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艺术与审美范文

时间:2023-07-07 17:35: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电影艺术与审美,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电影艺术与审美

篇1

[关键词] 审美现代性 当代电影 反思性 复杂性

一、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的内涵

现代性是当今学术界出现频率相当高的几个词之一,当然也是探讨比较多的对象之一。学术界众说纷纭,甚至有些人把“现代性”与“现代”、“现代化”、“现代主义”等混为一潭。现代性是一个很复杂。有歧义。内部又充满着矛盾的概念。但是学术界又有个大致的认同。这里沿用国内学者周宪所说:“现代性主要包含了两个基本层面,一个是社会的现代化,它体现出启蒙现代性的理性主义对社会生活的广泛渗透和制约:另一层面则是以艺术等文化运动为代表的审美现代性,它常常呈现为对前一种现代性的反思、质疑和否定。历史地看。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系列的紧张关系。”由此可以看出审美现代性是现代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与启蒙现代性相对而言的,并与启蒙现代性形成一种张力,作为启蒙现代性的理性主义的反思和批判的力量而存在的。

启蒙现代性是现代科技进步,经济和社会急速发展的产物。是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的结果,它的表现就是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物质文明的发展,它主要以工具理性为核心原则,它以工具理性为其手段来达到人类社会的美好的最高目标。通过工具理性来成就其启蒙的目的。实现社会的合理化。但是在社会物质合理化的同时。工具理性的核心原则同样也侵入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社会关系之中。人的内心也如同工具般冷漠,人的内心在冷静、理智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淡漠了人最重要的情感。人沦为了科技进步的工具和手段。这正是审美现代性所要批判的。审美现代性的产生是伴随着启蒙现代性的产生而产生的,二者几乎同时构成了现代性这个复杂的整体。而且审美现代性始终作为启蒙现代性的反思力量而存在。“在齐格蒙・鲍曼(ZygmuntBauman)、厄佛曼(U.Oevermann)、哈贝马斯等人的现代性图景中。审美现代性被认为是启蒙现代性的对立面,一直担负着制约、反抗现代性理性专制的使命。二者共同构成现代性赖以发展的内部张力。”后来美国学者卡林内斯库在其《现代性的五副面孔》中也对此作了深刻的分析。由此呈现出审美现代性的内涵:“审美现代性就是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分化出来的一种独特的自主性表意实践,它不断地反思着社会现代化本身,并不停地为急剧变化的社会生活提供重要的意义。”正如周宪所说,审美现代性“像是一个爱挑剔和爱发牢骚的人,对现实中种种不公平和黑暗非常敏感。它关注着被非人力量所压制了的种种潜在的想象、个性和情感的舒张和成长:它又像是一个精神分析家或牧师,关心着被现代化潮流淹没的形形的主体,不断地为生存的危机和意义的丧失提供种种精神的慰藉和解释,提醒他们本真性的丢失和寻找家园的路径。”

二、审美现代性与艺术的渊源

从工业革命以来,社会物质文明在启蒙的同时,文化艺术也相应的对启蒙现代性做出了自身的反映。审美现代性主要是表现在文化艺术当中。自审美现代性产生之日起就与艺术有着深刻的渊源,而且文化艺术就是审美现代性反思救赎工具理性的最重要的领地。“从韦伯的‘铁笼’和审美的‘救赎’,到齐美尔的‘文化悲剧’。经典的社会理论大师似乎都在传递一个信息。那就是现代性的内在矛盾导致了文化不再是那种服务于社会协调团结的力量。尤其是艺术。”

审美现代性,从其字面上看是审美与现代性联系在一起。是现代性本身的审美方面。这本身就与美学有关。而正如黑格尔所说:美学是关于艺术的哲学。由此审美现代性(有人也叫美学现代性)自其名诞生之日起就与艺术产生了很深的渊源。另外。从文化艺术自身来看。文化艺术自身存在的颠覆性成了审美现代性诞生的重要因素。马尔库塞在其《审美之维》中论道:“在社会的另一极,及在艺术的领域中,对‘给定’的现实存在的否定和抗议传统,却一直固守着自己的天地和自己的权利。”“确实。在艺术的本性中存在着颠覆的潜能。”正是艺术中这种颠覆的潜能在启蒙现代性必需的张力之中显示最为重要的力最。启蒙现代性发展必然需要一种与之抗衡的张力才能保持社会的和谐。鲍曼也说到:“现代性的历史是社会存在与其文化间充满张力的历史。现代存在迫使其文化成为自己的对立面。这种不和谐正是现代性需要的和谐。”再者,根据马克思的思想来看,文化艺术作为精神文化自身对物质文化具有反作用。审美文化的这种对启蒙现代性的反思也是现代性自身物质生产发展所必需的,表现为对现代性本身的文化反叛。

在大众文化蓬勃发展的今天,视觉文化作为一种新的势力凸显在精神文化领域。影视也成为传统艺术之外的第七艺术。甚至成为了当今最为大众所熟悉,影响大众最为深远的艺术。审美现代性主要表现在艺术领域,作为这种影响人数最多的艺术。影视艺术也在现代性的语境之下,也成了审美现代性反思启蒙工具理性的重要领地。尤其是当代的电影艺术带有审美现代性中最重要的反思特征,成为了当代审美现代性重要的寄居地。

三、当代电影艺术的反思性

审美现代性从其产生到与今天的电影艺术相结合有很长的时间距离。毕竟电影是一种新兴的艺术,正如著名电影美学家贝拉・巴拉兹所说:“电影是唯一可以让我们知道它的诞生日期的艺术,不象其他各种艺术的诞生日期已经无法稽考。”但是这并不能说明审美现代性在电影里的表现很肤浅。与此相反,正是因为电影艺术惊人的影响力,使得当今电影艺术成为审美现代性最重要的表现领地。

篇2

【摘要】 目的 探讨电针对实验性痴呆幼龄大鼠脑组织一氧化氮(NO)的含量及对脑内神经性一氧化氮合酶(nNOS)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改良的Pusinelli-4VO(4-血管阻断法),建立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痴呆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电针治疗组、脑复康治疗组,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中NO含量变化及海马、皮质等处nNOS的表达变化,结合图像分析统计海马、皮质等处阳性细胞数,用Y型电迷宫进行行为学测试并定量测定学习记忆成绩。结果 模型组大鼠Y电迷宫成绩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

【关键词】 电针;痴呆;一氧化氮;神经性一氧化氮合酶;动物模型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the level of nitric oxide (NO) and neuronal nitric oxide synthase (nNOS) expression in cerebral tissues of demention rats. Methods Vascular dementia (VD) rat model of reperfusion following cerebral global ischemia was established by using a modified Pulsinelli-4-vessel occlusion method. All the rats 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4 groups:sham-operated control group, model group, electroacupuncture group, Piracetan group. Histological survey was carried out to detect the contents of NO in cerebral tissues after treatment. nNos expression in CA1 areas of hippocampus and other cerebral areas was detected and calculated by Leica-bx60 Image Analyzer. Y-type maze was used to measure learning and memory scores of the rats. Results The scores of Y-type maze of the model group were apparently less than sham-operated group (P

Key words:electroacupuncture;demention;NO;neuronal nitric oxide synthase;animal model

