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精髓范文
时间:2023-07-07 17:35: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传统文化精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是伴随着人类的共同劳动而产生的。但作为一种管理理论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才出现的。关于企业文化的定义有很多,但核心内涵大同小异。我国著名经济学家魏杰先生在其所著《企业文化塑造――企业生命常青藤》一书中给企业文化的一个定义是:所谓企业文化,就是企业信奉并付诸于实践的价值理念。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现在企业管理的联系
1、中国传统文化的涵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具体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干、儒释道互补、其他诸子百家为辅为基础形成的一种人伦文化。
2、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现代企业管理思想不谋而合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诸子百家及佛家文化在许多方面与现代企业管理中的经营理念和管理原则是相通的。如儒家尊仁德,道家讲无为而治,法家严赏罚,兵家重谋略,佛家信因果等,都可以给现代企业管理提供借鉴。如儒家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等思想,可以指导企业家和员工更好地做人做事。互敬互爱,忠于职守,廉洁奉公,诚实守信,竞争合作。
经济大国日本,其企业文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儒家思想与日本传统文化和民族心理相结合的产物。日本企业文化的精粹――“大和精神”,就源于儒家的人本文化。西方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在给北京光华德鲁克研究会上讲到,“管理者不能依赖进口。即便是引进,也只是权宜之计,而且也不能大批引进。中国的管理者应该是中国自己培养的,他们深深植根于中国的文化,熟悉并了解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只有中国人才能建设中国。”
可见,传统文化是现代企业文化的根基。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精粹,建设现代企业文化为现代企业的必然选择。
三、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企业已逐渐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是,就整体而言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仍不尽人意。主要体现在:
1、企业文化建设处于低层次,表现出急功近利的趋势
企业及企业家的“小我”观念,短视行为,使其企业文化的建设处于低层次、追求单一经济效益的状态。缺乏“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为民族振兴而做企业的“大我”境界。企业价值观的形成、传播处于被动状态。一切以经济为中心,一切向钱看的价值观,阻碍了企业文化向更高层次的飞跃。靠智慧赚得“小赢”。
2、企业文化建设重形式轻内涵,收效甚微
有些企业对于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和关键理解片面。一方面表现为,认为搞文体活动、贴标语、出版报,搞精神文明建设就是企业文化了。当然,这些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员工压力,增强了凝聚力,但是并没与深入人心,没有根本上解决问题,比如员工和企业家的道德问题,重情疏法、见利忘义、腐败堕落的现象依然严峻。另一方面表现为,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管理脱节,其结果是各搞各的,企业文化建设成为无的放矢,意义不大。
3、盲目引进国外先进经验,消化不良
企业文化是美国人在研究日本经济取得巨大成功之后提出的,之后相关理论研究不断深入,成为指导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企业文化建设实践的“圣经”,造就了一大批世界一流企业。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一些企业界的有识之士,大胆引进西方及日本的管理经验。盲目的崇洋媚外,认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舶来品”未经改造,导致消化不良。
4、古为今用,脱离实际
如今,国内弘扬传统文化热情高涨,重新认识到圣贤文化的教化作用原本是好事,但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就是忽略了企业文化建设具有的时代性。有一些企业家,一厢情愿地在企业推行传统文化教育,完全复古,显然是与现代企业、现代社会格格不入的。
四、传统文化精粹在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借鉴
1、弘扬创新文化,谋求企业长远发展
《易经》开篇就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君子处世,应该像天一样,坚强刚毅,奋发有为,永不停息;《易经》还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指事物处于穷尽局面则必须变革,变革后才会通达,通达就能长久。这句话强调事物的动态的、发展的,重视事物的新生、更新,主张积极变革;《礼记》中提出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则从动态的角度来强调不断革新,加强思想革命化。这些思想成为历朝历代人们变法图强、力主创新的理论依据。
创新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和动力源泉。企业要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一言以蔽之,就是要培育有利于创造型人才成长的企业文化。首先,企业必须构建有利于调动员工积极性的激励机制,给创新者以物质和精神上的鼓励;其次,要营造民主宽容的氛围,鼓励探索,接纳挑战,宽容失败。让创新意识成为员工的价值取向,让创新行为成为
习惯。
2、弘扬仁爱精神,打造战无不胜的企业团队
儒家文化的核心就是“仁”,“以人为本”是儒家管理思想的基本特征,重视人的现实生活状况和心灵的慰藉。对于企业,可以借鉴儒家的“仁爱”思想作为企业领导和员工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通过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实现对内强化团队凝聚力。领导与员工之间要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不能单纯把员工当作赚钱的工具。领导者实行仁爱管理,从物质和精神等多方面调动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爱护员工、尊重员工,激发员工的责任心和自豪感,让员工对企业产生归属感,这样才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员工与员工之间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员工之间相互关心,才能精诚合作。“兄弟同心其利断金”、“人心齐,泰山移”,团结就是力量,企业战无不胜。
3、弘扬传统诚信文化,让企业流淌道德的血液
中国传统文化中伦理的诚信,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到了儒家那里,“信”成为经世致用的道德规范。治国做人,都离不开“信”:“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民无信不立”、“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孟子继承了孔子关于“信”的基本思想,并进一步把“朋友有信”与“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并列为“五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道德评价的基本标准和伦常规范。荀子也把是否有“信”作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重要道德标准。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在许多方面都各有主张。但不论是那一个学派,对诚信都是持肯定态度的。我国历代商人都尊崇“货真价实”、“童叟无欺”、“以义求财”、“欲而不贪”的基本道德。
以传统诚信为本的伦理规范与当代市场经济中信誉至上的原则是相通的。市场经济就是诚信经济,讲信用,重信誉,是其根本要求。在商品经济时代,有些商人见利忘义,道德沦丧。做假账、夸大宣传、“地沟油”、“毒奶粉”等让那些黑心的企业名誉扫地,永难翻身。诚信,就是要让企业流淌道德的血液。
诚实守信价值观的弘扬,有利于培养和形成人们的信用意识,有利于促进市场经济良性运转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4、弘扬传统“和合”文化,追求和谐发展
