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的发展范文
时间:2023-07-07 17:35: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水利工程的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必要性
伴随着21世纪科技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也在不断加强,水资源作为一种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物质资源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俗话说:水是人类生命的源泉。而“不要让地球上最后一滴水成为人类的眼泪”,更是从心理上给人类震撼,告诫人们珍惜水资源,珍惜用水。但是,事实却不尽然,二十世纪以后,地球上人口数量剧增,城市化水平的发展速度突飞猛进,而水利工程事业也因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水资源的利用幅度加大自不必说,重要的是,伴之而来的严重水资源浪费。据不完全统计,全球海洋水资源占总水量的97.2%,而陆地水尚不足3%,其中河流水仅占0.0001%,中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水旱频繁的国家,如果按水资源总量来排名,中国的水资源占全球的第六位。但是按照人均水资源来排名,在世界上排名110位,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另外,一些社会现象、社会动态更是加剧了我国水资源紧张的现状,大批农民工如今涌进了城市,伴之而来城区水资源供给加大,有时甚至不能满足需要,超出了地区供水的能力范围。另外,工业用水未经过处理排入地下水,严重污染了潜在水资源,造成水资源的浪费,更是加剧了水资源的供用紧张。基于此,我们应该立即采取措施,保证水资源的供给,水利工作者必须向资源水利侧重,并注重运用科学的手段来开发利用水资源,满足人们的需要和工业用水,有利于实现水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具体内容
实际上,人们对于资源水利有所误解,资源水利并不是完全取代了水利工程,而是在水利工程的基础上更适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同样重视修建水利工程,只不过是通过资源水利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做到对水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如果要将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工作做到完美,那就必须掌握相关的方法,做好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水资源的有效保护等方面,如果对其进行细致的划分,则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改变人们对于传统水利工程的看法,宣传资源水利的优势,从思想上让人们意识到资源水利的可持续发展性。传统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模式目前已经不能够再适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水利工程建设的需要,因此必须向专业化建设管理体制改变,由于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只在物质上得到了满足,然而思想上并未从传统水利的观念上转变过来,将传统水利向资源水利倾斜则能够弥补在解决自然灾害中的水资源浪费的不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维护水资源的生态平衡。
(2)大力推进资源水利的发展进程,完善水利的内容并将资源水利完全运用到目前社会发展建设当中。实际上,传统的水利工程存在着诸多的弊端,如解决问题的单一性和片面性,它主要解决洪涝灾害所酿成的损失,与之相比,资源水利则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许多问题,资源水利通过研究社会经济的水资源的关系来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为水利工程制定出一个合理而严谨的水利工程方案,在无形中保护了水资源并促进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资源水利主要是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和技术水平来解决水污染,水资源浪费等问题,侧重于水资源的调查分析、科学开发、节约和保护,资源水利的核心是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资源,如何处理好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关系,使水资源在整体上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道德效益和环境效益,关键就在于搞好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资源水利基本上涵盖了水利工作的各个方面,资源水利强调水利建设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对工程的考虑不仅要考虑对单项工程的可靠性,而且要考虑这项工程在整个流域、整个区域的合理性;不仅要考虑工程的规模、标准,还要考虑这项工程与大系统水资源状况、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关系。资源水利是对工程水利的延伸和发展,工程水利和资源水利都是一定生产力水平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历史产物。从工程水利转到资源水利,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治水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客观需要,也是大势所趋。基于此,我们应该大力发展资源水利,使其更加详细具体。
(3)对社会各个部门的水利利用和排放进行科学的管理。在规划工利工程的设计时,要将自然因素综合起来考虑,不仅要考虑单项工程的合理性,也要考虑该项工程在一个地区、一个流域或者在全国的合理性,此外,工程措施以及非工程措施也应在考虑的范围内。提高法制政策保障水平,真正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纳入法制轨道,遵循自然规律的经济规律,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从促进和保障水利与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出发,制定水利投资、建设和水资源管理的政策。
3.如何推动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进程发展
(1)加大资源水利的宣传教育工作。首先要使资源水里的观念深入人心,才能使资源水利的建设发展更迅速。相关水利部门不仅要对水利工作者加大思想教育工作,同时也要加强对广大人民的思想教育,使人人都能够认识到资源水利。
(2)加强对水资源的科学管理。针对淡水资源稀缺以及人们浪费水资源的现状,科学技术的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计划基建要统筹安排 ,改变以往的单纯工程计划,将节约水资源优化调度,水资源保护等方面的项目摆在重要的位置,统筹安排;改变以往重主体工程建设,轻配套工程的倾向,并努力做到一次建成生效;加强管理,彻底改变重建轻管的现象,现实生产过程中,大部分水利建设工程只注重建设,不注重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损失,所以在建设工程项目时,要切实建立有效地流域与区域相结合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制定和完善科学的用水定额和指标评价体系。
(3)政府要采取措施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水利技术人员,要使资源水利项目顺利实施,相关的技术人员是必不可少的,政府为此要建立健全相关的管理机构和教育机构,挖掘人才,是他们具备完善的水利工程知识,投入到水利建设中去,推动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发展进程。
篇2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生态环境;美丽中国;环保问题
中图分类号:TV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6-144-01
现代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社会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但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改变了自然生态。而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会导致人类生活环境的恶化。因此必须把生态环境保护融入到水利水电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行及管理的全过程,保证工程在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维护河流健康,坚持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一、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特点
(一)社会影响大
我国的水利水电工程因为需要工程征地,改线和维护等,所以在水利工程建设前期,中期,后期都会对附近的居民产生影响。有些时候水利工程的建造会影响到民众和企业的切身利益,甚至会对城市的经济发展带来影响;还有时候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对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进一步影响人们的生活环境。
(二)前期准备工作不够
由于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水利工程建设总量及建设速度迅猛,设计单位的设计能力与其承接的业务量极不匹配。但是许多而业主为了项目报批,将设计周期尽可能压缩,导致项目前期勘察不到位,设计粗糙,从而使得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变更较多,有的变得面目全非。这不但增加施工管理难度,延长工期,同时还会影响到施工建筑周围的生态环境。
二、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的环境问题
(一)水流控制问题
