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企业的发展趋势范文

时间:2023-07-07 17:34: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企业的发展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企业的发展趋势

篇1

论文关键词:农业科技信息;信息传播渠道;发展趋势

农业科技信息是指能够推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农业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信息.这些信息能满足农业实施者(特别是指农民)需要.并以声音、文字、图片、录像和多媒体等形式存在。利用农业科技扶贫就是希望通过各种信息传播渠道将农业科技送达到农业实施者手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增加农民收入。

1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从世界各国农业发展情况看.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对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相当大的作用

1.1有利于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保证国家粮食安全

1978年以来.我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根据(2007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公布.已减少至1.22亿hm2。在土地等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要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将成为重要支撑力。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不断提高.已达48%.但与其他一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究其原因.除了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落后于这些国家外.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不畅也是~个很重要因素一方面是农业科技研究者或持有者没有合适的渠道将科技成果传播到农民手中:另一方面是广大农民找不到合适的实用技术应用到生产中去因此.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将促进两方面的交流.加快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保证我国粮食安全。

1.2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地区农民收入差异

从国际经验看.农业科技信息传播速度越快、途径越多.农民得到的科技信息越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越高.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农民收入就会增加.农民脱困时间就会缩短。另外.农业科技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作用也不同。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的农民更容易获得农业科技信息,农业科技采用率高.农民收入增加也比较快因此加快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特别是在落后地区加大农业科技信息的宣传力度.不仅会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民素质.也可增加农民收入.减少地区收入差异。

1.3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将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当今国际农产品竞争不仅是数量竞争.重要的是质量竞争.特别是在加入WTO以后.为了保护本国农产品市场安全.发达国家不断提高技术壁垒.检测标准越发严格.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屡遭限制和退货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则取决于农业科技的应用和推广.这就离不开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因此.农业科技信息渠道的有效利用和拓宽将加快农业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速度。

2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

农业科技信息传播途径主要有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等形式。其中电视、广播和报刊等属于大众传播,农技推广站、农民培训班等属于人际传播

2.1以电视为主的大众传媒成为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

郭绪全等人的调查显示(表1).大众传播方式之一的电视在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中占据主要地位.近36%的农业科技信息是通过电视渠道传到农户手中(因农业科技信息到达农户才算是真正达到了传播的目的.故仅引用了调查数据中农户承认的自己所获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渠道).这也与近年来中国电视普及率大幅度提高直接相关截至2006年中国农村的彩色电视普及率为89.43%(表2)

2.2网络即将成为不可替代的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渠道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脑和网络在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虽然现在电脑普及率还远远低于电视和广播等传统的传播工具(表2),但从网络的发展速度和对信息传播的速度与广度来看.网络将会在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中发挥着传统传播渠道所无法替代的作用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6年农村每百户中电脑拥有量为2.7台,比上年增加了0.6台。另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调查.至2007年6月.农村网民规模达到3741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1%:同期城镇网民规模达到1.25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1.6%。农村地区互联网发展水平与城镇差距很大.但网民规模差距在逐步缩小随着农民在外打工人数增加,农村电脑的普及率将上一个大的台阶。

2.3农技推广站一直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随着对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视.国家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日趋完善。各级农技推广站的作用大大增强。表1可看出农业科技信息的人际传播大约占1/3.其中镇政府农技推广站为主.农民反响较好从2007底开始.我国开始实施信息大篷车、培训教室和农业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等为农民提供农业科技信息、发放农业科技资料。成为农民学习农业实用技术的重要渠道。

3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中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还存在一些不能忽视的问题

一是目前农业科技信息量多.但部分信息内容不全.实施过程需要注意的事项或应用后会产生的不利影响等不为农民所知:信息针对性不强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

二是由于信息传递双方对农业科技信息传播途径的认识不同.双方对各种渠道的利用程度也不一致.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科技信息传播者认为农民主要从培训班、推广站和电脑等获得农业科技信息.他们在传播过程中也更容易采取这些方式传播但调查发现农民的大部分农业科技信息是从电视等大众传媒中获得。

三是农民整体素质还需要提高我国农村劳动力整体文化程度偏低2006年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人超过8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群不足15%(表3).

远低于农业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如美国25岁以上的农民中.有17%的人完成了高等教育.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是10~15年。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一些农业科技信息语言太过专业.农民无法理解.这些技术在农村传播的可能性比较小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农民参加培训的机会很少.一些最新的科技信息无法传播到农户一级.即使农户接触到了,也因为文化水平所限,不能很好地理解.无从应用。

4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发展趋势

4.1农业科技信息量大幅度增加.更加精准

目前国家正在逐步改进农业信息的质量和数量,从长远来看.网络和手机等信息平台将得到更加有效的利用.农业科技信息量将继续增加同时.农业科技信息在传播渠道的入El审查将会更加严格.只有经过考证的农业科技才能通过大众媒体进行传播。国家对网络传播媒体的管理将大大加强农技推广部门的农技介绍也将更加全面.各种农业科技的优缺点和注意事项也会传达到农民手中各级政府和传播媒体针对本地区适用的农业科技的宣传将增加,实用技术将进一步得到转化.农民更容易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实用农业科技信息。

4.2各种渠道的农业科技信息传播能力将大大增强

除了继续利用电视、广播等传统大众媒体外.信息移动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农业科技推广站等方式将得到积极利用。一是政府加大了对网络信息服务设施的投入、全国范围的农业科技信息平台将全面建立。二是传递双方的互动将进一步增加.农民和专家将利用网络和移动通讯工具进行互动交流.双方关系进一步紧密。是农技推广站管理和支持力度将会加大.农技推广人员的素质将得到进一步提高,真正掌握农业科技的农技人员将不再限于县级以上的农技推广站,乡镇一级的农技站将从农药、化肥或种子销售机构转为推广机构,发挥应有作用

4.3农民素质提高将使农业科技信息利用率提高

农民是农业科技的具体实施者.农业科技信息能否得到有效利用.很大程度上是由农民的素质决定的。从表3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收入越高的地区,农民受教育水平越高,农民通过科技致富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我国政府提出了要建立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目标.努力提高农民素质一是全面贯彻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将有助于提高未来农民的素质。二是加大对成人的再教育和培训投入,定期(加不定期)举办针对农民的免费农业科技培训班.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与现实接轨.针对性强.符合当地和农业现代化的需要。在示范户的辐射带动下,农民素质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信息将得到有效利用.农民配置有限资源的能力和农业生产水平将得到进一步提高。

篇2

近几年,中国农业区域布局的调整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不少地方“小而全、大而全”和结构雷同的问题仍很突出,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格局还未形成,地区比较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因此,有必要借鉴美国等西方国家农业区域专业化发展的经验,以促进中国农业区域专业化的进一步发展。

一、美国农业区域专业化发展的历程

美国农业产业区域专业化的发展演变大致可以分为4个时期,即农业“自然区位布局”时期、个别的农业区域分工时期、扩展的农业区域专业化时期和深入的农业区域专业化时期。

(一)农业“自然区位布局”时期

美国17世纪中叶前的农业发展处于农业“自然区位布局”时期。这一时期是一个长期在适宜的自然条件下以自给自足方式为主的农业自然再生产过程。这一过程中,自然界的生态规律起着主导作用,生产者只是依据当地自然条件对多种生物进行选择、培养和驯化,以满足自身需求而生产,主要表现为原始种植业和游牧式畜牧业。此间的农业发展缓慢,农业域较为分散,区域分工不明确。农业的自然区域布局阶段是农业区域专业化的起点。

(二)个别的农业区域分工时期

美国17中叶至18世纪是个别的农业区域分工时期。商品性农业的出现催生出农业区域专业化的萌芽,农产品专业化生产又不断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随着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生产者经营目的从自给自足转向利润追求,商业性农业经营方式促进了生产选择和分工分业,以便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美国北部新英格兰农场17世纪早期就出现了商业性粮食和畜牧业生产,虽然此时生产区域的界限还比较模糊,专业化呈现规模小而且品种不固定的特征,但却标志着建立在“自然区位布局”基础上的农业区域专业化生产开始出现。伴随着商品性农业的发展,美国逐步形成了南部以烟草、北部以畜牧业、中部以小麦等粮食作物为主的生产格局,农业生产呈现出初步的专业化分区,成为区域专业化生产的最初形式。

(三)扩展的农业区域专业化时期

独立战争后到20世纪40年代,随着“西进运动”和一系列土地法令的颁布,美国小农经济迅速解体,资本主义大农场开始建立,农业区不断向西移动,农业区域专业化生产逐步扩展到了大部分农产品,自然条件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成为农业区域专业化发展的主导条件,农业生产进入了扩展的农业区域专业化时期。同时,在这一时期以育种技术为代表的农业科技应用发挥了巨大的驱动作用。育种技术和市场竞争促进了农业商品化,并对资源的适度集中和降本增效提出更高的要求。作物品种或饲养牲畜品种逐渐集中,其中,早熟耐寒杂交品种的育成和推广,使产量倍增,面积逐渐扩大,加速了玉米带、大豆带的形成和发展。

(四)深入的农业区域专业化时期

从20世纪40年代至今,美国农业生产进入了深入的农业区域专业化时期。这一时期美国的农业区域分工基本上延续了上一时期的地区布局。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结构的升级加大了对加工农产品的需求。与此同时,加工技术的进步对农产品品种、品质、生产标准、规模与效益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推动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产品区域布局。在农业区域专业化进程中,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农业区域专业化的生产格局,并且延伸着农业产业链条,成为工业化农业和农工商综合体等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产生的重要条件,促成了新的社会分工生产形式的出现。美国早在20世纪初就有了较大发展,二战后农产品加工水平进一步提高。在农产品加工业带动下,形成了优势十分明显的专用玉米、专用小麦、加工用葡萄为代表的专用农产品的区域专业化。

