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绿色发展范文

时间:2023-07-07 17:35: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银行绿色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银行绿色发展

篇1

作为中国唯一的“赤道银行”,近年来兴业银行把绿色金融作为适应绿色经济发展新趋势、把握绿色经济发展新机遇的战略性经营模式,大胆探索更广阔的可持续金融之路。

李仁杰表示,该行将继续加大绿色金融的发展力度,立志打造为中国绿色金融市场全流程、宽领域的专业金融服务商和全方位的“绿色银行”。

绿色金融战略显效

自2006年5月在国内率先推出能效融资产品至今,兴业银行的绿色金融战略效应已凸显。

截至2012年一季度末,兴业银行已累计为上千家企业提供绿色金融融资1290.08亿元,而自2007年以来,该行绿色金融支持的项目已累计实现在我国境内节约标准煤6112.27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7995.42万吨,减排化学需氧量(COD)225.79万吨,减排氨氮1.47万吨,减排二氧化硫7.46万吨,减排氮氧化物0.86万吨,综合利用固体废弃物1741.34万吨,节水17381.80万吨。

而在赤道原则项目落地方面,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兴业银行共对673笔贷款项目进行了赤道原则适用性审查,所涉项目总投资9106亿元。其中认定属于适用赤道原则的项目共计127笔,项目总投资额为1631亿元,涉及126个客户,已放款37笔,涉及18家分行。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去年底该行首笔由企业自愿适用赤道原则的项目已在西安成功落地,项目总投资为3.2亿元,标志着国际上被广泛遵循的赤道原则在中国得到更广泛的认同,也表明中国企业从被动遵循赤道原则向主动寻求以赤道原则管理风险的转变,可持续金融在中国的实践得到进一步深化。

目前,兴业银行已开发出融资服务与排放权金融(包括碳金融与排污权金融)服务两大序列产品,形成产品矩阵。

在融资服务方面,该行推出“8+1”融资服务模式,即八种传统信贷模式的运用以及非信贷融资模式。其中,“8”包括节能减排技改项目融资模式、CDM项下融资模式、节能服务商(EMC)融资模式、节能减排设备供应商买方信贷融资模式、节能减排设备制造商增产融资模式、公用事业服务商融资模式、融资租赁模式和排污权抵押融资模式,“1”则指发行短券、中票、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债务融资工具和金融租赁、结构化融资、信托融资等。

而在排放权金融领域,兴业银行已在国际市场和国内多个省市区落地深耕。

其中,在碳金融服务方面,该行积极参与国内碳金融合作平台建设,搭建碳金融业务合作平台,已率先在广东、湖北、上海地区开展合作。在国际上,该行在国际碳交易市场方面推出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开发咨询、购碳、核证碳减排量(CER)履约保函等产品,针对CDM交易机制不足创造性推出碳资产质押授信业务,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提供新方式,并与数十家国外碳交易商和国内主流环境权益交易所建立广泛合作关系。

而在排污权金融方面,根据国家排污权交易试点工作进度,2010年兴业银行就率先推出排污权金融服务,为政府部门及企业提供排污权交易制度设计咨询、排污权交易及清算系统开发、排污权抵押授信、污染物减排项目融资等一揽子产品与服务,并在湖南、河北、山西、江苏、浙江等地区率先开始合作。

打造全方位“绿色银行”

在上述效应的背后,是兴业银行打造全方位“绿色银行”的战略构想和执行路径。

兴业银行是国内较早探索并介入绿色信贷领域的商业银行,纵观其绿色金融之路,可谓环环相扣:从2005年开始,兴业银行携手国际金融公司,正式介入能效融资领域,并于2006年创新推出国内第一个绿色信贷产品——节能减排贷款,开中国绿色金融服务先河;2008年,公开承诺采纳赤道原则,成为国内第一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赤道银行”,绿色信贷业务进一步扩展为绿色金融业务;2009年,在北京成立国内第一个可持续金融的专门经营机构——可持续金融中心,绿色金融业务的发展和探索进入一个更加专业化的阶段;2010年,推出国内第一张低碳信用卡,实现绿色金融业务从企业客户向个人客户的延伸。

李仁杰表示,当初推出能效融资产品,是基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国家推进节能减排事业的大背景,该行提出“寓义于利”的社会责任实践方式,探索以商业模式创新履行社会责任,把履行社会责任融入银行对外提品与服务的过程之中,以实现银行商业利益与社会环境效益的和谐发展。应注意到,上述系列步骤的关键,是将绿色金融上升至战略考量和构建立体式管理格局。

据介绍,早在2007年7月,该行便成立了由董事长高建平任组长的社会责任工作领导小组,彼时“研究拟定银行社会责任战略和政策,监督、检查和评估银行履行社会责任情况”就被写入《董事会执行委员会工作规则》,确认将企业社会责任与可持续金融作为银行核心理念与价值导向。

篇2

关键词:商业银行;绿色信贷;SWOT;战略选择

Abstract:The strategy idea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as reached consensus. To practic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we must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of our society. “Green Credit” which follows the wav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a new idea in China. In this paper,SWOT matrix is used to analyze the Strengths,Weakness,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 in Chinese commercial banks’ process of practicing Green Credit. Through our analysis,we think that Reverse-Strategy is suitable for Chinese commercial banks,and in order to practice the strategy,a series strategic initiative has been proposed as reference in this paper.

Key Words:commercial banks,Green Credit,SWOT analysis,strategy selection

中图分类号:F830.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2265(2010)07-0069-04

随着履行社会责任意识的增强,我国商业银行开始认识到环境和社会风险问题对自身信贷资产安全和银行声誉的重要性,通过信贷杠杆解决环境和社会问题已成为各界的共识。2007 年7 月,国家环保总局、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联合了《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提出以“绿色信贷”机制为主要措施来遏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盲目扩张,这一举措标志着“绿色信贷”政策的创立与推行。之后,银监会相继于2007年7月和11月又了《关于防范和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贷款风险的通知》和《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要求各家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配合环保部门,认真执行国家控制“两高”项目的产业政策,我国绿色信贷制度初步形成。

一、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研究现状

绿色信贷不仅是治理污染、保护环境的重要经济手段,同时也是行政和法律手段的重要补充。国内研究者们对绿色信贷的研究始于最近几年。陈雁(2008)分析了绿色金融在我国的发展现状,阐述了绿色信贷对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并对当前我国银行业在推行绿色信贷、增强银行执行力时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张燕姣(2008)指出作为绿色信贷的实践者,商业银行应深刻认识绿色信贷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要求商业银行将绿色信贷作为重要战略思想长期坚持下去。李东卫(2009)指出了我国现行“绿色信贷”机制存在的诸多缺陷,提出了完善我国绿色信贷政策的建议。马萍(2009)分析了绿色信贷的战略地位、实施现状及存在问题,强调商业银行要承担社会责任,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推动绿色信贷全面展开。龚剑(2008)从赤道原则入手,讨论了赤道原则在中国的实践―绿色信贷产生的国际和国内背景,指出绿色信贷的实施不仅有利于解决环境保护问题,而且能够促进金融业的健康发展。(2008)指出我国环境整体形势严峻,污染企业关停给银行带来的信贷风险加大,推行绿色信贷有助于商业银行管理环境风险,绿色信贷已是银行业发展的趋势。

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我国学者对绿色信贷制度的关注和研究是近几年才展开的,大部分研究局限于对国内绿色信贷制度实施状况及国外绿色信贷制度发展状况的简单介绍和分析,系统性明显不足。本文立足于战略管理的视角,运用SWOT分析法对我国商业银行实施绿色信贷战略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这是因为,我国商业银行制订绿色信贷发展战略,必须认真分析外部环境和组织内部资源,发现机会和威胁,识别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为战略选择提供决策依据。

二、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实施的SWOT分析

(一)我国商业银行实施绿色信贷的优势(Strengths)

1. 我国商业银行经过多年的发展,各项业务迅速提升,经营管理现代化水平逐步提高,风险管理能力也得到加强。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一批管理水平较高、效益较好的银行已经分别在境内外上市,这些都为我国绿色信贷实施提供了实力保障。

2. 我国商业银行机构布局较完善,多年来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管理理念的普及,提高了客户管理水平。在业务发展进程中,我国商业银行拥有比较稳定的客户群体。这些有利于我国商业银行通过更多渠道了解市场需求和客户需求,开发和推广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

3. 鉴于本土优势,相对于外资银行我国商业银行更加了解国内环保法律法规,有更多渠道了解环保信息。面对环保政策模糊以及地方保护主义时,我国商业银行比较易于与地方政府沟通,避免自身利益受到损害。

4. 在长期金融实践中,我国商业银行积累了丰富实用的风险管理经验,有着更多针对我国企业的实用的风险调查、控制、管理和处置措施。

(二)我国商业银行实施绿色信贷的劣势(Weaknesses)

1. 各银行缺乏绿色信贷的专门人员、机制及制度,信贷人员对环保政策法规了解较少,现有的人才结构无法满足绿色信贷项目实施和环境风险评估的需求,这严重制约了绿色信贷的深入开展。此外,缺少推进绿色信贷的激励机制,缺乏对于环保企业的经济扶持政策,对于环境保护做得好或从事有利于环境行为的企业,如新能源、节能、资源综合利用等行业的企业,银行缺乏有激励性的经济政策。

2.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的标准多为综合性、原则性的,缺少具体的绿色信贷指导目录和环境风险评级标准,商业银行难以制定相关的监管措施及内部实施细则,而且目前各大银行只是依照央行的绿色信贷发放原则自主地理解与执行,同时各大银行都有各自的信贷审核标准,甚至同一个银行系统的不同地区也会有不同的标准,这也给绿色信贷标准的统一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3. 我国商业银行缺乏绿色信贷相关的专业技术、产品和服务,在项目技术可行性、节能量测算、节能行业政策及技术标准确定等方面还不熟悉,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则更加缺乏。如我国与国际金融公司合作开展能效项目的某些商业银行,在对项目技术可行性的判断上,很大程度仍依赖于国际金融公司技术团队提供的合格技术认定。

4.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对自身应当承担的企业社会责任了解不深,重视不够,在对环境保护以及社会责任等问题的认识上,仍存在一定的偏差和不到位的现象。对于绿色信贷工作,普遍将其看成是一种公益性活动或政策响应活动,而非核心商业元素。在利益最大化原则的影响下,某些银行仍然对钢铁、电力、水泥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趋之若鹜。另外,我国的商业银行还缺乏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文化,更没有把银行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商业银行经营观念相对狭隘和落后。

(三)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实施的机遇(Opportunity)

我国商业银行实施绿色信贷的机遇,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1. 中国绿色信贷市场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孕育着巨大的金融需求和盈利商机。中国商业银行目前开展绿色信贷业务不仅可以促进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还可以带动商业银行经营战略转型。比如,绿色信贷作为一项全新的业务,客观要求商业银行创新业务运作模式、金融产品服务和风险管理方式,因而可以促进中国的商业银行创新能力的提升。

2. 可持续发展理念已在国际上盛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国际合作、交流日益频繁,这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提供了更多学习、合作的机会。当前,我国环境管理能力有所提高、环境执法力度有所加强、全社会环境意识和参与程度明显提高、市场机制也开始进入环境领域,这些为我国绿色信贷发展提供了宏观需求和有利的环境。

(四)中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战略实施的威胁(Threats)

