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的学习范文

时间:2023-07-07 17:35: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茶文化的学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茶文化的学习

篇1

关键词:茶文化;英语教学引言英语教学方式应该更加多元化,不管是理论,还是实践,都要体现出英语的魅力,针对不同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构建更加完善的英语教学模式。而茶文化背景下的英语教学,能够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茶文化在我国具有扎实的群众基础,能够激发社会各阶层对英语学习的热情,茶文化与英语语言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并且深受中国人民以及西方国家人民的喜爱,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融入茶文化,不仅可以提升英语教学整体质量和效率,同时还能够促进中西方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

1大学英语与英国茶文化的关系概述

中国有几千年的茶文化历史,并深深影响着世界的茶文化发展。其中以英国茶文化最具代表性。随着现代人对茶文化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许多院校已将茶文化与教学内容相融合,保证开展教学课程的过程中,同时讲解茶文化的背景以及文化理论,让茶文化被更多的年轻人所熟知。在开展英语课程教学的过程中,由于西方国家同样重视茶文化,因此,可以适当引入西方的茶文化知识,让学生有一定的文化功底,才能更准确的掌握英语语言的学习方法和技巧。由于学生需要掌握大量的语法、句法以及语言场景的使用,教师可以以茶文化为背景,不断融入茶文化教学理念,确保学生对英语教学更感兴趣,提高学生对英语语言的驾驭能力。截至目前,多所高校已将文化教育与语言教育相结合,提高了英语教学的利用价值,并确保在融入茶文化以后的英语教学课程变得更有意义。学生了解基础茶文化内容以后,可以更准确的理解英语词汇,并掌握重、难点英语语法和句法的使用方法,既保证学到了更多的英语文化知识,又可以对中国的传统茶文化进行学习和弘扬,让英语课程教学变得更有意义。

2高校进行茶文化教学的有效措施

随着中国茶文化流入英国,英国本土渐渐接受了这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并将其内容变得更为丰富,形成了独有的茶文化内容。

2.1增加选修课

与其他学科的授课方式不同,茶文化的教学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让学生可以以良好的心态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完成其他科目的学习任务。由于学生掌握了茶文化的相关内容,因此,在学习其它文化科目的同时,可以适当引荐茶文化的基础知识,并要求教师对相关茶文化历史进行讲解,加深对其他文化的印象。学生有了一定的文化底蕴,才能在文化底蕴的基础上陶冶情操,顺利完成其他科目的学习任务。

2.2不同的渠道推广

茶文化在我国生活中十分常见,教师也在课堂上大力宣讲茶文化的内容,因此,学生有了更多渠道来了解茶文化的相关知识,进一步对茶文化进行推广。为确保学生了解更多的茶叶品种,并在推广的同时,融入自身对茶文化的理解和看法,各大院校可以在图书馆设立茶展览区,并提供相关介绍书籍,让学生完成茶文化知识的自主学习任务。适当开展以茶文化为主题的诗词大会,要求学生在大会举办之前,不断积累茶文化的知识和内容,以便提高答题过程的精彩程度。校园内部也应大力宣传茶文化的知识,鼓励更多学生普及茶文化,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茶文化的相关理论,确保我国优秀的茶文化可以传播得更快、更广。利用校园广播的宣传方式,能够迅速提高茶文化在校园的影响力,有针对性的对茶文化的知识进行宣讲,满足了茶文化爱好者的学习要求,提高了学生对茶文化知识的学习兴趣。

2.3将茶文化与学生自身的专业内容结合

由于学生需要学习英语课程知识,因此,教师将茶文化知识在英语课堂上推广,能够弥补学生茶文化知识的空白。教师引入的文化内容以西方茶文化为主,英国的茶文化是西方茶文化的代表,为避免学生对学习茶文化知识不感兴趣,教师可以采取中西方文化结合的教学模式,既保证满足学生对汉语文学的学习需求,又可以在潜移默化中传播英国茶文化知识,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茶文化知识的精髓,进一步体会茶文化内容的价值。外语专业的学生需要用英语与外国友人进行交谈,在了解英国茶文化的内容以后,可以满足特定语境的交流需求,让交流的内容变得更加完整,提高了学生英语口语表达的流畅性。

3茶文化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实践

与传统的英语教学课程不同,融合了中西茶文化后的教学内容,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搭建英语课程基础,确保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弥补知识的空缺。由于学生首先了解了中西方茶文化之间的差异,所以在对英语课程进行学习时,可以有针对性的学习不同的内容,并有阶段性的进步和提高。

3.1阅读中西茶文化文学作品,丰富英语教育内容

学生想要更好的了解英语的重要内容,可以先从阅读西方茶文化文学作品开始。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语言学习能力,英语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符合学生阅读能力的茶文化文学作品。首先,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具有西方文化特色的文学作品,并让学生有针对性的开展阅读课程,全面了解西方文化的知识,并以此为基础,了解英语的使用方法和表达技巧。因为这种学习方式满足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需求,因此,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了解更多的英语知识,加强英语知识的储备量;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尽量阅读原著,以免在进行汉英互译的过程中,受盗版错误翻译的影响。学生积极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并深入了解茶文化的知识,感受作者在茶文化氛围中的思想和情绪变化,才能更真切的了解茶文化的历史价值,并进一步提高学习英语知识的兴趣;最后,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平等的交流空间,让学生提出对阅读作品的看法,检验学生英语水平提升的状况,才能顺利完成下一步教学方案的制定任务。奥斯汀的《曼斯菲尔德庄园》、《诺桑觉寺》以及最为著名的《傲慢与偏见》进行阅读。这些作品各有各的艺术风格,且与茶文化息息相关,同时也对英国饮茶方面的风俗习惯、文化特征等进行了详细的概述。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将这些作品推荐给学生,或定期的举办英语优秀作品心得交流座谈会、恳谈会等,这将使学生在作品的交流中不断的增长自己对英国茶文化以及不同区域风俗习惯、文化特征的理解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学生了解东西文化差异,提高学生基于英语文化理解英语知识的能力。

3.2立足于中西茶文化的差异,培养学生正确的认知观

诸多高校开展英语教学课程,都要先让学生了解中西茶文化之间的差异性,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英语课程的同时,有选择性的进行学习。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交际习惯和规范用语习惯,才能确保学生在与国外友人进行交流时,语言更为严谨,口语表达能力明显提高。由于中英文化之间存在差异性,所以学生在翻译时一定要注意,翻译的内容应避免与中西方文化产生冲突,避免翻译以后的文章难以被理解。教师应注重中西方文化差异性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英语课程教学任务。由于某些学生存在英语成绩较差的状况,因此,教师在为学生讲解茶文化的同时,为避免学生出现理解歧义或无法理解茶文化根本内涵的状况,教师需要先让学生做好预习工作,在课后自行上网查阅与茶文化相关的资料,了解茶文化的起源以及相关历史背景,然后教师针对这一类学生增设培训科目,比如单独出课后复习题,让学生的个人能力有质的飞跃。学生需要谨遵教师给出的教学方法,接受教师的指导性意见,才能经过不断努力,既可以了解了中西方茶文化之间的差异性特点,又可以以英国本土的茶文化思想,完成英语知识的学习任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注重茶文化导入的层次性,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英语专业的教学课程需要教师有阶段性的开展教学任务,也需要学生个人能力有层次的提高,才能确保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教师为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需要不断学习,并适当的将茶文化知识在课堂上进行宣讲,让学生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顺利的完成英语课程的学习任务。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爱好,有针对性的开展茶文化的教学任务,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语境,让学生的语言能力逐步提高。由于教师讲解的理论知识更有逻辑性,学生学起来也更为方便,为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应根据教师的指导性办法,在课堂上认真思考,并做好相关的记录工作。另外,学生应利用课余时间对不懂的知识进行补充,或者找老师进行询问,弥补茶文化知识的空缺。教师也应与学生共同讨论,充分了解学生的爱好兴趣,才能将制定的理论教学方法更好的应用于实际,让学生的个人成绩稳步提高。教师应注重教学方法的使用,避免在短时间内为学生灌输过多的知识内容,假如学生无法消化和理解,那么这些知识内容的讲解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开展以茶文化为基础的教学课程,还需教师有阶段地制定教学计划,让学生慢慢融入这种学习氛围,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结束语

