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留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07-07 17:35: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保留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保留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篇1

传统文化对现代美术设计创新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传统文化丰富了现代美术设计的素材、传统文化扩展了现代美术设计的思维、传统文化促进了现代美术设计的革新,下面笔者逐一进行分析:

1.传统文化丰富了现代美术设计的素材

传统文化丰富了现代美术设计的素材是传统文化对现代美术设计创新的意义之一。任何民族艺术设计创造活动都与本民族文化传统密切相关。传统文化以其博大的文化底蕴,丰富了现代美术设计的素材,为现代美术设计提供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可以说,现代美术设计是对传统文化的延续,在文化历史积淀的基础上,我国现代美术设计才能在世界艺术之林立足。

2.传统文化扩展了现代美术设计的思维

传统文化扩展了现代美术设计的思维也是传统文化对现代美术设计创新的意义所在。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元素为现代艺术设计提供了大量的创作思路和设计内容,有助于扩展现代艺术设计师的创作思维和艺术创造力。对现代设计师而言,传统文化使现代艺术设计师在艺术创作中养成开阔的思维方式,艺术设计思维更广泛、更周到、更合理,而更丰富的设计思想和更深刻的设计内涵,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提高现代艺术设计的创造力。因此,传统文化扩展了现代美术设计的思维。

3.传统文化促进了现代美术设计的革新

传统文化对现代美术设计创新的意义还表现在促进了现代美术设计的革新上。传统文化的介入对现代设计具有推动作用,一方面传统文化是现代美术设计的基石;另一方面,现代美术设计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突破创新,引领着美术设计的不断向前发展。现阶段,越来越多的设计师意识到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美术设计中的重要性,充分发掘和合理使用传统文化,是促进现代美术设计革新的有效途径。如何利用传统文化,促使现代美术设计革新是当前美术设计创新关注的焦点问题。因此,研究传统文化对美术设计创新的借鉴与启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传统文化对美术设计创新的借鉴与启示

传统文化对美术设计创新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如何发挥传统文化的优越性,将是现代美术设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下文对传统文化与现代美术设计的融合之路提出了几点建议。

1.汲取传统文化精华,在创新中求发展

汲取传统文化精华,在创新中求发展是传统文化对美术设计创新的启示之一。在美术设计创新中对待传统文化,应站在美术设计创新战略发展的角度,汲取传统文化精华,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深化和发展,用创造性的思维不断创新传统文化,发展现代美术设计。具体说来,让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美术设计新的创意点和启示点,我们应传承传统文化独有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使现代美术设计既有时代气息又有民族内涵,既不与时代脱轨又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好的设计不仅要注重形式,同时要赋予其内涵,需要注意的是,汲取传统文化精华、在创新中谋求现代美术设计发展时,要注意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统一,正确把握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用全新的观念保留传统文化的精髓,使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能够不断地被体现和重新诠释,在传承中实现新的超越。

2.加强传统文化融合,向国际化迈进

加强传统文化融合,向国际化迈进,是美术设计创新的重要环节。在美术设计创新中,加强传统文化融合是传统文化对现代美术设计的又一启示,借鉴文化融合的力量发展美术设计创新,走国际化发展之路,才能确保美术设计具有国际竞争力,在国际美术设计中立于不败之地。国际化是民族化的进一步发展和提升,新形势下要求现代艺术设计不仅要兼具信息化、视觉化和现代化,还要通过国际交流来促进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与创新。美术设计创新应意识到国际化设计的重要性,在进行美术设计的过程中,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设计作品中,体现本土化的同时能够表达出现代设计所需世界性的共性,以此表达中国传统文化在美术创新中的价值,只有在应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同时融入外来先进文化,才能使我们的美术作品成为真正的、跨时代的、表现国家形象的精品。

3.注重传统文化教育,多元化培养人才

注重传统文化教育,多元化培养人才在美术设计创新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当前,美术设计中关于传统文化教育的比重还有所偏低,提高传统文化教育比例,注重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培养兼具传统文化和现代设计艺术的人才,任重道远。具体说来,厚重的传统文化是现代艺术设计人才成长所必须的土壤。作为现代美术设计人才,广博的文化内涵必不可少,这就需要艺术设计者不断地学习历史、民族等传统文化,只有在丰富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将传统文化运用到现代设计中去。与此同时,还要不断吸收一些现代化先进的设计理念,构建一个既有民族特性又蕴含时代意蕴的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体系,多元化培养现代设计人才,使美术设计创新在传统文化的中汲取营养,打造出一支富有现代设计艺术的新主流设计人才队伍。

结语

篇2

一  研究蒙古族传统音乐的意义

1  研究蒙古族传统音乐的现实意义

历年来,蒙古族音乐都在中国的音乐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许多的人对传统文化产生了质疑,使得传统的音乐受到遗弃。同时,传统的老一辈艺人不断的去世,大部分的传统音乐已经没有原来的面貌,失去了其本来定的面貌。在通过一些调查和分析我们可以很清晰的发现现阶段传统音乐的现状。很多的优秀文化得不到有效的传播,随着老一辈艺人的辞世,许多的传统音乐没有继承人进行相关传承,也没有相关的一些机构对这些传统的文化进行补救式的传承,只是依靠一些音乐的爱好者和传统的艺人对传统的音乐进行默默的坚守。在这一过程中,由于人员的缺失使得一些非常重要的文化遗产流失,给传统文化带来非常大的损失。同时,因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在进行传承的过程中还是采用较为落后的手段,一般就是对徒弟进行口头上的言传身教,这样的方式有其自身的优势,可以保留传统音乐的本来面貌。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为这种方式是较为私密性的方式,一般只是对几个人甚至一个人进行传授,是一种不开放的传授方式,这样就局限了传统的文化传承,使得其在传承的过程中受到一定的影响。

2  蒙古族传统音乐研究的现实意义

随着社会的进步,传统音乐的一些弊端不断地显现出来,毕竟时代在不断地发展,人们的思想在不断地进步,传统音乐因为更新的速度较慢在发展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较为落后的情况。因此,社会上就会出现一些对传统文化不认同的思想,甚至是排斥和抵制。认为传统的音乐是落后的、不开放的、较为愚昧的音乐。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传统都有其必要存在的因素,蒙古族传统音乐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地得到传承本身肯定具有自身的优势。而且在发展中也不断地出现音乐方面的非常优秀的作品。任何的事情都具有两面性,传统的文化也不例外,本身来讲传统的音乐还是文化积淀的结果,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传统文化不断地吸收历史发展中的优秀成果,使得传统文化得到非常重要的发展。同时,在进行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坚守传统文化的底线,保持着传统文化的本来面貌,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是各代的传统文化传承者共同努力的结果。而且,蒙古族的传统文化并不是一无是处,在其中存在着相当多的精华,只要加以变革就能够成为被大众接受的非常优秀的音乐,因此在进行蒙古族传统文化的传承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  传统蒙古族音乐的特点

1  与马存在着共鸣

在蒙古族中马是非常神圣的存在,是蒙古族的圣物。在蒙古族的发展工程中,不论是在内蒙古的周边还是在草原的内部,都有着对马的无限推崇,其本身的许多民谣和传统的音乐也是存在这许多对马的歌颂和表达。同时,通过蒙古的服饰和乐器也可以看出蒙古人民对马的喜爱。比如蒙古族的人民喜欢用带有马图样的饰品,他们的乐器也有很多的涉及到马的因素。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马头琴了,这个是蒙古族的代表乐器,据现今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早在蒙古建国的时候就存在宫廷的乐队中,是蒙古族较为特色的传统乐器之一。一般来讲,马头琴由马骨组成琴干,在琴箱上面蒙上一层马皮,用来演奏的琴弦和琴弓都是有马尾制成,虽然只有两个弦索但是却能够发出较为空灵悠扬的琴声,表现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表现的形式也较为丰富多彩,在以游牧为主的蒙古族中是一种非常适合的演奏方式,具有较强的穿透力和共鸣,因此在以游牧为主较为粗犷的蒙古族人民的心中应该是较为容易得到传播。同时,蒙古族对于马的推崇还表现在其本身的文化上,在蒙古族的传统故事和童谣上,很多都是和马有关的内容,有关于马的传说在蒙古族的古典故事中占据着较为重要的比例,包括蒙古族的童谣中也是包含了大量的关于马的传说。

2  与其自身的游牧文化紧密结合

蒙古族的传统音乐是中国音乐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其音乐的表现形式不同于中原的文化,是游牧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大国来讲,蒙古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早期的传统音乐中,蒙古族的音乐占据着较为重要的地位,在一定的时期是非常流行的音乐表现形式。而且蒙古族的传统音乐本身就具有较高的文化成就,在音乐的表达上较为悠扬,充分的表现出草原民族对自由和生活的热爱和向往,相较于传统的中原文化来讲,更加的能够激发人们心中对自由的渴望。

在历史的不断发展过程中,蒙古族的传统音乐将本民族的风俗人情和传统民俗很好的融入到了其传统的音乐中去,是自己情感最真挚的表达。在蒙古的传统音乐中,许多的音乐曲调是非常的优美的,在音乐的情怀上主要是表达对自己民族的热爱和对父母的感恩兄弟的情感。草原的游牧生活相对来说是较为寂寞和较为枯燥的,所以蒙古族的传统音乐是无数的游牧人民在孤单寂寞的时候情感最真实的表达,,我们可以从中了解这些底层人民最真实的情感表达,这样的真情流露更加的能够表现出音乐的内涵。本身音乐作为一种情感的表达,就是需要投入真实的情感,这样的文化传承才有意义,传统的蒙古文化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并且融入了非常多的情感在其中,因此这样的传统文化是值得传承并且应该不断的进行传承的。