1. 国际金融同业竞争。目前抢滩大陆的国际商业银行都已经实施绿色信贷多年,有着丰富的项目操作管理经验,是中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目标客户的有力争夺者。

2. 地方保护主义的排斥。促进投资时期,地方保护主义和唯GDP主义对“双高”企业大开绿灯,对绿色信贷项目构成不正当竞争;地方经济发展观与绿色信贷理念存在较大差距,执行绿色信贷政策受到地方政府干扰。在GDP发展观占主导地位的背景下,一些地方政府片面注重经济发展指标,较少关注能耗和污染指标。在对银行信贷的引导上,只要是能够创造GDP和就业机会的企业,就要求银行给予支持。

3. 节能环保存在技术不确定性。大量新的节能、环保技术和产品不断涌现,但其实际效果还有待市场验证,而商业银行客户开发和应用新技术的风险,可能导致客户的经营和银行的信贷产生严重经济损失。

4. 趋严的环保政策,使相关市场主体面临更大环境风险,对我国商业银行加强环境风险管理提出了要求。在绿色理念深入人心、客户环保忧患意识增强的背景下,绿色消费、绿色营销、绿色投资、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趋势对金融业的产品和服务提出了新的需求。我国商业银行若不根据环境变化及时发展绿色金融,将面临客户流失、市场份额降低的风险。

三、基于SWOT分析的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实施的战略选择

本文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的机遇、威胁、优势、劣势的分析,为商业银行战略选择提供了基础。SWOT矩阵为商业银行实施绿色信贷战略提供了发展型战略、扭转战略、多元化战略、防御战略四种战略选择(如图1)。

具体如下:(1)机遇―优势(OS):充分发挥银行内部优势,抓住发展契机,加强与政府合作,加大绿色信贷的营销。(2)机遇―劣势(OW):主要是利用外部机遇来消除银行自身弱点:首要选择是加大与环保机构的合作,构建银行的绿色审批机制,成立绿色信贷相关部门,再则是加大绿色信贷方面的人才培养力度。(3)威胁―优势(TS):利用内部优势,避免或减轻外部环境劣势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影响;积极与国外赤道银行合作,借鉴国外先进的绿色信贷经验,同时也要督促地方环保法律的落实,再则就是降低因环保技术的不确定性带来的信贷风险。(4)威胁―劣势(TW):减少内部劣势同时回避外部环境威胁,有选择地进入绿色信贷市场,逐步积累绿色项目的实施经验。

从我国商业银行SWOT矩阵内部条件来看,我国商业银行在资金、管理水平、机构布局、客户资源、环保信息获取等方面具有优势,但是关于绿色信贷,我国从2007年才开始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明显滞后于国外。直到2010年,我国正在实践国际通行绿色信贷准则――赤道原则的银行只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兴业银行(2008年加入)。从我国实施绿色信贷的劣势来看,由于处于起步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在实施绿色信贷的技术、产品和服务上相对缺乏,并且银行内部缺乏实施绿色信贷的专业人员,银行对实施绿色信贷的激励也不够,企业文化相对匮乏。最核心的是银行在实施绿色信贷的标准上没有具体化。因此,从内部条件来看,我国商业银行在实施绿色信贷的时候,优势是相对于外资银行而言的,具有本土化的优势。但是与外资银行相比,我国大多数银行没有实施绿色信贷的经验,银行自身实施绿色信贷的准备不足,并且我国商业银行对绿色信贷的了解和熟悉刚刚开始。而外资银行有很多在绿色信贷的实施上执行的是国际通行的标准――赤道原则,并且具有很丰富的实施经验。可见,不论是与外资银行相比还是具体的实践上,我国商业银行在实施绿色信贷上劣势明显大于优势。我国商业银行在绿色信贷实施上面对的是一个劣势内部条件。

从外部条件来看,我国加入WTO以后,中国银行业已经对外开放,我国商业银行面临外资银行的同业竞争,国内部分地方会存在保护主义,诸多新的环保技术有待验证,银行客户需求在不断变化;但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绿色信贷已经成为或者即将成为信贷业务的主流。从国内来看,经济发展相对平稳,并且绿色信贷也是国家支持和提倡的,我国商业银行必然会得到国家以及世界先进银行的帮助。再有我国商业银行在实施绿色信贷以后,能够加强中国商业银行在国内和国际上企业的绿色形象,为我国商业银行走出国门奠定一个好的基础,并且这些与我国商业银行的长远发展方向是不谋而合的。因此,从外部条件来看,我国商业银行实施绿色信贷,符合客观现实的需要,对于机遇和威胁而言,我国商业银行面对的是机遇大于威胁的外部条件。

基于以上内部对比分析和外部对比分析,可以发现我国商业银行面对的是劣势和机遇并存的内外部环境,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的战略选择应是“扭转战略”,位于战略选择图的OW象限。我国商业银行需要在实施绿色信贷的过程中,消除自身的劣势,抓住有利的机遇。我国商业银行要消除自身的劣势,就要与社会各界、监管部门共同努力,改进和提升商业银行的经营宗旨和目标,完善治理结构,改善内部运营机制,重构业务流程,调整业务政策,并学习借鉴国际绿色金融经验,引进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积累经验和技术,加强绿色金融人才和产品储备,消除劣势。

四、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实施的战略举措

商业银行实施绿色信贷战略是一项系统工作,需要在信贷理念、信贷流程和信贷产品的设计等各个方面体现社会环境意识,将社会环保标准贯穿在信贷审批的各个环节之中。

(一)从战略高度重视银行社会责任与可持续金融

关注环境保护不仅是银行的社会责任,也关系到银行业务的开展和可持续发展,因此,我国商业银行要把企业社会责任与可持续金融作为现代银行的核心理念与价值导向,充分考虑多元利益主体的诉求,调整单纯以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营运思路和模式,履行银行的社会责任。

(二)加强员工队伍和企业文化建设,传导银行社会责任

我国商业银行应倡导绿色信贷所需要的文化理念,一方面将绿色金融发展纳入银行发展目标和企业文化中,并将社会和环境管理因素融入业务流程和运行中,以此系统、综合地评价和管理绿色金融发展的风险和机会;另一方面要确立绿色信贷在信贷工作中的重要地位,让员工充分认识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明白推行绿色信贷是商业银行责无旁贷的社会责任,提高对环保的认同度。只有全员树立了绿色信贷理念,才能在工作中考虑环保因素,真正将绿色信贷贯彻到各项工作中去。

(三)调整银行内部组织结构,重视专业人才的培训和储备

我国商业银行在内部组织结构方面,应考虑在商业银行内部增设环境与社会发展部,专门负责融资中的环境与社会风险的评估和防范。同时,由于绿色金融业务涉及到较深层次的技术领域,发展绿色信贷就要求商业银行必须增加人才储备、加快专业化队伍建设。

(四)积极支持绿色产品创新,加强绿色信贷产品供给

我国商业银行应不断加大绿色信贷产品的创新力度,创新信贷管理的模式,积极支持循环经济、节能环保企业和项目,为节能环保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逐步建立起金融支持节能环保事业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陈雁.绿色信贷:金融服务调控环保行为的新篇章[J].环境保护,2008,394,(4).

[2]张燕姣.绿色信贷:商业银行的战略选择[J].中国金融,2008,(10).

[3]李庶泳.金融支持节能减排的合理边界:济宁个案[J].金融发展研究,2009,(1).

[4]李东卫.赤道原则与绿色信贷政策的完善[J].节能与环保,2009,(6).

[5]马萍.绿色信贷与社会责任―基于商业银行层面的分析[J].当代经济管理,2009,31,(6).

篇3

关键词:绿色金融 色信贷 碳交易

一、绿色金融概述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各国在谋求复苏的同时,都不同程度得发展低碳经济。低碳经济大投入、长周期、高技术的特点决定了它对金融支持的要求更高,依赖性更强,绿色金融(Green Finance)随之迅速发展。绿色金融是指金融部门通过创新金融产品、业务和市场,开展支持环境保护等与可持续发展紧密相关的一系列金融活动。也就是说,金融部门将环境风险作为决策评价因素之一,通过金融业的杠杆和利益传导机制影响其他行为主体的投资取向和市场行为,从而引导社会资源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合理配置。

二、国内外银行绿色金融实践的比较分析

基于银行层面的绿色金融,国外开始较早,最早的是1974年,前西德设立世界上第一家环保银行,专门为环保项目提供优惠贷款。而我国银行业则起步较晚。国内外银行在绿色金融实践的深度、范围都有所不同,鉴于篇幅受限,下面着重从绿色信贷、以碳交易为代表的绿色金融市场创新两方面加以分析比较。

(一)绿色信贷方面的差异

绿色信贷主要指银行在信贷方面控制对环境可能产生不利影响的项目和支持有利于环境保护的项目贷款。国内外银行的绿色信贷实践的程度、涉及的范围有所不同,具体见表1。

(二)绿色金融市场创新的差异――以碳金融为例

国外的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创新主要体现在碳金融上。根据世界银行的定义,碳金融是在某类项目中用以购买温室气体减排的资源,主要指的是碳市场上的交易行为。目前欧美各国无论是规章制度、交易市场,还是市场参与主体和中介发育程度,都已经初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碳金融市场体系。2008年碳交易成交额为1263.45亿美元,碳交易量和交易额呈快速增长态势;银行在碳市场担当中介服务角色,还据此衍生出项目咨询和投融资服务。

相比较而言,我国虽然有部分银行发展清洁发展机制(CDM)碳金融服务,开发了针对碳交易的金融产品,但国内银行碳交易量和交易额偏低,业务模式单一,交易价格方面也没有和国际接轨。实际上,我国累计提供的碳减排量占据全球的一半左右,可创新的工具、产品丰富,碳交易及其衍生的市场前景非常广阔,值得国内银行积极研究和参与实践。

三、比较结论和启示

通过以上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国内外在绿色金融实践方面存在较多差异。首先,国外银行业绿色金融实践种类丰富,已经形成比较健全的绿色金融市场,如碳金融市场,并且践行绿色信贷时有统一的赤道原则。我国银行业在这方面起步晚,基本上还没有形成真正的绿色金融创新产品及交易市场,更缺乏统一的衡量环境风险的准则和流程。其次,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银行,其承担环境保护责任的重点也会有所不同,因此绿色信贷政策的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欧美发达地区银行承担环境方面责任的重点在于节能减排,加强环境保护;国内商业银行承担的社会责任重点在于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同时兼顾环境保护。

总体而言,如何统一绿色信贷项目评价标准,怎样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为环境保护提供支持,如何建立和完善碳金融市场,找准银行在绿色金融服务中的定位等,都是我国银行业在未来的发展过程应该关注的绿色金融建设重点,也是探索我国银行业综合发展模式的重要举措,国外已经积累的经验等,也都非常值得国内银行进行认真的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谭太平.国内外银行业绿色金融实践的比较研究[J].生态经济.2010年第6期

篇4

我国印刷业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构建环保体系,促进绿色发展”,即制定和完善绿色印刷标准,开展绿色印刷认证,实施“绿色环保印刷体系建设工程”,以中小学教科书、政府采购产品和食品药品包装为重点,积极协调环境保护、教育等有关行政部门开展多层次多方位合作,大力推进绿色印刷的实施。推动包装装潢印刷向减量化、重复使用、再循环和可降解(3R+1D)方向发展。指导“绿色环保印刷示范园区”建设,推动低耗能绿色印刷设备和材料的研发,完善低端落后产能淘汰退出机制。