二、美国农业区域专业化发展的形式

美国农业区域专业化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地区专业化、生产单位专业化和农业生产过程专业化三种表现形式。农业地区专业化是在因地制宜原则和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地区之间的生产分工。一般指一个地区以某一种或少数几种农产品占优势的专门化生产区,其产品全部或大部分都是商品性生产。通常一个地区主要农产品的产值或商品产值占到50%以上就被视为专业化地区。生产单位专业化即农场和农户的专业化。生产单位专业化主要反映某一农场或农户生产某种最适宜农产品的专门化率,它是农业区域专业化程度的重要基础。农业生产过程专业化主要表现为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中各项作业分别由专业服务机构来完成,反映出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和技术应用程度,特别是农业的产业化发展水平。在农业区域专业化发展中,上述三种专业化形式的形成和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紧密联系且相互渗透的,其中,农业生产过程专业化则是在地区专业化和生产单位专业化两者达到较高发展水平时才逐步形成。

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农业地区专业化就已经形成,但由于缺乏必要的技术基础,以及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之间的经济联系不够密切,此时生产单位专业化水平还不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凭借机械化、电气化等迅速发展以及生物技术的广泛应用,农场主和农业工人教育水平显著提高,农业地区专业化和生产单位专业化程度大大增强。同时,各经济部门的专业化、生产和资本的集约化要求农业与工商业在组织和生产上联系起来,同一专业和同一工艺阶段的各企业联合或合并,由此农业生产过程专业化开始快速发展,尤其是在农产品加工工业的带动下,农产品专业化区(带)逐步形成和建立,即东南部特种作物与综合农业经营区、南部棉产区、南部常年放牧区、东北部牛奶产区、中北部谷物饲料与牲畜产区、西部和东南部水果、蔬菜与农牧混合经营区、北部小麦与其他谷类作物区、中东部研究与综合经营区、西部季节性放牧区和非农业用地区等。

三、美国促进农业区域专业化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

(一)促进和鼓励发展交通运输业

美国在农业发展中一直都致力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并在客观上促进了专业化农业区的发展。通过交通、水利、市场、仓储以及农田生态环境、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有利于降低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流通成本,促进农业生产进一步向优势区域集中,并使不同区域的资源优势更好地转化为经济优势。如美国在19世纪就致力于西部交通建设,联邦政府拨款修建了大量的公路、铁路,开通了大湖区至东海岸的运河航路,随后大型飞机也开始投入

使用。发达的交通体系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促进了拓荒自给农业迅速转化为商品化农业,中西部地区的土地和自然条件优势得以突显,从而带动了农业布局的重大调整,玉米、大豆等农产品逐渐向中西部集中。

20世纪以来,美国制订并实施了一系列旨在促进和鼓励发展农业运输业的政策措施。1935年,颁布《机动车运输法案》,机动车运输业迅速发展,小运输公司的迅速发展对推动美国农村地区的运输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美国农业部农村商业与合作服务局的“商业和企业直接贷款项目”主要致力于促进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减少机动车废气排放污染,其中,“农村经济发展援助”主要用于促进偏远地区农村的经济发展特别是改善交通运输条件等内容。美国农业部农村建设局还为农村社区设施建设提供直接贷款、抵押贷款和资金援助,其中公路、桥梁、铁路、码头等都属于资助范围。美国交通部也为建设和改善空运、公路、铁路和水路运输设施提供技术援助和资金援助项目。其涉农的项目有“运输设施资助和改善法案”和“农村运输援助项目”等。1998年,美国农业部和美国交通部签署了一个谅解备忘录,承诺共同促进农业运输,并发起了一系列的建设项目。这些政策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美国农业运输的发展,降低了农产品流通成本,提高了农业市场化水平,成为农业发展和推进区域布局形成的重要因素。

(二)建设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和规范市场秩序

鉴于农业生产开放性和分散性的特点,以及农业规模的扩大和农产品商品量的增加的势头,为提高农业的市场化水平,美国十分注重加强其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建设。与此同时,由于规范的市场交易秩序能够保证农业生产资料和产品的正常、迅速流通,维护农业生产者和农产品经营者的合理利润,并保护消费者的利益,进而促进整个产业带健康、持续地发展,所以,美国也十分注重农产品市场秩序的规范。

美国农业部自1862年成立伊始。就一直致力于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建设。特别是在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之后,美国政府更加高度重视农产品市场信息的收集、工作,把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作为农业部的主要职责,并通过国会立法、资金投入、政策扶持和管理协调形成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完整体系。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形成一套完整的农产品市场信息收集、体系,农产品市场信息及其运行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均规范、有效。在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流通中,美国政府通过标签管理、授权相关机构进行严格监督等方式,一方面保证了国家的税收权力,另一方面也对产品质量进行了检测,避免了市场欺诈行为的存在,规范了市场秩序。

(三)发展育种技术和农产品加工技术

育种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能够降低农业对自然条件的依赖程度,扩大作物种植、畜禽养殖的范围,使一些品种的区域性生产发生了重大变化。20世纪30年代,美国育种技术的进步彻底改变了其农业区域专业化的品种结构。其中,具有抗虫性和抗病性的双杂交玉米和“双高”大豆育种技术的应用推广,使得美农业区域种植结构发生了实质性变化,加速了美国玉米带、大豆生产区域的形成和发展。

农产品加工技术进步推动了农业区域专业化的内涵式发展。一方面,加工技术的发展对原料农产品的专用型需求增加,进而促进了适合不同区域的农产品和加工产业带的形成。另一方面,现代农产品加工已涉及到“从田头到餐桌”的各个环节,在更高的层次上带动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和专业化发展水平,推动农业产业的发展。20世纪30年代前后,由于农产品加工技术的步,美国大豆带和玉米带在品种结构方面进行了优化,并适时地调整了区域局,生产的规模化和专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四)积极的农业信贷政策

积极的农业信贷政策在加大农业投入,特别是在扩大农业生产者的生产规模和提高农业生产能力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是各国推进农业区域专业化发展的重要保障。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农业机械化、科学化和规模化的发展农业生产所需资金急剧增加农场主迫切需求外部资金来源。由此,为促进农业发展,美国政府推出了旨在支持农业现代化的农业信贷计划。该计划将农业信贷机构分为政府赞助的信贷、由政府提供保证的信贷计划和政府的直接贷款三类。这些信贷计划的操作方式不同,但都为美国农业规模化、区域专业化和机械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美国自1950~1979年农业贷款由124亿美元增加到1374亿美元。

(五)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土地分散和农业经营规模偏小,不利于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和农业区域专业化,阻碍农业生产率和商品率的提高,推动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对农业区域专业化发展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美国在独立战争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土地政策的实施,个体农民经济开始出现了分化,农场数量在不断增加,土地逐步向大农场集中,加速了美国农业区域发展和农业专业化生产进程。

(六)适度的农产品价格补贴

有针对性的对农产品生产进行适度价格补贴,有益于稳定农产品市场价格,尤其是通过设定目标价格可以有目的地促进某种农产品生产,保护生产者利益,促进规模较大、实力较强农场的专业化生产发展,是农业区域专业化生产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美国的农产品价格补贴大致为普遍补贴和个别补贴两种。美国的目标价格和差额补贴属于普遍补贴范畴。另外,对于牛奶、水果和蔬菜等易腐变质的农产品,美国还实行名为“销售协议和规程”的价格支持政策,是一种个别补贴。主要内容是根据产品质量分等定级,按等级确定不同的目标价格,并可以通过生产者和加工商及处理商之间的协议,控制农产品上市的时间、数量,规范市场销售秩序,缩小市场供应量和价格的季节波动。

四、对中国农业区域专业化发展的启示

目前,我国农业正在由综合经营向专业化生产转变,但从整体发展水平上衡量,我国农业区域专业发展还处在一个初级阶段。这主要反映在以下3个方面:1我国农业生产区域格局基本建立,但农产品生产区域分散和相对集中并存,专业化分工尚未形成;2我国主要农产品地区专业化初步形成,但生产单位专业化程度低;3我国农业区域生产过程专业化发展不平衡且程度不高。农业生产过程专业化是现代农业的发势,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农业区域专业化总体水平。

美国通过将农业生产区域专业化,发展成为世界农业强国。我国有必要借鉴美国等西方国家农业区域专业化发展的经验,以促进我国农业区域专业化进一步发展,从而提升我国农业综合竞争力。

(一)要认识到农业区域专业化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根据美国等农业强国的经验,农业产业区域集群是在传统的种植业、畜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基础上产生,在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的推动下逐步演变和发展的。农业产业区域集群的产生、成长和完善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是自然、区位、技术、市场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并且与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美国主要农产品生产专业化区域的初步形成大概用了200年的时间,而且,目前仍处在不断地进行演进和发展过程之中。我国目前的整体经济实力与美国相去甚远,交通、市场等客观条件尚不完善,农业区域布局、专业化生产也仅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对农业区域专业化发展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要充分认识,切不可急于求成。

(二)农业区域专业化的发展壮大要立足自然优势,依靠市场拉动

从美国农业区域专业化形成和发展的历程和形式来看,虽然,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制约越来越小,但也不能完全摆脱自然的作用。任何农产品生产都有最适宜区、适宜区、较适宜区和不适宜区之分,只有遵循自然规律,在适宜和最适宜区布局的农业产业区域集群才能减少成本,获得经济效益,从而实现持续发展。此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需求的增加是推动农业产业区域集群规模扩大的重要因素。