三  目前蒙古族传统音乐传承存在的问题

1  传承方式较为落后

在现阶段来讲,传统文化的传承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一般来讲传统音乐的传承是采用师徒的方式进行的,不像现代的文化传播是采用较为集中的大规模授课的方式,因此传统的教学方式就会较容易造成传统的音乐传承存在一定的问题。本身来讲这种传播的方式在一些方面的发展中就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因为传播的群体有限,有些真正有天赋学习传统音乐的人员因为传承方式的限制不能很好地进行学习甚至根本没有机会进行学习,而那些不一定有兴趣的人员却因为家族的压力或者是各种原因不得不对传统的音乐进行学习。众所周知,兴趣是学习新兴事物的基础,如果没有兴趣就算是学习的再好也无济于事,但是传统的音乐却因为本身传承方面的问题使得传统的音乐在传承上不能真正的得到大规模的传播,这是限制传统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问题。不了解才会造成误解,因为自身的一些弊端使得传统的文化得不到社会的认可,这是一个积极悲剧的事实。

2  在进行发展传承的过程中没有与时俱进

时代在不断的进步,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的音乐也要结合时代的发展进行相关的改进。毕竟社会的进步也是有其自身的价值的,还是值得传统的文化进行借鉴的。闭关自守会限制自身的发展这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但是显然有些传统音乐的传承者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还是采用传统的传承方式按部就班的进行传承和发扬,但是时代使得人们的各种思想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传统的音乐在某些方面已经不再适合人们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因此在发展中的与时俱进是非常重要的。

3  国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上稍显欠缺

目前来讲,对非物质遗产的保护国家在制定各项的规章制度方面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为非物质遗产的保护本身就不像物质遗产是真实存在的事物,它只是相关的精神文化的一种传承,这样的文化遗产形式本身在保护上就会存在一些较为不便的因素,这个度很难较为清晰的把握。如果国家干预的太多,就会使传统的文化遭受一定的冲击,失去本来的内涵,如果干预的过少就会起不到较为良好的保护效果,所以国家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上也是存在一定的难度的。而且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无形的遗产,在传承的方式和方法上也有自己的特点,这些都是其保护的时候需要注意和考虑的问题。

四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建议

1  大力发展学校教育

音乐的教育对于音乐的传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的蒙古族音乐的传承基本上是靠口头传授的方式,在传承的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虽然这种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不可否认还是有其自身的优势存在的,毕竟这种方式在传统音乐的传承上经历了几百年的时间。但是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对于这种方式也应该加以改进,要与时代进行结合,积极的引进现代的教育理念,采用学校教育的方式对传统音乐进行发扬。现代的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采用学校的教育,可以很好的聚集较为优秀的资源使得一些人才得以被发现。因为以往的家族或者是师徒的传播方式因为本身的范围很小,非常有可能造成真正的人才或者是有天赋的人员不能学习这些传统的音乐。而学校的教学方式相对来讲就较为广泛,它不仅可以面向社会召集一些对传统音乐较为感兴趣和有天赋的学生,同时还可以对传统的音乐进行普及,是一种较为优秀的文化的传播手段。

2  积极吸收现代的音乐元素

每一种音乐的传承都有自己的途径和手段,顺着自己的轨迹不断的发展。但是时代在不断的进步,因此在发展中也要不断的吸取一些新鲜的元素对传统的音乐加以改进,积极的和时代进行结合。因为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许多的传统思想和观念已经较为束缚现阶段的传统音乐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影响下,传统的音乐传承者应该不断的根据时代的特点对传统的音乐进行改进,保留其中重要的内涵和精华,对其中较为落后的部分进行改进和完善。这样不仅可以使传统文化的精髓得到较为完整的传播,也可以对其中较为落后的东西加以改进,使得传统文化保持较为长久的活力。

篇3

关键词:民族文化中国元素民族性艺术设计教育

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自己的文化意识,那么就失去了其独立存在的价值。文化意识尽管带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但是它又明显地受到世界文化的冲击和影响,特别是受到先进民族文化意识的渗透。对于一个开放且面向世界的民族而言,文化意识不仅是民族性的,而且是世界性的,它是整个世界的精神财富。

在我国古代,前人对外来的异质文化就有着鲜明态度。儒家思想里主张文化的多元性,它的总体思路是“道并行而不悖”,认为人们的需要是分层次的,不是一种文化所能满足的。所以,不同的文化有各自的位置和作用。儒家文化中讲“和而不同”,就是尊重和认同这种文化上的差异,崇尚文化之间的和谐,反对搞单一的同质化,也反对事物之间的冲突、对抗。这样的思想反映在当今人类文化的发展中,就是要承认文化差异,尊重多种文化共同发展,认同本民族文化的同时接纳其他外来的文化。只有“和而不同”才能促进人类文化的繁荣、发展,才能继承和发扬本民族文化,这就是“和实生物”。这些思想对现代艺术设计教学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我们现在面对的是一个高度信息化和现代化的国际环境,各种杂志、网络、电视节目将外来文化带到我们的生活中,这种文化上的冲击和影响是前所未有的。它的范围和深度正在迅速扩大,并且已经在艺术设计学科的学生设计作品中体现出来。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很少有机会深入系统地去学习中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更是少有机会去深入研究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之间的关系。他们大多被动地去接受发达国家,如欧美国家的设计观念和视觉传达方式。艺术设计作为半个舶来品,带有西方审美观念的深深烙印。

学生通过网络和印刷品了解到西方发达国家设计前沿的作品,并且模仿这些作品的表现形式,他们很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也乐在其中。但是在这个模仿的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就失去自我,所谓的模仿也只是停留在技术层面,盲目的移植、简单的照搬,将一些西方设计符号堆砌在一起,形式结构上高度相似,却没有精神层面的挖掘和发展,作品浮躁、肤浅。相反的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我们的文化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西方的设计师已经开始在设计中加入中国元素,他们不一定理解中国文化的深刻内涵,但是善于发现中国元素的形式美,并且加以合理地分解和重构,加工和再创造以后,设计出符合他们审美意识的作品。

这些现象也说明,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民族文化意识培养是十分薄弱的。作为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将民族文化的精髓渗透到设计教学中,引导他们通过现代的设计手段,融合中国元素和人文精神,继承和发展优秀的文化资源,使他们的作品具有灵魂、生命力和中国特色。这个培养的过程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

一、引导学生熟悉和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形式和精神内涵,挖掘优秀的有继承价值的艺术素材,把有中国特色的设计元素归纳和分类。这首先要求教师对中华民族文化有一个系统和全面的认识,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艺术设计教学中对于中国元素的归纳和分类是一个重要的过程,教师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带领学生认识和熟悉传统文化中的视觉元素,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提高他们对民族文化的审美意识,用独特的眼光重新看待这些文化精髓。比如中国书法、篆刻印章、中国结、京戏脸谱、皮影、祥云图案、国画、敦煌壁画、写意画、太极图等。这些传统民族文化里有太多可以挖掘和利用的设计元素。要让设计有中国味,一定要利用这些中国特有的视觉构成元素,在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知道:设计作品要想走向世界,必须植根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同时又吸收外来设计理念。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中国古老的文化根系里一定能够发掘出适合当代设计需要的内容,我们要共同将这些内容延伸出来,发展成符合当代审美要求的艺术设计,让作品具有时代感的同时拥有文化内涵。只有立足于民族、立足于传统,摆脱盲目的跟从,才能创造出优秀的作品,才具有个性。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应该贯穿于整个艺术设计教学的过程中。

二、培养学生了解和掌握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手段,学习其他国家优秀的设计作品。

鼓励学生多看、多学,把握更多的设计风格和形式。科技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更多可以使用的材料和技术,相对于早期的艺术设计,我们多了很多选择。人们的审美意识在经济发展的推动下也发生着变化。了解和掌握先进的设计手段和理念是一个将要从事艺术设计的学生必须做到的。西方的艺术设计体系已经发展得相当完整,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在教学过程中介绍其他国家的优秀设计师的作品能开阔学生的眼界,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设计形态,比如日本的现代设计就是对外来文化全面吸收后,兼收并蓄,并且对外来文化进行分解、还原,将国外的东西加以吸收、改良和应用,抛弃不实用的东西,进而达到东西方文化的共存融汇,设计作品具有强烈的日本民族风格。赏析中国设计大师的作品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过程,比如香港著名设计师靳埭强,他主张把中国民族艺术的精髓和西方现代设计理念有机结合,他的平面招贴作品里经常使用中国水墨画的技法,同时又融合了现代视觉设计手法,作品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同时具有浓厚的东方韵味。通过对大师作品的解读,(转第111页)(接第112页)学生能更直观地理解传统和现代之间的关系。

三、教师要带领学生找到一个最佳契合点,将传统文化和现代设计理念有机结合,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培养学生形成带中国特色的独创风格。

