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属性范文
时间:2023-07-07 17:34: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传统文化的属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作为我国的传统项目,武术的萌芽,在原始社会就已经出现,原始社会的生存环境极为恶劣,为了继续生存的客观目标,让原始人不得不学习使用各类工具来进行捕猎,劳作,原始部落之间的战争冲突,也更是让原始人充分地对工具的使用进行探索。虽然这一时期也有祭祀以及部落之间炫耀武力的执武器舞蹈,但是这一时期的武术萌芽的出现,更多的是以生存为目标。而到了封建社会初期,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以及生产资料的发展进步,让人类开始有了思想提升的空间,而这一时期分裂割据战事频繁的客观状态让“尚武”成为了社会主流,并且文化思想也与武技有了更为充分地结合,先秦诸子百家在百花齐放的璀璨时代,皆以不同思想文化脉络影响着武术的发展,便是很好的印证。到了秦代,正式形成,尚武的气魄更与中华血脉的延续紧密结合。在这之后,虽然朝代更迭,但是武术从文化到形式,都在日益丰富着,从军事武艺到两两较击,从大型活动的武舞到天人合一的养生功法,无论是技术层面或是思想层面,武术文化的历史性都是显而易见的。而散打项目,的发展历程,从80年代才开始,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1979—1989年十年试验阶段1989—1998年快速发展阶段1998至今积极开拓国内外武术市场阶段散打项目的发展历程是很简明的,由于实验性的发展仅仅开始于80年代,因此武术文化的历史性,在散打项目上是不可能有所体现的。但是这并不代表散打项目不属于武术文化技术形态的范畴之内。一些观点认为,散打项目,从属于武术徒手格斗形式中,应为古时“相搏,手搏,卞”等等古称的现代称谓,这样的观点意在凸显散打项目历史性,也是散打文化对于自身根源归属的探寻。但是笔者的观点认为散打文化形式,与武术文化形式,并不是从属关系,而应是适应现代体育属性的全新发展方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由于一些特殊的原因,而使关于武术的大量重要古籍资料亡佚,这也让武术发展缺失了许多重要的文化精髓,以及技击精髓。可是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共和国的蓬勃发展,国内以及国际层面的武术推广在现代社会又是非常必要的,因此为了能够迎合现代竞技体育的客观特点,散打项目在国家体委的努力下,逐步开始了有别于常态的特色发展路线。散打项目的出现,为的就是武术能够登上现代擂台,与他国武技进行直接较量,因为在现代社会体育思想崇尚“更高,更快,更强”的特点影响下,习武对“道”,对“个人修为”的追求,仅仅是一个方面,而对“更强”这一实用性的追求,也成为了世界各国尚武人士习武的重要目的。因此,各类型的搏击联盟蓬勃发展,商业格斗赛事层出不穷,在这样的大洪流影响下,武术的修身养性,强身健体的功能,仅仅成为了推广武术的一个方面,擂台上能否取胜,将成为制约武术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在现代社会,多极化的格局之下,文化的竞争,体育的竞争,多种竞争的交融,构成了各类社会文化形态的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人们从这种有别于战争时代的高层次竞争中寻求自己国家,民族的信仰,以及文化的发展出路。散打项目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并且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绩,因此散打项目的出现对于武术的推动作用是值得肯定的,这并不表示散打的发展能够代表武术,散打文化与武术文化在历史文化范畴内,并不存在直接的历史延续性关系。散打项目可以概括为武术为了适应现代竞技体育而衍生出的现代搏击项目,在历史性这一观点上看来,散打项目是难于代表武术项目的。
二、武术中的徒手较技与散打的内涵差异
总的说来,武术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在每一个阶段都存在一定的丰富以及完善,因此形式上具有多样性,这在“练打结合”,“内外兼修”一类的武术要义中有着充分的体现。而散打项目仅仅注重“打”,注重赢得比赛,因此在这里存在一个矛盾性的问题,散打项目的主要功能属性就是“搏击”属性,那么这一属性的文化内涵,与我国古代“手搏,白打”等等一类的徒手格斗是否存在延续性呢?散打项目在“格斗”这个层面,与我国古代武术的徒手格斗在“肢体武器”运动用的角度上存在相似性,这种相似性的共通点在于都伴随着人类对自身身体的认识。可是这种看似相通的认识却又存在着不同的方向。文化的繁盛是我国古时的特点,对天地,对自身的思考交融在一起,形成了特有的文明与信仰,这也让我国古代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一度达到巅峰位置,因此在这样的思想文化背景影响下,古人在认识自己身体的过程中,不仅仅停留在对自身肢体武器搏杀技能的认识上,高度的文明让古人对武术“形而上”的领域也有着深远的探索,因为他们习武也有着一个为了让自身得到“升华”得到“进步”的目的。我们都知道“武”字“止戈为武”的文化内涵,而这一内涵恰恰是古人“武术观”的重要体现,也就是在这样的思想特点影响下,“天人合一”,“内外兼修”等等一系列的武术思想才得以诞生并且支配着古人的习武活动。相比之下,散打项目虽然作为现代搏击项目,其方向性还处在将击败对手作为唯一目标之上,而在古时,以击败对手为直接目的的武术,最初出现于原始社会,其后在封建时代文明开始进步时,更多的是用在战事,自保,关乎存亡之际,而非武术常态,当然,这不代表武术完全不注重“赢”这一目的,古时武术两两较技的徒手相搏,能够取胜自然也是检验自身技艺的重要方式,只是中华文明特有的风格决定了“赢”是一个大的内涵,而非仅仅代表一次对抗的结果,这就决定了古时的徒手相搏的文化内涵是在中国传统思想的导向下发展的。而散打项目的对抗,是在现代竞技比赛的规则导向下发展起来,因此更多体现出的是其内在的商业性,以及功利性。其实当我们细细观察散打比赛,就会发现比赛取胜这一简单目的,并非散打文化有别于武术文化的唯一原因,最为显著的不同在于由历史的传承延续构成的武术的传统性,也是难于在散打项目中得到体现的。散打项目的比赛形式,从本质上来说,完全参照了现代商业竞技体育赛事,从拳手的着装,礼节之上,同样未能体现出中华武术的传统礼仪文化特点。散打项目的客观运动形式特点所体现出的“原始、野性”,在徒手格斗层面,与武术徒手较技,是仅在技术层面具有一定相通性的两种文化形态。
三、结论与建议
篇2
显然,它们激发我们的艺术灵感。任何一个经济发达的国家,都会有着独特而强大的文化作为经济发展的强大后盾。在欧洲,沉淀了数千年的欧洲文化,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和香榭里舍大道,你可以感受到古典与现代、豪华与气派、高雅与华美、显贵与朴实、人文与自然的魅力。在巴黎,目不暇接的各种艺术展览、服装设计大赛、五花八门的艺术节使人们随时感受到现代社会的艺术文明;尽情领略到传统文化与艺术的精神面貌。而中国,这五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时刻影响着中国的现代艺术。虽然没有西方的工业革命和美国的商业文明,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儒学,传统节日,文化诗词,中国戏剧都世代相传。它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
作为“人类昨天社会实践活动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的传统文化,其实只是一种相对的概念而已。我们不能一提传统文化,就想到落后,实际上被保留下来的真实对我们今天和明天能够产生巨大影响的,这些被保留下来的是都是人类文化中的精髓。从我国庸久的文化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如果要立于不败之地,那就要勇于吸收,敢于创造,善于交融。近些年,近代的中国文化一直在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蹒跚而行。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艺术的激情碰撞,最终的结果是两种文化都会汲取对方的精华,并且充分融合,从而共同进步。无论是从我国早期华夏文化的形成直至两汉文化的高峰,还是盛唐文化受到西域、印度文化的影响而发扬光大,无不表明,只有勇于吸收,才能发展,只有敢于创造、善于交融才能发扬中国的文化。传统文化对现代艺术的影响,事实上处处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如今,当我们在不断追求时尚品味简约的现代艺术的同时,却很少能够正确地认识传统文化对艺术的各种连带影响。站在历史的角度,传统文化即是一些物质与精神的沉淀,使得物质得到改进和创新。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我们常常所说的“设计引导人”与“人引导设计”这本身就是互相融合在一起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对我们的生活习惯还有思维方式等最直接影响的就是“传统文化”。千百年来,中国古代艺术一直遵循着一种独特的形态去发展,我们在引导人的时候同时也在引导自己的方向。当人们具备了一定的共同认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就走到一起了并带着一定的时代特性往前发展了。
传统文化、艺术是古代祖先们根据当时生活总结出来的精粹经验体现,流传,让这些传统文化、艺术历经磨砺,百淘留金。尽管现代艺术表现形式进一步成熟,但多元的价值观往往令许多艺术流于形式而无法达到返璞归真的最高美形式。如何从文化艺术角度完成中国民族文化复兴?很多有识之士共同的认为是:充分利用现代艺术表现形式,纵深挖掘传统文化美根源,理解创新,让传统文化嬗变、充实为现代艺术之美,进而形成我国民族文化的复兴。艺术是需要不断创新的,但是,我们也决不能因为要创新,艺术始终要讲内在的延续,需要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其中包括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习俗、伦理道德、审美习惯等。
