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的传统文化范文

时间:2023-07-07 17:34: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立春的传统文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立春的传统文化

篇1

前几天,今日头条弹窗寻人消息帮助一位脑膜炎病人找到了家属;立春时,唯品会电商扶贫频道“唯爱工坊”上线了“非遗万物立春公益专场”,将非遗工艺的千年之美再现于专场之上……资讯、社交、电商等越来越多的互联网领域公益气息浓重,现代企业理念与价值观也越来越贴近真实生活,广受用户好评。

而除了大多数互联网企业时常举办公益活动以树立行业口碑之外,还有唯品会等平台打通了专业的公益渠道,沉淀下来去做公益。唯爱工坊作为唯品会开通的电商扶贫频道,就一直致力于中国非遗保护和传承。这一次的“非遗万物立春公益专场”作为唯品会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一次非遗专场,不仅活动内容丰富,其内在涵义也更为深远。

正在回归的“非遗千年之美”

中国是世界上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在2006年、2008年、2011年和2014年,我国命名了四批国家级非遗名录,总计可达1372项。但这笔丰富的文化财产却没有在现代生活中发挥出多大的价值。这不仅是因为如今快节奏的生活和高压的社会环境所致,最重要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人们心目中一直保持着一种可望不可及的状态。

如今,除了传说故事和民风民俗这些流通渠道更广、更易被现代人所接受的非遗能在特定环境中得到有效传播,更多的非遗工艺都因其复杂精巧和慢工细磨等特性被人拒于千里之外。殊不知,正是这种疏离感让非遗变得越来越遥远,现代人对非遗所承载的文化产生一种晦涩难懂、老朽落俗的印象,因缺乏有效的文化输出出口,非遗开始逐渐被时代淡忘。

现如今,互联网企业当道,其实人们很难将互联网与非遗联系在一起,二者看起来很不搭调。但从唯品会的非遗专场我们就能看出,“无所不能”的互联网,正在更多传统文化领域发挥自己最重要的价值。

在一方面,现代生活节奏越快,人们的内心愈加浮躁不安,也愈加向往本真质朴的生活。这一特征在很多方面都有所体现,比如如今流行的“佛系”、备受追捧的“旅行青蛙”、生活格调上追求“极简主义”……诸多时代特性表明人们回归本真、回归经典的欲望强烈,而非遗作为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分支,同样符合这一趋势。

另一方面,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随着国家的强大而愈演愈烈。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屡遭剽窃,其中端午节、活字印刷被韩国成功申请世界文化遗产事件,将中国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觉醒推向了。对外,中国在国际上的声音正在逐年加大,国际影响力日渐深厚;对内,中国传统文化的大量流失让人们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变得越来越强。

于是,有越多越多的企业、个人开始加入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行列,特别是巨头对非遗等传统文化保护势力的推动,总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今,“非遗新经济”概念的提出,为非遗文化传承和发扬找到了新的出口,在唯品会这类电商巨头的助推下,传统文化经典的回归变得不再遥远。

唯爱工坊“非遗专场”打造非遗传承新形态

除了立春时的非遗专场,2月6日到9日,唯品会还携手神州专车,在北、上、广、深、杭五大城市开展“用唯一的礼,送给唯一的你”线下活动,派发非遗剪纸工艺品和扎染围巾等惊喜大礼,以独有的中国非遗工艺打造新春礼物的“唯一”内涵。

我们也能从中看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被解读出了更多样的形式。立春专场作为唯品会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一次非遗专场,可圈可点,其中有几处亮点值得关注。

其一是非遗的立体化呈现。在非遗专场上,盘绣背包、扎染围巾等非遗技艺时尚单品、工艺体验包和文化传承课程等三大系列在非遗专场出售,非遗借助现代时尚的渠道发出了历史沉淀下独特的光芒,得到了具象化的、立体化的呈现。

其二是公益扶贫。非遗专场销售所得将用于帮扶贫困地区非遗手艺人,这也与唯品会“唯爱工坊”的电商扶贫定位相符。例如此次与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合作的“唯爱·妈妈制造合作社”系列产品,根据不同产品的工艺水平,贫困妈妈们一般可获得产品售价的30%-60%的劳动报酬,此举也为后来的非遗传承者践行了“互联网+非遗+扶贫”的新模式。