英国文化历史悠久、渊源流传,因此在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要想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英语文化知识,就可以从茶文化方面入手,通过优秀茶文化作品的分析,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英语重点、难点知识。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通过积极的引入英国茶文化,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与品位。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以阅读西方优秀文化作品为基础,先让学生在茶文化的海洋中畅游,从而用茶文化去感染、熏陶每一位学子,丰富学生的见解,提高学生的英语知识理解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鼓励学生去阅读英国优秀的著名原著作品,若存在问题,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英汉互译本,从而帮助学生通过学习英国茶文化,更好的掌握英语语法、语感等方面的知识,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颜学军.《失明抒怀》语言层面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12(5):2-4.

[2]袁宏.从语言层面谈儿童绘本的翻译[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5):11-14.

[3]彭富强.论文化与思维方式对英汉语的影响[J].新西部(理论版),2014(8):35-36.

[4]肖辛格.例谈影视作品标题的翻译策略[J].文学教育(上),2013(3):45-46.

篇2

关键词:文化 学习风格 调整 同化 变化

一、导言

文化就像一座冰山,大部分在水面下隐藏着,人们看到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我们能看到人们的行为方式,能听

到人们的讲话内容,我们可能会理解或误解我们所看到的和听到的。Samovar认为文化是无处不在的、多维的、复杂的和蔓延的,这些特征结合起来使人们难以给文化下定义。诸多关于文化的定义要么过于宽泛,认为文化就是一切;要么过于局限,认为文化就是歌剧、艺术或芭蕾。基于对多种文化定义的研究,Samovar提出了以下的文化定义:文化是一种共享的行为方式,这种行为方式世代相传,目的在于促进个体和社会的生存、适应、成长及发展。文化有其外在(如人工制品,风俗习惯)与内在象征(如价值观、态度、信仰、认知、情感、感知风格、意识模式和认识论)。

学习风格被Keefe(1979)定义为学习者对学习环境的感知和认知方式,以及对学习环境做出的反应和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时所表现出来的具有倾向性的方式,这种方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学习是一种世界范围内普遍的本质的人类活动,然而任何国家从未停止探讨或发展其自身的学习方式,目的在于回应来自其环境的特定要求。可以理解的是,适合于每一个国家的特定学习环境的持续发展与学习风格随文化环境的变化方式紧密相关,即学习风格与文化之间存在紧密联系。显而易见,文化对语言学习风格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在今天的中国,外语学习已成为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令人遗憾的是,中国的外语教学仅培养出为数不多的成功的语言学习者。与之相反,在西方国家很多大学生在第二语言,甚至第三第四语言学习中获取成功,这确实另人感到惊奇,是什么造成如此不同的语言学习效果?带着这个疑问笔者对中美语言学习者学习风格的文化差异做了对比分析,以更好促进EFL学习者的语言学习过程,实现“有效”的外语学习。

二、中国文化与其语言学习风格

有着五千年历史的中国深受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的影响,人们尊师重教,尊老爱幼。忠孝也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来讲,中国社会正常的社会与生活秩序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从而形成分明的等级结构。并且,儒家思想对中国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亦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二者在学习者语言学习风格形成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在中国,家庭教育的先进理论并没有给予充分的关注,传统模式的家庭教育依然存在。孩子们被教导要孝顺并服从父母和长者,中国父母,尤其是那些来自传统的大家族喜欢为自己的孩子做出决定或选择。在这种家庭氛围的影响下,孩子理所当然地习惯于接受而不是创造具有个性特征的东西。即使他们抓住某个机会完成了某项任务,也很少能得到父母积极肯定的评价或认可。来自父母与长者的严格的规定、原则甚至命令束缚着孩子们认知能力的发展,他们的感受也被家庭成员所忽视。中国的学校教育如何呢?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下,中国学生视教师与教科书为权威,师生之间的关系过于正式,很难建立非常融洽的师生关系。根据笔者的教学经历与课堂观察,中国教师习惯于在全班同学前做讲解,通常很少会征求学生的问题或建议,更不想学生对自己的讲解产生质疑。而学生仅是专心听讲,做大量的笔记以接受知识为主。教科书在知识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知识的积累以重复记忆为主要手段,很少介入“有意义的学习”。人们通常认定“严师出高徒”,令人遗憾的是,这种思想所造就的学生因担心受到老师的批评指责在课堂上表现得非常被动。中国的学校教育以“机械学习”为特征,学习者大多为信息的存储器,对于老师所传授的知识缺乏应用能力,尤其在语言学习方面,中国的考试制度与排名次的评估体系应对此负责。在一些外籍教师看来,中国学生不喜欢参与课堂活动。许多教师的教学经历表明他们的不情愿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自己的观点,而应归因于中国的教育制度。

中国文化的另一特征是“集体主义”,鼓励团队合作精神与个体谦虚的品质。在这种背景下,中国语言学习者喜欢通过合作完成学习任务,为了共同的目标相互支持,而不是自己被群体排除在外。家庭、学校和社会对谦虚品质的高度认可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喜欢把表现的机会留给其他同学,否则会被同学认为是出风头而遭受排挤。

根植于儒家文化、集体主义、及与之相关的家庭和学校教育的泥土中,中国的语言学习者在很大程度上倾向于视觉型、分析型、场依存型、审慎型、内向型、具体系列型和谨慎有组织型。另外值得关注的一点:与美国学生相比,中国学生更封闭固执,拒绝接受与他们现存制度相矛盾的或不一致的东西。因此他们学习外语时表现出很低的歧义容忍度。

三、美国文化与其语言学习风格

与中国文化相比,美国主要文化模式包括个人主义、物质主义和追求自由平等。美国人热爱科学与技术,重视进步与变革。美国语言学习者表现得独立而具有竞争力,他们是典型的动手操作型、综合型、场独立型、冲动型、外向型、随意直觉型和自由随意型学习者。在语言学习中他们勤于思考,勇于表现自己,善于接受新鲜事物,新的任务对他们来说就是一次新的挑战。而平等意识又有助于构建和谐的、甚至不拘小节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敢于质疑“权威”,继而思维能力与动手能力得以发展,而这正是“发现学习”的要旨所在。

