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基础理论范文

时间:2023-07-07 17:34: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医儿科基础理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医儿科基础理论

篇1

1.1掌握坚实的中医基础理论是研究生培养的关键中医儿科学理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临床实践中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进步性和实用价值。中医儿科研究生教育就是要培养一批能够继承发扬中医儿科学精髓,发展中医现代化的高层次人才。只有在掌握坚实的中医药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充分继承中医理论的基础上才能“厚积而薄发”,为实现中医药的现代化服务。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与有效的教学方式,提高研究生对中医药传统理论和治疗方法的进一步理解、掌握与研究,并运用现代化手段对中医药古籍进一步整理、总结、深化,是儿科研究生教育的基本目标。对于临床学科的研究生来说,应在具备坚实中医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强中医临床辨证和技能的训练,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发扬中医特色[3]。

1.2培养多元化人才,适应高层次临床、科研需要是研究生教育的基本要求随着中医儿科研究生师资结构的优化,以及现代科学研究工作条件的改善,实验型研究生的培养已初具规模,但是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中医儿科更应该注重多元化人才的培养,不仅要培养科研型的人才,更应该培养临床型、应用型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在具体工作中,应该注重提高研究生的系统理论水平,培养其知识创新能力、科研工作能力以及实际工作技能。这就必须大力加强学科体系建设,开展高水平的研究,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学术评价标准,促进基础理论研究、科学研究和应用研究协调发展。

2中医儿科研究生教育的教学模式

2.1建立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是提高研究生教育水平的有效途径长期以来中医人才的培养都是通过带徒式或师承式教育模式进行。这种教育模式培养了一批批的中医领域带头人才,对导师的理论体系、理论特色的继承与发扬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随着近代教育学的不断发展,传统中医教育与现代教育模式的结合与相互借鉴,以及多种学科的相互交叉、渗透,形成了学徒式、专业式、协作式、教学式、师承式等多种教育模式并存的局面,近年又新兴了分散教学、小组教学等[4]教学方式。多种教育模式相互结合,取长补短,有力地促进了中医儿科研究生教育水平的提高。

2.2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是提高研究生教育水平的有效手段在实际的临床与教学工作中,将多种教育形式相结合来实现教育目标。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包括师承带教、导师指导组、临床实践、科研、技能深化培训、病例讨论、教学查房以及开展多种类型的专业理论技能讲座、参与科研课题等,鼓励研究生参与课堂教学以及临床带教工作,在实践中带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且通过定时进行临床技能考核、临床病例讨论,督促研究生总结学习成果,完成读书报告、读书笔记,鼓励研究生独立进行科研选题、完成开题报告以及进行科学研究和论文写作等,多方面考核研究生的水平。

在理论学习方面,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指定一部分儿科书目、古籍阅读,让学生深入理解、领悟中医儿科的精髓,指导研究生运用现代化手段对古籍进行整理、总结,不仅巩固了理论的学习,也进一步指导临床疾病的辨证施治。通过跟师学习,深化、继承和总结导师的理论、思想,在继承的基础上取得更大的发展。并且在临床学习中分设导师指导小组,通过不同课题、研究方向之间的互相合作,开拓思路,博采众长,深化、拓宽理论学习的范畴。让研究生承担一定课时的课堂教学,在教学中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地促进其对专业理论的学习和理解。

在临床应用方面,通过参与临床诊疗,以及科研、技能的深化培训,培养研究生的临床思维、专业思维、科研思维,提高临床应用中医理论进行辨证施治的能力及临床动手操作能力。并且在实践中查缺补漏,指导基础理论的进一步学习。临床工作中,通过独立分管患儿,书写各种医学文书,提前进入角色,为今后更好地开展工作打下基础。增设教学查房、病例讨论活动,鼓励研究生参与临床带教,提高研究生的逻辑思维及表达能力,并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专业思想的形成,以及知识网络的丰富、完善。

在科研能力培养方面,指导研究生广泛阅读期刊杂志,了解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并且增设跨学科课程,为开拓中医研究的新领域、新方向奠定基础。在近些年的学科建设中不断纳入研究生参与高水平的科研工作,如国家自然基金课题、重点专科工作等,培养学生的科研思路,以及分析解决问题、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选题、课题设计、查阅文献、书写综述、开题报告、临床资料收集整理、实验室检验、实验数据的整理分析、论文书写等,提高研究生们的独立思考、设计、实践能力,不仅使其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总结和升华,还使他们科研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3现存的问题及对策

3.1中医药基础理论的学习还需进一步强化为适应当前的市场竞争,在强调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同时往往会忽视了中医药基础理论的学习,学习浮躁,经典没有读透,加上临床应用少,跟师学习的时间有限,导致研究生很难形成自己的学术专长、学术体系。任何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深厚理论的肥沃土壤,所以在大力提倡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同时,要避免应用型模式取代教科型模式而成为新的单一化模式。《规划》发展目标中明确提出:“要建立中医药研究继承与创新体系,开展中医药教育学研究,探索建立符合中医药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教育模式,开展院校与师承相结合的教育模式试点工作及中医药教学质量评估试点工作”。重视中医药基础理论的学习,鼓励研究生在跟导师的过程中努力学习中医儿科学的理论特色,多读中医经典书籍,提高中医素养,这些是需要不断强化的学习重点。

3.2创新能力的培养还需不断加强当前中医研究生培养中普遍存在着创新能力培养力度不够的缺陷,教学上只重视专业知识传授,忽视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然而,每门学科的进步都是在创新的基础上实现的,机械的继承只能造成中医药发展的停滞落后。因此,有效地引导研究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是今后研究生培养中应该加强的重要部分。在实际培养中,把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尽量减少机械性、重复性较多的课时,注重传授学习方法和科研思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广泛学习,关注本学科前沿的学术发展,并鼓励他们多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鼓励研究生多临床、多实践,锻炼动手能力,在实践中提出问题,提出新的想法。新晨

此外,研究生还应该具有创业精神、团队精神、社交能力。所以在课程设置、导师传教中,还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思想品德教育、人文素质教育、文化修养教育[3]。

4结语

为适应本校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定位,对研究生应同时注重基础理论、临床实际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做到基础理论、临床和科研创新互相促进,共同进步。将所学的基础理论应用于临床,在临床实践中进一步深化基础理论的学习,与此同时加强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指导理论学习及临床实践,把中医儿科研究生培养成为复合型、外向型、实用型、创新型的新一代高级医学人才。医学教育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和保障全民族身体素质为目标[5]。所以在今后的教育中应不断摸索和完善医学研究生教育模式,为国内医疗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医基础扎实、专业知识广博、专业技能精专的高层次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李静,许博.对当代中国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模式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9,22(3):79??82.

[2]蒋琦,郑莉,卢毅.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质量观重构与学制改革[J].理工高教研究,2005,24(3):27??28.

[3]王发渭,杨明会,窦永起.中医研究生教育模式的探讨[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04,25(6):428??429.

篇2

 

辩证施护是通过分析四诊获得各项临床信息及资料,并进行求证,根据辩证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和护理措施,为患者提供最为合理的个性化治疗和护理的过程[1]。而小儿在生理上脏腑娇嫩、形体未充,发病容易且传变迅速,易虚易实、易寒易热。所以作为儿科新进护理人员除应掌握扎实的护理操作技术和良好的护患沟通技巧外,更应根据小儿生理、病理特点以及疾病的发展变化提供相应的辩证施护。

 

1学习中医基础知识,掌握小儿生理病理变化,指导日常护理工作

 

辩证是决定施护的前提和依据;施护是与施治结合的解决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是辩证的最终目的,辩证施护是中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的一个护理规范,因此扎实的中医基础知识和掌握小儿生理病理变化是做好中医辩证施护的根本保证,新进护理人员应规范化地学习中医理论知识,学习小儿生理病理知识,掌握辩证方法、常见疾病病因病机和疾病间的发展转归等理论知识,以丰富的理论知识指导日常护理工作,做好辩证施护。

 

2树立辩证施护理念,掌握中医辩证施护方法

 

2.1辩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精华和主要特色,在对患儿的护理工作中,我们要牢记辩证施护的理念,学习并掌握中医辩证施护方法,结合患儿病情提供相应的护理。

 

2.2辩证施护的一般方法

 

2.2.1运用四诊方法收集辩证资料 通过望、闻、问、切分析病因、病机、病位,了解脏腑的盛衰变化,为辩证提供依据。

 

2.2.2运用护理程序实施辩证施护 采取“四诊”“辩证”“实施”“评价”等步骤,对病人进行主动的、全面的、系统的、动态的、恰当的护理。

 

2.2.3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要勤于观察、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和发现问题,累积护理知识和经验,提高护理质量。

 

2.2.4要培养整体护理统一性和整体性的思维方式,科室中建立中医护理的学习和应用氛围。形成科室护理前辈与新进护理人员一对一帮扶形式,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并更好地将辩证施护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应用于日常的护理工作中。

 

3掌握辩证施护原则,体现儿科护理特色

 

3.1辩证施护原则

 

3.1.1扶正祛邪 扶正用于虚证,祛邪用于实证;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

 

3.1.2标本同护 “标”与“本”是相对而言,根据病情的主次轻重,护理上遵循“急则护其标,缓则护其本”的原则,在标本并重的情况下,可采用“标本同护”的方法。

 

