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治理的现状及对策范文

时间:2023-07-07 17:34: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区治理的现状及对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区治理的现状及对策

篇1

>> 我国蔬菜大棚种植区农药的环境污染问题及防治对策初探 库尔勒市库尔勒香梨产业存在问题分析 新疆库尔勒市―开展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锦州市古塔区环境污染状况及对策建议 湖州市南浔区水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 盘锦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环境污染问题及防治对策研究 大棚蔬菜种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蔬菜大棚种植存在的问题及防治对策 大棚蔬菜种植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通化市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及防治对策 金华市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葫芦岛市近岸海域环境污染风险调查及对策研究 佛山市南海区水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研究 惠州市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研究 新疆库尔勒市的香梨产业及建议 库尔勒市非户籍人口定居意愿研究 张掖市甘州区地下水环境污染现状及保护对策 浅谈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及治理对策 城市居住环境污染问题及治理对策探讨 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及对策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2—3—29。

②化学农药(人们习惯称之为农药)是指经过机械粉碎、混合或稀释制成粉状、乳状和水状的化学农药制剂。包括化学农药杀虫剂、除草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农药原药,化学农药粉剂、可湿性粉剂、乳剂、水剂等混合农药制剂。但不包括微生物农药、生物化学农药。.2012—3—29。

③库尔勒英下乡蔬菜种植基地的蔬菜种植人员99%为外来汉族务工农民,在当地租种土地修建蔬菜

大棚,种植蔬菜为业。.2012—2—26。

④生物农药有五大优势:一是生物农药的毒性通常比传统农药低。二是选择性强,它们只对目的病虫和与其紧密相关的少数有机体起作用,而对人类、鸟类、其他昆虫和哺乳动物无害。三是低残留高效,很少量的生物农药即能发挥高效能作用,而且它通常能迅速分解,从总体上避免了由传统农药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四是不易产生抗药性。五是作为病虫综合防治项目IPMP (Inergrated pestmanagement programs)的一个组成成分,能极大地降低传统化学农药的使用,而不影响作物产量。http: //baike.

/view/54305.htm.2012—3—29。

参考文献:

[1]孙肖瑜,王静,金永堂.我国水环境农药污染现状及健康影响研究进展[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9,26(07): 649—652.

[2][3]唐东民,宗贵仪,唐勇.农药在土壤中的结合残留及其生态风险[J].四川环境,2011,30(02):115—118.

[4]丁素明,张晓辛.农药使用的污染因素及控制途径[J].中国农机化,2010,227(01):32—37.

[5]宋宁慧,卜元卿,单正军.农药对地表水污染状况研究概述[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0,26(01):49—57.

[6]孔朝辉,张慧芳.中药中农药残留的研究进展[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24):4894—4898.

[7]刘冬梅,李雨.农业污染防治的立法思考[J].世界农业,2008,346(02):21—24.

[8]王玉霞等.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及生物整治措施[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8,(4):69—70.

篇2

论文关键词 村改居 行政化 治理主体 社区自治

一、“村改居”的内涵

“村改居”随着社会经济和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应运而生,具体指的是:撤销以往的农村组织,更改为城市居民社区委员会,借助管理城市居民的方法,对“村改居”展开管理。从利益分配角度而言,“村改居”属于对社会利益的一种再分配形式,指的是:重新划定进程农民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利益分配形式。从政策上而言,“村改居”社区的居民属于城市人;但从实际利益角度而言,他们与真正的城市居民所享受的待遇有所不同。而“村改居”要切实保障“村改居”人员的基本权益,提高“村改居”人员的社会地位,使其享受到与城市居民一样的高品质、高水平的生活,最终实现“村改居“追求社会发展与进步的目标。

二、新型社区基本环境、治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基本现状

在城市化过程中,“村改居”社区在形式上已基本完成了由农民转变为居民,农村转变为社区,集体土地转变为国有土地,集体经济转变为股份经济的“四个转变”。虽然“村改居”在形式将村委会的牌子换成居委会,在角色上宣布农民变为城市居民,在居住形式上由散落居住的平房庭院变成环境优美,配套完善的城市高层小区,但在社区形态又表现出诸多乡村社区的特性,具有明显的过渡性,异质性和不稳定性。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村改居”社区的数量及其集聚的规模也将越来越庞大,并将成为未来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运行与治理状况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城市发展和社区管理的水平。通过对“村转居”社区调研发现,其“亦村亦城”的特点存在着诸多问题,严重制约和影响着社区治理的转型和发展以及社区居民的政治经济利益的实现。因此,发现目前“村改居”进程中的问题并对其进行深刻剖析,从而为探寻新型城市化发展的社区治理对策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二)新型社区治理现状及其中存在的问题

“村改居”这种新型的管理组织,随着社会经济和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应运而生,其成员由失去土地后的农民组成。“村改居”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组织,在实际运作过程,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村改居”是农村向城市过渡的一个特殊阶段,此时的“社区居委会”行政化色彩偏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组织机构行政化。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政府对居民委员会的定位实际上有偏差,居委会在内部设置和职能上,基本上仍按上下对口模式,被纳入政府的管理体系之内,并没有体现社区的实际情况和居民群众的实际需求进行设置,而居委会无论履行何种功能,都具有“金字塔式”行政化等级结构的组织特征,使居委会俨然貌似政府的派出机构,而不是群众性自治组织。有的政府部门,打着“某某工作进社区”的旗号,把工作延伸或直接推向社区,社区居委会便成了一根针,万事都要从这个根针的“针眼”穿过,于是居委会常常忙于上级督办的任务,致使居民自治管理的空间不断减少。

第二,人员安排的行政化。在实际工作中,现在社区居委会主要人员存在着“民选”和“街聘”的双重身份现象。一方面,“街聘”的方式明显提高了居委会干部的文化素质文化,使年龄结构年轻化,增强了居委会工作的活力,但也由于应聘人员年纪轻、社会经验不足以及就业求职心态的影响,存在对社区工作的责任心不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等问题,因而得不到社区成员的认同。另一方面,由于采取形式,居民对下派和招聘的居委会工作人员替代原有居民认同度高的工作人员,有被强加的感觉而产生抵触情绪,因此致使“街聘” 在选举中落选;此外,“街聘”的社区工作人员享受的待遇和保障与其他非聘人员之间的反差较大,也导致这些居委会干部的思想波动和工作上的攀比。

第三,组织职能的行政化。居委会在日常工作中偏向满足于完成上面布置的工作,而为居民群众需求考虑的职能越来越少。机关部门把社区居委会当作下属单位,把社区当成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装,上面大量的行政事务和社会事务集中在社区居委会头上。长此以往,居委会也从根本上忽略了原本的自治组织属性,把自己看成是政府组织的一员,把政府的行政力量和工作内容向下延伸,于是便造成了居委会在日常工作中偏向满足于完成上面布置的工作,而为居民群众需求考虑的职能越来越少。目前社区居委会所有工作几乎年年都有评比和考核,考核部门涉及党委、政府的几十个有关职能部门。这样,社区居委会及其成员的工作业绩主要取决于政府及各部门的认同,而不是社区居委会和居民群众的认可,这样就偏离了社区居委会作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自然属性和本质要求,与居委会制度安排的初衷已相去甚远。

第四,工作方式的行政化。社区居委会的主要工作就是解决社区问题、服务居民群众,但其工作方式行政化以后,在实际工作中根本无暇顾及居民群众的意见和需求,既不能很好地服务居民,也不能很好地与居民沟通,在工作中也得不到居民的支持。社区居委会的部分工作人员不适应社区工作的要求,在工作方式存在着机关化倾向,习惯于8小时坐班制,积极主动服务的少,在无形中拉大了社区同居民群众的距离。时间一长,这样的社区居委会也就得不到广大居民的认可。

2.居住环境的改变影响了居民参与自治的意识和热情。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和城市改造建设,居民的流动性加大,人们渐渐离开原来熟悉的生活环境,新的居住模式从客观上限制了社区居民之间能广泛而频繁的交往,形成了“老死不相往来”的状况。同时,社区居民在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都有很大差异。这也是现代社会人们很难象原来村落平房式的居住环境那样维持较长时间的联系,社区内邻里间的情感淡漠,影响了居民之间的交往,进而影响了居民的社区参与意识和热情。尽管“村改居”后,设置了社会为居民提供各项服务,但村民并未完全摆脱有事找村干部的心理依赖。此外,很多“村改居”的居民都具备较强的政治参与意识,但却未将意识付诸于行动。

3.社区自治组织发展速度比较缓慢。“村改居”社区的居民大多是失地的农民,该群体存在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不高等特征,对规章制度缺乏正确的了解,参与自治组织管理活动的意识不强。大部分居民都不了解社区的主要功能,尤其是外来人口,导致社区事务缺乏关注度。自发性的群体组织大多由具有共同爱好的居民组成,缺乏系统性的规划,其管理过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4.“单位制”的体制环境影响了社区参与的积极性。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位制”的后续影响制约着我国居民社区参与,由于各种利益和资源都集中在政府及其附属的单位中,个人的利益绝大部分都是依靠单位来实现,在利益和情感的依赖上基本没有“社区”的概念,居民的社区意识淡漠,导致普遍的社区参与积极性不高。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单位人”逐步转变为“社会人”,居民的利益关系逐渐由单位转入社区,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个人对单位的依赖。但居民的单位情结不会立即消逝,这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居民社区参与的积极性。