在艺术创意设计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重新解读,对传统文化重新解构,这个过程是从了解到创新的发展过程,我们要使传统民族文化服务于现代设计,让设计作品既体现由传统带来的民族化,同时又体现由创新带来的国际化。使中国元素得到延伸与发展,让传统的形式在现代技术中得以延伸,让现代的理念因历史传统文化积淀而愈发深刻,让民族化的设计语言国际化。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有颗善于发现的心,勇于否定和创新的精神,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和民族文化素养。传统民族文化里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用在现代设计里,但是都能为现代艺术设计带来启迪。将传统艺术结合到现代艺术设计教学中,就是要引导学生设计出具有个性、民族性、时代性和国际性的设计作品,这样的一种结合,并不是指让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纯粹的拷贝或者简单的挪用,而是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认识和了解传统图形,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逐步挖掘、变化和改造传统文化,让传统艺术成为他们进行设计的一个新的创意点和启示点,从而设计出富有生命力的中国特色设计作品。

以平面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为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解读传统民族文化,分解和重构民族性的视觉元素。首先学会从传统图形中提取其形的元素,然后再结合构成课程中所学到的一些构成手段,如:打散、切割、错位、变异等方法,保留传统图形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特征,对其进行重组设计,打破原有的造型特点。在对原形不断分解、转变和重构中衍生出新的图形。对于传统图形的提取和利用,学生比较好理解,也较好掌握,但这种沿用只能说是对传统图形艺术的一种浅层次的理解和认识,简单的挪用和照抄,将使我们的设计被传统所禁锢,显得刻板、老套,缺乏时代感。而一种新的民族设计形式的创造,需要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在研究传统图形时能够摆脱其物化表面,深入到它们的精神领域内,领会其象征意义,探求民族文化的“意”。兼收并蓄,融会贯通,找到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打造出属于我们本民族的同时具有国际性的平面视觉设计。

总之,传统民族文化通过现代设计理念得到了传承和发扬,现代的设计理念也在传统文化中得到延伸和发展。教师要把“传承、融合、创新”贯穿在整个艺术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和创新精神,创造有民族性、时代感、符合现代审美需要的艺术设计作品。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社会用字;小学生;汉字;影响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6-266-01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正确使用汉字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光大。汉字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际辅助工具,人们用它来沟通信息,交流感情,表达意愿。当前,我们使用的是国家颁布的规范汉字,国家要求在学校教育教学用字、机关公务用字、媒体用字、公共场所用字等方面要使用规范汉字。[1]但是,目前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不规范使用汉字的现象比比皆是,这给人们学习及正确使用汉字造成了一定的错误影响,尤其是对小学生的影响更大。基于此,我们利用业余时间到大街小巷、商店等公共场所调查汉字的使用情况并进行了归纳整理,用以指导小学生正确识别社会用字,免受错误用字的影响。

一、社会用字的法律支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中对于文字的使用有相应的规定。国家规定可以保留或者使用繁体字和异体字的情况是:历史文物古迹文字;姓氏中的异体字;书法、篆刻等艺术作品;题词和招牌的手书字;出版、教学、研究中需要使用的;经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的特殊情况,如国家认可的中华老字号,新华书店、邮局、银行等使用的全国统一牌匾用字;经注册的商标定型字;以前制作的、单字造价在5000元以上的大型金属、水泥、石刻等用字。[1]

二、社会用字使用不规范的现象举例

我们进行社会用字不规范使用的调查范围包括路牌、楼名牌、门牌、站名牌、指示牌、宣传牌、标语用字、单位名称牌、商(饭)店名称牌、宣传招贴用字、橱窗、条幅、灯箱、广告牌等面向公众的示意性文字。收集到的不符合法律要求、不规范的汉字例证有:

1、规范字写成繁体字

新开张的饭店“金色农家”。其中“农”用了繁体字“”的写法。

网吧店名“柠檬树”。其中的“柠、树”用了繁体“、”的写法。

私家车服务社。一张牌匾上的“车”字既有规范写法,又有繁体“”写法。

市场上的条幅。“佳诚布艺”中的“诚、艺”用了繁体“、”的写法。

歌厅。“音乐广场”中的“广”字及“红缘歌厅”中的“红缘”用了繁体“、”的写法。

店名“盛业电子大厦”中的“业、电”用繁体“、”写法。“××市国际酒店”中的“国际”二字写成繁体“”。“豪门”两字写成繁体“豪”。“营业部”中的“营业”写成繁体“”。“青云阁”中的“云”写成繁体“”字。

手写字。“验光配镜”中的“验、镜”写成“、”,用字不规范。

某些商品包装设计。如:“新鲜芒果制造”、“肉松蛋卷”写成“新芒果造”、“肉蛋卷”。

2、乱用字

用谐音字代替。足疗店内“单身贵族”改成“单身贵‘足’”;米店“天地良心”中的“良”字被替换成“粮”字;某内衣店把“一往情深”写成“衣往情深”。

媒体使用错别字。电视台新闻“看不的手――市场”中“的”字被写成“得”。这是辽宁新北方一期电视节目中的字幕用字错误。

三、社会用字对小学生汉字学习的影响

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对于好奇心和求知欲特别强的小学生而言,如果置身于以上错误社会用字的环境中而又得不到及时指正的话,这种错误就可能成为学习上的一个惯性,“先入为主”,怕是将来也难改正。概括地说,社会用字对小学生汉字学习具有如下一些影响。

1、误导小学生汉字的学习

繁体字是我国古人创造使用一直延续到现在的一种交际工具,随着1956年《汉字简化方案》的实施,繁体字逐渐淡出了人们日常交际使用范围,退而成为例如书法艺术等保留传统文化底蕴的狭用文字。谐音字在商家看来对体现商品和店铺创意、个性,吸引消费者眼球,获得更多购买利益方面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无论繁体字还是谐音字,以及其它错别字,都会对识字尚少的小学生造成视觉上的错误,误导小学生对规范字的音、形、义的把握,无形中为他们以后的识字设置了障碍,不利于小学生的汉字学习。[2]

2、影响小学生汉字学习习惯

社会用字堂而皇之地张贴、悬挂在大街小巷经年不改,没有哪一个职能部门对这种现象批评指正,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却得不到有效遵守。这会让小学生产生一种错觉,“公开就是合法合理”。比比皆是的店铺、广告内容中有规范字、有谐音字甚至有为造成某种效果故意写错的字,这种“杂合”使用的社会用字,不仅没体现出我国传统文化精髓,而且改变了原有汉字、词语、成语的意思,给人一种随心所欲的印象:只要能满足某种需求,就可以随意书写汉字。

这种用字错误会影响小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和培养,使他们在平时练习、造句、作文、考试中把店铺、广告上看到的错字、错误词语当作“对”的写下来,甚至会使他们养成随意书写汉字的习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五条规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应当有利于维护国家和民族尊严,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1]错误的社会用字不符合法律精神,不利于精神文明建设,不利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所以说,错误的社会用字对小学生来说百害而无一利。

总之,学习和使用规范汉字是现代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通过对社会用字的调查分析,我们更加感到纯洁汉字的重要性。[3]规范使用汉字,从小学阶段培养。所以,培养小学生使用规范汉字,也是在培养小学生公民意识的过程。正处于识字、学词语、学成语的小学生来说,教会他们正确识别社会用字,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我们小学教师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三十七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篇5

论文摘要:本文以现代营销中,包装设计是沟通生产与消费的桥梁为出发点,分析了消费者对产品包装文化性的需求,论述了中国元素在现代包装设计运用,能够有效提升产品的文化和经济价值,提升消费者的认同感。提出只有在对传统文化合理继承与再创造的基础上,才能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包装设计体系并在市场营销中立于不败之地。

随着社会生产的日益繁荣和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产品的购买选择空间更多更大,商品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强,消费者追求产品新颖、独特和个性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不同的消费群体会选择不同兴趣爱好的商品,而这种选择主要受产品广告、品牌知名度、信誉度及产品的外包装等因素的影响。包装设计通过其独特的图形、文字、色彩视觉语言快速向受众传递着各种不同的信息,已成为现代商品“无声的推销员”。

一、市场营销对现代包装设计的要求

包装设计是为产品的包装而设计的。从市场营销的整合传播观念来看,包装设计已不只是产品销售中的一个环节,它已成为营销中一种不可替代的重要媒介,作为与消费者沟通的最后一关,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代包装已由简单的保护、容纳功能,发展成为沟通生产与消费的桥梁,融和工业生产、科学技术、文化艺术、民俗风貌等多种元素为一体的包装,不仅可以保护、宣传商品,更可以促销商品和提高商品的附加价值。包装设计通过一定的概念定位、超乎寻常的艺术语言,最终让消费者因为产品的包装而对产品从心灵上达到共鸣,以满足消费心理的整体需求。正如经济学家杜森·佰瑞说:“在人类涉及的各种活动中,都可以找到文化的决定性影响,……不管是产品的购买,还是产品的制造与销售;不管是提供物质上的途径,还是精神上的享受,都构成了我们的生活方式。”现代包装设计已不能只满足的产品信息传达,同时也要传播特定的消费文化。

消费文化日益影响着人们的文化生活,人们对产品包装艺术性、文化性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迫切。包装设计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已成为人类经济活动中的自觉行为,在其发展过程中应由过去的产品包装升华为更高层次的文化包装。美国心理学和行为学家马斯洛把人的各种需求归纳为五大类,这五大类需求是相互联系、层层递进的关系,按照它们的重要性和发生的先后次序,排成一个需求等级模式,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敬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说明随着需求的提高,人们对于文化和文化氛围的内涵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文化以特色着称,失去特色就会失去存在的价值,一个民族能否保持自己的文化个性是其能否在全球文明融合的过程中获得身份证的先决条件。由此可见,现代营销中只有独具文化风格的产品包装,才能激发消费者文化的认同和共鸣;只有在各种文化艺术潮流中,寻求具有中国特色的包装设计风格,才能最终促进产品的竞争与销售。

