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中医基础范文

时间:2023-07-07 17:34: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儿推拿中医基础,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儿推拿中医基础

篇1

关键词 规范化 小儿推拿 穴名 英译

小儿推拿作为一种传统中医外治疗法,是中医推拿的一个原始分支,渊远流长,简便易行,疗效显著。但是长期以来,小儿推拿在治疗儿科疾病方面并非处于主导地位,也未受到一贯地重视,以致生存范围狭窄,从事小儿推拿的医护人员不多,对外交流则是捉襟见肘,甚至在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1999年组织专家学者开展的《中医药名词术语英译标准化研究》项目中,也未列入小儿推拿方面的英译内容。

为了促进小儿推拿的对外交流与合作,让小儿推拿这一神奇瑰宝发扬光大,温暖人间,我们认为很有必要对小儿推拿进行一系列翻译探索和研究,从而规范小儿推拿术语英译,推进国际化进程。

穴位是小儿推拿基础的基础,因此小儿推拿的穴名英译需要首先达成一致。通过文献检索和查阅资料,笔者暂未发现有关小儿推拿穴名英译的专门论述,即使在有限的交流材料和英译书籍中,基本也以直接音译为主,以简单的字面直译为辅,比如在由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金宏柱主编,杨洪英主译的《中国推拿》(英汉对照)中,小儿推拿的穴名英译就完全采用音译方法。其实,在中医翻译中,适合音译的无一例外地属于中医学所特有的概念和疗法,内涵广泛或独特,译入语中没有对应或近似的表达法,但是小儿推拿的穴名大部分是可以找到对应语的,并不适用于简单的音译法。这种完全没有系统性和规范性的翻译,十分不利于记忆理解和交流实践。

1 小儿推拿穴名英译规范化的原则

众所周知,小儿推拿穴位不同于针灸穴位的点状循经分布,而是点状、线状和面状等共存地散在分布于小儿体表,没有顺序性和规律性。因此,采用针灸穴位英译一样的编号方法,肯定是行不通的,同时笔者认为不一定把穴位全都英译成Point,而应根据具体情况,如线状穴位是Line,弧状穴位是Arc和圆状穴位是Circle等,以免引起误解。在目前的翻译实践情况来看,要做好小儿推拿穴名英译,必须要符合中医名词术语的翻译原则。下面分别对其加以概要介绍和分析。

1.1 自然性原则:指的是翻译的中医名词术语应是译入语中的自然对应语。这要求在翻译时既要考虑到中医的固有特点,又要考虑到自然科学的共同之处。具体到小儿推拿穴名翻译上,对一些与西医较为接近的概念可采用相应的西医术语对译之。这不但使译语具有科学性,而且具有自然性。因为这样的译语才是译入语中最自然的对应语。例如:坎宫穴(位于自眉头起沿眉向眉梢成一横线),故可英译为Eyebrow Line,而不是Kan Palace Point;又如,天柱骨穴(位于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成一直线)英译为Cervical Line,就比Heaven Pillar Bone Point为好。

2.2 简洁性原则:为保证译名的信息密度,运用“简洁法”的译法,反映中医术语的简明扼要特点是有必要的。所谓“简洁法”,就是对采用其他翻译法翻译的中医名词术语进行简化的方法。这种“简洁法”在医学英语中也很普遍,例如:DNA(脱氧核糖核酸),CT(电子计算机横断层扫描)。对小儿推拿穴名翻译来说,主要体现在按自然性原则所得出相应的西医术语复杂,需要简洁的情况下。例如:耳后高骨穴,相当于西医解剖的枕外隆突,若译成External Occipital Protuberance Point则是繁杂突兀,可以简洁为EOP Point;而穴位掌小横纹,小横纹,四横纹和大横纹中均有“横纹”二字,可将Transverse Crease简洁英译为TC,从而以上四穴的英译形式分别为Palm TC Point,Small TC Line,Four TC Line和Large TC Line。

1.3 民族性原则:中医学在思想原则、概念范畴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在观念系统、理论系统和操作系统方面与现代医学都有明显的不同。所以就文化特征而言,中医学还只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医学体系,因而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事实表明,中医语言中只有一部分在西医语言中能找到对应语,还有很大一部分是找不到的。民族性原则就体现在这部分中医名词术语的翻译上,小儿推拿穴名的翻译也不例外。例如,六腑穴中的腑和内八卦穴中的八卦,都不能在西医语言中找到对应语,只有采用音译形式:Six-fu Line和Interior Bagua Circle。

1.4 回译性原则:“回译性”是指英译的中医名词术语在结构上应与中文形式相近,便于双向传递。具有回译性的译语有利于翻译人员准确传递信息,也有利于限制滥译。例如,桥弓穴在颈部两侧,沿胸锁乳突肌成一线,若采用西医相应术语,应该是Stermocleidomastoid Muscle Line,显然不如Bridge Arch简洁形象,而且回译性强。其它如脾经和肝经等,按回译性原则翻译成Spleen Channel Litie和Liver Channel Line也很明了。

1.5 规定性原则:“规定性”指的是对中医名词术语在内涵上加以规定,使其不能另有解释。由于英语中缺乏中医对应语,因此,在翻译中医名词术语时,我们可以对其译语的内涵加以规定。这样既可以保证释义的一致性,又能消除种种误解。对于小儿推拿穴名翻译来说,由于有许多穴位可有不同比较合理的译法,若不加规定,势必造成混乱不一。比如,天河水穴,根据自然性原则,可译为Anterior Forearm Mid Line;根据回译性原则,可译为Heaven River Water Line;而根据简洁性原则又可译为AFM Line或HRW Line。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加以统一规定,如可以规定为HRW Line,不能有其它译名。以约定俗成形成规范。

2 小儿推拿穴名英译规范化试译

根据以上五点中医名词术语的翻译原则以及小儿推拿穴位特殊性,笔者试将小儿推拿常用和特定穴位英译如下。

2.1 小儿推拿穴位与针灸穴位位置相同,根据针灸穴位编号的有:太阳(EX-HN5),人中(DU26),百会(DU20),风池(GB20),印堂(EX-HN3),准头即素GF373(DU25),牙关即颊车(ST6),囟门即囟会(DU22),迎香(LI20),耳门(SJ21),膻中(RN17),中脘(RN12),脐即神阙(RN8),肩井(GB21),大椎(DU14),肺俞(BL13),脾俞(BL20),胃俞(BL21),肾俞(BL23),十宣(EX-UE9),合谷(LI4),曲池(LI11),箕门(SP11),膝眼(EX-LE5),百虫窝(EX-LE3),三阴交(SP6),足三里(ST36),涌泉(KI1),内劳宫(PC8),外劳宫(EX-UE8),后承山(BL57)。

2.2 小儿推拿穴位名称根据自然性原则英译的有:坎宫(Eyebrow Line),山根(Nasal Root Point),天柱骨(Cervical Line),脊柱(Spinal Line),腹(Abdominal Region),胁肋(Hypochondrium Area),丹田(Lower Abdominal Point),龟尾(Coccyx Point),小天心(Thenars’ Boundary Point),五指节(Penta-knuckle Point),总筋(Tendon Point)。

2.3 小儿推拿穴位名称根据简洁性原则英译的有:耳后高骨(EOP Point),掌小横纹(Palm TC Point),小横纹(Small TC Line),四横纹(Four TC Line),大横纹(Large TC Line),二扇门(Bi-gate Point),二人上马即二马(Bi-horse Point),三关(Tri-pass Line)。