篇3
摘要: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对通识教育的功能研究存在着严重的偏差,更多地关注通识教育的创新功能,忽略了其文化精神传承功能,而在人文精神发生集体性危机的中国当下和全球化语境下,通识教育在某种意义上更多的是文化精神的传承。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精神传承途径,高校戏剧艺术通识教育应该把“文化自觉”理念贯注到每个大学生心中,促进对全球化时代中国文化主体性的理论思考和实践关怀,铸就主体精神的文化自觉,这是当前高校戏剧艺术通识教育的灵魂。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对通识教育的功能研究存在着严重的偏差,更多地关注通识教育的创新功能,忽略了其文化精神传承功能,而在人文精神发生集体性危机的中国当下和全球化语境下,通识教育在某种意义上更多的是文化精神的传承,因为“只有在文化深厚的土壤里,天才才有可能爆发”(甘阳语)。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精神传承途径,高校戏剧艺术通识教育应该把“文化自觉”理念贯注在每个大学生心中,促进其对全球化时代中国文化主体性的理论思考和实践关怀,铸就主体精神的文化自觉,这应是当前通识教育巫待解决的问题,也是高校戏剧艺术通识教育的灵魂。
一、戏剧艺术与文化传播
戏剧艺术是一种文化。论文百事通“文化”大概是人类最难界定的概念之一,美国人类学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在《文化:一个概念定义的考评》(1952年)一书中,共收集了1“条文化的定义。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其著作《原始文化:神话、哲学、宗教、语言、艺术和习俗发展之研究》一文中给“文化”下了一个至今学术界还认定为权威的定义,即“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英国文化研究者威廉斯则细化和拓展了泰勒的观点,他说,“文化”一词是英语语言中最复杂的两三个词之一,文化的当代意义大致有三个方面:(1)作为艺术及艺术活动的文化;(2)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符号的文化;(3)作为一种发展过程的文化。m<_,无疑,艺术及艺术活动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角度看,“文化”是被用来阐释艺术及艺术活动的。作为艺术的一种样式,戏剧艺术当然是一种文化,但其表现形态却有着自身特质,即戏剧是由演员直接面对观众进行表演的一种艺术和文化。
戏剧艺术是一个民族文化和社会文化身份的代言。“对艺术史家来说,他们深深地意识到艺术始终是一个历史性的事件或现象,一个其所处时代的符号,一个历史、社会、文化或个体成长、身份、变革或转化的标志。公正地说,甚至在艺术发展最具形式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时刻,这种观念在艺术史学科也曾是一个既定的观念”,我们知道,世界戏剧有两大基本系统,即以中国传统戏曲为代表的东方戏剧艺术和以欧洲话剧为代表的西方戏剧艺术,其中,梅兰芳和莎士比亚的戏剧艺术无疑是这两个系统中最突出的代表。从梅兰芳的戏剧艺术我们可以品味到美情统一、虚实相生、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精神文化的妙处,从莎士比亚的戏剧艺术我们可以感悟到充斥着博爱、罪责和忏悔之情的西方基督教文化的深邃底蕴。把握两者的差异,追寻两者形成的精神质素,从而更深人、更真切地展现文化内涵的差异,这是历史学家所无法提供的鲜活的文化标本。
戏剧艺术是在文化传播中生成、发展和完善。“文化由外层和内隐的行为模式构成;这种行为模式通过象征符号而获致和传递;文化代表了人类群体的显著成就,包括它们在人造器物中的体现;文化的核心部分是传统的(即历史地获得和选择的)观念,尤其是它们所带的价值。文化体系一方面可以看作是行为的产物,另一方面则是进一步的行为的决定因素”。这一定义从动态和过程的角度,确定了文化与传播之间的关系。文化是传播的文化,传播是文化的传播。传播与文化的互动关系表明:文化与传播在很大程度上是同质同构、兼容互渗。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即传播,传播即文化。同样,作为文化组成部分的戏剧艺术正是在文化传播中得以生成、发展和完善,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如果没有文化的传播,戏剧文化将是一种“死文化”;如果没有戏剧文化的传播,文化的传播将丧失一种重要的路径。
二、高校戏剧艺术通识教育与文化传承功能
非常遗憾的是,随着戏剧艺术的边缘化倾向加剧,戏剧艺术这种文化传播传承功能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我们渴望着在还没有完全沦落为“社会机体的“功能性器官”的高校能够担当重任,守望文化家园,传承民族文化精神质素,铸造新的人格。如此,实施高校戏剧艺术通识教育就相当重要而紧迫。
18世纪末,西方高等教育就注意到艺术的这种文化传承功能的意义,“当时的知识界普遍认识到,艺术史和文学研究一样,是探索民族文化身份是一个重要途径。同样,学习艺术史和文化传统有助于对人类历史的认识和推动社会的进步”。1874年,艺术批评家诺顿受哈佛大学之邀担任艺术史教授,他说:“对我来说,艺术史是一种最为神圣的文化传统。通过研究艺术,人们可以发现自身潜在的精神追求和美的理想,从而使自己变得更加文明”。的确,一个文明、一种文化如果要存在和延续,就须保证它的关键信息和元素得以传承。有意义的艺术接受活动,就是接受者全身心地沉醉于艺术世界的精神漫游和灵魂之旅,也是接受者获取文化精神和历史信息的过程。艺术的这种文化传播效应是任何一个领域都无法企及的。诚如前苏联著名美学家斯托洛维奇指出:“人的审美教育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但是不能不承认,艺术是对个人目的明确地施加审美影响的基本手段,因为正是在艺术中凝聚和物化了人对世界的审美关系。
戏剧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因其现场直观性、双向交流性而在接受者面前“打开了一个焕然一新的、无限美妙的欲望与生命的世界n/别林斯基语),在这个世界里,观众身临其境,把自我的生命体验投射其中,逐渐形成浓郁的“扮演意识”。拥有这种扮演意识,接受者更易深入了解蕴含其中的文化精神,确定自身的文化身份,并以此来审视他者的文化精神。从这个意义来说,戏剧艺术的这种文化传承功能,又是其他艺术所无法代替的。因此,高校戏剧艺术通识教育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文化传承途径。
任何一种文化的传承都应是连续的,任何一个链条的脱落都可能造成文化根基的丧失,而这种丧失往往导致一个时代精神的集体沦落。这种悲剧历史已然有上演。但是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民族文化之链正面临着再一次被断裂的危险,当人们,尤其是当代大学生争相追逐着西方文化浪潮而忽视甚至漠视脚下深厚的文化土壤时,“失落的就不只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家园。这不仅可能导致民族精神的危机,更是人自身存在的危机”。因此,在高校实施通识教育并不是一种现时流行的时尚,而是一种恒久的文化传承事业。同样,戏剧艺术通识教育也不是高校的装饰品,而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在某种意义上说,文化传承的连绵不绝决定了高校戏剧艺术通识教育的必要性和恒久性。
三、文化自觉:高校戏剧艺术通识教育的灵魂
现在的大学教育随着全球知识产业的兴起与推动已纳入到现代化进程之中,不可否认,这是大学教育的一种进步。但当目睹着民族文化精神资源在此热潮的裹挟下已然失去其存在的根基,价值逐步被遮蔽之时,我们又会悲叹大学精神的沦落和功能的偏移。诚如英格尔斯的现代化发展理论所认为,现代化不应该只是一种政治或经济体系的形成,而应该是一种精神现象或一种心理素质。他说:“在整个国家向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人是一个基本的因素,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人,它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的人格,这样的国家才真正称之为现代的国家”,而作为一个“现代人”最深层的表现就是坚守自身的文化归属,拥有主体的文化自觉。
因此,文化传承并不止子传统文化知识的吸纳,尤其不能“把历史的馅饼按时代和地区切割成大小不等的部分,然后再按照编年的顺序把它们分别吃下去”,因为“这种机械的拼盘游戏使历史处于被割裂的状态,因而缺乏一种文化传统的内在逻辑性和精神深度”;也不止于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播,而是在此基础上建构主体的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是社会学家提出的一个命名,“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的意思。不是要“复归”,同时也不是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的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在全球化语境下,“文化自觉”成了众多国家、民族在未来发展过程中不可绕过的重要话题,也是学界研究的热点。大家众说纷纭,其中,乐黛云的“基因论”大概最接近的观点,即“文化自觉指的是深刻认识白身文化历史传统的最根本的种子或基因,并为这个基因的发展创造新的条件,同时将这个文化传播于世界,参与全球新文化的创新。
篇4
【关键词】民族传统文化工艺美术教学应用
一、工艺美术专业教育方向的思考
