议

篇1

【关键词】村镇银行 农村金融 风险防控 金融监管

为有效解决河北省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较低、金融服务不充分等问题,河北省从2008年开始村镇银行组建工作。经过四年时间的发展,河北省村镇银行的机构数量明显增长,经营规模稳步扩大,信贷支持“三农”作用逐渐发挥,有效缓解了村镇“金融抑制”问题,促进村镇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一、村镇银行发展状况与运行特点

(一)机构数量快速增长

2008年6月13日,河北省首家村镇银行——张北信达村镇银行开业,标志着河北省村镇银行设立步伐正式开启。在经历前期的摸索后,村镇银行设立步伐逐步加快,城市商业银行作为设立村镇银行的主力军,带动农村商业银行、国有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在9个地市发起设立23家村镇银行。

(二)经营管理情况良好

村镇银行业务发展迅速,资产负债规模呈稳定增长态势,经营状况总体良好,但由于建村镇银行前期投入资金较多,部分村镇银行还未开始盈利,已盈利的村镇银行也大都是经营时间较长,并已确立适合自身发展经营模式的村镇银行。

(三)支农效果初步显现

村镇银行遵循服务“三农”和中小企业的宗旨,开设多档次的贷款期限,创新担保方式,丰富贷款品种,在满足“三农”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四)选址多在经济发达的县城

1.受县域金融资源的分布影响,村镇银行均设立在县城,尚未向下设立分支机构,并未真正深入到村镇地区。

2.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选择在经济发展状况较好的地区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环京津及沿海地区成为设立村镇银行的首选。

(五)区域性银行仍为村镇银行发起主力

1.区域性银行成为主力军。由于监管部门对城市商业银行等区域性银行机构跨区设立分行的监管尺度收紧,众多城商行、农商行已经将设立村镇银行作为实现跨区经营的主要途径。

2.省外区域性银行积极性高涨。银监会调整村镇银行组建政策后,外省区域性银行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积极性大增,开始布局村镇银行网络。

二、村镇银行面临的问题

(一)主发起行参差不齐,管理能力有待提高

1.主发起行资质不高,管理能力差。

2.异地机构发起设立多,管理难度大。异地金融机构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地域跨度大、管理半径长、协调和管理成本过高,不利于机构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3.主发起行不重视,未进行专业化管理。部分主发起行未设立专门的村镇银行事业部进行专门管理,而是由其他部门代管。

(二)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内控监督乏力

1.组织机构不完善,运行效率不高。大多数村镇银行虽已成立了“三会一层”,但部分村镇银行的董事长、行长、监事长由主发起行员工兼任,不是专职人员,也没有常驻在村镇银行,高管人员的缺失,制约了村镇银行的发展。

2.股本设置欠合理,股份制优势难以发挥。大多数主发起行持股比例高于50%,股权的高度集中可能会使村镇银行成为主发起行的附属机构,丧失决策流程短、经营机制灵活的先天优势,使村镇银行从公司治理到管理模式都难以有大的创新,缺乏独立性和创新性。

(三)吸收存款难度大,存款结构失调

1.机构成立时间短,社会认同度低。

2.网点机构少,覆盖范围小。

3.结算渠道不畅,银联卡发行难。近一半村镇银行没有接入人行大小额支付系统,且村镇银行的账户系统、信贷管理系统不能与人民银行正常联网,不具备开具票据、发行银行卡等基本功能,不能满足业务发展的需要,制约着村镇银行的发展。

(四)业务发展受限,经营前景不乐观

1.受制于资本约束,业务难以有效拓展。部分村镇银行资本金低于3000万元,受资本充足率、单户贷款占比、存贷比等多项指标限制,注册资本金较小的村镇银行发展后劲明显不足。

2.缺乏差别化金融产品,创新性不足。村镇银行业务与当地信用社基本重合,而信用社成立时间较早,占据了先发优势。村镇银行又缺乏相应的配套设施,金融创新不够,大大降低了在农村地区的竞争力。

3.经营成本较高,可持续经营难度较大。村镇银行经营的业务具有数额小、频率高的特点,所需的高流动性资产比例相对较大,因而资金成本相对较高。同时,由于农业保险制度、存款保险制度、利率激励机制等相关配套政策尚未到位,金融生态环境不佳等因素,致使村镇银行的商业可持续性存在很多问题。

(五)抗风险能力差,监管力量薄弱

1.信贷风险集中,抗风险控制能力弱。村镇银行信贷支持的主要对象为弱势产业和弱势群体——农业和农民,而农业和农民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很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极易形成风险。

2.机构扩容快,监管力量薄弱。由于村镇银行准入门槛相对较低,机构的迅速扩容必将成为发展趋势。然而县域监管力量比较薄弱,随着监管办的整合,部分县已无监管部门,有监管部门的县(市)普遍存在人员少、监管任务重的问题,对村镇银行的监管难以到位,难以取得好的效果。

三、加快我省村镇银行发展的建议

(一)发挥发起行作用,促进机构发展

1.适度扩大资本金规模。资金雄厚的主发起行要根据业务发展状况,注入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宜的资本金。

2.提供必要的技术和网络支持。主发起行要加大对村镇银行电子化建设的支持力度,使村镇银行依托发起方网络优势,竞争力得到显著提高。

篇2

【摘要】本文运用SWOT 分析法对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进行了分析,针对我国村镇银行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村镇银行;农村金融;金融机构;“三农”

【基金项目】本文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软科学项目“现代农业与农民增收视角下的新疆农村金融区域协调发展研究”(201342106)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贺贻,新疆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商业银行创新与管理;李季刚,新疆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商业银行创新与管理。

一、引言

根据银监会2007年1月22日颁发的《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村镇银行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自从我国银监会2006年12月20日《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地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以来,全国各地的村镇银行发展卓有成效。截至2013年底,全国已组建村镇银行1071家,村镇银行的发展在激活农村金融市场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村镇银行的发展过程中,其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影响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亟待从各个层面给予指导和规范,促进我国村镇银行健康发展。

二、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现状分析

(一) 经营机构数量增长较快

截至2013 年底,全国共组建村镇银行1071家,其中2013 年组建195 家,比2012 年增加45家,其中开业987家,筹建84家。

1.机构覆盖面稳步提升。全国有31个省份设立村镇银行,覆盖1083 个县(市),占县(市)总数的57.6%,较2012年末提高了5.8个百分点。

2.区域布局趋于合理。1071家村镇银行中,分布在中西部省份的665家,占62.1%,比2012年底提高了0.9个百分点;分布在国定贫困县182个,占国定贫困县总数的31%。

3.发起行适度集中。由农村银行机构发起的有498家,占比47%;由城市商业银行发起的有378家,占比35%;由大型银行发起的有105家,占比10%;由股份制银行发起的有65家,占比6%;由外资银行发起的有25家,占比2%。由13家银行集约发起的有20家,共设立379家村镇银行,占总数的35.4%,比2012年底提高了7.5个百分点。

(二) 各项业务发展较快

1.资产负债扩大。截至2013年年底,村镇银行资产余额6289亿元,比年初增长44.6%;负债余额5413亿元,比年初增长46.4%,分别比银行业金融机构高出31.8个百分点和33.9个百分点。

2.存贷款增长。截至2013年年底,村镇银行存款余额4631亿元,比年初增长51.5%;贷款余额3632亿元,比年初增长55.8%,分别比银行业金融机构高出37.6个百分点和43.2个百分点。

3.所有者权益增加。截至2013年年底,所有者权益余额876亿元,比年初增长34.8%,比银行业金融机构高出17.6个百分点。

(三) 支农支小成效显著

1.支农支小贷款占主导地位。截至2013年年底,农户贷款1455亿元,小企业贷款1825亿元,两者之和占比90%,比2012年年底的88%提高了2个百分点。

2.支农支小机制逐步完善。建立并实施了“事前股东承诺,事中定期考核,事后正向激励”的监管制度,使村镇银行支农服务内在动力得以增强。

(四) 盈利能力明显改善,资产利润率有所上升。

截至2013年9月底,共有739家村镇银行实现了盈利,盈利面占比88%,较2012年年底提高了12个百分点。村镇银行资产利润率1.71%,较年初提高0.05个百分点;资本利润率为11.5%,较年初提高0.74个百分点。

(五) 各项主要监管指标良好,抗风险能力较强。

截至2013年9月底,村镇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为23.6%,高于审慎监管标准13.1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为475%,高于审慎监管标准325个百分点。

不良贷款率为0.5%,资产利润率为1.71%。

三、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的SWOT 分析

(一) 村镇银行发展的优势(S) 分析

1.虽然村镇银行属一级法人机构,但是与其他银行分支机构相比,村镇银行的灵活性要大得多。村镇银行的贷款额度小、利率低,无须担保且审批程序简便。同时,村镇银行准入门槛和注册资本要求低,机制灵活,市场反应速度快。这些特点使村镇银行相比其他银行分支机构具有决策链短、决策效率高的优势。

2.只有银行才能成为主发起人成立村镇银行。一是银行具有强大的资源,可以给村镇银行带来人、财、制度、经验等一系列的金融基础,确保村镇银行尽快设立并顺利运行。二是发起银行承担村镇银行可能带来的风险,相当于为村镇银行设置了一道防火墙。三是民间资本在我国监管方面存在很多问题,民间资本要成为发起人还存在很多风险,比如道德风险、监管风险等。

3.村镇银行资产质量较好。村镇银行不用承担国家政策性业务,不良贷款少,受政府的干预也较少,因此村镇银行的资产质量比较好,盈利潜力也比较大。截至2013年9月末,全国村镇银行不良贷款率为0.5%,较年初提高了0.17个百分点,整体水平较低。从被评估的278家村镇银行来看,共有不良贷款3.4亿元,不良贷款率仅为0.38%,而且只有15家村镇银行高于1.5%。

(二) 村镇银行发展的劣势(W) 分析

1.村镇银行分布不均匀。纵观全国村镇银行的分布情况,东部地区设立的村镇银行占总数的37.9%,其中辽宁、浙江、江苏、山东4省尤为突出。中部地区设立的村镇银行共占总数的30.4%,其中河南最多,有112家。西部设立的村镇银行约占总数的31.7%。尽管村镇银行在中西部率先试点,但中西部地区的数量都没有东部多。这主要是由于银行业金融机构更偏向在经济比较发达的东部地区设立,而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投资动力不足。

2.村镇银行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村镇银行的业务发展、资产质量、监管指标、盈利能力、风险防范能力明显好于中西部地区;全国性银行发起设立的村镇银行的存贷比率明显低于区域性银行发起设立的村镇银行;全国性银行发起设立的村镇银行受经营控制的力度大于区域性银行发起设立的村镇银行。

3.村镇银行易出现贷多存少现象。首先,由于村镇银行之间没有联网, 导致存取不便, 因而降低了农民到村镇银行存钱的意愿。除此之外,群众对村镇银行的认知度低。由于村镇银行成立的时间比较短,农村居民又对其缺乏了解,与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相比,村民对村镇银行的认可程度不大。这些都影响了村镇银行吸收存款、拓展业务。

4.村镇银行主发起行过度干预。各主发起行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形成了多种村镇银行的管理模式。这些管理模式有一定的弊端,特别是部分主发起行将村镇银行视同分支机构,高管人员和中层干部全部由其委派,甚至直接干预其经营活动,严重影响了村镇银行经营活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导致村镇银行简单复制母行商业模式,客户群体雷同,缺乏特色产品。

(三) 村镇银行发展的机会(O) 分析

1.需求方面。随着我国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建设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需要信贷资金的大力支持。随着农村金融信贷需求主体的多元化、对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需求的多元化、信贷资金需求规模的增加,所有这些都必将带来农村经济及金融生态的进一步改善,为村镇银行发展奠定坚实有力的基础。

