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内容范文

时间:2023-07-07 17:34: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内容

篇1

摘 要: 学前教育是高职院校开设的重要专业之一其为提高我国学前教育质量、呵护儿童茁壮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从高职院校教学现状分析,一些高职学生表现出职业责任淡薄、劳动意识缺失的特征。结合新时期高职院校办学目标,进一步结合专业,开展高职生劳动教育课程已经成了当前的重点教学任务。本文从高职院校教学特点出发,结合学前教学专业教学实际情况,对基于职业素养的高职学生劳动教育课程进行探究。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学前教育 劳动教育课程

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技术型应用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同时社会岗位对人才的劳动素质提出较高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在让学生掌握技能的同时,需要拥有更高的劳动素养。学前教育是高职院校开设的重要专业之一,其为提高我国学前教育质量,呵护儿童茁壮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劳动素质作为高职院校学前专业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内容,其现状还有待改进。

一、一些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劳动课程教学现状

1.一些学生责任意识淡薄

由于学校、社会、家庭不同程度地忽视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使得现阶段学生劳动能力下降,责任意识淡薄。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暴露出岗位适应能力弱、岗位责任意识淡薄等问题。当代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受到父母的溺爱,在日常生活中缺乏相应的锻炼,表现出生活自理能力弱的特点。另外,在当前高职学生生活环境中,由于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给大学生生活提供了大便利,但同时滋生了学生的懒惰思想,例如:食堂就餐基本实行餐厅花管理,学生吃完东西直接把餐盘往餐盘回收处一放就走人。加上受到偏颇教育观念的影响,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了一种重视专业技能课程、轻视劳动品质培养的教学格局,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劳动素质的培养和发展。具体表现为一些学生不喜欢劳动,轻视体力劳动,把专业技能、文凭获得作为奋斗的唯一目标和最终追求,甚至厌恶和逃避劳动,缺乏对劳动人民的情感,不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等等。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学生都认为劳动是很辛苦的,近48%的人不喜欢劳动或拒绝劳动,部分学生不喜欢劳动甚至厌恶劳动,看不起清洁工人或劳动的学生。刚毕业的一些高职学生找工作,在选择企业的时候不是以单位发展前途适不适合自己为标准,而是以“工作越清闲越好,工资待遇越高越好”为标准。“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不劳而获可耻”的劳动观念正面临挑战。

2.劳动教育课程教学成果不佳

劳动教育课程教学成果不佳的原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呈现出重视专业技能课程、轻视劳动品质培养的教学格局,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高职劳动教育课程中,学生学习态度往往消极散漫,认为劳动教育课程没有意义;甚至一些教师未对劳动教育课程加以重视,认为劳动教育课程可有可无。二是教学体系存在缺陷,教学内容单一,没有融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教育方式过多靠学生在扫地、擦窗户中领悟。对于这种简单乏味的劳动教育课程,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丧失热情,更谈不上从参与中获得劳动素养。据问卷调查统计,69.8%的学生认为目前开设的劳动课程内容形式都过于单一,不能起到劳动教育的作用;50.2%的学生对目前开设的劳动课程的教学方式感到不太满意;58.6%的学生希望劳动课程内容向更丰富有趣的方向发展。甚至在部分高职院校中,将劳动教育课程等同为岗位实践,安排学生进行一些基础操作,这种单调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设置使得高职劳动教育课程枯燥无味,长期发展下去难免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三是劳动教育课程管理体系尚未健全。高职劳动教育课程分为理论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其更倾向于实践教学。然而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实践较短,相关的管理制度、实践体系还不够完善,校企合作项目不足,使得很多劳动实践教学课程难以开展。

二、基于职业素养的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劳动教育课程教学探究――以贵阳幼高专为例

1.强化师生对于高职劳动教育课程重要性的认识

当前高职院校劳动素质培养的相关内容较为匮乏,劳动素质在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学过程中]有占有一席之地,被排斥在课程体系之外,关于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教育、劳动精神的教育则是散落于各门课程教学之中,泛泛而谈,内容甚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加强劳动观点和劳动技能的教育,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和内容。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把劳动教育列入教学计划,逐步做到制度化、系列化。”贵阳幼高专按照要求,把劳动素质培养纳入教学教育计划,并把其作为一门必修课进行考核。规定学生在每年必须修够一定学时的劳动课学分,劳动课程与其他课程一样成为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

贵阳幼高专开展高职劳动教育课程首先让师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劳动教育课程的重要性,做好这一点工作,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出发。教师要拟订相应的劳动课程教学计划,以具体教学目标的形式量化劳动教育课程教学。教务处制定相应的奖励制度,对于完成教学任务较好的教师给予奖励,以激励教师切实开展好劳动教育课程相关教学工作。对于学生而言,需要培养其责任意识,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职业发展未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向学生阐明劳动教育课程的重要性。

2.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并不是任何劳动都能教育人,只有那些按照教育原则组织的、作为教育过程总的体系的一部分的劳动才有教育意义。贵阳幼高专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从两个方面考虑,即劳动教育课程教学体系和管理体系。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而言,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规划为两个部分――共同劳动课程教育部分和专业劳动课程教育部分。贵阳幼高专共同劳动教育部分安排学生参加学校的勤工俭学、社会活动(调查、志愿者等),通过这些公共劳动教育,强化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在校生平均每学期要以分散或集中方式参加劳动课程学习,有专门的课程表、有专门的机构、有指导教师、有相关配套的规章制度,并以必修课学分制进行规范。专业劳动课程教育部分充分考虑到学前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坚持以实践为主,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延伸到劳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专业劳动教育课程开始之初,教师规划好专业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方案,以现场感受(组织学生定期参观幼儿园,与幼儿亲密接触,感受其日后的工作环境)、教育模拟(教师模拟幼儿环境,学生客串幼儿角色、家长角色等,锻炼学生的知识迁移应用能力)为主,让学生了解幼儿园各年龄段教学班的全日教学活动内容及幼儿园的工作性质与过程。完善劳动教育课程评价制度,增加劳动教育课程所占学分比重,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完善课程管理体系将劳动课程纳入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范畴,不断完善校企合作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劳动实践机会。同时,在劳动实践过程中,校方构建一套科学完善的管理体系,明确相关人员的管理责任,督促其履行好管理义务,保障劳动教育课程的安全性。