河北春风银星胶辊有限公司作为我国胶辊行业的领航企业,自1979年建厂到2013年,已经在印刷胶辊行业发展了34年的历史了,已经从单一的印刷胶辊发展到目前办公设备胶辊、冶金胶辊、纺织胶辊、木工胶辊等15个行业的胶辊、2万多种规格型号,现已成为中国胶辊行业建厂较早、规模大、产品品种全、综合实力较强的胶辊专业化企业,在印刷胶辊行业更是位居国内的翘楚地位,对推动中国印刷胶辊行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早在2007年,银星公司针对国内外市场的需求,推出了春星绿色环保印刷胶辊,各项性能指标均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水平,实现了国产胶辊的重大突破,获得了欧盟ROHS认证,获得了向欧盟出口的许可证,春星绿色环保印刷胶辊直接或间接出口到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让中国胶辊获得了世界的认可。

2010年以后,针对国内印刷学校教科书、食品、玩具等严格无毒化的要求,银星公司对春星胶辊进行了无毒化的改进,包括配方调整、更新设备和增加密封环境,实现无尘化生产,并在权威检测结构进行批检,确保达到欧盟环保标准。

公司研发与海德堡、高宝、秋山、三菱、曼罗兰印刷机配套的胶辊达到了原装辊的技术水平,是北人集团、大族冠华、北京富雷、威海滨田、哈尔滨三环印机、潍坊东航、潍坊华光、杭州科雷、昌昇印机、烟台五洲、琳德科、天津长荣、杭州惠普、富士星光、威海印机、上海太阳印机等客户的原装胶辊供应商,并为全国各大印刷厂、各省的省报、新华印刷厂和上海印钞、南昌印钞、成都印钞、西安印钞等国内主要印钞厂提供胶辊配套服务。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30%以上,公司客户覆盖全国所有的大中城市,与230多家国有大型企业、上市公司建立了常年合作关系,并直接或间接出口到日本、英国、德国、美国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银星公司于1997年在国内同行业中首家通过质量体系认证;2008年4月通过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三体系认证。拥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密炼机、动平衡机、过滤机、数控车床、超长车床等350台套生产设备,1800多台件检测设备,保证了优良的产品质量和强大的市场供应能力。

篇5

在当前中国经济面临转型、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的特殊阶段,社会融资渠道多元化,金融脱媒现象日趋明显,我国的商业银行发展也面临着利润快速下降、风险集中暴露、业务急需转型的关键时期,而绿色金融将成为银行业未来发展新的动力与增长点。

一、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的必然性

绿色金融一方面是指金融业通过促进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引导资金流向节约资源的技术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产业;另一方面是指金融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避免只注重短期利益的过度投机行为。本文主要关注推动经济社会绿色发展的绿色金融。

(一)绿色金融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我国人均资源贫乏、资源利用率低,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环保问题日渐突出。构建绿色金融体系,通过贷款、私募投资、发行债券和股票、碳金融等金融产品与服务,将社会资金引导到环保、节能、清洁能源、清洁交通、清洁建筑等绿色产业发展中提高绿色项目的投资回报率和融资的可获得性,同时抑制对污染性项目的资金投入。商业银行应该充分发挥绿色金融对节能减排、转变发展方式的促进作用,积极鼓励节能环保行业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与推广,减少资源消耗和对环境的破坏。另一方面,绿色金融对市场、对客户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也产生影响,促进社会、环境准则在企业层面进一步得到普及,从而推动整体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绿色金融是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近十年来我国的绿色金融业务从银行间的自发行为步入政府主导的发展时期,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证券等相关政策相继出台。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2016年4月表示,预计在未来五年内,中国每年需要在绿色领域投资约6000亿美元,是目前绿色投资水平的两倍。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的研究成果显示,从2014年到2030年长周期按低、中、高方案,中国绿色融资需求分别将达到40.3万亿元、70.1万亿元和123.4万亿元。2016年第一季度,我国发行了超过80亿美元的绿色债券,几乎占同期全球绿色债券发行量的一半。对于银行业来说,发行绿色债券不仅可以作为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而且与绿色信贷中长期融资项目类型匹配,可以有效解决资产负债期限错配的问题,同时还可以成为主动负债工具,改变商业银行存款占绝对比重的被动负债局面,有效化解金融风险。商业银行通过对重点行业采取不同的融资扶持政策,对钢铁、水泥等落后过剩产能设定了红线标准,重点支持相关节能减排项目,创新形成一系列绿色金融业务操作和风险管理办法,最大限度地降低银行业自身风险,确保信贷资金的安全性。在未来几年里,我国计划设立绿色投资基金、引进绿色利息补贴,中国绿色金融市场还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另一方面,通过一系列严格规范的合同来约束企业的行为,减轻或避免融资项目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有助于树立商业银行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正面形象,从而全面提升银行业的品牌、信誉和竞争力。同时,通过采纳和实施绿色金融优质项目产生的良好社会影响,将有利于形成银行项目融资品牌,提高银行项目融资的整体质量,吸引更多优质客户和项目向银行申请贷款。因此,近年来,国内银行业也纷纷在绿色金融市场布局。2008年10月,兴业银行成为中国首家绿色金融的“赤道银行”;2015年该行成为首家获中国人民银行批复同意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公开发行绿色金融债券的银行。依托踏实的绿色金融理念与实践创新,兴业银行先后荣获“最佳绿色银行奖”、“优秀自然保护支持者”、第五届世界环保大会“碳金社会公民奖”等荣誉。

二、商业银行开展绿色金融业务面临的挑战

第一,由于绿色金融业务高风险、低收益的特点,商业银行在信贷投放上动力不足。大多数绿色金融项目周期长、成本高、收益低、见效慢,这会影响到商业银行的获利能力,进而影响其投放积极性。

第二,绿色金融涉及的技术大多较为专业、复杂,并且不断更新发展,而我国商业银行与之相关联的专业技术人员相对不足,对于专业领域的技术识别和风险评估能力相对有限和落后,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的数量与效率。

第三,商业银行与地方政府、环保部门等单位的信息沟通和共享机制不完善,影响了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业务的质量。商业银行只有及时获得有效的企业环保信息,才能尽快地为企业提供绿色金融服务。目前,社会的信用体系建设还不完备,一些环保信息也不能及时传达至商业银行,导致商业银行对绿色金融项目持犹豫观望的态度。

第四,商业银行的信贷政策与绿色金融发展需求不匹配,制约了绿色金融业务的良性发展。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政策虽然都对绿色行业进行了倾斜,但对绿色行业的划分较为保守和僵化。例如对于一些污染行业的环保技术升级改造项目,项目本身是环保绿色项目,但属于污染行业的大范畴,往往得不到商业银行的贷款支持。

三、商业银行开展绿色金融业务的建议

(一)发展绿色金融须循序渐进、逐步提升

绿色金融的发展是建立在公民环保意识的觉醒以及银行业管理水平提升等基础上的,这将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另外,绿色金融的发展规划及配套的环保政策、法律体系、信用体系等还不够完善,地方保护主义、政策执行不力等现象在环保领域还比较普遍,环保信息也不透明。但随着环保观念的深入普及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绿色金融在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前景必然十分广阔。

(二)探索制度创新,建立绿色环保共享机制

在绿色信贷前期审查过程中,搜索公司环境信息的成本较高。如果能够建立数据信息共享机制,解决公司环境信息披露问题,不仅可减少银行业在这一环节的投入,同时节省的成本还可以反哺其信息的维护,实现“双赢”。另外,要充分发挥银行业内部优势,大力发展绿色债券市场,创新绿色金融产品。目前,兴业银行、浦发银行等商业银行在境内外市场已成功发行了绿色金融债券,各银行纷纷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信贷制度,把绿色信贷的标准纳入全流程管理。中国工商银行率先开展了环境压力测试,走在了绿色金融实践的国际前沿。

(三)及时构建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发展框架

篇6

一、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概述

(一)绿色信贷的内容

1.绿色信贷的含义

绿色信贷(green-credit policy)指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过程中,根据国家指定的相关政策,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贷款给予限制,对环保方面的企业给予鼓励与支持的金融政策手段。

2.绿色信贷政策的建立

2007年4月1日起,企业环保信息纳入到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中国人民银行要求商业银行把企业环保守法情况作为申办信贷业务的重要依据。

2007年6月底,中国人民银行《指导节能环保领域金融服务工作的意见》,对中国银行业提出,要充分认识改进和加强节能环保领域金融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改进和加强对节能环保领域的金融服务,合理控制信贷增量,着力优化信贷结构,加强信贷风险管理,促进经济、金融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2007年7月30日,环保总局、人民银行、银监会三部门联合提出一项全新的信贷政策《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以此构筑绿色信贷机制,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环境违法的企业和项目进行信贷控制,以绿色信贷机制遏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盲目扩张。

3.绿色信贷政策的内容

根据《意见》规定,商业银行应该严格进行贷款审批、发放和监管,对不符合环保政策的项目不予发放贷款,对擅自进行的违法项目要进行通报处理。要严把信贷关,对于节能、减排、环保方面的贷款,给予大力支持,保证绿色信贷的良好健康发展。具体分为四个方面:一是严格把握新增贷款的投向,二是调整存量信贷结构,三是实行差别利率政策,四是建立动态跟踪机制。全程评价和风险监控,确保信贷资金投入到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项目。

(二)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的必要性

1.实施绿色信贷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商业银行要迈向“国际一流优质银行”,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就必须主动从传统的“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低产出”借贷领域向“低投入、低耗能、低污染、高产出”领域转变,大力推行绿色信贷。

2.推行绿色信贷有助于提升经营绩效

商业银行推行包括绿色信贷在内的绿色金融产品(服务),有助于扩大市场份额、赢得更多的客户、增加收益、提高声誉等,增强竞争优势。

3.推行绿色信贷有利于商业银行管理环境风险

近年来,自然灾害损失巨大,政府环境监管更加严格,来自利益相关者(如NGO、股东和员工)的压力增大,银行应加强风险管理,防止因贷款企业发生环境污染破坏给自身造成声誉和债权无法收回的风险。

二、我国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现状分析

(一)我国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实施绿色信贷取得了初步成效,支持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项目的贷款,建立了有效的绿色信贷机制和较完善的环境、社会风险管理制度。积极创新绿色信贷产品,截至2011年末,仅国家开发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等6家银行对相关的环保企业贷款余额已逾1.9万亿元。截至2011年5月末,上海银行业绿色信贷表内外授信业务投放量已达572.32亿元,较年初增加37.07亿元,同比多增19.84亿元,增长16.91%;比2008年末增加131.17亿元,增长29.73%。与2008年末相比,表内的保理业务与贸易融资产品授信增速很快,分别增长134.61%、134.91%,表外的信用证业务增势强劲,增长314.22%;此外,票据贴现、保函、承兑汇票授信也有不同程度的增长,绿色信贷产品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同时为适应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我国商业银行严格控制“两高一剩”行业的贷款准入,截至2011年,“两高一剩”行业贷款不良率0.49%,较年初下降0.07个百分点,低于全行贷款平均不良率0.09个百分点。

表1 绿色金融项目成效表 (单位:万吨)

资料来源:人民网-银行频道。

(二)我国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存在的问题与障碍

虽然我国商业银行实施绿色信贷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对绿色信贷的认识不够。绿色信贷不仅是对两高行业贷款的限制,更重要的是银行要顺应绿色经济和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趋势,充分发挥金融资源配置的核心地位,将资源配置向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倾斜,引导绿色发展、绿色消费,促进人与自然、经济、环境的和谐共处。

