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战略的特征范文
时间:2023-07-07 17:34: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战略的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全局性 战略制定 战略选择
企业经营管理战略是企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严峻的挑战环境,为求得长期稳定的生存和不断发展而进行的总体性谋划,是对企业经营范围的科规定。具体的讲,企业经营战略是在符合和保证实现企业使命条件下,在充分利用环境中存在的各种机会和创造新机会的基础上,确定企业同环境的关系,规定企业从事的事业范围、成长方向和竞争对策,合理地调整企业结构和分配企业的全部资源。本文结合我国企业的具体情况,分析了企业经营管理战略的基本特征和制定步骤。
一、企业经营管理战略的特征
1、全局性
形象地说.企业经营战略就是企业发展的蓝图,制约着企业经营管理的一切具体活动。企业经营战略是对企业的未来经营办向和目标的纲领性规划和设计,对企业经营管理的所有方面都具有普遍的、全面的、权威的指导意义。
2、长远性
企业经营战略考虑的是企业未来企业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总体发展问题。经验表明,企业经营战略通常着眼于未来3-5年乃至更长远的目标。
3、指导性
企业经营战略规定了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基本的发展目标,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指导和激励着企业全体职工努力工作。
4、现实性
企业经营战略是建立在现有的主观因素和客观条件基础上的,一切都从现有起点出发。
5、竞争性
企业经营战略像军事战略一样,其目的也是为了克敌制胜,赢得市场竞争的胜利。
6、风险性
企业经营战略是对未来发展的规划,然而环境总是处于不确定的变化莫测的趋势中,任何企业经营战略都伴随着风险。
7、创新性
企业经营战略的创新性源于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因循守旧的企业经营战略是无法适应时展的。
8、相对稳定性
企业经营战略一经制定后,在较长时期内要保持稳定(不排除局部调整),以利于企业各级单位、部门努力贯彻执行。
二、制定经营战略的步骤
1、经营战略分析
企业的内外环境即为企业经营战略管理提供了机会,同时又使其面临着威胁。因此企业的战略管理首先就要对内外部环境进行战略分析。这是战略管理的起点。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战略家孙武曾经说过:“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里的知彼就是了解外部环境,知己就是了解内部条件。
企业经营战略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战略人员对企业目标的确定是否明确、对企业外部环境的评价是否准确以及对企业内部条件的分析是否完整、透彻。这是因为:
(1)企业经营战略必须与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相一致,特别是要能利用环境中已存在的或可预见的机会,并尽量降低或完全消除环境对企业形成的威胁。
(2)企业内部资源及能力必须能够满足企业所制定的战略的要求。由于企业不大可能利用所有的机会,因此在制定企业战略时应该根据企业的内部优势选择可以利用的机会,绝不能不考虑内部能力,就根据环境机会制定没有资源保证的战略。
(3)战略的效果要通过实施过程才能得以表现。战略的实施受到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的制约。
企业外部环境包括企业的微观环境、中观环境及宏观环境,这些环境因素对企业来说基本上是不可控的,把握住外部环境的现状及未来发展变化的趋势,掌握了足够的信息,就为正确确定企业的经营方向和思想、提出经营目标、确定经营战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企业内部条件的分析指的是要评价本企业在经营中已具备的和可取得的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这里不仅包括人、财、物等物质资源,而且还包括企业组织结构、信息、时间、企业文化及企业形象和信誉等无形资源。明确企业的优势和劣势,这就为企业在长远发展中如何扬长避短指出了战略方向。
2、经营战略制定
战略制定是在企业经营战略分析的基础上,组织各方面的力量,按一定的流程和方法,为企业选择适宜战略的过程。战略制定是企业战略管理歌得成功的根本保证,直接影响到战略实施和战略控制。因此战略制定是企业战略管理的关键环节。它又可以分为四步:
(1)战略制定的准备。也就是制定战略的目标和选择制定战略的方法。前者为企业实现战略任务指明了方向,它应该具有可接受性、灵活性、可度量性、可实现性、适应性、易理解性;后者根据具体单位的类型和规模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小企业的战略一般都是非正式形成的,大规模的公司的战略是通过各层次的管理人员广泛参与,经过详细的研究和讨论,有秩序、有规律地形成的。
(2)总体战略选择。中石化要做世界一流企业,中石化始终把资源战略放在首位,狠抓东部老油田的稳产增产,推动西部新区勘探的战略性突破。中国石化集团油气勘查矿权区块由6万平方公里增加到103万平方公里;拥有石油远景资源量从181亿吨增加到267亿吨。天然气拥有远景资源17.4万亿立方米。通过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力度,中国石化集团原油储采比由13.7提高到15.8,已连续7年实现储采平衡有余,改善了资源序列结构,为企业油气资源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企业总体战略应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附加值,即在企业的某个或多个价值活动上实行低价成本或差别化,由此产生溢价。就是说企业的总体战略必须帮助其经营单位建立一个独特的、能产生竞争以及竞争优势的程序。在制定总体战略时需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企业应该选择在哪个行业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以使其长期利润最大化,二是企业应该选择哪种战略进入或退出某个行业领域。
(3)竞争战略选择。由于每个企业面临着不同的机会和威胁,每个企业有不同的优势和弱点,所以对每个企业来说形成的战略是独特的。波特的《竞争战略》一书中,提供成功机会的基本战略方法有三种,即成本领先战略、与众不同战略和集中优势战略。
(4)战略方案评价。战略方案评价是企业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技术,从众多的备选方案中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方案和决策过程。
三、结论
企业经营管理战略制定以后,关键是战略的具体实施。战略实施的成败在于能否把实施战略所必须的工作任务、组织结构、人员、技术等资源以及各项管理功能有效地调动起来加以合理配置。
参考文献:
[1]苗长川,杨爱花主编.现代企业经营管理[M]. 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4
[2]孙云茂. 企业经营管理创新方案研究[J]. 现代商业. 2011(07)
篇2
【关键词】战略变化 企业战略风险 层次分析法
一、战略变化的定义与发展过程
战略的变化是企业适应环境复杂性、不确定性的根本手段。事实上,战略变化往往被研究者和经营者当作帮助组织在“超竞争环境”中获得持续生存的根本动力之一。在国外,战略变化始终是战略管理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流派。过去20多年中,有大量文献讨论战略变化,这些研究从“内容”和“过程”两方面分别集中考察了战略变化的发生、变化过程以及变化的结果。国内关于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几乎是空白,甚至有关理论介绍也不多见。内容学派强调对战略变化内涵的理性理解,它强调战略变化可能在业务、公司、三个层次发生,内外部因素直接影响战略变化以及变化绩效,所有影响战略变化的因素可以划分为两类:促进变化的柔性因素和阻碍变化的惯性因素。研究内容包括:外部环境同战略变化之间的关系。重点研究的环境特征包括丰裕度、不确定性、管制等。由于对环境因素的度量方法不同、对战略的定义不同,相关研究结论的很不一致。过程学派中又有学习和认知两个不同的观点。持学习观点的人认为战略变化是一个交互过程,管理行为在战略变化的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战略变化是逐步实现的。另外,企业内外部环境是不确定的和动态的,管理者通过与内外部环境的交互作用来产生战略变化的阻力或者动力。由于管理者要在战略变化的过程中不断地学习,所以变化往往是演进的和交互的。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外部环境同管理行为之间的关系。管理者会通过主动的行为来影响外部环境。组织条件同管理行为之间的关系。持认知观点的人认为管理认知由知识结构、核心理念、因果逻辑等几种因素构成。其采用的战略变化定义同学习观点是一致的,且战略变化大概都从管理行为中推断而来。其基本理论前提是环境不是客观决定的,管理者可以影响环境,环境通过认知来反映。环境会影响个人的认知,管理认知一般通过管理行为对战略产生影响,同时,战略变化也会带来管理认知的变化。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认为,战略变化是一种互动的过程,互动的双方就是企业和其所处的外部环境。变化的起点可以来自于企业内部也可以来自于企业外部,外部环境的变动对企业内部造成一定影响,并产生变革的压力,这种压力可以表现在企业行为的各个层面,体现在公司战略上就是战略变化的压力。同时企业内部又对外部变革的压力做出反映,表现为两种基本类型,一是企业对变革压力具有较强的可接纳性,说明企业战略的柔性较强,对变化的适应性较多,无需进行剧烈的变动。二是企业战略的刚性较强,维持原有战略的惯性较大,这时企业内部系统与外部环境变化的矛盾就表现的较为激烈,容易引起企业战略激进式的变革。当变化的起点来自于企业内部时,境对这种变化同样有一个接纳的过程,当变化涉及到整个行业的范围时,该行业的外部环境也就随之发生变化,同时对那些未采取变革措施的企业造成变革的压力。同时战略变化又是一个过程,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跨度方能完成。在此时间内,企业通过一系列较低层次和小范围的变化来逐步实现战略层面的变动,而不是一种短期行为,由此可以看出企业战略剧烈的变化会给企业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同时需要较长的时间来缓冲。
二、企业战略变化的诱发因素分析
归纳战略变化的特征有以下几点:第一,持续性(变化存在的时间)。第二,幅度(变化的状态)第三,范围(变化存在的空间)第四,方式(主观因素),其中前三个特征属于同一范畴,如果用二分的方法,结合这三点可以构建出战略变化的8种不同的模式。根据该风险的特征,再结合主观因素,我们将战略变化的形成过程用下面的模型表1表示。
表1 战略变化的类型
1、企业战略风险
变化产生风险,而风险又促使这种变化向更深的层次发展,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处于这种往复循环之中,企业的发展也不例外。在目前的时代背景下,任何企业都处在一种动荡、不均衡和巨大不确定的混沌环境中,环境变化推动了组织变化,使组织从一个状态进入到另一个不同的状态,这些不同的状态包括组织结构、组织文化、组织结构等,企业战略变化的目的就是要使其同环境保持在资源能力以及组织上的匹配性。因此,研究战略变化的诱发路径必须直接从根本上入手,也就是从最初进行战略变化的动因入手。由于导致企业战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环境的重大变化,因此,企业在实施重大战略变化之前,有必要认清环境变化的因素、性质、趋势及其对企业以及行业所带来的冲击。企业通过不断对战略进行调整以适应环境的变化,这里所说的环境变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外部环境变化所形成的冲击;二是内部环境变化给企业在实现既定战略方面带来的冲击。此外环境变化还具有趋势特征,这些变化的特征会给企业各个层面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由于企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因此,这些影响更多是以突变的、不可逆的、非线性的形式表现出来,它涉及到组织内部不同的组成部分以及内在联系。企业在处理这些由于环境变化而产生的问题,应充分考虑其趋势特征,如果这些趋势特征触及到了企业战略层面或使企业的经营的假设前提发生变化,那么战略变化就是不可避免的。环境的变化将会打破企业原有的运行机制。战略变化的动力就来自于环境变化对内部系统的冲击所造成的压力。变革的压力涉及到企业各个层面,其外在表现形式就是战略风险,可以认为战略变化诱发是按照环境变化变革动力战略风险战略变化的路径进行的。环境变化是战略变化的最根本动因,而战略风险是战略变化的直接诱发因素。分析变革压力的特点,可以提炼出战略风险的作用范围、风险的性质、种类等特征,从而更准确有效地引导战略变化,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分析战略风险是为了寻求实施战略变化的最佳手段,对战略变化进行更有效的控制,并不是说企业只能被动的承受风险。