3.加大对劳动教育课程的投入力度

高职劳动教育是提高高职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为了保障相关教学工作的稳定开展,贵阳幼高专提高对劳动教育课程的重视程度,加大对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学投入。学校相继建立蒙台梭利教学、儿童阅读等多个实训中心,建立系统、全面的操作平台,模拟相关专业的岗位操作模式,组织学习在实训平台上进行劳动实践。劳动教育是关系到学生就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拥有教学必需的软硬件设施),才能保障劳动教育课程教学取得显著教学成果。

综上,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劳动教育课程对于学生职业素养、职业技能的培养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劳动教育必须结合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和学生实际情况,紧密围绕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目标,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对劳动的重视程度,加强其劳动技能的培养,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适合高职教育特点的劳动素质培养的新方式、新方法,才能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培养出真正德才兼备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篇2

——进贤县张公镇中心学校

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劳动教育必不可少,发展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动实践意义重大。为此,我校在县教体局和镇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把劳动课程纳入校本科研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以场地建设为载体,认真实施劳动教育,具体做法是:

一、多招并举,建立劳动实践场所

1、以校园土地资源为依托,搭建学生劳动平台。

近年来,我们对全镇各校的校园空地进行调查丈量并有效地整合,组织师生开垦利用,有的种起了蔬菜,有的种起了花生。有的栽种了果树,各个学校利用劳动课及课余时间进行实践,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使学校创收增收,为学校办学起到积极的辅助作用。

2、以校外农业企业相联系,建立劳动合作关系。

为更好地拓展户外劳动场所,让广大学生有更好的劳动实践机会,我们通过镇政府搭桥牵线,与学校周边两大农业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让企业生产基地成为我校师生劳动实践的场所。一是与张公镇生态葡萄园进行合作,定期组织学生为他们剪枝、打叶、扫地块、摘葡萄、打包包装。二是与红壤研究所的农业场进行合作,我们派师生学习他们企业的劳动技术,然后按照企业的要求和布置,为他们的茶场摘茶叶,洗茶叶;为桔场培土、摘桔、过秤、包装,为杨梅场除草、摘梅。

3、争取当地政府支持,开辟新型劳动场所。

近日里,我们通过努力争取,得到了镇党委及当地群众的大力支持,镇领导为发展学生劳动实践场所,从张庙学校围墙外划拨了三亩土地供我校师生建设蔬菜基地,指派了附近农民为我们作技术指导并帮助我们翻耕土地,这一项目的实施对增进我校师生的劳动实践,改善我校师生生活将有着重大意义。

二、以劳辅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

为更好地增进学生的劳动实践效果,有效地发挥劳动实践的教育作用,使这一工作常态化,持续化,我校一方面成立了“学校劳动实践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副校长任副组长,下设劳动教研组和学科组,分班级依场地划出劳动片区,各片区指定责任人和指导老师。另一方面设立了劳动实践评价机制和实践经费保障机制,制订了《劳动奖惩办法》、《劳动安全制度》、《劳动课程岗位职责》,要求做到“工作有计划,阶段有总结,过程有记载,活动有安排”。

2、加强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发展。

劳动课程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课程的设计与管理,应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力求达到以劳育德,以劳启智,以劳健体,以劳取乐,以劳益美的综合教育效果。为此,我们要求每一位教师要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对每一次实践要精心设制,认真安排,严格实施。一是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正确的劳动观念,让学生在劳动中欣赏劳动的成果,感悟劳动的伟大,认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义,在劳动中培养勤奋,陶冶情操,感受光荣。二是要从教育为农的高度出发,培养学生的实用技术,同时要结合其他课程的教学实践,启迪学生的灵感和智慧,增长学生的知识;三是要充分发挥劳动课的运动功能,把握劳逸结合,劳思结合的规律,达到让学生强身健体的效果;四是在劳动中培养学生的快乐情趣,让学生在劳动的成功中享受快乐,在劳动的果实里品尝喜悦;五是要在劳动实践中设计曲线美、形象美、节奏美、成功美的动态情形,从而增进学生“美”的认识。

篇3

社会的发展需要具备各方面能力的现代化四有新人。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中生存,自理能力是尤为重要的,它贯穿着人的一生,是生活的基础。

然而,新一代独生子女由于受家庭几代人的宠爱,自理能力的匮乏也是显而易见的。例如近几年出现的中学生家长陪读现象,大学生人才招聘家长陪聘现象,足以说明新一代独生子女自理能力的薄弱。即便是在农村,独生子女们的自理能力也同样的缺乏。我校的升旗手中就有不少学生一开始不会系国旗,有时候系好了又掉下来的情况也发生过几次,有的小学生不会削铅笔,有的小学生书包不会整理……至于洗衣做饭,那可真是寥寥无几了。

一、 小学生应该具备的自理能力。

自理能力包括三个方面内容:生活自理能力、学习自理能力、社交自理能力。本文所讲的自理能力主要是生活自理能力,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的能力。简单的说就是自我服务,自己照顾自己,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