现有研究表明,脑缺血损伤后学习记忆障碍可能多与中枢胆碱能系统、海马区缺血损伤、氧自由基、脂质过氧化物、单胺类递质、脑血流等改变有关[1]。笔者临床观察实验表明,电针对于治疗小儿智力低下(Mental Retardation,MR)有显著疗效。为了进一部探讨电针治疗MR的作用机理,本实验选取建立四血管阻断全脑缺血损伤后造成痴呆大鼠模型,采用五神针(百会穴前后左右旁开1.5寸)、三智针(神庭穴加双侧本神穴)进行针刺,并用Y电迷宫观测大鼠学习记忆,选取检测脑组织一氧化氮(NO)含量变化和用免疫组化法显示神经性一氧化氮合酶nNOS表达情况,以期探讨针刺与神经修复的相关性,反映提高智商的可行性,探索针刺促进神经功能修复,增强学习记忆的作用机理,为针刺防治MR疾病提供实验性依据。

1 实验材料

1.1 动物

清洁级健康SD大鼠64只,雌雄各半,鼠龄40~60 d,体重(130±20)g,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医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1.2 药物

脑复康,济南利民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批号20020706,用蒸馏水配成128 g/L混悬液,置4 ℃冰箱保存备用。

1.3 试剂

一抗NOSI 购自Santa cruz公司,批号0104725;SP试剂盒购自北京中山科技公司,批号0103047;NO试剂盒,购自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批号20020801;标准蛋白购自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批号20020608。

2 实验方法

2.1 分组

64只大鼠适应性喂养1周后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对照组(A组)、模型对照组(B组)、电针治疗组(C组)、脑复康治疗组(D组),每组16只。

2.2 造模

参照文献[2]方法,采用改良的Pulsinelli-4VO(4-血管阻断法),建立近似人类学习记忆障碍的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用10%水合氯醛(0.05 mL/100 g体重)腹腔注射麻醉后,将大鼠俯卧固定于鼠台上,背侧项正中切口,分离出第一颈椎横突翼小孔,用电凝针凝闭双侧椎动脉,然后逐层缝合伤口,消毒,肌注青霉素80 U/次,每日2次,共肌注7 d;24 h后,将大鼠仰卧位固定于鼠台上,分离出双侧颈总动脉,可逆性夹闭双侧颈总动脉3次,每次5 min,间隔1 h后缝合伤口,消毒,肌注青霉素,剂量疗程同上。造模完后放回笼中常规饲养观察。假手术对照组:分离出双侧椎动脉,但不电凝,然后缝合伤口,消毒并肌注青霉;24 h后分离出双侧颈总动脉,但不夹闭,然后缝合伤口、消毒并肌注青霉素,剂量疗程同上。

2.3 处理方法

A组:治疗时,模拟捉拿,固定,擦拭酒精消毒,不施加针刺,但灌服生理盐水(每只2 mL/次),每日1次,共28 d。B组:于造模后相同条件下正常饲养28 d,期间不施加针药影响和其他任何人为处理。C组:于造模后第10天行电针治疗,参考文献[3]方法并以比较解剖和骨度分寸法为依据,选取相当于人体的百会、四神聪、神庭、本神穴。针具用30号一寸毫针,针刺时于“百会”穴(顶骨正中)向前后左右方向各斜刺2 mm即相当于四神聪部位(相当于五神针),最后固定于后神聪;“神庭”穴(百会穴向前9 mm左右)向上平刺,进针后向左右方向平刺6 mm即相当于双本神穴部位(相当于三智针),最后固定于神庭向上平刺位,待大鼠出现嘶叫后接G-6805电针仪,采用连续波,频率80~100 Hz,刺激强度以头部出现轻微规律性抖动为准,15 min后出针。每次操作前均以酒精棉球消毒。治疗5 d,停2 d,连续4周,共治疗20次。D组:脑复康药物配成128 g/L溶液,造模后第10天起分别灌胃, 按0.4 g/kg,每次2 mL,每日1次,共治疗28 d。

2.4 观测指标及检测方法

2.4.1 STANS三等臂Y型电迷宫箱观测大鼠学习记忆成绩

分别于造模前、造模后第9天、治疗后用STANS三等臂Y型电迷宫箱观测各组大鼠学习记忆,Y型电迷宫箱臂长30 cm,高15 cm, 宽15 cm。每臂末端有15W信号灯示安全区,箱底铜栅间隔4 mm,电流强度0.7 A,选用电压38V,电击延时2 s。设一臂为起步区,按ⅠⅡⅢⅠ臂顺序轮流作为安全区。大鼠在起步区静置3 min,予以电击致其逃至安全区,灯光持续15 s,然后灯熄休息45 s,开始后一次操作。规定大鼠受电击后从起步区直接逃到安全区为“正确反应”。每日上、下午各测10次,期间休息1 min,连续计数,以10次中正确反应的次数表示学习记忆成绩。实验末次结束后,各组中均取出一半大鼠处死用来测生化指标,各组中剩余的大鼠用来做免疫组化。

2.4.2 NO的检测

用亚硝酸还原法测定脑组织NO的含量;指标检测按试剂盒说明操作。

转贴于

2.4.3 免疫组化方法显示nNOS

大鼠经3%戊巴比妥 (40 mg/kg体重)腹腔注射麻醉后,待动物出现头项肢体软弱无力、反射均消失、但心跳呼吸仍存在,立即开胸暴露心脏,先在右心耳剪开一小口,再在心尖部剪开一小口,插入插管并夹子固定,快速生理盐水灌注, 灌注量为200 mL,至肝脏变白后再改灌注液为4%多聚甲醛0.1 mol/L磷酸缓冲液(pH 7.4,4)400 mL,进行快速灌注,灌注大约40 min左右迅速处死取脑,取出的脑组织放入25%蔗糖磷酸盐缓冲液中过夜,待组织下沉后作修切,作冠状连续冰冻切片,厚30 μm[4],进行免疫组化染色[5],nNOS工作浓度为1∶500。经DAB显色,阳性细胞呈棕黄色。用PBS代替一抗作为阴性对照,同时取每个脑组织相同部位的相邻切片进行光镜下观察,在光镜下选取皮层、海马CA1区、背侧脑室旁3个视野(10×20倍),用Leica-bx60图像分析系统采点计数nNOS阳性细胞数,比较各组神经元丢失差异,同时摄像取彩图。

2.5 统计学方法

实验测定数据用x±s表示,组间两两比较采用方差分析(F检验)和q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

3 结果

3.1 一般情况

造模后第1天,除假手术对照组外,实验动物出现饮食量减少,活动减少,反应迟钝,皮毛失去光泽,喜静,倦卧。24 h后待颈总动脉夹闭术后,动物出现翻正反射消失,呼吸存在,有的呼吸时伴喘鸣音,当天晚上有两只大鼠死亡。造模后第3天,陆续有两只大鼠死亡。造模1周后,动物体重明显下降,精神出现萎靡,毛发竖起,蓬松枯萎,活动减少,定向力差,饮食减少,步态不稳,行走时易跌倒,而假手术对照组未见异常变化,正常饮食,较活跃,造模10 d后开始针刺、西药治疗,治疗结束后,上述各种症状有明显改善,较假手术组无明显差距。