2.供给方面。我国在农村建立了多元化的金融服务机构,包括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由于金融机构面对不同信贷需求主体的时候,需要审核资金需求主体的经济能力、抵押品等,这就使得大型金融机构比较偏向于经济规模较大的企业,这无疑给村镇银行的发展带来机遇。

3.政策方面。国家要求积极发展村镇银行,逐步实现县市全覆盖,符合条件的适当调整主发起行与其他股东的持股比例,这必将给村镇银行的发展带来机遇。除此之外,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村镇银行的持续健康有效发展保驾护航,例如,银监会自村镇银行成立以来陆续出台多项政策,放宽村镇银行的准入条件,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加大村镇银行发展的扶持力度等。

(四) 村镇银行发展的威胁(T) 分析

1.与银行同业相比较。我国银行业的主导是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与之相比,作为一级法人机构的村镇银行规模小、网点少、业务单一、赢利模式单一。在各项评价指标中,村镇银行与行业平均值差距较大。这主要由于村镇银行正处于扩张期,同时经营成本初期投入高,短期资产回报受到影响。

2.与其他农村金融机构相比较。村镇银行在同地区的竞争者主要是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由于大部分村镇银行无法与农村信用社一样开展支农再贷款支持,且农村信用社在农村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而村镇银行是一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与经营时间长、网点分布广的农村信用社相比,村镇银行处于相对弱势。

3.村镇银行之间相比较。各村镇银行在经营决策的主动性和灵活性方面有较大的差别。除此之外,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加速、金融“脱媒”的加快和互联网金融的突起,农村金融的竞争将更加激烈,村镇银行遭受的冲击可能会更大。

四、促进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的建议

(一) 缩小区域差异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以及存款保险制度和银行破产条例的实施,村镇银行的发展比较稳定,要审慎调整村镇银行的设立分布,继续在西部欠发达地区探索组建村镇银行,提高村镇银行的质量,以中西部及贫困地区、小微企业聚集地区为重点,逐步提升村镇银行的覆盖面。

(二) 扩大银行业务内容

村镇银行想要在未来经济发展浪潮中站稳脚跟,就需要有一整套能够吸引资金汇聚进入的业务,树立“草根银行”的品牌形象。对于较为基础的村镇银行而言,在实施金融业务的时候,应当植根于农村实际情况,将现代化的金融观念运用于拓展惠民的业务中去。

(三) 加快打造民营化股权结构

积极引进当地规模较大的企业和规模较大的种养大户,逐步提升民间资本的持股比例。村镇银行主发起行持股超过60%的,需要制定调整股比计划。对于新设立的村镇银行,主发起行要合理安排股权结构,持股比例不得超过50%,其他股份应由民间资本出资。

(四) 坚定支农支小的市场定位

引导村镇银行实施“本土化”的发展战略,逐步实现经营团队和产品服务的“本土化”,提高村镇银行的创新能力,探索专业化的支农模式,创造个性化、包容性的金融产品,提高村镇银行专业化的金融服务水平。

(五)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篇3

关键词:村镇银行;清算;发展瓶颈

中图分类号:F8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8-00-01

一、清算业务发展基本情况

清算业务一般模式:根据实地调查,由于部分银村镇银行没有被批准加入支付系统,支付结算业务通过结算进行,其他金融机构以直接参与者身份为村镇银行申请辖属间接参与者行号,通过村镇银行在其他金融机构开立的同业存放账户业务资金清算。发起往账跨行清算业务时由村镇银行置换委托人为其自身的汇款业务委托书,填制清单与行手工交接后,通过行办理往账业务,行接收到村镇银行的来账业务,将来账报文填制交接清单与村镇银行手工交接,经村镇银行记账员核对各要素后返回行处理来账,业务种类涉及跨行所有资金业务。

清算资金和管理模式:村镇银行需保证账户有足够的资金用于本行客户资金清算,该账户不允许透支,双方保证每日进行账户对账,保证账户余额相符。由于双方采用手工处理模式,业务处理效率较低,单笔支付或每日支付金额上限达到一定限额以上必须提前一天报备。如多家直接参与者或间接参与者通过一家参与者清算,被行之间的业务只有通过行核心系统手工业务处理。

二、面临的发展瓶颈

(一)清算方式使结算渠道不畅通。村镇银行在其他金融机构开立一般存款账户,由于双方采用手工处理模式,业务处理效率较低,受跨行交易渠道不畅的限制,使得客户的结算效率受到影响,部分企业客户因此不愿意在村镇银行开立对公账户。个人之间的结算主要采用现金方式,单位之间、单位与个人之间需要跨行结算的流程复杂,复杂的流程直接影响了结算的及时性,这种通过银行清算的方式使村镇银行的汇兑业务滞后至少半天才能到账(极少能实现时时到账),使客户误以村镇银行故意压票。且由于第三方转账,汇款人只能显示为村镇银行,使客户觉得少了一种交易证据,在汇款时需在备注栏里注明汇款人,使客户觉得不安全,上述原因使村镇银行支付结算方面一直缺乏竞争力,这已成为村镇银行所面临的最棘手的供需矛盾之一。

(二)结算功能及结算网络不健全制约存款业务发展。有效的支付结算渠道对于现代化的商业银行来讲是提升服务效率和降低经营成本的重要手段。由于全国的村镇银行结算功能及结算网络还不健全,没有发行银联卡,这直接影响到存款的来源,村镇银行只能办理最普通的柜台存取款业务,个人及单位汇款需要在行办理,汇兑结算功能欠缺,又受网点数量限制,服务半径短,部分贷款客户在村镇银行贷款后转存至其他行现象普遍,同时,要形成存款来源的关键要发展对公业务,吸收机构存款。但是,发展对公业务首要的条件是与央行大小额支付系统连接,从而才能在税款缴纳、集中支付等方面为企业、公司、机关等提供便捷服务,清算渠道不畅,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村镇银行在跨区、跨行转账和汇兑方面的方便性,进而影响存款的吸收。

(三)过程中的存在潜在风险。一是人为压票情况时有发生,账务处理不及时带来迟付、迟收等风险给顾客带来很多不便,也使村镇银行信誉有所影响;二是村镇银行与行之间有一定距离,在业务操作过程中容易出现如丢票、漏票等风险。三是由于支付结算业务由行办理,在办理具体业务中村镇银行需按费标准向客户收取汇款手续费后再向行交纳相应的汇款手续费,因此自开业以来,手续费收入一直为负收入,制约了结算业务发展,对利润也产生一定影响。

三、发展建议

(一)疏通资金清算渠道。村镇银行因成立时间不长,相关的配套政策未及时跟进,其资金清算渠道不畅已成为其快速发展的“瓶颈”,因此应从创新金融服务,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高度来解决村镇银行发展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积极论证其加入央行大小额支付系统的可行性,在二代支付系统开发时考虑相关因素,尽早实现村镇银行与现代化支付系统对接,提高其对公存款吸引力和支付结算效率,全面提升竞争力。

(二)合理规划发展目标。村镇银行作为组建时间不长的新型金融机构,在发展的初期面临许多客观存在的问题,如支付结算能力不足、基础业务系统不完善等,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解决,但同时作为独立的市场个体,必须要求经营和财务的可持续性,以保证投资人利益。因此,村镇银行必须理清发展的思路和节奏,明确经营规划,在保证投资人利益的基础上,每年投入一定的资金,逐步改善基础性经营条件,提高经营能力和服务水平,保证村镇银行的发展需要,在此基础上改善其支付清算环境,提升支付清算效率。

篇4

村镇银行的成立为我国农村经济建设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符合村镇银行建立的初衷。但从其发展的现状看,仍然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文章回顾了我国村镇银行成立前农村金融环境,分析村镇银行成立的必然性和其历史使命,然后分析近年来村镇银行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

村镇银行;农村金融;城乡二元结构

一、村镇银行成立的必要性

中国是农业和人口大国,以城市和农村为区域划分使我国经济形成了城市和农村分割的发展模式,在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出现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明显慢于城市,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作为一国经济的核心和助推器—金融的发展也呈现城乡二元结构的特征。农村金融明显滞后于城市金融的发展,这进一步制约了农村经济。村镇银行成立的背景。一是农村金融机构分布不合理。从地域看,农村金融机构的分布呈现出中西部分布较稀疏,东部地区较密集;农村地区分布较少,而城市地区分布较多。当然,各地区的农村金融机构都已形成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三足鼎立的格局。但这三家金融机构并没有撑起广大农村金融市场的一片天。农业银行已撤并了乡镇以下的分支机构,而县以上的农业银行对农村金融的支持作用非常少;农业发展银行是政策性银行,不和农户直接开展信贷活动;农村信用社成为农村最主要也是具有垄断性的金融服务的提供者。农村,特别是经济较落后地区的农村企业和农村居民所能享受的金融服务非常少。二是农村金融资源多数流向城市。一段时间以来,对“三农”的信贷投入总量呈增长趋势,但其增加的幅度却在减少。长期看,农业信贷资金存贷差在扩大,存贷比在下降。商业性金融机构逐利性特点决定了从农村吸收到的存款大多会流向利润丰厚的城市重点行业和大集团、大企业,这进一步加剧了农村金融资源供给不足的状况。三是农村金融需求增加与供给不足形成矛盾。农村经济格局在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改革后发生深刻变化。生产组织化程度提高,出现了民营企业、乡镇企业、个体户等组织形式。因此,对金融需求的主体过去只有种植户,而现在还包括农村中小企业、龙头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多种主体。农业生产上由粗放型农业向专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转变,这些转变会需要大量的信贷资金。村镇银行成立前农村金融体系主要问题原因分析。一是正规金融机构功能不健全。农业政策性银行作用发挥有限。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我国目前唯一一家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但它却很难承担起中国农业政策性金融重任。究其原因,一方面农业发展银行资金来源渠道狭窄、不畅通,资金使用效率低,业务范围仅限于粮油棉流通领域,不涉足农业科技、农业产业化等更多领域,因此已退化为“粮食银行”。

在商业性农村金融机构趋利性原则作用下,形成了农村资金流失的两大主要渠道:以中国农业银行为代表的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它们在农业领域吸收了大量储蓄存款,但向农业、农民和农村发放的贷款却很少,不少地方的商业银行甚至不对涉农企业和农民发放贷款,从而使农业资金向非农领域转移。农村信用社是农村正规金融的主力,它的发展存在种种难题,满足农村金融需求能力不强。尽管经过了管理体制改革和产权制度改革后,农村信用社经营状况和资产质量有所改观,但日益表现出银行化和商业化发展方向。改革后的农信社也显露出“嫌贫爱富”的本性,导致原本就因收入低、自有资金少、难以找到担保人等的农户被拒之门外,难以与农信社达成信贷协议。二是非正规金融机构受抑制。由于正规金融在资金供给方面无法满足需求,催生了农村居民个人之间、个人与民间金融组织之间的货币型借款融资,从而出现在农村中非正规金融中介组织形式,主要有:钱庄、农业合作基金会、民间借贷等。这些组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正规金融供给不足,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但它们的活动范围和经营规模上的劣势使其难以应对较高风险;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制度不规范,内部经营管理较混乱等原因,使其隐藏着较大的金融隐患,且基本游离于国家的监管之外。非正规金融机构长期受到压抑,如1999年关闭了当时农村各地广泛存在的农村合作基金会。