小学生到底应该具备哪些自理能力!《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二条是这样写的“尊敬父母,关心父母身体健康,主动为家庭做力所能及的事。”第九条规定“衣着整洁,经常洗澡,勤剪指甲,勤洗头,早晚刷牙,饭前便后要洗手。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衣物用品摆放整齐,学会收拾房间、洗衣服、洗餐具等家务劳动。”从《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可以看出,小学生的自理能力主要是指:自我服务性劳动,家庭生活服务性劳动。自我服务性劳动包括:梳头,洗脸,洗脚,洗澡,穿衣、裤,系红领巾,剪指甲,整理书包,刨铅笔,包书皮,铺床单,叠被子,折衣物等;家庭生活服务性劳动主要包括:扫地,拖地,擦桌、椅、柜,洗衣,洗锅、碗、盆,择菜、切菜,削果皮,烧开水,煮面,煮小菜、汤等。

二、小学生自理能力现状。

通过对本校学生网络调查、个别调查,对其他学校小学生通过上网浏览了解,笔者认识到当前农村小学生的自理能力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

1、 学生不爱劳动,怕脏、怕累。

低年级中大多数学生不能独立完成自我服务性劳动,往往是在家长的帮助下完成的;有的学生真的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有的学生上学迟到不找自己的原因,往往埋怨家长,甚至索性发脾气;经常进行家庭服务性劳动的学生不到10%。

2、祖辈对孩子宠爱变溺爱,捧在手里、含在嘴里。

现在孩子的家长大多受过初中以上教育,对孩子的教育有一定的正确认识,也有较正确的教育孩子的理念,但是祖辈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他们往往对孩子更加溺爱,对孩子护短,更别说是让孩子自己做事了。有的时候还出现家长教育孩子,爷爷奶奶训斥爸爸妈妈的现象。

3、学校教育偏重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教育,忽视了学生的劳动教育。

学校教育是学生接受劳动教育,形成自理能力不可缺少的因素。然而,一些活动课,实践课成了自习课、语数课的情况屡有发生,学生失去了活动与实践的机会;有的老师以劳动为惩罚,致使学生对劳动产生厌恶。

三、对提高小学生自理能力的建议。

篇4

社会的发展需要具备各方面能力的现代化四有新人。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中生存,自理能力是尤为重要的,它贯穿着人的一生,是生活的基础。

然而,新一代独生子女由于受家庭几代人的宠爱,自理能力的匮乏也是显而易见的。例如近几年出现的中学生家长陪读现象,大学生人才招聘家长陪聘现象,足以说明新一代独生子女自理能力的薄弱。即便是在农村,独生子女们的自理能力也同样的缺乏。我校的升旗手中就有不少学生一开始不会系国旗,有时候系好了又掉下来的情况也发生过几次,有的小学生不会削铅笔,有的小学生书包不会整理……至于洗衣做饭,那可真是寥寥无几了。

一、小学生应该具备的自理能力

自理能力包括三个方面内容:生活自理能力、学习自理能力、社交自理能力。本文所讲的自理能力主要是生活自理能力,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的能力。简单的说就是自我服务,自己照顾自己,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

小学生到底应该具备哪些自理能力!《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二条是这样写的“尊敬父母,关心父母身体健康,主动为家庭做力所能及的事。”第九条规定“衣着整洁,经常洗澡,勤剪指甲,勤洗头,早晚刷牙,饭前便后要洗手。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衣物用品摆放整齐,学会收拾房间、洗衣服、洗餐具等家务劳动。”从《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可以看出,小学生的自理能力主要是指:自我服务性劳动,家庭生活服务性劳动。自我服务性劳动包括:梳头,洗脸,洗脚,洗澡,穿衣、裤,系红领巾,剪指甲,整理书包,刨铅笔,包书皮,铺床单,叠被子,折衣物等;家庭生活服务性劳动主要包括:扫地,拖地,擦桌、椅、柜,洗衣,洗锅、碗、盆,择菜、切菜,削果皮,烧开水,煮面,煮小菜、汤等。

二、小学生自理能力现状

通过对本校学生网络调查、个别调查,对其他学校小学生通过上网浏览了解,笔者认识到当前农村小学生的自理能力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

1、学生不爱劳动,怕脏、怕累。

低年级中大多数学生不能独立完成自我服务性劳动,往往是在家长的帮助下完成的;有的学生真的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有的学生上学迟到不找自己的原因,往往埋怨家长,甚至索性发脾气;经常进行家庭服务性劳动的学生不到10%。

2、祖辈对孩子宠爱变溺爱,捧在手里、含在嘴里。

现在孩子的家长大多受过初中以上教育,对孩子的教育有一定的正确认识,也有较正确的教育孩子的理念,但是祖辈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他们往往对孩子更加溺爱,对孩子护短,更别说是让孩子自己做事了。有的时候还出现家长教育孩子,爷爷奶奶训斥爸爸妈妈的现象。

3、学校教育偏重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教育,忽视了学生的劳动教育。

学校教育是学生接受劳动教育,形成自理能力不可缺少的因素。然而,一些活动课,实践课成了自习课、语数课的情况屡有发生,学生失去了活动与实践的机会;有的老师以劳动为惩罚,致使学生对劳动产生厌恶。

三、对提高小学生自理能力的建议

1、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劳动兴趣。

综合实践活动、少先队活动都是队员们喜爱的活动形式,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活动来训练和培养队员的自理能力。如“我是小主人”,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做一些简单的班务劳动;“我是小帮手”,在家长的指导下,练习并学会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我是小大人”,在师长的指导下,学会一些简单的自我服务内容。还可以根据低年级的队员上进心强的特点,设计一些竞赛:整理书包比赛,系鞋带比赛等。