3.2 Y型电迷宫箱测大鼠学习记忆成绩

(见表1)表1 大鼠Y电迷宫测试成绩(略)注:与本组造模前比较,*P

较,#P

3.3 各组大鼠脑组织中NO含量、不同脑区nNOS阳性细胞变化

(见表2)表2 各组大鼠脑组织中NO含量、不同脑区nNOS阳性细胞

数统计(略)

3.4 形态学特征

nNOS免疫组化反应阳性细胞经DAB显色,可见胞浆内充满棕黄色阳性反应颗粒,胞核不着色。皮层的阳性细胞体积大,为圆形或椭圆形,可见到突起,其余部位的阳性细胞为小圆形,突起不着色。A组:各脑区的阳性反应细胞较少,染色较浅,且有较弱的神经元突起。B组:阳性细胞广泛分布于大脑皮层、杏仁核、下丘脑、背侧脑室旁、海马等,其中以皮层、海马CA1区、室周核居多。染色较深,突起多且长,有的交织成网。C组:各脑区的阳性细胞较少,仅见少量弱染色或中等染色的阳性细胞。多分散存在,海马CA1区少见,部分神经突起交织成网。D组:有阳性反应细胞存在,呈中等染色,阳性细胞多聚集在室周核,皮层有少量分散存在,有突起,并交织成网。海马CA1区少有。

4 讨论

MR是一种慢性疾病,指由于各种脑血管疾病引起的大脑功能障碍所产生的获得性智能缺损综合征。中医认为,先天之精气不足,脑海空虚,后天失养,心脾气血不足是导致本病的根本原因,多采用健脑补肾、补益心脾为大法进行治疗。

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导致神经元损伤的原因包括缺氧和启动神经毒性级联反应,后者又涉及细胞死亡程序的激活,因此恢复血供和对神经毒性级联反应的控制减轻脑缺血后神经元损伤具有重要意义。产生神经毒因素很多,其中NOS起了很大作用。过度激活可产生过量NO,从而介导神经元的兴奋性毒性损伤,即NOS主要介导缺血神经元损伤,脑缺血缺氧时,由于EAA大量释放,激活NMDA、KA/AMPM及亲代谢受体,使细胞内Ca2+增加,后者和钙调蛋白结合,激活神经元NOS,使NO生成增加,介导EAA毒性作用,NO过量产生和释放,促进脑缺血缺氧程度。缺血缺氧时,脑内NO含量增加,NOS抑制剂可减少缺血损伤面积。脑组织缺血时,脑葡萄糖利用率降低,ATP生成减少,乳酸生成增多,脑组织中脂质过氧化物含量增多,生物膜变性和破坏增多,从而导致海马皮质等处神经元凋亡或死亡,进而导致智能状态下降。本实验结果提示,造模组大鼠Y电迷宫成绩显著低于假手术组,脑组织NO含量明显高于假手术组,海马CA1区nNOS蛋白表达和神经元丢失较假手术组为多;各治疗组Y电迷宫学习成绩优于模型组(P

【参考文献】

[1] 孟竞璧.电针对实验性脑梗塞过程中脑氧代谢的影响[J].针刺研究, 1986,21(3):198.

[2] 贾健民,贾健平.大鼠脑反复缺血致不可逆性学习记忆障碍的研究[J].心理学报,1995,27(1):69.

[3] 陈振虎,赖新生.电针对实验性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和记忆功能的影响[J].针刺研究,2000,25(4):245.

篇3

【关键词】导演视角;电影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发展前景

一、目前电影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电影艺术教育的整体方向

对于电影行业,导演的导戏水平,通常会成为人们评价一个电影好坏的重要依据,人们称之为导演的个人技能。那么现阶段的电影艺术教育,也在不断地加强这种技能,这正是电影教育的一大弊端,过度地将艺术教育转化为技术,追求快速培养技术性人才,弱化了人文方面的培养占比,造成专业性越来越强,综合性越来越弱的现象。如今在快节奏的学习模式下,技术越来越高超,但是人文素质却越来越低下,电影艺术教育的整体方向已经严重偏离。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言论“这个电影是拍出来圈钱的”,这类急功近利的商业片已经屡见不鲜[1]。

(二)电影艺术体系固化,缺乏创新型教育模式

目前,人们过度注重技术型人才培养,导致课堂以专业讲解居多,关于电影艺术的讲解还故步自封,赶不上当今日新月异的时代形势,艺术教育也将逐渐止步不前。所以应开发更多的创新型教育模式,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防止人才培养与社会脱节。

(三)电影艺术教育学科发展不均衡

目前的电影艺术教育,导演和表演艺术是比较热门的科目,报考的人也趋之若鹜,但是电影艺术是一个综合性的艺术表现形式,电影艺术教育也应该覆盖社会所需要的方方面面,比如剪辑录音等方面人才就相对匮乏,为适应整个电影产业的蓬勃发展,各艺术学科之间的均衡问题也需要特别注意。

二、电影艺术教育发展的相关对策

(一)引导电影艺术教育回归本真

艺术高校是不同于社会的艺术殿堂,不要去考虑过多的商业化价值,比如作为导演系的学生,要做的就是努力丰富自己,不单单指技术上的,更应该是人文素养上的。电影导演的艺术在于创造性和再创造性,电影是一定会有对应的剧本,导演要在原有剧本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这种体会来自自身对艺术的认识,不掺杂任何技术含量。而这种认识,往往只有在学校中才能得到最深刻直观的见解,导演不是被动地服务谁,而是应把控全局,所以高校应引领学生回归到艺术教育的本质,坚持人本思想,这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电影艺术人才。

(二)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创建新型教育模式

随着电影行业的蓬勃发展,拿导演教育举例,导演是整个电影制作中最重要的角色,其自身的水平与认识很大程度上决着这部电影的好坏,所以导演的意识是否足够先进,取决于其接受的艺术教育内容是否与时俱进。所以,电影艺术教育的教学内容必须及时更新换代,吸取市面上先进的技术,融合到艺术教育中,摒弃故步自封的教育模式,不断更新进步。高校可以主动地接触和了解国际市场的电影艺术动态,引进更多的先进技术和教学理念,同时注重教师团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建新的教育模式,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接触新的知识。

(三)促进各艺术教育学科均衡发展

一个导演无法凭借一己之力完成一部电影的拍摄,同样一部好的电影,也不是单单有一流的导演就可以完成的,是需要不同的艺术部门进行配合。所以,在艺术教育阶段,无所谓主要与次要,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比如后期的剪辑制作、配音等等,有时候声音的表现力并不亚于肢体表现力,高校应均衡每个学科的发展,对于表演专业等热门学科,可以通过提高报考门槛和招收人数来控制入学量,冷门艺术专业可以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学生发现自己的特长与潜力。

(四)增加电影艺术教育中审美的比重

在电影艺术教育中,审美的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导演专业,导演艺术家需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审美,并且将自己的理解感悟加注在电影拍摄中,就像人们感叹文章的美,会考虑寓情于景的效果,电影艺术也有异曲同工之处,导演将自己的感受理解倾注在艺术中,不仅是在完成一部作品,同时也是自身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中,鉴赏美的能力是成就一部好电影重要的一项素质[2]。

