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发展情况范文

时间:2023-07-07 17:35: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银行业发展情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银行业发展情况

篇1

关键词:P2P网络借贷;银行P2P平台;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

中图分类号:F830.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5(10)-0013-05

我国P2P网络借贷从2006年起步,2013年末全国范围内活跃的P2P平台已超过350家,累计交易额超过600亿元。2014年末全国P2P平台数量增长至2358家,其中活跃的P2P平台1680家,全年累计成交额3291.94亿元。随着我国P2P网络借贷行业的迅猛发展,平台借款主体范围不断扩大,P2P衍生出P2B(Person to Business,个人对企业)、P2C(Personal to Company & Platform to Credit Assignment,个人对非金融机构)、P2G(Private to Government,个人对政府项目)等新模式,业务范围也从传统的信用借贷、担保/抵押借贷扩展到供应链金融、理财、资产交易乃至支付、征信等领域。

一、设立P2P平台对商业银行的战略意义

P2P网络借贷直指商业银行的服务盲区,满足了长尾人群的经营消费融资需求,拓展了新的投融资渠道。P2P网络借贷目前仍集中于小额信贷直接融资,业务领域与银行尚无实质上的竞争,但随着P2P产品日渐复杂化、投资服务日趋全面化、风险定价能力日益专业化,P2P平台业务发展将越来越多地与银行产生交叉和竞争,长期来看必将对商业银行的金融中介角色、资产负债业务甚至中间业务造成不小的冲击和影响。商业银行试水P2P行业对其主动适应互联网金融战略转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构建产品创新试验平台,抢占互联网金融高地。商业银行可以在P2P平台试验互联网金融创新产品,通过基于用户导向的产品和服务创新抢先拓展和占领市场、培育差异化竞争优势,提高竞争门槛、巩固市场地位。

(二)低成本进入金融服务长尾市场,推动商业银行业务从批发向零售转型。建立P2P平台中介,为有合适基础资产对应的社会化融资需求对接网上海量低成本资金,可以准确高效地满足小微企业和个人创业者的信贷需求,并将风险转移给投资者承担,从而有效破解商业银行小微信贷业务困局,推动银行业务向零售转型。P2P平台业务可以成为现有银行业务的有益补充。

(三)有效规避银行业监管政策限制,优化资产结构配置。P2P平台可以在不消耗经济资本和占用信贷规模的前提下为客户提供融资服务,有效规避贷款额度、存贷比、拨贷比等监管政策限制。通过在P2P平台发售金融资产交易创新产品,实现部分信贷资产出表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促进资产存量和增量业务互补发展,腾挪信贷规模、调整资产结构、优化资源配置。

(四)充分发挥集团化、规模化经营优势,向客户提供多渠道资金融通。商业银行P2P平台可以与银行、证券、基金、信托、保险、信息咨询、电子商务乃至实业等关联机构之间共享资源、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突破传统渠道、业务和产品局限,向客户提供一揽子跨界综合金融服务方案,有效提升跨市场多渠道全面服务客户能力,培育和维护优质核心客户。

二、银行系P2P平台发展情况

为了应对市场竞争,虽然相关监管政策尚未完全明朗,多家银行(或其母机构)已经开始提前布局,银行系P2P平台进入爆发期。

(一)多数平台为银行自建,部分城商行将P2P平台或项目纳入直销银行。除开鑫贷、陆金所、民生易贷以外,其它上线平台均为银行自建,江苏银行、宁波银行、恒丰银行将P2P投融资平台或项目纳入直销银行。银行自建P2P平台主要是做业务撮合,解决银行客户的投融资需求,成为银行业务蓄水池;在银行之外注册公司运营的P2P平台,如陆金所、开鑫贷等,业务范围更广,除银行外,也与小贷公司等其它机构进行项目合作。

(二)平台项目投资人多为个人客户,投资门槛明显低于银行理财产品。目前,多数银行系P2P平台项目仅面向个人投资者。只有陆金所、招商银行小企业e家两家平台项目同时也向机构或企业客户开放。平台项目投资门槛明显低于银行理财产品,招商银行小企业e家投资门槛最高,为5万元;包商银行小马bank最低,仅100元;陆金所、开鑫贷和青岛银行财富e屋为1万元;其它均为1000元。较低的投资门槛有利于吸引更多个人投资者,有效分散了平台的投资端风险。平台项目突破银行传统理财产品的局限,可以满足风险承受能力更强的客户群体的投资理财需求,开拓了新的广阔投资服务市场空间。

(三)借款人主要是中小微企业和个人创业者,平台项目来源广泛。平台项目借款人多是急需短期融资的企业和个人,以中小微企业和个人创业者为主。平台项目来源广泛,如对公贷款、零售贷款、应收账款融资、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保单甚至是理财产品等。平台有效拓展了借贷人群的范围,在不占用银行经济资本和信贷规模的前提下为客户提供融资服务,规避资本约束等银行业相关政策限制,开拓了信贷资产出表新渠道,提高了资产流动性。

(四)多家银行采用O2O(Online To Offline,线上到线下)模式参与平台风险控制,项目投资收益率远低于非银行系平台。除陆金所、民生易贷、开鑫贷由平台公司进行风险控制外,其它平台均由商业银行参与平台风险控制,方式一般采用线下与线上相结合,内容主要包括线下尽职调查、风险评估、授信审核等。银行系P2P平台项目均选择事先设定的定价方式,其中,陆金所和开鑫贷的项目投资收益最高,但仍明显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由于银行系平台信用高、风险控制好,虽然项目投资收益率远于非银行系平台,但是仍然受到热捧。

(五)大多数平台引入了第三方资金托管,不提供资金担保增信成为主流模式。为避免平台擅自挪用资金问题,大多数银行系P2P平台委托第三方机构对用户账户资金进行管理,以保证交易资金安全。第三方资金托管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选择获得《支付业务许可证》的非金融支付服务机构进行资金托管,如陆金所、招商银行小企业e家、宁波银行的投融资平台、青岛银行财富e屋等;另一种是选择银行进行资金托管,如开鑫贷等。另外,也有少数银行自建平台由本行自行管理资金,如包商银行小马bank。为保证投资者资金安全和转嫁风险,部分平台还引入第三方担保公司,在借款方未能履行还款责任时,向投资者全部或部分偿还未偿本息,如陆金所、开鑫贷、齐商银行齐乐融融E、江苏银行融e信。多数银行系平台并不提供担保增信。提供担保增信服务仅是过渡做法,长期来看不提供担保才是主流和趋势。

三、银行系P2P平台的主要风险

依托商业银行强大的信息技术实力、丰富的传统信贷经验、成熟的企业管理机制以及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银行系P2P平台在推出伊始,就有相对完善的风控考虑。迄今为止,银行系P2P平台尚未曝出不能及时兑付的案例,但这并不代表绝对安全。

(一)政策风险。P2P行业规模日增、风险频发,将加速P2P监管落地。银监会已经提出四条监管红线,即明确平台的中介性质、平台本身不得提供担保、不得将归集资金搞资金池、不得非法吸收公众资金。人民银行也明确了三个雷区,即不能做资金池、不能自融和虚构借款人。总体看来,政府对P2P行业持支持态度,中长期政策将保持较宽松的态势,但在更详细的监管政策出台之前,仍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

(二)关联风险。关联风险有两个层面,一是不同业务主体之间的关联。二是同一业务主体中不同业务之间的关联。银行系P2P平台关联风险主要存在于涉及第三方服务和保证的业务,包括关联借款企业的项目风险(P2B模式)、合作小贷公司的道德风险(O2O模式)、关联担保机构的担保风险(抵押/担保模式、O2O模式)等。部分寻找关联公司为投资者保证的银行系P2P平台,其业务主体内部仍然存在风险,分担和转化风险的机制尚不健全。随着平台业务规模扩大,关联保证公司可能杠杠率过高,超出自身保证能力。

第三,小额信贷技术风险。小额信贷技术风险是指平台没有能够运用合适的小额信贷技术而带来的客户源头的风险。银行系P2P平台风险的根源还是来自于小额信贷技术,主要存在两个方面:一是小额信贷技术不够成熟。基于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新技术挖掘数据的探索,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小额信贷风险控制水平,但技术成熟度和制度有效性仍有待于时间和市场的进一步检验。二是线下尽职调查成本高企。受限于国内不健全的信用体系,借款人和评估者双方信息并不对称,为保证信用评级数据的真实可靠完整,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费用在线下对借款人进行尽职调查,否则将导致客户违约和平台运营风险上升。

(四)类资产证券化风险。通过将应收账款、信贷资产等标的证券化并在P2P平台交易,商业银行可以改善资本充足率、增加流动性、优化资产结构、扩大中间业务收入、分散和转移风险,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道德风险,主要表现为贷款标准恶化。商业银行或P2P平台与投资者在类资产证券化交易中存在信息和利益的不对称,可能使银行或平台放松风险控制要求、隐藏负面信息和交易风险、忽视和降低对证券化基础资产的风控和管理。二是基础资产风险。当基础资产受到市场和政策因素影响质量下降时,风险将沿着交易链条传播给投资者和利益性相关者。三是隔离风险。部分类资产证券化并未使用“破产隔离”技术实现证券化基础资产与发行人破产的风险隔离。部分银行系P2P平台的合作小贷公司本身就是小额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发行人,一旦发生破产或者重大损失,小额贷款资产收益权凭证投资者的收益将可能无法保证。四是产品异化风险。为吸引投资者,平台项目产品设计异化,期限较短、收益较高可能导致期限和金额错位配置,流动性压力增大。

(五)中间账户监管风险。中间账户是P2P平台以交易核实和转账结算为目的,在银行或第三方支付平台开设的资金账户。目前,P2P平台的中间资金账户普遍处于监管真空状态。虽然部分银行系P2P平台宣布已采用第三方资金托管,但由于第三方机构一般只允许平台和个人开户,并不承诺承担操作和监管责任,平台实际上可以独立支配中间账户的资金。中间账户并未受到实质性监管,平台(尤其是非银行自建平台)挪用资金的风险始终存在。

(六)信息披露风险。目前P2P行业整体信息透明度不高,银行系P2P平台很少披露平台财务报告和投资者最关心的坏账率等信息。即使偶有披露,由于未经审计缺乏公信力、适用会计准则不明、坏账率等指标计算方法不一等原因,投资者仍难以了解平台投资决策实质和真实运营状况。

四、商业银行应对策略建议

P2P网络借贷方兴未艾,商业银行应积极关注监管政策动向,主动参与行业竞争、抢占市场先机、把握业务机会,结合自身经营管理优势,在加强风险控制前提下审慎拓展业务范围,循序综合统筹战略布局和规划设计。

(一)主动加强与优质P2P平台的合作。一是依托商业银行的品牌美誉和强大科技力量,开发集跨行支付与资金监管功能于一体的P2P托管系统,向合作P2P平台提供资金托管和清结算服务,迅速进入市场分享行业发展红利,获取托管费和沉淀资金带来的收益。二是向合作P2P平台推荐部分优质项目和小微企业借款人,可以在投资咨询、尽职调查、贷后管理、资金结算等业务环节获得中间服务收入并积累P2P行业经验,培养小微信贷业务专业人才。

(二)自建或收购P2P平台。依托商业银行丰富的客户、产品资源和海量数据储备等进行差异化竞争,打造独立自主、特色鲜明的开放式P2P(P2B/P2G)平台品牌。在加强平台业务风险控制、做好平台业务与银行业务风险隔离的前提下,循序渐进,从低风险的票据存款质押产品、行内客户及项目出发,逐步增加创新产品种类、丰富定价方式、扩大业务领域和服务范围,拓展盘活非标资产渠道、创造相关中间费用收入增量,为客户提供多类金融增值服务和创新产品,巩固客户关系、增加客户黏性。自主P2P平台也可以成为第三方交易平台,成为其它金融机构和平台的分销通道,获取收益分成,创造更多中间业务收入。

一是平台定位。将平台定位为银行业务蓄水池和开放的互联网金融创新试验平台,依托商业银行细分优势进行差异化竞争,树立互联网金融特色品牌形象和行业地位。

二是客户筛选。借款人选择那些难以满足银行信贷条件、要求资金快速到账却受限于银行信贷流程或者有足额担保/抵押的客户,如拥有丰富上下游数据的中小微企业、拥有丰富交易数据的电商平台、合作担保公司担保的优质客户等。投资人则瞄准个人客户、企业类客户和机构类客户。

三是项目来源。主要来源于商业银行对公贷款和零售贷款,包括票据资产、供应链金融优质中小企业贷款、房地产和城镇化等对公贷款项目、小微企业和个人信用贷款等。同时,平台也提供其它合作机构的产品分销。