截流蓄水对下流的用水量有着直接影响,且水利工程的建设还会使得一些生物的生产环境发生变化。若水利工程的兴建破坏了动物的生存环境,对动物的生存、繁殖、过冬等行为也有着直接的影响。另外施工当中的废水与污水也给下游的水质造成了影响,处理好废水也显得比较重要。
(二)大气污染问题
在施工作业时,不可避免地需要用到水泥、粉煤灰等材料,然而这些物质是比较严重的粉尘污染。人体一旦呼吸到含有大量粉尘的空气,就会对人体肺部产生不利的影响,从而比较严重地影响到施工人员与附近居民的健康。
三、水利水电工程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一)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不少疾病如阿米巴痢疾、伤寒、疟疾、细菌性痢疾、霍乱、血吸虫病等直接或间接地都与水环境有关。如丹江口水库、新安江水库等建成后,原有陆地变成了湿地,利于蚊虫孳生,都曾流行过疟疾病。由于三峡水库介于两大血吸虫病流行区(四川成都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之间,建库后水面增大,流速减缓,因此对钉螺能否从上游或下游向库区迁移并在那儿孳生繁殖,都是需要重视的环境问题。
(二)对生物和文物的影响
我国是历史文明古国,文物古迹极多。水库库区淹没后可能对文物和景观带来影响,这一问题也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水库蓄水淹没原始森林,涵洞引水使河床干涸,大规模工程建设对地表植被的破坏,新建城镇和道路系统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分割与侵占,都会造成原始生态系统的改变,威胁多样生物的生存,加剧了物种的灭绝。如贡嘎山南坡水坝的修建,将造成牛羚、马鹿等珍稀动物的高山湖滨栖息活动地的丧失以及大面积珍稀树种原始林的淹毁。
四、相关意见和建议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改变了自然面貌和生态环境,使已经形成的平衡状态受到干扰破坏。并且这种破坏仅仅依靠当地自身的能力很难使生态环境得到平衡,经济得到发展。因此,应实行生态补偿机制,坚持“谁损害,谁补偿”的原则,明确生态补偿的主体及补偿的范围。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应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资金中提留一部分资金,用于对当地的生态进行补偿,来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平衡。
结语:环境保护问题是当前全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关注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高度发展后人们思想认识的升华所产生的必然结果。水利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保护生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因此水利工作者应进一步树立和提高生态与环境保护的意识,充分认识水利工程对环境与生态可能产生的重大而潜在的影响,在流域的开发,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调度及水库运行中,应充分考虑生态与环境的要求,使工程在造福人类的同时,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
参考文献:
[1]司源.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保护对策[J].人民黄河,2012(02).
篇3
一、目前我国中型水库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硬件设施不完善,经费不足
经费不足导致的硬件设施不完善是当前我国中型水库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方面是监测硬件不足,比如拦水坝、灌溉渠等监测不到位,水库的管理水平较低,即使有的水库有监测设备,也同样存在监测不完全的情况,而且也没有自动监测和控制的设备,另外,许多中型水库在管理建设过程当中没有建立相应的抗旱应急措施,使得水库的应急人员无法做到应急等。还有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在于政府的资金投入不足,农村地区中型水库的建立主要还是以兴利避害为主,大部分还是以公益性为主,这就导致水库管理环节缺乏必要的财政支持,管理费用短缺,没有长期稳定的经费支持,水库就得不到正常的管理,久而久之,水库也就因为无法正常使用而失去其存在的价值。
(二)单位内部管理混乱
中型水库中单位内部管理问题影响着整个水库的发展,因为水库不同地方的具体操作情况不尽相同,所以不同地方的管理方式也应该不同。整个中型水库的管理大致可以分为四种,分别是政府的直接管理、电力企业管理、私企管理和事业单位管理。虽然有着不同的管理方式,但是当前我国中型水库的管理仍存在单位职责混乱,单位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用于水库维修方面的费用少之又少,严重缺失,这样的管理方式最终导致水库工程中维修费用不足,水库的建设成本增加,最终导致水库的管理效率低下,水库也难以发挥它最大的作用。
(三)水库管理人员素质较低
从当前我国中型水库的管理层面整体来看,我国水库管理人员的素质普遍较低,他们大多为普通技术人员,高学历、高素质人才的比例整体偏低,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学历都无法满足水库管理对他们的需求,另外,一些管理人员是从基层员工走向管理岗位,缺乏实践管理经验和管理技能,而且自身的岗位角色转换也需要一定时间,做到与时俱进,尽快融入角色,是他们所缺乏的东西。最后,我国中型水库管理人员的危机意识不够,学习能力不够,学习的主动性不高,认为自己能够做到管理层这一步就足够了,其实不然,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新的开始,需要拿出比基层员工更大的勇气和学习态度来对待,缺乏危机意识是管理者存在的根本问题。
二、如何提高水利工程中中型水库的发展能力
(一)落实责任,加强培训
要想进行水库的有效管理,加强水库的安全管理是第一步。(1)建立相关的安全责任制度,领导带头,员工落实,安全问题,人人有责,哪个环节出了问题,责任就要落实到人,赏罚分明,形成一个完整的安全管理模式,从客观上来加强水库员工的安全意识。(2)加强员工的安全责任意识培训,多开展安全主题的讲堂,让水库员工明白安全责任大于天,使每一个安全管理人员都明确安全管理的措施和责任,另一方面,可以加强他们本身的安全意识,这是从员工的主观思想上来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
(二)协调管理水资源的分配
水库一方面要保证农业干旱时期的用水,另一方面还要与周边的用户进行沟通和协调,在农业灌溉用水和用户生活用水之间找到平衡点,在有限的水资源的分配上,从大局出发,保证用水的同时,还要保证水库的蓄水,做到旱能灌,涝能排,对水库进行科学的管理和调配,保证水库能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为地方经济的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三)提高水库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要想提高水库管理人员的素质,培训无疑是最有效和最直接的途径,水库高层要在价值观、经营理念和知识技能方面对员工进行培训,不仅要对他们的专业技能进行强化学习,更重要的是要对他们本身的思想态度进行调整,企业根据自身发展为员工制定一个培训体系和制度,全方位提高他们的知识、作风和品行。
我国水利工程中的中型水库对我国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条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中型水库的发展情况不容乐观,本文就我国当前中型水库的发展问题和相应的解决措施进行了简单分析,希望能引起社会学者的广泛关注。
篇4
关键词:生态水利工程;农业发展;概念;意义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9.086
1 引言
众所周知,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水资源的供应,如果水资源匮乏,那么农业发展将无从谈起。从这个角度来看,发展水利工程对于农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它是农业发展的命脉,同时也是其得以持续发展的物质保障[1]。尽管现代我国的农业发展小有成就,但是其基础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有待提升。我国农业的生产与发展受到来自经济全球化以及市场两方面因素的制约,其发展压力与日俱增。因此,加强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对于推动农业发展意义重大。
2 生态水利工程简介
顾名思义,生态水利工程将“生态”放在到了重要的位置,以保护或者改善自然生态为主要目标,或者是能够在客观上获得显著生态效益。生态水利工程注重施工过程中的环境友好性,避免这一过程中对于环境的严重破坏,在以生态需水规律的基础上展开运行管理过程。
作橄执水利的标志,生态水利工程主要包括如下两方面内涵:第一,生态水利工程的开发必须遵循科学的生态服务目标。在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之初,就应该始终注意对生态系统健康过程的维持,将其当做设计过程的约束条件,确保设计出来的水利工程可以迎合生态水文过程的要求。第二,生态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必须注重对地址的选取、布局规划以及经济性和环境友好性。极力避免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对环境成本的较大浪费,推动经济与生态达到一种共赢的局面。
3 生态水利工程对于农业发展的意义
3.1 有利于改变我国的农业发展的现状
从世界范围来看,我国属于发展中的农业大国,而要想发展农业,就离不开灌溉的重要作用。在我国求偶,灌溉面积仅占到了耕地总面积的二分之一,但是却在全国粮食产能中占到了四分之三,水资源短缺以及分布不均匀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这种现象在我国北方更为明显,其占有全国耕地面积的五分之三,但是水资源仅占到了19%。而且我国未来的粮食生产中心将会逐渐向北方转移,这就使得水资源供应和粮食生产之前的矛盾激化。尽管近年来对于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也有所加强,并得到了政府部门的重视,但是现代农田水利建设并不健全,灌溉以及排水等技术都有待提升[2]。同时当前的水利设施也无法帮助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影响,大大降低了我国农业的现代化进程,而且不利于农业的长远发展。从这一角度来看,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已经成为改善我国农业现状的迫切需求。