综上所述,由于农村的金融环境与城市相比有较大差异,多数金融机构在“营利性”经营原则指导下减少了对农村的金融供给。农业生产的特点是周期长、风险大,投资回报率低,这些决定了,对于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商业性金融机构便缺少吸引力。中国农村市场化程度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缺少技术含量较高、投资回报率较高的优质项目,农村金融机构可投资的空间较小。农村金融供给不足是市场选择的必然结果。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村需要真正服务“三农”,扎根农村的专业银行出现。村镇银行成立的意义。为改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相对薄弱的局面,为解决新农村建设对农村金融需求与供给矛盾的状况。中国银监会于2006年下发《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银监发〔2006〕90号)。这一文件的出台,进一步开放了农村金融市场的大门,村镇银行应运而生。村镇银行作为全新的农村金融组织,对农村金融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并肩负起了支持农村经济建设的使命。

一是增加农村金融市场供给,解决农村金融供需矛盾。如前分析,农村大量的资金通过商业银行、邮政储蓄等渠道流进城市,而资金回流渠道严重缺乏,从而农村金融供求不均衡问题突出。村镇银行建立初衷是贴近农民、服务农村专营小额贷款的机构,能够为农村金融供给注入新鲜血液。二是打破农村金融市场垄断局面,引入机构间竞争。由于市场机制作用,自1998年以来国有商业银行开始逐渐退出农村金融市场。据统计,2006年底时,全国平均每乡镇的商业银行网点不到3个,有三千多个乡镇没有营业网点,从而使各地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处于垄断地位,一家独大。村镇银行的建立受到中央银行经营许可,在银监局监管下的正规银行。从业务特点看,村镇银行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多个性化的服务,经营较农村信用合作社更为灵活。因此,虽然从业务总量上,村镇银行与农村信用合作社相比没有优势,但仍然对其形成竞争,这就促使农村信用社能够在细分市场、提供服务等方面更下功夫,当然最终受益的便是广大村镇客户。三是较低的准入门槛促使农村非正规金融正规化。高利贷信用在我国农村自古就有,改革开放以后,农村非正规金融随着经济活动的活跃仍然迅速发展。农研中心于2005年对农房信用与民间借贷调查中发现,农村非正规金融借贷高达95%。中央财经大学于2006年对中国地下金融进行调查表明,地下融资规模占比达到28.7%。可见,农村非正规金融作用的范围广、规模大,在正规金融供给不足的情况下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但是非正规金融交易圈子小、资金来源不稳定等弊端显而易见,因此其长期发展受到抑制。在2006年12月,银监会宣布鼓励社会民间资本设立村镇银行,村镇银行低准入门槛可以使大量民间资本通过投资入股的形式开办村镇银行,进而纳入规范的金融机构体系。

二、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我国村镇银行经营模式。村镇银行从其性质看,它属于银行类金融机构。其成立必须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法批准;并由境内或境外的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或非金融机构法人、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的经济发展而设立。《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明确规定,村镇银行在安全性、流动性和营利性原则下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和自我约束,并依法开展业务,不受任何单位和个人的干涉。从村镇银行的业务范围看,可以经营存贷款、结算、票据、同业拆借等一般商业银行业务外,还可以政策性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各类其他金融机构的业务。

村镇银行的建立对发起人的要求高及国家对村镇银行管理制度决定了村镇银行的经营具有其独特之处。首先,村镇银行因其管理层少、结构简单,因此运营机制灵活,业务手续简单,效率比其他很多金融机构更高。其次,村镇银行的发起人都是有实力的法人或自然人,成立之后还吸引投资者注资,从而使村镇银行普遍资本充足率较高。我国村镇银行发展中的优势。一是村镇银行数量不断增大,但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从2007年第一家村镇银行成立后,村镇银行蓬勃发展,在全国开花。从表1看,村镇银行的增幅最快出现在2010~2011年,而2012年后其增幅逐渐下降。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在于:在培育村镇银行的初期,银监会对各金融机构发起意愿有着非常乐观的估计,曾制定了到2011年发展1027家的计划,为此放松发起行资质要求。2011年7月,监管逐渐理性,下发《关于调整村镇银行组建核准有关事项的通知》,将确定主发起行、村镇银行组建地点、数量的权限从地方银监局上收到银监会,并强调支持优质发起行批量化设立村镇银行。

二是村镇银行资产规模迅速扩大,支农作用明显。村镇银行的各项业务发展较快,表现在资产总额连年快速增长,从2008年161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7973亿元,增长48倍多。另外,至2014年底全国村镇银行各项存款余额5808亿元,各项贷款余额4862亿元,其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405亿元,农户贷款余额2111亿元,这两项贷款占比92.9%,存贷比83.7%高于75%存贷比的监管红线。这些数据说明:村镇银行作为一种新型金融机构,其规模发展较快,业务经营较平衡,支农作用非常显著,说明其建立达到了当时的预期效果。我国村镇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一是村镇银行地区分布不均衡。根据银监会统计数据,截至2013年底,全国共建立村镇银行1071家,遍布全国31个省,1083个县(市),占全国县(市)总数57.6%。另据统计,在1071家村镇银行当中,中西部省份达到665家,占比62.1%。从这些比例看中西部省份的村镇银行数量不算少,但这些银行大多集中在西部比较发达的地区,而青海、宁夏和甘肃等欠发达的西部省份的村镇银行却非常少。可见,发起行更倾向到发达地区设立村镇银行,而在真正需要金融支持的欠发达地区设立村镇银行的没太多积极性。至使其在地区分布上出现不均衡,这也就偏离了村镇银行设立的政策初衷,农村对资金需求的状况没有实质上改善。二是服务条件不足,业务品种单一。根据银监会下发的《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村镇银行可经营业务较广泛。但就目前村镇银行的软硬件条件看,远不具备完成这些业务的水平。第一,有些村镇银行没接入人民银行的实时支付系统,资金清算只能依靠手工操作,汇划到帐速度慢且易出错。第二,有些村镇银行尚未接入征信系统,这就制约了其发展信贷业务,也给其带来更大的风险。第三,村镇银行信息化建设滞后。一方面,与商业银行和农信社相比,村镇银行设备投入少、管理水平低、技术力量薄弱,这就使许多业务无法开展。另一方面,村镇银行的服务对象是在乡镇的广大农村居民,所处乡镇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农村居民对金融行业的认知、对金融产品的需求和居民收入等因素都限制了村镇银行业务的开展。由于上述原因,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就是目前村镇银行办理最多的业务。三是村镇银行的知名度不够导致吸储困难。村镇银行与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一样,“存款是立行之本”,但村镇银行基础薄弱,与在农村已根深蒂固的农村信用合作社相比,认可度和知名度都很低,不少群众仍然以为村镇银行属于私人银行,怀疑其安全性,而不愿将钱存在村镇银行。加之,村镇银行业务单一、网点少、村镇银行之间没有联网等原因导致存取不方便,因而吸纳存款受到很大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村镇银行有较充足的资本金率,但因吸储困难,也会使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存在着生存危机。

三、我国村镇银行进一步发展对策

加大贫困地区政策支持,提升村镇银行的覆盖面。贫困地区村镇银行分布稀少,分析其原因主要在于,因贫困地区金融活动利润空间低而成本高,发起行参与不积极。政府部分可对这些贫困地区的村镇银行给予政策倾斜,例如央行可降低存款准备金、提供支农再贷款优惠等;地方政府可对其适当减免所得税、营业税等。另外,还可以在一些贫困地区,适当放宽村镇银行发起人的条件,从而改善因发起人不足而导致的村镇银行区域分布不均的现象。

加大宣传并增设网点,吸收更多存款。村镇银行存在着营业网点少、知名度低、吸收存款困难等问题,而这些问题间又互为因果。另外,村镇银行本身硬件设备技术落后进一步制约了其业务的开展。因此,投入基本建设资金,加强信息化建设,加大对村镇银行的宣传力度,提高居民的认可度;再有就是扩大建设的规模,增加经营网点,从而有利于村镇银行开展业务,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篇5

一、我国外资银行发展现状

根据银监会的资料显示,截至2010年底,45个国家和地区的185家银行在华设立216家代表处,14个国家和地区的银行在华设立37家外商独资银行(下设223家分行),另有25个国家和地区的74家外国银行在华设立90家分行。从分布地域来看,外资银行主要集中在经济相对发达的沿海城市,如上海、深圳、广州、北京、大连、天津、厦门等地,其中上海的陆家嘴和北京的金融街都是外资银行集中的地区。而较早进入中国的大型外资银行则已经纷纷在内陆城市设立分行,目前除、甘肃、青海和宁夏外,各省均有外资银行分布。如仅汇丰银行就已经在全国设立了24间分行,业务范围辐射全国大部分省市。随着2006年入世过渡期结束,外资银行得到了国民待遇,开始全面经营人民币业务。相对于中资银行庞大的规模,外资银行普遍偏小,因此在客户选择和产品设计上,都主动避开和中资银行的直接竞争,业务发展重点主要集中在贸易融资、中间业务和私人银行等业务。而在客户群的挑选上,在优先服务本国客户的基础上,不同国家的银行也展现出了不同的策略,例如日本银行就专注于服务在中国工作或参与贸易的大量日本客户。随着银行本土化战略的持续推进以及本地人群对外资银行的认知度逐步提升,外资银行已经拥有54%的本地客户,而对本地企业客户和本地个人客户的贷款金额也分别达到了贷款总额的38%和50%。就具体指标来看,在资产规模方面,表1显示的是2004至2010年间,在华外资银行营业机构总数,总资产额和在全国银行业中占比。截至2010年底,我国外资银行总资产规模已经达到了1.74万亿元,占全国银行业总资产的1.85%,在部分地区如上海,辖内的外资银行资产份额则已经占到了上海银行业资产的13.1%。盈利性方面,外资银行利润较上一年增长25%,虽然不及中资银行36%的平均水平,但较金融危机时已经大幅回升。安全性方面,外资银行的整体不良贷款率仅为0.5%,与同期全国银行业1.1%相比,展现出了外资银行良好的风险控制能力。

二、我国外资银行发展面临困难

(一)监管及法律法规限制我国在加入WTO后,为了更好地管理银行业,成立了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CBRC),先后颁布和修订了许多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形成了目前相对完善的外资银行的监管法规体系,包括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2006年重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等法律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等法规。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很多相关政策法规的设立是基于对中资银行的管理,由于不同于母国的监管环境,部分外资银行对此存在“水土不服”的现象。

(二)人才资源流失我国外资银行同样面临人才资源流失的问题,根据银监会年度报告显示,我国外资金融机构在2010年底的从业人员已经达到了36,017人,从业人数较2009年增加了10.8%,而在普华永道的一份调查报告中预计我国外资银行的从业人数在2014年将达到52,312人,人才需求巨大,尤其是高端银行人才,虽然外资银行在薪酬上完全显示了对高端金融人才的重视,但依然时常要面对来自其他外资银行的人才争夺,尤其是新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银行,拥有熟悉中国市场业务的高端人才意味着可以少走很多弯路。此外,中资银行由于某些方面专业人才的欠缺,也会在外资银行中寻找人才。在普华永道的同一份报告中显示,2010年我国外资银行员工流动率超过10%的银行接近70%,其中又有近一半银行流动率超过了20%,外资银行优秀人才的抢夺日趋激烈。

(三)中资银行的竞争外资银行在进入中国市场伊始,通常都会尽力避开中资银行的主营业务范围,发挥特色服务,例如私人银行,国际保理等当时国内较冷的银行业务。随着外资银行规模的逐渐扩大和在这些业务中的影响力扩大,面对潜在的竞争对手,中资银行也采取了积极的行动来改善自身运营效率,并开始逐步参与到外资银行优势领域的竞争中,如更大范围的中间业务和私人银行业务,虽然经验不及外资银行,但凭借庞大的本地客户群,相关业务规模也急速扩张。直接对外资银行的相关业务开展产生了冲击。

