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根本范文

时间:2023-07-07 17:36: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传统文化的根本,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传统文化的根本

篇1

故而,作为民族企业,想要打造百年不沉的企业航母,必须构建独特的、适合自己发展的企业文化,而想构建这样的企业文化,就必须以我们的母文化――传统文化为根基,才不会发生“种橘得枳,种瓜得豆”的尴尬事。

中国文化,历经了至少五千年的沉淀,时间的大浪早已将浮沙尽数淘去,能够留传给后人的无不是沉甸甸的金子,放着金子不捡而邯郸学步无疑是非常不智的行为。即使洋为中用,也仅限于借他山之石攻我之玉,其目的是为了把玉雕琢的更美,而不是直接拿石头当玉使。

综上所述,从理论上讲,本土企业打造企业文化必须以传统文化为根。相信很多成功的企业家早已看到了这一点,或者无意中去这么做了,亦有多篇去传统寻根的理论探索见诸期刊杂志。这些成功给了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企业掌舵者明确的启发,于是,更多的成功事例如雨后春笋般纷纷见诸媒体。然而,不知企业文化为何物者,喊着企业文化口号而迷茫者,纠结于传统和现代之间者,主张西化而讽刺挖苦传统文化,甚至完全否定传统文化者仍大有人在。传统文化回归本位,得到应有的“名分”还任重道远,还需要呐喊者更众。

说到此处,难免有人会说,“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看理论再华丽也如空中楼阁。没错,企业家都是实干家,那本人就以实例说服诸君。仅以本人浅薄的实践为例,晒一晒传统文化的智慧,当然,我也只是得了传统文化浩如烟海的智慧中的一鳞半爪,但却在短时间内扭转了一个企业的命运。前因后果如下:

2009年,我受命任山东省轻工业设计院的院长,前因后果略去不表,但“临危受命”一词却足以概括当时情景。我接手时的设计院可以说已处于破产的边缘,债台高筑,拖欠职工工资,资产不良,资金周转不灵、人心涣散等所有的头疼的问题几乎都被我遇到了。

那么怎么办?拯救一家企业并不是一句空话就能实现的,我首先做的就是查找病根,就如同中医讲究标本兼治一样。我很快找到了造成困局的“病根”,那就是不良的企业文化。因为当时的设计院,无论从技术实力和资质情况来看在省级院里也是拥有一席之地的,在这个前提下经营不善可以说是很令人痛心的,而这也从反面证明了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篇2

【关键词】高等学校;传统文化教育;方式;途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传统文化教育既要承传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明成果,又要结合现代社会的客观实际,对高校而言更是如此。高等学校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核心价值观的根本,抛弃传统、忘记根本,就是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离不开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增加对大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重要且长远的意义。

一、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素质的基本情况

当前高校大学生普遍为90后,他们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有着相对明显的特征。

(一)价值观偏差和信仰缺失。

90后大学生普遍成长在信息多元化的社会,各种价值观念和不同的文化意识形态相互碰撞与融合,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90后大学生在安逸的生活中,存在一定的惰性,尚未形成稳定而正确的价值观念。在崇尚个人选择、强调个体意识的90后大学生当中,近1/3的大学生处于无信仰状态。“对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大学生信仰的缺失,对大学生保持正确的价值观,明确个人奋斗目标,社会的不竭发展造成影响。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缺乏。

从教学实践来看,大学生普遍对优秀传统文化缺乏应有的认知,对传统文化中的基本内涵缺乏理解。从大学生对于优秀传统文化名著的学习和阅读来看,大学生普遍对中国传统文化书籍学习阅读兴趣不高,传承情况不佳,大部分学生没有完整的看过“四大名著”,对身边的传统艺术和民俗也了解甚少。刚入学的学生中文化品位有西方化的倾向,也证明了传统文化教育阵地的缺失使大学生很容易接受外来不良文化的侵袭。

(三)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心不足。

在与学生的交谈中,学生普遍更乐意谈最新的娱乐八卦等非主流文化和西方的流行文化,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大部分学生表示希望自己能够有较高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素养,但往往因为觉得传统文化学习较为枯燥,较难理解或者不够时尚等原因不能主动学习。对中国传统文化未来的发展,大部分学生能够谈到中国在国外设立的孔子学院将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起到巨大作用,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国内的不断发展也表示出了乐观的态度,但也有部分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未来的发展信心不足。

二、高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和不足

(一)课程设置的边缘化。

在市场经济和高校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高校,尤其是二本以下的普通高校,课程设置越来越倾向于就业导向,在专业设置上更加接近市场需求,相应就弱化了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大学人才培养上更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教授,忽视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提高。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除了专业课程之外,接触更多的是外语和计算机,较少主动学习传统文化知识。高校自身对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认识不够,缺乏明确的指导也是造成传统文化课程教育边缘化的重要因素。

(二)教育内容的附属化。

大部分高校将《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列为选修课,作为学生获得课外学分的资源,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只是作为主要学习课程的配角。另一方面,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工作长期以来是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来开展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提出要加强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也是指出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比例。

(三)教学形式的简单化。

高校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几乎都是采取课堂教学的方式。近年来,部分高校开设了国学班,专门学习研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形式也相对丰富,但也是作为一个专业来开展教学工作的。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理解只限于课堂教学,尚未安排其他的教学方式来提升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对于中传统文化知识的感触也都来源于书本,没有开展体验式教学形式,不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形成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三、加强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和途径

(一)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改革传统文化教育方式

目前,各高校普遍开设有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但绝大多数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的,属于零散渗透式教学。在大学生中普遍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就是要突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零散渗透式的教学形式,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体系,完善教学课程和教材建设;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师资队伍自身素养,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二)以立德树人活动为载体,引导大学生形成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

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与开展立德树人活动的目标相一致。世界各国文化融合日趋增强,文化在增进彼此的交流沟通,增进共识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同文化间的冲突。在高校中普遍开展立德树人活动,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大学生中深耕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大学生在对外交往沟通中实现,不断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交流与传播。

