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统计学问题范文
时间:2023-07-07 17:34: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常见的统计学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针对初学的孩子手腕僵硬、抬指不主动的问题,应加强掌关节能力的训练。
在初学的儿童中,最常见的技术问题就是手腕僵硬、抬指不主动。手腕的僵硬,不仅使手腕本身失去灵活性,还会殃及手指和前臂,手指将失去自由活动的能力,前臂的肌肉也会紧张起来,从而造成从手指到肘部好象失去了所有可以活动的关节,造成有的学生每弹一个音手腕都要颠簸一下。就这种情况,其具体的解决方法有:
1.强调初学者掌关节的能力。这方面的能力包括两点: 一是强调初学者积极主动的抬手指;二是抬指时要注意掌关节的放松。在强调掌关节灵活性的同时,也要同时注意强调掌关节的放松,告诉学生抬指是很自然的抬起、落下,不要过分故意勾握,避免在未弹奏前手指已先失去自然放松的状态。
2.不要求学生弹出太响亮的声音,用较小和均匀的力度做基本练习。初学的小孩如果手腕僵硬,大都是因为抬指不主动却又想弹出很大的声音造成的。所以,对他们不要过分地强调音量和力度,只要求用均匀的力度弹奏,多做五指基本练习,像“儿童哈农”就是很好的练习教材。
二、针对儿童练琴中图快、不仔细的问题,应坚持平常慢练的方法。
在儿童练琴易出现的问题中,图快、弹曲子往往越来越快是大多数孩子共同的毛病。在解决这个问题上,最根本的还是要使学生养成平常慢练的好习惯,宁可少练几遍也要弹出曲子的质量,切忌规定数量的练琴方法。
在慢速练习中,要随时注意解决以下问题:
1.确定指法。要在识谱时就记下正确的指法,千万不要任意更改指法,要在最初阶段就按最佳指法练琴,并且在慢练中将它固定下来,因为正确的指法是儿童弹好曲子的关键。
2.确定分句。分句是音乐的语气、 语调和呼吸。从识谱阶段开始,慢练的一个基本要求和目的就是要正确地划分乐句。在不少情况下,儿童一开始如果不注意乐句的划分,就会养成习惯而影响整个弹奏的质量。
3.确定困难片段。在一首被练习的乐曲中,总有一些难点,对于这些困难片段,慢练就更显得十分重要,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克服困难的目的。
另外,就是教师在给新曲子做示范的时候,要尽量用要求学生的速度弹奏,因为这是一首新曲子在儿童脑海里的最初印象,单纯的模仿是他的本能。
三、针对儿童练琴时粗心大意、马虎的问题,应养成严格准确读谱的习惯。
儿童练琴中易出现的另一个问题就是粗心大意的读谱。马虎几乎是所有孩子学习过程中常见的毛病,在学习钢琴中就体现在读谱上。在读谱的过程中,有以下几方面是儿童疏于注意的地方:
1.指法。初学钢琴,尽管弹的乐曲很浅,也必须养成严格按谱上指法去练的习惯。这些指法是前人科学地、有根据地制定的,好的指法符合自然的生理条件,能弹出优美连贯的句子。
2.休止符。儿童在练琴时容易把休止符“吃”掉。要知道音乐语言是由音符和休止符这两大部分组成的,但儿童眼里的音乐往往只有音符而忽略了休止符,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
3.调号。这似乎是所有琴童在学琴初期最难克服的粗心的毛病。 初学琴的孩子往往不善于听辨音的对错,记不住升、降号是常有的事,有的孩子还得在谱子上把需要升、降的音都圈上才能准确地弹下来。这种习惯是非常不好的,所以从一开始就培养儿童对调号的分辨和记忆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4.节奏和节拍。节奏是指组织起来的音的长短关系;节拍是指有重音和无重音的同样时值按一定次序的重复。读谱时,要对谱表上所标记的各种拍号有认真的了解,如它们的强弱特点等,对各种节奏型也要熟练地掌握,避免出现这方面的错误。
综上所述,在儿童初级钢琴教学中所遇到的这些问题,应引起教师、学生及家长们的注意。儿童初级钢琴教育是学生刚开始通过钢琴这一乐器来学习音乐,这一阶段正是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理解音乐的能力、发展他们音乐的想象力以及正确表现音乐的基础阶段,也是他们学习钢琴演奏最初级的弹奏方法和技巧的阶段。因此,正确、严格、扎实的基础教育是教学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重点。要不断地总结、探索儿童初级钢琴教学中的一些规律性问题,这必将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对于家长们督促儿童学习钢琴也将会发生有益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实例教学;临床医学专科生;医学统计学
医学统计学是运用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医学问题的一门学科 。该学科是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为理论基础,以医学理论为指导的一门应用性学科。这就决定了该学科具有一些有别于其它医学课程的特点:概念多,公式多,内容的逻辑性强,与数学的联系密切,对学生的数学基础要求较高。然而对临床医学专科生来讲,由于入学分数较低,高等数学基础较差,且掌握得较粗浅。因此要学好医学统计学对学生来讲,具有较大的难度。而且医学生所学的大部分医学课程主要是对形象思维和识记能力的训练,所以学生在接触到医学统计学的学习后,一时难以适应。大部分学生对医学统计学抽象的原理和繁多的公式,以及大量的数字运算感到头痛,甚至产生畏难情绪。另一方面,临床医学专科学生由于学制短,所以课程负担较重,让学生抽出时间去补习相关的数学知识显然是不可行的;临床医学专科生开设医学统计学的学时数较少,总学时一般在20学时左右,在这样短的时间内要完成该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时间是非常紧张的,所以在课堂时间内教师也不可能深入细致地为学生补习相关的数学知识。这些都是现实存在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得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而采取一定的补救措施以改善教学效果,使学生学有所精,学有所用。结合自己从事临床医学专科生教学的实践体会,本人认为从实例入手来介绍统计学的有关内容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从实例入手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在介绍某个概念或方法时,以实例为切人点,通过实例引出问题,让学生先对问题进行思考,所提出的问题可以是待介绍的概念,方法适用的情形,也可以是某方法的应用步骤或应用方法时的注意事项,让学生结合实例给出自己的看法和解决思路,教师适当加以引导和启发,并及时对学生的说法进行总结,最后再给出科学的定义和完整的表述。这里所说的实例,可以是教材中现有的例题或练习题,可以是医疗工作中经常碰到的实际问题,也可以是模拟的一场实验或现场调查,有时为了使所讲述的内容变得生动一些,也可以拿日常生活中的某一现象作为实例。学生的思维经过这样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减轻了
接受抽象概念和方法的难度,加深了对书本内容的理解,同时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提高教学效果大有帮助。具体表现如下:
1 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减轻学生理解的难度