其三是赋能非遗。如今,快时尚品牌的崛起让时尚的内涵逐渐沦于浅薄,像香奈儿、普拉达等知名品牌之所以能享誉全球、经久不衰,主要得益于品牌背后流传的动人故事。现今非遗也在唯品会的赋能下登上了时尚舞台。为了让非遗工艺品走进现代生活,唯品会汇聚学者、专业机构和设计师的力量,让非遗手艺人参与制作,并在包装设计、质检、营销、物流配送等环节提供全产业链支持,最后于唯爱工坊进行零利润售卖。通过一个完整成熟的产业链模式,让原汁原味的非遗成功渗透现代生活。

可以看出,非遗专场面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给出了一个更好的解答,既实现了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又做到了公益扶贫,唯品会借助自身互联网电商的定位,将非遗与现代技术的碰撞力量发挥到了最大。

打造非遗新经济背后,离不开唯品会的深厚“内功”

作为非遗专场的主办方,唯品会提倡非遗新经济,调动自身定位优势在公益领域做出了很多努力。从另一面去看,并非任何企业都能深度“唤醒”并传承非遗,而唯品会之所以能做到,离不开自身深厚的“内功”。

首先,唯品会本身作为国内电商前三甲,还是唯一一家时尚电商巨头。其与全球优质品牌方均建立过长期合作。目前已有超6000家品牌入驻,因此在非遗时尚产品研发上,唯品会具有一定的口碑和品质实力。而在服饰电商领域的领导性地位,让唯品会拥有更多产品和设计师资源,因此在非遗产品设计生产上,通过深入非遗文化和制作源地,保证了非遗文化得到最大程度的完整传播。

其次,唯品会3亿用户中超过80%为女性用户,女性力量的影响力、时尚圈的轮回让经典得以重生。时尚圈一直流传着一句话,“时尚就是经典的轮回”,现代女性的审美千变万化,而唯品会用户一定更关注品牌和品质,在诸多潜在消费者的刺激下,唯爱工坊“消费即扶贫”模式聚集女性力量帮助贫困妈妈们,让非遗在时尚的浸染下重生。

再次,作为电商头部平台之一,唯品会的线上运营实力深厚,线下自营物流配送服务完善,有足够的能力承担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赋能责任。要让非遗得到实实在在的保护和传承,不仅需要信念感和责任感,还要有打造非遗具象化产品全产业链流通的实力,否则传承与发扬只是一句空话。

最后,唯品会开通的唯爱工坊电商扶贫通道,通过在“精准扶贫+非遗商品化+电商平台”模式上的不断实践,已经积累了一定的非遗保护和传承经验。前文说到本次万件非遗立春公益专场并非首次举办,唯爱工坊在非遗、扶贫领域深耕已久,其在非遗扶贫模式上的打磨和实践经验必然比同类企业更为深厚。

因此,实现非遗扶贫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可以说唯品会在天时地利人和之下,才拥有了这样的机会和实力。

互联网正在架起一座连接非遗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新桥梁

现如今,互联网企业当道,企业责任感、使命感也正在被巨头们重新定义。阿里巴巴说要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沃尔玛说要让平凡人也有机会买到跟有钱人相同的东西,如今唯品会可以将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企业使命之一,在已经践行过的非遗传承基础之上,担负更重要的历史使命。

在立春这一天上线的唯品会非遗万物立春公益专场,是唯爱工坊在非遗公益领域深度耕耘后成果的集中展示。其不仅在表面上看,是一场美轮美奂的非遗具象化大展览;其深层,更是以唯品会为代表的现代企业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责任的担当。

一来,互联网企业发展日新月异,技术更替迭代速度之快超乎想象,我们有了更多的机会和实力去保护、去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也只有回归真挚和热诚的企业文化,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源远流长。

篇2

2020立冬过后是冬天,立冬在每年新历的11月7-8日,预示着冬季的到来。

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立”是建立、开始的意思。所以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通常将立冬试做新季节的开始,预示着冬季的到来。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一、中韩春节传统习俗