篇3

人们本身的忽视和教育的缺乏,使得现在的中小学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一知半解,古文化常识严重不足,还有对于社会基本道德礼仪也知之甚少。最严重的是现在影视剧对于历史的随意篡改严重影响了中小学生对于历史的认知,加上缺乏优秀思想的洗礼,使中小学生大都崇尚个人主义,缺乏集体主义。个人至上,过于自私,索取多奉献少,道德意识有待加强。没有责任感,同学间缺乏友爱精神等,这些现象虽然是苗头倾向,但任其发展,不利于中小学生的全面成长。教育的根本便是教化培育,以现有的经验、学识推敲于人,这也正是传承的根本,而一个民族的传承与其自身的传统文化是分不开的。离开了文化,无处去谈论什么经典,而没有经典,便无处追寻什么传统,而没有了传统的民族便处于精神灭亡的边缘。所以为了民族更好的发展,我们要让语文教育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上发挥更大作用,使之不断地丰富与完善,促进传统文化的学习,尤其是对于孩子,要更加重视。现在呼声最高的便是提高教师素质,说者大多注意的是所谓“业务素质”,其实更重要的应该是思想素质。正人先正己,“立人”先自立。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不光是对学生,对培养和提高全体公民的素质,都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首先,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其中产生的思想意识和文学经典数不胜数。自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各家人才辈出,各有千秋,后来得到广泛发展的儒家更是有中国第一传统思想的势头,孔子学院也是遍布世界各地。可见儒家思想对于当今时展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儒家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仁治”等等这些方面正是现如今我们所缺乏的。因此推崇传统文化也可以提高中国人的整体素质。其次,传统文化的传承客观上培育了爱国主义精神,也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如今随着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繁荣,大多数人过洋节忘根本,面对西方的文化甚至会出现自卑感,这是很危险的。南怀瑾先生曾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亡国都不怕,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忘掉了,这样就会沦为万劫不复,永不会翻身。”而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文学古籍浩如烟海,文物古迹数不胜数,还有古代的科技发明仍对现今有着极大的影响力,这些都需要我们重新拾起,通过学习领略先人的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培养每个中国人的爱国精神。再有,作为中国人,汉语言文学的修养是必须具备的,如果一味培养高科技人才而忽视了文学素养,那这个国家也就没有人情味了,中国人自古以来饮诗弹唱,喝酒闲谈,讲的就是一个惬意,这不仅是单单的闲云野鹤,也是一种陶冶情操的方式,庄子有言,“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遵循宇宙万物的规律,把握“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那身体便可无所依赖,思想便可超脱自然。最后,中国的传统文化对我国的教育有着深刻的影响,优秀的传统文化对教育的积极影响更是可以肯定的。古时推崇礼乐制度,崇尚儒家仁义道德,孩子从小便知何谓孝顺父母,何为尊敬师长,儿时便立下鸿鹄之志,满怀对民族的爱,渴望报效国家成为栋梁之材,所谓“少年强则国强”,也只有从小有着这种觉悟,才能更好的接受教育,为成才做铺垫,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则终成大器。伴随着自古流传的自强不息的精神,我们要在教育的加持下不断的开拓创新,推动历史车轮的向前推进。以上是传统文化对于教书育人的重要性,但文化传承与语文教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总书记曾在清华建校100周年之际说过:“全面提高高等教学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而高等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之后又着重指出“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也体现了教育对传统文化的促进作用。而自主席上台以来,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在重要会议上提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因此为了响应党的号召,也为了推进中国梦的实现,不仅是教师,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备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将发扬传统文化作为己任。其中教育对于传统文化的真正作用又在何处呢?文化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样教育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人类之所以会进步,正是由于人们一代代的传承。并在传统文化的传承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文化创新。学校正是用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思想、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基地,中外历史发展也证明了,高校语文教育对于传承人类文化、推进文化创新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次,高等教育的重要功能便是传承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是民族凝聚力的集中表现和主要源泉。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在潜移默化中便深入了我们生活的细枝末节,而语文教育的一项重要功能便是:利用教育的方式,创新思维,促进学生发散念头,培养对待优秀传统文学的敏锐性,将教育的继承与创新这两大功能发挥出来。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教育使人们在有限的学习生涯中获得既有的文化财富,莫言曾在获奖典礼上说:“文学的最大用处就是没有用处。”这句话说的很巧妙,文学相对于冷冰冰的科技产品,当然是无用之物,他无法计算导弹的运行轨道,也无法计算出国家经济发展现状与指标,但传统文化胜就胜在他的思想内涵,对于一个人来说,技术就如同面包是用来充饥,而传统文化,就像是面包的夹心层,一旦去掉,整个面包都变得索然无味,更别谈惬意的生活了。上面提到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利于民族自豪感的产生,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基本知识,能够从根本上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鲁迅先生说:“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而课本《核舟记》就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大苏泛赤壁”典故。“长不盈寸”的核桃构思精巧,形象逼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课堂上的小小引申不仅可以活跃气氛,也在愉悦的气氛中推进了传统文化的学习。总之,语文教学中融入的传统文化要选得精、学得透、悟得深,是学生能够真正学到文化的精髓,而不是寥寥几笔带过,从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让学生既学文化,又从中领悟人生道理。“教育者,养成人性之事业也。”如是说到。何为人性?知廉耻,顺父母,亲友睦等皆为人性之事业,而其中的根本在于信仰。教育需要有信仰,没有信仰就像是没有灵魂的提线木偶,教育也会变得死气沉沉,不会创新,更不会进步。只有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才能扬弃旧意,推陈出新,才能更好地使传统文化融入到学生的心中,更好地接受。而这将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教育工作者和我们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任重道远,只需记得一点:让教育与传统文化并驾齐驱,不脱离,不分裂,不排斥,共同迎接祖国的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

[1]黄必东.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J].中学教学参考,2013,(7).

[2]罗杰蕊.中职语文教育应加大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现代职业教育,2016,(29).