四是产品形态。包括低风险的承兑票据、定期存单质押类产品;中等风险的应收账款、其它抵押贷款类产品;高风险的信用类融资、极速简化融资产品;作为资产出口项的存量和增量非标资产证券化产品。

五是产品定价。既有事先设定方式,主要面向中、低风险和非标资产证券化产品;也有网上竞价方式,主要面向高风险的信用类融资、极速简化融资产品。

六是收费模式。向借款人收费,可对不同融资期限按金额一定比率收取服务费;向投资人收费,可对投资获利收益按一定比例收取管理费;向合作机构提供咨询、托管、分销等服务,可以收取相应的中间服务费用;客户账户管理和资金划转也可酌情收取或免收手续费。

七是运作模式。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主要通过线上方式获取投资人、销售产品、结算资金;通过线下方式获取借款人、审核项目、进行尽职调查以及对公投资者营销。对于合作担保公司推荐项目、第三方平台分销产品以及部分信用类融资、极速简化融资产品,也通过可以线上方式获取借款人和部分项目产品。另外,可以构建平台内部二级市场,投资者可以相互(折价或溢价)交易所持产品。

八是风险控制。有效隔离和限定P2P平台风险,对平台业务和银行业务实施分账管理;加强对关联借款企业和小贷公司、担保机构等合作机构的准入、管理和监督;注重源头风险管理,及时披露基础资产信息;加强平台流动性管理,将自建P2P平台纳入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使用本行资金托管和清结算系统对中间账户进行监管,防范合作平台资金池风险;定期披露平台运营相关信息,提高信息透明度;构建信用评级和风险准备金机制,逐步推行去担保化。

(三)持续改进完善小额信贷技术。积极运用大数据等新技术,持续改进小额信贷风险管理技术,不断增强风险定价能力、提升风险防控水平。运用数学建模或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对大量小微企业和个人创业者的数据信息进行大数据分析,结合实时、历史和全局的相关业务数据,有效批量识别具有市场潜力的中小企业客户和个人创业者,发现和掌握其风险特征,针对不同风险点实施相应控制措施,及时获取挖掘有效的风险预警信息,准确进行风险定价和风险管理。

(四)构建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网络平台。引入互联网思维改造管理架构、优化业务流程,持续简化用户操作,运用“极简”思维提供优质客户体验。以客户为中心,从客户需求和体验出发,运用云计算、社交网络、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深度融合金融功能和消费场景,构建细节优美、流程简单、使用便利、灵活开放、个性智能、功能丰富的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网络平台,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

(五)建立行业风险信息联合防控和互联网征信机制。加强与银行同业、P2P平台、小贷公司、担保公司、保理公司、电商平台等机构的合作,共享P2P网络借贷行业风险信息和互联网征信信息,提高对风险的识别和处置效率,推动建立行业风险信息联合防控机制和互联网征信机制。

参考文献

[1]韩斯h,黄旭,贺本岚.国际P2P行业发展趋势与商业银行未来发展[J].金融论坛,2014,(3):23-27。

[2]零壹财经,零壹数据.中国P2P借贷服务行业白皮书2014[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4。

[3]王亮亮.互联网金融改变行业格局[J].中国金融,2014,(11):72-74。

[4]谢平,邹传伟,刘海二.互联网金融手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5]叶湘榕.P2P借贷的模式风险与监管研究[J].金融监管研究,2014,(3):71-82。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Bank-class P2P Network Lending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Commercial Banks

SHEN Zirong XU Shaotong

(Postdoctoral Program of Institute of Finance & Banking, Beijing 100732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Postdoctoral Program of China CITIC Bank Beijing 100027)

篇2

一、管道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

截至2012年末,沧州市共有管道装备制造企业2962个,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08个,从业人员122531人,完成营业收入405.7亿元,实现利税29.2亿元。

(一)产业发展成集群化规模。全市管道装备制造业年设计加工能力2000万吨,2011年实际加工1800万吨,完成工业增加值190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16.3%,占全市GDP的9.5%。管道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共258个.2011年实际加工量690万吨,实现营业收入391亿元,增加值165亿元,利税22.9亿元。该产业对全市GDP的贡献率在10%以上,成为仅次于化工产业的全市第二大支柱产业。区域品牌建设成效明显。盐山和孟村是省级重点管道管件产业聚集区,河北省特色产业基地。盐山被国家和省有关部门命名为“中国管道装备制造基地”、“中国县域产业集群竞争力100强”、“河北省特色产业基地”。孟村也先后被认定为“中国弯头管件之都”、“中国产业集群品牌50强”称号。

(二)管道装备产品种类繁多。沧州市管道装备制造企业产品主要分管件、钢管和城市市政管网三类,共16大类、370多个品种、3500多种规格。制造工艺主要采用热轧直缝焊、螺旋双面埋弧焊、锻打、锻压、中频推制、冷成型、热挤压等,管道最大加工直径2020毫米。

(三)产品市场占比率高。沧州管道装备业新增内贸订单多为市政工程、西气东送工程等大型工程。据不完全统计,沧州市管道装备制造业占全国管业生产的30%左右,中低压管件在国内市场的覆盖率达80%以上,高压管道管件达70%以上。新增出口订单主要是面向南美、东南亚、南亚等国家,少量订单面向欧美等国。

二、银行业支持管道装备制造业发展情况

为解决企业资金需求,沧州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筹措资金改进服务,加大信贷投入力度,取得较好的效果。信贷投放和融资特点如下:

(一)信贷投放以国有商业行和城商行为主

截至2012年末,辖区管道装备制造业贷款余额40.85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11.14亿元。其中,国有商业银行合计投放20.53亿元,占信贷余额的50%:沧州银行和河北银行沧州分行合计投放14.75亿元,占信贷余额的36%。

(二)规模以上企业贷款余额较大.信贷满足度较高

抵押物不足、信用担保体系滞后一直都是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银行贷款业务发展的制约瓶颈。管道装备制造业流动资金需求大,但由于本地多数企业规模小、资产少,相对于金融机构对贷款抵押物严格的要求,企业可供抵押资产很少。银行在追求盈利性的同时,也必须保证其资产的安全性,因此银行对贷款业务制定了比较严格的标准及程序,企业融资门槛比较高。截至2012年末,沧州地区中型、小型管道装备制造业企业贷款余额分别为9.39亿元和3.68亿元,分别占管道装备制造业贷款的23%和9%,信贷需求满足率仅为38%和20%。沧州明珠、达力普、中原管道、长丰钢管、鑫源泰等大型管道装备企业由于规模较大,抵质押资产充分,银行贷款多集中投向此类规模以上企业,截至2012年末贷款余额为27.78亿元,占管道装备制造业贷款的68%,贷款需求满足率达65%。

(三)创新信贷融资产品,满足企业生产需求

沧州银行以“成长之路”、“速贷通”等产品加大对管道装备制造业中的优质企业的信贷投入。针对经营规模较小,没有自有产权抵押物,无法办理抵押贷款的中小型管道装备制造企业,该行通过应收账款质押为其发放有追索权的国内保理贷款,解决了企业的经营周转需求,大力支持了该类企业的发展。中行沧州分行充分发挥产品优势,加强对现有产品的创新组合和新产品的推广应用.积极开发和拓展多种适应管道装备制造业中小企业的授信品种,累计开办了融易达业务、订单融资业务、融信达业务、通易达业务、福费廷转卖业务、进口汇利达业务等几十种融资产品,部分产品为省内首次叙做,在充分满足客户需求的基础上,也填补了相关业务空白。截至10月末,该行贸易融资累计48笔,共计32398万元。

(四)实行差别信贷政策,开辟绿色服务通道

建行沧州分行采取限时服务等制度,对管道装备制造业项目的信贷审批建立了“绿色通道”,通过优化组合信贷产品,对管道装备制造业项目实行优惠利率,在信贷额度受限的大背景下做到“有保有控”,保证了贷款的优先发放。沧州市农信社落实了管道装备制造业差别化信贷利率政策,对管道装备制造业产业项目,贷款利率在基准利率基础上只上浮20%,以土地与设备作为抵押的,执行50%的抵押率,信誉优良的企业,抵押率还可以扩大到60%。河北银行沧州分行对管道装备制造企业在信贷政策上进行倾斜,利率低于银行利率1.5个百分点,在贷款操作方面,简化手续,缩短时间,达到银企双方互惠互利的良好效果。仅利率优惠一项,每年就可为贷款企业节省利息1000余万元。

三、管道装备行业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

沧州市管道装备制造业的小规模、大群体特征比较明显,在县域内布局分散,马路经济现象严重。单个企业经营规模小,年均产值200~500万,产品主要为来料加工、管件、弯头、法兰等。全市规模以上管道装备制造企业个数仅占全部管道装备制造企业的6.8%,缺乏产业龙头项目的带动。沧州的管道装备制造业依赖少数企业,发展后劲不足,大型企业大而不强,小型企业小而不专、不精,没有形成配套优势。

(二)产业链短,配套性弱

目前,沧州市管道装备制造业还没有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条,限制了产品的配套性。管道装备业的上游企业中,管道施工与设计企业在沧州基本没有,大型企业、小型企业均是按照客户的要求提品,并没有对特定用户提供整套解决方案与设计施工的能力。因此,产业链条缺乏,成套能力薄弱是沧州管道装备制造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沧州管道装备制造业的总体规模、经济效益和竞争力较低的主要原因。此外,沧州管道装备制造产业的经济循环链、能源利用率仍停留在一个较低的层次上,整个产业还不具备承接国内外重大成套工程的能力,因而大大降低了产业效益。

(三)生产经营方式落后

沧州市除几十家骨干龙头管道装备制造企业外,多数都规模小而散、产品同质化普遍、技术装备落后、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消耗成本高、市场竞争力不强。一是生产方式落后,无竞争力可言。主要的生产方式为租用农户土地,购置简陋机械进行粗加工。二是销售方式落后,资金的周转能力差。基本采取以销定产的方式,通过销售人员与往来企业提供的供求信息开展生产,生产忙闲不均,靠天吃饭的情况很多。

(四)技术创新能力较弱

目前沧州市管道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主要还处在吸收、模仿和集成阶段,如油井管、锅炉管等产品的开发主要还是以追随、模仿欧洲和日本的产品,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开发和创新体系还不够完善,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和服务支撑平台有待于进一步建设和整合。相关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中介机构和当地企业还没有实现紧密结合,致使技术、成果、人才、设备等创新因素不能有效地向产业集成,企业研发能力较弱,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数量少、水平低。全市管道装备制造企业中拥有专利的不足5%。

四、相关建议

(一)加大政策扶持,加快管道装备制造产业发展

全面贯彻落实《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出台优惠政策,鼓励民间资本投资管道装备制造产业: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管道装备制造产业的信贷支持:对管道装备制造企业在土地使用权、设备、技术、商标等需求上给予必要的优惠政策。充分发挥产业政策、财税政策、信贷政策和各种补贴政策的支持,将政策结合实际、细化到具体项目,使各项政策相互配合发挥最大的作用。

(二)创新金融产品,拓展企业融资渠道

进一步推进金融创新业务发展,扩大金融开放,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融资机制,着力增强市场融资功能。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加大对管道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的信贷支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满足管道装备制造企业多元化的资金需求;创新抵(质)押担保方式和融资工具,支持管道装备制造企业增信融资:探索适合管道装备制造项目的贷款模式,实现担保形式多样化,贷款方式多元化,以支持管道装备制造项目或龙头企业的发展。

(三)改进金融服务.满足管道装备制造企业需求

沧州地区管道装备制造业多为中小企业,银行业金融机构在信贷政策上应将管道装备制造业作为重点行业予以扶持。可以根据中小管道装备制造企业的特点进行业务创新.设立中小管道装备制造企业信贷专营机构,充实信贷服务队伍,主动与有融资需求的中小管道装备制度企业联系,沟通、走访,创新产品服务、优化审批模式,为其提供资金支持,促使其发展壮大。

篇3

【关键词】 银行业发展 经济增长 地区差异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增长,迫切需要银行在资本调节和配置环节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各地方性商业银行也经历了从无到有到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北京银行、上海银行、天津银行等是其中的突出代表,为区域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区在改革开放的程度和市场化程度均有差异,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各省基于不同要素察赋采取了不同的发展路径,从而形成了今天各个地区银行业不同的竞争格局。在一些经济落后地区,银行业发展水平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不匹配深刻影响了银行功能正常发挥,进而限制了区域经济的发展。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经济与银行业最为发达的地区,其发展的原因需要进行探究,发展经验与模式对其他省份有借鉴作用。本文将基于我国改革开放31年来环渤海地区与长三角地区面板数据,对银行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并进行比较分析,并从中得出可靠的结论。

