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的应对措施范文

时间:2023-07-07 17:34: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全球化的应对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济全球化的应对措施

篇1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新趋势;新举措

一、引言

经济全球化是全球经济和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经济活动越来越具有全球性,日益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的总体趋势。上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深入发展。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对国际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并没有使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发生改变。并且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和持续蔓延,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呈现出一系列新变化。因此本论文对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新趋势进行了分析,并对我国应该采取的新举措进行探讨。

二、经济全球化的新趋势

1.科技进步发展突破的新趋势。从历史经验来看经济危机常常会催生出新的技术革命。尽管对当前将要形成的新的技术革命是什么目前尚无一致的看法,但许多学者认为科技进步、发展、创新与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正在孕育新突破。从具体的行业上看,计算机技术和数字通信已经分别成为全球专利申请增长最多和最快的领域。因此,可以认为智能制造、无线革命和大数据三大变革将给本世纪带来巨大的改变。此外,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研究也取得了新进展,生物、材料等领域的新技术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人工智能、3D打印等交叉融合技术成为当前的研发热点,而页岩气技术已经实现重大的突破。

2.生产方式变革趋势。总的来说,生产方式的变革呈现出“三个融合,三种趋势”。第一,智能制造与数字服务相融合,呈现生产个性化、分散化增加趋势。这种个性化、分散化的趋势将使经济全球化呈现出新的发展方向,对区域产业格局和生产方式产生深刻影响。第二,能源技术与网络技术相融合,出现能源利用网络化趋势。可再生能源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结合,是实现新一轮工业革命的现实基础,也就是所谓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可以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就是对能源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融合,或者说是进入互联网能源时代。第三,制造业与服务业相融合,呈现二、三产业界线模糊化的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服务业活动逐渐成为制造业的主要活动,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制造业必须与服务业实现更深的融合,从而使二、三产业的界线逐渐模糊化。

3.生产布局调整趋势。(1)产业分布全球价值链化的趋势。在全球价值链的所有生产环节中,附加值不断地被创造和累加,并且通过该链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也就是说,生产在全球的分布,不再是不同产业在不同国家的分布,也就是产业间的分布,而是同一产业不同环节在不同国家的分布,也就是产业内分布,即产业分布全球价值链化。这种产业分布全球价值链化的趋势是经济全球化发展和深化的必然产物。

(2)服务业全球化趋势。服务业全球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当前有约2/3的全球跨国直接投资流向服务业;②跨国公司服务外包迅速发展,跨国公司将产品生产活动中的某一工序或者零部件分包给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使接包企业在中间产品生产和服务环节迅速扩大生产规模,形成了若干是新产业;③据经合组织的数据统计,66%以上的全球货物贸易是中间品贸易,而在服务贸易中该项比例高达70%。

三、中国的新举措

1.坚定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面对全球经济化和国际经贸规则重塑的新形势,我国应该积极主动的参与双边、多边以及区域贸易体制谈判,努力转变成为国际经贸规则的参与者和制定者,促进公正、合理、透明的国际经贸规则体系的形成。继续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在全球贸易发展中的地位,推动形成以周边国家为基础、面向全球的高标准的自由贸易区网络。

2.建设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是我国在新形势下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举措。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还应在试点基础上,选择其他具备条件的地方继续发展自由贸易园区或自由贸易港区,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管理模式,为全面改革国内的经济管理体制和方式,实施新一轮扩大开放打下坚实基础。

3.实施向西部开放的战略。实施向西部开放的战略是我国今后一个时期内对外开放的新亮点。我国西部地区历经多年的政治经济变革,局势稳定,投资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善。向西部开放,将重点提升贸易的规模和层次,重点发展服务贸易、科技和能源合作以及双向投资。

4.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是推进向西开放的重要手段,是中央所提出的一个重大战略构想,其工作思路是“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加强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建设,重点抓好战略规划的制定,极主动推动与中亚国家之间建成公路、铁路、航空、电网、电信和能源管道的互联互通网络,扩大在食品、制药、化工、农产品加工等方面的投资合作,加强与沿线国家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

四、结语

当前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一种新的趋势,并且无可避免。经济全球化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既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也有消极的负面影响,是一把“双刃剑”,可以认为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因此,我国应该重视对经济全球化新趋势的研究工作,总结我国和其他国家成功的经验以及失败的教训,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尹艳林.经济全球化新趋势与中国新对策[J].国际贸易,2014,01:4-10.

篇2

①开始形成: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亚、非、拉等地区成为西欧资产阶级疯狂掠夺金银财货和获取廉价原料的狩猎场(资本原始积累阶段)。

②初步形成:18世纪60年生的工业革命,进一步刺激了对这些地区的原料需求和商品销售。火车和轮船等新型交通工具的使用和普及,加快了国际间的商品流通,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

标志:伦敦逐渐成为世界金融贸易的中心。

影响: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中,各地区的经济交往不断扩大,先进科学技术广泛传播。一些落后国家和地区被迫打开门户,卷入世界市场体系之中;一些国家则改革政治与经济结构,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①完全确立: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资本主义发展进入垄断阶段)以欧美国家为主导的世界体系已经形成。

特点:①国际贸易迅猛发展,各国之间经济联系加强,全球贸易体系初步形成。

②世界范围内的地区分工初步显现——经济全球化启动:(具体表现为)其中,欧美工业国是主要的工业品生产地与资本输出国,亚、非、拉农业国沦为它们的经济附庸、原料产地与商品市场。

与此同时,世界已无“世外桃源”。19世纪末掀起的帝国主义瓜分殖民地狂潮让几乎所有国家和民族都被迫卷入国际政治漩涡。

②加快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市场的扩大和全球贸易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

表现:1948年,由23个国家签订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是历史上第一个全球性多边贸易协定。

⑤深入发展:到80年代,随着跨国公司的兴起,经济全球化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表现:跨国公司的出现推动了经济在此基础上,世界贸易组织(WTO)于1995年宣告成立,进一步加强了国际经济合作。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经济联系空前加强,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大力增长。

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之日起(20世纪初,以欧美国家为主导的世界体系已经形成),经济全球化就已启动。到20世纪初,一个全球贸易体系初步形成。然而不久,这一进程被两次世界大战打断。

二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

到80年代,随着跨国公司的兴起,经济全球化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表现1:跨国公司既是促进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动力,又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

特点:它以整个世界为生产、经营的领域,推行全球发展战略,

作用:加强了各国经济联系,并带动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跨国公司的全球扩张往往伴随着私人资本竞争的无序性,对东道国的民族经济发展与政治稳定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从而进一步助长了国际经济秩序的不平稳。

表现2:从关贸总协定到世界贸易组织

过程:二战结束后,为了解决国际贸易中的关税壁垒问题,1947年10月,23个国家在日内瓦签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以多边协定的方式,推动国际贸易的自由化。但是,关贸总协定不是一个正式的国际组织,难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

1986年,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启动后,各国开始筹划建立世界性贸易组织。1994年,在摩洛哥马拉喀什举行的国际会议正式决定成立世界贸易组织(WTO)。

从1995年1月1日起,世界贸易组织开始运作。它是独立于联合国的国际组织,负责管理世界经济和贸易秩序。经过多年谈判,中国于2001年12月加入该组织。

性质:世界贸易组织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诞生的国际贸易管理和仲裁机制。

作用:它共有五项功能:1促进多边贸易协议的实施与运作;2为新议题提供谈判场所;3推动争端的解决;4执行贸易政策审议机制;5与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合作,进一步融合全球经济政策的决策。

特点:它实行非歧视原则、互惠原则、市场准入原则和公平竞争原则。

二、发展不平衡与全球性问题

经济全球化也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加速了世界经济的融合与发展,又引发了大量全球性问题:

问题1、经济全球化凸显了世界经济体系所固有的不平衡性: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之间的经济矛盾与日俱增。不合理的国际分工加大了世界范围内的贫富差异。“南北关系”日趋紧张。

应对:1964年,发展中国家组成“七十七国集团”,提出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口号。

问题2、经济全球化使能源消耗增速,生态环境问题日趋突出。随着工业化在世界范围内的推进,能源危机与能源冲突迭现,人类环境也因此变化,出现温室效应、臭氧空洞、酸雨、水土流失、陆地荒漠化、水资源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现象。

应对:针对能源和生态环境问题,世界各国已采取各种应对措施,推行节能政策,加强循环经济: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简称“联合国环境署”)的推动下,陆续通过《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全球21世纪议程》、《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等重要文件和公约,正式确立了“可持续发展”原则。