祭祀与拜年,最能体现中韩两国人的伦理道德、生命意识的部分就是有关礼仪的风俗。礼俗是崇拜尊敬祖先的一种礼节。“人即便死亡其灵魂也是存在的”,认为他们的灵魂可以对人间产生作用。正是这种原始的观点形成了对祖上神灵的崇拜意识。怀着敬畏之心追忆祖先,为了子孙后代的繁荣与亲族之间的和睦来举行祭祀仪式。在中韩两国的传统社会中,人们的行为更加强调礼仪,礼仪的基本精神是诚、敬、爱,即强调真诚之心、恭敬之心与仁爱之心,祭祀能很好地体现这种根本精神。因此,在古代社会中国人和韩国人在过春节时一定会祭祀。祭祀这一风俗甚至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中国历代春节均有祭祖之习俗。但随着时代的变化,现在的中国人更倾向于清明祭祀或者祭日祭祀。中国春节更强调预示春之开始,庆贺结束了严寒的冬日迎来温暖的春日。在韩国,春节是祭拜祖先之日,以对祖上的崇拜与孝思想为基础,是祖上神灵与子孙共度节日的神圣时间。在大家庭中,以高祖父为中心,每代分家之后,其直系后代聚到一处祭拜,他们以血缘为纽带,增强了共同体意识[3]。韩国人在过年时最重视的就是祭祀,这种行为中所体现出的“孝”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佛教与儒教的影响。祭祀的程序也严格按家谱排序,按辈分及年龄的大小依次向祖先敬香、敬酒、鞠躬、扣头,感谢祖先的恩泽,并祈求庇护。从祭祀供品来看,中国一般使用三牲(一块猪肉、一只鸡、一条鱼)、四果(四季应时水果)、清茶、饭菜和酒[4]。韩国一般使用蔬菜、水果、汤、米饭以及油炸的食品,其摆放规则极其严格,有“红东白西”“鱼东肉西”“头东尾西”“生东熟西”“左饭右羹”等讲究。另外,由于韩国“身土不二”的观念,认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吃本国土地上的产品才对身心健康最有利,因此其购置的年货大都是韩国本土所产。中国人与韩国人到春节时都有拜年的习俗,这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流,增进了民族情感,加强了社会成员之间的联系。两国在拜年的细节上有所不同,首先是拜年的顺序不同。中国人给父母或其他长辈行礼后,对其他人只是鞠躬或是问候“过年好”。对长辈拜年时没有固定的顺序,只要从年龄大的开始即可。拜年这一传统习俗在韩国称之为“岁拜”,祭祀结束后便按儿子、儿媳、孙子孙女、孙媳的顺序来给长辈行大礼,问候新年,岁拜的叩头姿势也非常讲究。未成年人给长辈行礼,长辈并不还礼,而成年人给长辈行礼时,长辈一般会点头还礼。晚辈会向长辈说“过年好”“新年快乐”“恭喜发财”“新年多福”,同时长辈也会说一些吉利话,并以饮食招待,还会给小孩子压岁钱。不同的是,在中国人们认为红色代表喜庆,将压岁钱装入红色的信封,包成“红包”,而在韩国则用各种颜色的信封来装压岁钱,韩国人喜欢白色,所以很多人会选择用白色信封。另外,在拜年的时间上也有所不同,在韩国只有除夕和大年初一进行岁拜,而中国的拜年则是从除夕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5]。