中华和合文化源远流长。在先秦时期,和合文化得以产生和发展。到了春秋末年,孔子更是把它作为人文精神的核心。强调“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老子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思想等,中国古代先哲们通过对天地自然、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和合现象作大量观察和探索,提出了和合的概念,对和合现象作本质的概括。所谓和合的和,指和谐、和平;合,指融合、合作。二者连起来是指在承认“不同”事物之矛盾、差异的前提下,把彼此不同的事物统一于一个相互依存的和合体中,各个事物取长补短,达到最佳组合,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西方国家在市场经济初期的“大鱼吃小鱼”似的残酷竞争中碰壁了,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于是“竞争合作”、“合作竞争”等概念应运而生。其实,我们的祖先早就提出了“和气生财,合作制胜”的企业和合文化
思想。
和合文化是调节人的内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良药”,是构建和谐企业的文化源泉。现代企业要弘扬和合精神,选择“和气生财,合作制胜,和谐共生”道路,才能真正做到“双赢”,并成为“环境友好”型企业。内部员工之间要和睦、企业与客户之间要和气、企业与企业之间要合作、企业与环境之间要和谐。在具体管理活动中,采取“多元化”、“差异化”战略,避免你死我活的竞争,力求把蛋糕做大,实现“双赢”;牢记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恩并回馈消费者;敬畏自然,保护生态环境。
五、借鉴传统文化构建现代企业文化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1、对传统文化应采取“扬弃”态度
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了千百年的发展演化,在历史长河中巨浪淘沙,不可避免有陈旧过时,甚至是文化糟粕。在建设现代企业文化时,首先要区分其中的积极和消极的因素,不能全盘复古;其次,中国的传统文化多为哲理,在指导现代企业管理实践时,必须将其化为具体的行为准则;再次,在建设现代企业文化时,还要引进西方先进的企业文化的理论和方法。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古今中外兼收并蓄,有机融合,形成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
2、企业家应该率先垂范
篇2
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企业文化;传承;借鉴;创新
企业文化并不是完全自然而然形成的,它要通过企业有意识地塑造才能建立起来。在企业文化的创建过程中,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根本,借鉴西方现代企业文化的优秀成果是依托,在融合东西方文化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是关键。继承借鉴和改革创新相并重,是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一、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国企业文化发展的最根本的问题是企业文化的中国化。中国企业文化建设只有根植于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吸取其中的精髓,使之成为企业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才能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以保证企业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可以传承的精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天下为公、忧国忧民的爱国思想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以“忠”、“孝”著称于世,不仅忠于君臣、孝敬父母,而且忠于祖国、忠于民族、忠于人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先人看来,当一个人的生命价值与国家利益、民族利益或人民利益发生矛盾或冲突的时候,就应该“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传统文化的整体观念、社群原则是国民人生价值取向的标杆,是“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产生的思想基础。“苟利国家,不求富贵”,“苟利社稷,则不顾其身”,它通过精神感召和意识形态激励,使公民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主动放弃自我利益,成就集体利益,使个人的利益与象征性的集体利益获得一致性,进一步达到社群的共识。热爱、忠诚、报效自己的祖国一直是中华民族深厚的思想感情和历久弥坚的精神支柱。所以,中国企业要把“以产业报国,以民族昌盛为己任”作为自己的经营宗旨,并能把企业利益、社会利益、民族和国家利益统一起来。
(二)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中华民族素来有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周易》中就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宝贵箴言。天道刚健,自然界生生不息地运行变化,人们当效法自然,养成奋发有为、不断进取的品格,在厄运和挫折面前不低头气馁,积极奋起抗争。“进德修业”,应与时偕行,顺应时代潮流,勤奋刻苦,务求有所作为,以立德、立言、立功。孔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说:“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为大丈夫。”道家庄子从一种自然主义的思想出发,提倡:“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并主张“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里所说的匹夫之志、丈夫行为与至人神举,就是对中华民族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精神的集中概括和生动写照。发扬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将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增强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整个组织充满活力,不断地向前发展。
(三)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宽容精神
“厚德载物”是指要像大地那样以宽厚的胸怀包容万物。“和而不同”是主张建立在事物相互区别和多样性基础上的统一,是不同事物的和谐一致,反对抹杀事物的特点和个性,强求事物单纯的、没有生命力的“一致”。和而不同是整体和谐的思想,是敬业乐群的团队意识。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体现在待人接物上为“和气”,体现在人际关系上为“和睦”,体现在国际环境上为“和平”,体现在价值取向上为“和谐”。这种“和”不是无原则的迁就,而是要宽容大度,,善于与人合作;建设我国现代企业文化,就要继承和发扬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宽容精神,允许差异、允许创新、允许多元,和平共处,,着力构建一个尊重个体独立性和个体利益需求的民主和谐的企业集团。
(四)崇德重义、修身为本的重德精神
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前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古训。儒家十分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认为齐家、治国、平天下均要从修身开始,意思是做事先做人,要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义”是人们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或道义所要求维护的公共利益。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义利规则,提倡舍己为人,克己奉公,主张“见利思义”、“义以为上”。海尔集团的宗旨――“真诚服务到永远”,就反映出德、义的传统精神在企业文化中的延续。
(五)中庸和谐的思想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根深蒂固的统治地位。中国人的处世经典,便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行为的基本准则。“中”是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中庸思想,主张为人处事要合乎时宜,把握节度,恰到好处,既无过分、又无不足,在一定的道德原则下达到和谐的境界和目的。基本点是要求人们为人立身要正,处事要坚持正确的原则和道理,力避发生过与不及的片面、偏激行为,使人际关系和整个社会保持协调和谐。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质就是正确处理企业发展中出现的公正与效率、财富与精神、增长与发展、资源与环境、道德与法律、竞争与和谐、对内与对外以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各个方面的矛盾和问题,在企业内外部建立一个稳定的、宽松的、良好的合作关系与发展环境,增强组织凝聚力,提升企业发展力。
