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的思想性范文

时间:2023-07-07 17:36: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劳动教育的思想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劳动教育的思想性

篇1

【关键词】劳动 学校劳动教育 途径

“中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就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然而,90后的中职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生活在受到多重呵护的优越环境中,“骄娇”二气十足,他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注重享乐,奢侈浪费,早已丢掉了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根本不知“稼穑之苦”,不会搞卫生,不会洗衣服,不会叠被子等现象随处可见。从2007级学生进入生产实习后反馈的信息,一些学生劳动观念淡薄,缺乏主动性和奋发向上的精神,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深思,尤其是以培育和造就新一代劳动者为己任的职业学校教育。

一、学校劳动教育的特性

“所谓劳动教育,是教育者向受教育者施加的一种以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劳动技能为内容的教育活动,其目的在于培养他们热爱劳动,尊敬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的习惯,并使他们获得一些基本的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劳动教育是一种特殊的人类教育活动,对人的身心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学校劳动教育是指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劳动教育,它具有不同于其他教育活动的独特性,在学生的成长中不可或缺。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既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又有利于他们能力的提高。

学校劳动教育与其他形式的劳动教育一样,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最终达到的效果也各不相同。学校劳动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为学生的劳动做好心理上的准备,即“通过掌握某些技能技巧,喜爱某项劳动,培养其志向(不是对决定专业预先做出的选择)”,获得一种精神财富。在劳动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学生紧张、勤奋、努力的状态有助于其性格和能力的形成。

学校劳动教育具有组织性和计划性。劳动的项目、时间和强度都有严格的控制。在学校里,劳动教育主要是一种集体教育的方式,这是其他教育活动所不具备的特点。集体中进行的劳动教育,具体活动的设置要在结果中能明显的表现出每个人的努力程度,实施中要以社会的、创造的和审美的目的去激励学生,使“每个人都极力的要给集体的工作做出尽可能多的贡献”,培养他们的集体责任感。集体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力量。集体尊重热爱劳动的感情越强烈,对每个人的教育效果就越明显。学校劳动教育具有普及性和集中性。

二、学校劳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早在50年代,我国就有学者认为学校教育“把孩子们养弱了”,“他们既不尊重动,又缺乏对劳动的爱,同时对读书是为了更好的劳动这一点,似乎也缺乏明确的理解”,时至今日,学校劳动教育仍存在着很大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学校劳动教育形式大于内容

在许多学校,劳动教育写进了工作计划,但却没有按规定执行。加之,目前大多数学校的卫生打扫等全部承包给清洁公司,在学校里学生根本不用劳动。课内、课下劳动教育的缺失,让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劳动素养的目标成了一句空话。

劳动课教学的物质基础,诸如设施、基地等不能保证。劳动课作为一门不纳入考核的“副课”,其软、硬件条件根本无人过问。物质基础和教师指导的匮乏,阻碍了学生的创造性和动手能力的发展,对劳动课感兴趣的学生,也只能将其当成课下的“游戏”。同时。劳动课教学未形成系统化、规范化的教学管理模式和科学的考评标准。

2.教育方法不合理

现实的学校劳动教育中,是以完成任务为目标,没有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思想教育。一些教师劳动观念扭曲,把劳动当成了惩罚学生的一种手段,如有的班级在班规中写上违反某条纪律,罚扫教室或清洁区;有的学校对清洁区、教室、宿舍卫生检查采取负分制,这就很容易形成学生对劳动的逆反心理。

三、有效实施学校劳动教育的途径

1.为学校劳动教育顺利开展创造条件

学校劳动教育要落到实处,需要从不同方面为其创造条件。

第一,改变教育观念。“现时代需要学校教育培育出‘心灵手巧’的人,而不是制造出一批又一批‘头脑发达’却‘笨手笨脚’缺乏‘行动能力’的人”。教育工作者要强烈的责任感,转变教育观念,真正肩负起教育的社会使命。第二,保障劳动教育的软、硬件条件。有条件的学校配备专职劳动课指导教师,并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其教育和指导实践的能力。从各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建立一定的劳动基地,配备相应的基本设施。第三,保证劳动课教学的时间。将劳动课列入课表或设立劳动周,同时要注意实践教学中劳动时间和强度的控制。第四、营造良好的氛围。学校可以在黑板报、宣传栏中设置关于劳动教育的专栏。

2.建立合理的考评机制

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灵活多样的考评方法。在班风评比、学生个人操行评定方面,劳动的态度和行动应作为一项重要指标参加考核,学校期中和期末可设立“劳动积极分子”奖,对劳动中表现积极的学生给予奖励。

3.教师以身作则,转变教学观念,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劳动习惯的培养

第一,教师要做好榜样。在组织学生进行的劳动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劳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些具有思想性、艺术性的情境,让学生感到快乐并受到鼓舞,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用自己的爱好来教育学生,因为学生们“对自己教师见识的广度和知识的深度及多面性、与其说是在理解,不如说在感觉”。这样的教育可以把学生引导到超过教学大纲以外的世界。第二,注重对学生劳动观念的渗透,不歧视差生,不要因为学生劳动表现不好,就不让其参加劳动,更不要用劳动来惩罚学生。第三,培养学生对劳动的兴趣。劳动本身并不能带给学生兴趣,相反,在劳动中学生首先感到的是失望,而后是厌倦。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积极引导,使其认识到自己劳动的意义。开展竞赛活动,竞赛活动的内容可以从平凡的小事入手,诸如擦玻璃,看谁擦得又快又干净,并让成绩突出的同学介绍经验。第四,开展形式多样的公益劳动,比如打打扫教室、美化校园、植树绿化等活动。

4.教育要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密切结合

学校劳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即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体验到劳动中的幸福感,教学内容的选择显得至关重要。学校可以根据本地、本校情况,围绕学生的自我服务、公益劳动、科技实践等内容开发一些校本课程。内容的选编一方面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有一种亲切感;另一方面,要切合学生身心发展,保护学生的自信心。不能艰涩难懂,但又不能太过简单,用一句俗话就是 “跳一跳,摘桃子”。

5.培养学生劳动中的自我教育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教育是自我教育。但在实际的劳动教育,学生往往只将劳动看成一种义务,这是一种很可悲的现象。学校劳动教育要抓住关键时期来促进学生能力的形成。一方面,劳动课教学内容要丰富、有趣,教师的语言要富有启发性、感染力,这样才能使学生进行积极的探索,自己积极、主动地动手操作和学习,把劳动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情。当一件作品诞生后,学生看到了自己的才能,自己的成果,劳动成了一种创造性活动。劳动中自我教育另一种方式,就是让学生看到自己好的方面在别人身上表现了出来。班级中成立的劳动技能小组之间进行技术交流,会的同学教不会的,“一个孩子,当他越深刻的感受到他在教别人时,他本人想学习的愿望就越大。”通过教会别人,学生自己也感到了一种自豪和光荣,增强了自信心。

参考文献

[1]周济.解放思想改革创新 推动中职又好又快发展,2008.4.3.