2.4 小儿推拿穴位名称根据民族性原则英译的有:内八卦(Interior Bagua Circle),外八卦(Exterior Bagua Circle),膊阳池(Forearm Yang Pool Point),六腑(Six-fu Line)。

2.5 小儿推拿穴位名称根据回译性原则英译的有:天门(Heaven Gate Line),桥弓(Bridge Arch),肚角(Belly Corner Line),七节骨(Seven-bone Line),脾经(Spleen Channel Line),肝经(Liver Channel Line),心经(Heart Channel Line),肺经(Lung Channel Line),肾经(Kidney Channel Line),大肠(Large Intestine Line),小肠(Small Intestine Line),肾顶(Kidney Top Point),肾纹(Kidney Crease Line),胃经(Stomach Channel Line),板门(Plank Gate),老龙(Ancient Dragon Point),运土入水(Earth to Water Arc),运水如土(Water to Earth Arc),一窝风(Whirlwind Point),洪池(Large Pool Point)。

2.6 小儿推拿穴位名称根据规定性原则英译的有:天河水(HRW Line),威灵(Spiritual Point),精宁(Essential Point),左端正(L-regular Point),右端正(R-regular Point),前承山(Posterior BL57)。

篇2

【关键词】小儿推拿;儿科疾病;概述

【中图分类号】R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2-0322-01

小儿推拿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根据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在其体表特定穴位或部位施以手法以防治疾病或助长益智的一种外治疗法。它作为一种非药物、无痛苦的自然疗法,以其简、便、效、廉的特点被人们所认可与接受。近年来,临床用小儿推拿治疗儿科多种疾病效果较好,综述如下:

1 呼吸系统疾病

容国安[1]用小儿推拿治疗小儿外感咳嗽38例,推拿基础方:运内八卦、清肺平肝,清天河水,开天门、推坎富、推揉太阳。推拿每天1次,5次为1疗程。治愈23例,有效1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7%。

杜幼蕊[2]将283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随机分为小儿推拿组和常规治疗组,其中推拿组147例,具体操作:揉小天心穴,补肾水穴,揉二马穴,揉板门穴,逆运内八卦穴,清肺经穴,推四横纹,揉小横纹穴,清天河水穴。常规治疗组136例给予抗炎、抗病毒、止咳等常规治疗。经统计学分析后,推拿治疗组的咳喘消失天数和肺部哮鸣音消失天数均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

谷娜[3]将400例小儿支气管肺炎患儿分成外感化热型、痰饮喘型、脾肺两虚型、食积型共4型后采用小儿推拿进行治疗。主要操作:揉小天心,揉一窝风,推补肾水,推清天河水,推清板门,逆运内八卦,推四横纹各,揉小横纹,推清肺金,退下六腑,揉二人上马、揉合谷。治愈360例,总有效率97.5%。其中脾肺两虚型和食积型全部治愈。

罗玫[4]将146例支气管哮喘患儿随机分为3组,推拿组51例,斯奇康药物治疗组50例,体能锻炼组46例。推拿组:补脾经、补肺经、补肾经,揉脾俞、肺俞及肾俞。部分患儿选捏脊法为主,配合推揉法。每日1次,5次后休息2次,每3周为1个疗程,间隔1周后行第2疗程,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药物治疗组用斯奇康药物肌注,每次1ml,每周2 -3次,3个月为1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体能锻炼组:指导患儿在缓解期进行适龄的体育锻炼和合理的饮食搭配喂养,含幼儿体操、跑步、骑车、游泳等能增加肺功能的体能锻炼,每日1-2 次,每次20-30 min,3个月后观察疗效。经统计学分析后,发现哮喘复发率推拿组与药物治疗组比较,差异性无显著性意义,X2 =0.008,P>0.05;与体能锻炼组比较,X2 =4.64,P

2 消化系统疾病

崔壹[5]将140例小儿厌食症患儿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推拿方法:捏脊、点穴:捏脊后选双侧足三里、内关及肾俞、脾俞、胃俞、天枢、气海,用拇指纹面按压,每穴3min。每日1次,21d为1疗程,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对比。对照组:口服锌钙特10ml,每日3次,21d为l疗程。治疗组总有效率92.84 %。对照组,总有效率49.8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周卫波[6]用小儿推拿治疗婴幼儿消化不良性腹泻86例,治疗方法:补脾胃,运水入土,泻大肠,运内八卦,上推三关,揉足三里,疏理胁肋,分推腹阴阳两遍,摩腹顺摩100次,逆摩200次,上推七节骨,捏脊。每天1次,推拿7d。治愈56例,总有效率95%。

张子燕[7]等将64例小儿轮状病毒肠炎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两组在给予口服补液盐基础上,对照组同时口服微生态制剂和黏膜保护剂。治疗组同时配合运脾止泻推拿手法治疗,具体操作为:分阴阳、清大肠、清补脾土、运土入水、摩腹,推上七节骨,捏脊。治疗3天后,调整治疗方案,改清补脾为补脾土,清大肠改为补大肠。3天为1疗程,共2个疗程。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75%,7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陈玉[8]等将180例小儿便秘分为实秘150例,虚秘30例。手部取穴:清大肠、运内八卦,按揉膊阳池;腹部取穴:摩腹(泻法),揉中腕、天枢;背部取穴:揉龟尾,推下七节骨;腿部取穴:揉足三里。随证加减,实秘:手部取穴加清肺经、清肝经,揉板门,揉二马;手臂取穴加清天河水、退六腑;虚秘手部取穴加补脾经,揉内劳宫,补肾经、揉板门,揉二马;手臂取穴加推三关;背部取穴加按揉脾俞、胃俞、肾俞;足部取穴:揉涌泉穴,捏脊。每日一次,10d为1疗程。治愈130例,其中实秘110例,虚秘20例,总有效率为97%。

3 其他应用

李香玉[9]等以清心疏肝为治则配合推拿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50例。中药用石菖蒲,白芍,黄连,山栀子,内金,郁金,珍母,夜交藤等。1剂/d,水煎2次,取汁200 ml,分6次口服,2个月为1疗程。配合小儿推拿取穴:按揉百会、四神聪,揉双侧太阳穴,推攒竹,按揉天突、膻中,摩胸,拿肩井,揉足三里、阳陵泉、按揉心俞、捣小天心,摩囟门,肝俞、肾俞,捏脊,1次/d,约30min,2个月为1个疗程。痊愈1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

王雪平等[10]将87例小儿痉挛型脑瘫随机分成3组,第一组为针刺配合小儿推拿按摩组,共29例;第二组为针刺治疗组,共28例;第三组为小儿推拿按摩组,共30例。针刺主要用华佗夹脊穴,斜刺或平刺,不留针,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小儿推拿以推、揉、拿、点、弹拨、叩、捏等手法运用,每日1次.每次30min以上,一周6次,常点压穴位有百会、昆仑、肾俞、命门、风池、环眺、委中、承山、华佗夹脊等。每穴点压20~50次。治疗结果经统计学分析后说明针刺配合小儿推拿按摩治疗效果优于单纯针刺治疗,小儿推拿可减少针刺治疗次数,缩短病程。

4 小结

中医认为小儿具有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的生理特点,抗病能力差,加上小儿寒暖不能自调,饮食不能自节,故外易为六所侵,内易为饮食所伤,因此临床发病以肺脾二脏疾患为多。西医的打针、吃药往往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会对小儿机体发育产生不利影响。小儿推拿则能通过调和脏腑、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激活机体自身机能来达到扶正祛邪、调节阴阳、强身健体的功效,无毒副作用且操作方便,疗程短,见效快,经济实惠,是值得大力推广使用的绿色疗法。

参考文献:

[1] 容国安,推拿治疗小儿外感咳嗽38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2004,36(1):51

[2] 杜幼蕊,樊景美. 推拿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147例[J].中国民间疗法.2005,13(10):30-31

[3] 谷娜.中医推拿法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的中医学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2,7(18):242-243

[4] 罗玫,周彦,邹映珍. 推拿对降低小儿哮喘复发的效果评价[J].护理学杂志,2004,19(7):36

[5] 崔壹.推拿疗法治疗小儿厌食症临床观察[J].吉林中医药.2006,26(7):38-39

[6] 周卫波.小儿推拿治疗婴幼儿消化不良性腹泻[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20(20):2558

[7] 张子燕,沈红岩.运脾止泻推拿法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临床观察[J].第二十七届全国中医儿科学术研讨会暨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第二届中医儿科学术交流论文汇编.121-124.