一、模型设定与数据处理

本文综合了Goldsmith(1969)、Mckinnon(1973)的研究,选取了货币深度、金融相关率的对数作为衡量银行业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指标,采用林毅夫和肖烨(2006)的计量模型,结合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特点,基本计量方程设定如下:

lnpergdpit=?琢+lnKit+lnLit+FIRit+Deepit+?姿i+?滋t+?着it (1)

其中,下标i表示省份,t表示时间,?姿i为不可观测的地区效应,目的在于控制省份的固定效应,?滋t为不可观测的时间效应,是一个不随省份的不同而变化的变量,它解释了所有没有被包括在回归模型中和时间有关的效应。?着it为随机挠动项,它服从独立同分布。具体而言,计量方程中的各变量分别的含义如下:lnpergdpit是i省t年的真实人均gdp的对数值;lnKit是i省t年的固定资产投资的对数;lnLit是i省t年的就业人数的对数;FIRit是i省t年的金融相关率;Deepit是i省t年的货币深度值;

本文选取了清华大学中宏数据库1978—2008年中国各省的相关数据,运用stata11软件求出了各变量的描述统计值。本文研究的重点在于银行业发展与经济发展因果关系及其在环渤海地区与长三角地区之间的差异,环渤海地区包括北京市、天津市与河北省,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市、浙江省和江苏省。同时为了更加明显地看出两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与银行业发展水平的高低,本文也收集了全国各省的数据,并作出了处理,由于时间跨度为1978年至2008年,所以将重庆市并入四川省计算。

二、计量检验与回归分析

1、单位根检验

数据的非平稳性会导致伪回归现象的产生,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对数据进行了单位根检验。为了使结果更为可信,本文选用了LLC检验,breitung检验、IPS检验和ADF-Fisher检验四种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方法。结果显示,lnpergdp、FIR、Deep、lnK以及lnL基本都在1%显著水平下拒绝原假设,所有变量不存在单位根,为平稳序列。单位根检验结果符合协整检验的前提条件,可以更进一步进行协整检验。

2、协整检验

为了研究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的长期均衡关系,需要对数据进行协整检验。主要的协整检验方法有基于Johansen协整检验的Fisher协整检验法和EG两步法。而EG两步法的面板数据协整检验则包括Kao(1999)为代表的同质面板的协整检验法和Pedroni(1999)提出的异质面板的协整检验法。本文选取EG两步法进行检验,具体结果如下:两个面板的检验结果均出现了一定的差异,根据Pedroni的结论,当检验结果出现差异时,优先采用Panel ADF-Statistic和Group ADF-Statistic的结果,而两个面板这两个结果都在5%显著水平下都拒绝了原假设,说明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并且Kao检验在2%置信水平下也拒绝了原假设。协整检验的结果表明,lnpergdp、FIR、Deep、lnK以及lnL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回归时不会出现伪回归现象。

3、模型回归

为了实证研究银行业发展水平对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本文依照公式(1)进行回归。对回归结果进行Hausman检验,两个面板检验结果均拒绝了原假设,故应使用固定效用模型。回归显示,R2分别为0.97以上,方程的拟合优度很高,说明自变量从总体上对因变量的解释能力较强。考虑两个银行业发展水平指标的影响,两地区的货币深度和金融相关度都显著的与经济发展水平成正相关,这说明两个地区的银行业发展水平高,银行在筹集资金,配置资金方面起到了应有的作用,所以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发展。但是,两个地区的相关方式却是有所区别的。对于环渤海地区来说,金融相关程度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这可能是因为环渤海地区有我国几家重要的国有垄断企业,这些企业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企业,由于企业的规模大,并且很多企业为重工业企业,故生产所需要的资金量大,周转时间长,特别需要银行对其从资金上予以大力的支持。所以,对于环渤海地区来讲,金融相关率极大地影响了地区经济的增长。而对于长三角地区来说,这一地区的金融业发展水平处于全国的领先地位,上海是中国的金融中心,长三角地区的金融深化程度要远远领先全国其他地区。同时,各类金融衍生工具也都基本最早出现在这一地区,并且市场化水平也不断提高,二级市场交易量大,货币周转速度也快。银行业改革早,产权合理明晰,管理科学高效。同时应注意到的一点,该地区的民间集资活动广泛,已经构成了市场中不可忽视主要力量,所以货币深度水平与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

4、因果关系分析

对两个面板进行回归分析后,可以看出对于环渤海地区和长三角地区来说,银行业发展与经济发展都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是,对于二者的因果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的明确。本文采用Granger因果检验法对环渤海地区和长三角地区的数据进行因果检验。从基于环渤海地区数据的因果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在滞后一期的情况下,货币深度与经济发展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因果关系,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是金融相关率提高的Granger原因。而滞后两期的情况下,货币深度和金融相关率与经济发展均互为因果。这表明,短期内,经济发展需要银行充分发挥融资功能,并以此带动银行业的发展。但同时,该地区金融业的发展并不自由,银行的贷款方向受到政府政策的影响更偏好国有大型企业,一些情况下,容易导致资本的非优化配置,所以银行业发展对经济发展带动性不强。而长期情况下,金融改革不断深入,银行业能够对资本进行充分的优化配置,所以银行业发展促进了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增长也不断带动银行业的发展。从基于长三角地区数据的因果检验结果可以看出,滞后一期情况下,经济发展与银行业发展没有因果关系,而滞后二期的情况下,银行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Granger原因。由于长三角地区银行业高度发展,金融改革不断深入,银行业为经济发展筹措了大量资本,并且银行的行为是由市场主导的,所以能够使资金运用到最有效率的行业,从而拉动了经济的全面发展。

三、结论

本文运用固定效用模型以及格兰杰检验的实证方法分析了银行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的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主要得到以下结论。

1、银行业对经济的影响方式在区域间存在差异

由于环渤海地区与长三角银行业发展的程度与侧重点不同,所以,两个地区银行业对于经济的影响方式是有差异的。对于环渤海地区,主要是依靠传统银行业的功能,为重要企业解决资金的困难,金融相关度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显著。而长三角地区,金融深化程度高,金融工具种类多,特别是近些年来民间资本流动广泛,市场活跃,货币流通速度快,是我国的金融中心,对周边地区有很强的辐射作用,其金融深化水平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深远而广泛。

2、经济增长与银行业发展的因果关系存在区域性差异

对于环渤海地区来说,由于其在我国经济政治中的特殊地位,其经济的发展带有明显的政府导向性。短期内经济增长是银行业发展的原因,这是由于该区域经济增长迅速,对资金的需求量大,需求带动了银行业的发展。但同时,政府对于银行的干涉也较多,银行在资金配置上的只能受到了干预,所以资本无法配置到最有效率的部门,故银行业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不明显。但是长期情况下,银行能够有足够的资金进行周转,同时资本也可以在各行业间进行流转,所以银行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互为因果。而长三角地区的银行业及金融业的发展带有明显的市场导向型特点,市场化水平高,市场引导资金流向最有效率的部门。各种符合市场需要的金融产品不断产生发展。银行业的管理方法先进,产权合理,资产组织结构合理,所以在资本的配置效率上高,所以银行业发展对经济的带动作用是显著的。

(注:本文属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2105010208)。)

【参考文献】

[1] 林毅夫、姜烨:经济结构、银行业结构与经济发展——基于分省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06(1).

篇4

关键词:银行业务 银行收益 银行风险 银行监管

中图分类号:F831.2 文献标识码:A

一、西方银行业发展的概况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银行是将黄金和白银转化为纸币,并且将这些纸币运用到经济生活的方方面,为国家经济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创新和经济发展共同驱动促使发达国家的银行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银行体系根本性变化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银行业务方面,传统银行业务和非传统业务比重发生显著变化。在传统银行业务(例如存贷款)保持活跃且比重有所下降的同时,非传统银行业务的比例逐年上升。其次,发达国家日益激烈的金融市场竞争,不仅体现在银行传统存贷业务,而且表现在非传统银行业务市场份额的争夺;同时,竞争的加剧降低了金融市场准入门槛,中小型银行和外资银行逐渐成为市场竞争主体。再次,系统性风险已成为金融体系和银行体系最严重的风险。第四,银行产品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要求更为严格审慎的监管与之相匹配。接下来,我们将分别介绍银行业基本情况、银行业务和银行风险,其中银行业务包括传统业务和非传统业务,以及银行风险。

(一)银行机构的基本情况

本文首先简述发达国家从1980―2009年之间银行资产、银行收入等变化情况。图1为各国银行资产数量。美国、德国、法国和瑞士为银行资产数量前四位,这与其在全球金融市场上的重要地位息息相关。另外,我们发现,从2007年开始,所有样本国家的金融资产开始缩水,这与全球性金融危机时间区间基本吻合。根据税前收入的数据表明:1990年之后,与其他国家相比,美国银行收入大幅上升,直到2006年达到高峰。其后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所有样本国家在2007年时,银行收入大幅下跌,2009年后才有所回升。

(二)银行机构的业务情况

除了银行的基本情况以外,我们更关心西方银行业务结构,特别是近30年银行业务的

发展趋势及其对银行收入结构的影响。图2描述了银行贷款数量。与上节数据信息基本一致,美国的贷款数量仍然居于首位,特别是2000年(大量美国银行进行合并和重组)以后,呈现显著性增长,德国与法国银行的贷款数量分别居于第二、三位,其他国家银行贷款年度总量均低于一万亿欧元以下。这可能是由于发达国家融资渠道广泛,并不仅仅局限于银行层面,其他金融公司等非银行机构往往是提供资金的主要来源。图3表明银行存款数量与贷款数量吻合,美国居于首位,德国和法国银行分别居于二、三位。值得注意的是,与贷款数量不同,从2007年后,样本国家银行存款有所上升。这可能是由于金融危机爆发促使投资者将资金从证券等投资领域转移到传统的银行业务当中,从而保证其资金的安全可靠。图4 汇报了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总体收入比例。我们发现,从90年代后,各个样本国家银行的非利息收入比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增长,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07年,随后由于金融危机爆发,非利息收入比例明显下降,到2009年有所回升。

(三)银行风险

银行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需要面对风险的挑战。根据不良贷款占贷款总量的比例数据,我们发现样本国家银行不良贷款率波动并不明显,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但是在2007年,由于金融危机爆发,部分国家,例如美国、英国和加拿大等,银行不良贷款比例有所上升。根据银行流动性储备占银行资产比例的数据。我们发现部分国家银行流动性储备波动较大,例如丹麦,但是多数样本国家银行流动性储备呈现降低趋势。特别是2000年以后,例如加拿大,投资者更愿意投资资本市场以及非储蓄银行业务。然而从2007年开始,部分国家银行流动性储备有所增加。在美国市场上,流动性出现激增,这是由于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政府为维护市场稳定向各大金融机构注资的结果。

二、发达国家银行监管实践

西方各国银行业及其银行监管发生了巨大变化,归纳起来有如下三个特点。

首先,虽然银行非利息收入有所增长,但是除美国银行外,其他各银行总体收入并没有呈现出显著性增长。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后,银行非利息收入以及总体收入明显下降,然而多数国家银行净利息收入并没有受到太多影响。我们认为非传统银行业务可以增加银行费用收益,但是如果无法控制风险,其带来的损失将是不可估量的。特别是在危机期间,非传统业务不仅不能获取高额服务费,反而会对银行总体收益造成严重影响。

第二,解除监管(deregulation)和金融深化改革能够加强金融市场竞争,促使中小型银行和非金融机构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如此之境况迫使现有市场竞争者必须要增加竞争力来保有原先市场份额。他们通常的做法包括扩大银行业务,从事更多非传统银行业务来增加收益,以及降低利率来吸引更多客户。然而,这可能造成由信息不对称引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问题,银行管理者只追求和注重银行利益最大化,而忽略银行风险管理。

第三,加强银行监管力度。考虑到中央银行在银行体系中的决定性作用,央行既需要及时救助可能出现问题的银行,以维护整体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又需要考虑道德风险等问题,避免银行过度追求业务扩张,还需要防范已经获得保护的银行从事更多高风险高收益的业务。从1988年开始,《巴塞尔协定》严格控制银行风险,《巴塞尔协定Ⅱ》要求银行资本金至少达到8%。尽管如此,由于银行大量发展表外业务等复杂的非传统银行产品,并不需要计提相应资本金,一旦发生危机,银行业往往面临挤兑问题。

三、对我国银行业发展的启示

与西方百年发达的银行业相比,我国银行业仍然处于较低水平。银行业务多样性和复杂性、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风险管理以及银行监管仍处于较低水平,银行从业人员和监管者实践水平和理论素养相对不足,对金融危机的经验相对缺乏。因而,研究近30多年的西方银行业发展历程和银行理论的发展,对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实践具有重要启示。

