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的解题方法范文
时间:2023-07-07 17:35: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历史的解题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中历史;历史考试;复习;有效性
学生不仅在日常的学习中要积极努力,而且还要掌握有效的备考策略,这样才能考出最优异的成绩。历史作为学生在高中阶段要学习的一门重要学科,自然也是考试的重点,学生如何进行历史学科的考试复习,不仅会影响到学生的成绩,还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信心。目前高中学生在历史考试复习中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本文就高中学生在历史考试复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
一、目前高中学生在历史考试复习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现代教学对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现代教学一方面注重提升教师教学的有效性,另一方面注重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然而复习作为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并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尤其是与考试相关的复习问题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考试成绩。尤其对于高中学生而言,在参加重要的考试之前进行有效复习能够切实达到提升学生的考试成绩的目的。目前高中学生在历史考试复习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据此进行分析。
(一)考试前忽视基础知识的复习
虽然高中历史的知识点比较容易理解,然而由于学生在高中阶段要学习的知识数量巨大,这也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扰。现代考试注重考查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点的能力,然而学生只有扎实的掌握了基础知识,才能对知识点进行灵活应用,因此基础知识对学生的考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目前高中学生在备考阶段往往忽视对基础知识点的复习,很多学生都会出现“时间不充足”的心理,实际上基础知识是日常学生历史学科学习过程中的重点,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只要花少量的时间就能够收到较好的成效,学生忽视基础知识点的复习,往往会影响学生考试的得分。
(二)不善于把握重点与热点知识
历史考试题目虽然涉及的重视点角度,然而一个不变的原则就是考查学生对重点问题与热点问题的掌握。翻开历次大型历史考试的试卷我们不难发现,依然注重重点知识的考察,同时现代历史考试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考察热点问题与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例如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很多考试试题或许会围绕这一热点问题设置题目,这就需要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要系统的复习与反法西斯战争相关的问题。而目前高中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不善于把握重点与热点问题,继而影响了学生复习的有效性。
(三)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进行的思考不足
学生复习备考的过程中不能只是对知识点进行记忆,更重要的是要在复习的过程中积极的进行思考,通过思考把握历史知识点的脉络,通过思考从整体上把握历史学科。而目前高中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将注意力集中于自己不理解或者记忆不清楚的知识点,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死记硬背,虽然投入了大量的时间进行学习,然而却没有收到良好的复习效果。不少学生在考场上会发现,原本自己掌握的知识点记忆已经变得十分模糊,原本自己没有掌握的知识点在复习过程中也没有得到巩固,从而对学生的考试带来了较大的困扰。
(四)历史复习阶段死记硬背
死记硬背是一种较为传统的学习方法,虽然通过死记硬背能够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点,但是对于现代历史考试而言,死记硬背已经难以有效应对灵活多变的考试题目。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在考试之前学生拿起历史教材就放声背诵,结果学生背的口干舌燥,考试成绩却不尽如人意,因此学生在新时期的历史复习过程中要摒弃死记硬背的做法。
二、应对高中学生历史考试复习中存在问题的有效策略
针对上文中提到的目前存在于高中学生历史复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几种应对措施,希望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有效备考,提高复习的效率。
(一)对基础知识的复习引起重视
在复习阶段学生不仅不能省略对基础知识的复习环节,而且还要引起重视。由于历史知识点比较多,因此学生在进行基础知识复习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浏览的方式,学生快速地将基础知识在大脑中重现,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使原本学生已经掌握而出现遗忘的知识点能够使学生重新掌握。学生对基础知识进行复习,还能够达到提高学生解题速度的效果,大脑中清晰的闪现知识点能够使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快速的找出答案。总之在复习阶段对基础知识的复习引起重视是必要的,学生也应该引起重视。
(二)着重复习重点与热点知识
学生在有效复习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要对重点与热点问题引起重视。学生要凭借学习经验将教材上的重点知识筛选出来,进行重点掌握,同时作为一名高中学生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要时刻关注社会上发生的热点问题,并与历史学科学习联系起来,进而在备考的过程中准备与热点相关的知识点,做到胸有成竹,提高得分率。
(三)引导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积极进行思考
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进行有效思考也十分重要,学生在历史学科学习的过程中出现的很多问题也许并没有为学生所发现,而在复习的过程中这些隐藏的冲突就会凸显出来,这就需要学生进行认真的思考,通过思考更好的掌握知识点,同时也能够通过思考使学生梳理出清晰的知识线条。为了有效培养学生在历史复习过程中的思考能力,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明白思考在历史复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掌握有效的思考方法。
(四)将历史知识点的复习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
篇2
一、问:在离婚案件中,当事人对公房的使用、承租问题发生争议,人民法院可否予以处理?
答:在离婚案件中,当事人对公房的使用、承租问题发生争议,自行协商不成,或者经当事人双方单位或有关部门调解不成的,人民法院应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依法予以妥善处理。
二、问:夫妻共同居住的公房,在什么情况下,离婚后双方均可承租?
