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础认识范文

时间:2023-07-07 17:34: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医学基础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医学基础认识

篇1

  1中心的建设、发展思路与目标

    中心以更新观念为先导,以“培养创新型医学人 才”为目标,建立以“夯实基础、注重能力、突出创新”为 特色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 教,建立满足个性化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建设中,中心为学科的发展服务,实现资源共 享,充分发挥学科、师资和科研优势,将其转化为教学 优势,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中心统一规划,资源 共享,协调发展,以创新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为中心, 以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基础,以创新人才培养 为目标,以实验教学改革为动力,以实验室建设、实验 教学队伍建设、实验教学信息化建设为支撑,充分发挥 实验教学在创新型医学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将中心建 设成为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基地。

2创新型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

   2.1打破学科界限,创建具有创新特色的基础医学实 验教学体系

     通过对12个基础医学学科的实验课进行优化、重 组和改革,形成了机能学(生理学、药理学和病理生理 学)形态学(解剖学、组织与胚胎学、病理学)生物化 学与分子生物学、病原学与免疫学(微生物学、寄生虫 学和免疫学)以及细胞生物与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和遗 传学)个实验模块,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与研究 性实验3个层次,构成具有创新特色的基础医学实验 教学体系。以“夯实基础、注重能力、突出创新”为目 标,在加强对学生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的基础上, 减少单纯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 实验教学因此具备了更多的独立性、自主性、创新性和 高效性,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整体水平,加强了对学生创 新能力的培养,也对融会贯通知识、培养学生实际工作 能力起到统筹兼顾的作用14。

2.2科研实验室与教学实验室相结合,形成互动的基 础医学实验室网络

     教学实验室与科研实验室脱离,造成教学与科研 脱离的倾向是严重影响实验教学改革深入的关键问 题。本着“八年一贯,本博融通”的原则,围绕培养“具 有较全面综合素质的、有扎实理论知识基础的、有较强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较大发展潜能的、德智体全 面发展的高层次医学人才”的教育目标,紧紧依靠各学 科带头人和专家。在中心论证和建设过程中,从基础 医学院科研优势明显和学生素质高的实际出发,千方 百计地促进科研实验室与教学实验室密切结合,相互 交流,相互促进,将科研新技术向教学实验室转移,删 去基础 骤地进行教学实验室技术人员的培训、进修和引进,不 断更新知识结构和实验技术。中心将科研中常用的分 子生物学技术(蛋白质的分离、提取与鉴定、酶促反应 动力学和核酸的提取与鉴定)开设为综合性实验,将为 研究生开设的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分子免疫学、组织 学实验技术、现代病理学实验技术等课程,向基础医学 专业高年级学生开放,加强了学生的基础科研能力的 训练,为完成研究课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些改革使在基础医学阶段学习的本科生受益匪 浅,科研能力显著提高,近5年在国内外期刊发表的文 章及综述209篇,其中研究论文144篇,SCI收录64 篇,基础医学专业毕业生受到了国内外用人单位的广 泛好评。

2.3发挥学科和科研优势,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

     中心在建设中充分依托学科的优势,将学科建设 与实验教学改革相结合,实验教学内容的更新与学科 科研成果相结合151。加强青年学科带头人的能力培 养,提高科研水平鼓励中心学科带头人将科研项目带 入中心,同时加强中心的科研硬件建设,使中心逐步成 为集教学、研究和开发为一体的多功能基地。科研与 教学共建实验室,将糖尿病中心、药理学与分子药理学 实验室等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基地和实验技术平 台全部向本科生开放,拓展了学生进行科研的空间。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作为国家重点医学人才培养基 地之一,入学的绝大多数学生综合素质好,学习能力强, 如何激发这些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我们亟待解 决的问题。以“夯实基础、注重能力、突出创新”为目标的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通过基础性、综合性和研究性3 个层次实验教学的实施,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既为 全体学生的基本能力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又积极开放 科研实验室,为优秀学生的培养提供了非常好的科研平 台,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进行自主选择满足自身的学 习需求,充分体现了个性化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4为本科生走进科研项目创造条件,使学生科研素 质训练与国际接轨

     为了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创新能力,我校于2001年 投资100万元,启动了“创新型医学人才培养”项目,开 放科研实验室,将有创新能力的低年级学生向科研实 验室输送。经过文献综述、开题答辩,共立项45个子 课题,经学生和导师双向选择,共有248名学生参加科 研项目。学生在设备精良、经费充足的科研实验室内, 在导师的指导下,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参加国家和 省、部级课题的科研项目,通过科研活动与实践,锻炼 和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实际工作能力和团队 精神。在该项目的支持下,学生共58篇,其地与基础医学教学 改革的重要支柱,2008年,中心被评为国家级实验教 学示范中心。动的积极性,强化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 养,深受学生欢迎,同时也探索出一条创新型医学人才 培养的途径。2006年在教育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理科基地以及医学部配套资金的支持下,学院又开始 了第二期的“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共投入经费250万 元,共开展课题49项,开放50个科研实验室,共培养 医学本科生270余人,指导教师中有教授35名、副教 授14名,其中院士 3名、长江学者6名、杰出青年基金 获得者3名以及博士生导师34名。3年来,本科生在 国内外期刊6篇,其中第一作者37篇。参 加项目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普遍受到资深专业教 师的好评,长学制临床专业学生中每年约有50人申请 进行MD/PHD双学位国际联合培养,本科生申请出 国读博士学位,大多可以被国际排名前50名的大学优 先录取,逐步形成和完善了具有北京大学特色的基础 医学本科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3创新型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管理

    3.1分级管理,整体优化,资源共享共同发展

    中心建制按照整体优化、资源共享的原则,实行 院、校两级管理,分工负责,学校对中心的人才配置、资 金审批、实验室布局和整体进度等方面进行顶层设计 与原则指导,相关职能部门(财务处、人事处、教育处、 实验设备处、基建处)与基础医学院紧密配合,确保中 心在筹备、硬件建设和教学内容改革各阶段的任务得 到顺利的实施与开展。经过筹备阶段(1998—2000 年),硬件建设阶段(2001 —2003年),全面实验教学改 革阶段(2004—现在),中心已经成为学校创新人才培 养基地和基础医学教学改革的重要支柱。

1996年基础医学院被评为国家基础医学理科人 才培养基地(简称:基地)。多年来,基地为实验中心的 建设和发展给予了大量的经费支持,大大地改善了中 心的实验室条件。学院同时将实验教学中心和基地的 建设结合起来,统筹规划,逐步增加和更新部分实验设 备,不断改善中心的硬件条件,提高中心的实验教学水 平,带动整体教学水平,从而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3.2素质优良、梯队合理、稳定发展的实验技术队伍 的建设

    实验室建设离不开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建立一支 稳定的高素质的实验技术队伍,才能实现中心的自身可 持续发展161。中心积极创造条件,定期对实验教师和技 术人员进行多种形式的培训,包括业务培训、计算机培 训、外语培训和网页制作培训等,为青年骨干人员攻读 在职研究生、到兄弟科研单位进修提供有利条件,提高 他们的综合素质、业务和学术水平,使他们迅速成长为 中心的骨干力量■增强了实验教学队伍的活力。根据学校按任务定编制,按编制聘任人员的政策,我院确定中 心专职人数在45 ~ 50人之间,并认真进行队伍建设。 目前,承担实验教学的教师队伍结构合理,在流动中保 持稳定。学院正在通过教学工作量化和对关键实验教 学岗位教师在竞岗、聘任时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和保 障,加大教学奖励等措施,鼓励教师积极投入实验教学 和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稳定中心的师资队伍。

3.3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及 资源共享

    信息化教学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型教育 体系171,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大丰富和拓 展了医学教育的形式和内涵,在实验教学中发挥着越 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心建立了生物医学实验教学中心 网站,为实验室管理和实验教学搭建了一个信息化平 台,并不断引进先进的教育技术逐步完善中心信息平 台。中心将实验课程内容、大纲和试题全部及时上网, 形成了文字、音像、多媒体光盘和网络构成的立体化多 层次的教材体系,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通过对医学部课程中心平台的建设,将优质的课程资 源便捷地提供给学生,通过学生与教师间的网上交流, 建立了互联互动的网络学习环境,提高了课堂教学的 效果。例如,机能学综合实验室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 系统开设了虚拟实验,主要是模拟在学生实验中难以 完成的一些实验,将有限的学生实验空间和实验条件 变得相对无限181,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促进了学生对基 础知识的深入认识,扩展了学生业余时间的学习空间。 此外,拥有180台计算机以及配套数码互动显微镜系 统的形态学实验室、解剖数码互动实验室和数字切片 系统,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对形态学理论教学和实验 教学的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篇2

1. 下列图形中,由AB∥CD,能得到∠1=∠2的是( ).

2. 若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度数的比为2∶7∶4,那么这个三角形是( ).

A. 直角三角形 B. 锐角三角形 C. 钝角三角形 D. 等边三角形

3. 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不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

A. 3,8,4 B. 4,9,6 C. 15,20,8 D. 9,15,8

4.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等于42°,则它的底角为( ).