首先,银行业务多样性、产品复杂性、收入多元化是金融市场竞争和监管的结果,是银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银行业在注重银行风险管理同时,应该顺应业务多样性、产品复杂性和收入多元化趋势。我国银行业应参考欧美金融监管模式,采取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分业经营,防范金融传染风险,降低银行业系统性风险。

第二,改进金融风险度量模型,提高风险监控能力和水平。我国银行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不可避免的要发展多种业务。我国在考虑按照国际银行业监管标准《巴塞尔协定Ⅲ》的同时,还需要考虑我国银行的特点。例如,一般而言,我国银行不存在流动性风险,然而面对巨量银行储蓄又缺乏有效的流动性管理工具。另外,加强从事信托等表外业务的影子银行风险控制也是目前风险监管的重点。诸如信托投资基金等影子银行的业务涉及与实体经济息息相关的房地产业以及地方政府融资,因而,影子银行风险管理亦应纳入监管当局的视野。

第三,必须加强银行业竞争性,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利用市场优化资源配置。虽然从欧美部分银行实践来看,金融市场的竞争度与稳定性存在负相关性,但是从长远角度出发,金融市场的竞争将会对银行业整体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如果提前能够规避可能发生的风险,加强相关银行监管,则可以避免由于竞争而引起的道德风险和信息不对称等问题,进而提高金融市场稳定性。

第四,重视商业银行道德风险及其产生的社会成本和经济负担。各国央行往往对于货币中心银行给予更多的保护,以稳定社会和促进经济发展,而这一政策倾向经常会伴随道德风险等问题,从而增加社会成本和经济负担。在大型银行出现危机时,央行往往陷于对其施以援手和任其破产两难之中。2007―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欧洲和美国都出现了银行国有化和银行破产,表明危机达到一定程度时,监管机构必须考虑救助这些大型银行的成本(too-big-to-save)。我国银行业也存在同样问题。我国四大国有银行资产占到整个银行业总资产的70%~80%,因而,监管当局应该对商业银行的道德风险、社会成本和经济负担给予足够的重视,审慎权衡救助和任其破产的成本。

参考文献:

[1] 孔爱国,卢嘉园.市场约束、商业银行治理与风险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10,(6),102- 115.

[2] 林毅夫,孙希芳.银行业结构与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08,(9),31- 45.

[3] 宋清华,曲良波,陈雄兵.中国商业银行规模、治理与风险承担的实证研究[J].当代财经,2011,(11),57- 70.

[4] Allen, F. Gale, D. Financial Contagion[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2000,(1):1- 33.

篇5

一、碳金融的内涵

碳金融概念的产生与碳交易、碳排放权息息相关,普遍认为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这两个国际公约的产物。所谓碳金融,就是指服务于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主要包括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和投资、低碳项目开发的投融资以及其他相关的金融中介活动。根据《京都议定书》的规定,中国作为非附件I国家,在2012年之前不需承担温室气体的减排任务,但中国可以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参与清洁发展机制(CDM)下项目的开发。这种情况决定了我国目前的碳金融业务主要为CDM项目的投融资以及相关的金融中介服务。

二、我国碳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

在《京都议定书》中并没有硬性规定发展中国家的碳减排量,但是作为煤炭消费大国及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居全球第二的国家,中国面临的节能减排压力十分巨大。在“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由高碳过度到低碳”的背景下,积极发展我国碳金融市场势在必行。

目前,我国已经成立了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和天津排放权交易所等三家碳交易市场,为研究碳交易制度、制定减排规则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同时,我国银行业也逐步开展相关的碳金融业务,推出了CDM(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融资和挂钩碳交易的结构性产品业务,如,兴业银行与国际金融公司合作开展项目融资业务,截至2009年3月,该行共支持了91个节能减排项目,共发放节能减排业务贷款35.34亿元(吴世亮,2010)。中国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先后推出了收益率挂钩海外二氧化碳排放额度期货价格的理财产品。

三、开展碳金融业务给我国银行业带来的机遇

国际碳金融市场发展方兴未艾,发达国家通过CDM购买温室气体排放额度的需求每年2―4亿吨,每吨价格在15―20欧元,最高时甚至达到25欧元(沈琳,2010)。而我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具有潜力的碳减排市场,是世界最大的CDM项目供应方,每年可提供1.5―2.25亿吨二氧化碳核定减排额度(陈游,2009)。丰厚的碳减排交易额预示着我国碳金融市场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为我国银行业经营转型带来了新的切入点。

(一)促进银行业经营模式转型,提高国际竞争力

目前,在我国银行业的业务收入结构中,传统的存款和贷款业务收入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中间业务收入比重相对较小,而在中间业务中又存在着经营业务相同的问题,例如,很多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都以银行卡、票据结算、基金保险托管、收入等业务为主,这些业务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较低,但又造成了银行之间竞争异常激烈的局面。这显然不能适应现代银行业发展的要求。在低碳经济得到普遍重视的今天,顺应发展趋势,利用广阔的国内外碳金融市场,开展相应业务,一方面可以帮助我国银行业成功地实现经营模式的转变,既保证了传统业务,又合理地调整了业务结构;另一方面,利用广阔的国内外碳金融市场,提高我国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开展中间业务,实现银行业新盈利增长点

由于碳金融市场在我国起步较晚,作为碳排放权的出售方,国内CDM(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业主缺乏与国际碳排放权购买方交易的经验,再加之买卖双方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对称信息,很可能使一方在交易的过程中蒙受经济损失,进而阻碍国内碳交易市场的发展。我国银行业可以以此为契机,开展服务于CDM项目的中介服务,实现银行业新盈利的增长点。

(三)树立银行业良好的社会形象

碳排放权交易对于温室气体随意排放所产生的负外部性有很强的抑制作用,促使世界各国开始重视能源消耗、气体排放所带来的成本问题,加大新能源开发力度。碳金融业务是直接服务于碳排放权交易的一项金融制度,在我国银行业开展碳金融业务既可以为改善气候环境做出贡献,同时,也树立了银行业良好的社会形象和社会责任感。

四、限制我国银行业发展碳金融业务的因素

碳金融业务为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带来千载难逢的机遇,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实际上,在我国商业银行中开展碳金融业务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深入该项业务的银行数量较少、业务形式单一等,这种现象的产生可以归结为内外两方面原因,即银行业内部动力不足,银行业外部激励不够。

(一)银行业内部动力不足,开展碳金融业务“心有余而力不足”

1、银行内部缺乏胜任碳金融业务的综合人才

碳金融业务的顺利开展需要经历产品研发、产品设计、规则制定、产品推广等关键环节,每一环节都需要相应的人力支持。综合起来,碳金融业务需要的是具备金融、化工、法律、管理、外语等专业知识的综合性人才,对人才自身的素质要求较高。但目前我国银行业综合性人才储备和积累尚不充分,限制了碳金融业务的开展。

2、银行业对碳金融的认识不充分

碳金融是随着碳交易市场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进入我国的时间较短,我国银行业对碳金融业务的“游戏规则”尚不完全了解,对碳金融业务蕴含的价值、操作方法、风险处理等也不是很熟悉。这导致除了少数几家银行介入碳金融领域外,其他多数银行持“观望”态度。

3、银行业自身金融服务体系不能满足碳金融业务的需要

目前,我国银行业的盈利点还大多放在利差和投资理财产品上,缺乏金融产品创新,金融服务体系从意识到结构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提高。

(二)银行业外部激励机制不健全,开展碳金融业务动力不足

1、碳金融业务具有较大的风险

银行业开展碳金融业务要面临较大的风险,这些风险来自以下方面:市场风险,金融市场上的利率波动、金融衍生品价格变动等都会给银行的碳金融业务带来一定风险;政策风险,《京都议定书》上只是规定了2012年前我国不用承担温室气体的减排任务,但是2012年之后政策会怎样变动还是一个未知数;CDM项目自身的风险:该项目开发周期比较长,需要经历复杂的审批手续,增加了项目的不确定性,同时也给银行业带来额外的交易成本。

2、相应的配套措施不完善

由于碳金融业务自身具有较大的风险性,加之在我国开展的时间不长,虽然有少数银行参与其中,但大多处于摸索阶段,收效并不十分明显。这要求国家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来协助该项业务的开展。但迄今为止,有效的风险补偿、担保和税收减免等综合配套政策尚未到位,银行业发展碳金融业务的激励不足。

3、缺乏专业的技术咨询评估机构

碳金融业务在我国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银行业对其的认识并不充分,尤其是对产品的研发、风险的评估、项目投入产出等还没有系统的规定,这些都需要专业的技术咨询评估机构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帮助银行业分析、评估、规避风险。但这类专业机构在我国尚处空白。

五、推进我国银行业发展碳金融业务的途径

碳金融业务对我国银行业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作为国际金融市场发展趋势,我国银行业应该积极参与进来,采用“人才先行,制度保障,业务创新”的发展路径推进碳金融业务的发展。

(一)提高对碳金融业务的重视,培养碳金融业务人才

碳金融业务是金融业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应对气候变化的一种金融创新。我国银行业应转变思想观念,充分认识碳金融业务的重要性,积极探索适合我国碳金融业务发展的模式,培养专业的业务人员。在人才培养方面可以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即将银行内部现有的业务骨干送到碳金融业务发展成熟的国家进修;同时,通过竞聘制度吸引优秀的综合性人才,整合人力资源,培养碳金融领域的高素质人才。

(二)健全碳金融业务发展激励约束机制

碳金融风险较大,除了完善银行业自身条件外,还需要相关政策和激励机制的扶持。因此,政府也应该积极投入到碳金融业务发展中来,通过财政补贴、税收减免、低息贷款等手段建立激励机制,吸引更多的银行、企业进行碳交易。同时,完善碳金融市场准入制度、管理制度确保碳金融业务健康发展。

(三)构建碳金融业务创新体系

借鉴国外金融机构在碳金融领域发展的先进经验,构建碳金融业务创新体系,推进碳金融业务的稳健发展。首先从中介服务开始,为碳交易提供中介服务;然后通过产品创新推出企业排放管理与咨询服务,直接介入减排项目;最后商业模式创新,推出风险对冲工具,抵消传统投资的风险,获得“碳资产”收益。

篇6

[关键词]人才 监管 创新 风险控制

我国投资银行业的发展经历了数量增长时期、蓄势整理时期和大规模重组规范发展时期,但现对于国外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而言还处于起步阶段,在“质”的发展上不够充分。目前来看,我国投行的发展不容乐观,存在诸多问题,必须加以重视和解决。

一、投资银行业存在问题的研究

1.资本规模小,竞争实力弱。我国投资银行资金规模普遍偏小,无法承担投资银行本应在金融市场上承担的相应责任,也难以承受投资银行业务所具有的风险。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时间较短,并且实习分业经营模式,使得投行资本积累太少,往往市场方面有很大的融资需求,而投资银行方面却没有能力满足这一需要,这一特殊矛盾的焦点就在于我国投资银行资本实力太弱,这已经成为我国投资银行业发展的硬伤。而长期无法满足的巨大的市场需求必然导致外资银行蜂拥而至,不仅抢走高端市场,也会进一步占领所有投行业务市场。因此,资金规模少、融资能力差直接阻碍了我国投资银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2.业务范围窄,盈利能力差,缺乏核心竞争力。鉴于中国投资银行业的资本积累和创新能力不足,其业务的扩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中国投行的利润主要来自经纪业务和承销业务,相对于国外投行,其自营业务以及资产管理等方面的业务收入非常有限,核心盈利能力明显不足。由于无法迅速开发新型投资业务,约束了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影响了经济效益的提高以及自身实力的增强。

3.投资银行的经营管理较差,高层次人才缺乏。当前来看,我国投资银行内部的审核机制不健全,由于经验缺乏和监管等漏洞,很多内部审核机制只是形式上的排版和调整,对项目审核的广度和深度均显不足;此外,投资银行业的违法违规现象大量存在。有些券商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会提供带有欺骗性的咨询建议,给股民造成了不少损失,并且很多券商利用不法手段来争抢客户,这显然对我国投资银行业的长期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不容忽视的是,我国投资银行业的高素质人才极为缺乏,这大大制约了我国投资银行业的业务开拓和经营管理,发展模式的受限,无法实现自身竞争能力的壮大,从而导致核心竞争能力的缺失。

4.法制建设落后,经营环境较差。我国目前还没有具体的投资银行法,证券法虽已出台, 但规定比较笼统,不能全面指定和监督投资银行的全部业务活动。从目前情况来看,投资银行业的定位还不明确,其业务规范、对违法违章的管理与制裁的规定也比较宽泛。因此,总体来讲,投资银行业还是缺少法律保障和制约的。在当今投资银行业竞争愈演愈烈的情况下,没有相关的法律来规范投资银行业务,这对其发展和公平合理的竞争是非常不利的。