对于风险的特征指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第一,连续性。与环境的易逝性类似,风险也具有在时间上的连续性,这种时间上的连续性将伴随环境变化一直存在,虽然风险伴随环境变化而产生,但两者并不同步。风险相对于环境变化的产生会有一定的时滞,正是由于从环境变化到风险产生的这一段时间间隔为通过战略变化应对风险提供了可能。第二,性质。根据对企业战略的层次分析可以将风险划分为公司层面的风险、业务层面的风险、职能战略风险以及经营运作战略风险。风险涉及到的战略层面取决于风险的性质,即风险的性质取决于它对战略的影响程度。第三,维度,从价值链角度上讲,风险的维度是指其在价值传递链条上的作用跨度,即风险是作用于整个价值链中,还是价值链中的某一环,包括对市场的影响。维度指标讨论的是风险在空间上的延展性,它不仅针对于单个企业,还包括其上游和下游的企业以及最终消费者。
2、环境变化
战略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环境的支撑,并且环境任何时候对战略的运行和调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可以通过战略与环境的有效相互影响,来保证战略的实施,同时一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环境。环境的概念是广泛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法律、产业政策、产业结构、产业组织等多种要素,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市场需求。在考虑战略的影响因素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战略自身产生风险的可能性。企业的主题战略是经过战略研究形成的企业的使命、发展方向、战略目标、战略方针和战略指导思想。支持战略主题的是企业的特殊资源、核心竞争优势、企业能力和企业各个阶段发展的状况。战略本身的风险就是战略的发展方向是否正确、战略的指导方针和指导思想是否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和行业的发展规律。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环境的变化是诱发企业战略风险的最主要因素,因此对企业战略风险的进一步细化还要从环境入手。这里我们归纳出环境变化的几个特征:易逝性,就是指变化在时间上的连续性,这里着重强调的是变化的存在过程,与其变化的程度和表现形式无关,该指标可以测量变化的发展潜力以及可预见性,一般来说变化存在的时间越长,其形成风险的可能性就越大;深度,是指变化所带来的冲击力从多大程度上改变了现有的状况,它强调的是变化是否对形成现有状况的基础构成影响,举例来说,印刷术所带来的变化就具有相当的深度,它改变了文化传播的方式,以至于成为人们思想交流的主要途径之一,这种变化的冲击已经触及到了当时文化传播方式存在的基础。深度指标测定的是变化的影响力等相关方面的因素,需要注意的是,深度是一个可积累的量,一系列细微的变化存在一段较长时间后也能造成相当的深度;多样性,是指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多种可能性,多样性强调的是变化作用的范围。由于外部环境是一个复杂体系,一种变化可能会涉及到多个系统,并且在不同的系统中又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也就是说变化的作用效果具有多样性。需要注意的是,战略风险和环境变化在战略变化的形成过程中分属于不同的层面,战略风险是形成战略变化的直接因素,而其更深层的原因则来自于环境的变化。此外,各层面的特征指标也不是一一对应的,战略风险层面的特征指标针对性较强,而环境变化层面的指标则相对涵盖了更多的内容。
三、结论
现代企业己经进入了超竞争的时代,企业战略管理将成为未来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资源的获取、核心能力的培育己经成为战略管理关注焦点和考虑的中心。战略目标的制定、战略的实施、以及管理和控制都是企业的战略行为和战略活动,由于这种活动和主体和客体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随着企业环境的变化、管理者的主观特性以及与竞争对手的博弈,同时顾客的价值感受和观念的变化都会对企业的战略目标产生重大的变化。若企业的战略目标无法正常实现,就会出现战略风险,而保证战略成功的某些必要条件存在不能随时满足需要而对战略造成负面影响或破坏,就会导致战略目标无法实现。
【参考文献】
[1] Huff.J.O、HuffA.S、Thomas.H:Strategic renewal and the interaction of cumulative stress and inertia[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2(3).
[2] Calori R、Atamer T:How French managers deal with radical change [J].Long Range Planning,1990(23).
篇3
传统认为,“战略”是指重大的、带全局性和决定性的谋划;财务管理作为现代企业的一种职能管理,只是企业管理的一个侧面,不具有全局性特征,因而无战略成分可言。然而,随着企业组织规模的日益扩大和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企业因融资结构等重大财务安排不当而导致财务危机的诸多教训越发清楚地告诉我们,财务管理并非仅限于“策略”和“战术”层面,也有着事关企业全局和长远发展的内容。这就是说,财务战略应该有其相对独立的存在意义。
二、财务战略的相对独立性:企业战略角度的考察
企业战略也常被称作“企业经营战略”或简称为“经营战略”。企业战略问题的提出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有其一定的历史背景。从西方的情况(以美国为例)来看,企业战略的产生大约是50年代之后的事情。在此之前,亦即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初这段时间,虽然由于基本消费品的需要正逐步趋于饱和而使企业意识到了以销定产的道理,这种道理也逐步为越来越多的企业付诸实践,因此,企业不再仅仅依靠内部控制式的传统管理,而是更多地根据环境从需求的变化来规划未来发展,并在实践中采用了诸如预算管理和长期计划等具体做法。但是,那时的计划和预算都是主要地以历史实绩为基础,采取简单的趋势推断办法加以确定的,而比较缺乏对未来环境的深入细致的分析和预测。显然,这样的计划或预算离以“谋划未来”为基本特征的“战略”尚有较大距离。
20世纪50年代,西方社会进入了所谓的后工业时代,社会需求由“量”转向“质”,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推动生产工艺和技术的革新,大大加剧了市场竞争。与此同时,资源短缺(如石油危机等)问题也时有发生。此外,由于通货膨胀及垄断行为等社会问题越来越严重地破坏着经济及社会发展的正常秩序,政府对经济生活及企业活动的干预因此而不断增加。所有这些都决定了企业发展受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日益深重。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唯有切切实实地根据环境及其可能变化谋划未来的发展方向及相应的实现途径,方能求得长期稳定的发展。企业战略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应运而生的。
从中国的情况来看,企业战略的产生是进入80年代之后的事情。在1978年开始进行的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企业以国有企业为绝对主导,而国有企业又在国家计划的统一控制之下。所以,严格说来,当时的国有企业事实上都只是承担国家计划所指定的生产任务的“工厂”而已,它们基本不具备“筹划事业”这一职能。在改革开放的初期,由于企业改革主要围绕国家与国有企业之间的权力与利益分配作一定的调整,而并未从根本上触及国有企业的机制改造;与此同时,非国有企业也尚处于初步成长阶段,对国有企业带来的竞争压力不够显著。而到了80年代中后期,尤其是进入90年代后,一方面国有企业的机制改造已基本做到了“政企分开,两权分离”,国有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得以展现;另一方面非国有企业的成长壮大使得市场竞争趋于激化。加之,在经历了80年代末的“抢购风”之后,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渐趋理性,社会需求也发生着由“量”到“质”的深刻转变;与此同时,科技进步加剧了市场竞争,国际市场也日益影响乃至冲击着国内市场。这些都给我国企业提出了警示:企业唯有根据环境及其可能的未来变化规划其发展之路,才有可能长期立于不败之地。
关于企业战略管理内容的构成和战略管理的程序,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与西里尔•奥唐奈认为:“虽然一般在使用‘战略’这个术语时意味着为企业或其它事业单位的经营和计划工作规定基本和总的方向,但也不应该忽略它存在着几种基本类型。最重要的当然是全面的总体的战略和政策,另外有一些辅助的或派生的战略和政策,还有些较次要的战略和政策。但大多数企业实行的是战略和政策的混合物。此外,考虑到执行计划的预期环境有可能发生变化,所以有些战略和政策要具有随机制宜的特性。”在孔茨与奥唐奈看来,重大的战略和政策就是指能使企业达到目标的基本战略和政策。他们认为,企业主要的战略和政策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销售、新产品开发、财务资源、人力资源和基本建设等。而且,这些战略往往是需要相互配合的。因此,大多数企业的战略和政策,多为许多战略和政策的混合物。
由上可见,企业战略具有多元结构特征。也就是说,企业战略不仅包括企业整体意义上的战略,且也应该包括事业部层次和/或职能层次上的战略。财务战略是企业诸方面职能战略之一。然而,财务战略与其他职能战略的区分往往并不那么绝对。从企业战略的角度看,财务战略的相对独立性取决于以下两个基本事实。
第一,财务管理从而财务战略具有相对独立的内容。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管理不再只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附属职能,而是有其自身特定的内容。之所以这样,其原因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货币的独立存在。财务活动之所以成为现代企业活动的一项相对独立的内容,首先就是以货币的独立存在为基础的。货币独立存在的初始意义只是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但是,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货币运动就逐步地独立于商品的运动,并最终形成自己的运动规律。于是,商业社会就出现了专门经营货币的金融资本家。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分离,从根本上决定了主要从事产业资本营运的工商企业对金融市场的依赖,尽管金融资本和金融市场的存在和发展本质上也不能脱离产业资本。这就决定了企业资金的筹集与运用及由此派生的其他财务活动的管理,都必须以满足资金提供者的利益要求为基本准则。