2.绿色信贷产品单一。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仅是对“两高”行业贷款的限制,对环保行业的支持,力度仍然不够。

3.法律不够健全,缺乏有效的激励与惩罚措施。政府没有对破坏环境,高能耗企业做出严厉惩罚,致使那些企业更看重带来的收益,而不是那很小部分的罚款。也没有对绿色信贷实施好的银行、环保好的企业给予有效的激励措施,原动力不足,再加上没有严厉惩处环境破坏企业,也是对环保企业信心的打击,削弱了绿色金融的积极性。

4.专业能力不足。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处于起步阶段,在绿色信贷制度建设、产品创新、市场运营、专业技术水平及发展经验上存在不足,阻碍了绿色信贷产品的研发与推广。

5.绿色信贷信息没有透明化。信息沟通机制的缺乏,使银行企业不能及时准确地了解环保部门的相关政策,得到的信息时效性就差,阻碍绿色信贷的执行效果,同时也加大了银行评价环境风险的困难,评价不标准,给银行企业的工作带来了不确定性。

6.地方保护主义和商业银行的逐利性。社会责任的缺乏,使银行只注重高回报的投入,只看重眼前的利益,弱化了环境风险给自身带来的声誉风险。

三、国外银行推行绿色信贷的经验借鉴

(一)国外银行绿色信贷的实施情况

国际上以赤道原则为绿色信贷的通用准则,赤道原则是银行业的一个里程碑,它第一次将项目融资中模糊的环境和社会标准具体化、明确化,使银行业的环境和社会标准得到统一。经过几年的发展实践,赤道原则已经成为国际项目融资的行业标准和全球金融业的企业社会责任(CSR)基准。目前,实施绿色信贷的先进经验主要有美国花旗银行、英国汇丰银行、日本瑞德实业与三菱东京日联银行、加拿大政策性主导等。

(二)国外银行绿色信贷的经验借鉴

1.有效的激励机制。在国外,政府从税收、利率等方面对银行实施绿色信贷给予大力支持。

2.健全的法律保障。美国是绿色信贷相关法律最完善的国家,在激励机制涉及不到的地方,运用法律手段保证绿色信贷的实施。

3.完善的环境风险评价机制。通过建立环境风险评级标准、改造风险评估流程、加强与专业部门合作和引进专业人员,提高对项目的环境风险识别能力。

4.绿色信贷服务多样化。美洲银行的服务领域不仅为致力于绿色服务的公司提供贷款,还为支持能源消耗、发展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帮助消费者为环保组织提供捐赠,为节能家庭降低贷款利率等。波兰环保银行支持的领域包括:水资源保护、燃料、能源有效使用、空气污染治理、垃圾处理、环境保护及自然资源设备的生产、绿色环保项目投资咨询业务等。

5.广泛认同赤道原则。2003年6月4日,赤道原则正式启动,截至2012年3月,共有76家金融机构宣布采纳该原则。

四、我国商业银行实施绿色信贷的政策建议

(一)政府的帮助与引导

1.完善绿色信贷的相关法律法规

绿色信贷是以信贷为手段遏制“两高”行业的盲目扩张,借助金融信贷的经济手段调整产业结构、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而银行的逐利性与其在绿色信贷政策中承担的社会责任相冲突,阻碍绿色信贷政策传导,我国明确界定商业银行社会责任的定义和内容,形成涵盖绿色信贷环境标准制度、风险管理制度、信息公开制度等核心制度的法律体系,将社会责任纳入法律的规制下,运用法律权威促使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引导产业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发展。我国商业银行必须认识到,承担社会责任不是其可为可不为的权利,而是对社会公众的一种义务。

2.完善绿色信贷激励机制

政府要制定一些奖惩措施,实施差别化的监管与激励政策,充分利用财税杠杆,建立和完善绿色信贷风险计提制度及相关的财政税收风险补偿政策,尤其是对商业银行实行绿色信贷政策过程中,从“两高”行业和企业信贷退出的损失,支持新技术开发过程中出现的信贷风险等,要给予财政税收减免的优惠政策,以调动商业银行开展绿色信贷的积极性。对绿色信贷成绩显著的银行给予准备金率、融资规模等优惠。

3.加大监管力度,强化污染责任内部化

加强对环境污染责任的追究,加大监管力度,使银行减少向污染企业发放贷款,转向对绿色信贷企业发放贷款。

4.重视公众的环保教育,让绿色文化深入人心

大力宣传绿色信贷,做好环保教育,让绿色文化深入人心,认识到环境保护对我们的经济生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5.消除地方保护主义障碍

加强与环境利益相关者的联系与互动,营造推行绿色信贷的良好环境。给予财政税收支持,降低商业银行办理绿色信贷的营业税率及所得税率。建立绿色信贷基金或担保公司,与银行开展合作,为银行开展对中小企业的节能减排项目提供支持。

(二)商业银行实施绿色信贷自身建设

1.加强绿色信贷的制度建设

“业务未办,制度先行”,制度不仅是以前经验教训的总结,也是对日后操作的指南。商业银行应制定符合自身的绿色信贷指南,将绿色信贷操作标准和流程具体化,将企业的环保信息纳入企业的信用评级,降低发放贷款风险。制定完善绿色信贷指引和操作细则,完善绿色信贷准入机制,建立信贷退出机制。

2.促进信息流通,使信息透明化

良好的内部信息沟通机制是银行环境风险管理顺利实施的前提。各级商业银行应积极与当地的环保部门进行沟通,减少信息不对称,建立及时、准确、完整的环保信息沟通交流机制。

3.树立绿色信贷发展理念

商业银行董事会应清楚地认识到推进绿色信贷建设的重大意义,将实施绿色信贷作为银行的长期发展战略,从战略层面重视本机构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通过“自上而下”的资源安排,在全行培育和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绿色信贷企业文化,积极采用赤道原则。

4.加强绿色信贷管理和考核,推动政策和制度的落实

将绿色信贷管理要求贯彻于整个信贷流程,针对信贷业务各个流程和环节,提出加强环境与社会风险监测、识别、控制与缓释的具体要求,严格执行环保一票否决制。

5.加强培训和内外部交流与沟通,增进银行间的合作

我国商业银行应加强与国外实施绿色信贷先进银行的交流与沟通,借鉴国外银行的良好经验,制定适合我国的方法,增进我国各银行的合作,不断研发绿色信贷创新产品,把绿色信贷推向前进。

6.强化绿色信贷的风险控制

信贷业务是高风险业务,质量决定命运。追求滤掉风险的发展,获取有质量的利润。银行要加强对信贷员的培训,对贷款企业进行审慎评级,制定贷款准入标准,对于未获得环评审批的项目,不予发放贷款。建立健全绿色信贷日常工作机制,对环境违法企业及时下发预警通知和风险提示书,并建立挂牌督办企业名单,加强重点领域环境风险监控。

篇7

关键词:绿色信贷 信贷政策 信贷管理 国家 银行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2-203-02

绿色信贷是一项信贷政策,是中央银行根据国家环境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的要求,运用经济、法律及行政手段,对金融机构的信贷总量、投向和质量进行引导、调控、监督,促使金融机构对研发生产环保产品和设备,从事生态保护建设、开发利用新能源,从事循环经济、绿色制造和生态农业的企业,提供倾斜性支持,而对污染企业进行信贷限制的信贷政策。绿色信贷政策的贯彻落实,能取得引导资金向环境友好型企业流动的良好效果。目前,已成为我国环境保护最主要的手段之一。

2007年7月,原国家环保总局、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了《关于落实环保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环境违法的企业、项目进行信贷控制,遏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盲目扩张。

国家的绿色信贷政策是指银行业依照环保法律、法规的要求,严格新建项目的环境监管和信贷管理。银行业依据国家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规定与环保部门通报情况,严格贷款审批、发放和监督管理,对未通过环保审批或者环保设施验收的项目,不得新增任何形式的授信支持。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要求银行业在审查企业流动资金贷款申请时,根据环保部门提供的相关信息,加强授信管理。对有环境违法行为的企业采取措施,严格控制贷款,防范贷款风险。

作为环保部门要严把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审批关,切实加强项目环保设施“三同时”管理。同时,还要与银行业密切配合建立信息沟通机制,按照职责权限和《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的规定,向银行业提供环境信息。人民银行及各分支行要引导和督促商业银行认真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和环境保护政策,将环保信息纳入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防范可能出现的信贷风险。

环保部门、人民银行、银监管理部门、金融机构都要加强合作与联动,以强化环境监管促进信贷安全,以严格信贷管理支持环境保护,加强对企业环境违反行为的经济制约和监督,以改变“企业环境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状况。

笔者长期从事银行金融工作,在多年的信贷管理工作中,深深感到:建立绿色信贷长效管理体系是绿色信贷政策具体化、规范化的表现。依据国家绿色信贷政策,搞好银行绿色信贷管理能充分发挥金融监管部门和环保主管部门及银行业实施国家绿色信贷政策的指导作用。这样做,可以把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责任提升到银行的战略层面,还能增进地方党政领导对银行信贷政策导向及各金融机构执行相关信贷政策情况的了解和认知度。

怎样依据国家绿色信贷政策,搞好银行绿色信贷管理工作呢?这是摆在每一位从事信贷管理工作同行面前一道值得钻研的深奥课题。笔者认真学习了发达国家金融机构执行绿色信贷政策的经验,探讨了搞好绿色信贷管理工作先进的理念和方法。并愿与业内同行共同研讨这一课题,力求通过认真研讨,闯出一条创新与发展绿色信贷管理工作的新路子。

一、建立绿色信贷评估管理体系

信贷评估是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核心技术环节。建立绿色信贷评估管理体系,能有效地落实党和国家绿色信贷政策,优化配置银行的信贷资源,对绿色经济的发展可以起到引导、支持、保障和控制作用。笔者了解到,最近河北省环保厅与人民银行石家庄中心支行、河北银监局联合出台的《河北省绿色信贷政策效果评价办法》开创了绿色信贷政策评价的先例,这个“效果评价办法”对形成绿色信贷管理机制为各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监督提供了一条可行之路。笔者认为,银行业可借鉴河北省环保厅、石家庄中心支行、河北省银监局的做法,采取以下措施,建立绿色信贷评估管理体系。(1)建立绿色信贷工作标准。银行业可根据各企业的建设项目、潜在影响和风险程度,将项目分成A类、B类。对A类和B类项目分别进行社会和环保评估并写出评估报告。针对分类时发现的问题,责成贷款企业制定出以减轻和监控环境社会风险为内容的环境管理方案和企业解决存在问题的行动计划。(2)建立绿色信贷评估标准。银行业可成立以经济研究专家和环境保护专家为成员的审查小组,对A类项目和B类项目递交的环境评估报告进行严格审查,并请专家小组成员根据审查情况拟定评估制度。制度一旦制定,就要严格执行,决不能。银行业每年还要向上级领导递交绿色信贷评估过程报告和经验报告。(3)建立绿色信贷审核制度。银行业应责成借款企业在融资文件中承诺事项:遵守社会和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在项目建设运作周期内遵守行动计划要求,以及定期向贷款银行提交项目报告等。同时,还要责成贷款企业建立公开征询意见和信息披露制度。银行业应建立投诉机制,征求当地受影响利益相关方的意见。只有这样,才能利用金融杠杆,促进建设项目在环境保护以及周围社会和谐发展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积极创新绿色信贷管理模式,支持低碳发展