二、投资银行业发展对策的研究

1.大力引进和培养人才,借鉴国外投行发展的先进经验。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引进和培养有经验、有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条件。投资银行业属于高智力行业,高素质人才的积累是其加大金融创新、更好地服务客户的前提;另外,国外投行业的发展已有百年历史,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背景,相关法律和操作程序,以及应对危机的处理办法,都有着比较深刻的研究,面临着我国投资银行的发展尚不够成熟,我们十分有必要借鉴国外投资银行的先进经验。

2.对现有投资银行进行结构重组,打造投资银行业新的框架。我国投资银行虽然经过近期的整顿,但数量较多、规模小的情况并没有太大的改观。投资银行过小的资金规模很难适应现代金融市场的需要,只能令其对大型融资项目望而兴叹、拱手于人。随着公司融资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小投资银行的竞争实力已经日益被削弱。资产重组也是当今国际上投资银行发展的热潮和方向之一,经过资产重组可以使其在资本、经营管理、技术开发、信息共享和资源分配等方面都可以产生规模经济效益,降低经营成本,增强竞争力。

3.加强立法工作,完善各项法律法规,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加快出台具体的投资银行法及其细则,做到有法可依、依法规范和监管市场,以法律弥补市场的不足,为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以促进其健康发展。

4.完善对于投资银行的监管。我国目前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投资银行法,对于证券市场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无法通过法律途径加以解决,因此,政府部门的监管就显得十分重要。首先,要合理定位投资银行业务的监管目标,严格制止或防止系统性承销危机导致的市场崩溃。其次,要保护知情较少者的合法利益,要能够估计到未来相当一段时间的金融形势和交易结构变化,在变化的环境中保持有效监管。同时,要保持监管制度的相对稳定,慎重变革金融监管制度,因为金融监管制度安排的的变革不仅存在很大的转换成本,而且会改变原有的金融运行规则和市场预期,加大金融体系风险。

5.加大金融创新,改进金融服务。加大金融创新,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做的高质量、高附加值的金融服务,摆脱低层次竞争。这不仅是与国外大投资银行竞争的需要,也是国际投资银行业的发展主流和方向。通过金融创新,我们可以打造自己的业务品牌,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并且可以通过组织创新来提高运营效率;同时,加大营销创新力度,能力形成品牌效应,抢占更大的市场份额。

6.加强对投资银行业的风险控制管理。首先,我们要树立风险管理理念,加强员工和领导层的风险控制意识,以此来更好地指导自身的工作;其次,设立专门的风险控制部门,加强对业务的风险控制,尤其在对一些大型项目的实施上要慎之又慎,要充分征求相关专业人士的意见,并密切关注项目的进展情况。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三亚;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银行业;对策

中图分类号:F29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4)03-0065-04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4.03.15

一、三亚市银行业发展现状

当前三亚市建立的金融体系仍以银行信贷市场为主导,证券市场、保险市场以及其他金融机构等协调发展。截至2012年12月31日,三亚市银行机构的资产为716亿元,营业收入324亿元,净利润11.72亿元,不良贷款率0.86%,低于海南省银行业不良贷款率1.1%。

(一)三亚市银行存贷款增长较快

2007—2012年期间(见图1),三亚市GDP增长率、接待过夜游客数量增长率、银行机构本外币各项存贷款余额增长率出现较大波动,且在2010年以后出现下降的态势。但在这期间,三亚市GDP年均增长16.73%,三亚市银行机构各项存款余额年均增长29.05%,各项贷款余额年均增长27.71%,接待过夜游客人数年均增长15.53%,这表明三亚作为旅游城市,其经济增长步伐快于接待过夜游客数增长步伐,而银行机构存贷款增长又超过经济增长步伐。

(二)三亚市银行业机构数量不断增长

2012年末,三亚市银行机构11家,其中,亚洲金融合作联盟落户三亚,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光大银行各增设1个支行,三亚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改制组建三亚农商银行于2012年年底得到银监会批准筹建;中国民生银行三亚分行、国家开发银行三亚分行也获得银监会批准筹建。

(三)三亚市银行市场交易规模持续扩大

如图2所示,三亚市银行机构本外币实际存款余额由2007年222.88亿元增加到2012年676.41亿元,本外币贷款余额从2007年93.2亿元增加到2012年305.11亿元,银行市场存贷规模在不断扩大。截至2012年末,三亚市银行机构本外币实际存款余额676.41亿元,其中,单位存款358.15亿元,同比增长8.9%;储蓄存款292.52亿元,同比增长18.5%。三亚市银行机构本外币实际贷款余额305.11亿元,其中短期贷款13.85亿元,同比增长12.0%;中长期贷款290.73亿元,同比增长14.7%。

虽然2007—2012年期间,三亚市银行机构存贷款规模在不断扩大,但其增长率波动较大。2011年因房地产调控政策影响,部分房地产企业将建设资金转移外地,全市银行机构单位存款328.96亿元,比2010年下降9.8%,尽管储蓄存款246.80亿元,比2010年增长2.3%,但也不能改变本外币实际存款余额的下降趋势,因此,2011年存款增长率最低。三亚市银行机构2010—2012年年均本外币实际存款余额增长率13.05%,低于2007年至2009年年均本外币实际存款余额增长率45.06%,但不影响本外币实际存款余额规模的上升趋势。三亚市银行机构2010—2012年年均本外币贷款余额增长率29.25%,略高于2007—2009年年均本外币贷款余额增长率26.18%,且本外币贷款余额规模基本保持小幅上涨态势。

(四)三亚市银行业收入仍以利息差收入为主,非利息收入增长加快

2011年,三亚市银行业机构整体净收入17.36亿元,同比上升11.2个百分点。受国家2011年连续三次提高贷款基准利率以及2011年本外币贷款余额同期增长16.5%的影响,利息净收入15.37亿元,同比增长8.2个百分点,占净收入88.6%,同比下降2.4%。同时,由于采用定期存款或购买银行个人理财产品来规避由通货膨胀引起财产损失的居民和企业不断增多,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1.94亿元,占净收入11.2%,同比增长2.7%。

(五)三亚市银行业对旅游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海南国际旅游岛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海南省将在金融服务基础设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离岸金融业务、居民个人本外币兑换、地方金融机构设立、旅游企业上市融资、保险机构创新旅游保险产品等方面进行创新试点[1]。当前,三亚市已成为扩大个人本外币兑换特许业务的试点城市。为有效解决境内外旅客支付结算问题,三亚市成功打造了刷银行卡无障碍的旅游城市,同时为保证三亚市旅游质量,中国工商银行三亚分行积极与三亚市旅游局联系,推出了旅游质保金产品,通过与旅游企业签订质保金协议来配合三亚市旅游局对旅游企业的监管[2]。

(六)三亚市银行业改革创新步伐加快

随着金融改革创新的深入,三亚市银行机构也在不断加大其创新品种的研发力度。在农村银行产品方面,三亚农村商业银行①根据目前小企业金融产品相对单一、竞争力不强的情况,因地制宜地创新金融产品,如“一抵通贷款”、“一保通贷款”、“工商户联保贷款”。在商业银行产品方面,中国工商银行三亚分行针对候鸟型客户分别推出“保管箱+网上银行+异地托收+无固定期人民币理财产品”、“保管箱+电子银行+人民币理财产品+基金”、“保管箱+渠道建设+峰期提醒+二手房贷款+资金托管”个人金融组合产品。

二、三亚市银行业发展瓶颈

三亚市银行业虽在不断发展壮大,但其在质量、产品、服务等方面,仍不能完全满足三亚市在建设国际旅游岛、发展区域经济以及对金融业定位的要求,还存在较多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三亚市银行业业务结构较为单一

三亚市银行机构的银行产品和业务结构仍以传统型服务为主,且各银行的经营结构同质化较为明显。银行当前主营业务基本为存贷款业务,贷款业务的主要客户来源于房地产、住宿餐饮等行业。2011年国家房地产调控实行的限贷政策仍不能影响房地产贷款余额的高占比,其占比达到27.8%,与住宿餐饮占比之和超过全市贷款比重的一半。同时,银行机构城乡分布不均也是问题所在。目前三亚市在发展农村金融方面较为滞后,村镇银行、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缓慢,从而影响农业生产、发展对资金的需求。

(二)三亚市银行业创新改革仍需加强

当前三亚市银行业以信贷增长为主要动力,投资理财、金融交易等金融要素市场发展尚处于空白阶段。另外,三亚银行业的金融产品比较单一,创新意识较差,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滞缓了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三亚是一个休闲旅游城市,2011年国务院的《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三亚推进世界级热带滨海度假旅游城市建设,这意味着三亚未来将会吸引更多的高端客户来这里休闲旅游,银行业可考虑推出休闲加理财等相关产品来提高银行业务服务水平,打造有三亚特色的银行产品。

(三)三亚市银行机构存贷比偏低

三亚市银行机构2007—2012年存贷比值较同期海南省金融机构存贷比值以及同期全国金融机构存贷比值偏低(图3所示)。实践表明,金融的发展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是一种相互依赖和相互促进的关系。然而三亚市银行机构存贷比过低表明资金运用率低,资金盘活不足,全市的金融资源没有充分发挥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三亚市经济的发展。

(四)三亚市银行机构对中小型服务业企业的支持力度不足

服务业包含较多行业,其中,三亚市银行机构的信贷资金主要投向房地产、住宿餐饮业和交通运输业等少数服务行业[3]。当前服务业多以中小企业为主,而该类型企业难以提供有效的抵押、质押或担保,且银行的服务产品有限,同时银行在考虑到自身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后,其对中小型服务业企业存在惜贷、惧贷的现象。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中小型服务企业以及新型服务企业的发展。

三、三亚市银行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努力营造银行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为鼓励三亚市金融业的发展,三亚市出台了《三亚市支持金融业发展若干政策》。该政策分别从银行机构分布、银行服务和银行产品等方面给予不同程度的资金支持。同时三亚市政府于2010年提出了在三亚建立财富管理中心的理念。这些都意味着政府为鼓励银行业的发展将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优惠的政策支持,如:对新设立的银行机构,工商、税务等部门要简化相关手续,切实为银行机构提供快捷优质服务,搭建政银沟通平台和银企沟通平台,充分发挥政府协调作用,促进银行机构与三亚市优质项目以及企业的联系,为银行与客户提供交流平台,鼓励银行业快速发展。

(二)完善银行业产品、主体和存贷比结构

首先,鼓励拓宽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如采用发行债券或股票直接融资方式来改变三亚市银行机构房地产企业贷款比重过高的局面,同时可加强金融机构和房地产企业的相互合作,建立房地产信托投资计划,采用个人住房贷款资产证券化等新型的房地产融资方式。其次,完善银行主体分布结构。在农村地区支持建立农村资金互助社,增加现驻银行机构在农村的营业网点,建立以农村信用社、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邮储银行、村镇银行等为主体,其他金融组织为补充,保险、担保、基金为保障,多层次覆盖农村各产业和经济主体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以实现远郊城镇的全面覆盖,实现银行机构城乡分布的和谐。最后,适当提高银行机构存贷比值。银行机构可增设网点、引进重点项目建设来增加贷款,扩大贷款范围,也可鼓励全民创业,适当降低贷款条件,用创业来分流存款[4]。

(三)推进银行机构中间业务发展与银行产品创新

银行机构加强发展中间业务有利于实现业务结构的转型,提高金融服务能力,此外,境外成功离岸金融市场所在地的商业银行基本都采用以新型中间业务为主导的经营结构。新加坡银行机构的中间业务收入在其收入的占比高达60%以上,且其成功成为著名境外离岸金融中心的实践再次证明[5],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是当前全球银行机构发展的必然趋势。三亚市银行机构应抓住海南省开展离岸金融业务这一契机,努力发展新型中间业务,提升金融实力,为海南省发展离岸金融业务提供良好的金融环境。同时,为满足农村的多元化银行服务需求,让农民得到更全面、更实惠、更便捷的金融服务,可创新一批适合本市农村实际需求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如:开发建立渔民小额贷款,积极探索银行服务海洋经济、邮轮游艇等产融结合模式等。

(四)加大银行机构对服务业的支持力度

三亚市银行机构可对不同服务行业实行差别化利率政策,从而大力支持重点服务行业,反之,增加过度发展的服务行业的经营成本。在服务中小服务企业方面,政府要不断完善非银行金融体系,发展如担保机构、咨询公司、评级机构以及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加强银行机构与中小型服务业企业的联系与信任,鼓励银行机构放宽对中小型服务业企业的放贷限制,同时银行自身也要不断开发适合中小型服务业企业的银行产品,如可创新推出漫游汇兑①的方式来促进旅游产业发展[6]。

(五)鼓励银行机构开发个性化服务迎合客户需求

鉴于三亚市银行机构面临的市场容量以及客户数量仍不是很大,银行间的产品结构以及业务结构基本类似,因此需提供优质的银行服务,根据目标客户的选择制定不同的营销策略来吸引客户。新加坡银行机构根据客户需求提供“量体裁衣”式的金融服务,如:花旗银行针对富人开发的特别按揭贷款、渣打银行为中小企业设计的商业分期贷款等[7],值得三亚市银行机构借鉴。此外,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战略的提升,越来越多的高端客户将会来到三亚旅游,当前三亚市投资理财、金融交易等金融要素市场处于未发展阶段。因此,三亚市银行机构要积极发展多层次理财服务、支持私人银行、理财咨询机构、财富管理机构等来获得这部分客户的青睐。

(六)加强银行人才队伍建设

为更好地促进三亚市银行业的发展,在金融人才引入政策上,可考虑引进包括金融、会计、法律、咨询等行业的多层次专业人士以及熟悉国际金融市场、离岸金融业务、精通金融衍生工具和金融创新技术的高级人才,且在户口、出入境管理、子女入学等方面制定特殊的优惠办法,予以聘用。其次,加强对现有银行员工的业务培训,根据业务创新和产品研发的不同特点,分层次、分步骤、分类型、多角度的进行培训。同时要重视培养和保留银行高级管理人才,鼓励银行机构定期选派人员到国外学习国际金融管理经验和金融技术等。

参考文献:

[1]何志强,吴竞择,邢增艺.金融创新:助推海南服务业发展—金融支持海南服务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建议[J].今日海南,2010(11):34-35.

