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课课件范文

时间:2023-07-07 17:34: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劳动教育课课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劳动教育课课件

篇1

新课程改革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倡导先做后导、自主合作、问题引领的学习方式。《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3~6年级)指出: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它强调学生通过人与物的作用、人与人的互动来从事操作性学习,强调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应当顺应这一年龄阶段学生的思维特征,提倡用可感而形象的技术作品来引导、来组织学生的劳动与技术学习活动。因此,先做后导的学习方式适用于劳动与技术课程教学实践,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习。

一、先做后导的本质

先做后导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通过创造真实教学情境让学生充分实践,激发创新意识。强调学生摆脱教师的依赖,独立开展学习活动,自行解决现有发展区的问题。劳动与技术教学中先做后导的教学过程是一个从“做”(自主学习)到“导”(有效指导)再到“做”(自主创新)的螺旋上升过程,以“做”为中心,先“做”后“导”,以“做”定“导”,为“做”而“导”,体现“做中有导、导中有做”,让学生在教师有效指导下学会学习,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学习的能力。

二、先做后导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先做――激发兴趣,掌握技能

先做,不是放手让学生去随意做,而是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提出活动目标和要求,进行简单的问题、任务指导后,学生以个体或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学习活动。

1.预习中明确学习内容。课前预习是“先做后导”的前提,又是实现主体先行的关键环节。教学中可以采用直接在教材上记录问题,也可以设计使用“导学单”的形式,把一两个预习要求事先提供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要求进行预习,解决相关问题,养成良好的材料准备、工具准备、方法准备的习惯。

如在教学《可爱的挂件》一课中,笔者在课前布置学生搜集生活中的各种挂件,通过查找探寻挂件的历史、种类、编法等资料,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在相互的信息共享中,学生对所要制作的挂件有了直观认识,为设计提供了借鉴,又激起了创造性的求异思维,也为动手能力较弱的学生提供了制作参考。

2.情境中激发制作欲望。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心理发展尚不完善,感觉、知觉以具体形象为主,以后逐步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发展。创设恰当的情境,形象地将所要学习的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能让学生从感受、体验形象开始,让学生在此过程中产生创新的欲望。

在教学《制作纸塑花篮》一课中,笔者事先出示了几个制作完成的花篮请学生欣赏。学生在观察中发现花篮的两边都是对称的,有的小组认为可以先画线再剪,但是马上有同学说这个方法太麻烦了,而且两边不能完全对称。于是在争论中,笔者让学生思考,怎样做才能做到既简单又对称呢?经过讨论,有的小组就提出了可以将卡纸对折后进行画线裁剪的方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师生互动,学生对课堂学习要点有了初步的认识,激发起了他们深入学习的欲望,为接下来的“做”奠定了基础。

3.模仿中掌握制作技能。学生进行模仿操作是先做后导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可以降低学习难度,使学生直觉地、感性地、综合性地把握研究对象的内部和外部联系,把握对象的本质,同时也是学生学习操作技能行之有效的途径。

制作时要先让学生明确制作要求,继而在小组学习中由组长分工,明确制作任务,按要求开展设计制作,做到人人都有操作实践的机会。通过同学之间互相辅导、相互讨论、互助互学,让学得较好的同学帮助学得较慢的同学,以此缩短学习进程,增强同学之间的互助合作精神。在《制作水火箭》一课中,学生按照教材提示,顺序制作水火箭的箭头、箭身、尾翼、降落伞,最后完成组装。在此过程中,有的小组能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顺利完成,而有的小组则因为这样那样的问题无法完成制作。但学生在自行探究中已经学会了一定的剪切、粘贴等技术,同时又对制作中的问题产生了思考,为教师的“导”提供了依据。

(二)后导――针对问题,导出创新

后导,不是教师漫无目的、面面俱到地导,而是在学生做的思考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中展开,学生能讲的让学生去解决,学生能做的让学生去示范,教师要有节制地导、巧妙地导,给予学生充分的探究空间。

1.针对性。教师要根据学生“先做”中提出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在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指导时,教师不能包办代替,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研讨能力。一方面可以从他人处获得帮助,解决自身的疑难;另一方面也能运用个人智慧帮助同学,解决同伴的难题。教师则要以活动参与者的身份加入讨论,为学生做“引路人”,帮助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如在《制作水火箭》一课中,有学生提出:“水火箭的箭身和箭尾如何组装在一起?”有的同学说:“可以将用作箭尾的可乐瓶开口大的部分套入箭身。”“可以用透明胶多缠绕几圈。”“老师,可是我的可乐瓶剪去了头部和尾部,只剩下中间的一段,没办法套入箭身,用透明胶又不牢固。”笔者请全体同学帮助想办法,有的用备用瓶做起了试验,有的则比画着、争论着,不一会就有同学说:“老师,我们知道该怎么办了!”原来他的做法就是将可乐瓶一端平均分成四份剪出小口,拓宽瓶身后套入箭身,再用胶带粘住。因此,教师在针对问题进行指导时,凡是学生能够解决的问题让他们自己去解决;他们不能解决的问题,则要启发、引导、组织大家一起在讨论互动中解决。这样做不仅节省了教师枯燥讲解的时间,又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动手操作和自我探究等学习能力。