A. 42° B. 69°

C. 69°或84° D. 42°或69°

5. 如图,已知:ab,b∥c,∠1=130°,则∠2的度数是( ).

A. 30° B. 40°

C. 50° D. 60°

6. 小华在电话中问小明:“已知一个三角形三边长分别是4,9,12,如何求这个三角形的面积?”小明提示说:“可通过作最长边上的高来求解.”小华根据小明的提示作出的图形正确的是( ).

二、 填空题

7. 如图,有一块含有45°角的直角三角板的两个顶点放在直尺的对边上. 如果∠1=20°,那么∠2的度数是______.

8. 如图,在ABC中,∠A=80°,点D是BC延长线上一点,∠ACD=150°,则∠B=______.

9. 等腰三角形一个外角为130°,则顶角为______.

10. 如图,周同学从A处出发沿北偏东60°方向行走至B处,又沿北偏西20°方向行走至C处,此时需把方向调整到与出发时一致,则方向的调整应是_______(填“左”或“右”)转______°.

11. 三角形一个外角平分线平行三角形一边,则这个三角形是______.

12. 如图,AB∥CD,直线MN分别交AB、CD于点E、F. EG平分∠AEF,EGFG于点G,若∠BEM=50°,则∠CFG=______°.

13. 在同一平面内有a1,a2,…,a100共100条直线,如果a1∥a2,a2a3,a3∥a4,a4a5,a5∥a6,…,那么a1与a10的位置关系是______,a1与a99的位置关系是______.

14. 如图,在下列三角形中,若AB=AC,则能被一条直线分成两个小等腰三角形的是______.(只填序号)

三、 解答题

15. 如图,ADBC于D,EGBC于G,∠E=∠1,那么AD平分∠BAC吗?试说明理由.

16. 如图,ABC中任意一点P(x0,y0)经平移后对应点为P1(x0+5,y0+3). 将ABC作同样的平移得到A1B1C1.

求:(1) A1、B1、C1的坐标;

(2) A1B1C1的面积.

17. 已知:如图,∠PBC和∠QCB的平分线交于点O,EF经过点O且平行于BC,分别与PB,QC交于点E,F.

(1) 如图(1),若∠PBC=50°,∠QCB=60°,求∠BOC的度数;

(2) 若∠PBC=α,∠QCB=β,用含α,β的代数式表示∠BOC的度数; (直接写出结果)

(3) 在第(2)问的条件下,若∠PBC的平分线和∠QCB的邻补角的平分线交于点O,其他条件不变,请在图(2)中画出相应图形,并用含α,β的代数式表示∠BOC的度数. (要有推理过程).

18. 如图,直线BD分别交AE,CF于B和D,∠1+∠2=180°,∠DAE=∠BCF,DA平分∠BDF.

(1) AE与FC会平行吗?说明理由.

(2) AD与BC的位置关系如何?为什么?

(3) BC平分∠DBE吗?为什么.

19. 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有相交和平行两种位置关系.

(1) 如图a,若AB∥CD,点P在AB、CD外部,则有∠B=∠BOD,又因∠BOD是POD的外角,故∠BOD=∠BPD+∠D,得∠BPD=∠B-∠D. 将点P移到AB、CD内部,如图b,以上结论是否成立?若成立,说明理由;若不成立,则∠BPD、∠B、∠D之间有何数量关系?请证明你的结论.

(2) 在图b中,将直线AB绕点B逆时针方向旋转一定角度交直线CD于点Q,如图c,则∠BPD∠B∠D∠BQD之间有何数量关系?(不需证明)

(3) 根据(2)的结论求图d中∠A+∠B+∠C+∠D+∠E+∠F的度数.

参考答案

1. B 2. B 3. A 4. D 5. B 6. C 7. 25° 8. 70°

9. 50°或80° 10. 右80 11. 等腰三角形 12. 65

13. 平行 垂直 14. 1,3,4

15. 平分 理由略

16. (1) A1(3,6),B1(1,2),C1(7,3) (2) 12

17. (1) 125° (2) 180°-(α+β) (3) 90°-(α+β)

18. 略

篇3

一元一次方程》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共12小题)

1.下列方程中,是一元一次方程的是(

A.2x+3y=7

B.

C.x2+x=1

D.3x+2=1

2.若3x+4=6,则6x+16的值为(

A.17

B.18

C.19

D.20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若ca=cb,则a=b

B.若=,则a=b

C.若a2=b2,则a=b

D.由4x﹣5=3x+2,得到4x﹣3x=﹣5+2

4.下列方程中,解为x=2的方程是(

A.x﹣3=﹣1

B.

C.

D.

5.如果式子5x﹣4的值与10x互为相反数,则x的值是(

A.

B.

C.

D.﹣

6.解方程﹣=3时,去分母正确的是(

A.2(2x﹣1)﹣10x﹣1=3

B.2(2x﹣1)﹣10x+1=3

C.2(2x﹣1)﹣10x﹣1=12

D.2(2x﹣1)﹣10x+1=12

7.方程2019x﹣2019=2019的解为(

A.x=1

B.x=0

C.x=﹣1

D.x=2

8.对于方程﹣1=,去分母后得到的方程是(

A.x﹣1=1+2x

B.x﹣6=3(1+2x)

C.2x﹣3=3(1+2x)

D.2x﹣6=3(1+2x)

9.商店将进价2400元的彩电标价3200元出售,为了吸引顾客进行打折出售,售后核算仍可获利20%,则折扣为(

A.九折

B.八五折

C.八折

D.七五折

10.某商场的老板销售一种商品,标价为360元,可以获得80%的利润,则这种商品进价多少(

A.80元

B.200元

C.120元

D.160元

11.用一根绳子环绕一棵大树,若环绕大树3周绳子还多4米,若环绕4周又少了3米,则环绕大树一周需要绳子长(

A.5米

B.6米

C.7米

D.8米

12.一条铁路线ABC三个车站的位置如图所示,已知B,C两站之间相距500千米,火车从B站出发,向C站方向行驶,经过30分钟,距A站130千米;经过2小时,距A站280米,火车从B站开出多少时间后可到达C站?(

A.4小时

B.5小时

C.6小时

D.7小时

二.填空题(共6小题)

13.若关于x的方程(m﹣3)x|m|﹣2+5=0是一元一次方程,则m=

14.已知关于x的方程(m+3)x|m+4|+18=0是一元一次方程,则m的值为

15.如果代数式5x+4的值与﹣1互为倒数,那么x的值是

16.若4a﹣7与3a互为相反数,则a2﹣2a+1的值为

17.一条长400米的环形跑道,甲乙两人同时同地反向出发,出发后40秒第1次相遇,则再经过

秒后第2次相遇.

18.小华爸爸现在比小华大25岁,8年后小华爸爸的年龄是小华的3倍多5岁,则小华现在的年龄是

三.解答题(共7小题)

19.解方程:

(1)2x+5=5x﹣7

(2)3(x﹣2)=2﹣5(x+2)

(3)+=2

(4)

20.已知x=3是方程的解,求m的值.

21.某同学在解方程时,方程右边的﹣2没有乘以3,其它步骤正确,结果方程的解为x=1.求a的值,并正确地解方程.

22.A、B两地相距1000千米,甲列车从A地开往B地;2小时后,乙列车从B地开往A地,经过4小时与甲列车相遇.已知甲列车比乙列车每小时多行50千米.甲列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23.一只汽艇从A码头顺流航行到B码头用2小时,从B码头返回到A码头,用了2.5小时,如果水流速度是3千米/时,求:

(1)汽艇在静水中的速度;

(2)A、B两地之间的距离.

24.某市上网有两种收费方案,用户可任选其一,A为计时制0.8元/时;B为包月制60元/月,此外每种上网方式都附加通讯费0.2元/时.

(1)某用户每月上网50小时,选哪种方式比较合适?

(2)某用户每月有100元钱用于上网,选哪种方式比较合算?

(3)当每月上网多少小时时,A、B两种方案上网费用一样多?

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第3章

一元一次方程》单元测试题2019学年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2小题)

1.【解答】解:A、是二元一次方程,不是一元一次方程,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B、是分式方程,不是一元一次方程,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C、是一元二次方程,不是一元一次方程,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D、是一元一次方程,故本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2.【解答】解:3x+4=6,

6x+8=12,

6x+16=12+8=20,

故选:D.

3.【解答】解:A、若ca=cb,(c≠0),则a=b,故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B、若=,则a=b,故此选项符合题意;

C、若a2=b2(a,b同号)则a=b,故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D、由4x﹣5=3x+2,得到4x﹣3x=5+2,故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解答】解:(A)将x=2代入x﹣3=﹣1,左边=2﹣3=﹣1=右边,故x=2是选项A的解;

(B)将x=2代入=2x﹣4,左边=≠0=右边,故x=2不是选项B的解;

(C)将x=2代入x+3=7,左边=1+3=4≠7=右边,故x=2不是选项C的解;

(D)将x=2代入6﹣=x,左边=5≠2=右边,故x=2不是选项D的解;

故选:A.

5.【解答】解:根据题意得:5x﹣4+10x=0,

移项合并得:15x=4,

解得:x=,

故选:A.

