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范文

时间:2023-07-07 17:35: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

篇1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方式选择综合分析框架策略建议版权所有

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走向海外,实施跨国经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大幅增加。2003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28.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5%,2004年将达到70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145%,2005年达到140亿美元。不同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在资源投入、控制水平和风险承担上对企业要求各不相同,这不仅影响着企业对外投资的管理和控制,而且还影响企业自身投资的风险和绩效,因此选用合适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是确保企业海外经营成功的前提。国内已有学者对海外投资中各种对外投资方式的优劣(刘松涛,2004)、独资和合资的选择(尹建桥,2001)、对外投资的国际经验(陈浪南等,2005)等作了研究,但基于直接投资理论系统提出企业海外投资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的研究甚少,也缺少选择对直接投资方式的建议。

本文从如何高效转移和利用企业优势的视角,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梳理,将影响企业直接投资方式选择的因素概括为:企业优势资源转移起点因素、转移终点的因素和企业战略因素。并据此提出企业选择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的一个综合分析框架,最后应用这个分析框架就我国企业选择对外直接投资方式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和建议。

投资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从知识转移的视角,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主要是说明企业所具有的特有技术、管理等优势如何有效转移到国外,与东道国的资源和能力结合,产生最大效益。早期的主要理论有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巴克利等的内部化理论,以及弗农的国际产品周期理论和区位理论。垄断优势理论主要强调企业拥有的特定的生产和过程专有技术,从而具有相对优势,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这些优势生产和过程专有技术转移到海外,就能产生更多的经济收益。直接投资的内部化理论主要认为能使企业利用内部组织体系和信息传递网络能比市场以更低的成本发挥将企业专有的知识和技术优势转移到国外。国际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区位理论认为直接投资在那些适合企业知识和技术充分发挥作用的区位条件下,企业专有的技术和知识才能充分发挥作用。邓宁对上述三个理论进行了综合,提出了折衷范式,认为对直接投资的成功不仅取决于企业拥有特定知识和技术等无形资产,而且还要有特别适于企业特有技术和知识发挥作用的国家和地区的有利配套条件,而这二者的结合取决于企业转移和利用这些知识和技术的内部化能力对外直接投资方式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企业所专有的技术和知识的性质,东道国的政策,所要转移知识的价值,企业转移的能力,东道国的配套资源和文化差异等因素。

从企业国际战略的视角,对外直接投资是企业总体市场战略和竞争战略的一部分,对外直接投资是为了战略防御、分散风险、提高企业形象或者协调战略行动,是为了避免竞争地位被削弱,而不是仅仅为了获取利润,或者是为了抢占一种有价值且有限的资源或生产要素,以防止其落入竞争者手中,或者是企业为了出于海外战略协调,加强各子公司之间的战略支持和协作。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的选择主要是基于企业的战略动机或者投资动机考虑。

综上所述,各种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和投资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概括见表1。

对外直接投资方式选择的分析框架

对外直接投资方式按其海外企业的股权安排,可分为独资和合资两种方式,前者是指海外企业中的股份全部为母公司所有,后者是指海外企业股份为母公司与合作伙伴共同拥有。而按照海外企业的建立过程不同,对外直接投资可分为并购和新建两种方式,前者是指母公司直接收购或者兼并国外已经存在的企业,将其纳入母公司的运营体系,后者是指企业通过在海外建立全新的企业,形成新的生产能力。并购相对新建,优点在于能快速进入市场,利用原有的供应、分销渠道,不确定性和风险比较小;缺点在于进入市场后整合难度大,短期内投入大,同时可能购买到企业不需要的资源,并可能受到东道国政府政策的限制。独资相对于合资优点在于控制程度高,企业技术扩散风险低,可能的投资收益高,但缺点在于投入资源多,投资风险大。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方式选择就是围绕如何将企业国内优势高效地转移到国外,实现其战略目标,让这些优势充分发挥其价值的过程。从企业优势跨国转移和利用这一视角,我们对上述从理论推演中得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来自优势转移起点的因素,如企业优势资源的性质和价值,企业的国际经验等;二是来自优势转移终点的因素,如东道国的政治、经济环境,社会文化差异和配套资源等;三是企业海外战略,如企业海外投资战略,投资动机等。企业直接投资方式的选择就是这三类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投资方式选择的综合分析框架,见图1。

对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方式选择的策略建议

从企业优势资源转移起点因素看

我国机械、纺织、轻工和家电等行业的企业在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应采用独资新建或合资新建方式。我国的机械、纺织、轻工、家电等在国内已经处于市场饱和,处在产业的成熟阶段,而且有比较成熟的技术,企业所具有的技术、知识和管理优势相对比较容易转移。如果当地政府对直接投资股权有所限制,则可采用合资新建模式投资。

对于以高技术和创新为特征的行业,在发达国家直接投资,应该采用合资并购方式。对以高技术和创新为主要特征的行业,发达国家资金、人才等配套实施方面比较齐全,具有技术上的优势,而且考虑到这些行业技术更新快,投资金额大,合资可以降低投资风险,并购可以节省进入时间,能比较迅速地获得新技术,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因此,我国企业以直接投资进入发达国家这些行业时应采用合资并购方式。

对拥有较多国际经验和实力的大企业,宜采用独资新建;而对缺乏国际经验的小企业,宜采用合资并购。当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中,以国有大型企业为主,但中小民营企业表现日渐突出。我国对外投资的大企业往往拥有较先进的技术、管理和营销技能,具有较多国际经验,对国际市场比较了解,熟悉东道国投资环境,为了防止这些优势的扩散,需要较强的控制程度,应该采用独资新建为宜。而实力比较弱小的企业,缺乏国际经验,对国外经营环境比较陌生,宜采用合资并购的方式,以充分利用合作者在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

从优势资源转移终点因素来看版权所有

东南亚国家和我国社会文化差异比较小,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不很大,直接投资中,应采用独资新建方式。东南亚各国与我国有着相似的地理、人文环境,社会文化产差异比较小,这些国家经济发展比较快,市场潜力比较大,对我国企业具有的技术、知识和管理能力有良好的吸收能力,具备相应的配套资源和环境支撑,投资风险相对较小,因此在这些国家的直接投资,我国企业可采用独资新建的方式。

欧美各国,和我国社会文化及经济发展水平差异都比较大,则在直接投资中,宜采用合资并购方式。对于欧美等西方国家,我国的直接投资总量比较少,一般是为了获得其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应采取合资并购的方式进入。通过并购,企业可以直接获得所需的技术和知识资源,带动国内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升级。采用合资的形式,企业可以减少资源的投入,而且在企业运营中得到合作伙伴的帮助,以充分利用和转移这些技术和管理知识。

从企业海外投资战略看

为了获得全球资源,实行全球一体化战略,则直接投资应该采用独资新建方式;如果是为了实现当地化战略,则应该采用合资并购方式。如果企业投资的战略是为了获得全球的资源,则倾向于采用独资新建方式,加大母公司的控制程度,以获得全球的协调和资源最优配置,实现企业的全球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而对于海外投资战略是为了寻求当地化战略,以快速有效地对当地需求变化等市场环境做出反应,则企业应该给当地企业充分的经营自,发展他们和当地供应商、顾客、政府等的关系网络,采用合资并购方式。

篇2

【关键词】直接对外投资投资战略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截至2007年底,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总额1,179.1亿美元。相对于发展中国家,由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平均发展速度超过了许多发展中国家,存量处于比较高的水平。而与发达国家的对外投资相比,中国对外投资的流量处于较低水平,中国开展海外直接投资的实力还比较薄弱,海外投资企业数量、每年海外投资的金额与海外直接投资的累计总额都还比较小。而且,中国的海外投资大多数为中小型项目。在《财富》杂志公布的2008年全球企业500强中,仅有35家中国企业,且排名大多数位于下游。

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战略研究

1.以资源开发型产业作为突破口

我国现在还处于对外直接投资的起步阶段,并且大多数发达国家都经历了从资源开发业—制造业—第三产业为主的发展过程。同时,由于国际投资环境日益改善,资源开采业对外投资的环境极为优越。对于一些行业,如采矿业、林业、石油开采业,世界上一些国家资源的供大于求,我国企业应该因地制宜的到国外去投资,开采、加工和运回国外的资源以满足国内需要。

2.以制造业和贸易替代为海外投资重点

对我国现阶段的优势型对外直接投资而言,投资重点应放在生产能力过剩、拥有成熟的适用技术或小规模生产技术的制造业上。同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在纺织、食品、冶炼、化工、医药、电子等产业上形成了一定的比较优势。此外,我国还拥有大量成熟的适用技术,如家用电器、电子、轻型交通设备的制造技术、小规模生产技术,这些技术易于为他们所接受。

3.以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为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

根据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应与国内产业结构高级化相一致的标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应该是技术密集型产业。通过并购当地高新技术企业或与当地拥有高新技术的企业合资合作,可以直接获取一般技术贸易和引进外资所无法获得的先进技术,然后将技术传播回国内运用,从而加快国内产业结构升级的进程。例如。联想集团收购IBM的PC事业部。

三、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战略

1.以发展中国家作为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区位选择

我国地处亚洲,良好的合作关系以及相似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需求偏好等使得进入障碍较小;中国的纺织、服装、家电、机械等技术成熟且竞争激烈的边际产业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市场容量大,投资机会较多;还可以利用东道国享有的优惠贸易条件,把产品销往第三国。

2.有选择地增加对发达国家的投资

美国、加拿大、西欧、澳大利亚及日本等发达国家是目前世界上对跨国投资者最具吸引力的地区。因为其拥有优良的投资环境:经济发展水平高,科技发达,基础设施完善,社会稳定,投资法律法规健全,金融市场发达,各类人才丰富,是对外直接投资的理想场所。对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可以获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把掌握的高新技术反馈回国内。