篇4

关键词:钢琴音乐;电影艺术;独特的魅力;文化渊源

钢琴音乐以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来表达丰富多彩的情感画面。电影画面也是多姿多彩情感画面,但是它需要一种辅助形式来使电影更加的多姿绚丽。钢琴艺术和电影艺术承载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艺术,这样使它们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钢琴音乐以其独特的魅力架起了一座由电影通往观众的的桥梁,是一种文化的选择,也是一种艺术的倾向。

一、钢琴音乐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钢琴音乐以多姿曼妙的音调,来演绎自然界的一切有生命的、充满灵动气息的物体。使自然界的景观、和声响通过音乐来表现其独特的魅力,钢琴音乐构筑了属于自己的空间范畴。钢琴音乐可以描绘出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也可以诠释人们心灵深处的情感;可以用音符来表现波涛惊骇大海的声响,也可以写实方法来表现抽象的画面。钢琴音乐艺术之所以有独特的魅力,其关键是在于其具有丰富的蕴含及情感表现。用其特有的精神指引人们走入梦想的世界,展示给人们的是丰富的画面,一次次情感的体验。人们可以感受到音乐中包含的的喜怒哀乐等丰富的情感,将自己置于画面中,其心理反应和音乐的真实效果联系在一起,从而使欣赏者的心境紧随着音乐的走势。

二、钢琴艺术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

1.钢琴音乐之所以备受青睐,是其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溯源及丰富的艺术感染力。能为电影艺术的视觉和听觉提供了一个超越时间、空间的理想的助推器。音乐对电影而言不仅是其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使其纵深感能够延伸到电影的剧情当中,以独特的形式深化人物形象。用本身特有的音符、旋律、声音、节奏及色彩等要素,为电影提供了隽永的意蕴和深厚的文化韵律。

2.钢琴音乐源于欧洲,被人们视为欧洲古典音乐,主要是与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初的古典音乐区别, 注重强调的是它的永久不衰、百听不厌,常常会给人以美的享受, 使人们的文化修养和精神文明有所提升。钢琴艺术作为欧洲古典音乐的主体, 汲取了欧洲历史和艺术的内涵。拥有强烈的历史纵深感和蕴涵艺术美感的钢琴艺术正是电影艺术的完美钢琴艺术的魅力。钢琴艺术汲取了欧洲历史和艺术的养分。拥有强烈的历史纵深感和蕴涵艺术美感的钢琴艺术,正是电影艺术的完美配偶, 声与影、音与画的完美结合更加彰显出电影音乐中钢琴艺术的魅力。

三、钢琴音乐与电影的融合

1.钢琴音乐主要是根据影片的剧情、视频分段叙述的影响下出现的,受影片的限制。为了剧情的需要,在恰当的时间内用来深化剧情。试听的综合感受主要是把电影画面和音乐的音响相结合形成的统一体。把画面和音乐同时展现给观众。电影音乐并不是单纯的时间艺术,把画面与音乐结合起来共同塑造一个具有综合性试听的艺术形象,并通过观众的审美观念构成一个完整的思维形象。

2.现代电影是画面与音乐的有机统一体。画面主要是表露生活内涵的艺术,电影音乐则是以音乐的形式渲染人物性格,深化剧情的。电影艺术和钢琴艺术所具有的功能是不尽相同的,如果两者选择同一个主题时,会出现音画合一的、音画平行、音画对立的局面。然而,钢琴具有独特的魅力,很自然的就会与电影融合在一起,并且可以为其塑造其所需要的艺术形式。

3.优秀的影片常与音乐相结合。在电影作品中有很多是通过钢琴音乐来表达的。在《海上钢琴师》这部作品中,为了延伸剧情,就大量运用了钢琴音乐。影片中描述了一个具有钢琴天赋的孤儿一生所经历过的磨难,塑造了一个集喜怒哀乐为一身的主人公形象,音乐一直贯穿着影片始终,特别是在涉及到二战画面时,与音乐紧密的联系在一起,那种荡气回肠的画面通过钢琴音乐的柔肠煽情来具体表现。在主人公以衣衫褴褛的形象出场的时候,用柔和动人的曲调加以衬托。在剧情悲怆的时候,一首让人称叹叫绝的钢琴音乐使影片达到。在这部影片中钢琴音乐始终用自己独特的魅力牵动剧情, 引导着情节的发展。

结束语:

钢琴音乐以其独特的魅力应用到电影艺术中去,不仅增添了电影艺术的蕴涵,而且也为钢琴音乐本身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钢琴音乐主要是为了渲染和刻画电影画面的,而与电影艺术的结合是现代电影的必然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袁科.论钢琴音乐艺术的审美情感表达[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03).

[2]赵娟.钢琴演奏中的音乐想象力[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04).

[3]刘琉.钢琴音乐艺术的审美情感表达和魅力[J].教育艺术.2010.(02).

篇5

作为电影评论工作者,要深刻地认识和反省电影艺术批评存在的严峻问题,即批评网络化、便捷化带来的电影批评的随意性、游戏化,不负责任或缺乏责任,喧嚣、浮躁、肤浅的批评话语不断滋生,真正的电影艺术批评在大众传播平台上严重“失语”。致使电影艺术批评整体水平上缺乏专业性、建设性、权威性。其次,缺乏科学精神及文化价值导向是当下电影批评面临的又一困境。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在批评网络化的催生下,人情批评、商业炒作等消极现象不断出现,降低了批评的有效性、严肃性、学术性,电影批评面临身份危机。那么如何做到所说,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呢?

首先,电影艺术批评需要坚守符合中华美学精神的真善美的价值判断。任何一部经典的艺术创作,一定拥有人类共同的真善美的价值追求,或是对时代、社会、精神生活的深刻反思。不论艺术的形式如何变化,真善美的理想都是人类艺术创作的永恒追求。这也是伟大的艺术创作能够在不同地域和不同时代中打动人、感染人的缘由。这个层次上,即是社会性批评,反应了艺术评论工作者进行价值判断的基本操守。

其次,电影艺术批评需要从艺术自身表达和观众接受规律入手,对艺术作品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判断。电影评论工作者需要培养艺术感知能力和研究能力,研究和发现中华美学精神潜移默化在电影创作中的途径,给出符合电影艺术创作规律、符合观众接受心理的创作形式的有效建议。不但要掌握普遍的艺术审美规律的认识,即美学的认识,更要了解电影艺术形式本身,用镜头说话,借助视听光影的表达手段,展开批评。不隔靴搔痒,多出好的评论作品,才能切实提升电影批评的有效性和权威性。这个层次上,即是艺术性批评,是艺术评论工作者进行艺术品鉴的基本素养。

动态性与多元化是当代电影批评的一个显著特征,网络媒体的兴盛和商业化的加深使电影艺术批评的写作方式、传播方式、功能价值发生了变化。坚守电影批评的独立精神和价值立场,从艺术形式自身规律出发对艺术本体进行批评判断,使电影艺术传递真善美,以独特优势实现人的审美化生存,将“思”性智慧和“诗”化生活相融合,才是电影艺术评论工作者的奋斗目标。