[8] 陈玉,魏毅,任军芳.推拿治疗小儿便秘180例[J].陕西中医.2006,27(3):336.

篇3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模式的转变,传统中医康复疗法越来越受到重视。古老的中医外治法在崇尚自然的今天焕发了勃勃生机,得到广泛的传承与发展。

中医外治法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其产生源于长期医疗实践,是祖国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儿科疾病的防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早在《山海经》中就已载外用药物33种,并提出佩、服、浴、席、养、搽6种外治方法。《枸农本茸经百种录》中说:“香者,气之正,正气盛则除邪辟秽也”。芳香性中药有“通经走络,开窍透骨”的作用,药物挥发之气味作用于口鼻、肌肤、经络穴位,经过气血经脉的循行而遍布全身,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浙江省中医院在继承传统佩法的基础上,应用香佩疗法预防小儿呼吸道疾病,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治未病”科研专项课题——中药熏香剂预防呼吸道感染的应用研究正在进行中。

《千金要方》中外治法有溻浴法、粉法、敷法、摩法、熏法等27种,治疗病种广,尤善治疗儿科疾患。宋代《太平圣惠方》中记载“李叶煎汤……温洗浴儿”治疗“反倒天矫,其状似痫”之小儿肢体痉挛症候。熏洗疗法主要借助药力和热力,通过皮肤作用于机体,促使脉络调和、气血通畅,达到降低肌张力,提高肌力,缓解肌肉痉挛,扩大关节活动度,改善末梢循环的作用。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采用中药熏洗疗法康复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小儿脑性瘫痪的中药熏洗技术临床操作规范研究正在进行多中心临床试验。《本草纲目》总结明代以前的外治经验,荟萃了涂、擦、抹、敷、塞等近40余种外治方法,收载捣、煎、烧、调配等外用药的加工配制方法。泸州医学院附属中医院多年来采用“小儿浴热净搽剂”擦浴治疗小儿外感高热,并可预防高热惊厥的发生。

清·吴师机《理瀹骈文》中对外治方药进行了系统整理和理论探讨,提出“外治之理,亦即内治之理”,为外治理论的系统完善作出了突出贡献。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采用“纳气敷脐散”防治反复呼吸道感染及肺炎恢复期,还可改善气虚及气阴两虚儿童体质偏颇状态。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运用“敷胸散(膏)”治疗支气管肺炎、支气管炎,具有化痰止咳功效,并能促进肺部炎症的吸收,目前正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儿科肺炎协作组14家单位进行验证工作。根据中医“春夏养阳”“冬病夏治”理论,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采用伏九穴位贴敷疗法防治儿童哮喘及咳嗽变异性哮喘,正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儿科哮喘协作组13家单位进行验证工作。

篇4

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其主证。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尤其以2岁以下的婴幼儿更为常见,年龄愈小,发病率愈高[1]。伤食泄泻是小儿泄泻的一个常见类型,如治疗不当,可迁延不愈,引起小儿营养不良,影响生长发育,对小儿健康危害很大。笔者在临床中运用三字经派小儿推拿法治疗小儿伤食泄泻,临床疗效显著,现报到如下。

1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均为2012-3-20-2012-5-10 我院儿科患儿,共50例,其中男33例,女17例,年龄4个月~3岁;病程最短4天,最长30天。

2诊断标准

参照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儿科学》关于泄泻的诊断标准制定。①有乳食不洁、饮食不洁,或冒风受寒、感受时邪病史。②大便次数较该儿平时明显增多,重症达10次以上。粪便呈淡黄色或清水样,或夹奶块等不消化物,如蛋花汤样,或黄绿稀溏,或色褐而臭,夹少量粘液。或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症。③重症泄泻,可见小便短小,高热烦渴,神疲萎软,皮肤干瘪,囟门凹陷,目眶下陷,啼哭无泪等脱水征,以及口唇樱红,呼吸深长,腹胀等酸碱平衡失调和电解质紊乱的表现。④大便镜检可见脂肪球或少量白细胞、红细胞。⑤大便病原学检查:轮状病毒等病毒检测阳性,或致病性大肠杆菌等细菌培养阳性。

3中医辨证标准

参照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儿科学》关于泄泻的辨证标准制定。①腹痛即泻,泻后痛减。②大便稀溏酸臭,夹有乳凝块或事物残渣,或如败卵。③脘腹胀满,纳呆呕恶,嗳气酸馊。④夜寐不安。⑤ 舌苔厚腻或黄垢,脉滑实有力或指纹滞。

4治疗方法

全部病例均单纯采用三字经流派小儿推拿常规操作方法治疗。①清胃10min,术者用拇指螺纹面自患儿大鱼际外缘赤白肉际处,从腕横纹推至拇指根部。②清补大肠10min,术者用拇指掌面自患儿食指挠侧缘赤白肉际处,由指尖到指根来回推。③天河水5min,术者用食中指、无名指三指螺纹面自腕横纹中央推向肘横纹中央。④运八卦5min,患儿手掌面,以掌心为圆心,从圆心至中指根横纹约2/3处为半径,画一圆圈,次圆即为八卦,术者用食中指、无名指三指螺纹面顺时针方向避开离卦运八卦。⑤捣小天心60下,术者用屈曲的食指远端指间关节捣患儿手掌根大小鱼际交接处的凹陷处。⑥掐五指节3遍,术者用拇指掐患儿手掌面各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横纹处。⑦按压精宁、威灵3下,术者用两拇指掌面同时按压患儿手掌背二三掌骨结合部和四五掌骨结合部之间凹陷处,结束治疗。以上推拿治疗,无论男女,只推拿左手各部穴位[2]。推拿时,用滑石粉做介质,手法要求轻快、柔和、均匀、持久、有力,轻而不浮,快而不乱,平稳着实,操作认真,手法熟练,操作频率150~300次/min。每天推拿一次,3d为一疗程,治疗一个疗程。

5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制定。治愈:大便成形,全身症状消失,大便镜检脂肪球或红细胞偶见。无效:大便次数及水分不减少,或症状加重。

6结果

治愈43例,好转5例,未愈2例,有效率为96。

7病案举例

患者,男,11个月,2012年4月初就诊。主诉:吐泻一天。现病史:患儿一天前吃饺子过量后腹泻5次,大便稀水状,味酸臭,呕吐3次,均为所进食物,伴有腹胀烦躁,哭闹不安,舌红苔白指纹紫。西医诊断:腹泻。中医诊断:泄泻,证属伤食型。按上法给予三字经派小儿推拿法治疗。推拿第1天,患儿大便次数减少,排便3次,未再呕吐。推拿第2天,排便1次,色黄较稠推拿第3天,排便正常成形,诸症悉除。一周随访,一切正常。