三、外资银行在我国发展建议

(一)加快网点建设和银行电子化发展我国在2006年完全放开了对于外资银行网点建设的地域限制。但是,面对中国庞大的地域,由于新设分行的审批速度相对缓慢以及资金限制等因素,外资银行营业网点少的现状在相当一段时间内都无法有所较大的改变。有一些银行采取了其他的方法来减少营业网点少的影响,如东亚银行针对网点不足的劣势,提出了同城跨行取款免前几笔手续费的做法,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银行网点较少对外资银行个人客户的影响。而对于大部分外资银行来说,除了要在资金实力允许的情况下继续发展实体网点,发展银行业务电子化也应当是一个优先的选择。除了传统的网上银行,如今3G网络和数字电视等业务已经逐渐普及,移动银行等新模式的电子化银行业务从技术上讲已经成为现实,虽然还有一定的不安全因素,但它的优点也是显而易见的,不仅可以弥补外资银行自身营业网点不足的劣势,还可以服务到营业网点没有覆盖到城市的客户。

(二)提高产品差异化程度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基础在于银行经营特色和各自的比较优势,许多刚进入中国的外资银行并不具备广泛开展业务的能力,因此只有实施产品差异化战略,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才能体现出银行的竞争优势。外资银行应当针对中国市场的特点,积极引入和推出满足市场需求的业务,如汇丰,花旗、东亚等银行纷纷成立村镇银行。此外,随着近年来中国富裕人群的快速增加,外资银行也应当推出更为丰富的理财产品供不同客户选择。除了客观产品差异化外,外资银行还需要改变本土人群心目中,外资银行只服务高端人士的形象,例如通过广告拉近特定客户群或塑造自身的特色服务和形象。尤其对于全能型的零售银行来说,客户认知度对于银行的发展很重要。此外,外资银行还应当避开和中资银行的直接竞争,如依靠强大的创新能力和丰富的人才储备,大力发展银行中间业务等。

(三)加强和中资银行合作针对中资银行强大的资本实力,外资银行应当寻求积极的合作而达到共赢。借助中资银行的资源和网络优势,弥补自身在人民币资金清算、网点及客户信息等方面的弱势,才能迅速实现扩大业务和产品范围的目的,并有效提高市场占有率。而中资银行也可以收获外资银行出色的技术或管理经验。如花旗银行为了提高客户的资金到帐速度,安装了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的资金清算系统,两家中资银行得到了相应的手续费,也加深了彼此的合作,实现了双赢。又如汇丰银行通过入股交通银行加深了合作关系,并发行联名卡,通过合作充分利用了双方的优势网络,增强了双方的整体竞争实力。

(四)发挥外资银行海外资源优势随着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进程加快,以及日益增加的跨境资金往来,外资银行可以充分利用其海外分支机构的服务、清算等方面的优势,发展一头在内、一头在外的业务,实现内外联动。尤其目前境内离岸业务的迅速发展,使得国内离岸业务日趋成熟,而外资银行在这方面是有很大优势的,具体体现在离岸政策理解、客户引入、服务手段、清算渠道等方面。这也是外资银行在中国发展的一个需要考量的方向。

篇6

关键词:三亚;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银行业;对策

中图分类号:F29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4)03-0065-04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4.03.15

一、三亚市银行业发展现状

当前三亚市建立的金融体系仍以银行信贷市场为主导,证券市场、保险市场以及其他金融机构等协调发展。截至2012年12月31日,三亚市银行机构的资产为716亿元,营业收入324亿元,净利润11.72亿元,不良贷款率0.86%,低于海南省银行业不良贷款率1.1%。

(一)三亚市银行存贷款增长较快

2007—2012年期间(见图1),三亚市GDP增长率、接待过夜游客数量增长率、银行机构本外币各项存贷款余额增长率出现较大波动,且在2010年以后出现下降的态势。但在这期间,三亚市GDP年均增长16.73%,三亚市银行机构各项存款余额年均增长29.05%,各项贷款余额年均增长27.71%,接待过夜游客人数年均增长15.53%,这表明三亚作为旅游城市,其经济增长步伐快于接待过夜游客数增长步伐,而银行机构存贷款增长又超过经济增长步伐。

(二)三亚市银行业机构数量不断增长

2012年末,三亚市银行机构11家,其中,亚洲金融合作联盟落户三亚,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光大银行各增设1个支行,三亚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改制组建三亚农商银行于2012年年底得到银监会批准筹建;中国民生银行三亚分行、国家开发银行三亚分行也获得银监会批准筹建。

(三)三亚市银行市场交易规模持续扩大

如图2所示,三亚市银行机构本外币实际存款余额由2007年222.88亿元增加到2012年676.41亿元,本外币贷款余额从2007年93.2亿元增加到2012年305.11亿元,银行市场存贷规模在不断扩大。截至2012年末,三亚市银行机构本外币实际存款余额676.41亿元,其中,单位存款358.15亿元,同比增长8.9%;储蓄存款292.52亿元,同比增长18.5%。三亚市银行机构本外币实际贷款余额305.11亿元,其中短期贷款13.85亿元,同比增长12.0%;中长期贷款290.73亿元,同比增长14.7%。

虽然2007—2012年期间,三亚市银行机构存贷款规模在不断扩大,但其增长率波动较大。2011年因房地产调控政策影响,部分房地产企业将建设资金转移外地,全市银行机构单位存款328.96亿元,比2010年下降9.8%,尽管储蓄存款246.80亿元,比2010年增长2.3%,但也不能改变本外币实际存款余额的下降趋势,因此,2011年存款增长率最低。三亚市银行机构2010—2012年年均本外币实际存款余额增长率13.05%,低于2007年至2009年年均本外币实际存款余额增长率45.06%,但不影响本外币实际存款余额规模的上升趋势。三亚市银行机构2010—2012年年均本外币贷款余额增长率29.25%,略高于2007—2009年年均本外币贷款余额增长率26.18%,且本外币贷款余额规模基本保持小幅上涨态势。

(四)三亚市银行业收入仍以利息差收入为主,非利息收入增长加快

2011年,三亚市银行业机构整体净收入17.36亿元,同比上升11.2个百分点。受国家2011年连续三次提高贷款基准利率以及2011年本外币贷款余额同期增长16.5%的影响,利息净收入15.37亿元,同比增长8.2个百分点,占净收入88.6%,同比下降2.4%。同时,由于采用定期存款或购买银行个人理财产品来规避由通货膨胀引起财产损失的居民和企业不断增多,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1.94亿元,占净收入11.2%,同比增长2.7%。

(五)三亚市银行业对旅游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海南国际旅游岛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海南省将在金融服务基础设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离岸金融业务、居民个人本外币兑换、地方金融机构设立、旅游企业上市融资、保险机构创新旅游保险产品等方面进行创新试点[1]。当前,三亚市已成为扩大个人本外币兑换特许业务的试点城市。为有效解决境内外旅客支付结算问题,三亚市成功打造了刷银行卡无障碍的旅游城市,同时为保证三亚市旅游质量,中国工商银行三亚分行积极与三亚市旅游局联系,推出了旅游质保金产品,通过与旅游企业签订质保金协议来配合三亚市旅游局对旅游企业的监管[2]。

(六)三亚市银行业改革创新步伐加快

随着金融改革创新的深入,三亚市银行机构也在不断加大其创新品种的研发力度。在农村银行产品方面,三亚农村商业银行①根据目前小企业金融产品相对单一、竞争力不强的情况,因地制宜地创新金融产品,如“一抵通贷款”、“一保通贷款”、“工商户联保贷款”。在商业银行产品方面,中国工商银行三亚分行针对候鸟型客户分别推出“保管箱+网上银行+异地托收+无固定期人民币理财产品”、“保管箱+电子银行+人民币理财产品+基金”、“保管箱+渠道建设+峰期提醒+二手房贷款+资金托管”个人金融组合产品。

二、三亚市银行业发展瓶颈

三亚市银行业虽在不断发展壮大,但其在质量、产品、服务等方面,仍不能完全满足三亚市在建设国际旅游岛、发展区域经济以及对金融业定位的要求,还存在较多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三亚市银行业业务结构较为单一

三亚市银行机构的银行产品和业务结构仍以传统型服务为主,且各银行的经营结构同质化较为明显。银行当前主营业务基本为存贷款业务,贷款业务的主要客户来源于房地产、住宿餐饮等行业。2011年国家房地产调控实行的限贷政策仍不能影响房地产贷款余额的高占比,其占比达到27.8%,与住宿餐饮占比之和超过全市贷款比重的一半。同时,银行机构城乡分布不均也是问题所在。目前三亚市在发展农村金融方面较为滞后,村镇银行、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缓慢,从而影响农业生产、发展对资金的需求。

(二)三亚市银行业创新改革仍需加强

当前三亚市银行业以信贷增长为主要动力,投资理财、金融交易等金融要素市场发展尚处于空白阶段。另外,三亚银行业的金融产品比较单一,创新意识较差,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滞缓了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三亚是一个休闲旅游城市,2011年国务院的《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三亚推进世界级热带滨海度假旅游城市建设,这意味着三亚未来将会吸引更多的高端客户来这里休闲旅游,银行业可考虑推出休闲加理财等相关产品来提高银行业务服务水平,打造有三亚特色的银行产品。

(三)三亚市银行机构存贷比偏低

三亚市银行机构2007—2012年存贷比值较同期海南省金融机构存贷比值以及同期全国金融机构存贷比值偏低(图3所示)。实践表明,金融的发展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是一种相互依赖和相互促进的关系。然而三亚市银行机构存贷比过低表明资金运用率低,资金盘活不足,全市的金融资源没有充分发挥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三亚市经济的发展。

(四)三亚市银行机构对中小型服务业企业的支持力度不足

服务业包含较多行业,其中,三亚市银行机构的信贷资金主要投向房地产、住宿餐饮业和交通运输业等少数服务行业[3]。当前服务业多以中小企业为主,而该类型企业难以提供有效的抵押、质押或担保,且银行的服务产品有限,同时银行在考虑到自身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后,其对中小型服务业企业存在惜贷、惧贷的现象。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中小型服务企业以及新型服务企业的发展。

三、三亚市银行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努力营造银行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为鼓励三亚市金融业的发展,三亚市出台了《三亚市支持金融业发展若干政策》。该政策分别从银行机构分布、银行服务和银行产品等方面给予不同程度的资金支持。同时三亚市政府于2010年提出了在三亚建立财富管理中心的理念。这些都意味着政府为鼓励银行业的发展将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优惠的政策支持,如:对新设立的银行机构,工商、税务等部门要简化相关手续,切实为银行机构提供快捷优质服务,搭建政银沟通平台和银企沟通平台,充分发挥政府协调作用,促进银行机构与三亚市优质项目以及企业的联系,为银行与客户提供交流平台,鼓励银行业快速发展。

(二)完善银行业产品、主体和存贷比结构

首先,鼓励拓宽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如采用发行债券或股票直接融资方式来改变三亚市银行机构房地产企业贷款比重过高的局面,同时可加强金融机构和房地产企业的相互合作,建立房地产信托投资计划,采用个人住房贷款资产证券化等新型的房地产融资方式。其次,完善银行主体分布结构。在农村地区支持建立农村资金互助社,增加现驻银行机构在农村的营业网点,建立以农村信用社、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邮储银行、村镇银行等为主体,其他金融组织为补充,保险、担保、基金为保障,多层次覆盖农村各产业和经济主体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以实现远郊城镇的全面覆盖,实现银行机构城乡分布的和谐。最后,适当提高银行机构存贷比值。银行机构可增设网点、引进重点项目建设来增加贷款,扩大贷款范围,也可鼓励全民创业,适当降低贷款条件,用创业来分流存款[4]。