美国历史,尤其是美利坚合众国的缔造在其主流文化模式形成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原本依附于英国的最初的十三个州在美国宣布独立之前经历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这对美国学习者“独立学习”的培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美国被称作“大熔炉”,它接受了来自全世界的不同文化背景的大量移民,因此其文化带有多元的色彩。而当大批移民涌入美国,为了在完全不同的文化中生存,他们必须勇敢地面对激烈而残酷的竞争。在适应陌生环境的过程中,他们必须容忍、接受并学会任何对他们来说非常陌生的东西直到他们真正融入美国文化成为其中一员。因此,美国人独立而又喜欢接受新思想迎接新的挑战。这些构成了美国文化的特征,美国学生的语言学习风格也打上其主流文化的烙印。

根植于这种文化土壤,美国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呈现完全不同的特征。其学校教育以内容教学、主题教学、任务教学为特征。教师的任务就是营造和谐宽松的氛围,为学生创造机会发展其思维能力、探索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意义学习”、“自主学习”和“发现学习”在美国校园得以鼓励和发展,先进的教学理念为语言学习者提供了展示智慧与能力的机会与平台。美国的家庭教育在学生语言学习风格的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父母不会无故为孩子做任何事。孩子有权利决定自己的事,父母只是给孩子一些建议或看法而不是命令。美国父母的言行对孩子学习风格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学习外语时,美国学习者表现得更独立于教师,他们只是从教师那里得到一些启发、建议或评价而不是现成的答案。与中国EFL学习者相比,他们更渴望颇具挑战性的学习任务。

另外,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与经济发展也是其文化的组成部分,在学习者语言学习风格的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因而推崇集体主义;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因而崇尚个人主义与实利主义。美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口号--自由、平等、博爱已扎根在美国人的内心深处。中国是一个不发达的农业大国,而美国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工业大国。两国经济发展的水平也是各自主导文化与学习风格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因为发展意味着进步、变革、挑战与开放。而这些正是中国语言学习者所欠缺的文化土壤。

四、结论

通过对中美语言学习者学习风格文化差异的对比分析,笔者为导言中提出的问题给予探索性的回答,那就是美国的语言学习者更愿意接受新的思想、观点、理念,因此他们在学习新的语言时表现出更高的歧义容忍度。他们在语言学习中的积极参与使他们更易于融入新的文化当中,而以上所述正是语言学习成功的重要保证。这并不是对中国文化与语言学习风格的否定,笔者所要指出的是无论你来自什么文化背景,学习一种新的语言时都需要调整或改变根植于文化土壤的学习风格,要尝试去发展或拓展你喜好的学习风格。当你融入到目的语的文化当中,你会感受到自己学习风格的变化。而这种变化亦会对你的语言学习起到促进作用。因此对母语和目的语语言学习风格文化差异的了解,对语言教师与学习者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Reid,J.Learning Styles in the ESL/EFL Classroom.Pek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2.

[2]Samovar LarryA.,PorterRichardE.& 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Third edition).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3.

[3]Keefe,J.W.Learning Style:An overview.In J.W.Keefe(ed),Student learning styles:Diagnosing and prescribing programs.Reston,VA: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Principals,1979.

[4]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5]阕道隆.中国文化精要.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

[6]R.穆斯曼.美国背景.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1997.

篇3

1、价值观的区别西方文学著作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就对主人公阿喀琉斯的个人英雄主义进行了极大的渲染,并特别歌颂阿喀琉斯在特洛伊战争中所展现出来的伟大英雄精神。但是在东方国家,阿喀琉斯的行为是无法被人理解的,尤其是阿喀琉斯由于个人的尊严遭到挑战而拒绝参战并导致军队在战争中受到重创。因而这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将会影响到读者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并会造成错误的文学导向。在进行文学翻译时,翻译者应该对这类问题进行巧妙处理,避免不必要的误会,降低读者对文学作品的理解难度。

2、风俗文化的区别风俗文化是不同民族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风俗习惯,因而风俗文化有着历史的味道,是对一个民族内涵的具体再现。同时在这些风俗文化的影响下人们的审美意识、个人价值取向以及处世态度等都受到了一定的约束,从而共同形成了一个民族风格。例如,对于中国而言,“红色”是一个富有喜庆意味的颜色,代表着吉祥、欢快等褒义含义。将“红色”翻译为英语时就是“red”,然而“red”一词在英语背景下就有一些负面含义,如“seered”表示的是一个人大发雷霆的样子。因此,中文的“红色”与英文的“red”在内在含义上不是对等的,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其实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而这些内涵的差异化将会影响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从而增加了阅读的难度。之所以要做文学翻译就是为了便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促进世界文化的多样化。但是如果不能够将文学作品中的深层内含有效地剖析出来,那么将会与原来的宗旨背道而驰。

3、的区别信仰是人们实体化的一个精神支柱,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不同的宗教有着不同的主旨,而这些主旨又在潜意识里影响着人们的行为规范。在西方,是自由的,很多人都有着自己的信仰,其中很多人信奉上帝。而在东方国度,有的人不多,且大多数以信仰佛教和道教为主。在西方作品中常见到引用《圣经》中的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而在东方作品中常展现的“超然物外”以及“普度众生”等态度则是借鉴了儒家思想以及道家思想。而这些东方思想文化对于西方读者而言是十分晦涩难懂的,他们甚至很不理解这种思维想法。与此同时,每一个人对于自己所信奉的宗教都有着一种神圣的心理,是他人所不能够亵渎的。因而,在做文学翻译时,应该巧妙地处理对的理解,针对不同的民族应该采用不同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够减少不必要的冲突。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文学翻译的影响

虽然文化是一个民族意识形态的承载体,但是它也可以在世界各个角落里流传,并且应该如此。但是由于语言以及地域理解等多个因素的影响,文化的传播受到了一定的阻碍。现在翻译打破了这层阻碍,加速了文化的流传,并且也让不同文化之间相互借鉴、相互影响。面对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化,文学翻译其实深受影响。第一,文学翻译受限于文化。翻译其实是对文学作品的一次再创造过程,只是这个再创造的过程要“因地制宜”。“文化”是一个抽象概念,它涵盖了许多领域,其中就包括文学。其实文学是文化的一个纸质体现,将文化用文字的形式展现出来。因而文学里面流淌着文化的血液,那么文学翻译也应该遵循文化的发展模式。从而,现在的文学翻译受限于不同的文化体制,根据不同的文化内涵而再创造出合适的文学作品。第二,文学翻译中目的语言信息的完整性。原作品与原文读者之间是存在一种天然的默契的,而这种默契的形成是由于两者有着共同的文化基础。但是这种默契是不会存在于原作者与译文读者之间的,因为两者在文化交流上存在障碍。为了越过这些障碍,翻译者在对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时需要针对文学作品中的信息进行相关的处理。例如,在译文读者难以理解的、风俗习惯等处加上相关的详细信息,便于读者理解;同样地,对于译文读者而言有些信息是不必了解的,可以有意地删除,或者通过一定的语境加以诠释。

三、在中西文化背景差异下文学翻译的要点

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同时这也是在“跨文化”现象中所必须面临的一个难题。而翻译者所需要做的工作就是巧妙处理这一冲突,减少译文读者与原文作者在理解上的出入,增强文化传递的作用。尤其是在对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时,如何处理两者不同文化背景的差异性是一个难题,同时也会影响到文学思想的传播与交流。因而,在对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时应该重点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注重双方的优势互补