3.2 有利于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
历经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尽管我国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仍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升,人们对于农产品提出了更高层次的需求。要想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提升农业综合生产力可谓是关键因素,而且也有利于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这也是现代和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农业发展的中心任务。我们必须对提升农业综合生产力提高重视,我们必须坚持长时间的努力来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通过国内外的实践可以看出,要想提升农业综合生产力,加强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可谓是一项基础工作,同时也是一项重要的手段。通过科学完善的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目前的农田水利条件才有可能得到改善,才能够摆脱以往农村“靠天吃饭”的窘状,增加农田产出率,达到旱涝保收的目标,推动农业综合生产力的提升。
3.3 减少对水资源以及土地资源的破坏
作为一项人工设计的工程,水利工程的建设与实施本身就是对大自然水资源的干扰。与传统的水利工程不同,生态水利工程强调尽可能降低对水资源自然循环的破坏。注意到农田生态系统属于半自然半人工的生态系统。因此在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中,主要是以流域为尺度空间而展开,水流的总方向应该和流域的自然水向相同。应该综合分析原有地表径流的产汇和地下水径流的补给排泄等过程,所以,在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中,必须尽可能降低对耕地资源的破坏。目前,开展生态水利工程主要以对原有水利工程的改造为主,全面发挥出其对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功能。
3.4 有利于稳定农产品价格
我们知道,市场物价的基础便在于农产品的收购价格,要想稳定市场物价,首先就应该注重农产品价格的稳定。而要想确保农产品价格稳定,就必须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性,这就需要对农业生产提高重视,不断改善农产品的产量与质量,此时,加强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性便凸现出来。为此,我们必须充分抓住农闲时间,集中人力物力,通过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与实施,健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提升农田的抗灾能力,最终促进农业收成的上升,消除由于农产品供应不足而导致的价格频繁变动,提升农产品价格的稳定性[3]。
3.5 有利于加强新农村建设
在历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儿女始终在和自然灾害作斗争,尤其是与水旱灾害的斗争一直存在。历史上由自然灾害所引发的动乱不胜枚举。通过人们与自然灾害的抗争我们可以看出,要想改善人们生活、维持国家稳定,就必须真正降低自然灾害对农业发展的影响。我国的耕地面积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减少,但是灌溉面积却一直处于上升水平。受到国家相关政策的引导,我国的农田灌溉水平得以有效提升,真正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实践表明,唯有通过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与实施,我国农业的持续增收才有了保障,我国的农业生产条件才有可能改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才能够有强大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杨丽荣.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在水利建设中的运用[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2(11):198-199.
[2]唐建.试论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在水利建设中的运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08):128-128.
篇5
关键词:农田水利工程;现状;新形势;建议
中图分类号:F426.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3-0110-01
我国是农业大国,也是水利大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作为国家水利工程建设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和广大农民群体的生存。当前我国小型水利设施老化、年久失修、缺乏有效的资金投入,导致部分设施无法按设计要求运行、排水灌溉渠道不通畅等,进一步突出了加强建设小型农田水利的紧迫性。
1 农田水利发展现状及新形势
1.1 农田水利设施基础条件较差
当前,我国对水利工程的投资依然很大,但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投资偏少,农村水利设施小而分散的特点,致使该类型水利设施难以应对较大的自然灾害,直接制约了我国农业的发展。
近年来农田水利建设仍然存在部分薄弱环节:一是工程设计不够合理,未能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合理的设计,工程建设过程中,监督管理不到位,容易出现质量问题。二是工程的管理机制不够完善,工程建设完成后,未能建立有效的管理团队,及时发现质量隐患等,造成设施部分功能缺失,从而造成公共资源浪费。
1.2 农村土地流转模式,对农田水利发展的影响
2008年中央文件《关于推荐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规模化作业提供了很好的途径。农用地可以适度规模化经营,增强了农用地的灵活性。该模式下极大的方便了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间接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管理农田水利设施。
1.3 资金投入不足及缺乏管理主体
地方政府配套资金不能及时到位,且工程的占地费用、勘察设计费用、建设管理和青苗补贴已经占用了一部分资金,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资金减少,不利于工程的实施。对于农田水利设施的管理存在很大的缺陷,由于农田水利设施的特殊性质,只能由农村集体小组统一管理,然而这种模式对于当前农村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突出了具体农户经营者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管理的矛盾,未能具体规定相关人员的管理和运行责任,进而让普通农户对农田水利的管理忽视。
2 关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建议
2.1 对农田水利设施现状进行普查
由相关中央部门出台文件,进行全国范围内的农田水利设施普查,掌握当前农田水利设施现状,然后针对具体情况做出相应的政策调整,对重点灌区配套建设工程优先投资,对各个地区的农田水利建设做出具体的量化指标。
2.2 建设强有力的管理制度
要想解决工程建设中的质量和安全问题,首先需要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监管制度,从而保证资金的有效使用和工程的质量安全。明确建设、设计、监理、设计以及质量监督站的职责,特别是质量监督机构要有效利用检测设备,对工程进行检测,得出科学的结论,保证测量结果的客观公正。然后,要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监督管理,施工单位应该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保证工程质量达到设计标准。监理单位根据建设单位的文件要求落实监理责任,把控工程质量,杜绝施工单位偷工减料,敷衍完成工程,具体的实施应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建立和完善符合地方发展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制度。
2.3 完善建设资金投入机制
我国农田水利工程的特殊属性决定了,中央及地方政府是建设的主体,普通农民是具体的受益者。农田水利的公益性,对社会资本吸引力小,因此建设资金的来源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拨款,公共财政投入的多少决定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发展程度。针对地区发展不均衡的情况,政府部门应该统筹协调安排,更进一步加快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安排专项资金,通^建设示范性工程,逐步推广到全国,保证资金的有效投入,杜绝浪费。在资金的具体使用过程中,可以进一步完善和强化信息管理功能,发挥网络实时监控的优势,进而让整个项目的建设管理公开透明化,实现有效的监督,让普通群众也能参与到对工程建设的监督。
3 结语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组成部分,对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有着重要的作用。现阶段,我国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存在着诸多问题,譬如:资金投入不够、水资源浪费情况严重、工程建设过程中监管不到位等等,都制约了我国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可制定如下政策:有针对性的制定应对措施,加大专项资金的投入,加快工程建设;对广大农户进行水资源节约知识培训,提高其水资源危机意识;建立完整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服务体系,对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提高专业人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陈华.当前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10(21).