以上传统文化所包含的精神和思想,经过科学扬弃和批判继承之后都可以也应该作为企业文化塑造的精神源泉。
二、借鉴西方现代企业文化的优秀成果
企业文化应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应具有兼容性的特点,需要在各种文化的交流与交融中吸取营养,获得生机,在继承人类社会一切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国外文化中同样包含可以补我所缺、为我所用的积极成果。其内容主要包括:
(一)科学理性精神
科学理性精神是西方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一种崇尚真理和正义、求实和尊重实践的精神。它认为客观世界的运行和发展都有其客观规律,人类可以依靠知识和理性思维、逻辑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人们必须把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置于科学的基础之上。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充分认识和肯定科学技术和科学理性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的巨大推动作用。
(二)现代人文精神和科学的人道主义
这是指的人道主义,它主张从现实的人出发,从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人们的社会关系出发,去关注和研究人的问题,从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中去看待人性。它强调要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实现个性解放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三)现代市场经济理论
西方现代市场经济理论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较完整和成熟的理论体系。我国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运行,特别是在开放的国际市场大环境下运作,需要全面了解并适应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如市场体系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市场机制理论;现代企业制度的构建及协调机制;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和市场主体利益驱动规律等。这些理论成果反映了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原则和要求,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四)现代管理科学理论
西方现代管理科学理论,是适应现代化大规模工业生产的需要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三个主要发展阶段――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和当代管理理论的成果,均对我国工业化进程中企业管理的发展具有积极地启迪和借鉴意义,特别是西方现代管理理论,它较少政治意识形态的色彩,主要是对现代生产活动以及企业、经济和社会管理活动的客观规律的认识和理论抽象,以及管理活动具体操作的程序、方法、规则等,完全可以为我国企业和经济、社会管理所用。
(五)创新精神
现代的“创新”概念是由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来的。熊彼特在其代表作《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把社会经济活动区分为两种类型:一是静态的“经济循环”,二是动态的“经济发展”。他认为经济活动从本质上说是动态的和不断发展的,而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作为经济主体的企业家不断地实现创新,即进行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目前,对创新的理解也不断发展,并将其分为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等多方面。因而,创新不仅是企业发展,更是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不竭力量源泉。除此之外,国外的现代化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也可以为我国企业文化塑造提供借鉴和启迪。
三、在东西方文化融合基础上进行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都有其存在的历史环境、地域环境和人文环境。我们在现阶段整理、继承民族传统文化,必须做历史的、具体的、科学的分析,无论是继承还是抛弃,都不是简单地、笼统地肯定或否定,而是要善于运用历史的、辨证的观点,立足于我国企业经营和发展的国情和历史任务,正确把握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向和潮流,用科学的态度清理和扬弃,以剥离其封建的和小农经济的杂质,提炼出与现代文明相适应的、体现优良思想道德传统的成分。即使是对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也需根据时代的要求加以改造,赋予其符合时代精神的新内涵。对于西方文化的借鉴,要注意结合我国国情,改造吸收其体现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精华,特别是现代以来与人类文明进步方向和现代化进程相一致、体现人类共同智慧和精神财富的文化成果。同时,还要自觉防范和抵制其腐朽因素和精神垃圾。对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要在科学扬弃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整合工作。这种整合是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的精神原则和价值标准,去改造并统摄引进的外来文化,使之适应中国现时代的国情和要求,并与民族文化相融合,使两者优势互补,共同成为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素材。这种中外文化的融合就是文化创新的一个方面,文化创新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在对中外文化进行交流融合、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实现超越,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孕育出新的文化内涵。企业文化的创新来自于其内在的创造性,在信息化背景下,创新的作用得到空前强化,并升华成一种社会主题。创新成为企业的生命源泉,创造性和灵活性成为最突出的资源。在工业文明中,是用过去的确定性来对付未来的不确定性,而在信息文明中,则是通过主体创新的确定性来对付未来的不确定性。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循序渐进地探索建设的方法和途径。企业文化本身就是在动态中不断升华的人类价值理念体系。企业文化一方面要跟上社会主流文化的发展,要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进步,另一方面,也要与企业的经营活动和管理创新紧密结合,随着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不断地改进与重塑。因此,企业文化建设要由浅入深,并把其纳入企业的总体战略当中。
企业文化的塑造过程要整合古今伦理观念,融合中西文化,以成为企业运营、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并会产生多层次的社会经济效应。
参考文献:
1、刘光明.现代企业文化[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2、万顺福.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3、刘承华.文化与人格: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一次比较[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篇3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中国传统文化;学生综合素质
首先,传统文化教育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缺失。
1、不懂怎样尊重别人。
现在的学生,在平时的与人交往中就几乎不尊重别人的感受,用时髦的词叫“非主流”吧应该?在课上随意扰乱课堂秩序也成为了一种“独特”的为人方式,歪风邪气盛行,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孔融让梨”“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尊敬师长”等许许多多的优良传统,都不复存在。
2、不知如何诚信待人。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而现在的学生对于诚信来说,越来越不在乎,越来越不当回儿事,小到上课迟到,旷课,作弊等,大到对人对事接物等,关于“诚信”二字,根本不放在心上,把这种最基本的传统文化内涵都抛之脑后,淡薄人性!
