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课范文

时间:2023-07-07 17:34: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医基础理论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医基础理论课

篇1

关键词:《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一、准确把握《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不同学科不同课程都有自己的性质和特点,教师的教学工作都必须符合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否则就无法胜任该课程的教学工作,更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了解本门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是推进教学改革的基本前提。

(一)认识课程性质,了解其重要性。中医基础理论是以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为理论渊源,融会了历代著名医家思想的一门课程,是研究和阐述中医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学科,是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其内容包括中医学的哲学思想、思维方法和中医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和养生防治方面的基础理论和技能知识。作为中医药学各专业的共同基础课程,是在本科生在入学之初开设的。各学校基本上是把《中医基础理论》作为中医专业课程体系的主干课程和中医各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及专业必修课,学好这门课程,将为学生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方剂及临床各科奠定坚实基础。因此,作为中医专业的入门课,《中医基础理论》在中医教学中拥有非常的重要地位。

(二)从课程特点看,《中医基础理论》具有极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特点。中医基础理论,是研究和阐释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一门学科,它的内容包括阴阳五行,藏象、经络、气血津液,病因和病机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可见,中医基础理论本是一门理论性极强的学科,其理论体系是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在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指导下逐步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思维方式形成的基础,说明中医的形象思维方式属于理性思维范畴,它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因而不仅文字古奥,内容精深,而且使得其在认识论、方法论等方面均具有较强的思辨性和抽象性。同时,中医学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理论知识来源于临床实践,并用于指导临床实践。所以,只有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特点采取相应不同的教学模式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实际中,理论抽象,内容概括性强、带有哲学和方法论的特征,采取传统教学方法往往较为枯燥,使学生感到乏味而没有兴趣。由此,适应课程性质和特点创新教学方法一直是教学改革努力的方向。

二、明确教学改革的目标和使命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必须明确,否则没有方向和目标就是盲目的改革。教学改革,其主要目标在于提高教学质量,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果从最终目标来说,就是要让学生掌握好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并能够应用理论知识指导临床实践,从而为培养高素质的中医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一)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内容抽象深奥、难以理解,而教学方法单一、枯燥,课堂缺乏生机和活力。尤其是阴阳五行学说的内容和经络部分的内容都比较抽象,主要依靠教师单调的讲授,学生会觉得难以理解和接受。二是教学形式单调,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丧失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差,教学质量不高。三是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当前的学生学习信心不足,兴趣降低。由于没有兴趣导致有的学生上课做其他事情,或者只为完成学分任务要求,而勉强被动学习。四是忽视实验教学,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使得学生靠强记硬背地接受理论知识,不善于将理论应用于临床实践,而无法达到培养中医人才的目的。

(二)教学改革的必要。针对这些问题,教学改革非常必要,要消除学生学习中的消极现象,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1.丰富教学手段和内容,能大大强化教学的生动性,在教学中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形象直观的情境中理解、掌握理论知识。2.应用中医理论进行指导、解释实际现象,加深学生对有关理论和知识点的理解,从而强化课堂教学效果。3.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科研及创新意识,增强动手操作能力,为专业学习与科研夯实基本功。4.有效掌握临床思维方式,增强能力,为今后的临床实际工作打下坚实基础,达到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的。

三、善于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根据《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性质和特点,以及教学中遭遇的主要问题,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比较关键的方面。中医基础知识的学习是一个能动的过程,让学生主动地学习中医,并产生兴趣,才能进一步调动学习中医的积极性,这就需要采用灵活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中医基础理论的特点在于其理论性较强,概念过于抽象复杂,具有较强的思辨性,给初学者带来了一定难度。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以板书、口述为主,表达知识信息有限,无法展示动态的知识,既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不利于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实践证明,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情况会带来极大改善。多媒体教学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功能上有许多传统教法无法比拟的长处,但也不是万能的,它也有不足的地方,由于信息量大,有时反而不利于实现教学目标。这就需要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结合多种教学方法,及时进行引导,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并恰当吸取其他教学方法的优点,才能有效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当今,现代教育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教学活动,不会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就不为学生所欢迎,被时代淘汰。据相关调查表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对中医学科多媒体教学持肯定和赞成态度。由此,教师不仅要学会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而且要善于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这是推进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四、创新教法,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主体性

课堂教学改革的大趋势是由“知识课堂”转向“生命课堂”,“课程是开放的、多元的、生成的;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成为专业人员,教师的工作成为充满智慧的事业;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生命课堂’的教学活动是创造性的教学和有效的教学”[1]。只有提高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增强学生的主体性,这就需要教师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促进“知识课堂”走向“生命课堂”。传统教学模式弊端诸多,主要因为“课程内容与生活世界脱离,忽视了学生的真实生活体验,割裂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有机联系,使课堂教学丧失了应有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2]。实际上,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者,学生是认知活动的主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近年来的成果大都探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主要有:1.启发式。启发式教学是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主动性。这种启发式往往也是问题式教学,教师可把课堂提问穿插其中,同时增加讨论与议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能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2.互动合作式。有人提出组建合作小组,借助小组内不同素质的学生之间互动帮助、互相启发的合作性学习方法,让持不同见解的学生自由讨论。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及思维和自学能力等。3.PBL教学法。“PBL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医学教育,其核心是采用基础科学和临床实践结合起来的教学方法”[3]。王彤等人指出PBL打破了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模式,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良好方法。4.案例式。中医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点,脱离临床实践的理论教学就会带来不良的教学效果,无法实现培养人才的目标。杨巧芳等人提出以讲述为主和以问题为主导引入案例分析,并结合进行以案例为中心组织小组讨论的案例式教学法。此法能促进师生互动交流,使学生在浓厚的案例情境中学习掌握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实验式。实验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方式,学生在实验教学中主动参与操作,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观察、思考及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又能提高学习兴趣。我们可根据需要吸收以上方法,并进一步创新方法。

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由于中医基础理论具有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特点,中医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是从实践中来的,并且其理论终归要应用于临床实践。一直以来非常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比如将LBL和PBL相结合,LBL是以课堂讲授为基础的传统教学模式,“LBL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教师虽然可以主动地讲,但学生往往是被动地听”[4]。LBL模式其实就是一种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枯燥过程,不顾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而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不能完全舍弃这种传统的模式,有的基础理论比如古代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学说、藏象、经络等基础理论还是需要教师传授和讲解的。采用LBL与PBL相结合的模式就能较好地实现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的紧密联系,从而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及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其实上面所列举的案例教学和实验教学法,二者不仅在强化学生主体性方面发挥较大影响,而且其本质就是一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依据中医学的特点,理论教学必然要与临床病案结合,是课程本身所提出的要求。所以,病案问题式教学法是近年来广泛推广的教学方法,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利用病案资料组织讨论,吸引学生更多投入和参与,才能使理论与临床实际更加贴近。巴哈尔•哈德尔等人认为“以病案问题作为素材,让学生处于当事人的位置,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思考和讨论病案问题中的各种疑难情节,逐步形成具有各自特点处理方案的教学。它能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与应用专业理论,提高综合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开拓进取的良好品质”[5]。实验教学法也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方式。王朝阳等人指出实验教学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途径。因而,结合教材内容开展一些实验课是必要的。综合以上几点看,《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改革应符合课程本身的性质和特点,明确教学的目标和使命,从存在的主要问题出发,针对当前突出的问题要想方设法采取各种有效手段解决问题。当前教学存在的问题,还是部分教学内容难懂,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厚、主动性不强,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联系不够紧密等突出问题。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及创新教法,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都是有效克服教学中困境的方法。显然,我们努力的方向是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加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其应用专业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鉴.课堂重构:从“知识课堂”到“生命课堂”[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1):30-33.