3.积极谨慎地发展对独联体和东欧国家的投资

这些国家正处在经济改革过程中,急需外国在那里进行直接投资。这些国家拥有仅次于发达国家的工业基础、民众的教育和工人的技术水平,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广阔的市场,但是其产品出口能力较差,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而中国产品物美价廉,比欧美产品更适合于该地区的市场需求。

1.重点发展具有垄断优势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

其直接的效果是创造经营的中间产品的内部市场,避免外部市场交易的风险;使资金的转移、税赋的合理避逃有了通畅的渠道;同时降低了谈判、询价等交易成本;保证本企业的技术、技能等不外泄,以持续获得利益。对资源寻求型的投资还可以保证母公司所需资源的稳定来源。

2.大力发展具有经营特色的中小型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

目前世界上的跨国公司大部分却是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主要原因就是中小企业由于其拥有独具特色的生产经营优势。我国许多中小型企业都具备了对外直接投资的条件:劳动力成本低,产业转移产品的原材料等要素价格也比较低廉;产权关系明晰的基础上形成了简明高效率的组织结构优势;拥有符合当地市场需要的实用技术。

3.促进企业集群的对外直接投资

根据迈克尔?波特的竞争力理论,一个国家的成功是来自纵横交错的产业集群。国内有大量的企业集群地,如宁波的服装、北京中关村的电子产业等。充分利用“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选择的重要战略。从跨国公司成长的角度看,企业集群可以作为一跨国公司成长发展过程中内部化优势的一种替代。

五、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的选择战略

1.根据跨国公司的投资目的制定投资方式的选择战略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目的主要是寻求国外的自然资源和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自然寻求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应以合资为主,有利于冲破对于自然资源开发的控制以及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学习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应以并购、合资为主。这种进入方式能够直接获得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利用东道国的人才资源培养自己的人才,掌握先进技术,充分提高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能力。

2.根据中国的行业特性制定投资方式的选择战略

一些中国有优势的行业在进行产业转移的时候,中国跨国公司应该以新建企业和合资进入方式为主要进入方式。现阶段,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制造业和机床、自行车、钟表等机械加工业是中国技术方面比较成熟的,在对外直接投资中具有投资优势,这些行业投资市场主要是经济技术水平与中国接近的发展中国家和某些发达国家。

3.根据东道国的投资环境制定投资方式的选择战略对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应以新建、合资为主,有利于发挥这两种投资方式的优点,避免并购、独资的劣势。选择新建和合资方式可以节约外汇资金,有利于利用当地企业的市场开发优势尽快占领市场、弥补新建企业所需时间较长的不足,新建投资风险相对较小,而且许多发展中国家对新建合资企业比较欢迎。

参考文献:

[1]江小娟,杜玲.对外投资理论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J].经济研究参考,2002,(73).

篇3

【关键词】 日本型FDI;日本型对外直接投资特点;汽车;双赢

众所周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日本经济发展达到顶峰进而国内发展逐渐放缓,日本走向了一条积极输出国内资本的道路,也就是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在实施的过程中,日本开发出了一条全新的道路,即将要探究的“日本型直接投资”。日本为了不重蹈美国对西欧发达国家多外直接投资的覆辙,以小岛清教授为首,建立了日本独特的投资理论,为日本和其输出国带来了双赢的效应。

一、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类型

1.以日本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为代表的“日本型对外直接投资”。这种直接投资的特点是,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对象,是那些在发达国家已处于比较劣势,在发展中国家处于比较优势或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优惠,进口这些产业生产的产品,这种投资方式也称为顺贸易型的FDI。

2.以美国对西欧的直接投资为代表。这种直接投资的特点是:投资国在东道国的投资对象大多数是与投资国同类产业比较优势差别很小的产业。这个产业本来在投资国具有比较优势,但为了维持垄断地位,转移到海外公司去生产,结果反过来向投资国出口,使投资国丧失比较优势,这即是“美国型直接投资”,也称为逆贸易型的FDI。

这里主要讨论“日本型对外直接投资”的表现与影响。

二、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历史进程

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始于1979年,经过20世纪80年代的稳步发展后,20世纪90年代中期达到顶峰。受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影响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从1998年开始出现了较大的回落,进入新世纪以来,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又呈现出积极的发展势头,并在2003年再次出现了迅速发展的新局面。此后,日本FDI稳步发展至今。

三、日本型FDI主要特点

1.日本型直接投资是以增加东道国的就业为目标,投资对象主要是劳动集约的标准产品。具体来说,制造业等的投资比重在不断上升。数据显示:日本对华在食品、纺织、木材纸浆、制造业等行业占投资较大比重。

2.日本型的直接投资是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向东道国转移适用技术。也就是从投资国与东道国技术差距最小的生产活动开始技术转移,逐级实施产业转移。

3.日本型FDI多采取合资的形式。

4.日本型直接投资的主体以中小企业为主,适合东道国国内市场狭小的特点。小规模生产的损失被低工资所弥补,波及效果大,有利于专业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发展和扩大就业。

四、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实证分析

先从日本在华主要的汽车公司出发,看一下日本对汽车工业投资的变化情况。面对中国汽车市场迅速扩大和欧美汽车厂商抢先占领中国市场的局面,日本厂商也毫不示弱,加快了对华投资的步伐。

丰田汽车公司自2002年1O月与中国第一汽车集团(简称“一汽”)合作在天津开始当地生产后,2003年4月又宣布与一汽合作,投资1000亿日元,生产皇冠等四种高级轿车,2010年形成年产2O万辆-3O万辆的生产规模。丰田公司2004年2月和3月先后与广州汽车公司和一汽合资建立了发动机工厂,总投资各为22亿和160亿日元,2005年开始生产,年产规模都为3O万台。日产汽车公司与东风汽车公司合资建立东风汽车有限公司,2004年12月宣布建立广州发动机工厂,总投资达3O亿日元,2006年初开工生产,2008年年产3O万台。

三菱公司为实现2007年在中国销售3O万发动机、占领中国市场5%销售汽车90%的生产目标,2003年6月制定了“扩大在华销售网点战略”,在把沈阳和哈尔滨的两个发动机工厂的生产能力提高一倍、形成年产3O万台生产规模的基础上,计划四年内在中国建设300个销售店。

根据丰田汽车在华投资与销售的表现,可以看到日本汽车企业体现出的共同特点:

1.受“小岛清优势理论”影响很大。根据日本经济学家小岛清提出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一个国家要进行对外直接投资选择的产业应该是本国逐渐丧失优势的产业。

2.进入策略主动。20世纪80年代以德国为代表的欧美企业纷纷在中国设厂,日本企业也步其后尘加快了对华投资。

3.进入方式循序渐进。日本汽车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时,都是先成批进入,再进行零件生产,最后整车生产。

4.日本企业站稳市场后,投资迅速扩大,投资地区集中。

5.重视销售和服务的建设。由于日本企业早期是以产品出口方式进入中国市场,很早就建立起了产品的销售和维修等服务网络。

五、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带来的双赢局面

1.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主要是以中国资源开发进口、生产零部件等标准化的劳动密集产业的直接投资为中心。这种投资是按比较成本顺序依次进行的,也就是从日本的比较劣势产业开始对外投资,其主要目标是对外销售即向日本或第三国出售。这是对中日两国贸易均有利的投资方式。

2.日本对华直接投资是将其技术差距最小的生产技术转移至中国,如松下、三洋、佳能等大型企业将其装配生产线移至中国,这些生产线都是在日本国内技术含量较低的或即将被淘汰的,这种技术转移不会对日本国内产业造成威胁。相反由于它们的转移,才能为日本国内其他产业提供发展空间,有利于日本发展含有更高科技含量的产业。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不断升级,部分产业与日本相比虽然还有一定差距,从完全劣势到具有一定优势,这种差距在不断缩小。在中国本身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情况下,日本对华投资结构逐渐向资本密集型行业转变,尤其是上面所说的汽车行业。

3.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以合资、合作的方式,这十分有利于带动中国加工制造产业发展,并不会对日本企业构成威胁,其转移的生产技术基本是符合中国发展情况,也是日本国内较低级的技术。通过合资、合作而实施的技术交流,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两国的企业相互交换中间产品和生产资料来实现的。为了在中国进行生产就需从日本进口中国还不能制造或制造不好的中间产品和生产资料,这直接带动了日本的机械设备、生产原料和零部件的对华出口。

4.日方企业在日本进行生产,也需从中国进口中国能够制造而且比在日本制造更便宜的中间产品和生产资料,以便提高产品竞争力。根据统计资料也可证实这点,2000年两国进出口总额为831.7亿美元,中国向日本出口416.5亿美元,从日本进口415.1亿美元,其中两国三资企业进口比重占68.5%,出口比重占56%。通过交换技术含量与水平不同的中间产品和生产资料,既实现了日本的先进技术向中国的转移,也实现了中国的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低成本优势及中国某些技术长处向日本的转移。以“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及产业转移实现了中日经济发展的双赢局面。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对外投资主体;对外投资区位;对外投资方式

中图分类号:F09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6-0185-02

一、对外直接投资主体的培养

虽然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发展速度较快,各类企业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发展壮大,通过改革、改组和改造,形成了一批具有著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能力强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但整体上,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实力依然不是很强。并且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相比,我国对外投资主体跨国程度较低,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因此,为了进一步扩大我国的对外投资实践,必须培育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