答:夫妻共同居住的公房,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离婚后,双方均可承租:
(一)婚前由一方承租的公房,婚姻关系存续5年以上的;
(二)婚前一方承租的本单位的房屋,离婚时,双方均为本单位职工的;
(三)一方婚前借款投资建房取得的公房承租权,婚后夫妻共同偿还借款的;
(四)婚后一方或双方申请取得公房承租权的;
(五)婚前一方承租的公房,婚后因该承租房屋拆迁而取得房屋承租权的;
(六)夫妻双方单位投资联建或联合购置的共有房屋的;
(七)一方将其承租的本单位的房屋,交回本单位或交给另一方单位后,另一方单位另给调换房屋的;
(八)婚前双方均租有公房,婚后合并调换房屋的;
(九)其他应当认定为夫妻双方均可承租的情形。
三、问:对夫妻双方均可承租的公房,应依照什么原则处理?
答:对夫妻双方均可承租的公房,应依照下列原则予以处理:
(一)照顾抚养子女的一方;
(二)男女双方在同等条件下,照顾女方;
(三)照顾残疾或生活困难的一方;
(四)照顾无过错一方。
四、问:对夫妻双方均可承租的公房而由一方承租的,承租方对另一方是否给予经济补偿?
答:对夫妻双方均可承租的公房而由一方承租的,承租方对另一方可给予适当的经济补偿。
五、问:夫妻双方均可承租的公房能够隔开分室居住使用的,可否由双方分别租住?
答:夫妻双方均可承租的公房,如其面积较大能够隔开分室居住使用的,可由双方分别租住;对可以另调房屋分别租住或承租方给另一方解决住房的,可予准许。
六、问:离婚时,一方对另一方婚前承租的公房无权承租的,可否暂时居住?
答、离婚时,一方对另一方婚前承租的公房无权承租而解决住房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调解或判决其暂时居住,暂住期限一般不超过两年。暂住期间,暂住方应交纳与房屋租金等额的使用费及其他必要的费用。
七、问:离婚时,一方对另一方婚前承租的公房无权承租而另行租房经济上确有困难的,如何处理?
答:离婚时,一方对另一方婚前承租的公房无权承租,另行租房经济上确有困难的,如承租公房一方有负担能力,应给予一次性经济帮助。
八、问:在调整和变更单位自管房屋租赁关系时,是否需征得自管房单位的同意?
答:人民法院在调整和变更单位自管房屋(包括单位委托房地产管理部门代管的房屋)的租赁关系时,一般应征求自管房单位的意见。经调解或判决变更房屋租赁关系的,承租人应依照有关规定办理房屋变更登记手续。
九、问:对夫妻双方共同出资而取得“部分产权”的房屋,应如何处理?
答:对夫妻共同出资而取得“部分产权”的房屋,人民法院可参照上述有关解答,予以妥善处理。但分得房屋“部分产权”的一方,一般应按所得房屋产权的比例,依照离婚时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公布的同类住房标准价,给予对方一半价值的补偿。
篇3
1探究高中历史教学为何缺乏生活化气息
1.1高中历史教学目标太过单一。新课改明确规定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是单纯的追求学习成绩,更应该注重教学的过程,过程成功了,成绩只是顺其自然的事。高中历史教学也是如此,要让学生能够感到快乐,但是实际情况却有很大不同,教学目标仍旧是教学学生知识,但是考核的时候却是通过一张试卷定好坏,这对学生而言是不公平的,毕竟一张卷子对学生整体学习情况不能体现出来,而且会让学生感到厌恶,失去学习历史的兴趣。另外,高中历史教学时,教师还是关注学生的解题能力,没有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仅是死学书,而没有理解学习历史的意义。要知道,学习高中历史不只是要学习其中的知识,更是要让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这样会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而不是通过单一的教学理念来限制学生的成长和发展。1.2高中历史教学内容脱离实际生活。任何一个学科的教学,如果脱离了实际就没有了其存在和学习的意义,高中历史教学更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借鉴历史,来了解当世。实际情况确是历史教学的封闭性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目标更趋向于功利性,所有的教学都是以考试为中心,这使得学生丧失了学习历史的目标,纯粹为了得高分而练题,把高中历史教学的趣味性都抹灭,取而代之的是题海战术,虽然学生可能因此解题技巧和考试成绩会提高,但是从学生长远发展来看,这对学生是不公平的,也是学习不到人文知识的。
2高中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分析
2.1设定高中历史教学的目标。高中历史教学既不能好高骛远,也不能急功近利,要从实际出发,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若指掌,然后做到因材施教。教学过程中,教师制定教学目标应做到科学化,通过该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征来进行教学,不但要确保学生会解题,更关键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历史事件,可以从客观角度分析和评判历史事件,然后通过分析历史事件来提高自己明辨是非的能力,锻炼自己成为一个三观正、有责任感、素质高的人。高中历史教学在设置教学目标的时候一定要把学生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能够通过学习历史得到什么启发当做重点,同时历史教学当中渗入情感教育、知识教学、人格教学,让学生在学习历史课程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学习高中历史对高中生来说并不能一帆风顺,其学习也会随环境变化而变化,这对学生的学习情绪都会造成影响,比如学习新知识,学生要想全部掌握就会有一定的难度,这时候教师要做好指导作用,既要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又要帮助学生开导心理,让学生能够平稳度过困难期。最显著的途径就是教师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再结合历史知识点,把时下热点问题和历史事件产生联系,以此让学生感悟历史、明辨是非的能力提高。2.2通过项目教学法完成高中历史教学生活化。通过利用项目教学法,很好的实现了教学和实践的统一结合,可以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的动手能力增强,引导学生能够在课下加大学习历史的兴趣,使他们能够主动探究,然后和生活产生联系。具体方法可以通过教师制定实践项目的方式来实施,按照学生思路制定实践项目,待教师说明要求再由学生深入生活完成任务。2.3通过合作教学法实现高中历史教学生活化。高中历史课堂通过合作教学法,能够进一步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摒弃之前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而教师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这对师生各自角色转换,形成平等关系很重要。通过合作学习法,学生明确了教学目标,能够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而理解更加深刻,也更能和生活接轨,便于学生打破之前单一的教学模式,学生间的相互合作,使得他们的课堂参与感更强,同时多样或的学习模式便于学生体验生活,对历史的感悟更深刻。
3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中历史教学中融入生活化教学理念能够让学生处在一个轻松学习的氛围当中,便于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对提高历史教学效率很有帮助。同时,生活化教学理念使学生达到了解题技巧和掌握知识的平衡,对学生整体能力提高极为有利。
作者:张哲 单位: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世纪中学
参考文献
[1]王洪军.生活化教学理念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13(01):152.