3、脆弱的心灵承受。
在我国计划生育的国策下,现在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都是“公主”“王子”,过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自理能力太差,从小经受的挫折也相对很少,抗打击能力太差,如果脱离了自己的依赖对象,那么整个人都不知所以,脆弱的心灵让现在的学生更容易逃避现实,沉迷虚幻的网络之中。其实针对这种现象,也是说明现在的学生正缺少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气势。
其次,由于缺失传统文化教育而造成的问题。
1、文化素养不够造成的问题。
在现在的学生中,通过谈话交流发现,只有极少数的学生对我国的传统文化素养略知一二,虽然稍作了解,但也只是表面上的,肤浅的了解,并没有真正领会到精髓所在,更没有真正把握传统文化的重点!因为学生不具备自信的原因,一般高职毕业的学生在面对就业择业的问题时,缺失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才使自己迷茫不前,搞不清自己的目标是什么,弄不明白自己的未来计划是什么,还有很多学生只会抱怨自己在学校学的知识太少,但他们不能明白的其实即使他们对传统文化素质的缺失。
2、缺少美德教育造成的问题。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在美德教育方面也是比较缺失,主要表现为现在的孩子感恩、诚信的思想较弱,很多孩子在与人交往中,造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不善听从他人的建议,与老师、同学之间表现极度冷漠;不懂如何尊重别人及其劳动成果;对自己的父母缺乏孝心等。人性淡薄,没有感恩之心。
3、对自己的生活思想错位造成的问题。
“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这是指做人应有的人生态度、生存理念。真正聪明的人应该学会如何在逆境中生存,不要总是依赖别人,要学会靠自己“自强不息”,面对坎坷的人生不断克服困难、超越自我,从而实现自身的目标与价值。在现在的高等职业院校中,大部分学生都没有真正领悟到自己需要的到底是什么?从而让生活思想错位,造成不必要的问题。
再次,现在的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应怎样看待传统文化教育。
1、让学生学会挖掘传统文化精髓,继承传统文化精华。
中华上下五千年,我国自古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是值得我们骄傲的宝贵知识,我们现在的年青一代有责任,有义务将我国的传统文化继续传承下去,并且发扬光大。所以,我们应该好好培养学生学会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取精华,弃糟粕”,结合现代的文化素养,更好的梳理加固,认真的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永远传承下去。
2、让学生学会新旧结合,给传统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
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历经千年传承,但对于时代的影响,我觉得我们一定要善于结合现代的实践,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做出有益的补充,不能原版原套,墨守成规,在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进行有益的改革,结合时代气息,不断发扬光大!
3、让学生学会张弛有度,弘扬传统文化。
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每一个人为人处世的基础,是每一个人取得别人尊重,赢得成功的先决条件。对于目前的社会而言,假如我们都具有这种条件,那么我们整个社会的和谐也会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
教育家孔子提出道德是立国之本,大学中也曾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几千年前的中国人的祖辈们都能把个人修为与治国平天下相关,那么在如此发达的现代社会,在高等教育职业院校中,更应该主张倡导学生将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传承下去,弘扬下去!
第四,利用传统文化对学生素养提高的具体办法。
1、创造古色古香的阅读氛围。
利用高等院校的各种条件设施,开展各种适合学生的阅读活动,“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阅读能力,在校园中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让学生在阅读的同时,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进而渗透优良的传统美德!
2、开设各种以渗透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活动。
为了更好的让我们的高职学生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 选用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方式方法,运用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形式,积极调动学生们参加的兴趣,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知识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区,利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让学生自主形成优良的品质美德!
3、让传统文化教育走进高职教育课堂。
篇4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当前的现代公共艺术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文化艺术的不断发展能够正确的处理人与人和人与社会的关系,更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创造了交流的媒介。现代公共艺术的运用不仅为现代社会提供了服务的手段,更起到了为人民服务的重要作用,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为人们的精神追求提供了物质上的服务。在现代公共艺术设计的过程中,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公共艺术有效的结合起来,是当前我国公共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公共艺术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为现代公共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当前各种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通过人们长期的积累创造出来的,它是一个民族精神和文化最真实的体现,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感染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的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开始注重对公共艺术的审美要求,传统文化在继承的过程中包含了丰富的内涵,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鲜明的传统文化特征,是人类智慧和发明的重要体现。现代公共艺术在实践的过程中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形式,并且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不仅包括对公共环境的规划还包括对造型的设计和材料功能的选取,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有效运用,实现了现代公共艺术创造的快速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人们对美的追求要追溯到一万八千年以前。那时的山顶洞人已经开始对装饰品有了一定的研究,例如钻孔和着色等方面的运用都体现了人们对美的认知力。之后人们又掌握了青铜的冶炼和各种工艺品的制作方法,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后的绘画艺术、建筑艺术和民间艺术都为传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传统文化的运用方式表现的淋漓尽致,实现了现代公共艺术的发展。传统文化的最主要表现形式体现在民间的手工艺品,并且这些手工艺术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呈现出浓厚的民族特征,这样的特征为设计师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运用形式上能够触动人们的心灵。我国的传统文化在继承和发展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且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对理论知识的了解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成为现代公共艺术在设计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素材,对传统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继承性作用,并且成为设计师创作的源泉。