篇4

关键词: 小学;优秀传统文化;策略;路径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我国青少年受西方文化的影响逐渐加深,民族文化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五千多年的悠久文明和灿烂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本,只有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中华民族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当前,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同时指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还不令人满意,仍存在如重知识讲授、轻精神内涵阐释及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整体性不足等问题。

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我国越来越受到重视,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学校日益增多。但如何解决这些突出问题,通过哪些具体的方式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值得多方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一、“优秀传统文化”的界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从文化遗产层面看,包括有重要传承价值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规范文化层面看,包括传统节日习俗、中华传统美德、隆礼重法等;从认知文化层面看,包括汉字汉语、古代文学、书画艺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精髓、中华优秀传统价值观、中华民族精神等。

二、小W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小学教育阶段是人格塑造和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接受民族文化熏陶、进行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阶段。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开启学生智慧、弘扬民族文化、激发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小学生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其德艺双修的特性将促进其形成良好的道德操守和人格品质,更重要的是,它是固守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基石,是国家文化安全的中流砥柱。

三、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策略

1. 明确方向,去芜存精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其中小学阶段的重点在于培育和提高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和感受力。所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既要诵读原文,又要去粗取精,要精心筛选一些最能反映传统学问、先贤智慧、中华精神和现代精神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以“立德”为方向,在诵读经典的同时,逐步引导学生从传统和现代等多个角度开展讨论分析和比较,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优秀传统文化精髓。

2. 内容分明,形式多样

对小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站在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站在对人的生命负责的高度,不能只限于读、背和说教,而是要根据不同的年龄层次,由浅入深选择教学内容,通过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和方法,引领学生去感悟一场场波澜壮阔的生命历程,传承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3. 注重传承,着眼未来

优秀传统文化要“古为今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与公民教育相结合,这样才能塑造出既具有传统精神又具有现代意识的新型公民,以承担起建设现代化、实现中华复兴的历史重任。

4. 既要会学,更重会用

学习的目的是应用,将优秀传统文化的内蕴要求与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相融合,将文句诵读与精神移植相结合、与常规教育和养成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在“铭言、知理”的基础上不断“塑形、矫行”,培养“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的谦谦君子,如此才能达至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真正目的。

四、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路径

1. 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

“让每一块墙壁都说话,让每一寸土地都育人。”校园环境是特色学校的外显形式,也是特色学校的有机组成部分。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以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为底色构建学校文化特色,在校园环境布置上体现古典蕴味,寓传统文化于极富内涵的校园环境之中,让优美的环境承载出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比如以礼、孝、仁、智、信、义等为主题;以名言名句、成语故事、历史典故等为内容;以宣传栏、书画作品、文化墙、楹联牌匾等为形式分别在学校各区域进行文化布置;等等。这为学生营造一个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

2. 与课程体系建构结合

走进课堂,是学校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重要形式,也是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关键。如开设优秀传统文化课、书法课、经典阅读课等。还可以考虑将优秀传统文化与音、体、美、品德等课程进行整合,在不加重学生学业负担的前提下,构建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重点的课程体系。

3. 与文化实践活动结合

围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德育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对领悟的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学以致用,在生活中能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感悟,在行动中重植民族根本。比如举办民俗节、风筝节、剪纸节、武术节、粽子节、月饼节、陶艺节、朗诵节、书法节、美术节等;开展朗诵比赛、演讲比赛、手抄报比赛、琴棋书画才艺比赛等,让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内化于孩子之心、外显于孩子之行。

4. 与学生特长培养结合

开展特色班级建设活动,由教师根据本班学生实际和家长意愿,在琴、棋、书、画、武术等优秀传统文化项目中,选取一两项作为本班特色建设项目,每周进行一到两次的培训学习,形成“班班有特色”;同时在学生和家长自愿的基础上,组织一批具有一定个性特长的苗子,成立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社团,形成“社团满校园”的良好局面。

5. 与师资力量培训结合

教师在弘扬、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中起着骨干、主导和示范作用,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要的保障机制。以特色建设为指向,规划师资队伍建设,分层提出要求,通过建立学习型组织,聘请专业人员培训、座谈交流、讲座等方式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从各个层面去解读、揭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和规律,搭建培养全校高素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专业教师队伍的平台。

6. 与教育实践创新结合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如果仅拘泥诵读等常规形式,难以吸引学生的兴趣,要在传统文化教育的基础上,集思广益,努力开创新的举措和新的形式。如以历史典故为脚本,创新编排舞台剧,让学生在自编自演、自娱自乐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在一年级新生中举行开笔礼,参与活动学生统一着汉服,行古礼,完成一系列庄严隆重的仪式,作为人生历程重要时期的纪念;编排活动操,将经典与课间操结合,提高学生兴趣和积极性等。

7. 与学生综合评价结合

要保持小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学习积极性,必须给予学生及时的评价和鼓励,建立一个恰当的评价体系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建立三阶六段九级的优秀传统文化评价体系,三段分为“小学士”“小硕士”及“小博士”,分别对应一二年级、三四年级和五六年级应完成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六段分别对应一至六年级内容,并将每个学年的内容分为九个级别,学生完成相应级别的学习,学校授予相应的荣誉证书和奖励,用于鼓励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8. 与家长学校工作结合

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家长学校”建设的重要资源,通过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水平的提高向家庭和社会辐射,提倡亲子诵读,不断转变家长观念和意识,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从而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

五、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保障措施

1. 思想落实

学校领导和教师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通过认真学习,明确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有效途径,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

2. 组织落实

建立二级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管理网络,做到层层落实、分工负责。

一级网络:建立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领导小组,负责全面领导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制订有关规划、方案、制度等;负责相关组织、协调、监督、检查、宣传报道等工作,整合学校资源、形成合力,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级网络:组建优秀传统文化工作室,抽调优秀语文教师专职负责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体工作,负责指导校园(班级)文化建设工作、构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体系、组织文化实践活动、开展课题研究、师资培训工作、负责指导班级活动等。

3. 内容落实

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普及是指学生全员参与;提高是指成立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社团,借以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兴趣爱好获得满足,每个学生的个人潜能得到和谐、自由发展。

4. 阵地落实

课堂教学作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把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课程计划之中,学校利用课堂主阵地进行相关教育;全力打造好“优秀传统文化工作室”及校园、班级文化,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好更大的空间和舞台。要充分发挥广播站、板报等的阵地作用,对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进行宣传和介绍,在校园内营造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良好氛围。要充分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中的经验总结出来进行推广,对活动中典型的事例及时进行宣传,使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能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5. 经费落实

学校每年要投入一定资金,进行人员培训、材料购买等,以保证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入,扎实开展。

总体来说,我国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兴未艾,今后相关教育的重视程度将会越来越高,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和路径,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任重道远。

(作者单位:湖南省岳阳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塘镇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Z].2014-03-26.

[2] 王 宁.让国学经典教育进入中学课堂 读语文出版社《论语》选修教材[J]. 人民教育, 2007(5).

