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专业探索范文

时间:2023-07-07 17:34: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土木工程专业探索,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土木工程专业探索

篇1

关键词:土木工程生产实习改革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K82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科技的进步,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并应用到建筑结构中,对土木工程专业从业人员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土木工程生产实习是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计划中重要的实践环节,是巩固深化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在学校卓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实习教学资源越发紧缺的条件下,研究如何提高生产实习教学效果和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显得更加重要。

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越来越多的应届毕业生缺乏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的形势下,各招聘单位却越来越注重毕业生实际的工作经验和动手能力。为此,各个高校都在积极寻求加强实践教学的措施和方法,本文将针对土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教学模式的改进进行初步的探索

一、土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现状

1、生产实习时间短,不能系统掌握建筑全部施工过程。

根据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计划,生产实习一般安排在第六、七学期,时间一般为两周左右。由于建筑工程项目的庞体性、复杂性、综合性、多样性,施工周期往往较长、而实习时间相对较短,实习期间有的工地在施工主体,而有的工地才刚刚开挖或已封顶,学生接触到的仅仅是一个或几个分项工程,很难系统的掌握建筑施工全过程。同时,学生进入工地实习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很多学生刚刚适应工地环境,实习就将结束,达不到预期的实习效果。

2、联系实习工地难度大。

建设项目参建单位多,关系较难协调。土木工程施工现场环境复杂,很多施工单位基于工程进度、施工安全等管理方面因素的考虑,不愿接收大批量的在校学生进场实习。部分施工单位虽然能接受部分学生实习,但是也不能确保施工实习的延续性和全面性。联系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安排实习,因为现场施工工程师没有得到实际利益,同时出于安全考虑,不允许学生亲自实践,限制了学生实习的范围和深度,大大影响了实习效果。

3、实习指导教师业务水平有待提高

很多民办高校教师队伍两极分化比较严重,多以外聘、返聘的老教师带动青年教师,中生代教师较少,以青年教师为主。很多教师都是一毕业就直接走向工作岗位,没有从事过土木工程设计、施工等工作,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和管理经验,对施工现场生产工艺流程、施工组织管理等方面还不很熟悉,在实习指导过程中无法起到应有的指导作用。

4、学生对生产实习不重视,害怕吃苦。

施工现场技术人员因没有指导学生的义务,如果责任心不强的话会导致少数自我约束能力差的同学因为没有指导老师的监督,可能会放任自由,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甚至不去工地实习。这样在整个实习过程中,学生不可能去发现问题,更谈不上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同时,越来越多的90后成为了教学主体,优越的生活条件导致了很多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严重缺失。进入施工现场嫌脏怕累,不愿意深入施工一线,游离在工程之外,不能够掌握施工工艺、施工技术的精髓。实习结束后,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实习成果性材料评价及考核不到位,流于形式。

5、实习地点分散,实习经费不足。

基于建筑行业特点,施工单位接收实习学生数量有限,一个项目部最多只能接收十几名或几名学生。学生实习地点多而分散,且外地实习单位居多,一名指导教师要联系指导好几个施工单位的实习学生,仅通过电话网络联系,很难起到监督指导的作用,定期赴施工现场检查学生实习情况,必将带来较多的交通、住宿、通信、伙食等费用。而实习经费不足是各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没有足够经费就难以选择最优的实习地点,也很难保证有充足的实习时间、质量和效果。比如我校现行生产实习经费按人头为100元/人,这些经费只能满足本地区企业的入厂费、讲课费和交通费等,无法满足其他内容的生产实习,更谈不上到外地企业。

二、生产实习教学的改革与探索

1、采取延续实习或跟踪实习的方式进行生产实习。

将生产实习安排在第六学期最后两周进行,有效利用暑假,延长工地实习时间。一般学生在进场两周之后才能逐渐适应施工现场工作环境。此时延长实习时间,将有助学生提升动手能力,帮助现场工程师进行现场管理,积累真正的工程经验。与实习单位保持联系,要求学生与工地工程师保持沟通状态,及时了解工程项目最新进展情况,并利用周末或假期时间进场继续学习。

2、加强校内、校外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建设稳定的实习基地。

对土木工程专业来说,实习基地是重要的教学场所,基地建设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生产实习教学的质量。

(1)校内实习基地建设

结合我校“专业知识+现代技能+职业素养”的办学理念,我院建立了建筑施工实习基地,引进了工作经验丰富的不同工种技术人员来校工作,可以在校进行模板工程、钢筋工程、混凝土工程、砌筑工程、脚手架工程、抹灰工程、建筑装饰工程、建筑电气工程、建筑安装工程等多个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操作实习。学生在进入施工现场前,提前学习了解施工现场环境及各个工种操作的特点,将大大缩短学生进入工地后的适应时间。同时,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大大节约了实习经费,学生进入工地很快能够上手,工地愿意接收学生实习,也节约了大量的实习入厂费。

(2)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通过协议,以校企联合、双方互惠的模式,建立实习教学基地。校方为企业优先输送优秀学生,在人才培训、委托培养、课程进修、技术咨询服务、信息交流等方面提供方便。企业为校方提供实习场地和资料,负责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并委派技术人员指导、管理学生实习,在实习费用等方面予以优惠,为学生就餐、住宿等提供方便。

与就业资源相结合。我院设有就业组织机构,由就业院长牵头负责校企合作及毕业生就业推荐等事宜。通过多年的努力,积累了较为广泛的合作基础,已与多家建筑设计、施工单位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并签订了协议,很多应届毕业生在这些单位参加毕业实习。利用这些合作单位,进一步扩展生产实习事宜,能够有效解决生产实习联系难的问题。

3、提高指导教师业务水平。

针对生产实习教学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在选择指导教师时,要选择敬业精神强、能吃苦耐劳、结构和施工等方面的教师组成。并组成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定期到施工现场学习,提高业务素质与实践能力,形成生产实习是一门独立专业课的概念,提高对生产实习重要性的认识。具体到某个实习工地,实习指导教师要先到工地熟悉有关情况,看懂图纸,了解现场的施工工艺;对现场用到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要加强学习;对施工现场的临时用电、机械设备、安全防护要做到心中有数。这些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深化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扩大知识面等均起着重要的作用。

4、加强教师、学生管理,做好实习前动员,严把实习质量关,督促学生认真完成实习。

(1)加大教师监管、指导力度。指导教师的职责是负责实习工作的组织领导、学生分组、考勤、实习进度和解答学生在实习中遇到的理论问题。每名指导教师应与工地工程师、实习学生保持联系,及时掌握实习动态。在各个工地上指定学生负责人,当指导教师不能到场时,负责人应能及时总结和反馈工地实习学生状况。

(2)进入施工现场前做好实习动员工作。要求学生明确实习的意义,在实习期间须根据实纲完成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日志。实习结束后,结合施工组织设计及施工日志积累的资料进行分析和总结,写出图文并茂的实习报告,并由指导工程师和实习单位给予学生鉴定,返校后学生进行实习答辩。

5、结合实习地点等实际情况,积极调整生产实习经费划拨政策,适当增加实习经费投入。保证生产实习各个环节的运转顺畅,实习单位愿意接收学生参加实习,实习指导教师与学生、实习单位能够经常沟通交流,实习学生与实习单位合作愉快。

三、结束语

生产实习是连接理论知识与实践动手能力的桥梁。探索有效的土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方式,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对培养优秀的应用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学院高度重视、认真准备、积极联系、有效组织、采取科学合理的指导方法,才会取得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滕振超,袁朝庆等.新型土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教学体系的构建[J].绥化学院学报,2011(4):174-175

2、孙鸿玲 史德刚. 土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与探索[J]. 时代教育,2011(8):30.37

3、胡圣军,郑长成,吴晓等.新建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指导初探Ⅱ.高等建筑教育,2006(2):107—109.