篇4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学生分析思维;途径
一、引言
随着历史教学改革的深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势在必行。教师的历史知识的教学必须要达到一定深度,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打下基础。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 “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为此,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历史概念教学,注意准确、科学地表达历史概念,并要理解和掌握历史概念。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时,不是只把结果给学生,而应把得到结果的方法教给学生。历史是一门内涵丰富、外延广泛、综合性极强的社会科学,其分析思维的方法具有多学科、综合性的特色。在分析历史问题时,能从当时、当地情况出发,从不同视角,多方面、客观地去思考,锻炼思维的周密性,克服主观性、片面性。在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多种方式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以期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利用教师的主导、示范作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捷克著名学者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当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来引导学生。”根据历史学科特点,结合学生实际,在高中历史课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师的主导、示范作用。在传授知识时,不追求知识的数量,而追求知识的质量;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时,不是只把结果给学生,而应把得到结果的方法教给学生。如高中现行的必修和选修教材,由于着眼于能力培养,较多地侧重于历史理论,给教学增大了难度。根据这个特点,我们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备课,处理好教材内容,把握住教材结构与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教学时注重传授知识的准确性、传授方法的实用性,让学生容易接受和掌握。
(一)以历史教育的实用性和社会性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我认为应以历史教育的实用性和社会性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因此,整个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力求做到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尽量选择一些与教材有关的具有代表性、又是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教育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分析,科学地使历史感和现实感融为一体。
(二)运用丰富多样的教法促使学生思维活跃
如增加一些趣味性较强的历史故事、古诗,如给学生讲述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时候,由于学生对资本主义萌芽的概念并不容易理解,我就借用“三言”中苏州施复夫妇织布发家的故事,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含义。又如,发挥直观教具的功能,利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等手段效果更佳。还可以加强知识的横向联系、横向迁移,如讲一战二战影响时,讲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和平民主思想深入人心,联系语文课中《蒲公英》一课,讲失败时联系鲁迅的文章《药》,引起学生的共鸣。
(三)指导阅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师要让学生学会阅读课本,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是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基础。学生能够读懂课本,便能够对课本中的历史基础知识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才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升历史思维能力。所以,如何做到阅读到位,抓住历史知识的关键便显得尤为重要。比如说在阅读时找出全文或者全段的关键句,甚至是关键词。找阅读内容的重点可告诉学生规律,如一段话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往往是这一段的主要内容的概括,另外阅读时要理解重点词的含义,如必修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这一部分内容时,苏联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是重点,而“高度集中”是重点词,应积极理解,否则无法理解苏联解体的原因。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遇到问题要能想、会想、多想、善想。
(四)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培养学生分析思维
其一,积极开展课堂讨论。讨论是思维交流的最好形式,在历史教学中,创设讨论的情景,开辟群众讨论,鼓励学生争论,教师及时点拨,可以使问题在讨论中解决,使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概括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如“资本主义的产生”一节中,“有人说,中国是欧风美雨的产物,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这一思考题,书中只是讲了些历史事实,没有较强的语言概括能力和一定的历史理论基础就不能答出来。我们便以此为突破口,将题目分解成几个方面,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回答:(1)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什么情况下?发展态势怎样?(2)以后,资本主义国家侵略中国有什么特点?对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3)中国资本主义兴起于何时?情况如何?(4)如何看待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发展的影响?从这几个层次引导学生思考,依据史实分析归纳,形成正确结论,他们的判断力、想象力得到了发展,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其二,充分利用历史材料,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里的材料,以典型习题为范例,仔细讲解,教给学生解题方法。第一步,要先读懂材料,通过材料所提供的信息,通过材料里边提供的时间、人物、事件来判断是课本中的哪一部分内容。第二步,联想课本中内容来解题。第三步,有的问题要弄清问什么,通过看材料,能否直接找出答案。