2、加强家校联系,更新家长育儿理念。

爷爷、奶奶和父母不管怎样爱孩子,宠爱、溺爱,总之他们对孩子都很关心。这是教师、家长相同的地方,我们要从为孩子的将来为出发点,拉近家校联系,从而为家长接受老师的教育理念打下基础。学校要组织家长学校,定期做育儿理念讲座,有条件的可以请一些专家作专题讲座。

篇5

一、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提升德育管理水平。

1.根据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着力构建方向正确,内容完善,载体丰富,常态开展的德育工作体系,制定学校德育工作实施方案,大力促进德育工作专业化、规范化、实效化,努力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

2.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年度计划与实施方案

二、强化班主任队伍建设与管理

1.加强班主任的教育、培训、管理工作。

(1)坚持校、年段、个人三级德育考评,进一步完善班主任考核、评优、评先制度,真正把班级考核和班主任工作业绩挂钩。

(2)建立德育论坛工作机制。积极开展优秀班主任带班育人经验的展示交流活动,定期召开德育专题研讨活动,聘请省内外优秀班主任进行班主任工作指导活动等。

(3)组织班主任外出培训、考察,进一步提升班主任带班能力。

(4)积极组织班主任和年轻老师参加心理学C级培训和考试。

(5)鼓励班主任积极撰写论文,进行德育课题研究。

2. 进一步推进班主任名师工作室的管理工作,大力培养年轻班主任。

(1)进一步完善《班主任工作室工作实施方案》。

(2)制定年轻班主任培养方案与考核评价机制。

初步目标:通过一年的培养,使年轻老师成为合格的班主任,人人做好管理上常规有序;通过两年的培养,让年轻老师能够独挡一面,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通过三年的培养,让部分年轻老师成为优秀班主任。

(3)创建年轻班主任培养校内学习资料手册

三、完善家校联系制度,构建和谐的教育合力,全面提升家长满意率。

(1)组织班主任开展经常性的家访工作,重点学生进行重点家访(特别是贫困学生家庭以及学困生家庭)。

(2)做好家长来校来访接待工作,如实向家长反映其子女在校学习思想表现等情况。

(3)开好以学生品德为主要内容的每学期一次的家长会和家长学校例会,充分发挥家长的教育作用。

(4)通过校讯通、微信公众号,向家长宣传学校工作,及时地发放家庭教育宣传资料、告家长书,邀请有家教经验的家长来校进行讲座。

(5)进一步完善家长委员会制度,定期召开家长委员会例会,深化“家校共育”工作,促进学校、家庭、学生的和谐发展

(6)努力落实好行风评议、家长满意度调查、德育网络建设等工作

四、优化学校劳动教育管理和综合实践管理工作

1. 努力践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抓好学生行为规范强化训练,做到规范管理,精细管理,严格管理。

2.制定学校劳动教育工作实施方案。

3.制定研学游、生涯教育等实施方案。

(1)开展高一、高三远足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近自然,在自然中放松心情,陶冶性情。通过远足,享受行走的乐趣,在繁忙的学业空隙劳逸结合。

(2)组织好高二学生赴浙江大学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亲身感受大学的校园文化,增长学生的见识,扩大学生的视野,对大学生活产生憧憬,从而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

(3)通过“问向”平台,为高一、高二学生实施生涯规范提供更多机会。

五、围绕各类专题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

(1)组织高一新生参加军训活动,军训由会操比赛、军歌嘹亮颂祖国比赛、寝室内务比赛、军体运动会等系列活动组成。通过衔接教育,确保高一新生了解绍兴一中的校史,学习学校规章制度,严明学校组织纪律性,激发学生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热情,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卫生习惯的前提。

(2)办好校园运动会,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加强体育锻炼,发挥体育特长。通过赛场上的拼搏、奋斗,进一步加强班级凝聚力,提高学生团结意识,促进学生重视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3)组织开展迎国庆经典诵读活动,组织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暨元旦文艺会演,积极参加市属学校元旦文艺会演和省文艺汇演。

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校园环境,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提高学习效率。

(4)开学典礼是新生到来以后第一次全校聚会,抓住开学典礼的契机,表彰优秀,提出希望,这对全校学生都起到了非常好的动员作用。

六、加强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全面提升校风、学风。

1.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2.加强学生的纪律观念,加强对学生早自修、午自修、晚自修的管理工作。

3.指导班主任做好学生成长记录和综合素质评定工作。

4.进一步规范住校生日常管理工作

5.规范学生违纪违规行为的认定和撤销工作

6.进一步培养学生规范穿着校服的意识

7.认真做好垃圾分类工作

七、做好爱心帮扶资助工作

1.组织开展困难大学新生资助活动。(炉峰慈联天天向上、福彩牵手助圆大学梦、爱心人士结对大学生)

2.组织好“感恩心中奋进路上”助学仪式(8月底,绍兴一中-协办单位)。

3.贫困生资助工作等。

篇6

实践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方式,是认识实现自我教育的基本途径之一。大学生的德育实践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向实践转化的方式,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体现途径。我国大学生德育实践活动随着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不断提高,日益显现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大学生德育实践活动的支持动力不足