篇3

一、发展情况及主要模式

“鱼稻”、“鸭稻”和“蟹稻”等种养殖相结合的生产模式在我国早已有之,最早起源于稻田养鸭,但由于受各种因素制约,在北方特别是像黑龙江这样的高寒地区,“鱼稻”、“鸭稻”等种养殖相结合的生产模式则很少有人运用。近年来,在省有关部门的大力提倡和指导下,全省各地以发展绿色有机食品为载体,以生产企业或农民合作社为主体,在原料主要是水稻种植和生产过程中,将水稻、玉米的植物生产与鸭、鱼、蟹、蛙、鹅等动物养殖结合起来,形成复合生态系统,取得比较明显的综合效益。据统计,2016年,全省有38个县(市、区)建设种养殖相结合基地71个,面积20.3万亩。其中水稻基地195个,19.9万亩,分别占种养殖相结合基地的96%和98%,基本覆盖了全省水稻主产区。

模式之一:“鸭稻共作”模式。以五常市杜家镇王家屯合作社为代表。选择野性大、爱吃草、不会飞的鸭种,在出生20天左右放到稻田里,鸭稻共同生长,待到水稻抽穗鸭子离开稻田。利用鸭子在水田里行走,吃掉和踏没田间杂草,同时摩擦水稻叶片,提高防病菌能力;鸭子不仅吃害虫,而且鸭子身上的气味也能趋避害虫,起到除虫作用;此外,鸭子粪便为水稻提供氮磷钾等营养元素。

模式之二:“鱼稻共生”模式。以桦川县五良纯生水稻专业合作社为代表。水稻与田鱼共生是一种自我平衡的生态系统,由于没有化学农药的投放,对周遭的生态环境有重大的保护作用。水稻与田鱼之间有种相互依存的关系:田鱼啄食稻杆下多出来的谷以及周边的杂草,使稻米营养更为集中,田鱼日常于田里畅游,更可以为水稻提供天然肥料、翻松泥土以及增加水中的氧气含量,而水稻引来的各种昆虫又为田鱼提供食物。

模式之三:“蟹稻共育”模式。以绥滨县为代表。主要根据稻养蟹、蟹养稻,蟹稻共生的理论,把两种不同的生产场所合并在一起,充分利用人工新建的生态系统,使其发挥各自的作用。稻田养蟹好处很多,蟹能清除田中杂草,吃掉害虫;排泄物可肥田,促进水稻生长,而水稻又为河蟹的生长提供丰富的天然饵料和良好的栖息环境,互惠互利,形成了良性的循环系统。

模式之四:“蛙稻共成”模式。以桦川县春鹏水稻专业合作社为代表。“以稻养蛙,以蛙护稻,以蛙促稻”,全程不使用农药和化肥,巧妙利用自然食物链,通过生态农业的方法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二、推动种养殖结合水稻生产确定的成效

在水稻生产过程中,推行“鱼稻”、“鸭稻”和“蟹稻”等生态生产模式,不仅降低了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实现农田可持续种养、节约种养成本,在保护农田环境的同时,又生产出优质稻米、鸭肉等农畜产品,走出了一条通过保护和改善资源,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绿色生态之路。

成效之一:经济效益明显。以鸭稻模式为例:鸭稻亩产340公斤,出成品大米170公斤,每公斤售价60元,亩产值10200元;鸭市场售价50元,每亩18只鸭子,每亩收入900元;亩种植成本为1400元,养鸭成本1800元(18只×100元/只),总成本3200元;每亩效益7900元。其他如蟹稻、鱼稻和蛙稻亩均效益也都在6000元以上。

成效之二:生态效益突出。调查显示,当稻田载鱼量达每公顷1,500公斤以上,B鱼一年后土壤中的氮、磷、钾含量可分别提高57.7%、78.9%及34.8%,土地的营养大大提升,更有助稻谷增加产量约5至15%。从一些基地看,推行“鱼稻”、“鸭稻”和“蟹稻”等生态生产模式,各地都更严格地执行绿色食品标准,增施农家肥,减少或停止化肥施用,进一步改善了基地及周边环境。

成效之三:社会效益多样。推行“鱼稻”、“鸭稻”和“蟹稻”等生态生产模式还带动各地积极采取互联网等现代营销模式,扩大了农产品影响面,提高了品牌竞争力。望奎县龙蛙米业建设的鸭稻有机基地,以“土地认养”方式的销售,目前客户认养土地500亩。

三、发展思路和建议

作为政府部门,对于“鱼稻”、“鸭稻”和“蟹稻”这些利国利民、有利于生态建设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这项工作,应切实纳入日程,强化措施,积极予以推进,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建议之一:抓好典型,做好示范。各地要把推广特色种养殖模式工作纳入日程,安排专人负责,树立典型,示范带动当地绿色、有机食品基地发展。

建议之二:精心组织,做好培训。要及时总结稻田生态种养殖生产的经验和做法,制定操作规程,指导更多的基地按照标准生产。开展特色种养殖生产技术培训,组织基地人员相关知识,为推广特色种养殖做好技术储备。

建议之三:加大宣传,推广产品。要深度挖掘鸭稻、蟹稻、鱼稻等基地的特色,找准产品卖点,吸引公众注意力,推广产品。

篇4

关键词:农业会计制度完善资金控制

一、引言

农业会计核算的主体是农业企业,农业企业的发展决定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对于农业会计制度体系的构建可以有效的对农业企业所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核算和整合,从而对经济业务进行有效的处理。随着相关政府对我国农业会计的日趋重视,农业会计制度体系的完善也是现阶段需要重视的环节之一。虽然相关政策和标准已经趋于明确,但是会计制度体系的构建和完善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了会计核算的有效性和准确性,相关会计制度已经无法适应当下的农业发展,从而导致核算中存在漏洞,影响核算反应的结果。

二、农业会计制度体系发展的现状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很多产业内部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农业内部的发展和变化会直接影响到农业会计制度体系的完善和构建,同时也决定了农业会计制度能否完整的反应农业发展中产生的经济活动,从而进一步影响到农业的发展。

(一)农业会计制度无法适应当下农业发展

农业会计制度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已经无法适应当下的农业发展,从而导致产业内部的核算存在漏洞,而如果不及时对农业会计制度体系进行完善,可能会存在更大的问题。随着农业的发展,农业企业内部的经济活动也变得多样化,发展方向上也与以前有了较大的不同。当下的工业会计制度仍停留在过去的农业发展中,其核算的重点也没有及时进行变化,从而导致农业会计制度无法满足当下农业的发展,无法对经济业务进行及时有效的核算和反映。

(二)会计核算方式存在问题

由于农业不同于一般的经济业务,在发生经济核算环节之前的各个部分都存在着相应的联系,同时发生的经济业务也更为复杂和多变。而当下用于农业核算的会计手段较为落后,这会直接影响到会计核算的有效性和完整性,同时也会给会计核算带来困难。会计核算的方式决定了会计核算的有效性,会计核算的有效性决定了对经济业务的控制,同时也决定了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会计核算方式存在问题会直接影响到对企业内部的控制,无法对农业内部环节进行控制。

(三)会计信息准确性有待加强

在对农业企业内部进行会计核算的过程中可以发现,由于农业企业内部的经济活动有着多变性的特点,在进行会计信息采集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而会计信息准确性也有待提高。由于农业内部的经济业务受客观因素影响较大,企业内部的相关项目也存在一定的不可控性,所以在进行核算的过程中也会存在一定的难度,同时会计信息可能存在失真的问题。同时由于农业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向较以前有了很大的变化,在进行会计处理的过程中也应该进行相应的处理和变化,同时也需要结合农业发展的未来趋势进行考虑,从而使会计处理方法更适用于当下的农业发展。

三、农业会计制度体系的完善策略分析

当下的农业会计制度体系不能很好的将农业企业内部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处理和核算,在进行核算的过程中也存在着相应的问题,这不利于当下农业的发展。应该结合当下的农业发展趋势,对农业会计制度体系进行完善和整合,从而提升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保证会计核算的有效性和准确性,从而进一步带动我国农业的发展。

(一)结合有效的会计核算标准进行完善

由于农业其特点,在进行会计核算的过程中也随着农业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的变化有一定的变化,在进行会计核算的过程中也应该结合当下农业发展的方向进行针对性的核算。由于农业企业所发生的经济业务的特殊性和不可控性,可以结合有效的会计核算特殊的标准对会计制度体系进行完善。这样可以对农业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分类和整合,从而根据所发生的经济业务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核算和处理,从而进一步保证经济业务处理的有效性和完整性。在进行会计核算的过程中,需要明确会计核算的方向,结合农业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特点进行全面地分析,从而提高会计核算的有效性和完整性,进行有效的核算和管理。

(二)强化会计处理环节

在进行会计处理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当下的农业企业所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强化,从而提高会计处理的有效性和完整性。在处理的过程中需要明确会计处理的方向,进一步提高会计处理过程的有效性和完整性。可以结合发生的经济业务适当的增添一定的会计科目,明确账务处理的过程和环节,进一步提高账务处理的有效性。在强化会计处理的过程中可以全面提高会计记录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全面提高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在对经济业务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也可以结合发生的经济业务特点进行分类,对所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整理,根据经济业务的特点进行相应的处理和完善,进一步提高会计处理的有效性和完整性。

(三)建立高素质会计核算团队

农业的发展推动了我国经济的进步,在进行农业会计制度体系的完善中也需要建立高素质的会计核算团队,从而提高会计核算的有效性。高素质的会计核算团队不仅仅可以提高会计核算的有效性,同时还可以有效的完善会计核算方法,进一步提高会计核算的有效性和有序性。在会计核算方法的完善中,可以提出更多有效的会计处理办法,从而间接的完善农业会计制度体系,进一步提高会计核算的全面性和完整性。会计核算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不仅仅可以对经济业务进行分析和控制,还可以提高内部控制和管理,提高企业内部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拉动我国农业的发展。