篇2

关键词:土木工程;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土木工程毕业设计具有实践时间长、内容涉及面广、专业综合性强等特点,通过毕业设计,不仅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基础理论的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既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良好契机,又是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实战演练。最终完成的成果不但体现学生设计、计算和绘图的能力,还体现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创新能力。通过近年来指导毕业设计的经验,文章以盐城工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为例,结合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介绍盐城工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实践教学的若干想法和相关实践,为从事土木工程毕业设计教学工作的同行提供相应参考。

1土木工程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1选题单一、理论与工程实际脱节

土木工程毕业设计选题时通常由老师根据自身专业知识自拟若干题目,根据毕业设计教学大纲要求所学生完成相关建筑施工图设计、结构计算和结构施工图绘制等基本任务。毕业设计设计题目多为教学楼、图书馆、宾馆、医院和住宅等内容,结构类型通常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结构型式过于单一。较少涉及单层工业厂房、轻型钢结构、超高层建筑和复杂大跨空间结构设计,学生在工作后碰到这些工程实际问题,难以适应实际工程设计任务。

1.2学生认识不够、时间和精力不足

很多学生片面地认为施工单位与设计工作没关系,因此对毕业设计工作重视不够,平时学习积极性不高,在毕业设计中处于被动地位,仅按照指导老师规定设计内容和指定的参考书完成毕业设计,对结构设计的概念重视不够和对规范的理解欠缺,自然就无法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同时,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通常在本科阶段最后一学期进行,近年来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就业成为学生的重要任务。未找到工作的学生要忙于参加各种招聘会和面试,再加以近年来学生考研的人数不断增加,多数考研学生都会占用毕业设计时间进行复习和参加复试,全身心投入毕业设计的时间和精力不足。

1.3普遍存在照搬照抄现象

多数学校要求建筑施工图用天正和PKPM等CAD软件绘制,结构计算书的部分内容也要整理成电子文档提交。这一措施虽然可提高学生的计算机软件应用能力,但也为部分同学抄袭他人的劳动成果提供了捷径。不少同学在做毕业设计时,往往照搬照抄,出现建筑图和结构计算不能相对应,基础和上部结构相矛盾的情况,没有达到毕业设计的目的。除了上面提到的问题外,还有部分指导教师缺乏责任心,没有工程背景,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不能及时解决,打击了学生毕业设计的积极性;学校图书馆图书数量不足,图书资料更新滞后,不能及时更新旧的规范、图集和手册,学生毕业设计没有足够的参考资料;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监控和管理不到位,不能做到及时考勤,学生往往前松后紧,毕业设计有效时间减少,很难保证高质量的毕业设计。

2改进措施

2.1选题与分组

毕业设计选题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有利于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所选题目应尽可能今后工作相结合,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观主动性。建筑工程方向的毕业设计选题可以从工程设计型、科学研究型及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等三方面来考虑。工程设计型应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同时也应考虑到毕业设计的可行性,但题目的覆盖面应该广一些,不要仅限于混凝土框架结构,也可选择单层工业厂房、轻型钢结构、超高层建筑和复杂大跨空间结构设计;科学研究型毕业设计选题一般来自指导老师的纵向或横向课题,通过研究型毕业设计,可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为学生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型毕业设计与施工技术、组织管理及工程造价有关,可为学生今后走向与施工有关的工作岗位打下基础。毕业设计分组时指导老师先将毕业设计题目公布在网上,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工作就业方向来选题,从而实现双向选题,调动指导老师和学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

2.2管理与监控

宜在学生确定好选题后进行毕业实习,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实习。在毕业设计动员和毕业设计进行的过程中,定期从设计院等相关单位聘请经验丰富的注册工程师,开设毕业设计讲座和毕业设计现场指导,将实际工程中的新方法及时地带给学生,解决高校老师实际工程经验相对欠缺的问题。在整个毕业设计期间,指导老师均应确定辅导答疑时间和地点,强调辅导到位率,并建立考勤制度,检查设计进度,在检查过程中解决学生毕业设计中的有关问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杜绝抄袭的现象。

2.3答辩与评定

毕业答辩是检验学生毕业设计质量的最后环节。为了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应采取合理有效的答辩方式。通常毕业答辩包括一次小组答辩和两次公开答辩,经指导老师推荐或自荐评优的同学必须参加公开答辩。若小组答辩后成绩不及格的,还需要参加第二轮的公开答辩。小组答辩时,答辩组学生成员由选题相同或相似的学生组成,答辩小组的老师一般由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相关专业老师担任,包括从事结构、建筑、施工等教学的老师,答辩秘书主要负责记录工作。毕业设计成绩主要根据学生完成的毕业设计(论文)成果来综合评定。答辩前一周,学生应将完成的毕业设计(论文)成果整理装订成册,送交指导老师和交叉评阅老师,毕业设计最终成绩按指导老师评阅成绩、评阅老师成绩和答辩成绩综合确定。

3结束语

毕业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中一个重要的实践性环节,全面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充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既是一个系统工程,同时也是一项长期任务。扎实有效的改革与创新是毕业设计取得良好效果,达到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要求的有力保证,对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姚勇.土木工程专业毕业实践环节教学管理探讨[J].高教研究,2006,78(1):31-33.

[2]童乐为,罗烈,刘沈如,等.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创新体系建设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2):111-114.

[3]陈华,黄柳云.提高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几点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5):149-151.