(2)资金的有限性。资金的有限性是财务活动从而财务管理独立存在的又一重要原因。所谓资金的有限性,具体有两层含义。其一是,从全社会来看,任何特定时点上金融市场所能提供的资金总量总是有限的。其二是,相对于一个特定的企业而言,企业现状(如规模、获利水平、财务结构等)和企业环境(如经济成长速度、产业生命周期、有关法律和政策等)既定的情况下,其可能获得的资金总量也必然是有限的。由于资金的有限性,企业活动过程中资金的需要与资金的供给永远是一对需要谨慎处理的矛盾。企业既需要确保各项业务活动(如营销、研究开发、技术改造、基本建设等)的资金需要,又必须讲究资金分配和使用的合理性,尽可能节约资金占用。
(3)企业对现金流状况的关注。从一个长期的过程来讲,赚取利润于任何企业无疑都是必要和重要的。一个企业倘若获得不了利润,就没有长期存在的可能。然而,一个企业如果没有足够的现金满足企业发展和/或生产经营的需要,即便有利可图,也可能会因财务状况尤其是现金状况陷于困境而发生危机。所以,现代企业不仅需要有获取利润的能力,而且必须确保赚取利润过程资金流转的顺畅和财务结构的合理与安全。
(4)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带来的最为直接的影响,就是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及由此而引起的委托关系的出现。委托人与人之间需要处理的关系虽然包括多个方面,但从委托人的角度看,最重要的莫过于其财务利益的实现。为此,不断改善和提高企业的财务绩效,确保委托人财务利益的实现,自然就成了人所承担的诸任务中的重中之重。尤其是,对于上市公司而言,企业来自委托人亦即所有者的压力完全市场化了。除了融资和投资,股利分派也成为企业财务中的一个十分敏感的领域。
第二,财务战略与其他职能战略间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的关系特征。由于资金的筹集取决于企业发展和生产经营的需要,资金的投放和使用更是与企业再生产过程不可分割,即便是股利分派,也决不是单一、纯粹的财务问题,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内部的需要。所以,企业财务活动的实际过程总是与企业活动的其它方面相互联系的,财务战略与企业战略其它方面的关系亦然。诚如前述,尽管企业战略指的首先是那些全局和长远的方面,但因全局与局部总是相对而言的,某些“局部”的职能活动往往事关“全局”且具有长远的特征,也就同样地成为企业某一“局部”的战略问题。财务活动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具有这种特性;财务战略作为一种“局部”战略而存在。然而,由于诸如购并等企业活动的许多方面都具有多重属性,我们很难将它们简单地划归于财务活动或非财务活动。它们事实上需要人们从多个职能角度予以考虑。有鉴于此,本文所采用的财务战略概念,虽然主要是指对企业总体的长远发展有重大影响的财务活动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但又不完全限于此。一些与财务密切相关但具有多重属性的企业活动的财务指导思想和原则也包含于其中。
三、财务战略的相对独立性:财务管理角度的考察
根据现有的一般认识,现代企业的财务活动与财务管理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1)财务活动的核心内容是资金的筹集与运用;(2)财务管理的基本任务就是对企业资金的筹集与运用等财务活动进行管理;(3)财务活动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决定了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中一项牵涉面甚广的职能管理工作,财务管理部门乃至财务总管(财务副总经理)往往是组织而非完全独立地承担企业的财务管理任务,许多重要的财务事项都需要由企业最高决策层行使最终决策权。
从财务管理角度考察财务战略的相对独立性,亦即财务战略问题能否相对地区别于一般财务问题。换句话说,哪些财务活动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哪些财务活动不具有战略意义而只是策略或战术问题。笔者认为,恰当地作出这种区分的关键仍在于如何把握战略与策略及战术之间的联系及差异。遵循“战略总是带有全局性和长期性的特征,而策略和战术则是指为达到战略目标而采取的行动”这一基本观点,那些属于财务战略范畴的企业财务活动必须具有“对企业全局尤其是指企业总体财务状况的长期发展有着重大影响”的特征;而那些一般财务问题,亦即所谓的财务策略及战术问题,其本身通常不具有“全局”和“长期”的特征,尽管它们也是实现企业财务战略目标所必须做的工作。
根据上述财务战略内涵特征,我们基本可以列出一些主要的财务战略,尽管难于做到罗列齐全。当然,财务战略问题的类别会因观察角度的不同而异。(1)从企业基本财务活动亦即财务管理基本内容角度看,企业财务战略包括:融资战略、投资战略、营运资金战略和股利分派战略等;(2)从派生财务活动亦即财务管理派生内容的角度看,企业财务战略包括:投资规模战略、投资方向战略、企业购并战略、分部财务战略、特殊条件(如通货膨胀)之下的财务战略等;(3)从企业状况特征角度看,企业财务战略包括:不同行业企业的财务战略、不同规模企业的财务战略、不同生命周期阶段企业的财务战略、不同组织形式企业的财务战略等。(4)从财务活动本身直接涉及的范围来看,企业财务战略包括:总体或曰综合财务战略(积极或消极型战略;快速扩张、稳定发展或收缩型战略)和分项财务战略(即指主要涉及某一方面财务活动的财务战略问题)。
从上述财务战略问题的类别来看,财务战略似已涉及了企业财务活动的所有领域。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我们所给出的财务战略范畴在外延上过于宽泛?其实并非如此。应该说,企业财务活动的任何领域都同时存在着“战略性”的方面和“策略及战术性”的方面。即便就营运资金管理而言,尽管它通常被人们归于“日常”财务管理的范畴,尽管它的大量工作属于甚为琐细的策略乃至技术事务,但营运资金管理事实上也存在一些带有“战略”意义的成分,如营运资金管理中的资产组合和筹资组合的协调问题,就不可能不对企业长期的财务稳定甚至企业的。
健康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与此相反,诸如一般长期投资乃至企业购并等重大财务活动,尽管它们往往会很自然地被划归“战略性”财务活动的范畴,但其具体的活动过程中却又必然包含着许多细节问题,亦即“策略或技术性”的财务活动。所以,任何大类意义上的财务活动,事实上都同时包含着战略与非战略的成分,其差异只是何者为主、何者为辅的不同而已。
四、企业总体财务战略的类型及特征
美国著名战略管理学家弗雷德•R•戴维认为,企业战略包括以下四种类型,即:一体化战略、加强型战略、多元经营战略以及防御型战略。一体化战略又包括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其中,纵向一体化还可进一步细分为前向一体化和后向一体化。前向一体化战略是指获得分销商或零售商的所有权或加强对它们的控制。后向一体化战略是指获得供货方公司的所有权或增加对其的控制。横向一体化战略是指获得竞争公司所有权或加强对其的控制,加强型战略是市场渗透、市场开发和产品开发的统称。市场渗透战略是通过更大的市场营销努力,提高现有产品或服务在现有市场上的市场份额。市场开发战略是指将现有产品或服务打入新的地区市场,包括国内市场开发和国际市场开发。产品开发战略是通过改进和改变产品或服务而增加产品销售。多元经营战略包括集中化多元经营、横向多元经营及混合式多元经营。集中化多元经营战略是指,增加新的,但与原有业务相关的产品或服务。横向多元经营战略是指向现有用户提供新的,且与原有业务不相关的产品或服务。混合式多元经营战略则是指,增加新的与原有业务不相关的产品或服务。防御型战略则包括合资经营、收缩、剥离和清算等。合资经营战略是指两个或更多的公司结成暂时的合作关系以共同利用某些机会。收缩战略是指企业通过减少资产与成本而重组企业,以扭亏为盈。剥离战略是指出售企业的分部、分公司或任何一个部分,以使企业摆脱为那些不盈利却又占用大量资金的分部所累的状况。清算战略是指企业停止营业,将企业全部资产出售,以实现其有形资产价值。
企业战略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然而,从财务的角度来看,我们主要关心的不是这些具体的企业战略形式,而是与这些企业战略形式相配合的财务战略具有什么样的基本特征。如前所述,财务战略与企业战略密不可分,但财务战略又侧重于资金的筹措与使用。所以,财务战略类型也就应该主要地从资金筹措与使用特征的角度进行划分。笔者认为,从这一角度划分财务战略,总体上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即快速扩张型财务战略、稳健发展型财务战略和防御收缩型财务战略。
快速扩张型财务战略,是指以实现企业资产规模的快速扩张为目的的一种财务战略。为了实施这种财务战略,企业往往需要在将绝大部分乃至全部利润留存的同时,大量地进行外部筹资,更多地利用负债,大量筹措外部资金,是为了弥补内部积累相对于企业扩张需要的不足;更多地利用负债而不是股权筹资,是因为负债筹资既能为企业带来财务杠杆效应,又能防止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的稀释。企业资产规模的快速扩张,也往往会使企业的资产收益率在一个较长时期内表现为相对的低水平,因为收益的增长相对于资产的增长总是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总之,快速扩张型财务战略一般会表现出“高负债、低收益、少分配”的特征。
稳健发展型财务战略,是指以实现企业财务绩效的稳定增长和资产规模的平稳扩张为目的的一种财务战略。实施稳健发展型财务战略的企业,一般将尽可能优化现有资源的配置和提高现有资源的使用效率及效益作为首要任务,将利润积累作为实现企业资产规模扩张的基本资金来源。为了防止过重的利息负担,这类企业对利用负债实现企业资产规模从而经营规模的扩张往往持十分谨慎的态度。所以,实施稳健发展型财务战略的企业的一般财务特征是“低负债、高收益、中分配”。当然,随着企业逐步走向成熟,内部利润积累就会越来越成为不必要,那么,“少分配”的特征也就随之而逐步消失。
防御收缩型财务战略,是指以预防出现财务危机和求得生存及新的发展为目的的一种财务战略。实施防御收缩型财务战略的企业,一般将尽可能减少现金流出和尽可能增加现金流入作为首要任务,通过采取削减分部和精简机构等措施,盘活存量资产,节约成本支出,集中一切可以集中的人力,用于企业的主导业务,以增强企业主导业务的市场竞争力。由于这类企业多在以往的发展过程中曾经遭遇挫折,也很可能曾经实施过快速扩张的财务战略,因而历史上所形成的负债包袱和当前经营上所面临的困难,就成为迫使其采取防御收缩型财务战略的两个重要原因。“高负债、低收益、少分配”是实施这种财务战略的企业的基本财务特征。
五、财务战略管理的基本特征
财务战略管理,或称战略财务管理,指的是对企业财务战略或曰战略性财务活动的管理。财务战略管理既是企业战略管理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因此,财务战略管理既要体现企业战略管理的原则要求,又要遵循企业财务活动的基本规律。笔者认为,财务战略管理基本特征有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是,财务战略管理的逻辑起点应该是企业目标和财务目标的确立。这是因为,每一个企业客观上都应该有一个指导其行为的基本目标以及相应的财务目标。企业目标的明确,也就意味着明确了企业的总体发展方向;财务目标的明确,则为财务战略管理提供了具体行为准则。有了明确的企业目标和财务目标,才可以界定财务战略方案选择的边界,才能排除那些显然偏离企业发展方向和财务目标要求的战略选择。也就是说,只有明确了企业目标和财务目标,才可以将财务战略管理尤其是财务战略形成过程限定在一个合理的框架之内,才能避免漫无目的地探寻财务战略方案这种劳而无功的做法。
篇4
关键词财务战略内容制定与实施
1企业财务战略的意义
最近20余年以来,由于企业经营环境的巨大变化,实行有效的战略管理已成为企业繁荣的首要。战略管理思想作为一种新的管理平台,已经逐步渗透到营销、生产和人力资源管理等各个职能领域。然而,由于的财务管理并没有把企业战略作为一项关键性的或决定性的因素给予正式的和明确的考虑,结果导致目前的财务管理理论和不能完全适应战略管理的要求。因此,我们有必要在战略管理的背景下重新认识现行的财务管理理论,提出财务战略这一新的观点。
企业财务战略,是指为谋求企业资金均衡有效的流动和实现企业整体战略,为增强企业财务竞争优势,在企业内外环境因素对资金流动的基础上,对企业资金流动进行全局性、长期性与创造性的谋划,并确保其执行的过程。企业财务战略关注的焦点是企业资金流动,这是财务战略不同于其他各种战略的质的规定性;企业财务战略应基于企业内外环境对资金流动的影响,这是财务战略环境分析的特征所在;企业财务战略的目标是确保企业资金均衡有效流动而最终实现企业总体战略;企业财务战略应具备战略的主要一般特征,即应注重全局性、长期性和创造性。
企业财务战略是基于战略管理思想而对财务管理进行的一种新的认识,这决定了其具有以下特征:
(1)从属性。财务战略要体现企业整体战略的要求,为其筹集到适度的资金并有效合理投放,只有这样,企业整体战略方可实现。若不接受企业战略的指导或简单的迎合战略要求都将导致战略失败,而最终使企业受损。
(2)系统性。运用系统的观点进行企业管理,需要考虑企业作为一个系统必然与外界进行长期的、广泛的资源及信息等的交换,从而使系统与外界保持一致。财务战略作为企业战略的一个子系统必然与企业其他战略之间也存在着长期的、全面的资源与信息交换。为此,要始终保持财务战略与企业其他战略之间的动态的联系,并试图使财务战略也能支持其他子战略。
(3)指导性。财务战略是对企业资金运筹的总体谋划,它规定着资金运筹的总方向、总方针、总目标等重大财务问题。正因为如此,财务战略一经制订便具有相对稳定性,成为财务活动的行动指南。
(4)复杂性。财务战略的制订与实施较企业整体战略下的其他子战略而言,复杂程度更大。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资金固定化”特性,即资金一经投入使用后,其使用方向与规模在较短时期内很难予以调整。因此,财务战略对资金配置稍有不慎,就将直接导致企业资金周转不灵或陷入财务危机而很快导致企业破产。此外,企业筹资与投资都直接借助于市场,而金融市场复杂至极,变幻无常,这也增加了财务战略制订与实施的复杂性。
财务战略作为企业整体战略的一个子系统,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企业内外环境分析并结合企业整体战略的要求,它提高了企业财务能力,即提高了企业财务系统对环境的适应性;财务战略注重系统性分析,这提高了企业整体协调性,从而提高了企业的协同效应;财务战略着眼于长远利益与整体绩效,有助于创造并维持企业的财务优势,进而创造并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
2企业财务战略的内容
篇5
一、战略管理的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从早期的巴纳德(barbard,1938)、钱德勒(chandler,1962)、安德鲁斯(andrews,1971)、安索夫(ansoff,1976),到后来的奎因(quinn,1980)、波特(1980)、斯彭德(spender,1980)、大前研一(ohmae,1982)、波特(porter,1985)、坎贝尔(campbell,1987)、哈默尔(hamel,1990)、普拉哈拉德(prahalad,1990)、圣吉(senge,1990)、格伦迪(grundy,1992)、坎特(kanter,1994)、鲍曼(bowman,1995)、格兰特(grant,1997)、明茨伯格(mintzberg,1998)等著名战略管理学大师都从不同侧面或角度研究过战略管理问题。
安德鲁斯(1971)在其《公司战略概念》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企业的战略思想问题,提出了制订与实施企业战略的两阶段战略管理模式;安索夫(1976)在出版的《从战略计划走向战略管理》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战略管理模式,并认为战略行为就是一个组织对其环境的交互过程以及由此引起的组织内部结构变化的过程。
波特(1985)认为,战略管理是一个扫描环境,确定和排列选择权、配置资源和实施,积极主动地创造环境,提高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过程,并且在产业组织经济学“结构——行为——绩效”(s-c-p)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分析产业环境——选择具有吸引力的产业——制定战略——开发或获取实施战略的资源——实施战略——获得超额绩效”的战略管理模式。
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1990)则从核本文由收集整理心能力角度,即从关心企业内部方面提出了“识别企业资源——确定企业能力——选择一个可利用其资源和能力且具有吸引力的产业——制定和实施战略——获得超额绩效”的战略管理模式。
(二)国内研究现状
在国内,对战略管理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且大多是在国外学术界流行的学派基础上,就某个侧面的延伸研究,多是静态的、总结性的和介绍性的,主要针对一般单体企业提出的。
徐二明(1998)通过对企业战略管理流派的分析和总结,强调了企业应该通过内部组织学习来提高核心竞争力;汪应洛(2000)侧重于应用人工神经网络的机理从产业组织的角度进行研究;席酉民(2001)侧重主张建立以知识积累为基础的企业竞争战略观点,以及运用和谐管理理论提出了由环境、组织和领导三个要素构成的战略分析框架,但却没有进一步地对战略管理全过程的动态化进行研究;周三多(2002)研究了建立在信息化、知识化、人本化和全球化基础上的新经济形态下,企业战略范式的结构要素及战略范式的转型问题;张悦玫(2003)则从平衡计分卡角度研究了战略实施的基本框架;蓝海林等(2004)把战略管理的经典模式归纳为三个层次,三十几种模式。
二、企业战略管理理论演化分析
自我完善是推动战略管理理论发展的内在力量,而环境变化是促进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发展的外在条件,二者构成了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动力。
(一)20世纪60-70年代
早期的战略管理思想具有集成、综合的特征,主要包括三个学派:设计学派、计划学派、规划学派。设计学派的安德鲁斯认为,企业战略是使组织自身的条件与所处环境的机会相适应;计划学派的安索夫主要以主张战略制定是一个有控制的、有意识的计划过程。安索夫和安德鲁斯进一步将战略概念规范化,明确提出竞争战略,强调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是企业管理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随后兴起的战略规划学派开始采用运筹学和改进的预测技术进行规划,制定战略规划的步骤包括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战略制定、评估、选择与实施。
(二)20世纪70-80年代
这一时期,以环境变化分析为中心的战略理论(包括波特的产业组织理论)便占主导地位,开始出现基于企业内部分析(如价值链理论)的战略理论以及基于企业社会关系分析的战略理论(如网络优势理论)。这一时期战略管理理论的特点是强调战略适应环境,认为最适合的战略制定与决策过程依赖于环境波动的程度。
(三)20世纪90年代
以微电子、信息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和通讯为核心的技术革命,引起了经济和社会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增加了经营因素如竞争强度、消费者力量的剧烈程度,也带来了一些与以前截然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权变因素如归核化经营、规模不经济等。因此,从动态角度研究战略管理问题虽然逐渐成为这一时期国内外战略管理学者的研究重点,如布朗和艾森哈特(brown&eisenhardt,1998)提出的“边缘竞争战略”、法杰恩(farjoun,2002)提出的“有机战略”观点等。
三、分析与述评
(一)战略管理研究静态、线性,缺乏系统性
经过以上三个阶段的研究演化,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已经取得非常丰硕的研究成果。在研究内容上,涵盖了社会责任、企业伦理、非营利组织、动态环境、全球竞争等领域,形成了设计、计划、定位等十大战略流派;在研究视角上,涉及管理、政治、经济、人类、生态、社会、历史、心理等众多学科,出现了从过程、产业、资源、能力、博弈、风险、环境、生态等角度考察企业的战略九论。
但是,现有研究成果很少系统、完整地研究过战略管理控制的全过程。有的侧重于战略的分析和形成,有的侧重于战略的评价和控制;有的从外部环境因素的分析入手,有的从内部资源、能力或核心能力的分析入手,有的则从产业竞争或产业结构的分析入手。
英国的约翰逊和斯科尔斯(johnson&scholes,1987)虽然较为全面地研究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战略管理过程,但是这种研究是静态的、线性的和单项的,而且他们对于企业战略管理模式的组成要素及要素间的逻辑关系,虽有研究但也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多是静态的、总结性的。
转贴于
(二)战略管理控制研究零散,尚处于起步阶段
国外最早对战略管理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70年代,国内学术界和企业界重视战略管理不过也只有十几年的历史,而将管理控制理论和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相结合的研究更是近几年兴起的,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也没有对这一领域的通用的观点,研究非常分散而零碎,研究成果也不多见。
有国外学者(具有代表性的是战略管理会计学派)从集团战略管理的视角研究企业集团的管理控制问题;此外,部分学者从企业集团内部的战略、组织与管理控制相互作用的关系角度进行研究,重点分析集团围绕战略实施进行管理控制系统的开发、设计和更新等问题。但总体而言,国内外关于企业集团的战略管理控制研究尚缺乏较为系统的研究,结合企业集团的实证研究较少,还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理论体系,仍处于研究起步阶段。
(三)侧重于单体企业战略管理研究,较少关注企业集团战略管控研究
现代企业集团的战略管控与传统单体企业的战略管理,无论在理论研究上还是实践过程中都存在巨大差异,在为数不多的研究成果中,研究者更侧重于传统单体企业的战略管理过程研究,而忽视现代企业集团作为一种特殊而重要的企业形式,其母子公司战略管理控制系统的内在规律、运行机理和管控特征。
(四)传统单体企业战略管理的特征
传统单体企业的战略管理模式是在相对静态的环境中,逐步形成和建立的,稳定的产业结构是其基本的假设前提,因此具有先天的局限性。从不同的维度分析,有以下突出的特点:
1.战略环境
单体企业的外部环境影响要素相对简单和稳定,内部资源条件要素也因企业规模较小、结构层次单一、业务板块集中而更易管理和控制。
2.战略目标
单体企业的战略目标是静态的、一元化的,认为维持企业的竞争优势是企业战略管理的惟一目标,因为这是企业获得利润的惟一来源,集中表现在与竞争对手抢拼市场份额和提高市场占有率上。
3.战略思维
单体企业的战略思维呈静态、渐进和线性特征。奎因(1980)就认为,战略是点滴凑集,逐步演进的……,真正的战略是在企业内部的一系列决策和一系列外部事件中逐步得到发展,使最高管理班子中的主要成员有对行动的新的共同的看法后,才逐渐形成,表现为不能整合的、跳跃式和发散式的思考问题。
4.战略行为主体
单体企业的战略行为主体单一,认为战略管理是领导的事情,领导的战略思维决定了战略的形成,领导是战略的思维者、推动者和执行者。
5.战略层级
单体企业没有复杂的战略层次,在多事业部组织的企业中,有企业战略、事业战略、职能战略三个层次,但是无企业多层级或跨层级结构而引起的多层级战略系统。
6.战略制定与实施
单体企业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时相互分离、顺次推进的,认为战略管理模式是相对稳定的,各环节界限分明,是一种从战略分析、选择,到实施、评价的顺次推进过程。表现在设计派学者忙于深思熟虑战略的制定,过程派学者则专注于应急型战略和组织要素,而很少考虑战略的实施问题。
7.战略监控与评价
单体企业的战略监控与评价通常是事后性和结果性的,认为战略评价是战略管理过程的终点、是对战略实施效果的评价,寻求差异原因和纠正偏差是战略评价的主要任务。
篇6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环境带给企业的深刻变化是:复杂、动态与不确定性。我国企业不仅受到经济体制转轨与经济结构转型的双重约束,还受到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浪潮的冲击,这些都使企业所面临的环境不确定性更为凸显,同时也导致了价值转移与范式转变,由此带来了产业升级、战略变革与创新等问题。战略作为协调企业与环境之间关系的有机系统,在企业环境发生变化时必然会提出转换或变革要求,以保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而财务战略是企业战略在财务管理领域的延伸,是实现企业战略的资金支撑和关键后盾。因此,如何根据变化了的环境调整财务战略,保持其与企业战略的动态一致,是企业财务管理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一、企业柔性战略观的提出