二、传统文化在现代公共艺术设计中运用的策略
1.在现代公共艺术设计中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
传统文化的影响在现代公共艺术设计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进行现代公共艺术设计的过程中,应该结合当前时展的需求,将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到设计理念当中,更好的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公共艺术设计的融合。我国的传统文化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集中了儒家和道家传统文化的精髓,对环境文化的设计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结合当地的社会环境和人们的审美需求来进行公共艺术设计,在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的情况下,提升艺术设计的水平。通过这样的形式能够促进传统文化的发扬,展现浓厚的传统文化精神,才能够创造出让人们满意的作品,更好的满足人们对当代审美的需求。
2.在运用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
在传统文化运用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创新,传统文化的历史悠久,是人们长期的实践形成的,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传统文化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紧跟时展的步伐,所以在进行现代公共艺术的设计中应该注重结合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当前时代的特征,在设计中融入创新意识,设计师在设计时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充分的掌握,并且吸取传统文化中精髓的部分为之所用,在设计的过程中进行不断的优化,还要结合时代的特征,设计出来具有时代气息的公共艺术。在对传统文化继承的前提下,还需要推动创新技术的发展,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公共艺术实现共同的发展。
3.传统文化可以促进现代艺术的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到来,各国的文化交流也变得日益密切起来,各国开始重视精神层面的发展,在进行公共艺术建设的过程中进行文化的渗透,当前我国的设计工作也开始向着全球化的趋势发展,开始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和继承。当今社会人们的审美需求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中国传统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全球化文化的影响,由于文化环境的转变,使传统文化的思想在人们的心目中形成了一定的思想观念。因此,在进行公共艺术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合理的利用传统文化的元素,保证传统文化与现代环境和谐共处,通过不同风格传统文化的展示,来促进现代艺术的发展。
结论
篇5
重现在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物品中,达到审美和实用功能完美结合,所以艺术反过来又作用于文化。此外,艺术设计很大程度上受民族、宗教、文化等不可量化因素的影响,其是艺术与科学的结合体,体现的是一种文化。所以,一件设计作品的好坏要看其是否体现出设计者独特的设计理念和文化内涵。其中,文化内涵是检验设计作品是否具有恒久生命力的根本,传统文化是艺术设计的保障。
二、传统文化在艺术教育中的传承与更新
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并不是守旧复古,而是站在历史的巨人肩膀上创造出符合当今时代精神的新文化,要吸收优秀的文化内涵,强调传统与现代的整合,指导现代设计。当今,在大部分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无论是本科还是研究生教育,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大多都被忽略了,普遍引用来自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的“三大构成”教学体系,过于强调理性、规则、程式等因素,而忽略中国传统美学和文化内涵,导致学生作品呆板、僵硬,没有生命力,抑制了学生个性的表现和发展。因此,在课程安排里,要合理、适当地加入能体现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要使学生体会到中西文化的区别,把理解、吸收、融合后的文化应用到艺术设计中。
在课程设计中加入传统文化的教育。首先结合各个设计专业的特点设置一些传统文化美学的课程,为了避免内容枯燥、乏味,应该结合实例来进行,多举办相关的讲座、论坛来丰富学习方式,鼓励学生互动,促进其学习的积极性。力求使学生能透过现象看本质,领悟且掌握传统文化的精髓。此外,还有很多其他方法适合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总之,我们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更新教育模式,使“传统文化”这个民族之根深深扎入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当中,尽快完善教育体系,明确设计师的民族观和地域意识,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全球化设计领域中留下自己的脚印并产生深远影响,这是传统文化对艺术教育的最大意义。
创新是一种能力,现代艺术教育要在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两种文化相互融合的过程中有所取舍,探索出符合当代社会科技高速发展的新的文化价值体系。这种以本民族文化为根基谋求发展的更新正是我们所需要的教育。我国一些著名设计师的作品就体现了这种“根与更”的继承与创新。世界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让苏州的传统建筑风格结合现代设计理念,摆脱了中国传统风景园林设计的思路,传承和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这种对传统园林风景设计精髓的不断挖掘和提炼,给中国园林建筑的发展指出了明确方向。
篇6
中国传统文化包罗万象,蕴含着多种多样的视觉样式。图形符号是古代传达信息、解读信息的一种重要工具,其“形”“色”“神”“意”渗透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包括人、动物、植物、图腾、几何形状等视觉符号,都是记录文化内涵的传统图形元素。广为流传的历史典故、神话传说、文学作品、成语中的人和景,以及其他约定俗成的事物组合,如“梅松竹,岁寒三友”寓意坚贞至诚的友谊,莲花和鱼象征“连年有余”的好意头,喜鹊和梅花喻意“喜上眉梢”,“三羊开泰”寄托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望等等,都通过特定的图形元素传递出朴素的民族情感,其丰富的意念和造型充分诠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这些极具“中国味”的元素,古老而质朴,历久而弥香,表现出了鲜明的民族个性。正如图案学家张道一教授所言“民间艺术乃本元文化”,倘若把富有民族特色的图形元素融入到设计理念当中,必将为中国海报设计送来一缕春风。翻开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发展史,从文人画到宗教画,从宫廷美术到民间美术,无不运用了形式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无论是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工艺,还是殷商时期的青铜制造;无论是战国时期的器皿、帛画,还是汉代的雕塑、画像石;无论是唐宋的绘画,还是明清的瓷器;抑或民间艺术中的剪纸、纹饰、戏剧、面具、木版年画、建筑等,彰显了或恢弘,或灵巧,或粗犷,或精致,或浓烈,或简约,或奢华,或质朴的各种艺术手法。不管是笔墨飘逸的国画丹青抑或个性张扬的装饰图案,不管是千奇百怪的民间剪纸抑或题材丰富的木版年画,都深深烙上了本土文化的烙印,透露出中华儿女独有的审美观和表现力,为海报设计提供了充足的养分。中国山水画一气呵成的畅快笔意,讲究“迁形取神”“情景交融”的手法运用,富有哲学思想,对后代设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许多设计师的作品中,朴素的东方传统文化情结清晰可见。誉满全球的香港设计师靳埭强,善于吸纳传统文化精髓,融中国水墨技法与西方现代设计理念于一炉,创作的海报大多流露出这种无法割舍的“水墨精神”。