二、中国元素对现代包装设计的作用

现代包装设计一方面不断地吸收国外文化艺术的设计理念及表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包装设计的形式语言,促进了我国包装设计的发展;但另一方面,在全球一体化的文化语境下,包装设计如不确定自己独特的文化定位与认同,将面临被消融的危险。这种文化认同的基础即一个国家的文化个性,象征着特定文化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也是对自身作为人类文明一分子的文化生存权的肯定。

伴随着全球化而来的是新思想、新观念的大量涌入,使得我们对民族文化的认知力、消化力和创造力逐渐退化。包装设计作为一种创造性的经济行为,一种审美文化的创造行为,也不可避免地参与到这样的思考中。包装设计以艺术手法与信息受众产生互动,达到传递信息的目的,它蕴涵着合理的、可延续的、积极向上的精神方面的内容,与社会现代化发展有着相适应、相协调、相促进的特征,注重设计形式和本土人文精神内涵。因此,立足于本民族的艺术形式及审美意识,主要表现本民族人民思想感情、愿望和艺术审美情趣,具有民族气派和中国元素的包装设计更容易实现其传情达意的设计目标。

具有民族特征的视觉图形、色彩语言以及艺术形式以其强烈的生命力支撑着民族视觉艺术个性化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位置。细心剖析本民族独特而丰富的中国元素,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设计体系,以本国民族文化底蕴作为背景,吸取民族艺术精华,融古通今,拓展视野,才能在国际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也是包装设计建立自主的设计立场和文化身份,走向世界、立足世界的根本。

三、中国元素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原则

1.设计理念在继承的基础上注重发展

中国的包装设计艺术不仅起源早,长期根植于民间,具有广泛性和普及性,它们以其独立别致而又统一的格调,显示出独特的民族传统。这些符号形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发展,积淀了丰富的内容,不仅是中国文化的载体,也成为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最终演变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现代包装设计中,可充分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发挥、借鉴传统包装中丰富的造型形式,显示出独特、深厚并富有魅力的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比如,传统图形对实用性、完美性、象征性、概括性、随意性、抽象性等特征的追求;以非静止物象造型法、时空综合造型法、适形造型法等造型方法,富有中国哲理、宗教宇宙观和时空观的文化思想的太极、易经中八卦的动静结合、讲求和谐的天人合一与自然观念,无不反映出正负相生、阴阳一体、生生不息的哲学观念[4]。大众都是生活在本国传统文化构筑的氛围里,各种生活方式、习俗、伦理道德、审美习惯已经深入到这个民族的心理结构深处,成为一种心理定势。产生于各种民俗事象中,反映出一种独特的民俗内涵和审美意识的传统元素对于构建现代本土化包装设计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现代包装设计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并不是对传统中国文化的肤浅理解,即“形”的简单套用

和照搬,而是要将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融入进去,在充分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延期“意”传其“神”,让中国元素为现代包装设计注入新活力。以现代视觉造型设计来看,传统艺术创作的精简与传意力量已达到非常高的标准,并极具现代感。全球化进程强烈的刺激了民族传统文化的神经,为传统文化的更生带来许多的思考和契机。所以,在认识和了解传统艺术文化的基础上,逐步挖掘、变化成为现代包装设计新的创意点和启示点,是塑造中国包装风格的必由之路。

2.设计元素在借鉴的基础上注重创新

包装设计对中国元素的运用,其目的不是怀古或恋旧,而是在对其合理的借鉴基础上进行现代性的改造,使中国元素不断获得与时俱进的动力。通过对传统图案、纹样符号、色彩等基础元素进行设计分析与再造想象,形成崭新的富有时代感的视觉审美形象,已成为现代包装设计不可或缺的表现形式。

文化的传承有被动和主动之分。被动的通常称为沿袭和积淀,往往是隐性的,不自觉的,甚至可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主动的则称为保持或继承发扬,可以通过自觉选择来实现。在包装设计中利用传统元素的再次造型,是基于对传统中国元素借鉴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艺术表现形式进行新的图形创作;是将结构繁复、形式陈旧,不符合现代审美需要的艺术形式,加以提炼、概括、醒目强化,通过新的设计重组,再将这种立足在传统中国元素原型上,而又对原型不断分解、转变和重构的衍生型糅合到现代包装的设计之中。这样设计出来的图形,不仅能够保留传统艺术的神韵,又能够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包装设计中的中国元素再构成是在新时代审美意识下的一种再生创造,它是传统图案、纹样符号与现代图形设计新旧两种形式之间的激烈碰撞,在这种碰撞中得以诞生,并散发出其独特的民族神韵和魅力。例如:香港设计师陈幼坚设计的“竹叶青品牌茶叶包装”,其主题为“论道·竹叶青”。企业及品牌识别设计以“竹叶青”修长的茶叶形态构成成一个“竹”字,在中国传统传统文化中,“竹”象征君子,“竹”字设计能投射出正直、高雅、纯洁、谦虚、有气节的君子形象,亦充满生命力,能代表竹叶青茶业的企业文化及品牌个性,配以青绿色为品牌主色,一种品茶时闲适、舒服、自然的状态跃然于眼前。此外,陈幼坚为这一品牌做的系列茶产品铁盒包装设计,则是紧扣“竹叶青”的标志排列成一行整齐的图案,有源源不绝的含意。通过“论道·竹叶青”的设计,来表现一种对生命价值的感悟和对完美品质的不懈追求,让“论道”品牌成为现代人品味和了解中国文化传承的一种独特媒介,为人们提供一个交流、传播茶文化的平台,一起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崇高境界。

在中国元素创新设计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设计语言的现代性,同时应更加关注本土受众在价值认同、意义表达等诸多方面的顺利沟通,使意义得到更好、更有效地传达。把传统“意”推向一个更高层次的现代传达,将约定俗成并已经在中国民众心中达成共识的传统艺术中的“意”,沿用到包装设计所固有的内涵之中,从而延展出更新、更深层次的理念精神,使其更具有现时代的文化性与社会性。

四、结语

时代在发展,包装设计运用中国元素,不是对传统文化直线性的继承,而是一种发展中的求舍,传统中的扬弃,是在民族传统中融入现代意识的再创造。只有植根于本土文化精华的土壤中,吸取外来先进设计理念和方法,兼收并蓄、融会贯通,才能创造出具有中国气派和时代风格的包装设计;进而才能引发消费者的认同和共鸣,促使消费者产生购买,真正起到促进销售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美)斯黛茜·金·高登.包装再设计——适应市场变化的平面再设计[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2] 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9.

[3](美)玛丽安·罗斯奈·克里姆切克.品牌的塑造——从概念构思到货贺展示[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4] 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M]. 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8.5

篇6

关键词:水墨元素;色彩清新;视觉感受;欣赏水平

家具设计跟室内设计的相同之处就是有风格之分,每种风格都有不同的元素和特点,比如风格中古典和现代风格,古典风格又包含中式古典和西式古典,更有中西混搭的流行风,在设计元素上更偏向于传统元素的表达;现代风格中也提倡与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合,融合的是否适宜也是相当重要的,在中国传统元素中,国画、书法、祥云、京剧、剪纸、皮影、中国结等元素经常被作为设计元素来应用,在众多元素中,国画中水墨元素是既能在古典家具中展现古朴典雅又能在现代家具中展现它的内涵与精致,接下来在文章中我们将一起来剖析一下水墨元素在现代家具设计中的应用。

1 水墨元素在现代家具设计中的应用

水墨元素就像自由流淌的水可静可动可密可疏变化万千,如何去设计取决于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强烈或温柔。水墨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时,颜色已打破传统的黑与白,可以是任意的颜色,所以更加的自由,下面图1绿色水墨元素,图2 是一款藏青色中式风格的椅子,是一名学生的设计作品,里面所用的水墨元素让这件家具古典而有特色,里面造型使用了扇子的造型作为支架的一部分,大家看到的是模型的照片,相对而言,这件作品纯手工打造,但是它的风格特点已然尽显,不得不说这件作品对于水墨元素的运用达到极致了,元素里面的虚实,疏密关系,浓淡变化非常有味道,有味道的还有扇骨的结构美,这是一种典型的中式家具的风格,相比明清家具更加简单优雅更加现代化,这一元素的应用非常成功。

下面的玄关柜有股干净不食人间烟火的高雅,透着许多内涵,白色的底漆,门板处的水墨元素让人眼前一亮,层次分明,在中国传统水墨画中,以中国水墨画特有的材料之一,“墨”为主要染料加以清水的多少比例引为干墨、浓墨、淡墨、焦墨、湿墨等,画出来不同程度浓淡(黑、白、灰)层次,而形成水墨为主的一种绘画形式。玄关柜的设计是一种干墨、浓墨的形式,可以体现出到中国水墨画的格调、意境及气韵、高雅宁静的气质。在玄关柜的设计中以白色为主色,这样的效果显现了:黑色的干墨手法在整个作品中呈现的是一画龙点睛的作用,透着空灵与神秘,黑与白交融所产生的灰白层次之美以及赋予出画面中美的意境。中国传统水墨画的精髓是:在事物原有的色彩基础上,画面效果的需要和作者要想表达的设计来用色,这样能在画面布局上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感受,并对人的心理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把中国水墨画这种色彩清新明快,单纯朴实的特点应用在室内空间色彩及家具陈设的设计起了一定的作用,所呈现的是一种简单、纯粹的心境。空灵又体现虚实的色彩在设计上面不仅影响着人的心情,同时影响着人的思维情绪,时刻把人带入冷静的色调。由此可见,室内设计中的色彩要素不但要满足人们心理上的需求及情绪,同时还要满足人们在室内空间功能上的利用与需求,让人感到无限的舒适感。如图3所示。