之所以要做文学作品的翻译,是因为每一部文学作品中都记载着一个民族文化,传承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因而,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有深刻的文化底蕴,而这也是读者真正需要汲取的营养成分。在对文学作品进行翻译的时候,应该首先确定该文学作品的中心思想,从而保证在翻译的过程中意思传达的准确性,降低思想传递的误差。然而作者思想的表达是蕴涵在一定的文化基础上的,因而要保证将文化背景植入到翻译过程中,从而确保文学作品的原汁原味。然而,原文作者与译文读者之间是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的,所以在翻译的时候应该恰当把握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理解。通过运用语言的力量充分发挥两种文化的优势,从而体现出文化交融的魅力,并且加快读者对文学作品内容的准确把握。对于译者而言,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不是一个拦路虎,而是翻译过程中的一个闪光点。借助于两者之间的差异性,运用语言的魅力,根据读者所处的文化环境对原文作者的文化进行有效的传递,而这个传递的过程就依赖于译者的再创造过程。

2、注重不同文化特征的体现

篇4

摘 要:民族文化对学习风格有重要的影响,留学生因为民族文化不同,生活习惯不同,形成的个性特点和学习风格不同,这就使得汉语国际教学需针对不同民族文化背景学生的差异,进行“因材施教”,实施个性化教学。

关键词:文化差异,学习风格,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学生来自世界各地,他们的母语不同,所学文化不同,不同,知识结构不同,生活习惯不同,学习和思考方式等都有所不同。这些差异决定了教学方式不能以固定模式进行,必须根据留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来自于儒家圣人孔子在春秋时期兴办私学、教授诸生的实践之中。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他的因材施教,正是在“知人”的前提下进行的。宋代朱熹总结孔子的教学经验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论语集注》),这就是“因材施教”的来源。[1]

一、民族文化与学习风格

(一)学习风格的定义

关于学习风格的定义,目前还没有非常明确、一致的结论。托马斯・贝勒(Thomas・Bello)曾经说过,学习风格的定义几乎跟这一理论的研究者是一样多的[3]。尽管研究者们在定义的理论上各持己见,但大家都认为学习风格是学习者在学习中常用的、稳定的、独特的学习方式。

不同的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理论与研究目的对学习风格进行了多种分类。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四种类型:感知型、认知型、情感型和个性学习风格[2]。

(二)民族文化与学习风格的关系

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成员因生活环境、生活习俗、等的同一性与相似性,往往会形成一个民族所特有的、不同于其他民族共同体的群体人格,即民族性格。民族性格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在共同的文化背景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对社会与他人稳定的、共同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4]民族性格具有一些核心的特征。首先是独特性与表征性,民族性格是一个民族共同的心理特性和性格特性,是区别于其他国家或民族的,这种独特性经常以各种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其次是稳定性与继承性,民族性格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它受本民族生产生活方式、社会习俗、民族信仰和民族意识等的维护及不断强化,并代代相传。最后是功能性与可变性,性格决定命运,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在逆境或外来侵害时,能同舟共济、同仇敌忾则是民族性格功能的体现。然而,民族性格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为了适应新形势,就必须变更以前的行为方式。[5]

(三)文化差异形成的不同学习风格

瑞德(1990年)发现,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习者,在英语学习风格上有显著的差异:中国学生和越南学生会倾向于视觉型学习风格。Anupam Jaju(2002)等人调查研究了美国、印度和韩国三个具有不同文化传统国家的商学院的大学生学习风格特点。结果表明,不同文化群体大学生的学习风格存在差异:美国学生更偏爱反思性观察和具体经验型的学习风格;印度学生倾向主动实践和抽象概括化的学习风格;韩国大学生则偏爱反思性观察和抽象概括化的学习风格。韩国民族性格最具代表性的内容客观地概括为以下几方面: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心、竞争性强,序列意识,尊重传统文化、坚韧、顽强又急躁、刻苦而认真、重视感情,群体倾向明显、混合性。[2]

二、文化差异和学习风格,决定个性化教学的重要性

随着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到中国的大学课堂来学习汉语言,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工作者都会在不同程度上面临这样一个难题:那就是怎样才能让在同一个课堂上不同肤色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外国友人同时得到良好的汉语教育。对于一个有责任心的对外汉语教师而言,照本宣科、以我为主式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合现今的对外汉语教学形式,关注每一个外国留学生的个性特点,针对他们不同特点进行因材施教,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学才有可能解决这个对外汉语教学中所面临的新难题。[6]

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对外汉语教师要树立平等、包容意识

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实际上是由多元文化背景组成的集体,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国家大小不同,种族肤色不同,意识形态不同,生活方式、价值取向也各有不同。外国留学生是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和民族,而且留学生年龄跨度比较大,受教育的程度、社会经历、职业等也不尽相同。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在教授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对不同国家的文化传统要一视同仁,不能厚此薄彼。

(二)了解留学生,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

俗话说“知己知彼”,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对象是来自不同国家的外国学生。了解学生是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决定的,也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了解学生,就要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认知风格、文化背景和目的语水平等方面的内容。

(三)谙熟文化差异,在教学中正确把握教学内容

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不同的文化之间自然会产生差异,文化差异反映到语言上,就成了语言差异。中西文化在价值观念、思维模式方面的差异直接且根本地影响和决定了语言及文化的认知和掌握。

他们不仅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而且,历史上日本、韩国、朝鲜都使用过中国的文字。所以日、韩留学生,接受和理解中国文化就比较容易。

来自欧美、非洲等国家的留学生,属于“汉文化圈”外的学生,其本民族文化与中国文化有很大的反差,所以就需要有一个理解的过程。而在欧美国家里,“old”,除了指年长,其内涵却是指“衰老”,一般会与“人老珠黄”、“不中用”连在一起,他们不喜欢这样的称谓,而乐于别人说自己年轻。

即使同是汉文化圈,也有文化的差异。韩国人以白色为纯洁、高尚、吉祥,因而对中国人办丧事时披白孝难以认同。中国传统文化视龙为圣物。龙在汉民族文化史上历来占据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千百年来,龙是中华民族尊贵、权力、吉祥、昌盛的象征。

这些例子都反映着不同文化的差异,遇到这些文化偏差时,我们要本着求存同异、不偏不倚的态度来对待,切不可太主观。对外汉语教学是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应持平等、冷静的态度。

总之,深刻了解民族文化差异及学习风格之间的关系,对外汉语教学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个性化教育才能事半功倍。因材施教,是个性化教学的根本,是未来教学事业的发展方向。我们作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只有不拘泥于固定的教学模式,因材施教,才能更好的传播我们灿烂的民族文化。(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因材施教”洪波,2009(07):123

[2] 韩国留学生汉语学习风格与民族性格相关研究,韦书蕾,2012(4):5-6

[3] Andrea Honigsfeld,Rita Dunn.High School Male and Female Learning-Styl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Diverse Nations [J].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2003:Vol.96,No.4 :195-206.