能充当对外直接投资主体的企业首先应该是具有相对优势的企业。这些企业,一方面应加紧练好“内功”,注重技术创新,提高管理水平,加强企业自身核心能力建设。另一方面,由于中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中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国家也应给予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必要的支持。国家支持可以有多种方式,如成立一个专门负责拓展国内企业海外发展的政府部门,为企业提供东道国投资机会的信息;对对外投资企业的产品,国家需要进口的,在同质同价的条件下,企业可以申请纳入国家进口计划,优先安排进口;对从事高新技术研究开发的对外投资企业予以津贴支持等。尤其是现阶段,我国的相对优势行业和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正处于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阶段,更需要政府的支持,从而奠定企业国际化生产和经营的基础。

另外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培育对外直接投资主体的企业,不是按企业的所有制性质确定,而是看企业是否具有相对竞争优势。任何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企业都可以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特别是那些产品在国外市场已经有些影响力的企业。因为这些企业到国外投资,有比较明确的市场,营销费用较低,即所谓“先有市场,后有工厂”。而不论这些企业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一些民营企业已经初具规模,已经具备了开展跨国投资的条件,目前国内规模较大的民营企业都已不同程度走向国际市场。从现实国际情况出发,我国尤其应大力培养民营企业对外投资主体。因为某些东道国对作为对外直接投资主体的国有企业背景十分敏感。某些西方国家担心中国国有企业的海外收购会危害其国家安全,因此,会对中国国有企业很警觉。2005年中海油收购美国优尼可就是典型例子。但不能因此说国有企业就不能进行对外直接投资。

二、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与区位选择

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必须把行业、区位结合起来选择才有意义。应该在重点国家、关键领域和重点项目上突破,而不是在全球及所有领域全面开花。

选择国别或地区时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依据不同行业的项目性质选择国家或地区,而无论它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第二,在其他条件相同时,采取由近及远的策略,优先考虑周边国家。

1.以获先进技术为主的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与区位选择

以获取国外先进技术为主要目标的对外直接投资,投资的行业包括汽车制造、高新技术等,可以在发达国家与当地高技术公司或风险投资公司合资创办研究与开发型公司,充分利用当地的技术资源优势,了解和把握国外新技术发展的最新动向,以此作为开发和利用国外先进技术的基地。可以到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家进行直接投资,这些国家总体投资环境良好,并且具有某些特殊的区位优势。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意识到,通过在美国、英国等国家设立研发和地区总部,可以获得包括世界一流的研发、高水平和灵活的人才队伍以及先进的教育体系等战略资源,增强企业竞争力。

2.以获取市场为主的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与区位选择

以获取市场为主要目标的对外直接投资,投资行业涉及机电和轻工服装业,应选择发展中国家为主,同时也可以选择部分发达国家作为东道国。

发展中国家中,以我国周边国家为优先。例如,食品业、纺织机械设备制造业、食品加工工业的机械设备业、纺织业、服装制造业等可以到越南、尼泊尔、土耳其、泰国、柬埔寨、巴基斯坦等国家进行投资。一方面,农产品深加工在这些国家受到鼓励,为此,需要引进加工工业的机械设备;另一方面,中国在农产品深加工及技术设备方面比较优势明显。中国企业可以考虑在这些国家投资建立水果等食品加工厂,利用当地原料生产鲜果汁、罐头、糖果等系列产品。同时,投资生产各种食品加工设备如切片机、烘培机械、搅拌机、灌装机及各种食品生产线。因为这些国家目前生产设备陈旧、技术落后、资金匮乏,市场缺口较大。并且这些国家已开始实施吸引外国投资的一系列新规定。有些还是专门针对中国企业的。以越南为例,中国企业在越南口岸经济区可设厂,越南政府给予诸多优惠政策扶持发展;中国的货物通过越南运往东南亚其他国家,享受和越南企业同等待遇;鼓励中国企业到越南内地投资办厂,产品出口东盟各国等。

此外,在部分发达国家也可以在机械、轻工等行业为获取市场而进行直接投资。中国有许多轻工产品销到欧洲,但这些产品都是通过中间商销往欧洲的,主要利润掌握在中间商手中。中国一些产品,如家电产品,在国内市场竞争已趋白热化,利润空间已不大。但这些产品在欧洲却仍有商业机会。比如,纯平彩电,中国2 000多元人民币的同档次产品,在欧洲要卖到1 000多欧元。但欧洲对进口中国彩电有限制。因此,可以到欧洲直接投资,如到德国。因为德国近年来一些州、市的贸发局把吸引以中国投资为主的外国投资作为工作重点,出台了许多鼓励外国直接投资的政策。并且由于德国经济不太景气,德国企业面临很大压力,一些中小企业有与中国企业进行深层次合作的强烈愿望。通过在德国设立合资企业或并购德国公司,中国产品可以绕过欧盟的贸易限制,从而更好地占领欧洲市场。

3.以获取资源为主的对外投资的行业与区位选择

以获取资源为主要目标的对外投资,行业涉及能源和重要原材料,包括石油和天然气、森林、木材加工、造纸、采矿等。投资的区位当然应选择具有丰富自然资源的国家或地区,而无论这些国家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如到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进行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管道投资。到东南亚国家进行石油和天然气、森林等资源的开采投资。如缅甸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森林资源,尤其是缅甸森林覆盖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50%。在其林木中,柏木和红木等优质木材的数量相当可观。虽然缅甸木材质地优良,但其加工技术落后、工艺粗糙。而我国森林覆盖率低,国内的家具及家装行业对林木的需求量非常大。中国企业可以到缅甸投资,与缅方组建木材加工合资企业。对于蕴藏着丰富资源的亚洲市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前景广阔。

三、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选择

首先应该在绿地投资与跨国并购之间选择。因为两种方式各有利弊。到那些资本市场还不十分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应采用绿地投资方式。到那些资本市场发达的国家可以采用跨国并购的方式,但对后者应十分谨慎。因为目前中国企业缺乏国际并购经验,战略规划和管理水平较低,使其在并购过程中面临信息缺失、法律风险和文化冲突等不利因素,这往往是导致并购失败或结果不理想的原因。

在绿地投资与跨国并购方式选择以后,具体投资的方式既可以采取全部股权参与,也可以采取部分股权参与,甚至采取非股权参与。在现代国际投资中,非股权参与方式也是国际直接投资的具体方式之一,包括许可证合同、管理合约、合作开发、工程承包等。

一般地,在股权参与方式中,以我国企业目前的实力,可以合资方式为主。尤其是在我国周边的一些发展中国家投资时,可以以中方出技术和设备、对方提供厂房和原料建立合资企业,这种方式也是这些国家比较容易接受的方式,就像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利用外资方式以中外合资经营方式为主一样。

篇5

【关键词】国际直接投资 影响因素 美国

【中图分类号】F831 【文献标识码】A

中国企业对美国的投资热潮正在到来

当前美国正在迎来一轮宏大的来自中国投资者的投资热潮,中国对美直接投资增速远高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增速,中国企业对美国直接投资的流量也已经超过了中国吸收美国直接投资的流量,这引起中美两国政府和民间的广泛关注。

中国对美直接投资正经历高速增长,对美投资增速远高于对外投资增速。从投资流量增长率角度看,中国企业对美国投资增速远快于对外投资增速。2004年中国对美国的直接投资流量仅为1.2亿美元,2015年达到80.29亿美元,11年间增长了69.9倍,年均增长率高达46.5%。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在2004年时为54.98亿美元,2015年为1456.7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34.7%。中国对美直接投资的年均增速是对外直接投资增速的1.34倍。

中国企业对美国的投资增长率如此高,这已经在美国国内引起热议,美国不少学者和媒体开始研究和讨论美国是否做好了迎接中国大规模投资的准备,并且把正在到来的来自中国的投资热潮与20世纪80年代日本对美国的投资热潮相对比。对来自中国的大量投资与并购资金,美国政府既有欢迎的一面,也有担忧和恐惧的一面:既希望中国投资新建的企业能够拉动美国当地就业增长,也担忧中国投资并购美国先进企业威胁其产业和国家安全。

中国对美国已经成为直接投资的净输出国。目前,中国企业对美国直接投资的流量,已经超过了美国企业对中国直接投资的流量,中国对美国逐渐成为直接投资的净输出国。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前,中国实际利用来自美国的外资额一直高于中国企业对美直接投资额,中国对美国一直处于直接投资的净流入状态,但净流入额在逐渐减小。而在2009年,情况发生了逆转,中国企业对美直接投资额首次超过了中国实际利用来自美国的外资额,中国对美国首次成为直接投资的净输出国。由于中国对美直接投资近年来正在快速增长,而美国企业在中国的直接投资从2010年以来一直呈现稳中有降的态势,可以预见,未来几年中国对美国将保持直接投资的净输出状态,而且净输出额将逐渐扩大。

中国对美国直接投资影响因素

中国对美国直接投资的主要影响因素。具体来说,第一,美元/人民币的汇率走势是影响中国企业对美直接投资中短期决策的一个最直接因素。第二,两国的国际贸易与直接投资既有相互促进作用,也有相互替代作用。总体来看,中美两国的贸易联系紧密程度对双方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有积极的正向作用。第三,美国的国内市场规模决定了中国对美直接投资的市场广度。美国GDP增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市场规模扩大的程度,其GDP增速越快,吸收外资的增长速度一般也越快。第四,对外国投资进入的市场准入方面,美国对外国直接投资准入的政策环境越宽松,越有利于中国企业在美直接投资的快速发展。第五,中国的外汇储备额也是影响中国对美投资的因素之一。一方面,它是保障中国企业对美投资的外汇基础;另一方面,外汇储备额增长或减少过快时,中国相关政府部门会制定各种政策,促进或限制中国企业对外和对美国直接投资。第六,中国的人均国民收入和GDP规模。根据英国经济学家邓宁的研究以及国际经验看,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一国的对外投资具有阶段性增长的规律,另外,国际投资母国的GDP增长速度越快、规模越大,其对外投资一般也增长越快。第七,其他方面的因素包括:美国国内的工资水平、政治环境、美国国内基础设施状况、税收因素等方面,这些因素都对中国企业对美直接投资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美国国内政治环境的稳定性以及中美政治经济关系的相互信任与相互开放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对美直接投资的发展。