三、总结
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采取多种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开展思考,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以历史教育的实用性和社会性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采取多种教法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充分利用历史材料,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贺明德.高中历史课有效性的探索——浅议新课改下的备课观[J].家教世界,2013(5)
篇5
高一新生要作好充分思想准备,以自信、宽容的心态,尽快融入集体,适应新同学、适应新校园环境、适应与初中迥异的纪律制度。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历史学好的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历史学好的方法一、观念转变,早作准备
如今的高考形式,历史作为高考科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于中考在去年才考历史,而且作为综合科来考,初中课时安排少,许多学校又缺乏专业教师,历史在有的学校形同虚设。学生初上高中后,对当前高考改革形势一无所知,在学习方法上,视机械背诵为法宝,不愿认真听讲,缺乏积极的思维习惯,认识不到训练的意义,不做平时积累、循序渐进的打算。高一《中国近代现代史》属新编教材,从观点到史实,从容量到质量,从广度到难度,都跃上一个新的台阶,这是历史学科本身发展的必然,也是社会进步和高考改革带来的结果。缘于此,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课时少,进度紧和高考能力考查要求日渐扎实的情况下,如何更新观念,适应新形势,学好新教材,是摆在每一个高一新生面前一道难解的方程式。
二、讲究方法,注重理解
对高一新生来讲,学习历史是一个循序渐进、长期积累的过程,决非一时一段的努力所能达到的。初中历史教材注重史实,形象而生动,而高中教材则注重理论概念,较为抽象。因此,高一新生接触《中国近代现代史》时较为头疼,只有注重学习方法,方能事半功倍,适应高考形势的要求。具体来讲:①要培养自学能力。高中历史教材每章前都有引言,它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同学们在学习每章之前,要认真阅读一下引言,把每章内容的线索和重点了解清楚。形成习惯后,有助于培养分析、概括能力。另外,每章选用的插图、表格、史料都要认真理解领会,以帮助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所以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是必须的。总之,自己掌握了主动权,养成了良好的自学、独立思考的习惯,对学习历史至关重要。②注重知识的联系结合,树立整体知识观。首先,高中历史许多概念比较抽象,诸如革命、改革、改良等,必须结合政治常识方能理解。在目前各类历史试题中,理解性的题目占据了主要地位,如果对教材处理不好,做选择题时,就会出现判断错误,做材料题和问答题时则容易答非所问。其次,注重知识的纵横联系。平时,在学习中应注重多分析、多比较,找出其异同处,加深对史实的理解,培养自己的发散性思维能力。③注重跨学科的联系,学以致用。高考实行大综合的趋势,要求各科加强渗透。学生在平时应关注当前国际国内重大时事等热点问题,多角度去研究、分析所涉及的问题,拓宽自己的视野,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理清主线,建构体系
系统的知识是能力的基础。知识的掌握离不开记忆,但记忆并不等于死记硬背,透彻的理解是记忆和掌握知识的前提。对高一新生来讲,教材内容看来是支离破碎的,只不过是按顺序进行了编排,这种错误无疑是学习的障碍。因此,高一学生首先应在章节内部理出清晰的目,务必因果关系明了、逻辑清晰、概括精练、重点突出,这是学习历史最基本的要求。其次,给章节以准确的定位,即阐释清楚每一章节在教材知识体系中的位置,犹如电脑网络,随时可调用自己所需要的东西。第三,牵出串在章节之间的纲,即教材的主线。如新编《中国近代现代史》(上)一至四章,展示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四部曲: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阶段(18401864)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加深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形成(18601895)中国半殖民地地位的确立阶段(18951901)中国半封建社会形成的阶段(19011912)。这样的揭示犹如登高鸟瞰,让高一学生克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困惑,历史的脉络清晰可见,历史的规律了然于胸。当然,高一新生要在短时间内达到这种境界是不可能的,但至少为他们指明了一个努力的方向。
高中历史的复习介绍第一,每位同学应首先找到一本《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并能把《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对每一课的要求熟记于心。这样做的好处有二。一是可以删除一些不要的点,比如根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对必修三第一专题第二节的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我们在复习时就可以删除本节有关秦朝儒学的发展状况的相关内容。这样复习起来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复习的效率。二是在以后做题中,又能很好地收缩范围,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因为无论选择怎样的新材料还是如何设问,命题者都必须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第二是根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逐一落实每一个知识点。在落实知识点的时候,首先强调第一次记忆过程的准确性。比如《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要求了解宗法制的基本内容。那么同学们就要注意对于这个知识点的相关内容,比如宗法制的源头、宗法制的核心内容以及宗法制的影响,是不是自己已能很准确地表述。其次对一些基本的历史概念也要力求准确理解,比如对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任务的掌握。因为只有对概念做到准确理解,才能使我们既提高记忆效率,又能使我们在解题时,灵活运用。在落实知识点的过程中,又可以分成两步。
