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习俗范文

时间:2023-07-07 17:34: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传统文化的习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传统文化的习俗

篇1

春节是一年当中最隆重的节日,由古代时每年的“腊祭”演变而来的。每年的岁尾年初,古代先民经过了一年的辛勤劳动后,便要用他们农猎的获物,来祭祀众神和他们的祖先,以感谢大自然所给的恩赐。临近春节,人们采办年货,除夕时,全家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迎接新的一年来临。在农村,春节的氛围更加浓烈,然而,随着社会的急速变迁,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春节习俗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本文立足于江西农村的实际,以江西省永修县虬津镇红桥村为个案,根据调查材料,分析春节习俗变迁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关系。

一、江西虬津镇红桥村的春节习俗

江西省永修县虬津镇红桥村(原云源村)坐落永修县西南的修河边,共有村民73户,188人。其中张姓12户、周姓4户、苏姓4户、江姓53户;红桥村是以江姓人口为主,占全村73户中的72.57%。江姓万派公于南宋末年从林塘迁至虬津镇红桥村,经历了700多年的历史沧桑,但仍保留了不少传统的春节习俗。

从过年的时间来看,虬津镇红桥村江姓过年的日子与众不同。如腊月为大月,则农历腊月29过年;如腊月为小月,则农历腊月28过年。另外,虬津镇红桥村江姓同一日过年的时间不同。相传江姓迁至红桥村后,育有三子,三子分家后均请长辈到家中过年;为了孝敬老人,三子将过年的时间错开,长子早上过年、次子中午过年、三子晚上过年。此传统风俗一直保留至今。

从过年的内容看,首先是对祖先的敬仰。过年前均要祭祀祖先称添斋饭。祭品(斋饭)中必须要有三牲(猪头称猪首、鲤鱼称摆尾子、鸡称凤凰);每年正月初七,红桥村江姓要举行拜谱仪式,将江氏家谱请出,秉烛、敬香、膜拜、放鞭炮;正月十二接太公牌位到江西,九江地区的江氏九X十八村轮流供奉,每村轮流供奉一年,因永修县虬津镇红桥村地处南北交通要道中间,每年南北接太公牌位均要经过虬津镇,每年正月十二这天虬津镇江姓,均会准备八面彩旗、鞭炮,敲锣打鼓接太公。其次是对当年过世先人的孝敬。年内家中有老人过世的,腊月23家中要设孝堂,孝子在堂屋将孝堂布置好,把灵牌屋放在孝堂内。腊月24,孝子进入孝堂(正月初三以后才能离开),每天要敬香,点长明灯。正月初一,同村人每户会带一封爆竹给亡灵拜年,正月初三上午,所有的亲戚前来拜亡灵,正月初四孝子出孝堂回拜四方亲戚。亡灵的孝堂和灵牌一直放到农历二月花朝(二月十五)才到亡灵坟前烧掉。

从过年的禁忌看,一是贴对联。过去要在傍晚贴,不能说贴对联,而要讲沾对联。二是封开门。过年(除夕)晚12点前要打封鞭炮封门,封门后直到初一早上才能开门(称开天门),开门后放封鞭炮则不能关门,直到晚上才关门。三是添斋饭。长子早上过年前添斋饭的时间要在寅卯时(4-6点),添斋饭祭祀祖先时外姓及出嫁的女子均要避讳。中午、晚上过年的添斋饭祭祀祖先时则不用避讳。四是吃素食。大年初一早上第一餐不能吃荤腥,必须吃斋(全素食),一般吃青菜、豆腐、菜柳等,表示逢春,一年到头清清洁洁,以示吉利。中午、晚餐则可吃荤腥。五是语言禁忌。旧时春节期间,虬津镇红桥村江姓有不少语言禁忌,如猪头称猪首、猪舌头称赚头、猪耳朵称顺风、猪肠称猪顺子、猪血称猪旺子、猪骨头称元宝;吃肉称吃大菜、吃鱼称吃摆尾子、吃鸡称吃凤凰;衣服破了只能讲发了,打破了碗也只能讲发了;走路时不能讲走快点,只能说走起些。

从过年的娱乐看,春节期间的主要娱乐为玩龙灯和看丫丫戏。玩龙灯是在正月初八起灯,开始在外村玩龙灯,十五在本村玩,正月十六下龙灯。龙灯舞到每户,每户要有一定的迎接仪式。旧时,一般是每户要送一块红布、一些米花糖,放鞭炮;现在一般送一条烟,放鞭炮,有的放三封鞭炮(接龙灯、操龙灯、送龙灯),有的则更多(喝彩就要放封鞭炮)。有时二月花朝会花钱唱戏。丫丫戏名称的由来,传说纷纭,但它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原来剧中的女角全由男孩扮演,男扮女装,头上都扎着两个丫丫形的小发髻,身着颜色艳丽的戏服,非常具有娱乐性。如今,女角虽然不再由男孩扮演,但是标志性的丫丫形发髻却流传了下来。新年里,在虬津镇红桥村江氏祖堂搭台演出一场精彩的丫丫戏,丰富和活跃春节农民朋友的节日生活。

二、红桥村年俗的变迁及原因分析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虬津镇红桥农村习俗自然也随之改变。首先,注重家庭团聚。村民们不再像过去那样,严格按照程序来做一些敬拜神的活动,但更加注重人本身心理或气氛。也就是说村民们更加注重家庭的和谐气氛,少了很多神话传说,增加了“人文主义”色彩,更加关注如何舒适的过年。第二,创业是最关注的话题。2009年春节,永修县城乡土地充满了农民工回家过年,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人群比前几年出现拥挤,因为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大批失业农民工返乡。现在当他们见面时,听到最多的是“今年还出去吗?打算去哪里赚钱?”春节和家人短暂团聚后,去或留,农民工成为最关注的话题。再次,越来越少的人守岁。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早在魏晋时期就有记载。除夕晚上,与家老小熬夜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这是中华民族至今仍然很重视的年俗。近年来,村民们守岁的人越来越少,人们或看电视,或睡觉,打牌,上网,几乎没有人静下心来守岁。虽然很多现代人将“网上守岁”、“打牌守岁”等都归于守岁,然而守岁净化心灵、让灵魂通过安静“回家”的作用似乎正在消逝。

春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无法避免变迁浪潮的冲刷。现在有不少人,尤其是青年人热衷于过各种外来洋节日,春节的年味越来越淡了,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是经济的发展。奥格本认为大多数社会变革都是由物质文化的变革,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变革引发的;一旦物质文化发生变革,非物质文化的制度文化即价值观、规范和意义、社会结构等也发生变化。中国的改革开放30年,人们不仅鼓起了钱袋,同时思想也得到解放,文化的发展提高人们的品味。人是社会的主体,人们思想解放也逐渐打破一些古老的习俗,为春节活动的多样性创造条件。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一些人不再像以前一样只在意吃穿,更多地追求高品味的精神文化生活。例如,对于春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以及旅游爬山中所蕴涵的精神享受。其次是环境的变化。克莱德.M.伍兹则认为,变迁一般是由社会文化环境或自然环境的改变引起的。随着城镇化的加速,人口流动,现代交通的发展,大众媒体的沟通,各种现代文化和生活方式与传统文化碰撞,互相取代、相互同化。第三是外部力量的冲击。随着中国开放深度的发展,西方国家借助跨国产品、新型的电子媒体工具、广告、流行歌曲、网络小说、影像等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外部力量的潜移默化,使得人们重新塑造社会态度。受上述三者的影响,如今江西乡村春节习俗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三、从年俗演变看中国的传统文化

春节习俗的演变,乡村家族的情感整合仪式正在失去其传统文化意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物化,利益成为人际关系的中轴,生活在现实中的人们越来越感到人际交往中的冷漠、疏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短暂化和功利化。相比较而言,与上述的利益追逐不同,春节期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多地表现为馈赠与分享。流动着的人们也暂时停下来,多数都要“回家看看”。人们还凭着种种活动增进相互间的交流,体会到了个人依附家庭、家庭依附亲属和乡邻、乡邻依附社区、社区依附城市或地方、地方属于中国的情感,并由此产生了新的“团圆”文化。

春节习俗的演变,导致舞龙、舞狮、踩高跷、跳傩舞、玩龙灯和演丫丫戏等传统娱乐方式对现在的人们来说没有多大吸引力,逐渐面临失传。但从“非遗”保护角度来说,这些特传统色文化很值得继承。因此,不少专家都建议,把传统的娱乐方式进行创新,一来可使得年味更浓,不至于消失;二来也使得这些传统文化得到传承。与此同时,一些村民认为精神需要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传统年俗慢慢延续开来。例如,接太公活动逐渐上升。在江西永修县虬津,武宁县泉口、鲁溪、清江等乡镇流传着“接太公”的习俗。今年春节期间,当地村民以姓氏家族为单位,把本族供奉的太公塑像抬出来,每个家庭敬拜祖先的塑像,祈祷丰收、家庭和谐、健康平安。

春节习俗的演变,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异化。例如,倒贴“福”字现象。在民俗传统中,倒贴“福”字主要在两个地方:一个地方是在水缸和土块垒砌的稻仓上,另一个地方是在卧室内的柜子上。至于房屋大门上的“福”字从来都是正贴,大门上的“福”字有“迎福”和“纳福”之意,而且大门是家庭的出入口,一种庄重和恭敬的地方,所贴的“福”字须郑重不阿、端庄大方,故应正贴。冯骥才认为,民俗讲求规范。该轻松处便轻松,该庄重处必庄重。应当讲究,也应当恪守。规范具有约定俗成的合理性,而且它又表现出一种文化的高贵和尊严。

篇2

关键词:文化互动;大理白族;传统习俗

中图分类号:C912.6.74.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09)02-0064-05

习俗是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因袭相承的习惯、风情,被视为划分不同民族的重要标志。同时,习俗也是民族文化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因而一个民族的习俗所呈现出来的特征,可以折射出该民族文化的主要特征。大理白族是一个民族文化多元融合、开放的民族,这种多元融合、开放兼容的特点在其传统习俗中有着充分的体现。在白族的传统习俗中有吸收汉族的部分,也有与周边的彝族、纳西族相融合的内容,这些在岁时节日、居住习俗、婚俗、葬俗等方面都有体现。而这种多元融合、开放兼容的民族传统习俗又是与白族和其他民族的文化互动分不开的,正是在多元文化互动的作用下,才会生成如此绚丽独特的民族习俗。

一、文化互动以及与大理白族本土文化发生互动的文化体系

任何一种民族的文化都存有自己独特的元素,又表现出与其他民族的文化之间的千丝万缕,总是呈现出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而这种局面究其原因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不可避免的互动作用形成的。

文化互动是指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冲突与融合,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平等对话,是民族间相互吸收、相互借鉴的过程。文化互动过程的起点是不同民族间的文化接触,结果则表现为两个方向,一是不同文化相互冲突、碰撞,大家或是“同归于尽”,或是一种文化战胜另一种文化;二是不同文化间相互借鉴、吸收,融合成一种多元特质的文化。从文化互动的观点看,不同文化不是一个个孤立的实体,不管是同质文化还是异质文化,都必然会在一定条件下发生扩张和相互接触;文化的接触和交会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这一过程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多维的;接触和交会的双方相互影响,在很多情况下很难分出谁是纯粹主动传播者,谁是完全被动接受者;在双向的接触和交会过程中,不同的文化通过相互解读、相互诠释,不断冲突和融合,不断改变自身,“从本质上看,族际文化互动是一种建立在相关文化调适基础之上的作用与反馈交错出现的连续耦合运作过程”;文化互动是文化发展的动力,最具有创造性和最富有活力的文化往往就产生于异质文化的接触点、边缘地带或缓冲空间。