问题3:经济全球化加大了人员与物质的高度流动性,公共卫生问题日益成为世界各国的关注焦点。各种流行性疾病传播速度加快,危险程度增加,造成的国际威胁也更大,如艾滋病、禽流感等。

应对:为了应对这种威胁,在世界卫生组织的协调下,各国加强科技合作,增进信息交流,努力完善公共卫生体系。

篇3

随着中国经济贸易的快速发展和贸易总额的迅速扩大,中国面临着越来越多、愈演愈烈的贸易摩擦,有外部和内部两种原因。

1.1外部原因(1)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遏制的发展方向。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国与国之间的经济交流越来越频繁,经济交往日益加强。世界市场由于生产的全球化,要求各国在制度、规章,甚至民族文化上都有相同的趋向。但是在短时间内,这些是不可能实现的。只要有这些原因的存在,经济全球化中存在的各种摩擦问题,就不可能被避免。那么,在贸易自由化的过程中,各国之间的贸易摩擦只能通过调节来解决。(2)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经济全球化可以利用资源,在全球内的有效合理的分配,从而提高世界福利。但是,独立自主的国家,在享受经济全球化带来世界资源合理配合的同时,更多想要的是现在国家利益的最大化。这就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当世界贸易发展无法平衡时,贸易自由和保护就会发生不可避免的动荡。毫无疑问,近年来,中国的稳定快速发展,势必造成了其他国家经济发展的巨大压力,“中国”让中国的出口商品贸易受到限制,面临着一次又一次的贸易摩擦问题。(3)世界经济的低迷。世界经济稳定增长时期,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同样稳定、顺利的发展,贸易摩擦也有较低的发生可能性。而当下,世界经济持续不景气,时常陷入军事动荡和政治冲突中,国家贸易政策不会变通,贸易摩擦发生的情况也在逐渐增加。在恐怖袭击之后,世界经济逐渐衰退,过分贸易保护主义肆意而起,导致中国遭遇更加严重的贸易摩擦。(4)世贸组织的例外条款,不清晰和争端机制存在一定的缺陷。WTO中制定了一系列的例外条款,不仅可以协调国家之间的关系,避免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对某些国家国内经济的冲击,还可以维持国际间收支关系的相对平衡,有利于特定的工业建立,维护世界和平。但是WTO在例外条款中存在一定的纰漏,贸易保护成为了贸易限制的借口,导致贸易摩擦更频繁的发生。同时,WTO处理争端的机制同样存在一定的漏洞,更加促使了贸易摩擦的加剧。

1.2内部原因(1)中国出口的快速稳定发展。自从改革开放,中国开始对外贸易,经济发展迅速,中国商品在世界上占有越来越多的市场份额。虽然,世界市场的情况发展不平衡,但是中国出口经济仍然保持着迅猛的增长势头。同时,国际市场因为中国经济的高出口,而产生更大的压力,对外贸易摩擦随之增加。(2)不合理的外贸结构。我国经济市场发展不平衡,产品结构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比如计算机和汽车,产品的核心零件无法自行生产,只能过分依赖进口,只是在我国进行简单装配。其次,中国外贸市场太过集中,严重依赖发达国家。另外,中国出口的商品特性和市场高度集中,容易引起其他进口国的集中关注。由于,担心对其国内的相关产业产生不良的影响,更多的贸易伙伴选择采取一系列的贸易保护政策,保护自己国内的经济发展,从而引起贸易摩擦。(3)中国在经济转轨过程中存在着制度缺陷。由于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阶段,还没有形成更加合理的市场经济体制,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制度缺陷。具体表现:一是在经济改革体制出现问题后,市场的自,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和落实,企业的主观能动性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二是政府仍然对企业的经济管理方式直接干预,制定的政策缺乏透明度;三是我国的立法不够完善,现有的法律无法提供足够的知识产权的保护。(4)外贸经营管理体制存在缺陷。当前,国内的外贸出口秩序没有具体的规章。我国的企业对长期出口缺少长远的眼光,经常造成产业的拥挤,而政府部门又缺乏合理的管理机制,过度竞争导致市场更加无序。(5)进入世贸组织后的不利条款的影响。一直以来,我国在世界贸易中一直处于弱方。在加入世贸组织之前,我国与各国的经济贸易不平衡及其他因素,导致我国处于贸易谈判的弱势地位。加入世贸组织后,虽然有多边机制的帮助,但是我国又重新面临了新的不确定性,在发生摩擦后,仍然处于弱势地位。

2中国应对贸易摩擦的对策

贸易摩擦,不仅是我国市场经济面对国际大舞台的严峻考验,还是对政府和企业应变问题能力的检验。目前,我们应正确认识贸易摩擦,辩证看待在世界经济市场中带来的各种挑战和机遇,积极处理因贸易摩擦引发的各种问题。

2.1政府对策(1)及时调整政府经济发展战略。政府应该关注世界贸易发展趋势,提高商品生产率,增强中国在世界经济市场中的竞争力,挖掘国内巨大的经济市场潜力,缓解经济压力,减少对外贸易摩擦。(2)充分合理利用WTO的贸易争端解决机制。进入世贸组织之后,我们应该将争端解决机制充分利用,维护国家合法的权益。同时,仔细了解WTO中的特殊条款,让自己在贸易摩擦中占有有利地位。(3)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想快速融入世贸组织,就要深化市场体制改革,实现企业的自由发展,打破国际贸易壁垒,建立经济发展自由开放的统一市场。(4)加强与国际贸易伙伴的协调。贸易摩擦往往也会造成两败俱伤的局面,而且给世界经济市场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我国应加强与国际贸易伙伴之间的沟通工作,在外交方面加强工作,及时化解矛盾。(5)建立贸易救济体系。我国应采用自我应对手段,加强与国际贸易摩擦企业的预警机制建设,健全快速反应机制,合理维护国家的市场经济利益,保障国内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

2.2企业的应对措施(1)加紧创新,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随着国际市场竞争的越来越激烈,企业提高商品的技术含量,开拓更广阔的海外市场,有利于削弱市场集中带来的不确定的因素,增加竞争力。(2)直面贸易摩擦,勇敢应诉。在遭遇贸易摩擦问题时,相关部门及企业应勇敢抗辩以减少损失。商品出口企业应积极聘请国外律师,提高胜诉的可能,尽可能减少损失。(3)大胆坚持改革开放“走出去”。积极实施全球化经济经营战略,使国内企业逐渐发展壮大,全面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另外,企业还可以充分利用与合作伙伴中的经济互惠协议带来方便。(4)组建行业协会、能够更全面了解行业的情况,行业协会在加强贸易摩擦的申诉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

3结论

篇4

内容摘要:本文从全球金融危机入手,介绍了贸易保护主义的成因,分析了贸易保护主义产生的影响,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应对措施,以期能够为我国出口企业应对当前的贸易保护主义回潮提供参考。

贸易保护主义回潮的原因

在目前经济危机的背景下、世界经济不景气之时,伴随经济活力减小,一些国家在增长放缓、国内产业萧条、就业形势严峻的压力下,以各种理由构筑贸易壁垒,从而保护国内的产业,稳定就业。贸易保护是市场保护的一部分。即使在20世纪80年代全球化自由贸易盛行时期,主张政府干预、保护民族工业的反自由化力量也一直存在。经济不景气时,国家和民族利益凸显,贸易保护的呼声自然会高涨。

除此之外,针对于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出现另有其深层的原因。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速度如此之快是西方发达国家所始料不及的,在其看来,中国已经成为其发展过程中所必须面对的强劲的竞争对手。

近期贸易保护主义回潮的体现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经受着各种贸易保护政策所带来的威胁,其中较为典型的贸易保护主义事件有:

2008年11月11日起生效的美国《消费品安全改进法案》规定:各国对美出口的儿童产品须实行强制性第三方检测;2009年1月10日开始,美国玩具自愿性标准ASTMF963转为强制性标准;2009年8月14日前,玩具上需加贴可追溯性标签,对玩具在内的儿童用品制定了更加严格的质量安全要求。

2008年12月18日,澳大利亚政府正式公告决定立案对原产于中国的碳钢焊缝管进行反倾销反补贴合并调查,严重影响了双边经贸关系,与双方建立自贸区以扩大和促进双边贸易的目标不符。

印度政府公告称,自2009年1月23日起禁止从中国进口玩具,禁期6个月。处于玩具出口低迷时期的中国玩具行业深受重大打击。近期,印度还对中国钢铁、化工、纺织等产品实施进口限制措施。

阿根廷海关2009年2月10日宣布,为了加强对本国企业的保护,阿根廷海关决定提高包括自行车配件、乐器、钢铁管、背包、电脑配件等产品在内的800余种进口商品的参考价格,如果进口商品的报关价格低于参考价格,海关就以涉嫌逃税展开调查,其目的就是通过变相的贸易壁垒限制进口产品。