第一步就按照专题来进行复习,这一步比较容易,重在熟记每个知识点,为下一步打下基础。第二步可试着按时间顺序,将同一时间段的政治、经济、文化史内容进行梳理。这步较难,但很有意义,因为历史学科的一个特点就是强调时间观念。第三,在不折不扣完成前面两点要求后,如还学有余力的话,可适当做一些题目。这样不仅可以检测自己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能先行一步,在实战中,锻炼自己的应用能力。成功总是垂青于有准备者,通过以上三点夯实基础,才能使同学们在高三一年的复习中腾出更多宝贵时间,进行能力方面的训练,为最后的高考奠定基础。
高中历史的学习方法一、构建历史知识框架
掌握历史基本目标在于掌握基础知识,培养基本能力与方法,并建立起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将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置于相应的知识框架内,形成立体化的知识网络,好应对高考历史选择题。
二、应重视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
篇6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 情感培养 新课改
高中历史教育已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好相关的历史知识,还需要注重培养我国高中生爱国主义的情感,让学生认同我国的历史及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和国家的责任感、使命感。与此同时,也需要让高中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可持续发展,让教育者重视高中生的个性发展。因此,学生的健康情感的培养是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目标。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情感培养的现状
现如今的高中历史教学的主要目标是高考,在此目标下,高中历史的学习主要在于掌握相关知识点及历史发展的规律,高中生只要学会做题、解题即可。这就使得高中生的情感得不到培养,导致其对历史课也会感觉到无味,并且在学习历史时感觉到较为吃力。
(一)容易忽视历史教材的情感部分
高中历史的教材中除了不单只是基本知识的安排,还包括大量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情感事迹,如我国远古时期奴隶时代商朝亡国君主纣王的事迹等等,大量的历史纪实体现出的美与丑、善良与丑恶等的对比,弘扬高尚品质与爱国主义情感。然而大部分的高中历史教师对这情感部分的挖掘力度远远不足。
(二)历史教学课堂的情感氛围不足
在历史课堂上,几乎都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氛围,教师和学生的情感交流则会较少。高中历史课程内容中历史人物性格描写鲜活,历史历程一波三折,但是这些历史都远离现实的生活,高中生感触并不深刻。因此就需要教师运用合理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浓厚的历史情感氛围课堂中学习历史,更好地解决教学课堂上情感氛围不足的现状问题。
(三)历史教师的教学理念缺乏情感表达的素养
在历史教学实践中,教师情感表达不足以及情感表达方式不全面的根本原因使其教学理念中缺乏情感表达的素养。历史教师是学生培养健康情感的引导者,而如今大多数历史教师都以学生的历史成绩为主要目标,忽视学生情感的培养,体现出大多数教师对情感培养不重视教学理念的现状。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健康情感培养的意义
高中的历史教学一方面是对基础历史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也是情感教学。而情感教学对高中历史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培养的加强有利于达到历史教学课程本身的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并引导其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树立。
其次,有利于达到我国教育对爱国情感教育的要求。高中历史教学加强对情感教育的培养,有利于高中生对我国当下基本国情的了解,加强高中生的社会责任感。
最后,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健全学生的人格。历史教学情感培养的加强使得高中生的个性得到培养,历史人文方面的情感也有利于学生正确人生观的树立,使学生的素质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
三、高中的历史教学中,学生健康情感培养的途径
(一)从历史教材方面考虑
在有效利用高中历史教材上,需要做到深度了解历史教材,并准确掌握教材内容上的情感因素。高中历史教材不仅承载了历史知识,还承载了大量的情感信息。在教材里,每个历史真实事件都包涵了丰富的情感。对高中生情感培养的加强首先就要利用好历史教材,深度了解教材的内容,体会其中情感,让学生与教材中的情感表达产生一定的共鸣,达到情感培养的目的。
(二)从历史教师方面考虑
提高历史教师情感素养与意识是培养学生健康情感的有效途径。学生学习历史主要是通过历史教师的教授,因此教师的情感素养与意识不断提高和情感的教育手段与方法不断的丰富对加强学生情感教育有直接的作用。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多种教学方式从而达到历史情感的传递,如创设历史情境。利用情景教学法给学生创设一个历史情境,让学生扮演历史事迹中的角色,重现历史发生的大致过程,增强高中生的情感体验。
(三)从学生方面考虑
高中生是高中历史教学中情感培养的主体,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培养,则需要使学生主动去进行体会与思考。良好历史课堂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生体会情感。创建良好的情感氛围,使学生能自主体会教师传授的情感知识与历史教材中情感因素,强化高中生的情感体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感。
四、总结
在新课改的教育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健康情感培养是改革内容的重要部分。学生的情感教育是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体现,当前我们必须认识到高中生情感教育的缺陷以及高中历史教育中学生健康情感培养的现状。为了探索当前情感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本文从历史教材、教师以及学生这三个方面考虑,找到加强情感教育的途径,使高中生健康的情感得到培养,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赵香梅.高中历史教学要注重学生健康情感的培养[J].学周刊,2015,(25):148.
[2]葛家梅.浅析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感情的培养途径[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01):90+94.
[3]乔芳.对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理性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10.
[4]肖翔文.浅析高中历史情感教育的现状及实施策略[D].东北师范大学,2012.