从实例入手介绍统计学的有关内容,会使学生觉得统计学与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密切相关,是他们今后从事医疗工作和科研活动必不可少的,从而提高学生对学习该课程的重视程度,改变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对学习医学统计学不够重视的现状。通过实例会把一些深奥的问题变得浅显,抽象的问题变得直观,把难理解的内容变得容易理解。如果直接从概念或公式讲起,容易使学生觉得抽象,难理解,甚至是枯燥。而从实例讲起,结合实例会使学生觉得统计学的内容是实实在在的,它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身边,我们甚至每天都在和统计学打交道,在有意、无意地运用着统计学中所讲述的原理和方法,统计学只是将有关数据的收集、表达和分析的学问系统化而形成的科学,它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统计学的思维过程是符合一般科学思维规律的。学生有了这样一个认识之后,在学习过程当中就不会有意无意地把一些本来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更不会把医学统计学完全当成数学课来学,这是学生初学该课程时普遍存在的一个误区。通过具体实例,先使学生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及解决思路有一个具体直观的领会,然后再给出科学、完整的表述,这样会使原本抽象的内容变得不再抽象、不再难以捉摸,从而减轻学生接受和理解知识的难度,增强他们学好该课程的信心。如果是从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讲起,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活跃课堂气氛,增加教学内容生动性的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2 有助于学生把握学习重点,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从实例讲起,会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如何正确运用方法上,而不至于出现对方法的误用。这正是学习这门课的目标之所在,也是学生学习该课程的重心之所在。统计学中的概念和公式非常多,如果把课堂时间过多地放在对统计方法的数学推导和具体统计演算上,容易使学生陷入公式推导和大量计算的“泥淖”中,弄得焦头烂额,即使勉强掌握了推导过程却已无暇顾及其它,这样的结果往往导致学生忽视各种统计方法的使用条件、方法所适用资料的特点及对结果的合理解释,这显然有悖于学习该课程的初衷。统计学中的公式都是由实际问题引申出来的,一般都有其实际意义 ,过分追究公式的数学含义及推导过程对学生来讲是不必要的;随着计算机和统计分析软件的广泛使用,大量复杂的统计计算可由计算机代为完成而不必手工计算,让学生在具体计算上花太多时间是不划算的。
从实例讲起,有助于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通过实例,把问题先摆出来,让学生考虑一下该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并加以适当引导和点化,会使学生有一个积极的思维过程,而不只是被动地接受。学生带着问题会有自己的想法或意见,在教师的引导下,有时会自然而然地引出所要介绍的概念或方法;即使学生想得不对或有异议,对照着正确的说法,剖析问题之所在,会加深学生对所介绍内容的理解。比如在给学生讲解变异系数(CV)这个指标时,我们举例:有两名成年人,体重分别为70kg和71kg,二人的体重相差lkg,另有两名新生儿,体重分别为2kg和3kg,体重也相差lkg,都是相差lkg,那么两名成年
人体重之间的差别与两名新生儿体重之间的差别比较起来,差别一样大?还是两成年人体重之间的差别大?或是两新生儿体重之间的差别大?学生会说,两新生儿体重之间的差别大。若问学生为什么?学生会说,虽然都是相差1kg,但两成年人的体重可以说是非常接近,而两新生儿,一个是正常体重,一个则是低体重。这时可以适当对学生的意见进行总结:当两组数据均数相差悬殊时,直接比较两组差别大小,没有实际意义,通常还需要结合两组数据各自的大小来看。也就是说,这种情况下,要比较两组数据差别的大小,不仅要看两组数据本身相差的情况,还与两组数据各自的大小有关,这样就引入了变异系数的概念:CV=S/X×100% ,这也是变异系数所适用的两种情形之一。学生的这种积极思维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以致用。同时从实例人手,围绕某一问题思考解决方案,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思维活动的效率,改善听课效果。
3 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从实例入手来复习回顾已学过内容,常可以把多个概念贯穿于一个实例中,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各个概念的内涵而不至于把概念混淆到一起;如果把不同章节的内容溶人到一个实例中,则可帮助学生理顺所学知识的脉络,增加对统计学内容连贯性的理解。比如在复习统计学的主要内容时,可以模拟一项调查研究:欲调查保山市农村地区成年未孕妇女的贫血患病情况。针对这项调查,我们可以解决一系列的问题:本研究选择的变量是什么?研究的总体是什么?如果实施过程中采用了抽样研究方法,则样本如何确定?如何获得样本数据?所得样本数据的类型?如何对样本数据进行整理?如何对样本数据进行描述?统计推断选用什么方法?如何选择统计检验方法等。通过这样的复习,会使学生对统计学的主要内容有一个系统的把握,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从实例入手来介绍统计学的有关内容,需注意的一点是,在介绍新方法时,所选用的实例应尽可能简单、常见,最好是学生所熟悉的资料。因为有时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的不只是方法本身,还与介绍方法所用的资料对学生来讲非常陌生,非常不典型有关。这样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理解和接受方法的难度。比如在给学生介绍直线回归的有关内容时,如果所举的实例是儿童年龄与身高,身高与体重,年龄与血压,大鼠进食量与体重增量等这样的一些较常见、典型的资料时,因为学生对资料非常熟悉,就会较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到对方法的理解上,使方法得以很快被学生接受,等到把方法掌握熟练了以后,再用所学方法去处理那些不常见,不典型,甚至是复杂的资料,问题也就会变得容易解决。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应用视角;统计学;实践教学
统计学是搜集、处理、分析、解释数据,并从数据中得出结论的科学,是适用于所有学科领域的通用数据分析方法,现在已经被应用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笔者根据客观的调查,总结出目前统计学的实践教学的现状和问题,然后结合自身的教学体会,给出一些改进的办法。
一、统计学课程实践教学的现状和问题
1.教学内容单一,过程乏味
现有的实践教学环节基本上都是在机房通过上机完成,而受学生人数多和时间限制的影响,使得上机的内容不多,基本都是课后的某些习题,并且都是做验证性计算,目的是巩固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学生在这种学习当中,也养成了被动操作的坏习惯,缺乏主动思考,感觉是在学软件,不是在应用软件进行统计实验,这不仅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反而会让他们感觉枯燥。
2.任课教师对实践教学投入度不够
在现有的教学中,任课教师往往还是重视课堂的理论教学,认为理论重于实践,或者认为有统计软件的帮助,实践教学很容易。实际上,由于统计学的理论知识学习起来相对比较困难,而且需要一定的数学知识背景,使得这些内容往往受到教师的重视,教师在教学中把重心放在理论教学上,但过多理论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感觉枯燥无趣。此外,很多老师自身也缺乏实践经验,这样也限制了理论结合实践,使得实践教学深度不够。