[2]李金云.课堂教学改革研究30年:回顾与反思[J].当代教育与文化,2009(4):46-60.

[3]黄素霞,俞方.谈PBL教学模式与医学生素质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2(9):69-70.

[4]吴丽丽,严灿.基于LBL和PBL相结合的《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实践[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4(04):25-28.

篇2

[关键词] 计算机 课程 建构主义理论 教学

当今社会人类的很多活动如办公、教育、科研、学习等,均离不开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正在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同时也对计算机教育的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当前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难点以及困境,文章提出了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计算机基础的教学以及学习方法。

一、计算机基础课程现状分析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对于提升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非常重要。在实际教学中,又经常会出现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诸多问题。分析具体的课程教学过程,会发现导致教学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师生角色的不对称 尽管现代教育观念一再强调在课堂教学中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起到组织、指导和促进者的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这种教学模式经常在不经意之间被弱化。教师为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内容,往往通过省略具体操作过程、取消讨论环节等加快教学节奏,而学生则对激增的课堂教学量应接不暇且被动接受。于是,教师重新成为教学主体,而学生则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2、教具使用的单一 目前,计算机和投影仪已成为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主要教学工具,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计算机的多媒体功能并未被完全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声、影等功能完全被漠视,反而成为一块新型“黑板”――对课本内容的转印和放大。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由于涉及操作规程以及程序语句使用语法,这种单一使用教具的情况更容易出现。

3、教材选用的不当 教师和学生对于教材的不同态度是影响教学的重要因素。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2种典型的教材观,造成教材使用不当。1)部分教师将教材等同于教学大纲,“讲教材”的做法不仅漠视教学大纲对不同学生类型的教学重点的实际要求,而且也容易导致学生对教材乃至所有书本的盲目崇拜,扼杀其自主精神和创新能力。2)另外一些教师则遵守教学大纲的要求,却完全漠视教材中超出教学大纲范围的内容,甚至只讲简单的内容,而难度大、与考试无关的则一概省略。这样不仅导致学生对知识学习的深度缺乏,也很可能会助长学生的“就简避难”风气,不利于对学生克服困难的人格素质的培养。

4、教学方法的单调 教学方法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它对于实现教学目的有重要意义。好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不仅获得正确、全面而深刻的认识,而且还可以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与途径,帮助他们形成学习迁移能力。

基于目前出现的问题,本文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探讨其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以及学习中所起到的作用。

二、建构主义理论以及构成要素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及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 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情境:教学以及学习环境、设定的具体的场景以及教学、学习内容。协作: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会话: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计划过程。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由书本内容、课程内容转化为学生自己知识的过程。

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是学生为主体、中心,教师是整个学习过程的引导者、组织者以及策划者,起辅助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达到使学生有效实现意义建构的目的;学生学习的过程是知识在大脑中重新构建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主动的、积极的。

三、建构理论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实现

虽然学生在学习时中是主动的、积极的,但是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却是盲目的、没有头绪的,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应该设置相应的学习情景,起到策划者以及引导者的作用。所以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依据教学大纲以及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知识体系,教师首先应该梳理出分层的知识结构体系;第二,将每个不同层次的知识依据之间的相关性,结合学生的计算机文化水平、学生的兴趣爱好,设置不同的情景模式以及子课题;第三,为各个情景准备充分的教学资源;第四,协助并引导学生完成每一个课题作业;第五,接收并检查学生的课题作业;第六,依据前一个课题作业设定并修改下一个课题情景。

对于学生而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相关资料的查找以及收集;第二,课题作业的完成以及完善;第三,课程作业所涉及的知识点的内化以及引申;第四,对课程情景的把握以及对老师以及上课方式的意见反馈。

以上几点分别是从老师的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角度讨论的建构主义教学以及学习方法,在实际创作中,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大纲以及学生的计算机文化水平设置不同类型的、知识点有所侧重的情景模式,并按照学生所已经掌握的计算机基础将学生分为不同的课题组以供学生选择学习。不同层次的课题对应不同水平的学生,以期达到因人施教的目的以及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作用。

四、小结

建构主义理论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本文以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为例,说明应用建构主义的教学法的必要性、实用性和可行性。实践证明,合理应用建构主义的各种教学方法,可以达到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教学质量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春莉 从建构主义观点论课堂教学评价 《教育研究》2002 (23) 7 .

篇3

关键词:教学评价;人文教育;建构主义理论;化学教学

        在科学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思想,可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它以学生个性发展和终身学习为目标,强调学生知识、技能、方法、情感的主动参与,以达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进行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这就要求教师改变教育教学观念,以现代教育理论武装自己,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益,切实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建构主义理论在世界范围内愈来愈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我们应从中吸取精华,结合新课程和初中化学教学实践探索改善初中化学教学,发挥本学科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一、建构主义基本理论

        建构主义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等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很好的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在建构主义思想下形成一套新的、有效的认知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较理想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其包含以下基本思想:

        1.“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环境下借助它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教师的作用就是帮助学习者设计和执行他们所进行的工作,鼓励学习者发展和调整具有他们自己认知风格的建构模式。

        2.“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情景是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意义建构的学习环境。情景创设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协作”与“会话”是学习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讨论和合作。“协作”贯穿于学习过程的始终,“会话”是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对理解学习内容起关键作用。“意义建构”是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理解与掌握,由此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

        3.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既强调学习者的主体认知作用,又不可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4.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5.学习是学习者主动的建构内部心理特征的过程,包括结构性的知识和大量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

        建构主义理论教学原则指出教学目标应与学生的学习环境中的目标相符合,所有的学习活动都为解决一项问题和任务利用问题教学刺激学习活动,支持对学习的内容和过程进行反思,鼓励各种想法的尝试。

        二、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初中化学教学

        1.新课程要求,“为理解而学习”从三个维度建构课程的总目标,更全面的体现科学素养的要求。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化学学习,获得和整合新知识。初中化学教学之初,尽管内容简单,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从而对知识形成多角度的、丰富的理解,使他们能灵活利用已有的信息解释新环境中的问题,最终形成解决问题的程序。

        例:对于co2化学性质中的反应,co2+ca(oh)2=caco3+h2o教学,不仅让学生记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更应使学生能在不同情景中用它解决问题,如:(1)石灰水敞口放置产生白膜,解释其原因?(2)如何检验co2气体?(3)如何检验两瓶无色气体:co2、n2?(4)如何除去co2中的co?co中的co2又如何除去?(5)怎样证明人呼出的气体含有co2?写出操作步骤、现象、化学方程式?