3.1.3同病异护、异病同护 同一种病,在病程发展的不同阶段,出现不同证候时所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为同病异护;而不同疾病在病程某一阶段出现相同证候时,采取相同的护理措施为异病同护。如感冒有风热和风寒的区别,在护理上也有辛温解表和辛凉解表的区别。腹泻和肺炎是两种疾病,但都会出现发热的症状,都可以给予发热的对症护理。

 

3.1.4辩证施护遵循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原则。

 

3.1.5预防为主 护理中以“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为原则,掌握疾病传变途径,防止并发症,在疾病康复期防止病情反复。

 

3.1.6局部和整体护理结合 中医护理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的联系,内外上下联络沟通的有机整体,而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功能上相互协调,病理上相互影响。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机体抗病力较弱,容易发病,病变的扩散较快,易轻病转重,重病转危。因此,儿科病护理也应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注重局部与整体护理的结合,注重内外环境统一的调节,根据儿科病证特点,制订局部和整体的具体辩证施护措施,以及病情观察、饮食宜忌、心理调护、对外界环境的调节等多方面的护理内容,使护理更具系统性和整体性。

 

3.2在生理上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腠理疏松、筋骨未坚、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和抗御邪气的能力较差;小儿生长发育迅速、生机蓬勃。在病理上具有发病较快,传变迅速、变化较多、易虚易实的特点[2],故儿科的辩证施护必须结合小儿病症特点,突出儿科特色,及时准确判断病情,使辩证施护准确无误。

 

4讨论

 

由于小儿在生理上具有“脏腑之气软弱”(《诸病源候论·养小儿候》),“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小儿药证直诀·变蒸》),在病理上“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小儿药证直诀·原序》)等特点,其形体柔嫩,气血未充,体质和功能较脆弱,不仅发病容易,且病后寒热虚实的变化,比成人更为迅速,所以,儿科病的辩证施护,更应体现小儿生理病理的特殊性。为使儿科病的辩证准确无误,护理及时有效,应该结合小儿独特的生理病理及病证特点,坚持儿科病辩证施护的总体原则。在临床中,新进儿科护士在对儿科患者进行护理时,不仅要熟练掌握中医理论知识,还要做到突出儿科特点,辩证施护及时准确;护理实施与疗效观察结合,随证辨护;局部和整体护理结合,护理系统完整,以提高辩证施护的实效。

 

总之,辩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精髓,小儿病情变化迅速,作为护理人员,应掌握扎实的中医理论知识,结合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熟练应用辩证施护方法,对患儿实施及时准确、系统整体、形式多样的符合儿科疾病特点的护理方法,切实提高护理质量及护理疗效。

篇3

如果结合西医学,又与西医内科学有所重复,教师面 临同样的困境。对于七年制的学生,他们的学习能 力更强,思维更活跃,尤其不喜欢老师在宝贵的课堂 教学中重复_些在教材中随处可见的内容。特别对 于骨伤专业的学生来说,_些学生认为中医儿科学 与他们将要从事的骨伤专业关联性不多,学习目的 不强,热情不足。因此,如何吸引这些学生学习中医 儿科学是老师要面对的更大挑战。

1强调儿科学的特点

    学生们很实际,第一堂课都来体验,倘若教师讲 课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以后教师在课堂上就很少 见到他们了。因此,第一堂课一定要精心准备,充分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笔者的第一堂课是中医儿 科学基础,上课伊始,谈到学习儿科学的意义时,除 了讲述一般的意义,还应特别强调学习儿科学对于学生个人生活的重要性。学生都是20出头的青年 男女,恋爱是他们必然经历的重要事件,结婚生子是 他们不久将要面临的现实问题。提醒学生,应该将 儿科学作为未来生活的必修课。儿科学有自身特 点,不是内科学所能代替的。因为孩子不是成人的 简单缩影,小儿有自己的生理病理特点,需要特别了 解。如望闻问切四诊的应用,小儿与成人就有很大 不同。问诊在成人四诊中很重要,而儿科素有‘‘哑 科”之称,问诊有一定困难;小儿寸口部位短小,又 易哭闹,切脉亦难。但小儿肌肤柔嫩,反应灵敏,因 此望诊和闻诊在小儿四诊中尤为重要,年轻父母和 医生对小儿的反应要像艺术家一样有挑剔的眼睛、 敏感的耳朵,这样才能及时发现问题,抓住要领,不 至于酿成不良后果。例如怎样从孩子的哭声判断其 诉求与病状,从孩子的唇色了解病情等,这样将枯燥 乏味的理论与学生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引起同学 很大的兴趣。

在讲解临床各论时,也时时注意突出儿科特色。 如讲授口疮一病时,学生以为口疮即相当于西医学 的口腔溃疡,似乎与过去所学没什么特殊区别。老 师应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找出口疮与口腔溃疡 的不同点。经过启发,学生发现口疮是小儿特有疾病,为外感风热之邪所致,有发热症状,病在表,多为 实;而口腔溃疡不独小儿,成人亦患,是慢性反复发 作的疾病,一般不伴发热,病在里,多为虚。通过这 样的比较,学生既加深了对原有口腔溃疡的认识,又 增加了新的知识,拓展了思路,知道同样的口腔溃疡 有不同的内涵。这样的学习方法很好地激发了学生 的思辨力。

2注意结合中医经典

    中医经典是中医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但学习 临床课程时能够回忆起中医经典的学生为数不多。 大多数学生的经典知识与临床内容是脱节的。根据 笔者的临床与教学体会,临床实践中灵活应用经典, 既能提升学生临床认知能力,也能加深对经典的理 解。因此,笔者在教学中很注意结合经典。小儿疾 病以外感热病为多,最常涉及《伤寒论》及《温病学》 内容。儿科学中时行疾病学生容易与温病联系,有 些疾病不易联想到温病,如肺炎、川崎病等。容易理 解的疾病,要让学生理解得更透彻。如麻疹、丹痧为 热毒温邪,皮疹为红色斑丘疹,病在肺卫,要引导学 生用卫气营血的辨证体系认识;水痘、手足口病则为 湿热毒邪,皮疹为丘疱疹,病在肺脾,就要用三焦辨 证体系认识。对于那些不易联想到温病的疾病,要 引导学生寻找温病学的证据,如流行性、传染性以及 卫气营血各个阶段的表现。学生自己找到了证据, 理解自然就很充分。通过具体病例的学习,学生既 对温病学中的一些理论有了切实的了解,又能从温 病学理论的高度对具体疾病有所认识。教学没有停 留在照本宣科上,学习便有了深度。

经典理论如此,经方的应用亦如此。小儿为 “纯阳之体”热病多见,一般认为《伤寒论》之经方 辛温大热,似乎少有应用,实则不然。咳喘之疾是儿 科临床最主要的病证,麻黄汤、小青龙汤多有作为。 如在“肺炎喘嗽”一病中,三拗汤从初期用到极期, 功不可没。但笔者提醒学生要时时注意小儿脏腑娇 嫩、脏气轻灵之特点,对麻黄、桂枝大辛大热之品,不 可堆砌,取其中病即可,故选用麻黄汤去桂枝之 三拗汤,而弃用麻黄汤。通过这样的解读,学生对小 儿特点、肺炎喘嗽以及经方在儿科临床的应用有了 提纲挈领的认识。这是学生自学不易体会的,教师 的教学作用显而易见。

3引导鼓励学生创新

篇4

(1)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中医是非主流医学,学生入学后就后悔,就业状况不容乐观,儿科医师收入偏低,学生不愿意搞儿科等);

(2)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医疗行业风险高,医患关系紧张,所以带教老师不给学生动手的机会,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面对这些问题,儿科教研室的教师们,努力设法应对。下面就我们的一些具体做法和同行们商榷。

1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具有简单明了、联系实际、目标明确;优化教师结构,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掌握疾病诊治方法;有利于教学的连续性;有利于弥补课堂讲授的局限性等特点。多媒体教学包括:图形、图像、三维动画等。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可以使枯燥的教学内容形象化,给学生直观的视听觉冲击,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可加深学生的课堂内容记忆。

2结合临床医案

根据中医临床基础学科课程特点,主要传授辨病、辨证论治的本领,要真正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需要任课教师有丰富的临床阅历、较强的临床能力,教学能理论联系实际。否则只是纸上谈兵。笔者以为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穿插结合自己的临床医案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髙学生对本专业的信心。

开展小讲课、病例讨论和教学查房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操作技能。

实施病例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每接到一份病例,学生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分析做出正确的诊断,这就促使他们认真的读书、查阅资料,甚至相互讨论。这样让学生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从而提高了学生分析、思考和自学的能力。

3加强临床技能的培训

建立临床技能培训中心,用于学生技能训练和考试,解决学生临床实践机会较少的问题,一些必须掌握的技能,可以让学生在培训中心反复训练,促进学生临床技能的进一步提髙。同时,临床技能的提髙,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巩固了学生的专业思想。

4问题教学法

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是在老师的启发指导下,以学生的自我学习为主和大家讨论为辅的一种教学方法。

我国古代大教育学家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通过问题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和引导学生,引发学生的兴趣,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比如笔者在《儿科学·黄疽》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运用已有的中医基础理论及中医内科学知识,自己进行辨证、立法、处方、用药,最后笔者加以纠正、补充和分析。这一过程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印象,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辨证论治思维方式。