这些影响因素对于中国对美国直接投资的影响程度究竟有多大?笔者通过计量方法进行了测算,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中国对美直接投资与中国自美国的货物贸易进口额、中国的GDP、中国的人均国民收入、中美贸易总额、中国的外汇储备额、中国对美货物贸易出口额这六项因素的高度相关,具体来说,当这六项因素中的单个因素单独增长1%时,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则中国对美直接投资额依次相对应的可能增长1.144%、1.148%、1.152%、1.212%、1.231%、1.249%。

第二,中国对美直接投资与美元/人民币汇率、美国的人均国民收入、美国的GDP这三项因素显著相关。具体来说,如果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每升值1%,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则中国对美直接投资可能增长1.28%。如果美国的人均国民收入、美国的GDP这两个因素中的一个单独增长1%,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则中国对美直接投资可能分别增长1.397% 和1.448%。

第三,中国对美直接投资与美国国内的就业人数相关性几乎为零,中国对美直接投资对美国国内就业影响很小。这背后的主要原因可能有两方面:一是中国企业对美直接投资主要是以并购方式完成的,绿地投资所占的比重比较低,所以在美国新创造的就业机会比较少。近14年来,中国企业在美直接投资的累计额中,87.74%为并购投资,绿地投资仅占12.26%。二是中国对美直接投资在美国吸收外资中的比例还非常低(不到4%),对美国的就业和整体经济还没有能产生显著的影响力。

加快推进中国企业对美国投资的政策建议

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对加快推进中国企业对美国投资的进程,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中美贸易额与中国对美投资有很强的互动性和关联性,促进中美贸易的进一步自由和开放,也是促进中国对美直接投资的手段之一。当前,我国应进一步加大自美国的高技术产品、机电产品等产品的进口。督促美国进一步放宽对华高技术产品出口限制,促进中美贸易进一步向自由、开放的方向发展。

第二,在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中,敦促美方尽快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鉴于贸易与投资的高度互动性和相关性,我们应该利用各种外交契机,促使美国在2016年底履行中国入世议定书中第15条中的彼此承诺,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

第三,加快推进中美投资协议谈判的进程,尽快达成中美投资协议的签署。2010年以来美国企业对中国的投资额,一直处于稳中趋降的态势,美资企业在中国的投资运营已经相当成熟。而中国企业对美国的投资在近年来则处于快速爆发式增长阶段。在这种情形下,美方在双边投资协议的谈判中,就处于一种优势地位,“拖时间”成为对方的策略之一,拖时间迟迟不与中国签订双边投资协定,也是美国保护其国内市场的手段之一。所以,我们不宜与对方打持久战,应通过各种外交努力,加快推进中美投资协议谈判的进程,尽快达成中美投资协议的签署。

第四,在投资方式方面,对于在美国进行的跨国投资,绿地投资不像并购投资那样容易引起政治敏感的问题。在可行的范围内,中国企业可以多采取绿地投资的方式,尽量避免并购的方式,特别是避免在能源、电信等敏感行业容易引起美国政府实施“安全审查”的并购。与直接收购美国企业或资产相比,通过财富基金的投资间接少量参股一些美国公司,引起的政治关注会比较少一些。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参考文献】

篇6

内容摘要:越南是外商直接投资的热点地区。中国对越直接投资发展较快,但数量偏少,规模偏小,质量较低,效益一般,与中国拥有对越的投资优势很不相称,也与中国对越贸易的强势地位极不相称。为挖掘中国对越直接投资的潜力,需选择正确路径。

关键词:中国对越直接投资,潜力,路径,跨国经营

一、中国对越直接投资的潜力分析

(一)越南是外商直接投资的热点地区

1.政治社会稳定,发展后劲十足。越南保持着政治社会的持续、稳定和经济的快速增长,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提供了良好的经济、政治环境。越南已成功实施革新开放政策20余年,社会主义定向的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形成和完善,政治体制改革正在加快推进。2006年4月召开的越共十大更使越南进入全面推动革新开放的新时期。1991年以来,越南GDP年均增长约7.5%,远高于东盟其他国家。2005年,越南GDP增长率达到8.4%,人均GDP已从革新开放初期的约200美元增至640美元。越共十大确定越南2006—2010年实现年均GDP增长率为8.0%的目标,表明了其继续加快发展的决心。越南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积极参与区域合作,大力吸引外商投资。随着加入WTO,越南将进一步加强同全球和地区经济的融合。1988—2005年,越南全国共批准外商直接投资项目6880个,合同金额646亿美元,实际到位269亿美元。2005年越南全年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达58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25%,吸引外资为1998年以来最高水平。其中,新增项目合同金额为40亿美元,原项目追加投资金额为18亿美元。现有74个国家和地区对越直接投资,外资经济占越南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5%。

2.地理位置优越,成本较为低廉。优越的地理位置使越南具备了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有利区位条件和交通条件。越南地处中南半岛东部,位于重要的国际交通线上,有3200多公里长的海岸线;在全国64个省市中,有半数以上的省市临海,具有明显的沿海优势。越南海港较多,陆路直达中南半岛其他国家,交通相当便捷,国际航线直通世界上57个国家和地区的首都或城市。越南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大幅度降低了外商投资成本。越南的石油、天然气、煤炭、水等能源资源和铁、铜、铝钒土等矿产资源都十分丰富。投资商在投资优惠的领域和地区投资,可根据土地法和税法的规定,减免土地租金、土地使用费、土地使用税。越南劳动力资源丰富,现拥有8400多万人口,65岁以上人口只占5.6%,劳动力人数占总人口的60%,平均年龄只有24.5岁。全国人口识字率已经达到了94%,大多数人完成高中教育,是东盟国家中人口识字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劳动力具有较好的文化教育基础,经过培训后能较快地掌握科学与技艺。同时,劳动力成本低廉,月平均工资约55美元,河内和胡志明市劳动力月平均工资为120~136美元。

3.政策日趋完备,环境不断优化。越南不断完善外商投资政策,改善投资环境。越南于1987年制定了《外商投资法》,历经1990年、1992年、1996年、2000年、2003年五次修订和补充。为适应加入WTO的需要,越南国会于2005年11月通过了调整内外资统一的《投资法》,并于2006年7月1日生效。新颁布的《投资法》与原法相比,具有投资商自主投资权限扩大、给予外商的投资形式扩大、各项鼓励和优惠投资政策一并适用于国内外投资商等特点,保障了外商的合法权益。越南采取措施放宽外商投资项目审批权限,提高政府办事效率。自2006年以来,在新批的越南外资项目中,由越南中央政府各部门审批和颁发投资许可证的项目占63%,各地方政府审批和发证的占13.3%,各工业区和出口加工区管委会审批和发证的占23.6%。新的《投资法》对投资的行政审批手续进行较大幅度调整,进一步简化手续程序,给予地方更大的审批权限。为给外商创造便捷、舒适的投资环境,越南正加紧建设、完善基础设施。2006年起5年内,越南政府预计在公路、机场、海港和宾馆、通信、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上投资1150亿美元。

(二)中国对越直接投资潜力巨大

1.中国对越直接投资优势独特。中国开展对越直接投资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中越两国山水相连,交通往来便捷,文化习俗相近,社会制度相同。近年来,中越睦邻友好、全面合作关系深入发展,达成两国和两国人民永做“好邻居、好同志、好朋友、好伙伴”的共识。两国高层互访频繁,政治互信日益深化,妥善解决边界领土问题取得了积极进展。经贸及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全面加强。2005年中国人均GDP已达1703美元,一些发达地区如上海、深圳已超过5000美元,高于越南的发展水平,对越南投资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比较优势。通过参与越南资源的开发投资,转移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能促进中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减轻资源和环境压力;能规避贸易壁垒,减少贸易摩擦,开拓国际市场。

2.中国对越直接投资亟待拓展。1991年中越两国关系实现正常化以后,中国企业陆续走出国门,开始在越南投资办厂。近年来,在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推动下,一系列区域投资便利化措施逐步被落实,中国对越直接投资发展较快。中国企业通过对越直接投资,带动机电产品、原材料和劳务出口,有效拓展了越南和东盟市场。据越南计划投资部统计,2005年,中国对越直接投资金额突破1亿美元,达1.08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32.21%。其中,新增投资项目41个,协议投资额6770万美元;追加投资项目17个,追加投资协议金额4032万美元。由此可见,中国对越直接投资数量偏少,规模偏小,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显然要缓慢许多,与中国拥有对越的投资优势很不相称。据越南计划投资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12月31日,中国台湾省对越直接投资项目1408个,协议投资总额达79亿美元,实际到位资金29.4亿美元,居世界各国和地区对越直接投资的第一位,项目数、合同资金、到位资金分别占23.8%、15.7%和11%。其余依次为新加坡、日本、韩国和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国累计对越直接投资的有效项目352个,协议投资总额为7.31亿美元,实际到位金额为1.81亿美元,仅列世界各国和地区对越投资的第15位,项目数、合同资金、到位资金分别仅占6%、1.4%和0.7%。中国对越直接投资远未达到规模效益,平均每个项目为200多万美元,协议投资额在500万美元以上的仅有9家。