众所周知,我国“十二五”时期,绿色环保已成为全球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金融资本也成为绿色环保的助推力。银行业应顺应这一趋势,大力倡导和积极推进以低碳、环保、节能为核心的绿色信贷,这不仅是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履行社会职责,也是改进银行业业务发展和调整结构的内在需求。目前,我国将新能源、节能环保等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这其中就蕴涵着巨大商机。这就需要银行业以国家宏观政策和监管机构的要求为导向,按照国际“巴塞尔协议”和“赤道原则”的理念,坚持政策制定着眼绿色环保,资源配置优先绿色环保,产业支持倾斜绿色环保,制度保障考虑绿色环保,客户服务促进绿色环保,积极创新绿色信贷管理模式,支持低碳发展。

笔者认为,首先,银行业应在“绿色信贷”领域中加强渗透创新。要充分利用和发挥银行在支持水电、风电等清洁能源领域的传统优势,总结推广经验,继续保持信贷资源配置向绿色环保倾斜的优势。同时,对生物质等新兴领域进行跟踪研究,积极拓展战略新兴产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设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谋求更多的发展空间。其次,满足个性化要求,进行产品创新。笔者建议,银行信贷部门应根据客户的特点与资金运作模式,进行跟踪调查研究,加大供应链融资、中间业务产品、并购贷款、上市融资等产品的创新,使之成为一批绿色信贷品牌。然后,银行业要进一步提高专业化水平,加强服务创新。银行领导应与信贷部门员工根据客户、产品、区域的特点,组成金融专门团队,做好贷前、贷中、贷后的风险控制工作,加强对低碳环保运作模式和清洁能源发展趋势的研究,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为客户全面提供财务顾问服务。最后,充分调动全体员工工作积极性,加强机制创新。银行作为金融企业,必须履行对社会全面负责的义务,决不能见利忘义、袖手旁观。要着眼于低碳环保大局,对低碳环保企业在信贷政策上继续大力支持,在资金上重点做好保障,建立一条项目申报、评估、审批、放款、管理一条龙服务的“绿色通道”积极支持低碳环保事业的发展。

三、加强利率引导作用,创新金融产品多样化

笔者在从事银行绿色信贷工作中深深感到:作为金融机构,银行业应积极发挥地方银行优势,积极拓展新能源和环保、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市场,全力支持企业实体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尤其要突出对新能源和环保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发展产业的支持。对以上产业要想尽一切方法确保信贷资金的优先满足。同时,银行领导与信贷人员还要做好企业的投资顾问,合理引导他们的贷款投向,加强利率引导作用,以提高他们的资金使用率,使企业降低融资成本,充分体现“择优扶优,区别对待”的绿色信贷政策。银行信贷部门要通过实施战略合作伙伴、重点客户、名单式管理、专项利率优惠等政策,帮助企业进一步降低融资财务成本。通过设置市场调研系数适度调节担保风险系数,贡献度系数及政策调节系数,有效发挥差别利率政策的投放作用。同时,银行领导要将工作重点放到创新金融产品,满足多样化融资的方面上来。笔者在与同行共同探讨“绿色信贷管理”工作情况时发现,目前市场融资情况是这样的:一些中小企业、科技型企业由于担保原因而导致融资困难,影响了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针对这种情况,银行领导就要与信贷人员积极采取措施,支持他们的产业发展。银行可采取担保方式多样化,以不动产的抵押、动产抵押、动产质押、企业保证、联保等手段,不断创新和完善贸易融资类、置业按揭类、联贷联保类、权利质押类等产品,并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体系。银行之间还应联手合作,积极解决有进出口贸易背景的中小企业资金需求问题,适度利用商票、敞口、进出口银行贷款、直接融资手段来满足优质企业多方位的融资需求。在积极促进环保企业发展的同时,银行业一定要严格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对钢铁、水泥、房地产开发贷款实行余额控制,对违规建设项目采取限贷、停贷和收贷措施,对不符合国家政策的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项目严禁发放任何形式的新增授信及用信,促使“绿色信贷管理”工作不断提高、不断完善。

四、支持绿色工业,促进经济发展

众所周知,从我国的国情来看,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匮乏,发展相对落后,环境承载力较弱。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时期,建设任务十分繁重,特别是我国城市化波及13亿人口,比世界现有56个高速度发展国家的人口总和还要多出3亿多,这种形势对资源环境形成巨大压力和挑战。这就需要我们国家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资源节约型、环保友好型的绿色发展道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绿色工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国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把握战略机遇,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笔者认为,支持绿色工业,促进经济发展,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1)银行业要支持绿色工业发展,形成市场化、社会化、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因为绿色工业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多数处于产业初创期,风险较大,所以在融资方面面临很多困难。银行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和资源配置枢纽,支持绿色工业发展是义不容辞的责任。银行业要运用开发性金融的理念和方法发挥中长期投融资优势,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为发展绿色工业起到积极作用。(2)发挥优势,联合作战。银行业应与工信部、科技部、环保部及地方政府等在绿色工业、生态环境领域的企业联合作战,坚持政府入口,开发性金融孵化,市场出口的方法,引导社会向绿色工业投资。(3)严把贷款关。银行业一定要严格执行国家“绿色信贷”政策,在审批企业建设项目开发时,对因环保问题不合格的项目一律不给贷款,并积极为绿色工业领域发展提供顾问和融资服务。

五、结束语

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促进绿色工业发展,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子孙后代的幸福。笔者希望业内有识之士共同努力、加强合作、开拓创新、积极进取,依据国家绿色信贷政策,搞好银行绿色信贷管理。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李卢霞.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业务创新探索.上海证券报,2010,11.4

2.徐企颍.发展绿色信贷促进经济发展.新浪财经,2010(6)

3.宋思文.碳权质押贷款――绿色信贷新模式探究.中国城市经济,2011(17)

篇8

本文系201 3年潮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潮州市陶瓷产业转型升级对策研究”(2013-D-03):2012年韩山师范学院项目“国际产业转移新趋势与广东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QD20121120)。

所谓绿色信贷,即是商业银行着力于对金融产品采取符合低碳经济的信贷安排。早在1947年,德国便率先发展绿色信贷认定,成立了全球第一家环保银行——“生态银行”,由此,绿色信贷认定逐渐成为国际金融行业的风向标,引起了各国的重视与支持。随着低碳经济理念的提出,全球金融一体化格局的形成,我国商业银行实行绿色信贷认定或发展绿色信贷也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在此背景下,本文对国际绿色信贷认定的发展现状进行相关研究,对我国发展绿色信贷中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借鉴国外经验进行了分析。

一、国际绿色信贷认定的发展现状

(一)对绿色信贷认定采用严厉的“赤道原则”

“赤道原则”被称为绿色信贷的行动指南。随着低碳经济的提出,在产业升级、转型的背景下,为统一绿色信贷的标准,“赤道原则”于2002年应运而生,随后更是针对环境保护要求经过多次修订,愈加严厉。“赤道原则”已成为金融机构的行为惯例,旨在对融资项目的环境、社会风险进行准确评估。所谓赤道原则,即按照融资项目对环境、社会的影响程度,国际上分为三类:A类为高环境风险项目,B类为一般环境风险项目,C类为低环境风险项目。据国际金融机构2014年公布数据显示,目前全球已有68家金融机构采纳赤道原则对绿色信贷进行认定,且对融资项目的认定占到整个融资市场份额的80%以上。这68家金融机构主要分布于发达国家,如美国的花旗银行(Citibank)、英国的渣打银行(Standard Chartered Bank)、日本的瑞穗实业银行(Mizuho Cor-porate Bank)等。在亚洲采纳赤道原则的金融机构仅有6家,其中有我国的兴业银行。据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FSA) 2014年统计数据显示,英国商业银行推出的绿色信贷产品多达57种,绿色信贷业务在融资项目中占比达75. 3%

(二)构建了科学的绿色信贷风险衡量机制

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所面临的主要是环境风险,即贷款者的行为造成了环境污染或违背了环境保护法,进而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不符合持续发展的理念。由此,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以商业银行为中心,已逐步构建了科学的绿色信贷风险衡量机制或规则,以督促与引导贷款者做出绿色投资决策、走低碳经济之路。如美国是全球最早从立法高度约束与制裁非绿色信贷的国家,要求商业银行对贷款者造成的环境污染承担连带责任,并承担修复义务。据美联储统计,美国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业务达到全部信贷业务的70%以上。如美国花旗银行主要从环境、社会影响两个方面对融资项目进行风险评估,其近年绿色信贷项目融资情况见表1。花旗银行在开展绿色信贷业务时,主要以B类企业为主,占到了80%,而A类企业仅为8.1%,作为绿色信贷业务的B、C两类合计高达91. 9%。另外,据《2014年花旗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显示,中国有32项融资项目,其中2项因被证明为环境风险最高等级A而遭到否决。由此可见美国花旗银行在发展绿色信贷时,非常注重企业的环境风险,并构建了较为科学的风险衡量机制或规则。

(三)以低碳、环保为出发点,积极进行绿色信贷认定的创新

商业银行进行绿色信贷认定的创新,既是信贷绿色转型、业务创新,又顺应了经济社会低碳化发展战略,由此,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纷纷以低碳、环保作为出发点,积极进行绿色信贷认定的创新,履行其环境、社会责任。如日本瑞穗实业银行为居民购买节能环保的太阳能电力系统提供便捷的融资渠道,同时与夏普公司合作,为居民提供安装等便民服务,将居民省电、省水等节能指标纳入到信用评价体系中,设立可再生能源私募基金等,通过这一系列举措,瑞穗实业银行在日本掀起了绿色环保经济的热潮,带动其他企业、社会民众纷纷参与到节能环保的战略中。又如英国的巴克莱银行(Barclays Bank)与零售企业合作,响应低碳经济,推出了绿色信用卡产品,即持卡者在合作企业购买绿色产品或服务时,可享受到比较高的折扣,且借款利率较低。许多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均以低碳、环保作为出发点,对绿色信贷产品进行积极的创新,促进绿色信贷占整体融资项目比重的提升。据美联储统计数据显示,美国商业银行近几年大力拓展绿色信贷认定,并推出了绿色信贷的组合产品,仅2014年创新推出的绿色信贷产品就达45种,且拓展到各个领域,如绿色农业、环保旅游、生态建设等。

(四)政府积极引导,拥有健全的绿色信贷认定政策激励机制

从国外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认定的经验来看,政府的积极倡导是促进其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关键性因素。政府统筹全局,重视并倡导走低碳、环保的经济发展之路,并制定了健全的绿色信贷认定政策激励机制,鼓励、引导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如英国政府为鼓励企业走低碳之路,鼓励清洁能源的发展,在2010年颁布了《能源税收法》,对于企业购买太阳能、风能能源设备,可抵扣所得税的20%-30%;同时,还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性的贷款政策:由政府出面为环保企业担保,鼓励商业银行优先贷款,并在保证盈利的前提适当降低贷款利率。在英国,只要是环境风险评估合格的企业,即使规模小、资金实力不足,也可获得政府的担保,从商业银行处获得高达7.5万英磅贷款。又如德国政府鼓励商业银行为节能建筑提供贴息贷款,仅环境部便提供高达30%的贴息,除此之外,每年政府还给予一定的奖励。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正是政府的鼓励与积极引导,为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我国绿色信贷认定发展存在的差距分析