篇5

〔论文摘要阐述了中医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对于本科教学课程设置,文章提出通过调整专业课程授课内容和改进授课方式,实现缩减专业课程时间,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高等中医药院校在进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对于本科教学的课程设置改革,越来越多的意见认为:(L)本科教学的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体系过于庞杂,课程门数多,教学时数高,学生负担过重;(2)基础课学习不深人,对中医基础理论的经典专著,如《黄帝内经》等的学习不重视;(3)专业过专,课程间彼此脱节又重复,与临床实践教学结合不密切,少有反映当代科技和医学科学发展的内容;(4)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不足,学生知识面和视野不宽,缺乏人文关怀。

1对专业课程进行改革的必要性

在针对上述问题而进行的本科教学课程设置的改革中,对于专业课程的设置改革,笔者认为,缩减专业课程时间、调整专业课程内容和改进授课方式是必须的。缩减专业课程时间,才能腾出时间加强对中医基础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打下扎实的基础;才能使学生有空间加强对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拓宽视野,培养人文素养。而要实现缩减专业课程时间,不是单纯地对课程进行压缩,而是要调整专业课程的授课内容和改进授课方式,同时克服上面提到的“专业过专,课程间彼此脱节又重复,与临床实践教学结合不密切”等问题。

以广州中医药大学的中医本科专业的课程为例,共有必选的临床专业课程6门,其中,《中医内科学》144课时;《中医外科学》81课时;《中医妇科学》81课时;《中医儿科学》54课时;《中医伤科学》54课时;《针灸学》72课时。这些临床专业课程的教材大致采取类似的结构体系:绪言一般讲该学科的发展简史,妇科、儿科还要讲述女性和小儿的生理特点和诊治概要。然后就是各论,各论一般以证或病为纲,首先对证或病进行概述,分析病因病理,再讲诊断和辨证治疗要点,然后根据证或者病的不同分型,逐一讲述各个型的主要证候、证候分析、治疗方法、方药等,一个证大概需要2个课时。

一本临床学科的教材出于对学科完整性的考虑,自然要面面俱到。但是,作为教师,应该有选择的教。所有这些课程都是在学生学完《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课程后开设的,此时学生已经对中医的各家学说、病因病机、四诊、辨证分析、用药组方等有了初步的认识。因此对临床专业课程中有关每个证的主要证候、证候分析、治疗方法、方药等方面都是可以轻松理解的。教师如果还是捧着教材照本宣科读给学生听,或者使用Powerpoint制作其实就是课程提纲的所谓多媒体教学,则会一方面使学生丧失兴趣,另一方面学习效果不好又挤占了学生的学习时间。

2对专业课程的改革设想

篇6

【摘要】 病例讨论在中医临床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能从多方面培养和提高中医学生的医学素质,是培养合格中医医师的有效手段之一。病例的创设是病例教学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以中医儿科学为例,在中医儿科学临床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创设好教学病例,以选择好的病例为基本素材,把学生带入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并形成技能、技巧的一种方法。

【关键词】 中医儿科学; 教育学; 中医儿科学/病例研究; 教材

在自学-讨论-诊疗演习教学模式的实践中,病案讨论是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的教学活动之一。案例即“病例”就是为了一定的教学目的,围绕选定的问题,以事实作素材,而编写成的某一特定情境的描述。简单地说,一个案例就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病例教学法是指根据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病例为基本素材,把学生带入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可以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并形成技能、技巧的一种方法。在研究中发现选择好案例,创设各种问题情境,是病例教学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在中医临床理论课的教学中应用形象的病例进行教学,有助于将抽象的中医学理论感性化,既能激起学生浓厚的认知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启迪学生的临床思维,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以中医儿科学为例进行探讨。

1 中医儿科学教学病例的创设

1.1 中医儿科学教学病例的收集 病例的收集主要来自于三方面:一是来源于医院完全真实的典型病例;二是来源于名家的完整的典型医案;三是中医儿科学的教师结合专业实际,自行设计编写的模拟病例,这类病例的优点是重点突出,逻辑性较强。但如果缺乏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通常无法编写,即使勉强编写出来,也常常不够完善。多数情况下,教师将收集到临床真实病例,加以整理、设计、并编写成教学病例,同时将一份份教学病例按系统归类、编辑成诊疗演习资料以备用。

1.2 中医儿科学教学病例的要求 收集的儿科学教学病例应符合以下3个要求:(1)科学性:病例必须准确、严密、完整;(2)典型性:病例必须生动、具体、有代表性,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3)多样性:病例是为教学服务,对于不同层次、不同教学阶段必须选择不同难度及深度的教学病例。教学病例的选择应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加深,才能激发学生好奇与思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锻炼临床思维能力,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如在中医儿科学理论教学过程中应选择简单明了的教学病例,如肺炎喘嗽,案例仅仅为风寒或风热、或痰热闭肺型,未涉及他系;当理论教学即将结束时应选择相对复杂一些的教学病例,如表里同病或实虚热寒夹杂或多脏病变的具有一定难度的、综合性的教学的案例,如儿童哮喘案,选择案例为发作期,属本虚标实之证,本虚:肝脾肾三脏虚;标实:痰湿、风邪等临床常见的复杂的案例。

1.3 中医儿科问题情境的创设 将收集的中医儿科病例作为导学的主线,应根据教学需要,科学创设一些有助于教与学的问题情境。创设中医儿科问题情境的根本意义是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学习、探索儿科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从而真正理解、掌握并运用儿科学知识。要求学生把独立分散的理论知识通过系统有逻辑、纵向的和横向的综合分析,有机地联系起来解决问题,更能考核学生应用理论指导实践、学以致用的能力。一般在创设问题情境应遵循以下一些原则。

1.3.1 问题要设在重点、难点之上 学习知识要善于解决重点、难点,若能在重点、难点这些关键点上突破,如疾病的病因、病机以及辨证方面。其他内容就会迎刃而解。

1.3.2 创设问题要把握好“度” 所谓“度”就是难易适中,太容易学生会不屑于回答,无助于启发思维;太难会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放弃思考。因此,问题有相对难度和深度,要让学生通过思考可以解析出来。这样,一则能达到激趣引思的效果;二则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3.3 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思维 问题本身能激活学生的内在动机,能吸引学生参与其中,最好有趣味性、思考性,甚至挑战性。有趣味性可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有思考性体现了问题情境的价值与出发点,而有挑战性的情境,可使学生有急盼一试的冲动,顿悟之后的喜悦和回味无穷的情感体验。如脾虚致的痰湿咳嗽案,诊断是乎不困难,治疗时需本着治病求本原则,而在本案中“脾虚”和“痰湿”谁是本,谁是标;而脾虚易肝木所乘,小儿生理特点,是脾不足,肝有余,标本因果关系如何,如何辨证治疗,仅这些问题就涉及到了五行学说、藏象、临床理论和临床技能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把独立分散的理论知识通过系统有逻辑、纵向的和横向的综合分析,有机地联系起来解答问题,更能考核学生应用理论指导实践、学以致用的能力,从而克服高分低能的倾向。

2 中医儿科学教学病例的应用

2.1 病例讨论 教师按照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辨证分析、病证诊断与鉴别诊断、处方用药等顺序向学生讲授某一疾病时,学生对该病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听”的阶段。尽管应用儿科学教学病例导入新课及课堂举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仍然是教师“讲”,学生“记”的被动学习局面。要使学生在“听”、“记”的基础上,再经历“思”、“用”两个阶段,才能使学生对疾病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可在某一个系统疾病讲完后,向学生提供1~2个教学病例,让学生针对病例积极阅读教材、思维,并提出诊断和处理意见,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指定1~2名学生发言,其他学生补充或提出不同意见,教师着重在于引导、矫正、并作总结性发言。这样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激发学习兴趣,最终达到锻炼临床思维的能力的目的。

2.2 诊疗演习 将三级甲等中医教学医院中疗效较好的、典型的、较规范的、完整的中西医结合案例以及病案资料收集全面而较规范的名老中医的医案作为诊疗演习中的教学案例。这种案例一般信息收集全面、书写规范,具有较高学习价值。扮演医生的学生事先不接触教学案例,但要复习和案例相关的本系统和他系统的疾病的知识,诊疗演习的之前仅将案例中的病史部分的内容全部提供给扮演患者的学生,并要求其复习案例、相关的本系统和他系统的疾病知识,同时还要将“患儿”的病史熟记于心,这样,在演习中才能和“医生”配合默契,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3 病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3.1 克服其局限性 病例教学有其明显的优势,也有其局限性,至少有三点不容忽视:其一,它的连贯性强,这对于某些内容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其二,对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的讲授,传统教学仍是必不可少的;其三,病例教学能否成功,关键是病例的创设和课堂组织讨论。病例本身没有标准答案,经常出现一题多解的局面,需要用批判性思维方法解决,孰对孰错,不易检验。

3.2 重视教学环境 病例教学的实施要与整体教学环境相配合。要使病例教学充分发挥其功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不但教学病例本身质量要高,还要求教师具备相当的知识、经验和技巧,并需要占用相当多的精力和时间。这就需要课时安排上兼顾理论讲授与病例教学,并能在教学设施上创造条件。如能提供模拟仿真环境,病例教学的效果将更佳。