随着企业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不少学者开始关注环境、战略与组织之间的关系问题。学者阿尔里奇(1979)、钱得勒(1962)、安得鲁斯(1972)和查尔德(1972)等人认为,环境是真实的,组织与环境是相互分离的,所有构成战略态势的环境要素都独立于观察者。战略制定者必须通过扫描客观存在的环境以发现机会和威胁,并找到与这一环境事实相匹配的最佳战略方案,理性的分析过程是寻求特定环境态势下最佳战略方案的关键。为了应对动态变化的外部环境,企业需要谋求战略变革和创新,原先用于制造业的柔性思想逐渐被应用到了企业管理中。柔性(Flexibility)是指能够对变革或新情况做出反应或适应的质量。安索夫首先(Ansoff,1965)将柔性思想用于企业战略管理,提出了柔性战略观点,认为企业柔性包括内部柔性和外部柔性。其中内部柔性(internalflexibility)是指组织快速适应环境要求的能力;外部柔性(externalflexibility)则是指组织能动地影响环境的能力,它通过保护性(防御性)策略或开拓性(进取性)策略来减少组织的脆弱性。刘益、李垣等(2005)认为,柔性战略不仅仅是一种适应性战略,它更强调创造或利用变化。或者说,它是一种破坏旧的竞争优势并通过变化创造新的竞争优势的战略。阿克和马什卡雷尼亚什(Aaker&Mascarenhas,1984)提出了实现柔性战略的方法(如多元化、投资于未经充分利用的资产以及减少专用性承诺等)。桑切斯(Sanchez,1995)则结合资源理论和能力理论,认为柔性战略的成功实施依赖于两方面,即企业可用资源的固有柔性(如备选资源的使用范围、资源的转换成本与转换时间)以及企业运用现有资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各位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柔性战略观是指企业在面对不断变化的竞争环境时,为了实现战略目标,通过运用、整合或创造内外部资源,对环境变化做出的能动性反应。理解柔性战略观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柔性战略关注环境的变化强调利用变化形成新的竞争优势,而不是仅仅适应环境变化。
(二)柔性战略强调的柔性是建立在稳定性基础上的韦克(Weick,1982)指出,绝对的柔性使组织不可能保持一致性和持续性的感觉,容易导致决策混乱。范汉姆(VanHam等,1987)强调,对于保持一致性和组织的控制能力而言,稳定性是柔性的必要组成部分。因此,笔者在强调运用柔性战略的同时,并不是要否定传统战略的刚性和计划性,它是刚性基础上的发展。
(三)柔性资源与能力是实现柔性战略的根本保证随着外部环境的改变,企业必须有能力发现新资源并整合、配置它所拥有的各种资源以使资源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四)柔性战略依赖于企业的柔性系统企业柔性系统包括柔性的管理思想、柔性的组织和管理控制以及柔性的生产系统等,以确保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柔性战略观下企业财务战略思想的转变——从刚性财务转向柔性财务
财务战略是企业战略管理思想在财务管理领域的延伸和发展。传统财务战略是建立在刚性战略思想的基础上的,认为企业在理财活动中必须严格遵循法律、法规和制度,以保持企业理财系统的有序性和稳定性(邓明然,2005)。然而,外部环境的变化不仅使企业战略观发生了变化,也对传统的、相对静态单一的刚性财务战略思想提出了挑战:一方面,外部环境中持续发生的、不可预测的变化要求公司财务战略能作出快速的根本性调整;另一方面,企业财务战略具有长期性、稳定性特征,需要较长的动态反应时间,而且存在着很大的因果模糊性。为解决财务战略的长期稳定性与环境变化的持续不可预测性之间的矛盾,需要实现由传统的静态思维方式向动态思维方式的转化,从传统的以计划预算为主的刚性财务向刚性基础上的柔性财务转化。许多财务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如,王化成(1992)提出了在财务管理中必须遵循弹性原则,进行了如何保持合理弹性的研究。邓明然(2005)将柔性战略观点运用到企业财务管理中,认为以适应性为主要特征的柔性同以稳定性为主要特征的刚性同时存在于企业理财系统中,理财系统的柔性是保持理财系统动态稳定性的条件。赵华等(赵华等,2006;余海宗、何浩,2003)借助企业柔性战略思维来解决财务战略问题,正式提出了柔性财务战略观。
上述研究都从不同侧面运用了柔性思想去研究财务,解决了柔性财务战略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但却未能很好地确定财务战略的研究范围并建立相应的研究体系。与传统财务战略体系一样,柔性财务战略体系也包括理财环境分析、财务战略制定和战略目标分解、财务战略实施与控制、战略实施绩效评估四个方面,但其战略思想已经有了很大的转变。具体表现在:
(一)对待环境的态度转变传统财务管理强调环境的重要性,主要是从环境的适应性角度强调根据变化调整战略;而柔性背景下的财务战略更关注战略的能动性,强调根据不同的环境设计财务战略,运用企业资源和能力持续性的适应并利用环境。
(二)柔性财务战略强调战略的灵活性在传统财务战略中,战略计划是实现战略的重要环节,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主要通过不同层次的计划来实现;而柔性战略下的财务战略要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通过实行弹性预算,推行滚动计划法和实行分权式管理等手段,随时整合资源和提升能力,通过动态的博弈来实现战略。
(三)柔性战略观更注重价值链创新和价值管理,强调企业在整合利用企业内外部资源和能力的基础上,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企业的价值增值。
三、柔性财务战略的构成要素及其整合
(一)柔性财务战略及其构成要素
柔性战略观不仅改变了企业的财务战略思想,也要求对财务战略的构成要素进行调整或变革。刘益、李垣(2005)认为,为适应动态变化的环境需要,企业战略的范围必须包括竞争的各类因素,柔性战略应该包括组织柔性、资源柔性、能力柔性、生产柔性和文化柔性等五个方面。作为战略思想的具体财务体现,财务战略应保持与企业战略的动态一致性。笔者根据上述柔性战略内涵的界定标准,认为柔性财务战略的构成要素包括财务组织柔性、财务能力柔性、财务资源柔性以及财务活动柔性四个方面:
1.财务组织柔性财务组织柔性包括组织结构柔性和组织管理柔性。在柔性财务战略中,财务组织机制不仅要满足企业战略目标的要求,还要适应环境变化,以促使企业员工不断提高素质,增强企业的财务运作能力。因此,组织结构决不可能静止不变,有效的财务组织柔性来源于组织内部的要求、组织结构的弹性、组织成员对变化的适应性与组织外部的竞争状况、组织价值观和经营理念、组织氛围和群体和谐等方面。组织管理柔性是指财务组织对财务人员的管理及部门间沟通以适应变化或超前行动的管理制度、程序及方式方法所具有的灵活性。财务战略柔性的程度及其有效性集中体现在组织结构转换的高效益、高效率及组织创造性的提高上。
2.财务资源柔性财务资源柔性是指企业原有财务资源的转化能力,某种财务资源的用途越宽泛,且其转化成另一种资源的难度较小、时间较短时,该财务资源的柔性就越大。如,企业内部保持较低比例的固定资产特别是专用性资产投资,通过提高企业资产的变化能力和周转速度从而提高财务资源的柔性水平。再比如,在集群内部,通过企业与集群企业的合作关系,使用转包或接受订单等方式,借助集群的生产能力虚拟出企业的生产能力,通过资源柔性提高企业的收益水平。因此,财务资源柔性是财务战略成功实施的物质基础。
3.财务能力柔性财务能力柔性是指在变化环境下企业整合旧资源、发现新资源并有效组织财务资源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邓明然(2005)认为,柔性财务能力从低级到高级划分为:缓冲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缓冲能力是企业理财系统具有的吸收或减少环境变化对系统影响的能力;适应能力是企业理财系统具有的随环境变化而快速适应变化的能力;创新能力是企业理财系统具有的积极影响企业内外部环境的能力。作为财务资源的人是保证财务能力柔性的主体,财务能力柔性则体现了企业财务战略实施中的控制能力,是财务战略成功实施的管理能力保证。
4.财务活动柔性财务活动柔性是柔性财务战略得以实施并获取成功的依托,因为企业的财务战略柔性都是柔性组织运用柔性资源和能力,通过财务活动表现出来的。财务活动柔性一般包括柔性筹资系统、柔性投资系统和柔性的营运资金管理系统以及柔性分配系统。企业只有能筹集到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并合理地投放配置和使用资金以获取最高的投资回报,才能实现价值最大化目标。
在柔性财务战略的四大组成部分中,财务组织柔性、资源柔性和能力柔性是基础,财务活动柔性是整合前三种柔性基础上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柔性财务战略实际上是企业柔性战略在财务管理中的延伸,它以企业战略和财务环境分析为起点,通过财务活动的组织,利用并整合企业的财务资源、财务能力和财务组织应对环境变化,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与企业战略相比,柔性财务战略更多体现的是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和利用,而不是改变或制造环境。
(二)柔性财务战略各要素间的整合
成功的财务战略需要依赖协调过程才能使战略意图得到实现。企业应该创造出一种和谐的环境,只有当所希望的新战略相匹配的资源、能力、组织、活动等得到改变并达到彼此协调时,柔性财务战略的实施才有保证,财务活动才能顺利开展。柔性财务战略的实施过程实际上是企业选择利用每一个要素,并将其组合起来建立一个不断强化的柔性系统的过程(刘益、李垣等,2005)。在一个相对多变而复杂的非均衡环境中,柔性财务战略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具体如下(见下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环境、战略与企业财务组织、财务资源、财务能力之间是一个相互协调配合的体系。柔性财务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应根据环境的变化,在分析各要素特征的基础上对各要素进行有效整合,形成一个动态变化的有机系统。
1.柔性财务战略的实施,总是要求企业对财务资源和能力根据环境变化与目标的要求做出相应的整合和变动。一方面,要求企业财务资源的配置从根据计划分配资源转变为注重资源本身的多用途和适应性,如,企业内部保持较低比例的固定资产特别是专用性资产投资,通过提高企业资产的变化能力和周转速度来提高财务资源的柔性水平;另一方面,要求财务能力从原来单一的规范化、秩序化的计划性管理转变为灵活、快速的集成化管理,实现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的多元化。在财务战略的形成过程中,除了要考虑财务资源或财务能力的单纯影响外,还要注意它们之间的互动影响,并按照新战略及其实施要求对二者进行重新整合,拓展财务战略的形成和战略目标实现的可行路径,为战略措施提供更广阔的可行区域和更合理的选择标准。
2.柔性财务战略的实施是在高度复杂化并不断变化的非均衡环境之中进行的,人作为组织中最重要的资源,对战略实施的有效性非常重要。因此,企业柔性财务系统中的财务机构设置以及人员素质(包括价值观和创新意识)与配备对财务系统管理和控制的有效性显得格外突出和重要。
3.财务战略的成功实施需要通过相应的财务活动加以落实,财务活动是实施财务战略的基础和土壤。一般来说,在企业不同的生命周期会经历快速扩张型财务战略、稳健发展型财务战略以及防御收缩型财务战略等,体现出不同的财务活动特征。因此,如何根据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及拥有或可以整合的资源、能力和组织结构实施战略变革和创新,是财务活动顺利实施的前提。
篇7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环境带给的深刻变化是:复杂、动态与不确定性。我国企业不仅受到经济体制转轨与经济结构转型的双重约束,还受到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浪潮的冲击,这些都使企业所面临的环境不确定性更为凸显,同时也导致了价值转移与范式转变,由此带来了产业升级、战略变革与创新等。战略作为协调企业与环境之间关系的有机系统,在企业环境发生变化时必然会提出转换或变革要求,以保持企业的可持续。而财务战略是企业战略在财务管理领域的延伸,是实现企业战略的资金支撑和关键后盾。因此,如何根据变化了的环境调整财务战略,保持其与企业战略的动态一致,是企业财务管理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一、企业柔性战略观的提出