我国工艺美术专业教育的性质是培养实用技术型人才还是培养研究创造型人才,不能一概而论,应看工艺美术教育是着眼现在还是着眼未来,如果简单从目前社会需求来考虑工艺美术教育特点,工艺美术学院教育的性质只能成为普通大学一般美术教育的浓缩,仅成为符合市场需要的一般工匠,失去了工艺美术学院教育的实质意义,起不到培养社会急需的创造型人才或是一线技术人才的作用。目前我国工艺美术教学的误区还纯在较多的问题,譬如忽视学生实操能力的训练只重视工艺美术设计专业基础知识,艺术教学实践课变成以巩固复习基础知识为主。另外教学评价体系重视结果而不注重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强调知识的积累,而忽视知识的创新。没有与教学计划相应的艺术实践设备, 缺乏通用的艺术实践教学的教材,不能有效地进行艺术实践教学,学生的艺术思维的创新与实践操作能力得不到提升。
二、合理整合课程优化知识结构
工艺美术专业的课程设置,要按照职业素质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和实效、实用、实际、实践的原则来整合课程及内容。要打破学科体系的界限,讲求教学方法,抓好关键环节,如将《设计概论》和《中外设计史》整合使学生获得设计发展史、设计风格流派和时代的关系和不同设计美学原理和形式法则,《色彩构成》和《平面构成》合为一门课更有利于学生基础能力的培养。主要使学生获得从事设计的必要理论知识,这些课学时不多,要求精选内容。《设计素描》基础核心课程,它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要承担起从绘画到设计的过渡,是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既现代又传统的基础课,因此,设计专业的素描课要加大设计素描的比例,重点训练学生对"形"二维和"形"三维的想象能力和表现能力,不能按美术专业那样把大量的时间用在画光影明暗素描上,真正解决艺术设计专业学习素描学什么的问题。
尽管近年来新的工艺美术技术不断出现层出不穷, 学生们希望多学些新兴实用技术的愿望很强烈,但要让学生们明白,学到一门实用新技术只能用几年,还有更新的技术会产生。打好了专业理论基础,掌握学习方法,新技术一冒头就能知道它是否代表未来发展的主流趋势,并且能更快地领会和掌握,就能用十年甚至几十年。通过课程设置以课程内容的改革对学生加以适当引导,使他们能在基础理论和专业核心课程上花费足够的时间。
三、改革工艺美术教育观念,促进创造性人才培养
中国的学生善于学习、考试,想象力、创造力却很弱,是我们教育体制中对如何培养人的创造能力重视不够。而我国美术院校还停留在教技术、教技巧。笔者认为当前社会需要我们培养的是能引领工艺美术发展主流方向,具有艺术创造力的技术人才。
工艺美术学生的实操环节和实践教学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应用技术型人才本身就需要有很强的动手能力, 学生设计的课题应与实际项目结合起来,应在教学大纲规定的范围内,让学生走入社会去联系和争取设计项目,还可鼓励学生参加设计征稿和设计竞赛项目、承接设计工程为课题进行实际的设计实践。结合课程、利用项目等方式也是锻炼学生、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好形式。调整教学计划,专业课都贯彻"精讲多练"的原则,主干课都安排一至二周的单独实训,要求学生完成一定的实训作品。使他们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既培养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社会活动能力。通过市场实态现状的调研, 撰写较为详细的设计项目调查和设计定位的报告,让学生了解国内外的工艺美术发展现状,从而掌握科学的工艺美术设计方法。在项目设计过程中, 利用启发教学法通过大量的设计创意素描草图,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选择最佳的设计方案。在正稿制作阶段,要引导学生去发现与解决设计中所涉及的各种问题,如材料、工艺、成本、效果等,以便提高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从整个国家未来发展的高度来看待人才培养的问题,我们美术教育者必须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重任。我国目前虽然缺乏大量的实用型、应用型的工艺美术专业人才,但从深远看,目前最缺乏的是掌握了当代工艺美术前沿科学技术的、能够创造性地应用工艺美术技术的人才。我们不能为一些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就放弃我们对"创造型人才"长远培养目标的追求。如果我们稍微仔细地观察一下国外的教育体制,比如美国、日本的教育体制,就会看到他们在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中,对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远超过我们的想像。
四、工艺美术教学立足于中国本土文化
中国的工艺美术教学与创作不能脱离中国的实际情况,即中国的文化背景,和中国的社会环境。工艺美术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在我国的历史不算很长处于起步阶段,受西方各设计流派的影响比较大,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较少。中国工艺美术想要屹立在国际的舞台上,应该将民族的元素、传统的材质结合现代的工艺融为一体。中国的人文艺术背景是积淀了五千年传统文化底蕴,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环境实践也证明 "特色"理论是正确的,不能照搬国外的经验,中国高校的工艺美术教育当然也不能脱离中国的社会环境,也必须走中国特色之路。我国历史文化悠远深厚,代表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的理论在今天依旧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数千年来我们逐渐积淀了一套含盖各个领域的文明体系,尤其是理论思想,如诸子百家思想。这其中哲学、美学、社会学的诸多思想,都是中国传统体现民族精神的艺术设计思想依据。
目前中国的工艺美术教学对民族传统视觉元素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如担心学术外出安全问题取消相应的艺术考察教学活动,很多学校外出考察课程也流于形式。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设计思想逐渐被国外形式所取代,如不少学校传统图案设计的课程被取消被平面构成取代, 现代陶艺设计实践取代了中国传统陶艺技艺实践课程, 现代家具设计实践取代中国古典家具设计实践等。以上方面的缺失,导致导致创作所需的精神在枯萎,甚至学生民族情感的淡漠。民族工艺美术教育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工艺美术是民族文化传播和传承的重要途径与有力保障。
五、寻根溯源,根植于本土寻找创作的源泉。
例如笔者所处的广西有着极其丰富的民族民间艺术元素资源,调查广西民族艺术中建筑装饰、刺绣、织绣、染织、金属工艺、木雕等传统工艺美术现状和代表性作品与案例,挖掘、整理、编辑重要造型艺术研究样本,采访民族民间艺术传承人,拍摄和录制典型性创作过程和生产案例,引导学生努力发掘本民族的设计观念、造物原则和审美意识,并结合现代科技手段,独树一帜,创造出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少数民族古老的传统技艺在现代社会中闪光。通过对民族民间艺术元素的整理分析,积极探索多种创新设计思维,以寻求更多的解决广西民族民间艺术元素的创新应用途径,使民族民间艺术元素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独特魅力。高校培养人才要多元化,不拘一格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打破课堂的界限,实施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进入社会,通过采风、考察等活动感受到民族民间的艺术魅力。深入少数民族地区全面收集、考察,系统整理少数民族的工艺、服饰、建筑、雕刻等方面的资料。让学生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提取和保留这些少数民族元素的精髓,经过再设计并运用到自己的专业设计当中去。例如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就建立民间艺人工作室把本地具有代表性的优秀艺人请进教学工作室,讲授技巧,引导学生去认识和了解本地文化,让学生学会逐步挖掘、运用本土民族艺术元素,使当代的民族民间元素与设计教学与时俱进,从更多的民族艺术中汲取相关元素,同时又不失现代的气息。使民族民间艺术元素与现代文化间的精髓相互融合、和谐发展,相互促进。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设计在吸收外来先进文化的同时,不断地注入民族内涵,创造出富有本土独特韵味的设计。在满足生活需要的同时,得到广泛的延传,并且经久不衰,使本土化民族民间艺术得以可持续发展。工艺美术教育是传承和发展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也是一个民族走向现代化过程中不可失去的依靠。