3.3 教师角色 在病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指导者,其角色定位是指导病例教学的全过程。故教师首先在课前要有针对性的选择病例,课堂上要指导病例讨论过程,不仅要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并解决病例中的特定问题,从病例中获得某种感悟,还要要引导学生探求与病例的相关知识并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同时教师要负责病例更新,使病例教学跟上临床发展的要求。

4 检测效果

200604~200809对本校05级中医专业的3个班进行教学模式改革试验,其中2,3班设为试验班,在中医临床课程(其中有《中医儿科学》)中以自学-讨论-诊疗演习教学模式进行教学,1班为传统模式进行教学。在自学-讨论-诊疗演习教学模式中进行了大量的案例教学。教学结束后,通过对试验组学生99名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效果检测。发放问卷99份,回收有效问卷92份,有效率为92.9%。部分结果显示,72.8%学生对授课教师所提供的SSE(自学-讨论-诊疗演习教学模式)教学提纲与病例表示满意,83.7%的学生认为提纲与病例可起到引导思维、突出重点的作用。94.6%的学生认为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93.5%的学生认为能增进学生与教师的交流。88.0%认为能提高合作能力。98.9%的学生持赞成态度,并认为能促进临床思维能力的提高。

中医儿科学课程结束后,进行理论和临床技能的书面考试。并将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成绩进行对比分析。试验组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表1 理论考试成绩和临床实践技能测试成绩比较注:与对照组比较,at=2.391,P<0.05;bt=3.942,P<0.01。

5 讨论

病例讨论在中医临床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能从多方面培养和提升高职高专中医学生的医学素质,是培养合格中医医师的有效手段之一。在自学-讨论-诊疗演习教学模式中进行了大量的案例教学。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有助于对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提高,如在医学文书中、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有助于学生巩固基础理论知识,熟悉中医学学科进展方面的理论,扩展知识面;有利于医疗文书书写的规范化;有助于培养医学思维能力,分析综合能力;也有助于正确处理医患关系,培养团队意识和敬业精神等[1,2]。在案例创设中,注意所选的病例是否能达到的学习目标。在精选教学案例时应保证教学案例的真实性、先进性的常见病、多发病及部分疑难教学案例,同时案例还应具备针对明确的教学目标;简洁并能包含丰富的信息;围绕案例能提出恰当而且有教学意义的问题;通过多种途径,学生能比较容易获得案例所涉及的知识内容的案例。病例讨论在临床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3]。按照“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指导思想,以病例作为导学的主线,进行中医临床理论的教学,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收到较好的效果。教学案例的创设是每一位教师必须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张志华,罗悦性.病例讨论在临床课教学中的应用[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5,12(6):379380.

篇7

关键词:苗医;苗药;基础理论;研究;哲学

一、中国当代苗医药基础理论研究的背景

在中国的民族医药中,可能没有哪一种向苗医药一样,医与药的发展存在严重的不平衡。一方面苗药发展的形式喜人,但另一方面苗医院、苗医执业人员的发展及地位却相当尴尬。

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社会各界从不同角度基于不同目的,纷纷将眼光聚焦于苗医苗药。一些学者认为,由于其中不可避免夹杂了经济利益的动因,这会让苗医药研究,特别是苗医药基础理论研究充斥着浮躁,容易被经济上的短视所影响,从长远上会有害于苗医药基础理论的研究。笔者对此有不同的看法:笔者首先亦承认当下苗医药基础理论研究中存在一定的浮躁,且与经济利益的驱动密不可分。但不可否认,在苗医药基础理论研究中许多研究者是抱着“赤诚”的学术之心进行研究的,不少项目支助资金来源于政府,而政府的目的虽然一部分是为促进本地经济发展,但更多的是对民族历史遗产的挖掘与开发。另一方面,不管基于什么原因,社会的共同关注本身也是利大于弊的。

另外,苗医药基础理论研究中,也存在一个不太寻常的现象。那就是,苗医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苗药发展到一定程度,出现了瓶颈,而这一瓶颈就是苗医基础理论的缺位所导致的。为了突破这一瓶颈,不得不关注苗医的基础理论研究。到此,苗医药基础理论研究的逻辑是苗医基础理论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不得不说是为苗药进一步发展而服务的,苗医的发展不是一种自觉主动式的,而是被动式的。

二、是否存在苗医的理论之争

由于这种奇特的“跛脚”现象,因此有的学者认为,只存在苗药不存在苗医。因为苗族的“迁徙”特点,苗族同胞为对抗疾病过程中吸纳了“迁徙”之路上所能接触到的一切医药知识,同时凭借大量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药物知识经验,因此形成了今天苗药“简、便、效、廉、奇”的特点,也由于此原因造就了苗药加工简单,苗医擅长治疗外伤、虫蛇咬伤。但在医学基础理论上,苗医不像藏医、维医等那样在借鉴古代印度、古代阿拉伯等医学知识的基础上诞生出具有自身特点的医学。相反其中充满了大量“巫术”这类在今天看来完全不科学的因素,其较为可取之处中可以看到许多中医的影子。另外,持此种观点的学者亦提出,当代苗医在基础理论上也呈现四分五裂的状态,彼此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很难调和,也没有哪一种理论具有足够压倒其他理论的优势,获得广泛的认可。笔者对此种观点并不赞同,笔者认为:首先,从医药的逻辑关系上来讲,不可能出现存在大量的苗药不存在苗医的局面。笔者承认,无医学理论支撑,仅仅为药物使用经验的积累和传承在人类历史上是存在的,这种情况下注定药物使用情况是零散、无体系化的,就是一种经验的简单堆积。但今天苗医在针对外科、内科、妇科、儿科、传染病的预防和治疗上,均有自己独特的诊疗方法。比如苗医正骨、蛇伤疗法及九节茶治疗头晕、骨折、风湿疼痛等项目已经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次,苗医之中的确存在这一些远古“巫术”的因素,但这恰恰说明其产生时间久远,符合人类医学产生的客观规律。因为苗族处于“迁徙”之中,注定其作为一个团体存在时,是较为封闭的,因此苗族的一些传承已久的文化可以延续到今天,这其中也包括了苗医。第三,今天苗医基础理论不统一,彼此之间冲突较为激烈,甚至有的观点可能在后世看来是谬误的。但这只能说明苗医由于苗族所经历的特殊的历史原因,无法像中医、西方古代医学等可以在从容发展文化的基础之上诞生成熟的哲学体系,进而为其产生做好充分的铺垫。医学从本质上来说与其存在的社会所普遍承认的哲学相一致,哲学是从千千万万的具象中抽象出最普遍的一般性规律。因此具象是客观存在的,最普遍的一般性规律也就存在,只是现阶段暂时还未抽象出令人信服的最普遍的一般性规律,苗医亟待解决的问题正是如此。

三、当代苗医药基础理论研究的常用方法

1、根据历史文献进行实证分析

苗医从目前的历史考证来看,具有悠久的历史,不少历史文献都有记载: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指出:“西汉刘汉《说苑》说上古有人名苗父……这个苗父就是黎苗族的巫师(巫医),巫师治病主要是祈祷禁咒术,但也逐渐用些酒草等药物。” 伤寒病发狂兼发斑疹的治疗,在《验方新编》一书中记录了苗人用癞蛤蟆贴敷治疗之秘方。“凡伤寒发狂,眼直舌强,或发斑疹,急用铜钱于脊背、两手弯、扇榕浴⒘酵韧涔纬銮嘧仙,随取癞蛤蟆一只(目红、皮红、腹无八字纹者勿用),破开去肠肚各物,贴心坎上,取蛤蟆肝煎水服之。并用煮熟鸡蛋,去壳,于刮伤处乘热滚擦,随滚随换,其病顿减,有起死回生之功。滚过鸡蛋埋入土内,不可使鸡犬误食。此苗人秘方也。”《贵州苗族医药研究与开发》介绍说:“经欧志安研究统计,《神农本草经》苗语记音的药草达1/3左右;欧氏尚发现,明代李时珍的名著《本草纲目》第一册有17种苗药,第二册有27种苗药。《本草纲目》还记载了不少苗族药物的形态、采集与药用经验。”这个介绍,一方面肯定了苗族医药在久远的古代就对中国传统医药知识体系建构产生了影响,同时,也是认同了欧志安先生为代表的“从古老医书研究苗族医药”的方法。这种研究方法试图复原历史上的苗医,还原苗医的本来面目,并常常与同时期的苗族历史研究有着一定的关联度,但却存在着一种为了追求历史感而在一开始就没有自己独立知识体系和相应说明方法的缺陷。

2、从现存临床病例治疗经验入手进行实证分析

前文已提过现存苗医大多文化水平不高,在传承上多为家庭内部成员之间进行,不少苗医在传承过程中丢失了治疗方法基础理论,却保存了有关疾病的药方,所以在对疾病治疗过程中对病理及治疗基础理论无法进行清晰的阐述,当然更别提基于经济利益的考量在阐述时的保留。同时,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不可否认在民间也存在一些挂羊头卖狗肉的情况。因此,采用此方法的学者在资料收集时不得不面临这样的难题:一、资料庞杂,且其中真伪难辨,特别苗医药传承上具有一定的保守性,要从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真实的材料,具有一定的难度,且在材料的选择上保持中立,不被其他因素所影响也是对研究者的考验;二、收集苗医药的第一手资料最好的地点是在苗族聚居的,苗族文化保持较完好的苗族村落,而当地往往使用苗语,且为保证材料的“原滋原味”,往往要求研究者对苗语有相当的了解,但从事相关研究的学者通晓苗语的不多,因此常常存在解读第一手资料时就已经存在失真;三、由于收集资料源于基层苗医药行医者或家中所传的已保留不多的医药知识,或在个人长期行医过程中所形成的个人心得,因此这些材料过于零散化,过于具象化,在收集资料后必须要进行普遍性论证,但在具体操作中,由于前两个原因的存在,使得这一工作的完成困难重重。因此,从材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到对研究者本身所应具备的能力要求来看,客观地说,目前作为研究苗族医药基础理论的资料,还远远不够的。现有研究成果在深度和可信度,还难以让人信服。