(四)强化会计内部法律制度的建立

在进行农业会计制度体系的完善过程中,要明确会计制度体系内部的法律责任的确认,从而强化会计内部的控制和完善,进一步提高会计制度的有效性和完整性。在会计核算的过程中明确相应的法律责任可以更好的实现会计核算的重点内容,通过对会计核算行为的约束来提高会计核算的合法性和准确性。强化会计内部法律制度的构建可以提高会计核算的有效性,从而提高农业企业经济业务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进一步提高会计内部控制的效果,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和完整性。明确法律责任可以对会计核算的行为进行控制,加强企业内部的控制,提高会计核算的有效性。加强内部控制可以提高农业企业的经营管理有效性,通过加强管理来对经济业务进行控制和明确,对农业发展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四、结束语

农业会计制度体系的完善和构建需要结合当下农业发展的趋势和未来方向进行,这样才能保证会计制度体系可以更好的适用于日常的经营活动,对经营活动进行控制,提高日常核算的有效性和完整性。会计制度体系的完善需要在多个方面进行,从而全面提高会计制度的有效性和完整性,提高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和会计信息的准确性,进一步加强农业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加强内部控制,完善企业未来的发展。会计制度体系的构建可以帮助企业更好的进行规划,对农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有一定指导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晶晶.新农村建设视野下村级会计委托制度建设路径[J].农业经济,2015年9期

[2]唐立兵,刘志成,张平.黑龙江省农业保险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年12期

[3]李玲英.论中国财政支农资金会计监督模式[J].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5期

篇5

关键词:传统会计指标 农业企业 财务危机预警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农业企业财务危机进行预警变得越来越重要。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是国民经济得以持续发展的基础,而农业企业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力军,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促进农村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农业企业不能像其他工业企业那样随着市场的扩大而迅速增大经营规模,而且农产品单位价格低下,因此农业企业很容易出现破产,终止经营、背农弃农的现象,这会动摇农业经济发展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影响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所以,建立一套合理有效的农业企业财务危机预警体系,对于防止农业企业出现财务异常而导致破产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目前,我国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尚不完善,没有普遍适用的模型体系,尤其是在农业企业更为缺乏。本文研究的基于传统会计指标体系对农业企业进行财务危机预警,对农业企业价值创造的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农业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健康发展,而且,将科学合理的财务危机预警体系应用到农业企业中,可以为我国农业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方法的构建和完善开拓新的视野和思路,帮助农业企业尽早地预测到财务危机的信号,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以期减少和避免农业企业财务危机的发生。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早在14世纪,英法等国出现了最早的资本主义性质的农业企业,这些农业企业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到农村以后的经济产物,是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商品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以后产生的,在产业革命以后,各种形式的农业企业大量发展起来,形成了农业生产的基本单位。国外最早对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是从1932年Fitzpartrick进行的一项单变量破产预警研究开始的,他以19对破产和非破产公司作为样本,运用单个财务比率将样本划分为破产和非破产两组,发现判别能力最高的是净利润/股东权益和股东权益/负债这两个比率。1966年美国的Beaver在《会计评论》上提出了单变量预警分析法,建立了财务危机预警模型,财务危机判别研究才真正进入系统化阶段,发现离经营失败日越近,误判率越低,可预见性越强。Fan A在2000年应用改进后的支持向量模型进行财务预警研究。

(二)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的农业企业在1949年以前为数很少,是在以后才迅速发展起来的。直到1979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和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业企业出现了多种形式。我国对财务危机预警的研究比较晚,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有学者对这方面作出相关的介绍和研究,才有相关的评述性文章出现。在1986年吴世农、黄世忠首次介绍了企业破产的分析指标和预警模型。1996年周首华在Z值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了现金流量指标,建立了F分数模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陈静在1999年选取1995年到1997年的27家ST公司和配对的公司建立了单一判定分析和多元判别分析,结果表明在ST发生的前三年预测能力比较好。吴世农、卢贤义(2001)以我国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建立三种预测财务困境的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三种模型均能在财务困境发生前做出相对准确的预测。目前国内有些学者也开始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构建财务预警模型。

总体上,我国对财务危机预警研究集中在利用国外研究成果和方法,结合国内实际进行实证研究,也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三、传统会计指标在农业企业财务危机预警中的应用研究

(一)传统会计指标体系概述

传统的会计指标是根据单纯的会计利润建立的,在农业企业财务危机预警体系中,主要是从偿债能力、盈利能力、成长能力、营运能力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的。

1.偿债能力。它反映的是农业企业偿还到期债务能力的大小,是衡量农业企业财务状况的重要指标,根据偿债能力的指标来判断企业能否偿还现有到期债务,是否面临很大的财务风险,以便决策是否应改变偿债能力现状。偿债能力的指标分为短期和长期,短期主要包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长期主要包括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权益乘数、利息保障倍数、营运资金占用率。

2.盈利能力。它是农业企业获取利润的能力,是企业所有相关者最关心的问题,投资收益和债权本息都是由农业企业的利润提供的,利润是除投资外的重要资金来源,盈利是农业企业经营最主要的目标。只有在持续不断的获取利润的基础上,农业企业才能够稳定健康的发展。盈利能力的指标主要有资产净利率、销售净利率、净资产净利率、销售毛利率。

3.成长能力。它是对农业企业未来发展趋势和发展速度的衡量指标,主要包括农业企业规模的扩大、利润和所有者权益的增加,是对农业企业扩展经营能力的分析,反映了农业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分析农业企业的成长能力的指标主要有净利润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和资本积累率。

4.营运能力。它是指农业企业的营运资产的效率和收益,主要是对营运资产周转速度和周转效率的衡量,评价和分析企业的营运能力可以为农业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指明方向,发现资产运营中存在的问题,是对农业企业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成长能力的补充。评价农业企业的营运能力的指标主要有总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

在以上四种指标构建过程中可以看出,这些传统的会计指标几乎包含了农业企业全部的财务信息,运用这些会计指标构建财务危机模型,可以预测以及及时避免农业企业财务危机的发生,保证农业企业持续快速的发展。

(二)传统会计指标在农业企业财务危机预警中的应用分析

由于传统的会计指标涵盖了农业企业所有重要的财务信息,根据这些信息,我们可以很准确的预测出农业企业的发展状况。本文主要是从理论方面分析传统会计指标体系在农业企业财务危机预警中的应用。首先,选用上面四种能力中的20个指标作为自变量,运用stata软件进行相关性检验,剔除相关性很高的指标。其次,对剩余的指标因素做因子分析,从研究因素变量之间的相关依赖性出发,将一些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归结为少数几个公共因子,并对这些因子进行共同度与方差贡献率的计算。再次,利用回归法中最小二乘估计法得出各个单因子的得分函数F。最后,根据旋转之后的因子方差贡献率计算出因子得分Y(Y=a1F1+a2F2+…anFn),并根据Y值的大小范围判定农业企业财务状况是否正常,Y值>0时,该农业企业财务状况正常,可继续按照原来预定的经营方案与资本结构进行生产经营活动;Y值

四、总结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领头人物、主力军,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农业企业的发展面临着很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因此很容易出现财务危机,导致农业企业的倒闭以及破产。所以,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农业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对农业企业的健康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依据单纯的会计利润建立传统的会计指标体系,并从理论方面阐述该模型建立过程,对模型结果进行分析,找出农业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制定出系统有效的解决方案,帮助农业企业降低财务风险,在公司财务危机到来之前,就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及时地避免或者阻碍财务状况恶化所带来的财务危机,保证农业企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东,闵云鹤,陈洪.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指标体系解析[J].

商场现代化,2011(1).

[2]袁锋,李怡恺.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探讨[J].财务理论,2011(1).

[3]黄曦,程晓娟,邱实.基于显著性分析和因子分析法的财务危

机预警指标体系构建[J].中国证券期货,2012(10).

[4]杨成炎,李琼.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的比较与

选择[J].理财观点,2011.

[5]杨利,李瑞芬.我国农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现状及问题[J].

篇6

关键词:农业;会计核算;成本核算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4-0127-02

引言

伴随我国农业会计改革的逐步深化以及会计法律、法规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财政部最终颁布实施了农业会计核算的办法。这将对我国农业会计工作产生重大的影响,也将对我国农业会计制度建设发挥重大作用,从而进一步促进我国农业企业的经济发展。

一、农业企业会计核算的概念与特点

(一)农业企业会计核算的概念

农业会计是对农业生产单位和农业事业单位的生产经营过程及其成果进行连续、全面、系统、综合的核算和监督的专业会计。农业企业会计核算即是对农业企业进行的一个会计核算。

农业会计包括以下内容:农业事业会计;农业企业单位;乡镇企业会计;家庭农场会计。

(二)农业企业会计核算的特点

农业企业经营的管理以及农业生产的特点决定了农业企业会计的核算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生产的复杂性。农业企业的自然生产过程和经营管理的再生产过程决定了农业会计再次计算各项生产支出时,既需要核算种子、种苗、农药、农具等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的消耗,又需要核算施加肥力、兴修水利、水土保持等有助于自然生态循环的相关费用。

2.生产资料的广泛性。农业的生产资料与其他产业有很大的不同,有其独有的特殊性。农、林业用的土地、养殖业用的水面、畜牧业用的草场等都属于农业会计核算的重要内容。

3.成本核算的阶段性。农业成本核算很多都是有生命的动植物,再次核算其生产费用时既包括核算其生产费用和成本,又需要核算其各种动植物在不同生产阶段的生长、增重、增值、增殖、和增产等动态情况。虽然农、林、牧、副、渔各业都属于农业生产,但其各业的核算方法又有很大的不同。