3.实践教学缺少合适的教材
在现有的统计学的教材中,往往有部分上机实验的内容,但是并不详细,并没有配备专用的实践教学的教材。一方面,由于缺乏教材,所以上机实践的内容在上课前无法让学生提前准备,本应该在课后完成的一些基本操作,反而需要在上机课程来讲解。另一方面,由于没有教材,任课教师的教学内容就难以统一,有一定的随意性,无法保证教学的质量。同时,由于没有配套的教材,使得教师如果要上好实验课程,往往在备课上比理论课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准备更多的教学素材,增加教师的上课负担,使得部分教师通过减少实验任务来敷衍实验教学,无法完成实践教学的目标。
4.缺少数据收集环节
现有的统计学实验,都是在现有的数据基础上进行一系列的整理、分析工作,这些数据往往是由老师准备好,或者来源于书本。但是,在面对实际问题时,数据收集工作却是最关键的一环,有很多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巧在里面,并且在获得数据后,如何进行检验,验证数据的有效性,也是重要内容。这些获得数据的方法,无法在有限的上课时间内完成,所以只能纸上谈兵,没有学生亲自动手完成收集数据的环节,这样使得学生虽然学习了统计学,但是面对实际的问题,还是无法展开有效的调查工作,或者由于收集数据不科学,导致调查结果失去效力。
5.实践教学课时偏少
笔者调查了多数院校开设的统计学课程,发现一般将实践纳入理论课程的正常教学中,不另行单独计算学分;实验课程都是5~6次实验,这样的教学课时偏少。这样少量的实验课程穿插于理论教学中,使得这些实验往往与理论教学无法同步,无法做到学习理论指导实验,通过实验强化理论的认识。
二、应用视角下对统计学的实践教学给出几点建议
1.调整理论教学,使得理论能够结合实践
在统计学的理论教学中,往往花很大篇幅讲解每个方法的来龙去脉,以及每个计算公式的由来,而从应用的视角来看,针对一个问题,并不需要每个方法都事先准备好,只要学生掌握最常见的方法,来解决经常遇到的问题就够了。例如,在做参数估计的时候,其实只需要着重讲解在未知参数的条件下,面对简单随机抽样的大样本,如何对单一总体进行参数估计就可以了,只要把这个相关的思路讲解清楚,让学生明白为何和如何做区间估计,这样就可以解决实践中的多数问题,这样学生学习起来轻松,对单一的方法就会有印象,而碰到其他参数估计的问题时,也会自行查询相关资料,使用类似的方法完成。这样以点带面的教学方式,使得教学内容集中,更容易达到教学效果,并且这样调整理论课教学,可以为增加实践教学课时提供条件。
2.选用合适实验课程教材
做上机实验,往往需要实验指导,与其靠老师去搜集,不如选用一本关于统计软件操作和实验的教材,配合理论课教材来学习。这样学生可以在课后自行学习,那么实验课就可以打破教室的限制,扩展到课后。不仅如此,有了专门教材作辅助,实验课的内容就可以加多和加深,从而强化学生的技能。笔者在教学中还发现,学生对于文字类的教学说明接收并不是很快,而对图示教学和演示视频教学更容易接受。所以选用教材时,应当选用图文并茂,操作步骤和实验结果讲解细致的,在条件允许下,任课教师可以录制演示视频,这样学生课后都可以跟着学习,那么统计软件就容易掌握了。
3.布置统计调查项目,打破单一上机实验,问题驱动学习
先将学生分组,然后从学生身边找到一些问题,比如,学校食堂的服务质量,大学生专业课学习状况,某专业就业状况,等等。这些是学生感兴趣的,在此基础上提炼出一些统计调查项目,让每个小组完成一项。这样一来, 使统计实践由教师为中心转为以学生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社会实践为中心。在实践过程中可采用问题解决式教学法,教师通过启发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上机实验课程,就可以直接让学生利用搜集到的数据进行相关的统计分析,更加有实践意义。笔者在自己班上就是一直沿用这个教学方法,多数学生都认为学到很多实用的方法,真正体会到什么是科学研究,一部分学生还将自己的调研报告作为学术,也有学生在此调查项目的基础上成功申报大学生创新项目。
4.增加实践教学课时
如果要完成统计项目的各环节,并且达到效果,必须增加实验课时,可以考虑每两周一次实验课。增加了实验课时,那么理论课程的教学就要进行相应调整,让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并且有了充足的实验时间,就可以保证实验课的内容,可以完成各个环节的实验,包括一些不常见的细节,例如,设计样本抽样框,如何调整设计表格,如何选用合适方式展示数据,如何写出科学的统计报告,等等。在实验中,也能够做到只向学生下发实验任务和要求,让其自行思考选用合理的方法,锻炼其独立思考能力。
参考文献:
[1]陆晓佳.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统计实践教学问题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4).
篇4
【关键词】近视;屈光参差;等效球镜;眼压
【中图分类号】R770.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8-071-2
我国是近视发病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探讨近视的发生、发展规律一直是近视研究领域的焦点问题。国内也有研究表明儿童近视性屈光参差双眼的屈光度与眼压无关[1]。而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是近视群体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屈光状态。这类患者常表现为双眼的屈光度不同,但矫正视力却可以达到正常。研究表明儿童近视性屈光参差双眼的屈光度与眼压无关。本文关心的问题是: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的眼压(intrao
-cular pressure,IOP)有何特点?双眼间眼压差异是否构成患者参差程度增加的原因?为探讨上述问题,我们选用了Topcon公司生产的非接触眼压计采集了两类患者的眼压,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抽取2009-12~2010-02在广西视光中心就诊的55例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以及30例近视屈光不正患者,其中男41例,女44例;年龄11~40岁,屈光度0~-10.00DS(等效球镜)。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的入选条件:⑴双眼球镜差值≥1.5D或柱镜差值≥1.0D;⑵眼部无器质性病变。剔除条件:⑴精神过分紧张不能自控者;⑵睑裂过小而影响眼压检测者;⑶眼压测量值>21mmHg者。所有患者的屈光度数均由验光师进行医学验光获得。
1.2检测设备与方法
采用Canon公司生产的Full Auto Tonometer TX-F型非接触式眼压计对所有患者进行检测,先右眼、后左眼。检测程序:接通电源,开启仪器,被检者取坐位,置下颏于下颏托架上,嘱被检者放松、睁眼注视仪器中的红点;调整被检者的头位,使角膜位于观察镜的视区内,并将定位白点移到瞄准环内,按下触法器,从显示屏上读出眼压数值;同法测量3次,取平均值。
1.3统计学分析
所有患者的屈光度数均以等效球镜形式表示,双眼的眼压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屈光参差者的高度数眼与低度数眼、屈光不正者的较高度数眼与较低度数眼的眼压值,以及两类患者双眼间的眼压差值。
2结果