中国的拜年时间足有半个月之久,这也许是因为中国领土广阔,人们需要给居住在远方的亲人更多的时间吧。在各国衣、食、住都是生存的基本保障,饮食与服饰能够增强民族同质性与归属感,因此是展现民族整体性的最直接手段。中韩两国在春节饮食文化与服饰文化上有很大的差异。中国人很重视团圆,除夕这一天家人们愉快地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春节食品种类繁多,其中饺子是最具代表性的食品,一般在除夕子时吃。“饺子”为“交(饺)子时”之意,蕴含着“吉祥、喜庆、团圆”,另外饺子形似元宝,也有“招财进宝”之寓意。韩国的春节食品称为“岁餐”,韩国春节的重头戏不在除夕而在初一,大年初一不能睡懒觉,要起大早祭祀然后吃“岁餐”,韩国最具代表性的春节食品是“年糕汤”,这是用圆圆的米糕片做成的汤。韩民族素有白衣民族之美称,人们喜欢白色,崇拜太阳,认为白色代表纯洁,而太阳则象征着光明。大年初一吃着太阳形状的白色米糕片,意味着纯洁与长寿,预示着又长了一岁,同时也寄予了对未来的无限憧憬。用白色的饮食开始新的一年,含有象征天地万物的诞生之意。这一天所喝的酒一定是没有温过的,这是为了感受春之到来。祭祀祖先之后分食供品,以此来确认祖上与自己的关系,形成并感受同一祖上后人的共同体意识。再者,祭祀的饮食不只分给参与祭祀的人,没有参与祭祀的亲戚及邻居们都会分到,分享祭祀食品这一行为是联系血缘与团结邻里的媒介。春节时,中国人虽然有传统服饰,但并没有在春节时一定要穿传统服饰的传统,只要穿新衣服或是干净的衣服即可。相反,韩国人则很重视传统服饰,认为一定要穿韩服。在中韩两国,春节期间的风俗活动有着很大的差异。在中国,舞狮、舞龙、扭秧歌、踩高跷、贴春联、放鞭炮是春节特有的民俗活动,其中,春联与鞭炮最具代表性。春联来源于驱鬼的桃符,而现代的春联更多地表达了吉祥与祝愿。春联体现了中国独特的书法艺术,其在唐代产生,在宋代流行,在明代普及,后流传至韩国。韩国至今仍有贴春联的风俗,只不过多数将贴春联的日期选择在立春之日,一些人在家门或店铺门脸上贴春条,上书“立春大吉”,毛笔汉字,白底黑字[6]。对于鞭炮,人们早已将其认定为过年的象征,因为燃放鞭炮能够制造出喜庆欢快的气氛。然而这曾一度被禁止,春节禁止燃放鞭炮,破坏了春节的热闹气氛,让人们感觉春节和平日里没有多大的区别。燃放禁令的解禁说明鞭炮满足了人们的节日心理需求,“开门爆竹”即“开门大吉”之意,人们在这一天通过燃放鞭炮释放自我,除旧迎新。韩国并不燃放鞭炮,没有响彻云天、此起彼伏的爆竹声,这使得韩国春节不如中国热闹,显得很冷清。在韩国,风俗活动有玩尤茨、花图、跳跳板,赶“夜光鬼”,挂福笊篱,看春节特别节目。春节期间,各电视台都会有春节特别节目供人们欣赏。而在中国,人们共同关注的是央视台统一播放的春节联欢晚会。驱赶“夜光鬼”,传说初一晚上夜光鬼会到各家各户,试穿每个人的鞋,遇到合脚的就带走,如果谁丢了鞋,可就要交霉运了。为防止鞋子被带走,人们大都将鞋放在屋子里,同时放置筛子或篓子。因为夜光鬼有见到东西就数一数的习惯,当其数完筛子或篓子上的网眼时天也就亮了。挂福笊篱,韩国民间在除夕和初一有挂福笊篱的习俗,福笊篱用竹子条编成。这一风俗是源于古人用笊篱盛米,挂福笊篱被认为能够带来福气。