4.经营成果的两面性。农业的生产不但要核算正常生产情况下的生产支出与经营成果,还要考虑受自然条件的影响下增加或减少的生产支出与经营成果。

5.资金消耗的季节性和地域性。农业生产周期的较长就需要考虑不同的季节性和地域性以及资金周转的缓慢,生产时间与劳动时间的不一致性,且生产周期长。这就要求农业生产的资金管理不但保证供应,不耽误农时,适应不同的季节和地域;又需要加强管理,以防资金的浪费和积压。

6.固定资产的多样化。农业企业的很多机械等固定资产,受季节性影响,空闲期较长,使用率较低,而农业生产中的各种经济林木、产畜等本身具有生命,自身价值有的随生产而消耗,有的因发育而增值。

二、农业企业的特点决定其会计核算的独特性

农业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独特性使其会计核算也具有不一样的特征,农业企业会计核算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系统的多样性。农业企业内部具有经济系统、生态系统、技术系统等三大系统,这些系统统一于农业生产活动当中,提供全面的信息,是一个系统工程。

2.农业生产的对象是有生命的。农业企业的各项劳动对象是具有生命的动植物,它们属于生物资产。农业生产活动就是对这些生物资产的成长、转化、繁殖、收获进行管理的过程。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不但需要投入动植物生存的维持费用,还要投入增加生命及良好生产性能的维持费用。

3.农业生产的环境具有天然性。农业生产活动的环境与大自然提供的自然条件如气温、地下水位、降水量、地形等密切相关,因此农业生产与其他企业相比不但具有市场风险,还具有自然风险。这就需要国家继续提供一些优惠的政策进行农业生产扶持。在会计核算上就表现出和其他企业的不同,比如计提减值准备时,不但要提取一般企业的八项减值准备,还要计提农业企业特殊的减值准备。

三、农业进行会计核算时出现的一些问题

(一)农业在进行核算农产品成本时提供的会计资料太简略

就目前而言,我国大部分农业企业由于生产复杂和技术不够先进等原因,在提供农产品成本核算的资料时往往不够详尽。像一些大型的农业上市公司,虽然形成了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运输业等一整套完整的一体化生产,并且严格执行财政部最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但在提供公司的三大会计报表和财务报告资料时仍然存在农产品成本核算资料太简要的问题,更有一些规模小的承包给职工和周围农户的农场。采取的是自主经营的管理模式,承包者自己根据市场的需求来决定种植农作物的面积和类型,农场总部知识简单收取费用和向上级提供统计数据的报表。再者农场本身也没建立完善的会计核算制度,只是简单编制农场总部需要的统计报表,这就无法提供详细的农产品成本核算资料。

(二)农业会计核算方法相对滞后

农业的会计处理业务相比其他企业是很复杂的,这就需要提供现代化的会计处理手段和技术来提高农业会计核算的效率和质量,进而提供出的会计信息更真实可靠,但是一些传统的手工农业的会计核算,方法十分落后。农业的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农业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复杂性及农业成本核算的困难性。传统的手工编制会计报表和运用移动平均法进行成本核算,即将被农业核算新形势的发展淘汰。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为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提供了便利和科学,同时也是农业会计工作未来的发展趋势。

(三)农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农业成本核算的困难性

会计核算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成本的核算,而农业企业的成本核算对象大都是具有生命的动植物,并且它们的生产周期较长。农业会计核算不但需要在这些动植物生长期间进行核算,还需要对一些几十年这样的超长生产周期的林木果树以及一些混种及分群饲养并存的动物进行成本核算。因此,这就增加了农业企业的成本核算的困难性。

(四)农业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问题

我国很多企业在按照国家的要求进行相关的会计信息披露时仍然存在信息披露不真实的情况,这也就直接导致所披露的信息出现失真。当然农业企业在这方面也不例外。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结果,其原因有两个:其一,主要在于农业企业管理者主观方面的原因,他们自身在披露信息时不愿把真实信息公布于众。其二,在于自然条件这样的客观因素,一些农业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受到人们无法预测的自然条件影响。

四、针对农业会计核算出现的问题提出的对策

(一)农业成本会计核算的准确性

农业企业在生产经营当中涉及到的损失估计和产品成本、收入预算等方面都需要会计核算的准确性,这就要求农业企业提供详细的会计资料。农业企业本身有很多分部门,造成了农产品生产经营活动需要由不同的部门进行负责,而这些部门所负责的部分已经完全脱离了农业生产的过程。因此,农业企业的会计核算应该按照不同部门的业务活动内容进行分类,根据农业会计专业核算办法进行日常核算,并按照统一的《农业企业会计核算办法》,进行日常的会计账务处理。这样农业企业的会计核算才能详细地反映企业本身的总体财务状况,满足企业内外不同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二)改变农业成本核算方法

农业企业的资产和其他企业资产的属性完全不同,因此在核算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一些特殊的计算方法,比如还原法、成本法、市场价格法和剩余法等,运用这些会计核算方法对农产品进行价值估算。农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特殊情况,这就需要对此进行核算的时候采取不同的灵活方法来解决。

(三)农业成本计算期要明确

针对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及企业产品生产的特点和成本管理要求,农业企业在进行产品成本计算时可以采用分步法、分批法和品种法等产品成本计算方法。另外,鉴于农业企业生产的对象都是具有生命的产品,又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具体进行成本核算时需要根据对象设置“农业生产成本――林业生产成本、机械作业成本、畜牧业生产成本、渔业生产成本”等账户,这样可以正确反映农业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对应成本。再者,对于自然条件所带来的损失应按实际成本计入“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

(四)建立健全农业信息披露政策

如今信息披露的重要性就要求必须对它的失真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法。比如,可以在按照农业企业的规模大小和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借鉴国际上一些好的会计核算做法;另外对于不同的农业企业类型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化的会计核算,进而可以有效地披露农业企业的会计核算信息。以上的解决方法,还需要国家制定出一套适合农业企业进行信息披露可行的政策。

总之,农业会计核算对农业经济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问题必须要解决好,才能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实现农业经济的繁荣。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人们的共同努力,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不能一蹴而就,解决农业企业会计核算问题是现阶段和将来的一项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 康捷,鹿秀艳.浅谈农业企业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8).

[2] 薛洪岩,孙加丽.论我国生物资产准则实施效果[J].会计之友,2012,(2).

[3] 张心灵,范文娟.我国农业类上市公司“生物资产”及“农产品”信息披露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7).

篇7

一、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需要农业企业的参与

我国上世纪70年代末农村改革后,农户的微观经济主体地位得到了正式确认,但由于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的成长期较短,农户在农业市场化过程中显得幼稚和弱小,这主要体现在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和农产品生产的盲目性上。随着社会的专业化、市场化、商品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农户在销售农产品时面临的“小农户大市场”的矛盾日益突出。农户在面对自然风险的同时还要面对市场风险,而且随着农业产业市场化程度的提高风险愈发明显。不仅如此,由于农户的分散和脆弱以及缺少足够的理性,极容易导致交易规模小、信息不对称、机会主义行为和交易秩序混乱,制约农户经营水平的提高和市场交易成本的降低。同时,对农产品需求的变化也对农产品的专业化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叠加的情况下,农户为了规避风险,必然开始寻求与其他组织体进行合作。于是,在实践中出现了“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也出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这种组织形式,无论哪一种模式或组织,都凸显了市场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的内涵,可以称作农业企业组织,它是面向市场配置资源要素,进行专业化生产,广泛参与社会分工协作的农业组织方式,是有效率的组织系统。农业企业与农业发展绩效之间存在着很强的协同增效作用。那些生机勃勃和富有效益的农业企业能够促进农业的增长。在农业企业的领域内,企业行为可以促使小农户以合作伙伴的身份参与现代采购体制和商品出口;可以建立农民和生产者组织创新的垂直协作体制;可以帮助农民取得贷款、投入性生产资料、推广和资格证书;可以支持针对农民的农业操作规范培训,以实现产品达到质量、安全和国际卫生等方面的标准。

二、农业企业实现规模经营所面临的与政府、农户谈判协商的挑战

(一)农业企业的现实谈判协商风险

1、土地流转阶段的谈判协商风险农业企业协调关系的挑战最主要存在于实现规模化经营最重要的条件土地流转过程中,农业企业与农户的合作实质是与农户或第三方谈判协商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涉及到农户、农业企业和政府三个不同的利益主体,不同的主体具有自己独立的目标。政府的目标是维持社会的稳定、促进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农业企业是营利性组织,其基本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即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利润。对农业企业而言,土地成本越低越好。农户的目标则是在土地基本保障功能之外实现土地流转价值的最大化,在农产品价格正常的情况下,利用农地从事农业还有一定数量的纯收入,用于改善生活的质量。可见,三者的目标统一于发展,矛盾于利益分配。在利益诉求上,农户的利益体现在土地上农业产值收益和政府对土地的农业补贴;农业企业的利益体现在生产成本中土地要素的低廉;政府的利益体现在税收和相关的费用收入以及对农户和农业企业的管理。这些复杂的利益形式加大了在新利益分配过程中对利益的度量和谈判的难度。

2、企业管理中的谈判协商风险农业企业的企业化管理与农户的传统行为方式是相冲突的。企业所要求的标准化生产和产品质量水平,分散的传统农户难于达到。例如,重庆市的水果生产中,曾获农业博览会金奖的奉节脐橙,在2002年拿到新加坡复发中记集团公司3个月供应2万吨鲜果的订单后,居然只有600吨鲜果达到了要求。在“公司+农户”联接形式中,处于强势的企业订立对农户不公平的合同,而农户恶意违约损害公司,经常出现“投机相害”的问题。对于公司来说,处在一个正式制度安排占主体地位的制度环境里,更习惯于通过法律手段来解决合同实施的问题及处理纠纷。农户则处在一个非正式制度安排占主体地位的制度环境里,其更习惯于通过法律之外的一些手段来解决合同实施的问题及处理合同纠纷。因此,在“公司+农户”契约中,一旦公司违约,农户就很难通过法律手段来惩罚公司,因为农户并未意识到或者意识到了但不善于利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样,一旦农户违约,公司也常常处于无可奈何的地步。例如,陕西省蓝田县三官庙乡某些村子的柿子皮薄肉厚,甘甜可口,远近闻名。咸阳某公司经考察后,当年上门为当地农户免费剪枝、喷洒农药,并签订了收购协议。一年后,该公司赴蓝田收购柿子时,当地农户却不愿履行合同,而是高价将柿子卖给了黑龙江一家公司。当时公司拿出协议,农民却说谁价高,我就卖给谁。公司无奈,只好求助当地乡政府。政府明知农户不讲信誉的做法不符合商业规则,也不利于该地经济的持续发展,但多次劝说农户却无济于事。