篇3

【关键词】民办高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0引言

应用技术大学和应用型高校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早已被西方发达国家广泛采用,成为当今国际职教界公认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途径。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是企业为主、学校为辅的产学结合人才培养形式的典型代表。其本质是学校和企业都是办学主体,特点是培养目标十分明确;教师组成、教学原则、教学内容安排都体现以企业为主的双元要求;学校办学经费由企业和政府共同承担。英国的“三明治”教育和美国的“学工交替”教育则属于学校主导、企业支持,即在教学过程中夹有工作训练的教育模式。特点是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工作训练成为学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在给学生安排工作时主动适应企业的需要,使企业接受学员工作成为其训练职工和选择新职工的人力资源事业的一部分。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之前的相关研究也仅局限于中高职院校。随着改革的深入,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高等教育的改革进入快车道。2014年教育部《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理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公共服务发展需要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要路径,引导和推动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提高地方高等教育支撑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和社会管理创新的能力,促进高等教育特色发展。以此拉开了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大幕。长春建筑学院作为教育部正式批准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民办普通本科高校,将面临转型发展的过程。土木工程专业作为学校的省级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抓住机遇,利用办学历史、基础条件和师资队伍方面的优势,在转型发展中起到引领作用,同时,在自身专业建设方面通过转型实现一次全面的提升,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作。

1培养模式的构建

转型升级的内涵就是创新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模式,也包括与其关联紧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通过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技能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紧密对接,实现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使专业教育更加适应产业需求、职业需求。实现共同实施人才培养。产学结合人才培养的基本立意在于整合校企双方的教育资源,形成双向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从专业来讲,一切从企业的实际需要出发,将学历教育与职业技术资格认定结合起来,建立一套现代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方案。从企业来讲,从职业能力培养标准制定、提供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和实习、实训场地、参与学生职业能力考核、自始至终参与到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去。实现共同开发专业课程。专业方向的设置应体现市场观念,充分考虑就业形势;课程开发要从行业发展趋势和职业岗位任务分析入手,把职业要求的知识、技能、态度、素质与受教育者的认识、获得过程有机结合起来;教学内容要反映经济现代化和社会信息化的时代特征,使人才培养与企业的结构转型、设备更新、技术升级相适应。实现共同组建师资队伍。校企双方合作组建具有“双师型”素质的专兼职师资队伍,实现知识共享和行动协同的团队工作模式。促进学校与企业在各个层次的沟通与交流,实现产学一体化,自发地调整学校教师的合理结构,从总体上降低学校教育成本。总之,按照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根据顶层设计的要求和我校的具体情况,构建一套适合土木工程专业产学结合、转型发展的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是完成土木工程专业的跨越式发展,乃至学校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2措施及手段

(1)创新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制定符合应用技术人才成长特点的培养方案,与学分制和模块化教学相配套,为不同来源的学生制定多样化人才培养方案。联合用人单位直接参与课程设计、评价和国际先进课程的引进,积极推行基于实际应用的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和虚拟现实技术应用。(2)探索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根据真实生产、服务的技术和流程建构知识体系、技术技能体系和实验实习实训环境。按照所服务行业先进技术水平,采取企业投资或捐赠、生产化实训、政府购买、学校自筹、融资租赁等多种方式加快工程实践中心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引进企业科研、生产基地,建立校企一体、产学研一体的大型实验实习实训中心。完善学生校内实验实训、企业实训实习和假期实习制度。(3)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试点高校要改革教师聘任制度和评价办法,逐步使大多数教师既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使“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逐步达到50%以上。将引进优秀企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作为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并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企业接受培训、挂职工作和实践锻炼。在教师绩效考核、职务(职称)评聘等方面向“双师型”教师倾斜。

3研究进展

篇4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英语;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10-0025-02

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迅猛发展,社会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同时,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参与国际化工程与事务不断扩大,英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1]。如何培养既懂专业又会英语同时具备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是时代对高等院校提出的迫切要求。因此,高校专业英语教学的重要性日益突显。为适应时代要求,笔者就如何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探索将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教学之路做了有益尝试。

一、高校专业英语教学现状

目前,全国各高等院校在专业英语教学方面采取了各种措施以提高英语教学水平,加强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2-3]。然而,高等学校专业英语教学中还存在以下较为突出的矛盾和问题[4]。比如仍然采用传统教学内容、方

法,教学手段缺乏创新;专业英语课程不受重视;师资力量薄弱;生源基础相对较弱,学习兴趣与动机不一;学生不会自主学习,应用与创新能力明显不足等。

二、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实践的策略

(一)多角度与多目标激发学生的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求知欲、积极性、主动性,针对不同类型、不同目标的学生,向他们介绍专业英语课所能起到的多重作用:其一,有助于巩固学生的英语知识,激发学生考过大学英语四六级的兴趣,对于准备考研的学生,专业英语对其入学英语考试及考研面试有极大的帮助。其二,促进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尤其是遇到专业英语句子翻译不通顺和不理解时,激发学生钻研专业知识,帮助学生扩大知识面。其三,有助于提高毕业设计质量,顺利通过毕业设计答辩环节。其四,提高英语知识的应用水平,不仅掌握专业方面的英语表达方式、翻译以及写作技巧,而且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与交流能力。利用多媒体与互联网络,从文字、动画、图片、视频、声音等多角度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加课堂信息量,从而形成一套完善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为专业英语教学提供新手段,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应用基于工程实践的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中,除重点讲授与专业相关的词汇、句法、语义以及语篇分析外,更注重提高与土木工程实践有关的应用能力培养。例如,介绍土木工程专业领域内大型商业仿真软件ANSYS、FLAC、ADINA、ABAQUS等的英文说明书,在学习专业英语的同时,也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软件的使用方法以及计算原理。把本专业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有机地融入到课程教学中,例如美国的探索频道,国家地理伟大工程巡礼等节目,对马来西亚精明隧道做了较专业的专题介绍,课堂上边观看录像边讲解,直观生动,不仅引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也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英语听力水平。

鼓励学生网上收集和学习土木工程领域专家的英语讲座,使他们更应珍惜校内的英文学术讲座,这一过程不仅能使他们了解本专业的科技前沿,又能提高自身英语听说的交流能力。在教学中引入工程实例,阅读工程实践的专业资料,如英文学术论文、英文图纸、英文合同等,以达到培养学生综合应用专业英语于工程实践能力的目的。

(三)加强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专业英语应把教学的重点从学习语言本身转移到通过学习学科知识来获得目标语言的能力上[5-6],基于

CBI教学理念,专业英语教学中变以教为主为以导和练为主,课前自学,课堂上进行讲授与讨论,课后探究。从教学的全部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知识应用和创新能力训练(如图1)。

课前为学生布置任务,三人一组,充分利用图书馆与互联网检索查找与专业相关的英文文献资料,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制作ppt课件准备进行课堂汇报。

课堂教学中,精讲内容限于教材重难点或新进展。鼓励学生上讲台对课下准备的ppt进行英文汇报和讲解,在汇报(实践)的过程中,将专业知识和语言技能结合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专业和语言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汇报后,就讲解或汇报内容展开交流与讨论,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讨论问题的机会,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课堂上就学生ppt汇报和讨论中学生不能正确理解和掌握的内容再进行讲解,鼓励新思想、新改进、新发现。由于活动内容涉及面广,信息量大,通过讨论与交流,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锻炼学生ppt课件制作,上讲台讲解,为学生大四毕业设计及答辩和将来的工作汇报打下基础。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了知识,培养了人际交往、思考、决策和应变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鼓励学生撰写英文论文,通过此练习活动,不仅掌握英文论文的撰写格式,也将其创新思想表达出来,为学生将来撰写论文和进行专业领域的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注重形成性考核,考核方式灵活

总结性考核评价注重期末最终的考试结果,忽略了学生平时的学习状态,这样造成部分学生平时不学习,只在学期末几周突击各门课程,而且往往能够顺利过关。为改变这种现象,采用了形成性考核。形成性考核强调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评价,从学生平时课堂出勤、课堂口语表达、翻译情况、ppt汇报、小组讨论以及撰写英文小论文等多方面进行考核,这样,学生除了在课堂上学习教材上的知识外,课后还需要自主学习更多的专业和英语知识。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有利于全面评价学生的能力,为他们提供了展示其个性特征、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空间,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探索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实践能力。