在审美视觉的体验中,海报设计是在特定时代、特定时间以及特定文化下从事的设计活动,如镜子一般客观真实地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精神。因此,海报设计更加需要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将文化内涵熔铸在设计理念中,来突出“中国化”的视觉体验。在海报设计的过程中要坚持活学活用原则。倘若我们一味采取“生搬硬套”的办法,对传统文化不假思索地吸收,不但使传统文化发掘止于浅表,相反还会使海报设计更加远离传统文化。随着社会审美观的不断发展,海报设计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如何把民族性、时代性和创造性有机结合起来。对于传统文化,应采取批判地继承与吸收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造型和寓意上进行深入细致的提炼、分析、判断、重组、延伸,借助现代设计方法和视觉表现形式,赋予其新的内涵与意味,使其与现代审美视觉无缝融合。传统文化精髓是中华儿女根之所系、魂之所依,对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造就了艺术创作的“中国结”,因此海报设计要做的不单是抓住形式和内容,最重要的一点是把传统文化的“精、气、神”创造性地融入海报设计的视觉语言当中。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多元文化相互交汇激荡,人类传播方式不断地发生改变。作为一种人类接触密切、与人类进行信息交流的传播媒介,海报已然成为现代社会人们讨论最多的话题之一。成功的海报设计,应是人性思想的激烈碰撞,是超越时空与文化限制,超越交流障碍因素,实现设计师与读者心灵相通的直接对话。因此,在多元文化并存的格局下,海报设计既不可“全盘照搬”外来文化,也不可坚持狭隘的民族主义,应根植于本土文化,积极借鉴和吸收先进文化,充分体现国际性与区域性,将外来文化的有利因素融入海报设计中,丰富文化内涵,为传统文化穿上民族盛装走向世界增加动力。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每一点积累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资源,为后世艺术创作和创意设计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海报作为现代社会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信息交流媒介,应在深层理解和吸收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进行前瞻性的思考和创新性的探索,把握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最佳结合点,赋予设计更强的生机和活力,使当代中国海报设计绽放出令人瞩目的光彩。
本文作者:周裕荣工作单位:广州市轻工职业学校
篇7
一、课本内容中传统文化有效利用
在初中语文课本教材内容中,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料,例如常规的文言文、诗词歌赋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文学造诣的高峰,经典古文故事,传达了古老时代的文化印迹。这些传统文化的文字作品,经过了悠久历史的沉淀,深刻的打上了时代的烙印,让人们可以间接的对中国古文明做有效的了解,了解中国传统特色。无论是遣词造句的技能,还是古文明的了解程度上,通过相关文章的学习,学生都可以充分体会到其中的特点,甚至可以发挥自身能力进行模仿,在模仿的基础上可以进行再创造。
大部分学生对于课本内容都较为排斥,主要是由于应试教育模式下导致的学生课业压力所致,因此学生无法调整到更为放松的状态去欣赏传统文化作品。这并不是传统文化作品的问题,是整个学习氛围所形成的阻碍。因此,在课本材料资源的利用上,教师要发挥创造能力,让学生尽可能的排除学业压力的干扰,静心地去欣赏传统文学作品所潜藏的魅力。
在具体教学方式上,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播放相关文章所代表内容的影视作品,让学生直观的感受文章所描述人物、景色的特点,同时通过演绎作品的感染性,让学生更容易将情感融入作品的体验中,提升领悟能力。在诗词歌赋的欣赏中,可以配合传统民乐做背景音,或者通过网络优秀的朗诵选段进行文章内容的声情并茂展现,让文学作品更具有感染力。而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由于资源的局限性,往往没有相关作品的多媒体材料,因此更多地采用个人朗诵的方式,而这种朗诵方式由于个人口音偏差或者理解偏差,会导致无法发挥作品应有的魅力。而当下网络资源丰富,可以将公认最优质的朗诵材料进行播放,一方面减少了课堂教学朗诵压力,另一方面可以提升作品朗诵出来的效果。甚至可以寻找具有个性化的朗诵表现方式,给予学生不同的感受。让学生充分的感受课本教材并不是呆板老旧的东西,通过新的形式演绎,可以散发出更多光彩。
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内容的传承需要立足课本,同时也可以配合多元化资源进行课本资源的升级转化。
二、信息化发展下的多元化传统文化资料利用
初中语文教学中,除了课本有限的传统文化作品外,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带来的丰富信息,挑选更适合各班级、各学校、各地域情况特色的传统文化资料。这种资料的选择可以出自热门话题,也可以是高等学府的推荐作品,更可以是本地人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元素。而利用的方式也可以多元化,可以进行话题讨论、演讲、作品赏析写作、情景演练等。传统文化并不代表呆板沉闷或者老旧,在新时代的利用中也可以发挥其巨大的作用。例如在2016年春晚上,就运用了大量的对联。对联就是传统文化有效传承至今的典型代表,可以通过对联的特点与创作来提升学生在传统文化运用上的能力。不要让学生认为传统文化是老旧不可用的,其实它离我们生活很近。甚至学生可以对经典对联的学习,再创作后运用到自家的对联制作。还有传统影视作品赏析,可以通过影视作品对传统风俗或者典故的讲述来让学生做进一步的认识。例如《三国演义》《红楼梦》等经典文学作品,在当下都有非常经典的影视作品,可以通过让学生欣赏经典选段让学生对于经典文学内容有初步的了解,甚至从中激发学生兴趣,进行有效的、深入的阅读。无论学生是通过文学作品原始文字作品,还是现代流行的影视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只要学生阅览过就可以达到传统文化的知晓,进而达到传承的作用。
传统文化的知识是老的,但是传承的形式可以是多样化与新颖的。面对着新一代的初中青少年,初中语文教学中对于传统文化知识的教学可以通过高科技等丰富手段进行不断多样化的展示,充分的吸引学生关注,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传统文化学习中。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传统文化的包装者,对于相同的文化内容,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时代特点进行不同形式的包装,进而获得学生更高的认可度,让学生吸收到传统文化精髓。在传承的方式上不要拘泥于老旧形式,可以让传统文化保持原汁原味,也可以在时展的特色元素上进行升级改良,保留精髓,去其糟粕,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
篇8
一、重视传统文化课程的教育
传统文化课程的精品课程虽然还存在,但是许多地方的幼儿园学校都没有开设这门课程,这就使得我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有了很大的缺失,幼儿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其课程的设置与学习对幼儿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根深蒂固的。教师可以在幼儿时期就倡导孩子们多读像《三字经》这样的经典,虽然其中的一些文化经过岁月已经有所变化,但是大部分的思想都是精髓,虽然幼儿可能对其中的一些道理不太了解和明白,但是只要有传统文化的课程伴随着学生,他们就能不断进步,不断超越以前的思维。因此,在幼儿时期就要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将文化的精髓传播给每一个学生,这样通过幼儿时期的课程学习,学生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就能有大致的了解,虽然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深意可能不太了解,但是幼儿时期所学习的文化能让每个孩子受益一生,对于孩子以后的道德修养有很大的作用。
二、重视家庭传统文化的熏陶
父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孩子从一出生就受到父母言行举止的影响,在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就是孩子的示范者。家庭中所发生的事情都会对孩子有十分深刻的影响,尤其是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都会逐渐深记于心,并向父母看齐。因此,在家庭中,父母要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在平时的打交道中,就要懂礼貌、懂礼仪,孩子在做错了事情,就要让孩子去道歉,并且去改正,当然父母自己做错的事情,也要勇于承担自己的错误。父母在为人处事方面要注重对孩子的教养,在家里,父母要多宣传榜样的力量,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遇到长辈要懂礼貌,主动打招呼,养成尊老爱幼的好习惯。同时,父母要多读书,不仅仅读一些教育孩子方面的书籍,也要读传统文化方面的书籍,使孩子跟着父母的脚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此外,父母也要督促孩子去进步、去学习,孩子有了错误要及时纠正,从而养成良好的文化素养。家庭的这种传统文化氛围对于孩子的思想行为以及健康成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也为继承我国优良传统文化,发扬优良品质奠定了基础。