由欧盟成员国代表组成的反倾销委员会于2008年12月3日以微弱优势通过决定,对从中国进口的钢铁紧固件征收5年最高达87%的正式反倾销税,而这不过是欧盟最近对中国发起的诸多反倾销攻势之一。2008年前10个月,欧盟新发起14项反倾销调查,其中6项针对中国,分别涉及蜡烛、铝箔和多类钢铁产品。

贸易保护主义回潮带来的影响

(一)贸易自由化被严重破坏

为了保护自己国内市场,扩大国际市场,各国贸易保护色彩越来越浓,贸易纠纷也会随之增多。如果各国都针对他国实行自我保护,实行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保护措施,设置绿色或技术性等贸易壁垒,最终会引发贸易战的恶性循环,使全球贸易自由化遭到严重破坏。其结果是使世界贸易总额迅速下降,使贸易这个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无法正常运转,使全球紧缩周期将延长。

(二)就业困境难以解决

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为了遏制企业进口,不断加大企业对雇员的责任和义务,使得增加雇员对企业形成的负担日趋沉重。据计算,在过去三年内,美国企业对雇员必须承担的各种经济责任和义务负担,如医疗保险、失业补贴等,已经上升了38%,这无疑降低了企业增加雇员的愿望。

(三)经济危机蔓延加剧

供应链与物流配送的全球分布使得当今世界经济对于贸易保护主义的抵抗力非常薄弱。任何一环出现贸易壁垒,其后果都可能是全球性的循环不畅。因此,即使在WTO的规则框架之内,只要对开放政策有些许偏离,后果也会是使当前的危机雪上加霜。一旦一个国家打开缺口,相应的报复性关税、倾销与反倾销等很快就会铺天盖地而来,造成一系列连锁反应,使经济危机更加严重。

(四)国家之间互相造成伤害

一国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不仅会危害到出口国的经济,也会影响到本国的经济,同时会损害国家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和国际贸易的公平原则。中国出口的产品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跨国公司生产的。如果对中国产品实行贸易保护政策,非但起不到保护本国企业的目的,反而变相地损害了本国企业的经济利益。而且,中国出口的产品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对此类生活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或施加其他限制性措施,只能增加当地消费者的生活成本,打击消费欲望;而对初级产品的进口限制,则会增加当地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其最终承担者仍然是当地普通消费者。

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应对措施

(一)加强合作,联合应对

目前世界各国正在努力应对经济危机,越来越多的国家清醒地认识到,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解决危机不可闭关自守,只有寻求全球协同合作,加强协调,遏制贸易保护主义,才能使世界经济早日走向复苏。因此,WTO各成员国应遵守贸易自由化原则,避免各国继续使用贸易保护措施互相伤害,防止世界贸易局面继续恶化,使全球经济尽快止跌回稳。

(二)转变低价出口策略,促进产品升级

低价出口是产品遭遇贸易保护措施的原因之一,出口企业应转变以往低价销售策略,加快技术革新,提高产品档次,使产品在物理特性、消费者效用、最终用途等方面与原被控倾销的产品有所不同,抓紧产品转型,增加产品附加值,尽力提高产品的差异化竞争力,努力争创自己的品牌,进而提高产品的市场份额。当然,对于绝大多数企业真正做到这些会有一定的困难,但企业至少要争取做到出口产品能增加一种以上不同于原倾销品的主要功能,使其价格至少保持在原被诉产品的正常价值以上,这样也会避免再次遭受反倾销等贸易保护指控。

(三)巧用危机,转危为安

在金融风暴席卷全球之时,除了防范金融风险外,还可以利用当前的经济环境,如国外企业股票、房地产贬值、人民币升值等条件,使具有相当实力的企业巧抓机遇,加强海外并购,转危为安。而政府则应加大对民营企业海外拓展的支持力度,放松民营企业海外投资的限制,使其可以在危机到来之时,利用自身的优势走出去,增强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四)转变经营思路,大力开发农村市场

政府将建立的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保障低收入群众和特殊群体基本生活的政策措施,以及各种农业补贴和惠农政策等,也为促进消费、扩大内需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重要的保障。

在当前出口市场不断萎缩的情况下,出口企业可以转变经营思路,将重点转移到扩大内需上来。中国的人口基数大,很多出口产品仍然拥有庞大的潜在市场空间,特别是可以将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农村和一些中小城市作为重点开发对象,使整个产业呈现多层次发展趋势。而出口型企业应及时转变经营思路,特别是玩具、服装等技术含量不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在短期内迅速完成更新换代,对产品的款式和设计等方面进行调整,迅速打开国内销售市场。

参考文献:

1.王晓非.贸易保护主义重燃中国企业如何应对反倾销壁垒[N].法制日报,2009.2

篇5

关键词:国有大中型企业 金融风险 应对措施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金融全球化无疑是最活跃的一环,企业作为经济全球化中最基本的经营实体,在享受空前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在加入WTO后,中国金融市场的改革将进一步深化,我国大中型企业在发展的同时如何进行金融风险的防范和管理也不容忽视,金融风险对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发展存在潜在威胁,做好金融风险的管理与防范是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实现优化升级的重要步骤。

一、国有大中型企业金融风险的主要内容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开发进程的加快,企业从事金融活动的风险问题必将越来越无法回避,我国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也面临着很严峻的金融风险,金融风险的存在增加了这些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也阻碍了竞争实力的进一步提升,这些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管理体制方面的风险

从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管理体制看,企业的风险管控极为重要,主要表现在:风险的数量和程度;企业自身管理风险的能力和条件;风险管理的外部环境条件;风险管理的成本。为了进一步降低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金融风险,要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督体系,健全金融管理制度。

(二)信用风险

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涉及到越来越多的信用经济。现在企业之间的交易一般都会通过合同以及其他信用方式进行,这些都涉及到金融风险的管理问题。在企业之间的信用交易当中,很多企业会由于各种原因出现违约等状况,这种金融信用造成的风险对企业的正常运营影响也比较大,也是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面临的重要金融风险。

(三)资金运作方面的风险

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一般规模大、资金充足,这些企业一般都会对资金进行管理,在筹资、投资的过程中虽然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正收益,但是也存在潜在金融管理风险。例如,很多国有大中型企业把充裕的流动资金会拿来用作投资,一般会投资房地产、有价证券等投资标的。但是在这些投资中由于经济形势变化或者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很可能会遭遇巨额亏损,2008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中石油等中国的国有大型企业在美国房利美的大部分投资都打了水漂,这充分展示了资金运作方面的风险。

(四)利率风险

金融自由化、证券化、一体化后,很多国有企业都开拓了国外市场,开展了对外贸易。企业与银行联系一般比较密切,原本维系国际货币金融次序数十年之久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固定汇率制度为浮动汇率制度所代替,许多国家取消外汇管制,促进资本国际流动,加剧金融业国际竞争,利率的提高会大大增加这些强企业的融资成本,对企业整个生产经营都带来很大的风险。同时,由于国际金融市场汇率的变化比较频繁,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在“走出去”的同时也面临着汇率方面的风险,这也给企业的经营和利润带来很大的风险。金融的证券化将筹资者不通过银行借款而直接在证券市场发行证券来筹借资金,这一方面对传统的银行业提出了挑战,企业在对银行的依赖减少的同时,也将部分金融风险转嫁到投资者自身。

二、经济全球化下做好金融风险管理工作的措施

(一)进一步完善我国的金融管理体制

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发展和金融管理体制有很大的关系,完善的金融管理体制可以为我国大中型国有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融资和发展环境,从而降低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面临的金融风险。

(二)建立健全企业的信用等级制度

市场经济发展的程度越高对企业信用的要求就越高,很多企业为了眼前利益对企业信用不是很重视,这些给我国大中型企业的发展也造成不利的影响,增加了其金融风险。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环境下,要建立健全企业的信用等级制度,这样的话就会进一步进化市场环境,给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从而降低其金融风险。

(三)企业要提高自身对资金的管理能力

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对资金的管理主要涉及到融资和投资两个方面,提高企业对这两个方面的管理能力可以有效的降低企业的金融风险。企业要大力引进资金管理方面的人才,对企业资金的筹集和使用进行更科学的规划,进一步提高企业的收益,降低金融风险。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对资金管理的控制上要注意把握收益和风险平衡,在保证企业的收益情况下要把企业面临的金融风险降到最低,从而促进企业健康、平稳的发展。