云南大理地区由于历史地位和地理区位的特殊,长期以来成为多种文化相互交汇、融合的边缘地带,大理白族文化独特的魅力和持久的生命力与长期以来白族文化与其他文化体系的互动密不可分。在白族早期文化体系中属于本土文化范畴的主要包括了古滇文化、早期汉文化、原始崇拜文化、巫文化以及本主信仰文化。这些早期的本土文化体系与同时期的外来文化不断地发生着文化的互动,这些外来文化主要是各种形式的汉地文化如:儒家文化、道教文化、巴蜀文化、中国禅宗文化等;来自印度、吐蕃等国各种流派的佛教文化如:藏传密宗、印度密宗的阿吒力教派等;来自周边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如彝族的毕摩文化、纳西族的东巴文化等。这些文化体系经过长期混融、互相影响的互动,最终形成了大理白族多元融合的文化体系,而大理白族的本土文化也在互动过程中影响了其他的文化体系,如在彝族、纳西族的文化体系中都有白族文化的影响元素。如果将这些复杂繁多的文化体系加以梳理,则可以看到在文化互动过程中对白族文化影响最大的是:儒家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其中道教文化、佛教文化对大理白族文化的影响已在拙文“从的视角探析大理白族传统文化的多元融合”中专门阐(见《贵州民族研究》2008.3)和周边主要民族的本土文化。大理本土文化因子与多种外来文化因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的有机系统,其孕育、发展到成熟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不同文化因子相互冲突到各文化因子融合一致的演进过程,最终形成了多层次、多维度且纵横交错的多元文化的复杂关系体系。大理白族文化的这种多元融合特征在其文化体系中的政治思想、、习俗、艺术等层面都有着丰富的呈现。

二、文化互动环境下大理白族传统习俗的多元融合性呈现

习俗作为一个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因袭相承的习惯、风情,它涉及到该民族的生产、生活及信仰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具体表现为岁时节日、婚俗、葬俗及饮食习惯等。由于各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不一样,因而各民族传承下来的习俗也就各不相同,所以不同的习俗也可视为不同民族划分的标志。习俗作为文化当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与政治思想、宗教等方面相比较,与百姓的联系要更为密切,习俗作为代代相传的东西,是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去遵守和承袭的,不像政治思想是统治者强加于人,也不管你是否信仰某种宗教,只要你生活在某个民族的社会当中,就必然会受到该民族习俗的影响,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着这些习俗。白族本土文化在长期与外来文化的互动作用下,从习俗这一文化层面选择性地吸收了汉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的相关部分,也有与周边的彝族、纳西族文化相融合的内容,这些在岁时节日、婚俗、葬俗等方面都有体现。这些多元的习俗,折射出了白族文化本身的多元融合性特征。

1 文化互动下选择性融合汉文化元素的白族习俗。

白族是受汉文化影响较深的民族,这不仅因为白族先民历史上长期保持着与中原内地的经济、文化、政治方面的交流,而且因为白族在形成的过程中融合了相当数量的汉族成分。在与汉文化的长期互动中,白族文化中吸收、融合了越来越多的汉族文化元素。元初郭松年在《大理行记》中就记述到:“故其宫室、楼观、言语、书数以到冠婚丧祭之礼、干戈战阵之法,虽不能尽善尽美,其规模、服色、云为,略本于汉。”可见,汉文化对白族文化的渗透是多方面的,白族的习俗中也大量地融入了汉文化的内容。

(1)汉文化对白族习俗影响最深的主要是在岁时节日方面。汉文化传人大理白族地区后,白族在原有的节日之外,也增加了汉族的节日,并且在这些节日的内容上“偷梁换柱”,融入了自己的特色。从现在还存在的白族的节日和汉族的节日相比较来看,二者共有的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盂兰盆会)、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这些节日在白族先民那里是没有的,它们是在白族与汉族长期交往后才逐渐被白族接受并使之成为自己岁时节日当中的一部分。从这些节日举行的时间及节日活动的内容来看,显然是白族吸收了汉族的习俗,并加入了自己特色的内容。

春节,是白族较为隆重的节日。白族过春节也和汉族一样要全家团圆吃年夜饭;除夕夜和大年初一的清晨都要燃放鞭炮以求除旧迎新;大年初一,全家人都要吃汤圆,以求在一年中全家人都能团团圆 圆,晚辈要给长辈拜年,长辈也要给晚辈压岁钱以图吉利,这些过年的风俗白、汉是相同的。不过白族也对过年的风俗稍加改动,增加了一些特色的内容,如大年三十晚上,白族人全家老小都要用清水洗脚,并且要洗过膝盖,民间有谚语“三十晚上洗个脚,一年到头吃得着”;年三十白族人家家无论家里有没有柴烧,都要到集市上买一捆柴,白族人把这叫“进柴(财)”,以财、柴的近音,图个吉利;家里要铺上从苍山上采来的青松叶,取“松”之意,求得来年手头的钱多一些,日子过得轻松些,不要紧巴巴的;大年初一不仅要吃汤圆,而且还要喝米花糖水,意味着生活甜蜜。这些过年的风俗都是白族人在汉族春节的基础上,把自己的一些特色融入其中而形成的。

清明节,是白族祭拜祖先、为祖先扫墓的节日。白族的清明节和汉族的清明节的时间都是公历4月5日,在这一天,白族人一家老小都要到墓地为祖先扫墓,并供奉果品、饭菜、烧香焚纸钱,也有插柳条的习惯,这些都与汉族扫墓的风俗相同。不过白族的清明节也有自己的特色,例如如果是为新亡的亲人扫墓,全家人都要戴孝,此外,一般家境好的白族人家还要蒸一竹蒸笼的米糕供奉祖先。

端午节就更具有汉化的特点,相传白族的端午节也是为了纪念屈原的。在端午节里,白族人家都要包粽子、蒸包子、做米酒、挂艾草菖蒲于门上,用百草煎水给孩子洗澡,这和汉族的端午节几乎是完全一样的。不过,白族的端午节也有自己的特点,如:端午节这一天,白族人聚居的村镇要举行盛大的祭祀本主的仪式;大理剑川一带的儿童还要在胸前挂一串布扎,用以驱邪镇恶,以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家人朋友三五成群地到水边结伴而行,白族^称为“走百病”,以祈求自己不要生病等。

中元节又称盂兰盆会,是佛教和道教都有的祭祖的节日,由于汉族和白族都深受佛教文化和道教文化的影响,中元节成为了汉族和白族都有的祭拜祖先的节日,并且由于历史上白族曾全民信仰道教和佛教,所以白族的中元节要比汉族更隆重。汉族的中元节一般只是在农历七月十五这天祭拜祖先,而白族却是从七月初一到十五都要供奉祖先。白族自古就有祖先崇拜,而道教和佛教传人使白族祖先崇拜的内容更为丰富,将中元节“嫁接”过来,成为有特色的祭拜祖先的日子,从七月初一接祖先亡灵回家,直到七月十五送祖先离去,历时半个月,故而白族人又称中元节为“七月半”,在这一期间,每日三餐都要供奉、焚化纸钱,不得在家中吵闹以免打扰祖先,七月十三为新亡的亲人烧“新包”、七月十四为祖先烧“老包”,所谓“包”,是指装有金银纸锭的纸包,还要在家门口泼洒浆水饭,将祖先送回,烧过的灰烬不能乱倒,需于十五日投洒到河中,由祖先带走,到此仪式才算结束。

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也是白、汉共有的节日,白族和汉族在这几个节日的内容上是基本一致的,这些节日也是汉文化传人白族地区以后才增加的。

(2)汉文化对白族习俗的影响还表现在居住习俗方面,包括民居建筑风格和民居使用格局。一个民族或一个群体的民居,总是包含着该民族该群体的风俗、信仰、经济生活、社会结构、对外交流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可以说民居本身就是一个民族文化概貌的图示。白族是我国最注重民居建筑的民族之一,白族民居具有丰富艺术内涵,也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白族民居的基本单位是“坊”,一坊房即一栋三开间二层楼房。内部格局为:底层三间,中为堂屋,供奉神位和会客之用,两侧为卧室,楼层多用来储藏粮食及杂物。平面布局主要有:三坊一照壁,即三坊房加一照壁围成三合院;四合五天井,即四合院,它与汉族四合院的不同之处是,除中央有一大天井外,在院落四角还各有一个小天井,大、小天井共计五个;独坊房,即一坊房加三面墙围成院落。透过白族的民居建筑,我们可以看出白族多元文化的交融。首先,从民居的格局、装饰、使用来看,体现出了很强的汉文化气息。白族较早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的中庸之道也融入了白族文化中。白族民居建筑十分注重对称,房屋内部格局中为堂屋,两侧为卧室,院落布局更是讲究对称严谨、前后左右平衡,房屋的各种装饰图案也要求严格的对称。这一点,可视为中庸之道的一种具体表现。民居建筑中的装饰内容和形式都有汉文化的特征,如大门门头上的龙、凤形象,格子门上所雕刻的“八仙过海”,“渔樵耕读”等。

从民居的使用格局上也体现了汉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对白族的影响。在四合院、三合院民居中,家长住正房,子女只能住厢房,而且正房的高度总是超出其它几坊房及照壁,独坊房民居中,堂屋右侧为尊,家长即住右侧,这种使用格局显示了儒家所倡导的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伦理思想。

此外,白族的居住习俗还体现出了一定的宗教文化的色彩。如白族在堂屋要有专门的地方供奉祖先的牌位,房屋的许多部位也有神灵,如梁有梁神、灶有灶神、门有门神,这显然是道教文化的影响。同时,白族家里除了供奉祖先牌位外,亦供奉佛龛或佛像,这是佛教文化的痕迹。另外,白族的本主崇拜也体现在民居建筑中。在大理一带,村落民居建筑的布局常以本主庙与庙前戏台组成的方形广场为中心,不少村落还在入口处修建一大照壁,总体看来,一个村子仿如一个大院落,而本主庙即是这一院落的中堂。可见汉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及本主文化在白族的居住习俗中得到了多元融合。

2 文化互动下融合彝族文化、纳西族文化元素的白族习俗。

白族的习俗不仅大量地融入了汉族的元素,而且由于白族长期与彝族、纳西族这些周边的少数民族杂居和相互交往,在白族的习俗中也有和这些民族的习俗相融或相同的部分,这在岁时节日和婚俗、葬俗方面都有体现。

在岁时节日方面,白族、彝族和纳西族都要过火把节,而且时间也是基本相同的,彝族和白族的火把节是在农历六月二十四,纳西族是在六月二十五,在火把节这天,白族、彝族、纳西族都要穿上盛装,举行各种游乐,入夜后点燃火把,奔驰田间,驱除虫害。从这点来看三者的火把节是有着共同点的,虽然说关于火把节来历的传说三者各不相同,但从上述的相同点来看,三个民族的火把节都有对火的崇拜的意味。崇拜火,才着以盛装而敬之,认识了火的用途,才到田间点亮火把驱除虫害,这些不能不说是对火崇拜的痕迹。如果说白族、彝族、纳西族的火把节究竟是何者先产生的,这很难说清,但从三者在火把节中的习俗来看,竟然有如此多的相同点,应该说这不会是偶然的,而是族际文化互动的结果。

另外,纳西族和白族都要在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牧童节”,节日的内容都是感激牧童一年来放牧的辛苦。从节日的时间和内容来看,纳西族和白族的牧童节也是有着相互影响和融合的。