[2]中国工商银行海南省分行发展综述.因时而变 因势而变[J].中国城市金融,2011(10):29-36.

[3]赵文君.海南省服务业发展的财政金融政策研究[D].海南:海南大学,2011.

[4]郑志瑛,郑乙歌,郑九歌.提高河北银行业存贷比对策研究[J].河北金融,2010(6):30-32.

[5]王朋.新加坡的银行业及其对农发行的借鉴[J].农业发展与金融,2010(9):75-76.

篇8

[关键词]物权法;影响;银行业;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3)01-0043-06

物权法对保障金融业健康稳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担保制度对防范银行业风险所具有的作用尤其突出。毋庸置疑的是,银行业是金融业的核心,在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本文从我国物权法理念、物权法制度等方面对银行业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思考在物权法影响下银行业发展的对策。

一、我国物权法的理念及其对银行业发展的影响

物权法理念是物权法制度精神性的概括,始终贯穿于物权法制度之中,在统帅物权法制度构建、实施过程中具有指导性和准则性的理性观念。物权法理念与经济基本制度有着内在必然联系。物权法理念历史悠久,起源于西方文明时代的古罗马。“物权的概念起源于罗马法”。但是,罗马法的物权由于产生于简单的商品经济时代,财产比较缺乏,财产观念比较抽象,只是针对有体物规定物权,对役权、永佃权、地上权、抵押权和质权等他物权,只是赋予诉权保护,并非物权体系的内容。因此,罗马法的物权法理念是“以所有权绝对处分为中心,而物资之利用,则为抽象支配权之作用”。而作为物权法另一个重要源头的日耳曼法,与罗马法的物权法理念则截然不同:日耳曼法物权观念是“种种利用权利,各为独立之权利”。随着经济的发展,罗马法经中世纪欧洲注释法学家解释和概括,明确提出了物权法概念,并从理论上拓展了物权范围,将役权、永佃权、地上权、抵押权和质权等其他物权纳入物权,对罗马法以所有权为中心的物权体系作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作为近代物权立法代表的1804年法国民法典没有规定物权,但规定了与自由资本主义相符合的物权体系,贯彻个人主义,废除罗马法永佃权,设立人役权和地役权,物权法理念进一步深化和系统化。资本主义进入垄断发展阶段后,为了适应新的经济发展需要,1900年德国民法典单独设立物权编,将物权立法走向法典化,拉开了物权立法序幕,也推动了世界各国特别是大陆法系国家兴起物权立法的,进而促进了物权法理念的形成和发展。从各国物权法考察,物权法理念主要有:注重物权动态保护,突出物权利用为中心、一物一权、物权法定、公示公信理念等。

在物权法颁布之前,我国物权关系主要由不同法律法规调整,物权法律制度则主要由民法通则、担保法、土地法、房地产法和森林法等构成,整个物权法律制度显得松散、零碎,因此,物权法理念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现行物权法在借鉴其他国家物权法的基础上,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改革开放以来的物权经验及物权理论研究成果融入其中,形成了极具特色和个性的中国物权法。本文认为,我国物权法理念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内容。(1)坚持物权归属和发挥效用并重的理念。《物权法》第1条明确规定“明确物的归属,发挥物的效用”。这是因为,我国长期以来没有在立法上规定物权,缺乏物权法律文化,物权法观念不够深入,要切实树立和巩固物权法理念,既要将传统意义上的注重归属保护物权观念予以强调,又要与时俱进强化注重发挥物的效用的现代物权理念,保障物权观念的渐进性。比如,第三篇规定了用益权,在总结归纳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宅基地使用的基础上,增设了地役权,完善了我国物权体系,以有效发挥物的效用。(2)突出国家物权主体地位的理念。物权法规定了国家物权,突破大陆法系物权法只规定私人权利的物权立法传统,旗帜鲜明地彰显了中国特色。在西方国家观念中,物权法是私法,如德国、日本等国家制定物权法的目的是单一的,就是保护私有财产,国家的财产由公法来解决。但是,从国家制度层面和经济基础上看,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及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因此,要使物权法与我国经济基本制度相适应,必须在物权法中规定国家物权。第4条规定国家物权。(3)突出物权之间平等保护和共同发展的理念。平等是法律的重要原则,也是现代法治的必然要求。由于物权法是民法的重要支柱制度,贯彻民法平等精神是物权法应有之义。第3条规定物权平等的原则。(4)坚持和发展物权与国际衔接的理念。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的推进,物权的国际衔接问题是各国物权法的一项重大任务。我国物权法坚持一物一权、物权法定、不动产登记生效和公示公信等物权规则,同时也突出了物权社会化色彩。第7条规定:“物权的取得和行使,应当遵守法律,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

作为财产法重要支柱的物权法,其理念深刻影响了财产观念,更深刻影响了银行业务的经营发展理念。银行是居民、单位、企业信贷来源的重要提供者,已成为提供包括信贷、储蓄、支付在内的最为广泛的金融服务机构。我国物权法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法律制度,规范居民、单位、企业等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也是其取得财产的重要法律依据,因而与银行业存在必然的联系,必然影响银行业的发展。本文认为,我国物权理念对银行业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促使银行业从效益发展理念向科学理念转变。我国物权法透露的强烈信息是科学发展理念,坚持对不同主体物权平等的认可和保护,保障一切市场主体的平等法律地位和发展权,要求银行业改变以前对不同性质物权主体厚此薄彼的观念,统筹协调信贷关系,切实提供优质金融服务,推进银行业健康发展,促进金融市场持续发展。同时,要充分发挥银行业融资功能,注重物的使用,规范信贷管理制度,切实做好物的效用发挥,促进社会财富整体增加,加快物质文明建设。

2.促使银行业从国内金融理念向国际金融理念转变。由于物权法兼具固有性和国际性的特点,而且物权证券化和国际化发展趋势日益凸显。物权法中善意取得、公示公信、动产交付转移和不动产登记交付等物权规则是国际金融中均予以遵循的物权规则。英美普通法认为,“财产是一组权利。这些权利描述个人对其所有的资源可能占有、使用、改变、馈赠、转让或者组织他人侵犯”。“从两大法系的发展趋势看,目前担保类型越来越多,如浮动担保、电网收费权担保、高速公路收费权抵押、最高额抵押和财团抵押等”。我国物权法已经规定了浮动担保、应收账款、基金份额等作为担保物范围,而且第180条明确规定“法律、行政法规未禁止抵押的其他财产”均可以作为抵押财产。这实际上是权利推定规则在物权法中的规定,确定了财产开放观念。换言之,法律、行政法规没有禁止的财产均可作为抵押财产。这与英美法系的财产观念是比较接近的。因此,物权法和财产法一些国际公认的规则,要求银行机构要从国际视野上开展业务经营。而且,世界各国一些固有的物权制度,也要求银行机构加强研究,趋利避害。

3.促使银行业从趋利理念向法治理念转变。由于银行业具有营利的本质属性,一般意义上银行业均自觉或不自觉参与利润回报率高的行业,如现代的银行业普遍参与房地产行业,为房产消费者办理按揭。物权法理念统帅下的不动产物权变动登记制度、特殊动产登记制度、抵押制度和留质制度等规定,使银行业从单纯的趋利经营向理性的规范经营转变,通过树立和坚持法律风险理念,完善与物权法对接经营机制,实行法治型经营模式,以确保防范和减少金融风险。

4.促使银行从保守理念向创新理念转变。银行业作为金融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创新对其发展至关重要。“金融创新既包括金融体制创新,也包括金融手段创新,它是推动金融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目前,国内金融体系的主要弊端之一就是银行所占比重过大。金融工具偏少,服务结构很不均衡,融资渠道不够畅通,注重大企业大项目的融资,忽视中小企业的信贷。而且,有很多金融创新存在法律上的障碍,缺少法律制度支撑。物权法作为一部基础性的法律,影响的层面非常广泛,尤其是资产权属的进一步明晰化,必然会推动银行业下一步的资产证券化、债权证券化以及房地产信托等金融产品创新,拓宽融资渠道,减少融资程序,降低融资成本,减少不良贷款,提高金融服务,深化金融改革,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以有效控制金融风险,推动整个资本市场发展。

二、我国物权法的相关制度对银行业发展的影响

(一)物权登记制度对银行业发展的影响

1.产生物权公示公信效果,有利于银行债权实现。物权法第14条、16条规定不动产自登记生效,并且具有公示公信的权利推定效力。第24条规定船舶、航空器、机动车等特殊动产登记产生对抗效力,具有对抗善意第三人效力,有利于银行债权优先实现。实行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有利于减轻银行负担和解决目前不动产登记多头负责、程序复杂繁琐等问题,也有利于统一登记效力,增强物权的公示公信,切实减轻抵押人和银行的负担,为抵押贷款业务的发展提供便利。

2.实行预告登记制度,防范按揭贷款业务风险。按揭贷款是随着我国房地产行业发展而创新的金融产品,长期以来没有比较高层次的法律制度支撑。《物权法》第20条明确了预告登记的物权效力。这从制度上防范了多重抵押,大大降低了银行从事不动产抵押贷款业务的风险,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一房多卖”等欺诈行为,有效保护购房人、贷款银行的合法利益。

3.明确登记赔偿制度,保障银行的合法权益。《物权法》第21条规定:“当事人提供虚假材料申请登记,给他人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因登记错误,给他人造成损害的,登记机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登记机构赔偿后,可以向造成登记错误的人追偿。”该规定从法律上明确了因登记错误给银行造成损失时,由登记机关承担责任。从实践看,银行由于建立了信贷担保制度,大多数信贷业务均有相应的物权质押,若因抵押登记原因导致抵押无效,势必危及银行债权有效实现。

(二)抵押制度对银行业发展的影响

1.扩大信贷抵押物范围,有利于保障银行债权的实现。《物权法》第180条突破了担保财产范围,采取权利推定规则,扩大债务人或者第三人有权处分的财产可以抵押,增加了建设用地使用权,以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取得的荒地等土地承包经营权、生产设备、原材料、半成品、产品,正在建造的建筑物、船舶、航空器可作为抵押财产。尤其是“法律、行政法规未禁止抵押的其他财产”的规定,对抵押法律制度安排的态度和立场,从物权法私法性质角度出发,结束了多年“法无明文规定即禁止”还是“法无禁止即许可”的争论,选择了“法无禁止即自由”,实行权利推定规则,更新了财产观念,扩大了抵押财产范围,有利于降低商业银行防范贷款风险,保障银行债权安全。

2.不再限制重复抵押行为,充分发挥担保财产信用功能。《物权法》的规定改变了担保的规定,以同一财产向同一债权人或不同债权人多次抵押的,抵押人所担保的债权可以超出抵押物财产的价值,数个抵押权按照《物权法》该条规定的顺序受偿。这不但有效贯彻了意思自治的私法原则,而且充分发挥了担保财产信用功能。这对商业银行来说,是利益和风险并存,可以进行重复抵押,但因为登记顺序问题影响抵押债权优先清偿。因此,银行在信贷业务中,既要关注抵押物的担保价值功能,也要注意登记产生的清偿优先顺序问题,否则将陷于抵押操作风险。