三、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创新的设想

(一)提升专业英语师资力量

加强本校专业英语教师的培训。对于爱岗敬业、勇于创新、献身教育的专业英语教师应把他们派往名校甚至让其出国培训。积极引进国外智力资源进课堂。不仅对英语专业的任课教师引入外籍教师,更应该在各个专业领域引入专业课教师,让学生了解本专业领域前沿知识的同时,提高了自己的专业英语水平,也为校内专业英语教师创新教学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加强专业英语教材建设与更新

研究型高校专业英语教材不适于普通本科高校专业英语教学,需要有相应的教材,然而现有的一些普通本科院校专业英语教材质量却不是很高,与之相应的教辅书更是少而又少,远不如公共英语课的听、说、读、写、译教程来得全面系统,所以精心打造高质量的重在应用的专业英语教材与教辅书并不断更新是目前应当着力建设的。

(三)增加专业英语课时,建立专业英语等级制度

由于我国英语学习起步阶段已经提前至小学甚至幼儿园阶段,大学阶段学生的英语知识已经较为系统和扎实,因此,可适当缩短大学英语的课时,而把结余的这部分课时补到专业英语上。同时,可仿照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建立各专业英语等级证书制度,这样一方面引起学生、学校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真正将英语教学引入重在专业应用的正确轨道。

(四)营造专业英语学习环境

校园内可开办校园专业英语角、播放专业动态的校园英语广播、专业英语演讲赛、辩论赛、专业英语板报等。实验室设备操作等附带英文说明,中英文的专业教材甚至采用原版的英文专业教材,鼓励和激励专业课教师进行英文教学,比如在课时量计算时给予适当提高,评优评先,晋升职称给予倾斜等,以激励专业课教师采用英文教学。鼓励和激励学生毕业设计成果采用英文,毕业答辩采用英文汇报等。同时,扩大对外交流,让校内教师和优秀学生到国外学习,引进国外师生来校任教和学习,吸收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经验,不断探索适应本校的基于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逐步开发人机对话学习和考核辅助系统,实现方便、快捷、高效、具有难度区分的自主式学习和客观、公正的考评结果。

专业英语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专业英语教学中应当转变观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使学习过程由“被动适应型”变为“自主学习式”,让学生由“知识接受者”变为“知识参与者”,从英语口语表达、翻译、英文论文写作、ppt课件制作、互联网检索与利用等多方面拓展学生专业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注重培养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式学习方法,采用灵活多样的形成性考核方式,探索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的创新之路,不断培养出能够走出国门,适应时代要求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清标,宋燕,李庆学等.土木工程国际化背景下的土木

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3,(4).

[2]王海燕,赵莉萍,赵鸣等.工科院校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

实践与思考[J].中国冶金教育,2011,(5).

[3]施肖菁,郑崇伟,李晗等.高校理工科专业英语教学模式

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1).

[4]李小红.高校专业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

高等教育研究,2011,(2).

[5]苏文平.参与式教学法在本科教学中的实践创新[J].北

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篇5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建筑类课程;教学改革

建筑是关于建造的艺术。现代建筑的创作离不开建筑师和结构工程师的紧密合作。当建筑作为一个独立的作品呈现在我们眼前时,我们很难将技术和艺术剥离开。一方面,建筑艺术语言要符合建造技术的规律,建筑艺术的实现以技术为依托;另一方面,现代观念认为技术的极致本身也是一种艺术。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建筑师与结构工程师的关系以及两者的合作方式有时候很难简单界定。对这两者关系的回顾与研究有助于双方增加了解,摆正各自在设计合作中的位置,更好的创作建筑。本人多年从事建筑工程的设计和建造工作,在实际工作中,感到建筑专业与结构专业之间的合作好坏直接影响到建筑设计成果的优劣。要想改善建筑师与结构工程师的关系以及两者的合作方式,应该深入到学院教育的体系之中,从观念到专业知识体系,从教学内容到教学形式,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逐一调整,力争优化本科教学。

一、现状分析及问题的提出

目前,大连海洋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开设的建筑学类课程有《建筑制图》《房屋建筑学》《建筑美术基础》《建筑装饰与装修》《建筑阴影透视》《计算机CAD技术》等,这些课程的设置在课程开设的时间段,在彼此的支撑关系上都缺少关联性,使得各自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教学模块,缺少相互渗透。考察其他院校的建筑学专业得知,这些课程的关系是由《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来统筹和协调。学生建筑设计的能力方能反应出他们对其他建筑类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而我校土木工程专业没有开设诸如《建筑设计基础》这样的龙头课程,因此各门课程的内容就显得很松散。另一方面,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涉及建筑设计,它决定学生整个毕业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但是我们没有相关的课程,缺少“建筑设计基础”的铺垫,却需要“建筑设计”的成果,很多学生无所适从。再者,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周期是15周。其中,建筑设计环节为4~5周,而我校学生对于建筑设计知识的严重缺乏,结果耗费很长时间设计的方案仍然不可行。这不能不说是教学环节上的失误和遗憾。而至于在设计中让学生将技术和艺术巧妙的融为一体,将建筑和结构合而为一时表现出完美品质就更是难上加难。因此,我们应该迅速行动起来,改革教学体系和内容。

二、改革措施

1.建立更加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知识模块

通过调查研究,深入建筑工地,整理目前实际建筑设计及施工领域中,结构专业在建筑学专业领域中所暴露的理论知识的薄弱环节。分析这些内容和数据,筛选出应该在学院教学环节中可以和应该解决的模块,通过论证,纳入到专业设置与课程内容调整的范畴,从而打造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课程。这样会从整体上支撑土木专业知识体系的建构,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有利于拓宽和提高学生的知识面和理论素养。

2.完善土木工程专业中建筑学知识的内容体系

首先,走入社会,分析教材。梳理各门课程是否存在内容交叉、内容重复、知识点遗漏等问题,通过整合和改革优化教学资源。其次,研究同一课程群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构建相互支撑关系,加深和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再次,增加实践教学环节,规范考核内容。在具体课程设置上可以考虑:

(1)增加课时数:如《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内容上,大纲的要求建筑平、立、剖面的设计只有四课时的内容,而毕业设计环节需要学生设计一个诸如中小学校的项目,显然四课时不足。

(2)调整教学内容:如《建筑制图》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围绕建筑制图,而结构制图的内容属于真空地带,所以在毕业设计环节中,学生结构图的表达错误和漏洞很多,故内容有待调整。

(3)增加实践环节:如《建筑美术基础》课程没有实践教学环节,学生的建筑设计能力全凭理论式教学。因此学生所有的毕业设计中建筑立面的设计和平面设计都失去了对应的构造关系,更无从谈起建筑美学的考量。这些充分暴露了教学环节的不足和缺失。

3.促进教师间的交流,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及业务水平

信息和知识是当前的时代主题,以往教师自己在家“啃书本”的备课模式被网络时代所抛弃。信息化时代,一个人身单力薄,很难完成复杂的工作。通过交流知识、交流研究方法和途径、交流研究的成果,教师才能更快地提高自己,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教学内容更加合理、完善和与时俱进,学生对于建筑知识的掌握才会更加系统和全面。从而在相关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环节中,建筑设计的综合表达能力才能有所加强,为以后在专业领域和跨专业领域的合作中,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潘永灿,吴发红.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探讨[J].山西建筑,2008,34(3):214-215.