二、中国对越直接投资的路径选择

1.熟悉投资环境。认识越南、研究越南、了解越南是中国对越直接投资路径的起点。中国投资者要充分认识到,到越直接投资虽然潜力巨大,但仍要认真对待一些困难和风险:土地供应虽然充足,但交通等基础设施仍较为落后,全国无一条符合国际标准的高速公路,铁路只是米轨,无法重载,速度也很慢;缺乏理想的合作伙伴,产业配套能力较差;官僚作风、腐败现象较为

严重,制度不够完善,行政效率不佳;技术工人及管理人才不足,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短期行为较为普遍,政策缺乏连续性。如果对越南投资环境有深入了解,就能避开风险,利用优势,赢得商机。

要扎实地进行前期准备和投资论证,妥善应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和遇到的突出问题。通过实地考察、深入调研,熟悉越南的国情、商情和风俗民情,使投资活动符合越南市场需求和经贸政策,尽可能融入当地社会。重点研究、掌握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相关投资规则、越南新的投资法及其实施细则、各种优惠政策及政策限制。处理好与合作方以及当地有关部门的关系,对越方合作伙伴进行深入了解,寻求信誉好的合作伙伴。选派能力强、素质高、外语好(越语或英语)的业务人员来越开展工作。树立以质取胜的经营理念,提高产品质量,注重品牌效应,搞好售后服务,提升中国企业在越南乃至东盟市场的无形资产价值。加强对投资风险的防范,按规定办理国内外投资报批许可手续。建立信息咨询系统,为中国对越直接投资提供市场调查、项目评估等咨询业务。健全金融服务体系,为中国对越直接投资提供优惠贷款、担保、保险等金融业务。改变我国对外投资审批手续繁琐、外汇管理过严的现状,切实为对越投资提供政策支持。保持与我驻越使馆经商处的联系,定期向经商处汇报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情况,遇到重大问题及时向使馆报告。

2.优选投资领域。中国早期的对越直接投资主要是加工、装配和生产性的小型项目。此后,中国企业已涉及越南的能源开发、电子、建材、建筑、农林渔业及服务业等行业,投资领域非常广泛。据越南计划投资部统计,2005年,在中国对越直接投资新增41个投资项目、6770万美元的协议投资额中,投资工业领域的有29个项目,协议投资额6223万美元;投资农林渔业8个项目,协议投资额456万美元;服务业4个项目,协议投资额91万美元。截至2005年底,中国对越直接投资中,投资最多的是工业和建筑业生产经营领域,达252个项目,协议投资额4.5亿美.元,分别占项目总数和投资总额的71.6%和61.6%。其次是投资服务业,为44个项目,协议投资额1.89亿美元,分别占项目总数和投资总额的12.5%和25.85%。投资最少的是农林渔业,为56个项目,协议投资额9698万美元,分别占项目总数和投资总额的15.9%和13.25%。

中国对越直接投资要优选有市场潜力、效益好、见效快且符合越南产业鼓励导向的行业作为重点投资领域,既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又有利于发挥我国在设备和技术上的比较优势。越南工业部已确定2006—2010年着力发展四大工业主导产业,加工制造业(纺织、皮革鞋类、农林水产加工),工业生产资料(化工、机电、电力、煤炭),高新技术工业(电子及通信工程)等三大产业,对中国企业来说,对越直接投资大有可为。结合越南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实际情况,可考虑在以下重点领域进行投资,从事生产和加工。一是家电生产。越南家电普及率较低,需求不断扩大,市场潜力较大。中国家电企业拥有先进的技术和雄厚的研发实力,积累了不少开拓国际市场的经验,可在越南投资办厂。二是摩托车发动机生产。越南政府将摩托车列为工业发展的重点,但由于资金和技术原因,迄今未能生产发动机等主要部件。我国摩托车工业技术工艺已相当成熟,具备开拓国际市场的实力,可考虑在越南投资生产摩托车发动机。三是农机生产。越南是农业国,农业耕作以人力和牲畜为主,发动机、拖拉机、水泵、收割机、脱谷机、烘干机等农业机械市场需求较大。中国企业在积极扩大出口的同时,可考虑在越南投资生产或组装农业机械,以巩固和扩大市场。四是矿产开采。越南矿产资源丰富,种类较多,但矿产开采和加工能力较弱。中国企业可考虑在越南投资采矿和加工,利用便利的运输条件,将产品返销国内,缓解国内资源的不足。此外,中成药生产、水果加工、服装和面料加工、烟草加工等产业均是可供选取的对越直接投资领域。

3.优选投资区域。外商对越直接投资的地区分布很不平衡。截至2005年底,交通等基础设施较好的南部重点经济区(胡志明市、同奈省、平阳省、巴地一头顿省、西宁省、平福省、隆安省和前江省8省市)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占全国的一半以上。其中,合同资金占全国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58%,项目数占投资项目总数的50%。北部重点经济区(河内市、海防市、海阳省、永福、广宁省、兴安省、河西省、北宁省8个省市)吸引合同资金占全国的26%,项目数占28.7%。各工业区和加工出口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数占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总数的33.4%,合同资金占投资总额的33.8%。北部山区、中部、西原地区和九龙江平原地区的一些省份全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项目数仅2~3个,金额不超过700万美元。

中国对越直接投资的区域选择应集中于基础设施较为完备的胡志明市、河内市、海防市、广宁省、同奈省等5省市。特别是随着中越合作建设“两廊一圈”的加快推进,中国对越直接投资将更多地投向河内市、海防市、广宁省等发展较快的越南东北地区。按照越南新的《投资法》规定,工业区、出口加工区、高科技区、经济区属投资优惠地区,可作为对越直接投资的重点区域。越南也将北部山区、中部等社会经济条件困难或特别困难的地区,列为投资优惠地区。由于这些地区基础设施十分薄弱,经济发展严重滞后,增加了投资风险,是否投资需谨慎考虑。可在“两廊一圈”的越南北部区域内,选取高平、谅山等资源丰富的部分省市,着重进行资源开发和农业的直接投资。

篇7

内容摘要:越南是外商直接投资的热点地区。中国对越直接投资发展较快,但数量偏少,规模偏小,质量较低,效益一般,与中国拥有对越的投资优势很不相称,也与中国对越贸易的强势地位极不相称。为挖掘中国对越直接投资的潜力,需选择正确路径。

关键词:中国对越直接投资,潜力,路径,跨国经营

一、中国对越直接投资的潜力分析

(一)越南是外商直接投资的热点地区

1.政治社会稳定,发展后劲十足。越南保持着政治社会的持续、稳定和经济的快速增长,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提供了良好的经济、政治环境。越南已成功实施革新开放政策20余年,社会主义定向的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形成和完善,政治体制改革正在加快推进。2006年4月召开的越共十大更使越南进入全面推动革新开放的新时期。1991年以来,越南GDP年均增长约7.5%,远高于东盟其他国家。2005年,越南GDP增长率达到8.4%,人均GDP已从革新开放初期的约200美元增至640美元。越共十大确定越南2006—2010年实现年均GDP增长率为8.0%的目标,表明了其继续加快发展的决心。越南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积极参与区域合作,大力吸引外商投资。随着加入WTO,越南将进一步加强同全球和地区经济的融合。1988—2005年,越南全国共批准外商直接投资项目6880个,合同金额646亿美元,实际到位269亿美元。2005年越南全年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达58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25%,吸引外资为1998年以来最高水平。其中,新增项目合同金额为40亿美元,原项目追加投资金额为18亿美元。现有74个国家和地区对越直接投资,外资经济占越南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5%。

2.地理位置优越,成本较为低廉。优越的地理位置使越南具备了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有利区位条件和交通条件。越南地处中南半岛东部,位于重要的国际交通线上,有3200多公里长的海岸线;在全国64个省市中,有半数以上的省市临海,具有明显的沿海优势。越南海港较多,陆路直达中南半岛其他国家,交通相当便捷,国际航线直通世界上57个国家和地区的首都或城市。越南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大幅度降低了外商投资成本。越南的石油、天然气、煤炭、水等能源资源和铁、铜、铝钒土等矿产资源都十分丰富。投资商在投资优惠的领域和地区投资,可根据土地法和税法的规定,减免土地租金、土地使用费、土地使用税。越南劳动力资源丰富,现拥有8400多万人口,65岁以上人口只占5.6%,劳动力人数占总人口的60%,平均年龄只有24.5岁。全国人口识字率已经达到了94%,大多数人完成高中教育,是东盟国家中人口识字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劳动力具有较好的文化教育基础,经过培训后能较快地掌握科学与技艺。同时,劳动力成本低廉,月平均工资约55美元,河内和胡志明市劳动力月平均工资为120~136美元。

3.政策日趋完备,环境不断优化。越南不断完善外商投资政策,改善投资环境。越南于1987年制定了《外商投资法》,历经1990年、1992年、1996年、2000年、2003年五次修订和补充。为适应加入WTO的需要,越南国会于2005年11月通过了调整内外资统一的《投资法》,并于2006年7月1日生效。新颁布的《投资法》与原法相比,具有投资商自主投资权限扩大、给予外商的投资形式扩大、各项鼓励和优惠投资政策一并适用于国内外投资商等特点,保障了外商的合法权益。越南采取措施放宽外商投资项目审批权限,提高政府办事效率。自2006年以来,在新批的越南外资项目中,由越南中央政府各部门审批和颁发投资许可证的项目占63%,各地方政府审批和发证的占13.3%,各工业区和出口加工区管委会审批和发证的占23.6%。新的《投资法》对投资的行政审批手续进行较大幅度调整,进一步简化手续程序,给予地方更大的审批权限。为给外商创造便捷、舒适的投资环境,越南正加紧建设、完善基础设施。2006年起5年内,越南政府预计在公路、机场、海港和宾馆、通信、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上投资1150亿美元。