(四)努力提高自身抗汇率利率波动的能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近年来经济越来越大的波动性,汇率和利率的波动性也越来越大。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加强和银行的业务往来,尽量降低企业在银行贷款中的实际利率,在投资中也要重视对受利率影响较小行业的投资,这样才能降低企业的抗利率波动能力。企业在对外贸易方面要适当的做对冲,投资相关的期货及其他金融资产以尽量减少全球汇率波动对企业带来的金融风险。

参考文献:

[1]约翰.赫尔(John C.Hull)(作者),王勇(译者).风险管理与金融机构(原书第2版)[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2]杜慧芬,杨筱燕.金融风险管理[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2

篇6

我们所处的企业经营环境不同,管理的作用也迥然不同。自改革开放以来,有三种因素对企业的经营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第一种因素是以知识经济为主体的新经济特性的形成; 第二种因素是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显现; 第三种因素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网络经济的出现。在这三种因素的作用下,企业对外发展日趋开放,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如何加强管理,应对新经济环境下的激烈竞争,这既向我国企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更为企业提供了实现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本文将对这三种因素给企业管理带来的机遇、挑战及应对措施进行分析研究。

第一种因素:知识经济将使企业的管理基础向知识资本转变

一、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形态的转换,企业管理的思想、方法和制度也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迄今为止,企业管理经历了以经验管理为特征的第一代管理、以科学管理为特征的第二代管理、以行为管理为特征的第三代管理、以现代管理为特征的第四代管理和以知识管理为特征的第五代管理。

企业知识管理就是将知识资源和知识资本当作管理的基础和核心,分析企业知识的存在形态和运行规律,以知识资源和知识资本当作提高其他资源和资本使用效率的枢纽,以实现各种类型资本同时增值的管理思想、管理过程和管理方法。就一个企业而言,知识有内部知识和外部知识两种形态,企业可以借助现代的信息技术和手段,建立公司外部知识网络和企业内部网络,以建立递增收益网络;并通过设立知识仓库、建立专家系统、建立决策支持系统和建立知识联盟,有效地管理、利用现有的和潜在的知识资源,增强企业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而提高其竞争力。

由于知识经济是以不断创新的知识为基础的,知识在增加产品或服务的附加值方面所起的作用正在成为企业最为关注的,也是决定企业生存与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从而对企业知识资源的管理即知识管理已上升为企业管理新的重心。而知识管理是以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知识化为基础,以“信息高速公路”为主干,以知识创新为核心的一种全新管理模式。

二、知识经济下,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知识经济发展的主导要素是人才,人对知识的掌握和驾驭以及由此而带来的企业管理创新,使人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变得更加突出和重要,把人当作一种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特殊资源来最大限度地发掘、科学地管理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重大使命。这些变化表明: 知识经济条件下,以人为本,个人与企业共同发展是企业管理的新理念,企业管理的核心是如何研究和开发知识密集型产品,如何积累和应用知识,更好地发挥人才的作用。

三、知识经济将使企业的管理战略发生变化。知识经济的兴起,使得企业的战略管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首先,在投资战略上,要由过去主要投资于厂房、设备、生产线等有形资产,转到大量投资于人才培训、激励创新方面,生产和分配要向知识产品及服务倾斜; 其次,在竞争战略上,要注意拿起保护知识产权这一武器,把蕴含在产品或服务中的知识含量作为竞争中取胜的关键;再次,在成长战略上,要由过去主要依靠规模经济谋求企业发展,调整到大力依靠无形资产的创造和增值来实现企业的壮大和发展,即依靠智力扩张、知名度的提高、信誉的增强、形象的完善和最佳经济效益使企业经久不衰。

第二种因素:企业管理面临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全球经济一体化是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对企业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及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企业将有更多的机会走出国门,进入国际市场。此时,企业的生产管理活动范围将由国内拓展到全球,不能仅靠利用国内资源来谋求发展,而是必须广泛地利用世界各国的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发展自己,以求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同时,其生产协作关系也不再局限于国内,而是要在全球范围内寻求合作伙伴;而且,企业的发展也不仅仅受国内经济形势、资源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同时也要受到国际经济形势、资源、环境等因素的制约。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管理必须建立高效、便捷、可靠的全球化要素传输流动网络,采用各种先进的要素传输手段,特别是信息传输手段,否则,企业就无法在国际竞争中取胜,这对企业的组织结构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管理组织将呈现追求网络化、扁平化、柔性化的发展趋势,21世纪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将一改占主流地位的“金字塔”式的层级组织结构形态,中间管理层将失去原有的价值,企业的管理组织将呈现扁平状态,弹性化。这主要是由于现代管理技术和手段的采用,使得企业的中间管理层减少,中层和基层领导者的管理幅度增大。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战略联盟已成为西方企业间合作竞争的新形式。过去传统的竞争战略是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而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和企业间的经济活动正日益全球化,相互依赖和相互竞争是当今世界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和基本趋势。在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下,企业间的合作显得尤为重要,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在所有的技术上享有优势,网络化又使知识之获取如此便捷低廉,企业间的合作对双方有利。西方企业推出的“战略联盟”,就是这一趋势的具体体现。所谓战略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经济实体为特定的战略目标而采取的以任何股权和非股权形式共担风险、共享利益的联合行动。

第三种因素:企业管理面临网络经济的挑战

企业管理的重点已从内部控制性管理转向了外部适应性管理,要素效率不再成为企业追求的惟一目标。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一方面拓宽了企业竞争和合作的边界,另一方面则增大了企业的外部不确定性。

企业竞争优势的核心已从物转向人,再转向知识,知识管理成了企业管理的重要领域。由于其收益递增的使用特征,知识资本比实物资本具有更强的收益性和灵活性。设计合理的知识治理机制,形成基于创新和共享的知识型文化,是提高现代企业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人力资源作为知识的主要载体,其管理方式也出现了前网络经济时代无法比拟的个性化和高效率的特征。

企业组织形态已开始由固定化和显性化转向实时化和虚拟化,物质流不再成为企业组织设计的唯一基础。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远距离现场作业成为可能。通过业务外包,“全能型”企业能够蜕变成为只保留较少职能部门的“核心型”企业,从而形成一种共生关系更加明显的新型企业生态群落。因此,增值过程的重整成了企业无法回避的紧迫课题,适应这种需求,在互联网的支持下,组织结构顺利地实现了扁平化、弹性化和柔性化。而且一种新的组织形式——虚拟组织应运而生。

篇7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持续在我国发生的电荒、油荒等问题再次引起了人们对能源价格改革的关注,至少从表面上看,我国的能源价格改革就是常说的被动的渐进式改革,基本都是出现了问题才去改,或者矛盾积累过多,或者已经到了不改不行的地步。即使改革,常常是幅度小,或比预期小,这个现状需要改变。这也与当下以倡导低碳经济为主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

低碳经济的基本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能源多元化(调整能源结构,提高低碳能源比例),其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

发达国家的绿色壁垒

在发达国家生产某一个产品可能是一个单位的碳排放,而在发展中国家生产,由于生产工艺相对落后,能源效率低,可能是超过一个单位的碳排放。这样,碳减排的考虑将影响传统的国际贸易模式,即在“低收入国家生产,在高收入国家消费”。因此,低碳全球化就是通过碳减排的考虑,使得不同国家的市场和生产日益变得更加相互依存的过程,这是由于对国家间货物和服务贸易的发展以及资本和技术的流动加入碳减排考虑所造成的。

如果低碳全球化是人类发展的必由之路,那么,应对低碳甚至利用低碳,是各国的当务之急。低碳对一国而言,意味着推高能源成本,有碍经济发展。然而,对部分国家而言,低碳全球化可能意味着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和促进就业的助推器。

我们对低碳发展可以有崇高的理解,正如发达国家说的那样: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地球和人类的生存空间。但事情可能不是那么简单,发展中国家也可以这样理解:发达国家通过发展低碳技术和相应管理模式,发达国家凭借技术、人才、资金以及公民环保意识等各方面的优势,积极发展领先的低碳技术和管理模式,继而在气候谈判中施加碳减排压力,同时逐步提高相关的碳标准,从而制造绿色壁垒,制定绿色标准,迫使发展中国家减排,借机向外输出低碳技术和管理模式。

无论出于何种动机,发达国家显然想把低碳全球化做成推动其经济增长的机会。关键是今后的贸易保护可以打着低碳发展的旗号。贸易经济全球化是发展的问题,低碳经济全球化可以上升为人类生存问题,因此,今后的国际贸易纠纷将由于碳排放而更加复杂,贸易保护可以占上风。