篇7
关 键 词:高考 历史 复习 地方史
一、巩固基础知识 指导学生积累
新课程的改革虽然对高考的考试方向有细微影响,但是“万变不离其宗”,考试方向无论如何改革,但也脱离不了教学文本,只不过是考题的形式改变而已。所以基础知识的积累仍然是教学内容关键所在。
为了能使学生对高中历史知识系统地、有效地复习,这就要求老师在指导学生复习时务必要紧扣新课标和考试大纲,有条有序地、全面地、扎实地复习教材中的基础知识。指导和帮助学生能借助图片资料并联系文中的知识来分析历史事件;指导学生会运用相关文献资料分析历史事件;指导和帮助学生把高中历史课本的知识点进行归类,从时间、相似事件、相同性质以及相关联的考点等方面加以纵横的联系,使学生理清知识点,加深记忆。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对高中课本的历史知识有了全面的、系统的和深入的了解,在解答问题时才能有条不紊,应对自流。例如:我在复习《从中日到八国联军侵华》此章节时,通过网络搜集到四幅图,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观察这些图,并思考下列问题:
二、讲练结合,指导解题方法
在复习过程中,如果仅仅满足于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也远远不能满足新课程标准对高中历史教学的要求。所以在指导学习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通过多层次,多题型的讲练方式结合,指导学生如何分析题目以及如何解题等技巧。因为高考复习的时间有限,所以讲练时要选择典型的题目,要精练,精讲。坚决不浪费学生的时间,会做的题目不让学生做,不会做的题目,不但要让学生反复做,并且在讲解时一定要精讲,使学生彻底理解,理清解题思路,并尽可能举一反三。如下题:改革与社会的进步有着密切的关系,有些改革会使社会制度发生变化,是转型的改革;而有些改革只起着补偏救弊、拯救危局的作用。请结合所学的知识,就上面所提及的改革列举中外改革一例加以说明。未讲解此题前,我要求学生审题时一定要仔细,如果审题不当,也许一个关键的字或词就会使题目的答案和标准答案绝然不同。而此题的关键词为:改革、社会进步、转型、补偏救弊、拯救危局、中外和加以说明。在讲解时,我首先要求学生们把古今中外改革的例子全部筛选一遍,并指导学生对这些改革的事件分析,归纳。再根据题目的要求来选择合适的例子加以分析。总之,在指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时,一定要引导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不然。同时还要对有些题目一题多练,多角度全方面进行练习,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我们的练习才是真正的有效。
三、关注地方史,指导考点归纳
篇8
一、高中学中望史兴叹的原因
1.环境与心理的变化。学生在入学前,就耳闻高中历史很难学,高中历史课一开始时出现的一些难理解的抽象概念,比如什么原因、性质、实质、本质、影响等等。同时经过紧张的中考复习,考取了高中,有些学生有了“松口气”的想法,入学后无紧迫感,面对新学校、新同学、新老师、新集体……学生既兴奋又陌生,又不知道如何处理才好,这些原因使我们的新生从心理上处于被动局面。
2.教材的变化。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历史教材在内容上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在难度、深度、广度上都有大大降低了。且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偏重于知识的基础性、普及性,缺乏对概念的严格定义和历史规律的严格论证。而高中历史虽然对教材内容也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但由于受到高考的限制,高中教师都又不敢降低难度,从一定意义上讲,初、高中教材内容的难度差距不是缩小了,而是加大了。
3.教法的变化。在初中,由于教学内容少,难度小,题型简单,时间充足。因此,教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讲得细,讲得透彻。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理解、去掌握。学生在初中三年形成了特有的学习模式,有的学生认为这种学习模式在高中也同样适用。面对高中历史教材内涵丰富、教学要求高、教学进度快、信息广、试题难度大的特点,部分学生不愿改变以前的学习模式,这也使高一新生开始不适应高中学习而影响成绩的提高。
做好初高中历史学科的衔接,这就成为我们历史教师的首要任务。下面我想从我的教学实践中谈谈我的看法。
二、走出误区,做好初高中的历史衔接的方法
1.做好心理辅导工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动能性和积极性,才能使学生的大脑处于兴奋、活跃状态。
教师在授课时要注意创设情景,阐明历史作为人文学科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巨大作用,同时鼓励学生多质疑和多提问,允许学生“刨根问底”、“异想天开”,让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得,展示自己的才能,体验学习的快乐,增强学习的兴趣。
2.了解高中历史学习的内容和初中历史的差异性。初中历史课本编排联系生活,形象生动,扎实、活泼、有序地进行基础训练,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考查学生的是“是什么”;而高中历史教学则不同:课本编排突出了综合性,注重历史原因和结果的分析,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两头大中间小”。培养学生在初中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利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归纳、总结、正确认识、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能力,考查学生的是“为什么”。因此,针对这些情况教师要从教学实际和学生实际出发,我们的学生很多在初中是没有经过系统地学习的。由于种种原因初中的历史教师大多都是其他学科兼职,而且初中历史不参加中考,学生也不重视,可以说学得“一塌糊涂”,这样学生学习起来非常吃力,可以说一切都得从零开始。高中历史教师的责任更大、更重了,必须从多方面出发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