除了岁时节日外,在婚俗和葬俗方面,也有着多民族文化互动的痕迹。婚俗和葬俗往往能够反映出一个民族的社会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内容,是民族文化的重要部分。在婚俗和葬俗方面,白族也有着与周边民族相似或相同的地方:

在婚俗方面,白族、彝族、纳西族都有各自的形式,但又都有相似的地方,即女子在出嫁时都要唱“哭嫁歌”,旧时哭嫁歌的内容多是哭诉与家人、朋友的离愁别恨,或是哭诉父母、哥嫂的狠心,控诉买卖婚姻,平时不敢说的怨恨,此刻都一倾而出,现在哭嫁歌的内容主要是感激父母的抚育之恩以及与亲 人、朋友的离别。在白族、彝族、纳西族的婚礼中都有这一仪式。这有可能是人之常情而形成的相似点,但也不能排除交往密切的三个民族间的相互影响和融合。

在葬俗方面,白族由于受佛教的影响,传统的丧葬方式是火葬,至明清时期由于中央政府明文规定禁止火葬,其丧葬方式才改为土葬;纳西族由于受原始宗教的影响,其传统的丧葬方式也是火葬,1723年“改土归流”后,才被迫实行土葬,这样看来,在丧葬的方式上,白族和纳西族都受到了汉文化的影响,从丧葬礼俗的内容来看,二者的相似点也比较多。如老人即将咽气时,老人的儿女至少要有一人守在身边等着老人咽气,白族和纳西族把这称为“接气”;老人咽气后要将包有银屑、米粒、茶叶的红纸包放入老人嘴里,作为死者上路的盘缠;棺材要用六块整板,衔接处不能用铁钉,高寿者的棺材漆以红色,其他用黑漆;开吊时间为三天,在出殡前夜,要请道士(白族)和东巴(纳西族)为死者念开路经;埋葬次日,丧者家属及近亲要到坟上祭奠,添土整坟,谢拜山神。上述的这些仪式和风俗是白族和纳西族都共有的,这种丧葬礼俗带有很浓厚的汉式丧礼色彩,应该说白族和纳西族的土葬习俗主要都是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同时也不能排除两个民族间通过文化互动形成相互融合的内容。

三、大理白族传统习俗多元融合特点的生境分析――多元文化互动的实现条件

大理白族的传统习俗之所以有着多元文化融合的特点,与白族文化和其他多元文化实现互动密不可分。白族生活的自然环境、白族历史上面对的社会因素、以及白族人民在历史进程中的选择和创造为白族多元传统习俗的生成途径即多元文化互动创造了主、客观因素。

1 白族所处的自然环境造就了白族的性格、思想境界以及认识世界的方法,为白族文化与其他文化体系实现多元互动、形成多元的传统习俗提供了心理基础和物质条件。白族集中分布的大理白族自治州位于云南西部,海拔在1500米~4000米之间。气候温和,每年最高温度约27℃~28℃,最低温度约2℃~3℃,而年平均温差只有11℃~13℃,气温变化之小,在中国乃至在世界上也不多见。大理地区最具特点是苍山和洱海。苍山海拔四千多米,长50多公里,尽管显得高大,但却没有给人压抑的感觉,苍山峰顶终年积雪,给人以高洁雄伟之感,春天融化的雪水顺着十八溪流向大理坝子,灌溉着千亩良田。洱海是沿苍山脚下延伸的一个非常美丽的湖泊,南北长约42公里,东西宽3~9公里,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发出灿烂的光华,给人以洁净、愉快的感受。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生存的白族,其性格、思想境界以及认识世界的方法,或多或少要受到这种自然环境的影响。适宜的气候,使得白族的性情和谐、温和,既没有酷暑使人懒散,也没有寒冬使人畏缩,白族人的头脑在这种气候条件下变得更加机灵敏捷;银苍玉洱滋润感染了白族的思想境界,白族人既高洁崇实,又豁然愉快;良好的地形和气候为白族的农业生产提供了优良的条件,白族的农业生产的发展水平在这种条件下得到极大的提高,生产的发展,使白族认识世界的方法也更为科学。在这种自然环境的影响下,白族的气质中没有强烈的东西,更多的是祥和、是理性,是儒家式的风格,这为白族文化能够与其他文化体系实现互动提供了最基本的心理基础。另一方面,从云南的地理位置来说,它位于青藏高原南缘至南亚次大陆东南亚的交汇区域,由于这种地缘上的条件,云南这块土地本身就很容易接受汉文化、印度文化以及东南亚文化的洗礼,而白族又是居住在云南腹心地带的坝区,是云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带,这决定了白族所在的地区更易受到多种文化的冲击,这种地理条件为白族文化能够与其他文化体系实现互动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2 一定的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等社会因素的相互制约和作用直接决定了白族文化与其他文化体系实现互动。在经济因素方面,白族是较早进入农业社会的民族,早在东汉时期,白族先民就已掌握了水稻种植技术和牛耕技术,具备了较高的农业生产力水平,在这种农业生产力的制约和长期作用下,白族文化具有了农耕文化的特征,这决定了白族与同样属于农业社会的汉族之间的交流更为广泛,远在南诏时期,大量的汉人来到云南,既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力,也传播了汉文化;大理国时期,段氏不断向宋皇朝称臣纳贡,开展互市,汉、白之间的交往更为广泛,白族与汉族的交往也一直没有停止过;在政治因素方面,由于白族所建立的南诏和大理国政权受唐、宋的影响较重,在制度、政策的制定上又效仿中原,这种效仿本身就是白族在对自己原有文化进行扬弃的同时,又融合了新的先进文化,到元、明、清时期,中央王朝更是加强了对云南的统治,大量移民进入云南,大理白族地区由于移民的戎边、屯田,使得汉白文化的交流更加深刻。再加上一次次战争、、改革以及对某些人的重用所带来的历史事件的催化,白族文化的这种冲击和重组就更为加速;在意识形态因素方面,白族受儒学的影响颇深,同时佛教、道教对白族的冲击也很大,并且由于白族先民与彝族先民共同创建了南诏政权以及纳西族曾是南诏、大理国政权管辖的民族,长期与白族居住、生活在一起等历史缘故,使得各种思想在白族地区实现了交汇。这些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等社会因素为多元文化实现互动,进而影响到多元传统习俗的生成创造了基础。

篇3

[关键词]影视作品;文化传统;民族特色;艺术特点

影视作品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态和文化传播载体,体现着不同国家或地区各自独特的文化烙印。一部好的作品,在营造美轮美奂的视觉奇观,塑造深入人心的人物角色,讲述或曲折离奇、或感人至深的故事情节外,也肩负着展现和传承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的责任。

一、文化传统对影视作品的影响

影视作品是特定文化的产物,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文和文化。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自然地反映在它们的影视作品中。不同的文化传统也造就了不同的影视创作风格。因此,电影电视是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文化差异的一个很好的途径。中西方不同的自然环境、民族传统、思维模式、处世态度、和价值观将导致其影视作品的差异。

例如,美国是一个年轻的移民国家,没有悠久的历史。来自世界的各个角落的、不同族群移民的文化共同融合形成了的美国文化,使得美国文化就像个大熔炉,极具包容性和多元性。美国这种“熔炉文化”的特点在影片《冰河世纪》中通过冰河三人组的形象得以完整体现。美国又崇尚科学,开拓进取,因此拍摄了大量的科幻题材的影片,如《星球大战》《终结者》《黑衣人》《钢铁侠》等。美国还崇尚自由,向往英雄主义,普通人蜕变成长为大英雄是好莱坞电影中百试不爽的经典套路。即渺小的个体也能拥有伟大的梦想,最柔弱的力量也能建立勇气和信心去改变命运、征服世界。这种力量悬殊的对比符合了美国“个人英雄主义”精神的一贯表达。如《拯救大兵瑞恩》《阿甘正传》《勇敢的心》《阿凡达》就是这一精神的体现。

我国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和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传统。既有体现智慧与思想的儒家学说、老子思想和孙子兵法,也有体现创造和文明的汉字和四大发明以及威严的长城和紫禁城,还有充满美感艺术的水墨山水、书法、唐诗和宋词,更有体现民俗与风情的美食和服饰。

正是由于中国这种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也造成了保守与怀古的传统,缺乏创新开拓精神。影视创作人员不必费力地思考未来,也不必刻意地虚构故事,只需俯身翻看历史传记和名著故事,历史上的每一个朝代,文化中的每一个方面都有大量的内容可以去展示和挖掘。这类影视剧大量充斥着国内的荧屏,如《武则天》《雍正王朝》《红楼梦》《三国》等。同时,中国文化传统注重以人为本,所以人物就成了这类影视作品的核心内容,而科学技术与探索类创作却很少进入影视创作人员的视野。

二、影视艺术对文化传统的促进

影视艺术已不单单是一种单纯的视听艺术,其作为一种大众传媒,更多地成为文化创造和传播的一种形式。无论从影视创作其内部规律还是外部需求看,它都不应该仅仅满足于娱乐审美的需求,而更应该彰显具有灵魂价值的思想,传达出更多文化传统的精华与智慧。影视艺术既能直观地揭示文化的内涵、风格和面貌,又能凭借强大的传播能力,夯实文化传统的内涵,促进文化传统传播,并成为“主流文化”向地区性文化、民族性文化和弱势文化兼并、浸润和竞争的工具。

好莱坞电影多科幻题材、现代题材和战争题材,注重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和开拓进取精神的宣扬,这和美国的文化传统是一脉相承的。同时,这些题材的影视作品反过来激励着美国人,巩固和加强了注重科学,开拓创新的文化传统,使得美国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等方面长期占据世界前列。中国的电影多为怀旧剧、古装戏和武侠剧,人们在追忆往昔,体验古人的优越感和满足感的同时,容易使人不思进取,产生“想当初如何如何……”的想法,缺乏对创新与发展的渴望。

在现代信息化社会下,影视作品将对青少年的思想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深刻影响。科幻和现代题材的电影,可以使孩子们多一些责任感和发明创造的动力;而古装剧和武侠剧,则多的是异想天开或侠义情长。

三、我国影视作品中文化传统的缺失

首先是盲目照搬国外先进经验。借鉴国外影视制作的成功经验,是我国在创造影视作品上的一条捷径。在影视制作水平上有了质的飞越,但与此同时,相应的问题也暴露出来。《集结号》是中国商业片的“拐点、样板和里程碑”,耗资数千万,票房收入突破2亿。片中的战争场面模仿好莱坞大片《拯救大兵瑞恩》,画面色彩质感强烈,战斗场面没有使用以往战争电影流行的长镜头,而更多地使用了肩扛或手提摄像机,以谷子地的主观视角完成战场观察,并通过多机位的拍摄,快速的剪接,局促的视野加深了战场紧张感和现实感。但是从剧作角度分析,《集结号》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在人物刻画上,那些死去战友的形象单薄,谷子地的性格也挖掘得不够,在人物性格刻画上缺乏立体感和纵深感;再比如在故事结构上,故事的前后两段一动一静,一武一文,不够平衡,而《拯救大兵瑞恩》是一头一尾,中间干脆全部写战争,都比较平衡,故事没有明显的断裂感。

其次是民族特色的缺失。改革开放以来,国际化要求趋强烈,当代艺术家在形式和思维上受到西式教育,思考、看待问题的方式已离纯正中国式、本民族的思维相差甚远。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我国影视艺术的空白已难以被“民族性”所填补。娱乐至上,流行为王成了当今文化的话语方式;我们不断要求自己的观点和取向达到西方的标准,然而当我国影片看似与国际接轨时,其实只是迎合了西方对待中国艺术的需求,难免会沦为附庸。西学中用,勇于借鉴国外的先进文化,但不能丧失自己的长处,不能不考虑自身的民族特点

