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范文

时间:2023-07-07 17:34: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篇1

【关键词】农业;保险;现代化;创新

一、农业现代化与农业保险

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可供利用的资源较为匮乏,技术水平还未跟上,要保证农业现代化的顺利进行,必须在政策经济等方面对农业给予支持。作为国际公认的“绿箱政策”的重要内容,农业保险是保障农业现代化稳步发展的重要手段。同样,随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新的保险需求的出现以及总的风险保障需求的增加,也给保险业带来巨大的机遇。但是,近年来农业保险发展出现的一些问题也逐渐体现出我国现有的农业保险体系已不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面对农业现代化对农业风险保障更多方面更多层次的需求,保险业应当抓住时机不断创新、不断调整改进、迎接挑战,与农业现代化建设共同进步,为农业现代保驾护航。

二、制约我国保险业支持农业现代化的问题

(一)严重的逆选择造成投保率低、赔付率高、费率高

近年来,我国农业保险呈现出投保率低、赔付率高、费率高的特点,并逐渐形成了恶性循环。首先,部分农业生产者不了解、不相信或认为没有必要购买农业保险,造成投保率较低。选择购买农业保险的生产者通常面临发生频率较高、造成损失较大的风险,从而造成农业保险赔付率高。面对低投保高赔付,保险公司为维持盈亏平衡不得不选择提高费率,这时,一部分面临低频低损风险的投保人会退出购买,投保率将降低,而面临高频高损风险的投保人会留下来,下一年的赔付率必然不会下降,之后费率也不会降低,再次进入循环。这种逆选择的出现极大的打击了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的积极性,是制约我国保险业支持农业现代化的主要问题。

(二)风险保障单一

伴随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农业生产经营将会趋于专业化和规模化。除了传统的生产和销售外,加工、存储和运输等环节也进入农业生产经营的过程中,这使得农业风险也从单一的自然风险转变为来自自然、技术、市场的风险的集合。同时,在农业现代化环境下,农业产品的种类也会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例如同一类农业产品,改良前和改良后遭受同一风险事故可能会有不同结果。所以,单一自然风险的保障范围已经不能满足农业现代化生产经营的保险要求。

(三)农业保险区域特色性不强

农业所面临的风险具有明显的区域性,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生产技术水平不同,从而农业风险类型、发生频率和所能造成的损失程度都不相同,因此,不同地区的费率厘定应当有所差异。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业生产将会趋于集约化和规模化,不同地区农业产品区域性差别将会更大。虽然我国开办农业保险的公司已经着力在不同省份推出特色农业保险,但很少有考虑到同一省份不同县市的种植情况和历年降雨情况也会有很大的差别。

(四)新型险种推广缓慢

近年来,通过借鉴国外经验和自主创新,我国出现了诸如天气指数保险、价格指数保险等一系列指数保险,其风险分散能力强,核保和理赔过程简单透明,运行机制可以较好的规避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但这些指数保险在我国的推广却较为缓慢。

三、支持农业现代化,创新农业保险产品建议

(一)农业保险险种创新与推广

1、设计地区特色保单

(1)设计地区差异化保单

我国地大物博,各地区的气候条件、生产技术水平、风俗文化各有不同,造成气候风险、承保和理赔情况有差异,因此,因地制宜,出售差异化保单势在必行。保单设计可以以统一的农业保险保单内容为基础,根据各农业地区农作物特点、种植或畜牧环境情况增减保险责任,差异化厘定保险费率和保险金额,满足不同风险状况的投保人的保险需求。

(2)个性化定制保单

为发展农业经济,我国各地区鼓励发展片区种植和蓄养,形成规模化农业生产经营的情况。保单设计人员可以调查各地区农业生产情况,为有保险需求的规模化经营的农业产品设计保单,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同时,要注意适当的通过再保险等渠道进行风险分散。这种个性化定制服务可以满足不同的保险需求,提高农户投保积极性,分散农业风险、稳定农民收入,使其能够更加放心大胆地投入更多的生产资料进入农业现代化生产经营。

2、推广指数保险

农业指数保险具有金融衍生品的特性,合同标准化且运作透明,可以在二级市场中交易,是农业保险的一个巨大的创新。发展指数保险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稳定的风险保障,有助于生产者及时获得资金进行再生产,广泛推行指数保险是保险业服务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二)农业保险保单内容创新

1、扩大覆盖范围,提供链式服务

针对农业现代化集约化、规模化生产带来的风险增加,保险业可以将农业保险和其他财产保险结合起来,为具有生产链条的农业合作社或企业提供覆盖整个生产经营过程的全套保险服务。这种打包发售的方式一方面有助于保险公司掌握投保人的生产流程信息,减少管理成本,有助于保险人吸引更多农业生产企业的大额保单,快速提高保费收入;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农业生产企业获得保费折扣,缩短风险管理过程、减少风险管理成本。

2、借鉴车险条款,采用浮动费率

机动车辆保险保单中大多规定当年未发生保险事故,则下一年续保可享有保险费率折扣,这种方式可有效降低小事故理赔成本、鼓励投保人续保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道德风险。存在严重逆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农业保险也可以借鉴费率浮动的方式,给予该年内没有出险或该地区保险事故损失较小的投保人在下一年享有保费优惠的权利。一方面可以鼓励投保人在发生保险事故时积极采取措施挽回损失,防范道德风险;另一方面,鼓励投保人继续投保,防范逆选择,有效降低赔付率,进而降低费率、提高参保比率。

参考文献:

篇2

(一)优化发展种植业、增加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

优化发展种植业,稳步粮食生产,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国家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和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是辽宁省农业现代化的基本要求。按照区域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的要求,积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产品,建立适应加工业和畜牧业发展需要的种植业结构,优化农业内部生产结构,推进辽宁省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二)加快发展畜牧业,提高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加快优化畜牧业结构,发展规模化精品畜牧业,提高产品质量,延伸产业链条、打造优势品牌,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健全动物防疫体系和畜产品安全监控体系,不断提高动物疫病预防和控制能力及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充分合理利用牧业资源,促进牧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协调持续发展。

(三)建设发达的生态林体系,保障生态安全

加大建设生态林体系,着力优化林业产业结构,拓展以森林经营为基础的第一产业,提升以林产品为主的第二产业,开发以森林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强势。同时,大力造林育林,扩大森林资源,坚决保护、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充分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和多种效益。

(四)进一步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培育地方龙头企业

进一步发展粮食产品、畜产品、林特产品精深加工,不断开发新产品,延伸产业链,提高其附加值。进一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形成支柱产业。同时,大力发展龙头企业,积极培育中小企业,建成一批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和原料示范基地。

(五)大力发展高效特色产业,形成特色产业

不同区域应立足各自资源禀赋和区位特点,以区域开发、产业配套、集群发展为重点,加快开发高效特色产业,在辽东、辽西北、辽中和辽南分别建设适于本区域的优质高效特色产品产业经济带。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的布局区域化、专业化、标准化。

二、辽宁省不同区域农业现代化发展思路

可将辽宁省划分为5个现代农业类型区,不同的类型区有着不同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

(一)辽东山地农业区

该区是辽宁中部平原的天然屏障,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存在的主要问题:由于无计划地发展蚕场、参场、牧场、柴场、采矿场和开发坡耕地,致使山地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水源涵养能力下降,水土流失加重,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日益频繁,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因此,该区立体农业建设应以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为主,以治山、保水、保土为中心,结合发展多种经济,建立多林种、多树种、多层次、多功能的针阔混交最佳结合的水源涵养林体系和种养加相结合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

(二)辽河平原农业区

该区土地资源丰富,地势平坦,耕地集中连片,机械化程度高,是主要的商品粮基地。存在的主要问题:耕地面积逐年减少,耕层变浅,犁底层上升,土壤有机质含量低,耕地污染严重,牧业发展缓慢,农业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该区立体农业建设应以建设稳产、高产、无污染基本农田为重点,加强基本农田设施建设,提高排灌和机械化作业水平,在玉米、水稻、大豆等作物合理轮作、间作、多元互补的基础上,开发纵向空间,增加牛、猪、禽、鱼和瓜菜等物种多层次、多梯级转化利用的互补型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