3.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如果不知道一堂课讲些什么,学些什么,听课就无目的性;不知道重点难点所在,就不能实现“学非一日之功,要力争一日之效”的目标。了解了高中历史学习的主要特点,针对自己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变初高中学习过渡中不适应的状况,科学的学习方法就是说学习时采用一套科学高效的方式或途径,要抛弃那种单纯依靠延长学习时间,概括一些优秀学生的学习方法,要让高一的新生,在学习上注意做到先预习后听课;先复习后做作业;先独立思考后请教别人。 戒把学习当做苦役,提倡对知识和智慧的追求;戒过多地、单纯地死记硬背,提倡以掌握事物本质规律的理解记忆为主;戒解题模式化,提倡勤于思考,提倡思维的灵活性。正处于初高中过渡期的高一学生,更应重视并学习别人用实践换来的经验与教训,博采众长。一方面使自己少走弯路,尽量缩短过渡期,尽早步入高中学习的轨道;另一方面,在别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针对现代社会知识急剧扩增的新特点,结合自身的实际,积极摸索并迅速走出一条高效率的成功之路。
篇9
【关键词】高中历史 材料解析 情境 培养能力
高考考核目标与要求中明确提出,对于考查内容的呈现,不拘泥于不同版本教科书的具体表述,重视“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鼓励考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引用材料命题的最佳状况是创设新情境,提出新问题,考查学科能力。”因而近年来越来越多地应用“新材料”“新情景”,已经成为江苏历史高考的最大特点。针对这一状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需更重视培养学生解析材料的能力。
一、培养学生解析材料能力的方法
1.关注衔接,强化学生的意识。高中学习与初中相比,学生历史知识面的拓展与能力的提升有了一个质的改变。如果让学生从高一就了解材料解析在高中历史学习中的重要性,给学生强化这样一种意识,那么,学生就会在思想上有所重视,对于接下来历史学习中遇到的材料型题目就会有一个充分的思想准备。比如在高一第一堂历史课上,我们专门安排了一节初高中历史学习的衔接课,在授课内容中就有一个专门的比较,其中历史材料型命题是重点讲述的内容之一,有了这样的一堂衔接课,学生对接下来学习过程中碰到的大量材料将不会感到陌生和措手不及。
2.关注方法,规范学生的答题思路。“学生陷入史料之中,未必就能自然而然地受益,只有用正确的方式运用原始材料,才能有助于认识历史的进程。而正确的方式肯定是要对学生处理史料进行认真的指导,并将史料与广泛的历史本身联系起来。”
如果是材料型选择题,首先注意关键词或限定语,尤其是时间的提示,明确考查的内容、要求以便正确回答。读懂每一选项,尽可能地获取有效信息,特别是和教材有关的人物、时间、重要历史概念等,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如果是材料型主观题,掌握“一审、二析、三联、四答”四步。“一审”就是先搞清楚材料所反映的时间、人物或基本观点,注意材料的提示和注释;然后审清试题类型,明确答题思路与方法。“二析”即在审题的基础上,带着相应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分析材料,找出与题意相关的信息,特别要找出关键词句;然后运用所学知识和理论对相关信息进行筛选以备答题。“三联”就是将所学的基础知识与试题要求相联系,将知识与能力相联系,存储解题所需用的理论和基础知识。“四答”就是在审、析、联的基础上,结合题意答题。
二、获取有效教学材料的主要来源
1.教材是基本。教材是学生接受历史知识的主要渠道,因此我们教师需要充分且很好地利用教材,让它发挥最大的作用。如人教版历史教材中,基本上每一课都有“历史纵横”和“学思之窗”栏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将它们作为材料很好地运用到自己的讲课内容中。
此外还可以对不同的教材进行整合。一是将必修教材与选修课的内容结合。比如讲《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可以将选修一《梭伦改革》的相关内容作为背景来讲;讲《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时,将选修四《美国国父华盛顿》一课的相关内容补充进去,这样既可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让学生在扩充的背景材料中,学会多维度地思考问题。二是不同版本教材的整合。江苏省的历史教材主要用的是人教版和人民版两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将两套教材的内容进行整合。甚至还将岳麓版与大象版的教材作为新材料,创设新情景。这样教师可以获取大量的教学材料,并且可以节约寻找材料的时间。
2.聚焦时事热点。“教科书因篇幅限制可以将复杂的历史简单化,但历史教学应当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历史的复杂性,训练学生从更复杂的角度分析历史的因果关系。”因此我们可以在关注教材的基础上,对相关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拓展。如讲到美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经济危机时,我们在导入新课时就以当今西方的金融危机为例,摘取了很多的时事新闻材料和图片。通过古今对比,让学生进一步去感受经济危机,引导学生深入分析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以及表现,并且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力度,去思考经济危机产生的深远影响是什么,对今天的经济建设有何借鉴意义等。
3.关注学术研究成果。“关注学术研究才能跟上高考的变化。”高考命题组的专家命题过程中必然会渗透自己的学术思想。并且“史学研究与高中历史教学,前者是对历史进行深入的研究,重在探索和发现;后者是对中学生进行普及性的历史教育;史学研究是历史教学的基础,历史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利用和推广史学研究成果的过程。因此,高中历史教学必须关注、利用史学研究成果。”这样的观念突出体现在我们的课标和教科书中,吸纳了当代史学界较为流行的文明史观、全球史观(整体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等新的史学范式,并且在高考试卷中也越来越多地加以考查。
三、教师在引用材料过程中的注意点
一要适可而止。在教学过程中,大量援引史料,会使学生的阅读量陡增,无形中加重学生的阅读负担;而大量解析材料需要增加课时,会影响教学进度。所以面对大量的史料,应注意合理取舍,围绕重难点,选用最具典型性、深刻性和启发性的材料,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和主动创新实践能力的训练。
二要量力而行。尤其是对学术成果的运用,要恰当把握引入和利用的“度”,要有教材基本知识为依托,在史学界已基本形成共识并已直接反映在国家舆论宣传之中。同时,还要注意历史学术研究新成果有时并不都适合同步地转化成中学历史课程资源而引入历史课堂。
三要因人而异。应有区别地运用史料。不同年级、不同班型的学生,对史料的接受能力、接受深度也不一致。这就要求选取史料时应注意层次性和渐进性。对于高二、高三文科班的学生可以用一些理论性较强的、第一手的、原始的史料。注重发展思维能力和自主分析问题的能力,多设置一些梯度型问题,逐渐增加难度。
【参考文献】
[1]任世江.编余杂俎——历史课程研究[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8).