3.设立浮动抵押制度,拓宽商业银行融资渠道。浮动抵押制度是从英美法系引进的物权制度,是一种新型的抵押方式。它是指企业法人以其现有和将来所有的财产作为债权担保,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以法人尚存的财产优先受偿。《物权法》第181条规定了浮动,生产设备、原材料、半成品、产品抵押,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抵押权的情形,债权人有权就实现抵押权时的动产优先受偿。这从形式上突破了大陆法系中“一物一权”原则,但实质上却回归“一物一权”原则。从大陆法系物权法理判断,原材料、半成品、产品均具有独立性,均可以设立单独物的物权,将数个独一物权作为一个物权有违反“一物一权”原则。但是,英美法系财产法理念讲究财产实用性,注重发挥财产最大效用,摒弃逻辑性,设立了财团抵押的制度,亦即浮动质押。从我国实际层面看,设立浮动抵押制度,关键在于有利于发挥我国中小企业动产效能,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有针对性地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对于企业和银行而言是双赢的。

4.取消保证人的先履行抗辩权,有利于维护银行债权安全。《物权法》第176条“债权人可以就物的担保实现债权,也可以要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规定,赋予债权人对人保或物保的选择权利。当事人对保证担保的范围或者物的担保的范围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的,承担了担保责任的担保人,可以向债务人追偿,也可以要求其他担保人清偿其应当分担的份额。而且,物权法具有优先适用效力。因此,银行有权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向保证人抑或物的担保人主张清偿责任,选择最有利的方式实现债权,更加有效地维护银行债权的安全。

5.处置抵押物可越过诉讼程序,银行可以加速债权实现。《物权法》第195条规定:“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抵押权的情形,抵押权人可以与抵押人协议以抵押财产折价或者以拍卖、变卖该抵押财产所得的价款优先受偿。”据此,银行作为抵押权人,当债务人或抵押人没有按照约定履行清偿责任的,银行可以越过民事诉讼程序,直接请求人民法院拍卖、变卖抵押财产。这有利于提高处置抵押物的效率,加快银行债权实现,提速信贷资金回笼。

(三)质押制度对银行业发展的影响

1.股权质押登记制度的变更,有利于维护银行债权安全。物权法对接证券法、基金法的有关规定,对股权质押登记制度进行了规定。第226条第一款规定:以证券登记结算机构登记的股权出质的,质权自证券登记结算机构办理出质登记时设立;以其他股权出质的,质权自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出质登记时设立。据此,通过证券登记结算机构或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登记行为,落实物权的公示公信原则,银行可以迅速、便捷、清楚地了解到股权上存在的负担。商业银行可以通过查询股权的登记信息,主动控制操作风险,维护银行债权安全。

2.扩大动产出质的范围,有利于拓宽银行业务范围。《物权法》第209条规定:法律、行政法规禁止转让的动产不得出质。该规定采取排除法界定动产质押范围,采用权利推定规则,拓宽了质押财产范围:(1)权利人合法拥有的且依法可以流转的财产均可设立动产质押;(2)规定禁止转让的动产的法律依据是法律、行政法规。设定动产质权是一种民事权利,对于禁止性的规定应当十分审慎。物权法对于“动产质押”的规定,体现了“法无禁止即许可”的私法自治理念,较好地反映了物权法权利法和私法的本性,不但鼓励民事主体积极创造物权,而且拓宽了银行担保的范围,有利于保障银行授信业务的安全。

3.设立最高额质押,拓展额度授信业务。《物权法》第222条规定:出质人与质权人可以协议设立最高额质权。最高额质权除适用本节有关规定外,参照本法第16章第2节最高额抵押权的规定。在银行业务中,最高额质押是大量存在的,而且由于担保法规定的缺失而无法较好开展业务。物权法对最高额质押的规定,不但简化了最高额质押担保手续,方便当事人促进资金融通,更好地发挥质押担保的融资功能,而且可以拓展额度授信业务。

4.扩大设定质权的权利范围。有利于银行的实务操作。《物权法》第223条规定:汇票、支票、本票,债券、存款单,仓单、提单,可以转让的基金份额、股权,可以转让的注册商标专用权、专利权、著作权等知识产权中的财产权,应收账款,法律、行政法规可以出质。据此,物权法在权利质权的客体上新增加了两类重要的财产权利,即基金份额与应收账款。由于基金份额与应收账款列入权利质押范围,大大拓宽了质押财产范围,也较好地增加商业银行债权实现的手段。

5.明确设立权利质权的生效要件,增强商业银行实务操作性。在银行业务中,设定权利质权时究竟以权利凭证的交付为生效要件,还是以登记为生效要件,一直存在争论。《物权法》第224条规定:“质权自权利凭证交付质权人时设立;没有权利凭证的,质权自有关部门办理出质登记时设立。”这规定较好地解决了权利质押生效的争论问题。同时,汇票、支票、本票、债券、存款单、仓单和提单已经被证券化,所以具有与动产相类似的法律地位,完全可以通过权利凭证的交付作为质权的生效要件。只有对于那些尚未证券化的权利,才需要通过登记加以公示,表明权利质权的产生或消灭。这有效解决了权利质押一些模糊问题,增强权利质押的可操作性。

三、我国物权法对银行业发展影响的应对思考

(一)转变观念,切实增强现代金融发展理念

思想是行动先导,理念决定发展思路。银行业在经济全球化、金融一体化和法治现代化的大背景下,求生存,争发展,切实做到最强做大,必须转变观念,切实做到“四个转变”,增强现代金融发展理念,形成专业化、规范化、专业化的经营。

1.从效益发展理念向科学发展理念转变。传统金融理念要求一切金融活动都必须围绕提高经济效益这个中心来展开。从微观层面上看,效益虽然是银行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从宏观层面上看,银行业生存与发展必须建立于市场经济之上,必须融入国内外经济圈之中。而且,科学发展理念不但是我国的主流思想,也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特别是当今世界范围内发生的金融危机证明,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已经很难防范金融危机。可以说,只有牢固坚持科学发展理念,银行业才能较好把握当今社会发展主线,才能争取生存和发展主动权。

2.从国内金融理念向国际理念拓展。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稳步发展,我国经济与国际经济融为一体是发展的必然,外资银行进入堡垒将消除,中、外资银行业务的待遇将趋于平等。在此情况下,银行业必须开拓视野,深入学习了解外国经济、法律、文化等国情,研究银行业对接发展,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推动金融发展,优化金融服务,防范金融风险,争取竞争主动权。

3.从趋利理念向法治理念转变。利润和风险并存是万古不变的真理。银行业在追求利润的过程中,必须要强化风险理念,尤其关键的是要利用法律化解金融风险。法治已经成为当今国际社会发展的主流,而且我国早把依法治国作为我国的治国理政策略,坚持法治推进社会经济发展是我国的正确道路,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主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稳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逐步完善,经济、文化、政治发展将走向法治化。因此,银行业只有坚持法治理念发展才是理性选择。

4.从保守理念向创新理念转变。保守永远落后,创新是发展关键所在。银行业必须结合自身实际,依托法律制度,坚持走自主创新道路,坚持科技兴银,创新银行管理和经营机制,创新金融服务方式,丰富金融服务内容,完善金融产品结构,不断增强金融服务发展动力,有效推进金融市场发展,建立健全资本市场体系,充分发挥银行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应有作用。

(二)完善银行经营机制,适度创新金融服务体系

1.修改和完善信贷规则和操作规程。要按照合法合规、操作简易、流程简化的要求,修改现行信贷规则与物权法不一致之处,增进信贷规则与物权法的衔接;完善操作规程,保证整个操作规程与物权法相关制度对接。

2.完善信贷资产评估机制。由于物权法采取统一登记制度,而且浮动担保、最高额抵押、最高额质押和权利质押等一些担保资产价值需要银行自己评估,才能客观真实估量担保财产的实际价值,进而保证信贷担保维护银行债权的实现,防范金融风险,切实维护金融安全。

3.构建信贷信息共享体系。在物权实行统一登记模式下,为银行查询物权信息真实提供了平台。但是,银行内部部门之间、银行之间、银行与登记部门之间、银行与其他相关部门之间的物权信息应统一建立数据库,构建信息系统,保障物权信息共享、信息交流和信息查询,有效消除信息不对称问题,切实维护银行债权安全。

4.建立完善的银行内部风险评级体系和监管规则。必须尽快制定相关法律规定来推动国内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逐步降低银行经营风险指数,以适应新的资本协议和市场竞争的要求。

5.实施全面风险管理。随着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利率波动更为频繁,银行业务操作的环节不断增多,银行扩张、新增人员道德规范的欠缺及对电脑等的依赖加大,必然相应增大操作风险。因此,要避免银行风险爆发,就必须尽快制定利率风险和操作风险控制规范,从法律层面上加以强制。中央银行要根据利率风险的具体状况来确定最低资本充足比率,同时另外考虑操作风险所需要配置的资本金,对银行提出新的更全面的监管指标。因为,如果不能对利率风险和操作风险进行很好的管理,就会加大银行风险,势必需要配置更高水平的资本金,这对我国银行来说可能困难更大。

6.适度创新金融服务体系。按照“产品一小步、市场一大步”产品创新理念,研发由针对性的新产品、新服务。根据物权法规定,结合金融市场特点,抓住企业融资难的热点,积极开展金融服务产品,完善金融服务结构,以大项目、大客户带动服务创新,既要抓好营销和资产管理,又要有效优化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全面提升金融服务质量,但金融创新也需要理性和适度。目前全球金融体系基本上是以美国金融体系为主导、由发达国家建立起来的,主要体现了发达国家的利益,更有利于维护发达国家的利益。此次国际金融危机正是美国金融体系引起的,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金融创新。在创新的旗号下,投机行为一波一波地被推向高峰,金融日益与实体经济相脱节,虚拟经济的泡沫被“金融创新”越吹越大。因此,结合经济实际,对照法律制度,进行适度金融创新才是比较理性的选择。

篇9

【关键词】中国银行业规模效率有效竞争

近年来,虽然我国在改革银行体系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我国银行业仍面临着许多来自内部与外部的压力与挑战。内部压力不仅体现在所有制结构所存在的问题,而且还表现在市场结构与机制及规模效应等方面;外部挑战主要表现在缺少国际经营经验。所有这些不利因素都告诉我们提升竞争力已成为我国银行业发展的必经之路。银行效率是指商业银行在保持其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的基础上合理配置资源,最大化对外服务的能力,是银行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因此对银行效率的研究不仅有利于商业银行对自身竞争力的判断,而且有利于新形势下增强我国银行业竞争力。

一、关于银行业效率的文献回顾

有关银行效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规模经济

早期的研究倾向于强调规模经济的影响。规模经济主要考察单位成本能否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降低。研究表明,规模经济所要求的银行资产在大规模的上升,如在20世纪80年代,资产为1~50亿美元的银行具有显著的规模经济。而近年来规模经济所要求的银行资产已升至300~350亿美元。规模经济形成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银行所提供的产品不同于一般的消费品,社会对银行的资金需求近乎无止境,因此决定银行规模经济时可以不考虑需求因素。

2.银行经营的对象――货币具有同质性,这需要大量的交易费用。银行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寻求更多的消费群体,而通过交易规模和地理分散方式可以扩大业务范围,降低交易费用。

3.通常情况下,银行规模越大,所有债权人同时提取存款的可能性越小,这样银行的准备金率就会低一些。与之相对应的,有的学者认为我国部分银行目前效率不高的原因恰恰是规模不经济所带来的。银行扩张到一定的规模后,会出现盈利能力低、效率低下、资产质量差等问题(安俊,2001)。

(二)生产效率

近年来,有关银行效率的研究更多的倾向于生产效率方面。一般认为生产效率由两部分组成:技术效率与配置效率。技术效率是指对现时所拥有的资源最优利用的能力,即在一定的投入水平下产出最大化。配置效率是指在一定的价格水平下实现投入与产出最优组合的能力。有学者选择4大商业银行和8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作为研究对象,计算各银行的生产效率,指出我国商业银行效率损失主要是由技术效率所引起的。

(三)产权制度

这方面最为常见的就是基于委托―理论的分析。一般来说,国家总是在银行陷入困境的时候帮其解困,而银行也知道最终有国家做后盾而对放贷对象放松了监管,结果导致大量的不良贷款无法收回,以及由委托―理论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问题及激励不足导致银行效率低下。另外一个就是基于预算约束理论的分析。由于国家用其信用作为担保,国有银行把一部分储蓄存款视为国有资本来使用,降低了银行的效率。