6.【解答】解:解方程﹣=3时,去分母得:2(2x﹣1)﹣10x﹣1=12,

故选:C.

7.【解答】解:移项合并得:2019x=4038,

解得:x=2,

故选:D.

8.【解答】解:方程两边同时乘以6得:6×﹣6×1=6×,

整理得:2x﹣6=3(1+2x),

故选:D.

9.【解答】解:设该商品的打x折出售,根据题意得,

3200×=2400(1+20%),

解得:x=9.

答:该商品的打9折出售.

故选:A.

10.【解答】解:设这件商品的进价为x,可得:360﹣x=80%x

解得:x=200,

故选:B.

11.【解答】解:方法一:

设环绕大树一周需要绳子长x米.

根据题意,得

3x+4=4x﹣3

解得x=7.

答:环绕大树一周需要绳子长7米.

故选C.

方法二:

设围绕大树一周形成圆的半径为x米,则围绕大树一周需要绳子长为2πx米.

根据题意列方程,得

3×2πx+4=4×2πx﹣3

解得x=,

2πx=7.

围绕大树一周需要绳子长为7米.

故选:C.

12.【解答】解:设火车的速度为x千米/小时,

根据题意得:(2﹣)x=280﹣130,

解得:x=100,

所以

500÷100=5(小时).

故选:B.

二.填空题(共6小题)

13.【解答】解:依题意得:|m|﹣2=1且m﹣3≠0,

解得m=﹣3.

故答案是:﹣3.

14.【解答】解:由题意可知:|m+4|=1,

m=﹣3或﹣5,

m+3≠0,

m≠﹣3,

m=﹣5,

故答案为:﹣5

15.【解答】解:根据题意可得:5x+4=﹣1,

解得:x=﹣1,

故答案为:﹣1

16.【解答】解:4a﹣7与3a互为相反数,

4a﹣7+3a=0,

a=1,

a2﹣2a+1=12﹣2×1+1=0,

故答案为:0.

17.【解答】解:设再经过x秒后第2次相遇,依题意有

2x=40×2﹣40,

解得x=40.

故再经过40秒后第2次相遇.

故答案为:40.

18.【解答】解:3x+5=x+25,

2x=20,

x=10,

10﹣8=2(岁),

答:小华现在2岁.

故答案是:2岁.

三.解答题(共7小题)

19.【解答】解:(1)2x+5=5x﹣7,

2x﹣5x=﹣7﹣5,

﹣3x=﹣12,

x=4;

(2)3(x﹣2)=2﹣5(x+2),

3x﹣6=2﹣5x﹣10,

3x+5x=2﹣10+6,

8x=﹣2,

x=﹣0.25;

(3)+=2,

3(x+1)+2(x﹣4)=12,

3x+3+2x﹣8=12,

3x+2x=12﹣3+8,

5x=17,

x=3.4;

(4)去分母得:3(x﹣1)﹣12=2(2x+3)+4(x+1),

3x﹣3﹣12=4x+6+4x+4,

3x﹣4x﹣4x=6+4+3+12,

﹣5x=25,

x=﹣5.

20.【解答】解:x=3是方程的解,

代入得:3[(+1)+]=2,

解得:m=﹣.

21.【解答】解:将x=1代入2x﹣1=x+a﹣2得:1=1+a﹣2.

解得:a=2,将a=2代入2x﹣1=x+a﹣6得:2x﹣1=x+2﹣6.

解得:x=﹣3.

22.【解答】解:设甲列车每小时行x千米,可得:

4(x﹣50+x)+2x=1000.

4x﹣200+4x+2x=1000,

10x=1200,

x=120.

答:甲车每小时行120千米

23.【解答】解:(1)设汽艇在静水中的速度为xkm/h.由题意,得

2(x+3)=2.5(x﹣3)

﹣0.5x=﹣13.5

x=27.

答:汽艇在静水中的平均速度是27千米/小时;

(2)由题意,得2(x+3)=2(27+3)=60(千米)

答:A、B两地之间的距离是60千米.

24.【解答】解:(1)A方案收费:50×(0.8+0.2)=50,

B方案收费:60+50×0.2=70.

答:每月上网50小时,选A方案合算.

(2)设每月100元上网x小时.

根据题意,得

A方案上网:0.8x+0.2x=100,解得x=100

B方案上网:60+0.2x=100,解得x=200

答:每月100元上网B方案比较合算.

(3)设每月上网x小时,A、B两种方案上网费用一样多.

根据题意,得0.8x+0.2x=60+0.2x

解得x=75.

答:每月上网75小时,A、B两种方案上网费用一样多.

25.【解答】解:(1)|a|=20

a=20或﹣20

ab<0,a,b异号,

当a=20时,b=80,不合题意,舍去.

当a=﹣20时,b=120,符合题意.

答:a=﹣20,b=120.

(2)①方法一:120﹣(﹣20)=140

140﹣3×5=125

125÷(3+2)=25

120﹣25×2=70.

点C对应的数是120﹣2t=70.

方法二:设Q从B出发t秒在点C处与P相遇.

根据题意,得15+3t+2t=140,

解得t=25,

点C对应的数是120﹣2t=70

答:点C对应的数是70.

②方法一:(1)相遇前相距

120﹣(﹣20)=140

140﹣3×5=125

125﹣20=105

105÷(3+2)=21

21+5=26

(2)相遇后相距

120﹣(﹣20)=140

140﹣3×5=125

(125+20)÷(3+2)=29

29+5=34

蚂蚁P出发26秒或者34秒后,两只蚂蚁在数轴上相距20个单位长度.

方法二:根据题意,得

相遇前:15+3t+20+2t=140,解得t=21,21+5=26;

篇4

关键词:人教版 初中语文 实验教科书 综合 学习 设计

目前,我国人教版初中语文实验教科书的所有单元设计,大多以活动方式为主,内容基本相同,语言表述的风格也大同小异,这种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习目标的实现,没有达到综合性学习的目的。因此,必须进行教科书设计的改革,深入综合性学习的方法,统筹研究和考虑编排,真正发挥教科书应有的价值。

一、人教版初中语文实验教科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人教版初中实验教科书的设计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教科书中大量的活动设计很容易误导教师和学生对综合性学习的认识,鲜明、丰富的活动设计会将学生的吸引力集中在实践活动中,并不能达到活动真正设计的目的,不能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其次,人教版教科书中活动的设计大致相同,不能体现出不同时期学生的学习特点,重点不突出,梯度不大,不变的活动形式会引起学生的厌倦情绪,与活动设计的初衷相背离。最后,人教版综合性活动的设计描述步骤基本相似,而提高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能力和交际能力,离不开学生自己的讨论和思考,相似的语言表述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学生思考力和交际能力等的培养,不能突出教学重点,尽管学生进行活动的内容不通过,但是最终收获的经验确实一致的,不能真正起到因材施教的作用,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而言之,人教版初中语文实验教科书在设计没有很好的将活动与综合性学习联系在一起,重视选文教学,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严重的阻碍了活动的设计,将学科与活动对立起来,没有有效的利用活动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这样不仅会让语文课程变得枯燥无味,更重要的是在一定程度在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形成,没有真正做到综合性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无论是哪个学科的学习,都要建立在实际生活中,让学生真正学以致用,将学习和生活联系在一起,这样才能让学习任务变得更充实、更有意义。课程的活动设计中,要指导学生进入一种生活情境中,在这种特定的生活情境中,促进学生的想象,对事实的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适应性,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真正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抽象的学习变为有一定价值的活动型学习,真正做到综合性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知识水平。有效的达到综合性学习的目的,就是要充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能力,通过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引起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考,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进行综合性的学习,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尽情的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真正起到综合性学习的目的。

二、人教版初中语文实验教科书综合性学习的设计建议

综合性学习对于学生自身的学习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综合性设计方案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全面丰富自己的知识。本文对人教版初中语文实验教科书的综合性学习设计提出以下几点建议。首先,教师和学生都要更新学习观念,摆脱对教科书的盲目依赖,要有针对性、创造性的分析教科书,真正让教科书发挥其作用,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其次,教师在授课时要重视案例选择,在合理的例子表述下,增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引起教师的反思与提高。在设计教科书时,也要根据案例的反馈信息,完善教科书的设计工作。

教科书的设计者要转变设计观念,将设计重点放在学生和语文学者上,兼顾语文学习的实际性和学生掌握的程度,淡化设计目标的期望值,真正让教科书起到教本和学本依据的作用。初中生正处在心理、生理等的突变期,不同的学习阶段都会表现出不一样的特征,由于学生在初中三年中成长较快,思维意识、逆反心理等逐渐显现出来,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爱好、智力水平等各不相同,其语言的发展水平也会出现差异。教科书的设计要能体现出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水平,达到积极配合学生这种成长变化的目的,让学生易于接受教科书的设计理念。进行活动性质的设计,通过综合性的学习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转变为学习的意识,从而进行主动的学习,达到综合性学习的目的。此外,教科书还要充分满足学生的信息需求,通过一些小测试、小活动的板块设计,引导学生培养积极的学习兴趣和态度,全面扩展学习内容。综合考虑学习能力、过程和方法以及学生个体的情感价值观等,人教版语文实验教材以探究式的学习方法,突出学习过程,但是相对弱化了学习能力,缺少综合性学习的概念深入。教科书的设计要充分表现出思想观念、交流表达等内容,最终达到综合性学习的目的。

人教版初中语文实验教科书的综合性学习设计,要体现出自主选题的重要性,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突出学生自主学习性,引导学生自主观察社会环境、感受自然与生活的各个方面,体验与人交流、发现事物美的乐趣。人教版教科书的设计较为丰富的提供给学生活动内容,这样会固定学生的思维,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发现能力,限制学生想象力的发展。教科书的设计要尽量考虑到综合性学习,引导学生勤于动脑,留出自己设计活动、选择活动的空间。此外,还要重视学生的个人体验,保证综合性学习的实践性目的。通过综合性学习的设计,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和书写能力,让学生亲身体验收获的快乐,达到学习目的,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三、结语

总而言之,良好的教科书设计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思维方式,通过综合性的学习设计,全面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能力,引导学生合理的学习、思考,充分体现出教科书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蔡明.语文课“综合性学习”的历史发展[J].语文建设,2001(10):105-107.