        同时,也要注意教学过程中深刻理解知识不是让他们学习更多更难更深的内容,这样不仅会打击学生学习积极性,过早产生畏惧心理,而且会模糊最终学习目标。我们要求学生学习的是有用的化学,学生建构的真实、有效的知识。

        2.化学的教学过程“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的,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即强调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这就要求教学不断引导学生思考,对各种信息和观念加工和转移。通过新、旧知识完成建构使学生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用探索法和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

        例:学习了氧气的制法后,通过问题印度学生总结出“二装置三原理四制法”,从而构建出发生装置的选择与反应物状态及反应条件的关系。学习co2/h2制法时其设计过程可由学生自己完成。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设计出随制随停、控制速度的多种装置,根据学生的各种各样的方案,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方案是否合理?有哪些缺陷如何改进,通过交流,讨论学生最终学到知识,形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教师要启发学生在问题释疑中提出问题,要敢于大胆质疑,敢于怀疑别人的观点和结论,敢于发表独到的见解,如削化合价时fe3o4化合价问题,so42+检验方法不严密未排除ag+和co32-干扰问题。

        教师要针对几个学的内容不断设计出具有思考阶段有意义的问题。从学生问题中选出代表性问题。让学生先尝试,教师提供支持和引导、组织,学生讨论合作,促进他们解决问题。

        3.创立“师生双边互动,生生双边互动”为内容的协作学习环境。“学生是知识的积极建构者”。因此我们要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师生双边互动”中教师的推动作用是很重要的,而学生对教师的推动作用尤为重要,如有些化学现象,问题往往是由学生提出的,有些问题,学生有更好的解决办法,教师这时要放下架子,平易近人,这样不但使自身得到提高,也是对学生的鼓励和肯定。

        在“生生互动”中,由于初中生这方面尽管不成熟,组织其良好合作还很困难,但更不能忽视这一合作能力的培养。由于新课程初中化学中的知识比较有趣,与生产、生活有关,结合紧密,因此,课堂上训练学生提问、合作、讨论、总结反思是最佳场所,要使他们把联系和思考的过程与协作学习中的交流讨论结合起来,学生建构的效率会更高,质量会更好。

        采用合作交互式教学,开展一些学生力所能及、有趣味和研究性的课程,鼓励其去研究。要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提问不同的见解,如气灶问题的研究,煤气中毒的研究等。

        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只应是“教练员”,对学生研究问题的方向和方法予以指导,使学生将自己的创造性开发出来,使自身得到提高。

        4.“学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也十分重要,在建构性教学中,学生接触到的信息空前扩展,为学生思考和探究活动提供了有利的支持。学习化学之前,由于学生已有了一些认识。但这些认识有的正确,有的不正确,分别起到了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教师就要做到因势利导,强化正面影响,克服和消除负面影响。

        三、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评价

        建构主义认为,教学的评价重点是知识获得的过程而不是结束。主张从多维度、多层次的角度评价学习结果,评价要立足反映学生知识建构过程中的水平差异,强调教学评价内容设计要注重影响学生的思维发展。有效的评价必须与教学概念成为教学的一部分。通过评价了解自己的学习效率,使评价成为贯彻于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客观,确切地反映学生学习效果的多样性评价,促进智能的成长和个体的成长,包括学生自我评价,学习小组评价,形成性评价。

        关注学习过程评价机制,使学生找到自己位置,有利于消除学生胆怯与依赖心理,用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积极主动参与到化学学习中来。

参考文献:

[1]旷湘平.浅谈建构主义观念下的化学教学设计[j].化学教学,2003(6). 

篇4

关键词: 中职文化基础课 职业核心能力培养 教学改革

中等职业教育是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社会紧缺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它担负着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的任务。目前,中职文化基础课在生源素质、教学观念、师资力量、教材编写、教学模式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活动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构建模块化的专业活动体系。因此中职基础课教学必须满足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为目标。我们针对中职文化基础课的教学现状,结合教学实际,对进行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为目标的中职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几点建议,希望能抛砖引玉,得到广大同行的指导和建议。

一、中职文化基础课教学现状

中职开设的文化基础课课程主要是指德育、语文、数学、外语、计算机应用、体育六门必修课和其他不同专业相关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类课程。

(一)生源素质现状

中职生的文化基础水平普遍偏低。大多数的学生都是因为升学无望才选择中职学校。由于初中的基础没有打好,对文化基础课的学习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困难。此外一些学生对语数外等文化基础课的学习认识错误,觉得没必要学,反正以后用不上,因此学习没有热情甚至有逆反心理。

(二)教学观念现状

很多中职学校对文化基础课的地位和重要性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中职学校的工作重点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上,语数外等文化基础课可有可无,甚至一些学校在教学改革中,直接将语数外等基础课的课时减少乃至删除。

(三)教师现状

长期以来,不少中职学校,包括文化基础课教师自身都存在着忽视基础课建设的倾向,很多基础课教师都觉得自己所教的课程不被学校和学生重视,因此毫无工作积极性,抱着“教好教不好都无所谓”的态度敷衍了事。

(四)教学条件现状

1.教材现状。现在市场上的中职文化基础课教材没有体现针对性与实用性,选材缺乏时代性、趣味性,教学内容编排上仍然侧重于知识点的传授和机械的记忆。许多现有教材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另外,教材应同步配套的多媒体教学辅助材料,如电子教案、光盘、课件等研发不足。

2.教学基础设施现状。大多数中职学校教学设备陈旧、落后、老化,基础课受这些因素制约,局限在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台录音机、几把木尺、几个球、一个老师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而无法与时俱进。

(五)教学情况现状

一些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有待改进。现在,很多中职学校教学还是以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方法为主,满堂灌。教法单一,完全以教师为主体,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制约了学生学习潜能的发展。

另外,中职学生普遍存在着厌学现象,有着不同程度的挫败心理和自卑感。现在大多数中职学校将考试或是考查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基本方式。这种传统的重结果不重过程的单一评价方式,往往忽视了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取得的点滴进步,永远找不到学生的闪光点,把基础教育的失败完全归咎于学生。

综上所述,在大力发展中职教育的今天,文化基础课教学工作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考验。各种存在的问题都给中职基础课教师提出了更高更难的要求,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二、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为目标,大力推进中职文化基础课教学改革

(一)职业核心能力的定义及其与基础文化课程之间的关系

职业核心能力是指人们在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所有职业和岗位,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1998年,劳动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把职业核心能力分为八项,包括: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革新创新、外语应用等。

在职业教育过程中,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深化语数外等文化基础课教学改革对于提高中职生职业核心能力有促进作用。

中职学生就业成功率低,源于仅有一技之长,综合素质偏低,后续发展乏力已成共识。在选择就业时,学校都鼓励学生先就业,再择业。现实情况却是很多中职生就业并不能保证专业对口。很多单位在招聘中职生的时候往往不在乎他们所学专业是否对口,其根本原因就是无论招什么专业的学生,到企业以后都得进行重新培训。真正决定毕业生未来发展的是他们的职业核心能力。对于中职教育来说,它不仅是对学生所掌握的文化基础知识进行筛选整合巩固的过程,而且是将其所学知识运用于技术实践的过程,更是对其进行思想品德、社会交流、独立生存和自我发展等能力方面进行塑造的过程。由此可见,必须大力加强中职文化基础课程改革。

(二)改革方向

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职业核心能力新型课程体系,关注学生的素质养成,为各专业教学提供服务,培养能胜任工作、适应社会、自我发展的技能型人才。

职业核心能力培训的教学宗旨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必须通过职业活动(或模拟职业活动)过程的教学,通过以任务驱动型的学习为主的实践过程,在一定的知识和理论指导下,获得现实职业工作场所需要的实践能力。也就是说,文化基础课也可以进行一体化教学。不再进行语数外等单科教学,基础课教师也可以组成教学团队进行教学,同时改传统的单一学习模式为小组学习。评价模式也可由传统的教师评价改为更加客观真实的第三方评价。

(三)改革方法探索

1.准备工作。在确定改革方向后,教师团队必须走出校门,到企业、工厂等用人单位进行调研,与人力资源部门沟通,跟专家进行访谈,取得最新的资料。根据调研的结果,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培养目标,确定教学任务,设计教学模式。