再者是不能充分挖掘民族元素。如前所述,《集结号》中对人物角色的刻画单薄,相对于视听奇观而言,影片中角色所体现的精神和叙事所表达的意义十分弱化,例如,同是走红的战斗英雄,李云龙、许三多的人物性格丰满,大家从各个角度都能评说,但是谷子地身上,除了一根筋以外,很难说出点别的什么。而对现实生活矛盾的揭示、对人物情感的把握渲染等角度,还不如谢晋导演在20世纪80年代拍的《高山下的花环》。

四、文化传统与影视艺术的交融

首先在角色素材的选择方面,我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有着众多的民间传说、寓言故事、神话传奇、历史事件,以丰厚的文化底蕴作为基石,加上制作人充分的想象力,将其合理地改编,融入现代观众的要求,体验生活从中发现生活的美感,取材贴近现实而又高于实际,创造出有深刻社会内涵的人物角色,才能获得观众的喜爱。

其次在角色风格的刻画方面,要求创作者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能够对文化传统元素进行再解析,从视觉认知的层次深入到意识认同的层面,从而创造出一种“来源生活,高于生活”的境界。影片《风云决》在这方面的表现堪称完美,它融入了我国先秦青铜器、汉代画像、唐代佛像、民间皮影以及敦煌壁画等多方面的文化营养,在人物面部可发现大量借鉴、融合了京剧脸谱的色彩特征,并运用了民间年画的色彩配比;服饰则吸收了壁画、戏曲舞台服饰色彩等诸多元素,取长补短,水融,拥有浓厚的中国文化风味。

再次在艺术气息的设计方面,具有优秀本土文化风韵,不仅可以吸引观众,与观众产生共鸣,还能将故事表现得丰满、精彩。当然,本土文化的设计不是照搬,而是一种延续和发散,设计者自身的文化情感、独特感悟都蕴涵在角色作品中。比如最近热播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主要内容为讲述中国各地的美食生态。通过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来展现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等方面的文化,见识中国特色食材以及与食物相关、构成中国美食特有气质的一系列元素,了解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在《舌尖上的中国》里,人们体味到久违的感动,感动却不仅仅是食物的味道,还有历史的味道,人情的味道,故乡的味道,记忆的味道。这种感动来自人类对自然馈赠的感激和珍视,也有都市人心灵深处的某些缺失,更有人类对自我劳作的认可和尊重。

第四要实现对精神与品格的艺术诠释。我们不仅可以通过艺术形象对中国文化传统进行直接地诠释,例如电影《孔子》和《卧虎藏龙》。我们还可以通过历史事件、传奇故事、人物景观等间接地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与品格,例如电视剧《大宅门》《大染坊》《闯关东》等。这些影片都是通过传奇和写实交替〖HJ1.6mm〗的方式叙述故事传奇,并采用“家国同构”的叙事模式,通过历史背景与家庭命运间的对接,用主人公及其家族的命运沉浮反映时代国家的命运变迁,以此展示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情怀。电视剧《大宅门》就是这一类型影视作品的典型代表。影片通过描述医药世家白家经历清末、民国、军阀混战、解放等时期的浮沉变化,将大宅门中的生生死死,恩恩怨怨,血泪情仇,几度兴衰都淋漓尽致地呈现给观众,纪实地反映了同仁堂这个大家族随着国家、民族的历史发展而发展的渐变过程。剧中灵魂人物白景琦的坚忍不拔、仁义智慧以及对本人的凛然正义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无不反映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品质。

最后,在影视创作中我们要以保护文化传统为己任,不要为了追寻短期的经济效益而去编撰历史、戏说历史。同时在人物塑造,故事情节安排,语言组织等方面要保护文化传统的真实性与完整性,既要做到真实完整地展示文化传统的原貌,使其能够被世代传承,永续利用;又要做到中外兼顾,在保持本土文化特色的同时兼顾与世界文化的融合沟通,实现文化多样性和独特性的统一。

五、结语

综上所述,要在全球化语境中实现中国影视文化的传播,应充分挖掘和运用中国本土文化传统资源,积极探寻适合表达和传播中国文化传统的路径,在保持本土文化特色的同时也兼顾与世界文化的融合沟通。这不仅是影视艺术创作和传播的必然规律,也是弘扬和传承中华文化传统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 张欣,刘雨晴.美国电影所表达的西方核心文化[J].电影文学,2010(20).

[2] 陈琦,严峰.解读好莱坞电影的文化传播[J].新闻界,2010(03).

[3] 艾素萍,王庆.好莱坞电影中的美国文化价值表达[J].电影文学,2010(19).

[4] 王新婷,金鸣娟,姚晚霞.中国文化传统概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篇4

关键词:舞蹈;意境;绘画;丹青

“扇起襟飞吟古今,虚实共济舞丹青。气宇冲天柔为济,怜得笔墨叹无赢。丹青传韵韵无形,韵点丹青形在心。提沉冲靠磐石移,却是虚谷传清音。”这首诗精辟概括、准确描述了《扇舞丹青》这一舞蹈作品。

古典舞《扇舞丹青》是由北京舞蹈学院佟睿睿创作、王亚彬表演,并在全国舞蹈比赛中囊括了编导和表演的金奖,给观众及舞蹈界同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之所以能够得到广大同行与观众的青睐,我想是因为该作品更多的还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与意蕴!

《扇舞丹青》虽然时间较短,但是它却十分准确地把握住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将中国传统舞蹈、绘画和音乐熔为一炉,并利用现代电视艺术手段进行二度创作,营造了一个冲淡、雅致、高远的意境。

扇舞是意境的主要表现者和承载者。无论是从扇舞本身的动作,还是道具“扇”的选取来看,《扇舞丹青》中的扇舞都具有传统舞蹈的美学特征。通过王亚彬的扇舞表演,我们既欣赏到中国传统舞蹈的“拧、倾、圆、曲”的外化动作,更领略到中国传统舞蹈以刚健挺拔、含蓄柔韧、行云流水、曲回婉转的舞姿所体现出来的内在精神:“以神领形,以形传神。”在王亚彬的扇舞中,这“神”就是绘画语言和音乐语言所追求的冲淡、雅致、高远的意境。

舞者借用折扇来演绎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神韵之美,动态展现了“纸上的舞蹈”,把静态的丹青复活为流淌的山水,产生了一个超出表象而意味无穷的独特神韵,可称为文治“舞”功。作品通过表演者似飞腾狂草、描画丹青般的一招一式的精彩表演,在整个舞台空间中塑造出一种古雅、端庄,充满中国传统舞蹈文化形象,将古典舞与中国书画文化、扇文化、剑文化融为一体,把舞、乐、书、画熔于一炉,在情景交融、人与自然浑然一体中达到含蓄、象外之无穷意的艺术情境,营造出一个雅致高远的意境。它既具有无限的超越美,又有不施粉黛的自然美,这不但是舞蹈艺术所崇尚的,而且还是中国人一直所追求的最高审美境界。

《扇舞丹青》是一个极富舞蹈本体特征的作品,它的一大特点是重其韵律,不随意乱用技巧、不张扬、不浮躁:不设置任何情节,没有戏剧冲突,没有更多外在手段的帮助,仅靠舞者的身体和那把扇子,通过身体快慢相宜、刚柔相济、抑扬顿挫的运动,将扇子与肢体动作的幅度、力度、速度、重力和空间相结合,增加了刚性质感的表现,使舞蹈之中包含书法与绘画笔韵之美。作品所营造出洒脱、飘逸、灵动、稳重和突变等不同的效应,时而春花秋月、时而连绵流水、时而激情澎湃的舞蹈形象,令人如梦如幻、如痴如醉。这种身体运动与魏格曼提出的时、空、力舞蹈三要素不期而遇。而舞者那收与放、张与弛、急与缓、强与弱等动势所展示的“轻重、快慢、空间、流畅”,又与拉班创造的人体力效表现有着本质的联系。

艺术家追求的最高境界都是心灵与自然在沟通中的顿悟,各种自然情景均溶入人的主观感受,倾入人性,在艺术心境与宇宙意象的互相映衬中返璞归真。《扇舞丹青》作为当代中国古典舞的代表作,它“闪、转、腾、挪”的动势、其“回”与“流”的形态,以及瞬间止息、满弓蓄势的感觉,无不体现出了中国舞独有的韵味和独特的精神气质,当之无愧成为中国舞蹈艺术的佳作,让人们在意醉神迷中品味中国舞蹈的无穷神韵。

在这部作品中,所有语言的选择和运用都指向了一个美学主题:冲淡、雅致、高远的意境。在这部作品舞蹈环境的选择上,编导采用了最具清淡雅致的中国水墨画,或山水,或竹、荷、菊、梅,或前景,或后景,或以实景道具,或以特技图像,布置了一个清淡意境的舞蹈场景。这是绘画语言通过实境对整体意境的刻画和表达。

舞蹈中的少女手握一把扇子背对观众静静地站立着,只见她深吸一口气,带动手中扇子的几次提沉,好像是挥毫前的沉思、酝酿,接着扇子仿佛变成少女手中一只饱蘸墨汁的毛笔,只见少女凝神、落笔,很快进入了挥毫状态,忽疾忽徐,忽而拉长忽而顿挫,忽而精巧细描,忽而大块渲染,手中的扇子时而为“笔”时而是“画”,最后连少女自己都融入画中,成为画的一部分。舞者用丰富的肢体语言以及手中的扇子,向观众描绘着中国山水画,而扇子的舞动,恰似宣纸上绚丽的色彩,展示了中国画的绝美,让观众尽情地欣赏到了中国画的风采,沉醉在美的享受之中。《扇舞丹青》的动作设计优美流畅,每个动作与动作之间都有一种不可分割的气韵连接,第二个动作仿佛从第一个动作中自然生成,舞蹈语汇不再如一堆散乱的、随便堆砌的单词碎句,而是一气呵成且声情并茂的语言。可见的舞蹈动作虽止于一方舞台,那气势、那神韵却带着观众的想象创造出了远超出舞台之外的“象外之意”,使观众同舞台上的演出产生了共鸣,不由得进入了作品的情境和意境,在潜移默化中对于中国画精髓的领会更加真切而又深刻。

在音乐的运用上,作品所选用的背景音乐是十大古曲之中的“高山流水”,音乐始于散起,玲珑剔透的按音将人带入一个意味深长的境界。随着环境的展开,独具中国传统特色的音乐或低、或高、或疾、或徐、或轻拢慢捻、或快弹连拨。这是音乐语言对整体意境的刻画和表达。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书案背后一方水墨山水画、清淡高雅、韵味悠长。纤细的身影渐近,画中的女子清颜白衫、青丝墨染、彩扇飘逸、若仙若灵,水精灵般仿佛从远古的梦境中走来。镜头从右至左缓缓移动,符合了中国画中长轴画“先右后左”的审美意趣。天上一轮春月开,月下的女子时而抬腕低眉,时而轻舒云手,手中扇子合拢握起,似笔走游龙绘丹青,玉袖生风,动作典雅而矫健。舞者用身体和扇子抒发着内心的美好感受,在空间中挥尽情怀,阐述了中国古典舞的内在特征――“神于形先”。音乐旋律中出现大幅度的滑音,画面中墨竹斑斑,舞者随着节奏将运用了“绕”、“翻”、“甩”、“转”、“抛”、“旋”、“拧”、“搅”、“撩”、“云”、“盘”、“点”、“开”、“合”、“圆”、“曲”等诸多技法,其中不乏吸收了剑舞中的许多技巧。这里的扇舞已经不是单单的舞扇子,它与肢体动作的幅度、力度、速度、重力和空间上的相结合,营造出柔美、道劲、飘逸、稳重、灵动、浑厚、圆转和突变等不同的种种效感,令人赏心悦目、如梦如幻。在她的手中扇子变成了笔,变成了弦,流水行云的音乐与龙飞凤舞的舞姿,让人欲罢不能。