三、“村改居”社区问题的主要解决对策

“村改居”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组织,“村改居”随着社会经济和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应运而生。从当前“村改居”社区管理状况来看,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缺乏有效的规划。相关管理人员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做好社区管理改革工作。

(一)淡化社区的政治色彩,强化社会的服务功能

从街道社区当前的管理模式来看,基本遵循了至上而下的领导与被领导管理原则,即:社区受街道办事处的领导,按照街道办事处安排的任务行事,这不利于社会服务功能的发挥。对此,应该按照“政社分开”原则,重新定位政府与街道、社区之间的关系,为社会服务功能的有效发挥,提供良好环境。居委会的主要工作在于:通过行使管理职能,为社区居民提供各项服务,同时重新构建社区与基层政府之的关系。政府应转变自身对社区的指导方式,从政策、财务等方面支持社区工作,而不应该过度地干涉社区事务。作为社区服务管理人员,不仅要认真完成上级安排的各项任务,更重要的是强化自身的服务管理职能,切实为居民办好事、办实事,努力做好社区管理工作。

(二)健全社区居民政治参与制度,完善居民自治管理体系

社区自治管理工作的顺利展开,离不开制度支持,因为需要采取措施,健全社区相关管理制度。民主管理制度就是居民共同谈论下而制定的自治章程,该制度的用途在于还给居民监督权、客观地公布社区的重大事务。这样做不仅为居民自治设定了科学的标准,又促使工作的透明度得以提高。此外,社区应该努力营造民主的环境,方便居民进行自我管理以及自我服务创造,促使居民越来越依赖自我管理以及服务创造。

篇3

关键词:黔北地区 社区体育设施 调查分析 对策研究

公共体育设施是由政府投资或筹集社会资金兴建的,用于开展社会体育活动,满足广大群众进行体育锻炼或观赏运动竞技以及运动员训练、竞赛需求的体育馆、体育场、游泳池、城市公园等体育活动场所。包含贵州北部遵义十四县区的黔北地区,贵州省乌江北岸的重要经济文化及体育活动的中心,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全民健身的行列之中,原有的公共体育设施已显得捉襟见肘,难以满足人们的需要,一些深层次矛盾也逐渐显现。公共体育健身设施作为大众体育的基本载体之一,一直以来都是非常重要的,它的建设也关系到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而现在,政府逐渐退出了公共健身设施的市场,市区内公共健身设施大部分都由市场或者是私人开发商在掌控,市民的健身需求得不到保障。为此,对黔北地区市所辖十四县区进行调查,对当前公共体育设施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未来发展的具体思路,便显得越来越迫切。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黔北地区(红花岗区、汇川区、新蒲新区,怀仁市、赤水市,遵义县、凤岗、湄潭、桐梓、务川、绥阳、道真、余庆、正安、习水)三区九县二市,每一区或县针对性的各发放问卷60份,共计900份。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为保证课题按时高质量完成,课题组成员先后参考了社会调查、社区体育等方面的书刊和著作、期刊、杂志,收集了大量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加以详细的分类、归纳整理.为本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社会调查法。

①问卷调查法

课题组经反复论证并征询有关专家的意见,设计并发放问卷900份;回收90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846份,有效率94%。

②问卷的效度

调查问卷设计完成后,送至相关10名专家进行审查和评价,评审结果显示调查问卷的有效值为9.03(见表1),说明本研究的调查问卷有较高的效度。

③问卷的信度

本研究在2015年3月份随机抽取参与调查的群众20名进行测试――在复测中发检验问卷,两次测试的间隔时间为两周,并对测试的结果利用皮尔逊积差相关系数法进行检验,结果显示。调查问卷的信度值为R=0.88,说明本研究的调查问卷有较高的信度。

调查时间:2013年2月至4月

④个案访谈法

课题组成员深入基层个别社区与主管社区文化体育事业的领导、文化站负责人员进行了专门访谈。

(3)数理统计法。

课题组对收集的调查问卷所有数据利用EXCELL,SPSS进行了系统地分析,结果真实可靠。

(4)逻辑分析法。

在数理分析基础上运用哲学思维方法及社会学有关理论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理性思考,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二.结果统计与分析

1.对被调查人员年龄的调查统计分析

根据调查统计,36―45岁占被调查人员的60.28%.46―55岁的占被调查人员的18.79%,这两者占被调查人员的近80%。36―55岁的人是事业与家庭处于稳定时期,所以此问卷能代表黔北地区的普遍情况,能支撑本研究的结论。

2.黔北地区居民经济收入的调查统计

根据调查统计得出17.34%的人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69%的人月工资在1000―3000元,12.17%的人月工资在3000―6000元,1.49%的人月收入高于6000元,由此可见铜川市市民经济收入偏低(参考2014年贵州省个人年平均工资37929元),决定愿意花钱参加体育活动的人较少。

3.对黔北地区居民每周参加体育活动次数的调查统计

根据调查统计得出黔北地区居民每周能保持3次及以上参加体育活动的仅占25.4%,每周能保持2次的占10.1%,每周坚持锻炼一次的占29.7%,不固定锻炼的占52.6%,从来不锻炼的占8.1%,说明了铜川市市民参加体育活动的随意性和不科学性。

4.对黔北地区居民参加体育活动主要场所的调查统计(见表2)

根据调查统计显示黔北地区居民愿意花钱参与锻炼的人很少,基本上都集中在社区广场和周边公园(部分居民活动场所有所重复)。

5.黔北地区市民对社区健身器材使用情况的调查统计

根据调查统计得出,经常会使用社区健身器材的市民只占14.89%,85%还多的人偶尔或从未使用过社区健身器材,黔北地区居民对社区体育器材使用率不高。

6.关于社区健身设施对市民开展健身活动有无帮助的调查统计

根据调查得出参加锻炼的市民有79%认为社区体育设施对自己身体锻炼是有帮助的,10.5%认为效果不明显,只有8.5%认为社区体育设施对自己身体锻炼没帮助。由此可见黔北地区居民主要的健身器材是靠社区提供的体育设施。

7.对黔北社区体育设施室内(外)的调查统计

根据调查统计得出75.40%为露天、22.82%露天有遮阳、1.77%为室内,说明室内体育健身设施明显不足,不能满足市民雨雪天和寒冷季节锻炼的需求。

8.对黔北地区居民对社区体育设施满意程度的调查统计

根据调查统计得出4.65%的市民表示满意、76.23%的市民表示一般、19.12%表示不满意或很不满意,说明黔北地区居民对社区体育设施满意程度不高,可见黔北地区居社区体育设施不能满足广大市民参加锻炼的需求。

9.对社区内体育设施种类的调查统计(见表3)

根据调查统计显示社区内体育设施种类太少,不能满足大家锻炼的需求。

10.对黔北社区体育设施共享的调查统计

根据调查得出黔北地区社区体育设施只有11.7%能够完全共享,69.6%的体育设施很少或者说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共享,18.7%的体育设施完全没有共享。这说明黔北地区社区体育设施造成了很大的资源浪费。

三.结论与建议

1.有计划发展体育设施规模,不断完善体育设施种类。有关部门应结合黔北当地的情况,不断增加公益性的体育活动场所,特别是社区与周边公园的体育活动设施,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并不断降低或减免收费性的运动项目。

2.开展健身宣传,提倡文明生活,树立健康理念。从黔北地区居民周参加体育活动的次数调查得出,当地居民坚持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特点是参与人数不多、规律性差、缺乏科学指导等,建议相关部门要投入一定精力,加大体育健康知识的宣传力度,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理念,增强体育锻炼的意识。

3.合理规划体育设施布局,共享资源减少浪费。现有的体育设施主要分布在市中心公园和体育场,社区内体育设施建设很少或地方过于狭小,不利于广大市民参与锻炼,现有较好的的体育设施很少共享,造成很大程度上的资源浪费。建议黔北有关部门合理规划体育设施布局,出台现有特别是室内体育设施资源共享的政策方案。

4.减少体育锻炼中个人的经费投入,提高广大群众的参与率。铜川市市民普遍经济收入偏低。有些体育场地收费是导致市民参与率不高的主要原因,建议减少体育锻炼中个人的经费投入,提高广大市民参加体育运动的参与率。

5.加大室内活动场地建设,覆盖锻炼盲区,提高锻炼质量。社区体育场地室内外调查统计得出,室内体育健身场地明显不足,不能满足市民在雨雪天和寒冷季节锻炼的需求;建议有关部门加大室内场地的建设.覆盖锻炼盲区并充分合理的运用,提高市民锻炼质量,满足更多市民参与体育活动的需求。

6.配备专业的社区体育健身指导员,科学指导群众健身活动。从黔北地区居民对社区建设器材使用情况和使用方法的调查统计得出,市民对社区体育器材使用率不高主要是因对使用方法的不了解,建议在社区配备专业的体育健身指导员可以组织指导市民参与体育锻炼,提高锻炼质量。

7.创造良好环境,吸引广大群众参与健身。根据调查社区内主干道基本被机动车占据,仅有的建设场地只有很小一片地方并有的已年久失修破坏严重。造成广大市民无处锻炼的现状。建议应加大社区体育设施的投入和环境治理,满足市民锻炼需求,使体育设施融人大自然。

参考文献

[1]降艳茹、卢耿华、郑文海等:《陕西省乡镇体育设施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四》,《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2]饶传坤:《城市社区体育设施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以杭州市城西居住区为例》,《中国体育科技》,2007年第1期。