随着企业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不少学者开始关注环境、战略与组织之间的关系问题。学者阿尔里奇(1979)、钱得勒(1962)、安得鲁斯(1972)和查尔德(1972)等人认为,环境是真实的,组织与环境是相互分离的,所有构成战略态势的环境要素都独立于观察者。战略制定者必须通过扫描客观存在的环境以发现机会和威胁,并找到与这一环境事实相匹配的最佳战略方案,理性的过程是寻求特定环境态势下最佳战略方案的关键。为了应对动态变化的外部环境,企业需要谋求战略变革和创新,原先用于制造业的柔性思想逐渐被到了企业管理中。柔性(Flexibility)是指能够对变革或新情况做出反应或适应的质量。安索夫首先(Ansoff,1965)将柔性思想用于企业战略管理,提出了柔性战略观点,认为企业柔性包括内部柔性和外部柔性。其中内部柔性(internalflexibility)是指组织快速适应环境要求的能力;外部柔性(externalflexibility)则是指组织能动地环境的能力,它通过保护性(防御性)策略或开拓性(进取性)策略来减少组织的脆弱性。刘益、李垣等(2005)认为,柔性战略不仅仅是一种适应性战略,它更强调创造或利用变化。或者说,它是一种破坏旧的竞争优势并通过变化创造新的竞争优势的战略。阿克和马什卡雷尼亚什(Aaker&Mascarenhas,1984)提出了实现柔性战略的(如多元化、投资于未经充分利用的资产以及减少专用性承诺等)。桑切斯(Sanchez,1995)则结合资源和能力理论,认为柔性战略的成功实施依赖于两方面,即企业可用资源的固有柔性(如备选资源的使用范围、资源的转换成本与转换时间)以及企业运用现有资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各位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柔性战略观是指企业在面对不断变化的竞争环境时,为了实现战略目标,通过运用、整合或创造内外部资源,对环境变化做出的能动性反应。理解柔性战略观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柔性战略关注环境的变化强调利用变化形成新的竞争优势,而不是仅仅适应环境变化。
(二)柔性战略强调的柔性是建立在稳定性基础上的韦克(Weick,1982)指出,绝对的柔性使组织不可能保持一致性和持续性的感觉,容易导致决策混乱。范汉姆(VanHam等,1987)强调,对于保持一致性和组织的控制能力而言,稳定性是柔性的必要组成部分。因此,笔者在强调运用柔性战略的同时,并不是要否定传统战略的刚性和计划性,它是刚性基础上的发展。
(三)柔性资源与能力是实现柔性战略的根本保证随着外部环境的改变,企业必须有能力发现新资源并整合、配置它所拥有的各种资源以使资源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四)柔性战略依赖于企业的柔性系统企业柔性系统包括柔性的管理思想、柔性的组织和管理控制以及柔性的生产系统等,以确保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柔性战略观下企业财务战略思想的转变——从刚性财务转向柔性财务
财务战略是企业战略管理思想在财务管理领域的延伸和发展。传统财务战略是建立在刚性战略思想的基础上的,认为企业在理财活动中必须严格遵循、法规和制度,以保持企业理财系统的有序性和稳定性(邓明然,2005)。然而,外部环境的变化不仅使企业战略观发生了变化,也对传统的、相对静态单一的刚性财务战略思想提出了挑战:一方面,外部环境中持续发生的、不可预测的变化要求公司财务战略能作出快速的根本性调整;另一方面,企业财务战略具有长期性、稳定性特征,需要较长的动态反应时间,而且存在着很大的因果模糊性。为解决财务战略的长期稳定性与环境变化的持续不可预测性之间的矛盾,需要实现由传统的静态思维方式向动态思维方式的转化,从传统的以计划预算为主的刚性财务向刚性基础上的柔性财务转化。许多财务学者对此进行了,如,王化成(1992)提出了在财务管理中必须遵循弹性原则,进行了如何保持合理弹性的研究。邓明然(2005)将柔性战略观点运用到企业财务管理中,认为以适应性为主要特征的柔性同以稳定性为主要特征的刚性同时存在于企业理财系统中,理财系统的柔性是保持理财系统动态稳定性的条件。赵华等(赵华等,2006;余海宗、何浩,2003)借助企业柔性战略思维来解决财务战略问题,正式提出了柔性财务战略观。
上述研究都从不同侧面运用了柔性思想去研究财务,解决了柔性财务战略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但却未能很好地确定财务战略的研究范围并建立相应的研究体系。与传统财务战略体系一样,柔性财务战略体系也包括理财环境分析、财务战略制定和战略目标分解、财务战略实施与控制、战略实施绩效评估四个方面,但其战略思想已经有了很大的转变。具体表现在:
(一)对待环境的态度转变传统财务管理强调环境的重要性,主要是从环境的适应性角度强调根据变化调整战略;而柔性背景下的财务战略更关注战略的能动性,强调根据不同的环境设计财务战略,运用企业资源和能力持续性的适应并利用环境。
篇8
关键词:建筑企业;战略制定;实施框架;战略钻石
1引言
我国城市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居民收入水平与消费结构的变化为我国建筑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而建筑业的低准入门槛长久以来造成的行业产能过剩、竞争激烈、利润微薄等状况,为建筑企业的生存带来了严重的挑战。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形势下,只有通过成功、有效的战略管理,才能为企业谋求竞争优势、开拓生存空间。
企业战略管理从本质上说就是对战略制定与战略实施的管理过程[1]。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成功的战略管理一方面要求企业制定的战略本身是合理的,另一方面要求战略得到有效的贯彻与实施,二者缺一不可。相关研究[2]显示,尽管我国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了战略管理的重要性并有所加强,但多数企业的战略管理并未获得满意成效,建筑企业也包括在内。究其原因,可以归纳为战略制定与战略实施两方面的问题。
2企业战略制定与实施的基本理论
2.1战略制定与战略实施的关系
战略制定决定了企业“做什么”,而战略实施则是对战略规划所列活动的执行过程。战略制定显然是战略实施的前提,而战略实施又为企业战略的阶段性调整提供反馈信息。因此,战略制定与战略实施是不断互动并且互相依赖的。
2.2战略制定的五要素
根据西方对企业战略的相关研究,企业制定的战略应该包括一套完整的行动选择方案,这些选择可以被划分为五类要素[3],这五类要素即构成了战略钻石模型。
领域:指企业将积极涉足的业务领域,包括企业的产品、服务、营销渠道、细分市场、地域、技术以及价值创造过程的阶段等。
工具:指企业进入目标领域的手段,如并购、联盟、内部投资与成长等等。
特色:指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中可以击败竞争对手的特征和属性,这包括企业的形象、定制化、技术优越性、价格、质量与可靠性等等。
进程:指战略行动的时机和步骤。由于企业面临的内外部资源与环境是动态的,因此战略必须包含实施的时机以及实施步骤。
经济逻辑:指企业应该如何获得利润,即如何获得超过成本的经济收益,这是企业战略制定的核心要素。
企业制定的战略只有全面综合地考虑到这五方面的因素,并在每一个方面都给出相应计划时,才可以认为是完整的战略。因此,上述战略钻石模型也被用来检验一套战略的完整性与合理性。
2.3战略实施工具与战略领导
实践证明,战略要想在企业成功实施,需要多方面的条件,如与战略配套的组织结构、人才结构、公司治理、薪酬激励手段、企业文化、战略目标量化考评等等,如果这些条件得不到很好地满足或应用,战略的实施就会受阻。而部分西方学者更直接地将上述因素统一归纳为战略实施的工具[1],企业决策者或最高管理者通过选择适合的工具来促进战略的实施和战略目标的达成,这种视点更具有直接性和目的性。
战略领导是管理整个企业并影响其关键产出的任务,包括公司业绩、竞争优势、创新、战略变革和生存等等[1]。战略领导在战略管理中的具体任务一是对于选择何种战略实施工具以及资源配置方式做出决策;二是与战略的关键利益相关者进行沟通并获得其支持。
3我国建筑企业战略制定与实施存在的主要问题
3.1战略制定方面
3.1.1对战略的内涵与作用认识不足
尽管企业战略至今尚未有一个被广泛接受的定义,但一般认为,企业战略是企业制定并实现其长远目标的方式或路径[4]。目前,我国部分建筑企业对战略的内涵及作用存在一些片面的认识,如:不承认企业战略的作用及其必要性,不愿意去研究与制定企业战略;以短期的效益为导向,错误地将运营活动认定为企业战略,致使企业战略核心的定位被忽视等等[5]。
3.1.2战略制定方式不合理
我国建筑企业战略制定的机制机构还不健全,制定的方式不够合理。目前,很多建筑企业由企管部、企业规划部或企业战略部等部门独自制定企业战略,再交企业高层领导拍板决定,也存在由营销、财务等职能部门代替决策部门制定战略的情况,这违背了企业战略的整体性与思想性原则[6],使战略的有效性受到严重影响。
3.1.3对企业内外部环境分析不到位
很多建筑企业在战略制定时对企业内外部环境分析不到位,不能很好地把握企业拥有的战略资源与核心能力。主要表现为忽视宏观政治环境与企业生产经营的关系、企业高管因缺乏产业组织理论及产业经济系统的基础知识而对企业所处环境的分析无从下手、对企业所处外部环境的复杂性认识不足、对企业内部条件分析的正确性不能准确判断等等[5]。
3.1.4战略本身存在缺陷
我国建筑企业应用战略管理的时间并不长,在战略管理的实践活动中常常缺乏成熟的经验和正确的指导。排除企业对战略的重视程度和对战略内涵理解的问题,建筑企业制定出的发展战略本身也常常存在缺陷,包括战略必备要素的缺失、战略目标不具体、范围与深度不合适、战略文本混乱以及战略的可操作性欠佳等等。
3.2战略实施方面
3.2.1战略实施与战略制定脱节
我国部分建筑企业在战略制定后忽视战略的实施,战略制定部门对战略实施部门也没有必需的指导与协作,战略制定与实施严重脱节,使企业战略不能发挥实质性作用,甚至流于形式。
3.2.2缺乏长期有效的战略沟通
建筑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市场准入条件相对宽松,行业壁垒较低。建筑企业员工整体的文化层次不够高,对企业战略的理解程度偏低,导致战略无法有效地逐级转化为各级员工的具体目标。由于缺乏有效的战略沟通,企业的战略意图不能清晰地传达给员工,企业各部门缺乏共同的方向和目标,无法形成统一的战略共识,最终导致战略实施过程中缺乏核心与重点,效果受到严重影响[7]。
3.2.3企业员工对战略的准备不充分
由于当前很多建筑企业战略的制定存在“跟风”的心态,急于求成而不重实效,战略很可能脱离企业未来的实际情况,使得企业员工特别是基层员工对战略难以充分理解,严重影响了战略的执行力。另一方面,我国建筑企业的传统观念更多地认为人员仅仅是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生产工具,这使得企业在人才的培养、使用、绩效考核和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均存在很多问题,使得企业战略的实施受到严重的阻力。
3.2.4组织架构与战略实施不协调
与战略适应的组织架构是保证企业战略顺利实施的重要手段与工具,而目前我国相当多的建筑企业对企业的战略发展缺少充分的考虑和要求,企业内决策职能与经营职能缺少分工,限制了战略管理的研究和实施。相当多的建筑企业试图在旧有组织结构上进行新战略的实施,当企业组织规模、经营领域、产品种类、市场范围发生改变后就会带来很多问题,使战略不能顺利实施。
篇9
摘 要 企业战略管理是企业着眼长远计划,为生存和发展而做出的具有全局性的方案或谋划,是一系列战略性决策的结果和制订长期计划的依据,体现企业的经营思想,是保证企业走向兴盛的生命力。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企业战略管理的不断加强将提高我国企业的竞争能力。本文首先阐述了企业战略管理的内涵,然后在分析目前我国企业战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 企业战略管理 问题 对策
一、企业战略管理的内涵
在管理学中,企业战略管理是指各企业在宏观层次上通过分析、预测、规划以及控制等手段,充分利用本企业的人、财、物等资源基础上,以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一种科学管理体系。当今世界已进入新经济时代,企业战略管理也变化为一种全新的竞争战略理念,呈现出了新的时代特点,即企业的战略环境处于全球化与知识化,经营环境变化为外部的国际化和内部的知识化;而且,新经济时代战略格局也呈现出竞争与合作的特征,它强调竞争中存在彼此和合作的可能性。因此,企业战略管理不再是简单地消除或者回避竞争,而是要在共赢的基础上共同谋求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发展的背景下,加强企业的战略管理对于提高我国企业的竞争能力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二、我国企业战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战略管理呆板、缺乏创新