(三)辽西北半干旱丘陵农业区

该区光热资源丰富,具有优越的农业生产潜力。存在的主要问题:水资源匮乏,风沙干旱,水土流失严重,草场滥垦过牧,功能日益退化,土地瘠薄板结,土地质量下降,产品产量低而不稳,农田环境恶化等。因此,该区现代化农业建设应当坚持搞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以水土保持为中心,以植树种草为重点,实施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粮则粮、宜果则果,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现代农业建设战略,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使当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增值,实现农林牧的良性循环。变粮食作物单一种植为林粮经(饲)多层次、多流向、多梯级增值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

(四)城郊型庭院农业区

该区距离城市近,是大城市蔬菜等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存在的主要问题:生产结构不尽合理,管理体系不完善,工业“三废”污染严重。该区立体农业建设应以调整产业结构为主,大力发展城市林业、无公害蔬菜、肉蛋奶生产,防治工业“三废”污染,形成绿化、种养、观光等一体化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

篇3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发展趋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997-0668(2008)0210046-04

农业现代化的本质也就是科学技术化。未来农业将是以现代科技及其应用技术装备起来的崭新产业。农业的发展大体经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化农业三个阶段。原始农业主要靠大自然的恩赐,传统农业以经验为基础,现代化农业则是依靠科学技术。

一、美国农业发展的教训

以世界上农业最发达的美国为例,美国农业具有很高的劳动生产率。但是到20世纪80年代,人们发现以美国为典型的农业发展模式越发显示出其存在的问题及危机。

美国现代化农业生产模式和工业生产十分相似,即投入一定数量的物质和技术,产出一定数量的农产品。有的美国生态学家认为这种农业生产方式和采矿作业十分相似,即从土地中榨取、剥夺而且带来破坏;以长期和未来的损害换取短期和眼前的利益。建立在农业机械化和农业化学化这两大支柱上的农业现代化,基本上成为工业生产的一个变种,因而发生在工业生产中的污染、损害生态环境的现象,也都在现代化农业中出现;由于农业生产空间广袤,因而造成了更大的危害。其主要问题是:

(一) 破坏土壤,加速地力衰竭

土壤是有"生命"的物体,如果使用得当,土壤会愈来愈肥沃;反之,会愈来愈衰竭。美国现代化农业大面积的连年单作,大量使用化肥、除草剂,加上长期的机械耕作,造成了严重的土壤流失现象。美国每年流失的土壤,高达31亿吨。美国衣阿华州的土壤原来十分肥沃,经过长期的现代化农业的运作,损失了一半的表土。平均来说,衣阿华州农民每生产一蒲式耳(每蒲式耳为35.238升)的玉米,要流失一蒲式耳的表土,种植大豆损失表土更多。美国中西部一带农田的表土,早年深达6英尺,是世界上罕有的肥沃土壤,目前表土只剩下6寸,其余的,都在冲刷过程中流失。据专家估计,美国由于土壤流失造成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每年超过400亿美元。虽然50多年来,美国一直努力防止土壤冲刷,每年用于这方面的费用高达10亿美元以上,但是,由于现代化农业造成土壤破坏的根源没有消除,因此,一切治标措施都收效不大。

(二) 减少了遗传的多样性,不论在作物和家畜方面都是如此

美国式的现代化农业往往只使用少数的几个品种,而过去的传统农业则使用众多的本地品种。减少遗传的多样性,对于农业生产是很危险的,因为一旦病虫害爆发,由于品种的单一可能全军覆没。1970年美国玉米叶枯病,使全美15%的玉米产区颗粒无收,就是因为所有种子都是来自一个易感叶枯病的品种。

(三) 大量消耗能源

能源利用率低美国现代化农业是典型的"能源集约农业",美国每人一年中消费的食物,是用1吨汽油生产的,如果全世界各国都采用这种能源集约农业生产方式,那么占全球目前消耗量50%的汽油要用来生产食物,全球的石油储备在15年内就要告罄。

美国现代化农业生产,不但大量消耗不能再生的能源,而且能源的利用率极低。中国、印尼、缅甸等亚洲国家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用0.05-0.1卡的热量,可以生产1卡热量的食物;而美国现代化农业则需0.2-0.5卡的热量,才能生产1卡热量的玉米、大豆、花生等等。美国人吃1罐只有270卡热量的罐头玉米,是用2800卡热量生产的。

(四) 大量使用化肥和化学农药,造成环境污染

例如,美国衣阿华州大泉盆地(Big Spring Basin)从1958年至1983年这25年中,地下水中的硝酸盐浓度增加了3倍,它不仅包括计算机技术,还应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遥感技术等多项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应用的过程。农业信息化又是传统农业发展到现代农业进而向信息农业演进的过程,表现为农业工具以手工操作或半机械化操作为基础到以知识技术和信息控制装备为基础的转变过程。

农业信息化有三个明显的特点:(1)农业信息技术在其他技术序列中优先发展;(2)信息资源在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经营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农民更注意用信息指导生产和销售;(3)信息产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并优化农业内部结构。据某些预测标准,当一个国家信息产业在农业中的附加值达到或超过农业总产值的50%时,就认为农业实现了信息化。

所谓农业信息产业化,就是将农业信息的采集、加工、传递、反馈、服务等形成一个一体化的、以信息咨询为主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它是农村社会化服务中新兴的独立的第三产业,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农业信息产业化是发展一优两高农业的需要,是农民进入市场的需要,是推进农村社会化服务的需要,是农业信息部门转变职能、自我发展的需要,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计算机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可以及时准确预报病虫害的发生期和发生量,做到及时防治,既节省农药,又减少粮食损失。计算机在饲料配制、优化施肥、作物产量预报、渔业捕捞以及农业经济结构优化等方面,都能发挥作用。利用遥感技术调查农业资源,预报自然灾害,也有速度快、效率高的特点。准确的气象预报也是农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气象卫星起着重要作用。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将计算机软件技术应用到农业领域,将具有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发达国家农业信息化的影响下,我国从80年代以来,开展了系统工程、数据库与信息系统、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以及全球定位系统GPS等技术应用于农业、资源、环境和灾害方面的研究,已取得许多重要成果,有些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农业部1994年开始筹建的"中国农业信息网"现已初具规模,已有1000多个县入网。目前全国大部分省建立了农业信息中心,大多数县配备了微机用于信息管理。全国已建成了一些大型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优化模拟模型、宏观决策支持系统、农业专家系统、计算机生产管理系统。应用遥感技术进行灾害预测预报与农业估产已取得显著效果。如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作物所研究的"小麦管理计算机专家决策系统"可使小麦增产6%-25%,降低成本4%-8%,增加效益15%-30%;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应用现代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建立的"中国北方草地草畜平衡动态监测系统",使我国草地的资源管理由过去常规方法上百人10年完成的工作量只需7天即可完成,经3年运行,节约经费1669万元;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所研究的"农业专家系统"能指导农民科学育种、栽培、施肥、防治病虫害、田间管理等,已在二十几个省市推广使用,增产粮食13.5亿公斤,棉花35万担,节肥34万吨。南京经济学院研制的"粮食预警预报系统"可显示我国1959-2020年期间粮食生产、消费的中长期趋势,并可提供对产销缺口进行平衡调整的几种可选方案。

节约农业资源是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一,是核心内容。农业资源,例如土壤、气候、植物和水等是广泛分布在地球表面、而且不断地变化的自然资源。要想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就必须掌握它们的分布、性质及其利用的变化,并取得现时性资料,这用常规技术是无法实现的。科学实验已经证明,只有运用包括卫星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全球定位技术、空间分析技术、模拟模型技术、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等综合的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农业资源信息系统,才有可能及时地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现时性的环境资料,并为领导或经营者提供决策咨询方案,以提高领导农业生产的主动性。据预测,利用全球定位系统、变量播种机和变量施肥机等,重大农业灾害的程度会得到较大程度的预防和控制,农民在每亩田的农活用工量可望从目前的10个左右降至1-2个,种子和化肥的使用量将减少30%-50%,产量却提高10%-30%,其结果必然是农民在轻松劳作的同时,得到更为丰厚的回报。

(四) 生态农业大发展

所谓生态农业,是指在农业生产中,以生态科学和原理为指导,利用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保护、培植和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和减少环境污染,形成农林牧副渔良性循环,保持大农业稳定发展。