[4] 李静,民族心理学教程[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453

篇5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文化差异;英语学习;跨文化交流

文化是丰富多彩的,语言是多种多样的。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受到文化的影响。语言和文化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可以说,中西方之间的语言交流实质上是双方之间的文化交流。我们在与西方人交谈时,常常会因为双方存在的文化差异发生一些情况,也会产生一定的误会。比如说,双方在谈一个严肃的问题时,可能会因为一句话说得不恰当,从而使听者产生误解,导致语言交流不通。

因此,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不仅要掌握语音、语法、词汇和习语等,而且要知道西方人对不同事物的看法,还要了解他们是怎样用他们的语言来反映他们的思想、行为和习惯,更要深入了解他们的社会文化。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主要体现

1.交际语言的差异

在日常交际方面,西方人一般不会向陌生人或不大熟悉的人询问“Howoldareyou?”“Howmuchdoyoumake?”“Areyou married?”等涉及年龄、收入、婚姻状况等问题。而中国人见到陌生人或不大熟悉时会问:“你吃饭了吗?”“你去哪里?”等问题。对中国人来说,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但是,这些在我们中国人看来都是很习以为常的问候,而在西方人看来,已经干涉了他们的隐私。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他们感到突然,甚至不高兴,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让他们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尤其是对西方的女性来说,询问她们的年龄是非常不礼貌的,甚至会让她们产生反感。当我们在刚认识一名外国女性朋友的时候询问她的年龄,这会使她在心里对我们产生反感,但出于友好,她会微笑着说”It’s a secret.”等之类的话。因此,我们在与西方人交流过程中注意这些交际语言的差异是至关重要的。在西方国家,最常见的打招呼方式就是向对方说一声”Hello!”。或者按时间来分,说一声”Good morning!”(早上好!),”Good afternoon!(下午好!)”和”Good evening!(晚上好!)”。另外一种常见的问候就是谈论天气,西方人在见到熟悉的人时会说”What’safineday today.”(今天天气不错)“Goodday,isn’t it?”(真是个好天气,是吗?)之类的话。

在称谓方面,我们在生活中一般只对彼此熟悉的或者同辈之间直呼其名。如果对长辈直呼其名,这会让对方觉得没有受到尊敬。古往今来,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人一向提倡尊老爱幼,尊敬长辈。孟子曾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因此,我们必须要尊敬长辈,分清楚辈分和长幼尊卑,否则就会被认为不懂礼貌。相比之下,西方人在生活中对亲密的朋友或者是长辈都可以直呼其名。西方人在家庭成员之间,不分长幼尊卑,常见的都是直接称呼姓名或昵称。在家里,儿女可以直接称呼父母的名字,而父母也不会认为这是一件不礼貌的事。其实,大多数西方人不愿意因为自己因年龄或者社会地位的关系而要他人特别尊敬他。这样会让他们觉得很不自在,觉得互相的距离过于分开拉大。中国人在称呼具有某种特定身份的人时,一般会加上其相应的职称,比如说王叔叔、张经理、李部长、吴阿姨等。而西方人一般会用”Uncle”、”Aunt”来指代叔叔和阿姨,客气地称呼对方时,一般用”Mr.”、”Mrs.”或”Miss.”等。

2.价值观的差异

价值观是民族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深深地植根于人们的思想观念中。价值观存在于不同的民族文化之中,是规范人们行为的标准,因此具有非常鲜明的民族性。反映在语言上,某些词的词义在一种民族中是褒义,而在另一种却是贬义;在一种文化环境中是可以接受的,而在另一种文化环境中却使人难以接受。就价值观而言,西方人强调个人潜力的发挥、个人目标的实现以及个人利益的追求。而中国人注重群体关系的和谐、群体目标的统率和群体利益的维护。

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民族价值观,尤其以儒家文化为典型,强调的是“利他”精神。我们一直以来倡导的都是集体主义,始终坚持集体主义,大公无私,毫不利己。我们强调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社会主义价值观首先要求应该牺牲的是个人利益,否则会被认为是自私自利。在汉语中,“个人主义者”是只顾自己,不管他人和集体利益的自私自利者。

而在西方,人们普遍重视个性的发展,把“个人主义”视为实现自我价值的积极表现。西方人在价值观方面强调以个人为中心,注重个人主义和个人潜力的发挥、个人目标的实现,以及个人利益的追求。这种思维方式以实现个人利益、维护个人尊严等作为出发点,是西方文化最深层次的体现,并且具有最高的价值。因此,在西方国家,个人主义被赋予了积极的意义。由此可以看出中西方之间的价值观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语言表达的差异

许多的词语或习语具有丰富的语义内涵。在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中,有些词从字面意思上来看似乎没什么区别,但从民族文化背景来看,却赋予了其它的文化内涵。例如,表示颜色的词在英汉语言中都有,并且在词义上基本都是等值的:black(黑色),yellow(黄色),green(绿色),blu(e蓝色),white(白色)。但语义稍加延伸,就会产生完全不同的理解。blue除了表示蓝色以外,还可以指代一个人忧郁、沮丧,所以在英语中表示一个人情绪低落时,可以用inabluemood或feel blue。还比如:”bluejacket”,并不是指“蓝色夹克”,而是“水手”。”green-eyed”不是“绿眼睛的”,而是“红眼的,嫉妒的”。”blacktea”并不是“黑茶”,而是“红茶”。”whitefeather”不是“白色的羽毛”,而是“懦弱,胆怯”。另外,还有一些和动物有关的词,用在不同的搭配上也有不同的意思。例如:”coldpig”不是“冰冷的猪”,而是“冷激硬化法”。”gooseflesh”不是“鹅肉”,而是鸡皮疙瘩。”horsesense”不是“马的意识”,而是“基本常识”。”whiteelephant”不是“白象”,而是“累赘、大而无用的东西”。从以上一些例子来说,要真正学好英语,有时不能只从英语单词的字面意思出发,而是要真正的了解词语所包含的内涵,还要深入了解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二、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英语学习者产生的影响

1.中西方文化的各种差异,难免会给英语学习者带来很多障碍和挑战,但正是由于这些差异所在,从而激发了英语学习者对英语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曾说过:”Interestisthebestteacher.”(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推动我们学习英语的直接动力。因此,英语学习者只有对学习英语产生了兴趣,才会有愉悦的心情,会渴望学习新的知识,会产生主动探索和求知的欲望。对我们中国人来说,英语是一门外语,我们大多数人学习英语基本上都是停留在背单词、学语法的基础上。也有人认为学习英语是一件非常枯燥的事,这是因为我们没有深入地了解英语文化的背景知识。如果我们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所在,对英语学习者而言,可以产生一种新奇感,从而促进英语学习。

在英语学习中,经常会看到”busy boy”之类的词组,它的意思不是“大忙人”,而是“爱管闲事的人”。相关的词语还有”confidenceman”(骗子),而不是“有信心之人”。”busboy”(餐馆勤杂工),而不是“开公交车的小伙子”。这些对于第一次接触到这类表达的学习者而言,会觉得比较新奇。汉语中有很多四字成语,然而由于汉英两种语言和文化有很大的差异,因此这些成语很难完全准确地用英语表达出来。所以常用的成语汉英翻译策略包括直译法、意译法、加注法等。其实成语的翻译并不难,只要理解了汉语本身的意思,再用英语把相同的意思解释出来就可以了。比如说:”comestraighttothepoint.”这句话从字面意思上看就是:“直接切入重点”,把它换成汉语中的成语就是“开门见山”的意思,虽然它们从表面上看是有区别的,但是从表达的意思上来看是相似的。总之,学习英语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可怕。当我们对英语文化背景知识产生兴趣的时候,自然就提高了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增强了学习的动力,因此学习英语也能变成一件愉快的事情。