在家具设计中,不同的家具设计独特的色彩是要根据很多不同的需求因素来进行设计的,二水墨元素是唯一不怎么受限制的设计元素,在家具设计上无限制与禁忌,在室内装饰中也伸缩自如,比如:家具的使用功能上的不同、空间大小的不同,居住者身份、年龄的不同及空间所处环境的不同等都可以使用水墨元素或现代或简洁或带点复古的味道。客厅是会客、娱乐的主要场所,是能突显主人品味的地方,尽管客厅不需要太多的家具,但是这个空间是最容易展现主人文化底蕴和审美观的地方,由于客厅空间一般比其他空间面积大,所以在空间色彩上要更加讲究,使用水墨元素更加能突出简洁、高雅的气派。卧室空间是休息的地方,可以根据不同的年龄段需求设计不同风格的家具不同高度的家具,制定的颜色可以根据使用者的需要。比如:儿童房的色彩追求独特、简洁明快色彩鲜艳的色调也可以用色彩斑斓的滴墨颜色来表达水墨元素;老人房的色彩简单的无彩色系为主这里的水墨元素搭配无彩色系是非常适合的颜色。书房是收藏书籍和阅读写作的地方,需要静雅的环境,因此可以在颜色上选择尽量使用冷色调,如水墨元素的选用更添加书香气,书房风格要体现出典雅、古朴、清幽、庄重。

2 水墨元素在现代家具设计中的运用方法

2.1 水墨元素的特点

在中国传统的水墨画元素中的色彩有“墨分五彩”之说,即墨用水调后分成浓、淡、干、湿、焦。在这里随着色彩的丰富性,中国画中线以浓墨为主,淡墨铺面,干笔擦痕,在湿纸滴浓墨晕化,稠墨提神,再加上留白,称“浓墨淡彩”,仔细观察墨色浓淡之间的层次变化,这给设计增添了不少的微妙的效果。家具表面由于墨色本身的墨除了外在的复杂装饰,传达了一种纯粹的美感,也表达出来了一种特殊的视觉张力,并将其运用到现代家具设计领域当中,可使家具独特高雅,彰显主人情趣。

2.2 水墨元素的“神”在现代家具设计中的运用方法

在理解水墨元素的基础上“取水墨元素的形,延水墨元素的意,传水墨元素的神”,“取水墨元素的形”是对传统造型加以改变、简炼和应用,使其富有时代特色;“延水墨元素的意”是要将形背后的吉祥意义传达出来;“传水墨元素的神”就是在形和意的有形创造下把无形的精神和内涵特质体现出来。在家具设计中,可在水墨元素理解的基础上结合构成手段,对原形进行分解、转变和重构出衍生形进而糅合到现代家具设计中,可大胆地进行颜色的改变、浓淡的改变、疏密关系的改变等一系列重构的手段,以此实现不同的情感表现。

以水墨元素为主的中式家具,结合现代设计的表现手法和形式进行的改良或创造,这样设计出的作品不仅能够保留传统的艺术神韵,又能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中国传统元素创新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尊重传统元素深层次的内涵,又要注重设计语言的现代性,使意义得到更好、更有效地传达。水墨元素可以大范围地应用,在各行各业的设计中都可以用到,家具作为日常用品,它带给人的方便与在使用中视觉上和触觉上的享受会让人生出情感,美好、温馨地抚平现代人的浮躁与不安,让人们在喧嚣的城市中体会家的安宁与温馨。

3 结束语

篇7

关键词:浙江戏剧 问题 原因 对策 创作 思考

浙江素有“文化之邦”的美誉,是中国南戏的发源之地。浙江省戏剧形态丰富多样,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在地方培育出了各具方言特色的几十种传统戏剧。如今,列入省级非遗项目的传统戏剧项目有56项,其中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传统戏剧项目有24项。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剧目包括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婺剧《西施泪》、宁海平调《小金钱》等,这些都成为了中国戏剧的经典之作。但是,伴随着时代的进步,戏剧却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行业的各因素都在社会的“遗忘”中遭受重创,影响了一整个行业的发展。根据省文化厅2014年初的摸底调查显示,我省演出的正常戏剧剧种(项目)有17项,能够部分演出的有19项,濒危的有20项。可以说,浙江戏剧正面临着史无前例的危机,亟待调整姿态,迎难而上。

一、浙江戏剧当前存在的具体问题

在流行音乐高唱艺术主旋律的当代社会,富有文化底蕴的戏剧却受到了社会审美价值观的冲击,成为了“背离”群众娱乐发展方向的没落文化。笔者认为,浙江戏剧在当前发展过程中主要面临以下几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也有可能是中国戏剧存在的共性问题。

(一)戏剧市场与文化需求产生冲突

根据统计,20年来,全国人均观看舞台艺术的场次,从人年均1.2场锐减为0.4觯下降幅度达2/3。这意味着戏剧受众面正在急速缩小。同时,一份《浙江地方戏曲戏剧调查实践团问卷》显示,作为18岁到23岁的主流文化对象,喜欢并一定了解戏剧的占比7.74%,与果断不喜欢戏剧的占比(7.14%)几乎等同,而不是很感兴趣但不排斥的占绝大多数,占比66.07%。这说明戏剧的受众群体在不断减少。从另外一个数据我们也可以看出,戏剧市场因需求的逐步缺乏而加速萎缩。1965年,全国有国办戏曲剧团2318个,1980年尚存2224个,2002年只存有1472个,其中又有1/3的剧团年演出场次不足100场或不能演出整台大戏,民营剧团的生存状况更是举步维艰。

(二)艺术追求与商业运作产生冲突

当郭德纲在2014年跨界演唱京剧《铡美案》中选段的时候,着实让人大跌眼镜,他提出“京剧生意论”,认为要把京剧当成买卖来做才能火。戏曲界人士有赞有弹,倒也引发了浙江戏剧人的思考,这也是“浙江商人”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戏剧的表演内容、渠道载体、模式方法一直在艺术追求与商业运作中相平衡,也在相抗衡。作为业内专业人士来说,终究还是偏向于立足传统文化精髓的艺术境界的提升。

(三)行业发展与人才短缺产生冲突

根据《浙江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1》数据统计,目前艺术表现戏曲有332个,从业人员1.15万人,平均每个团34人;曲杂木皮团27个,从业人员507人,平均每个团18人;综合性艺术表演团体61个,从业人员1274人,平均每个团20人。一方面,由于戏曲戏剧是一门需要修炼和积累的专业技术,过程会有痛苦,所以愿意学习的年轻人有所减少,愿意坚持的年轻人也在少数;另一方面,有的地方实行30年艺龄制,50岁就退休,而四五十岁恰恰是戏曲戏剧生涯刚悟出真谛的时候,此时离开,既不能发挥毕生学以致用之物,也不能做好传承接力工作。所以,浙江戏剧出现了人才断层的局面。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业界总容易把戏剧市场的惨淡归结于人民文化审美水平的下降,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浙江京剧团在培育基础并不完善的南方地区发展得有声有色,获得国内外各项大奖,曾编排的《宝莲灯》就逾千场,获得不少好评。再从电影市场来作比较,2015年10月份,开心麻花的首部电影《夏洛特烦恼》与备受关注的票房保障《港濉吠期上档,却远超预想,当同期大片纷纷下片之时,该片却依然加场无数,上映一月仍傲居票房前三。所以,我认为,戏剧的发展态势与戏剧作品的本身有很大关系,归根结底,与戏剧的创作和表达有直接的联系。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具体原因。

(一)有些戏剧固守传统模式,不能适应时展

很多人认为,戏剧剧目陈旧是产生戏剧危机的重要原因。根据调查显示,有60.71%的受众认为“戏曲戏剧本身老旧化”是导致戏曲戏剧现状的最主要原因。确实,传统戏剧固守传统创作形态,表达单一,语言墨守成规,形式刻板,脱离了时代的风尚。就好比瓯剧,一直存在着“音乐走不出去,不好听”的质疑声音。因此,这部分戏剧对新一代受众来说显得枯燥乏味,在优胜劣汰的文化娱乐环境中被置于偏僻一角。

(二)有些戏剧过分追求境界,忽视群众文化需求

另一个极端是,部分戏剧的创作仅从艺术价值本身考虑,或出自艺术家个人对于作品的偏好,或从学术角度挖掘某部戏剧的艺术价值,一味地追求高境界和深入度,导致逆现代化潮流而行,仅在小众圈子内自娱自乐。根据有关调查,有51.79%的受众群体不喜欢戏剧的原因仅仅是因为“听不懂”。正是因为极大地背离了群众文化接受需要,促使这部分戏剧走上了曲高和寡的尴尬局面,反过来可能引来批判世俗的审美眼光。

(三)有些戏剧创作特色模糊,无法激发群众兴趣

戏剧剧目生产主要源自三个渠道:一是保留剧目的上演,二是传统剧目的挖掘整理,三是新剧目的创作。如果说历史剧目因为多种因素与当代文化轨迹产生偏差,那么新剧目则多半是因为缺乏创作特色,或是因为既定了主流戏剧的标准模式,或是没有立足于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或是在二度创作过程中受环境限制没有准确表达。在舞台上的雷同化、类型化现象突出,使得剧本的独立性和定位显得越来越模糊,主题不突出,创作不新颖,从而无法引起大众对于戏剧本身的兴致和热情。