[2]马芹水.改革土木工程专业课程培养创新能力的高索质人才[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3):89-91.

篇6

关键词:土木工程;毕业设计;团队指导模式;教改实践

作者简介:陈春红(1983-),女,江西吉安人,常州大学土木工程系,讲师;朱平华(1966-),男,湖北天门人,常州大学土木工程系主任,教授。(江苏 常州 21316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常州大学教育改革与研究项目(项目编号:GJY1202002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2-0179-02

毕业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本科阶段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锻炼学生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反映学生的科研能力、创新水平和高校教学质量,实现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随着土木工程专业口径拓宽和工程技术更新,传统的毕业设计运行模式已无法满足毕业设计质量要求。[1,2]本文探索和创新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团队指导模式,在组织形式、设计选题、过程控制等方面进行深化改革,以期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加强学生的专业素养,实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要求。

一、传统毕业设计指导模式现状

1.毕业设计选题

目前,多数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选题面相对狭窄,题型单一,深度不足,且以“命题式”的设计题型居多。比如,工业与民用建筑方向的毕业设计一般为多层框架结构和单层工业厂房,学生很少接触其他结构体系的设计,这就制约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体现不出厚基础、宽口径的专业培养要求。另外,设计中对土木工程各方向的内容分配不合理,往往是重结构、轻建筑和施工组织设计,对道桥和地下工程设计的内容较少。设计题目大多不是根据实际工程来命题,对设计结果无法校核、论证,且多年来题目类型相同,内容大同小异。[3,4]这使得学生普遍感到毕业设计和实际工程脱轨,缺乏工程实践意义,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欲望,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2.毕业设计时间安排

多数高校毕业设计安排在第八学期,而在这学期,找工作的学生忙于参加招聘会和面试,不能认真静心地做毕业设计;考研的学生在准备研究生面试和复试时占据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进度和质量。有些学生意识不到毕业设计的重要性,忽视了毕业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将四年所学知识综合化和整合化的唯一机会,在毕业设计时准备工作不充分,匆忙着手,对最新的专业设计规范、专业标准图集、专业构造手册熟悉较少,完全依靠教师的指导,被动性设计表现明显,学生在设计中体会不到设计成就感,导致其重视程度、设计热情下降。

3.毕业设计指导教师问题

在毕业设计中普遍存在指导教师严重不足的问题,毕业设计环节的生师比过高,有些高校甚至高达10∶1。很多青年教师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教学,知识结构不够完整,缺乏工程设计和实践经验,这就影响了毕业设计的指导质量。比如建筑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涉及到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施工组织设计等,指导教师必须精通这些专业知识才能高质量地指导学生开展毕业设计。同时,教师要兼顾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投入指导毕业设计的精力有限,很难对所有学生的毕业设计管理和监控到位,致使学习主动性不强的学生设计进度严重滞后,毕业设计质量不高。

4.毕业设计成果达不到设计要求

在大学期间,土木工程专业除了学习专业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外,还有课程设计实践环节。但这些课程和实践环节均局部独立,片面性较强,缺乏全局系统性和整体性,使学生多以点状形态记忆专业知识和工程技术问题,缺乏大土木观,工程设计整体观模糊,这使得有些学生在毕业设计中既不能分析具体工程问题,又不能校核论证设计结果,只能照搬结构设计范例,依赖结构设计软件,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毕业设计成果远远达不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有些学生不能按照设计进度进行设计,毕业设计前期松松垮垮,而后期通宵作战,导致毕业设计内容不完整,深度不足,设计水平不高,甚至出现了计算书前后矛盾以及计算书和设计图纸自相矛盾的情况。

二、毕业设计团队指导模式

毕业设计团队指导模式是根据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和“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以实际工程和科研项目命题,由多名教师合作组建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团队,指导多名学生完成较大的毕业设计课题,确定毕业设计中实施团队指导的相关具体方案,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1.毕业团队指导模式的目的和意义

毕业设计团队选择内容全面、结构体系丰富的课题,学生在设计时分工合作、各司其职,对土木工程多个专业方向知识均有汲取,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工程意识。在毕业设计过程中采用讨论式和启发式教学,形成研讨气氛,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学习、补充、启发,全体团队成员的素质得到发展,共同进步,这为提高毕业设计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多名教师共同指导,相互配合、优势互补,为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创造条件,也有利于教师的进步和成长。

2.指导教师团队的构建

指导教师团队组建时要综合考虑教师的学缘结构、学科专长和年龄结构,教师之间学科交叉合理,各有所长,优势互补,老中青教师搭配组合。团队负责人一般由有丰富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担当,在选题、设计成果考核等重要环节以及学术方向和关键技术等方面,对团队教师起培养、指导、协调和组织作用。其他成员一般为中级职称以上的教师,尤其要吸收青年教师加入团队,根据其学科专长与特点负责对学生进行具体指导。[5]指导团队既分工又合作,不同专业和方向的教师全程参与指导,根据进度和设计内容分阶段负责。在团队中以老带新,培养年轻教师和专业基础课教师。

3.学生团队的构建

根据课题规模和任务的难易程度确定毕业设计团队学生人数。学生团队组建应基于双向选择原则,教师要对团队的课题研究方向、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做初步阐述,让学生对课题有所了解。在组建学生团队时可以同专业,也可以跨学科、跨专业,应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组队,尤其要鼓励基础差的学生进入团队。团队组建后,应选一名理论知识扎实、责任心强、协调组织和沟通能力良好的学生担任组长,负责团队的研究进展、实验组织和人员协调工作。

三、深化毕业设计改革

针对以往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现状,常州大学土木工程专业进行毕业设计团队指导模式教学改革实践,旨在提高毕业设计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实现“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

1.毕业设计选题改革

为了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满足土木工程专业职业要求,选题要结合实际工程项目,与地方施工单位或设计院所合作选题,根据学生团队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情况进行“真题真做”或“真题假做”,尽量避免“假题假做”,通过对比设计成果和现有工程的差异,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或者将教师的科研项目整理成为既能满足毕业设计要求,又有一定科研性及学科前沿的综合性的毕业设计题目。在选题时,注意给课题适当添加自由发挥空间,旨在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毕业设计提前安排

为了解决毕业设计与就业的矛盾,一方面将部分学生在大三时就吸引进入教师的科研团队,提前接触科研项目,开拓学生的科研能力,为毕业设计做好知识储备,另一方面将毕业设计的前期工作提前安排在第七学期末开展,增加了毕业设计的有效时间。指导教师详细介绍课题的工程背景、研究背景、具体内容和预期成果,学生根据毕业设计的任务与要求收集资料,查阅参考文献,分析课题的研究内容,提出研究思路和设想,完成科研实践和文献综述(开题报告)。指导教师要及早介入学生的前期准备工作,缩短学生毕业设计适应时间,减少起始阶段的盲目性。