2.人们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是交流,尤其是对从事英语相关工作的人来说,学好英语,精通英语是跨文化交流和国际贸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在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无可避免地会涉及到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因此,如果不了解中西方文化存在的差异,在双方的交流过程中,某方无意识地使用本民族的文化准则和语言规则来判断和解释,这些很有可能会产生障碍和误解,甚至会导致跨文化交流的失败。因此,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于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我们视谦虚为美德,但是在跨文化交流中,过分的谦虚反而会闹出一些笑话。例如,当中国人得到西方人的夸奖时,为了显示自己的谦虚,通常会说“还行,马马虎虎吧。”对中国人来说这种谦虚的回答在日常的交流中是很常见的,但西方人会把这句话理解成动物园里的马和老虎,因此会觉得莫名奇妙,百思不得其解,这是因为不了解我们中国的文化背景。事实上,对于他人的赞美我们只要一句“Thank you”就可以了。总之,在英语学习中了解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知识,对于提高英语学习者对学习英语的兴趣,促进跨文化交流的能力都有着巨大的作用。

三、结论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英语学习的影响也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想要真正学好一门语言,必须先深入了解这种语言的特定文化背景和社会知识。如果我们只懂语言而不懂文化,就好像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语言与文化的这种密切关系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对文化的了解。我们学习英语,事实上就是在学习西方的文化。如果不了解西方文化,就无法真正理解和运用英语语言。正因为如此,任何跨文化的研究都不能只从本国文化的接受心理去考察语言差异,还需要兼顾文化差异。从文化差异去研究语言差异,才能有效地把握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我们只有较好地了解西方国家的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掌握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提高对西方文化的感受能力,这样才能增强英语学习者运用英语的能力,提高对学习英语的兴趣,真正准确无误地实行跨国际交流。

参考文献:

[1]王小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的促进作用[J].价值工程,2010,(29)

[2]周蕾.论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J].科技资讯,2007(16):163-164

[3]汤先觉.英语学习与中西方文化差异[N].巢湖学院学报,2003,5(1):120-121

[4]沈少剑.关于英语专业文化专题毕业论文的研究视角[J].教育教学刊2009(08)[5]明虹.中西方价值观的形成和比较[J].中美英语教学,2007(03)[6]孙萍等.文化领域下英汉语言文学比较研究与翻译[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7

[7]杨自俭.英汉语比较与翻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

篇6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 差异 教学 交际 能力

中学英语新课程标准对英语课程的任务里有这样的描述: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事业,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生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可见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于英语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

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发展交际能力。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了交际能力。越来越多的人已达成共识,即交际能力应包括五个方面:四种技能(听说读写)加社会能力(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合适交际的能力)。

但英语教学中,我们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即培养学生造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而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特别是语言的文化差异,致使学生难以知道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在此,语言的文化差异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作为一个重要问题被提了出来。我就初中英语教学中涉及的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行了分类,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比较教学。

1.称呼语

人教社jefc教材book3 lesson 14 the man upstairs中,出现过“i’m sorry to trouble you, comrade.”的道歉语。“comrade”是社会主义国家所特有的称呼,在英语国家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常用sir和madam。如果我们和英语国家的人以comrade相称,他们就会感到莫名其妙。

又如学生知道teacher的含义是“老师”,上课时的问候语往往是“good morning, teacher!”也就相应地把“李老师”称为teacher li。其实,英语中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汉语有尊师的传统,“教师”已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而成为一种对人的尊称。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造成学生的简单理解:李老师=teacher li英语国家的人听起来感觉别扭。英语中称呼人一般用mr., miss, mrs.等。

2.感谢和答谢

一般来说,我们中国人在家庭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如果用了,听起来会很怪,或相互关系上有了距离。而在英语国家“thank you.” 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饮料,准备一桌美餐,对方都会说一声“thank you.”。公共场合,不管别人帮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声“thank you.”。这是最起码的礼节。(现在这种习惯正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同、接受。)

当别人问是否要吃点或喝点什么时(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drink?),我们通常习惯于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辞,说声“yes, please.” 若不想要,只要说“no, thanks.”就行了。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和英语国家人的不同风格。

3.赞美及回答

在英语国家,赞美也常用来作为交谈的引子。赞美的内容主要有个人的外貌、新买的东西、个人财物、个人在某方面的出色表现等。对别人的赞美,最普通的回答是:“thank you.”。如,a:your skirt looks nice. b:thank you. 而我们对于别人的赞美往往谦虚地说:“没有,没有。”,“哪里,哪里。”不敢喜形于色,以防被人说骄傲。

4.隐私

中国人初次见面问及年龄、婚姻、收入表示关心,而英语国家人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如在jefc book 1 lesson 16中有这样的对话:“how old are you, mrs read?”“ah, it’s a secret!”为什么mrs read不肯说出自己的年龄呢?因为英语国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对方眼中显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驻,对自己实际年龄秘而不宣,妇女更是如此。再如中国人表示关心的“你去哪儿?”(where are you going?)和“你在干什么?”(what are you doing?)在英语国家中就成为刺探别人隐私的审问、监视别人的话语而不受欢迎。

5.打招呼

中国人日常打招呼习惯于问:“你吃饭了吗?”(have you had your dinner?)如果你跟英语国家的人这样说,他们认为你是想请他们吃饭。英语国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为话题。

6.介绍

人教社jefc book 1中“what’s your name?”出现的频率相当高,但对于它在何种情况下使用却鲜有解释。实际上,英语国家的人在谈话时一般先介绍自己的名字,如“i am…”对方自然会即刻说出自己的姓名。即使在填写表格、面谈等场合需要问及姓名时,一般也只说“your name, please?”或“may i know your name?”如果使用“what’s your name?”,他们就会觉得有一种被审问的感觉。

7.节日

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还显著地表现在节日方面。除中国和英语国家共同的节日(如new year’s day)外,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中国有the spring festival, mid-autumn day等,英语国家有valentine’s day(情人节),april fool’s day(愚人节),thanksgiving day(感恩节)和christmas day(圣诞节)等。中西方节日的风俗习惯也很不相同;这在人教社jefc教材中有充分地体现,如jefc book 2 unit 3 mid-autumn day和book 3 unit13 merry christmas!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也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表现得无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当面不打开。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贪财”的嫌疑。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

除了课堂上进行比较教学外,我还利用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开设英语讲座,给学生进行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内容的补充。通过对这些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分析和比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想了解世界的热情,增强了学英语的兴趣,更提高了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

篇7

1.面对别人恭维存在的差异

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是谦虚谨慎,对别人的恭维和夸奖应是推辞。

如:“您的英语讲得真好。”

“哪里,哪里,一点也不行。”

西方人从来不过分谦虚,对恭维一般表示谢意,表现出一种自强自信的信念。如:

“You can speak very good French.”

“Thank you.”

所以,学生要注意当说英语的人称赞你时,千万不要回答:“No,I don''t think so.”这种回答在西方人看来是不礼貌的,甚至是虚伪的。

2.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差异

中国人喜欢以对方为中心,考虑对方的情感。

比如:你想买什么?

您想借什么书?

而英语中,往往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如:

Can I help you?

3.电话用语存在的差异

中国人打电话时的用语与平时讲话用语没有多少差异。“喂,您好。麻烦您叫一声王伟接电话。”“我是张英,请问您是谁?”

英语中打电话与平时用语差别很大。

如:“Hello,this is John speaking.”

“Could I speak to Tom please?”

4.接受礼物时在语言、行为的差异

中国人收到礼物时,受礼时连声说:

“哎呀,还送礼物干什么?”