广西本土民族民间工艺和现代设计理念结合,将本土民族民间工艺结合到现代设计教学中,这是引导学生设计出具有自主性、时代性和国际性的现代设计的关键。在工艺美术方面通过开展横向研究与开发,探索地域特色的设计教育创新之路做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1、 都安古法造纸工艺传承着古老的文化符号,可以聘请艺人将古法工艺引入到艺术设计课程中,在让学生体验了解传统造纸工艺,生产各类材质机理的纸张。材料学研究部门在纸张防水、除霉、韧性等方面给予技术上帮助,可用于现代家居用壁纸、灯具、扇面、雨伞、笔记本等设计。通过校企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有计划地开发具有广西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和工艺产品,保护了正在消失的传统手工艺,帮助地方地方企业提高产品经济附加值,并培育具有鲜明地方文化特征的产品品牌。2、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木结构工艺可以让学生体验榫卯结构设计原理,感悟侗族木结构设计之美,用于民族风格的建筑装饰设计,在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中发挥优势。在土木工程研究单位协助下整理数据开发成为智力玩具,采用现代注塑工艺将榫卯结构智慧的设计原理通过的玩具的形式介绍给大家,传播广西民族地区建筑设计的智慧。既可作为具有民族特色的精美礼品又可利用本产品富有知识性、艺术性、挑战性和动手参与的特点,可以按不同年龄段出品不同的组件,并考虑到与其他系列产品相衔接。3、各类民族剪纸、刺绣、编制的民族图案形式与工艺与现代服饰设计,包装设计、鞋类、包类、丝巾等设计结合,在此方面云南、贵州等高校的研究成果频繁活跃在全国各类专业博览会与专业大赛中。可以在旅游管理研究单位的协助下打造有地域特色的民族旅游产品依托桂林发达的旅游商品集散地优势形成民族品牌,积极探索在广西地区实现利用本土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现代文化产品的有效途径与开发模式,形成具有推广价值的经验文本,扩大研究成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4、民族金银加工技艺和产品设计相结合,金属材料工程研究单位的协助下可以共同设计开发实用旅游产品如:时尚珠宝首饰设计、钢笔、zippo火机、便携金属酒壶酒杯等。国际著名时尚品牌爱马仕设计团队曾来广西柳州博物馆考察收集广西少数民族工艺品设计思路与原理开发符合中国市场的高端时尚产品。通过产品开发与销售,形成具有广西民族特色的系列化产品,并注册产品外观设计专利和技术工艺革新发明专利,实现企业产值提升,扩大其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上述项目得以实施开展可以形成一支横跨多学科的优秀教学团队,形成系列专著、教材、发明专利等,研究成果可以转化为经济价,在广西艺术教育届有一定的推广性,能起到带头、示范作用。
六、结语
工艺美术教育的办学特色是工艺美术教育发展的方向,应在实践中有意的强化教育思想意识,只有院校间设计教育思想各具特色、拉开距离,多元化的设计艺术教育格局才能形成。工艺美术的现代设计应该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我们必须明白现代工艺美术设计中民族传统文化在的重要性,找到两者之间的切合点,传承是美德也是生命的源泉所在。民族传统文化是我国的精髓,发展了五千年仍然有着绚丽的色彩,作为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要让它在现代工艺美术教育中体现它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夏燕靖《对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本科专业课程结构的探讨》[J]南京艺术学院学位论文2006.12
篇5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文化教育;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6 ― 0176 ― 02
文化由人类所创造与传承,同样,文化对人也具有教化与塑造的功能。文化属性和品质是有高低之分,先进、向善属性的文化对于培养人才大有裨益,腐朽、消极属性的文化只会把人异化成为社会的畸形。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就是这样一个多远文化并存和互相冲撞的时代,更让人担忧的是很多人对于文化的选择毫无理性可言,甚至是在好奇心和叛逆心理的驱动下盲从和走向边缘。
一、何谓传统文化
(一)传统文化释义
从人类社会诞生之日起,就在繁衍变化,它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主要是指中国传统社会中华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价值系统,其内容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各个门类,诸如艺术、宗教、哲学、法律、道德等等。这也是文化的广义概念,而狭义的文化只包含精神创造及其成果。本文所论述的传统文化是广义上的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稳定的民族文化,它在育人功能上有着外来文化无法比拟的优势。传统文化的出发点是以人为本,终极目标是促进人的发展,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中国人的许多价值判断标准,对于人们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具有指引作用。
(二)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实意义
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方法,这些教育方法能够启发我们更好地应用到当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例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至理名言就是大教育家孔子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教育方法。示范教育就要求思想教育工作者从自身做起,成为大学生的榜样。
传统文化能帮助大学生正视思想道德问题。当前社会出现的道德滑坡案例应该让我们警醒,而传统文化中充分肯定了道德的力量和地位。《礼记・中庸》将“修身”奉为治理国家的“九经”之首。《大学》中也提出了:“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准则,这些准则都是以修身为核心辐射开来的。不难看出,修身在传统文化中是实现人生理想的首要条件和基本前提。
二、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调查
为摸清当前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现状,笔者设计制作了调查问卷,共印制162份,向齐齐哈尔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医学技术学院等6个学院12个专业的同学进行了调查统计,收回有效问卷160份。
(一)潜在的传承危机
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怎样”的调查中,有45.7%的同学认为不太乐观。这不太乐观的背后,其实就是多元文化并行时代背景下的潜在危机。传统文化此前在五四时期就曾受到过激烈地批判,在被彻底否定后又在本世纪初又兴起了国学热,直至今天传统文化依然顽强地生存着。但是,文化的传承需要一个认同,而无孔不入且又掺杂入侵味道的外来文化已经对传统文化构成了潜在的威胁。更为荒唐的事,源于我们国度的传统文化竟被篡改了国籍,在对“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的感受”调查中,我们发现这一事件对我们的触动很大,有43.2%以上的同学认为韩国,有32.5%的同学为此感到反感与愤怒。这说明了我们的大学生对于继承和传播传统文化有一种危机感,而且在传统文化被他国认领时表现出了一种强烈的民族归属感和文化传承愿望。
(二)教育的缺失与乏力
其实,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并不排斥,只是我们在教育上有缺失,造成了文化传承的危机。再看下面一组调查:在通过哪些途径来了解传统文化的调查中发现,从网络、电视、传媒了解传统文化的高达77.8%,而让人更感意外的事从书本中了解传统文化,或者与父母交流了解传统文化都高于老师课堂讲授,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从侧面也反映出我们的教育在传统文化讲授上的缺失与缺位。
因为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接受更多的是自发性地了解,受自身鉴赏水平和认知能力的局限,所以也造成了他们对高雅传统文化接受偏低,对世俗性的传统文化更为青睐。在对“哪一类型的传统文化最感兴趣”的调查中,饮食文化(特色小吃)占了66.7%,而文学与所谓的“经典”则最不受待见,两项合计仅占到了18.5%。在另一项与此相近的调查中,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领域主要集中在民俗风情(历史名胜、习俗节日)、民间艺术(琴棋书画、舞蹈)、民间工艺(剪纸、刺绣、陶瓷)、美食。而对传统思想(儒墨道法佛)则最不感兴趣,仅仅占了6.1%。以上的数据对比充分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接受的世俗性和高雅性的区分。历史名胜在旅游热的催生下更多地成为90后大学生接触传统文化的集中领域,而传统节日更是已然渗透到每个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大学生对于儒墨道法佛等哲学、宗教思想文化,一方面受唯物主义世界观影响,不会像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的普通民众那样盲从和迷信宗教,另一方面对于哲学、宗教达不到一定的认知和理解,也只是觉得虚无缥缈,不会将兴趣点落在这方面。
(三)渴望了解传统文化
大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是有内在需求的,调查中发现,“您对传统文化的态度”,52.8%学生想要了解,但是课业负担重,没有接触传统文化的途径和时间。对于“当代大学生在面对外来文化侵袭”的态度调查中,有35.8%学生认为应该坚持民族精神文化教育。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一方面是外来文化接受最快的群体,也是传统文化传承的对象,他们渴望了解传统文化,在“您是否愿意了解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调查中,有57.9%的学生选择了愿意。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