(一)绿色信贷认定的门槛较低

绿色信贷认定推出的初衷在于提高企业贷款的门槛,促进低碳化经济的发展。然而由于我国金融机构的实施力度不够,甚至出于利益的考虑,忽视了门槛设置,或者对绿色信贷认定门槛较低,例如我国商业银行对钢铁、电力等项目审批贷款时,一般只要求在近期内未受到环保部门的处罚,对绿色信贷认定很低,甚至不作认定。与此同时,由于企业的环保意识不强,也造成没有有效地遏制高污染、高消耗的“双高”项目获得银行资金的支持。据2014年银监会数据统计,“双高”贷款多为中长期贷款,约占贷款总额的46.1%,其中电力、钢铁行业占据比重较大,分别占“双高”行业贷款总额的58. 2%、27. 3%。从商业银行的角度而言,这些项目是其主要利润源泉,减少这部分贷款,其短期内利润必须受损。由此,商业银行如何寻找到利润与社会责任之间平衡点,对于其未来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银行违法成本低,守法银行甚至存在利益严重受损情况

银监会在2013年对《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进行了修订后,商业银行的社会、环保责任意识得到空前增强,并着力于发展绿色信贷。我国五大银行均表示要严格把关高污染、高消耗项目,将发展低碳、环保经济作为自身责任,严格遵照《意见》执行,如中国工商银行对一家钢铁企业的贷款户从2009年的206户降至2014年的23户,降幅接近九成,贷款余额也由106亿降至52亿,收缩50%之多。然而,地方一家商业银行却采取了大相径庭的融资政策,出于利益的考虑,迅速占领中国工商银行退出的市场,同期为这家钢铁企业的贷款从146亿增至648亿,增幅达到344%,这使得钢铁企业获得贷款的数额不降反升。由于目前银监会并未对违反《意见》的行为做出明确的处罚规定,违法成本低,也使得部分企业“利”字当头,成为了环境污染的帮凶。

(三)民间融资、P2P平台发展繁荣,但是“双高”项目造成的环境问题难以得到遏制

近两年来,受银监会《意见》的影响,商业银行纷纷提高了“双高”项目的融资门槛,提升了绿色信贷认定标准,造成很多中小型的“双高”企业无法从商业银行处获得资金的支持。然而,随着民间融资、P2P平台的繁荣,这些“双高”企业仍旧能够从其他渠道获得资金的支持,使得绿色信贷认定政策无法有效地解决落实问题。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而新生出的P2P借贷形式,即“Peer-to-Peer”,如红岭创投、陆金所、招财宝等。很多中小“双高”企业,尤其是诸如煤矿、火电、造纸等企业,借助于互联网平台,通过线上、线下交易,从而获得一定贷款支持。据我国山西、内蒙两省的调研数据显示,当前民间资本、P2P平台已成为“双高”企业融资的主力军。以山西省吕梁市“双高”行业贷款为例,该市2014年银行余额为68亿元,民间资本总额为90亿元,P2P平台总额为16亿元。民间资本、P2P平台的贷款已超过了商业银行,难以有效地切断“双高”项目的资金来源。换个视角来看,银监会出台《意见》,在一定程度上给民间资本、P2P平台带来了机会,促成其在“双高”项目中的发展,从而使得绿色信贷无法遏制“双高”项目造成的环境问题。

(四)绿色信贷缺乏统一标准

与发达国家绿色信贷认定的标准化相比,我国各项标准建设项目滞后,未进行统一的界定。另外对环保、低碳的标准不明确、不科学,造成可操作性低。对“双高”的标准,仅对行业进行了统一的规定,而未对相关产业进行区别对待。例如,电力行业属于“双高”行业,自2015年起,环保部门对汞及其化合物污染物排放限值,以燃煤锅炉为例,对其二氧化硫限值为lOOmg/m3,重点地区限值为50mg/m3,但并未对重点地区进行准确界定,使商业银行在审批绿色信贷时标准不统一,可操作性大。另外,就电力行业来说,其生产与输配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不同,电力发电模式不同,对环境的影响也不尽相同:有国家鼓励的风力发电、光伏发电,也有国家严令限制的火力发电,但环保部门并未对绿色信贷政策进行细致划分,也未及时根据经济发展做出适当调整,造成商业银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操作性不强,随意性大。同时,由于信息沟通不畅,使得商业银行无法准确、及时获得企业的环境信息,缺乏判断依据,甚至可能存在为一些已受到环保部门处罚的“双高”企业进行项目融资、贷款的现象。

(五)信息沟通机制不完善

由于信息沟通机制的不完善,使商业银行在提供绿色信贷时的风险增大,阻碍了绿色信贷的健康发展。据国家发改委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我国节能环保领域的总投入将超过8000亿美元,节能减排行业将进入一个高速成长期,在2011-2015年间,每年碳减排交易额可高达22.5亿美元。面对节能环保行业这一巨大“蛋糕”,各商业银行并无热情,据2014年银监会统计数据显示,过去的四年间(2011-2014年),节能环保项目的总额呈现出逐年上涨的趋势,而占据金融机构的总贷款比重却很低,2014年仅为3. 21%。进一步分析,金融机构与环保部门之间存在着信息沟通障碍,加大了绿色信贷业务的风险。

三、国际绿色信贷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一)构筑绿色信贷激励机制,创新盈利模式

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环保部门、银监会等应联合出台相关的配套政策,鼓励并提升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的积极性。首先,监管部门应制定科学的绿色信贷绩效评估体系,将定量化的评价定期予以公布,对发展绿色信贷做出突出成绩的商业银行给予精神与物质上的双重奖励,同时加大惩罚对“双高”企业、项目贷款比例高的商业银行。其次,借鉴发达国家金融机构的运营模式,拓展并创新绿色信贷的服务,在履行环境、社会责任的同时,促进绿色金融的健康、持续发展,积极探索研发“碳金融”产品,促进商业银行创新绿色信贷的盈利模式。最后,政府在鼓励、引导企业走低碳、环保之路时,也应出台了一系列的激励政策,除了传统的财政补贴、税收减免外,还应鼓励商业银行以优惠利率支持环保企业的融资需求。如对于从事3R(再利用、再循环、减排)项目的中小企业,除了能够获得税收上的优惠外,在进行相关项目研发、投资时,还可以优先从商业银行处获得有优惠利率的资金支持。

(二)制定绿色信贷统一标准,完善绩效监督机制

政府部门要鼓励、倡导发展绿色信贷认定,必须要统一标准,为商业银行的实践提供充分、可操作性的环保依据。制定绿色信贷的统一标准时,应充分考虑行业、产业、技术等相关要素,构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环境风险评价体系。可以借鉴赤道原则,将项目贷款风险分为A、B、C、D四个等级。A为优先贷款,B为正常贷款,C为谨慎贷款,D为拒绝贷款。商业银行在审核贷款时,依据贷款项目的环境风险等级进行发放,简化了操作流程,也有效地降低了商业银行的风险。通过环境风险评价体系,商业银行能够定量化地了解贷款项目的环境、环保信息,从而减轻其放贷顾虑。使资金既能够公平地流向环保产业,促进我国绿色产业升级,同时也促进了金融机构资金的绿色配置,履行环境与社会责任。另外,国家、政府在倡导发展绿色信贷的同时,还应充分发挥社会舆论与公众的力量,使全社会、全员性地参与到环境保护的事业中。尤其是加大非政府组织的监督作用,提升社会公众的参与度,从而推动我国金融机构绿色信贷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内部的绿色信贷认定的监管

商业银行通过加强内部绿色信贷的监管,能够有效地解决当前绿色信贷认定门槛低的问题,同时也促进企业向低碳经济发展,加强环保意识。我国金融机构应加强与国际赤道银行的交流与协作,并借鉴其在绿色信贷认定业务上的先进管理经验。由此,商业银行必须从其内部入手,加强对绿色信贷认定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管。事前监管方面,对绿色信贷认定的从业人员加强培训,对绿色信贷认定的审批流程严格把关。事中监管方面,必须要与政府部门加强合作,尤其是环保部门,对绿色信贷的环境风险进行科学、严格的评估。事后监管方面,对申请绿色信贷的企业信用风险实时进行分析,加强对绿色信贷发放后的管理,加强与环保部门的沟通,一旦违反了环保法、排污超标等规定,及时采取暂停新增融资等措施。

(四)加强我国绿色信贷认定的创新

国际发达国家在借鉴赤道原则的基础上,纷纷展开了绿色信贷认定的创新,并对发展社会低碳经济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我国商业银行应借鉴发达国家金融机构的模式、借鉴先进的经营理念,拓展并创新绿色信贷认定的服务与产品。在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的同时,我国商业银行必须从国家政策与实际国情出发,并结合本行实际,创新绿色信贷产品。如为绿色设备购买方提供便捷的贷款服务、创新节能环保车贷款产品、尝试天然衍生品的开发和交易等。同时,在创新绿色信贷认定产品时,可以针对不同行业进行开发,如生态建设、节能建设、清洁能源、环保旅游等。提升绿色信贷认定产品的创新,将为我国商业银行在更加广泛的领域获得利润源泉,也为我国绿色信贷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篇9

关键词:绿色信贷;绿色交通;节能减排;商业银行

随着国内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各类环境问题频发,传统的“命令―控制型”环境治理手段在现实中逐渐显示出不足。在此背景下,学界、政府、社会达成共识,逐步引入各类经济手段促进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在这个过程中,金融业环境社会责任及银行通过其信贷政策对经济活动进行引导的力量逐渐为人们所重视。绿色信贷,成为商业银行改革的重要内容,自2007年以来不断发展。而交通行业作为节能减排的重点行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与复杂性,绿色信贷如何有效支持其绿色低碳转型,仍值得进一步研究。

一、 绿色信贷及其在交通领域应用

1. 绿色信贷定义及国内现状。绿色信贷,最早源于联合国负责任投资原则以及国际银行业自愿参与的“赤道原则”,要求银行等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充分考虑环境风险、社会风险等。有学者认为所谓绿色信贷,指的是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等金融机构依据国家的环境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对环境友好型的企业或机构提供贷款扶持并实施优惠性的低利率,而对涉及环境污染的新建项目投资贷款和流动资金进行贷款额度限制并实施惩罚性高利率的一种政策手段。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绿色信贷在近三年来迎来第一次快速发展。2014年各大银行在银监会支持下,集体编写了《绿色信贷》教材,同时内部也开始规范绿色信贷统计口径。为了避免限制型贷款收缩中的银行历史业绩影响,本文选取鼓励性绿色信贷,也即公开资料中的绿色贷款余额进行比较。就目前披露的数据来看,绿色信贷余额占各大银行贷款余额的比重在5%上下,其中招商银行和兴业银行绿色信贷业务比重占全部贷款比重的比例超过10%。总体而言,绿色信贷已经成为银行贷款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又以兴业银行表现最为突出,连续两年保持绿色信贷的国内领先水平。通过对比兴业银行和其他银行绿色信贷数据,我们也可以看到绿色信贷在国内银行业务仍存在巨大发展潜力。

2. 交通行业绿色信贷初具规模。交通行业作为国内经济的支柱行业,同时也是节能减排的重点行业,面临着巨大的融资压力,这部分压力,单纯依靠国家财政及基础设施投资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银行信贷成为扶持绿色交通的重要资金来源,绿色交通信贷余额已经初具规模。以农业银行为例,2014年年末绿色信贷增长余额相较年初增长1 420.26亿元,增长42.98%,其中,全行绿色信贷余额的46.47% 是投向交通行业。