“真是不好意思啦。”

“下不为例。”

“让您破费了。”等等。然后一般是放在一旁,确信客人走后,才迫不及待地拆开看礼物。

西方人收到礼物时,一般当着客人的面马上打开,并连声称好:“Very beautiful!Wow!”

“What a wonderful gift it is!”

“Thank you for your present.”

5.问候语上存在的差异

中国人见面时喜欢问对方的年龄、收入、家庭等。中国人重视家庭亲情。

西方人很反感别人问及这些私事。西方人之间,如没有血缘关系,对男子统称呼“Mr.”,对未婚女士统称“Miss”,对已婚女士统称“Mrs.”。

6.关心他人存在的语言差异

中国人帮起忙来一般是热情洋溢,无微不至。例如:一位中国留学生在美国看到一位老教授蹒跚过车水马龙的马路,出于同情心,他飞步上前挽住老人,要送他过去,但是他得到的却是怒目而视。

7.请客吃饭语言习惯上的差异

中国人招待客人时,一般都准备了满桌美味佳肴,不断地劝客人享用,自己还谦虚:“没什么菜,吃顿便饭。薄酒一杯,不成敬意。”行动上多以主人为客人夹菜为礼。

西方人会对此大惑不解:明明这么多菜,却说没什么菜,这不是实事求是的行为。而他们请客吃饭,菜肴特别简单,经常以数量不多的蔬菜为可口的上等菜,席间劝客仅仅说:“Help yourself to some vegetables,please.”吃喝由客人自便自定。

8.亲属关系称呼差异

英语的亲属以家庭为中心,一代人为一个称谓板块,只区别男性、女性,显得男女平等。而中国却重视配偶双方因性别不同而出现的称谓差异。

9.对数字的反应存在的差异

在西方人看来,星期五是不吉利的日子,如果星期五与13号重合,那就是特大的倒霉日。因为在西方被认为是背叛耶稣的犹大是最后晚餐中的第13位客,在罗马,传说聚集了12组巫婆 ,而第13个被认为是恶魔等等。而星期五则是耶稣被迫害的日子,有些学者还认为亚当被诱惑食禁果也是星期五。所以,星期五被称为黑色的星期五,而在许多高楼则没有第13 层,医院和旅馆没有房间号13等等。

可见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不可忽视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倾向,要适时导入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充实学习者的知识结构,提高认知能力。

由此可见,只有正确认识英汉文化差异才能使学生避免出现共同的语言“错误”,英语教学中实际上是教师怎样导入情境,学生怎样学习、探索、理解、掌握和应用这门语言的问题。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应做到:

1.文化与语言教学相结合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在语言教学的同时,适时适度地深入到文化教学,即在语言中教文化,在文化中教语言,使二者经常相互转化,使学生取得对英语文化的认同,这样可使学生消除对英语格格不入的情绪和疏远感,促进学生转换脑筋,尽快进入英语世界,用英语进行思维。如果这种教学实践能随着教学目的的需要有计划地持久深入,学生对英语文化的认识和体会就会日益丰富和加深,从而有助于他们从深层去理解和把握语言,避免生吞活剥,而且也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和逻辑性。

2.思维培养与英语教学相结合

篇8

[关键词]中英文化差异 英语学习 影响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11-0046-01

一、饮食

英国人食物是以肉类、面包为主,蔬菜主要是土豆,白菜,西红柿,几乎不吃米饭。英国人一般每天会吃4餐即早餐,午餐,茶点,晚餐。成人的茶点时间一般在下午,午餐与晚餐之间;而学生的茶点时间一般是在早饭与午饭之间,叫做上午茶,茶点一般都是以吃点心与咖啡或者红茶为主。英国人吃饭一般是自助餐,也就是吃多少拿多少,英国人讨厌浪费。饭后英国人喜欢吃甜点。因此,在英语教学中,不能仅讲“一日三餐”,还有第四餐。在与英国人日常交往时,应当更加关注英国人饮食习惯,加强这方面英语词汇、语句学习运用,避免出现小笑话。

二、俗语

人们在日常对话中可能会用俗语。如果我们在平时教学中不注意给学生渗透,我们学生就会对这些俗语不熟悉,甚至不明白。例如,“Loo”指厕所(WC),“Tube”指地铁(metro),“Tea”在某些情况下指正餐,人们说“flat”而不是“apartment”。“To let”的意思是“供出租”。在非正式的场合,如公交车上,餐厅里,人们常用“Cheers”代替“Thank you”。

三、交通

英国乘坐公交车与中国是有区别的,首先要记住:英国是车辆靠左行驶,然后在站台等车,看到你所要乘得车子开过来时一定要招手示意,否则公交车是不会停的。英国人乘车时无论几人总是排队上车,上车后坐在每排里面的座位,以方便后来的人入座。因为英国人很崇尚阅读,不分年龄,所以他们的公交车上都备有很多免费报纸,乘客可以免费随意拿取。另外在车上到你的目的站台时一定要按stop键,否则它也不会停。下车时要对驾驶员说“thank you”。英国公交车班次星期六班次会减少的,星期天更少。步行穿过马路时也要按路边柱子上的stop键,等待过马路。这些出行方式和交通规则,都需要我们在学习英语过程,给学生作好讲解,进行必要示范体验,才能更好掌握英语中的文化信息。

四、环境

英国几乎到处都是蓝天白云绿树,空气非常清新,路上没有一点灰尘,无论什么天气,哪怕刮大风也感觉不到有灰尘。觉得无论走到什么地方,他们路边的花草与树木、房屋、行驶的车辆都看不到一点灰尘。这固然与他们的海洋性气候雨水较多有一定关系,但不得不承认英国政府与英国人对环境的原生态保护意识很强。为了保护环境,他们绝不会轻易砍伐树木与推倒旧房屋,所以在英国你几乎很少看到6车道8车道的马路,也很少看到有很直的道路,一切都为自然环境(他们路边的树木大多数都是参差不齐的原生态的树木杂草)让道。他们的房屋建筑质量较好,保护的也比较好,几乎都在50年以上了,很有历史感。在英语学习中,我们应该向学生们灌输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学习英国人保护环境意识,守好自己家园,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

五、购物

在英国买东西很少需要讨价还价,英国人给你找零钱时,是先给你面额小的钱,然后才是大面额的钱,与我们中国正好相反。英国很多商品都可以在一定期限内退换货,而且不需要任何理由。了解这些对于中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开拓个人视野,调整习惯性思维方式、固定行为方式有较大好处。

六、教育

(一)家庭教育

博物馆里有很多英国居民带着小孩来参观。英国是个注重学习的国家,尤其注重对孩子兴趣以及技能的激发与培养,所以休息日,很多英国父母亲喜欢带着孩子参观学习各个博物馆。当然英国政府也很支持,所以他们的博物馆都是免费开放的。英国的博物馆很注重实用性与完整性。如我们参观的曼切斯特工业博物馆。里面陈设了很多不同年代的自行车,轿车,飞机(全部都是真的,不是模型),还有不同年代的内燃机,机床等,每样实物旁边都配有详细的说明介绍,相关材料保存非常完整。

(二)学校教育

今天的英国教育是真正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绝不是狭隘的理解为在课堂上放纵学生,英国学生违反课堂纪律也会按违反程度轻重接受相应的教育惩罚:赶出课堂,老师教育,关禁闭,家长带回家教育等。