2.155例屈光参差近视患者的双眼屈光度高度数眼屈光度为-5.30±2.01D,低度数眼屈光度为-3.00±2.18D,t值为-14.824,P值为0.000,即屈光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30例屈光不正患者的双眼屈光度相对高度数眼为-4.18±0.86D,相对低度数眼为-3.95±0.83D,t值为-5.894,P值为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患者间高、低度数眼间眼压差值的比较取屈光参差组与屈光不正组中各30例患者,进行两组高、低度数眼间眼压差值IOP的比较,t值为0.910,P值为0.363,即两组间高、低度数眼间眼压差值IOP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屈光参差是双眼屈光度不等的一种屈光状态,其中近视性屈光参差是临床较为常见的类型。此类患者由于双眼视物时在视网膜上所形成的物象不等大而可能带来双眼视方面的异常[2]。屈光参差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这是个值得探索的视光学问题。近几年由于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我们已经认识到眼压是促使近视患者角膜屈光手术后发生屈光状态变化致使屈光回退和视力下降的重要诱因[3,4]。那么,眼压是否构成近视性屈光参差发生发展的因素呢?为了明确该问题,我们特进行了本项研究。
眼压是眼球内容物作用于眼球内壁的压力。从统计学的角度,正常眼压为10~21 mmHg,代表95%正常人群的生理性眼压范围。正常眼压具有保持眼球固有形态、维持恒定的角膜曲率、保证眼内液体正常循环、眼内容物的正常代谢过程以及维持屈光间质的透明性等作用,这对视觉功能的形成和维持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采用了自身对照设计的方法(屈光参差组的高度数眼与低度数眼对照、屈光不正组的较高度数眼与较低度数眼对照),采集了两组患者双眼的眼压数据。统计结果显示:屈光参差与屈光不正患者的高度数眼眼压均略高于低度数眼眼压,且均处于正常眼压的范围,但此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此外,屈光参差者的高、低度数眼间的IOP1与屈光不正者的较高、较低度数眼间的IOP2之间尽管存在一定差异,但此差异亦无统计意义。即仅由本研究的临床数据尚不能认为眼压是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发生发展的原因。
综上所述,本研究尚未找到眼压是构成近视性屈光参差者发生发展的临床证据,进一步的研究有待于从检测手段和临床设计上进行探索。
参考文献
[1] 王卫群,金学民.儿童近视性屈光参差眼的眼压分析[J].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2005,13(3).
篇5
医学实验中统计方法的运用是医学科研分析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就目前医学论文的发展而言,其已经逐渐成文论文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采用统计方法对医学试验中获得的各项资料进行科学有效合理的收集、整理、分析等工作,从而解决医学中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统计学近年来的不断发展,统计学方法也获得了不断地扩充,而t检验作为这其中最为常见也是最为普遍的一种方法,在医学实验方面的应用也较为常见,科学的利用t检验的统计推断方法对医学实验中的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和对比分析,对于推动医学实验的发展具有较高的实际价值。也正是由于t检验应用的多样性,其出现错误的机会也呈现出上升的趋势,本文就其应用以及可能出现的错误情况展开讨论,为之后有关工作中如何有效避免错误,提高研究水平提出可行化的建议。
一、t检验的概念简析
探讨t检验的具体概念,应当从假设检验的基本目的说起,一般来说,假设检验的直接和基础性目的就是推断各个样本所代表的总体之间具有怎样的理论关系或者是推断某一样本所代表的总体与其他已知总体之间的关系情况。在假设检验中表现出来的方式一般为通过对各总体均数是否相等的判断给出探究的结论。而本文所探讨的t检验的作用主体主要是总的来说样本含量相对较小,并且总体的标准方差表现为未知的一类资料上[1]。T检验究竟有哪些使用情况,本文将会展开讨论。首先,t检验要求样本必须服从正态分布的相关要求;其次,t检验还要求在均数比较的过程中,样本对应总体的方差必须相等;此外,各观察值之间应当满足基本的独立性条件。以上三个重要的约束条件可以概括为正态性、方差齐性以及独立性。
一般来说,t检验可以在三类医学实验情况下具体应用,将在第二节中详细探究。
二、t检验在医学实验中的使用实例
2.1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比较的t检验
在这一类t检验中,通常要求作出的推断是将小样本均属所代表的总体均数与已知的总体均数比较,并推断是否存在明显差异[2]。通常来说,已知总体均数一般而言是通过大量观察后获得的稳定值或者是医学实验中的理论值和标准值。这一类推断给出的结果通常可以推断样本是否来自已知的总体[3]。
例如,在判断某种病人的血红蛋白是否与正常人的血红蛋白含量相同的医学实验中,测定25例该病患者的血红蛋白含量,并计算其均数为150g/L,标准差为16.5g/L,而该地正常人的血红蛋白均数为132g/L。这是典型的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比较的t检验医学应用实例。按照假设检验的一般步骤,现确定检验水准,再进一步计算检验统计量,
2.2组配对t检验
在医学实验的分析中,可以用这种组配对t检验的方式对比服药前后以及手术前后的差异的情况较为常见,在使用这一类统计推断的方式进行推断的时候应当注意没对数据一旦成对便具有了不可拆分的性质[4]。例如医学实验中,用两种测肺活量的仪器对一组12名女性的肺活量进行测试,判断两个一起是否存在明显差异的问题。假设检验应当先确定假设检验的水准,即假设两台机器无明显差异,μ=0,进而计算检验统计量,以查表的方式判断不能拒绝原假设,也就是说差别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不能否认两仪器效果无差异。
2.3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
在比较两总体均数是否相同的实验中,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方法较为常见。试验设计要求是完全随机的设计方式,具体来说就是将医学实验资料中的数据按照随机性分为两组,并分别对这两组给予不同的处理方式,进而比较独立的两组样本的均数情况,在使用这一方法的过程中,可以不要求两组样本量一致。
三、t检验在应用中存在哪些问题
t检验在医学实验中应用的过程中通常会比较容易出现三类比较典型的错误,分别是:第一种自身配对的t检验通常可能被误用成组之间的t检验、第二种在计量所得的数据呈现出方差不齐时仍然沿用传统的t检验、第三种多组实验数据比较时,仍然采用t检验。具体来说讨论如下[5]。
3.1自身配对的t检验通常可能被误用成组之间的t检验
这一种类型的问题,造成的典型错误有如下情况:用两种仪器分别测量一组15人的血红蛋白含量,并判断两组一起有无明显差异。这种问题的情况是,对同一对象采取了两种处理方式,从医学实验设计的角度来说属于配对设计,但是实际上研究前后的设计并不是相互独立的数据,而如果生硬地将其套用到独立数据所使用的统计方法上,从而采取t检验对问题进行处理,则是造成明显的处理方法与设计类型相左的问题出现。在这种类型的医学问题的处理过程中,应当采用的正确方法是计算每一对数据的差值,进而利用所计算的差值大小,来反映两组效果差大小。
3.2在计量所得的数据呈现出方差不齐时仍然沿用传统的t检验