[2]孙俊三,邓身先.家庭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

[3]苏霍姆林斯基著,赵玮等译.帕夫雷什中学[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

[4]程万里.劳动教育诸问题研究[M].汉口:中南人民艺术出版社,1954,(7).

篇2

【关键词】 小学美术;德育;智育;体育;审美能力;劳动教育

小学美术教学是实现对学生审美教育,促进其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美术是直观的艺术,它具有形象性、情感性和愉悦性的特点。

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方面,小学生的行动易受情绪支配,美术教育不是用枯燥的说理方式,也不仅是教学生学习画画,而是通过学生的审美感受,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表现力,它能够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因此,小学美术教育已成为对小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手段。

一、美术教育对学生德育密切相关

丰富细腻的美术作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们常常把生活中在头脑里留下深深印记的一些事,在创作绘画中表现出来。如《国旗、国旗、我爱你》描绘了我国体育健儿在比赛中获胜,五星红旗在空中徐徐升起,充分说明了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欲于表现的责任感。可见美术教育不仅能扩大小学生的联想范围和进行形象思维的能力,还能让小学生的道德品质受到教育。由此可见,美术教育不是以说理的方式而是以美术形象感染和影响小学生关心他人,热爱祖国等情感,进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精神面貌。

二、美术教育对学生智育发展不可缺少

美术是一种艺术,视觉是人的五官之首,是心灵的窗口。小学生认识世界始终围绕着视觉形象而进行,绘画正是这样。首先观察景物的形态、染色、结构、比例等因素,再加以艺术的描绘,把客观景物画出来,这样反复实践就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对许多孩子调查表明,有绘画能力的孩子比普通的孩子观察力强。美术教育可以丰富学生对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智力发展。所以,美术教育不仅对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等都起到了独特的作用。

三、美术教育对学生体育有着直接的影响

美术教育可以促进学生身体的健康发展。尤其是体操是健与美的有机结合,通过美术教育,提高审美能力,改善身体姿势,提高体育的动作质量。既是体育的要求,也是美育的要求,实施美术教育,可以激发学生对体育的爱好,并运用对美的感受,更好地掌握体育技巧,如在画国画中,用笔是要讲究轻重、快慢、偏正、曲直的和谐统一,使画出来的画有骨有肉,富有质感和动感;画面要均衡对称,多样统一等形式美,对于体育运动、武术运动都有着直接的影响。

四、美术教育对学生审美能力尤其重要

美术教育在教学中最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尤其是小学美术教育。孩子的心灵是天真无暇的,培养正确的审美观不是说说就能办的到的,孩子的想象力最强,他们的思维可以说是常人所无能比的。我曾经这样说过:“给孩子一张纸他们就能把整个宇宙画下来。给孩子一支笔他们就能把整个地球涂上染色”。可见从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多么的重要。

五、美术教育与劳动教育是紧密结合的

美术课与劳动课是紧密结合不可分割的。对于提高学生的什么素质、陶冶情操、美化生活、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创造美的能力及树立劳动观念大有益处。

工艺美术课特别是手工制作课,学生能够发挥自己地想象力把废旧物品变废为宝,使之妙趣横生,制作出精美的作品。此外,受过美术教育的学生,为将来产加社会劳动,掌握劳动技术,特别是对产品的设计包装等都有很大的益处。因此,美术教育与劳动教育是紧密结合的。

总之,小学美术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途径。美育融化在德育中,就成为追高上的美;融化在智育中,就成为理性之美;融化在体育中,就成健壮之美;融化在审美中,就是生活之美;而融化在劳动中,就成为创造之美。把美育同其他方面结合起来,就能在孩子们身上得到完美的体现,因此,我们应当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充分发挥美术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特别是农村的美术教育更应该吧美术教育放到首位,在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努力抓好美术教育教学工作,让孩子们真正体会到美育给他们带来多大的欢乐与益处。

参考文献

1 李范 .论美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9年.

2 涂途.西方美育史话[M].红旗出版社 ,1988年.

3 王冰丽 .充分发挥美术教学中的范画用[J], 2009年.

4 陈江华 .重新认识儿童绘画[J], 2003年.

5 著. 张圣华主编 . 教育名篇[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

6 李其龙译.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年.

7 鲁热著.罗顺江、李元华译.当代艺术[M].四川文艺出版社,1980年.

8 尹少淳.美术新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年.

9 朱谦之.文化哲学[M].商务印书馆, 1935年.

10 钟仕伦.西方美育思想简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年 .

11 马斯洛著. 林方翻译 .人能达的世界[M].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

12 单越明.中国美术教育[J],2007年.

13 杜卫 .美育学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年.

14 石磊 .学生能力的培养[J]. 2004年.