篇6

关键词: 电影;画面;构图;多样性

连环画把若干个单幅画面连缀为一个整体,赋予其一种叙事功能,具有特殊的审美趣味。但是,这些静止的绘画与充满动势的电影画面相比较,给人们明显感觉,由于没有运动和声音,连环画很容易变成文字的图解。假若我们将连环画册《铁道游击队》的几个画幅,一旦删去了文字说明,读者想象力便会受到限制。而在同名影片中,由于光影、声音特别是运动等表现手段的运用,即使没有对白旁白,我们也会强烈感受到电影画面的含意。这便是电影画面的具象性、逼真性的集中体现。就电影与绘画孰优孰劣,因为它们毕竟是审美特性不同的两种艺术形式。作为姊妹艺术,电影从绘画构图中汲取的艺术养分是有目共睹的。绘画性是电影艺术的风格之一。有意识地借鉴传统绘画的表现技巧,在中国、外国电影艺术创作中屡见不鲜。

电影画面的构图不仅仅在于它与绘画关系,在更大的程度上,还取决于电影技术和艺术特性等诸多方面,也取于人类亘古有之的视觉经验和审美意识的发展。

一、凸显视觉审美的黄金分割率画面形式

格里菲斯早期拍摄的影片《走向东方》的这一阶段,可以看到20世纪50年代以前电影画面的基本形式,那时电影画面构图大量采用的都是基本符合黄金分割律的画面形式。说明当时电影拓荒者们早就注意到了人类几千年来形成的视觉审美经验。

“黄金分割律”原为数学名词,指几何与数学中的严格比例关系。如果一个整体中较大部分与较小部分的比例等于整体与较大部分的比例,这个整体就是和谐的。欧洲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代的画家、雕塑家、建筑师和艺术理论家在总结人类艺术创作经验的基础上,提示黄金分割是最恰当不过的分割比例,并把它作为艺术创作的基本创作的基本准则之一。例如希腊的一些神殿,被严整的大理石柱廊分割为若干空间,就是根据黄金分割律设计的。

健美的人体也基本符合这种比例。例如人的身高与腰部以下高度之比,如果基本等于腰部以下高度与腰部以上高度之比,就被认为是合乎比例的人体。单就上半身而言,头部与胸部之比基本相等于胸部与上半身之比。维纳斯的雕像,虽然残缺不全,但是就身体各部分比例而言,却基本符合这种分割律,令人赏心悦目。在《蒙娜丽莎》等西洋绘画名作、甚至演员的形体动作中,都可以找到这样的例子。

在电影艺术中,也曾广泛采用过黄金分割律的原则。例如无声电影时期银幕和画格比例的设计,就是符合黄金分割律的“规则性构图”。格里菲斯的早期影片大都采用这种“顶天立地”式的全景镜头,用以表现庄严肃穆或宁静平稳的生活情调。

二、渲染情调气氛的规则性构图

规则性构图,就是电影画面的构图是对称的均衡、和谐稳定的平行透视图。在影片中,影像的线条和方位与银幕边缘之间保持着明显的平衡关系。这种构图既能表现庄严神圣,又能表现呆板呆滞;既能表现热烈欢快,又能表现安宁温馨;既能在暂时的稳定平衡中暗示新的危机,又能使一些光怪陆离的场面显得更加神秘莫测。规则性构图,则打破了黄金分割律的规则,以渲染某种情调气氛,或表现特定的含义。

篇7

关键词 电影 数字化 艺术性 中外

电影作为沟通人们情感的一种平台,观众对电影的要求不仅是它的娱乐性,人们带来快乐和梦想,同时还把它作为一个窗口,反映外部世界的发展变化和精神的触碰,观众在电影中感受情感和心灵的快乐与悲伤,惆怅与苦涩,在电影中了解和探求外部世界存在的问题和矛盾。这体现出电影的社会意义和教育意义。在数字化技术的条件下,电影的艺术创作构思具有非传统性和非常规性,因为数字化电影里的不同时间,不同空间可以任意转换,可以任意搭建任何场景,电影角色可以是人或动物甚至其他,可以说是无边无际,任意而为。这对创作者的电影构思和设计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电影艺术和科学技术手段是紧密联系的,电影技术进步与革新都为电影艺术提供新的创作空间和表现手段,使电影语言得到扩展和丰富,也给电影发展机遇。90年代后,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技术为电影艺术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产生了新的电影,即数字化电影。现今美国采用了数字技术的影片大约有九成之多。数字化电影为人们创造出丰富多彩、难以想象的如梦境般的视觉盛宴和虚拟奇观,而这都是传统电影无法达到的。观众也被深深吸引,使美国电影业的再度繁荣。近年来国内外电影交流活动的频繁,国外大片纷纷引进国内市场,国内观众通过观看增加了对数字化电影的了解,深刻地感受到数字技术为电影所带来的视觉奇观的震撼力。受此影响,国内电影也越来越多的在影片里应用到数字技术手段,但是跟国外同类影片比较,还是存在一定差距差距。

不同社会背景和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形成了两种不同电影审美情趣和观影习惯的观众群,国内的观众在观看电影自然而然地倾向其故事情节或其道德情感等要求为标准,而欧美的观众观影兴趣偏重于影片的视觉表现效应和各种奇幻景观上。长期以来在我国的影视界存在艺术与技术缺乏沟通,电影创作人员对数字技术缺乏了解,在电影创作中很难自如地将新技术作为一个创作元素应用进去。而纯技术人员的艺术设计能力也明显不足,设计思维上和电影编创的思路存在距离,创造发挥的能力不足。这样的影片往往很难体现出新技术带来的新意,也难在技术和艺术上已达到较高的艺术层次。在欧美,电影的表现力方面人们有较高的要求,传统寻常的画面不满足于观众的需要,人们渴望新鲜刺激和奇幻的视觉画面。数字技术正好适应了这种需要,在电影中数字技术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它为观众创造了一个一个的视听盛宴。而我国还尚未形成真正成熟的电影创作队伍,人员的还不具备相应的技术知识结构,这一点我们与欧美的差距很是明显。

国内外电影存在着文化传统和国情不同,各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国电影界也不能完全照搬欧美电影。我国早期的电影将传统、戏剧单纯的搬上屏幕,电影显示出舞台化倾向,传统文化背景的影响下,中国电影确立以教育化和戏剧化叙事性质的民族化电影的形态。长期以来使画面缺乏表现力。影视镜头严重缺乏视觉表现力,除了以叙事功能出现之外,本身难以创造画面的视觉冲击、情感烘托和美感效应,影片偏重文学性、故事性, 形成了注重电影内容的伦理、教化、审美等形式,而对影片娱乐性和高科技的投入不足。而西方对电影的审美趣味则相对更加充满想象和新奇。充分运用镜头等技巧制造了梦幻的境界。所以西方的影视业者们最初就努力自觉地运用技术来增强影片视觉表现力,而欧美电影注重画面的观赏性和宏伟的场景。尽量把技巧应用到画面展示中,影片创作原则就是增加画面视觉观赏性和冲击力。这与我国电影更注重教育性伦理性的创作观念是截然不同。数字化技术可以让电影展现给观众非同一般和难以亲历的梦幻世界,电影艺术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技术不再是电影艺术创作的束缚和障碍。

中国电影在全球化的今天,也要在走向世界,结合历史传统文化和现实资源,发扬它的民族精神,走一条属于中国特色的电影艺术之路。一部影片就是一门艺术形式,能否获得广泛的认同,关键还是看它的主题性,看它对社会历史、人性解析是否准确、深刻,数字技术只是手段不是根本。我国电影业要认同电影是艺这一要质。在技术环节要积极研发应用,要走出为技术而技术的误区。电影技术的应用和开发是为电影艺术而服务的,两者要有机的完美结合,才这也就是数字化影片的真正意义之所在。二十一世纪中国电影首先面临的是文化主题的历史性转移和传统文化视角的跨时代变更。电影民族化的探索、电影科技引进、电影国际化道路等等都需要我们去努力。