8讨论

小儿伤食泻的病因是常有乳食不洁史。乳食伤脾,脾失健运,食停不化,蕴蒸腐败,故泻下稀溏,气味酸臭如败卵;乳食停滞,壅塞肠胃,气机不畅,故脘腹胀满,痛疼欲泻,泻后气机通畅而痛减;素食内挺,胃失和降,浊气上逆,故嗳气酸馊,呕恶不食。“胃不合则卧不安”,故夜寐不安。舌苔厚腻或黄垢,脉滑实有力皆为乳食积滞之象。治疗以消食导滞,调中止泻为治疗法则。

小儿推拿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疗效显著,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已形成独立的体系。而三字经流派小儿推拿是小儿推拿的一个重要流派,自1877年创建以来,历经一百余年,因其主要特点为取穴少,手法操作简单,疗效确切并且重复性强,而在民间广为流传。在本病的治疗中,清胃、天河水能清胃热消食导滞,清补大肠调整大肠机能,固肠涩便,运八卦能加强中气的运化力量,以消痞化积,捣小天心,掐五指节,按精宁威灵均能起到镇静安神之效,诸穴合用,胃气下降,脾胃调和,泄泻自愈。

三字经流派小儿推拿治疗伤食泄泻常常是一次见效,2或3次痊愈,并且次疗法简单易行,无痛苦,无副作用,又解决了小儿怕打针及服药困难的问题,易被患儿及家长接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葛湄菲.英汉对照三字经流派小儿推拿[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8:72

篇5

早在远古时期,人类发明和利用火之前,“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嬴龙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在没有药物和针灸的情况下,原始人只能用双手按压、抚摸这些简单的动作,帮助减轻一些不舒服的症状。这种抚摸,也就成了原始按摩的起源。经过多少年的反复实践,摸索到一些按摩手法,最后形成了一套古老的按摩疗法。

据文献记载,早在二千多年前,名医扁鹊就运用针灸、汤药结合推拿成功救治了虢太子“尸厥”。秦汉时期已有专著《黄帝岐伯按摩十卷》,说明秦汉以前,按摩已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医疗手段。《素问・异法方宜论》说:“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故导引按者,亦从中央出也。”《素问・金匮真言论》载:“故冬不按,春不鼽衄。”“跷”与“”为通假字,谓如矫健者之举手足也,乃导引之意。故按跷,实指按摩导引。按摩能治疗的病症有:“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醴药”,“病名曰脾风发阐……可按可药可浴”。“病名曰疝瘕,……一名曰蛊……可按可药”。对治疗的效果,有的“按之无益”,有的“按之痛止。”所以能“按之痛止”,是由于“按之则气血散,故按之痛止”,“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由此可知,远在战国时期,关于按摩的理论知识就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

汉代医家张仲景在《伤寒杂病沦》中把按摩、导引、吐纳、针灸诸法相提并论,认为其具有预防保健的意义,而且最先提倡“膏摩”疗法,即加入药膏作为推拿媒介物质,将配制好的膏药涂抹在患者体表,然后用手法在其上抚摩擦揉,使药物渗入肌肤,具有手法与药用双重作用,这不仅提高疗效,亦扩大了按摩的应用范畴。

魏晋南北朝时期,膏摩疗法进一步发展。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就载有“治百病备急九散膏诸要方”,其中膏摩药方就有8首,藉以治疗有关病证,首次对膏摩的药方、辨证和制造方法等进行了系统总结。

隋唐时代,是我国历史上的强盛时期,也是按摩史上的兴旺时期。宫廷太医署正式设立按摩专科,并把按摩专业分级为按摩博士、按摩师、按摩工等,主理按摩教学和治疗工作。此时的按摩基础理论、诊断技术及治疗方面都已发展到相当水平,可以认为近代推拿的雏型已经形成。这一时期小儿按摩虽尚未从按摩专业中分出,但一些主要医学著作中已不乏小儿按摩方面的内容。著名医学家巢元方、孙思邈,将按摩疗法编进了《诸病源候论》、《千金方》。他们不仅用按摩疗法治病,同时提出用按摩疗法预防疾病的主张。《千金要方》中有“治少小新生肌腹幼弱,喜为风邪所中,身体壮热,或中大风,手足惊掣。用五物甘草生摩膏摩儿百会……小儿虽无病,早起常以膏摩囟上及手足心,甚避寒风。”“小儿心腹常热,皆母腹中存垢未清,血气不和所致,故用丹参、雷丸、硝黄、戎盐散血热之药制为赤膏,掌摩心下,使瘀散血和,其热自除。”在《外台秘要》中也有“小儿夜啼至明不安寐,以儿母手掩脐中,亦以摩儿头及脊验”。孙思邈认为:“小有不好,即按摩按捺,令百节通利,泄其邪气……预防诸病也。”《诸病源候论》中有按摩双目,可以预防眼病,保护视力的记载:“鸡鸣以两手相摩令热,以慰目,三行以指抑目,左右有神光,令目明不病痛。”

《养生书》上记载了预防伤风感冒的鼻翼按摩法:“常以手中指于鼻粱两边,揩二三十遍,令表里俱热,所谓灌溉中岳,以润于肺也。”这些保健按摩不但在当时被用作增强人们的机体能力,而且沿用至今。

宋金元时期,是中医儿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当时的太医局从中央到地方都设有一定数目的人员教习儿科,儿科专业医生遍及全国,儿科专著大量涌现,中医儿科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理论体系到临床疾病的防治已趋成熟。与此同时,小儿推拿疗法的应用也更为广泛,并注意了手法的分析。《圣济总录》中就有“小儿门”共十六卷,其中对按摩作了专门的论述,对推拿按摩手法作用进行了具体分析:“可按可摩,时兼而用,通谓之按摩。按之弗摩,摩之弗按,按止以手,摩或兼以药,月按日摩,适所用也……世之论按摩,不知析而治之,乃合导引而解之。夫不知析而治之固已疏矣,又合以导引,益见其不思也。大抵按摩法,每以开达抑遏为义,开达则雍蔽者以之发散,抑遏则彪悍者有所归宿。”这种强调推拿手法的辨证应用,把推拿和导引明确区分开来的方法,对后世推拿理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明代的按摩治疗非常盛行。在为皇室服务的医疗机构―“太医院”中,也设立了按摩科,成为“太医院”中十三科之一,针对内科、儿科、骨伤科等疾病。特别是在小儿治疗方面,当时积累了很多经验和理论知识,形成了独有的小儿推拿体系。常见一些江南的农村老妇,虽不懂经络穴道,不懂表、里、寒、热、虚、实,却能用按摩治疗小儿疾病。在民间,称这种手法为“推惊”、“抹惊”。随着治疗小儿疾病的发展,出现了“推拿”这个名称。“推拿者即按摩之异名也”。一些著名的小儿推拿专著相继问世,如收集在《针灸大成》内的《保婴神术按摩经》、《小儿按摩经》、《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小儿推拿秘诀》等。其中《保婴神术按摩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小儿推拿专著。

清代的医院虽不设推拿科,但由于疗效显著,不论在官方还是民间,小儿推拿在儿科临床仍广泛应用,颇受重视。张山雷在《小儿药证直诀笺正》中就说:“若至儿医,则不晓推拿手法,岂敢颜以编撰幼科专书,贻讥大雅……”。由此可见小儿推拿在儿科的地位。当时小儿推拿专著增多,诊疗水平有了明显的进步。清代刊印的小儿推拿专书有10种之多,其中重要的著作有:熊应雄的《小儿推拿广意》、骆潜庵的《幼科推拿秘书》、夏禹铸的《幼科铁镜》、钱怀的《小儿推拿直录》、夏云集的《保赤推拿法》等。这些著作对小儿推拿的应用、发展和保障儿童的健康都起了一定的作用。