15 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浅谈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

郭 晓(河北省赵县石塔中学)

【摘要】 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中学美术欣赏课教学方法的创新进行研究:要建立以自由为原则的教学模式;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营造美的氛围;要开发乡土教材,拓宽美的欣赏渠道,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提高课堂效益。

【关键词】 美术欣赏;教学方法;创新

从事普通美术教育的教师通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并不是每个学生都喜欢画画,对美术感兴趣的学生也不多。因此,在升学率还盛行的当前,怎样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对美术欣赏课感兴趣,使课堂轻松、活泼且有秩序,这是摆在每一位美术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笔者认为,作为普通中学的美术教师,要解决所面对的这一问题,除有待于教育大环境的改善外,还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建立和谐的教学关系,把美术欣赏教学落到实处,使追求艺术素质变为学生的自觉行动。现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对中学美术欣赏课教学创新进行了初浅的研究,以求教于大方。

一、严格遵循美术教学的原则

美术是选型艺术,也叫视觉艺术,它具有视觉艺术的直观性和具体性,而且其形象的表现又是静止的并对物质具有特殊的依赖性,从而决定了美术教学的特点。如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思维的自主性、技能教学的实践性、创造性思维的特殊性,以及个体操作与集体教学要求的矛盾性等。中学美术教学就是根据其自身的这些特点而确定了符合其自身规律的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在我国古代具有极其丰富的内容,如孔子提出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的“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等等。现代又提出有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系统性原则,量力性原则等等。他们当然都可以适用于中学美术教育,但美术教学毕尽因其自身的特点和有不同于其它学科的特殊性,而教学上又有其自己的一些原则。中学美术课的教学原则,是根据教学方针、教学的目的任务和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美术认识活动的规律提出来的,是美术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是指导中学美术教学活动的一般规律。认真贯彻这些美术教学原则,正确处理教学过程中各种矛盾关系,为矛盾的转化创造条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保证。

二、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营造美的氛围

直观教学是美术欣赏的重要特点,采用直观教学方法,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多媒体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如何使艺术和科技互相渗透是提高学生审美文化素质的一个绝好的契机,多媒体教学以其绚烂多彩的表现形式,融欣赏、讲授、示范为一体,声画同步,图文并茂、生动直观,既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较快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我们知道,外因总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在利用多媒体的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突出了主导地位,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则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的引导,加上学生的积极参与,使教与学双方的能力都得到充分发挥。

美术欣赏课中,多媒体教学绚丽多彩的表现形式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容易引起学生情感方面的共鸣,基于这一点,在教学中适时地加进德育内容,这比一般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

从以上事例说明: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深浅程度与课堂教学手段息息相关,教学手段越丰富,学生的认识就越容易深入,从而促进学生对美术欣赏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

三、开发乡土教材,拓宽美术作品欣赏渠道

中国教育改革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全面发展学生素质包括提高学生审美文化素养,美术欣赏课具有得天独厚的艺术功能。但由于各地区在美术教学基础、美术师资水平以及美术教学条件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必然使美术教材具有较大的选择弹性,才能保证其广泛的适用性。我国历史悠久,长期中形成许多乡土特色的文化,其中美术也很具有乡土性。为弘扬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振兴家乡、造福家乡的情感,笔者根据教材的基础内容和要求,对教材中的部分内容进行了补充,以适应本地区特殊教学的需要。实践证明:在美术教学中,适当补充乡土内容,既能充实教材,又能使同学们产生亲切感,激发了爱乡之情。

四、精讲善练原则

中学美术教学多属技能性的内容,而且技能的本身就在于多练、苦练,但每课时又只有45分钟,要腾出尽量多的时间让学生练习,不精讲就完不成教学任务。“精讲”,就是要求教师在作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高质量地少讲,把所用之道理讲清楚,把重点、难点讲透,把方法、步骤和要求讲准确,以达到指导“善练”的目的。“善练”,就是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有明确的训练目标,有严格的训练计划、方法步骤,按质按量地完成规定的学习内容。

贯彻精讲善练原则,要求做到:

(1)明确所讲理论与其指导实践的关系,绝不能为讲而讲,更不能有与练无关的讲。

(2)精讲善练,讲是关键。讲的内容是为了解决学生的认识问题,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去认真地多练、苦练,使练的方法步骤正确,达到“善练”的目的。因此,对“讲”,一要求精炼、概括、扼要;二要有真知灼见和规律性的知识。

篇3

一、占领阵地,纵向衔接

每个教师不仅传授知识,也担负着育人的重任,特别是班主任老师,作为全班学生的组织者、管理者、教育者,要充分利用班队会、晨(夕)会这些德育的重要阵地。

主题性班队会、即兴式班队会、节日性班队会、庆贺式班队会等,可以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在节日前后召开“劳动最光荣”之热爱劳动教育,“我们是跨世纪的接班人”之立志教育,“端午节里话屈原”、“我和我的祖国”之爱国主义教育,“敲响新年的钟声”之综合性教育;针对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偶发事件,利用时机,对学生进行的养成教育;在平时思想教育系列化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专题、主题教育。

晨(夕)会一般只十分钟,思想教育有其简洁精炼的特点,应遵循针对性原则。如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行为训练、时事政策信息的交流;“名人名言”闪耀智慧火花,“新书介绍”推介精神食粮,“一周要闻”大至世界,小至班级……“晨会课上话热点”根据学生提出的热点问题或进行讨论,或进行采访,表扬先进,鞭策后进,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涓涓思想的清泉润进学生的心田。

二、学科渗透,横向沟通

德育的渗透性,即隐性教育,是在有明确指导思想之下的一种有意识的教学实践活动,这一过程是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的过程。德育工作不只是一个人或一门学科的事,每个教师应树立全局观念,不能提到德育就认为是班主任的事。应该多学科渗透德育,在教学的主渠道中选准德育渗透点,从而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思想品德课中德育教育的意图十分明显。小学阶段,通过语文教学进行德育教育是一项重要内容。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内含在经过组织的语言文字之中。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热爱劳动和艰苦朴素教育等内容,教师应适时、适度、相机渗透。

数学让学生树立严肃的科学态度,音乐、美术使学生形成审美素养,体育课培养顽强的意志,劳动课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活动课中克服畏难情绪、骄傲情绪,发展兴趣、爱好、特长等非智力因素。这种多学科的渗透除了学科自身的特点,它们还是交叉的,相互联系的,不可完全割裂开。

三、三位一体、内外结合

荀子在《劝学》中说:“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至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一个教师的高明之处在于让课内外、校内外一切与教育学生有关的各种因素,积极发挥作用,形成教育合力,产生良好的效果。

因为德育的渗透型、分散性、经常性的特点,教师要课内外发现问题及时抓,发生在校内外的问题一样抓。毋容置疑,社会舆论导向、大众传播媒介、一些非正式群体对学生思想的影响是极大的,那么让家庭、社会、学校三位一体,加强对学生的调控,让德育延伸到社会,使这一系统工程更加系统化。比如,鼓励学生参加社会活动,如“希望工程”、“手拉手城乡助学活动”等,用更多的时间参加学雷锋活动、社区活动,远离“三室一厅”、网吧。