[2]孙文峰,薛启东.当前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12).
篇6
关键词:农业;水利工程;现状;重要作用;发展策略
农业是我国重要的产业,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要建设农业水利工程,对促进农业发展、人民增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当今农业水利工程建设的基本情况,对农业水利工程的作用、节水抗旱技术等进行简要分析,并为农业水利工程建设和发展提供几条可行性建议,以促进农业的发展。
1 农业水利工程
为了达到防洪、灌溉、除涝、供水、发电、水土保持、水资源保护等而修建的所有工程的统称。用于控制、调配自然界的地表水及地下水,达到除害兴利目的。农业水利工程的修建,能培养出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农业水利工程的建设作出贡献。
2 农业水利工程的现状
2.1 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参差不齐
专职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整体技术水平偏低,无法满足水利建设技术、管理的需求。由于工作条件艰苦,且待遇相对较低,也造成了人才的流失;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国国有水管单位的42万职工中仅有15000人是高级技术人才,这个数据充分说明了一点,我国农业水利工程方面的高级人才极其欠缺。
2.2 农业水利设施不完善
我国很多地区的水利设施都是之前建设的,大多都是一些小型工程,这些工程的设施都已非常老旧,有的甚至都超过了使用的年限,对设施的维护、维修力度不够;另外,国家对水利工程建设投入不足,对水利工程的建设带来不利的影响;改造水利工程是一项异常艰巨的过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地方政府对支持农业水利工程建设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缺乏资金支持。
2.3 对农业水利的规划不够完善
农业水利是一项复杂的任务,因此,只有制定一个详细的、科学的、长久的规划,才能实现农业水利设施的长久使用。就目前而言,我国的很多水利工程都缺乏完善的规划,对水利工程规划相关的衔接工作做的还不够好,甚至对于建设的核心区也没有一个全面的计划,这样就造成建设过程中问题的产生,例如:建设目标不明确,难以控制进度等。
3 农业水利工程的重要作用
3.1 促进农业发展
农业水利工程是提高农业生产力的重要条件。农业是我国的第一产业,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就是粮食,而农业生产能力的提高离不开水利工程,水利工程对于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3.2 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可以建设农村饮水工程来保障农民的饮水,供水工程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村环境卫生,减少或避免各种流行疾病的产生,因此,农业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是促进人民增收的基本条件,只有加强农业水利工程建设,才能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3.3 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是现阶段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促进生态文明现代社会建设的重要条件。水利在现代农业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农村生态环境改善不可或缺的保障系统;加快水利工程建设和发展,不仅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还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利工程建设为防洪、供水、生态等提供了安全保障,因此,要加强农业水利工程的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4 农业节水抗旱技术
4.1 节水抗旱栽培技术
深耕深松技术指以土蓄水,进行深耕深松,以便加厚土层,增加土壤的透水性,从增加土壤的蓄水量;选用抗旱的农作物品种,也可以达到节水抗旱的目的;在旱地上施足有机肥,可降低用水量55%左右,因此,要合理增施有机化肥,以肥补水,降低单位产量作物的用水量;防旱保墒的田间管理,正确运用耕种技术保持和维护土壤的水分;地面覆盖保墒技术,可选用一些容易找到的材料进行覆盖,例如:薄膜、秸秆覆盖。
4.2 节水灌溉技术
节水灌溉技术有很多,像田间地面灌水、管灌、波涌灌溉、畦灌技术等。其中,田间地面灌水技术可以节水20%,在习惯大水漫灌的的地区,可进行推广使用,长沟改成短沟,可以有效控制田间灌水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灌水的利用效率;也可采用管灌,一般可节水40%左右;采用地面灌溉技术和微灌技术,可节水80%以上。
5 发展策略
5.1 加强整治
要对农业水利工程和设施加强整治,对大中型灌溉排水泵站进行更新改造,要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对农田的灌排体系进行不断完善。
5.2 进行总体的规划
为了促进农业更好的发展,就要根据我国新增的粮食生产能力,作出合理的规划,由市、县组织,各乡镇负责实施,编制灌溉区总体规划,增加灌溉渠道和配套设施等,保证不打乱自然排水流势,立足实际,合理布置灌溉区,例如:在资源充足的地区,科学选择沟、渠,新建一些灌区,这样可以有效增加农田灌溉面积,也为农民灌溉农田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民灌溉农田投入的成本。
5.3 改进、完善农业水利新机制
对于完善农业水利工程新机制,需要发挥国家和地方政府的优势,要为农村水利工程建设提供财力的支持,加大对水利工程建设的投入力度,建议市、县将中小型水利建设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每年拨出专款,解决资金投入问题;另外,政府要做好水利工程建设的宣传工作,重点宣传建设水利工程对农民的好处,进而激发农民自动参与到水利工程建设中去,有利于解决水利工程建设所需的人力问题,有利于水利工程施工工作的开展。
5.4 以重点县水利工程建设带动其他水利建设
为了扩大农业水利工程建设的范围,就要加强重点县的水利工程建设,以拉动其他地区水利的建设。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并不断完善相关配套服务,以保障农业正常生产,实现旱涝保收的目标。
5.5 实施水利惠农政策
政府要加大对农民的扶持力度,按照区域面积,实施惠农政策,例如:实施电费、水费的补贴政策,减轻农民负担;实施水库管护财政补贴,确保水库正常运转,避免大旱之年无水可用现象的发生。
5.6 积极建设中小型水利设施
加快建设中小型水利设施,像小塘坝、小水池等。建设时,要立足当地的实际情况,不断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如喷灌滴灌、管道输水等,增强抗旱的范围和面积。
6 结 语
农业水利工程建设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促进水利工程的建设和发展,本文对农业水利工程建设的现状进行了论述,进而对其重要作用和农业节水抗旱技术进行了分析,最后为农业水利工程建设提供了一些有效的建议,希望可以为农业水利研究者提供一些借鉴经验。
参考文献
[1]魏为.农业水利工程的作用及其发展策略分析[J].湖南农机,2011(01).