解放后,在党的中医政策指引下,在各级政府卫生部门的大力扶植、发展下,中医事业犹如枯木逢春,小儿推拿不断发展,不少院校成立了推拿系或推拿专业,小儿推拿学的教学工作不断进展和提高。小儿推拿的专著陆续出版,如《小儿推拿疗法》、《小儿推拿疗法简编》、《小儿推拿概说》、《宝宝推拿》等,这些都是全面介绍小儿推拿的专著。随着相关学科的发展,物理学、化学、数学等不断向生物医学领域渗透,新疗法、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小儿推拿加以研究,是推动小儿推拿发展的重要环节。

篇6

1中医如何认识感冒

感冒是因外感风邪为主的六之邪和时行病毒,客于肺卫,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疾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气候骤变及冬春时节发病率较高。本病的发病率占儿科疾病首位。因小儿脏腑娇嫩,脾常不足,神气怯弱,感邪之后,易出现夹痰、夹惊、夹滞的兼夹证。

小儿反复感冒的病因是因小儿正气不足,机体抵抗力低下时,外邪易于乘虚侵入而成感冒。以感受风邪为主,常兼杂寒、热、暑、湿、燥等,亦感受时邪疫毒所致者。在气候变化,冷热失常,沐浴着凉,调护不当时容易反复发生本病。

2小儿感冒的常见中医证候

2.1风寒感冒

2.1.1风寒表实

证候:轻者仅见鼻塞声重或鼻痒喷嚏,流涕清稀,喉痒,咳嗽,痰白,苔薄白,脉浮,重者可伴恶寒发热,无汗,头项强痛,肢体酸痛,脉浮而紧或指纹浮红。

2.1.2风寒表虚

证候:恶风发热,汗出,头痛,或有项强,咳喘,咯痰稀白,脉浮缓。

2.2风热感冒

2.2.1风热表实

证候:发热,微恶风寒,鼻塞流黄浊涕,咽痛,口干欲饮,无汗,头痛,或有咳嗽痰黄,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或指纹浮紫。

2.2.2风热表虚

证候:发热,微恶风寒,有汗,头痛,咳嗽心烦,咽干口渴,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2.3时令感冒:起病急,全身症状重。高热、恶寒、无汗,头痛,心烦,目赤眼红,或有恶心、呕吐,舌质红苔黄,脉数。

2.4兼证

2.4.1夹痰

证候:感冒兼见咳嗽较剧,痰多,喉间痰鸣。

2.4.2夹滞

证候:感冒兼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呕吐酸腐,大便酸臭,或腹痛泄泻,或大便秘结,小便黄,舌苔厚腻,脉滑。

2.4.3夹惊

证候:感冒兼见惊惕哭闹,睡卧不宁,甚至骤然抽风,舌质红,脉浮弦

2.5体虚感冒

2.5.1气虚感冒

证候:恶寒发热,或热势不盛,但觉时时恶寒,自汗,头痛鼻塞,咳嗽,痰白,语声低怯,气短,倦怠,苔白,脉浮无力。

2.5.2阳虚感冒

证候:阵阵恶寒,甚则蜷缩寒战,或稍兼发热,无汗或自汗,汗出则恶寒更甚,头痛,骨节酸冷疼痛,面色晄白,语言低微,四肢不温,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无力。

2.5.3血虚感冒

证候:头痛,身热,恶风,恶寒或汗少,面色不华,唇淡,指甲苍白,心悸,头晕,舌淡苔白,脉细或结、代而浮。

2.5.4阴虚感冒

证候: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微汗,或寝中盗汗,头痛,心烦,口干咽燥,手足心热,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丝,舌质红,脉细数。

3小儿生理特点

3.1脏腑娇嫩干,形气未充

3.2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4小儿病因特点:

以外感、伤食和先天因素居多,情志和其他因素也值得注意。

5中医防治小儿反复感冒病证主要原则

中医防治小儿反复性感冒的原则和中医防治其他疾病的原则都是一样的,都必须建立在中医养生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对反复感冒性疾病进行积极有效的防治。这种养生防病的原则以及具体的方法,完全基于中

医传统的治疗理念和方法

6辨证施治的原则

6.1对于小儿体质虚弱,卫外不顾,外邪很容易侵袭人体而形成感冒病证的治疗大法,应该以扶正补阳补气为主,禁用或者慎用任何属于泻法的治疗方案。

7常选用中药足浴的外治方法。

中药配方:黄芪30g、白术30g、防风30g、板蓝根30g、蒲公英30g、红景天15g

每天足浴一次,每次20~30分钟效佳,足浴1~2月。

本方在临床工作中应用观察100例患儿,治疗结果:精神、睡眠明显改善,食量增加一半,喊出明显减少。对反复感冒、哮喘、过敏性鼻炎总有效率80%以上。现代药理研究黄芪、白术、防风均能较明显地增强人体细胞免疫及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配以清热解毒中药,在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的同时,又增强了机体自身的抵抗能力,从而起到预防反复感冒的效果。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固本之功。

小儿反复感冒常兼夹惊、夹食可采用推拿方法治疗。小儿推拿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应用小儿推拿的特定手法作用于小儿的机体或小儿的特定穴位,以调整脏腑、经络气血功能,从而达到防治疾病、强身健体的目的。

(1)手部操作:补脾土,揉板门,运内八卦,推上三关,清肺平肝

(2)头面四大手法: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揉耳后高骨。

(3)下肢:揉足三里

(4)摩腹

(5)捏脊

小儿推拿频率一般为160~260次/分,推拿时间大多在20~40分钟/次。在临床工作中观察100例患儿,最短治疗时间15天,最长治疗时间3月,有效率85%左右。

《内经》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上诉中医外治疗法治标同时固本,在临床应用中增强了小儿免疫功能,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汪受传.中医儿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篇7

关键词 推拿方法 脊柱推拿,中国式 研究

中国脊柱推拿手法是由中医按摩手法衍化而来,其理论基础源于中医基础理论。中国推拿的历史源远流长,在秦汉时期,推拿已普遍使用。宋代时的按摩疗法主要用于骨伤科和小儿科病证的治疗,这孕育了后世推拿学中正骨推拿与小儿推拿的学科分化。明代是中国推拿发展史上的第二个盛世。我们今天采用的"推拿",这一学科名称,正是这一时期首先提出来的。脊柱推拿手法的使用散布于中医各科。在手法术式与治疗风格上,往往带有明显的地域和人文提出了脊柱旋转手法。现已广泛应用于治疗如颈椎病和腰椎间盘突出等病变。但目前中国的脊柱推拿手法治疗者尚无自己单独的学术团体,只是分散于中医推拿按摩、康复、理疗等学术团体之中。1979年7月在上海首次召开全国性的推拿学术经验交流会。全国27个省市108名代表参加。脊柱推拿事业在全国逐步得到发展。

1 出版物及院校

1.1 杂志 在80年代后期以前,有关脊柱推拿的专业文章,只是散布于有限的几本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的医学杂志中。在此之后,相关的出版物不断涌现。目前已有的相关杂志有《中医正骨》、《中国骨伤》、《中国中医骨伤科》、《按摩与导引》、《颈腰痛杂志》及一些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杂志中。这些杂志为脊柱推拿手法研究的重要交流园地。过去10年里发表了数以千计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文章。