参考文献:

[1]黄式宪主编.电影电视走向21世纪[M].中国电影出版社,1991,5(1)

[2][法]乔治・萨杜尔.世界电影史[M].中国电影出版社,1995:461

篇8

[关键词]电影音乐;审美功能;音乐形式

奥地利表现主义音乐大师勋伯格曾经说过:“我们的心灵才是客观世界的真实反映。”人的心灵的情感与审美的表达必须借助一定的载体才能得以实现,因此音乐便成为体现我们心灵与听觉上的载体,而电影艺术形式的出现则成为我们视觉上的载体。随之,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电影艺术的发展,特别是现代电影形式中音乐形式的运用,得到了极高的科技化、人性化、未来与超现实化的展现与发挥。使得电影音乐成为视听效果的综合形式,为诠释人的心灵的情感找到了最佳形式。

一、电影音乐情感美的表现

音乐是人的心理体验以及情感表现的最有效、最直接的表现形式。电影音乐正是抓住了这一特点,在对人物角色演绎的过程中,充分运用音乐所蕴含的丰富的情感因素,对剧中人物特定环境因素以及情绪和心理反应的过程加以描述。电影音乐在影片中的功能,以及对人物情感美的表现、对影片的整体审美存在毋庸置疑的作用。同时,电影音乐作为剧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作为一种能影响整个剧情发展的因素,越来越受到重视,其功能也远远超出一般声音的意义。在一些优秀的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演员对人物心理和情感的描写与塑造可谓惟妙惟肖,让人叹为观止。如:影片《乡情》音乐抓住了情感美与人物心理的变化,影片随剧情与人物环境的变化,多次出现情感深沉的摇篮曲和具有浓厚乡土风味的牧童歌声,其独特的音调与风格,恰恰细致而深刻地刻画了人物的心绪,并创造了一种特定情景下的音画效果与情感的审美效果。这也是电影音乐能够体现情感美的原因之一。

音乐的情感美以其特有的精神内涵引导着人的情感体验,并通过音乐丰富的表现功能,使情感表达得以实现,同时也成为情感表现的一种象征。如:影片《泰坦尼克号》舒缓悠扬的主题音乐(即主题歌《我心永恒》的主题音调),曾多次出现在影片中。每当听到那凄美悠扬的音调,就像只幽灵在呼唤内心情感的宣泄,已经成为主人公特定的音乐形象,这一点已经深深地留在了人们的脑海里。特别是在影片的结尾处,主题音乐再次悠然响起,面对死亡却表达了“爱”的永恒。人物、背景、音乐完美的再现,无不让人为之动容。由此,我们看到了丰富的内涵与情感的美的展示,看到音乐能够以自然、和谐的美,去体现人的追求以及抽象的情感世界。我们在创作音乐、聆听音乐、感受音乐的过程中,可以直接感受到音乐所包含的情感内容,喜怒哀乐等情绪,体验和实现音乐与人的心理反应的真实效果与情景。电影音乐运用了自身的优势,结合可以承载人的内心世界与情感美来体现音乐表现形式,这是电影艺术的核心魅力所在。

电影音乐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加之演员情感的真实体验与表现,引导着人们的情感体验。此外,音乐的性质与功能体现在音乐的元素中,如音高、节奏、节拍、旋律的起伏与变化,它们可以直接地反应人的内在情感变化与精神追求。从浪漫的花丛到战火与硝烟,从甜言蜜语、柔情似水到恶语中伤、横眉冷对,音乐自身的刻画,蕴含了情绪化的起伏与变化,总是可以唤起人们的情绪与之相呼应,这就是音乐情感美的体现。

二、电影音乐的审美内涵

1 影片主题特征

一部影片的主题特征在于表现时代特征、民族特征和人物形象特征。再现时代特征是电影音乐风格和突出影片鲜明的时代特征的目的;运用不同民族音乐与风格,渲染民族特色,再现影片民族特征是其本质。很多电影音乐直接点明影片的时代特征,如:反映时期的《地道战》、反映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红湖水浪打浪》时期的《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反映抗美援朝时期的《志愿军歌》《英雄赞歌》等等。再如:聂耳为影片《风云儿女》创作的《义勇军进行曲》,突出了整部影片的主题特征。

2 增强影片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电影音乐总是与画面相结合,好的音乐总是给人联想的空间,能够给人以鲜明的人物形象和音乐特点。音乐自身的特点或者说是民族特色,最能够代表影片背景和艺术性。因为音乐与情节和画面相互制约,反过来音乐、情节、人物、画面也明确了影片的含义,音乐则是增强其思想性与艺术性,使观众从听觉的感受中对画面进行更深度的分析与理解。如:聂耳为影片《风云儿女》创作的《义勇军进行曲》,在突出了整部影片的主题特征的同时,增强了其艺术性价值与内涵。再如:谢晋导演的影片《牧马人》主题歌《敕勒川》引用《敕勒歌》这首古老的民谣,将蒙古特有的长调音乐的特色运用在其中,并且音调被反复吟唱,出现在影片中,深化了影片的思想内涵与影片的主题特征,增强了影片的感召力。

3 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与情感色彩

电影音乐的目的之一就是营造一种气氛,使视觉与听觉得到同样的满足,因此在音乐的写作和效果的处理上。必须做一些特殊要求。例如:选曲与画面人物情节的贴切。音乐创作的题材结构曲式,甚至每一个动机、每一个和弦,乐器的编排、乐器的使用等。如:现代电影作品《满城尽带黄金甲》(2006年岁末)中的歌曲《台》,这首歌意境深远,内涵深奥丰富,歌词的描写自然,情深而不做作。并非华丽的词句堆砌而成,所以更加让人感到亲切,耐人寻味。曲调听着十分舒服,独特的中国曲调和韵味让人如醉如痴,歌曲刻画人物内心活动,其中有多层次的画面展现开来,让人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歌曲中淡淡的忧伤和离愁,更让人感到一种忧郁的美,特别是在一个人独处的夜晚,听着《台》感受那种忧郁和淡淡哀愁让人感慨万千!在大提琴、古筝、吉他、小提琴几种弦乐器的悠扬声中,出现了葫芦丝的音调,把一种深沉的忧伤色彩留在了全曲的结尾处。

三、电影音乐的审美意义

电影音乐的存在使得音乐自身的价值得以升华,其存在的价值需要通过音乐的动态化效果才能得以实现。无论是从发声学的角度还是从传播学的角度去认识音乐,我们都会发现音乐的存在与其“美”的形态表现关系密切。也正是音乐所具有的“美”的特性,才会使音乐产生更广泛的价值,电影音乐就是这样,它是音乐美的传播形式,并使得音乐不断流传,使得有些电影音乐成为世界名曲。