四、方式多样,结构优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是知、情、信、意、行的基本心理过程,这一过程是循序渐进,逐步升华的。在小学阶段,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实施德育教育尤为重要。因而应以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进行。除借助语言进行行为指导外,还可将行为指导和训练寓游戏之中,创设情境,设计表演等。现代化的电教手段信息量大,可视性强,易引起学生兴趣,可充分利用。如学习《太阳》一课,太阳的巨大能量到底有多大?人类在开发利用太阳上已取得了哪些成就?通过多媒体,清楚地告诉了学生。学生马上说:我知道了太阳的能量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我们现在要好好学习,长大用文化科学知识让太阳为人类造福。热爱科学、刻苦学习的思想性内容自然地被接受,不仅作用于学生的认识系统,还作用于情感系统,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另外,还应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自我矫正和相互矫正。如学生每月进行“自我总结”,对每个月的优缺点进行纵向对比,看哪些缺点改得最好,哪些优点得到了发扬,一些学生在日记中写道:每个人对自己是最熟悉、了解的,每月一次的自我总结就像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自己的进步。

篇4

    班级管理没有固定的模式,这正彰显了教育的特性,表现了班级管理的不可复制性。教无定法,管要得法,理需用法。但现实中却也出现了两种不好的倾向:一是包办型。班主任对班级工作大包大揽,事无巨细,亲历亲为。因为此类班主任辛勤、负责、奉献,在现实中颇受推崇,往往被誉为“优秀”。二是放任型。在民主管理的大旗下,班主任甩掉包袱,将全部事务交给学生,自己当“甩手掌柜”,不管不问。此类班主任民主、清闲,在现实中评价也不错,往往被推为“科学”。

    其实,笔者认为:以上两种不管最后的管理结果如何,都是不可取的。当然,这还要回到班级管理如何评价的问题上。当今最现实的评价就是看班级的“升学率”,或者更前卫一点、管理更“科学”一点的学校在“升学率”的基础上,附加上其它指标,但都离不开“升学率”这一硬指标。究竟科学如何,众所皆知。就目前而言,我们确实不能绕开这个前提去探讨班级管理。

    那么,班主任在管理中哪些一定要“为”,哪些又不能“为”呢?

    班主任的一“为”——注重德育立人

    德育作为五育之首,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个体的发展、教育活动的实施、社会的进步都具有重要功能。所以作为班主任就应该肩负起德育工作的重任,发挥主导作用,结合儿童、少年在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身心发展水平下思想品德发展的不同需要,采取多种形式,注重知、情、意、行的统一,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民主法制与纪律教育、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德教育、理想教育、正确人生观与科学世界观教育。真正促使学生成人、成才,做到德育立人。

    班主任的二“为”——加强班风建设

    班级教育功能的发挥和教育目标的实现,“最主要的教育手段,就是良好的教师集体和组织完善的学生集体”(马卡连柯语)。班主任就应该将组织和培养班集体作为最重要、最经常的工作,加强班风、学风建设。在建立健全班级组织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集思广益,确立班级共同目标,以发挥其指向作用、激励作用;根据学校工作的要求,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做到思想性和实效性并举,知识性和趣味性并重,多样性和群众性统一;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认识、注重自我体验、加强自我调节、引发自我激励,以强化自我教育。只有这样,班主任和全体班级成员一道,严格要求、反复训练、扶正祛邪,才能形成良好的班风,优化班级文化,构建良好的育人环境、发展环境。

    班主任的三“为”——培养良好习惯

    “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叶圣陶语)。作为班主任要加强学生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明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注重榜样示范,强化行为矫正。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细心工作、耐心施教、爱心育人,促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班主任要认识到“播下一个行动,可以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可以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可以收获一种命运”,并坚持不懈、努力践行。

    班主任的四“为”——关注学生心理

    对少年儿童而言,个体人生经验相对有限,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认识还处于了解和把握之中,心理素质、心理能力还没成型,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极易产生心理问题。尤其是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各种社会现象连成年人都感觉像雾里看花,少年儿童更是无从理解,无从释怀。家庭成员生活节奏的加快;学校生活的单调枯燥;人际关系的冷淡隔膜;社会环境的不尽人意等等都给孩子没带来了心理重负。“育人先育心”,作为班主任要熟稔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善于发现学生的心理变化情况,掌握心理辅导的方法,适时的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心理干预和心理矫正。

    班主任的五“为”——形成教育合力

    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职责,班级管理也不能仅凭借班主任的一己之力。班主任要做好班级管理工作,需要协调好各科任教师、学校团队组织、学校行政后勤等各方关系,以保证学校内各方面教育影响基本一致。同时也要协调好和家长的关系,做到让家长了解学校、了解班级,教师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及周边环境。对于家教方式方法不当的家长,还应该给予必要的教育和指导。社会对学生的影响也不可小觑,班主任还应能够协调各方,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设良好环境.

    作为班主任只有扎实工作,做到“五为”,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达到育人的目的,至于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则不是根本。那么,班主任在实施管理中要注意些什么,有哪些“不为”呢?