3.加强团队管理

过程管理是能否按时保质保量完成毕业设计的关键。所有指导教师对毕业生的开题、阶段性检查、中期检查、答辩进行互相把关,互相促进。重点从以下几点做好过程管理:

(1)团队指导教师要分工明确,责任清晰,实行值班制,保证学生在毕业设计中遇到问题可以随时得到教师指导;团队负责人关注试验进度,对毕业设计进行阶段总结。

(2)制定有效的团队管理制度和操作程序,建立良好的师生信息传达和反馈渠道。

(3)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学生在设计过程中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教师不能选择硬性压制和忽略不问,而应积极引导学生通过主动思考和积极创新来解决问题。

(4)开设毕业设计讲堂。针对毕业设计中涉及的难点和重点问题,由相应的教师以毕业设计讲堂的形式进行专题讲解,丰富毕业设计指导形式,提高毕业设计学习效果。

(5)集体评图。团队负责人组织团队教师共同讨论确定毕业设计图纸要求和统一评图标准,利于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很大程度上起到传帮带的作用,可以促进年轻教师快速成长。

4.加强与校外企事业单位深度合作,校企联合培养毕业生

高校和企业深度合作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的重要途径和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有效方法,既解决了高校办学资源匮乏问题,又为企业的发展与创新提供了人才。常州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与校外企事业单位联合培养毕业生,建立校内指导教师和校外工程师毕业设计联合指导团队。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依托校企节能减排材料研发中心和校企重点实验室建设,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学生在企事业单位开展毕业设计,以实际工程为设计课题,设计结果可以对比校核,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工程意识和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的热情。[6,7]在联合指导过程中,校内教师和校外工程师要分工明确、责任清晰,制定校外毕业设计管理制度,校内教师定期检查学生毕业设计进度和毕业设计成果,并对阶段性问题进行解答。

四、实践效果

经过三届毕业设计的探索和实践,常州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已逐渐规范和完善了毕业设计创新团队的教学模式,毕业设计质量得到明显改观。通过毕业设计团队指导模式的构建,毕业生整合构筑了较为完整的专业知识结构,提高了工程实践应用能力,锻炼了科研创新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各专业和方向的教师之间的联系得到强化,不同专业课程教师对相关课程的认识得以深化,加强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但是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面向“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土木工程专业毕业团队指导模式还存在不足之处,需要在今后的教学改革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探索提高。

参考文献:

[1]刘铮,王海莹,孙俊.宽口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模式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4,13(1):100-102.

[2]李方慧,赵永江,孟凡.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的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改革[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6):40-42.

[3]张亦静,何杰,肖芳林.基于团队协作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模式探讨[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08,22(3):107-109.

[4]卢瑞华.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调查与剖析[J].理工高教研究,2008,(1):96-99.

[5]王金梅,郑培超.毕业设计团队指导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高教论坛,2012,(20):31-32.

篇7

关键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5-0042-03

一、引言

根据国家的整个教育战略规划,许多原来的专科学校办学层次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从原来的专科办学模式上升到新的本科办学模式,这就形成了像我校这类层次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这类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一般不在省会城市或相对发达的城市,而大多处于偏远的区域中心城市。这类本科院校本科办学的历史相对过短,办学经验的积累相对较少。对于像土木工程这类工程类专业的办学经验积累就更少,因此在办学的过程中放弃了教育导向的教学内容和实践导向的工程训练,与相关领域的需求缺乏良好的沟通,这就造成了用人单位不能招聘到合格的工程师和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不能找到合适的工作的矛盾。因此,改善现有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就变得非常必要。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多把办学目标定位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而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主要在于在满足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如何在理论课堂教学学时和实践教学学时之间寻找一定的平衡关系,从而以工程意识和综合能力培养为主线,合理的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和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从而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积极性,发挥教师教学的主导作用。从而使所培养的毕业生在知识、能力及素质诸多方面达到协调发展,以适应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该领域市场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

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方法存在的不足

大部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都是在原来师范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转变为综合类院校后,为了适应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开办了诸如土木工程专业类的工程类专业。因此其教学方法及管理模式大多停留在原来师范类学生的管理模式上,不能适应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及管理模式上。以我院为例,目前在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方法及管理模式上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不足。

1.课程设置结构不合理及院系之间资源的相对独立。我院土木工程专业的设置是在全国土木工程专业调整后设置的,设置的过程中主要基于“大土木”的要求制定相应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从目前课程设置具体情况分析,公共基础平台课的实现比较容易,但在专业课及专业基础课的设置过程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在以往的土木工程主干课程设置过程中,由于对主干课程内容完整性的过分强调,使得课程间的相互渗透及衔接较差,课程之间内容相互重复较多。在缺少优化统筹的情况下导致了教学效率的地下。在整个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面对学时少的困境,另一方面又必须重复讲授某些方面的内容。由于教师教学经验及教学视野的原因,大多数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只注重该门课程的纵向深入,却忽略了课程与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例如在讲授钢材的物理力学特性过程中,在材料力学、建筑材料、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及地基基础中都要讲授,实际上该材料只要在材料力学和建筑材料中做详细介绍即可,后续课程可以略过,这样就可以获得相应的教学学时。土建类材料力学内容繁杂,方法烦琐,其许多内容在结构力学中仍要重新讲授,且方法较材料力学简洁的多;又如基于概率理论的极限状态设计原则,在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地基基础工程等课程中仍需占用不少课时重复讲授。

2.课程内容覆盖面较窄和陈旧。在目前土木工程专业的理论教学过程中,讲授的大部分学时都花费在经典理论的讲授上,对于土木工程的新进展、新知识及新技术的介绍偏少,这些新知识、新技术及新进展的介绍主要集中于部分视野比较开阔的教师。教学的内容相对比较陈旧,滞后于当前该领域的科学技术发展;只注重于专业理论方面的自然科学知识的讲授,忽略了对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比较实用的企业管理经济和法律知识的讲授。对土木工程这一领域而言,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往往先于理论的形成,学科发展相对迅速,所涉及的数学、力学及计算机科学的许多新知识都能得到很好的运用,所以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很多教师很难做到适应新型学科发展的需要。例如在混凝土结构的讲授过程中,主要集中于混凝土经典理论的讲授,对当前在土木工程领域内广泛应用的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高强混凝土、钢管混凝土及其相应的抗灾性能涉及很少或基本不涉及。使得所培养的毕业生在毕业后很多东西用不上,而需要应用的许多知识在大学期间又学不到,使得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逐渐减弱。