目前披露绿色信贷具体投向的上市银行仅有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浦发银行三家,在2014年中,这三家银行投向绿色交通运输项目的贷款余额占全部绿色贷款余额的比例均接近或超过30%,且11个子项目中,绿色交通运输项目的贷款额稳居第一,如表1所示。

从这三家银行情况来看,绿色交通信贷发展迅猛。而在绿色信贷的投资方向上,可以看到,目前最受重视的是城市公共交通工具更新改造,以浦发银行为例,2014年绿色交通贷款中,仅城市公共交通项目就占比44.54%,主要是新能源公交汽车的购置。其次才是交通运输环保项目,诸如高速公路ETC等,节能照明等。

3. 交通行业绿色信贷需求巨大。虽然就目前银行披露数据来看,绿色信贷及交通行业绿色信贷已经获得较大发展,但是从社会实际需求来看,交通行业绿色信贷仍有巨大发展需求。在现阶段,银行投放的交通行业绿色信贷主要着眼于城市公共交通项目,铁路,航运等大型运输项目的节能改造,这对于交通行业的整体绿色低碳化而言,仅仅是一小部分。交通行业和群众的出行息息相关,同时涵盖了道路建设,公共交通建设,私家车购置,维修等等。这其中,除了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及城市公共交通服务等少数领域可以得到国家财政拨款,申请国外基金,对大部分项目而言,绿色信贷仍是主要的融资选择。

以廊坊市为例,廊坊市在建设全国绿色交通城市(2015-2017)过程中,同步落实各类交通行业节能减排项目,预计在2015年~2017年三年中,累计减排27.3万吨二氧化碳,需要节能减排投资约为18亿元人民币,其中企业自筹资金高达14.6亿。争取国家补贴的绿色交通项目共计49个,只有1个项目是由上市公司承担,其余企事业单位仅能通过企业自有资金或者向银行贷款才能获得融资。

随着国家对绿色循环低碳交通的不断重视,各项标准的不断提高,可以预见,未来在新型环保交通设备设施上的投资仍然会持续升温,并且绿色交通的转型也会从大型项目逐步向小型的,分散的项目,从国有部门向私人部门转移。在这个过程中,项目承担者的资金来源渠道逐步缩小,更新设备带来的资金压力逐步增加,对银行绿色信贷的需求会进一步高涨。

二、 绿色信贷应用交通行业现存问题

虽然整体而言,绿色信贷近几年发展顺利,交通业绿色信贷也初具规模,但是,国内绿色信贷在某些方面仍存在不足,同时,交通行业的特殊性与复杂性也对绿色信贷的扶持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1. 国内绿色交通信贷项目种类单一。绿色信贷在国内主要以政府导向为主,政府扶持哪一类项目,银行就大量授信扶持该类企业。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近三年通过公开渠道及银行业自我披露的报告可以看到的绿色交通信贷大量集中于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内的新能源车辆更新。但是交通行业自身复合程度较高,包括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运输装备工业,交通运营服务等。根据《车辆购置税收入补助地方资金支持交通运输节能减排项目节能减排量或投资额核算技术细则(2015)》,目前交通部支持的节能减排项目包括(但不限于)42个主要项目,其分类如图1。

从上述两张图,我们可以看到,交通行业节能减排项目从产业结构上,以基础设施建设及运营领域项目数最大,占比达到52%,这部分与建筑业节能减排高度相关。其次是交通装备领域,占比为24%,包括天然气车辆应用,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应用等项目,直观认知的交通行业就是这一部分。其余的管理与服务能力建设则涵盖了智能交通系统,高速路口ETC通道等项目,占比也为24%。目前银行在发放绿色信贷时,以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新能源车辆更换为重点,从产业而言,仅涉及交通装备,从运输方式而言,仅涉及公路运输,信贷项目种类过于单一。

而国外在交通行业绿色信贷方面,已经有了一系列成熟的信贷产品与实施案例,包括运输贷款,汽车贷款,商业建筑贷款等等。这些银行设计的绿色信贷产品虽然也未能全部涵盖交通行业,但相比国内,已经有了较大丰富,足以借鉴。

2. 小微企业,中小节能项目易受忽视。交通行业绿色循环低碳的参与主体不仅包括大型国有企业,也包括私人企业,个体经营户与家庭。其中,私人部门,以及中小企业承担了大量交通运输业务,未来也面临着巨大的节能改造压力,整体而言,这些小微个体对银行贷款需求更高,但现实中,他们更难获取银行贷款。

以廊坊市绿色交通项目实施主体为例,总计35个单位承担节能减排任务,没有一家上市公司,其中20家是私营企业,注册资本超过100万的仅两家。相对于上市公司可以借助发行股票,发行债券获取融资,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享受财政拨款,小微企业只有银行贷款和民间借贷可以作为融资手段,但后者风险大,而银行贷款由于风险控制等原因,相较小微企业,中小型节能项目,银行更偏好资产优良,信用良好的国企,上市企业等,小微企业获得绿色信贷扶持的前景不容乐观。

但离散性较高,单个项目规模小等又是交通行业的固有特征。这主要是由于除交通运输枢纽及基础设施建设以外,如车辆、船舶等交通运输设备所有权分散,难以集中节能减排,而道路路灯、停车收费设施等,单个设施微不足道,但是其总量相加,不管是现存的能源消耗量还是潜在的节能减排量都颇为可观。现阶段,交通行业项目零散的现状与银行授信对大型企业的偏好出现一定程度的不相匹配,如何化解这对矛盾,也是绿色交通信贷进一步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

3. 银行绿色信贷内部激励欠缺。目前银行实施绿色信贷仍缺乏相关配套的鼓励和惩罚的长效机制,银行并未将环境作为风险管理的重要考量因素。而从实证角度分析,我国商业银行进行环境风险管理的三大压力,政府规制压力是主导因素,其次是市场压力,最后才是来自公众和非政府组织机构的压力。这导致我国银行的绿色信贷往往以政府政策为导向,欠缺内部激励。

然而在国外,银行环境风险更多是被内部化为经济风险。例如美国超级基金法规定,由于企业经营造成的土地污染,如果贷款方在明知其风险的情况下继续贷款,则需要承担连带责任。同时,由于企业发生环境污染事故后,面临巨额的环境赔偿,这也将极大地削弱企业的清偿贷款能力,因此,银行从风险控制角度,更青睐绿色信贷。此外,国外银行积极挂钩碳排放交易,合同能源管理融资等,通过环境交易所实现环境收益的套现,这部分盈利的弥补了银行发放优惠贷款的损失,进一步鼓励银行采用绿色信贷标准审核项目,发放贷款。

从金融风险管理的角度看,各个金融部门要把环境风险作为一种重要的金融风险纳入到日常的风险管理工作当中,有利于防范和化解与环境有关的金融风险,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此外,通过金融创新实现绿色信贷的自主盈利,这两者结合,才是推动绿色信贷的有效激励。

三、 交通领域推广绿色信贷的建议

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在目前已经取得了较大发展,但就交通行业的特殊性而言,未来,在以下几点上仍可进一步发展:

1. 进一步明确交通节能减排重点项目。目前《绿色信贷指引》,各银行内部的绿色信贷项目名录等,仍然是以金融行业为主设立的,其扶持的节能减排项目主要都集中在工业制造业,而对于以服务业为主的交通运输领域,建筑业为主的交通基础设施领域都欠缺有效指导。交通主管部门在推行新能源汽车,推行道路绿色养护等领域都积累了大量第一手资料,而类似《车辆购置税收入补助地方资金支持交通运输节能减排项目节能减排量或投资额核算技术细则》等绿色交通具体实施规范,实际上可以成为银行审核交通企业项目绿色环保与否的标准。如何针对性的扶持绿色交通项目,需要交通行业的专家与银行共同明确。

2. 扶持第三方节能减排服务公司。交通部门节能减排不仅只是大型基建项目,大型交通运输企业的责任,目前除了铁路运输、航空运输以外,大部分道路货运,长途客运都已由私营企业、个体户承担,其余的配套服务更是由私人企业主导。这部分运输产业所依托的交通工具低碳节能改造,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产权分散,单个项目减排效益低下。

事实上,对于单个项目减排量小,减排成本高,信贷扶持落实困难等问题,在过去的CDM实践中已经有了解决方案,尤其是针对交通节能减排,通过P-CDM模式,将具有同质性的零散小项目整合打包为一个整体,由一个统一的项目承担方具体运营。目前国内的第三方环保服务公司就在积极开展这部分运作。虽然目前合同能源管理企业的服务内容仅包括对银河soho为代表的大型商业建筑节能改造,发电厂节能为代表的工业锅炉改造等,但也具有整合不同业主同类化项目的节能减排改造可行性。由专业公司作为中介,不仅可以聚沙成塔,减轻银行贷款成本,也可以转移贷款风险,方便银行监督管理。

3. 创新金融产品与节能减排联系。为鼓励银行进行绿色信贷,除了政策指引,银行内部规范风险控制要求等手段之外,还可以强化产品创新以推动其绿色信贷的发展,例如推出大宗商品衍生品和专门与生态、环境相关的结构性产品.创新可再生资源和碳交易的企业经纪业务,加强社会责任投资和可再生能源私募基金。

例如中广核集团和浦发银行合作发行债券,将债券利率与中广核下属五家风力发电厂减排产生的核证减排量挂钩,以碳资产与金融产品挂钩,降低融资成本。还有农业银行和节能服务公司签订贷款合同,以部分节能减排收益权为抵押,缓解用能单位还款压力,降低银行贷款风险。招商银行青岛分行也曾推出排污权抵押贷款、节能收益抵押贷款、绿色设备买方信贷、绿色融资租赁、(下转第84页)清洁发展机制(CDM)融资等专门信贷产品。

此外,还有其他创新渠道,如世界银行通过国际金融公司,中国财政部与地方银行合作方共同推出CHUEE项目,针对符合条件的节能减排项目,由国际金融公司(IFC)提供担保资金,通过《损失分担协议》承担一定损失分担责任,发放短期或中长期贷款。

综合利用多种金融产品,充分挂钩企业碳资产,节能减排收益,发挥其他绿色基金杠杆作用,以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益。

4. 建立专项的绿色银行。2012年,英国正式成立绿色投资银行,将投资活动限制在“绿色项目”,即那些符合英国政府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项目。英国政府提出的五个绿色目标包括: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自然资源的使用效率;保护或美化自然环境;保护或加强生物多样性;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并以盈利为目标实现独立运作。

这一投资银行的建立,将承担起额外的,专门的,针对绿色项目的投融资功能。中国目前面临着巨大的减排压力,环境保护的复杂性与专业性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或许未来绿色信贷会成为银行信贷的规范标准,但现阶段由于国内经济结构,行业发展水平以及商业银行业务重心等限制,专项的绿色银行仍有其存在合理性。其中由于交通行业的特殊性,可以考虑通过现有的财政资金来源,如国家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等,划拨一部分进行市场化运作,专门为绿色交通服务。

四、 结论

绿色信贷这一概念在我国提出了近十年,但在最近三年,尤其是2014年,随着各项标准的制定与规范,得到了迅速发展。但一方面,目前的绿色信贷本身在产品种类,核定标准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足,另一方面,交通行业涵盖多个子行业,具有高度分散,积沙成塔等特点,绿色信贷要应用于交通行业的节能减排,仍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未来银行业和交通部门需要进一步加强合作,针对交通行业的具体特征,设计绿色信贷产品,才能顺利推动我国节能减排事业的整体发展,实现共赢。

参考文献:

[1] 于晓刚.中国银行业绿色信贷足迹[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3.