欧盟在5月13日宣布从2012年1月份起将航空业正式纳入欧盟碳排放交易系统。虽然说的是排放交易系统,实质上已经是对航空业征收碳关税了,

从发达国家发展过程可以看出,工业化国家经济发展与碳排放关系一般都需要先后经历碳排放强度、人均碳排放量和碳排放总量的三个倒U 型曲线,不同的国家碳排放高峰所对应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很大差异,说明了经济发展与碳排放之间不存在确定性。从那些跨越了碳排放高峰的发达国家或地区来看,碳排放强度高峰和人均碳排放量高峰之间所经历的时间,有人估计在24至91 年之间,平均为55 年左右。这说明即使有了减排措施,如果没有外部支持条件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达到碳排放的拐点。

低碳发展,博弈中转型

低碳发展是一个合作的过程,也是一个利益博弈的过程,企业必须给以足够的关注。全球范围内的低碳经济转型应该已经开始,企业需要做好一切准备迎接这一变化。无论是能源行业、运输业等碳排放密集型企业,还是金融等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小的行业,都必须将低碳经济纳入战略规划。虽然向低碳经济转型应当如何开展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是,做好低碳经济规划在未来二十或者三十年里将关乎企业的输赢,甚至生死存亡。

低碳经济在推进的过程中,将在全球经济领域产生新的胜利者和失败者。从企业角度来看,除了政府低碳发展政策给出了强烈信号,气候变化成为媒体和公众高度关注的问题,市场逐渐会对企业低碳性的估值有一个转变,这是企业面临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经营战略问题。就是说,企业必须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企业经营战略的一部分。体现低碳成本是持续上涨的能源价格,这将使得企业不得不面临控制和降低生产成本。

企业应对气候变化既有压力和风险,又蕴藏着巨大的商机。例如排放贸易市场,完成目标的企业可以出售剩余排放权获得收入。企业创新型节能设备可以通过申请专利,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在今后的日子里,企业生存与发展,都可能与低碳相关。当气候变化和环境成为政府与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时,对行业的高管来说,无论他们是否相信气候科学,都必须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从中寻找与自己企业相适应的机遇,这就是生存之道。

企业如果期望在此次转型契机中获得先机,就必须现在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定位和发展战略,迎接低碳。比较直观地说,企业必须努力优化现有产品的碳效率(碳效率:单位产品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包括基础设施、供应链和成品;设计能够满足大幅度减排要求的新型低碳解决方案,这可能需要打破现有产业布局并创立新产业价值链。

历史上看,企业对节能减排的态度常常陷入企业效益好时不在乎节能,效益不好时又无力节能的恶性循环。企业决策者节能观念的转变对节能减排措施的有效实施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当然,中长期而言,这个转变可以依靠消费者行为转变来推动,短期更容易见效的是来自政府的政策动力。政府可以通过政策措施向企业明确发出信号,帮助企业从更全面、更广阔的视角来认识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使企业实现从被动服从向主动采取应对措施的转变。

篇8

关键词:国际贸易,保护措施,应对措施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 economy, China has become a worldwide trade country. Developed countries take all kinds of trade protection means to limit our country business enterprise of foreign trade activities. As the world's largest developing country, China in the trade protectionism war become the largest one of the victims, suffered from trade friction industry, product and amount are constantly increasing. In this case, our country enterprise should take the strategy to deal with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protection measures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the enterprise.

Keywords: international trade, protective measures, the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 C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加快转变出口贸易增长方式,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

一是要把突破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重点放到科技经营竞争上。按照国际经济学所奉行的比较优势原理,我国真正优势在于廉价劳动力,加工贸易应是目前我国在国际分工中最适合承担的角色。实际上,这种看似合理的贸易分工理论,自身却蕴藏着极大的不平等,因为它是以承认现有不合理社会分工为前提,以牺牲发展中国家环境和资源为代价的,最终结果只能是落后者永远落后。当前,我国已进入必须依靠增强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发展的历史阶段,企业更加需要通过加快转变贸易增长方式,确立依靠技术创新实现出口增长的新理念。而加强我国企业技术创新,一方面企业要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创建企业技术创新环境,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另一方面应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水平,还要高度重视自己的技术创新速度,并与国际标准接轨,缩短与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的差距。

二是要从粗放经营向品质型贸易转变。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以反倾销为形式的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日渐盛行,不断吞噬着我国出口市场,进而成为我国外贸发展的“拦路虎”。长期以来,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历来形象不佳,长期以“低质低价”取悦国际市场。由于反倾销主要是针对产品的低价而言,所以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时常受到绿色壁垒和反倾销的制约。而应对反倾销,企业练好内功是关键。我国企业应努力走出低质低价、通过压低价格增加竞争力的低谷。提升产品品质与创立中国出口产品品牌,是突破国际贸易保护主义限制的有效途径。

三是要大胆尝试“走出去”。企业走出去发展就地制造和贸易,可以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参与国际市场分工与合作,扩展新的国际贸易空间。实践证明,企业“走出去”是避开国外对我产品设限的新途径。一方面,实施“走出去”跨国经营,可以就地生产市场需要的产品,享受国外当地的种种优惠条件,受到当地政府法律的保护。另一方面,入世以来,欧美对来自我国本土制造的产品贸易限制增多,如果企业转到第三地进行生产,就不在设限之列。

四是要积极实施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并重的出口贸易新战略。在国际贸易保护中,货物贸易是重灾区,而服务贸易的设限却很少,国际市场需求旺盛。随着信息化发展与消费者为主导的市场新变化,全球已进入服务经济新的时代,现代服务业正在取代制造业,成为拉动出口贸易和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近年来,随着国际服务贸易的合作与分工,许多服务贸易正在加快向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转移。一些跨国公司正在加快战略调整,信息技术、业务流程等服务外包量不断扩大,这就为我国的企业发展服务贸易提供了新机遇和有利条件。

二、善用国际贸易游戏规则,形成解决出口贸易争端的整体优势

1.企业与行业要积极应对国际贸易争端。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下的贸易争端,企业是直接利益者,行业是直接利益关联者,企业与行业积极应对国际贸易争端,是维护中国企业出口贸易合法利益的重要措施。近年来,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遭遇反倾销案例的增多,磨炼了企业走向国外诉诸法律维护自身利益的本领。在对外应诉中,还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面对频频出现的国际贸易摩擦,行业协会及时参与,就能把握主动。

2.尽快形成解决国际贸易争端的整体合力。从总体上说,目前我国解决国际贸易争端的机制尚不完善,整体合力还不够强。一些企业在国际贸易中受到诉讼,往往对国外相关法律不够了解,对应诉的相关程序与具体法律运用也不精通,信息不灵,力量单薄。同时,在国际贸易摩擦中,还有涉及国家整体产业和行业与产品的。因此,需要根据具体贸易摩擦的情况,通过国家对外贸易部门、涉外法律部门以及行业与企业多方的共同努力,形成解决贸易争端的合力,尽快形成整体优势。

3.注重窥视国际游戏规则新变数。面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走强的趋势与贸易保护主义生成因素,更加需要重视研究国际贸易游戏规则,窥视其中的新变数,及时采取应对之策。如果忽视了这一点,就会走入运用国际贸易游戏规则的盲区。现在,许多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做法,有些是对WTO规则的“滥用”,有些则完全违背了国际法,我们只有认真研究,才能很好地加以应对。因此,我们应当适时看清国际贸易游戏规则新变数,学会运用WTO规则,以应对国际贸易新变化。同时,要善于钻研国外法规,避开国际贸易壁垒,提高国际法律经营水平,把握国际竞争的主动权。从而不断增强窥视国际贸易游戏规则的能力,加大对本国产业与企业的保护,形成和完善国际贸易争端解决新的机制,提升中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整体竞争力。

三、我国企业逐步熟悉并且运用深度的参与制定国际贸易的规则

1.入世十多年的时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贸易摩擦的主要对象国,中国企业面临着贸易摩擦已经成常态化的趋势。但是不少的企业经过积极的应对,在打国际贸易官司上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客观上也使得我们企业更加深刻地了解了国际规则。同时中国企业通过对外交流的专业平台上积极地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修改和制定,运用世贸规则和国际商业惯例来保护自身的权益的意识,能力都在不断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也遏制了贸易保护主义,为改善国际贸易环境,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贸易秩序也做出了贡献。

篇9

【关键词】 竞争优势 比较优势 对策建议

一国经济竞争力的增长变化,绝非一朝一夕可以促就。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各国政府都把提高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列为其首要任务之一,而根据经济学理论和历史发展的验证,特别是二次大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国际贸易已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

一、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

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著名经济学教授迈克尔·波特20世纪90年代提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其研究成果受到西方经济学界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波特提出的竞争优势理论是对传统比较优势理论和资源禀赋理论的超越。波特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生产要素状况