篇5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保健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国和世界科学史上一颗罕见的明珠。当代,中医药高等教育在中医学的传承和发展中发挥着主要作用。提升中医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认知水平,是促进这些传承者们形成深厚中医情感、积极专业态度的基础,也是影响其职业表现的关键一环。当前,影响中医学专业本科生专业认知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文化的积淀不够

中医植根于中华文化土壤,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是以《周易》《河图洛书》等形成的哲学观、宇宙观、整体观、变异观为哲学基础,并汲取了当时中华文化的先进理念,有机地结合了对人的整体把握与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认识,逐渐形成的独特医学理论体系。因此,中华文化既是中医理论形成的基础,又是发展中医理论的动力。当代大学生在入大学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较少,对传统文化也没有很深的感情积淀,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医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认知。

2职业前景的认识不清

    2.1诊疗的科学性问题

借助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西医学得到了蓬勃的发展,被人们广泛接受;中医学由于未能融合近、现代科技,致使发展较为缓慢。近、现代史上出现了中医是伪科学,废除中医的言论和做法,这直接影响了中医学的发展,也影响了尚未接触临床实践,看到临床疗效的大学生学习中医的信心。

    2.2就业压力的问题

    在全国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大背景下,中医学专业本科生面临的就业压力依然巨大。另外,根据我国《执业医师法》的规定,中医专业毕业生只能从事中医类别工作,在国内中医医疗机构数量明显低于西医医疗机构的前提下,中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在医疗机构中的就业数量颇为有限,这就给大学生带来了不小的心理冲击。

3教育内容的部分缺位

    3.1课程设置的科学性问题

    现代教育的内容使中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基础知识结构和逻辑思维方式与学习中医学所需的相去甚远。各种量化指标和现代科学的逻辑,都容易使大学生在学习中医理论时出现思维逻辑上的困扰。而在当前中医学专业课程设置上所采用的中、西医学基础及专业课程几乎对半的设置比例,不仅无助于大学生建立中医思维,更加重了这种困扰的存在。

3.2环境文化的表面化问题

良好校园文化对大学生专业认知的影响是专业教学之外的重要补充,当前校园文化的表现形式大多流于简单化、表面化,以被动接受的宣传为主,能启发主动探求和互动交流的专业文化影响较少见;以青年人喜闻乐见的个人基本文明行为和才艺发展等的引导为主,能承载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医学独特文化的引导较少见。

建立中医学专业本科生良好的专业认知不仅可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而且也能让学生对自己将来所从事职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有较清晰的整体认识,从而影响学生将来长远的发展。所以,如何提升学生对中医学的专业认知,是中医院校的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针对上述影响,提出几点对策和思考。

4专业认知教育应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除在新生入学教育阶段外,还应在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中贯穿中华优秀文化和中医文化的教育和引导。同时,鉴于经过临床实习的学生对中医学临床疗效和社会价值认识的明显提高,可以组织优秀本科毕业生、研究生与低年级学生的互动交流,以起到提髙学生专业认知,巩固专业思想,增强专业信心的作用。

5认清当前接受中医高等教育大学生的基本特点

接受中高等教育的当代大学生的基本特点是:具备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欠缺中国传统文化基础知识及中医学的思维模式。中医学的文化形态完全不同干现代科学文化,主要是通过以不脱离客观事物形象的思维模式实现对事物本质、规律和联系的把握,所以决不能运用现代科学文化的认知规律去学习中医学。只有我们认清了大学生的这个基本特点,才能把握好中医教育、教学的特点和侧重点。

6营造良好的中医学文化氛围

应当广泛开设中国古代哲学等有利干大学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中医思维的讲座及课程。通过邀请名老中医做特色报告,加强课外辅导及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成立各类专业研讨组并由资深教师做好指导等措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对中医理论的理解。

7课程设置应符合专业认知规律

应当首先使学生掌握中医学的基础知识,基本建立中医思维后,开设对比中、西文化的相关课程,循序渐进地开设西医基础和专业课程,使中医专业学生在了解中、西两种不同文化的前提下,正确运用中西医不同的诊疗思维模式。

8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素质

教师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影响学生的专业认知,因此应当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发挥好资深教师传、帮、带的作用,强化青年教师的中医思维,提升青年教师的传统文化底蕴。选聘临床的名中医充实到教师队伍中,发挥他们的优势。同时,要做好教师间的学术交流、学习及提髙,定期研讨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开展好集体备课,保证每次授课的质量。

9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授课效果

篇6

在西医院校中,中医学教材内容涵盖面广,包括中医学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以及中医内科等专业课程的内容。与如此繁杂的课程内容相对的是有限的课程学时,在有限的理论学时下(如我校为36个学时),一方面要求教师在授课时不要贪大求全,面面俱到,应突出中医学中重点的内容以及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讲解。对于教学目标的制定应客观,通过本门学科的教学,要求学生能达到:了解中医学的渊源和目前发展状况;熟悉中医学简单的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治方法,了解方药的基本知识,辩证使用中成药,为今后从事临床医学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教师要教会学生使用教材,因为课本的编排系统性、完整性及逻辑性很强,教师的授课内容无法面面俱到。大学的教学和学习与高中不同,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目录学生要知道哪些章节是教学重点教师会详细讲解,哪些章节需要自己学习,哪些章节之间有知识的交叉和延伸需前后联系学习,这样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减轻对这门课程的恐惧感。比如藏象这节内容可以和脏腑辨证相联系,藏象介绍生理功能,脏腑辨证介绍病理表现,教学和复习时正常与异常相比较,使知识精炼,有理可寻,易理解掌握。

二、教师需把握好教学内容与授课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握教学重点,启发诱导学生,注重实践操作。中医学是运用阴阳五行理论说明人体脏腑、器官组织的阴阳五行属性、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通过观察外在的表象以认识判断人体内部的变化。[1]阴阳五行、整体观念以及辩证论治等理论和专业术语,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重点,但初学者难以理解和接受,故设计教学时,应结合讲授内容,联系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提出难易适中的问题,采取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的启发式教育,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2]如:在讲辨证论治时,可先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叙述表证的临床表现及处理后,教师在分析学生给出的各种答案时结合板书或幻灯片层次清楚的呈现外感表证的临床表现、证型及治疗间的关系,临床表现分类列出后与证型及治疗之间用箭头标示,思路清晰,内容简单易懂,同时又可在治法上引出同病异治的概念。轻松地讲解能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虽然中医学内容已经很广泛,但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该结合中医药现在的发展情况补充中成药使用的内容。在校短短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基本上不可能达到处方用药的学习结果,而且由于传统中药制剂自身的局限性,近年来中成药的发展异常迅猛,无论中西医院都在使用中成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2009年11月30日了《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与2004年版的医保目录相比,中药产品种类从823个扩大到了987个,数目提升19.9%,所占比重从2004年的44.4%提升到45.9%。[3]在这样的医疗背景下,教会学生中成药的使用,可使学生在学完中医学后,应用所学知识有效使用中成药,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虽然中成药的剂型多、药品名多,但中成药的功能和我们所学方剂是类似的,如益气养血、平肝解郁、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需谨记在选择中成药治疗时,无论外用还是内服依然要遵循辩证论治的原则。

激发学生对中医学的学习兴趣,可提高教学质量。我校临床专业的学生是在第一个学期学习中医学,对于以前未接触的新内容,使其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现在90后的学生表现欲很强,不愿意听教师滔滔不绝的专业讲述。因此在讲解绪论时,可介绍一些有趣的典故和著作,如“杏林春暖”、“扁鹊斥秦王”、徐大椿的《用药如用兵论》等,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此外,在中医学的实践操作内容中,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是针灸和推拿部分,在进行针灸实践操作时,我们可以选择四肢常用腧穴进行针刺,让学生自己定位、针刺,感受酸、麻、沉、胀的针感。整个实践课中学生主动积极,充满疑虑和惊喜,是学生反应最深刻的一堂课。