[3]刘战红、李阳福:《长沙市社区体育设施现状与对策》,《长沙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4]李绕天:《我国城市社区与学校体育设施共享的影响因素及模式构建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李钢、季庆宪:《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学校体育设施现状的调查》,《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3第1期。

[6]都胜君:《城市大众体育设施规划设计策略研究》,南京工业大学,2006年6月。

篇4

关键词:社区;垃圾分类;对策

中图分类号:R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02

引言

人类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垃圾,随着城市人口日益增加,社区垃圾分类工作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我国从2004年城市垃圾产量就超过美国居世界首位,且以每年10%的速度继续增长。垃圾处理已成为城市管理、环境建设乃至经济社会发展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目前,垃圾处理手段主要有直接堆放、填埋、焚烧和分类回收。因此,垃圾分类处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社区垃圾分类处理更是成为从源头破解垃圾围城和污染的治本之策。当前,把垃圾源头分类作为社区治理的重要内容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垃圾分类的概念及进行社区垃圾分类的必要性

1.垃圾分类的概念

垃圾分类就是将垃圾分别投放,并通过分类清运和回收使之重新变成资源。大致是根据垃圾的成分构成、产生量,结合本地垃圾的资源利用和处理方式来进行分类。

2.进行社区垃圾分类的必要性

根据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年产量超过1.5亿吨,并且以每年8%~10%的速度递增,目前全国城市生活垃圾累积堆存量已达70亿吨,占地约80多万亩。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的生活垃圾采用传统的直接堆放、填埋、焚烧等方式,这种粗放的处理方式不仅浪费了垃圾中的有用成分,而且增加了垃圾处理困难,破坏环境,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因此,实行社区垃圾分类管理,有利于推动城市垃圾资源的循环利用,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湖州市吴兴区社区垃圾分类现状

1.社区垃圾的主要成分

通过查阅资料,笔者得知,社区垃圾的主要来源是食物残渣,约占31%,其次是包装袋以及包装盒等干垃圾,占23%左右,最少的是废旧电池和电子产品垃圾,占7%。厨房垃圾占生活垃圾的比例最大。

2.湖州市吴兴区社区实施垃圾分类的办法

早在前几年,湖州市就开始投入人力物力财力,逐步用分类垃圾箱代替传统垃圾箱。2010年,围绕打造“富饶、秀美、宜居、乐活的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创建目标,湖州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决定,在市区实行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直运、处置。试点工作于2010年10月起开始启动,选择市区莲花庄小区、金色地中海等14个环境良好、条件较成熟、物业服务较好的小区,共10000余户,约3万人。同时,在市行政中心和建设、环保、卫生、教育4个系统机关部门和下属企事业单位,分别组织开展部门单位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置,参加试点的单位共66个。

本着“简便易行、以人为本、循序渐进”的指导原则,在学习借鉴日本、美国、台湾、杭州等国内外垃圾分类经验后,按照《湖州市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置及直运规划》,我市制定了“大类粗分、通俗易懂、环保节能”的分类原则,把生活垃圾分成了厨房垃圾、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四类。

湖州市吴兴区社区垃圾分类的具体情况如下:

第一,垃圾袋和垃圾桶的发放:由社区工作人员向试点社区居民发放垃圾分类专用的环保型垃圾袋和桶。第二,家庭分拣:由居民自行在家对产生的生活垃圾进行分类,之后将其分别投入到家中的标有垃圾分类解释图的小垃圾桶内。第三,分类投放:居民对家中分类完毕的垃圾用塑料袋封口后,投放到社区有标识分类的大垃圾桶中。第四,分类收运:社区保洁员在规定时间把大垃圾桶拖到集中点,环卫部门在8:30后进入小区在垃圾桶的集中点,分别收运厨房垃圾和其它垃圾,待垃圾收运完毕,由小区保洁员对垃圾桶进行清洗干净后复位。

三、湖州市吴兴区社区居民对垃圾分类意识的调查

通过对湖州市吴兴区几个垃圾分类试点社区和普通社区走访了解,笔者得知,居民的垃圾分类行为仍不够规范。

1.试点社区中垃圾分类的情况

这些社区中不少市民已经具备一些垃圾分类知识,也有了自觉分类的意识。但是其分类投放的准确性不够。在当前环保垃圾袋免费且每月保证使用量的情况下,不少居民仍在大量使用从超市购物、菜场买菜取得的其它非环保型塑料袋。

2.普通社区中垃圾分类的情况

在对未进行社区垃圾分类的社区走访过程中,笔者发现这些社区有的仅将社区中的垃圾桶分为可回收垃圾桶与不可回收垃圾桶,有的只用一个垃圾桶混装社区的各种生活垃圾。居民大多将可回收的垃圾卖给社区附近的废品回收人员,社区的垃圾桶中仍然混装着各种生活垃圾。

四、研究湖州市吴兴区社区垃圾分类推行中存在的问题

1.垃圾分类注重规章制度层面,缺乏可操作性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垃圾分类作为保护环境的一个重要内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中都有明文体现。但我国目前还没有针对分类和减量方面的专用法规,只有一些指导性的条文,且均缺乏对垃圾如何分类、如何收集和处置等实施细则的规定。分类责任主体模糊,垃圾分类缺乏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总体可操作性较差。

2.垃圾分类标准制定不够详细,居民各自对垃圾分类的标准有待统一

通过问卷调查,笔者了解到,居民对“可回收垃圾”中的“回收”二字的理解仅仅是凭自己的生活经验。这使得居民的投放垃圾选择不一样,从而达不到垃圾分类的效果。

3.部分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

在各个家庭中,进行家务活动的大多为老人、中年人,此类人群往往文化素质不够高,对垃圾分类的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在他们看来,社区免费发放垃圾筒、垃圾袋仅仅是为自己省去购买垃圾袋的费用,其中不少家庭仍会使用从各大超市、菜场采购回来后的普通垃圾袋。

4.部分居民对垃圾分类的意愿较强,但正确率不高

当然,也有不少居民大力支持配合垃圾分类工作。他们在家中会对垃圾进行分类投放,投放的正确率却不能保证。尽管社区会通过自制宣传海报对垃圾分类知识进行普及,但自制的宣传海报常有疏漏。比如厨余垃圾是指厨房做菜或日常饮食剩下的垃圾,但例如装豆腐的豆腐盒就不属于厨余垃圾。加之中国市面上的产品目前不标明其属于何种垃圾,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居民正确投放垃圾的难度。

5.宣传方式单一、力度小

垃圾分类的宣传主要在社区进行,这样的宣传方式较为单一,影响力有限。政府缺乏监督,宣传力度不足,未能在社会上引起重视。同时,大众媒体的支持力度远远不够,垃圾分类在深度、广度、频繁度上急需加强。

五、针对湖州市吴兴区社区垃圾分类的现状提出管理对策

1.深化法规操作性,加强配套制度政策研究

应结合湖州市的自身情况,具体制订操作性强的制度规定和实施细则。据报道,广州有望在2010年8月前出台全国首个垃圾分类管理规定,对分时段收运、处罚等都有较细致规定阁;北京将在目前l8个区县600个小区试点垃圾分类的基础上,尝试通过立法来深化垃圾分类。因此湖州可在借鉴国内外特别是广州、北京实践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拟定垃圾分类管理规定来提升垃圾分类的法律地位,并辅之以配套的政策研究,明确责任主体。

2.统一完善垃圾分类标准

抽象的分类概念不利于居民对垃圾分类的理解和具体操作实施。因此在垃圾分类工作尚未成熟的阶段,分类类别应以方便公众理解和投放为主。对社区的垃圾分类划分标准应符合社区实际情况。如对废报纸、塑料瓶等便于积攒和堆积、回收价值较高的垃圾,不需要配备专门的分类收集设施。但对碎玻璃、碎纸张、塑料薄膜等回收难度较大、回收价值较低的废弃物,应配备标志明确的专用器具或定期上门回收,方便居民分类投放,促进公众对分类的积极性。

3.加强多渠道宣传教育,公众参与

目前除垃圾处置场周边居民外,一般公众对垃圾末端处置场所的环境难以有切身感受。因此在保障安全的情况下,逐步对公众开放处置设施,如组织周边的小区居民、学校等参观考察,让公众切身参与直接了解垃圾处置的相关信息,增加透明度,这将会提高公众的配合度和支持度。对于垃圾分类的宣传,不应局限在社区内部,政府应当出台垃圾分类的宣传手册,增大垃圾分类的普及面。大众媒体也应广泛宣传垃圾分类教育工作。学校、各单位也应进行大力宣传。在分类初期,真正能正确分类投放垃圾的公众极少,加上垃圾袋装化等客观因素,分类实行难度较大,操作成本高,违法成本低。当群体中大部分做不到分类,就会由于“从众心理”和“法不责众”,进一步增加分类实施的难度。因此在开展分类初期,必须通过设置专项的垃圾分类指导员或志愿者来辅助。

4.建立垃圾分类专用垃圾袋编号体系

社区可以在每月发放给居民的垃圾袋上进行编号,使每户人家的垃圾袋都有特定编号,有利于追踪工作。开展判断垃圾分类正确与否的社区活动。通过政府补贴,对正确进行垃圾分类的居民给予奖励,对无视垃圾分类的居民予以告诫。荣辱之心人皆有之,通过这样的措施,可以让那些无视垃圾分类的居民在舆论的监督下进行垃圾分类。

六、结束语

垃圾分类是一个社会问题,应举权社会之力,由政府、社会、家庭共同来参与。社区垃圾分类管理涉及诸多因素,而居民的参与意愿、参与程度直接影响影响到垃圾分类政策实施的成败。根据行为主义理论,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管理的行为既受到经济人理性、环保意识不强等内在因素影响,也受到政府责任意识缺失等外在因素影响。激发公民参与热情、提高政策执行效果要积极发挥舆论宣传、非政府组织和法律制度规范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丽.上海市垃圾分类工作瓶颈及对策分析[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10(3):24-28.