(二)中国对越直接投资潜力巨大

1.中国对越直接投资优势独特。中国开展对越直接投资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中越两国山水相连,交通往来便捷,文化习俗相近,社会制度相同。近年来,中越睦邻友好、全面合作关系深入发展,达成两国和两国人民永做“好邻居、好同志、好朋友、好伙伴”的共识。两国高层互访频繁,政治互信日益深化,妥善解决边界领土问题取得了积极进展。经贸及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全面加强。2005年中国人均GDP已达1703美元,一些发达地区如上海、深圳已超过5000美元,高于越南的发展水平,对越南投资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比较优势。通过参与越南资源的开发投资,转移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能促进中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减轻资源和环境压力;能规避贸易壁垒,减少贸易摩擦,开拓国际市场。

2.中国对越直接投资亟待拓展。1991年中越两国关系实现正常化以后,中国企业陆续走出国门,开始在越南投资办厂。近年来,在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推动下,一系列区域投资便利化措施逐步被落实,中国对越直接投资发展较快。中国企业通过对越直接投资,带动机电产品、原材料和劳务出口,有效拓展了越南和东盟市场。据越南计划投资部统计,2005年,中国对越直接投资金额突破1亿美元,达1.08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32.21%。其中,新增投资项目41个,协议投资额6770万美元;追加投资项目17个,追加投资协议金额4032万美元。由此可见,中国对越直接投资数量偏少,规模偏小,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显然要缓慢许多,与中国拥有对越的投资优势很不相称。据越南计划投资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12月31日,中国台湾省对越直接投资项目1408个,协议投资总额达79亿美元,实际到位资金29.4亿美元,居世界各国和地区对越直接投资的第一位,项目数、合同资金、到位资金分别占23.8%、15.7%和11%。其余依次为新加坡、日本、韩国和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国累计对越直接投资的有效项目352个,协议投资总额为7.31亿美元,实际到位金额为1.81亿美元,仅列世界各国和地区对越投资的第15位,项目数、合同资金、到位资金分别仅占6%、1.4%和0.7%。中国对越直接投资远未达到规模效益,平均每个项目为200多万美元,协议投资额在500万美元以上的仅有9家。

二、中国对越直接投资的路径选择

1.熟悉投资环境。认识越南、研究越南、了解越南是中国对越直接投资路径的起点。中国投资者要充分认识到,到越直接投资虽然潜力巨大,但仍要认真对待一些困难和风险:土地供应虽然充足,但交通等基础设施仍较为落后,全国无一条符合国际标准的高速公路,铁路只是米轨,无法重载,速度也很慢;缺乏理想的合作伙伴,产业配套能力较差;官僚作风、腐败现象较为严重,制度不够完善,行政效率不佳;技术工人及管理人才不足,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短期行为较为普遍,政策缺乏连续性。如果对越南投资环境有深入了解,就能避开风险,利用优势,赢得商机。

要扎实地进行前期准备和投资论证,妥善应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和遇到的突出问题。通过实地考察、深入调研,熟悉越南的国情、商情和风俗民情,使投资活动符合越南市场需求和经贸政策,尽可能融入当地社会。重点研究、掌握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相关投资规则、越南新的投资法及其实施细则、各种优惠政策及政策限制。处理好与合作方以及当地有关部门的关系,对越方合作伙伴进行深入了解,寻求信誉好的合作伙伴。选派能力强、素质高、外语好(越语或英语)的业务人员来越开展工作。树立以质取胜的经营理念,提高产品质量,注重品牌效应,搞好售后服务,提升中国企业在越南乃至东盟市场的无形资产价值。加强对投资风险的防范,按规定办理国内外投资报批许可手续。建立信息咨询系统,为中国对越直接投资提供市场调查、项目评估等咨询业务。健全金融服务体系,为中国对越直接投资提供优惠贷款、担保、保险等金融业务。改变我国对外投资审批手续繁琐、外汇管理过严的现状,切实为对越投资提供政策支持。保持与我驻越使馆经商处的联系,定期向经商处汇报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情况,遇到重大问题及时向使馆报告。

2.优选投资领域。中国早期的对越直接投资主要是加工、装配和生产性的小型项目。此后,中国企业已涉及越南的能源开发、电子、建材、建筑、农林渔业及服务业等行业,投资领域非常广泛。据越南计划投资部统计,2005年,在中国对越直接投资新增41个投资项目、6770万美元的协议投资额中,投资工业领域的有29个项目,协议投资额6223万美元;投资农林渔业8个项目,协议投资额456万美元;服务业4个项目,协议投资额91万美元。截至2005年底,中国对越直接投资中,投资最多的是工业和建筑业生产经营领域,达252个项目,协议投资额4.5亿美.元,分别占项目总数和投资总额的71.6%和61.6%。其次是投资服务业,为44个项目,协议投资额1.89亿美元,分别占项目总数和投资总额的12.5%和25.85%。投资最少的是农林渔业,为56个项目,协议投资额9698万美元,分别占项目总数和投资总额的15.9%和13.25%。

中国对越直接投资要优选有市场潜力、效益好、见效快且符合越南产业鼓励导向的行业作为重点投资领域,既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又有利于发挥我国在设备和技术上的比较优势。越南工业部已确定2006—2010年着力发展四大工业主导产业,加工制造业(纺织、皮革鞋类、农林水产加工),工业生产资料(化工、机电、电力、煤炭),高新技术工业(电子及通信工程)等三大产业,对中国企业来说,对越直接投资大有可为。结合越南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实际情况,可考虑在以下重点领域进行投资,从事生产和加工。一是家电生产。越南家电普及率较低,需求不断扩大,市场潜力较大。中国家电企业拥有先进的技术和雄厚的研发实力,积累了不少开拓国际市场的经验,可在越南投资办厂。二是摩托车发动机生产。越南政府将摩托车列为工业发展的重点,但由于资金和技术原因,迄今未能生产发动机等主要部件。我国摩托车工业技术工艺已相当成熟,具备开拓国际市场的实力,可考虑在越南投资生产摩托车发动机。三是农机生产。越南是农业国,农业耕作以人力和牲畜为主,发动机、拖拉机、水泵、收割机、脱谷机、烘干机等农业机械市场需求较大。中国企业在积极扩大出口的同时,可考虑在越南投资生产或组装农业机械,以巩固和扩大市场。四是矿产开采。越南矿产资源丰富,种类较多,但矿产开采和加工能力较弱。中国企业可考虑在越南投资采矿和加工,利用便利的运输条件,将产品返销国内,缓解国内资源的不足。此外,中成药生产、水果加工、服装和面料加工、烟草加工等产业均是可供选取的对越直接投资领域。

3.优选投资区域。外商对越直接投资的地区分布很不平衡。截至2005年底,交通等基础设施较好的南部重点经济区(胡志明市、同奈省、平阳省、巴地一头顿省、西宁省、平福省、隆安省和前江省8省市)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占全国的一半以上。其中,合同资金占全国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58%,项目数占投资项目总数的50%。北部重点经济区(河内市、海防市、海阳省、永福、广宁省、兴安省、河西省、北宁省8个省市)吸引合同资金占全国的26%,项目数占28.7%。各工业区和加工出口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数占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总数的33.4%,合同资金占投资总额的33.8%。北部山区、中部、西原地区和九龙江平原地区的一些省份全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项目数仅2~3个,金额不超过700万美元。

中国对越直接投资的区域选择应集中于基础设施较为完备的胡志明市、河内市、海防市、广宁省、同奈省等5省市。特别是随着中越合作建设“两廊一圈”的加快推进,中国对越直接投资将更多地投向河内市、海防市、广宁省等发展较快的越南东北地区。按照越南新的《投资法》规定,工业区、出口加工区、高科技区、经济区属投资优惠地区,可作为对越直接投资的重点区域。越南也将北部山区、中部等社会经济条件困难或特别困难的地区,列为投资优惠地区。由于这些地区基础设施十分薄弱,经济发展严重滞后,增加了投资风险,是否投资需谨慎考虑。可在“两廊一圈”的越南北部区域内,选取高平、谅山等资源丰富的部分省市,着重进行资源开发和农业的直接投资。

篇8

关键词:国际直接投资;跨国购并;市场结构

中图分类号:12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7-0184-02

一、跨国购并对东道国产业市场结构的影响文献综述

跨国购并对东道国产业市场结构影响的理论研究建立在国际直接投资对东道国产业市场结构影响的理论研究基础之上,本文先综述国际直接投资对东道国产业市场结构影响的文献,再综述跨国购并对东道国产业市场结构影响的文献。

(一)国际直接投资对东道国产业市场结构影响文献综述

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可以将这些研究分两类。第一类从市场结构的决定因素出发,侧重分析国际直接投资对于东道国市场结构的影响。第二类则是从投资国和东道国的各项因素出发来分析国际直接投资对于东道国产业市场结构的影响,投资国与东道国的各项因素是重点。

虽然第一类研究从市场结构的决定因素出发,如市场集中、产品差异程度和进入壁垒等,侧重分析国际直接投资对于东道国市场结构的影响,但市场集中成为探讨国际直接投资对东道国产业市场结构影响的中心,另两种因素的分析也有涉及。

张纪康认为跨国公司FDI及其市场结构效应的基础是拥有建立在不完全竞争基础上的垄断优势;FDI和市场集中的因果关系而言,在发达国家,集中度是因,FDI是果,在发展中国家,恰好相反,但会因发展水平不同,作用表现不一(张纪康,1999)。在张纪康的分析中,市场集中效应是中心。岳中刚分析我国零售产业的市场集中度得出的结论为:跨国零售商大规模进入中国零售市场,我国零售产业的整体集中趋势非常明显(岳中刚,2005)。