在我国,大学生德育实践活动均由高校自行组织,高校成立了由校院领导或者指定部门牵头的德育实践领导小组,并下设德育实践教研室,在组织建设上完成了框架的搭建。在德育实践运行的过程中,由于是高校自行组织,就无法上升到社会层面,从而没有形成社会化的支持体系。很多高校将大学生德育实践活动的开展直接落实到学生工作部门或其他指定院系,没有形成全面持续的运行机制,以致很多高校也把大学生德育实践简单地理解为是大学生社会实践、青年志愿服务、青年“三下乡”活动和专业实习的组合。大学生的家长也认为德育实践不过就是大学生参加的社会义务劳动而已。即使社会和高校共同参与组织的大学生德育实践活动,往往因缺乏协调性和持久性,没有形成合力,导致大学生德育实践的效果不明显,大学生对于德育实践的认可程度降低,对于德育实践的认识也越来越片面。

(二)大学生德育实践活动目标理解偏差

我国的大学生德育实践活动普遍是主题式的团队集中活动,其教育目标在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但是,在现有的大学生德育实践活动中,对于“锻炼毅力、培养品格”这一目标体现很少,对“增长才干”几乎都体现在组织能力的才干,很少有“吃苦型”、“学习型”的德育实践活动项目。当前,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占大多数,家长照顾过于周到,很多大学生自身的“怕吃苦”,其实源自于“没苦吃”。要实现大学生德育实践的目标,就必须正确地理解目标的真正要求。社会需要大学生成材服务社会,其前提就是大学生自身必须先完善自身的品格与能力,才能够承担社会责任。

(三)大学生德育实践活动方式难以锻炼学生自我服务的能力

在我国,大学生德育实践活动的方式日趋丰富,除了传统的演讲、辩论、文艺表演等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外,青年志愿服务、扶贫支教、网上公益等多种德育实践活动方式也在影响和培养着大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从而使大学生通过德育实践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我国大学生德育实践活动项目大多数是志愿服务型的,没有学生自身技能提高型的,德育实践活动提高了大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却没有提高学生自我服务的能力。很多大学生可以侃侃而谈如何募捐、救助,却连最起码的烹饪、洗衣等生存技能都不会,将来大学生是要走向社会的,仅仅有一腔热血,没有半分自我生存技能,何谈真正地“奉献”社会。

二、大学生德育实践活动的国外借鉴

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日益提高,使高等教育面临挑战,借鉴国外大学德育实践的成熟经验,推进我国大学生德育实践的健康发展,对于让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和满足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凝聚社会合力,支持大学生德育实践

育人不是仅靠教育系统就能完成的,大学生德育实践也不是高校一个部门,一个院系就能实现的,这是一个由社会各界共同完成的系统工程,制定大学生德育实践的政策和具体实施办法,整合社会资源,鼓励社会各方力量支持大学生开展德育实践活动才是真正的解决途径。提升全社会对大学生德育实践的认识是非常必要的,也是不可或缺的。美国政府仅在1989—1993年四年间,就签署了两个“国家和社会服务”的议案,同时出台了相应的法律条文,虽然历经了两届总统依然没有改变。在联邦政府的支持下,很多企业愿意资助大学生开展为伤残人员服务、为监禁青年提供指导等社会服务活动,同时政府也设立了基金资助大学生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同时,美国教育界历来重视社会环境教育,美国许多城市的街道、学校都是以美国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命名的,使置身于其中的人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美国精神”的教育。仅首都华盛顿就有100多处纪念建筑物、纪念碑,城市本身就是一个思想政治教育的大课堂。新加坡政府也提出在德育教育的形式上的“七结合”,第一就是学校与家庭、社会结合起来进行德育教育。透过这些,可以看到外国政府对于德育的重视,虽然没有明确地提出“德育实践”这四个字,却是上至政府下至企业都在积极地采取对大学生德育实践的支持行动,从环境到人文都在进行着德育教育。

(二)完善德育实践目标,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重视大学生在德育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关注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特点。在实践目标的实施过程中,必须把握德育实践活动的大学生主体性原则。德育实践既要达成大学生成才的目标,又要注重大学生成人的目标。大学生德育实践活动应主要侧重于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感恩意识以及结合专业所学开展的专项社会服务活动和志愿社会服务活动。在日本“特别是日本教育专业毕业生,他们要想成为教师,在参加教师资格考试之前,必须到福利机构如敬老院、残疾人康复中心、孤儿院等进行为期两周以上的服务,否则得不到教师资格。”美国大学不会为所有学生提供宿舍、食堂等一条龙保姆式服务,学生到了大学二年级就要自己租房子,独立生活,让大学生在心理上和经济上摆脱对父母和学校的依赖,自己慢慢探索生活的道路。我国的大学生恰恰缺少这样磨砺式的实践机会,客观上使大学生失去了很多德育实践的课题和开展德育实践的空间。

(三)丰富德育实践内容,满足大学生的发展需求

篇7

关键词:大学生 军训 三个功能

军事训练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的必修课,依法对大学生进行军事训练,也是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和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战略性工程。因此,在开展大学生军训时应把握好大学生军训的“三个功能”。

一、国防教育功能

由于长期的和平发展环境,当代大学生没有经过战争洗礼,他们很难认识到当今世界战略格局和安全形势复杂多变、国际竞争日益加剧带来的危险,迫切需要对其进行国防教育,提高其国防意识,而军训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高校大学生通过在军训期间零距离接触同龄官兵,对军队“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建军宗旨,对“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有了具体而深刻的理解,能够增强他们爱祖国、爱人民的思想感情,树立把个人前途和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积极为国家的强盛作贡献的责任意识。当然,在军训期间对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时要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突出重点。既要着眼于思想观念、精神方面的内容,也要着眼于知识、智力和技能方面的学习;既要突出理论性,也要增强实效性。要找到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的结合点,把军训的国防教育功能和高校其他各项教育功能紧密结合,形成有机整体。例如,可结合国际形势,讲国防教育的重要性;结合军队建设,讲科技发展的重要作用;结合战争史与军事斗争,讲和平发展的来之不易;结合军事训练,讲人才成长与育人环境的关系等等。