    班主任的一“不为”——班务杂事不需为

    班级管理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都分,要认清其主体。学生既是被管理者、被教育者,也是管理者、教育者,是主体。所以班主任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在班集体刚组建时,班主任要对班级的具体事务制定规范、责任到人,让学生学会自己完成;以后再对出现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甄别、矫正,哪怕是反复的矫正,断不可半途而废,亲自操刀。

    班主任的二“不为”——窥探秘密不可为

    “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雅斯贝尔斯语)。班主任应该用情感搭起交流的桥梁,以心灵唤起心灵的苏醒,尊重学生,亦师亦友。在管理中一定要深入班级,了解学生情况、洞察学生动态、捕捉教育契机,但万万不可采取欠妥的形式去了解,去探知,那是不自信的,也是愚蠢的。最易引起学生的逆反,乃至反感,甚至促使班级中破坏性非正式群体形成,难以解决。

    班主任的三“不为”——歧视体罚不要为

    有的班主任崇尚“棍棒之下出孝子”、“教鞭之下出人才”,动辄严惩重罚,甚至动用各种手段,体罚或变相体罚。其实学生是有思想、有情感、有尊严,正在成长发展中的人,要采取科学的方法、艺术的方式去教育。当今,教育评价体系不科学,“分数至上”让一些班主任戴上了有色眼镜,过分的宠爱学习优等生,歧视“学困生”,这对学生的健康发展是有很大坏处的。

    班主任的四“不为”——沽名钓誉不必为

篇5

一、 充分利用教材本身的思想性,训练学生的思想素质

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应坚持不懈地挖掘教材的思想内容,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例如结合教材我们可教育和引导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用文明用语,学会文明交际,尊重他人,与人为善。还可以结合一些内容进行团结友爱、助人为乐、遵纪守法等品德教育,同时根据不同的语言材料对学生适时地进行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方面的渗透。高中英语第二册第33课“Saving the earth”论述了人类对地球的种种破坏和地球面临的处境。如何围绕教学任务,又如何利用它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环境污染的危害性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所肩负的使命呢?通过设计问题把他们引入主题。问题设置得适时、恰当就如同给学生一盏灯,让他们在摸索的过程中顺利地到达目的地。在进入新课前我问了他们这样两个问题:

(1) Do you love your mother? If your mother is in danger, what will you do?

(2) Do you think the earth is the mother of man? If the earth is in danger, what should we do?

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了我的问题,从而顺利地过渡到本课的标题。从自己母亲的安危联想到人类母亲的安危,使他们感受到了一种使命感,一种紧迫感。

总之,利用英语课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是大有可为的。我们应该巧妙地寓德育于英语教学中,使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接受思想品德素质的教育,从而成为品学兼优的人才。

二、 利用英语词汇教学,激发学生关注社会热点

词汇教学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信息反馈”是重中之重。传统的拼读、识记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效果不佳。近年来,我把词汇教学与学生喜欢谈论的社会热点问题联系起来,边学边练,即学即用。例如在教单词“cartoon”时,我在给学生看了一些卡通画片后,他们很快就理解了词义,随后我又拿出一份China Daily, 指着上面一幅关于美国充当国际警察的漫画,要求他们讲出漫画内容,他们不但知道了cartoon另一词义“漫画”,而且用刚学过的单词恰到好处地痛斥了美国的“假人权,实霸权”的丑恶嘴脸,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课后同学们在当天的日记里就美国所谓的“人权”标准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谈了自己的感想,这样既落实了词汇教学、加强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又渗透了思想品德素质的教育,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又如在教单词charity时,我就将形成一定情景的一系列相关的词汇列出:raise, donate, organize, Project Hope 等,让其在情景中感受词意,并通过提问What can we usually do for charity? 让学生形成讨论,让其关注我们熟悉的希望工程、募捐等社会热点话题。这样就能培养学生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作风,做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三、 利用名言警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作为一名当代中学生,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正确理解人生的意义和目的,树立为祖国和民族奋发读书、积极进取的志向。英语中有许多精辟独到的proverb和saying富有深刻的寓意,有很强的教育意义,有时往往一句话就会使人茅塞顿开或幡然悔悟,甚至会终身受用,其意义对于人生观、世界观尚不稳定的青少年来说,尤为深刻。如:

Life is not a bed of roses. 生活不是玫瑰花床,人生并不到处鸟语花香。

It is a long lane that has no turning. 有路必有弯,人生之路并不总是坦途。

这类谚语,告诉学生在面对人生的时候要有直面困难的准备和勇气。遇到挫折和失意的时候,又要满怀信心,战胜困难。

SBⅢ(上)中第一单元的text中有Marie Curie的一段话: Life is not easy for any of us. We must work, and above all, we must believe in ourselves. We must believe that each one of us is able to do something well, and that, when we discover what this something is, we must work hard at it until we succeed.

对我们中的任何一个人来说,生活都是不容易的。我们必须工作,尤其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对自己有信心。我们必须相信,我们每个人都能把某件事情做好,而且当我们发现这事情是什么的时候,我们就必须努力干下去,直到成功为止。

玛丽・居里是位世界闻名的女科学家,在经过生活的困苦艰难、事业的挫折、失败、成功的心路历程之后,对人生的感悟和体验,对我们的生活、学习都有莫大的激励和鼓舞。我在讲授这一单元时,除了让学生了解相关的语言知识和居里夫人的生平事迹之外,更鼓励学生学习她的生活态度和奋斗精神。把她的这一句话牢记心中,时时警醒自己,鼓励自己。

篇6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实践活动;德育渗透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生长发育、个人品质等多方面培养的初级阶段,同时小学生又是处于思想、活动较为不受控制的时期,所以这一时期的德育教育是非常困难的很难调动其积极性。针对这一特殊性,只有通过其他方面来加强小学的德育教育力度。在传统中国式教育方法中,需要每一个学生端坐在椅子上听老师讲课,但是小学生的各个方面都处于生长阶段,思想和行为不受控制很难保证注意力集中。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目的,希望以一个更加灵活、轻松的方式让学生记住更多知识。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加入德育教育,可以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接下来将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渗透德育教育进行说明。

1 德育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结合的必要性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展德育的独特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1 德育题材的广泛性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德育素材十分广泛,大到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关心社会;小到教育学生厉行节约,勤奋学习,规范行为,这些都可以成为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题材。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德育资源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其一,社会资源。如通过“家乡民俗有哪些”“养殖与环保的探讨”等实践活动,让学生融入社会,深入所在社区,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服务社会,回馈社会的品质。其二,自然资源。如通过“亲近校园植物”“河水变臭的原因”等活动,让学生走出教室,投入自然,亲近自然,探索自然,以此培养小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树立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