众所周知,高等学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四大功能。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更是指出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和创新。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 高等院校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上理应有所行动,且在传统文化教育上愈加走向成熟。
(一)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课堂教学,是传统文化教育最有效、最直接、最便捷的手段,它能够实现传统文化教育的系统化、理论化。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大多数高校并没有开设这样一门传统文化课程,尤其是在一些非综合性院校,缺少师资以及对人文素质课程的漠视造成了传统文化课程教学的空白。尽管如此,我们依然认为传统文化至少也应以专题的形式出现在课堂教学中,或者是在思想道德修养这门课中大量引入。
近些年,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不断创新,也取得了一定的收效。这其中最明显的一个趋势就是教学内容的拓展,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形式的灵活,这些改变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窠臼。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相关内容是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课堂的切入点,也是在政治理论课中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对学生进行的爱国主义教育、人生价值观教育、道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都可以把传统文化的内容融入课堂,使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精华与魅力,提高学生文化认同感与自信心。
(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
教师是课堂教育的主导因素,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是把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结合的先决条件。目前我们国家大学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全国统一的教学内容,各门课程中都可以从某些内容作为切入点,在进行正常教学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如果要提升传统文化教育的水平,首先就应该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水平开始,需要思政课教师具备更加深厚的传统文化学养,具有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与传统文化有机融合的自觉性,在思政课教学中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同时实现教学内容与方法的突破。
(三)第二课堂的延伸与扩展教育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需要更加注重知行结合的教育方法,这样才能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概念也应该放大,换言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也需要延伸到日常活动中。教学的主体也不应仅仅局限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负责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以辅导员为代表的行政人员也要参与传统文化的教育,形成一个大的传统文化课堂格局,才能从整体上提升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才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和层次。
在此仅以传统节日举例:传统文化与很多传统节日紧密相连,但因为缺少有效的文化引导,传统节日的文化属性被我们忽视了。而在这个娱乐至上的时代,西方节日却赢得了大学生们在形式上的喜爱。在“热衷于西方节日而冷落了传统文化原因分析”调查中,45.1%的同学认为传统节日的庆祝形式严肃、内敛,大学生才通过西方节日增加娱乐。而对于“你以前参加过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或比赛”的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有40.7%的同学都表示没参加过,但想参加。如果我们利用节日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如举办讲座),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自发、自主地进行主题活动,那么传统文化的魅力就会散发出来,传统文化的观念就能深植于大学生的内心,高校文化传承的使命就得以实现。
四、结语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始终无法全面调动起大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意义和现实意义却在与日俱增,背后的原因正是这个多元文化并行的时代背景。说过,我们要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作为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显然需要被传承和发扬下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者应该首先具备一种高度的文化自觉,树立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传统文化的传承有机结合起来,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实现其教育目的。
〔参 考 文 献〕
篇6
关键词:地域性传统文化;动画传播;“本真性”;“市场化”
全球化的今天,地域性传统文化对于保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文化活力的重要性日益被世人所认同,各国、各地区都在通过各种手段和措施为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而努力。尽管所选择的路径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成为共识:那就是要将传统文化保护活动的触角,延伸到普通大众和青少年儿童之中,让大众能够经常接触、感知传统文化,培养他们对自身所拥有的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保护意识,营造一种良好的保护氛围。因此,对于地域性传统文化而言,最大的保护不是将其收藏在博物馆,为世人留下一份可供观赏的标本,而是要培养更广泛、更大众化的欣赏群体。
一、地域性传统文化的动画传播与困境
起源于20世纪西方工业社会的动画影像,通过工业化大生产和多种大众媒介,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其中。作为一种与现代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文化实践活动,动画是艺术,是商业,也是文化和价值的载体。通过对于地域性传统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与精密加工,动画媒介及其传播方式不仅能够大大拓宽文化的传播空间和渠道,同时,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及其艺术样态上的差异,也孕育出更为多元的美学特质。纵观近20年以来国内外各逞风采的动画作品,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地域性传统文化元素介入到动画的艺术生产中。诸如改编自莎士比亚悲剧《哈姆雷特》的《狮子王》,取材于《圣经・旧约》的《埃及王子》以及由迪斯尼公司根据我国南北朝诗歌《木兰诗》改编而成的“花木兰”,等等,各具特色的地域性传统文化经由动画作品的二度演绎,被转换为易于为现代人接受和喜欢的艺术形式,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传统文化的种子播种到大众的心田。一些动画作品也因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独特魅力获得商业成功,一个基于以地域性传统文化传播为特色的动画创作热潮似乎已然到来。