[2]于德军.农业水利工程的作用及其发展策略分析[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3(10).
[3]毕英波.对农业水利工程作用的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2(01).
篇7
【关键词】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发展研究
农田水利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高效节水灌溉则是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但目前,节水灌溉工程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严重阻碍了高效节水灌溉的有效开展。因此,要理清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发展思路,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1.节水灌溉工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设计人员在设计节水灌溉工程时,没有对工程项目内的土壤、种植结构、水质情况等进行认真的勘察,主要是依赖以往的资料和自己的经验进行设计,导致设计中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而节水灌溉工程一旦建成并投入使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相关人员进行管理和维护,以至于很多节水灌溉工程不能正常使用,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主要原因是节水灌溉工程没有明确的产权归属,缺乏足够的配套资金和有效的管理方法。节水灌溉工程内的种植结构也存在着严重不合理现象,主要还是以春种玉米秋种小麦的传统种植方式为主,缺乏相应的高效农业,即使有,覆盖面积也比较少,使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不利于促进农业的增长和农民的增收,进而影响了整个灌溉区的经济收入。
2.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具体发展思路
2.1合理优化水资源配置,促进农业健康发展
我国水资源相对来说比较贫乏,所以,设计人员在进行水利工程项目设计时,要了解当地的水资源分布情况,合理优化水资源配置,促进农业的健康发展。在建设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时,要特别注意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树立农田水利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建设思路,促使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这样才能得到合理、科学地统筹,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在建设水利工程时要积极进行有效的环境监测和环境评估。在水资源的具体分配上,要始终坚持对总量进行有效控制,对配额进行有效管理的主要原则,使每一个用水单位的农田灌溉用水量和每一个灌区的农田灌溉用水量非常明确和具体。并努力让各用水单位和各灌溉区进行有效的管理,让他们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将有限的水资源科学地运用到每一个最需要利用的地方,实现高效用水的最终目的,促进农业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进而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2.2建设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工程
建设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工程,有利于带动整体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的健康发展。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要特别突出高效节水灌溉的主要特点,对各项主要指标进行严格的控制,实行农业连片或分区,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促进生态环境的良好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完美结合,成为现代化的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工程。这就需要在建设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工程时,要进行合理、科学地选址,主要遵循以下比较重要的原则:对不能进行自流灌溉的地面高低不平并且严重缺水的地区,对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并且种植的农作物一般是经济作物的地区,对当地干部和群众的思想相对来说比较先进、对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积极支持的地区,对社会治安整体状况较好的地区等有优势的地对进行优先选择。在这些地区建设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工程能够加快建设速度,提高建设的整体效果,对周边地区起到积极的带动作用。
2.3积极引进先进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
实现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是关键。因此,要积极引进先进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有效提高高效节水灌溉效率。要努力加强节约用水的灌溉工程技术、灌溉用水资源的优化调配技术等传统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还要积极引入先进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目前,新型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2.3.1根据生物技术研究而成的比较方便的调控灌溉技术
这个技术主要是通过对农作物生理特征的认真研究,发现农作物的主要生理周期,让农作物逐步适应在特定的生理期内进行亏水生长,进而控制农作物的疯涨,改良农作物的品质,同时实现高效节水和增加经济效益的最终目的。
2.3.2利用3S技术研究而成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简称GPS、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遥感技术,简称RS,也就是通常所说的3S技术,利用这些现代技术研究而成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利用3S技术,可以对农作物生长的各种信息进行准确的掌握,并利用计算机对这些信息进行详细的分析,通过分析得出农作物在某个阶段最适合进行灌溉,从而实现高效节水的目的。
2.3.3 结合微电子及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和智能化技术和生物学
将微电子及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和智能化技术和生物学进行有效的结合,建立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通过全程控制植物的生长和实时监测农作物内的水分,以及土壤水分,然后经过计算机的精密分析,实施变量灌溉,实现高效节水的目的。
2.3.4重视并加强对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管理
这就要求建立健全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管理制度,村组和乡镇协助进行管理,将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管理切实落实到实处,落实到相关的责任人。只有这样,才能使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并促使其长期发挥积极作用。
3.结语
水资源紧缺是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它不仅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而且关乎到国家安全。农业是我国的用水大户,其用水量约占全社会总用水量的 70%以上, 但其平均利用率只有40%左右。通过发展节水灌溉,在减少灌溉用水量的前提下满足灌溉需要,同时把节约出来的水量用于城市生活、工业生产和生态用水,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科]
【参考文献】
[1]王玉娟,吴欢欢.新形势下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发展探讨[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3(09).
[2]滕金福.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发展思路初探[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12).