[2]陈全,瞿志龙.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研究现状[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3(12):25-29.

[3]邓俊,徐琬莹,周传斌.北京市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实效调查及其长效管理机制研究[J].环境科学2013(1):395-400.

[4]胡倩雨,陈超,黄盈盈,和增辉.上海市城市社区推行垃圾分类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措施[J].2012(3):164-167.

[5]刘国卿,刘德全,李志刚,罗奇,金玲玉.深圳市垃圾分类现状和对策研究[J].环境卫生工程,2012(4):43-44,48.

[6]刘妍,殷洁.南京市垃圾分类体系试行现状与改善建议[J].山西建筑,2013(31):224-226.

[7]鲁先锋.垃圾分类管理中的外压机制与诱导机制[J].城市问题,2013(1):86-91.

[8]沈颖青.我国垃圾分类现状及对策建议[J].北方环境2011(8):13-14.

[9]吴叔超,李新辉.国内外生活垃圾源头分类研究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J].环境卫生工程2010(5):36-38.

[10]赵静,鲁先锋.城市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管理的障碍与对策研究-以杭州市为例[J].工业安全与环保,2013(10):62-64.

[11]岳金柱.从社区破解垃圾分类处理之困[J].社区,2010(16):10-13.

[12]杨婧恂,韩霞,张金龙.我国垃圾分类处理现状及原因分析――兼谈与日本相关制度的比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18):132-133.

[13]杨春柳.以政府为主导从专业管理到专业监督――房山区垃圾分类管理探索[J].城市管理与科技,2011(13):71-73.

[14]熊辉,林柏伟,程晓懿,李佑智,檀炎,杨海燕.中小型城市垃圾分类管理模式探讨[J].环境卫生工程,2011(2):35-37,40.

篇5

关键词:青年社会组织;研究现状;未来展望

中图分类号:D4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2-0177-02

目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问题的增多,社会组织的培育与发展已日渐受到政府及社会的关注。而青年社会组织已渐成为社会组织中的创新主体,如国内较为成功的如徐州汉唐公益、成都爱思青年等社会组织。2016年,中央下拨2亿元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且地方政府及企业对社会组织的资助力度不断加大。因此,对于青年社会组织概念的界定、培育与发展、相关问题及对策的研究,以及对青年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探索已成为相关学者的研究热点。但与此同时,青年社会组织的发展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分析这些问题的成因并提出对策,对于我国青年社会组织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青年社会组织的研究概况

在知网中,关于青年社会组织研究的文献共检索到75篇,从时间分布上看,主要集中在2010―2016年,其中,2010―2013年每年文献数量在1―7篇,2014年15篇,2015年24篇,2016年年初至6月为止有19篇。可见,近年来青年社会组织逐渐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热点。

从地域分布来看,绝大多数研究来自东部地区,少部分研究来自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尚未开展方面研究。

从研究方法来看,仅有两篇文献使用了定量方法研究分析,剩余文献的多数均采用定性研究方法。

从研究方向、研究视角来看,主要由以下四个研究方向:一是共青团与青年社会组织的关系研究:主要研究共青团与青年社会组织在新常态下关系发展应具备的特点,以及共青团对青年社会组织的培育与发展作用,并指出目前共青团与青年社会组织的联动关系不够广泛深入这一确切问题(徐灿荣,2015)。二是青年社会组织功能发挥研究:主要研究青年社会组织具备的社会功能以及如何良好地发挥该社会功能,具体包括青年社会组织如何参与社会治理、参与城市社区治理、以及如何促进就业的研究(童潇,2015)。三是青年社会组织的培育(支持、扶持)研究:主要研究对于青年社会组织有效的培育路径、支持体系、扶持政策、孵化平台等。并将主要目光集中于青年社会组织的资源培育与组织结构、制度的构建(刘鸿方,2016)。四是青年社会组织的困境分析与对策建议研究:主要研究青年社会组织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及对策(赵亚静、姜力丹,2016)。

二、青年社会组织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青年社会组织发展困境分析与建议

目前,我国青年社会组织发展受外部、内部等多重因素影响,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问题。综述相关文献,可将此类研究的影响因素分为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治理因素。

外部环境因素影响:一是管理体制。在现行管理体制下,行政化色彩相对浓厚,使得准入前严格限制、审核检验多,而准入后则业务上的行政指导和服务较少。这样的管理体制不利于政府与青年社会组织之间的沟通交流,以及青年社会组织自身的发展。二是政策导向及社会认知度。一方面,已经制定的扶持青年社会组织发展的制度、政策得不到真正落实;另一方面,政府对青年社会组织社会管理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对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引导不够;与此同时,青年社会组织社会认同知低、公信力缺乏。三是政府与青年社会组织有效对接的枢纽力量急需发展。目前大多数枢纽型社会组织处于半官方半民间状态,与政府的关系较为模糊;且专门培育青年社会组织的枢纽型社会组织较为稀缺,青年社会组织缺乏与政府的交流的合适渠道。

内部治理影响因素如下:一是多数青年社会组织在持续发展上面临着“四缺”问题,即欠缺资金、人才、场地和规模。青年社会组织有着与社会组织同样的发展困境,而因其成员较为年轻,更为缺乏社会资本,在资金与人才方面,受限更大。二是多数青年社会组织在持续发展中缺乏现代社会组织理念,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管理效率不高。由于其成员因兴趣等原因结缘,青年社会组织人情味更浓,缺乏必要的规章制度,或即使建立了规章制度,但执行度不高,导致其发展缓慢,人员流动性大。

(二)青年社会组织培育路径探索

关于青年社会组织培育路径的探索主要有两类研究:社会组织孵化平台的发展与推广;对培育青年社会组织的模式和有效经验的分析及对青年社会组织支持体系的构建。

关于社会组织孵化平台的发展与推广:目前,社会组织孵化平台的发展存在以下困境:制度缺失、孵化模式存在风险、资源支持不足、社会认知存在偏差。其中,旨在完善社会组织孵化而提出的对策有:提升社会组织孵化平台作用;创建社会组织孵化平台,有效整合资源;营造良好的政府支持环境;加强完善社会组织的组织建设。

关于对培育青年社会组织的模式和有效经验的分析及对青年社会组织支持体系的构建,此类研究认为,社会公益活动可以成为基层团建的重要活动内容,支持与发展青年社会组织可以成为体制内团建的创新型工作方式。支持青年社会组织发展,对于党团建设非常有帮助。而关于青年社会组织支持体系构建的建议有:将社会组织工作纳为各级党建工作内容;大力推进政府购买行动及其改革;建立评估监督机制;推动形成公益组织购买专项。

而关于青年社会组织支持体系构建的建议有:将社会组织工作纳为各级党建工作内容;大力推进政府购买行动及其改革;建立评估监督机制;推动形成公益组织购买专项。

(三)青年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

青年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特征与特点:童潇(2016)认为,青年社会组织的参与领域丰富多样;在资金来源上,自筹与外引兼具;参与态度较为积极并日趋火热;活动场所以一区县及社区为中心,共青团在青年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过程中发挥枢纽引领作用。

关于青年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功能进一步发展的相关思路建议:(1)发育主体,即推动青年社会组织发展成为具备相应资质和能力的社会主体。(2)释放空间,即推动社会治理领域向青年社会组织开放,能够给予青年社会组织相应机会,放宽青年社会组织准入门槛,充分信任青年社会组织。(3)完善政策,主要可立足于下述四个方面:一是推进以孵化园、孵化器为支撑的青年社会组织基地建设;二是大力推进青年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建立相应的信息体制和机制,扎实推进青年社会组织规范化评估工作,开展提高组织能力的培训;三是加强外部监管体系建设;四是建立青年社会组织扶持基金。(4)完善平台,主要是可以推进青年公益创投平台、供求对接平台和众筹平台三项平台的搭建工作,解决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刘春蕾,2016)。

三、青年社会组织的研究评析与未来展望

(一)对现有研究的评价

在概念界定方面,由于目前对青年社会组织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不同的学者在研究时存在概念混淆的情况,将青年社会组织等同于社会组织。如黄科瑞、潘永弟对百色青年社会组织的定义中,并没有明确青年社会组织是否是社会组织,而黄婷婷也只对青年社会组织做了一个概念界定,并未提出明确的界定。

在发展困境的研究方面,以往研究集中于对青年社会组织发展困境的列举与描述性分析,缺乏对其内在因素的分析,且对于此类影响因素的分析中,主要是定性分析,缺乏以数据分析为基础的定量研究,对于主要的影响因素尚不清楚。

在青年社会组织的培育探索上,虽然学界对已有的孵化模式的风险已有研究,但尚未提出完善的新型孵化模式,在社会组织的培育问题上,孵化器平台的发展并非唯一路径,更应培育与发挥青年社会组织自身所具备的支持体系。

(二)未来研究展望

目前,学界无论是对青年社会组织的发展模式研究、困境及对策研究,还是对其功能的探究,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便是,青年社会组织的生存问题。既便是目前的公益创投和政府购买,社会组织的发展还是离不开政府政策及资金支持,而社会组织作为独立的第三部门,其生存与发展不能长期依赖于政府和企业的扶持。实现社会组织的自盈利,即社会组织能够为创建或运营社会组织者提供工资支持并实现组织的自运行或转型为社会企业。而青年作为社会创业与创新的主体,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下,通过创建或运营青年社会组织来进行创业或就业具备较好的前景,其行为本身便实现了较高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课题组,刘俊彦.我国城市青年社会组织发展状况研究报告[J].青年学报,2014,(4):41-49.