篇9

一、毕浦小学--安如磐“石”

1. 少年如“石”

一下车,走近校门,一块巨大的石头坐落在校门口。一位系着红领巾,略显局促的少年站在石头前,见我们围上前,努力克服自己的紧张情绪,沉稳地为我们介绍毕浦小学的“石”文化。古铜色的肤色映衬他质朴的气质,正如身后的磐石一般。

沿着校门走进,一路都有少先队员在富有学校特色的版块站定,用洪亮的声音为所有老师讲解自己学校的荣誉、丰富多彩的队活动、校园环境特色建设、图书室等。他们有着不同的脸庞,不同的状态,但却在努力地用嘴清晰的解说,向我们展示自己学校的魅力。每一位老师都不禁为这些少年鼓掌,每一位老师的心中都禁不住给这些少年一个大大的赞。

2. 石室载“石”

毕浦小学的校园环境,正是围绕着“石”展开,与现代化结合,又不乏艺术性。

花圃的围栏由多个汽车轮胎构成,粉刷了颜色后,不仅美观,而且在轮胎中还能继续种植花草,另有一个由轮胎构成的“闹钟”,也颇为有趣。

走下台阶,一大片的石壁上,是同学们的手绘,大片的设计,是他们与这片石头之间的艺术碰撞。

毕浦小学最具特色之处,就是满屋子的“石头”了,这些石头有大有小,形状不一,有的被拼成了石头版画,有的被制成了石头项链,绝大多数被赋予各种图案,静静地躺在展示台上。从画风上来看,这些石头画,有稚拙的,也有画技十分精湛的,显然包含了毕浦小学的各个年段,覆盖的学生层面非常广泛。

这间石屋,承载着毕浦小学所有年龄层学生的艺术之魂,能够紧紧围绕着学校的“石”文化,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艺术作品。廉价的,随处可见的石头,在这一刻,仿佛被这些可爱的孩子赋予了新的生命,原本灰不溜秋、不起眼的石头,在制作成作品之后,让人忍不住多看一会儿。

3. “石”能载人

石头经历了挑选、洗净、绘图、上色等过程后,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样貌。毕浦小学的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也学会沉淀自己,为自己绘上丰富的色彩。

正如徐伟老师的讲话一般,毕浦小学的理念就是“以德为首,以生为本——努力打造老百姓家门口的新好学校”。

二、桐君小学--君子之风

1. “桐君”文化

在美丽的富春江畔,有一座桐君山,相传,黄帝时有老者结庐炼丹于此,悬壶济世,分文不收。乡人感念,问其姓名,老人不答,指桐为名,乡人遂称之为“桐君老人”。后世尊其为“中药鼻祖”,称之为药祖圣地。山也以“桐君”名,县则称“桐庐县”。桐君小学位于桐庐县桐君街道浮桥埠,此地因“桐君”得名,所以桐君小学的校园文化,也与“桐君”相关。

校舍虽然充满现代化的气息,但还是能从一路走来的墙面上,看到“桐君像”桐君采药,中药知识,桐君的相关古诗等。

2. 折纸文化

桐庐是著名的剪纸艺术之乡,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整理保存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在学生中间推广,这是桐庐县开展特色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

桐君小学能结合地域经济特色,在校内开展特色教育,是开展特色教育的又一方式。特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桐庐这块被富春江水滋润的土地上,必将涌现出更多各具特色的学校,教育品牌的效应也将更加明显。

篇10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差生转化 策略

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应实施素质教育,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全面、生动、活泼的发展。在这里我就如何矫正差生学习数学的心理障碍、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进行一些探讨。小学数学,由于学科的枯燥性和抽象性,转化数学差生具有一定的难度,有时候,老师付出了汗水,却得不到效果。付出了辛劳却没有收效,部分老师就放弃了坚持,任数学差生破罐子破摔。任何学生都有上进的信心和企望,只是我们没有摸准他们的脉,做了许多无用功。转化数学差生,需要我们广大的小学数学教师沉下心去,不急不躁,“顽石终有开化的一天”。

1 小学数学形成差生的原因

生源的差异性。每个新学期开始,都会有一些学生转入学校,几乎各个班级都有一定数量的差生。随着教育改革,在小学就开始学英语,因此,语文、数学再加上一门英语,对于小学生来讲,压力还是比较大的,无形的竞争压力是很大的。学习兴趣不高,没有学习积极性。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它的严密性、逻辑性等都很强。由于数学的逻辑性等抽象思维,致使差生对数学的学习存在障碍,以及本身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就不高,数学老师在讲课过程中,提出的问题持无所谓的态度,老师留的课后习题也不做,当做视而不见。对于数学的答案只知道结果,没有必要的解题过程。小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也不积极动脑思考,不动脑筋。

学习方法不恰当。有句古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话启示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学知识的方法。很多数学的差生就是没有掌握学知识的方法,虽然有的学生很努力,花了很多时间在数学的学习上,但就是没有好的学习效果。另一种情况就是学生不会听课,找不到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一般的同学一听就明白,然而,数学的差生怎么都是弄不清楚。长期如此,逐渐地就失去了学习数学的信心。注意力不集中,自制力不强。小学阶段的学生,年纪比较小,比较好动。数学的差生更是如此,他们比较好动,喜欢玩,上课精神不集中,自制力很差。

2 激励斗志,培养兴趣

差生大多对问题的敏感度不高,反应不积极,总是表现出一副漠不关心、错对无所谓的样子;可是在他们内心深处没有一个孩子不想要学好,不想要优秀,只是,孩子们的这个愿望被惰性和一次次不理想的成绩所掩埋。孩子们没有信心,也缺乏成就感的积累。他们需要被引导和激励,需要去和惰性“战斗”,需要的是不服输的斗志。古语有云:“志不立则智不达!”当孩子们有了斗志,愿意一次次去尝试,也就有了成功的可能性,随着成功经验的慢慢积累,孩子们对学科的兴趣也在不断增强。

合理、理想的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交往表现在师生心灵上、情感上的融洽。这种心灵的交往可促使师生产生相互感知、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和相互吸引的互动效益。如果老师赞许的目光频频投向优秀的学生,对后进生则冷眼相待。稍有过失,则加以训斥,得不到理解、尊重,自身价值得不到表现,使他们在心理上自觉低人一等,久而久之,就会导致他们自我贬低、自暴自弃,产生一种强烈的自卑感。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小学生心理还是很不成熟的,比较容易走极端。在这种心态支配下,你越是逼迫他学习,他越是有反感,学习成绩会越来越差。因此,教师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必须坐下来,心平气和地和他们谈话,以礼相待,以平等、尊重、信任、友好、关怀的态度对待他们,在合适的时机和他们谈谈心、交朋友,满足他们心理需求,消除他们的自卑感。

3 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不光是知识的传授者,还肩负着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的重任,学业不良学生有多方面的需要,其中最迫切的是爱的需要、信任的需要。因此,教师多关爱他们,平时要利用一切机会主动地走近他们,与他们进行心理交流。改变传统的讲授方法,设计出新颖的教学过程。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引发进取心,善于运用风趣的语言、生动的比喻、别开生面的课堂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对差生的问题设计和练习题的设计,要适合他们的水平,做到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让做有把握,回答正确,计算准确,逐步形成习惯上进成功的喜悦,培养起兴致,激发出求知的欲望,达到转化差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