1.2 德育形式的多样性

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种新的概念,其中包括信息科学、研究活动、社会活动以及劳动教育等多个方面,因为综合实践课的多个方面这就可以促使德育教育从各个方面很好的融入综合实践课堂中。教师可以根据生活实例,让每一个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到德育知识,促使学生不仅可以在课堂上牢记德育知识,还可以通过以后的生活当中更好的熟记,并且加以应用。也可以通过现代信息网络,在网上下载关于德育教育的视频或者案例,让学生们进行小组沟通探讨。或者通过综合实践课上组织编排关于德育教育相关的小品、演讲、歌曲在学生们在欣赏节目的同时学习到更多的德育教育知识。最后学校组织大型的宣传活动,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到集体活动当中,组织游行活动让学生派发关于正面的德育教育知识,在宣传的过程中通过学生亲身去宣传了解从而达到理解的目的。

1.3 德育过程的实践性

传统课堂的教育方式显然难以控制现在小学生天马行空的思想和灵活多动的状态,小学的德育教育之所以将其融入到综合实践课程当中,是因为德育教育本身就是与每一个人生活的环境的国家密不可分的,德育教育不是一种凌驾于现实主义之上的空想教育。德育教育主张每一个学生在本质上得到好的思想教育,并在学习生活和工作当中得到应用。例如小学生从小就应该培养乐于助人的精神,不是说在老师面前或课堂上表现得状态,而是在生活当中真正的做到帮助别人。

2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德育渗透方法

2.1 精选德育课题,营造德育环境

一方面,要收到好的德育效果必须有好的德育课题。好的德育课题有两个方面的特征与要求:其一,要有思想性和启发性,即所选课题要反映时代精神,具有较大的教育意义,这是德育课程的基本属性和要求;其二,要具有贴合性,即所选课题不能离学生生活太远,这样无法获得学生的情感共鸣,也就达不到好的德育效果。比如,在教育学生珍惜粮食时,如果仅仅用书本上“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样的材料,显然是无法让物质条件优越的学生感同身受的。在组织学生开展“粮食的研究”时,可以让学生深入农村,向农民伯伯调查和体验劳动,了解粮食的生产过程;或者通过新闻然学生了解到非洲一些国家孩子吃不上饭的状况。

另一方面,要收到好的德育效果离不开良好的德育环境。环境所具有的育人功能是显而易见的,作为学校,应该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顺利开展创设良好的育人氛围,实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效果。因此,我在本学期实施了以“爱我校园,净我校园”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在活动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打扫学校公共卫生,修缮花坛,张贴名人画像和宣传标语,随时随地提醒孩子们要爱护花草、保护公物、珍惜时间、节约粮食、团结同学学校走廊、橱窗、板报、墙壁都充分利用起来,充分发挥学校环境的德育渗透作用。

2.2 分工合作,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践性很强,经常需要学生进行调查、访问、考察、总结等,这些活动对于实践能力相对欠缺的小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因而往往以合作探究为主要开展方式。在进行某个主题的实践活动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以4~6人为一个兴趣小组,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和实践能力的不同进行分工合作,学生在综合实践课中,不仅展示了自己的才华,还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进一步增强了集体荣誉感。

如在《保护环境,关爱我们的家园》综合实践活动中,将本班学生分成八个学习小组。让其中一组的五名学生分别调查自己所在社区的居民生活垃圾的种类、数量以及处理方式,学生通过采访、调查,将调查的结果进行汇总,交由组长写出调查报告。其他组的学生有的调查水污染,有的调查废气污染,有的调查绿化情况,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既锻炼了学生的社交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2.3 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培养关心他人品质

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主要内容就是,利用新型的课程形式授课,目的就是以一种类似于课堂又区别于课堂环境的教育方式,通过对于生活中小事的关注和讨论,从小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积极性、主动性、逻辑思维能力和责任感。在通过灵活的课堂方式让学生进行讨论,通过讨论生活中的小事或者是老师列举的案例,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以及思想道德建设,从小就培养学生保护环境、节约用水、勤俭节约、乐于助人、拾金不昧的优良品质。

结束语

结合以上叙述,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是一种利用与学校课程方式相近却又相较于普通课堂环境较为灵活轻松的一种课程方式,将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德育教育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灵活轻松地在课堂之中学习到德育知识,让学生的德、育、体、美全面发展,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品质与学习能同步发展,进而培养学生一个好的学习习惯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篇7

关键词:中小学;学校体育;认识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体育的基础,它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改善和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提高我国运动技术水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都有重要意义。因此,学校体育在学校教育中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根据本人多年来从事中小学体育教学工作的经验和积累,我认为以下几点足以说明。

一、学校体育为学生终身健康奠定基础

“健康第一”是同志的历来主张。早在1917年同志便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指出:“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无体,是无德智也”。2007年中央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连续剧《恰同学少年》,主要讲述的是同志在湖南长沙公立第一师范就读时的故事。剧中青年的一段话是这样说的:“中国自古以来,传统的教育,可谓从来没把体育放在过眼里,颜回、贾谊、王勃、卢照临,这些历史人物的才华难道还不惊人吗?可是他们都短命,还没来得及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就已经英年早逝,给历史留下的只有一页一页的遗憾,没有健康的身体,你学问再好,本事再大,连命都保不住,有什么用?”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有相当一部分家长、教师和学校领导仍走不出应试教育的“藩篱”,还存在着重智育轻体育的思想倾向,他们认为:只要学习好就是好学生。在家里,家长总是喜欢看见孩子在读书、写作业,甚至周六、周日在家长的控制之下,孩子很少有活动时间。在学校,一些教师挤占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有的甚至把体育课上成文化课。某些学校和教师期末评选“三好学生”就是以学习成绩为依据,至于其他方面,几乎不在考虑范围。

殊不知,这样做对学生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小学生一般年龄在6~12岁,这一时期的儿童基本上处于匀速发育阶段。据调查,我国儿童生长发育年龄是12岁,女生由10岁开始进入快速发育阶段,至12岁时达到高峰,以后逐渐进入缓慢发育阶段。男生由12岁开始进入快速发育阶段,至十四五岁(中学阶段后)逐渐转向缓慢生长,这说明孩子在中小学阶段的生长和发育,在一生中占有非常重要作用。如果青少年在长身体的关键时期缺乏必要的锻炼,体力和体质就会下降,身体和各器官的生长和正常发育会受到一定影响。由于缺乏体育锻炼,机体多余的脂肪得不到消耗,会引起肥胖,心肺功能也会降低,加之用眼过度,可能会导致近视等。