(二)降低谈判成本的建议――政府发挥积极协调作用

政府为主的协调机制并不是要让政府去参与谈判的每个环节,而是政府依托自身的地位和资源,建立开放的中介服务体系。如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信息资源系统、建立土地流转的法律服务组织、建立农地技术经济评估组织、建立土地流转的管理咨询组织等为农业企业和其他参与者建立透明、全面的信息服务平台,尽快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生活保障体系,弱化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加强相关的立法工作和各项细则、办法、程序等规章制度的建设。以上措施都是降低各方获取信息的成本,实现信息对称,提高谈判协商效率。

三、农业企业面临的融资难的挑战

现代农业的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要求有大量的资金做保障;现代农业由传统农业的单一初级生产发展为种、养、加、储运、销以及包括一系列社会化服务在内的一体化经营需要相当数量的资金来支撑;发展现代农业需要的先进设备的推广、科学技术的应用、配套基础设施的完善都需要资金的投入;与现代农业相适应的人力资源开发及减少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对现代农业的制约等都需注入大量资金,因此农业企业的壮大发展必须依赖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支持。但目前的金融服务还不能有效地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一)农业企业融资的现实困境

1、农业弱质性导致融资环境差农业是一个天生弱质的产业,其弱质主要表现在农产品普遍的低值性和对自然环境的高度依赖性及由此带来的高风险性。农产品一般是需求量大的初级产品,尤其是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农产品的宽加工与深加工明显不足,导致其附加值的普遍低下。这些特点直接导致金融机构和企业对农业的投资动力的普遍不足。

2、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村信贷组织体系不尽完善,农村信贷服务机构较单一。涉金融信贷服务机构仅有农村信用社、农发行、农行,邮储银行小额信贷业务尚未全面展开,信贷支持现代农业的措施没有落到实处。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金融业务单一,服务范围仅限于种植业中的粮棉油收购环节,服务农业产业化功能残缺。市场定位于服务三农的农村信用合作社,主要以小额农户贷款、农村个体工商户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为主,从期限、额度和方式上很难满足现代农业中龙头企业的信贷需求。其结算体制不健全的问题难以满足龙头企业全国性、畅通性、快捷性的结算要求。且农村金融市场缺乏竞争机制,市场化程度低。另外,金融服务网点密度偏低导致供需矛盾突出。农村信用社机构不断整合撤并直接造成了对农村金融服务供给的减少,加之各大商业银行相继撤离农村市场,金融服务短缺,难以满足“三农”发展对不同金融机构、不同金融服务的需求。

3、信用体系建设不同步很多地区农村信用社对农户实行信用评级,但因多数机构信用评级业务系统未与全国统一征信网络联网,信用资源不能共享。

篇8

关键词:财务分析;企业;经营管理;应用

财务分析是以企业的财务报表和其他财务数据作为依据,运用专业的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评价企业财务上的发展情况,对企业的筹资、投资以及其他经营管理活动进行分析、对企业的财务经济现状做出评价、对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预测、为企业的经营者和投资者提供决策依据的一门科学。财务分析作为一种直接普遍的企业经济分析方法,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农业类企业的财务分析目的与其他企业相同,都是为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而服务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农业类企业的财务分析涵盖的内容也在发生变化,现代农业类企业的财务状况可以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和利润表表示出来,企业的财会部门对这些数据进行整理,从而得出企业利润率和债务偿还能力等指标,通过长时期的数据比对,可以判定企业的资金结构和企业经营的风险大小,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直接的依据,为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制定发展规划提供有力数据。农业是我国重点发展的行业,它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财务分析在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也需要重点研究。农业生产的所有制形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有多种,生产过程受到自然条件和市场经济条件的双重制约,因此,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中的财务指标确定需要更加斟酌,考虑的方面应该更加周全,才能针对农业企业充分发挥财务分析的价值,提高财务分析的可靠性。

一、利用财务分析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指标体系

从企业的角度来讲,财务分析可以为企业的发展规划提供一定的依据,财务分析可以确定企业的盈利能力、偿还债务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企业的运营能力等,财务管理指标体系是各个管理指标的有机结合,制定财务管理指标体系要从我国的农业发展状况出发,从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出发,吸收先进企业的管理经验,不求指标多,只求指标精,要从多角度多方面出发,反映企业自身的特点,指标体系的确定既要能满足政府对企业的发展要求,又要能直观地为经营管理者提供依据,各个指标的结合要能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让经营者对于企业的收益有一定概念,要能反映企业的偿还债务能力,让经营者对资金的周转有一定把握,要能反映企业的运营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让经营者对企业的未来做出规划。从企业内部部门的角度来讲,财务分析可以让经营管理者更好地掌握企业内部资金的流动情况,企业各个部门的资金出入都要在财务分析中表现,对大金额的收支要出示相关证明材料,通过分析内部资金,可以掌握各部门的财务状况,对于资金紧缺的部门给予支持,内部资金的流动情况也可以为内部的考核提供依据,作为评价员工业绩的一项标准,对于业绩不合格和擅自挪用企业资金的员工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企业内部财务分析的指标体系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制定,制定过程中既要依据规范化的原则,又要灵活精细,对内部资金有足够操控能力的企业才能在市场的竞争中争得上风。农业企业对内和对外的财务管理指标体系确定后,完成了财务分析的重要一步,要进行接下来的财务分析,还要理清财务指标的层次,同一层次的指标同时进行分析,各个层次的指标进行综合,综合后的结果才能涵盖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为建立完善的经营管理模式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采取科学有效的财务分析方法

科学的经营方法是企业稳固发展的前提,企业管理过程涵盖的每个方面都需要科学的方法,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一环,关系到企业的命脉,采取科学的财务分析方法是必要的,企业经营者应该深刻认识到财务管理对于企业长期发展的意义。在农业企业中,应该设置专门的财务管理部门,财务管理部门引进人员时要遵循严格的标准,在保证引进人员专业素养良好的前提下,注重引进人员的综合素质。企业的全体员工要对企业的经营模式有深刻的认识,对资金的周转过程有一定的认识,应该定期召开会议对全体员工进行培训,认识企业近期的发展状况,贯彻下一阶段的经营手段和资金周转战略,便于各个部门与财务部门的交接。财务分析最终要以财务分析说明书的形式向管理者汇报,损益表、负债表、利润表是财务部门制作财务分析说明书的基本报表,要本着真实可靠的原则,采取更加精确的方法制作财务分析说明书,传统的方法较为简单,运用数据进行简单的计算便得出结论,可靠性较弱。财务分析人员要充分利用专业知识,用多种精确度高的方法进行说明书的编制,可以采用的方法有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等,先进的分析方法可以找出多个指标的相关性,不拘束于指标的两两比较,得出的结论更具有说服力。

三、加强财务分析的规范性

财务分析是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一部分,也需要企业制定相关规范来约束。财务部门是一个特殊的部门,涉及到大金额的资金流动,因此需要专门的监督管理人员,每一笔资金的流入和流出都需要审核,出示相关的发票,对于大金额的资金出入,发票要由企业领导审核,不能出现不明资金出入账的情况,监管部门的选择要公正公开,保证企业运行的规范化,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出现的行为必当严惩。农业企业的运行情况受自然条件和市场环境的影响较大,因此企业内部还需要专门的财务风险评估小组,风险评估小组中要包括专业的资金风险评估人员,必要时邀请资金风险评估专家,当自然条件剧烈变化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时或企业的开支严重超出预估值时,风险评估小组要根据当下的市场发展状况做出企业财务风险预估,当风险足够大威胁到企业的正常发展时,企业经营者需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财务上的稳定。财务分析的规范性首先要求财务分析人员的专业性,财务人员要适应企业的发展要求,适应社会对财务分析人员的要求,在长期的工作中对企业的发展有全方位的了解,能运用专业的知识在企业财务陷入危机时提出适当的补救措施,重视企业规范规程的指导作用,做到严于律己。

四、结语

企业的资产是企业的生产条件,保证企业资产的稳固、掌握资产的流动情况是企业可持续发展对管理者的要求。农业企业是我国重要的发展对象,农业企业的发展与其他企业有相同之处,都需要采取适合自身的财务分析方法,重视企业内部财务的稳固,保证企业财务发展与市场要求的协调,符合政府对企业的发展要求,但与其他企业也有不同之处,把财务分析应用到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农业这一基本行业的特殊性,在财务分析的过程中,涵盖涉及农业发展的特有指标,充分发挥财务分析对企业经营管理的推动作用。

作者:滕雪连 单位:广西农垦国有明阳农场

参考文献:

[1]吴翔.财务分析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3):98.

[2]王爱华.略论财务分析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及完善[J].经济研究导刊,2014(26):234-235.