(三)推进银行机构中间业务发展与银行产品创新

银行机构加强发展中间业务有利于实现业务结构的转型,提高金融服务能力,此外,境外成功离岸金融市场所在地的商业银行基本都采用以新型中间业务为主导的经营结构。新加坡银行机构的中间业务收入在其收入的占比高达60%以上,且其成功成为著名境外离岸金融中心的实践再次证明[5],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是当前全球银行机构发展的必然趋势。三亚市银行机构应抓住海南省开展离岸金融业务这一契机,努力发展新型中间业务,提升金融实力,为海南省发展离岸金融业务提供良好的金融环境。同时,为满足农村的多元化银行服务需求,让农民得到更全面、更实惠、更便捷的金融服务,可创新一批适合本市农村实际需求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如:开发建立渔民小额贷款,积极探索银行服务海洋经济、邮轮游艇等产融结合模式等。

(四)加大银行机构对服务业的支持力度

三亚市银行机构可对不同服务行业实行差别化利率政策,从而大力支持重点服务行业,反之,增加过度发展的服务行业的经营成本。在服务中小服务企业方面,政府要不断完善非银行金融体系,发展如担保机构、咨询公司、评级机构以及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加强银行机构与中小型服务业企业的联系与信任,鼓励银行机构放宽对中小型服务业企业的放贷限制,同时银行自身也要不断开发适合中小型服务业企业的银行产品,如可创新推出漫游汇兑①的方式来促进旅游产业发展[6]。

(五)鼓励银行机构开发个性化服务迎合客户需求

鉴于三亚市银行机构面临的市场容量以及客户数量仍不是很大,银行间的产品结构以及业务结构基本类似,因此需提供优质的银行服务,根据目标客户的选择制定不同的营销策略来吸引客户。新加坡银行机构根据客户需求提供“量体裁衣”式的金融服务,如:花旗银行针对富人开发的特别按揭贷款、渣打银行为中小企业设计的商业分期贷款等[7],值得三亚市银行机构借鉴。此外,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战略的提升,越来越多的高端客户将会来到三亚旅游,当前三亚市投资理财、金融交易等金融要素市场处于未发展阶段。因此,三亚市银行机构要积极发展多层次理财服务、支持私人银行、理财咨询机构、财富管理机构等来获得这部分客户的青睐。

(六)加强银行人才队伍建设

为更好地促进三亚市银行业的发展,在金融人才引入政策上,可考虑引进包括金融、会计、法律、咨询等行业的多层次专业人士以及熟悉国际金融市场、离岸金融业务、精通金融衍生工具和金融创新技术的高级人才,且在户口、出入境管理、子女入学等方面制定特殊的优惠办法,予以聘用。其次,加强对现有银行员工的业务培训,根据业务创新和产品研发的不同特点,分层次、分步骤、分类型、多角度的进行培训。同时要重视培养和保留银行高级管理人才,鼓励银行机构定期选派人员到国外学习国际金融管理经验和金融技术等。

参考文献:

[1]何志强,吴竞择,邢增艺.金融创新:助推海南服务业发展—金融支持海南服务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建议[J].今日海南,2010(11):34-35.

[2]中国工商银行海南省分行发展综述.因时而变 因势而变[J].中国城市金融,2011(10):29-36.

[3]赵文君.海南省服务业发展的财政金融政策研究[D].海南:海南大学,2011.

[4]郑志瑛,郑乙歌,郑九歌.提高河北银行业存贷比对策研究[J].河北金融,2010(6):30-32.

[5]王朋.新加坡的银行业及其对农发行的借鉴[J].农业发展与金融,2010(9):75-76.

篇7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经济金融运行;风险隐患;相关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2.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5-0062-02

一、平凉市经济金融运行中的潜在风险对金融稳定的负面影响因素分析

(一)经济运行四大问题值得关注,宏观调控应对措施尚需跟进

通过深入分析,2009年平凉市经济运行过程中仍然存在经济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的基础还不稳固,结构调整的任务非常繁重;农村优势产业仍处在爬坡提升阶段,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较大;改善城乡基础设施的任务十分艰巨;企业发展、产业开发中资金、人才等瓶颈制约还未得到有效破解;就业、再就业和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压力依然很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工业经济效益持续下滑。相当一部分企业由于产能过剩、市场需求下降而压缩生产规模、降低经营成本,对信贷资金的需求减弱,未来经营形势还有很多不确定因素,信贷风险增加,企业投资信心不足。二是部分项目建设衔接渠道不畅,制约了信贷资金的及时跟进。三是制度和产品创新不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仍然突出。由于缺乏有效的银企信息沟通机制和中小企业担保机制,使传统的信贷产品不能完全满足中小企业多元化发展的融资需求。四是地方政府融资规模快速增长,未来偿债能力明显不足。据统计,至2009年末,仅市级政府债务累计已达5.86亿元,是当年市级地方财政收入的2.6倍,偿债率高达265%,使银行贷款潜在较大的风险隐患。

(二)金融运行五大问题较为突出,金融服务质量效率亟待强化

2009年度,平凉市金融运行总体情况良好,但在实际经营过程中,仍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亟待研究和解决。

1.贷款质量有所下行,不良贷款压降难度大。从统计资料来看,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占比虽然较年初有所下降,但主要是由于新增贷款的稀释,不良贷款占比依然高达11.2%,高于全省6.1个百分点。贷款质量总体趋势呈下行态势,向下迁徙率为7.2%。

2.贷款投放高度集中,大客户潜在风险隐患。全市四家国有商业银行贷款主要集中于煤炭、电力行业,两大行业贷款余额高达53.48亿元,占其贷款总额的65.3%。其中:工行、中行、建行最大单家客户占比与最大十家客户占比分别超过监管标准值26.6个和42.4个百分点;工行、中行、建行煤电企业贷款占本行贷款的比例分别为85.4%、90.6%和47.7%。而华能平凉发电公司由于发电量下滑,煤炭平均价格回涨,发电负荷较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该公司2009年经营亏损2.7亿元,同比多亏2.3亿元,且全市电力行业已产生不良贷款2.17亿元,其中:关注贷款2亿元,占比92.17%,风险苗头已经显现。大客户贷款持续增加,风险控制难度进一步加大,务必引起高度重视。相反,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依然突出;新增个人贷款仅占26%;贷款投向依旧单一,贷款结构仍需调整。

3.国有商业银行盈利空间收缩,法人机构利润增幅较小。2009年,全市商业银行利差进一步收窄,并且给大企业的贷款利率执行下浮利率,虽然贷款持续大幅增长,但贷款利息收入增幅缓慢。如:四家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同比增长了20.2%,贷款利息收入同比却下降了5.3%,利润增加仅靠系统内上存资金和中间业务收入等资产减值回拨因素,如果剔除这一因素,则其盈利增幅较小。另外,平凉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等法人金融机构利润同比分别增加了5.8%和4.1%,增幅总体偏低。

4.关注类贷款有所上升,房地产贷款隐患凸显。从统计资料来看,至2009年末,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关注类贷款余额为8.2亿元,较年初增长39.8%,其中:房地产业关注类贷款余额为9 164万元,较年初增长9.15倍,次级类贷款和可疑类贷款分别增长1.8倍和5%;房地产业不良贷款较年初增长25.4%,高于全部不良贷款增长率16.6个百分点,房地产业贷款风险隐患明显上升。

5.村镇银行业务发展不稳定,经营困难重重。至2009年末,平凉市汇通、成纪两家村镇银行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为5 052万元和3 224万元,较年初分别增加2 002万元和1 947万元,分别增长65.64%和1.53倍,各项存款同比减少1 048万元、下降34.36%,各项贷款同比增加669万元、增长52.35%。但由于其属于新型金融机构,社会各界认知度不高、市场占有率偏低、结算汇路不畅通、金融产品较单一、“黄金客户”很稀缺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使其业务发展起伏较大、困难较多。

二、对维护金融稳定支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建议

(一)集中有效信贷资金,积极支持重点项目

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准确判断形势,不断提高信贷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把握信贷支持的节奏、重点和力度;要保证中央投资项目和全省重点项目配套贷款及时到位,有效发挥投资对全市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积极筹措信贷资金,重点支持平定高速、平西铁路、崇信电厂、大柳煤矿、60万吨煤制甲醇、海螺水泥、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平凉支线机场等重大项目建设;继续支持全市规划实施的地震灾后重建项目、农户自建住房、危房改造和城镇棚户区改造等。

(二)创新金融服务方式,破解中小企业贷款难题

各金融机构要充分发挥其中小企业信贷专营机构的职能作用,积极应用和创新中小企业信贷产品,认真落实与中小企业签约项目的贷款资金,扶持中小企业加快发展。同时,要发挥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灵活、机动的作用,深入调查研究,全面掌握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和资金需求,着力破解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

(三)创新理财信贷产品,努力扩大盈利渠道

各级金融机构要在进一步加大对符合贷款条件的自住房、汽车、耐用消费品、旅游消费等信贷支持的基础上,积极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努力做好“家电下乡”、“电脑下乡”、“汽车下乡”等农村金融服务工作,为农民群众扩大消费提供融资便利。同时,要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潜心研究市场动向,拓展理财产品种类,针对不同客户的多样化需求,积极营销风险、收益、流动性相匹配的适销对路产品,引导客户规避风险,切实增加中间业务收入,努力扩大盈利渠道。

(四)落实各项政策规定,全面提升支农水平

各级农村金融机构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上级行《关于大力支持农村流通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五年规划及指导意见》等有关文件精神,加大对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的信贷支持,积极支持农业产业化和特色产业发展;推广邮政储蓄银行信用村镇建设,发挥农村信用社支农主力军作用,大力拓展农村小额信贷业务;积极开展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的金融服务工作,探索开办林权抵押贷款、林农小额信用贷款和林农联保贷款等业务,支持农户发展“绿色经济”,切实加大对三农经济的有效信贷投入。

(五)拓展贷款投放渠道,积极扶持弱势群体

各级金融机构要全面领会、灵活运用党和国家有关金融支持下岗失业人员、返乡农民工创业、大学生自主创业、零就业家庭就业等一系列扶持政策,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加大政策宣传力度,积极改进工作方式,努力简化工作程序,有效降低信贷门槛,不断创新担保方式,充分发挥小额担保贷款对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积极作用,全力满足弱势群体生产生活合理的信贷资金需求。

篇8

关键词:支付服务;农村支付环境

中图分类号:F830.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5(2)-0091-02

一、陕西省城乡支付服务存在的主要差异

(一)支付服务基础设施差异。陕西省县域特别是农村地区支付服务基础设施相对城市整体较为落后,且增加、维护成本较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银行机构网点少,尤其是乡镇银行机构网点少。目前陕西省乡镇一级仅有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2家金融机构,其它金融机构较少涉及,且网点布设密度明显小于城市,支付服务有效供给率低。二是ATM、POS等支付业务受理终端较少,农村地区的布放数量仅占全省30%和23%,且ATM、POS机具的使用率较低,据统计陕西省2013年农村地区平均每台ATM、POS机受理业务约886笔,比全省平均值低4750笔。另外,由于布放ATM、POS等机具特别是新增营业网点的投入成本高、使用效率低,加上农民较低的价格承受能力,导致农村地区银行机构支付服务产出相对较低,这种高投入、低产出的局面降低了银行机构增加县域尤其是乡镇一级支付服务基础设施的积极性,与城市支付服务基础设施差距不断拉大。