2.改革措施初探。文化基础课改革要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为目标,就必须颠覆传统的知识体系,以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革新创新、外语应用等八项职业核心能力为核心,重新构建新的核心能力课程体系。中职实施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可以采取渗透性的教学方式,即在各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把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渗透在专业的教学过程之中;同时,在第二课堂,在学生的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强化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把它作为隐性的课程,以实现其养成教育。

在教学模式上应摈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所谓行动导向教学法,是学生同时用脑、心、手进行的一种教学方式,以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教学,通过行动的导向使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形成关键能力。行动导向教学法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形成关键能力,它的核心是把行动和学习统一起来。当然,由于许多客观因素的制约,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教学中实际运用中仍然会面对很多难题,这就更需要教师在实践教学环节不断完善。同时,还要改变传统的基础本位思想,以求实现工学结合。实施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也可以采取专题性的培训,即开设职业核心能力的课程,通过必修或选修,集中培训,系统点拨和启发;或者在学生就业前集中一段时间专题强化培训,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提高自己的职业核心能力,以增强就业的适应性和竞争力。

3.具体实施方案。基础课程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广大职教工作者和学生共同协作来进行。

(1)教师方面:①应多进行集体备课,广泛听课,认真评课,及时发现问题,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要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拓宽培训渠道,让文化基础课教师了解专业,走进企业;要采用“教练法”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升。同时通过课程开发、课题申报、论文撰写等途径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②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工学结合,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实现教学形式的多元化。

(2)学生方面。①加强宣传,激励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参与完整的学习过程内化学生素质。②完善考核评价体系。现阶段原有的试卷检测型考核模式已不能满足教学需要,不能反映出学生的真实学习水平。新型的评价体系,应注重考查学生的实际能力,兼顾策略、情感和学习态度等。教师应将考核与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中,着眼于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取得的进步,使不同水平阶段的学生都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及时收到信息反馈,不断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由此,第三方评价模式应运而生,即学期结束考核时,可请教师以外的学校工作人员或是企业代表对学生的文化综合素质进行考核,学生可以充分展示自己在学习中收获的知识和技能,然后请第三方为其作出客观评价。

(3)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职校应加大对基础课教学改革的资金投入,加强校企合作,提供相应的政策和技术扶持,为改革创造一切有利条件。

此外,对中职生开展职业核心能力培训和认证,是职业素质教育的平台和抓手,能使毕业生按照职业生涯的基本要求,明确职业能力的基本范围和能力点。在就业之前,强化职业核心能力的培训,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并通过职业核心能力的认证,更好地指导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核心能力的发展目标,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加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提高职校学生的综合竞争力,应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

三、结语

在我国职业教育与我国经济社会同步高速发展的今天,市场需求对中职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岗位适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教育工作者应转变教育理念,深化文化基础课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中职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综合素质强、技术能力硬的专门人才,打好中职教学改革的攻坚战。

参考文献:

[1]江西财经职业学院信息中心.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途径的探讨.中国教育与社会科学,2009,6.

篇5

关键词:基础化学 理论和实验“一体化” PBL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7.022

基础化学是医科院校为大一新生开设的一门基础必修课程。它涵盖了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和结构化学的内容。一方面基础化学要为医科学生后续的生物化学、生理学和药理学等打下坚实的化学基础;另一方面,它还要培养医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动手的实践能力,以适应21世纪医学人才的需要。而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基础化学教学“重理论,轻实验”,实验教学为理论教学的附属,理论与实验教学相互独立、甚至相互脱节。教师不能在课堂上借助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较复杂的化学理论、概念,学生亦不能在课堂上通过实验来证明自己对化学理论、概念的理解是否正确。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1]。因此,改革基础化学教学模式、将理论和实验教学“一体化”势在必行。

PBL教学的理念是把学习置于目的明确、场景现实以及相对真实的问题情境中,让学习者理解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尝试解决具体问题,旨在使学习者构建广博而灵活的知识基础,发展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合作精神[2]。笔者以化学实验设计情景和问题,应用PBL教学模式,对基础化学理论和实验教学“一体化”进行了探索。

1 创造实验情景,创新理论教学

[理论教学][演示实验][提出问题 ][ 解决问题 ][PLB教学][查阅资料

小组讨论 ][课堂讨论

教师引导]

图1 创造实验情景进行PBL教学的流程

布朗(Brown)等人认为,知识是具有情景性的,知识是在情景中通过活动与合作而产生的;当学习发生在有意义的情景之中才是有效的;只有在情景中呈现的知识,才能激发学习者的认知需要,从而产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3]。化学是一门基于实验的科学。将实验引入理论教学课堂,创造实验情景,学生从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中获得感官刺激,相对于计算机虚拟,实验演示更为直观、生动和真实。将实验引入课堂大大激发学生求知欲,引发学生对隐藏在实验现象背后化学问题的思考。在授课时,笔者按照图1所示,先理论教学,后实验演示,再进行PBL教学,即采用由实验引出问题、查阅资料与小组讨论、课堂讨论与教师引导、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例如,多相离子沉淀与溶解平衡章节中最重要的理论是溶度积规则。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一理论,笔者在课堂上演示了沉淀溶解与平衡的实验。在硝酸银溶液中滴加氨水先生成白色沉淀,然后在此沉淀中继续滴加氨水,发现沉淀溶解了,然后再在此溶液中滴加溴化钾,又发现有沉淀生成。这系列实验立即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笔者由此实验引出问题:为什么会发生这一系列的溶解和沉淀现象?把这个问题布置给学生,由课后学生查阅资料、小组讨论尝试解释这系列实验现象,然后再在课堂上组织小组发言、展开讨论。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解释进行引导,即引导学生应用溶度积规则解释氢氧化银(AgOH)、二氨合银[I]离子([Ag(NH3)2]+)、溴化银(AgBr)之间的溶解与沉淀平衡关系。通过实验引出问题和PBL教学系列过程,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又促进了学生对抽象、复杂的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另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可以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开展小组讨论等形式,这大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资源[4]。

2 指导学生设计实验,创新实验教学

[理论教学][提出问题 ][查阅资料

小组讨论 ][课堂讨论

教师引导][方案设计][实验及

讨论][PBL教学 提出问题]

图2 实验设计、PBL教学,开展实验教学流程

化学实验除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之外,另一目的是对化学理论知识进行验证和应用,加深对化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在传统实验教学模式中,实验前,教师将每一实验从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仪器、实验内容到实验步骤、数据处理等都做了详细讲解,学生只需按照教师和实验教材中的固定步骤机械地操作即可。这种传统教学模式,虽然能使学生较快地掌握教材内容,但却忽略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湮没了学生天性具有的求知欲,学生也无法真正理解实验的目的、意义、原理和要求,最终无法达到实验的预期效果。

为改变这种现状,笔者在实验教学时以化学理论为指导、通过PBL教学进行实验方案设计,通过实验及其讨论达到理解、验证和应用化学理论知识的目的。如图2所示,在讲授完某个化学理论之后,笔者通过PBL教学模式,即提出问题、查阅资料和小组讨论、课堂讨论和教师引导的教学模式进行实验方案设计,然后以此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完成实验讨论。例如,溶液依数性理论有一应用――利用凝固点降低法测定小分子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在讲完溶液依数性理论后笔者提出一个问题:如何测葡萄糖分子的相对质量。要求学生以查阅资料、小组讨论形式设计实验方案,再在课堂上讨论实验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对实验方案进行修改,直到最终可行性方案。在方案设计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如何利用溶液凝固点降低理论设计寒剂、引导学生如何利用冷却曲线测定葡萄糖溶液和水的凝固点。通过PBL教学、实验设计,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逐渐学会如何将所学的化学理论应用于解决实验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新教学模式的实施与反思

将实验引入课堂,设计实验情景实施PBL教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亦可在课堂上借助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复杂的化学理论、概念;通过设计实验方案进行PBL教学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锻炼了学生灵活运用化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亦可通过实验验证对化学理论知识理解的正确性。

采用PBL教学、实施基础化学理论和实验教学“一体化”,学生是核心、教师是关键。实施此教学模式需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精心设计教案;所演示实验要紧扣化学理论、概念,同时又能紧扣学生心弦,且便于课堂演示;实验设计要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难度要适中;第二,提高教师对PBL教学的驾驭和引导能力;PBL教学中突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主要起着“导航者”的作用,把握方向,进行积极引导、启发和激励,在可能的范围内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去探索;第三,优化评分制度;在进行评分时要考虑到学生对化学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又要考虑学生应用化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宗群,吴景梅,王传虎.基础化学理论与实验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8):38-41.