在中小学阶段通过学校体育进行科学地锻炼,不但能提高机体的新陈代谢能力,增强食欲,使身体得到更多的营养,而且能够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从遗传和优生的观点看,这一代青少年体质增强了,会影响到下一代,从而逐步提高全民族的体质。所以,搞好学校体育可以说为学生的终身健康奠定了基础,使他们终身受益。

二、学校体育的作用

1.学校体育是提高我国体育运动水平的基础

中、小学生是构成我国人口比例的重要部分,学校体育的发展水平,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学校体育应贯彻普及和提高相结合的方针,重点抓好普及,同时,在学校里对有运动才能的学生,通过运动队或业余体校等途径对他们进行专门的培养和训练,就可以为提高运动水平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为优秀运动员队伍输送后备力量。实践证明,社会上大批的体育骨干和我国一些优秀运动员,大多是在学校里培养起来的。

2.学校体育是在身体活动中进行教育

体育教学具有内容多、范围广、思想性强等特点,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利因素。由于各个运动项目内容的不同,达到的教育效果也不同。如田径中长距离跑,往往使人感到枯燥乏味,但坚持练习却能培养顽强的意志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各种球类项目需要在同伴的配合下进行,对于培养团结、友爱、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和思维的敏捷性具有积极的作用;游戏活动是在规定的条件下进行的,不仅能培养自制能力,而且能培养诚实等思想品质。

3.学校体育对美育也有促进作用

学校体育项目观赏性较强,练习中要求体现动作规范、协调,它以自己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形式,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体育锻炼可使学生练出一个健美的体型,而且能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动作美、仪表美、心灵美和行为美,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4.学校体育还是一项高尚的娱乐活动

由于它项目繁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选择性、竞争性和趣味性较强,又不受场地、器材、时间、人数、年龄、性别等条件限制,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进行活动,能够愉悦身心,得到精神上的享受。

以上是学校体育对学生发展的主要作用,另外,通过组织学校体育活动,还可以增进相互学习和交流,发展人际关系,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三、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体育是一个全面发展身体、增强体质、传授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培养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教育过程,它与德育、智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共同构成了学校教育的整体。

从小学到初中直到大学,学校教育一直离不开体育,这充分说明学校体育对教育的影响作用。学生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他的精力就相对充沛,思维和反应能力就相应较强,文化知识的学习效果就较明显。科学研究和实践都证明,体质的强弱对智力、个性、心理都有巨大的影响。身体健康则文化学习的效率高,个性心理发育正常,能力也高;反之则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迫于激烈的升学竞争,一些家长、学校在自觉不自觉地增加学生学习负担,加上社会对教育质量的片面理解,加剧了学校一味追求升学率的做法,出现了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时间和毕业年级的体育课被挤占现象。虽然影响学生健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一个主要原因是课业负担过重,冲击了学校体育。由于体育教学和学生的体质得不到重视,严重影响了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使学校体育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地位降低了。

据了解,个别学校九年级为追求升学率,周六、周日不休息还在正常上课,每天有早晚自习,学生晚上回到家还有大量的家庭作业,平时在学校根本没有课间操和课外体育活动。还有个别学校,出于“安全”考虑,不但有早自习,还有午间辅导,也就是学生吃过午饭到校后,由教师专门辅导,学生不得在教室外活动。儿童和少年的生长和发育是有客观规律的,他们是人,是独立的人,是不成熟的人,说其不成熟,有心理上的不成熟,但首先是生理上的不成熟。然而,不少家长、教师和学校似乎忘记了这一点,拼命逼学生学习,很少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有时连充足睡眠的权利也剥夺了,这是相当危险的。据报道:某市中学初三年级近50%以上的学生平均睡眠时间在8小时以下。其中一所重点中学连续几年不重视做眼保健操,短短的几分钟时间也用来讲课,造成一半以上的学生成了近视眼。

最近几年我最大的一个感受就是上级组织的运动会参加的学校和人员越来越少,主要原因是有些家长、教师和学校不让参加学校体育训练,怕耽误学生的学习。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规定在许多学校都不能落实,导致学生体质下降的直接原因就是体育锻炼不足。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充分说明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人都无权弱化学校体育的地位。

篇8

【关键词】德育;体育教学

在体育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德育教育,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意志,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学生服从组织、遵守纪律、诚实机智、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德育与体育又是学校教育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是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因此,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在体育课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个和意志,掌握其特点、遵循其规律,把德育工作渗透到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一、德育渗透于体育教学中的优势

德育渗透于体育教学中的特点是寓教育于体育活动中,同其他学科比较具有明显的优势和得天独厚的条件。

学校体育教材分理论和实践两大部分,理论部分的教材内容都有鲜明的思想性。如体育的目的和任务,可以提高学生对体育的正确认识,树立为四化建设锻炼好身体的思想,把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为实现新时期总任务做贡献结合起来;科学锻炼身体的原则和方法可以启发学生敢于在各种不同条件下坚持锻炼,提高身体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因此,体育基本理论教材是教师有目的的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

体育教材的实践部分是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属于体育运动的技术。每个技术动作都有它自己的特点,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寓于教材和教学中的各种教学因素,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思想教育。如:教授各种器械体操、跳跃项目便于培养学生勇敢精神;篮球、排球项目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维护集体利益,自觉遵纪守法和胜不骄、败不馁的优良品质;练习中长跑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这样既促进了他们充满信心地去完成任务,也使他们在努力完成任务时进一步磨炼意志品质。

所以,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及时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渗透,既具体又实际,其效果是有些学科所不及的,容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德育渗透于体育教学中的时机

在体育教学中既要发挥其德育渗透的优势,还要根据事态形成发展过程适时进行教育。所谓适时就是动机问题,因此,每位体育教师都应当在课中把握住有利的时机,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在实践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1.教师言行中的教育时机

1.1教师的仪表和教师的语言。

教师上课就必然要在学生面前亮相,学生能从教师形象中体察到教师的气质,对事业的热情和信心,从而决定向你学习的程度。做为一名体育教师既要有一般教师庄重严肃的风度,又要充分体现其职业的特点健康而朝气。通过教师的仪表来感染学生,并增强学生对仪表美及其重要作用的正确认识。