三、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存在认识误区,需培养中医思维

西医学专科类院校,多数学生的理论基础相对薄弱,临床医学专业又以理科生居多,文科方面的知识相对欠缺,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哲学思想不了解,有些甚至闻所未闻。有部分学生看到阴阳五行等概念时,会对中医学的认识产生误解。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针对学生认识存在的误区及学生对中医药的感受进行讨论和分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医学的发展史证实了中医学的生命力和存在的价值,肯定了中医学的科学性和中医药在中华民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目前医学界对天然药物的优越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西方正在掀起一股回归自然的热潮,一些西方国家已开设有中医学校,针灸已纳入医保范围,今后中西方医学交流必然更加频繁。[4]

中西医思维方法的差异成了学生学习中医理论的一大难点。教师需在教学中,适度培养中医学思维方法。中医学的思维方法是中国古代先人对周围的事物,包涵天文、地理、气象、动物、植物、矿物及社会等进行广泛的观察,并在长期医疗实践的基础上,运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方法,对人体的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治疗和养生等进行了总结、分析、归纳和整理,经过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循环最终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5],它侧重于从人体的整体性、联系性和动态性等宏观的角度探析。西医学以实体结构为基础,借助科学实验,侧重于将人体分解剖析,从物理和化学的角度,甚至从细胞、分子水平等微观角度研究。所以学生学习中医学,不能用西医学的知识来理解。取象比类是中医学的一种重要思维方式,可结合自然环境来理解中医学中的生理和病理变化。比如一年气候变化春温、夏热、秋凉、冬寒,人体脉象对应季节表现春弦、夏洪、秋浮、冬沉;江南地区地势低平,气温温暖而湿润,人体腠理疏松,体格多瘦削,西北地区地势高而多山,气候寒冷干燥,人体的腠理多致密,体格偏壮实。夏季多热病,冬季多寒病。学生的思维是很活跃的,他们在学习中医学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的同时,又有新的疑问出现,现在去中医院看病也要做抽血等检查,所以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讲授课本上的知识外,也必须结合时展特点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所教授的课程。中医学并非完美无缺,中医学的发展也需要借鉴好的诊断方法。中西医学最基础的共同点是他们都是以人体作为客观的研究对象,去认识人体的生理病理规律,以维护健康、预防疾病为目的。

总之,在西医院校的中医教学实践中,首先,应从教材课时、学生等因素出发,明确教学目标,这是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其次,要让学生对中医学有正确的认识,同时教授学生中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自学和操作能力,改善远期教学效果。最后,教师要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注重专业知识更新和加强教学修养,提高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不断完善教学方法,为社会培养出适合医学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林殷.儒家文化与中医学[M].福建: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2]李伟,赵延奎,郭洪伟等.以问题为中心的开发式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5):141-142.

[3]佟子林,贾鑫.医保目录中三甲医院中成药的使用情况给我们的启示[J].中国医药指南,2011(2):168.

[4]陈健安.中医学在西医院校的教学研究[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4(5):505-506.

[5]李庆.中国文化中人的观念[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

[6]杨超,单磊.关于医学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几点思考[J].大学教育,2012(5):35.

[责任编辑:陈明]

篇7

【关键词】 中医学教育;现代生物学;教学

随着中医学教育的迅速发展,现代生物学内容课程在中医学教育体系的地位日益加强。但是,现代生物学课程开设的历史相对较短,与中医药学知识体系尚待进一步的融合。本文对于现代生物学教学在中医学教育中的地位、教学内容完善的思路和方法进行了思考。

1 明析中医之体,明确教学目的

明确中医学与生物学的关系是理解现代生物学在中医学教学中地位的必要条件。生物学是中医学的主要科学理论基础。中医学作为一门医学科学与西医学相同,其对象为作为生物学存在的人类。中医学在对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等生物学范畴之历史认识基础上,巧妙地以古代哲学思想为工具,经过数千年的临床实践,不断完善其独特的理论体系。生物科学为中医之体。

生物科学为中医之体,这决定了现代生物学在中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医学的形成和发展是生物科学成就运用的结果。中医学在产生和历史沿革的过程中着眼于古典生物学,同时又借鉴了古代哲学对生物体人的认识,有着当时历史阶段的先进性,并在当今临床医疗的某些方面较西医仍有一定的优势。然而,中医学与现代生物学的衔接却有些差强人意。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代西医密切跟踪现代生物学的迅速发展,因之取得了相当的优势。因此,从现代生物学角度完善对中医学理论的诠释,进而为中医学理论发展提供更多思路,可以更好地说明中医学“源”和“流”的问题,为中医学的继往开来铺平道路。中医学与现代生物学的有机融合是时代的要求,而在中医学教学中加强现代生物学教学是必要的实现途径。

社会的发展和人类对健康的追求是医学进步的源动力,而生物科学知识的发展及其在医学科学的应用是实现这一要求的必经途径。从而,人类对医学进步的需求为生物学发展提供了巨大生命力。医学科学扎根于生物科学,并从中获取营养;二者又休戚相关地伴随时代进步。在现代生物学的带动下,西医学的发展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医学饱含了丰富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如何借力于现代生物学而承前启后,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在遵循经典中医学理论框架的基础上,合理运用现代生物学的知识体系,适当地对中医学理论增添现代生物学范畴的诠释,“古为今用”与“今为古用”并举,是中医发展的历史必然。现代生物学在中医学教学中的加强遵循了中医学发展的必然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当今生物学的进步为中医学和西医学均提供了广大的发展空间。中医学必将在现代生物学平台上发扬光大--不要局限于历史渊源的角度,习惯性地将生物学只划归西医学的范畴,无意中将生物学与中医学剥离开来。割裂中医学与生物学的关系,就使得中医学丧失了其科学性的基础。

明确了生物学为中医之体,在中医学教育体系中完善现代生物学教学的目的和迫切性则是不言而喻的。学生在掌握现代生物学知识后将获得更大的中医学研究潜能,并会自觉地从生物学知识理论源泉中为中医学发展汲取营养。为了顺应中医学教育发展的这一趋势,既需要加强现代生物学课程建设,也有必要结合中医学专业特点创新现代生物学教学方法。

2 服务中医之本,精选教学内容

现代生物学课程的开设是对中医学教育的有益补充,但要考虑不能过分加重学生负担。在中医药院校现行五年学制的时间内,中医学专业学生需要完成中医学课程和西医学课程,任务之重已不言而喻。学制改革为七年制是一条有研究价值的途径,但短期内不会成为现实。我们当然也不能照搬其它一些国家的做法,即以完成生物学专业的本科教育作为进入医学院的前提要求。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将其作为借鉴,探索有选择地将精华版的普通高等院校生物学专业的相关专业课程列入教学内容。结合中医学专业的特点,本着学以致用的精神,有目的地筛选内容,在不过分增加于学生学习负担的前提下,将部分重要的有关课程列入教学计划;其它课程或者学生们已有必要的了解,或者与中医学的发展关系不是很密切,在目前情况下可暂不考虑。

现代生物学课程开设的目的是系统性地为学生引入现代生物学概念,介绍理论,使之服务于中医药学的发展。综合考虑上述因素,现阶段课程内容的设置有必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化学在一定程度上是现代生物学的基础,是生物学的语言。学生在高中阶段积累了一些化学知识,但仍需要有系统地提高,以便为更好地学习现代生物学知识奠定基础。可以将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和胶体化学的重点内容进行综合,合并开设一门课程。在兼顾基础内容的全面性的同时,结合现代生物学教学的需要,精选重点教学内容。例如,物理化学中的热力学内容与生物学中细胞膜脂双层的形成、分子生物学中蛋白质疏水作用的原理有密切联系,则应当作为课程的一级内容。

其二,实验动物学是近代生物学乃至医学的重要支柱,是中医学证候模型研究的基础。掌握实验动物学的基本原理,掌握实验动物的背景材料,充分考量实验动物与人体在行为学等方面的差异,遵循正确的操作规程,是建立中医学证候模型并正确评价结果的要求。同时,学习实验动物学的知识也勿庸置疑地可以开拓中医学证候模型设计的思路。

其三,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已成为现代生物学研究的平台,作为中医药研究的新兴手段。这两门学科已经与现代生物学的许多领域联系密切,知识体系形成交叉,内容非常丰富。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将领悟从微观角度阐释中医学知识体系的思路和方法。例如,在现代生物学中的信号传递体系中,生理、病理或药理等信号沿相应的通路传递,经过细胞内复杂的网络系统的精密调制,而最终发挥效应,即代谢改变、基因表达水平变化等,反映在中医学临床的观察,则为人整体的气血阴阳的变化。

3. 遵循中医之道,创新教学思路

中医药学根据古代生物学对人体的认识以及临床观察的积累,成功总结并应用了整体观和阴阳平衡等理论。经典中医理论经受了历史考验,在当代医疗体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正在被更深入地研究和发掘。中医学久经临床检验的思想理论是中医学的根本,中医理论拥抱现代生物学是中医传承和发展的必经途径。在现代生物学有关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强调中医学与生物学的血肉至亲关系,结合自己对中医现状的了解和在教学科研中的心得体会,适当提示从生物学角度考察中医学的线索,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同时,教师有必要根据有关中医药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适当调整授