除上述戏剧本身的创作因素之外,传播载体的局限性也是导致戏剧文化发展受限的另一个客观原因。戏剧本身发源于村落,为主要的娱乐文化形式,但是,据统计,截至到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已超过了50%,达到了52.57%,村落的减少是导致戏剧载体逐步丧失的最直接原因。与此同时,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娱乐方式的多样化,更是降低了戏剧在地方的需求性,所以会致使戏剧市场陷入低谷。行业不景气所造成的直接影响是人才市场的萎靡,戏剧本身就是口传心授的技术活儿,需要后继传人延绵和发展,但是鉴于其发展环境,许多年轻人都不愿涉足这一文化领域,这就进一步制约了戏剧文化的改革发展,形成了恶性循环。

三、对策措施思考

当务之急,戏剧人有必要正视现状,直面问题,从搞好自身业务发展出发,厘清创作思路,改变创作观念,既要确保保留传统文化的本质与内涵,也要接轨市场与大众,不能一意孤行。要把自身摆在群体中去考虑问题,确保戏剧作为文化传播形式能切实融入百姓文化生活之中。2010年和2011年,杭州越剧团先后和落户杭州的文艺名家赖声川、赵志刚合作排演了《新暗恋桃花源》、越剧《谍海情僧》,拓宽了创作思路,卓有成效,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加大创作创新力度的例子。我觉得有必要思考三方面的问题。

(一)思考为什么而创作

什么是戏剧?戏剧,是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为什么而表演?目的是通过故事的叙述、人物的塑造,在艺术渲染中给予观众感悟和启迪,从而传达一定的信息或体现一定的教育意义。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社会效应”。如果一部戏剧无痛点,无感触,那么它必定无法传达思想信息,无法引导公众的道德观,必然也就起不到影响社会和受众的最终效果。如果不能引起社会效应,戏剧仅作为传统被珍藏,就无法体现其存在的价值。所以,结合时代背景,顺应发展形势,以社会效应为导向创作剧本,应作为戏剧首先立足的问题。

(二)思考为谁而创作

前两年,有部电视剧很火,叫《步步惊心》,杭州小百花以此为题材,编排成越剧版,搬上舞台,一度成为关注热点,被称作“惊艳亮相”。之所以这部戏曲会得到如此多的关注,是因为《步步惊心》这部剧作本身的市场价值,也是基于其本身的受众群体。打造热剧,跨行传播经典,既是对原著的创新,也是对戏曲艺术本身的传播。这也说明,文艺创作必须要秉持人民之心,从百姓角度出发,才能表现出这个时代独有也应有的特色。法国戏剧理论家F.萨赛是这种观念的代表,他断言:不管是什么样的戏剧作品,都是为了给观众看的,“没有观众,就没有戏剧”。因而,戏剧的一切元素都必须与观众的欣赏相适应。戏剧创作只有深入基层,扎根人民,才能接得住地气,成得了气候,这个方向一定不能偏离。

(三)思考怎么创作

一是创作要与市场接轨。创作过程中,要立足受众进行创新,但是绝对不能因为市场而降低戏剧作为艺术本身的品质,要围绕戏剧的核心,加入具有时代气息的素材,有针对性地面向不同受众投放市场,在固本护源的同时,创作出特色鲜明的群众戏剧。二是创作要有输入和输出的互动载体。2014年,浙江所推出的“浙江好腔调”系列展演活动就是面对基层所展开的新颖“双输”平台,一方面能够扩大戏剧文化在基层中的影响力,促使老百姓进一步了解戏剧作品,并且能够喜爱上这个更为直接的传统舞台文化;另一方面能够通过与群众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听取关于戏剧创作和表演方面的意见,获得更多接地气的创作素材。三是创作要有更多的结合。戏剧创作不能孤立发展。有关调查稻荼砻鳎有82.74%的受众认为戏剧需要在“注入新血,与现代文学相结合”方面进行改进,以尽快走出当前的发展窘境。这足以说明创新与改革在戏剧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与其他文学的结合并不会改变戏剧文化的本质,相反也许通过尝试互补和促进,能够点亮戏剧的发展之路。

四、结语

有调查数据表明,18岁至23岁的年轻人中有61.31%的人在有机会的情况下还是愿意去学习戏剧的,这说明戏剧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依然在受众群体中占据重要的位置,但鉴于戏剧总在门内热闹,却没有更多地普及,使得它被迫成为“小众文化”。郭德纲跨行表演京剧引起了不小的舆论,却也因为名人效应让更多的人知道了《铡美案》,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儿。反向思考,戏剧创作不仅在于剧本挑选、编剧创新等,也在于表现形式和途径,大胆尝试和探索,或许我们能够通过改变浙江地方戏剧现状而引领中国整个戏剧市场走出尴尬局面,或许我们能够看到戏剧在城市群体中的再次繁荣。

参考文献:

[1]徐宏图.浙江戏曲史[M].杭州:杭州出版社,2010.

[2]浙江省文化厅.浙江省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1[Z].杭州:浙江省文化厅,2011.

[3]刘世锦.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2013)[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4]裘珍媛.民营剧团遭遇发展瓶颈影响文化服务基层[J].大众文艺,2014(13).

[5]张慧.当代地方戏发展的困境与保护发展路径[J].东岳论丛,2013(12).

篇8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一度发展低迷的工艺美术事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恢复和发展起来了。随着国家工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进一步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便成了工艺美术的时代课题。过去那种致力于观赏性传统工艺美术的教育状况显然已经不适应新的形势和时代要求。与人民生活需要直接关联的室内环境设计、装饰设计、服装设计、商业美术设计、包装设计和日用工业产品造型设计等现代工艺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成为工艺美术事业的主流。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国民接受高等教育的水平不断提高,部分职业学校教育还没有真正完成从培养以设计为主的专业人才的教育向培养以制作为主的操作人员的教育的转变,依然是以传统教育模式为主导。再加上受国外现代教育观念和理念的影响,有些职业学校盲目引进外来文化作为支撑,没有和我国具体国情相结合,这造成学生虽掌握一些理论知识、新理念,却不具有较强的技能而很难适应目前市场需求。而部分中等的工艺美术职业教育已从原来的完成型教育转变为继续教育的一部分,成为高等工艺美术教育的基础教育。近年来,职业学校工艺美术专业的学生的专业素养、文化素养和职业素质从整体上看均有所下降,而且参差不齐。生源现状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对职业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问题。我们应该将传统工艺美术文化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培养掌握我国传统工艺美术技能、现代技术并具有时念的多技能型人才。

二、在职业教育改革中应该着重抓好的几个问题

突破传统课堂教学僵化死板的固有模式,请传统工艺美术大师进校园传艺,让学生走进民1''''4工艺美术作坊学艺,走有地方特色的职业教育之路。“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传统工艺美术积聚了优秀的艺术传统和卓越的工艺技术,凝聚了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人的智慧和心血,从而处于显著的地位安定、和谐的氛围有利于展现人的本能力量,有利于制作者与制造物的情感沟通,那么人情味和亲和感自然地融入到制作过程和制造物之中。”“父传子子子相传、师传徒徒徒相传”的传统工艺传承方式使得学校教育很难做到对传统工艺美术精湛技艺的发扬传承,对于传统工艺美术的学习,往往只停留于表面了解而不能深入探究。这就使得我们应该对工艺美术职业教育重新进行定位,改变过去以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和现代教育中过分强调以软件技术替代技能的局限性。首先,我们结合各地特色和民间工艺美术资源,请传统工艺美术大师进校园传艺。例如,在陕西我们可以请陕北民1''''4剪纸大师高凤莲进校园传艺,让学生学习陕北剪纸技艺,了解北方黄土地文化的质朴、粗犷。此外,户县农民画、耀J,I1窑陶瓷、宝鸡凤翔泥塑等更是我国民1''''4工艺的瑰宝,我们可以请它们的传承人进入校园,为我们的工艺美术教育注入真正的传统文化和技艺。同时,我们还可以将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引入学院传承发展。如,苏州桃花坞木版雕刻艺术研究会就进驻了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并设置了专门的工作室和桃花坞木版画展馆,与学院的木版画工艺课程紧密结合,使得面临衰落甚至消亡的传统桃花坞木版画在这里得到了保护、传承和发展。其次,每个学院的设备和资源都是有限的,有的往往还受到很大的限制,我们选择校外的资源——“地方民间工艺美术作坊”作为基地,让学生直接走进民间工艺美术作坊学习,去体验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实践中学习实用的技艺。同时,这也给地方民间工艺美术作坊带来了另一个发展的机遇——有了新的传承人,改变了传统文化传承观念,开始普及化发展。