三、重视传统文化元素的渗透
在学习、弘扬以及传授我国优良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要注意采用不同的传统文化的元素,例如,家长或者幼儿园教师可以让小孩子进行游戏,从而从一些简单的游戏中懂得助人为乐与团结合作的精神;可以让小孩子玩中国象棋等游戏,了解我国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在学校,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诗词的背诵比赛与中国传统文化一些经典故事的讲解,让孩子们从小小的竞赛游戏中学到更多的传统文化精华,从而保证学生能够从知识中学到我国的经典文化。另外,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去做一些手工剪纸等动手活动,让小学生在动手中体验劳动的光荣与我国的手工传统文化的魅力。除此之外,对于幼儿的传统文化教育来说,可以让孩子们举办唱红歌比赛、进行古代优秀诗歌朗诵、进行一些优秀小品的表演等这样就能大大加深小孩子学习经典文化的兴趣与动力,从而使孩子们在迁移默化中接受到中国经典文化的教育,帮助孩子们在多种多样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中感受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儿童的品德修养与文化根底在学校多样化的文化学习中就能得到进一步渗透。
四、重视家长与教师的榜样性
教师与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力量,父母与教师要想让孩子学好传统文化、懂得更多的礼仪知识,就要非常重视自己的言传身教,做事先做人,父母与老师要时时刻刻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处在幼儿时期的孩子们,他们拥有超强的记忆与模仿能力,如果家长在家里不重视自己的行为,就会使孩子们的情绪、行为等受到父母的影响,从而在短时间内形成不良的习惯;而同样如果教师在自己上课时迟到,在班上经常辱骂同学,就会给孩子的成长造成不良的示范,给学生迟到、骂人等留下把柄。因此,作为长辈,要格外重视自己的带头示范作用,孩子的不良习惯与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父母造成的,父母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传统文化的学习在幼年时期主要是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并引导孩子们逐渐走上正轨,家长与教师做好自己的榜样与示范,才能让孩子真正学好传统文化。
五、结语
幼儿时期是学习与成长非常关键的时期,作为家长与幼儿的教师,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幼儿时期作为孩子成长发育的初始阶段,对孩子以后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幼儿教师与家长要重视从自身的行动出发引导孩子们学习,同时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保证孩子们在健康向上的学习氛围中学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将幼儿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真正相结合。
作者:王庚元 单位:广西桂林市资源县机关幼儿园
篇9
一、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确保活动顺利有效开展。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袁洪杰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会议明确职责分工,由教导处和少先队共同完成好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确保了此次活动的顺利开展,并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二、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载体,开展丰富的学习践行活动。
1、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
由教导处统一安排,每节课上课前进行3分钟的古诗词诵读,除此之外,学校利用多媒体设备,利用红领巾广播,进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宣传,积极为学生营造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从而树立好好学习的志向。
2、推行孝信雅行的教育活动
(1)清明节、在学生中组织开展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缅怀先烈、共创未来”为主题活动内容,形式多样的清明节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在学生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和道德体验活动,凸显教育的实践性和生活化特征。让学生认知传统、弘扬传统,增进其爱祖国、爱家乡、爱他人的情感。
(2)利用“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等节日开展“感恩父母 践行孝心”的实践活动;
(3)为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爱护集体、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关爱他人。我校以此为契机以“感恩励志,红五月”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
3、积极开展特长教育,推进艺术素养培育工程。
我校本着积极发展学生特长为原则,2018年4月份开始了社团特长教育活动。组织成立了京剧、剪纸、阅读、合唱、民族舞等8个社团。社团活动在领导班子的高度重视下,精选特长教师,给学生创造展示特长的机会,让学生能够学有所长,德识长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积极为学生营造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
篇10
关键词:国学精粹;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
如今,随着教育政策的颁布和引导,国学由此被重新发掘,被赋予了更多的现实和现代意义,已不仅是单纯的传统文化的继承,而是一种应社会需求而生、被赋予了更多时代意义和历史使命的民族文化之本。作为高等教育的载体,高职院校对国学的传承与复兴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市场经济和就业压力下,为了增强核心竞争力,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把国学精粹引入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中,是尤为必要的。
一、高职院校将国学精粹教育引入职业道德教育中的可行性
(一)国学唤醒了民族文化特别是传统道德的基因,适应了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需要
国学教育是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教育,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同时,根植于本土的民族特色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1]。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中采用国学精粹教育,是践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缩小了职业教育与基础道德教育之间的距离,使二者相互渗透并朝综合化方向的发展。
(二)国学精粹中的道德观点和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理念相契合,是建设精神文化家园的需要
国学精粹教育中道德的设计与建设思想非常鲜明,儒家的思想精粹在于明明德,开启自己的本有明德之灯;佛家清除如来藏的客尘垢障,展现如来的本地风光;道家是以至德合于常道,知常曰明。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理念不是一系列职业道德规则制度的传达,而是点亮学生的内在道德心灯,做到良心长明。二者理论观点相契合,将儒释道思想与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从道德层面原因的剖析到精神家园文化建设的构想,做以精辟解析,培养一批具有传统文化底蕴的职业人。