[2]周忠信,陈庆,林艺雄,赵善超,周杰.PBL教学模式的研究进展和现实意义[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28(8):72-74.

[3]郑长龙.化学实验教学情景及其创设策略研究[J].化学教育,2004,(12):17-20.

[4]林长春.论化学实验教学资源及其开发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04,(3):42-45.

作者简介:杨旭曙(1972-),男,博士,讲师,主要从事基础化学教学和化学毒理学研究,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江苏南京 210029

篇6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能否有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经络学说一章时,一开头就说,可能有些学生喜欢看武侠小说,一些武侠小说中说练功要打通大小周天,那么什么是大小周天呢?大周天就是全身经络,小周天就是任督二脉。今天我们就开始来研究一下大周天理论———经络学说。这样一下子就把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起来了,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为学习抽象的经络学说奠定了基础[2]。

2语言风趣生动形象

语言是传播知识、交流信息的工具,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体。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趣味性,是教师思想、气质、才学和灵感的综合体现,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众所周知,教学本身就是一门语言艺术。教师富有幽默风趣的语言,恰到好处地表现自己要表达的信息,能激发思维、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感到如沐春风,使每一节课都学得轻松快乐,不致感到课堂气氛沉闷,单调乏味。正如喜剧大师到处受人欢迎一样,语言风趣的老师,也容易赢得学生的喜爱、信赖和敬佩,并产生爱屋及乌的效应,从而对所学课程产生兴趣[3]。除口头语言之外,教师还应注意微妙的姿势语言,要能很好地驾驭表情,使幽默风趣的眼神、举止、教态等无声语言为课堂服务。教师应做到举止文雅大方,衣着朴素整洁,神情和蔼可亲,在课堂上,鼓励性的点头可以增加学生回答问题的勇气和信心;启发性的微笑可以使学生改变紧张心理状态,给其鼓励和信任;充满信心的神情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授课效果。

3巧用病例联系实际

教学的生命力在于它所授知识能在生活中实际应用。否则,即使你把屠龙之术讲的天花乱坠,但现实生活中无龙可屠,那么这个屠龙学科也会不消自灭的。所以,在讲中基理论课时,要使学生知道这些理论在临床实际中如何运用,深信学习中基的价值所在,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习的效果。相对较为抽象的中医基础理论来说,临床实际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当讲到相关临床知识时,学生的思维就会跟着老师、眼睛看着老师,期待老师讲的内容。因此,合理地将临床知识插入讲课过程中,并结合典型病例,说明这些理论在诊治疾病中的指导作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的兴趣,提高讲课效率。如讲五行学说中情志相胜理论时,学生并不十分明白其所以然,可如果举《儒林外史》中范进因中举之喜而精神错乱,送喜报者让人找出范进平时最恐惧的人—胡屠户,结果胡屠户一巴掌打过去,范进因恐而醒,精神错乱顿时治愈。恐胜喜理论在临床运用的价值顿时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其它悲胜怒、怒胜思等理论也就不言而喻,迎刃而解。

4图文并茂视听一体

中基课中的许多理论看不见、摸不着,比较抽象,只凭教师口头讲解,学生仅凭听觉功能,对所学知识较难理解和掌握。如果使用多媒体教学,集声、色、光、电、图为一体,把教学内容涉及的事物、现象及过程,全部生动、形象、立体地展现给学生,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受到刺激,这样既可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又可激发学生的联想能力和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4]。

5学识渊博旁征博引

常言说,教学生一滴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要使学生对中基课感兴趣,必须使学生佩服老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艺术,这就要求教师要精通业务、博览群书。教师的知识面广,才能在授课时做到深入浅出,游刃有余,让学生感觉到教师渊博知识的魅力,以知识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采用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适当一些与中医基础理论有关的人文知识、医林典故,把课上得生动活泼。因为中医基础理论这门课内容多,信息量大,很多知识都需要掌握,教师应强调学生在反复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对一些难记、复杂的内容,多传授一些记忆方法和技巧,使之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枯燥为兴趣,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时,学生不容易记,教师可用自己做示范,告诉学生“举手直立,阴经往上升,阳经往下降”的简便记忆法。当讲十二经脉在胸腹面的分布规律时,学生往往容易记错顺序,我让学生记住“少、阳、太、厥”四个字,并让学生想象有一个小羊太倔,不顺从,这样,就轻松记住少阴经、阳明经、太阴经、厥阴经的排列顺序。

6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很大程度上与教师自身有关,比如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教师的亲和力、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等都是学生是否对一个学科产生兴趣的原因。现实生活中,学生因厌恶某老师进而厌恶某老师教的课,这种现象比比皆是。教学虽然是进行认知性学习,但同时也是情感交流。所以教师要热爱学生,和学生交朋友,消除学生对老师的恐惧心理,学生喜欢你,自然喜欢你上的课。当师生之间形成一种融洽、和谐、轻松、愉快的人际关系时,就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个和蔼可亲、情操高尚的老师,应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走进课堂应满面笑容,并能以饱满的情绪贯彻始终,使教学中每字每句都对学生有一种热情的期望,激起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并运用各种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7

关键词: 中医基础理论 实验教学 重要性 必要性

《中医基础理论》(以下简称《中基》)是中医四大基础课程之一,是新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课程,是学生今后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及临床各科的基石,对于专业兴趣的培养和专业思想的稳定至关重要。所以提高《中基》的教学质量,进行教学方改革,努力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中基》的教学普遍采用的是理论教学,授课只是从书本到书本,实际操作少,内容枯燥乏味,学生学习起来感觉比较吃力,而且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多数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对其中的知识点死记硬背,考完后全退还给老师,当然不知其所云,这就难以使《中基》这一主干课程在以后的学习中发挥应有的基础作用。要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就得考虑到《中基》这门课程的自身学科特点和学生的知识和思维体系特点之间的距离,必须找到两者的桥梁。