篇5

从我国文化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勇于吸收他人成功的经验,敢于创造,不失根本,善于交融。无论是从我国早期华夏文化的形成,到两汉文化的繁荣,还是盛唐文化受到西域、印度文化的影响而发扬光大,无不表明只有勇于吸收,才能发展。只有善于继承先人的艺术精髓和历史文化遗产,并将之与现代的理念相结合,才能创造出富有特色而又不失根本的好作品。同时设计师们还要随着时代的要求,赋予它新的活力,做到常用而常新,从而让传统文化在我国的招贴设计中焕发耀眼的光芒。

二、如何在招贴设计中合理运用传统文化元素

(一)对传统美学精神的应用

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从语言,哲学,道德、信念到生活方式无一不是需要我们用心去接受和学习的,但招贴设计中对传统文化的应用,最终要归结到对传统美学精神的应用。因为美学要受到其他意识形态的影响,而在中国,无论是道家的世界观,还是儒家的道德法则,都有自己相应的表现符号,使美术作品能够折射出其自身的影子。设计师对传统的概括以及提炼就是要把这些代表民族精神的符号从中表现出来,变成自己的设计语言,展示给广大受众。招贴设计中对传统文化情结的表现不仅是从形式上的简单描绘,而且更应追求内容与所表现事物的内在精神统一。

(二)避开对传统文化的断章取义

设计中设计师所要运用的各种符号,包括传统美学符号,即表现主题最后呈现于感官面前的形象,就是所谓的表现形式。此时的传统符号一定要能起到画龙点睛、突出主题的作用。正因为如此,它才具有无穷的生命力和说服力。若设计师选用一个图案或绘画作品的局部作为表现符号时,就应当慎重考虑,因为这些现成的图形是当时历史环境下特定的产物,它的存在在那个时代是有着相对特殊意义的,如果在运用时不假思索,只是简单的要增加一些传统“味道”,笼统且单纯的将之付于画面之上的话,那么这种对传统文化的断章取义则是毫无意义的。

(三)形式美与内容的双重统一

合理运用传统元素创作艺术作品,是建立在形式美与内容双重统一的一个基础之上的。而招贴设计中对传统艺术样式的剪辑也并不是从传统图库中拿出成品来直接应用这么简单。中国传统艺术讲究均衡和内在的节律,传统画论中有句形象化的诀语“字划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话语中充分的强调了变化中的均衡。这既符合科学上相对的原理,也符合艺术上形式美的规律。(四)各种“程式”的概括和应用中国诸多传统的艺术样式,突破了自然主义和形式主义的片面性,创造了不少规范化的“程式”。这些师法自然,来源于生活但又经过千锤百炼,概括而又多变的“程式”是一种经过高度提炼的美的精华,是积淀了内容要求的形式之美。如今,在我国的招贴设计中,动与静,疏与密,多样统一,宾主呼应,虚实相生,纵横曲直,黑白对比,重叠交错等传统构图法则中也屡见不鲜。

三、招贴设计中运用传统文化元素的思考和实践

篇6

加强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在社会主义社会条件下,我们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是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出合格的,能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出力的现代知识分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合格接班人和忠诚、可靠的拥护者。

思想政治教育在传统文化中值得借鉴的元素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瑰宝,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国人民影响至深,同时也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经历了长时间洗礼的中国传统文化,其体现出的思想和精神至今给后人带来的有益的启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进行具有坚实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些观点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皆能看见其“身影”。例如,思想政治教育中提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的目标与传统文化中的礼貌、孝廉、奉公、敬业等正好契合,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内容是受长期传统文化观念影响下的产物,同时结合一系列现代条件下的教育需要增加相关的教育观点。例如思想政治教育中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两个中心,四个基本点,坚持社会主义基本路线等,这些都是在我们步入现代社会制度背景下,为了我国社会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所提出,具有鲜明的现实背景和依据。但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来看,我们的教育内容和方式在遵循我们现代社会制度发展需要的情况下,传承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为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内涵

大学教育属于高等层次教育,大学生本身普遍就具备较强的思想政治教育基础,这就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理念提出了较高的新要求。它要求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有实质性的教育精神和理念,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收到实际的教育效果。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理念就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既让大学生们深入学习了我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又起到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真可谓一举两得。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经过锤炼,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优秀文化品质,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思想和内容,主要体现在:

传统文化中的“仁”字核心价值理念。它主要诠释了一种人文情怀,以人为根本的核心文化。现代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强调要坚持和弘扬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内涵就是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这与传统文化中的“仁”字思想有着紧密的联系,科学发展观是“仁”字思想在现代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具体展现。

传统文化中诠释爱国情怀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理念。中国的传统教育历来重视国家和集体的命运,提倡“舍小家,顾大家”,顾全大局等责任思想,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思想中的国在君子眼中大于一切。在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也可以看见这类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要求是顾全大局,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维护国家的长久和稳定,实现祖国的统一,民族振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它要求我们一定要加强一代代人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领悟到自身肩的负责任和使命,不断努力朝着这些目标奋勇前进。

结语

篇7

关键词:艺术传统 美术教育 地位

中国文化史就是一部文化继承史。早些时候的中国读书人的口头禅就是“古人云”,而作为传承文化的重要工具教育更是首当其冲的崇尚传统了,中国人把受过教育的人称之为“读书人”,所谓“读书人”就是掌握真理,勇于追求真理,具有较高修养,能治国安邦的“高人”。而“读书”理所当然的是以继承前人的间接经验的“书”为核心的了。因此,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是先研究前人的东西为基础的,然后才向前走,这是很明确的。

现在看这些也许迂腐可笑,但是细细想来感到很有道理。毕竟“古人”是过来人,过的桥比我们走的路还多。而且,具“现代权威”人士指出:“现代社会与古代社会没什么根本不同”,由此不难看出崇尚传统应该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姿态之一,传统教育更是现代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美术教育当然包括其中,传统艺术教育应该是现代美术教育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