音乐展开,丹青写意优美精致,凌波水莲迎风乍动,湖心莲叶亭亭玉立,画中的舞者似莲心一点。舞者将传统的扇舞与书画艺术自然流畅地结合在一起。和着揉弦之音,舞者穿行在浩浩烟波云水之间,从扇子上能够领略到中国绘画的精妙,能看到浓淡泼彩的渲染,画笔婉转,缠绵不失豪放。

音乐进入快板,如水流觞,是古曲“高山流水”的阶段,背景出现轻描淡画的,舞者将扇子迅速地开合,回旋流

转,舞姿随着节奏也是一气呵成,扇子象彩蝶一样随着画中的女、子上下翻飞在丛中,舞者与扇子融为一体,整段舞蹈酣畅淋漓。在若隐若现的画面里,随着快拨连弹的古筝节奏,舞者不是单纯在用肢体表现这份美,她是在用心去感受音乐,扇子在她的手中具有了灵性和韵昧。

一连串的连贯动作翩然而止,抬头间迎来缤纷雪落,几树寒梅间错,此时的音乐进入慢板,节奏自疾而徐,进入尾声,舞者的表演也再次转入婉约典雅,极尽柔美。舞者将扇子展开,如梅花凌雪而开,回雪轻扬,合起时宛若玉笔在手,以意挥毫。音乐最后时刻,舞者背身抱扇悠然地站在画面深处,随着几丝细泛的音符将那柄忘之不去的彩扇和那个雪中清丽的背影久久地留在映象里,令人回味连连。

在这里,空间艺术跨越了时间的羁绊,时间艺术克服了空间的障碍,古老的时空综合艺术舞蹈获得了新生,随着时空一气呵成地展开,让我们在这交融和伸展中体会“人在画中舞,画随舞步游,音声相随和,疑应天上有”的妙趣。

《扇舞丹青》比起同类题材的舞蹈作品,它的成功正是体现了像书法中那种一气呵成、势如破竹,有如横风斜雨、一气贯注,酣畅琳漓,直抒胸臆,看似不拘成法,实则法度俱在的动律美感,才得以发挥出色的。

画者与舞者直接抒发内心情感、聊写胸中逸气,不仅体现在己完成的作品上,也表现于绘画和跳舞过程的从始至终,做到不走神、不跑戏,一笔一划与举手投足都挥舞得潇潇洒洒,全神贯注地投人到艺术创作中,让人能够体味出古人常讲地“气韵生动”的深刻含义。这一点在《扇舞丹青》中得到了充分体现,编导着重挖掘演员自身对动作变化和质感的驾驭,考量用心去跳舞,讲究“蓄其意、行其意、而广摄四旁”,从内往外地感悟着每一个动作。佟睿睿在编舞技法上也没有因循守旧,而是采取传统意蕴与现代意识相结合的手法。观众看到的是不同于以往的编舞技法,该舞蹈把传统中的民族精神与现代技术理念相融合,手中的扇子已经不是一个生硬的道具,它完全化作了肢体语言中的表现部分,成为一种情感符号。在通过舞者动作的舒扬、闪凝、蓄发、断续等节奏手段,展示给观众的正是一幅鲜活的水墨丹青,让人真切地感受到舞者自身的艺术修养与功力,在欣赏释放个性化表演抒怀的同时,几经忘却了她是画中人、还是扮演者,这始出始进、使人悟到了蕴藏在中华民族灵魂深处的文化内涵和祖先留给我们的“古风遗韵”的魅力!

因此,中国书画与舞在审美范畴上,有许多异曲同工的相似之处,在准确生动地表现物象的形与神、内心思想情感的同时,归结理解为雄浑与淡雅、豪放与含蓄的并重和相渗,从而达到一种“寓雄于秀、含美于帅”的美学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博大精深,我们不能只追求舶来品,我们应该在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在继承上求发展、优秀传统中创新,才可能适应新世纪里对艺术创作的要求,编创出既是传统的、又为现代人所接受,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舞蹈作品。

篇5

关键词:网络文化;传统体育文化;选择;重塑

人类跨入21世纪,迈入一个信息数字化的新世纪。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网络在世界范围内延伸和普及,以Internet为标志,网络文化正在全球兴起。网络文化以其多媒体、点对点、及时互动等特点区别于大众传媒。它迎合了信息时代快节奏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扩大了应用范围,拓宽了传播渠道,加速了传播速度,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同时对传统体育文化也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一、网络文化的中国流向

网络文化是一种无国界跨地区,建立在Internet基础上的信息文化,是信息社会演化的产物。它是指人们在互联网这个特殊的世界中进行工作、学习、交往、沟通、休闲、娱乐等所形成的文化活动方式及其所反映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等方面的总称。从网络产生之时起,就以其特有的传播载体辐射到世界各地,当然也流向中国。随着互联网在人类生活领域中的不断扩张,它首先在新闻传媒和信息共享这两大前沿地带登陆,迅速地向整个文化领域渗透和拓展。可以说,现在人类的整个文化领域都在互联网的笼罩之下,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几乎无所不包的文化信息和资料网。据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信息显示,截至2008年2月份,我国网民数达2.21亿人,超过美国居全球首位,成为全球上网人数最多的国家。网络文化在中国的流向,隐含着三大威胁:一是文化主流意识形态威胁;二是语言文字威胁;三是强势文化威胁。网络文化引发的上述现象,从一个侧面说明人世后,随着民众现代意识的增强,英语水平的提高以及上网费用的降低,更多的人们开始广泛接触网络世界,网络传播在中国的流向不断呈放射状扩展开来。同时,网络对社会生活的日益全面而深入的渗透,极大地变革着原有的社会文化形态,正在重塑更具有现代意味和网络特征的崭新的社会文化,给古文明国家尤其是东方文明包括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带来了极大挑战。

二、网络文化与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双向选择

网络全球化的影响对于某些国家或地区而言意味着本土文化的中断,网络文化本身在近代表现着西方的强势文明向世界其他地区的扩展。网络全球化给人们带来了诸多时代优势和现实享受,同时也导致了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危机。网络文化的发展引发了世界文化的巨大碰撞、冲突、交流、消融和吸收,对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与继续存在将产生重大影响。传统体育作为一种民族传统文化之魂,它印证了民族变迁的过程,涵纳了本土文化的优势,体现着深厚的文化积淀,表现着独特的运动风格,包涵着博大的内容体系,拥有着复杂的功能结构。它的民族性是文化形态的基础,它的功能的多样性更折射出其民族文化形态的与众不同,它是中华民族按照自己的方式所创造的特有财富。网络文化环境语境下,通过网络传播这一桥梁,足不出户就能接触到外来文化。这种现代文明带来的科技效果和时代优势改变了传统体育文化其固有的生存境遇。由此可见,传统体育这种传统民族文化已陷入了历史的生存危机中,虽谈不上“文命危浅、朝不虑夕”,但其形式不断淡化、内容不断浅微的恶化发展趋势使我们忧心极深。当然,外来文化既非全是良方好药,也非全是洪水猛兽,其文化中的世界性成分,我们应视其为良方。其文化中的民族性成分,我们可学习、借鉴,而不是盲目崇拜。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作为世界优秀文化之一,本身也有先进的成分和不适合时展需求的成分,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文化迅速走到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面前,两者的相遇,必然会产生双向选择。诚然,历史的趋势不可回避,网络时代的潮流无法阻挡,我们在接受网络文化全球化的同时,对传统体育文化的未来发展从现实的角度,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对这项文化的民族性加以保留、维护才是我们应对时代课题的最佳选择。

三、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积极回应和重塑

1、积极参与网络文化建设,促进传统体育文化形态的“数字化迁移”,促进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整合,以弘扬传统体育文化。网络为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一种新的载体,增加了传统体育文化的表现形态,扩大了传统体育文化的影响范围,促进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整合。网络传播是以电脑和通信技术融合为物质基础,以上网者为主体,以虚拟的赛博空间为主要传播领域,以数字化为基本技术手段,以多媒体为辅助的利用先进技术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它使各种文字、声音和图像都可以通过数字信号来存储和传输,使传统体育文化的检索、查阅和学习使用更加方便,也使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保存增加了数字化形态,最终实现“现实”传统体育文化信息资源向网络媒介的“迁移”与整合。传统体育文化信息资源实现数字转化的过程就是对已有文化资源重组与扬弃的过程,是一个整理、加工和选择的过程,是一个挖掘精华、祛除糟粕的过程,是一个赋予传统文化形态以崭新面貌的过程,也是传统体育文化抓住机遇进行整合传承的过程,有利于传统体育文化的重塑。

信息网络化时代,技术的发展使文化跨国传播更加便利,加大了实施文化保护政策的难度。迎接挑战,打破垄断的唯一办法就是采取反渗透政策,由“防卫”和“拿来”转到“进攻”和“输出”上来。我国体育行政部门应该加大网络建设投入力度,积极推进优秀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迁移”。一要牢牢掌控网络传播的主动权,努力培养一大批掌握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人才和精通网络软件开发的工作者,以增强对网络传播的掌控能力,从源头上净化网络,以确保网络媒体中传统体育文化宣传的数量与质量。二要依靠技术手段切实加强对网络传播的控制力和对各种不良信息的屏蔽能力,应运用技术手段如建立“信息海关”、“信息安全防火墙”、“加密技术”、“信息追踪技术”过滤与查堵“危害数据”的进入,构筑网上防线。三要建立科学有效的网络管理,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发挥法律和制度的规范约束作用,逐步建立起适合中国国情的网络法律法规及网络市场管理与规范体系,以强有力的法律和制度来保证网络传播的正确与正常运转。

2、利用网络文化传播为传统体育文化的精神层面注入现代意识和时代精神,促进传统与现代的整合创新。网络传播是人、信息、文化三位一体的产物。网络传播对文化的作用在于,一方面促进文化保持其最为宝贵的品质之一的“多元化”,另一方面加剧了文化垄断局面的形成。而文化因其自身的特性,也会反作用于网络传播。在二者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各种文

化相互交流、融合,特别是所谓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之间进行激烈的较量,其结果是产生一种与新环境相适应的有组织的文化整体,网络传播对文化巨大的重塑作用也由此产生。网络不是单纯的物质技术手段,它在影响传统体育文化传播形态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人们的精神世界。为传统体育文化的精神层面注入现代意识和时代精神,使人们基于现实生活、现实世界而形成的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文化观念、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观乃至世界观都在网络文化发展的语境中保持本民族的文化特色。网络“多元文化共生互渗”、“交互性”、“开放性”的特性,为传统体育文化的重塑提供了最先进的传播手段,它能够以前所未有的传播速度、广度、深度发挥文化重塑的作用。传统体育文化的重塑,必须选择多元互创、开放创新的发展道路,既要与世界多样性的各种文化互为联系,同时又要精心地确立并保持自身文化最具特色最发达的成分。随着各种传统文化彼此混杂融合,各种文化将采取某种混合形式。网络文化内容中具有的异质文化带给“受众”新鲜感,而具有民族文化特点的内容更具有亲和力。传统体育文化在国际、国内交流中应采取积极、主动态度,在不断改善发展的前提下,以健康的心态去同别的国家别的民族的文化进行交流,在丰富世界文化的同时也实现自我发展。