3、创立苗族医药理论

一些苗族医药研究者依托“八代苗医大师龙玉六秘传生成哲学与交环学说”,进行了一种带有哲学意味的理论建模,并演绎了一些试图解释其相应医理逻辑合理性的诊治原则和方法,其影响不小。

笔者认为,不同的研究方法如同盲人摸象,仅为人类在认知上具有局限性的情况下不得不采用的从不同路径认识事物本源的无奈之举,但不管采用哪种研究方法,都应建立在历史上已有的和现存的苗医药的各种具象基础之上。

四、苗医药基础理论的几种代表学说

1、三界说

苗族医的三界学说是在苗族民间长期流传的一种人体功能区划分的学说,是一种类比自然界中物类相互关系来解释人体三大区域之间的联系的朴素理论。该学说将人体划分为树界、土界、水界三个区域,三界之间具有紧密的相资和相制的联系。树扎根于土壤,必须从土壤之中获得养分,土壤孕育着生命,但有赖于水的滋润才能肥沃,水是生命之源,但也有赖于树的运转和土的吸纳才能鲜活、灵动。只有三者协调人体才能发挥正常的功能,否则一损俱损,疾病产生。

2、四大筋脉说

苗医认为,筋与脉是人体两个关系十分密切的重要系统。它们既是各自独立的系统,同时彼此之间又具有紧密的联系。四大筋承担着指挥、组织、带动和协调人体运动的任务,四大脉则是向四肢和各组织供应其所需物质的主干,“筋为气道,医有脉行血”。筋脉与疾病的关系由于筋脉的重要生理功能,四大筋脉在疾病的产生和治疗中往往有着特殊的作用。筋脉的特点是“以通为用,以畅为安,以塞为病,以绝而亡”,而外伤、内损都有可能导致筋脉受损。苗医的筋脉理论与中医的经络学说有明显的不同。它在形态上相对模糊,不像中医的十二经脉、奇经八脉那样线路清晰而具体;但在功能上却较为明确。

3、苗医毒学说

苗医认为“毒为百病之源”,有“无毒不生病、无乱不成疾”之说,故对毒的治疗极为重视,也因此给其他地区的人民以苗人擅使毒的印象。苗医认为,毒祛病消,因此将除毒邪作为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苗医药经过长期发展,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祛毒邪的方法,主要有:解毒法、攻毒法、排毒法、拔毒法、克毒法,表毒法、赶毒法、清毒法、败毒法等等,被称为“去毒九法”。苗医根据不同性质、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毒邪采用不同的祛毒邪的方法。

4、生成哲学与交环学说

该学说强调一切事物由搜媚若、各薄港搜、玛汝务翠三大要素组成,即物质、能量和条件,三者不能缺一的苗族生成哲学。该学说认为人体生理、病理、病因、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都与生成哲学密不可分。在病因上认为毒、亏、伤、积、菌、x是致病原因。

笔者认为,前三种代表学说过于肤浅,因为解决医药学基础理论的认知问题应当首先回应关于世界本源的问题,即世界是有什么构成的。不管是传统中医还是现代西医对此问题均做出了回答,并在此答案的基础上构建了完整的医药学基础理论:中医认为世界的本源是阴阳五行,人体的构成与平衡也离不开阴阳五行;现代西医从分子、细胞等现代物理、化学、生物学的角度认知世界,进而认知人体的构成与疾病。这种对世界的认知和对人体与疾病的认知形成统一,从哲学的角度对医学给予了有力的支撑。第四种代表学说笔者认为,生成哲学并不是建构在苗族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哲学范式。首先从其源头来说,其真实性是有待进一步考证的。根据相关学者论文记载,生成哲学源于龙玉六传唱的苗族古老话《万物生成共源根》。但作为论证生成哲学的重要依据,首先在万物起源与构成的记载上,其真实性笔者是有所保留的。关于世界的起源,在苗学界公认的是“邃古之初,古老昔时。天地粘连在一起,日月贴合在一块。世间黑漆漆,宇空暗幽幽。”“重公”、“黎公”用锤和钻把宇宙打开的,而不是《苗族生成学》译文所说的“就分了天和地;先安日月,后配星斗,山、水、气都齐备。”“天气罩人,地气托天。其次,生成哲学一分为三的哲学模型在笔者看来不过是对中医的“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哲学模型的另一种稍作变化了的表述,其核心思想与苗族民间的各种各样“医文化现象”和“药文化现象”所遵循的传统知识体系的哲学思想是不同的。

五、结语

苗医药基础理论的构建应当放在一个更大的场域中进行探讨,即苗族的哲学问题探讨中来,这也是笔者认为在苗医药基础理论研究中长期以来存在的一种缺憾。苗医药基础理论研究需要各个方面苗族问题研究者的共同合力,苗医药基础理论研究者在研究时眼光同样应当关注其他领域中关于苗族哲学问题的研究。历史研究表明,医药学问题同样是世界的认知问题,人们在认知世界的同时认识自己――包括身体和心灵,另一方面在认知方法上会以已获得的认知外部世界的经验去认识自己,因此最终医学必将导向一种哲学问题。

参考文献:

[1]麻勇斌,论苗族医药基础理论研究的缺陷,贵州社会科学[J],2006年1月第1期

[2]杜江、胡成刚、赵俊华、韦波,苗医“三界”学说探析,中国民族医药杂志[J],2009年03期

[3]杜江,苗医“四大筋脉”学说的探讨,中华中医药杂志[J],2006年第10期

[4]田华咏,中国苗族医药域间学术特点比较研究,中国民族医药杂志[J],2007年12期

篇8

摘要:本文系统整理了湖北中医药大学中医教改实验班的办班实践,总结其经验有四:一是采取“分数”与“兴趣+潜力”相结合的选拔方式;二是重视中医经典和中医传统文化课;三是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四是严格而规范的培养过程管理。

关键词: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中医药高等教育历经约60年的发展,目前已具有相当的规模,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中医药人才,也使中医学融入到了大教育、大卫生的体系之中[1]。然而,不少人对高等中医院校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产生了质疑[2],许多毕业生中医理论不够扎实、动手能力不强,很难适应医院的要求。我校早在1958年即开展中医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58级4班实行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培养出了张六通、孙国杰、梅国强、陈如泉、涂晋文等一批全国知名的中医药学家,其中梅国强教授今年被评为全国第三届“国医大师”。我校针对中医药高等教育的现状和形势,于2004年成立了中医教改实验班,经过10余年的探索和实践,成效显著,现将其总结如下。

一、组班方法及班级管理

采取“分数”与“兴趣+潜力”相结合的选拔方式,遴选出综合素质高、对传统中医文化和中医专业有学习潜能和浓厚兴趣、特长突出(如医古文或英语特长)的学生30名左右组建新班级。选拔环节有志愿报名、资格审查、笔试和面试。笔试考英语、医古文、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面试重在对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和意志品质及思维能力进行考核。同时,专门给中医教改实验班配备专任教师作为班级辅导员,要求工作认真负责、教学经验丰富、年富力强,并针对学生跟师临床,建立了定期考核、监管和反馈机制。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

该班执行独立的教学计划,目标是培养中医基础理论扎实、中医经典功底深厚、临床思辨能力强、具有在继承基础上进行创新的中医专门人才。

1.院校教育中结合师承,班级制与导师制互补。“院校教育”有系统培养的优势,“师承教育”有早临床、多临床、名师指导的优势。除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学习外,我校为该班每名学生配备一名临床指导老师。要求学生每学期至少有18个单元时间跟师临床,每次跟师临床要写跟师临床记录,至少记录3个完整病案。同时,每学期必须至少完成10篇读书心得,其主要内容为学生读经典心得体会、记录导师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以及在课程学习、跟师临床中发现的问题、设想的解决方案等,鼓励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师古而不泥古,继承又能创新,积极开展古方古法新用、成方成法活用等。

2.课程体系中突出中医经典和中国古代文化。我校对中医教改实验班的课程进行优化、整合,设置以中医课程为主体,中医文化课程为基础,经典课程突出,西医课程少而精,先中医后西医的课程体系。核心课程群有五类:一是中医文化课程,包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医哲学基础》和《国学经典选读》等;二是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和《方剂学》;三是中医经典课程,包括《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四是中医临床课程,包括《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针灸学》、《推拿学》等;五是中医临床思维拓展课程,包括《名医医案精华选讲》、《经方临床应用》等。其特点:一是确保中医经典课程学时占中医类课程的14,并突出其核心地位;二是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教学内容涉及中医的历史文化背景、哲学根源、认识论、方法论、理论特色等。