世界上所有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各种生态环境问题,人口的增加、工农业生产的发展,都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Barbara・Ward(1914-1981)很早以前就认为美国现代化农业的道路是行不通的。他对中国南方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将种植水稻和养畜、养鱼结合,充分利用土地和生物资源,保持良好生态环境的作法十分欣赏,而且提出一个十分有价值的观点:"唯一能够生产足够粮食,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需要的方式,是将所有适合耕作的土地,实行双作和三作。"由此可见,中国长期以来实行的间作、套作、混作、轮作,施用粪肥、厩肥、绿肥,实行生物防治,充分利用土地,精耕这是大量施用化肥的结果。美国31个州存在着化肥污染地下水的问题。

大量使用化学农药,对于农业工人的健康也造成直接的危害。美国农业工人伤亡率仅次于建筑业、采矿业,被列为三大危险行业之一。

(五) 美国现代的养畜业,特别是肉牛饲养业,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

美国的肉牛饲养主要集中在13个州,有42000处肉牛育肥场;其中200处最大的肉牛育肥场,集中了美国肉牛总数的50%左右。鉴于高度集中饲养,厩肥处理十分困难,造成了很大的空中和地下水的污染。此外,高度集中饲养,用水量也十分集中,造成一些地区采水过量,水源日趋枯竭。美国肉牛育肥场集中的中西部和西部各州,主要依靠横跨8个州、世界上一个最大的地下蓄水层供水,现在其中3个州的地下水已开采了一半,如此长期不断采水,蓄水层早晚有枯竭之虞。美国现代化大规模集中饲养肉牛,不得不用多种化学药物防治疾病和刺激生长。例如,组织代谢类固醇可以使肉牛增生5%一20%,提高饲料利用率5%-12%,增加瘦肉率15%-25%,因此被广泛地采用。美国全国肉牛育肥场中,95%以上使用各种生长激素;1988年,全美的肉牛饲养场用了1500万磅的抗生素作为饲料添加剂。而人类食用了化学药物生产的肉类,对健康是不利的。

美国农业部也曾承认:"美国农业生产效率很高,但是所付出的巨大代价,是当初没有充分意识到的。美国农业现代化给社会、环境和健康带来的问题,应当予以足够的重视。"

对于美国现代化农业暴露出的种种问题,经过有关方面多年的探索,认为唯一解决问题的对策是,逐渐恢复过去以生态系统渗入农业生产中的方式,也就是逐步推行"低投入可持续农业"(LowinputSustainableagriculture,简称"Lisa"-"丽莎")的生产方式。具体内容是:第一,充分将固氮技术和生物防治方法运用到农业生产过程中;第二,减少使用化肥和化学农药;第三,有效地利用植物和动物内部生物学和遗传学的潜力;第四,将种植业和养畜业最优化地结合起来;第五,注意节约和保存土壤、水、能源和生物学资源,等等。

二、现代农业发展趋势

(一) 综台运用高新技术发展智力农业"丽莎"

综台运用高新技术发展智力农业"丽莎"的生产方式提出后,不但美国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十分重视,拨出专款作为研究和试验费用;并且在国家农业学术馆中,设立"丽莎情报中心"传播研究成果。不少大学和学术研究机构对"丽莎"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试验。人们认识到时代愈进步、科学愈发达,农业生产就愈需要智力来运作。农业未来学家预测,目前太旱、太碱、太瘦、太湿的土地,将来都可以通过特殊先进技术,转变为良田沃野。以色列已经在过去一些无法耕作的土地上,利用滴灌技术栽培柑桔等各种作物,就是明证。

目前我国在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技术路线方面,必须注意到我国农业技术结构的现状和农村经济的条件,技术路线的执行应能促进技术结构的优化。在技术结构上,我们应建立多元复合型的农业技术结构;在技术路线上,应选择以生物技术、有机技术为导向,以工程技术为辅的综合型农业技术路线。在综合发展中突出重点,抓住农业技术创新向高新技术方向发展的突破点,积极稳妥地推进农业技术创新和农业产业化。

(二) 大力发展精细农业

采用精细形态生产方式的原因,首先是土地、水、能源等自然资源日益医乏,为了经济地利用各种有限资源,只能采取四大密集:技术密集、劳力密集、资金密集和生态密集的手段。其次,运用精细形态的生产方式,可以在过去不能或很难从事农业生产的土地或空间进行生产。例如,干旱缺水、山地陡坡、盐渍滩涂乃至沼泽荒漠地区,都可以用水栽法转变为生产基地。水栽法不用土地,而是用营养液,在控制环境的条件下进行生产。这样,不但延长了生产季节,也扩大了生产的空间。中东一些炎热、干旱、缺水的地区,过去不能生产新鲜的蔬菜,目前已经用水栽法解决了问题。第三,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如果采用精细形态的农业生产方式,创造出高科技、高收入的农业,就一定会吸引青年扎根农村,使农村成为真正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第四,精细形态的农业,在交通方便、风光秀丽的地区,只要稍加装备、经营,就可以成为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中心。这样,既可增加收入、促进农产品销售,又可以让城市居民领略田园风光;牧歌情调。

(三) 信息农业方兴未艾当代世界正在由工业化时期进入信息化时代

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光纤和通信卫星技术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正在席卷全球。同样,现代信息技术也正在向农业领域渗透,形成信息农业。信息农业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农业基础装备信息化、农业技术操作全面自动化、农业经营管理信息网络化。信息农业又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农业信息化,二是农业信息产业化。

所谓农业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一部分。它首先是一种社会经济形态,是农业经济发展到某一特定过程的概念描述。

细作等似乎落后,但是保证了农业长期持续发展的技术,实际上是先进的生产方式,应该作为今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个主要战略方针。

为了创造一个生态平衡的农业,就必须抛弃原有的以大量消耗石油、化肥、化学农药为代表的农业现代化的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以遗传工程、生物技术为主的高技术方法。当今时代由于分子生物学和细胞遗传工程等学科的飞快发展,在分子水平上探明生物机能已经成为可能。因此,人们对于利用生物遗传工程技术的研究成果解决农业生产领域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寄予很大希望。

遗传工程开始了人类首次涉足动植物机体内部的活动,通过改变基因结构,可以使植物生长得更好、产量更高,并具有内在的抗虫、抗病、抗逆、抗旱和自肥能力;也可以使作物更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在动物方面,运用遗传工程,可以增加产量,提高品质,缩短生长期、妊娠期及增进家畜的各种性能。例如,将美洲驼和骆驼的基因互相移植,使新种具有两者的优点。

遗传工程还可以根据需要,使农牧产品产生某种特殊的品质(风味、色泽、酸甜度、营养价值等等)。科学家已经预见到,将来可以用遗传工程技术育成超级瘦肉型的肉猪、带有鹿肉风味(鹿肉在西方被视为野味之王)的牛肉。

人类目前主要粮食只有6种,科学家预见,到2025年,由于遗传工程的应用,可以增加到37种。这对于丰富人类食物的来源,解决人口不断增加、耕地日益减少的严峻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五) 都市型的工厂化农业日趋成熟

自然农业最大的特点是靠天吃饭,其生产的状况受自然因素影响很大。21世纪,由于实现工厂化,通过运用先进科技,农业生产将摆脱或部分摆脱自然条件的制约。所谓工厂化农业,是指在"农业生产车间"(塑料薄膜大棚,玻璃温室等)内,借用阳光或人工灯光进行不间断地农业生产。有的人认为,这是根本改变传统农业的重要方向。

用现代科技装备的工厂化农业,集成了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和现代先进农艺等,其间作物的播种、生长、施肥、灌溉、环控等全过程都实现自动化,称得上是一个高水准的"种植工厂"。"种植工厂"可以通过对生物和环境的控制,使农业生产中的多种潜力得到充分发挥。首先,在自然或开放的条件下,水、肥、土、热等很难控制,"种植工厂"则可以充分发挥农业环境的有关潜能。其次,良好的"工厂环境"为生物潜力的发挥创造了条件,使农作物的有机物合成、转化和储存等效率大大提高,形状、味道和颜色良好。此外,"种植工厂"还能够很大程度地发掘作物生产的时空潜力:一方面,作物可种植时间得以延长,复种指数得以提高,部分或完全摆脱季节的限制,一些农作物可做到常年均衡供应;另一方面,对温度、光照、供水和营养的有效控制,使作物平面、垂直的生产空间得以拓展,有的立柱栽培技术可增加数倍产量。