然而问题并非如此简单,当《花木兰》《功夫熊猫》等动画片以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为最大卖点风靡全球的同时,有学者认为作品所呈现的东方文化元素只不过是个噱头,是东方外衣下的西方文化价值观,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精神和思想内涵的亵渎,而商业化的手段才是吸引大众的根本核心。从认知角度上说,地域性传统文化作为曾经的人类思维、情感与行为的载体,凝聚着人类文化记忆的点点滴滴。地域性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仅体现出一个地区的文化特色,同时亦能展示出“我们从哪里来?”与“我们往哪里去?”的深层意义。因此,地域性传统文化保护的实质和终极目的都应归结为“本体真实”的保护。在这个意义上说,原汁原味的“本真性”原则乃是以传统文化传承为特色的动画作品的核心价值。然而一个不可忽略的事实是,动画媒介作为现代消费文化存在的物质性基础之一,早已形成了巨大的文化产业。尽管在以文化传承为特色的动画作品中,形式各异的传统文化资源构成了创作的重要元素,但是,现代社会市场逻辑的巨大影响力和渗透性,使动画创作本能地受到大众趣味的潜在制约,传统文化的“本真”属性在与动画产业“商品”属性的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显然,在以地域性传统文化传播为目标的动画创作实践中,文化传承“本真性”所体现的精英意识形态与动画传媒相互借重的初衷在这里出现深刻的分裂,以地域性传统文化传承为特色的动画艺术生产受到了“本真性”与“市场化”的双重制约。理清文化传承中“本真性”与“市场化”的关系,是本文探究的重点。
二、地域性传统文化动画传承中的“本真性”与“市场化”
(一)文化资源的“本真性”与动画作品的“本真性”
所谓文化的“本真性”,意指文化发展和展示中的真实性和自然性。在笔者看来,“本真性”在动画创作中可分为文化资源的“本真性”和动画作品的“本真性”,以地域性传统文化传播为特色的动画作品的文化价值存在于其资源的“本真性”之中,文化资源的“本真性”是动画创作真实性的重要保证。但是,两者在程度上是不同的。前者追求的是文化传统的保存和文化环境的本体真实,而后者追求的则是观众在动画体验中所获得的真实感受,是一种观看主体感受上的真实。观众感受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往往使动画作品中的传统文化因素拥有不同的真实度。从这一意义上说,我们对于地域性传统文化动画传播中的“本真性”问题可以产生这样认识,首先,传统文化并不等同于传统文化动画作品。也就是说,不管动画的艺术生产如何追求作品的真实性,由于观看主体对“本真性”的体会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和场景内进行的,他们不可能体会到绝对本真的传统文化,所以,“真实的传统文化再现”并不等于传统文化本身。其次,观众的观看动机虽然是追求文化的“本真性”,但是作为传统文化的旁观者,他们固有的文化背景会不同程度地制约他们对传统文化的领略程度,因而最真实的传统文化未必是最好的动画作品。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享受到的乃是创作者从传统文化这个庞大而复杂的文化体系中根据观众的构成特征从传统文化资源中精心提炼、加工、组合和包装的,是最易于被观看主体接受的外显性文化因素,而不是这个文化的全盘托出。央视《快乐驿站》栏目是在挖掘传统文化素材基础上取得高额回报的代表作品。该节目以传统文化传承为切入点,将FLAsH动画和传统艺术形式相结合,全新演绎传统曲艺节目。作品造型采用抽象与写实结合的手法,追求神似,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本真,观众在获得欢乐的同时,对传统文化产生了一种久违了的熟知感和亲近感。显然,作品中的“本真性”只是一个相对的标准,对它的理解还存在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可能性,单纯的文化“本真性”传承视角恰恰不能解释文化的本质。
篇7
1 企业VI设计中我国传统元素应用的意义
1.1 丰富表现形式
一套成功的企业VI视觉设计,能够让消费者在体会到愉悦精神和享受视觉效果的冲击过程中,接该企业VI视觉设计理念。而我国传统优秀文化在现代化企业VI视觉设计中具有独特的元素,体现了一个国家的视觉元素与智慧结晶。[1]例如在设计师大奖赛中,某设计师创造的立体文字奖杯,该设计创意十分独特,主要是通过我国文字笔画和角度翻转结合设计方式,改变了我国汉字的严肃形象,为汉字注入了新的活力。这样的设计概念将文字艺术灵活运用到企业VI视觉设计形象中,不仅是灵活运用我国传统元素,传承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品质,还突破了西方国家注重形象美和生动美的观念,在设计意境上追求一种“大巧著拙”的浪漫飘逸的意境。
1.2 体现独具的设计个性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消费者通常会通过各种消息渠道接触各种企业VI视觉设计。我国作为一个具有文化历史悠久的民族,对于吸引消费者注意,激发消费者购买的欲望的最佳方式即是企业VI视觉设计,而企业VI视觉设计的基本原则与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紧密相连。[2]例如,某服装品牌上的“例外”,就是一个传承了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精神与含义的品牌设计,在企业VI视觉设计过程中,把我国传统水墨画风格和国际黑白经典线条结合起来。这一独居风格的VI视觉设计,当女性消费者穿在身上,不仅具有东方神韵,也还具有西方的潇洒,怎能激发消费者购买欲望。由此可见,我国传统的水墨画元素在企业VI视觉设计的运用,已经成为企业品牌设计的一种时尚潮流。
1.3 满足受众心理产生的情感共鸣
我国传统优秀的文化艺术应有尽有,其中我国传统文化视觉元素在现代化企业VI视觉设计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3]例如某设计师在自己的个人网站上设计两个半重叠的中国娃娃标志,通过淋漓尽致的创作手法将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充分显现出来,让“中国娃娃标志”这一作品洋溢着时代潮流的文化气息。这其中蕴藏寓意体现了“文化暗示”的传统文化情节,在企业VI视觉设计形象中,把我国传统的吉祥图腾,通过我国传统优秀的文化元素融入企业VI视觉设计中,和消费者心理产生文化共鸣,是人们和传统文化联系的感情枢纽。在设计过程中蕴藏的美好寓意与灵巧的创作表现方式,便于消费者记忆。虽然这一企业VI视觉设计理念具有商业性,但正是将这消费者熟悉的传统文化图腾,通过不断改变加以点缀,利用趣味化方式融入企业宣传中,体现了文化的传承。
2 企业VI设计中的中国传统元素分析
2.1 明确设计的目标
在企业VI视觉设计过程中,确定企业VI视觉设计的目标是我国传统元素运用的基本原则与条件。首先在企业VI视觉设计基础部分的设计构架与思维模式阶段,要求设计师必须详细分析企业VI视觉目标设计中的行业特征、消费者人群、企业历史、经营观念、销售模式、市场定位、企业文化、产品属性及产业链,准确分析我国传统文化元素在企业VI视觉设计基本要素中存在方式,将企业VI视觉设计构架中的“哲学元素设计理念与思维模式”与企业VI视觉设计的文化内容呈现出来。然后在企业VI视觉设计基础部分中的视觉造型创作阶段,准确找出设计造型部分与我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合点,将现代设计表现手法与我国传统文化元素有机结合起来,以此明确企业VI视觉设计目标。[4]例如某银行的企业VI视觉设计,以古铜钱内方外圆的图形为基础,明确设计银行属性,将银行的“方圆”呈现出来,“方”代表工作的认真、严格和规范;“圆”象征人员的融通、饱满和亲和力。图形中右上角的变化,形成一个重叠的立体效果,寓意“中国”和“建筑”。即是利用字母“C”重叠,表示积累,体现了银行在资金不断积累过程中发展壮大,在全新现代经济建设中扎根于中国,走向全世界,从而为我国社会经济建设提供优质服务。
2.2 色彩的选择
在企业VI视觉设计中,除明确设计目标外,色彩的选择对融入我国传统优秀元素尤为重要。因此,在企业VI视觉设计中选择色彩时,要求设计师了解色彩在品牌竞争中具有的独特传达作用、象征作用及识别作用,然后按照企业基本要素找出和我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色彩,以此设计出符合企业的色彩,塑造企业品牌的个性,从而提高企业品牌形象的市场竞争力。例如我国某剧院,标志以旦角面部的局部特写为主,进行艺术设计的夸大化,在相似和不似达到传神的境界,将我国的传统美德完全呈现出来。然后使用金剧本体的基本元素中黑、白、红为主要色调,从设计构思中表达出设计高远的审美风格。将一个京剧演员在专心表演的形象塑造出来,和主标化融为一体,共同创作出充满流动气韵的剧院标志。
2.3 优化图形设计
在企业VI视觉设计中,优化图形设计作为我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的核心,要求设计师进行设计过程中,应重视行业属性和企业历史,了解我国传统图形设计领域的创作内容,以获取我国传统美学视觉造型领域中的精髓,将现代图形设计融入其中,从而形象、生动的表达企业VI视觉设计主题,确保企业VI视觉设计中我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图形设计的完整性,以此传达出企业的文化内涵。另外,在优化图形设计时,还应兼顾画面布局。在企业VI视觉设计基础部分合理融入我国传统文化元素,方便消费者对设计理念的理解。[5]
3 结语
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作为古人的智慧结晶,是古人灵秀和简约艺术的集中体现,这些艺术创作手法对现代化企业VI视觉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素材,是新生命的延续。因此,在企业VI视觉设计过程中融入中国传统元素时要想达到完美结合目的,必须明确企业VI视觉设计目标,合理选择设计色彩,以此优化企业VI视觉设计图形,让“民族个性”和“时代个性”有机结合起来,让企业VI带动企业文化真正走向“国际化”市场。
参考文献:
[1] 刘禹杉.企业VI设计中的中国传统元素分析研究[J].设计,2014(4):123-124.
[2] 沈晓樱,卞建英.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企业VI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以企业VI设计过程为例[J].大众文艺,2014(22):103.
[3] 吴限.中国传统元素在Ⅵ设计中的应用浅析[J].考试周刊,2015(55):19.