篇9

[关键词] 农业企业 资本市场 上市公司

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我国股票市场从无到有,现已发展到沪深两市有约1500多只股票,解决了许多上市公司的融资问题。农业上市公司代表我国现阶段先进农业生产力的企业组织,本文对我国农业类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进行分析,强调了现阶段资本市场既可能而且有能力支持农业的发展。

一、资本市场的推动作用

资本市场是指长期投资的资金市场,在这个市场上流通的商品不是一般的生产资料或消费品,而是股权和债权。资本市场具有几个基本功能:(1)筹集并融通资金的功能,这是资本市场最原始、最基本的功能。资本市场是联系和沟通资金供给者和资金需求者的纽带,是筹集资金的重要渠道;(2)决定资本的占有条件。在资本市场上,资本所有者与资金需求者之间不存在任何超经济的联系,资金供求的规模、价格都是通过竞争形成的,并且这种资金融通活动在技术上将企业可分割的财产细分,而且可将附于其上的各种权利分离出来单独进行交易;(3)风险定价的功能。证券的标准化、信息的公开化,存在发达的二级市场使资金的价格可通过竞价较为准确地形成;4.有效配置经济资源。资本市场高度的流动性使经济资源能依据效率原则灵活地在全社会得到合理配置。

资金投入是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的现代农业不可缺少的要素,资本市场可以有效地解决农业资金问题,它为农业行业企业提供了有效的直接融资渠道。资本市场可以推动农业行业企业的公司改造,为了使农业企业转变为上市公司,农业企业必须按照《公司法》的要求,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造;它同时促进农业上市公司产权结构和内部治理结构的重新构造。资本市场强化了企业经营的外部约束,资本市场有效的资本流动机制,增加了企业被兼并、收购的可能性。在这种严格的市场约束下,企业经营者必然会努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资本市场有助于农业结构的调整,盘活农业存量资产。通过在资本市场上出售、转让、托管、收购、兼并等方式盘活国有农业存量资产,合理引导资源的流向,逐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调整产品和品种结构,实行农业企业化经营,增强农业的行业竞争力。总之,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农村经济的增长相辅相成,利用资本市场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是一条可供选择的有效途径。

二、评估经营业绩的指标

一般来说,可以从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资产管理能力、成长性、股本扩张能力等方面反映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1)盈利能力。通过设立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等指标来反映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主营业务是上市公司的核心业务,是上市公司重点发展方向和利润的主要来源,主营业务净利润越大,则上市公司主营业务的盈利能力就越强;净资产收益率越大,上市公司净资产的获利能力就越强;每股收益则反映了普通股的盈利水平,也是投资者关心的指标。(2)偿债能力。用资产负债率指标来反映上市公司的长期偿债能力,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两个指标反映上市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3)资产管理能力。设立总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等指标来反映上市公司在资产方面的管理能力。资产管理能力反映上市公司在资产方面的管理效率,经营业绩良好的上市公司可以预期有较好的资产管理能力。(4)成长性。通过总资产增长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和净利润增长率等指标来反映上市公司的成长性,经营业绩良好的公司无疑应表现出较高的成长性。(5)股本扩张能力指标。用每股净资产、每股公积金和每股未分配利润等指标来反应上市公司的股本扩张能力。经营业绩良好的上市公司在股本扩张后,其业绩至少要能够同倍增长才能使自己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三、经营业绩分析

目前我国沪深两市中农业类上市公司总数48家,主要分布在种植业、林业、畜牧养殖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等四个方面。根据农业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及发展特点,具体分析如下:

我国农林行业近年来发展良好,农林板块上市公司业绩稳步提升,这是支撑农业股股价的基石。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7年上半年,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16783.7亿元,同比增长4.1%。2007年前三季度,农业板块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共计467.8亿元,同比增长43.8%。

2007年以来,国际市场主要农产品价格普遍出现大幅攀升,牛奶价格飙升至历史新高,玉米和大豆的价格维持在历史高位附近,小麦和咖啡的价格跃升至10年高点。与此同时,我国主要农产品价格也出现大幅上涨,2007年上半年全国农产品生产价格同比上涨8.8%。其中猪肉、油脂的价格在2007年持续飙升;再看主要的粮食作物,2006年玉米价格上涨70%~80%,2007年小麦和大豆上涨70%~80%,基础农产品的价格上涨带动其他农产品和相应的食品价格全面上涨。粮食及各类农产品价格持续走高,将会进一步提升农业类上市公司业绩。以玉米、棉花等农产品生产以及相关的种子、畜牧等优势上市公司,业绩都有不俗表现,从而成为投资者关注的重点。与农业关联度很高的行业如化肥、食品加工、饲料生产等行业也都有望从农业发展中直接受益。

农业种植行业将长期受益于国家对农业的扶持政策,特别是优势种植企业和大型粮食和农产品生产基地内的企业受益会更加明显。典型的有北大荒(600598)、登海种业(002041)等。比如,北大荒2006年每股收益0.33元,每股净资产2.35元,资产负债率为58.9%;2007年前三个季度每股收益0.25元,每股净资产2.32元,资产负债率为54.9%,业绩稳步增长。

养殖业中的生猪养殖、奶牛养殖和远洋渔业也将长期受益,投资机会值得关注。如新五丰(600975)、獐子岛(002069)、好当家(600467)等。其中,新五丰 2006年每股收益0.25元,每股净资产4.64元,资产负债率为8.8%;2007年前三个季度每股收益0.15元,每股净资产4.64元,资产负债率为7.0%。獐子岛2006年每股收益1.48元,每股净资产9.43元,资产负债率为13.7%;2007年前三个季度每股收益1.06元,每股净资产9.82元,资产负债率为13.2%,业绩表现十分突出。

食用油方面,两市涉及食用油的公司主要有新赛股份(600540)、金健米业(600127)等。新赛股份 2006年每股收益0.09元,每股净资产3.17元,资产负债率为45.4%;2007年每股收益0.11元,每股净资产3.21元,资产负债率为60.9%,表现平稳。

与此同时,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对农业类上市公司的影响不容忽视。随着我国加入WTO,传统的关税壁垒被逐步削减,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正日益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新障碍。由于欧盟、日本和俄罗斯等国家以各种借口限制我国鱼和贝类水产品、鸡肉等畜产品出口,这对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的上市公司,如ST大江(600695)及中水渔业(000798)等公司的经营业绩造成负面影响,2007年每股收益只有几分钱。

另外,和农业关联度很高的行业,例如化肥、食品加工、饲料生产等行业也都有望从农业大发展中直接受益,表现出良好的业绩情况。从事草甘膦相关产品生产的新安股份(600596)、华星化工(002018)、江山股份(600389)的价格走势比较突出,业绩表现优良。

篇10

分享经济是指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以使用权分享为主要特征,整合海量、分散化资源,满足多样化需求的经济活动总和。分享经济是信息革命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新经济形态,是整合各类分散的资源、准确发现多样化需求、实现供需双方快速匹配的最优化资源配置方式,是信息社会发展趋势下强调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崇尚最佳体验与物尽其用的新的消费观和发展观。

分享经济可以划分为三种模式:付费分享、无偿分享、众筹分享。付费分享是最为普遍的一种形式,通过移动互联网平台,租赁双方达成协议,有偿转让闲置的有形资源的使用权或与知识技能等相关的无形服务。Uber、Airbnb、滴滴出行、共享单车、知乎、分答等都是典型的有偿分享。

国家信息中心分享经济研究中心、中国互联网协会分享经济工作委员会联合的《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7》显示,2016年中国分享经济市场交易额约为34520亿元,比上年增长103%,未来则有望保持年均40%的高速增长。2016年我国参与分享经济活动的人数超过6亿人,比上年增加1亿人左右。到2020年分享经济交易规模占GDP比重将达到10%以上,到2025年占比将攀升到20%左右。

蓬勃发展的分享经济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2016年3月,分享经济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支持分享济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让更多人参与进来、富裕起来”,同时提出“以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分享经济发展”。

随后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促进‘互联网+’新业态创新,鼓励搭建资源开放共享平台,探索建立国家信息经济试点示范区,积极发展分享经济”。

2016年7月,《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强调要“发展分享经济,建立网络化协同创新体系”,分享经济成为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此同时,消费、物流、交通、制造业等相关领域新出台的政策文件中,也明确提出了鼓励分享经济发展的政策,为分享经济向更广领域拓展、更高层次发展、更多群体参与创造了良好环境。一些地方也开始出台鼓励分享经济发展的专门文件。

国家信息中心分享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新红表示,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分享经济现状的一个典型标志。分享经济的发展趋势将呈现出五个特征:在未来的五到十年内,分享经济领域会出现五到十家巨无霸企业;分享经济与传统经济的融合速度加快,传统企业引入分享经济思维将来会越来越快;灵活就业大量增加,八小时工作制很有可能在将来不是主体;部分领先的企业,已经在开始了全球化的布局和生态化的扩张;将来一定是政府、平台加上服务提供者、用户等协同治理,从事前监管走向事中事后监管,共同发挥监管作用。

虽然中国的分享经济已经快速发展,但张新红仍然指出,目前中国的分享经济还处于一个导入期向成长期过渡的阶段,大部分还没发展。而在许多尚未开发的行业中,他认为分享经济的下一个发展方向应该是痛点比较突出,但又并没有发展起来的领域。“比如制造业,这方面的需求目前特别强烈;而作为基础的农业,市场更为广阔。除此之外,教育、医疗领域也将是分享经济未来发展的方向。”

随着农村信息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以及消费升级的深化,分享经济开始向“三农”领域渗透,在可预见的未来,分享农业将成为分享经济的下一个“风口”,为农业创新发展和农业现代化注入新动能。

发展分享农业的重要意义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和支撑。没有农业现代化,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中,农业现代化是基础,不能拖后腿。

作为农业的新型业态,分享农业对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将起到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农村普遍存在农产品销售难问题。从大枣滞销、香蕉菠萝滞销到西红柿滞销、豆角滞销、白菜滞销、土豆滞销……“丰产不丰收”、“菜贱伤农”,一次滞销让农民一年的辛苦全部白废。农产品的销售问题成了解决农民收入问题的关键。如何才能把农产品卖出去,如何才能卖得一个好价钱呢?