这一类型的错误在医学实验的分析中表现得较为明显和直观。经过方差齐性检验的两组数据如果判断为方差不齐,就不能直接使用t检验进行处理,这时候采用校正的t检验会更为合适。例如,在某医学实验的论文中,测得热症组的样本量为27,均值为37.68摄氏度,方差为0.66摄氏度,对比组测得正常人的样本量为36,均值37.19摄氏度,方差为0.33摄氏度。在这一实验中,该作者没有考虑方差齐性存在方差不齐的问题,就直接使用了t检验进行比较,就很容易造成错误。正确的方法应当是校正t检验,并算出校正结果,与P值进行相互比较,从而做出是否拒绝原假设的结论。在一般的医学实验中,参数检验的前提条件应当获得更多的注意力,例如只有经过了严密的方差齐性检验和正态性检验才能够使用t检验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如果这一基本条件并不能直接满足,就应当考虑选择适应数据类型的非参数检验方式进行分析,当然,某些情况下变量变换从而使其满足条件也是比较常见的处理方式。
3.3多组实验数据比较时,仍然采用t检验
在医学实验的分析中,t检验与LSD统计方法最大的区别在于,t检验适用于两组数据的比较,而LSD在多组数据的两两比较中应用较为广泛,不应当将二者混用造成混淆,影响实验结论的获得。例如,探究粉尘环境对尘肺的影响情况时,将实验白鼠分别放在三种环境中,测得数据,将三组数据用t检验两两比较,得出某两组无统计学意义,另外两种情况却均有统计学意义,这种错误是非常明显的。而如果采用方差分析,并且进一步采取多重检验,应用统计软件配合LSD方法的使用,将会得出不同而且更有意义的结论。
篇6
1.社区干预试验中的伦理学问题
社区干预试验是一种在社区范围基础上加人干预措施的试验,它以人群作为整体进行实验观察,常用于评价某种预防措施或方法的效果。
1.1 知情同意原则知情同意原则是医学伦理学的基本原则之一。干预措施实施之前必须向预的人群充分阐明研究的目的、方法、步骤以及干预可能产生的结果,使其对干预措施有清楚的了解和认识,以取得他们的支持和配合,激发他们的自愿参与意识,获得较好的干预效果。绝不能强人所难,任何强加于研究对象而又不告知其试验的事实及可能结果,甚至采取欺骗和隐瞒的手段来达到研究目的的做法都违背了知情同意原则,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
1.2 有利与无伤原则干预措施对预人群应该是有利的,应尽量避免干预措施给人群带来有害的影响。这就要求干预措施必须在科学依据的指导下进行,应该有足够的理论或实践依据表明干预措施对人群是有益的,并以科学的、周密的和可靠的研究设计为前提。当然,任何诊疗手段或措施都有可能对研究对象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因此,这里的有利与无伤原则实际上是要寻求一种最优化原则,即以最小的损伤为代价获取最大的收益。所以,对于干预措施的利弊应有足够的估计并提出有效的预防弊端的方法,如果某项干预措施的有利作用与伤害作用均衡或难以确定其利弊关系时,则应该谨慎从事。总之要做到干预措施的安全和有效性。
1.3公正与公益原则社区干预试验涉及的人群广泛而复杂,社区中的每个对象都应该有同等的接受或拒绝干预的权力,而不应该以研究者的主观意愿决定干预措施的实施对象。此外,干预措施应遵循公益原则,实验后的结果应使公众普遍受益,即应该一切从人群的健康和利益出发,从当前的卫生资源及存在的重大卫生问题出发,努力追求最好的社会效益和最大的经济效益。
2.临床试验中的伦理学问题
临床试验是以病人作为研究对象的试验,属于流行病学实验的范畴,其目的是检验和评价某种药物或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事实上就是一种涉及人体的试验。因此,极有可能存在一般人体实验所具有的某些伦理学问题。1964年第18届世界医学大会上通过的《赫尔辛基宣言》阐述了在人体实验中应遵守的道德准则,对医务卫生工作者从事包括以人体作为试验对象的生物医学研究起到了指导作用。
2.1知情同意原则知情同意是人体实验中受试者的一项最基本的权利。《赫尔辛基宣言》指出除非受试者已被说服同意参加,对在实验工作进行过程中所遇风险或出现偶然性事故是可预报的情况有所了解。否则,参加这项研究计划的医药卫生工作者就应弃权。”这就要求实验前使受试者清楚地了解试验目的、方法、过程及试验中可能遇到的危险或后果,甚至包括试验所致损害的赔偿及其治疗方法,并签订受试者知情同意书。如果受试者因年幼或病情严重而没有能力签订同意书可由其监护人或人代签。即使如此,受试者仍拥有中途退出试验的权力,而不应因此影响其原来的治疗措施的执行。
2.2 有利无伤原则即维护受试者利益的原则。《赫尔辛基宣言》指出科学研究的正义性服从于他或她的完整,这个原则必须永远受到重视。”研究者所采取的试验措施必须是对受试者有利的,实验过程中要有充分的安全措施,保证受试者身体上与精神上受到的不良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实验过程中如査明或发现研究因素有可能给受试者造成损害,则应及时停止试验。
2.3 科学性原则所谓科学性原则是指试验前应该进行严密的实验设计,符合普遍认可的科学原理,并以充分的科学的动物实验结果作为依据,同时对受试者要有周密的医学监护和对意外事故的应急措施。《赫尔辛基宣言》明确规定包括以人作为受实验者的生物医学科学研究工作,必须符合普遍认可的科学原理,应该建立在足以胜任地履行实验室任务和动物实验的基础上;并且,对于有关的科学文献,要有详尽的了解。”一种缺乏科学性、有效性和可行性的临床试验无异于随意将人体当作实验品的非人道行为;同样,未经严格动物实验就直接实施临床试验更是一种对研究对象极不负责任的不道德行为。况且,由于人体与动物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种属差异,一种新的药物虽然已经过多次动物实验,仍有可能在人体试验中产生不同的作用。倘若不经过小范围的临床试验,而贸然将其直接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势必给人类带来极大的损失和严重的灾难。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教训。如美国在1937年将用二甘醇配制的磺胺酏直接用于临床,结果导致353人发生急性中毒而至肾功能衰竭,其中107人死亡。另外还有大家熟知的反应停药物中毒,都是未做动物实验而产生灾难性后果的例子。此外,还有做了动物实验而未做人体实验的例子。1942年美国西部军营中由于接种黄热病疫苗而引起传染性肝炎流行,但之前已通过动物实验表明不会引起肝炎,原因是多种动物对肝炎病毒不敏感,所以未能发现问题。另外如国内曾盛行一时的“鸡血疗法”、西欧的“反应停”事件都使广大群众深受其害。因此,动物实验绝不能代替人体实验,只有经过严格的动物实验及临床试验验证确实无害而且有益于人类疾病的治疗时,才被认为可以正式推广应用。
2.4 安慰剂的使用问题在严格的临床试验设计过程中,应遵循的两个极为重要的原则是双盲法和安慰剂的使用,其目的是为了消除病人主观感知和心理作用对试验结果的影响,以客观地反映药物或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
双盲法是临床评定疗效时常用的观察方法,即指受试者和观察者均不知道受试者所试何种药物。这种情形表面上似乎与知情同意原则相矛盾,但从保护病人、维护更大范围人群的根本利益上说又是不相矛盾的。另外,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有学者提出可采用1979年Zelen提出的临床分组方案,即Zelen设计。首先将合格受试者随机分为两个大组,第一大组不征求患者意见而直接给予常规疗法(A组),第二大组则征求受试者意见,让他们自己在常规疗法与新疗法两者中选择,选择用常规疗法者为B组,选择新疗法者为C组。Zelen设计既可比较新疗法(C)和常规疗法(A+B)间的差异,又可比较常规疗法A与B之间的差异,进而评价心理因素对疔效的影响,较好地解决了知情同意与双盲法之间的矛盾。
安慰剂是一种外表形态与所试药物相似,但不含药物有效成分的中性制剂。使用安慰剂对照可以保证对照组保持其固有的特征,从而清楚地看出处理因素的作用。但是,在危重病人和病情发展变化较快的患者中使用安慰剂显然存在伦理学问题。因此.安慰剂的使用应严格掌握适应症,不宜将重症、危症病人作为安慰剂对照。所研究的疾病应是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或有明显自愈趋势,而病情又相对稳定,短时间内不治疗对预后无明显影响的疾病。凡不符合上述条件者,则不宜采用安慰剂对照。若两组的效果已达到统计学显著性意义,则可终止安慰剂的使用,当受试者的利益与科学研究发生冲突时,应以病人的健康为重。