[2] 黄科瑞,潘永弟.百色青年社会组织建设和发展状况研究[J].百色学院学报,2014,(6):126-131.

[3] 石国亮,王玲雪.青年社会组织发展的政策环境与政策建议[J].中国青年研究,2015,(2):40-45.

[4] 浙江省团校课题组,王雁.激发青年社会组织活力的体制机制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青少年研究与实践,2015,(2):67-75.

[5] 叶城均.青年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路径[J].经营与管理,2015,(6):16-18.

[6] 童潇.青年社会组织参与城市社会治理:演进、特征与推进路径[J].中国青年研究,2015,(8):31-36.

[7] .国外社会组织促进青年就业与创业的经验和启示[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6,(2):116-121.

[8] 赵亚静,姜力丹.青年社会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破解之策[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94-99.

[9] 覃警荣.广西青年社会组织、青年创业就业工作现状调研[J].人力资源管理,2016,(2):152.

[10] 黄婷婷.我国青年社会组织发展趋向探析[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6,(1):81-86.

篇6

关键词:城市 水体 污染物 治理措施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人口的集聚,城市内河水质的改善成为污染治理的一大难题。本文以南京市建邺区幸福河为例,浅谈城市内河的治理对策。

1、城市内河水环境特征

南京建邺区幸福河东起南河,西至江东路,全长2200米,东端至市机站泵站处,西端至江东中路止,河流经过文体路、南湖路、湖西街以及云锦路。河道横穿整个建邺老城整合区,担负着沿河两岸多个社区的汛期汇水、排水任务,是典型的城市内河。

河流沿岸多为规划较早的老旧社区,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中,且河水不流动,直接导致喝水黑臭,污染严重。后因城市建设,幸福河中段与其他城市内河连通,使得污染加重。随着城市建设与发展,排入幸福河的污水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2、主要污染源及污染物

2.1生活垃圾及生活污水

随着城市发展,幸福河周边人口不断聚集,产生大量的生活垃圾及生活污水,大量的污水及垃圾渗滤液不断排入河中,使得水质持续恶化。且进入河流的污染物质随季节变化。生活垃圾的随意丢弃,造成河水浊度增加,水中悬浮固体量增多,使得溶解性无机盐浓度增加。

2.2畜禽养殖污染

河流沿岸的禽畜养殖业,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较低,使得河水污染加剧且污染源点多,面广、治理难度大。

综上,大量氮和磷随污水进入水体后,发生一系列转化过程,幸福河水体已出现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是一个自然过程,也是水体衰老的一种表现,对于幸福河来说,水体富营养化更加剧了幸福河的污染。幸福河沿岸人口增多,污水排放量的增大又加速了河水富营养化的过程,污水中的营养物质使得藻类等浮游生物过量增长,水中溶解氧含量降低,水质进一步恶化。

3、治理措施

城市内河分支较多,地形复杂且水系循环慢,以幸福河为实例,给出以下治理措施。

3.1 “纳米气泡”技术

幸福河的治理过程中,采用了一种新型的污水处理技术――“纳米气泡”技术。纳米气泡在水体中的增氧作用的效率相当高,仅数小时就可以使较大范围内的水体溶解氧迅速提高。这是因为纳米气泡的表面积能有效增大,如0.1cm的大气泡分散成100nm微气泡,表面积增大10000倍,气泡的表面能也从0.1卡增大到5-10卡,表面能的增大及气泡内能量增大可以加强表面氧化反应,可以提高氧的利用率,一个功率仅数百瓦的微细气泡发生器能使直径200m范围内河水中的溶解氧从4mg增加到11mg,而同时使水体中的化学需氧量(COD)降低。对于治理污水,“纳米气泡技术”不仅能增加其溶解氧,还能清淤、截污,利用这种新技术,幸福河的水质明显改善,但是长期操作性不强。

3.2 生态护岸技术

河流沿岸的不合理利用会导致水土流水,对水体有很大影响。应实行生态护岸技术可以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生态护岸技术能很好的修复河流生态,对水陆生态系统的物流、能流、生物流发挥着廊道、过滤器和天然屏障的功能。在治理水土流失、加固堤岸、增加动植物种类、调节微气候和美化环境方面都有着巨大作用。生态护岸依据其使用的主要护岸材料分为植被护岸、木材护岸和石材护岸三种类型。

3.2.1植被护岸

植被护岸是生态护岸中比较重要的一种形式,自然型护岸不仅种植植被,还采用石材、木材等天然材料。草皮护坡是直接在土坡上种植草,或是以草为主体,兼用土工织物加固。因为单纯的草皮护坡适用于坡度较小的岸坡,因此十分适合幸福河河边使用,在坡面上一般采用草皮植物的复合型护坡。还有一种网垫植被复合型护坡一般用以聚乙烯或聚丙烯等高分子材料制成的网垫,其综合了水工网和植被护坡的优点,大大提高了边坡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3.2.2木材护坡

常用的木材有圆木,在幸福河边也可用处理过的圆木相互交错形成箱形结构,扦插活枝条,这样不仅能形成自然型景观,美化了环境,枝条发育后的根系还能具有土体加筋功能。

3.2.3石材护坡

抛石措施在国内外河道整治工程中应用十分广泛。在传统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植被等措施,抛石能达到兼顾加强和改善河岸栖息的目的。石材护岸技术施工简单,块石适应性强,已抛块对河道岸坡和河床的后期变形可作自我调整。

3.3 畜禽养殖污染预控措施

河道沿岸禁止圈棚饲养畜禽,畜禽排泄物直接排入河道,对河水水质的影响很大。2011年制定的《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办法》、《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及《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明确规定了农畜禽污染物的排放标准。

3.4 引水换水

将城市外部河流较好的水源引入城市内河,实施换水冲洗,城市内河水体将得到改善,且一段时间内可保持较好的水平。

3.5 河道截污

河道截污,也就是将通往幸福河的排污管进行封闭,使生活污水不能进入水体,切断了污水源,将河道内所有的排污管全部封堵,可使水体污染暂时得到缓解。

3.6 雨污分流

要想彻底解决城市污染的问题,如何处理生活污水是一大难题。雨污分流工程后雨水和污水被分开收集。雨水中的污染较少,可以直接处理后排入河流中,而污水则可以经过后处理再利用。雨污分流工程量较大,因此收效时间较长。

4、小结

城市内河的污染使得沿岸居民深受其害,使得城市内河的污染治理不仅是一项环保工程,更是一项民生工程。从沿岸污染源入手,针对不同污染物类型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同时做好河道岸坡整治、绿化建设、景观改造、水质改善、生态治理等等相关工作,彻底改变城市内河黑臭的面貌。

参考文献

[1]邢媛媛.在河边,恨不得戴上防毒面具[N].扬子晚报,2012-4-22(A8)

[2]王金梅,薛叙明.水污染控制技术[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7.5-9

[3]邱丹,吴昊.江苏淮河流域面源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A]现代环境监测论坛论文集[C].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南京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编辑部2005-11-10-11.446-449