课内容,以更好地为发扬传统中医药学理论服务。

在中医学教育体系中,中医药类专业课程自然占据主导地位,因而学生养成了吸收和消化知识的相对固定的思维模式。为了使现代生物学的教学适应这种思维模式,教学思路需要创新。在科研和教学实践中,我们注意到中医理论与现代生物学的逻辑思路包含内在的相似之处。我们可以据此在教学中将现代生物学的知识与古典的中医学内容进行类比,从而既有助于学生接受现代生物学知识,又便于学生将来学以致用,利用生物学的知识中去思考和解决中医学的“源”和“流”的有关问题。这种创新的教学思路在下面的两个例子中有所体现。

在考察某个信号对生物体系的影响时,需要整体地研究复杂的信号传递网络系统,分析系统的平衡状况的变化;而整体观念和平衡思想是中医理论的重要原则。有鉴于此,在教学中

则可先行回顾宏观中医学的有关理论,再转而引导学生进入微观领域学习信号传递网络中的多种信号传导分子如何精密调制信号,实现整体平衡的。

在介绍基因组和蛋白质组的知识内容时,可以将基因组视为静态的阴,蛋白质组为动态的阳,基因携带的遗传信息为蛋白质编码,而基因的功能需要蛋白质表现出来,这样就形成了阴阳互生的关系;二者功能正常,则阴平阳秘,生理状态正常。这样,基因组和蛋白质组二者的生物功能及其联系就可呈现在学生面前。

篇8

    1 中医学的特点需要通识教育

    传统文化是在朝代更替战争以及思想冲突中不断完善进步的,作为传统文化奇葩的中医学更是如此,它与各种哲学、科学技术以及人文信息乃至社会、战争等关联较为密切,具有较强的通识性,是个体与整体的统一。传统中医学[3]是我国古代哲学与医疗实践结合的一门学科,以阴阳五行为理论基石,通过“望、闻、问、切”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归纳证型,辨证论治,使用多种中医治疗手段,如中药、针灸、推拿等使人体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理想健康状态。理论精髓是对在长期临床诊疗过程中出现的个案与可重复验案进行“因时因地因人”的科学归纳、总结、推理得来的。中医学是涵盖思想、哲学、文学、思维、伦理等诸多内容的大文化,医学生对中医学哲学思辨体系、思维判断模式、人生价值观念的学习过程,必须在把握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才能融会贯通,进而促进学生对民族文化自信的形成和思想感悟力的提高,吸收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加强和促进中医学与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学科交叉融合,提高综合人文素质,发扬传统医学。

    2 在西医院校进行中医学教育更加需要通识教育

    现在西医院校学生对于医学的认识多以西医为主,对我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医学虽然有一定的认识,但在理论认知和建构中,很难理解建立在古代朴素辨证法上,并以直观思辨为特征的传统中医学。所以他们对中医学的精华理论学习状况不理想,对于初次学习中医的西医院校学生来说,常常觉得内容枯燥乏味,理论艰涩难懂,难以把握。而且《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等中医经典着作不单字词难懂,其意难通,甚至还需要不断地背诵,反复记忆,费时费工,收效甚微,往往知难而退,无法深入学习研究。由于中药药性的五味和四气在经验世界里找不到任何解析,给人不科学的感觉,另外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现代医学,突飞猛进。小至人体细胞、细菌、病毒、立克次体、分子生物,大至组织器官、躯体结构乃至生理病理的奥秘,甚至心脏起搏器、人工肝、人工肾的发明,成功移植或人体某个器官部件的克隆似乎说明现代医学已经无所不能。所以有的学生在入学以后的学习过程中,现代医学先入为主,认为现代医学对于所有临床疾病都能解决,根本没有必要学习中医。种种情况导致在西医院校进行中医学系统讲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深入提升学生中医理论水平,达到中西互重的难度较大。

    所以就需要一种方法可以解决这一问题,通识教育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我们可以把中医学的通识教育理解为人文、社会以及哲学等教育的综合教育。由于在西医院校内,西医知识体系的教育是教学主要内容。西医理论、解剖、生理、药理、病理、诊断以及内科学等西医课程大约占总课程90%,所以我们可以进行中医理论乃至中医文化的拓展,在中医学教学时加入医古文以及中医历史乃至哲学等多个方面的补充,加大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和积累,在此基础之上在进一步讲授具有深厚文化积淀的中医药理论经典,比如《内经》和《伤寒论》、《神农本草经》等经典课程的讲授,这样就可以更好的增加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和对中医的更加全面和科学的认识。

    3 中医学通识教育的特点

    美国一些大学校长认为:跨学科通识教育是美国高等教育领先的法宝,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医学健康领域尤其需要创新,“不创新,毋宁死”。应打破传统的院系之间僵化界限,不要因为限定学科专业而抑制创新能力的培养。香港大学把通识教育作为所有在校学生的核心课程。复旦大学将通识教育分为6个核心模块,涉及经典文化传承、科技进步与科学探索、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审美体验等诸多方面。此外,台湾的中医药院校也有通识教育课程。而内地中医药院校通识教育目前还在起步阶段。在西医院校进行中医学教育通识教育几乎没有。所以这是具有创新性和挑战性的课题。

    我们首先要确立中医学通识教育的目标就是把医学生培养成中医西医两条腿走路,同时最终融入整体观的医疗模式中去,争取提升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着重于医学人才更符合时展的培养。

    其次,可以在医学专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通识类型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或框架,表现通识教育教学过程中程序性的策略体系。使医学教师尤其是中医学教师普遍认可的现代医学生对中医人格教育的体会,通过中国传统文化这一载体,结合其他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内容,进行中医学教育。

篇9

【关键词】中医病名;诊断;标准;病证结合

病名是中医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重要概念,是中医学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辨病是中医临床不可缺少的内容[1]。任何疾病都有原因可查、病机可究、规律可循、证候可辨、治法可用、预后可测,临床治疗的目标主要也是针对病。但目前中医病名几乎处于被取消的状态,临床诊断、论文著作、科研课题等,大部分都使用西医病名,中医病名被弃而不用,或仅称属中医“××范畴”。因此,必须制定中医标准病名,作为国家标准加以颁布实施,以保护中医药知识产权,维持中医知识体系的完整性。

1病证结合是中医诊断学的精髓

中医对疾病本质的认识最早即是确定病种,并赋予病名。《黄帝内经》所记述的病名逾200种,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无论是《伤寒论》论外感病,还是《金匮要略》论内伤杂病,都是以病为纲,病脉证治并重。此后历代医著如《诸病源候论》、《景岳全书》、《医宗金鉴》、《证治准绳》等,以及近代临床各科的中医教材,基本上都是以病(症)为纲,进行辨证论治。因此,继承中医学的病名及诊断十分必要。

病证结合是中医认识疾病本质的基本方法,诊断疾病可以有效地把握疾病全过程的根本矛盾,而辨析证候又能准确地把握疾病某一阶段的病位与病性等主要矛盾。对病和证的分层认识,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二者的关系犹如经纬纵横交错,使中医对疾病本质的认识在病位的表里上下与脏腑经络,病性的阴阳寒热虚实,以及病势的进退深浅3方面达到3维统一。中医病名融于中医理论体系,能正确引导临床辨证与施治。与证名诊断一样,病名诊断是中医临床诊疗不可或缺的内容,取消中医病名不仅仅是病名被取消了,中医认识疾病本质的病证结合诊断特色也没有了,更谈不上中医的优势、生命力和发展。

2中医临床必须使用中医病名

就临床诊疗的目标来说,中医与西医所针对的都是疾病,在这一点上中医病名与西医病名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但由于认识论和方法学的不同,所导出的病名体系必然不同。中、西医的病名,一般都是由病因、病性(病理)、病位和病状相互组合而构成。在病因病性方面,中、西医的概念基本不同,中医的风寒湿热、痰饮瘀血、阴阳虚实、劳瘅痹厥、胀脱痿痛、癌瘤瘕、痈疽翳障等,西医称之为细菌、炎症、变态反应、免疫紊乱、功能亢进、减退、衰竭等等,而气、血、水、脓、毒、火(炎)等概念,中、西医则都将其视作基本的病理改变。在病位方面,虽然中、西医的解剖名称基本相同,但中医学的认识相对笼统而西医学的概念以精细为特征,由于中、西医对各组织器官的生理、病理及相互关系的认识上有所不同,因而对疾病的命名诊断,西医有病因诊断、病理解剖诊断、病理生理诊断、功能诊断、临床综合征诊断等不同形式,并注意几个方面的结合而作出完整诊断,因而其病名限定清楚,但较冗长而复杂。与之不同,中医学病名极为精当简炼,每个病名实际用词一般只有2~4个字,不一定将每个病的病因、病性、病位等本质属性概括无遗,而可通过辨证诊断使之得到补充。正是由于病名诊断与辨证诊断之间的这种互补性,使中医学的病证诊断完整地融入中医学理论体系并具有中医之特色。可见中医病名与西医病名既有关联而又不等同,中、西医病名的对应关系是模糊的,即“是也不是,不是也是”。