1.2 书籍 同杂志一样,80年代以前有关脊柱推拿及相关的书籍零散于中医各科书籍之中。同现代医学不同的是,中国古代有关推拿的经典书籍,至今仍是推拿界学习的重要必读书籍。如黄帝内经等书籍[1]。70年代影响较大的推拿书籍是冯天有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软组织损伤》,其中明确提出了应用脊柱旋转手法治疗颈椎病和腰椎间盘突出症等与脊柱相关的疾病[2]。70年代以来有关推拿书籍如雨后春笋,较有影响的是俞大方的《推拿学》[3]。它是作为全国中医院校推拿系的材使用。其余虽然不乏一些好书,但多数缺乏新意。

1.3 院校 1956年,中国上海开办了第一届推拿训练班。其中教授的脊柱推拿手法包括颈腰椎的扳法和拔伸法等。1958年又成立了上海推拿门诊部;同年,又开了设了推拿专科学校。1974年上海中医学院首先成立针推骨伤系,后又专设推拿系。而后其他一些中医院校相继开设推拿专业。1987年中国成立推拿学会[4]。国内外学术交流逐渐开展。推拿系学生在全面学习中医的基础上,专门教授推拿技艺,但脊柱推拿手法没有从一般的推拿按摩手法中分化出来,而形成单独的推拿手法。另外,全国的中医院有不少设有推拿科,专门从事推拿治疗工作,其中也包括脊柱推拿,也是培养推拿人员的一个基地。

2 临床应用脊柱推拿手法在我国使用的相当广泛,有中医骨伤科、推拿科、针灸科、康复科和理疗科等。随着基础研究的深入,治疗的疾病也比较多,主要是颈椎病、椎间盘突出、急性腰扭伤和一些慢性颈腰痛以及一些脊柱源性的内脏疾病等。由于医疗行政管理部门对脊柱推拿手法的定义和使用范围及权限没有作出具体的规定,因而,脊柱推拿手法的命名及适应证比较混乱。由于其基础研究相对滞后,一些脊柱推拿的基本问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如:脊柱推拿手法的治疗依据,特别是能否将棘突偏歪做为使用旋转手法的依据等。在临床上使用比较多的是冯天有的脊柱旋转手法、王福根的牵引下斜扳手法[5]和龙层花的垂直牵引下的颈椎复位手法[6]等。这些专家的特点是均为西医出身,然后学习中医推拿手法,根据现代医学知识,不断改进传统的脊柱推拿手法,从而发展和丰富了脊柱推拿手法。中国脊柱推拿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如图)

3 基础研究

3.1 解剖学 主要是集中在腰椎上,观察内容有腰椎旋转和后伸时腰神经根受牵拉及椎板移动情况[7-10]。少数在颈椎。研究颈椎拿手法的安全性和作用机理以及有关脊柱推拿基础理论内容,如:枕大神经、枕小神经、耳大神经和椎动脉的行程及分布特点等[11]和棘突偏歪等问题。

3.2 脊柱生物力学 在脊柱推拿手法的生物力学研究方面,主要研究集中在脊柱旋转手法的机理研究上,而且主要在腰椎上[12~15],由于研究条件所限,如缺乏新鲜尸体的来源和必要的生物力学仪器设备等。颈椎生物力学研究很少,对颈椎旋转手法进行筛选[16、17] 。

3.3 影像学 这部分研究集中在颈部,主要是研究颈椎的旋转手法对颈部骨性结构的影响、头颈部旋转及后伸对椎基底动脉血供的影响[18、19]、脑血流图和脑电图等检查及颈椎半脱位的临床意义[20]。

4 国际交流与合作由于以前条件所限,对外交流甚少。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中国流传数千年的按摩,包括脊柱推拿手法能与世界各国的脊柱推拿手法进一步交流,以利提高。我希望这篇简介有助于国内外同道们了解我国脊柱推拿手法的概况,有利于推动我国脊柱推拿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帝内经.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

[2] 冯天有.中西医结合治疗软组织损伤.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

[3] 俞大方.推拿学.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85

[4] 张恩勤.中国推拿.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0

[5] 王福根.诊治腰椎小关节损伤的体会.人民军医,1980;7:57~5.8

[6] 龙层花,等.以正骨推拿为主的治脊疗法治疗冠心病和心律失常及实验研究.按摩与导引 1990;(11):9.

[7] 章永东,蒋位庄,周卫,等.腰椎后关节系乱症与腰脊神经后内侧支关系的临床与实验研究.中国骨伤 1994;7(4):5~7.

[8] 郑效文,候晓魁,王毓兴,等.手法治疗腰椎间盘后突症的适应症和机制的探讨.上海中医药杂志,1981;4:21~22.

[9] 宋献文.中医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机理和分析研究.天津医药,1962:8:488~4%.

[10] 叶希贤.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方法探讨.天津医药,1962;2:90~1.

[11] 李义凯,钟世镇.颈源性头痛的神经解剖学观察.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96;4(3):56~7.

[12] 张显崧,章莹,汪青春,等.扳提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实验研究.中国骨伤,1993;6(4):5~6.

[13] 蒋位庄,周卫,李星,等.腰椎后关节紊乱症的病机和生物力学研究.中国骨伤,1994;7(3):5~8.

[14] 马达,蒋位庄.脊柱旋转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实验研究.中国骨伤,1994;7(5):7~9.

[15] 候晓魁,董凡,戴克戎,等,斜搬时腰椎后部结构的动态观察和生物力学分析.中华骨科杂志,1993;13(1):51~54.

[16] 周信文,许世雄,谢志勇,等.中医推拿手法测力分析仪FZ-1型的研制及滚法合力作用点轨迹分析.医用生物力学,1996;11(3):179~183.

[17] Li Yikai,Zhu QingAn,Zhong ShiZhen.The effect of cervical traction combined with rotatory manipulation on cervical nucleus pulposus pressures.Journal of Manipulative and Physiological Therapeutics,1998;21(2):97~100.

[18] 朱定军,李义凯.颈椎旋转时的X线对比观测.中国中医骨伤科,1997;5(4):36~37

篇8

【摘要】 目的 探讨辨证分型推拿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疗效。方法 将300例厌食症患儿按中医辨证分型分为脾失健运型、脾胃气虚型、脾胃阴虚型、肝旺脾虚型,分别给与对证推拿治疗。使用血分析仪测定血红蛋白,将辨证分型推拿治疗前后血红蛋白含量加以比较。结果 推拿治疗各型厌食症均有效;治疗后血红蛋白含量比治疗前含量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厌食/中医药疗法; 推拿手法; 血红蛋白含量; 病因; 病机; 儿童

厌食症是小儿常见的脾胃病,以长期食欲减退,厌进食,消瘦为特点,由于厌食症的长期不愈,造成气血化生不足,机体营养失调,机体免疫力降低,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严重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厌食症大多不是一种独立疾病,它可见于许多系统疾病或疾病之后。为了探讨推拿治疗小儿厌食症的机理,采用了推拿前后血红蛋白含量的分析,以证明推拿治疗厌食症确实有效,现将治疗情况和血红蛋白含量分析总结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102~200903本科门诊共收治厌食症患儿300例,其中男175例,女125例;年龄8个月至5岁;病程2个月至2年。所有病例均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主症:食欲不振,甚至厌恶进食,或拒绝进食,食量较同龄儿童明显减少;厌食病程长,至少连续2个月以上;有喂养不良史,如进食不定量,过食生冷甘甜食物,吃零食及偏食等;(2)次症:多食或强迫进食,可见脘腹饱胀,呕吐,形体略瘦,面色少华,精神尚可或见懒言少动,大便不成形或夹不消化食物,小便黄等[1]。