如,笔者所在学院的陶艺课程就选择在陕西富平陶艺村作坊进行实践学习。富平陶艺村是国内首家国际陶艺协会(IAC)会员单位、陕西省文化产业基地、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现已建成2万平方米的7个国家馆及国际陶艺文献中心,展出了来自50多个国家的260位陶艺世家的3000余件(套)陶艺作品。在这里,学生受到了当地浓厚的传统陶艺文化感染,领略了国际陶艺作品与文化的艺术魅力,其相关文化知识和技能也得到了提升。同时,这对教师也是一个提高,教师的教学才能在这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挥,新的教学理念与传统文化、技艺在这种相互碰撞中得到了升华。在我国,这样的作坊很多,而且各地的民间工艺作坊都具有一定规模和特色,如乌镇林家铺子蓝印花布、贵州蜡染、陕西凤翔泥塑与木版画、户县农民画、陕北剪纸与布堆画、绥德石雕工艺等。同样是陶瓷,耀州窑工艺文化、景德镇瓷器工艺文化、定窑的瓷器文化等都各具特色。同样是漆艺,“北京以雕漆、镶嵌、刻漆、雕填为特色,以仿古家具为主;福州以脱胎漆塑、彩绘为特色,以瓶、盘、杯、盒等小型器物为主;扬州以平磨螺钿、镶嵌为特色,多为家具、屏风;山西平遥、新绛分别以‘堆古罩漆’、云雕为特色,以家具为主;四川成都以雕填、重庆以研磨莳绘为特色,产品多为小型器物;甘肃的天水、天津、陕西等地的漆器与北京的大同小异;上海、苏州的漆器与扬州的也无二致;还有贵州大方的漆器,以皮胎著称;安徽屯溪的漆器,以菠萝漆见长;中国少数民族的漆器,如彝族的食器、酒具和藏族的食器等,风格粗犷,富有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水平,和楚汉漆器一样,对发展中国现代漆器颇有启示”。我国传统工艺美术蕴含着精湛的技术与丰富的知识,承载着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价值观念,特别是它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功用价值,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其绚烂多彩的外在形式和深远厚重的文化内涵,彰显着我国各地特色。

日本著名的民1''''4Z-艺研究家柳宗悦从民间工艺与人的生活质量的关系中得出结论,即“美的物品必然形成美的生活,必然培养美的情操”。他说:“工艺文化有可能是被丢掉的正统文化。原因就是离开了工艺就没有我们的生活。可以说,只有工艺的存在,我们才能生活。从早到晚,或工作或休息。我们身着衣物而感到温暖,依靠成套的器物来安排饮食,备置家具、器皿来丰富生活。因此,如果工艺文化不繁荣,整个的文化便失去了基础,因为文化首先必须是生活文化。传统Z-艺因传统的造型语言和手工性质,能唤起我们对其无比的亲切感,这是现代工业的理性所不能代替的。”因此,工艺美术职业教育应密切结合地方特色,传承和发展我国传统工艺美术的文化与工艺技术。工艺美术职业教育必须将传统文化和工艺的传承与现代技术和观念的时代性紧密结合。这也正是工艺美术职业教育适应我国行业发展现状的需要。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网络技术不断完善,快餐文化等普遍流行,更由于西方文化的渗透及现代人对本土文化和工艺美术的漠视,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面临着极大的困境。“许多工艺美术品种正濒临‘人亡艺绝’的失传境地,这造成了工艺文化链的断裂。那是因为虽然传统工艺美术文化具有东方文化所蕴含的含蓄、淡雅、空灵的美学趣味,但在工艺技术方面却不能适应目前工业科技高速发展时代的生产。”但是现代人们对于工艺美术生活物品、产品,不只需求其功能的实用性,而是越来越注重其情感因素,喜欢亲近大自然、返璞归真、具有个性的产品。“传统工艺美术在当代的发展应采取传承与适度开发相结合的策略,即在保留传统工艺美术审美特征的基础上,根据现代人生活方式的需求,进行产品的延伸性开发,使产品为普通民众喜爱,走进普通人的生活。”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不仅要继承传统文化和工艺,同时还要紧密结合现代技术和观念的时代性,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职业教育的具体教学永远不能离开实践与市场需求,特别是工艺美术职业教育应该以手工艺技能为基础,必须适应当今社会市场的需求,在教学中应时刻贯穿“探究、合作、自主”的教育理念。“项目教学法”、“主题教学法”是值得我们在课程教学中推广和实施的两种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虽源于美国并盛行于西方国家,但它同样适用于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开设工艺美术类专业课程已经有16年之久,过去强调学生造型基础的重要性,开设课时也比较多,专业设计课程的学习以理论为基础,以致学生没有多少机会可以与社会实际联系。我校培养的人才在知识和技能上都不能很快适应社会市场的需求,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

篇9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6.05.064

Study on the Coupling Development of Moder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and Tourism

WEI Xi-ling1,GUO Qing-xia2a,WANG Yan2b

(1.Hubei Institute of Commerce and Trade,Wuhan 430079,China;2a.Tourism Development Institute;

2b.School of Tourism Management,Hubei University, Wuhan 430072,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n the coupling of moder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mechanism and development dilemma,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wo coupling coupling principle and five concrete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tourism; moder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the coupling development mechanism; development dilemma; countermeasures

“生态农业”一词,最早于1924年在欧洲兴起,由美国密苏里大学土壤学家从土壤学视角提出[1],20世纪30年代先后在瑞士、英国和日本等国得到发展。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20世纪80年代生态农业开始在中国兴起,从原始的传统农业逐步向现代化、多元化、生态化及规模化的可持续发展方向进行转变。伴随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人们在享受现代化和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越来越向往大自然清新的空气和淳朴的田园气息,对乡村的原始魅力充满期待,渴望远离城市喧嚣,沉浸于传统的铁犁牛耕、男耕女织的世外桃源生活。因此,现代生态农业与旅游业的耦合发展势在必行,研究两者的耦合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不仅能满足广大旅游者的乡村旅游需求,丰富旅游业空间内容,更重要的是能够极大地延伸并拓宽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业附加值,促进其健康可持续发展。但是现代生态农业的规模化机械式发展可能导致乡村传统魅力的消失,改变旅游者追求的原始乡村意境。所以两者耦合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引起足够重视,通过有针对性的局部保留来传承乡村的地方性文化,实现现代生态农业与旅游业的高效耦合发展。

1 现代生态农业与旅游业的耦合发展机理

耦合是物理学中的概念,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运动方式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至联合起来的现象,是在各子系统间的良性互动下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动态关联关系[2]。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产业边界日趋模糊,产业融合日益明显,产业耦合成为研究热点。高楠等[3]以耦合模型为基础,对西安市的旅游业与城市化的协调发展进行了研究;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耦合最受关注[4-7];另外也有一些学者[8,9]对农业与旅游业的耦合发展进行了研究,认为借此可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拉动整体产业升级。现代生态农业与旅游业的耦合是以二者的良性互动为基本前提,通过彼此依赖、协调、促进的动态关联关系进行联合。其耦合机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农业需要综合性的发展优势和农业耦合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1.1 农业需要综合性的发展优势

传统农业在种植业方面所占比例过重,内部结构欠合理。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升级转化,改变了以往非生态的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现代化、规模化、生态化更加重视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但是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不高,综合性不强,很多农业资源仍处于封闭状态,丰富的农业资源优势并未得到充分发挥。而旅游业具有强大的推动力,通过对农业资源的旅游开发,挖掘其特色价值,能够极大地促进第一产业的资源优化,大幅度提升农业产品的附加值。农业产品进行旅游加工之后便注入了观赏休闲价值,产业链得以延伸整合,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增收途径,带动土地及劳动力的合理利用,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促进乡村更好更快地发展与进步,极大地发挥综合性的发展优势。因此,从现代生态农业的角度而言,与旅游业耦合,是农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1.2 农业耦合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21世纪,随着社会与科技的进步,人们收入水平不断提高,闲暇时间增多,再加上城市化人口数量上升,生活节奏加快,工作竞争日趋激烈以及生活压力不断增大,人们的旅游需求越来越多样化,渴望通过旅游来放松自己,借助一种新的旅游方式来享受生活。与此同时,工业化与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大量物种不断消亡,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城市空气质量越来越差,人们对大自然的依赖情感呼之欲出,渴望亲近自然、融入自然,向往农村的绿色环境与地方特色。现代生态农业的兴起与发展则给旅游业创造了更广阔的平台,在高科技与生态化农业生产过程的基础上融合了多种旅游形式的独有特色,游客不仅可以欣赏到乡村旅游中秀美的田园风光和淳朴的风土人情,见识到科技旅游中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奇妙的科技景观,还可以享受到生态旅游中独有的原生态景观和特殊的地域风貌。旅游业与现代生态农业的耦合发展,既能满足旅游者对农业的内在需求,又能拓展旅游业的空间和内涵,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4.2 现代农业与局部保留传统特色的旅游相耦合

某种意义上而言,现代化是对原始传统的一种否定与升级。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汲取了历史与科技发展的精髓,但是对原始传统的回顾与学习却是了解农业历史发展脉络至关重要的环节。可以通过一定的区域来保留与原始传统农业相关的生产方式、传统作物或织布机、铁犁、铁锄、铁耙、风车、水车、石磨等农具,汇集多种与此相关的实物、模型、图片以及录像资料等,借助旅游之力来传递农业文明气息,展现农业的原始吸引力。此外,旅游业还可以深层次地挖掘园内水果、花卉和其他植物的历史故事,充分体现农业的历史教育价值。在把握各个年龄、性别的游客市场的基础上,通过神秘感来吸引旅游者的注意力:利用水果、花卉和植物等设计精美的艺术品吸引女性消费群;利用高科技的无土栽培方式、新奇的物种等吸引成年人消费群;利用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农具等的对比展示吸引男性消费群;利用整个园区的生态环保意识、寓教于乐方式吸引青少年市场,尤其是学生群,可以与当地的学校等教育机构达成协议,定期组织一部分学生前往体验学习,丰富其课余生活。