(二)支付服务意识形态差异。一是服务对象的意识形态差异,农村现金交易意识根深蒂固。千百年来,农民基本都是采取“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交易模式,银行卡等非现金支付工具的使用相对于落后地区农民而言仍然是一种新鲜事物,要使其接受需要一个长期过程。特别是在当前城镇化过程中,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市,农村地区留守较多的为老人和儿童,其对新型支付结算方式的接受和认可更是需要较长时间。二是支付服务从业者的意识形态差异,农村地区支付从业人员业务素质普遍不高,且主观能动意识不强。从业人员日常以简单、传统的存贷业务为主,对现代化支付系统以及新兴电子支付等业务使用较少、相关知识技能掌握不够全面、更新不够及时,从而导致其偏好传统熟知的业务品种,不能较好的引导客户使用先进的支付结算方式,制约了非现金支付工具的宣传、推广和应用。

(三)支付服务经济基础差异。陕西省城乡经济发展差异明显,以2012年经济数据为例1,陕西省2012年经济生产总值14451.18亿元,县域经济生产总值7982.94亿元,各县平均生产总值96.18亿元,与市辖各区平均生产总值269.51亿元相比,差距在173.33亿元,仅是市辖各区生产总值的36%,足以说明陕西省县域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滞后于市区。城乡经济发展总量的差异,也必然决定了城乡支付服务的差异。

(四)支付服务经营策略差异。一是各银行业金融机构针对城市、农村支付服务发展的战略定位不同。由于投入产出以及利益驱动的原因,导致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将支付服务发展的重点投向了城市,将更多的人、财、物等资源投入到城市支付服务市场的建设中去,而忽略了农村市场。二是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重存贷轻中间”的经营理念仍然较重,对发展中间业务积极性不高,导致其投入资金和精力相对较少。

二、进一步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的几点建议

(一)努力培育农村银行卡市场,不断完善基层金融基础设施。从“四个主体”入手,着力培育农村银行卡市场。发卡主体方面,引导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结合农村经济、生活实际,推出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农村生活的银行卡,如富秦家乐卡、苹果卡、惠农卡等。用卡主体方面,加大对农村地区银行卡安全使用知识的普及,扩大农村银行卡市场需求。受理主体方面,加强银行卡受理环境建设,结合省政府推出的“万村千乡工程”、“新农保”、“新农合”等民生工程,为农家店、个体工商户、商店等农村机构安装POS机,在人口较为密集的地区设立流动服务站、布放ATM机,创建刷卡无障碍示范街区,银行卡推广应用示范县(乡、镇)等。推动主体方面,协调政府相关部门实现各类惠农补贴“一卡通”发放,鼓励各类涉农企事业单位在农村地区采取非现金支付方式,营造银行卡使用良好氛围。

(二)推广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建设农村地区综合性惠农金融服务点。一是在农村地区大力推广银行卡助农取款业务,通过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的建立实现金融服务在农村地区的广泛延伸。二是合理布局,整合资源,重点加强具备通讯网络条件地区的推进力度,提升服务点使用效率,提高服务深度和广度,有效避免同一地区重复设立服务点。三是不断拓展服务点综合金融服务功能,如费用缴纳、现金汇款、转账汇款、金融知识宣传、反假币、残损币及大小票兑换等业务功能。四是持续关注服务点的风险管理,建立严格的服务点风险责任制和定期巡检制,切实防范业务风险,维护农村地区正常的支付结算秩序,促进助农取款业务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推动农村地区移动支付业务发展,不断提升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移动支付是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途径,其依靠较少的基础设施投入,能够充分利用现有通信网络和设施终端,突破了时间、空间限制,以较低的成本投入实现了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有效提升了农村等欠发达地区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一是积极引导手机支付模式在农村地区的推广应用,解决农村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非现金支付结算手段单一的问题。二是采取差别化监管措施,引导各银行机构,尤其是涉农银行机构积极在农村地区推广移动支付业务。目前,农行陕西省分行、邮储银行陕西省分行及陕西省农村信用社先后在农村地区开通了手机银行业务功能,为在农村地区全面推广移动支付奠定了良好基础。

(四)积极畅通涉农银行机构支付结算渠道,提升农村地区银行机构支付结算效率。一是不断畅通村镇银行支付结算通道,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目前,陕西省对外正式营业的13家村镇银行均已通过间接参与者的方式加入了人民银行大小额支付系统。二是持续加大支付系统在农村地区的推广应用力度,不断提升农村地区支付系统覆盖率,提升农村地区银行网点的业务能力,目前陕西省农村地区支付系统覆盖率达82%以上。三是继续将各银行业金融机构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工作情况纳入支付系统年度考核范畴,以考核促提升,引导其积极行动、开拓创新,在农村地区广泛开展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工作。

(五)积极争取政府政策扶持,构建农村普惠金融体系。在当前城乡经济发展差距明显的情况下,积极争取政府扶持政策,对于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并建立长效工作机制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陕西省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出台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政策扶持文件共38份,其中资金扶持类文件9份、非资金扶持类文件29份,全省范围内基本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政策扶持体系。其中,人民银行西安分行、陕西省金融工作办公室、陕西省财政厅、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陕西分公司共同的《陕西省改善农村地区支付结算环境提升金融支付服务补助实施方案》(陕金融发〔2014〕13号),争取专项补助资金2000万元,给予在指定农村地区布放ATM、POS机具的银行机构、支付机构每台5000元、300元的一次性补助。政府扶持政策的出台,对于建立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长效工作机制,促进农村普惠金融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春生.城乡经济一体化与农村金融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2]蒋难.国外农村金融体系的制度安排及中国的路径选择[J].中国金融,2009,(7):68-69。

[3]欧阳卫民.支付与金融[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

[4]王曙光,王东宾.金融减贫―中国农村微型金融发展的掌政模式[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2。

[5]张扬.美国农村金融体系构建的经验及其启示[J].世界农业,2008,(3):61-63。

The Practice and Reflect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ural Payment Environment

――A Case of Shaanxi Province

WEN Qiupeng

(Xi’an Branch PBC, Xi’an Shaanxi 710075)

篇9

社区银行这一金融模式初现于美国等西方金融发达国家,是一种新兴的金融发展业态。其中的“社区”并不是一个严格界定的地理概念,而是指多种资源集聚的区域,即个人、企业、资金、物流、信息、社会关系等经济元素在一定区域内的集合。从表现形式上看,可以是居民生活社区、综合商务社区、商贸物流社区、产业集群社区和人文社区等。社区银行的主要客户是个人客户和小微企业客户,基本上属于零售银行业务的目标客户群体。因此,凡是资产规模较小、主要为经营区域内中小企业和居民家庭服务的地方性小型金融机构都可称为社区银行。真正的社区银行不论是网点选址、硬件设施、人员配备,还是产品设计、管理模式、业务流程等,都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商业银行,突出其社区特色。社区银行的主要特点体现在三方面。一是资产规模小,经营机制相对灵活。社区银行以服务社区为宗旨,组织层级扁平化,具有信息传递快捷、准确的优势,从金融产品开发、投入市场到获得信息反馈,能更快、更准确地完成市场检验,管理人员可及时做出经营决策。二是差异化的客户定位。社区银行主要针对社区的居民和小企业,这种差异化带来了集中经营的优势,能以小补大,以专补缺,信息对称性强。社区银行在受理中小企业和家庭金融业务申请时,不仅要分析财务报表或财务数据,而且还会考虑申请人的性格特征、历史沿革或家庭构成、日常开销等个性化因素,有效克服了大银行与申请人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三是为中小企业和家庭提供针对性的金融服务。与大型银行服务“大城市、大企业、大行业”的战略相反,社区银行拥有自己特色化、个性化的金融服务和目标客户群,在网点布局上更加倾向于填补大银行退出后的市场空白,并为个人客户、零售业务提供更加全面的业务选择,形成了更加普惠的金融服务格局。

二、对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SWOT分析

经过不断的商业化改革探索,邮储银行由原先的“只借不贷,对私不对公”向全国第五大全功能商业银行转型,并于2012年1月经过股份制改造,变更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对其进行SWOT分析,实质上就是从它自身的优势、劣势以及外部的机遇、威胁分析其发展小微金融、社区金融的可行性。

(一)优势

1.国家政策扶持。近年来邮储作为一个主体经历了几次大转变,首先是从政策性机构转变为银行金融机构,再从有限责任公司转变为股份有限公司,以及目前正在推进的引进战略投资者和股改上市,均是国务院主导,国资部门、财政部门、监管部门等多部门通力协作的结果,可以看出国家政策在不断扶持和推动着邮储银行的前进。之所以如此,关键在于邮储银行的特点与我国着力实施“三农”扶持和“普惠金融”的构想密不可分。在邮储银行将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服务社区作为自身的发展定位后,政策利好将成为邮政银行发展业务的助推器。2.物理优势。目前,邮储银行的全国营业网点39000多个,国际汇款网点2000多个,ATM机4万多台;本外币账户数超过12亿户,本外币存款余额超过4.5万亿元。广阔的地域分布、尤其是在农村地区的分布以及稳定成熟的网络连接等,为邮储银行发展小微金融和社区金融建立了良好的物理基础。3.资金优势。截至2014年6月底,邮储银行总资产规模达58970亿元,在中国商业银行中居第六位,存款余额也排在了第五位。邮储银行70%的网点分布于农村,同时工资、养老金的业务职能为邮储银行培养了一批忠实客户,直接为其带来庞大、稳定且低成本的资金来源,成为邮储银行发展资产业务的一大优势。

(二)劣势

1.管理体制不健全。邮储银行虽然历经改革,商业化、市场化、合规程度不断提高,但其管理体制尚未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与邮政系统的关系尚未完全理顺。在业务关系上,邮储银行与邮政系统是委托人和人的关系,邮储银行有权利、有义务向邮政系统传达监管部门意见、提出业务管理要求,并对邮政系统是否履行要求进行监督,但在实际工作中这种委托人权利行使得并不充分。在法规文件传达落实、风险责任划分与风险控制、网点业务稽核检查、自营与网点错位经营等诸多方面银邮双方的合作尚有不足。深层次看,双方在业务上的委托关系有时还会被既往的领导被领导关系干扰。2.员工素质偏低。目前,邮储银行的从业人员数量不足,难以满足规模不断扩张、业务不断发展的需要。同时,邮储银行的从业人员学历普遍偏低,专业研究型人才缺乏,相当一部分来自于邮政系统的老员工专业能力不强,风险意识薄弱,对于新知识的接受能力较差,难以为业务发展提供有生动力。3.软硬件设施落后。由于邮储银行的起步较晚,软硬件设施相比其他商业银行落后,难以适应商业化发展的需要,如电子技术方面的落后导致邮储与邮政的操作混合在一起,安全措施薄弱,个别网点银邮业务未实现物理隔离和人员隔离等。

(三)机遇

近年来,国务院及各部门纷纷出台政策,从政策层面大力引导普惠金融发展,为商业银行发展小微金融、社区金融等普惠业务、进一步做好银行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2013年8月,银监会在《关于支持商业银行进一步改进小型微型企业金融服务的通知》(银十条)基础上再出重拳,颁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督促并激励商业银行持续深入地推进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如“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坚持商业可持续原则,深入落实六项机制,重点支持符合国家产业和环保政策、有利于扩大就业、有偿还意愿和偿还能力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有序开展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的申报工作,拓宽小微企业信贷资金来源”等规定,对于小微金融来说是巨大的政策利好。同时,中国商业银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从传统的垒大户、吃利差走到了发展的十字路口,深化改革成为当务之急,而邮储银行可以在自身发展初期做好发展小微金融、社区金融的战略部署,免去大船掉头之苦,不失为一种后发优势。