《中基》是研究中医学的哲学基础、思维方法,以及中医对人体生理、病理认识和养生防治等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其理论体系在形成过程中受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其理论思维模式以形象思维为主,重思辨和实践,轻直观和具体,可操作性差,其内容深邃而抽象,致使中医学在思维方式和理论体系上都完全不同于现代科学;而《中基》教学对象恰是刚刚迈进大学校门的新生,其文化基础基本上是近、现代科学知识,其思维模式以抽象逻辑为主,故学生在以往学习中建立起来的思维方式难以接受中医学这个陌生的思维模式和知识结构,致使初学者在学习时往往感到茫然不知所措。要改变这一现状,强化教学效果,就必须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为了在学生的习惯思维和中医理论的传统思维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李东华等[1]对《中基》的实践教学进行了研究,谈到其必要性和意义所在。为了提高《中基》的教学质量,我们对《中基》教学环节做了适当调整,针对书中一些理论内容,插入实验教学,以藏象的肺脏学习为例,理论上,肺的生理功能有三:肺主气司呼吸;肺主行水;肺朝百脉、主治节。如肺主行水的解释是指肺气的宣发和肃降运动推动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排泄。肺主行水的内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肺气的宣发运动,将脾气转输至肺的水液和水谷之精中的较轻清部分,向上向外布散,上至头面诸窍,外达全身皮毛肌腠以濡润之;输送到皮毛肌腠的水液在卫气的推动作用下化为汗液,并在卫气的调节作用下有节制地排出体外。二是通过肺气的肃降运动,将脾气转输至肺的水液和水谷精微中的较稠厚部分,向下向内输送到其他脏腑以濡润之,并将脏腑代谢所产生的浊液(废水)下输至肾或膀胱,成为尿液生成之源。不管宣发肃降,总之是肺在正常生理状况下,将水液之精微输布全身、将水液之浊物(汗和尿)排出体外的过程,反之,肺主行水的功能异常就会得水肿病。为了让学生理解并信任肺的这一功能,我们设计了一个实验内容,通过减少实验动物肺的通气量,然后观察其尿量的排泄证实。实验课后,同学们惊呼神奇,是实验对理论认证的神奇,也是同学们对此法激发学习兴趣的神奇。实验与理论相结合,使理论教学更加直观,首先有助于学生从感性和理性两方面理解中医学基础理论,强化学生对以形象思维为特征的中医学理论的认识,从而强化本课程的教学效果。其次,实验教学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再次,实验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及创新意识,提高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最后,实验教学有助于促进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教学相长,互相促进。课后对学生就开展实验课是否有必要进行调查,结果表明,90%学生认为有必要而且对实验课表现出浓厚兴趣。因此,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方法要改革,可以从实验教学方面努力。实践证明,《中基》实验教学是推动理论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由于其自身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其以往的教学方法单一而抽象。而实验教学法的实施,打破了《中基》传统教学纯理论化、抽象化的模式。实验教学从教学理念、思维方式、教学方法及手段等多个角度对《中基》理论进行了阐释,这必将会给《中基》课程的教学带来重大的影响,也预示着将来研究的发展方向。当然,我们开展《中基》实验教学的经验还不足,存在不少问题。所以现阶段的实验教学处于初试阶段,对学生的帮助有局限性。要使这一改革方案成熟与完善,还需不断积累经验,需要更多人共同努力。

当然,这只是众多教学方法之一,要真正使中医基础理论教好、学好、教活、学活,根据时代的发展和文化背景的变迁,必须摸索出一条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现代化的路子。杨页君[2]曾探讨中医基础理论现代化研究中的困惑,提到以现代科学术语阐释或印证中医理论,使之具有现代化的面貌的体系。或者说要使之客观化,实验就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所以无论是教学的改革还是整个中医理论体系的改革,实验教学都能为中医学的发展献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篇8

为了适应当前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改革形势,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优化组合中医眼科的课程体系,使之更科学化、现代化,我们对本门课程进行了中西医结合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1 加强和重视眼科基础知识的教学

西医基础理论知识不扎实是大多数中医院校中医专业和中西医结合专业毕业生的通病。与中医院校相比,西医基础理论这一模块是西医院校的优势,因此我们要把西医基础理论课程放到一个与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相同的高度来重视。强调西医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亦不能放弃对中医学基础理论的教学。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做到中西医互相取得实效,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中、西医眼科毕竟有区别,中医强调整体,西医强调局部,中医强调辨证,西医强调辨病,而且在眼科学名词方面亦存在着区别,如中医眼科聚星障见于病毒性角膜炎而暴盲又可见于西医的急性视神经炎、视网膜中央动脉栓塞及视网膜中央静脉栓塞。中西医结合教学方法以保持和发扬中医眼科学理论特色为授课基本点,同时吸收西医现代技术理论,更加深化和延伸中医眼科学理论。通过授课,使学生更加深刻理解中医的整体观念与辨证施治,以及中医的望闻问切与西医辨病施治相结合的切合点,从而把西医理论自然地渗透到本学科中,使中、西医按恰当比例兼容结合,相得益彰。

此外,眼科研究的器官形象鲜明,直观性强,视器是个光学器官, 通过一些光学仪器可以清楚地看到从角膜、前房、虹膜、晶体、玻璃体、视网膜、脉络膜, 直至前房角、睫状体等眼球各部,除虹膜背面外,可以一览无遗。大多数眼科疾病有其形态学特点,可以想象,如果视觉器官的基本解剖生理特点都不清楚的话,如何进行眼科病理和临床辨证方面的学习,总而言之,必须从基础着手,只有在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优化眼科教学手段

采用比较式、问导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讲述中医,突出中医特色,又要与西医进行比较,阐明各自的特点,以加深学生的印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中、西医学是两大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研究的对象、目的都是人及其疾病,但由于中、西医学是东西方文化孕育的产物,毕竟两者之间存在着差别,中医的主要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强调整体、功能,西医强调结构、局部。中医强调辨证,西医重视诊病;中医注重动态性,同一种病出现不同的证,要用不同的方法治疗,西医强调规范性,凡是诊为同一种病,就要用同一常规治疗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插入临床常见眼科病例,如近视眼、青光眼等,启发学生主动地去分析判断,通过比较式及问导式的教学方式,逐渐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由以西医为基础的思维模式转变为既能接受西医,又能接受中医的双重思维模式,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已成为医学教育的一种主要方式之一。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多媒体教学,使用幻灯、投影、录像等辅助教学,增强直观性效果。在眼科学教学中,许多疾病从理论角度去讲往往使学生越听越乏味,如应用多媒体教学,把眼科学中的各种疾病用图片、动画、影像等各种形式生动、立体、逼真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既可节约大量的板书时间,又使教学内容直观形象,便于理解,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保持精力集中,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我们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基础上制作出一套眼科学多媒体课件,课件内容包括视觉器官的基本解剖生理结构,中医眼科学基础和西医眼科学基本概念,其中插入一些眼科常见病例,如白内障、人工晶体置换术等一些Flas,在课堂教学中穿插播放,学生普遍反映良好,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加强记忆,又使学生对难点问题更易理解。应用多媒体教学,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生要求必须掌握中西医两套技能,教学中应注重将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论治相结合,立足于中医理论,重视经典理论和古今医案等经验的运用,借助现代的实验室检查手段,提高中西医结合诊疗水平。在疾病的诊断上多借助现代医学的方法,而在治疗上多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手段,体现“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

3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中西医结合教育的具体实施者是教师,组建中西医结合教学体系合格的师资队伍,是完成中西医结合教学的前提,教师的素质、能力、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是保证中西医结合专业教学改革质量的关键因素,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的教师队伍中,缺乏掌握系统中西医结合知识的教师,而现在真正具有扎实的中西医两套理论的教师并不多。如何建设一支具备中西医结合知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