2.创新性。先做是学生创新的前提,学生通过先做,将做中产生的问题、思考、建议带进课堂,使课堂成为激发学生思维碰撞、产生创新意识的有效载体。这也要求教师在解决学生制作疑难后超越模仿的范畴,导出创新,实现从会做到会创的过程。如在《风力车》一课中,有的小组在完成制作后开始试车,发现行驶速度很慢。于是,笔者请同学们停下制作,一起讨论这个问题。有的提出要把车轮做圆,有的提出要增大风斗,还有的想要增加风斗数量……学生在讨论中表现出来的奇思妙想给予了学生更多的实践操作与思考的空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自觉、自动地参与实践探究教学过程。

3.拓展性。劳动与技术“先做后导”中的课内探究和课外拓展,是连接学校教育和家庭、社会教育的有效载体。教师要充分挖掘课外学习资源,不断激起学生的创造欲望,激发学生更多的“灵感”和“顿悟”,并化为多种形式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如《劳动与技术》教材中的种植部分内容有别于其他劳技内容,它需要经历一段较长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经过劳动实践,才能取得相应的劳动成果。学生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和掌握一定的技能与知识,它不是在课堂上能立即完成的教育任务,也不局限于教室、学校内完成,而是以某一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来实施的。要掌握这些技能和知识,需要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查阅相关信息,开展设计实验、收集资料等活动。因此,教师要与家长取得联系,发挥家长的指导作用,体现家校合力,使活动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亲身实践与体验。

三、先做后导促师生共同发展

“先做后导”以学生为主体,促进了学生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的提高,又使教师克服了传统劳动与技术教学和指导方式的不足,从而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1.先做后导――学生学习能力得到培养。传统劳技教学一般采用“教师示范―学生制作―展示评价”这一体现教师的教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学习中不加探究,机械接受教材中的知识进行模仿性学习,使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得不到充分发挥;教师强调单纯技能的传授,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的发展,不结合实际生活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导致学生制作的作品变成流水线加工产品,成为范例的“翻版”。

先做,能让学生运用多种思维更全面地获取知识,并且在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中使学习变得更活跃,更具个性特点;后导,促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动手、动脑,发挥想象,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进行创造性的制作加工,形成具有特色的作品,最终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2.先做后导――教师教学方式得到创新。在先做后导的劳动与技术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由知识讲解者转变为问题引导者,由课堂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服务者。由此,教师备课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分析教材、设计教案,而是对动态生成的预设、规划;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的知识灌输,而是主动构建;课后评价不再是教师的主导点评,而是多元评价。

首先,教师要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把师生、教材之间生成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抓住重点,把握难点,在有效的课堂对话中感知、体验、生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其次,教师要超越课程局限,把握教学范围、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要素的开放性,引导学生生成多元问题,丰富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内涵。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篇2

社保专业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为适应和促进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各大高校开设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作为一种与社会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综合性学科,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活动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实际社保问题的能力。另外,使学生具备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也是增强社保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应当成为当今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建设的一项重要特色内容。所以,为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在社保专业课程设置中,一定学时的实践教学课程不可或缺。

一、实践教学课程设置的原则

(一)有利于学生发展原则

社保专业实践教学课程的设计应紧紧围绕着如何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身心成长,有利于增强学生升学或就业能力,并适合于学生成长阶段的最终目标而展开,而不应为实践而实践,或为面子工程或其他目的而实践。实践教学,既要起到丰富学生大学生活的作用,又要真正起到教育启迪、锻炼磨砺的作用。现代大学生思维活跃、开放,视野开阔,所以,实践教学课程应力求符合学生成长特点,形式应较灵活,内容应有一定趣味和挑战性,使得学生愿意参加,乐于参加,并让其体会到专业成就感。

(二)安全健康保障原则

由于实践教学内容与现实紧密相连,开展实践活动,可能要与各种实务部门或各种身份的人物进行联系,活动场地既可能在校内,也可能在校外,那么,在这个过程中,要本着对学生、家长及学校高度负责的精神态度,时时刻刻将学生的安全和健康放在第一位,对各种实践活动做到事前周密规划,事中紧密监控,事后总结完善,尽可能降低各种不必要的安全健康风险,能在校内进行的尽量在校内进行,必要时,还应为师生购买以意外伤害保险为主体的责任保险,以防意外事故的发生。