我国已经加入了WTO,国内外的企业同处于整个国际市场,实施国际化战略管理是我国企业的当务之急,但是相当数量的企业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因此,在现代商场上屡屡受到挫折。然而,即使一些企业意识到了战略管理对企业的重要性,但实施起来非常的机械,难以做到随机应变。同时,企业战略管理是一种以思想创新为特征的管理,它要求企业负责人必须具备创新能力,但是现在我国相当多的企业没有创新的意识 ,也没有具备创新的能力和水平。
2.企业战略管理重局部性而轻整体性,系统整合性差
企业战略管理最明显的特征是全局性,它所管理的和追求的是企业的总体活动和总体效果。局部活动虽然也是这种管理的一部分,但是它只是作为总体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我国当前很多企业的战略管理普遍存在着企业战略协调性和整合性差的问题,突出表现在门户之见严重、协调难度大,以至企业高层管理者不得不花费大量精力来协调各方的关系,造成战略管理的不和谐乃至失调,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管理效果。
3.企业战略管理缺少特色
企业战略是企业为谋求和维持竞争优势以求得长期发展和生存,在对内部优势与劣势和外部机会与威胁分析的基础上,对企业的发展目标、达成目标的途径和手段进行的总体规划。不同行业的企业、同一企业的不同发展时期因其环境的差异,企业战略也会不同。因此,如果一个企业在战略管理中只会照搬,而不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那只会把企业带入困境。目前我国相当数量的企业并没有依据自身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来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战略,而只是简单地照抄仿效照。
4.企业领导者素质较低
一是企业领导者过分依赖过去的经验,前瞻性和创新性不强。尤其在战略制定上过度依赖成功经验,无法对竞争环境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难以从可持续发展和现代企业管理的角度来研究企业的发展和长期生存问题。二是领导者的战略管理理念淡薄,把过多的精力放在日常经营管理上,不了解战略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研究方法,忽视了对公司长远发展和深层次问题的研究。三是领导者对战略规划缺乏系统思考以及措施保证,以至实施效果参差不齐。
三、完善我国企业战略管理的对策
1.建立一套高效、准确、灵敏的信息情报系统
企业战略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比如市场开拓、科技开发和商品供求等方面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每个具有发展战略眼光的现代企业经营者都应当“站在行业的高度做企业”,企业应当拓展从事的行业资讯空间,领略软件资源带来的无穷魅力,建立属于自己的行业信息平台,汇聚信息、积聚资源、搭建合作平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企业创造超前的、崭新的利润空间。这些工作可以有效消除企业战略管理呆板的现状。
2.建立恰当的企业组织结构
在设计企业组织结构时,应当围绕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方式来确定各个层级的管理跨距,以加强企业的系统整合性。另外,适当的管理跨距并没有特定的法则,一般是3到15人,可以根据管理层级的不同、人员素质、职务内容及企业文化等因素来界定。在设计组织结构过程中,还要充分的考虑企业各部门顺利完成目标的可能性,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合作协调性、权责明确性、各自分工的平衡性、企业成长的效率性和稳定性、企业指挥的统一性和企业的持续成长性等。通过重新设计企业的战略管理组织结构,确定各部门的管理职责,改变权责不对等和指挥混乱的现状,以提高企业管理效率。
3.强化企业管理制度特色建设,消除片面认识
依据企业的自身特点,建立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制度。企业战略管理制度是一个综合性战略管理体系,涉及到战略制定的方式方法,战略的层次, 战略管理组织,以及战略形成的过程和程序步骤等。企业战略管理制度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公司的经营目标。
4.加强企业领导者素质的培训力度
针对企业领导者素质偏低的问题,各个部门、各个地方应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来对企业的领导者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企业可以聘请高等学校的专家教授、成功的中外企业家来对企业领导者培训有关战略管理的基本常识和典型案例。通过培训,企业领导者应尽可能多的了解战略管理,至少懂得战略管理是企业思想创新的产物,它将随着环境、人员和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同时,教育部门也应当在高等学校开设企业战略管理的有关课程,培养我国未来的企业家,这将对我国广大企业未来的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焦跃华.论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思想与方法.会计研究.2006(2).
[2]陈传明.企业战略调整的路径依赖特征及其超越.管理世界.2007.
[3]何瑛.现代企业实施战略成本管理探讨.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6).
篇10
[关键词]战略管理范式;动态竞争理论;竞争互动
[中图分类号] F270.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9)01-0038-04
一、战略管理范式的]进
自Andrews、Chandler 以及Ansoff等人运用战略思维将企业作为整体进行系统研究以来,战略管理的研究范式获得了极大的发展。Andrews定义“战略”为企业所能做的(组织的优势与劣势)与在环境中能够做的(环境的机会与威胁)两者之间的适配程度;Porter则指出战略管理研究的重点在于解释企业如何达成并维持竞争优势。]化至今,战略管理领域出现了多样化的分析观点,其中包括了产业经济理论、认知理论、博弈论、交易成本理论、社会学理论、市场导向、资源基础观点以及动态能力方法。尽管并不存在一个观点或方法可以完全解释所有企业的竞争优势,但通过各种观点的碰撞以及学者持续的研究,我们可以从中梳理出企业维持持续性竞争优势的逻辑,并阐明战略管理范式的]进趋势。
Porter竞争优势理论的分析框架强调“企业与环境的联系”以及在市场中拥有的具有吸引力的“定位”,更侧重于一种“由外而内”的观点,即企业战略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其中,外部环境的“产品――市场分析”则是战略制定的基础,企业内部因素只是决策时附带考虑的因素;而这也引起了普遍的质疑,尤其在企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产业发展环境下,藉由定位所产生的优势只能是暂时的。随着环境不确定性的增强,战略的制定往往无法适应外部环境面的变动,也使战略侧重于企业外部定位的观点受到极大的限制。
Grant(1991)认为产业层面的战略分析忽略了企业战略与企业内部的资源、技术之间的连接,认为企业内部所拥有的资产或能力,才是持续性竞争优势的主要原因[1]。Wernerfelt(1984)则正式提出了“资源基础观点”,认为企业优势来源于企业所拥有的资源数量、质量和使用效率,而不在于外部的环境因素[2]。
资源基础理论将企业的战略管理建立在“异质性”假设的基础之上,认为企业获得超额利润的源泉是拥有独特、价值性、稀缺性和非流动的资源;异质性资源难以在企业之间自由流动,也难以用其他资源替代,因此,企业内部资源条件(尤其是那些具有战略性资产特性的企业资源)决定了企业的竞争地位,是企业盈利能力差异的重要原因。企业是实体资源与无形资产及能力的集合,没有两家企业拥有相同的经验、取得相同的资产与技术或是建立了相似的组织文化,其中,“资源”是由企业所控制或拥有的可得要素,而“能力”则是企业部署资源的能量。在资源基础观点的思维逻辑下,企业所拥有的专属资产与能力成为竞争优势的源泉,企业的战略管理便是如何比竞争者更有效地选择、累积符合战略取向的能力与资源。与Porter竞争优势理论所采取的“由外而内”分析方法相比较,资源基础观点则遵循了一种“由内而外”的思维逻辑。但其对企业内部因素的关注仍无法充分解释企业在快速与无法预测的环境变动下的竞争动态。在快速变化以及复杂性的市场环境中,资源基础观点所强调的长期竞争优势是不切实际的,而且忽略了“时机”的策略性意义。此外,Eisenhardt and Martin(2000)则指出。资源基础观点对企业战略管理的实践而言仍是模糊的,其并没有清楚地阐述究竟何种机制、何种资源能达成持续性的竞争优势[3]。这与资源基础观点忽略过程动态性的研究取向分不开的,因而促成了战略管理理论转向了动态能力观点。
根据Teece et al.(1997)的定义,动态能力是企业整合、建立及重新配置内部与外部能力来满足快速变动环境的能力[4]。这将企业的战略管理研究置于能力的过程动态性基础之上,即在激烈变动的外部环境下,企业应不断更新自身的能力以配合与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动。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动态能力观点延续了资源基础观点对企业“内部”因素的关注,同样遵循了“由内而外”的思维逻辑;但与资源基础观点所不同的,动态能力强调企业内部因素与企业外部环境的配适度,并以一种动态的观念指明企业竞争优势形成与发展,其最终更超越了“由内而外”的思维逻辑,而将“内外之间的互动”作为企业战略管理的切入点。从战略管理理论范式的]化来看,动态能力观点则将竞争优势理论侧重的“由外及内”与资源基础观点强调的“由内而外”整合在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之中,将外部环境的变动趋势与企业内部资源或能力的]进过程连接在一起,从而为激烈变动的环境下企业的战略适应性以及持续竞争优势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战略思维模式。
基于对“程序”、“位置”与“路径”层面互动的阐述,动态能力观点将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与发展置于一个动态的过程之中进行考察,更好地反映出企业策略行为与竞争优势的动态]化轨迹,使我们能够在一个快速变动的环境中,更好地把握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与可持续发展。从动态能力观点来看,战略体现为内部环境与外部资源的互动过程,体现为短期的策略行为与长期的战略行为之间的互动,这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适应动态竞争格局制定企业发展战略的思维模式。
二、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动态竞争理论
从战略管理范式的]进过程来看,上述范式并非是一个非此即彼的关系。竞争优势理论侧重于产业的外部环境分析,指明企业竞争优势的战略基础(某种程度上类似于对“程序”的分析);资源基础理论侧重于企业内部资源与能力的分析,阐述企业能够获取何种竞争优势(类似于对“位置”的分析);而动态能力观点则强调动态基础上产业]化与企业能力培育之间的互动(引入动态的“路径”概念),探讨企业如何在激烈变动的外部环境中增强能力的适应性(强调“程序”、“位置”与“路径”间的互动),并在战略的不断调整过程中实现可持续的竞争优势。根据这一]化逻辑,当我们考虑到产业并非企业的简单组合(产业的]化是由一系列的企业竞争行为引发的)时,企业间的竞争互动必然成为战略管理研究的一个方向,而这也正是动态竞争理论所倡导的研究取向。