二、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中引进国学教育的作用
(一)突出精,有利于夯实学生思想基础
高职院校学生作为大学生的一部分,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西方文化的撞击,站在社会前端的大学生很容易受到影响,价值观尚未稳定的他们,很容易走上功利主义和极端主义道路。针对高职学生的功利性和现实性,国学教育,尤其是国学精粹的教育,不是泛泛而谈,而是针对高职学生本身的现实情况,以拿来主义的精神选择教育内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选取对创业素质、创新能力、职业道德等培养有帮助的内容,古为今用,用优良的文化传统来熏陶和培养学生的精神信仰,以内心文化道德律令来指导、规范自身的职业行为。传统价值观的核心“仁”,可使高职学生从本我角度出发,在个人利益之外兼重集体利益;儒家人文思想的精华“诚信”,可使高职学生在市场经济下保持“诚信”,促进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则可激励高职学生在积极进取的同时注重道德的完善[2]。国学精粹中对进取精神和道德精神的双重持守,有利于夯实高职学生的思想基础,既增加社会责任感,又促进自身人格完善,动态循环,从而完成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双重实现。
(二)突出活,有利于夯实学生动力基础
圣人曰: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强调:“广大教师要用好课堂讲坛,用好校园阵地,用自己的行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细无声地浸润学生们的心田,转化为日常行为,增强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价值选择能力、价值塑造能力,引领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讲话,为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国学教育不是一个单纯而静态的概念,它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动态文化传承[3]。高职院校不能将内涵无比丰富的国学精髓以条款的形式机械地灌输到学生头脑里,而是要和学生的需要相结合,紧扣“三个环节”,把握“三个契机”来开展。第一,紧扣活动环节,以争创为契机,以点带面,使学生自觉践行职业道德,形成良好的职业风貌。高职院校在“文化塑校”的办学理念下,将国学精粹和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开设“国学精粹”课程,课程设计上,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而是通过各种国学实践活动将中国传统文化精华落实到学生日常的行为举止当中,学生研读传统国学精粹书籍后,撰写读书体会、心得感悟,可以自主选择必修课、选修课、校园文化活动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增强了对文化的认知感,促进了自我对职业理想、职业信念的理解,端正了职业态度,提升了自我价值感,自觉规范自身的职业行为。第二,紧扣交流环节,以宣传为契机,对职业道德高尚、就业后有突出的表现的校友,及时宣传、优先宣传、重点宣传,用“看得见的鼓励”带动示范效应。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媒体,在校局域网开国学精粹导读专栏、国学经典讲堂,专门聘请优秀校友做报告,将职业精神和国学精粹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分享平台,使他们充分感受到传统美德在塑造职业精神方面的突出作用,从而加深对职业道德的理解和文化认同。第三,紧扣激励环节,以选人用人为契机,将忠诚爱民、敬业爱岗、公平正义、清正廉洁等传统职业道德内涵和国学精粹相结合,分解到各类先进评选活动及就业招聘中,夯实学生动力基础。高职院校将职业道德考核作为选人用人的重要指标,严格贯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人用人理念。将对职业道德的考核列入个人档案,与奖学金、助学金评比相挂钩,并作为入党、就业推荐的重要依据。
(三)突出实,有利于夯实学生组织基础
当前,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中,普遍采用以德育教育蓝本为基础的养成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有限,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造成“事倍功半”的不利局面。国学精粹教育的开展,应该坚持以学生为本,以联系实际的、深入浅出的、辩证说理的、循序渐进的、为各专业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讲授国学,传道授业,释疑解惑,选取学生熟知的当地资源,注重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这些资源中蕴含的文化价值,通理明德,修身养性,增长做人、做事的智慧,从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学生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中引进国学教育的现实意义
在当今的大学校园,无论价值取向还是行为表现,都有诸多不良现象,面对学生种种表现,旧有的“理想”式说教形式的职业道德教育,不能解决学生的精神危机,对学生和谐人格的塑造和荣辱观的形成收效甚微,高职院校育人工作甚是艰巨,迫切需要一种新型的教育方式,满足学生文化生活内需。根据政策文件的要求,高职院校需要转变办学理念,向传统文化寻求资源,把战略重点放在国学精髓教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第一,职业道德教育中引进国学精髓教育,是对学生关于重塑和谐人格和荣辱观呼唤的回应。国学精髓蕴含着丰富的职业道德教育资源,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高职学生属于专科层次,他们有着当今年轻人的优点,思想比较活跃,动手能力、专业技能、适应性比较强,但由于受学历差异认知度的影响,心理比较自卑,逆反心理比较严重,道德知行分离。在国学精髓中,有很多健全人格道德成长的知识,如“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是民族文化的瑰宝,通过学习,有利于提升高职学生的道德品质,逐渐形成道德精神和进取精神的双重操守,促进人格完善,增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明确自己的职业理想,从而完成和谐人格的塑造。第二,国学精髓中传统文化思想契合社会主义荣辱观中是非善恶道德评价的价值观,是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建设重要的思想资源。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实质是一种对是非善恶的道德评价的价值观,为了增强文化底蕴,提高高职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必须加强国学精髓教育,深深根植于传统文化的沃土中,汲取营养,增强文化内涵。职业道德教育中引进国学精髓教育,有利于学生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观是人们对于各种事物、行为、现象的意义或价值的认识和观点,正确的价值观是人们进行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重要尺度,价值观教育是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4]。同样,国学精髓教育中传统文化知识也与一些价值观紧密相连的思想观念。例如仁者爱人思想,强调个体的内心修养及正确地处理与他人的关系,仁者主张从完善自己的人格入手,达到恭、宽、信、敏、惠的特质。团队的和睦相处,需要仁的氛围。礼者敬人,团队的和谐表现在成员之间的尊重与包容,对合作的伙伴的尊重与包容,日常工作中要求彼此之间以礼相待,相互尊重;与合作伙伴之间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以礼待之。所以,在职业道德教育中引进国学精髓教育,从职业道德规范所体现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要求入手,把价值观教育和职业观教育相结合,可以使学生重建精神家园与道德信仰,自觉抵制不良诱惑,认识到自身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应该具有的文化素质的差距,认识到自身与从业后职场需求和岗位素养的差距。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徐盛栋,何琪.基于国学教育构建高职职业道德教育体系探析[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3(3):4-7.
[2]施晶晶.浅谈加强高职学生的道德教育[J].才智,2009(22):48-49.
[3]邢伟.试论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工作中的新尝试[J].成功(教育),2011(21):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