二、育人功能

大学生军训工作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发扬人民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重视抓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工作,持续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人民军队光荣传统教育,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光荣感、责任感,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讲,一名大学生进入高等院校之后,接受品德教育最早是从军训开始的。如果能够利用好这个开端,发扬好这个开端,就能借着军训工作的“东风”,扬起德育工作的“风帆”。例如,深入挖掘军训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对高校开展的思想道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具有促进意义;深入挖掘军训中集体主义教育和纪律教育的成果,对加强班集体建设、创建优良学风班风、强化宿舍管理具有基础意义;深入挖掘军训中心理教育和意志教育的成果,对加强心理素质工作、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和能力等具有现实意义;深入挖掘军训中身体素质教育和劳动教育的成果,对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精神、提高社会实践能力等具有典范意义。实践证明,结合大学生军训育人功能,对现有的学生管理制度进行完善,更能从制度上保障德育工作的落实。

篇8

【关键词】社会实践;素质教育;对策

社会实践是高校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大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形式。在新形势下,社会实践活动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环节,不断扩充以新的的内容,在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拓宽专业知识面等方面起到了其他教育新式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我国当代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都十分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并逐步向基地化、制度化、课程化方向发展。但与此同时,随着社会对高素质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在资源整合和组织方式上的弊端,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突出表现在:

1.大学生对社会实践重要性的认识存在偏差

随着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要求的提高,很多大学生都已经逐步认识到了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锻炼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性。但在实践形式上,普遍存在着重视高质量社会实践、轻视传统型锻炼,重视与自身就业相关的实习,轻视社会调查等基础性实践方式的误区。也有许多同学以实结代替调查报告,有的报告甚至直接网上摘录或整片抄袭,敷衍了事。

2.大学生社会实践运行机制不完善

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组织不管从宏观还是微观来看,都呈现出相当的断裂现象,也就是大学生社会实践并没有系统的纳入大学生培养的整体设计,缺乏整体思维。主要表现有: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普遍不是根据大学生的年龄、知识特点来细分层次、逐渐推进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普遍不纳入学校整体的教学规划和学分设计之中,没有为社会实践量身设计约束、引导与评价体系;大学生社会实践仅仅只是依靠高校团委来组织和发动,没有在全校范围内形成合力,没有借助专业老师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进行专业指导,在调查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面临的困难方面,“没有合适的实践项目”、“缺乏实际可操作性”、“缺乏指导”占了前三位;社会实践过程中存在功能异化的倾向,即赋予社会实践过多职责而导致目标混淆。

3.大学生社会实践缺少深度内容和实效性

我国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内容主要停留在浅层次,绝大部分为参观调研、理论宣传、文艺演出、社会调查、义务支教等形式,比较单一,实践内容浅薄,且时间短暂,仍然停留在初级发展阶段,缺乏深度发展。在实效性方面,很多实践活动注重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对其内容重视不够;重视实践活动的数量,对其质量重视不够;重视实践前期宣传和后期总结评奖,对其过程重视不够;重视教学计划内社会实践,对教学计划外的实践重视不够。即使建立实践基地,也缺乏对其长期化、制度化建设的进一步利用和探索。

4.大学生社会实践资源浪费问题严重,缺乏资源整合

每年的大学生社会实践,经常可以看到一些红色革命圣地如江西瑞金、井冈山等,几乎每年都有实践队伍,安徽等省市的一些贫困地区,也几乎都有实践队伍造访,而对于没有特色的普通社区、城镇和乡村,鲜有实践队伍踏足。在社会实践主题的选择上,也存在资源浪费现象。

5.大学生社会实践缺少社会化运作

大学生社会实践必须要有一定的经费保障才能得以顺利实施和开展,但仅仅依靠有限的学校实践经费,并不能满足整个社会实践的要求。二是社会支持力度不够,缺少必要的社会资金支持。三是社会实践还只是作为高等教育范畴内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初级载体,有的实践队伍为实践而实践,并没有真正的和社会需求结合起来。

二、深化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对策研究

1.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认识,树立科学的社会实践活动观

社会实践是一种具有中国教育特点的模糊的、囊括性特点的概念与行为,在传统的认识里,社会实践是一种附属性的手段,即把社会实践看作课堂教学的一种延伸,视作课堂教学局限性的弥补。狭义的概念是指学生在校期间必须接受的一种非第一课堂内教学的教育活动形式,既是一种空间概念,又是一种教学方式。教育专家们认为,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不只使学生得到身心愉快和满足,而且是实现德育目标的重要手段。

社会实践应有明确的主题、要求、目的性,要坚持内容与形式的一致、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一致,树立学生是活动的主体的观念而不仅仅是活动中受教育的客体,要从学生的思想、学业、心理、身体等实际情况出发,讲究真实性、针对性和可接受性原则,要使学生学以致用、锻炼自我、服务社会、报效祖国,使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收到教育、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2.注重扎实推进,晚上社会实践各项机制

要加强社会实践活动良性运行机制的建立。一是建立领导机制,强化学校主要负责人的责任意识,成立社会实践领导小组,加大对社会实践活动的管理与监督。二是建立社会实践协作机制。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主要靠高校团委来完成,这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社会实践的发展。三是要成立社会实践评价体系,注重社会实践的过程评估和效果评估相结合,更加注重效果评估,把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的身心品德等“软素质”方面的影响作为评判的标准。