动态竞争理论延续了动态能力观点“战略是动态的”的论断,认为企业所采取的竞争行为会引起其他参与竞争的企业一系列的回应行为,企业竞争互动的过程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型构出产业]化的轨迹。因此,动态竞争理论将战略研究的重点转向企业间的竞争互动行为分析,主张从竞争行为的视角研究企业的发展战略,其认为战略是一系列竞争行为的集合,这些行为包括并购、进入新市场、新行业、合作联盟、降低价格、提高价格、推出新产品等;而企业要有效发挥战略的整体效率,则必须将其转化为大量优质的竞争行动并且有效地加以执行。在激烈变动的竞争(或称作“动态竞争”)环境下,企业竞争行为的适应性与连续性对其整体的战略管理的效率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动态竞争理论强调企业的战略管理往往面临着一个动态竞争的市场环境。这种动态竞争具有以下主要特征:①动态竞争是以高强度和高速度的竞争为表征的,其中每一个竞争对手都不断地建立竞争优势,并削弱对手的竞争优势;②竞争对手之间的战略互动构成了动态竞争的重要特征,竞争互动则成为企业竞争战略的决定因素;③任何企业的先动战略优势往往只是暂时的,都有可能被竞争对手的反击行动所消减;任何竞争优势都是暂时的,而不是可以长期保持的;④竞争战略的有效性不仅取决于对时机的选择,更主要的是预测竞争对手反应和改变需求或者竞争规则的能力。
在动态竞争的环境下,动态竞争理论基于竞争互动的视角将战略管理细分为一系列策略行为的连续组合,因而表现出与传统战略理论相区别的两大特征:一是注重企业战略管理过程中的行为特征;二是强调企业战略管理过程中互动的动态特征。
(1)对竞争行为的关注。竞争行为是企业为了获得或保持竞争优势而实施的企业行为。从先行进入者的角度来看,其往往能够获得与客户或(与)供应商的合约捆绑、专利与牌照、学习曲线、品牌领先等先发优势,而对跟随者而言,其将更多地从模仿创新、市场拓展等方面获得后发优势。针对跟随者的模仿竞争行为基础上的反击,先行进入者必须持续地发展其优势,并采取一系列的竞争行为进行“卡位”:提高竞争对手进入的障碍、不断发展新的竞争优势。在这一(追随者)模仿与(先行进入者)阻碍模仿的动态过程之中,竞争行为构成了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因素。
(2)强调竞争行为的互动性。企业间竞争战略的互动性不仅仅体现于追随者与先行进入者之间竞争行为的对应性,同时也表现为企业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战略合作行为。一方面,“竞争的显著特征就是,企业是相互影响的……,一个企业竞争行动的结果依赖于另一个企业的反应。”因此,基于动态竞争的战略管理就是要研究企业竞争行动中的两个基本方面,即“进攻”与“回应”;而这种进攻与回应的连续对应性则反映了企业竞争行为的互动性,在战略管理的实践中,企业必须时刻关注其他相关企业(特别是竞争对手)的行为,并且适时根据其他企业的竞争行为制定并实施本企业的策略。另一方面,产业的]化与企业的发展均存在着阶段性或周期性的特征。结合产业的生命周期特征以及Greiner, L.E.(1998)关于企业]化过程中危机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来看,企业的发展与产业的]化存在着阶段上的高度一致性,企业的战略管理必须根据产业的]化与企业自身的发展阶段而作出适应性的竞争行为[5];而在动态的竞争互动过程中,通过合作推动产业的成长以及市场的拓展与深化同样构成了企业重要的策略,尤其是在产业成长阶段或存在产业发展危机的时期,企业间的合作能够极大地推动或拓宽产业发展的空间,从而为企业通过盈利模式的重建实现快速成长、摆脱危机奠定增量基础。
三、动态竞争环境下的战略特征及其框架
在Brandenburger and Nalebuff(1996)看来,动态竞争环境下企业的战略管理是一种特殊的博弈过程,企业间的竞争互动是实现双赢的非零和博弈过程[6]。强调合作的重要性,能够有效克服传统企业战略过分强调竞争的弊端,为企业战略管理注入新的思维;利用博弈理论与方法来制定企业的竞争战略,则强调了战略制定的互动性和系统性,为企业的战略管理提供了新的分析工具。
1.战略的互动性
动态竞争理论通过竞争行为进攻与回应的博弈分析突出了企业战略管理过程中的互动性;准确预测、把握竞争对手的策略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的基础。预测竞争对手的策略,一是要辨识竞争信号(如竞争对手进行的市场测试、改变市场策略或进行某些特别行为等)来判断竞争对手未来发展的战略轨迹;二是根据Porter的五力分析框架,了解竞争者以往的行为,把握其根据优劣势可能采取的策略,并判断潜在竞争者的可能战略取向,从而确定竞争者的潜在竞争行为;三是对产业]化与市场区隔特征进行分析,确认产业与市场发展过程中的潜在机会,藉以预测竞争者可以采取的策略及其潜在优势;四是通过分析影响客户和其他相关人员行为的社会、文化、政策、法律和科技的力量和趋势,以确认环境变化可能给竞争对手带来的机会及其相应的策略。只有辨识了竞争对手可能实施的策略,洞悉其可能进入某一特定市场领域的意图,企业才能相应地采取对应性的策略,在对手竞争行为未达到实际策略效果之前,化解或避免其竞争行为可能对企业带来的损失。
2.战略的层次性
王永贵(2003)指出,在当前的超强竞争时代,企业之间的对抗已经超越了传统的产品与产品之间的竞争,表现出明显的层次性,即在任一时刻企业之间的竞争都是层次展开的。王永贵将企业的竞争优势分为由内而外的四个层次,即基于战略逻辑与企业远景的竞争优势、基于战略资源与核心能力的竞争优势、基于价值链管理的竞争优势以及基于产品与市场细分的竞争优势。企业的竞争活动是在这四个层次上同时展开的,每一层次的竞争优势及其相对应的战略行为都有其独特的内容,而且彼此之间存在着内在一致的联系性[7]。因此,为了对企业在每个层次的进攻或回应的策略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企业必须分别在这四个层次上同时构造出一定的竞争优势;企业各个层次上的竞争优势的发挥都要通过产品―市场层次竞争行为的有效性加以衡量,企业则必须持续不断地把深层次的竞争优势逐层向外推进,使之并转化成相邻外部层次的竞争优势,并为该层次的竞争行为提供支撑。在动态竞争环境下,企业的整体竞争优势是每一个层次竞争优势的综合。这也意味着在制定战略时,企业需要在每一个层次上作出一组战略(或策略)选择,而战略的总体方向和具体内容则体现在这些选择之中。
3.战略的合作性
企业基于合作的战略管理取向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传统战略管理理论强调的企业与相关客户、供应商间的合作关系;二是企业与竞争者之间基于竞争的战略合作。Brandenburger and Nalebuff(1996)的合作竞争理论阐述了战略管理的逻辑思维:绘制价值链确定所有博弈参与者的竞争合作关系实施PARTS战略来改变博弈分析和比较各种博弈结果确定合作竞争战略扩大发展机会、实现共赢[6]。企业战略管理的基础是不断创造让客户满足的产品与服务,与客户(以及供应商)保持持续稳定的合作关系,有利于企业基于创新的战略管理实践;而在动态竞争环境下,企业与竞争者之间往往面临着同样的战略逻辑与发展远景,产业的成长构成了企业与竞争者共同的市场拓展与机会创造基础,这也意味着企业与竞争者之间不仅需要面对现有的产业发展情势(即静态的产业发展空间),通过竞争获取各自在产业或市场上的位置,而且也需要面对共同的产业]化或变革趋势(即动态的产业发展空间),通过合作推动产业的成长,扩大彼此之间共同的市场发展空间,实现产业快速成长基础上的战略双赢。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动态竞争理论的战略管理思维不仅整合了企业基于价值链基础的互动合作,而且在产业成长的基础上拓宽了企业基于合作的竞争战略范畴;这种基于非零和博弈基础上的竞争与合作之间的互动,既是合作基础上的竞争,也是竞争基础上的合作。
4.战略的柔性
王迎军、王永贵(2000)将战略柔性视作动态竞争环境下营造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维度[8]。战略柔性是组织为了达到控制自己命运的目标而与内部和外部环境进行互动,从而持续地塑造环境或进行调整并作出快速反应的能力。在动态竞争环境下,竞争环境中持续发生的、不可预测的变化要求企业整体战略能够作出快速的根本性调整;而企业中诸如战略逻辑、战略意图(企业远景)、管理过程等要素却往往存在着惯例的路径依赖,其变化通常需要较长的动态反应时间,再加上战略逻辑(或远景目标)与战略路径之间存在着的因果模糊性将极大地制约着企业战略的环境适应性调整速度及其进攻―回应能力。因此,增强战略的柔性将成为动态竞争环境下企业战略管理的关键;保持和培育战略柔性有助于企业更灵活、更有效地应付动态竞争环境的高度不确定性,使组织保持足够自由行动的能力,降低组织的迷失程度。根据王迎军、王永贵(2000)的分析,战略柔性取决于构成企业各系统要素的资源柔性以及管理人员在运用资源时的协调柔性。①资源柔性,即构成企业系统的所有相关资产存量和流量保持一定的柔性,其包括资产的有效使用范围、资产移作它用所需的时间和发生的成本。保持资源的柔性有助于克服动态反应时间的系统效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战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导致因果模糊性的局限性。②协调柔性,即企业系统中的管理者及其他人员通过重新确定资源的分配方向、重新构造和重新配置资源等途径,对把柔性资源应用到各种新的战略用途的活动进行协调的能力[8]。由于企业各系统要素是相互依赖的,一个系统要素能实现的柔性依赖于其它要素所能实现的柔性,因此协调柔性对于企业在动态竞争环境下柔性资源的有效应用显得至关重要[9][10]。
因此,从竞争互动的观点来看,动态竞争环境下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形成与发展不仅仅取决于战略逻辑(远景目标)基础上的战略行为,而且也取决于一系列进攻与回应的策略行为,企业之间的竞争互动构成了动态竞争环境下企业维持与提高动态竞争能力的基本战略取向(见图1)。
图1、动态环境下的战略分析框架
[参考文献]
[1]Grant, R. M., Prospering in Dynamically-competitive Environments: Organizational Capability as Knowledge Integration[J]. Organization Science, 1996,7(4):375-387.
[2]Wernerfelt B. A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4,5(2):171-180.
[3]Eisenhardt, K. and J. Martin. Dynamic Capability: What are they?[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0,21:1105-1121.
[4]Teece, D. J., G. Pisano and A. Shuen.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7, 18:509-533.
[5]Greiner, L.E. Evolution and revolution as organizations grow[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8,76 (3): 55-67.
[6]Adam M. Brandenburger and Barry J. Nalebuff. Co-opetition[M]. New York: Doubleday ,1996.
[7]王永贵.战略柔性与企业高成长[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3.
[8]王迎军,王永贵.动态环境下营造竞争优势的关键维度――基于 资源的“战略柔性”透视[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0,(7): 2-12;(8):23-25.
[9]秦 剑,王迎军.动态竞争:综述、概念框架与研究建议[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8,(2):38-39.
[10]于畅海,张岩,王迎军.超越竞争还是超强竞争[J].科学学与科 学技术管理,2008,(6):148-151.
An Analysis on the Pattern of Strategic Management under Dynamic Competition
Chen Jie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hangzhou213022, China)
- 上一篇:美术与传统文化
- 下一篇:统计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企业盈利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