包括基本要素和推进要素。波特认为,一国的竞争优势只靠基本要素难以维持长久,只有那些拥有推进要素的国家才能保持它的国际竞争优势,因此推进要素对一国的国际竞争力最为重要。

2、需求状况

本国市场对有关行业的需求状况是影响一国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

3、相关与辅助行业

一国产业结构的上下游工业、辅助行业应该要了解彼此的活动与需要,协调配合。

4、企业的策略、结构与竞争

不同企业的定位目标不同,相应的企业、生产与管理方式也会不同。各国采用的管理方式必须与本身的社会经济环境相适应。

此外,波特认为还有两个附加因素,即机遇和政府。波特提出的竞争优势的概念是指一个国家在世界市场竞争中实际显现的优势,是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波特关于取得和保持国家竞争优势的探讨,根据中国的国情及外贸发展的实践,借鉴该理论更具有现实意义。

二、正确理解和运用竞争优势理论

1、关于竞争力认识上的误区

在探讨竞争力问题时,人们大多比较关注绝对优势理论,并且在以下三方面容易形成误区。

(1)把产业的竞争优势误解为绝对优势。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单纯靠部分资源优势和劳动力优势是难以形成竞争优势的,必须将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

(2)把获取竞争优势与利用比较优势对立起来。由于中国的比较优势基本上都体现在技术含量很低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产品上,所以就动员所有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发展高、精、尖、新产品,使产品特点迅速由长厚重大向轻薄短小方向转变,结果是最终发展的高附加值产品缺乏竞争力,低附加值产品没有机会得到发展,整体经济不具备竞争力。

(3)认识不到获取竞争优势就是比较优势不断得到充分利用的过程。利用比较优势与获取竞争优势不仅不是对立的,它们根本就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获得竞争优势与否的主要标准就是看比较优势的充分利用情况,认识不到这一点是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过去多年参与经济全球化却不能取得预期成果的最深层次的原因。

2、竞争优势与比较优势的联系

尽管在经济分析中,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是可以区分的两个概念,但在实践中,它们之间又有密切联系,是不可分割的。

(1)在一国的产业发展中,一旦发生对外经济关系,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就会同时发生作用。任何国家,即使是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也不可能在一切产业中都具有国际竞争优势。这也表明,竞争优势不能完全消除或替代比较优势。

(2)一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往往易于形成较强的国际竞争优势。换句话说,比较优势可以成为竞争优势的内在因素,促进特定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也可以说,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3)一国产业的比较优势要通过竞争优势才能体现,即使是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如果缺乏国际竞争力,也无法实现其比较优势;反之,非常缺乏比较优势的产业,往往较难形成和保持国际竞争优势。

(4)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本质都是生产力的国际比较,所不同的是,比较优势强调的是各国不同产业之间的生产率的比较,而竞争优势强调的则是各国相同产业之间生产率的比较。

3、正确理解把握竞争优势理论

后起的发展中国家竞争优势的形成关键是对比较优势的充分利用,如果完全套用比较优势理论可能会陷入比较优势陷阱,而一味追求竞争优势有可能陷入赶超战略的困境。如何正确运用竞争优势理论关键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只要全世界的生产要素和经济资源没有完全流动,一国在参与经济全球化时就可以通过充分利用比较优势来获取竞争优势,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发达国家限制发展中国家移民以及对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商品进口设置贸易壁垒的情况看,这种流动很不彻底,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远未丧失,最明显的一点是发展中国家完全可以通过利用本国质量较高、成本较低的熟练劳动力去替达国家的低程度熟练劳动力,获得一种竞争优势。

其次,把竞争优势理解为对比较优势的充分利用,有利于我国与跨国公司平等合作、实现双赢。中国通过对比较优势积极而充分的利用,将扩大与跨国公司合作的基础,借助跨国公司弥补本国生产要素和经济资源在某些方面存在的不足,使经济实力明显较弱的企业通过与跨国公司的合作达到平等互利的目标,最终实现竞争优势。

最后,把竞争优势理解为比较优势的充分利用,也有利于我国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抵制发达国家单方面削弱我国竞争优势的企图。拥有绝对竞争优势的发达国家一方面想获取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巨大好处,另一方面又不愿意承担经济全球化给其带来的必不可少的压力,千方百计地以政治、经济等各种手段去阻碍发展中国家竞争优势的发挥,提出超过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阶段的对外开放要求和速度。

比较优势得不到利用的对外开放不如不开放,任何一种对外开放措施都必须能在经济增长上反映出来,这是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一个最基本的标准。

三、对策建议

借鉴竞争优势理论提高竞争力的关键是提高企业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政府应努力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设施。努力寻求企业、产业和政府的联动机制,并使这些联动机制能经受住国际化的考验。针对我国国际竞争力存在的问题以及薄弱环节,特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加快市场取向改革,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在加快市场取向改革方面,关键要解决好以下问题:一是加大国有企业的改革力度,构筑有利于发展的微观基础,按照党的十六大的要求,既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又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国资委的成立,为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了可能,同时也为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创造了条件。应不失时机地加快推动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二是要加快市场体系的建设。为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创造各类市场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的环境。同时要继续整体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三是要加快转变和规范政府职能,完善政府的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进一步减少行政审批,深化财政、税收、金融和投融资体制改革。

2、根据企业的竞争力状况,把握市场开放的力度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总体上仍缺乏国际竞争优势,宏观上要求实行适度的贸易保护,但这种保护应是积极的而不应是消极的,过度的保护只能是保护落后,而适度的保护才可以促进和提高本国产业的竞争力。总结入世以来的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我们应清醒地看到,中国仍面临着市场开放的巨大压力,随着未来入世承诺的兑现,真正的挑战还在后面。当务之急,一是要继续抓好各项应对措施的研究和启动。二是要深入研究WTO新一轮谈判的内容和对我国的影响,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对外开放的时间表。三是要进一步完善争端解决机制,加强对外谈判和磋商的力度,变被动为主动。四是要抓紧研究国外对我国设置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充分利用WTO允许的法律手段,打破国外对我国的不合理限制,维护企业的利益,为推动企业国际化开创良好的外部环境。

3、根据出口产品竞争力状况,调整外贸政策

尽管近年来中国的外贸出口迅猛增长,出口产品竞争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受政策性影响很大,加入WTO后,随着国内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有必要进一步调整外贸政策,鼓励企业进一步参与国际竞争。这些政策包括,一是外贸政策从单纯保护转向鼓励竞争,适应开放型经济的需要,统一各类企业的税收标准,进一步放开外贸经营权,除个别关系重大的商品仍维持指定公司经营外,应进一步放开企业进出口经营范围。二是深化改革外贸管理体制和进出口许可证制度,贯彻公开透明简化手续的原则。三是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在海外投资办厂。充分利用国外的有利条件,取得好的投资收益。四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简化企业的出入境手续,为企业开拓市场,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便利。五是加强进出口商会和协会的协调职能,限制企业盲目低价出口竞争行为,促进出口从规模型转向效益型。

4、发挥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促进产业竞争力的提高

为了振兴我国产业的竞争力,我们必须从全球产业发展的全局部署我国的产业发展战略。一是要制定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财政金融政策。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限制低水平建设,解决落后企业退出市场的障碍问题,把资源集中配置在对中国产业有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上,加快这些产业的发展促进其竞争力的提高。二是要立足于自身条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发挥高新技术产业扩大出口的效应。三是要制定产业技术政策,通过保护知识产权,技术和专利,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整体产业素质。四是要研究制定产业组织政策,促进企业组织优化,提高企业的集中度,形成必要的产业群效应,形成优势产业与相关产业、主导产业与非主导产业的良性互动关系。

5、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努力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

一是企业必须转变观念,充分认识目前所面临的竞争环境,迎接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挑战,积极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形成在竞争中发展和在发展中竞争的良性互动格局,力求在市场竞争中不依赖政府保护而获得竞争地位。二是主动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步伐,从追求数量和规模的扩大转变为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强企业竞争优势为目标,特别要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三是要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企业的强大竞争力主要体现在高于竞争对手的生产效率,而决定企业生产效率的主要因素是技术和管理。四是要全面了解中国入世的承诺和市场准入的时间表并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制定具体的应对措施,巩固和提高竞争力。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金融危机 贸易保护主义 应对策略

一、当前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形式和新特点

(一)当前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形式

无论是对传统贸易保护措施的运作还是WTO框架中贸易救济手段的使用,基于维护本国投资、就业的贸易保护主义火苗目前已经非常清晰地在欧美和新兴市场国家蔓延,其纷繁复杂的主要表现形式如下:

1 技术壁垒。技术性贸易壁垒是指一国以维护国家安全、保障人类健康、保护生态环境、保证产品质量等为由,采取一些阻碍其他国家商品自由进入该国市场的技术性措施。其主要表现在苛刻的技术标准、环境标准、严格的认证制度和繁琐的检验程序等方面。美国、日本以及欧盟在商品标准、技术法规和技术认证制度等方面设置了多种贸易技术壁垒,特别是各种技术认证制度差异性大,认证难度和成本费用高,正成为欧美国家贸易保护的主要形式。如欧委会宣布从2009年5月1日起,所有输欧产品中富马酸二甲酯的含量不得超过0.1毫克,每公斤,而该物质广泛应用于鞋类等轻纺产品杀菌及防霉处理。意大利卫生部部令,要求对使用该物质作为防霉剂的产品进行没收和检测,并特别指出要对中国产品进行严查。美国服装鞋类协会也公布了其全球限制物质名单RSL第四版修正稿。受限物质包括富马酸二甲酯、甲醛、杀虫剂、重金属、阻燃剂、石棉等。

2 出口补贴。据世行报告。出口补贴已成为各国实行贸易保护的主要措施。如欧盟宣布对黄油、奶酪和奶粉实行新的出口补贴:美国对其三大全国性汽车企业给予174亿美元的直接补贴:此外,加拿大、法国、德国、英国、阿根廷、巴西、瑞典和意大利也给本国汽车企业提供了直接或间接补贴。

3 反倾销。作为对中国进行贸易反倾销最多的新兴市场国家,印度自2008年10月以来的短短几个月内已经向中国的青霉素工业盐、热轧钢、汽车转向轴等17种产品发起了反倾销调查。涉案金额达15亿美元。几乎同一时间,阿根廷就纺织、制鞋等产品对巴西和中国提出了反倾销调查,而且阿根廷日前已经作出了对中国自行车车架及把手等部件每公斤征收3.02美元的惩罚性关税且长达5年的决定。与此同时,巴西、墨西哥和秘鲁等也对越南鞋采取了反倾销行动。

4 特保调查。与传统的反倾销措施“先调查。后保护”相比,“特保”不仅具有“先保护。后调查”的优点,而且出手很快。正是如此,印度在过去1个月内向中国发起了七八起有关特保调查。其中近期对于进口中国的纯碱产品从发起调查到作出初裁只用了10余天时间,对进口中国的铝板及铝箔的特别保障措施从立案调查到做出初裁只用了5天时间,而且分别加征31%和35%的从价税。

5 特别保障措施。保障措施(又称紧急措施)。是指一国(地区)在某种产品进口大量增长以至对其生产同类或者与之直接竞争产品的产业遭受损害时,为补救或者便利产业调整而针对引起损害的进口产品采取的临时进口限制措施。其特点只是针对产品数量的激增对进口国市场的影响,而不考虑进口增长的原因。与同属贸易救济措施的反倾销措施与反补贴措施制度不同,后两者针对的是不公平贸易,而保障措施针对的是公平贸易条件下的进口产品。该制度的这一特点为各国所重视,都将保障措施作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救济制度。特别是2002年初美国“201钢铁保障措施案”的实施使钢铁产业保障措施案件剧增。2009年4月22日,美国钢铁工人联合会(USW)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对原产于中国的消费轮胎提起特别保障措施调查,要求对从中国进口的消费轮胎(包括乘用胎、轻卡胎、小型货车轮胎和运动型多用途SUV轮胎等)限额为第1年2100万条,之后的配额为每年增加5%,期限3年。

6 灰色区域措施。所谓灰色区域措施是指总协定成员国采取的在总协定原则和规定边缘或之外的一些歧视性贸易政策措施。换言之,这些措施既不是合法的,也不是非法的,如“自动出口限制”、“有秩序的销售安排”、“出口节制”、“进出口价格调控机制”、“劳工标准”等。这些灰色区域措施现已成为发达国家推行贸易保护主义所采用的有力武器,符合他们国内政治和经济的强烈需求,但对广大发展中国家产生了极大伤害。迫于欧洲国家的压力。我国对一些输欧纺织品实行自动出口限制,并和欧方达成协议,实施双边监控,一旦出现出口量大增,将发出预警,适当减少出口。

7 禁止进口。在2009年初明令对中国钢铁、化工、纺织等产品实施进口限制措施之后,印度前不久更是宣布在未来6个月中禁止从中国进口玩具,其抬高对中国的贸易壁垒上升到了极致。虽然时隔不长印度政府对中国玩具的态度有所软化,但其残酷的“封杀”阴影却是有目共睹的。

8 提高关税。与日前阿根廷政府提高农产品出口税率的同时,埃及提高了砂糖进口关税,并且巴西与阿根廷将连手提升南方共同市场国家对外进口税率。而在提高汽车与收割机进口关税之后,俄罗斯于日前又将牛奶、乳脂、黄油、炼乳的进口关税分别提高15%到20%。

9 货币贬值。为了保护本国产品出口的竞争力,最近半年以来,一些国家采取货币贬值的做法。如俄罗斯自去年8月至今已使卢布累计贬值55%,而哈萨克斯坦则创下了本币一次性贬值25%的记录,另外,亚洲国家中韩元兑美元在2009年来已经累计贬值20%,而泰国、新加坡、印尼等国货币等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大幅贬值,

10 购买国货。美国国会参众两院于2009年2月13日通过了总额为7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而这项计划保留了带有明显贸易保护主义色彩的“购买美国货”条款。

(二)当前贸易保护主义的新特点

1 与以前贸易保护主义相比,当前的贸易保护主义有着深远的蘖生基础。这次金融危机源于美国虚拟经济的破灭。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并非偶然,是长期病因积累的结果。经济学家熊彼特讲过,大萧条是资本主义的一次冷水浴。这次冷水浴在某种程度上来源于美国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失衡,过度超前消费的观念,对新自由主义的崇拜和金融监管的不作为。美国总统奥巴马上台后要重振美国的雄心壮志和随后出现的窘境,他低调和谨慎的表态,可知“救市”的困难和摆脱经济危机的难度。时至今日,金融海啸,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加深了经济危机深度和加大了波及的范围,可能引发社会动荡和政治危机,加重人们的悲观情绪。这些压力正在变成重大的政治压力,

2 贸易保护主义全球产生连锁和示范效应。20世纪90

年代以后,市场经济体制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加速了经济全球化。通过金融体系、国际分工体系、贸易和服务的渠道,经济全球化把世界各国结合在一起,国内外市场日益融合,其结果是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发展正传递和经济波动的负传递机制加快。居于经济全球化“火车头”地位的美国,其金融海啸和经济危机正通过经济全球化的各种渠道向其他国家和地区蔓延,使危机带有世界性。由此引发的贸易保护主义如果产生连锁和示范效应,就可能引燃全球性的贸易保护主义之火。无一国家可以幸免。

3 各国对防止贸易保护主义虚多实少,言不由衷。20世纪30年代超贸易保护主义的惨痛后果。资本国际化与企业利润最大化的追求和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约束,理论推导贸易保护主义的危害,使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都对抬头的贸易保护主义进行谴责,但有些虚多实少,言不由衷。2008年11月15日,包括美国、日本、欧盟等20国集团首脑承诺至少12个月内不会实行保护主义措施。首脑们的共同声明墨迹未干,参会的许多国家就把承诺放在脑后,美国首先食言,奥巴马总统一上台,就率先采取“购买美国货”的保护市场的措施。根据世界贸易组织报告,2008年秋天以来。在金融海啸和经济危机冲击下,有22个世界贸易组织成员采取了提高关税、支持国内产业发展政策等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有些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一方面表示要遵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同时曲解和利用反倾销、反补贴、一般保障和特殊保障措施:在“科学和合理”名义下,独立设置带有歧视性的技术性和绿色贸易壁垒措施:在“为了公众利益”的口实下,印度政府2009年1月23日宣布禁止进口中国玩具长达6个月的禁令,

4 贸易保护领域、保护形式更趋多样性。首先,贸易保护领域增多。贸易保护领域从货物向服务和与贸易有关的投资和知识产权延伸。其次,贸易保护从国家向贸易集团延伸,经济贸易集团开放型趋势逆转为封闭和排他性。再次,贸易保护手段繁多。在货物贸易上,保护手段从关税措施到非关税措施再到环保、社会责任措施:服务行业。在产品移动、人员流动和开业权等方面设置更多限制,出现排外劳工等;在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上,非理性的维权和任意侵权现象频频出现。最后,出现资本保护主义。为弥补虚拟经济带来的金融断链,一些国家鼓励本国银行主要为国内资产投资,把银行给国外的贷款调回国内。在与贸易有关的投资上,鼓励资本回流和排斥外资。