由于未来人们保健意识的加强,对食物品质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未来对食物的要求,首先必须符合"干净"和"营养"的标准。所谓"干净",是指食物不用化肥、农药生产,不用人工防腐剂、染色剂,不经辐射处理。所谓"营养",是指食物不但保存了最大营养价值,而且不经过长途运输,必须成熟后采收,保持一流鲜度。为了满足上述一系列的严格要求,农产品就必须当地生产、当地消费。

农产品长途运输不但降低品质,还要大量消耗能源,造成大气乃至海洋的污染。不少农产品长途运输的包装材料,是不能"生物降解"的,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据美国环境保护局资料,从1963年到1971年,美国消费的食物,按重量不过增加2.3%,但是,食物运输过程的大、小包装材料,按重量却增加了33%和39%,这就是增加了长途运输的结果。

目前美国已经出现所谓"社区支持农业"(Community-Supported Agriculture)这种生产形态,就是企业将生产和消费在地区内结合起来,逐渐实现农产品的地区自给。

工厂化农业一般适于布局在都市的周围,所以也有"都市型农业"之称,因为"智能型农业工厂"不仅包括蔬菜、园艺花卉,还有畜禽、特种水产品生产以及微生物生产。由于都市有发达的信息、交通和完备的基础设备,加之都市庞大的消费需求,未来的智能型农业工厂必将云集在都市周边,成为都市经济的重要支柱。

篇4

关键词: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城乡差距;统筹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7;F4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9-0005-03

一、 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理论研究

城镇化是指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在一个国家或者地区,资金、技术、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不断向城镇集聚,城镇数量、规模不断扩大。而农业现代化是指农业生产工具、生产方式、管理方法的现代化,其基础是农业从业人口素质的提高,结果是农业产品的丰富以及生产效率、效益的普遍提升。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化及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衡量指标也从单纯的产能指标扩展到质量指标、社会指标、生态指标上,城乡统筹发展的要义也深入到政府的政策之中,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相得益彰已成为社会和谐稳定、经济繁荣增长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对于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关系的理论研究由来已久,主要的理论有“循环积累”理论、“磁场效应”理论、“核心-边缘”理论、二元结构理论和反哺论。循环积累理论认为,城镇化的积累会对地区经济有“波及效应”,资源、技术将向农村扩展,最终实现城乡的融合(缪尔达尔,1957)。“磁场效应”理论认为,城镇发展可以吸引容纳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加速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促进农业现代化的速度;同时,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也会满足城市发展的劳动力需求,加速城镇的建设(芒福德,1961)。刘易斯(1954)的“二元结构”理论在分析了先进城市工业与落后的农村农业并存的原因之后,提出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非农转移是消减二元经济结构的有效方式,即城镇化有利于缩小工、农产业差距,和谐城乡关系。与以上理论不同,“核心-边缘”理论提出另外的看法。该理论认为,城市的发展,工业的集聚将扩大农村与城市的差距,但核心区的发展将通过“涓滴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区域的发展,只是这种带动必须配合一定的政府干预,才能正真促进核心区与边缘区的平衡,即城镇与农村的平衡(赫希曼,1956;弗里德曼,1966)。而反哺论的学者则认为,城市与农村的共生发展中,一般要经历“以农补工”、“各自竞争性发展”以及“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三个阶段,但第三个阶段的到来,在最初的时候必须依靠政府的财政和政策扶持,并以人力资本的反哺为先,才能依次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谢安,2011)。

基于以上的理论分析可以看到,市场的力量可以将大量的资金、技术、人力资本集中在城市,从而降低工业发展的成本,促进工业的迅速的发展,但工业与城市的发展,对农业及农村的辐射还需要政府的干预以及政策力量的协调。

二、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统筹发展中的问题解析

(一)二元经济结构的阻碍

受计划经济体制经济布局的影响,我国很多省份的经济构成主要包括两个重要部分,一是重型工业集中在大中型城市,二是传统农业分布在广大的农村。现代化、集约化、规模化的城市工业与较为落后的乡村农业长期并存,典型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式,使农村与城市之间形成了巨大的鸿沟。

首先,大城市的工业水平无法代表城镇工业化水平,对农业现代化缺乏带动。而大城市工业产品以外销,以及服务外省甚至是外国的情况居多,为本省农业经济提供支持的产品类型较少,所以,大城市的工业与农业之间缺乏产业联动,技术外溢对于传统农业的影响也缺乏应有的转换机制。而相对城镇工业服务的范围,产品的技术,尤其是距离则更贴近农业经济,城镇工业的发展将成为大城市工业技术外溢到农业经济有益的桥梁。但目前,城镇工业化水平、质量还有待提升,还需要科学的城镇化作为其有利的发展平台。

其次,传统农业缺乏自身成长的机制,无法为城镇化提供有效的资源补充。农产品长期以低附加值的初级产品为主,生产方式粗放,技术以及规模化水平较低,农产品的利润微薄,无法吸引资金和技术甚至人才的进入农业,农业的现代化更是无从谈起。与此同时,传统农业的发展还面临土地、用具、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价格的上升,工农产品比价的不合理等问题,进一步恶化了农业收入,市场的选择最终将导致农业资源的持续外流,形成城镇化对农业经济的剥夺模式,以及对立、竞争的关系,威胁耕地的数量和粮食安全。

所以,统筹发展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前提,还是要立足改变二元经济结构的模式,积极提升城镇工业化水平,强化技术外溢的同时,要着力发展农业现代化,推进农产品的品种的升级,增加农业补贴,提高农产品利润,使农业、农村与工业、城镇的发展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如此才能保障市场机制在城镇与农村、工业与农业资源的流动中,在二者的统筹发展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资源双向流动不畅的阻碍

城乡生产力水平的差距导致城乡收入的不平等,如果单纯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将导致资源的从农村到城镇的单向流动。而且,随着户籍的松动、土地产权的改革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对农村资源尤其是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在不断增强,对土地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可以说,在一定的时期里,城市化的政策正在固化由于城乡差距形成的资源单向流动。

在资源的单向流动中,人力资本的单向流动是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统筹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快速推进,城镇对人力资本的需求及人力资本的容纳能力都在提高,较高的收入及较为完善的公共产品供给,吸引这农业劳动力,离开收入较低的农业生产,但转移出来的不仅仅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因为,城镇化推动的工业和服务业发展需求的劳动力类型主要还是年轻并有一定人力资本积累的劳动力,所以更多从农村进入城市,并能够取得一席之地的劳动力,都是农业生产的中坚力量,也可以说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中坚力量。目前,在全国范围内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即从事农业生产的多数为留守老人,他们一方面面临体力精力退化的困难,另一方面对新型农业技术、新的管理方式的接受困难。这样的农村人力资本基础,即使投入足够的技术和补贴,也很难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更无法弥合城乡之间的差距。

所以,实现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统筹发展,实现城乡的平等,要有鼓励资源双向流动的政策导向,尤其要以鼓励“人力资本反哺”的政策先行,以劳动力的流动推动技术的流动、资金的流动,这样城镇化的工业才能正在带动农业的专业化及现代化。

(三)改革的政策导向的影响

已有的资源优势推动着城镇化向更有效率的方向发展,但农业的现代化则需要政府的扶持。以吉林省为例的图1,是根据姜会明、王振华(2012)计算的吉林省城镇化及农业现代化指数绘制的图形。

在图1中,1998年之前,市场改革初期,经济发展的导向主要是集中发展大中城市的工业经济,以大城市的工业现代化来带动整体经济的增长。在这一阶段,城镇化或者说城市化水平持续高于农业现代化的水平。而在1998―2002年之间,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释放了劳动力及相应的资源,城市工业发展进入了兼并整合阶段,农业现代化在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间隙中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空间,农业现代化发展指数超过了城镇化指数。2002年之后,吉林省的城镇化发展水平指数持续上扬,而农业现代化水平则表现出一定的起伏;在2003年土地流转制度改革之初,土地资源的释放促进了城镇化,抑制了农业现代化;但在此后一系列免除农业税、保障耕地、增加农业补贴等政策的刺激下,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指数又出现了上扬。

图1 吉林省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指数

由此可见,政府的政策导向对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统筹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一种资源分配的导向,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及发展水平。

三、促进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统筹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统筹城乡关系变“竞争”为“合作”

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与农村的发展都需要资源,互利共赢的基础是合理的工农产品交换价格。统筹城乡关系的根本或者说改善二元经济结构的根本也是使城镇与农村在商品交换的过程中,共同分享利益,尤其在目前城镇经济、工业经济已经占有优势的情况下,如何让农业生产有利可图,才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的关键。