教师为了适应中西医结合教学的需要,需要努力学习,教师应先行中西医结合,必须强调中医学习西医,西医学习中医,才能在真正意义上保证教学质量。带教教师必须积极参与临床实践,加强中西医结合理论修养,刻苦钻研,这样才能够承担该门课程的教学。当然,教师应关注中西医结合的研究动态,能经常把新的研究成果、学术动态介绍给学生。当前,有关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日趋深化、细化,有对中医基础理论的现代研究,更有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应用性研究,把这些内容充实到课堂上,有助于学生对中西理论的综合运用,也有助于激发学生进行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兴趣。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还必须有比较丰富的中西医临床实践经验。无论是基础课还是临床课教师都应该有适当的时间下临床,积累实践经验,并选择典型病案,以不断充实、更新课堂内容,在教学时做到有理有据,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应有比较系统的现代医学知识,能在举例时用中西医两种不同的理论来说明同一种病理现象。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有基本的现代医学基础知识,还必须有一定的本学科西医理论,做到胸有成竹,授课时才能中西结合。此外,临床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临床教学质量,临床教师必须具备教学能力、自学能力、研究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应急能力、组织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同时关心学生成长,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热爱教育的工作作风。教学过程中,要求带教教师提供完整的教案,课前全科集中讨论,精心做好课前准备,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并适当组织病案讨论,以加深学生的理解。这样,到学生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往往对眼科学的基本病症有一定的了解,达到较好的效果。

篇9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通过理解准备教材内容,然后用语言系统地、有计划地、有步骤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则通过听讲,把讲授的知识加以理解,在大脑中形成自己的认识并保存起来。这种方法是我国各级各类医学院校最常用的教学方法,在教育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当前这个注重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的时代,在知识内容飞速更新与膨胀的时代,这种教学方法的弊端与不足显而易见。教师单向输送知识,学生的主动性不被调动;提供结论性知识,学生独立思考则少,因此学生记忆效果差。我们在教学中应使用现代化医学教学手段,应用投影仪、幻灯片、微视频、录像等多媒体技术将庞大、复杂的医学知识,直观地介绍给学生。解剖学是学好骨伤科最基本的课程,通过现代化数字技术,可以将人体骨骼的形状、位置;肌肉的起止、作用;血管、神经的走形清晰地显现出来,这种直观教学法图文并茂、声形兼备,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有时教科书上大量繁琐的文字只需几张简单的彩色图片或是一个简短的视频就可以清晰地呈现,这对学生理解复杂深奥的医学理论与运用实践技能十分有利。通过多媒体教学还提高了知识的灌输效率,使捉襟见肘的学时得到高效的利用。我在教学中还常常使用情景教学法。临床骨科经常遇到危急的患者,在步入临床前思想和技术上的准备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所谓情景教学就是根据计划好的教材内容,有针对性地模拟在某种情景中出现某种状况,造成某种疾病,然后根据所学知识恰当处理。这种模拟可以分两种方式,一种是教师模拟某种疾病,然后让学生们来诊治;另一种是提前将学生分组,每组模拟一个情景和一种疾病。这样的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积极地预习将要学习的内容,还可以将学习者引入医学实践,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来探讨医学知识,提高学生面对真实临床情境的决策能力和行动能力。这种方法一定程度上转变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无形中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情景模拟更接近临床,学生除了体会医生的感觉还能体会病人面对医生的感觉,解决了理论与现实脱节,使实践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2对学生医德的培养

医德的重要性在我国医学发展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最典型的体现就“大医精诚”。所谓大医精诚,就是出色的医生必须具备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品德,精指医术,而诚指医德。早在《黄帝内经》就有“天覆地载,万物备悉,莫贵于人”的记载,肖纲《劝医论》写道:“天地之中,惟人最灵。人之所重,莫过于命。”药王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有:“人命至重,有贵千金”的记述。这些古文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生命是天地万物最珍贵的东西。从古至今对人、对生命的高度尊重就是医德的最基本体现;除了尊重生命,我国医务人员医德规范还对医生提出:时刻为病人着想,千方百计为病人解除病痛;尊重病人的人格与权利,对待病人,一视同仁;文明礼貌服务,态度和蔼,同情、关心和体贴病人。廉洁奉公,不以医谋私;为病人保守秘密;互学互尊,团结协作;钻研医术,精益求精等要求。可见一个高尚的医生,不仅要遵循我国社会所有道德标准,还应该对自己有更高水平的要求。然而,目前我国医学院校的课程安排中,没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医德方面的教育。医学生们将来面对的是患病的人群,所以医德、医术对于一个合格的医生来说同等重要。成为一个好医生,先要学会做一个品格高尚的人。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首先应把医德教育始终铭记在心,时刻提醒和教导学生们对医德的重视,让学生们感觉到医生这个职业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自豪感。在这样潜移默化的培养中,医学生们的医德和素养自然会得到提高。

3临床实习

临床实习对于教育教学来说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秉承的宗旨是:在基础理论的教学中充分融入实践,在临床实践时用规范的理论知识做指导,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强化基本功训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保持较高水准的教学质量。有些学校把教育必须为经济建设服务作为教学观念之一,我认为这在医学教育上并不可取。我们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医疗服务不应该和经济收入挂钩,这样才能保持医疗本身的纯洁性和高尚性。我们在临床教学中将学生分为几组,然后分配给临床带教医师,采取看病与讲授同时进行的方法,通过对临床的典型病例讲解,强化课堂基础理论知识,并尽可能弥补书本上的不足。课后我们分别与临床教师和学生进行讨论,从临床带教医师我们可以了解到基础理论教学存在哪些不足及与临床不符或脱节的地方;从学生那里我们可以了解临床带教医师是否应用了规范化理论进行教学,然后对临床带教医师有针对性的指导,以便为今后的临床教学提高质量。这种方法不仅使学生对患者、对疾病有了直观的认识,也让基础理论课教师从带教老师那里了解了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的情况,还从学生那里提高了临床带教的理论规范化,可谓是一箭三雕。

4考核

以往采取的考核方式有不合理之处,即理论考核、平时成绩以7∶3的比例分配,而对临床实践及课堂模拟实践的考核往往忽略,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考试方式,会让学生学习的重点偏向书本理论,结果可能出现学生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得好,但是临床动手能力很弱这种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骨骼、关节、肌肉等运动系统疾病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作为一名医学学生,不论内科还是外科都应对骨科的基本知识及常见疾病有一定程度的掌握,这才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笔者认为,对该课程的考核应分为理论和实践考核两部分,各占50%的比重。理论考试即采用传统期末答卷考试方法,包括单选、多选、简答、论述等题型。实践技能考核则重点考察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动手能力,以课堂模拟实践和临床实践的表现综合评分。最后这两个分数相加得到该门课程最后的成绩,这样即能考核理论学习的成果,又能提高同学们对实践的重视程度。

5结语

篇10

    引言

    西医院校开设《中医学》课程,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特色之一。文献显示,西医各科各级医师80%以上临床使用中医药,75%以上的医师使用中医药的原因是临床需要。因此,西医院校医学生必须学习和掌握一定的中医学知识及技能。

中医临床思维的建立需要学生有深厚的中医基本理论基础及临床实践经验,以讲授法为主的传统多媒体授课方法,常常使学生在课堂上难以理解和消化,课下花很多工夫去反复思考,思考不得,便丧失了学习的兴趣。

“渗透式”最早是由杨振宁于1982年提出的一种学习方法。他提到,美国提倡“渗透式”的教学方式,其特点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所学内容往往还不大清楚,然而就在这个过程中已经一点一滴学到很多知识,培养出来的学生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渗透式教学(strategy-based instruction简称SBI法),即在某一学科知识的教学中,渗透着与之相关的其他学科的知识,在培养某种能力的教学中渗透着与之相关的其他能力培养,并能达到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作用,有利于学生综合实力的培养。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渗透式教学的优点是:①注重学科间的内在联系,有助于形成立体性知识结构;②注重知识理解的深度和广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造就创造型人才;③注重能力的相通性和内在联系,有助于学生的素质教育;④渗透式教学基本模式不仅包括知识渗透,还包含能力渗透。这种教学模式目前广泛应用于数学、英语、物理及医学教学中有学者指出,医学是一门整体性、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因此,教学中必须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明确提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渗透式教学法。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使用渗透式教学法有助于西医院校学生在较短学时中掌握中医临床思路和方法,同时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其利用中医药理论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信心和能力。