5 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更趋复杂性和隐蔽性。首先,层出不穷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将超出世界贸易组织现有协定与协议的约束范围,应对和解决起来难度加大。其次,难以判断名义繁多的贸易保护主义手段的是非,有些保护贸易措施鱼目混珠,如为了环保、国民健康、安全和社会责任等确立的贸易保护措施难以判断正当还是不正当。再次,由于科学技术、资金和检验能力的相对落后,在兴起的贸易保护主义面前,发展中国家将处于被动和弱势地位。

6 保护手段出现“南北差异”。外部需求下降、融资困难使不少新兴和发展中国家加强对国内市场的保护,但相对于发达国家大把的补贴而言,发展中国家倾向于采取提高关税的手段,比如根据WTO的信息。印度提高了某些钢铁产品关税,厄瓜多尔将940种产品的关税提高5%-20%不等,俄罗斯亦提高部分汽车的进口关税等等。这是因为,一方面发展中国家较发达国家具备更多的合法提高关税的政策空间,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相对缺乏融资能力和渠道,提高关税可筹集更多的资金以缓解财政压力,同时保护国内市场和就业。此外,世界银行的监测显示,2008年下半年以来,反倾销调查的平均数量及裁定征收反倾销税的案件比2007年分别上升15%和22%,与前几年的缓和之势亦形成鲜明的对比,其中大部分亦是由发展中国家发起的。

二、贸易保护主义的危害及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一)上述抬头的贸易保护主义将给世界经济贸易带来五大危害

1 使经济全球化逆转,已经形成的金融体系、全球性分工体系、生产体系和销售体系链条断裂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国家都要蒙受其害。

2 严重冲击全球贸易,引发贸易战。使世界性的贸易摩擦增多,贸易争端加剧。

3 以世界贸易组织为组织和法律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推动的贸易自由化受阻,多哈回合将久拖不决。

4 抬头的贸易保护主义将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蔓延,使发展中国家受到重创,但在经济全球化传递机制拓宽的情况下,又会出现反向作用。成为发达国家的飞去来归器,陷入谁都保护不了的局面。

5 把整个世界拖向更为深重的经济危机,引发社会动荡和政治危机,滋生各种意想不到的恶果。

(二)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1 影响我国商品出口结构。我国出口商品中劳动密集产品比重高。出口商品的状况,决定了我国出口产品很容易受到反倾销、环保法规的影响和冲击。如我国大量农产品和食品出口因为发达国家制订的严格的农药及有毒物质残留量标准及严格的卫生检疫标准而被退货、索赔甚至是禁止进口;发达国家为保护其市场及其相关产业,以保护环境和人身健康为名,不断设置各种绿色壁垒来限制我国纺织与服装出口。

2 我国出口市场受阻因素增多。虽然我国一直以来都采取市场多元化战略,但由于拉美及非洲国家购买力不强,实际出口仍不多。目前我国商品的主要进口国仍集中在美、日和西欧等发达国家,他们的反倾销、环保和技术法规又是世界上最严格最完善的。因此,受到新的非关税壁垒阻碍的可能性非常大。再则,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出现,集团内的关税及非关税壁垒大幅度减少,贸易量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排斥集团外产品。

3 双边或多边贸易摩擦和纠纷增多。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一些国家基于自身利益,充分利用贸易保护主义的新趋势,采取贸易保护措施,限制我国产品进口。贸易保护致使我国与一些国家经常引发边贸易摩擦和纠纷,严重的甚至引起贸易战,对双边、多边贸易关系甚至外交关系产生消极影响。

三、我国应对策略

(一)应把WTO规则作为遏制贸易保护主义的重要手段

尽管WTO规则及实施机制远未臻完善,或者处于灰色地带,难以成为遏制保护主义的“速效药”。比如在关税领域,WTO成员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实际适用的关税常常远低于其承诺,这意味着不少成员国可以随时提高其关税保护水平。非关税领域的灰色空间更大。以WTO体制为例,反补贴规则并不适用于服务贸易,因而政府对金融系统的救助缺乏有效的国际法约束。即便一些国家违背国际条约,亦由于信息不完全性。或国际法救济的滞后性、软弱性而难以及时有效地受到制止。

但毋庸置疑的是,WTO体制仍是各国默认的保护主义底线。至今尚没有哪个国家公开背弃半个多世纪形成的自由贸易规则,而是尽可能地寻求所谓“合法的保护主义”,或称“巧妙的保护主义”,恰恰说明了现有规则并未失效。美国府院最终达成的经济刺激方案明确。应以与美国所承担国际义务不

相违背的方式实施,是一个最好的例证。根本而言,全球化下的复杂性相互依赖是确保WTO规则效力的真正基础,因为任何国家过度短视的保护主义行为均可能适得其反。“大萧条”时期各国“以邻为壑”的做法给人们留下了惨痛的教训。

(二)应积极推动国际社会危机干预政策协调,联手遏制保护主义蔓延

1 财政政策的协调。2008年,中国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货物贸易出口国。并且已经深切感受到危机影响之重,近几个月以来出口同比连续出现两位数下降。中国是世界上财政政策支持力度最大的国家。以缓解外需下降的压力,因而对各国配套实施相关政策具有重要的利益。

2 货币政策的协调。相对而言,中国虚拟经济体系的开放较为审慎,外商直接投资、金融市场虽然亦会受到全球信贷紧缩的影响,但是国内银行体系相对安全。中国应密切关注各国汇率政策走势,尤其是美元发展与美元资产的安全性,呼吁相关国家采取负责任的做法,防止出现竞争性汇率贬值引发的贸易战。

(三)应鼓励企业牢固树立以质取胜的战略意识,注意品牌和营销渠道的建立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竞争已经开始从产品竞争转入到品牌、营销、管理等综合实力的竞争。我国出口企业应跳出恶性价格竞争的怪圈,追求产品的差异化和自主创新品牌的建立,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根本上解决产品的质量问题。我国出口检验检疫机构也应采取有效措施,运用先进的检测手段和高超的检测水平,通过严格把关和优良服务,促进出口产品的结构改善和质量提高。

(四)建立产业损害和国外贸易保护的预警机制

1 政府应组织专门的人力和物力,加强对西方国家贸易保护政策和法规的研究。研究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反倾销调查体系和绿色壁垒体系,认真总结国内外企业突破贸易保护的经验和教训。建立国外贸易保护的数据库,根据国际市场的新情况,及时向企业传递有关信息,及时预警信息,帮助、指导国内企业突破国外新贸易保护主义的障碍。

2 检验检疫机构应积极利用信息优势,增强对出口商品价格的分析能力,及时发现低价竞销的苗头,提供给有关决策部门参考。

3 定期对一些敏感产品列出清单,与海关、经贸部门配合,公布有关商品的最低限价,并建立合理的出口商品评估制度,对出口商品的生产技术标准、品质和价格进行评估,限制或禁止出口那些技术附加值低、以大量输出自然和环境资源为特征的商品。

(五)改善对外贸易战略。减少贸易保护主义的威胁

1 尽量分散出口市场。以往的外贸实践证明,出口商品的批量越大,地区越集中,受到保护主义的打击就越严重。因此,我们应该尽量避免在一个短期内向某一个国家或地区大量出口同类产品。同时我们应拓展新的海外市场,改变以往集中同少数几个国家和地区做生意的状况。在当今西方发达国家保护主义盛行的情况下,我们应特别注意开拓发展中国家这块重要的海外市场。

2 提供各种便利条件,支持中国有能力的企业走出去,绕开贸易壁垒,建立本身的全球生产体系和营销体系,开辟新市场。我们应制定措施,鼓励各地企业到海外投资设厂,特别到保护主义严重的国家去投资设厂。就地生产和销售。到发达国家设厂既有利于提高我们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还可以将一些国内销售市场已趋饱和的诸如机械加工、机电等部门的企业转向海外,以延续生机。

(六)加强对主要贸易对象国的宏观和发展趋势研究,及时调整产品、贸易和竞争方式。巩固和发展已有的市场。

参考文献:

[1]薛荣久.经济全球化下贸易保护主义特点、危害与遏制[j]国际贸易,2009(3).

[2]熊霞.浅析新贸易保护主义现状及我国的应对措施[j].知识经济,2009(3).

[3]金泽虎.析金融危机催生的新贸易保护主义特色与危害[j]对外经贸实务.2009(3).

[4]毕夫.新兴市场贸易保护与中国的对策[j]对外经贸实务,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