(三)体系合理完整原则

实践教学活动作为一种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丰富大学生活的课程,应循序渐进,并力求做到“全程全员”。所谓“全程”,是指从大一上学期到大四下学期共八个学期,每学期都应有一定学时的实践教学内容贯穿其中,所谓“全员”是指力争全部学生和全部教师都应参与到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来。教师应起到组织、指导、督促等作用,提醒学生各种注意事项,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兴趣特点而积极参与。在实践课程内容设置上,从大一到大四,应注意根据各个学期的特点,设置相应的实践课程,使其前后衔接,形成一个合理体系。

(四)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原则

要使实践教学课程起到更好的作用,还应与专业理论教学做到有机结合,这样,一方面,可以使理论教学避免空洞说教的教条色彩,增强学生对理论教学课程的深刻理解;另一方面,也使得实践教学有可靠的理论指导,同时,还能充分发挥各位教师的专业特长。

(五)控制成本原则

实践教学活动需要实务操作,有时需要聘请相关专家学者,有时需要制作各种道具图片等,还有各种交通费用等等,实践教学活动的良好开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所以,在可能条件下,应建立实践教学专项资金和会计核算制度,同时,在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中,也应注意控制成本,避免铺张浪费和各种不必要的支出。

二、社保专业实践教学课程设置

结合社保专业的专业特点以及实践课程设置原则,经过多方征求意见建议,可初步设计一套社保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大一上学期,由于学生刚刚进入大学校园,对一切充满好奇和些许的不适应,此时可设置实践教学课程“专业感知教育”,课程内容主要是为大一学生进行入学教育。包括社保专业介绍、教师简介、如何从高中生转变为大学生、大学生活事前提醒等,使学生尽快进入大学生角色,适应大学生活,并对社保专业有一个初步了解。

在大一下学期,学生进入大学已有一年的时间,结合理论基础课教学内容,可设置实践教学课程“社保民生调研(一)”,课程内容可以是在指导教师的具体组织下以分散形式,围绕某一社保民生主题,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城镇或农村低保制度设计调研问卷,然后通过电话调研、网络调研或近距离的实地调研,以对该问题实际状况和存在问题有初步实际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初步理性认识和思考,这样有利于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使其以带着问题探究的心态进行以后各学期的学习。

在大二上学期,学生对大学生活有了比较具体的感受,但也有学生可能会产生松懈迷茫的精神状态,此时,可设置实践教学课程“社保学业规划训练”和“职业人物访谈”等课程。课程内容是结合职业人物访谈,逐步使学生思考和明确将来的发展方向,初步进行职业规划,从而进行更完善的学业规划,使学生对将来有较明确的奋斗方向。职业人物访谈可邀请已毕业的相关学生和实践基地的相关领导和人员以及各种代表性人物围绕职业生涯发展及相关要求做访谈式讲座沟通。

在大二下学期,学生的大学生涯处于四个学年的中点,对理论课程处于集中大量学习阶段,此时,可设置实践课程“社保民生调研(二)”,课程内容是在大一民生调研的基础上,对各种社保民生问题进行更理性、深入的调研或将自己所学的社保专业知识在指导教师帮助下,编排成小品、戏剧、宣传手册等各种形式,深入群众或各种社会机构(如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儿童福利院等)进行回馈社会活动。这样可使学生将所学知识活学活用,同时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同时提高对社会实践的认知。

在大三上学期,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比较充足,此时可开设实践课程“社保争鸣”,课程内容是以各种学生组织和院系刊物为依托,通过演讲比赛、辩论赛或征文比赛的形式,就社保理论知识、实际生活中遇到的社保问题等进行讨论、辨析,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认识,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强化学生的思辨能力。

在大三下学期,此时学生对将来的工作或考研等出路安排感到比较紧张迫切,此时可设置实践教学“社保学术论坛”。课程内容可以是,首先请任课教师结合自己的专业研究方向或课题研究或人生经历,轮流做一次学术讲座或经验交流(与所授课程内容不能相同),并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如果条件允许,可邀请院内、校内或校外专家和研究生来做一些讲座。这样,能扩展大三学生的思维视角,有助于大三学生更好的进行考研或工作决策。

在大四上学期,根据学校整体安排,可进行实践教学活动即“毕业实习(职业体验)”,课程内容是以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形式在带队教师和指导教师的具体组织下,学生进入实习基地进行毕业实习(职业体验),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要求,使其对职场要求有初步认知。毕业实习在整个实践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学时也最长,需要做的具体工作纷繁复杂,既要维护好与毕业实习单位的良好合作关系,又要时刻注意学生的安全健康,所以,此环节责任重大,需要重点对待。