[4] 郑最胜,李南方.《纳米气泡简介》[J].化学教学,2008,(3):41-43

篇7

基于顾客视角的体验营销嵌入性研究 郭盼,马建军

连锁快餐店快餐营销策略分析 余翔

基于SWOT分析的重庆服装品牌建设对策研究 徐晔

政府在绿色物流发展中的作用 李雅

浅析中小物流运输企业应对运输空驶的措施 王彩霞

浅谈我国军需品物流 林琰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成因分析与解决措施 纪霞

文化之于礼仪——日本文化与商务礼仪 徐泽

外国商标名中文翻译研究现状与展望 王利娜

电子商务购物平台电子服务质量研究 卢嫣,刘亚峥

长白山地区人文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崔阳

清远市"三引进"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肖建成

洋浦保税港区设立国际期货保税交割仓储专区的构想 刘恩潭

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对策探讨——以黑龙江省为例 吴晓娟,宣琳琳

公益旅游在我国的兴起和发展探究 黄子燕

基于灰色系统的房地产市场供求预测 贾小妮

我国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刘文华,唐志红

论我国涉外遗嘱继承法律关系立法的框架设计 李卓

虚假广告代言人法律责任探究 张太保

诉讼时效适用问题的探讨 张光全

对新《劳动合同法》下的"劳动力成本优势"的思考——以中国的制造业为例 管彦芳

债权人参与于公司治理的法律问题思考 陈桂华

论现代医院人际关系的演变及特点 郑海,王志杰

虚拟培训组织在邮政培训中的应用——以河北省张家口市邮政局为例 刘娟,郭万金,付宝珍

投资人对风险投资家的制约机制研究 刘降斌

论ERP实施中企业基层员工的重要作用 周欲东,林厚文

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绩效探讨 朱斌

澳门建筑公司员工的薪酬与激励 成达建,王嘉华

海南大中型企业总会计师制度建设研究 林燕飞

建筑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探究 赵雪,刘重

会计本科教学体系改革探讨 董凤莉

运用财务比率做好财务诊断 王浩良

浅析不能抵扣增值税会计处理 沈沐风

基于过度自信的行为金融研究综述 李银环

基于RBF神经网络的权证价格预测 冀雨潇

消费金融公司风险分析及对策 王宁

统筹城乡视域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 王胜

社会网络分析及其在虚拟社区成员位置研究中的应用 高蕾,武玉英

生态社会主义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启示 孙明媚

论新税收优惠政策体现的企业社会责任 锁放

完善我国"大部制"改革的思考 李红星

"空心村"现象成因及整治措施科学分析 李铮

我国住房公积金保值增值体系构建探讨 李厚强

《网络营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张秀英

浅议"活教育"思想在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中的运用 田志强

浅谈案例教学法在管理教学中的作用 赵平,李惠珍,焦敏

人均消费影响因素回归分析及政策建议 覃朝晖

基于马尔可夫模型的市场预测和决策方法 陶怡

制造业中小企业产业升级中的金融交持研究 李芸

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功能定位研究 裴松,苏冰

企业间知识转移类型与创新类型的关系研究 万珊,董广茂,张江涛

公地悲剧的不动点与理性思考 陶锋,邢会歌

天津市企业竞争情报系统应用调查与分析 仲丛友

论儒家文化对现代广告的影响 敖翔宇,刘红朝

在商场中数据安全管理方案的分析 周芝田

基于"场协同"理论的商场休息空间的审美环境塑造 吴俭涛

核心技术联盟的内涵与特征分析 薛昊

基于DEA模型的模糊评判方法在企业核心竞争力中的应用 胡泽容

对我国集团公司财务控制的思考 白云

论国企资产清查 张晓峰

浅谈软件项目管理中的阶段收尾管理 王倩,杨晓光

企业流程再造应确立的几个管理理念 范兴昌

供应链单链协同信息的研究 陈君,刘晓松

国内企业供应链战略联盟运行问题探析 李文辉

浅谈信息技术条件下企业内部控制 赵李东,刘洪锋,袁宏杰

论信息社会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购策略 陈秀华

对企业资本运营与扩张的一点思考 郭效丁

浅析物业管理在商业物业中的价值 应佐萍

中国家族企业治理结构现状及优化建议 郭磊

浅析20世纪德国新自由主义对我国当前经济建设的启示 孙雪峰

现代管理:浅析企业战略创新 张亮亮,冯家平

试论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 袁秀良

浅析"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影响 《浅析"新化共管理运动"的影响》课题组

企业成长危机与内控测评研究 张永智,张继松

项目管理前沿问题研究——和谐管理 刘炳南,赵猛,王一飞

浅析企业经济环境变化与成本管理模式的路径依赖 冯文红,徐岩,王丽新

ERP系统下的审计风险防范 彭涛

作业成本法在信用合作社成本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黄恺光

基于关联分析的数据挖掘在CRM中的应用 沈晓平,陈建斌

企业社会责任(CSR)绩效评估方法研究 周焯华,江卉

食品冷链整体绩效柔性评价指标的量化分析 罗蕴玲,李景焕

由"三鹿奶粉事件"谈企业长青 杨艳琴,魏培梅

中美日三国企业管理特色比较 唐凯

民营科技企业创业融资及国际经验 谢涛

韩非子吏治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吴小刚,高希

高技木企业动态竞争优势的形成研究 张喜凯

城市经营实质的探索 庄朝霞

我国企业在实施JIT生产方式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王爽,赵景芬

基于VB的食堂库房管理系统 许立永,赵学作,董艳荣

协作企业关系价值构成研究 张志颖,王世通

注重资金的时间价值抓住商机 李立宏,赵玉莲

基于价值链共享的家电产品营销渠道优化 钟峻青

篇8

关键词 矿区;废弃地;搬迁;农户影响

中图分类号X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16-0132-03

0 引言

1)废弃地背景

矿区废弃地是指矿区开采过程中 露天采矿场、排土场、尾矿坝、塌陷区以及受重金属污染而失去经济利用价值的土地。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的矿产资源开发等生产建设活动,挖废、塌陷、压占等破坏了大量土地资源。据粗略估算,目前我国各种人为因素造成破坏废弃的土地约2亿亩左右,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0%以上,其中因采矿破坏的土地面积达8790万亩,土地复垦率在12%左右。

2)废弃地整治的意义

矿区废弃地整治可以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给农民生活提供保障,稳定矿区群众的情绪;促进矿区的和谐社会建设,改善矿区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推动和谐矿区的建设;优化矿区产业结构,带动矿区第三产业的发展,拉动矿区农村的消费,改善矿区农民的生活,实现经济的均衡发展;实现矿区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和生态俩手抓,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1 文献综述

1.1 国外关于矿区废弃地整治的案例

鲁尔工业区是德国,也是世界最重要的工业区。70年代以来,随着煤炭、钢铁等传统工业的衰退,鲁尔区与世界其它老工业区一样面临着结构性危机,使鲁尔区在德国经济中心的地位下降。为此鲁尔区开展了区域整治,发展新兴工业和轻工业,调整区内生产布局,大力发展文教科研等。通过清理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鲁尔工业区经济迅速走出了低谷,从以煤炭和钢铁工业为中心的资源型生产基地,转变为以煤炭和钢铁生产为基础,以电子计算机和信息产业技术为龙头,多种行业协调发展的新型经济区,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的成果。

对于嘉祥县,这个案例委实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而在整治方面也别有功效,其注重科学教育与新兴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整体规划也成为了许多国家废弃地整治的样本。

1.2 矿区废弃地搬迁案例

以2009年以来的陕西省安康市搬迁为例,到2010年12月陕西省政府通过《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总体规划》,2011年正式启动“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工程,为安康市保护生态环境和改善边远山区农户生产生活条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在搬迁过程中,安康市政府采用了具体职责分工、保障政策落实、奖惩功绩评级等方法来确保搬迁的有序进行。当然,这其中也存在着挑战,不过从后来的结果来看,这不失为国内大规模搬迁的一个较为成功的案例。

在学者布朗和摩尔提出的人口迁移决策模型中,他们认为搬迁农户意愿的形成取决于政府诱导力、生态压力及农户预期,而在政府强行主导的搬迁中,必然存在这农户利益受损和政府执行力相抗衡的问题。对此,我们在研究安康市的搬迁案例过程中,发现农户搬迁后取得的预期净收益和他们的搬迁意愿是紧密相关的。

2 研究内容

2.1 嘉祥县概述

山东省嘉祥县位于山东省济宁市西部,属黄河冲积平原。东西宽22公里南北长47.5公里,总面积971.6平方公里。现辖八镇七乡,714个行政村,人口76万人。嘉祥县境内资源丰富。已探明有煤面积125平方公里。新挑河乡坡刘一带煤田面积约6平方公里 ,地质储量约5000万吨。

2.2 嘉祥县矿区废弃地问题

废弃地是指以前被利用过但目前或长期以来没有被利用的土地,以及那些被工业或其他发展形式损害以至于没有整治就不能够进行有益利用的土地。

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是山东省重要煤矿区之一,分布着多所大型煤矿,而煤矿的开采同样对周围的土地,尤其是农用地造成了塌陷在内的危害,导致大量废弃地的产生。对于废弃地,绝大部分农民认为难以整治,而政府和矿区也尚未对农民进行过相关整治的指导和帮助,补偿方式多以现金赔偿进行,这就让废弃地长期存在,成为一个难以解决的病症。

在本次笔者调查的张赵庄村、秦王庄村、义和村、郝垓村、方道沟村这五个村中,有四个村不同程度地受到了矿区废弃地的影响。其中的张赵庄村、秦王庄村已经完成搬迁,而方道沟村的搬迁工作也在有条不紊的准备进行中。搬迁的主要原因还是宅基地的塌陷问题严重,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村民的房屋已经出现了墙体开裂、膨胀、变形等现象,这对于居住的村民来说无疑是一个不小的威胁,政府的搬迁工作也体现了其应承担的价值责任。

2.3 嘉祥县搬迁问题分析――基于PESTE模型

PESTE分析模型又称大环境分析,是分析宏观环境的有效工具,不仅能够分析外部环境,而且能够识别一切对组织有冲击作用的力量。它是调查组织外部影响因素的方法,其每一个字母代表一个因素,可以分为5大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技术要素、环境因素。

2.3.1 政策方面

2001年来,山东济宁市共筹措治理资金8亿元,累计治理采煤塌陷地8.9万亩,新增耕地3.3万亩。面对自2004年以来省政府不再批准塌陷地征用,采煤企业无法支付生态恢复治理和相关补偿安置费用,出台了《济宁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征收办法》和《地质环境保证金使用管理办法》,在全省率先实行了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征收制度,全市现已累计征收保证金5.5亿元。

为进一步促进和保障采煤塌陷地治理工作,结合济宁市实际,先后制订出台了《关于加快采煤塌陷地治理的意见》、《关于贯彻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采煤塌陷地治理的通知》、《关于认真贯彻落实的通知》、《土地开发复垦项目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实行了塌陷地治理项目管理制度,全市采煤塌陷地治理逐步走上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治理轨道。