3.注重对社会实践在内容和形式上的进一步挖掘

要在社会实践内容上进行挖掘,通过实践活动的项目化运作和目标化管理,形成科学化的社会实践运作体系。要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进行理性定位,做好普及化建设,注重日常实践方式养成。要进一步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如华东理工大学的大学生暑期生存体验;借鉴国外社会实践方式,如泰国的农村劳动教育活动,如美国的打工和做义工的社会服务,如日本的纪念性活动等,这些活动虽不像我国的社会实践一样具有明显的组织优势,但具有灵活性和长期性特点,其对学生道德发展的影响虽然是缓慢的,但其效果是持久的。

4.注重对社会实践资源的规划和整合

要根据学校特色和社会需要,对社会实践资源进行整合,使其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目前,很多高校在社会实践资源整合和规划方面已经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形成了一系列品牌实践项目,并取得了初步成效。如上海师范大学的“爱心学校”,每年排除两千多名学生定期赴学校、社区等教学点开展义务授课服务,形成了“爱心连锁”的规模效应。

5.加强社会实践的社会化运作

社会化,是指作为个体的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社会化是一个包含丰富内容的成长过程,在自然人成长为适应社会发展的社会人这个过程中,要使其掌握生活技能,培养其社会角色,并使其在社会中能承担社会责任、权利和义务。要加强社会实践的社会化运作,发掘与寻找社会实践资源,学校还应发挥组织优势,在人、财、物等方面积极投入。社会各界也应本着开放的姿态,积极与高校联手,发挥在校大学生的智力优势,使在校大学生的锻炼成长与社会的发展需求相统一,真正使社会实践成果成为大学生就业的助推器。

篇9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我院的校园文化和德育教育的内容,探讨了德育教育和校园文化之间的关系。在探讨两者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探讨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校园文化与德育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偏废的两个方面,两者的有机结合对培养跨世纪的合格人才至关重要。

1 我院的校园文化

我院的校园文化主要由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学术文化和物质文化四个层面组成。

(1)我院的精神文化主要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创办人提出的校训、精神、办学理念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我院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坚定不移地贯彻国家方针。其基本内容是:一是坚持指导思想,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二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三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四是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也是大学生道德素质的试金石。成功校训:“勤俭、朴实、自力、更生”;成功精神:“爱国、爱校、宁静、好学、礼让、整洁”;成功办学理念:“伦理、创新、品质、绩效”。

(2)制度文化是根据国家的法律、规定和创办人的办学实践,结合我院的实际先后制订、修订的各项规章制度232项,主要体现在人事管理、教学质量监督、学生管理和创办人提出的行事准则“计划创新,执行彻底,考核严谨,赏罚分明”等方面。制度文化是学院一系列权力、义务及责任的综合,是学院存在与发展的规范、规则和观念、习惯等。

(3)学术文化在我院大学文化中居于首要位置,其内容主要体现在认真研究、积极实践创办人提出的办学特色“三三三”制上。一是“三心”,即爱心、关心、耐心,三心要心心相连; 二是“三严”,即严管、严教、严考,三严要严而不苛; 三是“三特色”:一是“两证”加“三照”;二是守时、守信、守法;三是培养大学生的风度。“三三三制”的核心就是三个特色:教学特色、品德特色、形象特色。“三三三制”的三心是基础,三严是方法,三特色是目标。

(4)物质文化是我院大学文化存在的物质基础,其存在形式包括校园规划、各种建筑、人文景观、师资队伍、学生来源、教学设施等有形事物。

在这四种文化中,精神文化是灵魂,学术文化是核心,物质文化是基础,制度文化是保障。这四种文化既有区别,又有关联。

2 德育教育的内容

作为一名辅导员,所承担的工作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而德育内容则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占据重要地位,它主要包括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政治教育等内容。

3 校园文化与德育教育两者关系

校园文化与德育教育,两者是一种辨证统一的关系。从统一性来说,德育本身是一种文化过程。德育是使教育者对价值与规范认同和接受,这种认同过程是情感与理性的统一,是文化的沟通与运作过程;互补性是说,良好的道德教育能促进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而积极、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则是实现德育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

4 校园文化与德育教育两者有机结合

我院的校园文化有着强大的育人功能,置身这个环境,就被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感染、吸引和改造。它在潜移默化地、有意无意中影响、同化着环境中的每一个人,师生都在自觉与不自觉地经受着这种文化的熏陶。校园文化(下转第168页)(上接第148页)的这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教育功能是潜移默化的,作为德育工作者的我们应该充分发挥这块阵地的教育作用,通过校园文化发挥德育教育的功能。

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着手开展工作:

4.1 利用静态的文化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联想,使学生在愉悦中接受教育

情感是人们认识活动的动力源泉,它推动着人们不断地去追求科学真理;情感是学生认同传统道德的媒介,学生只有对校园文化在感情上认同,产生共鸣,才可能主动化为道德信念和道德认识。

4.2 利用动态的文化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感受,从而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1)院有着多种形式的活动,为我们开展德育工作提供了很好的载体和平台。例如:通过早读的活动,督促学生珍惜早上的美好时光,勤奋学习;通过升国旗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劳动教育,将道德实践活动融入到了我们学生生活之中,培养学生自力更生、勤俭自强的美德;另外通过学校不同月份开展的的“礼貌整洁月”、“好学月”、“德育月”等不同主题为主的活动来对学生进行不同方面的德育教育。