篇10
【关键词】高中历史 课堂教学 分层教学法 运用
在教学中,我们应当相信,每个学生都具有无限的潜能,都能通过努力学好高中历史,关键的是我们是否能够为学生们提供良好的教学条件和科学的教学方法,以此激发学生们的潜能。我国古代的著名教育家孔子提出了“因材施教”,这种教学理念仍然适用于今天的教学;我们必须承认,学生的基础、学习的热情以及学习的习惯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发挥的作用是极其有限的。因此,“分层教学法”在时间面前变得更具有实用价值。她将在更短的时间内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开展的教学活动力求多元化和挑战性
自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对高中历史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历史教学在教授学生历史基本知识和概念的基础上,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没有难度的教学活动和要求并不能对学生的思维起到锻炼作用,因此,在“分层教学法”中,开展的教学活动应该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是需要学生通过奋斗才能够达成的;这里所说的挑战性并不是在“量”上挑战,而是在“质”上。学生的理解水平是存在很大差异的,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因此根据这些差异进行“分层教学”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需要,使他们获得真正的进步。对于学习能力强,会运用科学学习方法的学生,老师提出的要求应该较高,对于基础不好,没有形成适合自己学习方法的学生,应该以基础为主,打好扎实的基础才能向更高一级目标迈进,同样以这一课为例,可以让学生整理归纳秦始皇的史实,然后分析归纳哪些对历史起到了促进作用,哪些起到了阻碍作用。但是任务的分配不是固定不变的,应该以灵活性为原则,只要学生想去尝试更高层次的任务,老师都应该鼓励,尤其对一些思维的角度非常独特的,能够阐述一些很好想法的学生,更应以鼓励为主,教学活动的形式应该追求多元化。
二、科学分组,落实分层教学法
进行小组教学是分层教学法常用的策略。高中历史的学习,不仅使学生了解历史进程中发生的事件,还要学习分析这些历史事件以及现象,总结出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并将这些规律运用于指导现实生活中,因此历史学科既能够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又能够指导学生更好地把握现实生活。为了使学生通过高中历史的学习形成一定的历史思维,在设置教学任务时应该围绕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设置,这样任务才具有适用度。分组时应该灵活,小组不必固定,可以根据教学的环节随机划分小组,对于课堂问题的讨论,可以前后桌四人组成一个小组;如果是针对某个问题进行的课堂辩论,可以打乱座次,谁跟谁之间的观点一致,就可以自由组合小组。一般来说,互相进行帮扶的小组,应该由不同水平的学生组成,使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能够帮助那些基础不扎实的学生,共同促进。同时,通过小组学习,能够发挥学生们的团结协作的能力,这将是评价学生学习行为的一个重要指标。小组学习是个人独立思考然后进行小组交流,即锻炼了个人的思维,又使不同的想法得到了碰撞和交流,可以对某个历史问题进行专题性的合作研究,使历史学习的深度和广度都得到扩展。
三、合理设置教学评估体系
在高中历史学科中,课堂评价能够反馈教学的效果,使教师能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解决问题的策略,对于下一步的教学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教学评估体系应该力求合理和科学,否则将难以反映真实水平。传统的教学评价是以成绩为标准的,这种评价方式并不公平。采用分层教学法进行教学,评价体系既应该有共性的部分,也应该有个性的成分。评价体系以多元化为基本原则,不仅要体现结果,还要体现过程,并让学生知道评价的结果,以便对自身的学习行为进行反思和改进。分层教学法使用的评价体系不执行同一标准,由于给每个学生制定的学习任务不同,那么评价标准必然不同,只要不同层级的学生完成了规定的教学任务,都是有进步的,都是应该值得肯定和鼓励的。评价体系中还应该包括学生的意志力、合作能力等主观性因素,这样才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由于学习时不是为了考高分,注重的不是分数,就会形成良好的轻松的学习心态;加以良好的历史思维、良好的解题习惯的养成,在真正考试的时候,就会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并减少不必要的失误,甚至超常发挥,成绩反而会更理想。我们说,当我们把学习作为一件快乐的事来做的时候,良好的成绩也就离你不远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给学生一个满意的成绩!
参考文献:
[1]郭子其.“问题包”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历史教学问题.2007(06).
[2]董玉安.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作文能力的几点尝试[J].大庆社会科学.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