中医临床必须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使用准确而规范的中医病名。中、西医病名只能并存和相互对照,而不能并用,更不能以西医病名取代中医病名。某些中医病名目前尚不为广大群众所熟悉,主要是由于受西医病名的冲击,加之近代中医一味地强调辨证而不重视病名诊断所致,而不是中医病名脱离了实际,导致广大群众不能接受。只有规范中医病名,坚持并强化中医病名诊断,方可使中医病名逐渐为人们所熟悉和接受,才有益于中医学的发展,也有利于发挥中医学的优势。

3中医病名诊断的必要性

中医的许多病名,如破伤风、托盘疔、胬肉攀睛、鹅口疮、舌菌、痄腮、阴吹等,精炼简捷,见名知义,易于掌握。中医有不少好的病名,如历节风、破伤风、感冒、红丝疔、缠腰火丹、蛇头疔、乳岩、天行赤眼、蟹睛、骨槽风、鼻渊等,其命名科学确切,名实相符,正如宋·张杲《医说·疾症》所谓“古之论疾,多取象比类,使人易晓”。因此,这些中医病名一直沿用至今,为人共晓,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有些病名如痢疾、霍乱、伤寒、破伤风、风湿热、感冒、麻疹、癫痫、子痫、白喉、痔、痈、痛风、风疹、云翳、脚气病、牛皮癣、梅毒等,在西医传入中国时,便为西医所引用。

中医强调辨证,并多以症为病。但辨证毕竟只是反映疾病某一阶段的情况,症则只是疾病本质的外在表现,而通过诊断所确定的病名,代表着对疾病最本质的认识。病名诊断在中医医疗实践中具有极重要的意义,它有利于把握疾病的全局和全过程的一般规律,有利于临床施治,这是中医学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徐灵胎《医学源流论》指出:“欲治病者,必先识病之名……一病必有主方,一病必有主药。”说明不同疾病可以有自己的专方、专药、专法治疗,如肺痨若不治痨杀虫,则辨证治疗效果欠佳。虽然异病同证时应当同治,但治疗也应根据病而有所区别,如胃疡、久泄均可见脾虚证候,在补脾益气同时,胃疡者常结合理气止痛,久泄者则常兼利湿止泻。同时病名诊断亦可指导辨证,因为每个病演变过程的一般规律往往可体现为不同的“证”,各证出现的频度也不一致,如风眩最常见的证型为肝阳上亢,而阴阳两虚则较少见,有时病人可能仅有血压增高,而其他症状不明显,以致无症而出现无证可辨,此时则可根据风眩而首先考虑为肝阳上亢,采用平肝潜阳的治法。

4取消中医病名必将导致中医学的灭亡

有学者提出,中医病名改革应大部分采用西医病名,或中、西医病名并用,这样方有利于中医现代化,并能成为中医走向世界的桥梁[2]。也有人认为“取消中医病名中医灭亡不了”。这些观点显然都是不对的。中医临床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活动,中医学需要与国际接轨,但绝不能用西医病名取代中医病名。因为中、西医学是不同的理论体系,中医的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病因病机等基本概念不同于西医学的解剖、生理、病理等理论,把西医的病名搬过来,套在中医学的头上,则名实不相符,无异于穿西装戴瓜皮礼帽,这无疑会给中医的诊断和治疗带来思维方面的负面效应。

中、西医这两种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认识疾病的角度不同,那种“西病中证”式的诊断无异于“人头马、美人鱼”之类,似是优势互补、强强相合,但实际上只会使中医学走向灭亡。因为用西医学理论来衡量中医学,不仅只是病名不科学,中医学的阴阳五行、风、寒、暑、湿、燥、火、喜、怒、忧、思之类病因,肝之开窍于目,脾主运化与统血,经络的解剖结构,以及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等中药理论等等,统统都无科学可言,都应在废弃之列。坚持中医病名是保持和发扬中医学体系的要害所在,是中医学生死攸关的大事。设若中医学取消了病名,则说明中医学对“病”没有认识,中医只知辨证施治,不会诊病治病,那么中医学还有何“术”可言呢?取消病名,就会使中医学术一溃百溃,一发不可收拾。

中医是中华传统文化最优秀的部分,由于西学东渐,中国人已逐渐远离自己的民族文化主体,出现了文化自卑,不少人对中医的知识财富不相信,甚至抵触,这并不足为奇。癀瘕、卑傈、旭痹、瘅等字都不认识,这是由于近现代文化举措对中医学带来的负面影响。落叶知秋,病名的取消就是中医学术消亡的前兆,面对日渐远离传统文化的中医,如何恢复昔日中医与传统文化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如何使中医能够按照其自身发展规律良性发展,这或许是今天有志于振兴中医药事业的人们所应当迫切思考和解决的问题”[3,4]。

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否认中医理论体系,妄以西医病名取代中医病名必然失败。1933年下发的《中央国医馆学术整理委员会统一病名建议书》、《中央国医馆审定病名凡例》及《中央国医馆审定病名录》,之所以遭到反对而没有实施,其主要原因就是武断的认为中医病名不科学,要统一则必以西医病名为标准,这是其夭折的致命之处。现在虽然时过境迁,中医界的认识有了很大的变化,但可以断言,取消中医病名只会是重蹈复辄的命运。恽铁憔在《论医集·对于统一病名建议之商榷》说:“今若以西名为主名,不废中医学说,则名实不相符。若废中医学说,则中医即破产,不为此,则为彼,更无回旋余地。例如《伤寒》一书,包括支气管炎、肋膜炎、胸水乃至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日射病、虎列拉等等,假如使用此诸名色,初步,《伤寒论》本文,将渐次无人研读;进一步,必《伤寒》方无人能用;及后一步,必讲究注射灭菌。如此,则中医消灭、中药消灭。是故用中医病名为统一病名,在此必争,是非得已,不止名从主人而已。”先贤之见在当代中医界已被印证,这不正是废弃中医病名之恶果吗?

我们应从病证结合的角度,站在发展中医理论与保持中医特色的高度,坚持中医病名诊断,并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摒弃“重证轻病”、“西病中证”等错误观点,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深入开展对“病”的研究,以提高临床诊疗水平。

5规范中医病名体系

任何学科都是在继承前人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医病名学术也不例外。中医病名规范化的研究,首要而根本的原则,必然也只能是继承性原则,要从蕴藏前人丰富经验和理论的历代医籍中整理、挖掘中医病名,切合临床实际者用之,不符合临床实际者改造之。在此基础上本着特色性、实用性、创新性、准确性等原则,全面系统地开展病名体系研究,形成完整而规范的中医病名学术体系。近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5]疾病部分即是本着继承和发展中医学理论的宗旨,采用继承、挖掘、引申、创新、引进等方法对病名进行分化定义,从而使中医病名学术在相对完整的意义上形成体系。

现代医学制定有国际疾病分类(1CD)等国际标准和国内的《疾病分类与代码》。但中医学是具有独特理论和丰富经验的传统医学,中医学是我国的宝贵文化遗产,它与西医学有很大的不同,因而不可能用ICD等外来名词规范中医疾病名称。现在临床上中医的病名被弃用,没有中医的病名体系,这将使中医学术处于灭亡的境地,因而必须加紧中医病名的标准化、规范化研究,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应组织中医学者开展中医标准病名的研究,建立中医标准病名体系,一方面充分吸取、反映以往研究的合理内容,另一方面弥补前段标准化研究的不足。中医标准病名研究应按照中医理论体系,严格区分病、证、症概念,在继承原有病名的基础上,参考西医病名,按中医学的理论创新、分化、扩展中医的病名。该研究可为中医学术提供全面标准的“原件”,不断完善中医疾病体系,并能对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起到指导作用,也有利于保护中医学的知识产权。

【参考文献】

[1]朱文锋,贺泽龙.论坚持中医病名诊断的必要性[J].辽宁中医杂志,2000,27(2):50-52.

[2]苏玉仑.中医病名应改革[J].中国中医药报,2000,5:31.

[3]刘理想,张其成.近现代文化举措对中医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报,2006,10(13):8.