总之,在进行临床试验时应遵循目的性、科学性、知情同意、维护病人根本利益等伦理学原则。
3.现场调査研究中的伦理学问题
流行病学以人群作为研究对象,现场调査是重要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之一,是获得准确、真实的科研资料的重要途径,是保障研究质量的重要前提。现场调查中常存在如下伦理学问题。
3.1知情同意原则在某些情况下,为了保证现场调查研究的质量,避免某些社会心理因素对被试者的干扰,以便获得真实可靠的原始资料,研究者不得不将真实的研究目的隐藏起来,这就产生了欺骗问题。研究者应当正确看待和恰当处理这种“欺骗”问题。首先,课题所研究的问题应对保护人民健康有重大意义,即具有较髙的研究价值。其次,这种“欺骗”的目的必须只是为了获得真实的资料,而不应对被调查者的身心健康产生有害的影响,并应将其他无损于资料真实性的事实尽可能告知被调查者。同时,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应尽力取得被调查者单位领导及组织的理解和积极配合,这样才能在不违背知情同意原则的情况下获得更真实可靠的研究资料。
3.2 保密原则流行病学现场调查的目的就是要尽可能详尽地获得调查对象的个人资料,这样才能保证研究结果的可靠性,这就必然涉及到被调查者的隐私问题。尤其是向被调查者询问诸如性知识、性行为等敏感问题以及个人婚姻、家庭状况等问题时,很可能由于被调査者的刻意掩饰而使研究的事实被歪曲,这就要求研究者遵守科学研究的保密原则。首先,应向被调查者充分说明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意义,使其解除不必要的思想顾虑。其次,在与被调査者交流的过程中,应持和蔼、热情、坦诚的态度,以取得其信任。同时,可采用一定的技术措施如无记名问答的形式,并向被调査者言明将对其姓名及个人身份进行保密。这样既避免了对隐私的侵犯,又保证了所获信息的可靠性。
4.队列研究中的伦理学问题
队列研究将特定人群分为暴露与非暴露于某因素两组,追踪观察一段时间,比较两组人群中某病的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差异,以检验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因果联系。显而易见,队列研究所选择的起始人群并未患所研究的疾病,若研究肆意或强行将研究人群暴露于某病的可疑病因来研究疾病的病因学则是极不道德的。因为大多数暴露因素都具有一定的危害性,这就违背了有利与无伤原则。而在现实生活中,有时候人们已不自觉地暴露于许多潜在的危险因素之中,如吸烟、饮酒和职业接触等。前苏联核能废料泄露后附近的居民即可能暴露于相应的危险因素,通过队列研究即可达到探寻这些危险因素的有害作用的目的。因此,在进行队列研究时,暴露的分配与确定应遵循相应的道德准则,绝不能为了达到研究目的而人为地使研究人群暴露于危险因素之中。
篇7
【关键词】 护理专业;教学改革;老年护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886-0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工作选取两个班级的护理专业学生,分别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护生的年龄、性别、学历生源等基本资料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干预措施 制定改革方案,组织实施教学改革。对照组护理专业学生采用传统的多媒体教学法。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研室组织教师集体探讨解决老年护理教学问题的措施,制定了改革方案。主要从教师业务改革、教师备课改革、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改革四个方面进行。
1.2.1 教师业务改革 从事老年护理课程教学的教师每周至少听资深教师讲课一次,每学期阅读老年护理方面的书籍或资料3-5本;周末组织就近参观敬老院、托老所、老年病房等,亲身和老年人交流,及时了解老年人的现实生活和健康状况。
1.2.2 教师备课改革 本校护理专业班级较多,由两到四位多年从事老年护理教学的老师共同授课。改变个人单独备课的方式,采用课前集体备课,集思广益,资源共享,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目标设计每节课程的教学方案。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1.2.3 观念改革 教学中,加强对当前国内外老龄化现状、发展趋势以及老年护理人才需求现状的剖析。老年护理的发展无论从护理理念上、内容形式上、提供服务结构上都由原来单一的家庭护工式服务向复杂多元化、专业化、整体护理发展,护理服务会趋于专科化。改变老年护理只是老年人生活照顾的传统观念,增强了学生对老年护理课程的重视。
1.2.4 教学方法的改革 ①角色扮演。在老年护理中的家庭护理、老年期心理问题及护理、常见老年疾病的护理等章节中选择8-10个相关内容。课前两周将全班学生分为8-10组,每组10名左右。由全组人员合理分工,进行查找病例、提出护理诊断、制定护理措施;编排剧本,设置情景;角色分配,排练剧情等。在角色扮演课时按小组顺序展现给大家。②小讲课。根据学生课程学习特点,选择小讲课的内容。课前一周将全班分为八组,每组选择一节内容,时间为20min。全组人员合理分工,进行查资料、做课件、写教案、选择代表讲课等。讲课结束后同学提问、教师总结,课后进行教案展品。该方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③PBL教学法。即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强调把学习设置到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让学生通过分析真实性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根据不同章节的具体内容和教学目标,选择有代表性的、老年常见的健康问题。如空巢综合征、老年抑郁症、老年便秘、尿失禁、安全用药等,精心设计1-2个典型病例,提出恰当的问题,提前一周发给学生。并提供可参考的资料书籍目录或可查阅资料的网址供学生自学。上课时利用10-15min由学生代表将分析研究后的结果以及疑问陈述出来,其他同学再讨论回答。最后由教师对本节重点和学生概念模糊的问题做出解答,分析归纳总结。④案例讨论。在学期的最后设置案例讨论课。由学生回顾并说出身边的真实案例,如老年痴呆、老年骨折、老年老视眼等,教师组织大家集体分析该患者,并根据所学知识,给出全面的护理措施和健康指导。把生涩的理论知识与活生生的现实实例相结合,实现知识的指导性和实用性,让学生感受到运用知识的成就感。
1.3 评价指标 制定问卷,针对学生对老年护理的学习兴趣、毕业后从事老年护理的意愿、具备的老年护理人员素质情况进行调查。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字X2检验,以P
2 结 果
2.1 对学习老年护理的兴趣比较 针对两组学习老年护理的兴趣和毕业后是否愿意从事老年护理工作两个方面的情况,对实验组、对照组的学生采用方便抽样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实验组护理专业学生对老年护理学习的兴趣及毕业后从事老年护理工作的意愿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实习期间实施跟踪随访 根据老年护理人员素质要求的四个方面制定问卷,对实习医院中设有老年科或老年病房的学生带教老师进行问卷调查,由实发给带教老师并回收。两组学生在老年护理人员素质要求的四个方面中,实验组护理专业学生的良好评价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 论