在中国传统教育中,语文是表述的学科,数学是逻辑学科,科学是认识学科,美术是感受学科等等,而所有这些都是“读书人”修养的组成部分,都是缺一不可的,尤其是所谓“琴、棋、书、画”这部分更是不可缺少的,因为这代表此人对于人生理想的拥有水平。试想:一个不懂艺术、不爱好艺术,品位平庸的人怎么能很好的热爱生活呢?怎么能把自己的能力与真、善、美很好的结合起来呢?许多古代的读书人都是诗人、书法家、画家,还有许多即使不精通艺术,但也是艺术的爱好者。他们集思想、艺术于一身,为我们这些现代人创造了富饶精神财富。而所谓“现代中国人”呢?崇尚低俗的现代西方文化,喜欢“包装”的明星,热爱商业大片,根本违背了中国文化传统,中国文化讲究对于“真、善、美”的追求,鄙视商人心理,重“义”轻“利”,以“优伶得宠”为昏庸的表现。现在很多年轻人很“酷”,“酷”就像“白开水”一样了,使得“现代教育”很“新新”而变得的苍白无力了,这主要是西方现代文化的腐蚀,是资本主义丑恶本质的表现。对于中华艺术的爱好与理解是需要学习的,作为艺术教育工作者中的一员,美术教育任重而道远,她是祖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我们为之努力不懈。

美术教学不同于其它教学的根本特征就是对于视觉艺术传统的把握。一方面:要突出历史传统文化的传承,培养学生的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以及审美观。比如:浏览商代的青铜器直至清代的珐琅器就会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中国在历史上一直是一个世界强国,近百年的屈辱史可以说是外部野蛮民族的一次彰显而已,对于中华文化算不了什么,历史上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接纳中华文化才会发展。这已经是不挣的事实。也许,你会认为这是泥古不化、故步自封与现代社会的创新精神不相符,其实中国文化中就有关于创新的内容呀,比如:“天、人合一”的思想指出:要合乎自然的发展,这充分说明了现展的科学论断呀。还有另一方面:要在前人的基础上科学创新与发展。可以这样说:美术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视觉艺术传统的修养与自我创新展开的。每一个美术教师明确了这一点就可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进行美术教学工作了。至于教学效果优良,一方面主要取决于教师本人的文化素质修养与实际教学能力的提高,一方面也取决于大的教学环境改善。所以,应该全面的看待美术教学,不能认为只要认识到了艺术传统的意义就可以一了百了了,还得要全方位的努力与改进我们的教学工作及其环境,尤其是要提高自我的文化修养水平,在明确自己怎么做的情况下,客观的看待现实,克服困难,耐心的一步一步发展。

篇8

关键字:平面设计;传统文化;导入

从平面设计的角度来看,对于文化身份的关注应当是每一个平面设计者所重视的问题,也是当前我国应对发达国家文化冲击的一个重要策略所在,平面设计者承担着构建民族特色视觉的重要责任。从设计的本质上来看,设计是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历史性的,这就使得人类的设计活动必须基于历史和地域两个空间维度,而正是基于这样的属性才能够使得人们更好地分辨现代与传统之间的关联,也正是基于这种时空活动属性,也使得设计工作者不能够摆脱传统文化的束缚,也无法让自己的设计成果独立于传统之外。中国是一个拥有5000年文明的古国,有着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如何继承民族文化并且将这种民族文化进行发扬和创新,就需要进一步的提升平面设计者的文化认同感。只有在平面设计当中添加更多的传统文化元素,才能够更好的保证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立性,从而更好的去应对全球化的冲击。

一、平面设计传统文化导入的必要性

从当前现实的角度来看,在平面设计当中导入传统文化是十分必要的,这种必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当前市场经济的需求,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步地重视西方的科学和设计经验,通过对于这些方面的学习中国的平面设计在很短的时间来就缩小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距离,而伴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平面设计开始更多的为商业服务,在艺术设计领域人们更加愿意接受西方的思想西方的精神,这些思想在设计方面尤为突出,而这样的一种设计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年轻人的审美,相较而言,中国的传统文化却遭到了整个手机市场的排斥,这就不得不令我们反思,从当前的现实情况来看,中国要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就必须保证拥有文化上的独立,只有文化上的独立才能够真正实现经济上的独立,进而实现整个民族的独立,正是在这样的需求下我们就有必要将传统文化引入到平面设计当中。另一方面,中国的现代艺术设计要实现发展,要提高自身的水平需要走出一条新路子,而这样一条新路子就必须建立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上,传统文化对于中国的平面设计来说就如同树根一样,只有树根强大了,才能够枝繁叶茂。纵观世界各国平面设计的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出,西方的平面设计之所以走在世界前列,正是因为西方的设计能够很好地根植于西方的传统文化,也正是基于这种根性才能够使得西方的平面设计发展到今天的水平,因此中国的平面我设计也只有根植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中国特色的设计,才能够使得中国整体的平面设计水平更上一层楼。

二、平面设计传统文化导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从当前的现实情况来看,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中国平面设计水平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平面设计过程当中需要导入中国特色元素却是需要把握一定策略的,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处理:

1、切忌照搬照抄

中国拥有5000年的文明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具有十分强大的生命力的,传承千年而不衰。所以我们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吸收借鉴的时候不能够照搬照抄,而且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存在着一些消极的部分,这些消极的部分与当前的社会发展是不适应的,还有一些文化已经严重地与当前时代的发展脱节,因此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应用,我们不能够照搬照抄。纵观发达国家的平面设计发展史我们都可以看出,发达国家的平面设计都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的革新。虽然古代希腊罗马的艺术水平非常之高,但是国外的平面设计者却不会因此对这些文化内容照搬照抄,他们会结合时代的思想,结合自身的经验并且进一步的结合自己的创意思维来对于这些文化元素进行处理,而不会依照其原有的艺术形式来进行设计,添加更多的时代元素和个人元素。中国的平面设计也应当借鉴这样的方式,在设计的过程当中需要吸收一些传统的文化要素,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也就在于文化的传承与文化的包容,在平面设计过程当中需要充分的把握好这种文化的特征,在平面设计的过程当中,需要去适当的添加一些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内容,这些内容的添加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保证平面设计更加具有生命力,更加能够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念。而绝不能够对于一些传统的文化照搬照抄,更多的还是要发挥设计者个人的一些创意,要结合当前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添加一些更加具有时代特色的内容,如果一味的去照搬照抄传统文化来进行平面设计,那中国人的平面设计水平将永远只能够处于一个阶段,想要实现进步和发展是不现实的。整个设计的水平也将不会提高。就任何行业来说,创新和革新永远是一个行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对于平面设计来说也是如此,我们之所以要在平面设计当中导入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因为传统文化是整个平面设计的根本所在,而只有对于这种根本进行很好的把握,才能够保持平面设计在文化上的独立性,也只有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创新加一些更多符合时代的内容才能够从根本上提升平面设计的水平,这样一来,整个中国的平面设计才能够有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2、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承千年,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优秀的部分也有其糟粕的部分,这是文化包容性的体现。在传承的过程当中,人们不仅仅会传承一些优秀的部分也会传承一些糟粕的部分,但是我们不能够否认这些糟粕部分在传统文化当中的地位,是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除此之外,我们应当认识到,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我们要更多地重视继承其优秀的部分,尽可能地去除一些文化当中的糟粕,只有优秀的文化才更加具有生命力。所以在平面设计的过程当中,对于传统文化的导入需要有一定的选择性,简单来说也就是我们需要选择一些适应当前社会价值观、适应人们视觉体验的一些优秀的文化元素,这些文化元素往往是因为其自身的优异性才能够被传承至今的,所以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过程当中,需要去辩证地看待传统的文化,并不是所有的传统都是坏的,也不是所有的传统都是好的,在平面设计的过程当中,设计师需要结合当前设计的主题,尽可能地向中国的传统文化靠拢,在设计的过程当中添加更多时代性的元素和传统文化当中积极的元素,这些元素的添加更多的都是为主题服务的,而这些元素的添加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整个平面设计更加具有传统色彩,更加能够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具体来说平面设计师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来合理地使用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首先,设计师个人需要强化自身的文化分辨能力,了解到哪些文化是自己应当继承的,是积极的,哪些文化内容是与当前时代要求所不符的,哪些文化内容是消极的,只有明确文化的性质才能够在平面设计过程当中更好地拿来使用;其次,设计师个人需要提升自己的文化意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中国平面设计的根本所在,设计师个人需要重视对于这些传统文化的使用,在平面设计的过程当中不自觉的去添加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来让整个设计看起来更加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念;最后,设计师个人应当不断学习,通过学习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比如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一些古典吉祥物,都可以很好的,在当前的平面设计当中使用,只有更好的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才能够在平面设计过程当中更加得心应手的使用这些文化元素。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承千年,是中华民族自身的文化身份,西方国家的平面设计水平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就是因为西方的平面设计更多的是根植于西方的传统文化的,所以要进一步提升中国平面设计的水平则需要进一步的把握文化的传承,了解到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对于这些传统文化辩证的去看待,辩证的去继承,从而进一步的提升整个中国的平面设计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曼娟《.平面设计与传统文化的导入》[J]《.内蒙古艺术》,2006.

[2]张俊.《传统文化在平面设计中》[J].《中国科技信息》,2006.

[3]李砚祖.《视觉传达设计的历史与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4]王宏建袁宝林.美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5]欧阳中石.书法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6]窦文宇.汉字字源-当代新说文解字[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

篇9

1.(2013・广东文综卷・32)2013年1月,教育部贯彻《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要求将书法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甲认为,这样可以化解汉字书写危机;乙认为,在键盘时代学书法是浪费时间。据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①甲的合理之处在于认识到传统文化是文化发展的根源 ②乙的不足之处在于漠视了新媒体时代书法的文化价值 ③书法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形成完美人格 ④书法教育传递传统文化的精神,培养审美能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D.②④

解析:将书法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说明书法教育的重要性,④正确。同时,甲的观点有合理性,但①“根源”表述错误;乙认为浪费时间,明显对书法教育认识不足,②分析正确;③观点太绝对,不选。答案选D。

2.(2013・福建文综卷・29)贴窗花,写春联,辞旧迎新;年夜饭,压岁钱,阖家团圆;发微信,拜大年,走亲访友;花各异,韵相同,岁岁年年。中国式过年魅力无穷,在于它

A.涌动着人们对中华民族强烈的认同感

B.引导着现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潮流

C.汇集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大全

D.展现各民族和睦相处的美好图景

解析:中国式过年方式属于传统文化,至今人们仍然代代相传,有利于增强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A正确。中国式过年与科技发展、民族和睦没有直接联系,B、D不选。C错在“文化之大全”上。

3.(2013・北京文综卷・24)“笔墨当随时代”绘画艺术要有时代精神,就要有创新。然而,不继承优秀的传统遗产,创新很难有稳固的根基。这表明绘画艺术的发展要

A.正本清源 独树一帜

B.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

C.薪火相传 推陈出新

D.各美其美 和而不同

解析:题干强调绘画既要继承优秀传统,又要有创新精神,体现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C正确。A强调文化的独特性,B强调文化的包容性和对外来文化的借鉴,D强调文化的多样性,所以A、B、D与题干指向无关。

4.[2013・江苏政治卷・34(1)]城镇化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中国。今天,中国的城镇人口已经超过了农村人口,“农耕社会,乡土中国”逐渐转变为“工业社会,城市中国”。城镇化加快了中国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一个全新的城市文明时代似乎正在悄然到来。

在城镇化的浪潮中,大批村庄被合并,许多富有特色的传统村落不断消失。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描绘的那种“一片冬麦,一片高粱,十里荷塘,十里果香”的田园景象日益不再。有人伤感地说:“不要问我从哪里来,因为我已经没有故乡。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为什么有人会对乡村的衰落感到惋惜。

解析:解答时,首先要从乡村入手,把乡村与乡村中蕴涵的文化联系起来,然后从乡村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以及乡村文化的作用角度分析,乡村文化的作用可以从展现地域特色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感和归宿感等角度分析。

参考答案:①乡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乡村的衰落不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②乡村承载着不同地域的特色文化,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③乡村寄托了人们的乡情乡思,可以增强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5.[2013・安徽文综卷・38(3)]三年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完成了“三年见成效”的主要目标任务,成为推动安徽崛起的重要增长极。转移不是简单的复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依靠创新驱动。示范区某企业技术研发团队瞄准市场需求,刻苦钻研新技术,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为企业带来了可观的效益。

从文化生活角度,谈谈该研发团队的成功给我们的启示。

解析:解答本问的关键是紧紧抓住“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这一关键句,指向文化生活中的社会实践、借鉴优秀文明成果、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提高科学文化修养等角度,主要从以上角度结合材料进行分析说明。