4.3 保护与发掘乡村文化,现代与历史相耦合

乡村文化是农业与旅游业耦合的精髓所在,现代生态农业与旅游业耦合的过程中应该以保护与发掘乡村文化为核心。通过现代化的设施设备生产出来的高科技农业产品,在旅游者看来并没有多大程度上的乡村特色价值,但会直接影响到农业与旅游业的耦合效果。因此,两者耦合时应强调乡村文化的重要性,充分发掘乡村的手工艺特色。这些手工艺大多取材于自然农业资源,以农作物或乡村生活废弃物为原料,体现了民间社会节俭的传统观念,鼓励在节约原则之下的无限创造力。独特的乡村手工艺作品,如草柳编织、炕席、纸笸箩、雕刻、塑作、陶瓷、金属工艺、刺绣纺织等,融合了乡村文化的现代与历史元素,均为乡村传统文化的代表。可以对这些特色鲜明的手工艺产品进行不同程度的纵深开发,将其发展成为实用性较强的餐具、家具、家居装饰或者旅游休闲用品供旅游者购买,既能充分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异的消费心理,又能很好地发扬与传承乡村文化。

4.4 现代农业的先进性与传统农业的绿色性相耦合

据医学报告显示,当人们置身于农村清新绿色的环境中时会感觉非常舒适,植物的香味作为空气维他命,对人体机能有一定的理疗功效。现代生态农业与旅游业的耦合发展,可以将现代农业的先进性与传统农业的绿色性相结合,深入挖掘现代生态农业资源的绿色功效,提升农业产品的附加值。以保健疗养功能为主题,满足旅游者休闲之余仍能满足强身健体、美容护肤的需求。乡村曲折的道路、复杂的地形等本身就是天然的养身场所,在此基础上可以再配合设计一些与农事体验项目相结合的活动项目,让游客玩得尽兴,也养得安心。此外,不同的水果、花卉等均具有不同的营养价值,可聘请国内外知名厨师取其可食用部分加以烹饪、设计,营造一种温馨浪漫的氛围,让游客体验到别具一格的“盛宴”;还可以利用果子、树子等榨油,利用水果、花卉和其他植物等制作特色菜肴以及不同口味风格的冰淇淋、果汁饮料、特色小吃等,使游客不仅在“吃”上大开眼界、大饱“嘴”福,同时也有益于身体健康;另外针对女性消费者,可以利用不同类型的水果、其他花卉、植物来设计天然的泡澡浴,实现美容护肤、强身健体、舒缓压力等功效,一举多得。

篇10

原生态唱法及其特征

原生态唱法是一种由心声、用心唱、无修饰、自然流露的歌唱形式,是在自然的状况下情感的流露和声音的表达。原生态唱法是流传在民间的一种传统演唱方法,演唱内容是不同历史时期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具有较强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具有特色鲜明的乡土韵味、生动传情的音乐表现特征以及质朴无华的演唱风格。

原生态唱法是在特定时空和生态环境中自然传承下来的民族民间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丰富多彩、形式繁多的各种民间音乐,如民间歌曲演唱、民间戏曲演唱、民间曲艺(说唱)演唱等。原生态唱法是中华文化的积淀,是中华民族灿烂文明、丰富文化的组成部分。

原生态唱法有3种不同的用声方法:1 真声唱法。是原生态唱法中最常见的演唱方法,其声音自然嘹亮。2真、假声结合唱法。演唱时中声区用真声,高声区用假声。衔接圆滑,不同音色的对比形成了独特的表现风格。3真假声混合唱法。同一民族地域的歌手在用声方法上有混合,并非完全统一。呼吸、发声、共鸣等歌唱器官协调自然,声音刚柔相济,收放自如。

原生态唱法的独特之处在于演唱者运用闭气技巧,使气息猛烈冲击声带,发出粗壮的气泡声,形成低音声部。因此,原生态唱法对演唱者嗓音条件的要求较高,歌唱状态自然真实,演唱上结合当地方言,富有乡土气息,在气息运用上要稳固扎实,真实地表达民族文化,完整地表达出民间音乐作品的内涵,使其极富感染力。可以这么说,原生态唱法的许多歌手基本功扎实,歌唱技巧娴熟,歌唱技术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与“学院派”的演唱风格相比,原生态唱法所受的束缚更少,对于民族风格的表现也更加开放,其风格表现原生态源于人们的生活实践,所演绎的歌曲将通过民族风俗、艺术以及语言以最真实的状态展现出来,融合了各族文化和人民智慧的结晶。厚重的历史、传统的文化、独特的民族特性为原生态歌手们提供着取之不竭的精神营养,赋予了他们卓越的艺术才能。

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现状

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民族声乐,在传统的民族民间唱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传统戏曲、曲艺唱法以及民歌唱法等影响。20世纪40年代以来,我国传统民族声乐逐渐向现代民族声乐的转型,在继承传统艺术精华的同时借鉴西方美声唱法,逐渐形成独特的歌唱艺术形式。可以这么说,现代民族声乐是受西方美声唱法影响、从原生态唱法中派生出来的新型演唱形式。

1956年,沈阳音乐学院建立民族声乐专业,成为国内最早建立民族声乐专业的高校。随后,上海音乐学院和中国音乐学院先后建立了民族声乐专业,培养了才旦卓玛、德德玛、吴雁泽等一大批优秀人才,形成了一南一北两大阵地,带动了全国艺术院校和音乐学院民族声乐专业的发展。

1958年,声乐界发生了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土洋之争”:从国外留学回来的教师以洋唱法为基础进行教学,另外一批本土教师以传统唱法为基础进行教学,两者均强调各自教法的重要性,至今讨论仍没有定论。时至今日,国内艺术院校和音乐学院仍按照以上两种思路进行民族声乐的教学工作,受到西方美声唱法的影响较大。

近年来,艺术院校和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的发展进入“瓶颈”期。一方面,民族声乐发展的国际化受到西方美声唱法的影响。另一方面,民族声乐的商业化发展受到流行音乐的影响。在众多因素的影响下,现有的民族声乐教学模式很难培养出优秀的民族声乐人才。特别是忽视原生态的民族语言以及民族风俗的原生态艺术,对于民族声乐的认识停留在较低的层次,导致民族声乐的发展难以实现突破,也难以在保留传统风格的基础上实现创新。

如果能将原生态的唱法使用到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不仅能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唱法,更要理解歌曲背后的民族特点和文化背景,对每个民族不同的演唱风格进行了解和学习,将民族声乐的发展回归到民族文化中,从原始的生活文化中寻求发展的道路,从而彰显民族声乐的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和时代性特征。

高校原生态唱法的教学策略

高校原生态唱法的教学要向多元化发展,要形成相应的多元化教学模式。这就要求对民族音乐文化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探索,转变学生对民族声乐的态度和观念,将多元化教学理念渗透到实际教学过程中的所有阶段,在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塑造学生的多元文化价值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出优秀的民族声乐人才。

从教学过程看,扩大对原生态民歌能力较强的学生的招收规模,由于这些学生所生活的环境各不相同,基本具有本地民族声乐基础,对这部分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和改造,能够使学生自身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此外,高校也要提高原生态歌手出身教师的比重,教师在民族声乐多元化教学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可以更好地带动学生们了解民族地域特点,透彻地掌握民族声乐专业的内涵,将民族特色更鲜活、强烈地表达出来。

从培养基础看,据调查,现行中小学音乐教材中过半是近现代的创作歌曲,而包括改编在内的中国民歌不到30%。早期教育忽视民歌,不利于民族声乐的传承,造成了高等院校音乐教育的先天不足。民族音乐素养的缺失,特别是在“学院派”的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高校音乐教师,很难进行原生态教学的尝试。在教材的改革上,必须对民族声乐教材进行改革,尽可能补充原生态、戏曲音乐以及原生态唱法的素材。

从课程设置看,要进一步优化,合理调整民族声乐教学的课程设置。将传统文化和精神的继承、声乐基本技能两方面作为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核心。在保证基础教学效果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民族音乐的比重,遵循民族声乐的本质特征,开设专项的民族声乐课。一方面要利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让学生掌握基础的声乐技能、理念。另一方面,还要使用多样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将原生态的典型曲目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声乐教学的质量。

从教学内容看,就当前高校声乐教学现状而言,很多高校仅将曲谱作为教材的内容,忽视了音像材料、音响材料的重要性,使这些教学材料的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影响多元化教学效果。因为高校应丰富教学内容,选取其他形式、内容的教材,通过图像、音像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更加直观、全面地理解声乐知识,尽可能让学生多接触不同形态的民族声乐。把握世界民族声乐的发展趋势,邀请民间艺人进课堂,创造田野采风的机会,深化对民族声乐的探索和分析,透彻地分析演唱技巧及作品的风格特色,提升自身的审美观。

从演唱技巧看,高校原生态唱法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关键之处就在于对其演唱技巧的借鉴。尤其是在演唱各地的民族歌曲时,尽量做到对各地民歌演唱风格的把握,其中主要包括各种方言的吐字、旋律的润腔、真假声运用等,而这些则是无法在乐谱上明确标示出来的。要从方言人手,总结旋律的走向和演唱的音色特点等,全面了解原生态歌曲风格,体会原汁原味,获得实际感受,都是学习和研究民间歌唱艺术的最佳途径。加入这些技巧将能够更加真实地将这些作品的味道释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