篇10

一是保持中医学理论的原汁原味,不与西医学相融合。以匡萃璋先生的“两种牛不人工授精论”为代表。强调建立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心,中医学有自己的原理,即整体论,认为目前应强传统之体,宏中医之用。

二是强调以现代科学研究中医中药,使中医中药脱离其传统理论,成为世界公认的科学。部分西医学习中医的专家及中医学习西医的人员,持此种观点。引以为荣的代表成果如日本的小柴胡汤制剂获得美国FDA认证。此观点遭到传统中医学者的抵制,认为似乎是“废医存药”之风重来。但因研究药剂有客观的经济效益,目前此风难止。

三是主张在保持中医学特色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即强调充分继承挖掘中医学的传统理论,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与创新。只要研究的核心、本质是中医学的,所用的方法既可以是传统的思辨,也可以是现代科学的调研、分析、实证。我认为这是中医学发展的正确方向。下面谈谈我对中医学理论发展目标及创新思路的理解。

1中医学理论的创新目标

中医学理论发展的总体目标,一般说来是实现中医学理论的现代化。要实现中医学理论的现代化,以下5个方面的分目标必须优先实现。

1.1中医学理论范畴中基本概念的规范化

中医学基本概念的规范化,是指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基本概念的内涵是确切的,外延是清楚的,表述是统一的,没有概念的泛化或歧义。中医学基本概念的规范化,有利于中医学的发展,有利于中医学的对外交流,有利于提升中医学在世界上的地位,也与中医学作为一门医学科学的身份相符。

目前的实际情况是,虽然对中医学基本概念的规范化做了一些相应的工作,如正在建立中医学名词术语及其英译的国家标准,但尚有大量问题需要解决,如:①精与气概念的混用;②精、气与古代哲学范畴中关于宇宙本原的精、气概念的混淆;③阴虚与精虚、血虚、津液不足分不清,阳虚与气虚难区别,并出现气阴两虚与气阳两亏等有悖逻辑的术语;④脏腑之精、脏腑之气、脏腑之阴、脏腑之阳的内涵不清,关系不明等。

中医学某些基本概念的内涵不清,其原因有多种。而解决的办法,应是调动全国的中医学基础、文献学科的专家和中医临床学家来共同研究,在调查大量的有关文献和临床资料之后,共同讨论确定。

当然,中医学基本概念的规范化,不是限制人们的思维,而是在培养我们的学生时,有一个规范的说法;在编写教科书时,有一个可遵循或参照的标准;在对外交流时,有一个可让国外友人容易理解的相对规范的表述。

1.2证候概念的规范化及诊断标准的确定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诊治特色,证候也就成为中医学基础和应用研究的核心问题。近几年对证候的研究,包括对证候诊断标准的研究和证候内在机制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问题是:①证候的概念内涵至今不甚明确,某些中医专家,甚至《中医内科学》教科书中,仍然将证候规定为“症状和脉象”与现行的《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学》教科书中的表述不符。②证候的分类仍然有待改进,证候分类的层次应该清晰,从类证(如虚证、实证、热证、寒证、表证、里证、阴证、阳证等八纲证,太阳、少阳等六经证,卫、气、营、血证,上焦、中焦、下焦证等)到一个实施治疗的具体证候,一般都有几个层次。③某些中医证候诊断术语概念不清。一是由于中医学某些基本概念内涵不清而导致的证候诊断术语不确切和不规范,如上面提到的气阴两虚、气阳两亏等;二是由于中医学理论发展的滞后而出现的概念内涵不清的证候诊断术语,如脾虚、肾虚、肝虚、心虚等等。④证候的诊断标准应该统一规范,但现在仍处于研究的初级阶段。⑤证候的诊断以症状、体征和行为异常的描述为主,微观指标在辨证中仍然难起作用。

解决证候概念的规范化和确立证候的诊断标准,应是中医学理论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虽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了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并组织起草了国家标准中的“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但尚需不断地改进、发展和完善,以增强其科学性和权威性。

1.3将中医学的相关概念独立于古代哲学概念并确立其自然科学的属性

确立中医学的自然科学属性(并不否定其人文社科属性),有利于中医学在自然科学方面的发展,有利于将中医学的某些概念与古代哲学的相关概念分开,成为中医学自身的概念。

如精、气、神的概念,在古代哲学范畴中与在中医学中是有严格区别的;中医学的生命本原说与古代哲学的生命本原说也是不同的;中医学的精气概念及其生命本原说、中医学的天人相应说,都具有自然科学属性,都可以以自然科学的实证研究方法逐渐揭示其内涵。

1.4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密切结合

中医学理论要达到现代化的目标,理论创新必须要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新理论、新假说的诞生一般都在实践过程中,或在临床实践经验的积累过程中,或在实验研究积累的过程中,或在文献研究的分析过程中。就中医学来说,临床实践过程对于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是不可或缺的。因此,理论创新不仅仅是基础学科的事情,也是临床学科的事情。只有理论学科与临床学科的专家联手协作,才有可能发现新的规律,构建新的假说。“脏腑一精气一阴阳”理论体系的构建,就是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结果。

因此,要求临床学家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理论学家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技能。中医学理论要创新,要现代化,必须造就一大批理论与临床兼通的专家。

1.5传统理论的改造与新理论体系的构建

传统理论的改造和新理论体系的构建,标志着中医学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传统理论的改造,多是建立在否定某些传统理论的基础上,操作起来较为困难,且难以得到公认。

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中,对某些传统理论作了改造,如:①三焦是六腑之一,是人体上中下三个部位的划分,还是温病辨证纲领的问题;②膀胱是盛尿的脏腑还是藏津液的脏腑的问题;③主管人的心理情志活动的脏腑是心,是脑,还是肝的问题;④脏腑的功能是以脏腑的结构为基础还是以脏腑之精气阴阳为基础的问题;⑤正气与邪气的概念问题;⑥阴阳失调与调整阴阳的概念问题。诸如此类问题,均是中医学理论中较难处理的问题,也是临床实践中必须面对的问题。

我们在“脏腑气血阴阳”理论基础上,进一步研宄而构建的“脏腑一精气一阴阳”理论体系,是在发掘《内经》传统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与传统理论相统一,但与后世的脏腑气血理论有某些冲突,也属于对传统理论的改造。

另外,对证候的深化研究,也可能与传统的“异病同治”理论发生冲突。我们经过研究发现,寒饮蕴肺证可出现在哮喘、COPD和肺水肿等疾病中,并且用小青龙汤治疗均有效,但实际上寒饮蕴肺证在上述不同的疾病中应是有区别的,用药自然也应有所区别。至于用何方治疗更为合理,只有通过实验研究去探索。因此,“异病同治”仅仅是说几种不同的疾病出现了一个大致相同的证候,用大致相同的方药可能都有效,而几种不同的疾病出现一个完全相同的证候,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哮喘、COPD、肺水肿等疾病中出现的寒饮蕴肺证,实际上也是一个类证,其在不同的疾病中也存在着差异,这实际上是发展了对“异病同治”的认识。

传统理论改造的目的,是对传统理论的发展和提升,使其科学性更能体现出来。

传统理论的改造与新理论体系的构建,是中医学理论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

2中医学理论创新的思路

2.1明确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与其现代化的关系

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用以研究人体的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它虽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具有一些人文社会科学属性,但仍应归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

医学是一门特殊的学科,既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又具有很强的社会科学属性,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交融的学科。

将中医学的学科属性定位于融入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自然科学,并在整体观的指导下大力发展其属于自然科学的部分,将有助于中医学自身的发展和现代化。

在通过文献整理研究明确了中医学某些范畴的概念内涵的基础上,以科学的实证分析方法研究其理论概念的微观机制,不断创建和发现新的假说,方可使传统的中医学理论体系不断得到发展和更新。同时将其属于人文社会科学的部分,尤其是古代哲学的思想和方法加以科学的改造,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并吸收一些新的理论和方法,方可使其更能指导中医学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2.2正确认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坚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的思路

继承性研究是一切研究的基础和前提。中医基础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必须坚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走继承与创新并行的发展之路。继承是创新的基础,继承的目的是创新。只有重视继承,才能将中医学的传统理论传承下来,为发展和创新奠定基础;创新是中医学继续发展的需要,是中医学新理论、新观点的产生之源,也是中医学的生命之源。没有继承,中医学的传统理论将得不到延续,也就无从谈创新发展,即便是创新,也不是对中医学理论的创新。但若没有创新,则中医学的传统理论就得不到更新和发展,自然就会变成僵死的东西,因而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因此,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切实操作好中医基础理论的继承工作和在此基础上的创新工作,是关系到中医学前途的重大工程。

2.3科学评价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医学理论和概念的影响

在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研究中,要科学地评价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

我们既要承认精气、阴阳、五行等古代哲学思想 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建构的影响,又不能把中医学说成是古代哲学的衍生物。

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起了重大影响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主要有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整体观念等。这些古代哲学思想对中医学基本理论和概念的形成及其理论体系的建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是不容置疑的。科学地评价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在中医学中的历史地位,对于继承和发展中医学基本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具有重要的意义。

2.4积极推动中医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和术语的规范化进程

以明确中医学固有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概念的内涵为中医学理论研究之目标,积极推动中医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和术语的规范化进程。

藏象、经络、精神气血津液、病因病机和防治原则等,是中医学固有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概念,应下大功夫对其进行系统性研究,明确其基本内涵。这是中医学理论研究应达到的基本目标。当然,中医学基础理论和概念内涵的确立,应建立在充分掌握和分析有关该理论和概念的几乎所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文献资料掌握得越全面,得出的结论就越可信。但决不是一些文献资料的堆积和列举,而应下一番比较分析的功夫,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杂乱的材料中归纳能反映该理论和概念之本质的内涵和外延。

如对肺行水理论的研究,首先要明确肺行水理论的基本内涵。经过对文献资料与临床实践的研究分析,发现肺行水概念的内涵主要有两个方面:①通过肺气的宣发和肃降运动,调节肺脏本身水液的输布,这一作用与肺的呼吸功能密切相关;②通过肺气的推动作用,调节肺系统(尤其是皮毛)之水液的代谢,这一作用与肺的呼吸功能一般无明显的相关性。

肺主行水理论内涵的确定,对临床肺疾病的辨证治疗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对有关肺主行水理论的科研设计具有奠定理论基础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