只有农业生产有合理的利润时,农民才有意愿在土地上进行耕种,才能从根本上避免耕地的流失,保障粮食安全;只有农业生产有合理的利润时,才能吸引资金和技术,才能留住农业人才,促进农业的现代化。而农业现代化之后释放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土地资源,供给工业化、城镇化,推动二者的同时,又会有一定的技术分享和新的农产品需求,继而真正实现城乡之间的合作互利、和谐共赢,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二)创新发展方式

绿色发展有利于农业现代化的实现。依靠传统的路径增加农业收入存在一定的困难,基于农业的资源优势,提倡绿色发展,为农业注入更多的科技活力是十分必要的。绿色、环保、安全是城市化水平到达一定程度后,人民生活水平的实际要求。只有生产这种农产品的农业经济才能有更大的市场和更客观的利润。与此同时,资源环境的压力也要求农业的集约化管理水平的提升,以及农业功能的多元化,继而保障城镇化的推进及整体经济的发展。

城镇多元工业发展有利于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统筹发展。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城镇工业化的技术外溢,但以资本积聚为特点的重工业化对省内农业现代化的带动作用有限,所以城镇工业的多元化发展也十分必要。城镇工业的发展既要关注省外市场的拓展,同时也要关注省内市场尤其是农村市场的开发,如此在增加工业产品销路的同时,还有利于城镇化、工业化与农村经济的对接,以及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的技术分享。

(三)创新制度设计

资源双向流动的制度设计,将有利于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统筹发展。资源单向由农村、农业流向城市、工业,必然会导致城乡差距的持续扩大、农村的落后,而单纯依靠市场机制又很难扭转这样的资源流动局面,所以就要求政府必须出台相关的政策促进资源的合理分配。

人力资本双向流动的制度设计在统筹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面表现的最为重要。人力资源是技术、资本等资源扩散的媒介,在注意城镇化过程中农业人口市民化的同时,也要注意“有进有出”的制度设计。增加农村公共产品投入,增加农业人才以及农业年轻劳动力的吸引力度,实现城镇化过程中人力资本对农业的反哺,如此才能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

除此之外,鼓励农业技术创新及农业投资的政策也十分必要。合理的奖励和补贴,将有利于资本和技术的流入。农业专业化程度提升后,农业将为新型城镇化提供更丰富的产品、更多的土地及剩余劳动力。

参考文献:

[1] 宋洪远,赵海.我国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面临的挑战与选择[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2,(2):135-143.

[2] 崔慧霞.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研究[J].调研世界,2012,(6):45-49.

[3] 徐君,高厚宾,王育红.新型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互动耦合机理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3,(9):85-88.

[4] 姜会明,王振华.吉林省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关系实证分析[J].地理科学,2012,(5):591-595.

篇5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科技保险;准公共产品

一、引言

农业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在这个过程中,农业日益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武装起来,使农业生产力由落后的传统农业日益转化为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实现了这个转化过程的农业就叫做农业现代化的农业。

今年初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再次强调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实现“三化”同步,薄弱环节是农业现代化。

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进行农业科技创新,在科技创新过程中必然伴随着风险,而农业本身就是一个风险极高的行业,所以如何分散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风险是一个急需研究的课题。

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困难

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也必须看到在推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面临着诸多的困难与风险,具体来讲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事农业劳动的素质比较低

目前在我国的总人口中,农民占到了9亿多,有一大部分的农民文化程度较低,基本上都是文盲和半文盲。随着社会的发展,农业的现代化对农民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我国农民的素质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步伐。

从上表对农业大省河南省的调查统计中可以看出,农业人口中的老龄化非常严重,这主要原因是由于大量的青壮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了城市,因为到城市打工可以增加收入;另一方面,农村中从事农业劳动的文化程度比较低,大部分集中在小学或者初中的文化程度。老龄化和文化程度较低都对我国推行农业现代化非常不利。

(二)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新技术推广存在较大风险

在我国的农村,尤其是我国的中西部地区,目前采取的仍然是粗放式经营。这种经营方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致使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盐碱化等自然灾害加剧,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近些年来,我国的农业成果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研究成果的转化上发展缓慢,许多科研成果和新技术无法转换成现实的生产力;由于长期以来对农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农村基础从事工作的科研人员较少,没有健全的机构组织,缺乏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科研队伍。因此在农村推广新技术存在很大困难与风险。

(三)农业现代化的投入较高,存在着金融风险

在美国和西欧等发达国家,现代化的农业科技含量大都已经达到了80%以上,基本上已经全面实现了良种化,喷灌和滴灌技术已经全面推广,在一些大型农场里,遥测、遥感和计算机控制拖拉机技术已经开始使用,互联网在农民中的普及率也很高。我国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进行科学技术的推广和使用,而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由于在建国初期我国选择了优先发展工业的战略,农业发展相对滞后,并且采取了“剪刀差”经济政策,农民的原始积累比较少,而且由于我国的农民福利制度相对落后,农民要在教育、儿女婚姻和养老问题上花费大部分资金,因此我国农业发展所需资金短缺。

(四)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我国目前的农业基础设施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原有的设施陈旧。由于长时期无人维护和修理,以农田水利为代表的许多重点农业基础设施存在着陈旧老化的现象,严重削弱了农业生产能力。二是管理混乱。由于我国目前的农业生产主要还是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经营分散,水利设施等农业基础设施存在只用不修,缺乏管理等现象,这种混乱的现象急需规范。三是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不足。农民靠天吃饭的意识仍然比较强,不愿意对基础设施投入资金,农业设施没有足够的资金保障。四是农业生产中所需的农资和农机具的装备水平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成为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障碍。

三、政策性科技保险市场需求的经济学分析

(一)政策性科技保险保险的“需求不足”

农业现代化可以解决我们国家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甚至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农业发展好了,整个社会都会受益;同样如果农业发展遇到了问题,受损的不仅仅是农民,整个社会都会受到影响。所以,农民购买政策性科技保险这种“产品”、保险公司提供保险服务,从而保证整个农业经济的良好运转,这样就可以使全体社会成员向受其好处。因而政策性科技保险属于一种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的准公共产品。这种正外部性主要体现在农民对政策性科技保险需求的正外部性。

城市轨道交通“消费”的正外部性,表现为市民购买城市轨道交通的边际私人收益小于边际社会收益,而边际私人成本大于边际社会成本。私人成本收益和社会成本收益出现了差异,从而导致正外部性产生。

如下图所示,农民购买政策性科技保险进行“消费”的边际私人收益为MPR,整个社会从全国人民“消费”政策性科技保险中可以得到收益,我们把它称为边际社会收益,记为MSR,MSR大于MPR.。农民“消费”政策性科技保险的边际私人成本为MPC,而整个社会的边际成本为MSC,从图中可以看出MPC大于MSC。按照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原则,农民和社会分别确定出了自己的最佳均衡量Q1和Q0,结果农民的的最佳“消费量” Q1小于整个社会确定的最佳“消费量”Q0,政策性科技保险出现了“需求不足”的现象。

(二)道德风险导致的市场萎缩

委托人和人之间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会产生道德风险。保险公司在推行政策性科技保险的过程中,由于作为投保人的农户和保险公司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可能发生道德风险。当保险合同签订完之后,取得保险合同保障的农户可能投资于风险较大的农业项目,或者是在经营中不再像签订合同前那样精心管理自己的项目。所有这些都有可能造成更大的风险。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保险公司不可能完全掌握这些情况,如果参加投保的农户投资的项目成功,他就可以获得很大的收益,而保险公司只是获得固定的保险费收入。但是如果投保农户的投资如果失败,保险公司就要支付很大的赔款,而投保农户可能仅仅承担很小的损失(在下图分析中,为了方便我们假定损失为0)。因此从参加投保政策性科技保险农户的角度来讲,如果不遵守合同,投资于那些风险大的项目获得的收益的期望值要高于投资于保险合同中规定的那些风险小的项目获得的期望收益。所以道德风险产生,保险公司的风险变大。

如表2所示,农户获得保险合同后,投资于高风险项目可以获得5个单位的收益,大于投资于合同中规定的低风险项目获得的4个单位的收益,收益大的原因就是上面分析的:违反保险合同投资于高风险项目,一旦成功获得高收益,失败的损失却很小。因为现代化农业的风险和资金的需求都很大,所以我们假定如果得不到保险的保障,收益为0。因此,对于经营高科技农业项目的农户来说,占优策略是选择投资高风险的项目。那么对应于农户的高风险项目的策略,保险公司的占优策略是不承保。因此,我们可以得到博弈最后的均衡结果为:(投资高风险项目,不承保)。由于道德风险导致了政策性科技保险市场的萎缩。