随着我国老年步伐的加快,老年人的医疗、护理、康复等需求急剧的增加。老年护理课程的开设,为培养实用技能型的老年护理人才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过去的老年护理教学主要是利用多媒体进行单纯的理论教学,知识枯燥,学生学习被动,缺乏兴趣。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毕业后愿意从事老年护理工作的人也极少。通过收集教学中的问题,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教师方面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加强业务学习,教学方面采取角色扮演、案例讨论、PBL、小讲课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为老年护理的人才培养打了坚实的基础。在老年护理的教学中,所有医务工作者还在不断探索与改善,努力为老年护理教学提供更多资料与经验。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神经内科;疾病分级;实习
临床教学是高等医学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合格医学人才的关键环节。加强医学本科生的临床教育,将之培养为合格的医生,已成为各大医科院校的必要责任[1-2]。近年来,医学教育改革的深入、大众化教育的普及、市场经济的成熟完善,给医学生临床实习带来巨大的冲击和影响,由于受毕业分配制度改革等原因的影响,一些医学毕业生的实习质量呈严重滑坡趋势,给学校、医院的教学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3]。而目前重庆医科大学实行的是以器官系统为主线的整合医学教学,这对医学本科生临床实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因此,按照传统的实习教学很难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如何在本科实习的4周内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作者提出了疾病分级实习,该教育模式打破传统的实习模式,不再固定床位,而是针对疾病进行学习。现将疾病分级实习模式用于临床实践效果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2019年9—11月在神经内科的本科实习生47名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的形式随机分为传统实习组(23名)和疾病分级实习组(24名)。
1.2研究方法
传统实习组学生按照传统实习方法固定管理6张床位。而疾病分级实习组学生由教师按照疾病分级实习的要求指定床位实习。
1.2.1疾病分级对照重庆医科大学神经病学本科临床实习教学大纲,参照医学整合课程教材《神经系统疾病与精神疾病》教科书及2019年临床执业医师《神经精神系统》考试大纲,结合神经病学教学专家意见及一些临床文献[5-8]。神经病学教研室将神经内科疾病分成三级进行学习,不再固定管理床位。1.2.1.1第一级主要是神经内科常见病及多发病:脑梗死(非大面积脑梗死)、脑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癫痫、脊髓病变、偏头痛、三叉神经痛、帕金森病、痴呆、多发性硬化、面神经炎、周围神经病等。1.2.1.2第二级主要是一些危重病:颅内感染、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伴脑疝形成、重症肌无力、癫痫持续状态、格林巴利综合征等。1.2.1.3第三级主要是疑难病和少见病:肌病、帕金森叠加综合征、运动神经元病、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中枢神经系统性血管炎、神经系统遗传代谢性疾病等。
1.2.2实施方法在实习的前2周,带领实习学生进行第一级疾病进行临床学习,第3周对第二级疾病进行临床学习,第4周对第三级疾病进行临床学习并复习。(备选方案:如果实习的第4周没有合适的疑难病和少见病,就对第一、二级疾病进行再次学习)。
1.2.3评价指标4周实习结束后,两组学生参加出科考试,并进行满意度问卷调查(采用匿名制,但需要注明组别)。以出科成绩(百分制)及满意度结果对比评价2种实习模式的学习效果。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相对数构成比(%)表示,利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传统实习组学生出科理论成绩、操作考试成绩均低于疾病分级实习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疾病分级实习组学生病历书写成绩与传统实习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一方面,传统实习组学生的教学满意度明显低于疾病分级实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就管理病种来说,传统实习组学生共管理患者137例,疾病分级实习组学生共管理患者184例。两组学生管理每一级患者情况见表2。
篇9
【关键词】
综合医院内科焦虑抑郁
作者单位:454000焦作市第四人民医院
世界卫生组织1999年的世界卫生报告中指出,心理疾患已成为世界第四疾患,预计2020年我国的心理疾患将成为社会负担最重的一大疾病[1],焦虑抑郁作为一种负性情绪,与躯体疾病常互为因果,并且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和预后[2],本研究针对综合医院内科住院患者中焦虑抑郁的发病率常见躯体不适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010~20119,本院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消化内科、呼吸科、内分泌科住院患者共328例,男180例,女148例,平均年龄(516±183)岁,调查对象入组条件:①年龄>18周岁②意识清楚③愿意填写筛查量表。
12方法先由受过相关培训的内科医生使用统一指导语,在患者无压力的情况下,根据真实情况对每位患者进行自编的一般情况调查及综合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评定,然后交由精神科医生再进行精神检查,依据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的诊断标准作出诊断分类。HADS是自评量表,包括两个分量表,即焦虑分量表和抑郁分量表,各有7个条目,每条分0、1、2、3、4级计分, ≥8分为筛查阳性。患者在经过培训的医师指导下独立评定,文化程度较低而不能独立完成填表者,则由医师逐条说明题意,征得意见后填写。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80软件包,根据数据分布特点和研究目的,运用描述性分析,χ2检验和相关分析等。
2结果
21焦虑和抑郁情况发生率焦虑和抑郁情况发生率见表1。
22各科室中焦虑抑郁患病情况各科室中焦虑抑郁患病情况见表2。
各科室就诊患者中HADS≥8分人群的比例,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焦虑抑郁分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的相关性焦虑抑郁分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的相关性见表3。