依托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分享经济恰恰可以解决信息不对称引起的农产品供需脱节问题。一方面是消费升级对高品质个性化农产品的需求增加,另一方面是大量的优质农产品找不到客户卖不出去。通过大力发展分享农业和冷链物流,搭建智能物联平台,可以实现全国各地甚至全球的消费者和种植业户、养殖业户直接对接分享,既能按需生产,又能避免滞销,大大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农民的收入。

此外,大量分散的农业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严重制约了农业的现代化进程。比如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组织化、标准化程度低,持续增收难度大;农业生产成本持续上涨,种粮效益低;重要的农业信息资源分散在各个部门、网站和数据库,农民因条件限制很难获取;服务体系不健全与盲目重复服务并存,如涉农技术培训存在多部门分散管理,各部门下乡组织培训多采取发放钱物才能召集群众,这不利于新型职业化农民队伍建设;从事农业信息化工作的单位,网络设施和人员水平参差不齐,不利于开展处理、加工、提供、咨询等信息增值服务;基层农技人员的待遇低,缺乏学习机会和经费,思想观念落后,服务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不高。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已成为农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一个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现代农业突出技术装备和机械化生产,但农机成本高并且需要相关配套的高标准产业服务和高素质技术人员。相对于农资所有权以买卖为主的传统农业经营方式,“分享经济”商业模式特别是“农资众筹”更能满足家庭单位种养、小型农业企业、合作社等需求,而“有偿分享”也有利于实现大型农业企业对闲置资源的充分利用。

张新红认为,从技术上看,网络、数据、智能手机、移动支付、现代物流技术的日益成熟完全可以支撑分享农业的发展。从文化基础看,已经有很多人开始从城市走向农村。从资金条件看,许多人认为互联网资本市场在 2016年进入寒冬,但让人吃惊的是,分享经济领域去年的风险投资总额比上一年增长了130%。换句话说,资本对于分享经济的热度一点都没有降温。如果现在开始做分享农业,相信缺的应该不是资金。

据报道,首个国内共享农业平台引发创业“返乡潮”。在上海召开的SNEC展上,有一家看似与光伏展会不搭调的农企,这家农企不仅仅让南方的茶叶种在山东,并且在他们的光伏农业园里,有着大批从城市回到农村的创客,引起了小范围的高学历人才返乡潮。

出生于农村的鹿秀栋,从小对土地就怀有一份特殊情感,高中时期便萌生了当农场主的想法,重回大田是鹿秀栋一直的梦想。但大学毕业后,鹿秀栋却阴差阳错地进了岛城一家不错的农资公司,做起了农药业务推广工作。一次偶然的出差机会,大别山深处农户种植的大片灵芝让鹿秀栋十分震撼,从没想到灵芝可以大规模种植。

在田间地头学习业务知识和将种植理论运用到实践的过程中,鹿秀栋越来越沉迷于农业种植的魅力。他了解到华盛绿能为鼓励青年创客招聘“棚主”,正巧解决了没有资金建棚种蘑菇的难题,鹿秀栋毅然辞工应聘。当“棚主”的那段时间,鹿秀栋一边昼夜学习蘑菇种植技巧,一边参加研讨会交流经验,这成为他以后创业厚积薄发的关键支点。

引进菌种、分离菌种、转培养基、栽种培养基、做灵芝菌包……在灵芝生长期间,他吃住都在大棚里,一c都不敢马虎。2016年6月,灵芝喜获丰收,通过青岛农湾孵化器的宣传和推广,鹿秀栋赢得了自己创业生涯的第一桶金。

本来可以留在城市,却因为热爱农业,选择回乡创业,在产业园区不在少数,“不仅仅是种灵芝的鹿秀栋,还有种茶叶的北茶老徐等等,他们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是产业园里的高素质人才返乡的缩影。”华盛绿能市场总监张敬说,“我们的产业园吸引了很多大学生返乡创业,他们往往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先进的技术,也带动了整个产业园的发展。”

“我们在全国总共有占地10万亩的现代设施农业园区,园区采用标准化管理经营,可以满足很多农业企业在产业规模上的发展需求。”张敬表示,华盛绿能在农业企业帮扶发展上依托全国范围内的农业园区,为农业企业提供供应链金融、政策支持、品牌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等12大关键节点服务,可以解决农业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资金需求、场地需求、经营指导等多个瓶颈,而这些配套的服务,受到没有太多资源和精力的大学生热捧,这种开放式的农业发展模式,为商户提供了发展平台。“我们与任何农业企业都不是竞争关系,而是合作关系,共荣共进,帮助农企进一步做大做强。”

此外,国家已经明确把分享经济作为一个重要战略支点,相信分享农业会收到更多关注。同时分享经济对于农业供给侧改革具有推动作用,对于农村脱贫致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设信息社会也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

分享农业的主要类型

在欧美一些国家,“共享农场”就是农业分享经济的代表。

美国就有一个“艾米的农场”,由父女俩共同经营。他们定了四个“随便”的规矩――门随便进、活随便干、菜随便摘、钱随便给。农场有一块小黑板,上面写着当天需要做的事,比如给白菜浇浇水、给土豆松松土……这样一来,游客们就有了干活的目标。到最后看着有什么想带回去的蔬菜水果,随便给点钱,就可以直接拿走。

德国的“公主花园”,一处公共的农耕地,任何人都能自由出入,摘走园中的成果,但前提是要在这里进行耕种。

张新红表示,从供给的角度来看,分享经济可以分为六种类型:产品、空间、资金、劳务、知识技能、生产能力等。具体到分享农业,实际上所有的涉农资源都可以被分享,不管是闲置的资源还是优质的资源。

1、农田的分享。在国内,经过三权分置、取消农业户口等一系列意见以后,土地流转的话题也不那么敏感了。目前国内较大的网站为土流网,其创建于2009年,经过多年的经营,已经累计了数量可观的用户,在农村节约闲置土地资源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上有明显成效。

农田分享的目标可以用一句话来描述:让每一个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私家田园和农产品特供渠道。

现在已经出现了分享经济的基因或雏形,把城市周边农民的闲置土地放到网上租赁,而想要圆一个农田梦的城市居民便可以租赁土地,自己或者找人耕种,每天像农民一样吃上自家种的有机蔬菜和粮食;你也可以拥有自己的“私家果园”,比如认养烟台的苹果、高平的黄梨、新疆的葡萄、海南的香蕉等;同样,你也可以通过网络实现“土特产品特供”,比如茶叶、蘑菇、山药、大枣等。

生产过程可以通过视频随时观察,当然如果有时间也可以去体验一下田间劳动。这样,消费者可以获得健康的食品,生产者不必担心产品销路,土地价值得到提升,让真正的优质农产品找到优质的客户,实现最优质的价格。这方面加拿大的路法农场已经做得小有成效了,美国Farmigo公司也有了很好的探索成果。

2、畜禽产品的分享。未来城里的人可以轻轻松松吃上自己家养的土鸡蛋、土猪肉,也可以喝上放心的牛奶。当然不是自己亲自养,而是在网上认养几只,由养殖户负责专业喂养,然后通过冷链物流送到你家里。不仅如此,湖南的黑山猪、内蒙的绵羊、青藏的牦牛也都是可以认养的。

3、农机的分享。利用互联网平台对于大型农机,如旋耕机、播种机、收割机、烘干机等生产工具需求方和提供方进行匹配,快速实现在线查询和对接,提高生产工具的利用效率,为农民节本增收。

农业设备一般都是农忙时才会用到,其他时候只能闲置。这体现出农民的一个痛点:刚需、大额、低频。农业机械是必须品,但却需要大额资金的投入,使用的时间集中,而且我国农业有一个特点就是土地的碎片化,农业小规模化使得买一个非常贵的工业机械,其购买成本、维护成本、闲置成本都是相当大的,这就给农机的分享提供了空间。

以后使用旋耕机、播种机、收割机、烘干机等都不用自己买了,可以像叫出租车一样的方便。印度就有一家叫farMart的公司,专门做农机分享服务,号Q是农业机械领域里的 Uber。

4、资金的分享。以前农民的小额资金贷款难度很大,如果将来出现农业众筹或农业P2P借贷,这个问题就可能得到很好的解决。目前国内已经有一些农业众筹的成功案例。

5、农技的分享。目前我国农技服务缺口仍然较大,市场严重不成熟。分享农业就是让所有的专家为所有的农民服务,在网络上把所有有一技之长的专家整合起来,可以回答各种农业问题。过去有过类似的农业咨询热线电话,发挥了一定作用,但也存在严重不足,如专家资源有限、联系不畅、缺乏可持续发展机制等。农技分享平台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农技的分享模式可能是多种多样,包括专家讲座、在线直播、远程诊断、现场咨询等,但这些都是通过互联网进行的,所有的专家和农民都可以参与其中。

6、人力的分享。盘活农村劳动力资源。作为任何一个农民,可以忙时务农、闲时务工,外出打工不用愁。对于企业来说,也可以随时随地找到农民工,不用的时候也不必养着他们。

而且分享经济还可以解决农村人力资源短缺的问题,实现大学生、农民工等返乡创业,促进人力资源的流动和共享。

7、扶贫的分享。用分享思维看待网络扶贫,完全可以重新定义精准扶贫和一对一帮扶。能够帮助一个特定的贫困村、贫困户、贫困学生的人一定存在,完全可以通过网络找出来,这样的一对一帮扶才是最有效的。

8、房屋的分享。随着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电商的发展,涌现出了客栈民宿、田园民宿的分享形式。通过互联网平台,有效匹配民宿租赁双方的信息,并为交易完成提供信息咨询等配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