四、政策性科技保险产品的设计

(一)针对农业科技创新的保险产品设计

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着极大的风险,例如新品种的培育、新技术的研究等,这个过程一般耗时非常长,而且投入非常大,如果成功,它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将是非常可观的;但是如果失败,所带来的损失也同样非常巨大。正是由于这些风险因素的存在,包括银行在内的大多数金融机构不愿意向农业科技创新项目提供贷款,这样就会使农业科技创新项目因为资金的短缺而无法开展。如果保险公司在农业科技创新项目上提供一定的保险服务,就有可能改变这种状况。具体来讲有以下三种方案可供选择:(1)由科技创新项目的贷款申请者支付一定保险费,如果项目失败则保险公司负责归还银行的部分或者全部贷款。(2)保险公司作为担保人,直接给高风险的农业科技创新项目提供信贷担保。保险公司可以收取担保费作为保费收入。(3)保险公司与科技创新项目的信贷申请者共同分担风险,最后共同分配项目的利润。

(二)针对农户经营农业新品种或采用新技术时的风险进行产品设计

目前我国农业新技术和农业新品种的推广率都很低,因为我国多年来的传统小规模的农业耕作模式制约了农民的创新意识,同时由于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偏低,在进行良种推广和新技术应用方面受到很大限制。这些问题的存在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农民害怕打破传统的这些创新会带来损失,而自己承受风险的能力又太低。针对这种情况可以进行以下几方面的保险产品设计:(1)针对某种农作物新品种或新技术在某地区推广实验阶段的风险进行保险。保险公司可以联合种子公司或者科研单位与农户共同签订合同,如果出现风险,则保险公司和种子公司或科研单位共同支付农民损失。具体损失支付比例,保险公司和科研单位可以共同商定,可以采取损失与将来利润挂钩的形式。(2)保险公司与农户签订合同,农民支付保费,如果发生损失保险公司赔付。保险公司也可与农户签订与利润相联系的保险合同。

(三)对农民购买农资及大型农机具的贷款进行保险

在进行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经常需要购置一些昂贵的农资及大型的农机具,通常农民需要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融资,由于道德风险的原因银行通常不愿意进行贷款,保险公司可以对此进行保险产品的开发。农民购买保险,由保险公司作为担保人对农民的贷款进行担保,如果农民发生还款困难,则保险公司进行还款。这种方式要由政府的优惠政策或者直接的资金补贴。

五、开发适合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政策性科技保险应注意的问题

(一)政府应当对政策性科技保险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农业现代化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发展的好坏对整个社会都有巨大的影响,正如前面的分析,因为其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农业现代化展好了,受益者不只农民,而是整个社会,如果我国的农业发展不好,受损的也不只是农民自己,会涉及到全社会。由于政策性科技保险保险是一种准公共产品,所以如果科技保险完全由商业保险公司经营,其攻击和需求完全由市场决定,则必然导致供给不足或者效率低下。因此必须实行政策性的科技保险,必须由政府主导,由国家政府进行必要的扶持和政策上的引导。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政策、法律手段、税收杠杆、行政措施等来搭建保险体系,使科技保险真正能够很好地服务于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

(二)加大对农民的宣传力度

根据以往的经验证明,在农村推行的保险之所以失败,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农民的意识问题。农民对保险的认可度直接决定着对农业保险的需求,要想在农村顺利开展农业科技保险必须提高农民的参保意识。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农民是主体,在农村开展科技保险,农业当然也是主体。为了改善当前农民参保意识薄弱的现状,必须加大对农民的宣传力度,可以通过电视、报纸、海报、讲座等形式进行宣传。

(三)培养专门的科技保险人才

科技保险,尤其是关于农业的科技保险在我国还属于新生事物,我国在这方面的专业人才还很稀缺。可以通过与科研机构或者高校合作进行人才的培养,或者通过对现有人员的定期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

参考文献:

[1] 白小明,《河南省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条件分析与对策探讨》[J].农村经济,2012,(4).

[2] 张权辉,《河南农业保险经营模式探讨》[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0,(4).

篇6

【关键词】城乡金融;现状与问题;发展对策

【作者简介】杨爱君,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在读博士,四川成都610064;贵州财经学院经济学院讲师,责州贵阳550004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3)02-0112-04

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中金融支持的状况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2010年,我国工业GDP比重为40.1%。已进人工业化中后期发展阶段。城镇化呈加快发展态势,同年,我国城镇人口比重已达到49.95%。农业现代化也取得了长足进展。但是,农业现代化发展明显滞后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城乡收入差距和消费差距持续扩大的趋势没有根本改变。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到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3.23倍。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存在经济结构失衡的矛盾。我国经济发展过程基本上是优先发展工业,农业为工业发展提供资本的原始积累。改革开放前,资金配置主要是依据政府的财政投资安排,而不是依据市场原则。由于优先发展工业,为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快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整个金融体系主要是围绕城市工业而建立和发展的。改革开放以后,金融改革包括农村金融改革不断深化,农村金融体系成为农村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随着市场的逐步放开和各个地方对经济增长的追求,使得各方面资金的需求大大增加。资金出现短缺而大量资金流向了工业部门,每年从农村地区流出的资金大于从城市流人的资金,导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满足。农民贫困,农业现代化发展缓慢。农村金融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并没有解决农村融资困境的基本问题。同时,由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合理,农村金融体制也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不健全,金融基础设施不完善,金融机构服务功能单一,农民接受金融服务很困难。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资金等要素日益稀缺。在城市工业经济逐步加快发展的同时,农村经济发展落后了。在快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同时。农业现代化没有协调发展。

二、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中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通过本身的扩张与收缩活动,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与制约着经济的发展,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经济决定金融,金融反作用于经济。金融在经济发展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助推和支持作用。经济发展和金融体系之间的良性循环关系对经济发展和金融发展至关重要。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的实现有赖于相关金融政策的配合和支持,通过有效的宏观金融调控,深化金融改革、提高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促进金融与农业发展的良性循环,才能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我国经济发展中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城乡金融资源配置失衡。农村的金融现状不能有效满足农村金融的需要。这也是我国目前农业现代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原因。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需要金融机构发挥信贷资金对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集约农村生产要素,推动整合农业生产力。在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进程中,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农村金融产生了迫切的需求,然而我国现阶段农村的金融现状却不能有效满足农村金融的需要,农村金融体系存在一定的缺陷,滞后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业开发、农业技术进步亟需大量资金。却得不到足够的资金支持。农业发展自身的金融积累能力十分有限。又面临日益严重的金融资源外流,配置效率低下等问题。金融支持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中突出的矛盾和问题都集中在“三农”领域,农业投入不足、农村资金短缺、农民融资困难。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使得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明显滞后于工业化和城镇化。阻碍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三、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中金融支持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城乡金融资源配置失衡,农村的金融现状不能有效满足农村金融的需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目前农村金融发展现状看,主要有三方面:

(一)财政对“三农”的支持不足

农业现代化发展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支持,与城市金融相比,农村金融的发展,更加需要有政府强有力的支持。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实现需要相关金融政策的配合和支持,特别是通过有效的宏观金融调控来提高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促进农村金融与农业发展的良性循环,才能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随着我国对农业经济发展的进一步支持,我国政府在财政、税收、信贷方面都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优惠政策,现阶段各级政府都把部分政策性支农资金直接投向农村合作社,但是资金量不足,覆盖面也小。农村固定资产投资额在逐年增加,但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呈下降态势,1996年,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3660亿元,农林牧渔水利业完成投资3.36亿元,占全部投资的比重1.9%;2010年,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8140亿元,其中,城镇投资241415亿元,占全部投资的比重86.8%;农林牧渔水利业完成投资3966亿元,占全部投资的比重1.4%。自1996年到2010年,农户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呈逐年明显下降态势,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的相对比重下降,不利于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政府给予农村税收优惠和财政扶持,但资金支持力度不够大,受扶持的农村合作社数量较少,缺乏科学有效的引导和支持。而商业金融活动追求利益最大化,是以逐利作为根本目的,难以达到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目的。农户在与其他强大的市场主体竞争中。其弱势地位日益明显,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利益大量流失。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不断推进,农业经济产业不断升级,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农村资金需求日益大额化,金融需求日益多元化。这要求建立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适应多层次需求的农村金融体系。这是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发展,最终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首先,要不断培育农村金融服务理念,积极改进各类农村金融服务。其次,积极培育和发展适应农村经济、农业发展和农民需求的小额信贷组织、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建立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形成多级信用担保体系。建立涉农贷款担保基金、健全农村信用评估机制、开展农业保险业务等,保障农村金融市场化的内在秩序。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保险,扩大有效抵押品的范围,不断加强农村金融监管。有效分散担保风险,解决农民抵押难、担保难的问题。在优化农村信贷体系和信贷机制的前提下,不断优化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完善多层次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对金融的需求。促进农业经济结构升级,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向专业化、集约化转变,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不断发展。