篇8
关 键 词:包装设计 文化 多元性 民族性 时代性
包装设计作为一种人类共同的文化,已成为保障商品质量、传达信息的重要媒体,是连接生产与消费之间,促进商品流通的一种融艺术与自然科学技术于一体的企业行为。包装产业不仅涵盖了包装设备的设计与制造,还涉及包装材料生产与供应、包装容器的设计与制作、包装方法与包装工艺流程、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处理与再生利用等。因此,它融合了商品包装的材料、造型、装饰等因素的设计,在使用过程中对人、物、环境的关注,表现人文科学、社会与自然科学,是科学技术与艺术学相结合的多功能的综合形态。传统包装设计最主要的功能是保护商品,其次是美化商品和传达信息。值得注意的是,就现代消费来讲,后两种功能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并同样体现着包装设计文化结构的多元性。
一、包装设计文化结构分析
文化是人类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装设计文化是人们为了满足生理和心理要求而采取的一切行为方式所产生的新的物质文化,它应由三个层次构成。一是物质层:物质的实用功能层是最活跃的外层面,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材料的更新和进步,同时消费者对物质的不断求新、求变的观念给包装材料、包装产品的形态和性质提出了不断发展的要求。二是观念层:设计的观念层是包装设计最稳定的设计层面,它与民族传统文化紧密相连,反映人们的道德伦理观念、社会心理观念、民族传统审美观等。所以也可以认为是文化的意识层,它存在于人的内心,并由此规定自己的规律,不断发展和改造着文化,是设计文化系统各要素一切活动的基础和依据。三是形式层:包装设计的形式层与消费者的审美观念紧密相连,受时展的影响,它影响着包装设计文化的整体性质,是维系设计的各层的重要纽带,是包装设计得以科学有效实施的保障,也是设计师从事包装设计活动的准绳,决定着商品的流通与销售。包装设计的三个层次互相融合,互相渗透,反映在每一件具体的商品包装设计个体中,同时体现包装设计的民族性与时代性。
二、包装设计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时代的
在包装设计文化结构的三个层面上体现了包装设计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时代的,它是内容又是形式。(1)包装设计的民族性:民族文化是受某区域自然条件及社会条件的影响和制约而形成的自己独有的语言、思维方式、价值观和审美观,是以当地人们的生活需要和信仰为基础的一种观念。包装设计文化的民族性主要表现在包装设计文化结构的观念底层面上,它反映了整个民族的心理共性。不同的民族与环境造成不同的文化观念,直接间接地表现在设计活动和产品中。如日本的设计清新、玲珑可人的特点,德国设计的严谨、理性实用的造型风格,美国的设计文化具有多元、丰富、创新的特性,以及意大利设计的优雅与浪漫情调等。中国包装设计风格上的平稳、形式上的完整性、对称性,也正是我国人民社会意识和心理特征的体现。(2)包装设计的时代性:一个民族在发展的过程,必然会表现出一系列文化的发展性和承接性的时代特征,由于包装设计的民族文化又在一定时间存在,即在一定的社会历史变迁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而产生了包装设计文化的时代性。包装设计文化的时代性,主要反映在包装设计文化的形式层和物质层上。其理念和设计方法必然受到时代的影响并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价值观念、审美观念、法律法规等紧密联系。民族性和时代性构成了包装设计文化的社会属性和本质属性。在科技迅猛发展和信息高速广泛传播的今天,人们之间的跨地域、跨文化的艺术、设计交流频繁,包装设计师需要对其他国家民族文化背景、地域差异和习俗、社会与价值观念、设计品质以及审美观念等因素的多元化文化进行深入了解,努力探索创新设计的新的出发点。
三、包装设计文化的共容性与发展性
篇9
关键词:传统文化;风水理论;园林景观;设计研究
风水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园林景观的具体设计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可分为不同的内容,古代园林设计中都渗透着风水学的影响,风水因素也将不断融入其中,风水是我国人民数千年来总结的经验,决定着园林景观的具体设计风格,同时,也成为园林景观设计中的主要思考方向。园林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主要手段,代表着中国的一种传统文化现象。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建筑选址中,选取最为合适的地理位置,充分应用风水理论,完善园林景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将风水与园林设计工作进行具体的研究,提高我国的整体园林设计水平。
1中国风水理论的基本内容
首先从字面上分析“风水”的概念,分为“风”、“水”2方面,包含了自然科学知识,例如,天文学、环境学、地理学、气象学、平衡学等。一般情况其中也渗透了建筑学理论,设计中融合了各方面的知识,形成一门独立性的知识体系。是人对环境的最佳选择,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深入分析探究风水。关于环境与人的学问,建筑文化充分发挥了趋吉避凶的作用。早在夏朝时,人们就通过阳光方向,确定了“阳”、“阴”,形成了阴阳概念。通过阴阳解释具体的事物关系,逐渐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规律。“金、木、水、火、土”五行的概念,与阴阳的正反概念相比更加具体。5个基本元素组成了自然中的物体,各个元素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我国的十二生肖,为12种不同的动物类型,在相冲相克上也严谨的依据风水理论,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中也有重要影响,提供了全面的理论依据,进一步提高了我国风水研究的发展水平。
2中国传统风水理论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具体应用方向
2.1“天人合一”的应用
传统风水理论中,有着明确的要求。“天人合一”概念的着重强调,大部分园林景观中直观融入了“天人合一”的概念。将风水的原理体现在园林设计中,表现出整个园林的艺术风格,将人与自然环境紧密有效地融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情况,设计理念也要改变,风水概念的融入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在现代园林设计过程中,按照实际的情况进行细致地研究和划分。在开始设计时充分考虑和研究物种特性的保存问题,确保平衡性。在现代设计的过程中,需要种植大量的植物,首先要考虑实际情况,考虑不同植物生长需要的空间,确保留出充足的生长空间,促进植物健康茁壮地生长。在规划工作中,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充分考虑地质条件、水文因素,综合风水进行规划,使园林具有环境调节的作用,朝着“天人合一”的方向发展。
2.2阴阳平衡、五行之间相生相克的应用
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中,阴阳平衡形成独立的哲学辩证思想,在设计中明显地体现出来,利用不同属性之间的作用进行合理搭配,形成独特的美感,确保园林景观具有艺术感。主题上比较直接,具体区分了高雅通俗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原则性。充分的渗透在表现手法和结构上,将阴阳属性的划分变得更加科学有效,在自然界中,所有的事物包含“金、木、水、火、土”这5个元素,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对其进行具体的布局设置,符合我国五行元素的具体要求。注意不同植物间的属性相克,做到生态平衡。充分发挥植物在园林景观中的优势,对美感进行具体的设计,保证园林景观设计既要科学又要美观。
3结语
综上所述,风水是传统文化中重要的部分,风水学理论对古典造园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对我国的园林设计起到指导的作用。保持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态度,去除糟粕,研究和应用风水学理论的精华,对当今园林规划设计充分发挥其借鉴作用。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改变风水概念,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运用现代的先进仪器设备,将估计的数据转变为定性定量的数据,多结合实际需要,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融入风水理论元素,促进传统风水理论这一优秀文化遗产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有效运用。
参考文献
1何丽霞.基于传统风水理论的海南地产园林综合评价[J].海南大学,2015(6)
篇10
关键词:传统扇;语义内涵;文化元素;设计应用