1.2 治疗方法

1.2.1 脾失健运 宜调脾助运。取穴:运内八卦,清胃经;指揉小横纹,摩腹;指揉足三里,补脾经;揉一窝风,推四横纹,清天河水。

1.2.2 脾胃气虚 宜健脾益气,佐以助运。取穴:补脾经,揉脾俞,推三关,揉外劳宫,揉关元,补肾经,清板门,运内八卦,推四横纹,捏脊,指揉足三里。

1.2.3 脾胃阴不足 宜滋阴养胃,佐以助运。取穴:补胃经,揉脾俞,揉胃俞,捏脊,运内八卦,推四横纹,平肝木,揉板门,揉中脘,分推手阴阳,揉上马,运水入土,运土入水。

1.2.4 肝旺脾虚 宜平肝运脾。取穴:清肝经,清心火,掐揉五指节,揉承山,揉板门,补脾经,补肾水,揉内劳宫,揉脾俞,摩腹,运内八卦,推四横纹,指揉足三里,指揉章门,摩中脘。

推拿操作中所用的剂,一般采用滑石粉、凡士林。

疗程最短5 d,最长20 d,一般手法推拿10 d,食欲显著增强。

1.2.5 血红蛋白测定 50例患儿使用日本sysmexkx21血液分析仪,静脉采血2 mL。血红蛋白标准根据《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试行的诊断标准[2]。正常值:新生儿180~190 g/L,婴儿110~120 g/L,儿童120~140 g/L。将辨证分型推拿治疗前后血红蛋白含量加以比较。

2 结果

2.1 疗效判定标准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治愈:食欲显著增强,食量增加;(2)好转:食欲好转,食量略有增加;(3)未愈:食欲未见改善[1]。

2.2 各症型疗效情况 见表1。表1 各症型疗效情况由表1可见,对脾失健运型、脾胃气虚型、脾胃阴不足型、肝旺脾虚型的治疗均有效,尤其是对脾失健运型疗效显著。

2.3 治疗前后血红蛋白含量对比 见表2。表2 治疗前后血红蛋白含量比较注:与治疗前比较,at=6.36,5.32,6.02,13.03,P

由表2可见,脾失健运型、脾胃气虚型、脾胃阴不足型、肝旺脾虚型治疗后血红蛋白含量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3 讨论

3.1 小儿厌食症的病因病机 关于小儿厌食症古代医籍中并没有厌食症病名的记载,但有“不思食”“不嗜食”“恶食”“不饥不纳”的描述[3]。本证为一种独立病症,也可发生在其他疾病之后,但急慢性疾病过程中出现的食欲不振症状,则不属于本证范畴。

3.1.1 西医病因 引起厌食症的原因有很多,西医认为厌食的发生与人体胃肠道疾病,消化道变态反应及机体锌缺乏,某些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和中毒,以及精神、情绪异常变化,不合理的饮食习惯等有关。主要有两种病理生理因素,一种因疾病影响消化功能,使胃肠道平滑肌张力低下,消化液分泌减少,酶的活性降低;另一种是中枢神经系统受人体内外环境刺激的影响,对消化功能调节失去平衡[3]。

3.1.2 中医病因 中医学认为,小儿厌食症病因常见有下列4类:(1)饮食不节,喂养不当,家长或保育人员缺乏喂养知识,乱投辛肥甘厚味:如过食糖类、煎炸、黏腻、炒香食物,或滥用滋补药物损伤脾气,或因乳儿期未按期添加辅食,断乳后不能适应普通饮食,或小儿生活无规律,进食不按时,贪吃零食,饮食偏嗜,饥饱无度,均可导致脾胃损伤,产生厌食;(2)多病久病,损伤脾胃:如小儿患泻泄,肺炎咳嗽,肝炎等病,或伤及脾气,或耗损胃阴,病后未能及时调理,脾运胃纳失健,可至长期厌食;(3)先天不足,后天失养:先天不足的婴儿脾胃薄弱,往往出生后不欲吮乳,若后天又失于精心养护,脾胃虚怯,则食欲难以增进;(4)情绪变化,思虑伤脾:小儿神气怯弱,易受惊恐,或变换环境,或家长对其要求过高,望子成龙,多加限制或家长对小儿娇养服从,小儿稍有不遂就哭闹不已,或保育人员管教过严,均可使其情志抑郁,肝失条达,气机不畅,横逆犯脾,形成厌食。

3.2 小儿厌食症的病理 (1)病理脏腑在脾胃。厌食的病变无论由何种病因所至,病变脏腑均以脾胃为主[4]。(2)发病机制关键为失运。由饮食喂养不当,或湿浊困遏脾气,脾阳失于舒展,则运化失职,胃纳减少;或素体不足,脾气虚弱,运化无力;或肝气横逆犯胃以至不思饮食。厌食症有多种证侯。其发病机制关键在于脾失健运。(3)病理属性分虚实:由于病因、病程、体质的差异,证侯有偏于运化功能失调者,病程较短,体质较好;偏于脾胃气阴虚弱者,病程较长,体质较差。若偶尔多食或有湿滞,又可形成虚实夹杂的证候。(4)病情演变分轻重。厌食一般属于脾胃轻证,证侯表现多与脾胃失调有关,全身症状不重。部分患儿脾气、胃阴不足证候,病程迁延可演变为虚证。厌食日久,失于调治,日久也可演变为疳病。如《灵枢·脉度篇》“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说明脾气调和,则知饥纳谷,食而知味,这一论述为认识小儿厌食症的病理生理奠定了基础。

3.3 小儿厌食症的中医分型 基于以上的病因病理,小儿厌食症可分为脾失健运型、脾胃气虚型、脾胃阴不足型、肝旺脾虚型。

3.3.1 脾失健运型 临床表现为面色少华,不思纳谷,食而无味,多食后脘腹作胀,常伴泛恶呕吐,大便或干或稀,舌苔白或腻或微黄,指纹淡,脉濡或滑数。脾阳失展,运化功能失常,水湿不化为主。

3.3.2 脾胃气虚型 临床表现以不思饮食,形体偏瘦为主。常兼面色日光白或萎黄,食少便多,大便入水易散兼有不消化的食物。部分患儿易出汗,易罹患外感。舌质正常或偏淡,舌苔薄白,指纹淡,脉缓无力。受纳转运失职,后天生化不足,脾气虚弱,运化失职为主。

3.3.3 脾胃阴不足型 临床表现以口干食少多饮,纳谷呆钝,夜寐不宁,磨牙,便干便溏溲黄,舌质红少津,苔少或光剥,脉细,以胃阴不足为主。

3.3.4 肝旺脾虚型 临床表现厌食或拒食,性躁易怒,好动多啼,磨牙,便溏溲少,舌光苔净,脉细,以肝气横逆犯胃为主。

3.4 辨证分型推拿作用 辨证分型治疗小儿厌食症是根据小儿脾胃发育未完善,消化功能较弱,易虚易实之特点。采用补脾经,揉脾俞,揉胃俞,具有健脾胃,促进纳运的作用,对调节肠、脾胃有显著效果,脾胃病症均可用之。以调畅气机等平衡阴阳,以助纳运;摩腹、揉脐等手法直接作用脾胃,可增强疗效。偏于脾气虚者,加强补气力量加推三关,揉外劳宫、一窝风、关元等穴位,助阳益气。偏阴虚者,加清胃经,揉胃俞,宜重宜久;揉二马,运水入土,运土入水,补肾经等滋阴养胃。阴虚多热加揉内劳宫、天河水滋阴退热。偏肝旺加揉清肝经,清心经,掐五指节,揉承山,揉章门,平肝气以运脾。四缝穴是经外奇穴,手三阴经经过之处。掐揉能促进胃的受纳,通畅百脉,调理脾胃。掐揉四横纹是主治厌食要穴。配揉板门,足三里开脾胃之门,补益气血,健脾。捏脊疗法主要是刺激督脉,分布在足太阳膀胱经背部第一、二侧的背俞穴及夹脊穴,特别是对五脏六腑的腧穴有较大的刺激作用,通过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络,培元气,调整脏腑功能及气血的正常运行。从而达到祛病健身,尤其对脾胃虚弱所致的厌食等各种病症有独特的疗效[5]。诸法合用,从而达到治疗厌食症的目的。