(四)优化农村金融资源配置。发展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

篇7

理论是从实践中来,并应用于实践中去的。正确的理论能够推动实践的发展,反之,错误的理论会阻碍实践的发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正确的理论。农村现代化以这新的发展理论为指导,与中国农村实际相结合,必能加速其现代化进程。

二、创新发展,实现多种经营

创新发展,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向多种经营发展,实行适度规模经营,带领农村加速其农业现代化进程是“十三五”规划涵盖的重点内容,除此之外,还要完善农业现代化相关制度,鼓励农业科技创新发展,加大农业的科技投入,实现农业机械化,融入现代信息时代,加速农村现代化进程。其中,最主要的是,经营规模要适度,不能过大或者过小。以前,实行由大集体统一经营人民公社制,虽然在农村建设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出现了 “大锅饭”的弊端,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偷懒、干活不尽力等不良现象十分严重。后来,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从安徽小岗村开始实施家庭联产承包制度,激起农村改革的热潮,人民公社制度也随之消失。家庭联产承包制度极大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使人民不再挨饿,也使农村经济得到了发展。然而,从农业长期发展来看,它也使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变得很小,生产规模仅是日本的1/3、韩国的1/2,甚至赶不上美国1%。生产经营规模小,生产成本偏高,不利于农业技术的推广以及农业科技的创新,所以,在实行多种经营的同时,经营规模要适度,不能过大或者过小。

三、协调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发展差距很大,城市工业、服务业等飞速发展,而农村发展缓慢,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其农业农村所占比重较大,发展比较慢,经济比较落后。要加速农村现代化进程,就要协调发展,调整农业内部产业结构,提高农村现代化水平,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最基本的是,要解决粮食供给和粮食安全问题,中国人多地少,这就需要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粮食产能,以极少的耕地养活极多的人。其次,要调整产业结构,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作物、饲料作物。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的生活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不再仅仅局限于吃饱,更加追求吃得健康,更偏向绿色无公害食品。这是一个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速农业现代化的很好的契机。农民可以在郊区生产一些高端的绿色农产品,拉动农业发展,加速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实现城乡一体化。

四、绿色发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2015年,我国粮食总产量6.21亿吨,实现12年连续增产。但是,这却是以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为代价的,造成了土壤有机质不断下降,对生态平衡造成了很大的危害。这是不利于农业长期发展的。农村现代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得走绿色发展路线,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做到,重视农业农村污染问题,实施防治措施,呼吁退耕还林还草,实行轮耕制度,休养生息,保护环境,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加速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

五、开放发展,资源互补

目前,我国是世界第一大农产品进口国,第二大农产品贸易国。这离不开我们开放发展,资源互补。这主要是因为我国人多地少,只能种植一些不需要很大种植面积且高产的的农产品,比如蔬菜、水果等。而对于像小麦、大豆、棉花等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因为所需种植面积大,我国一般采用进口那些人少地多的国家,例如美国,它大多采用机械化生产,生产成本低。因此,加速农村现代化进程,必须根据中国实际情况,加强国内外合作,开放发展,实现资源互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六、共享发展,发展成果农民共享

共享就是要使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回馈于全体人民,由全体人民共享,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相当于城镇居民的36.4%。按照现行扶贫标准,2014年年底全国还有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2.8万个贫困村,2948.5万个贫困户,7017万贫困人口,贫困人口超过500万的还有贵州、云南、河南、广西、湖南、四川6个省区,贫困发生率超过15%的还有西藏、甘肃、新疆、贵州、云南5个省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收入还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65%。加速农村现代化进程,就是为了实现共享发展,使农民共享发展成果。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加大扶贫力度,实行精准扶贫,努力发展农村经济,加速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实现共同富裕,共享发展。

篇8

[关键词] 农业机械化 现代化农业 作用

一、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目前,许多农民对科技含量高的农业新机具、新技术的接受处在犹豫观望状态,一些农民购买农业机械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脸面,为了在人前抬起头,这种思想与市场经济的观念是格格不入的。农业机械装备结构不合理。大中型农机具较少,小型农机具居多,配套率过低,农机作业范围狭窄,致使其整体功能的发挥受到限制。在种植业和农产品粗加丁领域,机械化基本上取代了传统的役畜生产,但机械多以小型为主,对农业增产增效的促进作用明显减弱,从而影响了农业由粗放型生产向集约化生产的转变。农户经营规模小型化和大中型机械大规模作业的矛盾突出。土地属分散经营,大片作业受到限制。作业成本居高,农民热情降低。由于油料涨价、机车空行程多、机车老化耗油增大等诸多因素,使农民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降低、在调查中发现,目前构成农机作业各项成本中,油料成本已变成主要成本。油料的价格变动对农机生产成本的影响最大,若成本过高,则农民对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热情急剧降低。农机化服务体系尚未健全。农机社会化服务程度不高,服务体系不健全。县、乡、村二级农机服务网络缺乏服务手段,特别是在农机具作业过程小更显得无所作为,使服务水平与农机现代化水平不相适应,阻碍了农业机械化发展,严重不适应市场化、国际化需要。

二、农业机械化在现代农业的作用

1.农业机械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

农业机械是农业设施装备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现代农业是从农业机械推广应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就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的。农业设施装备,从狭义上讲就是农业机械装备,从广义上讲,涵盖了农业机械装备制造、农业机械的推广使用、配套设施建设和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各个方面。农业机械已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和各个领域,不仅在加快推进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还积极发展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进一步提高畜牧业、渔业、林果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机械化水平;不仅大力推动农作物耕种收环节机械化,还推动种子处理、灌溉、植保、烘干、贮藏等各个生产环节的机械化,全面提高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等各领域机械化水平。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已成为提升现代农业设施装备水平的推动力,促进了农业集约生产、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

2.农业机械化推动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难和科技创新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科技体制创新滞后,农业内部缺乏科技进步的动力和源泉,缺乏有活力的科技创新主体。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科技推广的有效载体,健全农机化技术推广机制,加快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促进农机化科技进步,实现农艺与农机紧密的结合,是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有效途径。现代农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从这个意义上说,农业科技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又一重要标志。坚持基础理论研究和产品应用开发相结合,适应农业精准化、设施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加快开发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业装备设施,集中力量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新型农机产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科研、制造、教学、推广等单位紧密衔接的农机科技创新体系,探索完善多方协作、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农机化科技创新机制。积极探索农机化技术推广方式创新,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农业机械化已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创新的主体,通过引进推广农业机械化技术,提高现代农业的生产技术、生产手段、生产管理和生产组织水平。

3.农业机械化促进了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注重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打破了农业生产的季节和空间限制,使得在任何地方进行农业生产成为可能,尤其在发展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和开发特色优势农产品方面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可以说,农业设施化是农业现代化的第3个重要标志。设施农业推动了农业工业化的发展,对农业机械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设施农业的发展客观上为农业工厂化生产、智能化控制、机械化操作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成为广泛应用农业机械装备的重要平台,各种现代化的农业机械装备大量集成应用于设施农业。现代农业又是一体化产业,农业关联产业通过产业化经营的利益纽带连接为一个整体,不断将新技术、新方法,以及工商资本注入农业,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将农业带入现代化发展的轨道。因此,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第4个重要标志。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的首要任务就是实现农机产业化。通过农机产业化经营,鼓励农机服务组织承包经营闲置和流转土地,为农户、种养大户、农业企业提供代耕代种代收等系列化农机作业服务,促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4]。

4.农业机械化为培养新型农民搭建了平台

发展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农机装备的快速增长,相当一部分新机手缺乏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的系统培训,科技人员、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亟待丰富和提高。充分利用现有的农机化教育资源,结合各类培训项目,加大对农民机手的教育和培训;依托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学科、科研基地,加强农机化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培育农机化科研领军人才;坚持在实践中锻炼人才,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努力建设一支理论功底扎实、结构合理、业务精通、技能娴熟、素质全面、充满活力、开拓创新的农机化技术推广和管理人才队伍。

三、综上所述,农业机械化在建设现代农业进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农业机械化可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劳动者文化素质和农民收入提高,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使农业经济系统出现增长的良性循环,为农业和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加快现代农业建设进程。但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严重滞后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制约我国现代农业建设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主要症结,与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建设现代农业的战略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因此,为更好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国家必须进一步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的财政投入力度,解决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依法促进农业机械化快速、健康发展。

参 考 文 献

[1]刘丽凤,宋扬,陈红艳,等.农业机械工程现状与发展趋势[J].农业装备技术,2010(1):4-5.