3.培养计划中强化临床,实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我校通过合理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的中医基础、中医临床以及中医与西医课程比例,压缩理论课时,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等来强化临床实践环节。通过构建课程实践、预实习、跟师临证、实训、毕业实习等多环节、立体式的临床实践教学体系,实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使知识的传授与能力培养、技能训练融为一体。

三、改革成效

1.学生培养质量。目前,我校已有9届中医教改实验班学生毕业,硕士研究生平均录取率约80%,其中2008级达到88%,就业率基本上达到100%。在已毕业9届中医教改实验班学生中,有10人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有10余篇论文获得湖北省大学生优秀毕业论文一等奖,有近20篇论文获得湖北中医药大学优秀论文奖,并在国内公开发行刊物上100余篇。

2.社会影响。通过10余年的探索和实践,得到了国内同类院校和媒体的广泛关注。至今,已有十余家新闻单位如中国医药学报、楚天都市报、楚天金报、湖北电视台就该班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中医文化课等方面进行了多次报道。特别是毕业生就业单位对中医教改实验班培养出来的学生评价非常高。

四、成果应用

1.中医学七年制拔尖创新人才多元化培养模式的建立。2011年我校“中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卓越中医师)培育试验计划”成功入选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计划项目,这是我校总结传统“师承教育”经验,实施中医教改实验班,同时结合国家教育部“中医继承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而取得的又一成果。“基于中医药高等教育规律培养中医药拔尖创新人才的研究与实践”于2013年获湖北省政府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我校针对中医学七年制实行多元化的中医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简称“五个结合”,即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基础理论教学与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相结合、学期教育与假期访学(访名院、名科、名医、名药)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名医名家讲坛相结合、国内教育与国际交流相结合。

2.试点学院改革项目的确立。我校在成功举办中医学教改实验班的基础上,2013年成功申报湖北省高校试点学院改革项目———国医学院(鄂教高函〔2013〕15号),标志着我校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试点学院改革是在普通本科高校选择专业学院设立“教育教学改革特别试验区”,推进以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为核心,以学院与社会创新资源协同发展为路径,以学院为基本实施单位的综合性改革。至此,我校中医教改实验班的试行与教育部中医学专业改革试点项目以及省级试点学院相适应,形成一条以“试点班—试点专业—试点学院”为主线的富有中医特色的试点改革之路。

五、体会

我校中医教改实验班能够取得显著成效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采取“分数”结合“兴趣+潜力”选拔人才组建新班级,重视学生对中医传统文化和中医专业的学习潜能和学习兴趣,克服了单纯分数选拔方式的不足。(2)重视中医经典和中医传统文化课程。调查名老中医的成才之路,发现熟读经典是学好中医的关键因素[3]。但随着学科的分化、学分制的推行,西医课程、选修课,以及顺应素质教育要求开设的课程均有所增加,因此中医经典课程学时数大幅度削减,以致学生普遍对中医经典课程的学习采取应付态度。另外,中医学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双重属性。中医学要发展就要对中国的宗教、哲学以及文化人类学等方面有所涉猎,才能够谈得上研究和发展中医[4]。(3)将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合二为一。中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科学,无论经验的获得或是理论的深化,都离不开临床实践。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正是实现二者结合的最佳方式。(4)严格而规范的培养过程管理也十分重要。我校中医教改实验班的办班实践证明了熟读中医经典、反复临床实践是中医药人才成才的必由之路;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班级制与导师制互补,是中医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最佳模式[5]。

参考文献:

[1]陈晓明,罗小泉,吴伟.对现代中医高等教育反思[J].陕西中医,2008,29(11):1567-1568.

[2]赵志英.浅论中医高等人才之现状[J].中医药导报,2007,13(2):20-21.

[3]黄利兴,刘英钱,查青林等.当代百名名老中医成才之路调查[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19(2:)87.

[4]王新陆.再论中医学的双重属性[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9(2):83-90.

篇9

【摘要】 在中医临床理论课程的教学中应用以病例为中心的SSE(课前预习—课堂讨论—诊治演习)教学模式进行临床理论的教学,以《中医儿科学》教学为例,通过对学生学习态度、测试成绩、临床思维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等进行分析评价,论述基于SSE模式的应用效果,从而进一步证实在中医专科人才培养中新的教学模式将是专业知识转化为临床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SSE模式;中医儿科学;临床理论课程;教学方法

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以全面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岗位能力培养为本位,培养适应基层医疗机构的应用型人才,而在3年制大专中医专业的课程设置中,由于学制有限,中医临床理论课程所占的学时比例较少,而且不易学懂,学生常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更不要说是能力的培养。中医学是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何使学生既能准确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又会自如地运用知识,课题组根据中医学临床学科的教学特点,在多年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尝试将SSE教学模式运用于中医临床理论课程的教学中进行探索研究。SSE模式即“课前预习—课堂讨论—诊治演习(Study independendcy—Seminar—The exercise of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模式”, SSE教学模式的优势在于既能向学生传授知识,又能发展学生的能力(包括临床能力和自学能力)[1]。拟通过实践研究进一步证实在中医专科人才培养中新的教学模式也将是专业知识转化为临床能力的有效途径,为3年制大专的中医教学方法探索一条全新的人才培养之路。

1 研究对象

以2005级中医专业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用随机化的方法抽取1班作为对照组,3班作为实验组。实验组用SSE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对照组为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两组均由课题组相同的教师担任教学任务,师资均为双师型。从实验班学生的学习态度、临床思维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调查分析;对两组的理论测试和实践技能笔试的成绩进行对比评价。

2 SSE模式课堂教学的基本教学过程

2.1 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是在老师的提示下进行自学,在《中医儿科学》的教学中,由课题组集体制定自学提纲,将每个系统中常见多发疾病分别选1~2个作为自学内容,如肺系疾病中的感冒、肺炎喘嗽,脾系疾病中的泄泻、疳证。给出自学提示,列出参考书目、思考题,并附临床上常见的医疗文书书写格式范例,如门诊病历、住院病历、住院记录、临时医嘱、长期医嘱单、化验单、处方等。课前发自学提纲。学生根据自学提纲进行自学。

2.2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以精讲、讨论、重点难点导析、答疑、诊治演习相结合来完成。

2.2.1 精讲

精讲内容限于难点、临床经验和讨论中发现学生不能正确理解和掌握的内容。采用以多媒体辅助教学为主,电子教案、医学视听教材等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把教学内容以图、文、声、动、色为一体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调动学习兴趣,从而增强了教学的效果。

2.2.2 讨论

讨论围绕思考题进行,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依靠集体的智慧,在争鸣中激活学生的原有知识,利用自己原有知识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来同化当前的新知识,所谓温故而知新。聚焦问题的解决,学生在动态的、和谐的、平衡的、互动的、相互联系的环境之中能极大地调动学生求知天性和主动性,会为完成学习目标而努力。学生在讨论中会相互激励,产生许多创造性的、实用性的甚至是高质量的设想,并会提出解决问题的诸多方案。如“小儿泄泻”一病,大便呈水样时,临床上用“利小便,实大便”之法,往往收到佳效,学生在讨论中可能就会提出“患儿若有脱水情况存在,‘利小便’会不会加重脱水?”“针对小儿的体质特点‘四不足,三有余’,此法在运用时的注意点是什么?”这些问题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小儿体质特点、疾病病理本质、正邪关系等,通过对问题的辨析,如何来理解“泄泻”各阶段的病机特点,灵活辨证,适时佐以“利小便,实大便”之法,提高临床疗效。

2.2.3 重点难点导析

如“肺炎喘嗽”,难点是病因病机、常证与变证的演变与转化;重点是证治分类。在进行重点难点导析时,病因病机通过示意图形式,常证与变证的演变与转化通过案例式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在证治分类时,指导学生注意分清主证、兼证,针对小儿幼稚之体、易虚易实、变化多端的特点,强调必须切实注意辨证求因,从因论治。注意小儿肺炎初期切不能忘宣肺解表。中期,里邪壅盛,在开肺平喘的同时,针对实热邪气,不能仅扬汤止沸,更不可闭门留寇,而要釜底抽薪,上病下取,通腑泄热。后期培土生金,兼清余邪。同时注意活血化瘀法在肺炎全程的运用。还要注意在治疗中如何体现既病防变的思想等。通过指导分析,学生加强了对难点的理解,加深了对重点的把握。

2.2.4 答疑

学生在主动学习、积极思考、讨论互动中会提出许多问题。如肺炎喘嗽的病机是邪气闭肺,“开肺”是十分重要的治疗方法,但在咳喘初期,为什么要贵在“疏风宣肺”?如针对不同体质的患儿,“麻杏石甘汤”在不同分型的加减运用中麻黄的用法、寒性和热性药物的比例如何?如“开肺”“宣肺”和“肃肺”的含义,之间的关系,如何运用?等等。教师在答疑时注意激活学生以前所学的理论基础知识,将前后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看能否用这些学生把握的知识解析所提的问题。而不是学生问什么就直接答什么。通过分析解答,学生可以深入把握疾病的病因和病机变化过程,如对“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凡咳喘初起,切不可误用寒凉及滋阴之药,闭其肺窍为害不小,俱以表散为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有助于理解辨证论治的精髓。而不仅是停留在何主证用何主方之肤浅的记忆上。