参考答案:立足于社会实践。适应市场需求,在创新的实践中促进技术进步,提高科学文化修养。通过刻苦钻研新技术为技术创新提供智力支持。善于借鉴成功经验。博采众长,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实现技术突破。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创新的思维和实践推动时代的发展。

【考点精讲】

一、继承与发展――辩证继承文化与促进文化发展

1.内涵

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2.形式: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

3.特点

(1)继承性:主要表现为传统习俗的继承、传统建筑的继承、传统文艺的继承和传统思想的继承。

(2)相对的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3)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4.作用

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传统文化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5.正确态度

(1)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2)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6.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1)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和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2)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做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地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7.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

(1)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2)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3)思想运动能够促进文化的发展。

(4)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二、文化创新――不竭源泉动力与基本途径方向

1.源泉动力

(1)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就不可能进行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2)社会实践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2.必由之路

在时代的高起点上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的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3.创造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与文化创造的主体。

4.创新意义

(1)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文化创新可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

(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5.创新途径

【应试策略】

掌握本专题内容,首先,明确一个实质:文化发展的实质是文化创新;把握两种积累:文化的发展,包括横向积累即文化传播,纵向积累即文化继承;理解三大措施: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文化创新的途径;处理四大关系:文化继承与发展、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创新与继承、创新与借鉴融合的关系。其次,要特别关注重大文化活动、文化实践以及各地文化发展的典型案例,着眼于“大立意,小切口”的思维方式,重点把握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文化创新的途径等知识。

【创新演练】

1.目前,中国首部实景园林昆曲《牡丹亭》正在筹划赴法国、德国的巡演计划,要让传统的昆曲艺术“姹紫嫣红开遍”。此举

①有利于中华传统艺术的传承发展 ②是吸收外来文化成果的重要途径 ③是中外文化实现完全融合的契机 ④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举措

A.①②B.①③

C.①④D.②④

2.2013年5月9日,台湾竞争力论坛了第二季“台湾民众国族认同”调查结果,57.5%的民众认同自己是中国人,89.3%的民众认同自己属于中华民族。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传统文化具有

A.特有继承性

B.社会历史性

C.相对稳定性D.鲜明民族性

3.“钟鸣,城门开启,万户活动,鼓响则城门关闭,宵禁人息”,2013年4月1日起,孔子故里山东曲阜正式恢复每日“晨钟暮鼓”仪式,人们将在钟鼓声中感受古老的传统儒家礼仪文化。该仪式意在说明

A.新的传媒不能完全代替旧传媒

B.传统文化更能让人们产生共鸣

C.儒家礼仪文化是传统文化精华

D.文化发展的前提是文化的继承

4.扬州在古城保护中,“不与人家比高楼、比规模、比洋气,而是比特色、比精致、比秀气、比大气、比文气。”扬州的古城保护和利用浓缩为12个字:护其貌、美其颜、扬其韵、铸其魂。这揭示的文化生活道理有

A.人们的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B.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表现形式

C.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中的两方面

D.文化创新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5.下列选项能够为漫画所反映的文化道理提供有力佐证的是

①社会实践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 ②社会实践为文化创新提供了丰富资源和充足条件 ③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 ④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

A.①②B.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6.3D技术发展的日趋成熟,推动了3D电影的飞速发展;3D电影在带给人们视觉震撼的同时,相关的3D设备也成了影院新的卖点。3D技术带来的变化体现了

A.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B.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C.与时俱进是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

D.为社会实践服务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7.列宁曾指出:“无产阶级文化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那些自命为无产阶级文化专家的人杜撰出来的。……无产阶级文化应当是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地主社会和官僚社会压迫下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这启示我们文化创新

①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②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③要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 ④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8.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教授在《通往大国之路:中国的知识重建和文明复兴》一书中指出:如果西方是苹果,中国是橘子的话,那么苹果的话语是解释不了橘子的。同样,橘子可以学习苹果,因为大家都是水果,但是必须明白,橘子学习苹果的目标不是把自己变成苹果,而是要把自己变成更好的橘子。

随着经济崛起,中国感觉到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因为没有文化"走出去",中国其他方面的“走出去”已经遇到了很大的阻力,比如企业“走出去”往往被视为是对外在世界的威胁等。所以,这些年中国在不断加快改革开放,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努力把中国文化推向国外,包括孔子学院、各种形式的“媒体走出去”项目等。

(1)运用文化创新的知识,分析加快改革开放对促进文化发展的意义。

(2)从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关系角度,分析我们应该如何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参考答案:

1.C 我们应该吸收的是外来优秀文化成果,②说法错误。③错在“完全融合”。

2.D 57.5%的民众认同自己是中国人,89.3%的民众认同自己属于中华民族,主要体现了传统文化的民族性。

3.D 该仪式“人们将在钟鼓声中感受古老的传统儒家礼仪文化”,所以,A项不合题意;B项错在“更能”;C项错误,儒家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

4.C A、B项与题意无关;材料并未体现扬州是如何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所以,D项排除。

5.C 读漫画中的文字可知,漫画强调的是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的重要性,①②④符合题意。③材料体现不出。

6.D “3D电影在带给人们视觉震撼的同时,相关的3D设备也成了影院新的卖点,体现了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指导社会实践。

7.B 列宁的这段话强调了无产阶级文化与旧文化的历史联系,①④是其应有的启示。②③与题意不符。

篇10

关键词:中华优秀文化 思政辅导员 教学实践

中华传统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要素,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影响着当今国际关系和世界格局。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民族在任何时展文化,必须重视弘扬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离开了传统文化,就丢掉了文化之魂,失去了发展的方向。因为倡导传统文化其中内涵非常丰富,而面对大学生,特别需要把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继承,从而有发扬的能力。那么在第一课堂推动大学生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思政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上的旗手、学习上的导师、生活上的益友。不仅是高校教育中的管理者,更是文化的传播者。[1]思政辅导员要以学生为主体,实践为主线,心灵塑造为宗旨,从习惯抓起,在日常的生活中通过传统文化的魅力感染学生,通过润物无声的言语影响学生,通过行为的示范引导学生,更要从最为基本与直接的第一课堂教学方式入手,提升辅导员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水平。基于此背景,思政辅导员开展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课程系列第一课程能对推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起到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教学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兼容并蓄的思想内涵,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在学生工作中有着独特而重要的意义。孔子用“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从思想和行为两方面阐述了君子应具备的素养。