一、实践渗透式教学法的界定与内容

所谓实践渗透式教学法(strategy-based practical instruction简称SBPI法)是指在中医学教学中采用临床实践渗透式教学方法进行授课,使临床情境、临床实践经验、临床实践技能渗透进课程之中,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于基础理论课学习中培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从而真正达到培养中西医结合人才、发展中医药的根本目的。该法主要包括四个交叉互动式教学模块和一个加强模块。四种交叉互动式模块是指授课过程中根据授课内容采取专题讲座、理论讲述、药味竞猜、模拟诊室四种模块授课,将临床实践情境和临床实用知识渗透进理论课程之中。临床技能加强模块是指根据学生需求安排学时,教授学生中医应用技能,包括刮痧、拔罐、按摩等。

二、实践渗透式教学法在西医院校中医学教学中的运用优势

    首先,西医院校中医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为实践渗透式教学法的运用提供了前提和背景。西医院校的中医学内容繁多,学时较少,成为教学的主要矛盾之一;中医学理论的抽象性与临床应用目的形成矛 盾;学生思想上的不重视与中医学教学方法上的单一性共同作用,形成了恶性循环。实践渗透式教学法一改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注重把临床实践情境渗透进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口才、团队合作等多方面能力,同时也注重培养教师的综合素质,加强师生互动,有效解决中医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其次,中医学理论虽然抽象,但它的朴素辩证唯物理论与人们日常生活和自然现象密切相关,中药、针灸、刮痧、按摩等中医疗法遍布于美容、食疗、养生、健身等时下流行的各个领域,为实践渗透式教学法的实施提供了优势条件。临床实践情境、临床思维、临床实践技能渗透进教学中,能够更好地为教学目的服务,避免理论与实践脱节。

第三,实践渗透式教学法,因其融入了互动式教学、情景教学、以问题为导向等多种教学法,能够更好地活跃课堂气氛,避免传统教学方法的抽象性和枯燥性,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践渗透式教学法对中医学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使枯燥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可认知化,如何既能够满足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要求,又能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将赋予它更深刻的内涵。

三、实践渗透式教学法的模式构建

(一)模式构建基本原则

实践渗透式教学法模式构建的基本原则是,充分研究渗透式教学法的理论基础及发展,结合西医院校中医学教学的特点,建立实践渗透式教学法模式。

1.中医理论基础与中医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我们注重中医理论基础的讲解,忽视中医实践的渗透,因此,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达不到中医学教学师生互动的和谐状态。在模式构建过程中,如果过分强调中医临床实践而忽视中医理论的贯通,往往会背离中医学教学的初衷,因此,要本着中医理论基础与中医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实践渗透的同时,应以中医理论知识为根本,由浅人深,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应当掌握的知识点,并能逐渐了解、熟悉、深人临床情境。

2.采取多种教法相结合的原则

对学生,提倡“因材施教”,对不同的知识点,也应当采用多种教学法。例如,中医基础理论中的阴阳五行精气学说主要以讲授法为主;中药部分的学习,采用开心辞典模式,给出药味的主要特点和形态,竞猜药味,其中主要运用了比较教学法;在方剂的学习中,采用模拟诊室的形式,让学生针对真实的临床病例模拟诊室情境,要求学生模仿医生和患者的角色。“患者”叙述病情,“医生”引导询问病史、分析病情、给出诊治方案,教师在一旁引导、提问,揭示应当掌握的知识点,整个过程同时运用了情景教学法、病例教学法、PBL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法。

3.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原则

    西医院校中医学的课程安排课时数较少,在有限的课时内要掌握大量中医学知识并不容易,在实践渗透式教学法中,课上诊室情境模拟以及药味竞猜都离不开课下的精心准备。在课外准备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掌握一定知识,体验团队合作的力量,他们的自主能力、创新能力、组织能力也会得到相应锻炼和提高。

    4.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原则

    在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信息,自由展示,充分讨论,自主分析。授之以鱼莫如授之以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才是教育的根本。

(二)教学模式的实施

采用专题讲座、理论讲述、药味竞猜、模拟诊室四种交叉互动模块,让学生参与其中,调动学生积极性,突出中医临床实践意义。比如,对中医基础理论中的阴阳五行精气学说,开辟“中医与哲学”,“中医与生活”,“中医与美容”,“中医与保健”,“神奇的经络”等专题讲座;对于中药部分的学习穿插“中药竞猜”‘采用开心词典模式,给出药物的特性,让学生分组竞猜,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巩固所学知识;对于辨证及方剂部分的学习可以采用模拟诊室的模块,给学生布置病例,学生可以自行查找资料,在课上模拟诊室情景,分组讨论,确定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渗透式实践教法加强模块,教授学生针灸、刮痧、拔罐、按摩等中医技能让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使中医学教学产生相应的实用价值。

目前,在西医院校中医学教材和教学中,还没有运用实践渗透式教学法的先例。不同教师讲解时的技巧仍是理解和运用中医理论的关键。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学生对中医学知识理解的难点在于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精气学说、经络学说;热点在于辨证论治和方剂,笔者认为这些问题适合运用实践渗透式教学法进行讲解,其中专题讲座、模拟诊室模块是最典型的实践渗透式教学方式。

1.利用专题讲座模块,将中医实践融合于中医基础理论之中

    专题讲座模块,将中医学晦涩难懂的中医基本理论与中医实践相结合,从生活出发,从实践出发,从时下流行的事物出发,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出发,由简入繁,由浅入深。在该模块的设置过程中必须清楚一点,让学生感兴趣是教学的切入点,是一种手段,并不是教学的终极目的,在教学中一定要紧紧围绕教学大纲,把大纲要求掌握的理论内容、中医最基本的理论知识融入其中,并加以强调,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兴趣中掌握知识,减轻课下负担,达到大纲要求。

2.利用模拟诊室情境模块,再现诊室真实情境,培养学生临床思维

    中医的临床思维是最难建立的,髙等院校的中医专业学生往往要经过几年的学习和临床实践,才能逐步养成这种辨证论治的临床思维。利用模拟诊室情境模块,呈现诊室真实情境,可以使学生初步接触中医临床,通过反复强化、讨论、分析、总结、充实、提高,培养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与临床实践接轨。

四、实践渗透式教学法教学过程的实现及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多媒体在实践渗透式教学法中的运用

实践渗透式教学法可以结合先进的多媒体教学。在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通过使用电脑设计的中药开心辞典程序及诊室情境模拟办动画多媒体教学可以完美呈现实践渗透式教学法的优势。在实施过程中可以使用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等多媒体课程制作软件。

(二)制作电脑程序和课件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环节

其一,在中药开心辞典程序中,要建立题库,并使题目分组,可以随机抽取与组合,题目要灵活多变,从不同角度考查学生掌握的情况。如资金充裕,可以设立闯关题库,对获胜一组给予中医科普或经典读物以资鼓励。其二,在诊室情境模拟…也动画制作过程中,在关键环节,比如关键症状、体征或医生的处理上随时可控,使学生有思考的时间,也可在暂停时段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派代表发表见解,教师在一旁启发和引导,帮助学生分析。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