(四)威胁

机遇和威胁永远并存。邮储银行虽然历经改革和创新,但仍面临着相当大的威胁。这里的威胁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在城市地域,邮储银行面临着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甚至外资银行的竞争;在农村地域,邮储银行面临着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甚至民间借贷机构的竞争,应避免发展小微金融、社区金融的战略与上述机构重复、冲突;二是邮储银行的先天不足造成的内部控制不健全和风险防范能力弱,制约了其发展。

三、对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发展建议

(一)坚持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服务社区的定位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加快推进,存款结构已经发生了实质性变化,市场化的存款占比越来越高,存款理财化趋势显现,存款成本压力将会持续提升。随着金融脱媒的深化和“长尾理论”的逐渐显效,大型企业对贷款的需求将逐步降低,零售客户和小微企业客户有望成为新的客户主体。因此,以零售客户和小微企业为主要客户的社区银行有望获得发展生机。同时,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和城乡经济的繁荣,一大批小微企业有望迎来发展良机。在双重发展机遇下,邮储银行可以加速布局零售业务。

(二)大力发展回报率较高的小微企业“蓝海”业务

“抓大放小”是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发展的惯性思路,但是随着市场外部环境的变化和经营压力的加大,近几年,小微企业业务的价值逐渐显现,小微金融成为金融领域发展的热词而得到了各家商业银行的关注。从富国银行的经验可知,小微金融并非“鸡肋”,完全有可能成为高盈利业务,成为商业银行新的盈利来源,关键在于邮储银行能否找对方法,抢占先机。

(三)提升风险定价水平,优化资源配置

2014年上半年以来,国际政治、经济环境更加错综复杂,国内经济运行下行压力加大,金融风险的隐蔽性和复杂性不断增强。我国虽然经历了美国次贷危机,但是真正意义上完整的经济周期考验和金融危机检验,还没有经历过。各类风险隐患还在不断积聚,部分城市和行业的信用违约风险还在蔓延,特别是2014年一季度不良贷款增速较快,给银行业的风险管控带来了挑战,资产端的风险定价能力对银行变得更加重要。邮储银行可以在发展社区银行模式的过程中,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来弥补授信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从而能够更好地降低违约损失预期值。同时,邮储银行在下一步的发展中还应修炼好内功,完善治理机制,构建灵活的经营机制,加强人员队伍建设,加大科技投入,优化业务系统,着力提升电子化服务能力,多管齐下促发展。

(四)创新体制机制,分层、分步推进战略实施

篇10

关键词:村镇银行;小微企业:农村金融

中图分类号:F83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92(2013)03-0018-05

一、天津市村镇银行支持小微企业的探索与实践

2008年末,天津市第一家村镇银行一蓟县村镇银行成立。随后,天津市陆续成立了5家村镇银行。截止2012年9月末,天津市6家村镇银行注册资本合计14.63亿元,资产总量已经超过60亿元,贷款接近40亿,成为近几年来天津市金融领域的亮点之一,尤其在支持区县小微企业发展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截至2012年9月,6家村镇银行累计办理小微企业贷款2274笔,金额共计58.11亿元:9月末余额24.78亿元,占各项贷款总额的73.01%。远高于13.41%的全市平均水平。

天津市几家村镇银行成立以来,为了做好区县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在拓展营销渠道、创新产品服务、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等方面积极采取措施。也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真正扎根当地、做出特色,成为以服务当地农民和小微企业为主营业务的草根银行。

(一)积极开展“微创新”,创新特色信贷业务模式

为了更好地服务区域内小微企业,天津市村镇银行在承接主发起行信贷产品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积极开展“微创新”,以满足当地多元化的金融需求。如某村镇银行在承接主发起行包商银行成熟的微小企业贷款先进文化和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所在区城镇化建设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特点,先后研发推出了快易贷、商富通、农耕宝、农蔬宝、农具宝、农丰宝等十二项“金月季”系列金融产品,为大批生产加工型小微企业、商贸及农民个体私营业主解决了资金紧缺的问题。同时,将行业的上下游企业作为潜在客户群,利用链条式管理,产生连锁性拓展效果,以大众客户作为有效客户的基础,真正做到为广大农户、商户和中小企业提供了雪中送炭式的温情服务,同时也做到了运用有限的资金以获取更大利益的经营目标。

(二)加快调查审批速度,主动适应“短小急频”信贷需求

针对小微企业信贷需求普遍呈现出“短、小、急、频”的特点,天津市村镇银行充分发挥机制灵活、决策链条短、管理扁平化的一级法人优势。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简化信贷流程,为所在区域小微企业开辟了“绿色信贷通道”。如,某村镇银行担保类贷款,从客户申请贷款到客户经理调查最长时限不超过1天,3天内完成审批,审批当天即进入放款流程,总计所需时间不超过5个工作日。某村镇银行对100万元以下的贷款申请,仅需一个信贷员加上两个审贷委委员就可以完成决策,3天即可发放贷款。

(三)轻抵押担保,重现金流量,第一还款来源成为审核关键

为解决小微企业的有效抵押品少的问题,村镇银行纷纷在抵押担保方式方面进行创新,以某村镇银行为例,该行由客户经理对申请贷款客户的直接经济收入(包括家庭成员收入)进行实地评估和计量。从中减除可支配收入的30%作为借款客户的日常生活消费,其余70%被认定为真实还款能力,即重点考察了第一还款来源。由此,小企业主凭身份证、营业执照即可申办贷款,单笔贷款额度从3000元到1000万元不等,符合条件3至7个工作日即可拿到贷款。

(四)重视培训与考核,有效发挥人力资本作用

小微企业信贷技术的关键在人,可以说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以某村镇银行为例。该行信贷业务团队占了全行总数二分之一,而且,与其他银行信贷经理多为科班出身不同的是,该行小微信贷经理有很多都是刚刚毕业初入社会的大学生。该行借助发起行资源优势和完善的培训机制,初步建立了一支由初级信贷员、高级信贷员和业务主管组成的信贷员队伍,并逐步培养自己的培训师队伍,力争实现从业一年以上的信贷人员月放款15笔以上、单个信贷员维护客户数量超过150户以上的目标。除了培训,绩效考核也是该行成功开展小微贷款的关键点之一,通过笔数而不是金额来评价信贷员的业绩,从而极大的激发了信贷经理开拓小微企业贷款市场的热情。

(五)拓展结算渠道,有效突破物理网点限制

为了弥补网点数量少、系统建设不完善的短板,天津市村镇银行纷纷积极拓展结算渠道以突破物理网点的限制,更好的服务于当地小微企业。如某村镇银行成立不久,即开通了大额支付系统实现跨行实时结算,开通了“银银平台”支持与商业银行全国网点的通存通兑,加入了天津人行城域网和同城票据清算,实现了联网核查、数据报送、报表管理、反洗钱管理等联网工作,并能够受理他行支票业务,进一步拓宽了结算渠道:最近,网银工具也准备正式上线,并且计划在初期不收取任何费用,方便结算的同时也为小微企业客户节省财务费用支出。某村镇银行开发了手机银行平台,方便了小微企业在营业外时间进行资金流转,而且采用免费开放的形式,以减少小微企业的经营成本。同时,该行网银系统也计划正式上线。

(六)引入本地股东,有效支持本地经济

按照兴国市长对于村镇银行“本土化、民营化、专业化”的要求,天津东丽村镇银行率先改制。主动降低主发起行持股比例,积极引入当地民营企业和村级经济组织,扎根当地,立足社区,借助当地股东人缘地缘优势,更好的发挥比较优势,与区域内小微企业实现双赢发展。目前。天津华明村镇银行改制后,股本由1亿元增加到5亿元,新吸收当地11家民营企业和9家农村经济组织入股,当地股权比例达到51%。天津北辰村镇银行随之进行改制,新增当地农村民营资本参股,总股本达到4亿元。当地股东占股达55.56%。接下来,已开业的村镇银行将纷纷按照“华明模式”进行改制。即将设立的村镇银行在筹建过程中也将按此标准进行股东的遴选。

(七)与主发起行联动,走特色化支农支小之路

主发起行的信贷文化对于村镇银行的业务发展方向具有决定性影响,巧妙借力主发起行的优势,走特色化支农支小之路,也是天津市村镇银行发展的思路之一。例如西青区霍元甲精武文化爱国教育基地武术馆项目,作为天津市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天津市文化旅游产业重点项目,受到市、区、镇高度重视,但该项目的借款主体属于小型企业,缺乏项目融资经验。为此,某村镇银行借助主发起银行在银团贷款方面的成熟经验,在充分做好前期调查的基础上,主动为主发起行和借款人建立信息互通,落实贷款条件,加快了银团贷款的评审调查和审议进程,及时组成银团,发放贷款,实现了项目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八)借力当地政府,服务一方经济发展

村镇银行作为县域法人金融机构,其在成立的过程和未来的经营中均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天津市村镇银行在与当地政府合作中,除了获得舆论、财税等方面的支持外。也主动探索出一条合作扶持当地小微企业的特色之路。例如,某村镇银行主动与当地政府进行沟通,将用于专户补贴的资金转化为财政贴息,即针对农村合作社、大型农户开展都市型阳光农业贴息,降低单户融资成本的同时,利用村镇银行放大了补贴资金的总量,使得更多的涉农小微企业享受到当地财政和村镇银行的共同扶持。除了从当地政府获得支持之外,市人行在支农再贷款、再贴现方面也给予了村镇银行大力的支持。如北辰村镇银行截至2012年9月末,累计办理再贷款业务2,3亿元,9月末支农再贷款余额9000万元,再贴现余额4000万元,再贷款、再贴现资金均用于支持区内涉农和小微企业。

二、困境及原因剖析

虽然,在过去几年间,天津市村镇银行的发展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与当地其他银行相比,村镇银行无论从客户基础、拓展渠道、定价能力、资金实力、网点数量、存贷款市场占有率等方面仍处于绝对劣势地位,难以与目前市场竞争对手展开强有力的抗争,风险抵御能力较弱,也有个别村镇银行在经营方向上出现了一定的偏差,

(一)机构网点少、结算渠道窄、社会认知度低,导致存款市场竞争力较差,流动性风险较大

首先,村镇银行机构网点较少、辐射面窄。目前。天津市6家村镇银行中,分支机构设立最多的村镇银行仅有3个支行,新成立的村镇银行在前两年往往只有1-2个网点,通常不足当地乡镇数量的十分之一,与在当地有深厚市场基础和广泛客户资源的农商行、农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相比。短期内无法扭转竞争中的劣势地位。其次,村镇银行的产品单一、支付结算手段尚不够完善。虽然部分村镇银行在拓展支付结算渠道方面投人较大且取得一定成效,但总的来说,村镇银行的产品主要仍以存、贷款为主,缺乏基金、理财产品等投资项目,个别村镇银行尚未加入大小额支付系统,大多数也没有银行承兑汇票、银行卡等便捷的支付结算工具,更没有ATM等电子自助设备,无法满足当地老百姓和小微企业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日益增长的金融服务需求。第三,村镇银行品牌形象尚未树立、社会认知度较低。尽管目前社会各界都在大力推动村镇银行的发展,但是村镇银行在社会上的认同仍然是个问题。相比其他金融机构来说,村镇银行是全新的事物,成立时间较短、网点较少、规模较小,当地的企业和居民对村镇银行的认知程度较低,对村镇银行的安全性存在疑虑,从而不愿意把钱存到村镇银行。限制了村镇银行存款业务的发展。由于上述因素的存在,加之存款利率上限的管制,导致村镇银行在县域激烈的存款资源的争夺中基本没有优势,对当地居民缺少吸引力。