焦虑抑郁症状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HADS抑郁分以及是否存在抑郁症状,与年龄呈显著正相关,即年龄越大HADS抑郁分越高,存在抑郁症状的可能性越大,而与患者的性别、文化程度无显著相关。焦虑症状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无相关性。
3讨论
目前已知各种躯体疾病都可引起情绪异常,特别是在慢性疾病状态下,通常伴有机体功能下降;治疗周期长,不仅给患者带来身心痛苦,也会因时间的消耗,社会支持下降,经济负担等各种因素产生多方面问题。因此,从精神病学角度认为[3]当慢性疾病存在显著的心理痛苦,社会功能丧失时,就应该充分考虑到继发抑郁焦虑的可能。同时这种负性情绪也可引起免疫功能下降,血清蛋白、前列腺素E2值上升,NK细胞活性减弱,因此出现各种“躯体疾病”症状,也就是说焦虑抑郁不仅提高了躯体疾病的发生率,而且也影响着躯体疾病的预后。
目前已有较多研究证实[4],在综合医院的临床各科均存在大量精神医学问题。其中心内科和神经内科住院患者伴有焦虑抑郁障碍者高达40~60%[5,6]本调查中,焦虑抑郁患者检出率最高为神经内科423%,心血管内科为365%,稍低于上述报告结果,可能与样本量偏少、调查时间短、选用量表不同及医院分级有关。
焦虑抑郁患者的表现并非为单一的心理障碍,而是更复杂更隐匿。调查中患者常见的主诉:腹痛、头痛头昏、经期紊乱、失眠、肢体瘫痪无力、胸闷、心悸、腹胀等。在本调查中,综合医院内科医师诊断出焦虑抑郁障碍并认为需要治疗者57人,占174%,被精神科医师诊断为焦虑者113例,占345%,抑郁者108例,占329%,综合医院内科医师与精神科医师诊断符合率192%。识别与治疗率低的原因可能有多方面:①躯体疾病伴随焦虑抑郁障碍时临床表现多样复杂,焦虑抑郁诊断缺乏特异性的实验室理化指标。②医师在诊断思维上重器质性疾病,忽略情绪障碍,精神专科知识不足,对焦虑抑郁的表现及诊断步骤不熟悉。③文化背景及对精神疾病的避讳,患者认为这是隐私,而不是一种可以治疗的心理问题,怕受歧视或不知到哪里寻求帮助。
综上所述,综合医院内科住院患者中焦虑抑郁障碍发病率高,识别率低,应广泛开展躯体疾病伴发心理障碍的健康教育,及早干预,给予相应的药物及心理治疗,提高生命质量,减轻社会负担。
参考文献
[1]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The world health report 1999 Geneva:WHO,1999:104109.
[2]Simon GE, Can depression bi managed appropriately in primary stage. Clin Psychiatry,1998,59:3.
[3]千田要一,久保千春“ぅ っ ”と身体疾患.临床精神医学,2006,35(7):927.
[4]于德华,吴文源,张明圆.上海市综合医院精神卫生服务现状调查.中华精神科杂志,2004,37(3):176.
篇10
一、案例教学法实验对象
笔者选用了某卫生职业学院2015级护理专业的学生为实验对象,这些学生一共分为4个班级,一共236人,大多数都是女生,年龄在16周岁~18周岁。依照随机原则,笔者将全部学生分成两个小组,其中1班和3班是实验小组,2班和4班是对照小组,每一个小组均由118名学生组成。在实验组当中,笔者选择适用案例教学法进行针对学生的医用化学科目教学。而在对照组当中,则选择适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在实验开展之前,两个实验小组中全部学生的成绩都进行统计和记录,结果显示,其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实验数据拥有可比性。在实验过程中,两个实验小组的授课讲师和使用的教材完全相同。
二、教学方式
(一)案例教学法
所谓案例教学法,指的是依照教学要求和学生学习内容的相关要求,教师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针对该案例进行分析、探讨,让学生在相关具体问题当中进行深入的思考,并开展自主性学习、主动探索。通过上述措施,以求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提升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在使用该种教学方式时,教师在课堂开展正式授课之前,首先向学生阐述相关案例的基本情况。例如:在讲述乙醇的用途与性质这一课时,教师先向学生阐述在医院护士会使用浓度为75%的酒精为病人消毒、交警在道路上监测酒后驾驶及酒精中毒案例等,让学生在听取教师针对上述案例的分析中产生质疑,由此引发学生对乙醇化学性质的思考,并向老师提出在进行该章节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相关问题。在此之后,授课教师把之前所阐述的案例结合教材的相关内容进行深入的讲解,由此对乙醇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化学结构、命名方式、使用方法和所使用的原理向学生进行全面的讲解。在授课完成之后,授课教师还要针对学生的考核分析结果开展评价,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进行鼓励表扬,对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和修正,以求学生在每一章节教学后都有所收获。
(二)针对学生成绩评定所采用的方式
1.理论成绩考核
在理论成绩方面,学生的成绩考核是学校进行的统一考试,考试的内容应超过一半以上为知识的运用考试,在考试结束之后,教师将两组学生的成绩进行对比。
2.学生满意程度
在新授课后,教师需要使用自己设计的调查问卷对学生对于医用化学科目的受教育满意程度进行调研。
3.使用统计学进行分析
在此次教学实验当中,笔者使用SPSS11.0统计分析软件对所获取的信息数据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使用(■±s)进行标示,对于实验组和对照组使用t进行检查,检查水准为P
三、实验结果分析
(一)学生理论考核成绩对比
经过对比,在实验组与对照组中,针对理论成绩的考试,其成绩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
(二)学生满意程度对比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采用案例教学法的实验组中,对教师进行医用化学科目教学的满意程度达到了86.1%,而在使用传统教学法的对照组当中,对教师进行医用化学科目教学的满意程度只有62.4%。
四、案例教学法的优势
笔者认为,在卫生职业院校医用化学科目中使用案例教学法,主要表现出以下几大优势:
首先,案例教学法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中职生学习热情不高,是困扰职业教育的一个难题。传统教学只是按部就班地把各知识点灌输给学生,不考虑学生的接受状况,也没有激发学生的求知兴奋点。在案例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而后留下问题,驱动学生思考、探究,从而为知识技能的教与学创造良好的传授环境。同时案例对知识的运用有较好的诠释作用,帮助他们理解相关知识的运用环境,促进能力的形成。比如:在讲授《渗透溶液》时,可以由现实中一个外国女生喝水减肥致死的案例引入,激发学生对渗透溶液兴趣,进而探求原因的心理。
其次,实施案例教学法可以有效促进教师优化整合教学资源。对于习惯传统教学方式的教师,只需机械地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例行公事地完成教学任务,抑制教师创新特质的发挥。而使用案例教学法,挑战原有的教学思维,使教师优化现有的教学资源,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加快教学素材的整合。例如:在对二氧化硫的漂白性进行讲解时,老师可以凭借生活中的案例带出过氧化钠、次氯酸的物质同样具有漂白性,由此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