篇6

关键词: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现代产品设计

放眼20世纪的中国,市场经济模式的转变和由此而来的物质生活方式的巨变,直接催生了新的设计理念,设计业作为一种创意产业、绿色产业、文化制造业更具优势:低能源、低消耗、低成本、低排放、无污染和高利润。对现今多元化和开放性的世界来说,中国文化元素将会是一种必然的流行趋势。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大国崛起之路,伴随思想文化的创新、民族自信心的提升,国人不断意识到传统文化元素的重要性,反映、代表着一个民族、社会的整体意识和倾向,以及个性化差异设计对占领世界市场的战略性地位。

1中国的传统文化及其元素

1.1 中国的传统文化

对于传统文化,我们要有一个新的概念,是对昨天的艺术、思想、风俗、生活方式等人类社会实践活动所创造的一切有形、无形的文明成果的体现。任何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是历史 “原汁原味”的底色,都将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有其特定的内涵和重要的根基,所以,我们不能总是一提到传统文化,就联想到落后。事实上,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早已把糟粕淘汰,被保留下来的是对今天和明天能够产生巨大影响和推动作用的、不能被遗弃的、急切需要我们去保护并传承、发扬的精髓。

中国传统文化是由上下五千年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提出的“稳定为目的,家庭为核心,修养为前提”的社会价值观念体系,以仁治国,形成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中国传统文化世代相传,无论是物质形态还是思想文化,无论是建筑风格还是风俗人情,无论是衣着服饰还是绘制工艺,都以其独特的内在和外在特质,给后人留下了丰富宝贵、可供借鉴的设计资源。

1.2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它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统一美,题材广泛、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流传久远,延续到我们现代生活中来,更起到传承民族文化的作用,例如,在梅兰芳的演绎中,京剧的表现方式是中国元素;在吴冠中的画中,水墨意境就是中国元素……这些丰富多彩的元素,是世界认识中华文化的标志。除此之外,讲究对立统一、中庸和谐、一分为三的儒家思想,讲究无为而为、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等都是中国文化区别其它文化的范畴。

中国的中庸之道首先提倡的是适度、合适、合理、人类的造物行为也应有度、守道。继而产生了当今以天人合一思想为主线的,以自然为中心的设计思想。在设计全球化的今天,“民族化的设计”应该迎来她的“春天”,由过去的“中国化制造”转变为“中国化创造”,使设计反映文化,创造文化,让中国元素活跃思维,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2 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产品设计

现代设计文化除了在空间和时间上不同于传统文化之外,最主要地是增添了许多功能与审美、科学与艺术、经济与理念、社会与文化上的交叉渗透。

2.1太极八卦思想的应用

(1)拥抱精灵调味瓶。

这款创意的巧妙之处就在于打破了以往单纯套用传统符号的设计,极微妙地诠释了“古板”与“古怪”两种不同风格的搭配。两个可爱的小精灵,一黑一白亲密地抱在一起,无论是从颜色上还是形态上都贴合了中国味的黑白太极符号,更为神奇的是创造者在设计时把动物的生动表情与使用功能结合,黑白精灵分别装的是胡椒和盐,黑色精灵的眼睛设计地比白色幽灵的大一些,这样可以让胡椒粉轻松倒出来,极大方便了人们在烹制食物过程中对调料“度”的把握。就这样透过黑白色组成的趣致平衡的图形,传达着一种温馨、轻松、自由、舒适的意境。(图2)

(2)太极核磁共振设计。

这是在华人创新设计大赛中的一款优秀获奖作品,此创意对太极符号“阴阳鱼”加以诠释,淡雅的蓝黄白色相搭配,线条柔美,简约得体,别具一格又不失大方灵活,令人耳目一新,实属难得。(图1)

(3)德国“红点”设计大奖阴阳椅。

这款由Elements设计的沙发在外观上大胆采用中国特有的太极元素,将传统意义上的“阴阳平衡”用色彩与形状和谐交织的方式极好地呈现在人们眼前,时尚美观,突显了德国人一贯严谨精致并擅于引导潮流的作风。其独特之处在于在人机和功能上的完善,简练的“阴阳”把青铜与白金色纤维与凹凸有致的表面恰到好处地嵌合,实用大气,无论是湖边抑或沙滩,都会感觉到别样的舒适和放松。

2.2 其他元素的应用

近年来,许多设计师不断讲求形态设计与材料、功能的结合,步步高推出的I6手机以中国传统的青花瓷图案吸引了大量消费者;在我国,青花瓷有着悠久的历史,给人以素洁、清雅的优美形象,手机前后盖的下半部分印有青花图案,高贵唯美,展现时尚与传统巧妙融合。世界华人创新设计大赛上模块化插座的设计,考虑到办公桌电源的使用状况,经常需要使用很多电器,有时插口不够用,有时插口之间距离非常近,导致插口利用率不高的问题等等。而设计这款模块化插座的灵感来自于中国古代书桌摆放器具——文房四宝,造型简洁美观,使用方便,大大解决上述问题的同时,集创新、制造、成本、人性、文化、技术为一体,是一个划时代的新设计[3]。TCL女性品牌蒙宝欧(MBO)“旗袍”系列手机,是意大利设计团队专门为中国女性打造的,以古典民俗的旗袍元素为核心,集合了灯笼、折扇、中国结、窗棂、丝绸等其他古典元素,女性化特色十足。手机的背面还采用了旗袍上面的盘扣式样,很是新颖独特[7]。由此可见,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不仅在国内广泛受到设计师们的青睐,中西合璧之风亦将会引领设计行业的新风潮。

但是,中国传统文化应用于工业产品设计也有一些失败的案例,泛滥运用传统文化元素、过多关注简单的表面堆砌、杂乱无章地乱用中西元素、为了迎合竞争无限产出等等,最终导致表面化、形式化、单调化,本末倒置,市场反应平淡,用户视觉疲劳,毫无创意可言。因此应该从符号学的角度深层次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结合产品本身的性能和特点,提炼出某种文化的精髓和核心内容,与外来元素完美融合,从而进行自然真实化情感创作。

3 结语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正如张道一先生所说:“张果老倒骑驴,骑在驴上向后看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形形,五花八门,在比较中鉴别,在现象中归纲,理出一条思路,驴儿驮着往前走,走向新的时代,不是固守于旧的迂腐不化,而是创造者去开拓新的未来。”传统文化之对于我们今天的现代设计,如鱼得水,须臾不可离。所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就是新旧交融,正确理解中国文化的生存内涵和价值意义,拥有独立的设计风格和特点,传承民族精髓,让中国的设计走向多元化、独立化、世界化。

参考文献:

[1] 杭间. 设计道[M].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2] 李菲 传统文化符号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及其意义[J]. 安徽文学,2008年第10期

[3] 世界华人设计学术协会,华人创新设计大赛组委会. 工业设计案例解析——华人创新设计华典奖作品集[J].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4] 张夫也 孙建君. 传统工艺之旅[J]. 辽宁:辽宁美术出版社,2001

[5] 彭艳芳 陈波. 浅谈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J]. 科技促进发展,2007,(04)

篇7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广告设计

Abstract: this paper through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elements in the reflection of advertisement design, according to the traditional elements in the advertising design is not only a kind of cultural inheritance reflected, but also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modern design style of fusion.

Keywords: Chinese tradition, culture, the element, advertisement design

中图分类号:J524.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涵盖着丰富的设计元素,而这些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东方文化的宝贵财富,它题材广泛、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流传久远,是其他艺术形式难以替代的。现代广告文化从商品世界深入到传统文化深厚的土壤中,从创意元素中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为广告设计灌注积极的文化内涵,构建了新的价值取向。

1 中国传统文化包括的元素

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包括中国传统节日以及各种民俗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

文化是一个广义的东西,比如说,语言、心理、文学、哲学、生活习惯还涉及到服装、风俗等一些边沿化甚至是图腾符号化的东西。美国学者泰勒把文化的定义为:“文化和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伦理道德、风俗和作为社会成员的人通过学习获得的任何其它能力和习惯。”

2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广告设计中的应用

现代广告设计从商品世界深入到传统文化深厚的土壤中,既为广告灌注积极的文化内涵,又构建了新的价值取向,广告设计来源于生活,更源于文化。文化同时也会提升广告创意设计的内涵,为广告产品带来文化附加值。而一个民族的文化因其独特性必然会给广告创意设计带来独特的个性,从而提升广告创意设计的吸引力与认可度。在当今的消费时代,广告产品如何取得竞争力,关键在于其文化价值的传达力。

2.1 绘画艺术在广告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风格特点对现代平面广告设计带来了潜移默化影响的同时也被赋予了浓郁的人文精神,这种特殊的人文精神通过传统绘画的笔墨写意和比拟手法充分的表现出来。在广告艺术的表现形式上,绘画的地位和比重在不断地上升,在传统的文字说明方式则在明显的弱化,甚至在某些广告中已经看不到文字的身影。广告的画面和空间、文字与图形以及图像与色彩的关系都以绘画艺术为基础,积极的吸引了公众的视线,最终使广告成为新颖的信息载体,以达到广告传播信息的目的。在平面广告的设计中,设计师把图形、文案、色彩等许多要素依据形式法则,通过各种艺术手段的处理,合理、清晰、明确、生动的展现在广告的设计理念中。

2.2 传统图案纹样艺术在广告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图案源于原始社会的彩陶图案。分为原始社会图案、古典图案、民间和民俗国案、少数民族图案。图案的思想内容取决于社会的经济基础,也是古代社会政治、经济、道德、伦理的反映,它们基本都有属于自己的寓意。如:“如意”,它是一种象征吉祥的器物装饰图案,头呈灵芝或云形,稍微曲,供赏玩。寓意做什么事情或要什么东西都能够如愿以偿。童子或仕女持如意,表示“吉祥如意”,一根如意插在瓶子上,表示“平安如意”。中国传统的吉祥纹样中,比较注重“意”,而无论是现代还是古代,人们都对美好的事物充满了向往,纹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运用到广告设计中,在传达设计理念的同时还传承了民族文化。

2.3 书法艺术在广告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汉字是最古老的三种文字之一,同时也是古老文字中唯一使用至今的表意文字。中国汉字源于象形,其次具有相对独立的性质和发展道路。并且以其净化了的线条美表达种种形体姿态、情感意境和气势力量,形成中国特有的书法艺术,书法包括了民族文化审美观点以及独特的思维方式的最高境界。所以在当代的一些优秀的平面广告设计中也借鉴和结合了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将书法中灵动的线条和遒劲的笔体与体面的分割相结合。最具典型的例子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舞动的北京”,不仅仅是书法艺术与广告设计最完美融合的典范,也是奥运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典范。对于这样的设计包涵了深远的意义,红色是中国文化对于吉祥平安最美好的赞礼,而标志中那抹艳丽的红色,正是炎黄子孙对奥运最诚挚的祝福和祈盼。中国土地上时代生存的炎黄子孙对奥运最诚挚的祝福和祈盼。书法艺术从形体到本质都对现代平面广告设计有着积极并深远的影响。

2.4 陶瓷艺术在广告设计中的应用

陶瓷造型,由旋削而成,其外形的外廓线呈现富有韵味的自由曲线,极少采用纯粹的直线造型。陶瓷的形体均匀对称、委婉曲折、刚柔相间、变化丰富,讲求的是造型的自然、饱满的意趣。陶瓷艺术依靠自身的线形、体态给人以线性美感。不仅仅是陶瓷本身形体的特点还有其纹饰的与众不同而展现出不停韵律和节奏。当这种美丽的陶瓷艺术与平面广告设计相融合发生的碰撞和激发的火花时,我们更加能够体会到那种恣肆流利的视觉冲击。