2.2.5 诊治演习

诊治演习分别在课堂和课后共同完成。课堂上,在诊治演习情景中,将原有抽象、逻辑、文字化的学习内容变得生动、直观、真切,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以病案为例,课前精心设计模拟好诊疗过程,教师针对案例,再创造出诊治疾病的场景,学生可从收集病史开始,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问病史、查体,学会客观、准确、全面地获取四诊信息,并能提出辅助检查计划,讨论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问题,课堂上教师步步深入地提出问题,问题的设计要具有可操纵的空间,让学生在学习时具有可思考活动的空间,使学生积极投入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十分自觉地把相关的横向、纵向的知识有机地衔接起来,由浅入深、逐步深入。如针对“水肿”为主诉的病例,学生收集整理四诊资料后,进行鉴别诊断,学生就要熟悉肾性水肿、心源性水肿、肝性水肿、营养不良性水肿等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诊断依据;若排外其他原因,确定为肾性水肿,还必须确定是肾系哪一种病出现的水肿:肾炎?肾病?泌尿系统感染?明确西医诊断后,再根据患儿疾病过程中的整体反应、个体特征、症状表现,四诊合参,对其病因、病机、症状、病位等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当下的“证”,明了疾病下一步可能发展的趋势(这对“不治已病,治未病”有指导意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体会到三辨论治(辨证、辨病、辨症)的临床意义。通过诊断、病证鉴别诊断和治疗的讨论,最后放在临床的辨证论治与理法方药的使用上,课后继续完成住院病历一份,写出模拟临时、长期医嘱单、开出处方。如此可很好地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2.3 课程考试

在校临床理论学习阶段,采用多种形式来进行考试考核。考试的内容可围绕国家中医临床助理医师的内容,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相结合,题型有单选、多选题、问答和病例分析等多种题型,既考核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又考核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实践技能笔试考试主要包括病历采集、书写,查体,基本操作,中医辨证分析,疾病的病证诊断(中西医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等,考核学生的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如病史采集试题:“请你按照标准住院病历要求,围绕以上主诉(主诉:腹泻2 d),应如何询问该患者的现病史及相关病史的内容?”病例分析涉及到辅助检查的项目,同时可测试对辅助资料的分析能力。

3 效果分析

3.1学生对SSE教学模式的态度和评价

为了了解学生对基于SSE教学模式的态度,我们从参与SSE教学模式研究的实验组52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以问卷的形式对这些学生进行调查。本次调查问卷设计包括学生对基于《中医儿科学》课程采用SSE教学模式的态度、评价。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2份,回收52份,有效问卷52份,回收问卷的有效率为100 %。调查结果见表1和表2。

3.2 对学生考试成绩的分析

在校阶段试验研究结束后,为了检验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实践技能的综合能力,我们对两个组的学生进行了《中医儿科学》理论、临床实践技能的综合能力笔试考试。结果见表3。 表1学生对《中医儿科学》课程“SSE”教学模式的态度表2 对综合能力培养的评价调查情况表3 两组学生考试成绩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

4 讨论

SSE模式应用于中医临床课堂教学之中,学生普遍对SSE教学模式及其效果持积极的态度。教育的根本理念应该是培养学生独立性人格,而不是依附性人格,要以创造为本位。创造力不是靠“教”出来的,而是靠环境的熏陶,唤起学生内在的自觉。该模式能有效地唤起学生内在的自觉,其优点在于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既能向学生传授知识,又能发展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既能准确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又会运用知识,并形成获取新知识的能力[1]。以上实验结果进一步证实在中医专科人才培养中运用SSE模式进行教学将是专业知识转化为临床能力的有效途径。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而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本教学模式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不但要知识渊博,精通专业知识,还要有丰富的临床实践,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无止境,教然后知困。教师必须自己去不断地学习、思考、探索、研究和总结,对教师的培养和成长也是极其有益的,所谓教学相长。

SSE教学模式在专科中医学的教学探索也只是刚刚起步,有很多问题还有待以后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去解决、完善,如在实施过程中,因环境不同,对象各异,有时情况复杂多变,其中表现为部分学生不能适应这种模式,心理准备不充分,少数表现出焦虑,尤其在自学和讨论环节中较为突出;查阅资料的途径、手段、时间有限;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观念有待提高;支持完成该模式硬件设施需补充;实习基地紧张;评价的手段和方法等还有待进一步完善。高质量的临床医学教育是培养合格医学人才的重要保证,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进行探索、总结、创新、提炼、丰富和延伸,探索出一条为基层培养中医实用型人才之路。

篇10

关键词:中成药 合理用药 联用

Application Status of Chinese Patent Medicine in Pediatric Emergency of Our Hospital

Zhang Huili Li Lin Zhao Liang Lan Bingxin

Henan Xuchang Central Hospital;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application status of Chinese patent medicine in pediatric emergency of our hospital,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rational application of Chinese patent medicine in pediatrics. Methods: The drug instructions of Chinese patent medicine in our hospital was collected in 2018, 1,180 prescriptions of Chinese patent medicine in pediatric emergency of our hospital were extracted from Aug. to Oct. 2018, and the usage of Chinese patent medicine was statistically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drug instructions. Results: In 2018, 13 kinds of Chinese patent medicine were used in pediatric emergency of our hospital, among which 5 kinds(38.47%) had no information for the usage and dosage of children in the drug instructions, 7 kinds(53.85%) had “unclear” adverse drug reactions, and 10 kinds(76.92%) had “unclear” contraindications. The Chinese patent medicine with more than 5 kinds of ingredients accounted for 61.54%(8/13). Of the sampled prescriptions, 42.20%(498/1,180) were filled with Chinese patent medicine(issued by clinicians), and 16.95%(200/1,180) were combined with Chinese patent medicine. Conclusion: There are many limitations in the application of Chinese patent medicine in pediatric emergency. When combined with patent Chinese medicine, the phenomenon of repeated components for drug combination is obvious, which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Keyword:Chinese patent medicine; rational drug application; drug combination;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调入标准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标准向中药倾斜。与2012年相比,2018年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新增品种中就包括67个中成药品种。随着基本药物的增加与新型中药制剂的开发,中成药在儿科的应用日益广泛。有调查发现,超过70%的儿童家长认同“儿童服用中成药比化学药更安全”[1]。中成药使用率上升,西药与中成药联用处方比例越来越大,功效相似的中成药重叠使用现象常见。现就我院中成药药品说明书情况和急诊儿科处方用药情况进行分析,为儿科中成药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1 资料和方法

整理2018年我院使用的中成药药品说明书,随机抽取2018年8-10月的急诊儿科处方1 180张,根据药品说明书对中成药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统计中成药的使用情况并汇总中成药的联用处方,对服用常用中成药的患儿进行回访,记录不良反应。应用Excel表格处理数据。

2 结果

2.1 中成药药品说明书汇总情况

2018年我院儿科急诊使用了13种中成药,以清热解毒剂、止咳祛痰剂为主,其中5种(38.47%)药品说明书中无儿童用法用量信息,7种(53.85%)不良反应“尚不明确”,10种(76.92%)禁忌“尚不明确”。13种中成药均含多种药味成分,其中超过5种药味成分的品种占61.54%(8/13)。见表1。

2.2 处方抽查情况

抽查处方为儿科急诊处方,采用方法为随机,处方医师为急诊儿科西医师,其中中成药联用以蓝芩口服液+双黄连口服液(含有相同药味黄芩)、蓝芩口服液+金振口服液(含有相同药味黄芩)、芩翘口服液+去感热口服液、金振口服液+疏清颗粒(含有相同药味石膏)、芩翘口服液+双黄连口服液+去感热口服液(含有相同药味连翘)为主。见表2。

2.3 不良反应回访情况

表1 中成药药品说明书情况汇总

分别抽取同时服用含有相同成分的2种和3种中成药的患儿各25例,主要针对服用后患儿的不良反应进行电话回访,见表3。

表2 儿科急诊处方中成药品种数分布情况

表3 不良反应回访情况

3 讨论

3.1 中成药成分的复杂性及说明书内容的严重缺失

本研究中的13种中成药,均含多种药味成分,其中超过5种药味成分的品种占61.54%(8/13),体现了中成药成分的复杂性,再加上生产工艺、药材质量等原因,造成中成药存在杂质残留多、致敏性成分多、质量难以控制等问题,加之临床用药的复杂性以及儿童自身对不良反应不能主观表达,容易被忽视或误判而引起伤害,甚至引起药源性疾病,而目前缺乏对儿科中成药药物不良反应的主动监测。

《药品说明书和标签管理规定》规定:药品说明书应当包含药品安全性、有效性的重要科学数据、结论和信息,用以指导安全、合理用药。而通过本研究统计,中成药中不良反应“尚不明确”和禁忌“尚不明确”的比例均>50%,与赵继芳等[2]的报道基本一致,所以中成药药品说明书存在着用法用量标注不明确、与儿童有关的注意事项缺乏或尚不明确等问题。中成药说明书中对药理作用的解释和毒副作用的描述缺项严重,一些说明书中有关儿童的用法用量以“遵医嘱”或“儿童酌减”等字样描述,不良反应更是“尚不明确”,显然不利于儿童合理用药。因药品说明书未注明儿童用法用量,医师只能以成人剂量作参考,根据临床经验用药,这可能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笔者进一步调查发现,超说明书用药类型中因“无儿童用药信息”占比45.0%,明显高于国外同类研究报道的26.2%[3]。