(四)银行业市场集中度与进入壁垒

中国银行业存在高规模的集中度,四大商业银行在国内看来具有较强竞争优势,而有些银行相对而言竞争力较弱,这种局面必然导致:强大的一方安于现状,缺乏创新,难免出现经营低效;弱小的一方经营成本高,难以达到正常的发展速度。

二、我国银行业发展现状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的银行体系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尤其是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建立为中国银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应对入世后外资银行对我国银行业的冲击,政府先后对工行、建行、中行进行股权改革。着力解决国有银行不明晰的产权结构问题,建立激励约束相容的治理结构,并扶持其上市,尽力实现商业化。

从研究人员对我国上市银行2008年效率的实证分析中可以看出:从2008年各家上市银行的规模效率看,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和北京银行为规模有效,其他银行均为规模无效。在规模无效银行中,深发展规模效率最高,达到0.997;中国银行规模效率最低,为0.626。此外,国有控股的大型上市银行的规模效率明显比其他股份制银行低,其规模效率均值相差22个百分点。而且民生、南京、深发展、宁波、华夏等5家银行处于规模报酬递增区域,中信、招商、兴业、工商、建设、交通、中国等7家银行处于规模报酬递减区域。如图1所示。

从上市银行2006~2008 年技术效率均值来看,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和北京银行处于效率前沿,招商、中信、宁波、南京、民生、深发展、兴业、华夏分别排名第3、4、5、6、7、8、9、10 名,交通、建设、工商、中行等银行排名最后4 名。从2006~2008 年全部上市银行的技术效率均值看,3年来我国上市银行技术效率呈下降趋势。其中国有控股上市银行技术效率均值从0.83 下降到0.74,其他股份制上市银行从0.96下降到0.86。如图2。

在经营方式上,我国的银行还不允许混业经营,外资银行对中国银行产生了巨大的竞争压力。对国内银行而言,批发业务通常占到整个业务收入的80 %以上。而零售业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但发展零售业务可以更好地分散风险,实现质量、效益和规模的协调发展。这将成为我国银行业务非常具有发展潜力和活力的领域。此外,无论是在金融创新能力、丰富实用的理财产品、风险掌控水平等方面我国银行与外资银行都有一定的差距,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事实。

三、进一步增强中国银行业有效竞争能力的措施

综上所述,笔者提出以下建议,以进一步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效率,增强其竞争能力。

首先,真正实现商业化。在市场能够合理配置资源的范围内,尽可能摆脱政府的控制和干预,重组资本实行更有效的公司治理和激励机制。真正解决国有银行产权不明晰和内部人控制的问题。

其次,根据自身情况调整规模寻求规模效益。国有银行规模效应普遍递减,发展出现瓶颈。因此,应该精简没有前景的分支机构,收缩规模向扁平型组织结构转变,降低经营费用。一些尚未达到最优规模的股份制银行此时增加规模可事半功倍,对那些规模报酬不变的银行应抑制规模扩张的冲动,维持当前规模。

再次,建立市场退出机制。银行作为经营货币的企业也应遵循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规律,当某银行确实已经接近破产边缘,通过合理的救助也无法改善其经营状况时,应适时让其退出,应尽量避免出现“该倒不倒,太大不能倒”的情况。同时应鼓励商业银行之间的并购重组行为,让市场机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形成有效的竞争市场结构。

最后,增强创新能力。金融创新是金融业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是金融业为适应经济发展在金融工具、金融产品等方面的创造性变革。我国银行要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保持竞争力,就必须在这方面下功夫,这是增强我国银行业竞争能力的重要一步。因此,围绕银行的产品与服务的经营方式、管理方式创新是当前和未来的着力点,也是具有“企业家精神”的银行家的努力方向之一。

主要参考文献:

[1]姚树洁,冯根福,姜春夏.中国银行业效率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4(8).

[2]安俊,陈志祥.中国银行业的有效竞争研究[J].财贸经济,2001(8).

[3]郑鸣,张燕.中国银行业效率的实证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2004(6).

篇10

论文关键词 低碳经济 低碳金融 银行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引起了全社会广泛关注。为了全面控制二氧化碳排放,1992年联合国通过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及1997年的一个重要法律文件《京都议定书》,内容有以下几方面:(1)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义务首先由发达国家去承担,而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2012年以后,在去承担节能减排方面的相关义务;(2)国际贸易减排的机制(IET),联合履行的机制(JI)和清洁发展的机制(CDM)是《京都议定书》所确定的对温室气体进行减排的三大种机制。

低碳经济成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一项重要举措,备受全球关注,一并达成共识。低碳经济是全球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低碳经济的特性体现为较低排放、较低污染、较低消耗和较高效益、较高效能以及较高效率。国际社会将低碳经济作为应对气候变化和社会转型发展的基本途径,低碳经济也是工农业文明后人类社会的一项重要进步标志。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我国在发展经济中必须选择低碳经济这种形式。金融与低碳经济发展密不可分作用甚重,发展低碳经济必然离不开与之相匹配的金融支持,低碳金融产品的开发、低碳金融制度的完善创新等将会推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之路。低碳金融毫无疑问将会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发展低碳经济创造一次重要的理论成效。

低碳金融是指与低碳即(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环保)相关的不同种类的金融交易活动和金融制度创新,其内容主要有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投资和交易。低碳金融的不断推进,促成低碳金融长效完善制度,来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金融服务业的主要动力的银行,为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发展,保护环境,敢于创新,积极发展低碳金融。

一、国内银行业开展低碳金融业务的必要性分析

低碳金融,顾名思义也被称为“绿色金融”。低碳金融泛指低碳与金融的交融,即为温室气体排放的金融服务,内容包含碳排放权交易及其相关的如银行信贷等等。所以银行的重要意义在低碳金融中得到非常充分的体现。2009年刘明康提出,两个重要的成分需要银行去发挥:一个是实行推广低碳金融的观念,二是努力去创新低碳金融相关的业务。2010年马骁说,虽然对于低碳金融,银行试图在发挥一些些的作用和措施,然而仍然没有发挥到实质的程度,很难对金融机构造成影响。

银行作为低碳金融开展的主力军,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经济转型发展、银行业的转型发展、民生环境的不断改善以及充分发挥银行业的社会责任,低碳金融发展势在必行。

(一)低碳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然而,伴随经济增长背后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境污染引发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日益严重,2009年哥本哈根大会,全世界应对气候变化提出的低碳口号,我国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低碳经济发展思路来应对社会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的负面影响。我国实施的节能减排任务工作,遏制高耗能、高污染投资,发展低污染、低耗能投资,优化资源配置,这些都需要金融手段的支持。低碳金融在支持低碳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低碳金融是银行业发展的一大创新

低碳金融是银行业发展自我、应对现代复杂经济形势的自主选择,是实现银行业有传统金融向现代金融转型的最佳路径。开发节能减排项目、建设相关配套设施不可避免地需要研制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和新的融资方式,而低碳金融的提出正合时宜,延伸了金融创新的创新空间。低碳金融也推动了银行业的转型发展,顺应了经济发展的大潮流。

(三)低碳金融是银行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需要

银行的社会责任不仅表现为缴纳税收和创造利润,进行慈善捐助,更表现在通过自身的银行业服务特别是信贷,向那些低耗能、低污染、高效益的环境友好型企业或者项目发放贷款,优化信贷资金配置,达到环境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双重功效。低碳金融是银行业履行社会责任和实现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统一。银行业通过低碳金融服务和业务创新,既可以达到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又可以实现自身的企业价值。2008年,兴业银行率先公开宣布承诺采纳“赤道原则”,成为全国首家、全球第三十六家采纳“赤道原则”的银行机构,也成为了低碳金融的先行者。

二、国内银行业开展低碳金融业务的现状分析

(一)低碳金融得到银行业普遍认同

赤道原则,国际大多金融机构遵循建立推行的,它的依据是世界金融银行及公司相关的规则,主要是评判、估测以及管理各项融资服务中的相关社会和环境风险的一项标准,旨在管理和发展与项目融资有关的社会和环境问题的一系列原则和准则。作为用来规范银行业项目投融资的赤道原则目标是对银行企业项目在投融资时,综合评判、考察此项投融资对环境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并且为了在周围社会和谐发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积极利用金融杠杆促进该项目的运行。赤道原则为金融机构的融资提供了行业标准,已成为国际惯例。赤道原则适用于全球各个项目资金总成本超过1000万美元的所有新项目融资和因扩充、改建对环境或社会造成重大影响的原有项目。赤道原则的意义在于把环境和社会风险评估和项目融资具体化,为银行信贷支持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了准则。截止2006年,位于世界各地的90%以上的金融机构在利用《赤道原则》进行全球的项目投融资业务。联合国大力倡导各国开展低碳金融的相关立法。

我国第一家赤道原则使用的兴业银行,在2009年,在项目融资服务上兴业银行为扩大福建华电永安发电,赤道原则遍布全世界69家的金融机构,全球项目融资总额的85﹪是其提供的。

(二)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

我国当前的低碳金融以绿色信贷为主,主要开发一系列相关的保护环境、节能减排的项目,遏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扩张。绿色信贷为转变银行信贷模式、保护生态环境、增强经济可持续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我国,绿色信贷主要依赖于银行,银行在绿色信贷方面进行大量的积极探索和大胆的实践。到2009年末尾,兴业银行总计总计发放了金额高达165.83亿元、共计223笔的节能减排的贷款项目。兴业银行在绿色信贷说方面取得了非常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银行业的低碳金融创新

一段时间内,快速发展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不断出现与低碳金融相关的金融创新项目,包括各种产品创新、融资服务以及其他金融服务。

在2007年,中国银行有了“挂钩海外二氧化碳排放额度期货价格”理财产品,随后深圳发展银行也推出了。2010年4月8日,《中国光大银行碳中和服务协议》是北京环交所与光大银行签订。同时,私募基金和我国信托公司在低碳金融相关义务进行开拓。在信贷中为了应对金融环境类风险,在积极支持低碳金融相关类的融资项目,国际银行开展了相关的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对“双高”项目减少贷款,同时严格检测环境风险。

三、国内银行业开展低碳金融业务的不足

(一)我国低碳金融的政策法律支持不足

就目前而言,我国低碳经济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虽然政府对于低碳金融的关注日益增强,然而相关的政策法规还没有成型,信贷投融资和税收等一系列配套的政策服务的不完善,不能够达到为低碳金融发展的投融资提供宽松的政策支撑。

(二)我国的低碳金融服务业务的准备不足

我国的经济发展中低碳金融尚处于初级阶段,金融业特别是银行类的利润幅度、利益空间以及管理水平等方面水平仍然较低。特别是没有优良合理的安排好银行业的人员分配、公司治理、机构配备的各方面的情况。低碳金融业务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成套的风险包括社会风险、环境风险、科技力量风险、国内市场化的风险及一切其他不可预知的风险。

(三)金融业特别是银行在绿色信贷方面的比重仍小

目前,在绿色信贷方面,中国主要倚重的是绿色信贷银行公司,很大范围的体现在银行上。银行不断提高的绿色信贷利益在银行业的信贷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依然是较低的,导致此结果的原因是绿色信贷所需要的外部环境的不乐观。目前绿色信贷仍然较模糊,银行业金融机构缺少专业的相关人员,绿色信贷的产业项目标准和指导目录仍然不明确,无法去制定金融机构内部的考核评定办法和无法细则化。

四、国内银行业发展低碳金融的完善建议

(一)加快建立与低碳金融有关的政策、法律、法规

到目前为止、金融企业的相关社会环境保护的责任没有制定出来相关的法律法规。就目前而言,我国低碳经济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虽然政府对于低碳金融的关注日益增强,然而相关的政策法规还没有成型,信贷投融资和税收等一系列配套的政策服务的不完善,不能够达到为低碳金融发展的投融资提供宽松的政策支撑。我国虽然大力宣传赤道原则,但是效果欠佳,金融企业对此回应甚少。所以,建立健全的低碳金融法律法规,明确金融企业的社会责任,并使之体系化是当务之急。在现在的法律法规中明确贷款人的相关义务,科学审慎的评判金融企业的环境社会问题。同时,对社会环境的评估报告去参照赤道原则做出相应的更改。

(二)完善低碳金融投资市场体系

低碳金融业务要在市场经济中的发展。现在,银行业的产品相似和一些规则制度的相近,银行业的发展受到了限制,活力不足,银行准入的不完善,在市场竞争中让银行之间竞争发展,通过这种方式推动低碳金融业务的开展显然是力不从心。经理人市场竞争机制在推动低碳金融发展中的意义得到证实。低碳金融投资市场体系的完善对低碳金融业务的开展发挥着重要积极地作用,低碳金融普遍得到公众的认可,社会发展的需求,也需要建立完善的低碳金融投资市场体系。

(三)绿色金融的发展需要绿色信贷的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