3.课程教学重理论轻实践较突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历史发展的原因,在实验室及实践基地的建立方面相对滞后,对于土木工程这一类新办工程类本科专业尤其如此,并且在满足国家基本教学学时时,为了压缩教学学时,实验课时往往首先被压缩。对于土木工程专业而言,大多数高校都认识到该专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根据这一特点设置了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其效果并不是很理想。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题目重复、题目单一,甚至出现一定的机械照搬等重复现象,学生的独立工作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得不到很好的调动和培养。实验课一般没有单独的实验指导教师,很大程度上由理论课的老师兼任,在实验过程中指导教师只是尽力准备实验,学生也就是按部就班进行实验,同时也缺乏开发创造实验的热情及积极性,更不用说开设启发性、综合性和设计型实验。由于教学管理的模式,原本有些专业课内容原本应在工地现场讲解以利于学生理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改为在教室内照本宣科,从而造成教学与实践的脱节。由于土木工程施工的季节性、流动性、周期性限制,地方院校难于建立类似于其它专业稳定的实习基地。加之目前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巨大,毕业生难于专心于设计和实习,使得毕业设计很大程度上变成一种流于形式。

三、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方法改进的建议

对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其定位主要定位于教学型,因此地方院校所开设的土木工程专业的任务主要在于培养合格的工程技术人才,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也必须围绕这一中心思想而进行。本文针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的特点,以毕节学院为例,对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提出如下的建议。

1.以工程结构为主线,培养学生土木工程意识。通过生产实践中的工程实例,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及对工程的认识能力。在这一过程中,主要综合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内容,安排一定的综合性练习;在教学中,结合实际工程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步培养工程结构意识。例如在讲授土力学中的挡土墙设计及边坡稳定性分析内容时,可以讲授基本土压力理论后,结合实际的工程在现场给学生讲授挡土墙设计方法及边坡稳定性分析原理,以及在设计计算中必须注意的要点,在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及时学了挡土墙设计原理也不会设计,通过实践发现这种方法能较直观的让学生了解,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授混凝土结构课程中框架结构的内容时,可以组织学生分批参观相应的施工现场,让学生了解整个框架结构的各部分特点及配筋情况,这样在课堂教学时学生对整个框架结构概念就相对清晰了,在该课程结束时,该可以安排一定课时的施工图解读,这样学生在进入工作单位后很快就能对所接触的工程进入状态。在讲授施工技术课程时,可以组织学生现场观察观察各种扣件的使用,这样在讲授时就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另外,还可以鼓励教师到工程单位兼职或挂职,利用产学研合作的方法,提高教师的工程素质和工程意思。

2.课程教学中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土木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中,结构类设计课程是其中最重要的课程群之一。结构设计类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对学生工程结构系统概念的培养。通过理论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对工程的评价能力,引导学生在设计和施工中重视结构构造方面的问题;在教学中还必须重视学生人文素质及工作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学生进行一定的建模和制定方案,以及安排一定的读书报告等。这样,毕业生不但工程能力得到培养,文字能力及设计能力也能得到一定的提升。

3.注重教学中的理论与实际工程的结合。在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过程中,除了平时教学过程中的与实际工程的相结合。在设计类课程结束时,一般都安排相应的课程设计,对于课程设计的教学,可以列出主要的参考资料,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逐步摆脱对教师的依赖性,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提,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在地基基础及结构设计中,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规范及设计手册,学会对其提供的相关数据进行判断分析,综合考虑实际的工程情况,选择合理的参数进行计算,从而得到一定的经验积累和对一般规律的掌握;同时学生在设计完成后必须给出施工图,可以结合部分手工绘图和计算机出图。

4.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改善教学内容。由于现有教材内容主要专注于理论的讲授,而且内容重复、陈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教材的内容进行筛选,适当增加与工程实际相结合的课时,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对现有的教学方法,也需要进行适当的改进,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形式组织教学、结合实际的工程组织教学内容等。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还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设计开发了一定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在学生实验前及实验过程中,部分实验通过幻灯片、动画等形式逼真的演示出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5.优化课程的考核方法及形式,重在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由于我校是在原有师范类院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管理模式很大程度上不适应于工程类专业,考试形式一般安排在期末,并且以闭卷形式为主。而土木工程专业课程的开设,主要依据于实际的需要,密切联系与工程实际,因此课时的设置上有相对的灵活性,在考试内容及形式上也相应的需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因此在实际操作国恒重,我们在形式上采用闭卷、半开卷、小论文及实际操作等诸多方式进行考核;在考试时间上采取结束一门课进行一门课考核的方法,以利于学生接触更多的专业相关知识;在考试内容上力求体现和反映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主要在于让学生理解、掌握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在考核评判方式上以学生理解概念准确、对问题的分析深入、对方法的运用得当为评判标准。

四、结语

新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在于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本文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切入点、以毕节学院为例,深入剖析了新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及管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毕节学院土木工程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给出了相应的教学方法改进的建议,形成一定特设的以工程教育为主线的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新时期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刘继明,时伟.知识教育与土木工程课程设置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0,34(2):36-38.

[2]何绍芬.关于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专业建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8):35-36.

[3]陈昌禄,王友凯,蔺小海.大学本科毕业设计的特点与管理模式构建——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J].人力资源管理,2008,(10):238-239.

[4]雷蕾.问题导向式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196-199.

[5]陶秋燕.应用性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9):41-42.

篇8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 教学 创新改革 土木工程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以此为契机,地方高校的土木工程专业也应在此政策下进行改革,因此如何针对土木工程专业特点制定合理的培养目标和优化教学模式;如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和建设,培养出具有卓越工程能力和较高创新能力的土木工程师,是目前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创新改革中急需重点研究的内容。

一、“卓越计划”实施理念和土木工程专业基本要求

该计划强调工程教育理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密切合作,统筹规划学生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所应达到的培养目标,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从而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工程教育模式。

基于上述总体培养目标,针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应使其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工程管理基础;使其掌握土木工程专业扎实的基础理论,具有本专业领域至少两个主要专业方向的知识和技能,熟悉本专业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使其历经扎实的工程实践训练,具备从事本专业工程项目策划、工程设计、现场施工、工程监测与技术研发等多项工作的综合技能。

二、现有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存在的差距

现有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方案制订缺乏学生就业针对性,致使职业导向不清,行业衔接缺乏,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教育不足。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在针对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开展教学课程设置时,基本是以宽口径形式制定教学方案,开设的基础理论课程涵盖各类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师应掌握的理论知识。但是,在采用宽口径教育模式的同时,由于一部分高校在制定教学方案时未充分考虑学科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没有根据土木工程专业特点来设置各课程间的相互交叉融合关系以及与课程实习、工程实践环节的衔接问题,致使专业教学目标不明确,就业针对性不足,致使学生不能真正掌握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技能。

三、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创新改革的措施

(1)基于“卓越计划”实施理念,打破传统宽口径制定教学方案做法,制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在理论教学过程中,着重体现基本理论的工程概念和实践应用;而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着重体现工程实际问题中所蕴涵的基本原理,从而实现原理、方法和应用的有机结合,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辅相成。在具体实施中,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方案中明确以教学实践相结合为主线,打破原有大一大二主要学习公共课,大三大四主要学习专业课的模式。

(2)紧扣“卓越计划”培养目标,积极探索校企联合教学机制,提高学生工程实践技能

为了提高学生工程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锻炼学生专业技能,增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建议高校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制定联合教学实施办法,与大型骨干企业签订联合教学协议,聘请具有较高学术水平、丰富工程实践经验和管理能力的工程师作为学生教学实践导师,探索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在毕业前就具备现场工作经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独立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3)积极参与国际科研项目合作,创造国际教学新模式,不断拓宽学生国际视野