音乐存在方式离不开行为、形态、意识三个要素,音乐行为的存在大体上可以分为操作行为与参与行为两类。所谓操作行为指的是音乐技术上的操作行为,音乐参与行为指的是所有与音乐活动相关的行为。无论是音乐操作行为还是音乐参与行为,都离不开动作因素,如体态语言的表现,并因为这些动态因素而形成相应的节奏感,直接 影响人的音乐观念,使人产生对音乐行为动态表现的美的感受。电影音乐是人的行为动态的直接参与行为,从某种意义来讲电影音乐的表演更是能让人从中体会到一种现实艺术的美好的。

音乐的形态可以分为音响形态和物化形态。前者是一种物理声学意义上的物化形态,它是作为一种音乐心理情感意象的外化形态而存在的;后者是静态的物化形态,最为典型的就是乐器。美的音乐首先表达了一定的内容,它来源于外界各种有规律的客观音响,而这种受外部音响刺激而引起的情感,是音乐美学所表现的。可见,音乐美的形态与人的情感密不可分,人们可以从音乐的形态中去推断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电影音乐就是在运用音乐的形态表现和传达音乐的内在情感,从而使两种音乐形态获得有机的结合:即音乐自然产生的美感与电影艺术“形态”本身所具有的美的结合。音乐意识包括了对各类音乐的文化观念、美学思想、情绪状态、人们对音乐的直觉体验等表象思维的内容。因此,音乐的意识存在与审美有着密切的关联。

四、如何认识电影音乐的审美意义

音乐理论发展史对音乐的审美功能的存在形式作出了四种解释:音乐模仿说、情感说、愉悦说、形式说。音乐模仿说探讨了音乐起源问题,但更多地指出了音乐审美的哲学基础,其中也结合了人的天性、本能及自然的因素,也是对音乐所具有的审美价值的一个重要的分析理论。音乐情感说在承认人类情感是自然的一部分的同时,更强调人类的情感是受外界自然音响刺激和模仿的产物。剧中人物的情感变化与音乐所表现的情感是内在的自我意识的表现,人的意识深处本能的对美的追求,此时人物的表演是促成音乐形态效果的非常重要的因素。音乐愉悦说突出了音乐在传达过程中的愉悦、娱乐作用,电影艺术形式在社会中所具有的普遍性、广泛性、大众性和通俗化程度具有相当高的水平,因此电影音乐能够促进对人类对音乐艺术形式的欣赏水平的提高。电影音乐符合了音乐愉悦说的特点,即在于它将音乐与人的感观反应联系起来,从而对人们从审美视角考察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电影艺术也正因为音乐愉悦说对人的感觉的强调,从而更突出了人性化的表演在音乐中的体现。电影音乐的美是一种特殊的不只为电影或音乐所特有的美,这里音乐的美存在于音画之中。

我们对音乐自身的审美功能不可扩大化;也不可对音乐形式体现音乐美的本质绝对化;更不可否定音乐同现实的联系,以及人与音乐审美之间的联系。虽然电影音乐形式对于推动新世纪音乐风格流派和丰富电影艺术的多样化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电影音乐形式的结合与运用存在自身的局限性和可塑性,其人性化因素是其根本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电影音乐强调了人的作用,而归根结底,音乐在终极意义上追求的审美理念必然具有着人性化的内容。这是因为人作为全部音乐活动的主体,随着电影音乐活动的进程,必然伴随着人性因素于此全过程的参与,由创作到聆听到感受再到评价电影音乐,人的情感认知,情绪反应处处可见。因此,考察电影音乐的审美功能,人的视角是一个不可回避的客观因素。

篇9

    传统的电影是为广大人们服务的,具有公共的性质;电影制作完成之后要进入电影院进行播放,所以需要满足广大的公共群众。比如说,根据美国好莱坞的预演制度,电影在播放前就会邀请一部分观众前来观看,并且会根据他们的意见及态度来修改影片中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有时甚至还会调整故事的结局,主要是由于观众的喜爱决定了电影发展的形式与类型。类型电影发展到最后就会变成商业化的产物,因为市场上所需要的类型无形中就决定了在创作所需要遵守的公式化的创作原则,即典型的人物、典型的情节、典型的故事线索等等。网络电影改变了电影的艺术形式,使其在创作时走向大众,是对社会个性化的展示,这样在很大程度上也就决定了其与商业电影对观众审美要求的迎合有着本质上的不同。网络电影追求的是个性化的完美展示,它没有来自票房的压力,完全是个人对于艺术的追求,更加注重个人在生活上的感受。因而,网络电影在题材上的选择突破了类型化题材的选择,对于电影艺术形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网络电影本身更是表现出了多样性的特点。

    二、出人意料的情节设置

    网络电影对于电影艺术形式的影响还表现在出人意料的情节设置上。比如说,网络电影的反转结局在设置上就会让人意想不到,在结局、新颖的情节化这些设置上都会让观众与大量的网友喜爱,这种反转式的电影其实就是反转剧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而反转剧来源于韩国的一种较短的电视剧形式。在韩国最为流行的不是他们的电视剧而是综艺节目式的短片,每个故事大约有45分钟左右,每个情节是由两个故事组合而成的。在这个短剧中,韩国演员们一般都会使用自己的真实名字,会在现实与虚拟世界中不断地转变着自身的角色,虽然每个人的故事是独立的,但是最终结局往往出人意料。追求个性化是人们向着更高层次生活的追求,网络时代的到来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就会有更高的追求,而网络电影就是其中一个表达自身个性的很好的渠道。

    三、在线互相交流与快乐审美

    网络电影具有开放式的特点,网友在线就可以进行交流,网友们也可以根据自己所需要的剧情进行更改与探讨,也可以对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讨论。比如说网络电影《见光的爱》讲叙了一个三角爱情故事,时长约40分钟,分为4个部份,9个片段,而网友可以自己选择电影情节的变化,由此网络电影就会体现多结局、多选择的特点。网络电影的开放性特点在一定程度上给电影观众更多的主动权,这样就会让观众根据自己的喜好欣赏自己想看的影片,自己可以控制审美客体,而不是被客体的审美控制。网络电影的开放性也会影响电影艺术形式,让电影的形式变得多样化。参与让观影成为一种主动,也让审美成为一种创作。网络电影在创作时较为自由,可以让网民们自己在创作的时候享受到快乐,没有票房的压力,就不会限制自己的创作思路。无厘头的手法可以说是网络电影的一大特色,随着网络电影的发展,无厘头的手法也成为电影中的一大特色。以《小强历险记》为例,这部影片中几乎是没有任何特效的,完全是用玩的心态来进行创作,同时为了能够达到喜剧的效果,其语言非常幽默。在影片的时间设置上,网络电影也拥有着很大的自由度。传统的电影叙事远比网络电影要复杂、冗长,而对于现实社会的“快餐文化”的观影氛围,讲究效率与快节奏是受众的首选,因此网络电影这种叙事更具备吸引力与挑战性。

篇10

一、电影及电影美学发展

电影艺术具有悠久的发展史,在现代社会商业化与信息化趋势的推动下,电影行业迅速发展。我们从某种角度来看,电影行业就是现代商品经济与人类文化的缩影。电影艺术是工业时代的特殊产物,我们从它产生到发展至今,可以大致分成三个时期:

第一阶段:1895~1926年。这一阶段,电影产生并成为艺术种类之一,但是由于历史原因,使得当时视听记录媒介受到影响,只有黑白画面的默片。而拍摄的电影作品也只是能够体现出不同艺术家们的审美思想,一直到20世纪20年代初期,法国、德国先锋派运动潮流兴起之后,西方电影艺术才开始逐渐向美学方面靠拢。