教师用语要文明、简练,应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幽默是可取的,但切忌低级庸俗。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来影响和感染学生,使学生养成文明用语良好习惯。

1.2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

体育教学中教师之间的配合显得十分重要,不仅要共同研究教学工作,而且要经常在一个“大课堂”里一起上课。教师之间的关系往一会使学生联想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来,所以教师之间必须互相尊重、密切配合、互相帮助,使学生从体育教师这个团结战斗的集体中学到助人为乐、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

教师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既是教师高尚品德的表现,又是一种教育手段,在塑造学生的灵魂中是一种巨大的力量。特别是对那些能力较差、组织纪律较差以及不重视体育学科学习的学生要耐心帮助,决不能用讽刺的语言刺激他们,更不能侮辱谩骂学生。在教学中应创造机会给技术水平较差的同学锻炼的机会。例如,在体操练习的最后讲评时,除找出较好的同学示范小结外,还可以请虽然完成动作较差,但在某一环节有所进步的同学,再做一二次练习,肯定他们的进步,并要求大家热情鼓励,这样有利于增强他们完成动作的信心和感到集体的温暖。对体育骨干和运动能力较强的学生则从严要求,绝不能袒护他们的缺点。

教师关心并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来说虽说是外部条件,但能促使学生内心产生积极的情绪,从而转化成为学生接受教育的内部动力,培养学生对人、对事的正确观念。

2.组织教学中的教育时机

2.1建立切实可行的课堂常规。

体育课堂常规,是为了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对师生提出的一系列基本要求,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严格的课堂常规应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严格的课堂纪律、严格的考勤制度和严格的考核制度。通过认真实施使学生接受严格的要求与训练,不断规范自己的言行,以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培养学生听从指挥、遵守纪律、服从组织的良好习惯。

2.2课前备课。

认真备课是上好课的重要前提,课前不做好充分的准备,课上必然是杂乱无章,学生没有兴趣,教学效果必然差。其中,课前场地的布置要井井有条,做到既美观又便于组织教学。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有条不紊的工作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2.3布置场地、器材和使用、送还器材。

这是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从新生入学、新学期临时代课,都应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做好这项工作,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从中受到良好的劳动教育。要向学生讲清楚学校各种场地、器材的使用方法、要求及进行课外体育活动时要求学生看明白有关场地、器材的标志牌上注明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可通过校内、外具体事例重点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及爱护公共财物的教育。

2.4 分组及不分组轮换和分组教学。

在分组及不分组轮换调队时,要提倡让兄弟班、组先行通过,切忌抢行或互相穿插,对本班调队中互相谦让的组长及时给予表扬,培养学生互相尊重、讲礼貌的文明行为。

在分组教学时,特别是分组轮换教学时,要培养体育骨干的组织能力;提倡认真观摩、学习别人长处,热情帮助、保护同伴改进技术的好作风。这样既有利于提高练习质量,又有利于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纪律、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优良品德。

3.结合教材特点进行教育的时机

通过教学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提高学生现代体育意识,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培养学生活泼愉快、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正确对待个人和集体、成功和失败的优良作风。

3.1 介绍相关体育知识4.注重榜样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运用体育先进事例进行榜样教育:通过介绍我国体育健儿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所取得的新成绩,优秀运动员刻苦训练,为祖国争得荣誉,使我国在国际体育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等,使学生在平时锻炼及学习中,能够以这些体育健儿为榜样,不怕苦,不怕累,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为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教师应举止大方,谈吐文明,教学中,讲解清楚、示范规范、言行一致,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达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还应注意寓情于教,以身作则,以情感人,师生间情感交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勇于吃苦耐劳,不怕苦累,不怕太阳晒,不怕风吹和寒冷,工作认真负责,准备活动和同学们一起做,示范认真规范,尽量满足同学们的要求,练习时积极为同学们当陪练,耐心帮助落后的同学等。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先做到,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激励同学,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3.2耐久跑教学是培养学生顽强意志品质的良好时机。

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多,生活条件比较优越,多数学生缺乏艰苦的锻炼,怕长跑、怕吃苦的比较多。教师要认真进行思想教育,深入了解情况,从严要求,有意识培养他们吃苦的精神,不给怕苦者留有余地,让他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例如,在实际练习中分析不能跑完全程的原因,有的是身体偶然不适;有的是体力分配不合理,前半程太快;也有的是怕苦怕累,稍有疲劳就不能坚持。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及平时对他们的了解,在处理上应有所区别。对平时一贯认真刻苦而偶然不适的同学无需批评;对体力分配不合理的,应告诉他们失败的原因和如何分配体力;而对怕苦怕累者除进一步讲清道理外,应让其补跑一次,使其既能认识到自己意志薄弱的毛病,抓住顽强意志这一环节,经过几次反复的工作即可初步解决。

3.3在教学中培养进取精神

在跳跃、障碍跑或支撑跳跃等项目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勇敢果断、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的精神。在实践中实例很多,例如,在支撑跳跃教学中,从一些同学的身体素质、技术来看完成动作是没有问题的,而他们就是不敢过器械。在跳高练习中,过较低杆时技术动作很好,但横杆一升高动作就变形了……这是因为精神因素起了作用。所以我们通过这些项目的教学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及勇敢果断的意志品质。

在球类项目的教学中,结合其集体性和竞争性的特点,培养学生群体意识,应变能力,团结合作,充分发挥集体力量,让学生感受到球类比赛的胜负是靠集体力量和相互之间的密切配合,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同伴的失误,正确对待对方的犯规,决不允许施以报复的手段;要正确对待裁判的漏判、误判,要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对待裁判对双方的判罚。

总之,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实践证明通过体育教学,可以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思想,理论与观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人民,遵守纪律、团结奋进的集体主义精神,尊重他人,诚实、公正、谦虚、有礼貌的高尚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自信心和拼搏进取的精神及顽强的意志品质;还可以培养学生豁达开朗的性格和不服输等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德育渗透于体育教学中,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只有以“育人”的目标出发,坚持站在“育人”的角度备课,将“德育”的内容寓于整个体育教学之中,提高学生自体心理的素质,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好习惯,培养独立的从事科学体育锻炼的能力,为终身发展打下坚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国学校体育》2012年4月刊

[2]《体育心理学》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