(2)融洽的师生关系来开展德育教育。师生关系是校园文化人际关系中最重要、最难驾驭的。当代著名教育家、优秀班主任魏书生老师说:“一名好教师必须永远相信自己的学生,不管多么笨的学生,脑子里其实都埋藏着无穷无尽的潜力。事实上,不是学生的脑子缺少资源,而是我们自己缺乏勘探这些资源的能力。”要关心孩子,大教育家孔子认为,真诚地爱护、尊重学生是每位教师必备的条件;要了解孩子,孔子说:“仁者爱人,智者知人。”知,即了解,这是教师取得成功的保证。师生可以像朋友一样促膝谈心,可以像家长与孩子一样一起玩游戏,这样,学生才会感到老师可敬又亲,才会向老师吐露心声,老师也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

我院的大学文化里的学术文化给我们开展德育工作起到了指引作用,要求我们对学生不仅要严格管理,而且要付诸“三心”、“四深入”来开展工作。用我们的关心、爱心、耐心来教育学生,深入学生的活动场所、餐厅、宿舍、课堂,这样使我们更容易培养与学生之间的感情,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能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从而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接受教育。

我院大学文化是创办人办学思路的初探,是升达办学经验的思考,是成功办学实践的升华。我们开展工作应该调动学校中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从校园的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道德影响,为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铺平道路,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高尚的情操。

参考文献:

[1]李丰生.增强高校德育的有效性.教学研究,2000.3.

篇10

课前准备是前提。应该改掉单纯传授技能或以技能为主增加一点知识的单一性备课思想,挖掘教材因素应该有主次、有重点的提高学生美术素质为备课思想,例如让学生临摹印象主义画家莫奈的《卢昂教堂》组画一课,以提高学生对色彩的初步认识改变用固有色概念去认识色彩现象的习惯。从而发现对象包含的丰富复杂、美丽多彩的环境色、达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及相应的生理、心理素质为备课思想制定备课方案、准备教具做好课前准备。课堂上首先要注意多渠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自觉求知,充分激发自身的多种感觉器官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活跃课堂气氛。科学证明一个人如果有兴趣做某件事,他身心一旦受到激发,大脑及身体的诸多器官就积极活动起来,做事效率就高。素质教育面很广,特别是对艺术课目来说,只有当学生的兴趣受到激况下,才有可能使更多方面的素质得到培养,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故事引趣提问题,留悬念激趣,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求趣等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增强教学的愉悦性。当然我们还可以把美术中美而有趣的形象巧妙设计以多媒体式手段进行直观教学,提高学生的观察、想象的能力。其次我们还要重视教与学的关系,有的教师在作示范画时,只是默默地画,学生听不到老师边画边讲解,这样教与学会脱节。

教学相宜是关键。教与学必须和谐一致,既要突出老师的主导,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在有可能的情况下给更多的学生当主角有表现和锻炼自己的机会,例如:可以放一段轻音乐,调动学生听官积极参与边讲边示范,这样有利于开发学生的身心潜能,提高绘画技能。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更应注意因材施教,两者要紧密结合,针对学生个人的基本素质要区分对待,不能要求每个学生都成为美术家苗子,但须人人都有素质的发展,例:上素描课有的学生技能低可以重点突破,有的则可以提高鉴赏力的培养力度等等,采取多样性。再次教学上还要注意循序渐进,俗话说:饭总是一口一口吃的,各方面素质的提高不仅有知识技能还有心理素质、生理素质等,涉及面广、容量大,如水粉静物单元对前后的课题可侧重不同重点,如何组织色彩写生的静物,静物的构图,单色静物写生,关于色彩等等的提高要层次深入,否则会“欲速则不达”。教学中还应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的联系,寓德于美,以美辅智,以美促体,以美促劳,如:壁挂编织课,可渗透编织艺术优秀传统的教育和劳动人民热爱生活的美德熏陶,编织操作的技巧,作品的寓意等智能的提高,在编织制作中使学生动脑,动手得到锻炼促进劳动观念形成和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课外要注意与课堂教学紧密联系,要注意及时小结、总结经验。另外,还应加强美术兴趣小组组织建设,坚持把课堂教学中涌现出的美术素质较高的学生吸收到学校兴趣小组进一步培养,并以此为龙头,增加学生参观美术展览,参加美术展览的活动,形成良好的校园美育环境进一步发展学生美术素质同时树立榜样,这样反过来更有利于美术教学的开展。

五个“优化”是保障。要求做到五个优化,即科学化、艺术化、精彩化、多样化、特色化。教学结构科学化,美术教学课堂结构要合理安排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美术教学要合理安排组织,导入新授课、练习巩固、小结等五个基本教学环节,要环环紧扣,使得教学内容多而不乱。有的教师过分追求教学形式变化,忽视教学内容,学生在玩中学不到什么,看起来热闹,实际上乱而不知所学,这是很不科学的。教学形式艺术化,因为美术学科有其艺术性,所以教学形式更要美,美,才能引人入胜,学生在“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的艺术形式中更利于高效地发展素质,享受美感的体验,培养艺术情操,在强调结构科学同时理应加强形式的艺术化。教学过程精彩化,教学整个过程要有高低起伏,力求迭起,要处理好动静,快慢,轻重变化与发展。有画龙点晴的闪光点,有遵循学生心理、生理的特点。一节绘画课如果只是单纯学生在画,没有评议,没有表演等精彩片断插入,只有平辅直叙,那肯定是枯燥无味,不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的,那必将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学方法多样化,在教学手段上可以运用讲授、演示、谈话、观察、比较等方法,要灵活多变,不同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选择最好的去达到最佳效果,提高教学效率。教学要特色化,在美术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努力使自己的教育有特色,力求突出学科特点,语言有特色,教学方法、技巧都有独特之处,逐步形成风格,这样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实现美术教学五个优化,把美术教学搞活,五个优化应相互联系,要体现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在实践中,广大学生的审美知识、能力、水平明显提高,获奖的人数也越来越多,等次也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