2.3.2 经济方面

1)宏观影响

农民因宅基地塌陷而搬入新的社区,这种不同于传统农村的住宅方式从宏观角度来讲对农村的经济发展是个好现象。搬入新社区,可以带动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拉动农村的消费。

2)微观影响(对农户个体的影响)

从笔者实地调研中我们初步了解到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已搬迁村庄搬迁的置换政策。村民入住的滨湖花苑社区的房价部分地方和楼层,每平米是649元,而村民原宅基地砖混房按房屋类型补贴300~500元/平方米不等。已知滨湖花苑社区每户面积是120平方米,一户住宅的价格为7.788万元。假设一户农户原宅基地占地面积0.3亩,约合200平方米,按照普通房345元/平方米的补贴来算,搬迁后维持原住宅面积不变,200平方米新房总价12.98万元,旧房总价6.9万元,一户农民自己要贴6.08万元。这是按照原宅基地只有一层的情况下的出的结论。

此外,原本的农村生活转入社区式的生活,农民在日常生活中的开销比以往要多的多。饮食、水电气费、街道卫生费等,各项费用的开销使得农民每月开销加大。

2.3.3 社会因素方面

1)积极影响

入住社区,农户能够享受到更加便捷的公共服务和更加健全的基础设施。社区的公共服务部门得到有效地集中。在新建的社区中有社区医疗所,社区派出所和其他一些服务社区的单位。这极大提高了农户的生活便捷度。同时,社区幼儿园的建立,更加减轻了家长接送孩子的麻烦。卫生环境也得到极大改善。

2)消极影响

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交流。社区居民楼和以前的居住环境有很大不同。以前的住房更方便邻居之间互相串门聊天。但是现在很多情况都是家门禁闭,不方便邻居之间的拜访。对于很多留守老人们,生活更加无聊,不方便。

此外社区里,没有停车场且社区相对开放,任何人都可以进入,这对住户财产产生很大威胁。社区住宅楼无电梯,对于一些老人和小孩存在一定的不便。

3)代际影响

和中国大多数农村一样,调查的五个村中的年龄结构也存在这严重的断层问题,绝大多数家庭都是年轻人外出打工、老人小孩在村中留守,这种留守结构使得本来就层出不穷的整治废弃地问题更是雪上加霜。

而对于年轻人来说尤其是男青年来说,常年在外务工,收入来源来是以工资为主,农业与他们好像关系不大,对于废弃地问题和搬迁问题都兴趣不大,而搬迁后的新区有着更好的环境和更漂亮的楼房使他们觉得好像住在城市里,对于土地缺乏感情和新区的环境保障、交通便捷让年轻人更愿意住在搬迁后的新区中。

2.3.4 技术方面

目前来看,废弃地主要包括三个大的危害:水土流失、诱发地质灾害和环境污染问题。

而针对这方面的整治恢复方案在国内也比较健全,并不存在瓶颈性的技术障碍,而生态恢复的关键的是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和合理结构的构建 而生态系统的各种功能是靠系统的各组成成分相互作用来实现的。

在土地整治上,目前主要的手段有化学修复法、客土覆盖法、植被种植修复和微生物技术运用五种手段,当然我们也要看到,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在依靠科学技术的同时做到在法律上有依据 经济上有保障。只有在依靠科学技术的同时 加强执法 完善制度拓展资金渠道 才能确保矿区废弃地的生态功能得到恢复 并发挥其应有的效益。

4 对策分析

4.1 加强政策制度保障

政府要严格执行并落实矿区农户搬迁及因土地塌陷而造成农民损失进行补偿的相关政策规定。在调研过程中笔者了解到很多人对置换政策并不满意,因此应该确保工作人员与农户沟通好协调好,让广大农户切实了解具体的置换政策以便打消他们心中的疑惑与不满;另外在土地塌陷造成农民种粮减产甚至绝收的补偿方面,农户存在不同的声音,因此应该严格执行相关补偿政策,切实保障农民的权益。

4.2 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政府应该为搬迁后的村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扶持村民自己开办的小型工厂或企业,鼓励自主创业。矿区农户搬迁后,土地相应减少,部分农民对未来的生活感到经济压力较大,此举既可解决农村闲置劳动力问题,也可以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家庭收入,有利于搬迁后社区的和谐发展。

4.3 加大土地复垦力度

政府及相关单位应加大矿区废弃地土地复垦工作的力度,提高土地复垦的质量,从而增加可耕种土地的面积。但这也牵涉到土地复垦后的使用权问题,在调研中发现许多村庄的矿区废弃地复垦后还是由原有农户进行耕种,这样既对搬迁农民的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安抚作用,又解决了农户的生活与收入来源问题,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4.4搞好社区建设

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及文化建设,让人们早日适应社区生活。农民长期住在农村,一些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很难在短期改变,因此要加强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与配套设施的建设,进一步改善居住环境,如让住户有地方放农具与粮食,让住户有停放车辆的地等;另外还要加强社区文化宣传与营造,多举办一些社区活动,加强居民间联系,丰富居民生活。这对于一些家里只有留守老人和儿童的家庭,会更加温暖。

4.5 改变土地耕种模式

针对农户搬迁后种地不方便的问题,可以实行托管或流转。农户搬迁后离原先的农田都比较远,耕种下田很不方便,可以将复垦后的土地统一承包给一方进行大规模机械化耕种,既可提高产量,增加收入,又可解决了务农的不便问题;此外还可实行全托管或半托管的方式,由合作社统一提供化肥种子农药和技术指导,增加粮食产量的同时为农民节约了种田成本。

4.6 完善社会保障建设和人文关怀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将搬迁农户纳入社会保障范畴。有些年龄较大的农户虽然搬迁了,但是因为身体等原因无法种地或工作,虽然子女也给他们一部分钱,但是子女往往在外打工不在身边,因此需要政府及社会给予更多的关爱与救助。

参考文献

[1]张国良.矿区环境与土地复垦[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7.

[2]王巧妮陈新生张智光.我国采煤塌陷地复垦的现状、问题和原因分析[J].能源环境保护,2008.

篇9

关键词:社区;医疗;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农村社区医疗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收录日期:2015年12月21日

一、农村社区医疗服务存在的问题

从思想方面来说,一些观念阻碍了农村社区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其一,一些医务人员不愿意到农村基层医疗机构中工作,缺乏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意识,不能适合当前的医疗服务要求;其二,农村居民大多数文化水平偏低,以预防为主的医疗服务意识比较薄弱,“大病进医院,小病进社区”的观念还没有形成。其实,社区医院和大医院最大的不同就是社区医院除了看病之外,主要以预防为主,这样不仅居民可以及时预防疾病并且省下钱;其三,管理者缺乏社区医疗服务的经营管理和思想,不能使医疗卫生事业和经济事业并驾齐驱,通常医疗卫生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

从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来说,社区的医疗服务站点面积小,药房、诊疗室、生活区等没有分开设置,不符合要求。一般需要的医疗器械也很匮乏,影响医疗服务质量,进而导致无法开展有关工作。一些消毒器具不能很好地达到规格,有时也会导致疾病的传播。

从人力资源方面来看,医务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预防保健意识不强,治疗一些常见疾病的办法和一些治疗经验有待提高。社区居民得不到专业细致的救治,责任心不强。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由于人员缺乏,导致在设岗定岗上,人员结构不合理,每天仅仅只能够应付就诊的病人,不能做到上门为居民提供医疗、康复、复诊等服务。由于农村医务人员的地位低,待遇差,严重挫伤了医务人员的积极性,而且农村医务人员在职称晋升、岗位设置或者进修方面与上一级医院有很明显的差距,导致许多人员的流失。

从管理方面来看,存在严重不足。其一,在业务上,一些医务人员法律意识淡薄,超范围用药,不按规定使用和处理一次性药品;服务中心没有按要求对下属服务站进行合格的考核,流于形式,疏于管理;其二,一些服务站私下进药品,居民买药不要发票,导致集体资产受到严重的侵害;其三,在药品管理上更加不按规定进药,甚至从非法渠道进药,严重威胁居民的生命财产健康权,对国家也很不利;其四,医生的收入是靠看病取得收入,看的多,奖金多,而防治工作没有工资可拿,所以医生的防治意识弱。

二、产生医疗服务问题的原因

农村社区医疗是由政府和社区组织共同服务于社区居民,因此问题产生的原因大致可以从两个方来分析:政府方面的原因和社区组织方面的原因。

1、政府方面的原因。其一,立法责任。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未出台任何一部权威性的有关社区医疗服务方面有关的法律,而政府只是颁布一些决定或者条例来确保社区医疗服务的运行,正是立法的缺失,使得很多不法人员钻法律的空子,做一些不法的勾当;其二,财政责任。政府没有大批对农村医疗服务的财政投入,致使医疗卫生条件差,基础设施条件差,对医疗人员不公平的待遇,导致人员的流失。政府倾斜于经济建设,严重忽视农村医疗事业的投入,这也是农村医疗事业出现问题的最大原因;其三,政府监管。在医疗卫生方面,政府存在严重的越位和缺位现象,不属于政府的监管,政府伸手涉足,属于政府应该监管的部分,政府却不理不睬。由此,农村医疗事业便会出现很容易让人忽略的环节,没有依法监督社会民众和医疗卫生机构的行为。