推拿手法治疗小儿厌食症体现了内病外治的中医治疗特色。为解决小儿服药难提供了新的途径。成为儿科治疗的重要手段。由于其方法简便,无副反应,易于患儿接受。临床上推拿治疗虽然取得了显著疗效,但对本病的作用机制的深度尚显不足,应加强机制研究。儿童厌食症的研究仍存在辨证繁多,分型混乱的现象,缺乏客观化的指标,疗效的评定亦缺乏量化标准,需建立统一的辨证分型标准。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3.

[2] 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126.

[3] 戴光强,邓大学.中医临床备要(基础篇)[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095.

篇9

关键词:小儿哮喘;生活质量;影响效果;中医辩证施护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2016年3月~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90例小儿哮喘患者,采用随机的方法将9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个小组,每组分别为45例。对照组45例患者中男27例、女18例,年龄在4~1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12±2.51)岁,病程为1~13个月,平均病程(9.51±2.51)个月。观察组45例患者中男28例、女17例,年龄在4~1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18±2.61)岁,病程为1~13个月,平均病程(9.31±2.43)个月。所有患者均被确诊为小儿哮喘,符合研究标准,排除智力障碍、其他慢性疾病、语言障碍等患者。所有患者及家属对本次研究均知情了解,并且同意研究的开展。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两组可以进行比对。

1.2方法

对照组45例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即用药护理、日常护理、病房护理等。观察组45例患者给予中医辨证施护,该护理具体实施如下:①认知干预。为了更好的提高患者的治疗及护理效果,就必须提高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认知,比如护理人员可以从中医的角度向患者详细解释有关疾病的知识和常识,这样可以有效提高患者及家属的认知度,从而促进患者及家属更好的配合护理开展。②情志护理。所谓情志护理就是通过护理人员的语言、表情、行为等来影响患和改善患者的情绪。小儿由于年龄阶段较小,所以当面对疾病和治疗时会产生一定的情绪,比如哭闹、恐惧、烦躁等,这就需要加强对患者的情志护理,比如可以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对患者进行心理指导,舒缓情绪。同时还可以根据患者的喜好,开展一些音乐、游戏等小活动来分散患者的注意力。③饮食护理。护理人员应该从中医学角度,并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饮食方案。比如针对脾肾阳虚型哮喘患者应该多食用益气健脾的食物,而肺肾阴虚型哮喘则应该多食用补益肺肾的食物,比如黑木耳以及核桃等食材。针对热性哮喘,应该禁止患者使用辛辣的食物。就寒性哮喘患者来说,饮食应该清淡营养,并且不宜大量进补[2]。④中医推拿。中医推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病症,并促进患者身体健康,因此,在小儿哮喘患者护理过程中,可以采用中医推拿的方法提高护理效果。在实施中医推拿之前,需要对小儿哮喘患者的实际情况有充分的了解,根据患者哮喘特点,选择合理的部位和腧穴进行推拿护理。⑤行为干预。对于小儿哮喘患者而言,想要更好的促进预后,还需要进行适量的运动和锻炼,比如跑步、游泳等,以此来提高身体免疫力,控制哮喘的发作。同时,护理人员还应该指导患者掌握一些基本的自我护理技能,比如注意饮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当室外空气质量较差时禁止出门等,这样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控制哮喘的发作。作为患者家属不仅需要掌握一定的哮喘知识,同时还需要掌握对肺通气功能监测、气雾剂的正确使用,对此护理人员可以指导患者家属操作使用。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肺功能、生活质量、护理满意度。从呼气容积和风流速值方面对患者的肺功能进行评定。从患者症状、活动、情感三方面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定。制定护理满意度问卷,让患者根据实际情况对护理工作进行满意度评价,护理满意度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三个方面。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sx±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计数资料采用字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肺功能比较

观察组在PEF、PEV1评分方面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对照组生活质量总分为(118.79±2.96),观察组生活质量总分为(146.63±5.17),数据结果对比,观察组生活质量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对照组45例患者中有35例患者对护理工作表示满意,有10例患者对护理工作表示不满意,护理满意率为77.8%,观察组45例患者中有43例患者对护理工作表示满意,有2例患者对护理工作表示不满意,护理满意率为95.6%。两组数据对比显示,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要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篇10

秋天将罕,家长可以加强预防,并从日常保健做起,坚持每天几分钟保健推拿,加E日常生活上的稍加注意,让小儿远离秋季腹泻,下面就介绍小儿秋季腹泻的日常家庭防治方法:

推拿手法

采用小儿推拿疗法在治疗小儿秋季腹泻时常可取得较好的疗效。治愈后,还可继续做小儿脾胃保健推拿,以减少小儿脾胃疾病的发生,达到“治未病”的效果,以下介绍几种简单的小儿推拿方法。

大杼穴位于第1胸椎旁开1.5寸,下髋穴位于骶部,适对第4骶后孔处,

患儿俯卧,术者两拇指桡侧缘顶住患儿背部皮肤,余四指放于拇指前方,十指同时用力提拿皮肤,沿两侧膀胱经,先从大杼穴开始向下至下黪穴重复捏提6~9遍,再从下骨蓼穴向上至大杼穴处重复捏提3~6遍,结束治疗。根据年龄、体质强弱不同,调节用力的大小,每日或隔日治疗一次,7天为一疗程。

神阙仿于肚脐,天枢穴位于肚脐旁开2寸,中脘穴位于肚脐上4寸

患儿仰卧。术者中指放干神阙、天枢穴,食指放于中脘穴,力度以皮肤凹陷3~5毫米为宜,顺时针方向揉腹5~6分钟。

嘱小儿站位,并嘱其用同侧手掌开虎口同住膝盖上外缘,余4指向下,中指指尖处为取穴部位,

患儿仰卧,双下肢微屈。术者以两拇指指腹放于患儿两侧足三里穴,力度以皮肤凹陷2~3毫米为宜,左手逆时针、右手顺时针方向旋揉2~3分钟,频率80~100次/分钟。

脾俞位于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胃俞位于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三焦俞位于第1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患儿俯卧。术者食指、中指、无名指并拢分别放于脾俞、胃俞、三焦俞,力度以皮肤凹陷1~2毫米为宜,点揉2~3分钟,先左侧,后右侧。

家庭药膳

山药20克、莲子20克、粳米25~50克熬成粥食用,具有健脾利湿作用,

生米仁30克、鸡内金1只、粳米25~50克熬成粥食用,具有健胃、利湿、消食的作用

感受风寒的寒泻患儿可服用“藿香正气散(丸)”:

暑湿的热泻患儿可服用“葛根芩连汤”:

因饮食不节,饮食不当导致的伤食泻患儿可服用“保和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