关于进入壁垒,斯蒂格勒认为,进入壁垒是每一产量或部分产量中,必须由寻求进入的厂商承受而已有厂商不必承担的生产成本(Stigler,1968)。德姆塞兹将进入壁垒的存在与政府的行为、实力联系起来(Demsets,1982)。此外,德姆塞兹还提出“所有权进入壁垒”的概念。姜德波将市场进入壁垒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来自政府的政策性壁垒,另一方面是来自在位企业的经济性壁垒(姜德波,2002)。专门从产品差异角度研究FDI与东道国产业市场结构的文献较少。

除了上述研究方向外,还有另外的研究思路。在这一研究思路中,投资国和东道国的因素是研究FDI对东道国产业市场结构的出发点,姜睿的分析具有代表性。从投资国的因素看,一是外国直接投资的产业特点,外国直接投资的产业是区域性产业或国际化的产业对东道国市场结构的影响不同。二是投资的进入方式,绿地投资和购并方式对东道国市场结构的影响有差异。三是外国直接投资的进入阶段,形成“二阶段市场结构效应模型”。四是东道国市场容量的大小。在市场需求规模有限的一些国家,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可能会减缓市场集中度的提高。

(二)跨国购并对东道国产业市场结构的影响文献综述

对于跨国购并与市场结构关系的研究非常少。系统论述跨国购并与东道国产业市场结构关系最早于姚战琪《跨国公司、并购行为与市场结构》。在这篇文章中,他提出了跨国并购与市场结构关系的一般分析框架,即跨国并购与东道国产业市场集中度、进入壁垒和规模经济的相互关系,并提出了交叉跨国购并等指标对跨国并购与市场结构关系进行实证考察与检验。他认为跨国并购作为目前最主要的国际直接投资方式,其市场结构效应可以这样进行表述:国际寡占的产业市场结构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直接动因,同时,跨国并购促进了东道国产业集中度的提高,阻碍竞争,但从长期来看,某些情况下跨国并购进入会促进竞争。同时,跨过并购与绿地投资相比,能够迅速绕过规模经济壁垒、必要资本量壁垒、产品差异壁垒,减弱绝对成本壁垒和相对成本壁垒。跨国并购更能获得规模经济优势。事实上,他所提出的这一分析框架和以前研究国际直接投资与东道国产业市场结构关系的分析框架是相似的,都是分析市场结构的决定因素、市场集中度、进入壁垒、产品差异、规模经济和国际直接投资或跨国购并的关系,而且,得出的结论差异不大。不同的是,跨国购并被提出来分析与东道国市场结构关系时,更加细化,并加以补充和完善。胡峰指出寡头垄断市场结构由于具有能够节约交易费用,有利于扩大生产规模和避免固定成本的浪费性重复,促进技术创新,促进本国产业的升级等优势,跨国并购对这种市场结构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胡峰,2002)。

二、启示

(一)将跨国并购投资方式与绿地投资方式区别开来,研究其与东道国产业市场结构的必要性

国际直接投资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绿地投资;二跨国购并。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购并成为全球FDI流动的主要方式。但是,长期以来中国主要通过“绿地投资”方式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统计,跨国并购每年大概不到20亿美元,比重只有5%左右。目前,国家已经公布了关于吸收外资参与国内企业资产重组与购并的暂行规定和实施条例,为跨国公司通过购并方式对华投资、特别是购并国有企业提供了初步的法律和政策依据。可以预见,随着相关法规和政策的逐步完善,参股、收购和股权置换、相互持股等各种形式的跨国购并将成为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之一。因此,有必要将跨国并购投资方式与绿地投资方式区别开来,研究其与东道国产业市场结构的关系。

(二)跨国并购对东道国产业市场结构的影响分析思路的一点拓展

可以考虑在沿袭国际直接投资对东道国产业市场结构影响的分析框架基础上,分析跨国购并对东道国产业市场结构的影响。

一是从市场结构的决定因素出发,分析跨国并购如何影响东道国产业的市场集中度、规模经济、进入壁垒和产品差异。这些分析已经在姚战琪的文章中有所涉及。

二是从东道国和投资国的因素出发,分析这些因素如何影响东道国产业市场结构。这方面的分析少见。下面,本文拟从东道国和投资国的因素来说明其与东道国产业市场结构的关系。

篇9

1.投资规模.截止2004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累计近370亿美元。但与同期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相比,引进外资与对外投资的比例仅为1:0.0597,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1:1.55和世界的1:1.093的平均水平,与发展中国家1:0.206(注:本文的数字统计均来自綦建红。国际投资学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也有很大的差别,这些数字说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总体规模仍然很小。尽管我国对外投资的绝对规模仍然有限,但增长十分迅速,平均年增长率达到50%,大大超过了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最初的对外直接投资增长速度。

2.投资主体.就境内投资主体的所有制性质而言,我国境外投资正从单一的国有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向多种所有制经济主体对外直接投资转变。但大型国有企业在投资中仍占据主导地位。就境内投资主体的行业分布来看,从初期以国有外贸商业公司和工贸公司为主,转变为目前以制造业、批发零售业为主的结构。这些行业是中国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比较优势的主要行业,自然也成为中资公司海外投资的主要组成部分。

3.投资方式.从海外投资企业的股权结构看,我国海外非贸易性企业,采用合资方式的企业约占80%左右,独资的中国企业相应还相对较少。目前,虽然新建投资还占有相当比重,但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采取跨国并购及股权置换等方式对外投资。在国外设立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已成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新亮点。

4.投资地域.一方面,中国对外投资从20世纪80年代集中于美欧日、中国的港澳等少数发达国家或地区,发展到周边国家和亚非拉等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格局。但是从另一方面,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存量分布看,高度集中在亚洲国家和地区,我国的港澳地区仍是投资的热点,但对亚洲的投资比重出现明显下降,而其他地区的投资有所上升。

5.投资行业.我国的投资领域不断拓宽,由初期的进出口贸易、航运和餐饮等少数领域拓展到加工制造、资源利用、工程承包、农业合作和研究开发等国家鼓励的领域。就我过对外投资的存量来看,集中分布在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采矿业;制造业。从近期的发展态势看,采矿业、商务服务业和制造业是我国对外投资的热点行业.

二、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模式分析

1.建立海外营销投资模式,建立自己的国际营销渠道,有单一的国内市场走向全球性市场,如我国的三九集团.

2.境外加工贸易投资模式,直接在境外设厂,带动和扩大国内设备技术.原材料.零配件出口,如华源集团.

3.海外创立自主品牌投资模式,如海尔集团,由中国名牌成为世界名牌.

4.海外并购资产-品牌,通过并购国外知名品牌,借助其品牌影响力开拓当地市场的海外投资模式.例如我国的TCL.

5.海外品牌输出投资模式,指我国那些具有得天独厚的品牌优势企业,例如,北京同仁堂,品牌誉满海内外,商标已受到国际组织的保护.

6.国家战略主导投资模式,指我国一些大型能源企业开展海外投资主要是政府的推动,注重的是国家的宏观利益,例如,我国三大石油巨头即中石化、中石油和中海油,这是解决能源瓶颈的重要问题。

7.海外研发投资模式,指我国一些高科技企业而非传统的制造企业或资源开发企业通过建立海外研发中心,利用海外研发资源,使研发国际化具有居国际先进水平的知识产权,例如我国的华为集团。

截止2002年9月,中国对外投资企业已达到6800多家,投资范围扩大到160个国家和地区,协议投资总额165亿美元。其中,中方企业投资91亿美元,主要是对我国港澳地区和美国。其次是东南亚地区,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组织的预测,到2005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将达到一年40亿美元。主要是在确保能源及家电行业的对外投资。就世界对外直接投资的流向而言,1999年全球FDI流出流量8000亿美元,其中6360亿美元流入发达国家,约占世界FDI总流量的75%,2080亿美元流入发展中国家,只占FDI总流量24%.国际直接投资趋向于流向经济规模大、增长速度快、产权明晰、金融管制松、企业运行状况良好、市场准入限制小的国家和地区。

由于中国主要的优势是劳动力资源,且政治稳定,工业基础较好,国家外汇储备充足,政策性限制逐渐减少。格兰仕、德隆等企业坚持国内生产、国外销售,充分发挥中国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的优势,通过国际间的商业运作,将过剩的劳动力转化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进而转化产业优势,提升国家的竞争优势。福耀和万向的选择除了利用劳动力优势外,更重要的原因就是部分国家的“反倾销”,及一些国家设置了较高的贸易壁垒,这种模式不但加大了国外市场开发力度,而且可以避免壁垒,不受反倾销法的限制,减少征税风险。而海尔的自建营销体系模式就是坚持“世界品牌战略”,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市场竞争力的焦点就是以品牌为核心的企业形象的竞争,含品牌知名度、品牌美誉度、国际化的形象及包装等,在经营自有国际品牌的同时,利润也随之而来。

中国的企业除了要了解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充分利用优势产品,如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加大对外直接投资的力度,建立国际化生产网络,还要规避各种风险,选择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适当的时机,积极参与到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

三、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选择方向及原则

从目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向来看,企业投资的金额不大,范围却过于广泛,平均每个国家只有几千万美元的投资。与中国的总体经济发展规模不相称。特性是不同发展阶段的并存性、技术结构的多层次性、投资主体的多元性以及投资空间的全方位性,这就使得投资的区位选择获得了广阔的空间。随着海外投资规模的加大,投资主体将逐步由国有企业转变为私有企业主导的对外直接投资。(战略资源性和政策性投资除外)投资的风险控制及如何采取有效措施降低风险概率和风险损失,成为对外投资企业的首要课题。中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应遵循下列原则:避免盲目投资,选择投资有比较优势的国家和地区;选择产品导入型,市场发展潜力大的国家和地区;依据不同行业的性质和进入国家的政策导向,确定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其他条件相同时,采取由近及远的策略,优先考虑周边国家;充分考虑企业自身的优势要素和核心竞争力及发展阶段,坚持一元化发展和横向发展,对多元化发展要慎重;出资方式尽量灵活,多筹集国际金融货币市场资金,选择理想的投资伙伴,采用合资企业的方式;注意知识产权的保护,专利及商标的使用,维持自有的技术优势;实现经营管理当地化,真正融入被投资国的经济运行体系中。