2、社区组织方面的原因。社区组织在农村医疗服务事业上有不可逃避的责任。第一,社区医疗体系不够完善,卫生资源分布很不合理,有的地方有多家医疗机构,而有的地方则需要走好多的路才可以见到一家卫生服务站;第二,社区资金短缺,卫生服务功能不完善,病人流向不合理。再加上没有足够的资金,没有足够的医务人员,导致社区的预防工作很薄弱;第三,居民的预防意识不到位,社区组织没有宣传全面合理的健康保健知识,使得医务人员挨家挨户走访,费时费力,效果也没有达到,导致预防工作不能很好地开展;第四,社区组织也没有通过一些激励措施来吸引医务人才。另外,医疗机构收费不合理,社区组织也没有进行合理控制和调查。

三、完善医疗服务的措施

第一,从思想上着手。对于社区居民来说,要定期定时的为他们科普疾病的危害和预防的重要性,医务人员定期去社区居民家为居民检查身体,将疾病扼杀在摇篮里,耳濡目染,时间久了,居民就会接受这一方面的知识,并且会有一些基本的常识,有利于身体健康和提升幸福感。对于医务人员来说,社区组织要发挥党的力量,教育医务人员要有服务人民,病人优先的奉献精神,不能把眼光仅仅局限在利益上,把有限的时间发挥出无限的力量。

第二,从基础设施上着手。要想实现社区医疗服务的健康发展,必须具备相应的硬件设施,加强农村社区医疗室的规范化,营造宽松的发展空间。农村社区的医疗室的硬件建设和管理上,要规范农村医疗室的执业许可证和门头标牌,购买一些好的医疗器械,定期检查医疗器械的零件,保证可以安全地使用,并对居民无危害。强化医疗室的消毒管理,加强卫生药品管理,实行国家基本药物管理,确保广大居民的就医安全。

第三,从人力资源方面着手。要培训掌握农村社区全科医学的人才。开设相关课程,强化妇幼保健医学,加强急诊急救的教学与实践。制定农村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工作人员的终身教育制度,强化岗位培训和规范化培训,同时制定保障措施。采取聘任制,可以聘请一些大医院的离休医生和护士来开展工作。大型医院也应该定期派出医生和护士来医院坐诊,有效利用资源,增强社区医疗的人力资源。

第四,从管理方面着手。政府要提供较好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加快社区医疗服务的立法建设,制定一些与社区医疗服务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保障社区服务的有效运行。对社区的医疗服务资源和技术进行监督,建立监管制度,完善各种医疗服务资源的监管。实施专管部门和群众的动态监管,互相服务。而且政府要推动社区医疗服务向公益性转变,政府要加大投入,补贴社区,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居民生病先去社区医院,小病就治,一些治不了的大病,社区医疗站提供车,直接送往大医院,这样就会提高社区居民的健康水平,也能及时保障生命安全。同时,社区医疗机构要建立居民档案,每一个去过医院的居民都要有档案,这样方便医务人员对病人的情况了如指掌,可以快速了解居民的生病愿意以及及时查出病原。居民的健康指数提高以及对医生的信任度提高,有利于社区医疗服务更好地开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娄成武,郑红.社区医疗服务政府治理的期权模式[J].中国软科学,2010.6.

[2]王燕红,薛兴利.农村社区医疗服务问题研究现状及进展[J].卫生软科学,2014.6.

[3]唐仁斌,王玉兰.发展全科医学教育培养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人才[J].中国药管理杂志,2007.12.

篇10

摘要:目前,由于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投资渠道单一,缺少必要的设施建设、处理设施严重不足,有一部分城市已经受到生活垃圾的严重威胁,因此,如何做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已成为了现今人们关注的主要问题,本文就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现状和出路进行了相应的探讨。

关键词: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和出路

目前,随着我国城镇化的推进,城市发展迅猛,城市数量已达近700座,其中90%为中小城市。这些中小城市的生活垃圾问题日益突出,许多中小城市的近郊到处堆满垃圾,“垃圾围城”的态势相当严峻。如何处理中小城市的生活垃圾,综合利用垃圾中的有用物质,最终实现对垃圾的无害化处理,需要引起各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一、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现状

近十几年来,我国城市垃圾无害化和资源化的处理,已有了较大的发展,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逐步提高。2001年全国固体废物年综合利用量4173亿吨,综合利用率达到5211%,垃圾年处理量7835万吨,处理率达到5812%。1998年以来,全国环保资金投入有了大幅度提高,仅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面就投资131亿元,建成了147座垃圾处理场。四川广汉市于1996年7月建成一座现代化垃圾处理工厂,垃圾处理已突破了堆肥、填埋、焚烧的传统模式,通过垃圾筛分、焚烧取热、发酵、无害化处理等过程,最后与氮、磷、钾肥混合制成颗粒复合肥,同时回收废塑料作为再生资源,变废为宝,将一度令人发愁的城市垃圾重新带入生态系统的有序循环之中来,两年多来,每天平均处理生活垃圾100吨到150吨,处理率达100%,利用率98%,基本实现了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无害化、资源化,广汉市建设生态城市的经验,已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确定为在我国实施的“21世纪议程能力建设项目”之一。虽然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已取得很大成绩,但由于我们对这个问题关注和研究起步较晚,历史欠帐太多,加上社会经济各方面原因,在处理城市生活垃圾问题上还存在许多问题。

二、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对策

(一)从源头抓起,实现垃圾减量化

解决我国城市垃圾问题的关键是要控制垃圾增长,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推广清洁生产,实现垃圾减量化。减量化是解决垃圾问题的根本途径,可采取限制垃圾产生的相关政策,如限制过度包装、鼓励净菜上市、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物品、使用清洁燃料、改变生活方式等,从源头上减少垃圾产生量。

(二)建立完善的垃圾分类、回收处理系统

城市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综合处理,垃圾回收利用等环节,要形成具有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全过程管理的良性循环系统,减少垃圾填埋量。

(三)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环境意识

加强市民环境教育和技术培训,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宣传,结合垃圾分类收集、垃圾收费等措施,进行大规模环境法规宣传,普及环境科学知识,提高公众法制观念和道德水准。建立公众举报监督热线,设立垃圾监督员,由社区居民自治团体组织本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垃圾管理,逐步建立公众参与机制。

(四)制订城市垃圾处理监督管理条例

明确城市垃圾处理应达到的标准要求、处理的技术规范、处理企业的责任、权利,以及责任权利的监督保障机制、监督部门的权利责任、失职行为的处罚等。使垃圾处理企业和监督部门的所有行为都置于法律的规范之下,不按国家的技术规范处理垃圾,或处理后达不到国家规定的处理要求时,垃圾处理企业不但得不到垃圾处理费,还应被罚款。造成严重环境危害的还应承担民事和刑事责任,这样把垃圾处理行为和监督管理行为均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五)综合处理

所谓综合处理,就是将堆肥、焚烧、填埋三种方法有机结合、综合成一体的垃圾处理方式。该方式的基本思路是:先将垃圾进行初步筛分,去除其中的灰分或不可堆肥的无机质用做填埋或生产建材;然后对筛上物进行严格的分拣,回收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有机质运至发酵仓进行高温堆肥,可燃物运去焚烧,焚烧所产生的热量用于堆肥的烘干和复合肥的造粒,实现这种思路的措施就是建造垃圾综合处理厂。可见垃圾综合处理是集中了填埋、焚烧和堆肥的优点的一种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它解决了各单一处理的缺点。与单纯焚烧处理方式相比,综合处理由于焚烧量减少使得焚烧方便,二次污染少,焚烧设备寿命长;与单纯堆肥处理方式相比,采用综合处理后堆肥的垃圾成分得到了合理控制,使肥质有了良好的保证,所以其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大大高于单一处理方式。

(六)新型垃圾处理技术

新型垃圾处理技术有热解技术、气化熔融焚烧技术及气化熔融制气技术、垃圾衍生燃料(RDF)、蚯蚓分解等。热解又称为热裂解,在无氧或缺氧条件下,利用热源切断大分子量的有机物、碳氢化合物,使之转变为含碳数更少的低分子量物质的过程,经冷凝形成各种新的气体、液体和固体。从资源化的角度看,热解比焚烧有利:由于热解温度相对较低,气体生成量仅占焚烧法的几分之一。故只需小型气体处理设备。热解时的温度、反应时间、加热速度、反应气氛和原料组成是影响气体、液体和碳的混合物产率的主要因素。英国利用高温热解原理,将有机垃圾、废塑废胶、下水道污泥放入反应炉,然后在无氧条件下加热到700~800e高温,分解为可燃气体,使垃圾中89%的能量转化为燃气。与填埋、堆肥、焚烧等方法相比,城市垃圾热解具有资源回收率高、二次污染小、占地面积少、综合经济效益好等优点,尤其是投资费用较焚烧大幅度降低,约为焚烧的1/3,热解焚烧炉是一种较为适应我国中小城市垃圾处理的焚烧技术。

三、结束语

总之,城市垃圾的处理,无论对于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是个普遍存在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果不能把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迅速的清除,进行无害化处理并尽可能的加以合理利用,那就很难解决好垃圾的无害化、资源化和减量化问题,垃圾就会成为社会一大公害,就会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海霞,姚瑞珍,康西,叶繁,赵辉.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形势与前景[J]. 黄石理工学院学报. 2009(06).

[2]高秀花,潘玉玲,李海明,丛丽娟.城市生活垃圾治理问题的思考及其对策[J].环境科学动态. 2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