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志于道”,君子应树立伟大志向,符合“道”的志向均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高校学生指引着立志方向,如何将所学专业与报效国家相结合,是每个大学生从入学就应认真思考的问题。儒释道三家的孝道、尊贤才、包容、和谐、厚德等思想对大学生树立人生志向有着无法替代的引导作用。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是大学生摆脱追求高分心理、重新审视祖国人民和自己内心的需要、树立远大目标的重要渠道。[2]

2.塑造学生行为模式,为适应社会奠定良好基础。

“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是对成人行为的约束和规范。传统文化中,“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之类的行为模式比比皆是,对增强学生辨别是非、提高自我管理、和谐处理人际关系等能力有着引导和塑造作用,对大学生毕业之后融入社会,更好地在自己的岗位上奉献有着不可替代的助力作用。

3.通过传统文化渗透,达到思政辅导员教学育人的根本目的。

现在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积极性有待提高,没有充分重视我国五千年文明留下来的优秀成果,在北大的讲话中,运用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而这些例子、这些成语使读者能够倍感亲切,能够使听众更直观感触到民族荣誉感和存在感,能够更好的提升民族凝聚力。大学生站在整个时代的前沿,能够接触更多的先进成果,但这些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他们对于传统优秀成果的重视程度,作为辅导员应该在这方面加以引领,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加强了爱国主义教育,一举两得。

二.教学基础

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可以在前期通过开展第二课堂的实践教育实践方式入手,得到有益的经验。比如通过开展相关类型的专题教育项目、辅导员培育项目、开设的人文类公选课程与蓬勃发展的传统文化类学生社团等方式,了解高校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和兴趣点,从而帮助有效开展第一课堂的教学实践。

1.中华传统文化专题教育项目

通过中华传统文化专题教育项目,针对高校有兴趣学生开展一个文化传播力研究会、一个跨文化教育中心、一个文化社团群、一批文化传播大使、一批文化导师和一系列示范性文化主题活动,通过系统设计、有效组织,协同推进,培养合格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者。通过这些传统文化专题教育项目,思政辅导员在筹划、组织、指导学生开展专题教育的同时,能够

2.中华传统文化类辅导员培育项目

通过高校辅导员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工作室(培育项目),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和目标,研究和践行优秀传统文化内涵,能从各个方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对于第一课堂教学素材和经验的获取有着显著的成效。

3.中华传统文化类通识课程

可以通过开设中华传统文化类的通识课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浅显的概念和内容进行普及。比如《论语》、唐诗宋词元曲、古文等传统文学类课程,或比如中国通史、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理论型课程。

4.中华传统文化类学生社团组织

学生为本,培育和发展并重,学生社团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发挥主渠道作用。制定专门政策和制度,在专业指导教师聘任、活动场地和经费、新兴社团培育等方面给予支持。在校园中对于优秀传统文化氛围方面起到积极的影响。

三.教学思考

1.分条块开设课程

中华传统文化内涵丰富,从思政育人的角度出发,可以德、体、美多维度出发,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实践。

可以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开设相关课程,比如经典诵读系列教学,以传统文化中道德层面的基础知识普及和传播形式达到从德行方面的教育。这些经典诵读课程主要还是将普适性的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对大学生进行阐述,初步基本面上的普及。修身养性系列教学,以中华传统养生国术教授课为形式,开设《太极拳》、《八段锦》、《武术》等课程。涵盖中国古代道家、法家等流派的健身功法,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身健体的基本功法。文、乐、书等系列审美教学,从文艺、音乐、书画等方面,从而陶冶学生的美学细胞。文艺方面可以通过开设茶道等系列课程,让学生培养中华传统技能的艺术修养。音乐方面可以通过开设二胡、古琴等系列课程,增强学生对于传统乐器的了解和普及。书画方面可以通过开设书法、国画等系列课程,培养学生传统书画艺术氛围。

2.结合实际的教学评价方法

辅导员在第一课堂教学中的评价过程可以过程性评价为主,通过建立学生中华传统文化学习成长册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文化积累、情感体验、活动表现等进行过程性记录;要采用等级制评价,使用口试、观察、访谈、表现、作品分析和活动情况记录等形式。反馈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习得程度与情况,有助于辅导员及时总结授课过程中的经验与收获。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可以邀请传统文化专门行业协会或者民间重要人士参与评价,使评价成为学校、教师、学生、社会、专业行业等多个主体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要通过“经典诵读”、“修身养性”等活动关注学生的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关注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要求,关注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知识的积累。同时结合校园中现已有的辅导员培育项目、学生社团活动的成果,积极引入到第一课堂中,关注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相关的传承中华活动的情感态度以及活动过程中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不断提炼教学方法和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可以三个方面对思政辅导员如何提炼教学方法和意义进行阐释:一要注意吸纳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加强对思政辅导员队伍定位的反思,要从本质上明确思政辅导员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中存在的根本意义和核心任务,明晰思政辅导员是“国家意识形态的守护者、学生精神灵魂的铸造者”这一重要角色;二是不断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性与实效性。一方面要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敢于开拓创新,建立能够触及学生灵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另一方面要注意提升教育的感染性,将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融于多种形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模式中,引导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成长;三是着力从灵魂、理性、本事、人格魅力四个维度上提升思政辅导员自身的教学修养,构建思政辅导员教学体系。思政辅导员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加强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善于把“问题”变成“选题”凝练成“课题”,将经验上升至理论,逐步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知识体系,最终成长为具有深厚文史哲理论背景的专家型思政辅导员,做好“铸魂育人”这一核心工作。[3]

中国文化发展的自身要求,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等,构成了中国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近代以来,外来文化的挑战也促进了中国文化的转型和发展。因此,中国文化不能回避外来文化,应当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引进、吸收外来文化(包括西方文化)的优秀成果,结合时代性要求,把中国文化建设成现代的、民族的、社会主义的文化。如何在高校中开展中国文化教育,将传统的、经典的文化与现代生活有机结合,更好地融入教学中,对于高校思政辅导员将是值得深刻研究的话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政辅导员第一课堂教学实践中也将发挥出其独特的魅力,使大学生自觉成为传统文化的学习者、维护者和传承者。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Z].教社政[2005]2号,2005.

[2]初探中国传统文化与学生政治辅导员工作实践的“契合”[J]高翔,张丽叶,曹晶,《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