中国素来就有制扇王国的美誉,中国扇文化历史久远,据历史记载,扇子在我国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期,它凝聚了几千年来的社会思想变化过程及审美创新的一个认知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扇子也逐渐由使用功能、象征功能转变为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品,被广大传统文化爱好者所收藏或作为道具出现在舞台上。几千年来凝聚在扇子中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非常丰富,其中涵盖的文化元素很值得我们考究,对当代设计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传统符号作为传统文化的思想载体,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征,是现代设计与传统文化的契合点,目前传统扇元素的现代设计应用更多地体现在平面设计和服装设计领域。这里,本文将对传统扇文化元素在产品设计领域的应用进行探讨,为文化产品的开发设计提供更多理论支撑。
1传统扇符号的语义分析
对于符号,许多前辈和学者根据符号论的观点,认为符号都具备“能指”和“所指”特性,从语义学角度来讲也就是符号的“外延”和“内涵”的关系。外延语义由产品形象直接说明产品物理层面的内容,属于明示义;内涵性语义由产品形象间接说明产品物质内容以外的感性层面,属于暗示义。正如,我们接触扇子的时候,它呈现给我们的是具体的有使用价值的物体,而并非由形态、材料等构成的简单人造物,造“物”不是目的,而“物”是实现目的的媒介和载体,因此在对扇子进行命名时就赋予了它一定的象征功能。在这里,扇子借造型、结构、材料等元素来表达其干什么用、怎么用等物理层面内容属于“显性”的外延语义,通过形态传递出的权贵、平民、婉约、雅士、文人等感性信息属于“隐性”的内涵语义。由此来看,传统扇符合符号学特性,这里,笔者从传统扇符号的外延和内涵层面出发来探讨扇文化因子的提取和应用,为扇符号与现代产品的融合寻找理性的方法和平衡点。
2传统扇文化元素设计应用层面的划分
由前面所提到的传统扇子的外延语义和内涵语义出发,外延传达的是明示意的物理层面,内涵语义传达的是暗示意的感性精神层面。换句话说,外延与内涵属于“显性”与“隐性”的关系,由此可将扇文化元素的设计应用分为三个层面:初级、中级、高级。设计层面的划分为扇文化元素的设计应用提供更明晰的思路,如图1所示。初级层面目的是增加产品装饰性、观赏性,通过设计师对可视化设计因子的提取、变形、组合、重构等设计加工,后导入到产品设计中以增加产品的文化意蕴,应用过程中需要结合具体产品及语境选择合适符号特征,并且保证文化符号与产品之间的协调性,这也依赖于设计师水平,最终实现文化符号与现代产品的完美融合。中级层面比初级层面增加一个层次,除了保证美观性更要保证文化符号与产品形态或功能的契合性,避免流于表面的设计。可通过分析产品特征及文化符号特征,然后进行形态或结构关联并建立形态对应关系,利用文化符号置换产品中某个形态或功能符号,增加产品文化内涵的同时保证产品机能角色与象征角色和谐性。高级层面的应用属于文化内涵层面的应用,需要提取传统扇的文化内涵因子,通过对传统扇的行为习俗、意识形态、象征内涵等抽象内容的语义词汇进行收集、筛选、提炼和转化,再通过语义关联法进行发散,最后通过隐喻手法导入产品设计中,包括视觉隐喻和交互隐喻。使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体会到其中的文化寓意和精神内涵,从而达到情感的共鸣。这一层面除了设计师水平还与用户的文化水平有很大关系,不同用户的文化背景、教育程度、生活经历的不同都可能会影响到对文化内涵信息的解读,因此这一设计层面也是最难捉摸的。
3传统扇文化元素设计应用原则
3.1功能性原则
功能性是作为产品最基本的属性,也是产品存在的依据,产品功能按照等级可划分为物理功能、生理功能、精神功能和社会功能,物理功能是作为一件产品首要满足的基础功能,生理功能、精神功能等是在满足物理功能的基础上实现的,传统文化符号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目的是增加产品的文化意蕴和精神内涵,实现的是精神功能层面,因此在文化符号的应用过程中对产品的角色功能的实现要有所侧重,避免产品物理角色和象征角色的信息混乱。
3.2审美性原则
产品一般具有功能属性和审美属性双重属性,审美性是从美学角度去审视一件产品时所必备的要求。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21世纪,除了产品的功能,形式美感是吸引客户的重要因素之一,产品的美观性是从心理感知层面满足客户对美的追求。因此文化符号在设计应用过程中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提炼与变化,达到与产品形象的和谐统一,避免流于表面的设计,以确保产品的设计感与美观度。
3.3创新性原则
创新性是产品设计感及商业价值的重要体现,没有创新性的产品不易赢得市场,任何作为商业产品出现、且具有一定消费价值的物都有它独特的、与众不同的点,无论是产品功能、使用方式或是产品形态都应有它新颖之处,这是作为一件商品赢得市场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文化符号的应用过程中也应根据产品特点进行设计加工,体现出新颖之处,同时也是对文化符号注入新的内涵使其重生的过程,更是为了满足当代消费者对产品商业价值的追求。
3.4文化象征性原则
文化象征性即产品有一定的文化意蕴或民族格调,用户在产品的使用过程中能够解读其中的文化信息进而满足用户的文化需求,一定程度上也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这也是传统文化符号应用的初衷,文化象征原则在产品中一般体现在传统符号的“形”和文化内涵的“意”上,一般通过显性文化符号要素的视觉传达或是文化内涵的隐喻表达等形式。
4传统扇文化元素设计应用的方法流程及应用实践
4.1传统扇文化元素设计应用的方法流程
针对传统扇文化笔者归纳总结出了其设计应用的方法流程:1.确定传统扇素材主题——2.提取文化设计因子——3.设计因子整合、筛选——4.选择产品设计对象——5.设计应用。具体设计方法流程图见图2。1.确定传统扇素材主题。扇子类别有很多,不同类别的扇子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语义内涵,如团扇与女性有着千丝万缕联系、折扇一般与文人雅士有着密切关系、羽扇一般象征着运筹帷幄的智慧、倚仗扇通常象征着权利与地位等,因此在传统扇文化元素的现代应用过程中避免语义信息的混乱,首先要选择扇主题,这样有了明确的主题在应用过程中也就更易对产品语意进行“编码”,更利于用户对产品角色信息的“解码”。2.提取文化设计因子。文化因子的提取根据前面确定的扇类别进行提取,传统扇的文化设计因子包括直观的视觉要素(形态、色彩、纹样等)和抽象层面的文化内涵。视觉要素是民族风格的直接展现也最为直观,抽象层面的文化内涵包括意识形态、行为习俗、无形精神等内在层次,文化内涵因子的提取主要通过语义词汇的提炼及语义关联,以隐喻的手法引入产品设计中,其中包括视觉隐喻和交互隐喻等。3.设计因子整合、筛选。这一步是对前面提取的设计因子进行归纳及筛选的过程,包含“显性”设计因子和“隐性”内涵因子。“显性”设计因子的提取主要通过用户意象感知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进行提取,“隐性”内涵因子的提取主要针对文化内涵、意识形态、行为习俗进行分析并提取描述性语义词汇,再将语义词汇进行语义关联、语义发散,从中筛选可取内涵性词汇转化为可视化设计形式,用户通过视觉或交互体验其中隐喻的文化内涵。4.寻找产品设计对象。在传统扇的文化因子提取之后根据关联法寻找可应用的产品对象,由于文化元素不适合应用于任何产品,因此设计对象要有所选择。可运用形态关联、结构关联、语义关联的方法寻找设计因子与产品的契合点从中确定设计对象,使文化符号的运用协调自然并传递出文化象征语义。5.设计应用。设计应用过程根据产品语意学设计程序,一般确定设计对象之后分析产品语境并设定产品角色,根据所提取的设计因子进行角色诠释,最后进行设计评估。
4.2传统扇文化元素的设计应用实践
文化元素的设计应用主要是增加产品的文化意蕴和民族个性,以赋予产品更多的是精神内涵,因此“象征角色”是文化产品设计中重要突出的角色特征,产品“象征角色”比重较高时相应“机能角色”就要降低。为避免产品角色混乱,文化元素的设计应用在选取产品对象时侧重机能角色偏低的产品更利于文化语义的传达,这里以台灯设计为例进行设计验证。这里选团扇类别为设计主题与台灯设计进行关联,团扇自古与女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这里设计一款针对女性用户的台灯。具体设计因子提取过程不作详细叙述,针对设计方法流进行简单分析。根据用户感知调查分析了解到大众对团扇形态认知程度最高的描述是圆形、椭圆形,事实上,梅花形、马蹄形等也是在圆的基础上进行变形的,因此这里以圆形扇面作为形态共性设计因子来进行发散,色彩上选取团扇材质属性的暖黄色,给人以温馨复古的情怀,以团扇形态因子的运用来传递出古典、优雅、传统的文化内涵,设计效果图见图3。
5结语
文化符号是在历史的不断发展中沉淀下来的民族精神的标志,是民族文化的映射,也反映着我们共同的民族心理,将其引入产品设计中能够唤起用户的民族情怀,同时有利于民族性设计品牌的树立。本文以民族传统扇文化为研究对象,针对扇文化元素的应用提出了一套系统理性的设计方法,并且通过实际设计有效地增加了产品的文化内涵,证明了其方法的可行性,为传统扇文化产品的开发设计提供了一条理性明晰的思路,并为其他文化产品的开发设计提供了更多理论支撑和依据。
作者:许晓云 冯静静 单位: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家祺,吕静.产品语义学在城市路灯形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设计,2014
[2]王向峰.扇子的审美文化内涵与价值[N].沈阳工程学院院报(社会科学版),2012(3)
[3]孙斌宾.浅析现代产品设计中的语义学[J].设计,2012
[4]耿葵花,产品地域性设计研究.包装工程,2012(5)
[5]金心,王伟伟.传统文化设计元素提取模型研究与应用[J].包装工程,2014,35(6)
- 上一篇:工程监理安全管理制度
- 下一篇:加强学生劳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