截至2012年9月末,天津市6家村镇银行存款合计39.19亿元,贷款合计31.26亿元。存贷比为79.75%。从存款结构来看,村镇银行存款结构稳定性不足现象也十分明显,9月末,6家村镇银行储蓄存款占各项存款的比重仅为21.95%,此比例最低的村镇银行仅为8.69%。

除了存贷比较高之外,新流动性监管指标也多出现不满足监管要求的问题。反映出村镇银行流动性管理能力的严重不足。

(二)行业集中度风险较高。潜在信用风险突出

从服务对象角度而言。村镇银行面对的是大量的小微企业或者农户,既没有以往的信用记录,也没有完善的财务报表可供评估,加之贷款以信用或联保贷款的发放形式为主,一般无需抵押物,无疑使村镇银行的信贷资金面临较大的信用风险。特别是天津市的各个区县,长期以来,由于以往扎根于此的农信社在信贷扩张时期投放了大量的信用和联保贷款,而自身风险管理水平严重不足,产生了大量的不良贷款,部分农信社改制前的不良贷款率甚至超过了90%,从而导致村镇银行自设立之初就面对了较差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此外,由于经营范围较窄,区县经济往往呈现出行业集中的特点,村镇银行的信贷投放也随之呈现出行业集中度较高的特点,一旦发生风险,不易进行对冲和管理。

除了上述区域特色产业集中导致的信贷集中的问题之外,以服务三农为己任的村镇银行还要面临农业的弱质性特点,由于易受自然灾害影响而遭受损失的天然特性,在农业保险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农户贷款还款压力自然会加大,极易发生违约风险。

(三)人员素质较低、产品创新能力较弱,合规风险操作风险突出

目前,由于工作环境、资金实力以及薪资福利等方面的原因,村镇银行在吸引高素质员工方面难度较大,很多岗位都是刚毕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但从业经验不足,更没有固定的客户群。即使是主发起行委派的高管或从当地其他金融机构吸引过来的员工,也大多来自原有银行的基层单位,不仅缺乏法人机构的管理经验,在经营理念上也往往容易出现盲目拓展业务规模而忽视风险管理的问题。从而偏离了村镇银行最初的市场定位和发展方向,严重制约了村镇银行的稳健发展。

人员素质的低下进一步导致了产品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不足,容易导致村镇银行对于发起行的过度依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村镇银行自身创新的主动性,仅仅是缺乏针对性的照搬主发起行现有金融产品,往往并不适应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信用环境。

村镇银行设立之初。从业人员较少,部门设置简单。照搬照抄来的主发起行的风险管理制度也往往并不适用。且容易出现以私人感情代替内控制度的现象,自身面临的操作风险较大,加之同业竞争压力较大,业务开展困难,更容易出现重营销轻管理的现象,形成风险隐患。

(四)村镇银行经营与发展方向出现偏差

设立村镇银行的初衷是以坚持支农支小、服务县域作为市场定位,但从运行情况来看,个别村镇银行已经偏离其设立的本来宗旨。一是设立地域的偏离。目前,6家村镇银行总行的设立地点均在区县政府所在地或与市区接壤的街乡,成立初期开设的支行也往往在区县经济最为发达的地方。由此产生了个别村镇银行跨区域将贷款违规投放到市内六区的问题。二是客户群定位的偏离。目前,部分村镇银行存在“嫌贫爱富”的现象,客户多为相对优质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或中型企业,而不涉及风险较大的农业生产领域。纵然有少数村镇银行对农户发放贷款,也大都选择“企业+农户”的模式,要求必须有企业为农户提供担保,真正贫困的农户很难获得贷款,农村的资金需求状况并没有得到实质性改善。

之所以出现经营方向的偏离,与村镇银行经营的双重目标冲突有关。作为“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独立法人,村镇银行也必须按基本的商业逻辑进行经营,主发起行和其他发起人必然会把实现利润最大化作为自身最终的追求目标,进而在争取最大化盈利的过程中背离支持“三农”和“小微”的初衷。此外,作为大股东的主发起行也必定会将其相对成熟的经营模式带入村镇银行,除了以小微企业贷款为主营业务的银行之外,其他商业银行控制信用风险的常用手段仍以第二还款来源即抵押和担保为主,然而这种风险控制管理体系并不适于村镇银行的主要服务对象——三农和小微企业,一味照搬主发起行的经营和风控模式,必然导致村镇银行经营主业的偏离,进而在与当地其他银行同质化竞争中处于劣势。

此外,经营方向的偏离也与价格管制有一定的关系。按规定,村镇银行同其他银行一样,贷款利率最高可上浮至基准利率的四倍。由于贷款面临的风险较大,信用成本较高,需要更高的贷款利率才能吸引商业资本进入这个领域,提供包括小额信贷在内的各类微型金融服务。而天津市6家村镇银行中,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年利率最高的村镇银行也仅有10%,其他村镇银行普遍在8%左右,最低的只有4%左右,各行的营业收入中。税收返还占了很高的比重。在贷款利率受限的情况下。出于追逐利润的动机,村镇银行必然倾向于放贷于成本更低的大额的抵押或担保贷款,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急速扩张贷款规模以获得更多的财税补贴。同时,因设立初期的财务难以支撑各项工资福利、房租水电等经营成本,这些都会使村镇银行日后在盈利与政策性市场定位的平衡中发生偏离。

三、启示与建议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形成适宜村镇银行发展的宽松环境

政策扶持是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力。各级政府和监管部门应为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出台、落实支持村镇银行的相关优惠政策,特别是在村镇银行成立初期,给予实质性的扶持和帮助。

1 强化主发起行筛选。村镇银行的发展离不开主发起行的大力支持,主发起行除了在业务拓展、信息共享、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公司治理、科技支撑等多方面为村镇银行提供支持和辅导之外,其一贯的经营思路和发展战略也对村镇银行具有确定性的影响作用。由此,在主发起行的引进上,建议引进那些已经在“支农支小”方面具有成熟经验的主发起行,能够帮助村镇银行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以最快的速度拿出合适的产品,通过微调来满足当地小微企业的特殊需求,从而以最快速度打开市场,形成差异化竞争。

2 建立政府资金注入机制。地方政府要为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出台、落实支持村镇银行的相关优惠政策,对村镇银行的运营进行政策扶持。此外,政府的各种“支农支小”专项资金可以转换为村镇银行的委托贷款或财政贴息,通过村镇银行的资金放大作用帮助更多的目标客户。既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也增强了村镇银行的资金实力。

3 发挥政府部门桥梁作用。当地政府应充分发挥信息优势,帮助村镇银行客服成立初期的业务发展困境,帮助村镇银行树立品牌形象,积极引导群众了解在本地设立村镇银行的意义、目的,消除公众对村镇银行的疑虑,增强民众对村镇银行的信心;同时,可以召开企业推介会或帮助村镇银行与当地的农民资金互助组织进行对接,从而为村镇银行提供优质的客户群体,降低信用甄别成本和风险管理成本。

4 适度放宽经营管制。一是适当降低加入大、小额支付系统、征信系统、银联入网等的准入门槛和费用,减少村镇银行建立初期经营成本,提高金融服务能力和同业竞争力。二是放松利率管制,以农村市场作为利率市场化的突破口,允许村镇银行的存贷款利率在央行基准利率的基础上实行更大幅度的浮动,允许村镇银行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资金供求状况、客户贷款用途及信用状况等自主确立存贷款利率,提高村镇银行的资金议价能力。三是推动加快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通过市场化的风险补偿机制,合理分摊村镇银行倒闭而产生的存款和财产损失。

5 建立科学审慎的监管体系。应针对村镇银行出台更为详细的监管意见与从业规范,推动村镇银行的健康发展,同时,加强政策的引导力度,出台科学的支农支小评价体系和激励政策,辅以限制性指标的考核,引导村镇银行通过自我约束确保资金投向。

(二)督促村镇银行修炼内功,着力提高支农支小服务能力

村镇银行的发展除了前述因素的影响,最重要的仍在自身的努力上。

1 明确市场定位和经营战略,找准特色发展路径。服务县域、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是村镇银行成立的初衷,更应当成为办行的宗旨。村镇银行应当树立竭诚为区域农户和小微企业服务的理念,形成与大银行的差异化竞争定位,真正将“支农支小”固化在银行的经营战略、机制建设、技术开发的方方面面之中,形成特色企业文化,打造核心竞争优势,才能够在区域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并走上特色化发展之路。

2 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建立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村镇银行首先应当加强对现有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和业务素质的培养,尽快提高现有人员素质,适应业务发展需要。其次要加快人才引入步伐,吸纳优秀的应届高校毕业生进入团队。同时可高薪聘请熟悉农村金融、经验丰富、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善于管理的金融专业人才。除此之外,还应充分考虑“本土化”,把当地一些文化素质比较高、在村民中有威信的人吸引到村镇银行的队伍中,对其加以培训,充分发挥其对当地的民风、民俗以及对金融产品和服务需求比较熟悉的特点,利用其人缘地缘优势,加强与当地百姓的沟通。从而更好地推介村镇银行业务,扩大在当地的影响力。当然,还应尽快结合村镇银行的业务特点,建立风险责任制,创新激励约束机制,有效发挥高管与员工的主观能动性。

3 加快产品及服务创新步伐,拓展业务发展空间。村镇银行要想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与传统金融机构展开错位竞争。以服务和创新为切入点。因此,村镇银行应当在成本核算、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加快支付结算渠道的拓展,逐步推出适应当地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包括保险、担保、个人理财、信息咨询、银行卡等。在获取中间业务收入的同时,提升品牌效应。同时,还应在充分借鉴和吸收主发起行产品技术的基础上,拓展抵押品种,创新担保模式,通过市场细分、客户细分,量身定制适合本区域小微企业和农户的产品和服务,通过独具特色的优质产品和服务来打动和招揽客户,让当地老百姓和小微企业从内心接受和认可村镇银行。

4 加强信用风险管理,创造良性的信贷环境。村镇银行信用风险产生的主要根源是县域脆弱的信用环境和农业本身较低的抗风险能力。由此,村镇银行务必要在风险管理体系上下功夫,切实加强内控机制建设,建立完善的内部风险控制制度和信息管理系统,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提高信用风险管理能力。此外,村镇银行应当利用其贴近当地市场的特点,积极搜集农户和小微企业信誉、道德品质等软信息,在全面采集个人信息的基础上建立一套完整可靠的信用档案,改善当地信用环境。此外,还可尝试与当地政府部门、农村互助组织、担保中介机构等部门合作,本着“共同经营,共担风险”的原则,引入资质良好的第三方中介机构,降低信贷风险。

5 加速股权结构优化调整,推动村镇银行发展走上新台阶。股权结构的优化也能够帮助村镇银行提高公司治理有效性,赢得区域内民营资本的有效支持,进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首先。村镇银行的股权应实现“民营化”,即引入民间资本入股村镇银行,利用民营资本在市场效率、经营机制、产权安排、交易成本、创新能力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帮助村镇银行完善公司治理和经营管理。二是村镇银行的股权应实现“本土化”,即引入当地企业人股,利用股东的人缘地缘优势帮助村镇银行提高在当地的知名度,迅速适应当地经营环境。甚至部分解决吸收存款难等问题,从而实现对村镇银行更多的实质性扶持。三是村镇银行的股权应实现“分散化”,即在确保主发起行实际控制权的基础上,适当降低其他股东的持股比例,也有助于防止股东过分干预村镇银行的经营,将村镇银行作为利益输送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