第二阶段:1927~1945年。在这一时期,电影艺术开始有了较大发展,相继出现了有声片与彩,而视听记录媒介的功能也日臻完善。电影研究者们开始对电影艺术实践进行归纳、概括、总结,逐渐建立了较为系统性的美学电影。

第三阶段:1945年至今。随着电影艺术发展趋于成熟,视听记录媒介也开始朝着高精密方向发展。不管是二战之后的电影创作抑或是电影史中同流派的艺术创作,都会以人文角度来挖掘题材,并从不同侧面进行深入研究,因此形成了诸多电影美学派别,并建立起相应的电影美学体系。

二、美术与电影的内涵关系

美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说人类产生开始就有了美术,它包括了绘画、雕塑、建筑等形式,并通过二维空间或者三维空间来还原瞬间的动作、场景、事件。人们以线条、结构、色彩为基本元素,去通过联想、思考来创作主观或者客观的意境。

相比较历史悠久的美术,电影可以算是一门崭新的艺术,从产生至今不过百年历史。电影利用人们视觉残留原理将许多运动镜头进行分解,将这些被分解的画面一一呈现在观众面前,形成运动状态。从本质上来说,电影就是一门动态的艺术,将运动的画面集合,再引入时间,就形成了电影。

我们从美术与电影内涵来看,这两者有差别也有联系。美术可以通过特定的媒介材料,来摆脱现实世界中时间性的约束,由于自身具有二维或者三维空间性属性,可以将观赏者引入到脱离作品的意境之中,让美术作品获得了艺术的自由。而电影具有特殊的四维空间属性,可以展现出空间的造型性,也具有时间的流动性特征。这种特殊属性让电影美术设计师们在进行环境设计与布局时,需要以剧本为基础,并且具有深厚的美术设计与造型功底,根据故事情节需要,借助摄像机镜头特点,不断变换角度,帮助导演将电影的主题内容具象化。

然而这两者又是相互融合的,它们都具有可视性与相通的造型语言。我们说美术是电影艺术的母体,一切电影创作都要从美术作品中获得营养。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部获得成功的影片就是一部优秀的美术作品,例如著名导演张艺谋就偏好于环境形象的美术塑造,他的电影中环境造型经常会给观众带来巨大的视觉冲击力,例如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中绚烂之极的皇宫建筑、雕栏玉砌等环境造型,对电影的成功起到推动力量。纵观中西方电影史中,美术的造型设计、色彩运用、灯光照明等技法与创作思想都为电影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只有遵循美术中的构图原则、色彩运用原则等理念,才能制作出优美的画面,展现出电影作品独特的艺术风格。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电影作品都与美术相关联,例如法国早期的电影短片《水浇园丁》、美国电影《超人》、日本动画电影《千与千寻》等都是根据漫画改编的。正是由于两者的亲密关系,使得美术很自然地成为电影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美术对电影的作用分析

(一)美术保证了电影形象的艺术性与典型性

对于观众来说,看电影接触到最直观的层面就是形象,其中包括有人物形象、动物形象、景物形象等。从这一方面来说,形象是电影艺术中最核心的元素。美好的艺术形象会给观众们留下美好的感受与深刻印象。当一部优秀影片结束后,总会有一些良好的形象印在观众脑海中。例如《十面埋伏》《冰山上的来客》《让子弹飞》《叶问》《风声》《一个都不能少》等众多优秀电影作品,其中典型的艺术形象都会让观众难以忘怀。而这些经典的形象,是导演与电影演员在剧本基础上,对人物形象的美术化“第二次创作”的结果。我们留恋《让子弹飞》中张麻子的英勇果敢,《天下无贼》中傻根的憨厚老实的形象,虽然这些电影中的经典形象都是让演员扮演的,但是当演员开始扮演角色时,导演与化妆师会按照剧本的要求来对演员进行美术处理。否则即使演员演得再好,也不会给观众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同一个演员在扮演不同角色后,都会给观众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例如功夫巨星甄子丹在电影《叶问》与《锦衣卫》中分别扮演的武术名家叶问与锦衣卫青龙的形象,虽然两个人物形象相差甚远,但是都会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受,这就是美术造型的神奇之处。

(二)美术保证了场景空间与服装道具的美感

我们看到,在电影创作中,人物形象都是活动在固定的场景空间内。即便是舞台剧,也需要工作人员布置必要的背景与道具,例如下雪的道具景观、屋内的家具摆设、河上的小桥等。许多故事片中,布置场景空间就更加重要了。这些场景空间需要符合角色身份、性格、活动时间及行程变化。通常电影中场景空间的选择、设计、制作是由电影美术师来完成,优秀的电影作品中,人物形象、环境空间、道具等相互配合协调,并融合成一个整体,实现情景交融的审美效果,使观众欣赏电影后感觉真实自然,并且获得美的享受。电影《水浒传》中,场景空间占地共达到650亩,包括了人工建筑、自然环境等。经过导演与美术工作者讨论与协调,根据剧本内容,将实际拍摄场景分成州县区、京城区与梁山区三部分。州县区多数是当时社会中下层环境,例如衙门、牢狱、刑场、街道等,许多古建筑塑造得十分逼真,例如武大郎饼店等建筑古色古香,还原度较高,不但再现了宋朝的社会环境,还给后面故事情节奠定了环境基础。京城区的建筑物相对而言就气势雄伟许多,给高俅、蔡京等皇宫贵族塑造了许多富丽堂皇的活动场景。城楼内外的环境布局设计,是按照宋朝著名风景画家张择端创作的《清明上河图》扩大一定比例建造的,让观众看了电影之后感觉逼真生动。梁山区是选择了依山傍水的环境,再现了小说中水泊梁山的威严气势,分布在不同场地的码头、山寨门、战船等道具都是仿照宋朝样式制作而成,不但逼真还富有艺术性。电影中,所有演员穿着的服装、使用的道具都是由电影美术师按照小说中还原,尤其是服装设计师们将自己的主观情感融入服饰设计中,将大量的灰色系应用在人物服饰之中,可以很好地展现出《清明上河图》中淡雅自然的民众风格。然而电影中李师师与燕青见面的情节中,李师师每次都穿着暖色系的服饰,图案艳丽但是并不浓烈,让观众感受到这个虽然身陷风尘但是内心有情有义的女子气概。

(三)电影中的光影元素运用

虽然光影无形,但是我们如果运用得当,就可以获得非常奇妙的艺术效果。电影中的光影效果是电影美术师们巧妙利用人们对于光的敏感度,创设出来的一种意境,渲染出电影整体气氛,调动起观众们不同的情绪感受,进而实现导演的艺术创作目的。尤其在现代电影后期制作中,电影美术师可以通过不断调整光源变化,创设不同的意境,让电影作品的风格产生多元化特点。例如电影《英雄》中,导演张艺谋就用不同的颜色基调来表现故事情节的起伏,如黑、白、红等颜色基调,并通过灰色作为过渡色来达到画面整体色调的优雅素净,而光影的良好运用将电影的色彩、构图与故事情节融合为一体,展现了角色性格,增加了影片的整体艺术效果,也凸显出美术在电影艺术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