篇9

关键词:机械化;现代农业;作用

现代经济在我国正在快速的发展,因此中央指出现代农业的发展是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而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内容,并且是提高现代生产效率的重要手段,也是现代农业完成目标任务的根本,故想要增强现代农业水平,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就是任务之核心。

1农业机械化在现代农业的作用

1.1农业机械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

农业机械作为农业装备设施的基本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农业设施装备,广义上讲,包含了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配套设施建设、农业机械的推广使用和农业机械装备制造等各个方面;狭义上讲就是农业机械装备。当前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均被广泛应用,它加快推进了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同时也积极发展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并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加工业、设施农业、林果业、渔业、畜牧业机械化水平。不但大力推动种子贮藏、烘干、植保、灌溉、处理等各个生产环节的机械化,还推动农作物耕种收环节机械化,全方位提高农业的产后、产中、产前等各领域机械化水平。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已成为提升现代农业设施装备水平的推动力,推动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安全生产和集约生产。

1.2农业机械化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有人说现代农业靠科技,科技到田靠农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直接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标准化、规模化应用,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农业科技每发展一步,其在农业中的应用与扩散,必将带来对发挥农机化作用的新空间和农业机械化的新需求。农业机械化将深入影响作物栽培模式改进方向、耕作制度变革方向、品种选育方向。农业机械化把最高农业种植要求和最新工程技术固化在农业机械作业和产品使用上,把面向干万单个农户的农业技术示范推广过程转变为以标准化的形式集中在机械物化农业技术以及具有较高技能的农机手身上。农业机械化已成为农业科技成果创新与转化的主体,特别是在农业劳动力素质、数量结构性下降的今天,良法、良种的使用和推广,一定要以农业机械为载体,要与集约化、标准化、规模化、轻简化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相匹配,否则无法有效推广实施。

1.3农业机械化支撑农业现代化发展

现代农业的发展依靠的是生产经营产业化、生产方式集约化、生产产品市场化与生产组织社会化,这些不但是现代化农业发展进程的主要衡量标准,也是现代化农业的鲜明标志。农业机械化对经济水平发展的影响将是重大的,机械化生产的农产品生产率和技术水平与旧的人畜力生产相比有着极大的飞跃,能够推动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和标准化,推动打开农产品市场,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品牌效益。农机服务组织的设立,使农机可以组织跨区进行作业,使农业生产朝着社会化与市场化发展,农业生产更加产业化,更加有序,农机的合理使用使人力资源利用效率也得到了实质性的提高,使人力资源得到了重新分配,增强了农业生产效益和生产率,解决了我国传统作业方式与现代化农业大规模生产间的矛盾,提高了我国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1.4农业机械化提高了劳动力的素质水平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拥有会经营、懂技术、有文化的新型农民。随着农业装备的快速增长、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必定要求农民具备较高的经营管理能力和科技文化素质,可以熟练掌握农业机械的相关技能和操作维修。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塑造新型高素质职业农民的过程。

篇10

【关键词】现代农业;农业机械化

一、农业机械化与建设现代农业的关系

农业机械化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农业机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农业生产力的重要要素。发展农业机械化实质上是一场生产手段的技术革命。农业机械装备突破了人畜力所不能承担的农业生产规模的限制,机械作业实施了人工所不能达到的现代科学农艺要求,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生产力水平,为农场规模扩大,农产品品质提高,形成专业化、商品化生产提供了可能。

农业机械化过程将产生内生增长的良性循环效应,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从一定意义上说,农业现代化是农村工业化过程,其中包含农业机械化过程。从各国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内容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形式看,尽管各国选择了不同的发展模式和途径,但共同点都要解决农业机械化问题。可以说,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由于农业机械化是对传统农业改造的技术进步过程,农业机械化投入是农业生产方式除旧布新或推陈出新的新陈代谢过程。根据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农业机械化投资会引致知识的积累,农业机械投入与知识积累形成一种有形投入与内生增长相结合的复合资本品,又将加快技术进步的进程,技术进步又可以提高农业机械化投资的效益,使农业经济系统出现增长的良性循环,从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长期经济增长,提高竞争能力。

农业机械化为农业和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主要指标是农业劳动生产率,而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主要手段。

二、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制约因素

(1)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与农业机械大规模生产之间存在矛盾,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的建立,客观上形成了一家一户分散的经营模式,“细碎化”的小规模土地不利于田间机械作业,尤其是限制了大型农业机械的使用。近年来,尽管加快了小型、微型农业机械的研发、设计、制造和推广速度,但分散经营的农户不可能家家购买,购买了农业机械的农户,作业时间相当有限,农机具大部分时间在闲置,导致农业机械的的普及率难以提高;尽管通过农村土地流转推动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与农业机械大规模生产之间的矛盾,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要求,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进一步发展。

(2)劳动力素质低与农业机械操作要求高之间存在矛盾,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随着劳务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精壮劳动力都进入大中城市务工或从事二、三产业,留在农村进行农业生产的多为老年人和妇女,文化水平不高,缺乏必要的专业技能,出现了农业机械无人操作的现象,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进一步发展。

(3)科技创新动力不足与农业机械应用领域的拓展之间存在矛盾,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从制造方面看,科研创新能力比较滞后,生产能力仍然不强,农业机械与农艺措施依然存在难以衔接的问题。从装备方面看,高性能、大功率的田间作业动力机械和配套机具发展较快,但农机装备结构依然不尽合理。从作业方面看,耕整机械、播种机械、收割机械等田间作业机械和运输机械发展较快,畜牧业、渔业、林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设施农业等领域的机械化水平较低,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进一步发展。

(4)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与多元化的农业机械化服务需求之间存在矛盾,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国家级农机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能力有限,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发展缓慢,服务范围不广,农机销售、作业、维修三大市场仍不健全,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进一步发展。

三、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措施

加大财政对农业机械化科技的投入力度。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是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应依法加大对有关科研机构和院校从事农业机械化科学技术研究的支持力度,应尽快建立农业机械科技开发专项基金,组织实施重大新型农业机械产品和配套机具的开发和生产。重点解决农业机械新技术、新机具科研开发总体滞后,不能满足结构调整需求等问题。对市场需求大的短缺产品进行重点开发。通过政策扶持、科研开发和示范推广,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部门、推广部门参与的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体系。

加强农业机械化新技术试验、示范工作。结合农业机械化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选择有一定基础、区域经济明显的市(县),进行重点示范和扶持,提高农业机械装备和机械化水平。国家设立的基层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机构应当以试验示范基地为依托,为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无偿提供公益性农业机械技术的推广、培训等服务。通过加强农业机械化示范基地建设,充分发挥项目示范作用。根据当地农业发展的需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规定,向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产品。

进一步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继续实施农业机械化“走出去”战略,加强政府间的农业机械化合作与交流,一方面加强农业机械标准化、质量监督等领域的交流,借鉴国外经验,逐步建立完善的农业机械化标准体系和质量监督体系。另一方面扩大有竞争优势的农业机械化技术输出和农业机械产品出口。积极引导有条件的国内农业机械企业在境外投资办厂,扩大我国农业机械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规模,鼓励国外先进农机企业到我国合资或独资办厂,促进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应用和农业机械产品质量的提高,加速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进程,全面提高我国农业竞争能力和农业国际竞争力。

四、结束语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作出了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策,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和首要任务。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最基本、最显著的特点,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首先发展农业机械化,这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