目前,我国高校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国际科研合作机会不断增多,高校间互换学生培养机制也不断完善。基于此,高校在制定土木工程教学培养方案时,应探索建立中外工程教学联合体,与国际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标准接轨,进一步加强与国外一流大学或科研机构的国际交流,增强学生的国际竞争力,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出熟悉各国特色文化、法律法规和工程标准的国际化工程师。

四、结语

“卓越计划”是我国高校的重大教育改革计划,而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培养作为其中重要部分之一,应该不断创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在教学方案制定时应该不断思考如何构建与我国工程实践协调发展的教育模式;如何有效地提高专业人才的培养能力和创新技能;如何实现就业服务功能的有效性,有效培养学生工程素质、工程能力、工程伦理和创新精神。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确定专业应用型的发展定位及体现土木工程专业特色的同时,确保培养的人才与社会的人才需求匹配,为有效推动国家“卓越计划”的实施服务。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企业顶岗挂职;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3-0228-02

当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应以能力为本位,突出以应用能力为主的人才培养特色,但近年来高职院校持续的大规模扩招,实践教学条件严重滞后,造成学生在实际动手能力培养方面存在较大欠缺,仅靠学校自身难以满足当前社会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大量需求。而企业现成的厂房、设备及大量有实践经验的管理人员、工程师及技术人员,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提供了可能,提供了直接面对工作岗位的实际锻炼,如果学校和企业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就能使培养的学生既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有较强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学生毕业后就可以直接走上工作岗位,既可以缓解当前日益增加的就业压力,又能及时为社会提供大量急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说“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满足了当前高职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校企合作是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培养新时代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

一、校企合作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和意义

1.校企合作模式的实施降低了学校的办学成本。当前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生产设备发展得快,淘汰也很快,学校不可能有很多的资金来保证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始终是先进设备,这就会使学生无法掌握先进的技术和使用的新设备。而企业为了生产的需要设备更新较快,学生到企业进行实训,既能接触到新设备,又能学习到新技术。另一方面是学生在企业进行实践,能够感受到工作环境特有的氛围,接触到各企业的核心设备和技术,使他们真正了解了行业、企业的基本情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降低了学校的办学成本。

2.校企合作加强了“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建设。学校聘请企业里面具有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来担任兼职教师,他们可以把一些先进技术和工作经验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掌握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同时与校内专职教师进行交流,能帮助校内专职教师增强实践技能。学生在企业实习时遇到问题,也会和学校的专业教师进行交流、师生互动,提高了专业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校企合作充分利用了校内及校外实训基地。校内、外实训基地的有机结合,弥补了学校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不足,拓宽了学校的教学空间和学生的学习空间。

4.校企合作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学生通过工学交替到企业进行实践可以了解更多的行业、企业信息,明确自己的就业方向,这样学生就会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同时,学生在企业实习这段时间企业也会对学生进行考核,对表现优秀的学生企业会在学生毕业后优先录用,这也增加了学生的就业机会。

二、土木类专业校企合作办学的运行模式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为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土木类专业结合自身专业特点,把工学交替作为高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积极推进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很好地构建实施工学交替的教学体系。学生通过大学前两年的在校学习,初步掌握了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实践操作基本技能及职业基本素质;从第三学年开始运行校企合作项目。根据合作企业所承担的工程项目的具体条件,把学生分散到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进行为期一年的实践锻炼。一般每个工地安排3~5名学生。学生在企业现场工程师的指导下,熟悉企业环境,感受企业文化熏陶,了解企业一线相应岗位的实际操作标准与要求,提升职业岗位技能,做到与工作岗位“零距离”对接;然后是进行顶岗挂职的实习实训,学生以“准员工”身份承担实际工作任务,在干中学,在干中练。学生在顶岗实践锻炼过程中,为企业提供了技术服务,一般都可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又有利于解决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短缺的问题,达到互利双赢的效果。

2.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基于校企双方的互惠互利、合作双赢。学校可通过为企业培训职工、进行技术开发等服务,使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受益,从而主动和学校建立合作关系,满足企业用人需求。根据毕业生提前一年被企业预定、提前半年上岗的特点,利用用人单位的建设工地和企业一起安排顶岗实习。由企业提供实习场地、指导教师、食宿条件、实习薪金等,学校安排带队教师,双方共同管理,共同考核。

三、土木工程类专业校企合作办学取得的初步成效

1.成立校企合作专家指导委员会,加强校企合作办学的管理与指导。我们根据专业、课程特点,聘请企业或行业的顾问、专家及部分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与学校教师共同组建了“校企合作办学指导委员会”,共同商讨、明确培养目标,确定实践教学方案和教学内容,提供市场人才需求信息,参与教学计划的制订和调整,全面指导协调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各项工作。由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主管教学的副院长具体分管校企合作工作,并配备一名专(兼)职校企合作联络员,负责校企合作工作的开展。

2.遴选优秀企业作为校外实训基地,确保实习实训效果。“2+1”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支持条件就是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按照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要求以及毕业生就业方向,择优遴选适合本专业实训的合作企业作为校外实训基地,以保证学生能得到系统的、良好的工程实训,能顺利完成毕业设计。近年来我们利用多年来与交通行业、建筑行业等企事业单位合作的资源优势,建立了二十多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我们同辽宁省路桥总公司、中交集团、中建集团、中铁集团等大型国有路桥建设企业签署了校企合作办学协议,建立起稳定的协作关系。企业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工程环境,学生通过顶岗挂职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同时企业还有优先选聘人才的机会。由于是校、企双方的强强合作,学科专业获得了强有力的支撑,培养的学生更能适应企业的要求,毕业后,企业可以优先选择优秀人才留用。

实践表明,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特别是“定单式”培养机制的实施,有利于做到教学过程的三个协调,即: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相协调;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协调;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相协调。这三个协调奠定了高等院校实现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谢弗勒.教育的语言[M].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4:11-18.

[2]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03.

[3]欧阳河.关于职业教育基本问题的若干认识[J].当代教育论坛,2006,(3):112.

篇10

>> 土木工程专业材料力学教学与后续课程衔接的探讨 土木工程专业材料力学的教学改革 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材料力学课教改初探 土木工程材料力学课程教学的整体理论体系及其内在逻辑关系 独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基础力学课程及教材建设探讨 力学在土木工程专业中的应用 材料力学案例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新型土木工程材料探讨 浅谈“土木工程材料”的教学方法 基于案例模糊推理的土木工程造价估算方法探讨 “学案导学法”在中职土木工程力学教学中的应用 土木工程材料的浅析 独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土木工程专业《CAD制图》课程的探讨 土木工程专业《结构力学》教学方法浅谈 探讨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方法 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方法探讨 土木工程专业“混凝土结构”课程的教学方法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0-01-21.

[6]李文,王树伟,卢召红,周英明.《土木工程概预算》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价值工程,2013(09).

[7]王树伟,李文,卢召红,周英明.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价值工程,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