2.5 民间剪纸艺术在广告设计中的应用

剪纸就是在纸上镂空剪刻,使其呈显出所要表现的形象。而人们在长期的艺术实践和生活实践中,将这一艺术锤炼得更加娴熟和完善。形成如撕纸、烧烫、拼色、衬色、染色、勾描等多种方法,从剪纸的纹样看主要有人物、鸟兽、文字、昆虫、山水等,而这些形象是剪纸艺术创造出的经典,含蓄而又不失得体的表现出独特的造型;内敛而又不失稳重的刻画出丰富的内涵;简单而又自然的表达了新颖的设计;而将这种充满趣味和寓意的剪纸艺术应在广告设计中,定会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

2.6 传统服饰艺术在广告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素有“衣冠礼节之国”之称。中国民族服饰艺术是中国深邃人文传统的重要因素,传统服饰经过几千年的时代变迁,在各个朝代、各个地域、各阶层都有其不同的特点,无论是古朴的秦汉服装、清秀的魏晋南北朝服装,还是华丽的隋唐五代服装、文雅的宋装及华贵的明清服装,都有其奇特的魅力。而这些服饰平面直线裁剪和表现出的二维效果,正好与平面广告设计的模式相吻合,强调立体感。服饰图案的纹样布局都可以体现在广告的设计中。设计师可以将“中国结”这一较为传统而古老的符号元素,运用在广告设计中。在广告的颜色搭配方面设计师可以在其作品中键入中国传统服饰墨红、葱绿、柠黄等颜色,使之和谐一致,从而设计出更具民族风格的广告。

2.7 传统艺术的造型构图技巧在广告设计中的应用

现代广告设计中借鉴“留白”、“藏境”、“造势”、“造险”,使作品意境深远,回味无穷。“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中国画家常借用这两句话强调疏密、虚实的对比,以反对平均对待和现象罗列。好的平面广告招贴要做到既让人“一目了然”,还要让人“一见倾心”,为它所吸引,顾盼之余,留下较深的印象。设计者常用“以少用多”和“由此及彼”的艺术技巧来从生活的某一侧面再现现实。木刻年画中的古朴与纯真,皮影、剪纸的简约与抽象,京剧脸谱的夸张与变形,每一样都可成为我们的设计元素,为设计作品内涵增添一份积淀。

3 中国元素对现代广告设计的影响

广告是一种经济活动现象,具有商业的特性,但是它在传播的过程中针对的是社会群体,另外广告又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作为文化现象就必然想获得社会大众的认可,符合国民的传统文化和审美习惯。但是广告的商业特性不仅仅是要体现精神生活意识而且更多是要体现出其社会效益。所以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广告设计之间是底蕴和延伸的关系,随着现代广告设计与中国传统元素的不断融合和探索,我们也能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中国传统元素对现代广告设计的影响。有了中国传统的深邃厚重的艺术文化精髓,才会有更为夺人心魄的现代广告设计作品。

参考文献

[1]常兆玉.中国传统文化要略[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35.

篇8

关键词:当代艺术设计;传统文化元素;融入

检 索:.cn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6)12-0033-02

Analysis of Contemporary Art into the Design Elements of Traditional Culture

DUAN Jun(Hebei North University, Zhangjiakou 075000, China)

Abstract :Our civilization after thousands of years of development has formed a large number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From the current point of view, the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elements into art and design, and has become a new trend. And, in the process of integration, many have created a certain artistic value. Integration of Art and Design in China’s traditional cultural elements, not only for our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full display, in addition, also mak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has been a certain degree of innovation. The article analyzes contemporary art and designs into 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elements were analyzed in order to provide new inspiration for the future of art and design.

Key words :contemporary art and design; elements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ntegration

Internet :.cn

从上世纪中期开始,我国在进行艺术设计的时候,其受到西方思潮的影响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导致我国的艺术设计呈现出一定的西方化。并且,在当时,很少有人将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与艺术设计相联系,造成艺术设计中传统文化的缺失。实际上,在艺术设计中融入我国传统文化元素,能够有效提升作品的艺术内涵。由此可见,在当代艺术设计与传统文化元素之间寻找一个有机的融合点是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的。

一、当代艺术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存在的误区

(一)忽略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

我国的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其内涵在不断丰富。并且,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传统文化与时代也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并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系统。在不断发展与丰富的过程中,传统文化中也体现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品质。将这种品质积极运用于当代艺术设计中,不仅可以使得作品的艺术价值提高,同时也可以使得作品中蕴含民族的特色。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其中对于各种传统文化的元素进行了充分的利用,如汉字、京剧、水墨画卷、太极拳等等,从而向全世界展示了属于中国的文化自信。由此可见,我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内涵是非常丰富的,且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将其运用到艺术设计中,必然能取得很好的艺术效果。但是,应该看到的是,很多的艺术设计人员在进行艺术设计的时候,对于传统文化元素的真正内涵并没有完全认识到,在艺术作品中一味使用外来的元素,而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这样的做法,不仅是没有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丰富内涵,同时也是对传统文化元素的极大浪费。

(二)只在形式上运用传统文化元素

现今,由于时代的不断发展,传统文化元素的内涵以及形式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很多的设计师在进行艺术设计的时候,对于传统文化元素也进行了一定的应用,并且积极在传统文化中寻找可以应用到艺术设计中的元素。但是,很多时候虽然设计师对于传统文化有了一定的认识,在作品中对于传统文化元素也进行了应用。如现代舞戏剧《寻找娜拉》中,对于民间剪纸技术就进行了充分的运用,进而实现传统文化元素在艺术设计中的完美应用。图1即为《寻找娜拉》的场景。但是,更多的情况却是设计师在艺术设计中运用传统文化元素时,只注重表面的形式,对于传统艺术元素的内涵没有真正了解。这种“拿来主义”的融入形式,很难将传统艺术元素进行真正的利用,进而造成产生的艺术效果不佳。这样得来的艺术作品,不仅不具有艺术审美价值,甚至是对传统文化的亵渎。因此,设计师在运用传统文化元素的时候,需要真正了解传统文化元素的内涵,精心构思设计。

二、当代艺术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积极应用

(一)在艺术设计中积极应用传统色彩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我国的传统文化也形成了固定的文化体系。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也形成了具有极大民族特色的传统色彩。在我国,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色彩当属中国红。自古以来,我国人们对于红色始终有一种偏爱,甚至将红色当做人们的精神信仰。在当代艺术设计中运用传统色彩,并不是在艺术作品中对于传统色彩进行简单渗透,而是要将艺术设计的理念与传统色彩进行真正的融合,进而形成一种新的艺术设计理念。也就是说,在进行艺术设计的时候,设计师需要对传统色彩与艺术设计作品之间的联系进行考察,并对传统色彩的内涵进行积极的了解,进而将艺术设计作品中对于传统色彩能够真正利用。虽然在艺术设计作品中的色彩应用需要考虑到不同时期的具体内涵,但是中国的传统色彩也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在时展的过程中大放异彩。通过将传统色彩运用艺术设计中,可以使得艺术作品的生命力更加顽强,艺术价值也更高。图2即为时装中中国色彩元素的运用。还有可口可乐的广告,也对中国色彩元素也进行了充分的应用。图3即为可口可乐广告,广告中的人物身穿红色衣服,并高举可乐,展现喜庆、欢乐的画面。

(二)传统书法艺术在艺术设计中的积极应用

在艺术设计中,积极运用中国的书法艺术不仅对于艺术作品所要表达的信息更为清晰,还能使得我国传统文化得到有效的传承。但是,要想艺术作品实现这样的功能,对于艺术作品设计的要求也就更高。从目前来看,在进行艺术设计的时候,很多作品中展现的文字都是利用电脑合成的。这样的字体不具有艺术性,刻板生硬。由于不同的书法字体有不同的风格,将其运用到艺术设计中,可以发挥不同的作用,所取得艺术效果也具有一定的差异。如行书代表放纵洒脱、篆书代表高雅、草书代表灵活不羁。在艺术作品中运用书法艺术,可以使得设计者的设计思想被充分表达。如北京奥运会的图标对于书法艺术就进行了充分的运用,图4即为北京奥运会图标。而艺术设计者要想使得作品与书法艺术充分的融合,设计师就需要对书法的内涵以及其中蕴含的意义进行深入的挖掘,进而将书法与艺术设计进行有机融合,使作品展现更大的艺术魅力。

(三)吉祥图案的充分运用

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内涵丰富的民间艺术。在民间艺术中,也蕴含了形式多样的吉祥图案。这些图案来源于人们的生活,同时也体现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期盼。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图案的形式也得到了完善,如云纹、龙纹、祥云、如意纹。在现今的艺术设计中,对于这些传统图案进行了充分的应用,并且其运用的范围也得到了扩大。如中国联通的标志、中国邮政的标志等等,这些图案都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艺术设计的时候,不仅需要对图案进行应用,还需要对图案所包含的艺术内涵进行充分把握,从而使得艺术作品中体现的艺术价值更高。

结语

综上所述,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传统文化元素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不管是其内涵,还是其形式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在艺术设计中添加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可以使得作品的艺术价值更大,且使得民族传统文化也能得到一定的传承。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将当代艺术设计与传统文化元素进行结合的时候,需要对传统文化元素的真正内涵进行了解,应用时不能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在当代艺术设计时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使艺术作品中富含更多的文化内涵,从而其艺术价值更大。另外,还能使得传统文化的内涵在与艺术设计不断结合的过程中得到发展,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以及发展。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艺术设计,会使得我国的艺术设计作品不仅具有文化内涵,还具有时代内涵,进而在世界艺术的舞台上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岳广军,徐明霞. 传统文化元素在当代艺术设计中的营销传播[J].北方经贸,2012(02):65-67.

[2] 魏志勇,华春,王燕山. 当代室内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分析[J].现代装饰(理论),2012(03):24.

[3] 张灿.试论当代动漫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2):29-30.

[4] 郭茹. 中国元素在当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J]. 艺术科技,2015(04):221.

[5]邢真真.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4(05):96-97.

[6]王奇. CI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策略分析[J].美术大观,2014(04):96.