[2] 王飞.中国银行业绿色信贷体系构建[J].金融与经济,2009,(3):21-22.

[3] 马晓明.中国低碳金融发展报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4] 何德旭,张雪兰.对我国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若干问题的思考[J].上海金融,2007,(12):4-9.

[5] 吴迪.绿色信贷促进北京绿色产业发展的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位论文,2013.

[6] 刘勇.我国商业银行环境风险管理压力的实证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08,(6):72-75.

[7] 朱红伟.“绿色信贷”与信贷投资中的环境风险[J].华北金融,2008,(5):11-16.

篇10

先进金融机构绿色金融经营战略

以发达国家先导的金融机构已经对碳价格的投资、贷款和其它相关经营活动制定了决策。发达国家努力开发与温室碳排放相关的新市场,并同时努力向世人明示减少碳排除,降低温室效应对地球的重要性。美国非官方的色瑞斯①(CERES:CoalitionforEnvironmentallyResponsibleEconomies,对环境负责的经济联合公司,总部在德国的国际认证有限公司)早在2008年1月就对市值基准前40位的大型金融机构从企业治理侧面做了调查研究。他们研究了这些大型金融机构对由于气候变化所带来的风险和机会的应对措施和方案,并对此进行了评价并发表了报告书。这40家金融机构的市值总额占全世界金融机构市值总额的60%。这40家大型金融机构中由综合性银行(如:瑞士联合银行集团UBS,美国花旗银行Citi等)29个,投资银行5个,资产管理公司6个组成。中北美籍的金融机构19个,欧洲籍15个,亚洲籍5个,再有其它地区籍1个等组成。为了能说明问题,色瑞斯(CERES)锁定了14项与气候变化相关联的金融企业机构中主要要件。报告书以被锁定这14个项要件为基准对金融企业机构逐一调查并予以评价。最后以表格的形式将调查结果公布于众。14项与气候变化关联的调查项目中,主要的金融企业部门包括:监督委员会(BoardOversight),管理运营(ManagementExecution),公示(PublicDisclosure),碳排放权会计(EmissionsAccounting),战略计划(StrategicPlanning)等。

色瑞斯(CERES)的评价结果:据调查结果显示,就在应对气侯变化的对策方面,监督委员会(BoardOver-sight)的部门,优秀的金融机构有,荷兰银行②、苏格兰哈里法克斯银行、汇丰银行、皇家苏格兰银行、瑞士联合银行集团等金融机构。特别是汇丰银行在16分为满分情况下,得了13分。汇丰银行情况是,赋予了企业责任委员会环境及气候变化相关的监视责任,积极参与公司的气候变化政策的制定。就管理运营(ManagementExection)方面的优秀金融机构有荷兰银行、美国花旗银行、农业信贷银行(法国)、高盛银行、苏格兰哈里法克斯银行、汇丰银行、加拿大皇家银行①。荷兰银行的情况是在理事会议程中直接提出制定了减少了碳排放数量。因此,在关于碳排放量的控制指标的项目2中以4分为满分,荷兰银行得了满分4分。高盛银行在最高经营中对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得到了肯定,在3项目中得了以6分为满分的6分。在环境市场危险管理中加拿大皇家银行、美洲银行(美国)、美国花旗银行、富通集团②、苏格兰哈里法克斯银行、汇丰银行、高盛银行、美林集团③、日本瑞穗金融集团④、加拿大皇家银行、英国皇家苏格兰银行。加拿大皇家银行从1992年就开始建立了环境风险管理的专门担当部门,得了10分满分的9分。瑞士信贷集团⑤把职员的评价成果与能源节约相关联的5项目中得了2分满分的1分。在公开披露信息(PublicDisclosure)方面,丰业银行⑥(诺伐斯科西亚银行,加拿大)在项目6中得了以8分为满分中的最高分数4分,在项目7中美洲银行(美国)得了以10分为满分的10分。碳排放权会计(Emis-sionsAccounting)相关联项目中,美国花旗银行实施方案得到了承认并获得以14分为满分的10分,是这个领域的最高分。

在投资商品方面,荷兰银行、瑞士信贷集团、德意志银行股份公司⑦、汇丰银行,荷兰国际集团⑧、摩根大通银行(美国),美林集团还有瑞士联合银行集团等金融机构比较突出。零售商品的情况,美洲银行(美国)和英国巴克莱银行⑨和法国巴黎银行瑏瑠,富通集团等金融机构比较突出,与碳排放交易关联的金融机构有美洲银行,巴克莱银行。根据金融机构综合成绩来看,从金融机构气候变化的应对部门所得分数来看银行比证券投资(IB:IntroducingBroker)和资产运用公司所得分数更高。这是因为银行贷款给与了暴露在气候变化风险下的产业或企业。

对我国金融机构经营的启示

发展绿色金融将成为推动绿色经济发展、抢占未来经济发展制高点的关键,绿色经济发展呼唤着与之相适应的绿色金融体系。毫无疑问,构建完善的绿色金融体系是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绿色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是绿色金融发展的重要保障。政府为了解决由于全球经济低增长给中国带来的负面影响,及全球金融危机引起的经济萎缩,提出了低碳绿色增长的新模式。在全世界一同对抗气候变化的前提下,低碳绿色增长很可能成为我国经济再度出现活力的突破口。为了转换成这种经济模式,从资本主义模式的方法论上看,金融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跟进时代脚步,我国金融机构在市场上供应了多种绿色金融商品并已受人们瞩目。但我们现在的绿色金融产品,从支援绿色产业的绿色金融本质上看,其作用还是非常有限。在碳价格决定的新模式中,我国金融机构要确实做好风险管理和增长追求,防范和控制各种风险。绿色金融,特别是碳金融属于新的业务领域,也蕴含着巨大的风险,不仅存在市场风险(包括市场利率和汇率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而且也存在着政策风险、法律风险以及项目建设风险、涉及相关核证机构的道德风险等。另外,值得关注的是,当前包括金融机构在内的市场主体对政策风险和法律风险还缺乏足够的管理能力。因此,金融机构应主要采取事前性的风险防范手段,降低和转移风险。这就需要我们的金融机构在公司治理等方面做好适应这种模式的准备。我们要在金融机构公司治理侧面,尽快对应发达国家金融机构气候变化的测试基准,使我们金融机构得以尽快地建立应对气候的金融法律体系。

虽然最近国内金融机关也准备了绿色相关金融产品及各种制度,还出现了支持绿色增长产业的绿色金融,但因存在内在风险管理的不确定性,未准备绿色企业指定制度的多样性,可以说是处在还没有制度性基础设施的初级阶段。以银行为中心出现了关于绿色金融的商品,给予对参加低碳经济活动的加入者提供优惠,或把银行收益的一部分转换为支持低碳团体的支援金,或对支持绿色增长企业提供优惠,或新生能源等,对关于低碳企业给出贷款,但还是缺乏在民间银行关于绿色金融的存款,和通过存款连接绿色贷款的银行起引导作用。缺乏以政策金融形态的政策金融公司进出口银行等,对于绿色产业的政策支持。我国金融机构及以后发展方向应该是:

第一,确立对绿色金融的正确概念并提高全社会的认识。要正确区分以改善绿色金融环境为中心的“环境风险管理”的概念和通过绿色技术等支持增长为中心的“绿色增长金融支持”的关系。同时要整个社会达成共识。认识到绿色增长是离不开绿色金融的支持,发展绿色金融是促进绿色增长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第二,为了促进绿色金融的基础设施的建立,有必要设立通过政府和监督机关的绿色金融发展战略。首先政府和政府相关各部门要为绿色增长的基础设施的建立,做好充分完善的前期工作。有必要形成政府各部属间的相关数据统一管理。在信贷的审查时,公布企业的可持续经营的情报,反映银行信贷管理非财务风险的制度、贷款者责任制度等,为灵活性、多样化的绿色金融战略措施确立和实行政府部门高效率的团队合作。

特别是要确保与其它国家环境制度和金融商品的贯通。通过建立健全基础设施来达到对环境制度和金融法律商品的市场信赖性、公正性及透明度。再者,除了政府预算支持外,整个社会的责任投资和金融机关的绿色增长资金也要给予支持。要考虑建立绿色增长的概念政府。政府应该对金融机关对政府所属金融机构的贷款资金流程和分配的方案进行必要指导和监督。

第三,强化绿色金融机构的作用。金融机关通过增大收益、管理风险、采购资金,节约成本等效率的改善,维持可持续经营。即,金融机构要以手中金融权为创立绿色金融实践机会,在规划好金融记过的事业战略前提下,系统化地整合和支持金融机构的绿色增长项目的发展。应通过公开情报信息、对绿色项目的评价等方法,确立绿色金融的投资原则为:可持续发展的项目、绿色成长的项目。要制定支持绿色金融的银行和金融投资公司的有效方案。银行以抑制企业破坏环境的项目投资。建立可持续的银行信贷系统,以保证银行可持续经营风险和信贷DB(回收率及破产率等)。金融投资公司应开发支持绿色增长、绿色技术为方向证劵,通过证券化过程对环境技术企业供给资金,并且促进绿色产业股票指数和绿色经营指数的开发等。

第四,要积极地培养绿色产业的投资者和绿色专门人才。在国外多数存在能源环境对冲基金(Energy&EnvironmentalHedgeFund),要专门培养绿色增长内在的风险回报(risk-returnprofile)投资者和与环境要素相关环境审查员等专门人才。

第五,为了限制全球温室化的发展,减少温室化气体的排放,建立最有效率性“碳市场”机制。要有效利用“碳市场”减少温室化气体排放,首先要建立排放权制度,确立控制温室气体的体系,国家计划性的改善和运营控制碳排放市场,要灵活应用以碳排放权为基础的派生商品市场,发展CDM事业,鼓励碳排出权利的进出口。

综上所述,我国金融机构在目前的低碳绿色增长时代,应尽快做出反映气候变化的证券资产组合的再评价体系,以便顺势创出对应气候变化绿色金融工具,并及时对这些金融工具进行恰当的分析、评价、交易和保存,随时对冲(被新的绿色金融工具取代)。积极发展绿色保险、推进保险业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证券市场的直接融资和资源配置功能,积极开发绿色证劵,将稀缺的资源配置到符合社会长远发展的企业中去,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绿色证券政策可从资金源头上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发展,但这仅仅是从间接融资上来进行控制。随着中国资本市场规模的扩大,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寻求上市融资。因此,绿色证券政策从直接融资的角度限制了污染,并将产生极强的示范效应。

还有银行要及时与相关企业互动,及时了解相关企业的情况,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但是对气候变化,金融机构内部的企业治理也是必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反映气候变化的风险再评价投资组合(portfolio)中,风险管理系统中碳排放风险也应该被考虑进去。企业风险管理系统加入碳排放风险也是企业治理中董事会最首要考虑的事情。要形成自我创新和品牌管理及利害关系者的互助,企业内部管理层次起着基础作用。商业银行可探索多元化的绿色金融产品用于节能减排和碳交易项目,给客户一定的优惠以鼓励其更多使用节能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