在大四下学期,根据学校整体安排,需进行毕业论文写作。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需围绕毕业论文题目进行针对性实践调研,课程内容是在指导教师的具体组织下,使学生结合毕业论文写作内容,进行相关实践/文献调研。

综上所述,在就业竞争不断加剧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全员全程式实践教学能不断改善社保专业学生的社会认知,提高社保专业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力争使社保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得社保专业建设不断取得更大更快发展。

思想政治课实施自主性教学的策略

邢斯彤

(渤海大学政治与历史学院)

思想政治课的自主性教学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形式,打破了传统以讲授法、问答法为模式的“满堂灌”的教学,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提倡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构建具有民主和谐气氛的课堂,创设生活化情景使学生自主探究,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合作交流与任务完成后真情反思使自主性教学的实施成为可能。

自主性教学反思意识创造力新课程改革给我国传统的教育体制、教学方式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变革。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存理念和生存方式发生了变化,终身学习的观念深入人心,教育者能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什么?这是每个教师都要思考的问题。传统的控制型教学已不能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知识的更新技能比传授大量的科学知识更有价值。思想政治课的性质是德育课程,在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上比其他学科的作用更大,在新课改的形式下,思想政治课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尝试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乐趣,真正实现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三维目标。

一、多措并举,全方位提升思想政治课的自主性教学水平

思想政治课自主性教学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所以,构建自主课堂时要有科学的原则和正确的方法

(一)思想政治课自主性教学实施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强调显性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缄默能力的开发。思想政治课的自主性教学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意识,主动的确立学习目标,自主的制定学习计划,在迷惑中主动探索知识的奥秘。在自主课堂上,学生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

2.公平性原则

人人生而平等。在思想政治的自主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尊重每个学生,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积极提倡学生运用逆向思维,提出不同的观点。自主课堂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如果教师不是公平的对待每个人,戴有色眼镜看待想法奇异的学生,那样会禁锢学生的思维,对其身心造成伤害,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3.开放性原则

传统的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资源紧限于教课书的知识,造成学生的思维狭隘,目标短浅,学习目的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思想政治课的自主性教学要开阔眼界,拓宽教学资源的渠道,由于思想政治课就有较强的时代性和前沿性,所以,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教师可以让学生收集社会热点问题和国家大事的材料,拿到课堂上和同学们交流讨论。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实地考察,如用调查问卷的方式来了解农民的收入问题和影响收入的因素,等等。

(二)思想政治课自主性教学实施的策略

1.构建具有民主、平等、和谐气氛的自主课堂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全面放松的状态下,思维才能更活跃,思考问题更全面而科学,所以,思想政治课教师要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充分尊重学生的尊严和个性,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思想和生活状况,要信任每个同学,维护每个学生的自尊。思想政治课的自主性教学呼吁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这也是一种良好的隐性课程。

2.创设生活化情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引导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倡导开放互动的学习方式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创设学习情景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和认知水平来选择一个恰当地学习课题。这一课题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处于真实的困境中,主动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自主反思和自主评价。

3.启发诱导,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思想政治课的自主性教学注重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就是在自主探究中逐步获得的。在思想政治课的自主教学中,学生在自主探究时遇到迷惑和困难,教师应当给予正确的指导。

4.合作交流,共同进行自主性学习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开发,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在传统的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缺乏与别人沟通的技能,造成学习效率低。思想政治课的自主性教学以小组共同学习的形式达到学习目标,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共同提升。孔子曾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合作学习可以打破一个人的思维束缚,集合大家的观点,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教师在讲授必修三《文化与生活》第三单元第六课《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时,可以课前进行异质分组(成绩高、中、低的学生为一组),小组成员3到5人为最佳,布置学生课后收集关于中华文化的资料。课堂上,小组成员内部先进行交流分享成果,经过讨论选出最能体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和最美观的的作品展示给其他组的同学,这样小组和小组之间也可以相互分享、相互交流,学生也可以了解更丰富的中华文化,使本堂课在轻松的氛围中达到教学目标。

5.反思评价,真情回馈,鼓励学生进行真实性回归

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评价体系完整而科学。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要真实的回归到学习过程中,找到阻碍学习发展的原因,并分析解决的方法。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评价时,不仅要注重总结性评价还要重视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要对学生的预习情况、学习过程、思维能力,实践能力进行综合评价,让学生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从而扬长避短,为自己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小结

思想政治课的自主性教学正是从新课程改革的角度出发,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运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总之,思想政治的自主性教学的发展步伐还有待加快,这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来完成这项伟大的工程。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