篇8
关键词:水利工程; 移民经济; 发展规划
中图分类号:F40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3-145-002
经济发展规划是水利工程移民系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移民生存和发展的重大课题,是移民得以妥善安置、生产生活水平得以恢复和逐步提高的基础。水利工程移民系统经济发展规划基于特定环境,以特定任务为取向,涵盖自然和社会科学等多学科的融合,因此是一个包含诸多可控和不可控因素的复杂系统工程。从空间和世间维度上看,规划的对象和区域也会随着时间的递延而不断变化。这个特定的动态经济系统的研究,目前取得了一些成果。本文对规划原则、规划内容、规划目标进行较为系统的探讨。
一、水利工程移民经济发展规划原则
水利工程移民系统经济发展规划的原则是必须满足水利工程移民系统总体规划的原则与要求,力求反映移民系统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
1.以开发利用当地资源为原则
人类生存与发展总是依赖于环境。虽然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进步,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以来的环境从形式到内容都在不停的演进过程中,但依靠自然环境生活是不可改变的。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觉地控制人类自己的活动和合理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依托。因为地理位置的差异,交通、信息、流通市场等条件的不同,各个地区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的类型、开发潜力和生产价值等都有可能千差万别。同时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的过程中,还必须具备一套相适应的技术、资金、人才、信息、市场等配套措施。因此必须科学地研究开发目的地各种资源的优劣,根据当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因地制宜,确定开发的重点,扬长避短,发挥优势。
2.以农业为基础,适当发展二、三产业的原则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经济稳定、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离不开农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水利工程移民系统经济发展,必须遵循以农业为基础,适当发展二、三产业的原则,这是因为:(1)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农业国家,现阶段还不可能走农村移民大批进入城市务工安置的道路,而必须加强农业基础,在乡村中发展工副业,搞多种经营,发展库区经济;(2)水利工程移民绝大多数是农业人口,移民的生产技能主要还是农业生产技能。移民劳动力素质、人才、信息、技术装备、经营管理水平以及市场等,难以满足大批兴办工业企业的要求,相应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受到限制;(3)目前我国土地集约化经营不足,生产规模小而窄,经济效益低,农业还有发展潜力,可以走集约化经营之路;(4)立足于农业,加强农业基础,可为发展二、三产业创造良好条件。适当发展二、三产业并使之成为移民致富的重要经济收入来源。
3.移民经济系统发展与所在区域规划协调发展的原则
移民安置区经济发展的目标、水平、结构、途径、流通、市场等都离不开所处区域的经济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要求移民系统经济发展规划要与所在区域规划协调一致,利用所处区域的市场、技术、信息等,发展其自身经济,加快移民生产生活水平的恢复与提高。
4.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协调发展的原则
移民系统的经济发展必须综合考虑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注重三大效益的协调发展。这是因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获得理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先决条件。移民安置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是一个互相适应又相互对立的整体,解决得当就可以促进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共同协调的整体发展;解决不得力,就会对安置区的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和恶化,最终对移民的生存发展造成不可恢复的严重后果。因此,对于水利工程移民系统经济的规划发展,一定要注重开发与保护并举,利用与保护相结合,科学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资源储备,不断更新其储备恢复能力,使得社会、经济、环境三大效益都能得到共同发展。
二、水利工程移民系统经济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
1.农业生产发展规划
农业生产发展规划主要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果业、水产养殖业的发展规划,确定各产业结构、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生产发展规模与策略,主要生产项目的分析、论证和评价。
2.第二、第三产业发展规划
包括市场分析与预测,评价与选择移民企业的管理、组织模式等。
3.自然资源管理开发的综合规划
包括各类资源(水、水能、矿产、土地、土特产品等)合理开发方式、开发规模、开发项目的技术经济分析及其环境保护。
4.水利工程移民安置区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
总体规划主要确定水利工程移民安置区社会经济发展总体目标、产业合理布局、社会经济的发展策略、资源的合理开发、配置与保护。
三、经济发展规划目标
1.水利工程移民经济发展规划目标的设定
水利工程移民经济系统发展规划的目标,是确定水利工程移民经济系统发展的规模、模式、策略的依据。从理论与实践看,水利工程移民系统经济发展规划目标的确定是一项困难的工作。目标定得低,移民群众无法接受,安置问题难以妥善解决;目标定得高,则不利于开发利用水资源,影响到国民经济发展整体效益的发挥。根据有关水利工程移民安置的国家法律、法规与方针政策、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与要求,通过移民系统经济发展的真实案例,可以将移民系统经济发展规划的基本目标概括为:(1)移民搬迁后的生产生活水平不低于安置区当地居民的平均水平,或搬迁移民在搬迁年份的前、后年份生产生活水平基本保持不降低;(2)移民生产生活发展的速度,与安置目的地当地居民的平均发展速度相当。其中第(1)条基本目标是防止移民在比较短的时间内生产生活水平发生大幅度降低,保证移民安置区的安定。移民系统的发展最终总是要与所在区域经济系统融为一体。因此,第(2)条基本目标是保证移民系统纳入所在安置区目的地所在地区经济系统的发展,缩短移民系统消失的时间,防止移民与当地居民的差距越拉越大。
在具体实践中,测度水利工程移民经济发展规划基本目标的主要指标包括:(1)人均粮食占有量。它是水利工程移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移民的基本生活保障的需要。(2)人均年纯收入。它是测度移民生活水平质量高低的主要指标。(3)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它是反映移民经济发展规模与水平的一个重要统计指标。(4)移民经济发展增速。它是反映移民经济增长的速度,可以用以预测与评价移民经济发展的趋势。(5)其它指标。包括人均资源占有量,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卫生、教育、科技水平,环境质量,人口自然增长率等,这些也都是评价移民生产生活水平经常使用的指标。
2.水利工程移民经济规划制定的影响因素
确定水利工程移民系统经济发展规划的目标水平时,主要考虑的问题是:
(1)时间问题。目标与时间相对应才能动态地反映移民系统经济发展水平。制定的目标要尽量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这样利于解决水利工程移民问题。时间是各种指标的重要影响因素。水利工程移民系统应在国家财力、物力扶持的可能条件下,争取速度,尽可能缩短实现目标的时间。
(2)投资问题。水利工程移民系统经济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资金投入是前提条件。资金的运用须与国家政策、科技发展相统一,考虑资金投入的规模与效益,提高资金使用的周转速度,重视资金的时间价值,用辩证的观点和动态的观点确定资金的投入规模。
(3)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问题。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是水利工程移民系统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同时也是移民安置区经济发展规划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因此,规划目标的制定,必须考虑社会、经济、环境三者利益的相互协调。
基金资助:山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一般项目(编号:2012RKB01182);山东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科技计划(编号:2011YK063)
参考文献:
[1]黎强.探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J]企业技术开发,2011,30(9):43-44
篇9
关键词:农田水利工程 高效节能灌溉 发展思路 探索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能源危机也相继爆发,因此节能环保无疑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发展方向。作为农业大国,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是保障农业生产力的重要源泉,同时也是推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鉴于此,本文对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能灌溉发展思路的探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加强对农田水利工程与生态工程建设的结合
农田水利工程与生态工程的结合可以以生态的发展思路指导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从而完成对水资源的涵养和节约。由于受到气候特征和天气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降水量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使得不同地区的天然降水量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本文主要以某省市为例说明如何提高农田水利工程的高效节能灌溉。
本文中例举的省市,其地势特征为自西北向东南,平面、山地和丘陵依次呈现阶梯状分布。气候特征是典型的亚热带半湿润性季风气候,该地区四季分明,降水量在不受到特大环境变化影响时也表现的较为稳定,其年平均降水量可以达到1380mm,最大降水量为2280mm,年最小降水量也可以达到880mm,降水月份大多集中在5-8月,鉴于该地区有比较明显的降水特征和分布特点。因此,本文在充分分析其降水特点的同时,对该地区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提出一些针对性和适应性较强的建议措施,具体方式内容总结为表1。
通过表1中的四种措施可以发现,通过农田水利工程与生态工程的结合,充分的利用天然降水实现对农田的灌溉可以有效的保证节水效果。此外在采取不同的工程措施下,可以得到不同的实施效果,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可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应性较高的策略。其次,由于每个地区的补贴政策不同,在建设过程中也要注意经济性和价值效益,针对于增加绿化种植面积的举措是一个长时间的积累效应,因此在其基础上也要通过其它方法进行农田水利灌溉的巩固。
为了保证工程灌溉的高效性和经济性,对相关的渠道进行防渗技术的加固,并以最低的成本投入保证储蓄水可以快速的从渠道引入到田间,从而满足农田灌溉的需求。在该省市的实践过程中,据统计渠系输送水与土渠输送水相比可以节约30%~50%的水资源,并且提高了水的利用率,最高可以达到80%。因此在这种灌溉方式下可以保证高效节能灌溉的发展需求。
其次,上述工程建设过程中还采取了微灌技术实现对水资源的输送。微灌技术是微灌系统通过压力作用于水资源输送的技术,其在喷洒过程中不仅可以保证对田地的均匀灌溉,同时也可以保证节水增产的效果。这种灌溉技术可以被广泛的应用于大面积种植过程中,例如蔬菜和果园等。
3.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
3.1采取引调模式充分利用地下水
在引用地下水的过程中要选择合适的引调模式,在充分分析水资源特点的基础上对不同的水源进行合理的引调。通过科学合理的引调模式可以保证地下水库的容量处于合理的范围内,且可以有效的避免洪涝灾害的出现。本文的举例县城共有4条主要河流,共有拦河闸坝11座,在引调模式的选择过程中,主要依据水流特点分为洪峰期间和平稳期间,并依据水流的上下游水位的高低不同,采用不同的引调策略。一般情况下,洪峰期间水流太过迅速很容易导致地下水库容量的失控,因此要少引,将重点引调放在平稳期间。在下游水位高时少引,低时多引。这种引调模式可以有效的利用地下水,优化水源的管理。
3.2采取合理的配水方案
合理的配水方案与天气特征以及农田作物生长情况密不可分。一般在耕种初期进行田地灌溉时可以优先使用储蓄地表水进行灌溉,其可以有效的减少地表水分的蒸发,从而为后期用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出现旱情时,要优先灌溉作物受旱较为严重的地块和作物。在浇筑耐旱作物之前要时常关注天气变化,在提示雨水来临之前可以放缓灌溉的速度,从而可以有效的避免对水资源的浪费。尽管,这种配水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从作物生长的角度以及高效节水的角度均是值得借鉴的良策。
4.积极推广农艺措施节水
可以达到高效节水和农业健康发展的农艺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在农作物的种植过程中多选则一些耐旱植物,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旱情带来的危害并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具有较高耐旱性的农作物包括葵花、豆类和一些特殊品种的玉米等,在合理调整这些农作物种植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减少灌水量。
②划锄保墒,降低地表水分蒸发的速度。农作物的生长情况以及水资源的利用情况与土地特征是息息相关的,因此在苗期或者春季耕种时节要划锄保墒,避免土地板结,从而促进作物生长和发育,提高土地对雨水或者灌溉用水的渗入量。与其具有相同原理的措施还包括秸秆覆盖,其也是为了减少水分的蒸发。这种加护措施除了减少水分蒸发以外,还可以保证对雨水的涵养和储蓄,提高对雨水的利用率。
③结合一些化学抗旱剂,增强农作物的抗旱能力。为了实现高效节水灌溉除了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方面入手以外,还要加强对农作物的管理,其主要的措施之一就是提高作物的抗旱能力。以营养元素的方式将化学抗旱剂施加于作物成长过程中可以有效的保证作物的抗旱效果,从而节约水资源的使用量。
5.加强信息技术与农田水利灌溉的结合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实现了行业和领域的跨越,成为各行业发展的必备武器,在农作物灌溉过程中也不例外。“3S”技术是信息时展的产物,其融合了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地球定位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其可以被应用于农业灌溉过程中,提高对水资源的高效节约利用。