鉴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资产规模小,技术含量低,国际投资经验少,我国政府虽然制定了一系列优惠和保护政策,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但是,还是存在诸如多头审批管理问题,管理政策导向不明,对外投资项目审批繁琐,缺乏有效的对外投资监管、制约体系,导致在一些热点市场上出现某些国内企业无序竞争,信息咨询服务欠缺,境外逃资增多等问题,到目前为至,中国还未明确跨国投资经营的整体战略、行业规划、产业倾斜政策、投资行业导向。直接投资的流入量和流出量呈现极不对称性,比例为1∶0.0597,而发达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的国际比较状况为:1∶1.55,发展中国家平均是1∶0.206,导致我国宏观经济内外不均衡发展,使经济增长失去强大的拉动力。因此,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管理体制应以项目审批为主要手段的微观管理方式改为以管理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为主;由直接的管理逐步过渡到间接的监控、监测,最终形成以企业为投资主体,中介结构为服务导向,政府宏观监控的管理体系。

四、企业对外投资的风险防范

大力提升中国跨国直接投资主体的垄断优势。如技术垄断优势、产品差异优势、品牌及营销优势、产品成本和价格优势、管理优势、规模优势等。提高跨国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提升跨国企业人力资源的素质。调整优化对外投资的产业结构、市场结构、企业组织方式。拓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融资渠道。(国内、东道国、国际三种筹资渠道)。中国的经济增长,既要吸引大量的外国直接投资,又要扩大对外直接投资,这是经济国际化发展的需要,也是提升中国国际竞争力必要的战略举措。

五、企业对外投资的企业战略

1.巩固的国内市场是国际化战略的基础。中国的国内市场是世界上最大的潜在市场,对选择跨国经营的国内企业来说,如何巩固国内市场份额是个重要的问题。

2.制定明确科学的国际化发展战略。强调跨国经营与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相协调,把国际化发展与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结合,企业的每项投资和经营必须服从整体。

3.在海外投资项目选择上,要合理取舍产业链条,确定经营方向,从资源重组角度出发,以降低成本为基点,开拓海外市场或寻求海外资源和技术,将资源开发、技术开发、耗能高的生产环节和销售环节转向境外相关地区。

4.着力完善跨国经营管理制度。跨国经营的战略管理和控制制度,是实现企业全球化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

5.加强成本管理和战略控制

6.高度警惕和防范跨国经营可能遭遇的各类风险,建立风险评估和风险防范

预案,通过快速反应机制,应对风险的发生并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

7.企业对外投资离不开充沛的资金来源。

结论:中国对外投资自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迅速,虽然总体规模尚小,但呈现出投资主体多元化发展,地区分布逐步扩大,行业流向重点突出,经营层次逐步提高的良性发展格局。合理的战略安排能促进中国企业更有效率的进行对外投资,这包括对外投资产业、区域和方式的选择,政府的服务和促进措施能够为企业对外投资创造良好的制度条件。

参考文献:

1.綦建红。国际投资学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车耳。投资西方[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3.罗华兵,何永利。中国企业公民海外投资指南[M].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3

4.钟朋荣。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五种模式比较[J].2003

5.明娟老师上课课件

篇10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影响因素;实证分析;战略对策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对外直接投资已逐渐成为继国际贸易之后,参与国际分工、国际资源配置和国际市场竞争的主要方式。2000年以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很小,2001年“十五”计划正式将“走出去”确定为国家战略,从此一条积极稳妥、有序推进的“走出去”路线清晰地展现在眼前。

一、对外直接投资相关概念界定

对外直接投资是国际资本流动的一种重要形式,简称FDI。国际上,不同机构、学者对FDI定义的解释不尽相同。本文将FDI定义为:一国投资者以有效控制企业经营管理权为核心,以获取利润为主要目标,以对外投资为媒介,并通过在海外设立独资企业、合资企业、合作企业等形式而进行的投资行为。

根据Dunning(1976)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只有当企业同时具备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时,才完全具备了对外直接投资的条件。其中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是能够通过企业自身的发展取得的,只有区位优势是动态的外生变量,需要通过投资主体在外界寻求,企业无法自身创造。因此,区位选择是企业“走出去”所面对的首要问题。正确的投资区位决策,不仅有助于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实现技术创新,开拓国际市场,增强企业竞争力,同时可以加快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有效解决贸易及非贸易壁垒,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发展。

二、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分布的现状及特征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2004年-2014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呈现不断递增的趋势,2013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实现了首次突破千亿美元大关,201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是2004年的22.4倍,连续3年位列全球第三。可见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

从流量来看,根据国家统计局FDI相关数据可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地区分布不均衡,每年对亚洲各国的投资额占世界投资总额比重最大,最近三年都在70%左右。近年来,我国对北美洲的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明显上升,主要集中在美国和加拿大,投资目的大多是为了获得技术以提升企业自身的竞争力,此外还可以降低技术性贸易壁垒带来的损失。

三、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本文主要是基于宏观数据,探讨一些易量化的宏观影响因素,如东道国市场规模、劳动力成本因素、基础设施建设等对区位选择的影响。

1.变量的选取

因变量:选取2005年至2014年间我国对各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记作FFDI(万美元)。自变量:详见表。

表 自变量选取及假设

2.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本文主要收集了2005年-2010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以及其他解释变量的数据,选取了20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作为样本,包括:印度尼西亚、日本、新加坡、韩国、泰国、越南、阿尔及利亚、苏丹、几内亚、尼日利亚、南非、英国、德国、法国、俄罗斯、墨西哥、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3.数据的处理与检验

(1)数据的处理

为了更好地将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存在的非线性关系转化为线性关系,减少计量模型异常点和残差的非正态分布及异方差性,本文对因变量和各自变量的观测值进行对数处理。为了方便下面的说明和研究,在这里给出一般的回归方程:

其中,αi为模型的截距项;分别为5个自变量的系数;i代表本次研究所选取的20个国家样本,i=1,2,...,20;t=2005,2006,...,2014;μit为随机误差项。

(2)数据检验与模型回归

第一步:作为一个参照系,首先进行混合回归,得到以东道国为聚类变量的聚类稳健标准差和普通标准差,通过对比发现两者差别不大,故传统的豪斯曼检验适用于此。第二步:对该面板数据进行豪斯曼检验,由于p值为0.0000,故应该使用固定效应模型,而非随机效应模型。这与预期相符,由于每个国家的投资环境不同,很可能存在一些不随时间改变的影响因素,这就是所谓的“个体效应”。第三步:进行组间异方差检验。沃尔德检验强烈拒绝“组间同方差”的原假设,即存在“组间异方差”。第四步:用加权最小二乘法处理异方差问题。通过辅助回归可以得到解释变量lnFDLt-1可以解释近37%的变动,残差平方的变动于lnFDLt-1很大程度上相关,最后进行WLS回归。

4.回归结果与分析

对比WLS回归结果与固定效应模型回归结果可见,各解释变量的t统计量在使用WLS之后,变量的显著性得到了明显提升。WLS回归结果中,R2=0.67,F=70.15,对比固定效应模型回归结果可知,整体拟合程度提高了。

lnGDP的系数估计值由-0.40改进为-0.14(其假设值应为正数);lnRE的系数估计值由0.49改进为0.10(其假设值应为负数);lnINF的系数估计值由-0.09改进为-0.01(其假设值应为正数),相比较而言,WLS回归使模型更符合预想。

lnFDIt-1的系数估计值为0.84,而且变量显著性很好,表明中国对东道国滞后一期的投资存量每增加1%,则对该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就会增加0.84%。这与假设一致,即对外投资存在集聚效应,前期投资经验为后投资者减少投资风险,并可以降低信息壁垒。

lnTRA的系数估计值为0.27,而且变量显著性较好,表明中国与东道国的贸易额每增加1%,则对该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就会增加0.27%,这假设也是相符的。FDI是企业参与国际化经营的高级方式,我国企业国际化遵循“先贸易、后投资”的原则。

四、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战略选择与对策建议

基于前文的实证分析,可以发现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因素与过去有所不同,也标志着随着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也在逐步进入新阶段。根据Dunning(1996)对投资发展阶段理论(IDP)的各阶段区分,NOI代表一国吸引的国外直接投资与本国对外直接投资之间的差额,近年来,我国NOI值呈不断缩小趋势,到2014年首次超过外商直接投资额,故我国FDI已经进入第4阶段。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消失,廉价劳动力已不再是我国的比较优势。因此,产业升级和技术能力升级将成为政府与企业应重点关注的内容,在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时候一方面要考虑投资的集聚效应,另一方面还应考虑我国与东道国之间的贸易关系,以降低投资风险。

因此,可以从以下方面进一步优化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布局,提高FDI投资效率。政府应加快制定对外直接投资的总体规划,在国内产业结构升级的基础上,不断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结构优化,以此来推动FDI的发展。企业应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主动将相关业务向东道国相应的产业集聚地和公司集聚地靠拢,通过跨国并购等方式培育大型企业集团。

参考文献:

[1]黄梅波.世界经济:理论、政策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

15:283-284.

[2]小岛清.对外贸易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421.

[3]杨震.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2013.

[4]李剑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