篇9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一直是设计师们关注的话题,现代设计中如何恰当、有效的运用中国传统元素是设计师们倍受关注的问题,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对现代设计的影响,以及把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设计中的多种方式都应当是我们思考的问题,力求使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设计中得到恰当、合理的继承与发展。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源远流长历史的文明古国,在那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积累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文化宝藏。正是在这种因素的基础上,中国人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同时中国传统文化正潜移默化深刻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在风格多样的艺术门类中,对传统文化的运用表现得是精美绝伦。如中国传统水墨元素与现代几何形状融合的设计形式;现代社会热衷的“中国风”风格的房屋设计理念;甚至在音乐领域都出现了以中国传统戏曲曲调为主旋律的现代流行歌曲,在不同年龄阶段引起了广泛、高度的追崇。但是由于近年来国内外各种新思潮的不断涌入,影响着我们固有的价值观与审美观,使我们的作品越来越偏离自己的传统文化。如果设计师对传统文化不加以利用和宣扬,必将会导致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设计发展的停滞。因此,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更为广泛和深入应用,是当今设计师们所面临的新课题。现代设计只有符合时代的脉搏和节拍并不断地推陈出新,传统文化所具有的无穷价值才会更具有生命力。

一、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中国传统美学体系博大精深,学术界一般认为,对中国传统艺术影响最大的是儒家美学、道家美学和禅宗美学。正是这三种美学思想的不断冲击和融汇,影响和决定着中国传统艺术思想和审美趣味的不断变化和发展,形成了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天人合一”强调整体和谐的思想,肯定事物是多样的统一,主张以广阔的胸襟、海纳百川的气概,使社会达到“和谐统一”的境界。现代平面设计的理想境界也是和谐的,但这种和谐不是通过点、线、面等基本因素的简单堆积或叠加,而是通过图形创意、文字编排、色彩冷暖等视觉元素的运用,使各元素之间以有机的整体性来呈现不同的视觉形式美感,同时也能够使它们更准确、有效的达到为主题概念服务的目的。

比如对家国的眷恋、对亲人的思念是中国人极其敏锐的心理感受,在世界各民族中,再没有一个民族比中华民族更注重团圆了。所以说到团圆这个字眼,在我们传统文化的底蕴深处,可以说是流传深广。中国人借用传统文化把人们美好的祝愿画成优美的形象、吉祥的图案,并用这些元素去装饰礼品。馈赠者的情感和愿望不仅得到了表达,受礼者也得到了精神慰藉和心理满足。

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1、传统图形的创新

古代艺术为现代图形设计提供了丰富元素,如龙、凤凰、太极等基本图形,这些图形表达了人们的思想情感,如驱除灾难,追求幸福,长寿等美好愿望。中国传统图形蕴含着永恒的时代内涵,因为古代人与现代人是相通的,现代人与未来人也是相通的,他们表达了人类自身最根本的需求,设计者可以运用这些古代的图形表现出时代精神,现代设计融入传统图形并非简单的拿来主义,我们要研究其深层次的文化特点,并提炼出特定文化的精髓,将中国传统元素潜移默化地融入到现代设计作品之中。我们还要把传统图形等一系列元素进行变化、重组,使其既保持传统图形的形体特点,又含有现代设计的韵味,进一步表达出某种情感和思想。目前中国元素在设计领域的大量运用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势崛起。

北京2008年奥运会一系列精美绝伦的设计可以说是把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宣扬到全世界的完美诠释。奥运奖牌就是传统文化在奥运题材设计中的运用。奖牌背面镶嵌着取自中国古代龙纹玉璧造型的玉璧,背面的中间位置镶嵌着北京奥运会会徽的金属图形。整个奖牌从整体上来说尊贵典雅,中国特色浓郁,既体现了对获胜者的赞誉,也形象的诠释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以“玉”比“德”的高尚价值观,体现了中国人民对奥林匹克精神的礼赞和对运动员拼搏精神的真挚褒奖。另外在火炬、标志、志愿者、礼仪小姐服装等种种设计都在不同程度上运用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既保留了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深刻意味,又具有现代设计所具有的时尚感。

运用传统图形为设计符号,可以在完成主题的情况下形成具有文化内涵的视觉形象,是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国际大环境中发展的结果,显示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2、传统字体的变形

现代设计中常常会用到文字的组合编排,说到字体,我们会情不自禁的联想到我国具有独特魅力的艺术形式——书法,书法字体运笔的轻重、虚实、强弱、节奏韵律,净化了的线条如同音乐旋律一般,竟成了中国各类造型艺术和表现艺术的灵魂。从最初阶段的象形文字和甲骨文到篆刻、宋体等其它字体,都具有浓厚的民族韵味。对中国传统文字进行再设计成为当今社会的潮流,甲骨文作为我国民族传统文化,既是图形又是文字,它的形体结构和造字方式,为后世汉字和书法的发展奠定了原则和基础。我国美学家李泽厚先生曾说过“甲骨文之所以能开创中国书法艺术独立发展的道路,其秘密正在于它把象形的图形模拟逐渐变为纯粹化、抽象的线条和结构。这种净化的线条——书法美,就不是一般的图案花纹的形式美、装饰美,而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意味的形式”。

在平面设计领域卓有成就的年轻设计师陈楠,尤其对甲骨文、东巴文等字体深有研究,他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研究甲骨文,其价值在于他能够把一套非常古老的元素通过现代化的设计手段供给今天的青年人参考借鉴。这是作为一个设计师创新方面的重要体现。

古代文明创造的蕴含中国传统瑰丽文化的各种字体,应将它建立在现代设计与现代科技的紧密结合中,在字体设计上做不同程度的“加法”或“减法”,使它能充分反映传统文化内涵并具有时代个性的设计风格。形式多变的中国古代字体已震惊世界,作为中国设计师更应该深入探索、研究它,把它的神秘面纱揭开,让它在现代经济中充分发挥魅力。

3、传统色彩的提炼

中国传统色彩体系对于现代色彩设计,是一种极其宝贵的设计财富。传统色彩作为历史文化的结晶传承下来,并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和用色习惯,通过社会生活的各种媒介转化为现代人生存所需求的东西。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中国传统色彩体系如黑、白、黄、绿等颜色成为了中国人应用的主要色彩参考标准。比如:红色是中国的颜色,是喜庆的颜色,因此我们自然而然的就想到了灯笼、剪纸、中国结等以红色为主色调的中国传统工艺品,中国红是最具中国传统的色彩,因为只有热烈的红色才最能表达人们心中快乐的心情。

在2001年上海召开的APEC会议上,“唐装”成为各国首脑的服装,形成了一种时尚。唐装是我们中国特有的民间服饰,它款式独特,颜色艳丽,蕴含着美好意义。唐装的色彩基本以斑斓的红、蓝、黑为主,兼有明黄、金黄、墨绿等,体现了中国传统装饰的色彩观念,也体现了中国人对传统吉祥、幸福理念的永恒追求。

色彩的再设计中,应当对色彩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色彩的创新是以体验、感受、领悟、发现为前提条件,我们既要想到传统的古朴和原始色彩,又要想到时代潮流色的发展趋势。另外对现代或传统的优秀色彩作品进行欣赏,也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当你在欣赏一幅名作时,首先就是画面的色彩印象驱动了你的视觉冲击力,欣赏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启动思维不断自我追问或相互交流的过程。总之色彩再设计归纳起来有四个统一,即:观察与描绘的统一、再现与创新的统一、附丽与独立的统一、印象与联想的统一。我们对色彩再设计的过程中,就要从这四个方面出发并有所突破,这样才能有助于提高设计色彩的表现能力。

三、结束语

21世纪的市场竞争是设计的竞争,而设计的竞争背后则是文化的较量。中国的现代设计要具有中国特色就必须继承传统。秉承和发展一切优秀传统文化,是设计创新的前提,因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随着新一轮的经济崛起和文化复兴,具有5000年文化底蕴的中国传统元素这个大品牌有着永恒、智慧、神秘以及无与伦比的创造力。当今社会大谈国际化的我们要重新审视自己的传统文化血脉,因此,既体现中华文化特色又能适应现代生活需要的产品,将受到中国人的青睐,也将成为设计未来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 李泽厚. 美的历程[M]. 天津: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1.

[2] 徐复观. 中国艺术精神[M],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 尹定邦. 设计学概论[M]. 长沙: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篇10

大学教育应当担负起两个方面的重任,这就是成才和“成人”[1]。即培养专业人才与完善个人品格的教育,成才教育主要通过知识传授进行,成人教育则主要通过思想道德教育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观念、道德行为规范、人生价值理念的主要途径,可以塑造完善的人格修养和高尚的道德品质。目前各高校通过开设思想政治课程对大学生进行道德和价值教育,但这些课程理论性较强,通常大班上课,与学生的实际联系不够紧密,往往重视政治教育而忽视思想教育[2],较难深入学生内心并影响其思想行为,因而实际效果不佳。

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多元的社会,各种思潮和价值观念同时存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环境的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尤以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受到的冲击尤为显著[3]。对于价值观尚在形成时期的大学生,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和思想的影响,其价值观表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中间蕴含很多极有价值的人文科学思想精华,用这些对全人类都产生过深刻影响的思想精华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既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认同感的形成,同时也有利于从灵魂深处激发起他们的民族自尊心[4]。相比理论性较强的思想政治课程,传统文化丰富的人文内涵、多样的育人功能和重视实践的特点,更具道德教育和价值塑造功能,因此将传统文化引入思想道德教育中十分必要,可作为其补充和延伸。

二、我院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方法和途径

西北大学现代学院作为一所有目标、有品位、有追求的大学,自办学以来一直坚持中华主流文化精神的兴学理念,把传统文化引入教育教学中,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完善的人格品质。我院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坚持立德树人基本导向,加强宣传思想工作,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我院通过开设《国学选讲》课程,给学生传授基本的国学常识和为人处世的道理,丰富其文化知识、陶冶其品德情操;在每个班级设立国学宣导员,利用晚自习时间吟诵传统文化经典;设立尊师节、尚贤节,通过学习先贤先烈事迹、开展祭拜先贤先烈活动,传承和弘扬先贤先烈精神和中华传统美德;通过相关比赛和活动,积极宣传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全面提高学生文化素质。

三、我院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具体举措

我院推广传统文化教育主要从三方面进行,分别是课堂教学、课外学习和课外实践。实现了课内与课外相互结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较为全面广泛地丰富了成才成人教育的内涵。

我院从2011年9月开始开设《国学选讲》课程,主要讲解儒家文化的基本知识,包括儒家基本道德、自我修养、为人处世等方面内容。上课前学生向教师行中华鞠躬礼,教师向学生回敬同样的鞠躬礼。通过国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仁爱道义、礼貌尊重、忠诚信用、宽容理解、中庸和谐,懂得基本的做人原则、做事方法,学会与他人沟通交流、合作共事,提高个人思想道德品质和修养,为将来工作和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为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积累、学习、理解和感悟,我院积极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在每个班级设立国学宣导员,负责本班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及指导工作。课外学习一般是在晚自习时间,由国学宣导员带领学生诵读《论语》、《弟子规》等传统经典,通过传统文化经典诵读,使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了基本的认识。

为更好地将课内外学习的知识应用于学习生活中,我院的各种文艺、国学社团会不定期地举办各类文艺、国学演出,并组织开展实地参观考察历史人文遗迹、祭拜先贤等传统文化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切身感受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先贤的品格智慧和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及魅力,磨练其意志和品格,培养其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阳光大气的品格。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见识、陶冶了情操,从被动的学习接受到主动的探索求知,从思想上、行为上对传统文化有一种深切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全面提升了学生的思想品格和文化素质。

我院自从2011年9月开始将每年的9月28日(孔子诞辰日)设为“尊师节”,每年尊师节期间都会组织相关活动,倡导尊师重教的风尚,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从2014年开始,我院又设立了“尚贤节”,旨在学习和继承发扬先贤的思想智慧和道德品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精神,激发学生的人文意识和理想情怀,引导他们立大志、做大事、成大才。通过课外学习使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和国学有了进一步认识,培养了他们高雅的志趣。

四、我院传统文化教育的成效

我院一直坚持主流意识价值和清醒办学的理念,积极开展中华传统文化和国学教育,目前我们取得了如下的成效。

1、我院一直以来都很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继承,不忘践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办学宗旨与理念。2012年我院千名学子共同创造了世界上集体吟唱《道德经》人数最多的世界纪录。

2、我院一直倡导英雄主义、理想主义和传统主流文化,在学院良好氛围的影响下,我院同学入选2013年“陕西好青年”。

3、我院积极开展中华传统文化及国学教育,在校内形成了浓厚的文化气氛。我院代表团获2013年“陕西省高校国学知识竞赛”一等奖,我院同学当选陕西省高校国学推广联盟新一届主席。

4、早在2011年,我院就将孔子诞辰日9月28日设为尊师节,以此传达尊师重道,传承中华主流文化的理念。目前国家拟将教师节改为9月28日,在这一点上,我院与国家的思路和想法是一致的。

五、我院传统文化教育的经验和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