3S技术作用于田地灌溉的主要功能表现在对土壤和作物含水量的估计和监测,通过监测系统的实时统计和汇总可以有效的为农业抗旱减灾和农业灌溉用水提供服务,从而使农业灌溉更加科学合理。
此外,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过程相结合,实施对水利工程建设的管理和监测也是必然的。因此,加强农田水利灌溉的信息化建设就需要对农田水利灌溉整体流程进行全面的规划和分析,从而保证各种系统在建设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科学参考依据。在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过程中要借鉴一些成功的工程信息化建设经验,对农田水利工程实施精益化管理,完善相关的管理体制和实施策略,保证农田水利灌溉效果。
结论:综上所述,本文共提出了4项农业水利工程高效节水发展的思路,分别是加强农田水利工程与生态工程的结合、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积极推广农艺节水措施与加强信息技术与农田水利灌溉的结合。鉴于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特征以及水资源的利用情况,加强对农田水利工程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是十分必要的。在建设过程中不仅要实现对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同时还要结合一些有效措施以及现代前沿技术保证灌溉的高效节能。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水利工程;碾压混凝土施工技术;现状及发展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引言
碾压混凝土施工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混泥土施工技术,具有高度机械化、缩短工期、简化施工程序、节省投资等优点,取代了传统的混凝土大坝柱状浇筑法,成为水利水电工程首选大坝之一。碾压混凝土技术在国外诸如巴西、美国等国家多使用粗放快速模式建坝;如日本采用层间间断模式浇筑上升层间结合模式;巴基斯坦做了里程碑式的混泥土实验实现了混泥土高速浇筑等等都有了较丰富的发展,但国外的研究重点是碾压混泥土技术,而对施工方面技术的质量管理较少,且对坝体的稳定性和美观性要求较少。而近几年来,国内碾压混泥土筑坝技术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截止目前为止,我国已建在建的碾压混凝土大坝已达60多座,围堰近20座,我国碾压混凝土筑坝技术已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1国内外碾压混凝土施工技术的现状及发展
1.1国外碾压混泥土施工技术现状及发展
巴西美国等多采用粗放快速模式建碾压混凝土坝,对坝体防渗温度控制与防裂层面结合等技术要求不高,对碾压混凝土质量控制要求不严,由此导致混凝土裂缝渗漏问题频繁出现。日本采用的是层间间断模式浇筑上升。因层间结合不受初凝时间的限制,导致碾压混凝土层间结合不稳定,影响坝体整体性,层间的渗水通道也破坏了坝体稳定性和美观。国外对于碾压混凝土施工技术方面作了深入研究,但对于碾压混泥土施工质量方面的管理较为薄弱。
碾压混凝土技术在国外诸如巴西、美国等国家多使用粗放快速模式建坝;如日本采用层间间断模式浇筑上升层间结合模式;巴基斯坦做了里程碑式的混泥土实验实现了混泥土高速浇筑等等都有了较丰富的发展,并建设了具有标志性的碾压式混泥土技术的水利大坝建筑,体现了较高水平的技术手段。但坝体的稳定性和美观,碾压混泥土施工技术方面的质量管理是在今后实践中需要加强研究的重要方面。
1.2国内碾压混泥土施工技术现状及发展
我国的碾压混凝土筑坝技术源于国外,是于80年代初开始研究,于1986年建成了我国第一座碾压混凝土重力坝——福建省坑口大坝。在碾压混泥土技术推广初期,部分学者对层间结合、坝体防渗多方面产生疑虑和争论,并因此减缓了碾压混凝土坝的实施应用进程。但随着试验研究的深入,配合原材料混凝土比例和施工机械与施工工艺的改进,结合先进的科学设计理论和不断实践尝试,碾压混凝土筑坝技术逐渐得到提高,日趋完善,解决了各类问题:国产化研制采用高掺粉煤灰等外掺料,选用适合水泥、砂石骨料、优质复合型外加剂、核子水分密度仪;石料对碾压混凝土性能的影响规律;在机械设备方面对碾压混凝土拌和运输摊铺压实的不断改进,调整了混凝土稠度值的控制范围;坝体防渗结构的不断发展演变;在混凝土摊铺浇筑及分缝处理,在施工工艺方面分层碾压模板工程的不断提高,改进了变态混凝土斜层平摊铺筑诱导缝施工及恶劣环境下的施工技术等新工艺,进一步提高了碾压混凝土大坝的质量,对垂直水平及其他方向的混凝土芯样检查,芯样已达10米(若不受钻孔机具限制,可能会更长),抗剪断试验的破环面不在层面结合面,观测仪器的数值均证实大坝运行正常,大坝渗漏变形值与常规混凝土相同在大坝设计方面也有很大突破,区别于重力坝,还设计采用了拱坝、双曲拱坝等先进的设计指标。
近几年来,我国碾压混凝土筑坝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1933年建成了坝高75米的普定碾压混凝土重力坝,为当时世界上最高的;1996年建成了坝厚比仅为0.19的福建溪柄坝,为世界上第一座碾压混凝土薄拱坝;2001年建成坝高132米的沙牌碾压混凝土重力拱坝和厚高比为0.17的甘肃省龙首碾压混凝土双曲拱坝,分别为目前世界最高和厚高比最小的坝;在建的龙滩大坝(坝高初期195米,终期217米),为世界上最高的碾压混凝土重力坝;荣获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的两个项目:坑口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和普定碾压混凝土拱坝,均应用于拱坝设计、倒悬面施工、分缝以及并缝、温控以及防渗等方面,并都取得了宝贵实践经验。在速度方面,随着施工水平和能力的提高,我国碾压混凝土筑坝的工期逐渐加快。例如我国仅用了4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总方量为110万平方米,高达120米的三峡三期上游碾压混凝土重力式围堰(如图1)。其日最高强度达到2.1万平方米,位居世界首位。各项数据表明我国碾压混凝土筑坝技术发展迅猛,已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在今后的发展中,除了增强碾压混泥土筑坝技术的发展,更应重注技术质量的管理,建设出高效并且高质量的大坝。
图1—三峡三期上游碾压混泥土重力式围堰
2. 我国碾压混凝土筑坝技术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2.1 坝越筑越高
从初期建造的多为百米内(50~80米)的碾压混凝土坝到达100米的水口、岩滩两座碾压混凝土高坝的建成,筑坝高度逐步攀升,随后相继建成了江垭、棉花滩、大朝山等超过百米的高坝。正在兴建的有坝高120米的索风营;柏高130米的百色等高坝。
2.2拱坝比重不断提高
近十年间碾压混泥土拱坝发展迅猛得益于普定碾压混凝土拱坝技术突破了碾压混凝土筑坝应用领域。碾压混泥土拱坝现已占碾压混凝土坝总数的六分之一,其中还有一些更高级的诸如双曲薄拱坝、百米级高拱坝和严寒地共的拱坝等手段。这些拱坝都包含了许多新技术突破和发展。
2.3碾压混凝土工程量在坝体总体积中的比重不断提高
早期的碾压混凝土坝,采用金包银式结构,使得常态混凝土占去坝体体积中的大部分,碾压混凝土工程量所占比重约为一半。自变态混凝土和二级配碾压混凝土作防渗体技术的开发后,近期所建重力坝和拱坝,基本上普遍采用全断面碾压混凝土筑坝技术使碾压混凝土占坝体工程量比重增高到八成左右。
2.4 筑坝技术要求从细从严
我国碾压混凝土坝,区别于日本的层间间断模式,强调层间连续铺筑,保证层间要有良好结合,上游面混凝土应满足防渗防裂和抗冻融两个基本要求等其他性能方面的要求,而内部混凝土要满足必要的混凝土温度控制及抗裂要求。
2.5 规程规范的编制
编制了碾压混凝土坝设计导则碾压混凝土重力坝设计规范和水工碾压混凝土施工规范等技术规程,加强施工质量管理。
3 总结
国内外的碾压混凝土施工技术都有了较好的发展,使得其作为一种新的混泥土施工技术在筑坝过程中得到了良好应用。在未来科研方面,除了增进技术手段的研究,更应注重施工质量管理,使得碾压混泥土技术高效、高产、低风险的实施于筑坝建设中。
【参考文献】
[1]连华,水利工程碾压混凝土施工技术的现状及发展,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