3.2 儿科中成药用药比例大,不合理使用现象普遍

本调查抽取了2018年8-10月的1 180张急诊处方,中成药处方在儿科急诊处方中所占比例>40.0%,且中成药的联用也常见,甚至有4种中成药联用的处方出现,其中常联用的蓝芩口服液、双黄连口服液、金振口服液都含有相同药味黄芩。含相同药味的中成药联用,势必造成药物过量,不仅可能导致用药安全问题,还增加了治疗成本。因此,临床使用中成药时,应明确用药指征,规范用药,提高用药合理性。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成药使用原则》,多种中成药的联合使用应遵循药效互补及增效减毒的原则,功能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中成药原则上不宜叠加使用[4]。

回访记录显示,含有相同药味的中成药联用,不良反应主要为胃肠道反应,表现为食欲减退或呕吐,与王欢等[5]报道一致。此外,3种中成药联用时,胃肠道反应比例为44.0%,明显高于2种中成药联用时的28.0%,并且出现皮疹反应,但很多家长认为是病情的发展所致,对药源性疾病的认识更是一片空白。以金振口服液联用疏清颗粒为例,这两种药品所含药味共12种,含有的相同药味石膏,其大寒,易伤阳气、寒胃,非实热人群慎用。根据小儿生长发育的特殊性,服用大寒的凉性药物后,脾胃极易受到伤害,所以会出现一系列胃肠道反应。脾胃乃后天之本,良好的脾胃功能有利于疾病的痊愈,因此儿科用药应重视脾胃功能,不宜联用含有相同药味的中成药[6]。

3.3 儿童专属中成药品种缺乏

本研究中,中成药的应用大部分是医师根据经验用药。第十二届全国儿科药学学术会议上也提到儿童用药成人化的问题[7]。儿童正处于快速生长发育的时期,各器官尚未发育健全,在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方面均与成人有差异,而中成药成分复杂,说明书标注的儿童信息缺乏。2012年文献《医院药师在儿童合理用药中的作用浅析》显示,我国每年约有 7 000 例儿童死于用药错误。导致不合理用药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市场上儿童理专用药物的短缺。2012年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成药部分依据功能分类,共收录203个品种,其中说明书无儿童用药信息的品种181个,儿童专用品种及标注“儿童用法用量”的品种共16个(7.88%)[8];2018年新《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总中成药品种268种,其中有儿童用法用量的中成药20种(7.46%)。儿童专属中成药的缺乏,易出现将不适合儿童使用的药物误用,导致药物不良事件的发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0年了《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明确规定:儿童使用中成药应根据其特殊的生理特性,优先选择儿童专用药[4]。

3.4 西医师开具中成药处方不适宜

大多数西医师未系统学习过中医药理论,获取中成药知识的途径以自学说明书为主,开具中成药时,未严格根据中医“辨证论治”原则,存在较多隐患[9-11]。不按照中医“辨证论治”原则使用中成药,易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甚至危及生命。中药之所以能够治疗疾病,是通过其偏性起作用。所谓偏性治疗,就是利用药物的寒、热、凉、温等性质对人体进行调理。如果运用得当,可以清热、祛湿、滋阴、补阳;若运用不当(如补阳药用于阴虚火旺者),就会产生毒性。所以,使用中成药时,必须先进行正确的中医辨证才能收到较好的疗效[12]。因此,儿科中成药应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结合现代临床诊疗技术来选择和使用,而不是西医师根据临床经验选择用药。

3.5 中成药不合理应用的危害及不良反应

儿科所用中成药以清热解毒剂为主,临床医师对于小儿发热或咳喘应用清热类中成药较为常见,殊不知寒凉清热中成药的不当使用可损伤脾阳,从而对消化系统、免疫功能等产生负面影响,甚至诱发其他疾病。关秋红等[13]认为,大剂量应用清热解毒药,清热解毒功效强劲,而疏风解表成效欠佳,从而导致致表邪未尽,肺失宣肃,气逆而上,咳嗽不止,形成感冒后慢性迁延性咳嗽。

随着中成药的广泛使用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深入开展,中成药导致的不良反应尤其是严重不良反应的上报数量逐渐增多,其不良反应表现往往累及多个器官和系统,主要表现为消化系统损害、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和神经系统损害等[14],除此之外还有药物性肝损伤。《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2015年版)指出药物性肝损伤的原因包括传统中药[15];中国学者研究[16]显示,在我国引起肝损伤的最主要药物中各类保健品和传统中药占26.81%,高于抗结核药和抗肿瘤药。由此可见,正确合理应用中成药至关重要。

4 建议

4.1 制定儿童基本药物目录

应尽快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儿童基本药物目录。对于中成药,可以组织相关专家学者依据临床经验,参考循证依据和指南,充分比较风险、成本、效果,选择成分明确、安全性高、成本低、效果好的中成药,作为临床用药的重要参考依据,而不是仅仅根据临床经验。

4.2 借鉴国外经验出台相关政策和法规以促进儿童药物的研发及说明书的完善

为促进儿童药物研发和临床试验开展,美国、欧盟及日本等相继出台了鼓励政策和强制法规[17]。如2007年欧盟委员会颁布《欧盟儿童药品管理规章》,该项规章规定:新药临床试验阶段,必须向欧盟药品管理局提交儿童研究计划,若无儿童适应证,可向营销授权管理局提交弃权申请;在完成儿童研究计划后,制药企业除可获得药品专利期延长6个月外,还可通过申请儿童药品营销授权,以此获得研究数据10年的专利保护期。该规章3年后,欧盟儿童临床试验的比例从8.2%增至9.4%,特别是儿童肿瘤、内分泌、感染和心血管疾病治疗药物的临床试验比例增长明显[18]。我国也应出台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大研发力度,激励药企研发适合儿童的剂型,促进儿童药物临床试验开展,上市后积极做出二次评价以补充临床试验数据,完善药品说明书;国家专业学术团队也应该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组织论证,补充完善儿童用药数据,引导药企修改药品说明书。

4.3 医护人员加强中医药理论的学习及合理用药的宣教

西医师和药师要加强中医药基础理论的学习及相关知识的培训,西医能够运用中医药理论进行辨证施治,药师也能很好地按辩证论治去审核处方。同时,药学部应以药品说明书、《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处方管理办法》等相关权威法规文件为依据,编制中成药使用手册,细化临床科室的用药。开展对门(急)诊中成药处方的点评,把中成药的联用作为重点点评内容,不合理的联用做好记录并反馈给医师,从而提高门诊口服中成药使用的合理性。此外,医疗机构应该主动对本单位儿科使用中成药药效学、药动学及相互作用进行研究总结。

医护人员对患儿家属进行合理应用中成药知识的宣教,提高对医嘱合理用药的依从性。通过搭建儿童用药安全指导平台,面对校园、儿童家庭进行用药知识普及,面向社会提高对儿童用药的指导和关注,面向行业搭建儿童医药产业发展的权威传播平台。通过新闻网站、媒介、专业培训、社区讲座等各种形式开展儿童中成药安全宣传普及工作。

中成药的使用需要医、药、患三方面的关注,临床医师选药时应权衡利弊,避免滥用药物;药师应加强对药品使用后的评价与分析工作,关注使用后的不良反应;医院应加强对临床用药的监管力度,帮助临床医师选择适宜的品种及剂型;患儿家属应严格执行医嘱,仔细阅读说明书,避免服药错误。只有多方面重视儿童安全合理用药,才能真正地为儿童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2013年中国儿童用药安全调查报告白皮书[M].2013.

[2] 赵继芳,冯玉梅,曹亚琪,等.某院中成药说明书缺项和不完整项调查分析[J].儿科药学杂志,2019,25(1):45-47.

[3] 黄芳华,朱飞鹏,笪红远,等.中药儿科用药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的一般考虑[J].中国新药杂志,2015,24(24):2779-2781.

[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S].国中医药医政发[2010]30号.

[5] 王欢,朱青霞,原永芳.从中成药的不良反应报表浅谈合理用药[J].中国医药导报,2017,14(26):117-180.

[6] 刘伟招,陈耀金.从小儿体质特征探讨儿科临床用药特点[J].福建中医药,2014,45(4):47.

[7] 凌科,张建民,陈永发,等.我国儿童用中成药的现状及研制的机遇与挑战[C].第二十届全国儿科药学学术会议.

[8] 胡泊洋,王晓玲,郭春彦,等.2012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成药中儿童适宜品种的文献分析[J].中国药房,2015,26(12):1595-1598.

[9] 邱刚,万燕群,蒲德仁,等.基层医院医师与患者对中成药认知的问卷调查分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9,27(7):24-27.

[10] 张梅.西医开具中成药处方存在的问题[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10):138-139.

[11] 苏利红,杜伟,朱秀琪.中药师在中医科的临床实践与体会[J].中国药房,2014,25(31):2972-2974.

[12] 史学.儿科常用中成药的合理应用[J].儿科药学杂志,2016,22(3):19-20.

[13] 关秋红,武维屏.感冒后慢性迁延性咳嗽证治规律探析[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6):849-850.

[14] 吕小琴,马敏康,朱勇,等.中成药说明书安全性信息及不良反应监测数据分析[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19,36(4):493-498.

[15] 于乐成,茅益民,陈成伟.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5,31(11):1752-1769.

[16] Shen T,Liu Y,Shang J,et al.Incidence and etiology of drug-induced liver in main land China[J].Gastroenterology,2019,156(8):2230-2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