二、中韩春节传统习俗之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生产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再加之西方洋节日的冲击,给中韩两国春节的传承带来了危机。人们对传统春节的逐渐淡忘使其所倡导的各种价值也跟着淡化。这种传统习俗简化或弱化的现象如不加以及时关注,任其枯萎甚至失传,将会抑制民族精神,影响春节习俗中的民族根基。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首先,祭祖之情渐行渐远,拜年形式多种多样。如今的人们,远离了宗法家族,春节的祭祖意义减弱。在现代社会中国人很少在春节祭祀,更多的选在清明或祭日。过去韩国人春节一定要回故乡与家人团聚,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利用春节假期去国外或是国内旅行,在国内旅行的也有在旅行地摆上各种饮食进行祭祀的。随着韩国基督教徒的增多,不祭祀的情况也很多。随着科技的发展,拜年也不需要像过去那样登门拜访,人们更多地通过一封电子邮件、一段祝福的短信息、一通电话来拜年。压岁钱也不仅仅是长辈给晚辈的礼物,有收入的晚辈也会给长辈压岁钱以表示孝顺。其次,饮食穿着简单化。由于现代社会的城市化、产业化快速发展,春节传统饮食被批量生产。过去中国人在春节时不管发生了什么事情都要回家一起吃饭,而现在的一些中国人在过春节时不在家做团圆饭,而是提前预约饭店,全家在饭店吃团圆饭。少了亲自动手全家参与的互动过程,人们的共同体意识逐渐减弱。在韩国也是如此,对祭祀非常重视的韩国人也追求方便,将各种礼仪传统的准备简单化。事实上,韩国的春节饮食文化已经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渐衰退。另外,近来在韩国也像中国一样,在春节不怎么穿韩服,而是穿新衣服或干净的衣服。再次,大众传媒的导向作用日益凸显。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人们的时间和精力被无限分散,用来亲身感受春节传统的时间逐渐缩短,通过电视媒体来获取春节传统认识的人逐渐增多。电视虽然具有形象性、生动性等特点,但毕竟媒体是以消费为目的,为吸引观众的眼球,过分夸大娱乐效应,有时不惜颠覆传统,曲解经典,这种对传统文化的篡改使人们对春节文化的理解走入误区。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大众媒体应当肩负起广泛宣传传统风俗知识的重任,将民俗渗透给人们,将人们用共同的传统连接在一起,增强自信和身为其中一员的自豪感。最后,风俗活动减少,春节被赋予新含义。春节的传统习俗可以说是当代社会人们生活的一个缩影,人们生活的变化也会随之带来传统习俗的改变。首先,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加快,人们渴望在春节假期中得到彻底的休息和释放,不愿被复杂的过年程序所累。春节在中国和韩国都有3天的法定假日,中国一般通过调休会连休7天,这都是在本国天数最长的假期,因此春节被赋予“长假”的新含义。中国的舞狮、舞龙、扭秧歌、踩高跷等风俗活动在春节期间进行的次数减少,韩国的跳跳板也大多是年长者比新一代的年轻人玩儿的好。人们不再那么热衷于赶“夜光鬼”,甚至昔日的“元日烧发”,即在春节这一天烧头发以求驱鬼辟邪的民俗活动彻底消失匿迹了。人们更多地想获得休闲、娱乐的时间,玩游戏、看电视、出门旅游都很受欢迎。另外,外地经商的人群逐渐增多,他们不会有太多的休息时间,认为春节长假是黄金周的商人会提前回到店铺经营,位于旅游景点周边的商家更是如此。当然,“文化的传承性是相对的,而其变异性则是绝对的,随时随地发生的,传统节庆文化自然也不例外,它同样真切地表现出变化发展的变异性”[7]。春节传统习俗的内容和形式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是必然的趋势,这种变化正说明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比如,从过去简单的鞭炮到各种图样的礼花,从门神画像到年画,从桃符到春联,这些都是传统文化的发展,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在这里笔者认为创新一定要保留春节的传统文化内涵,因为如果没有这些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春节将会变成一个空壳,失去了它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再者,春节是活的文化,是不断变化的过程,因此很难对其做以十分精确的描述,这有待不断地对其进行阶段性的后续研究。

结语

篇4

【关键词】吉祥语;中国;日本;福文化

一、中日两国的吉祥语概述

在中国吉祥、平安与幸福是人们的追求与愿望, 吉祥语,又称“吉利话”、“口彩”,是民间在逢年过节、结婚祝寿之乔迁开张等喜庆日子或隆重场合使用的,认为能给人带来好运的词语。民间认为说吉利话可以为节日庆典增添喜庆气氛,它是人们渴望平安、希望富裕、祈求幸福、热爱生活的具体体现。

根据吉祥语的内容和不同的使用场合,可以将这些吉祥语分成婚庆吉祥语(比翼双飞、白头偕老)、拜寿吉祥语(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开业吉祥语(财源滚滚、日进斗金)、升学祝福语(金榜题名、独占鳌头)等。根据不同的节日,可以分为春节祝福语(新年吉祥、新年新气象)、端午节祝福语、七夕祝福语、中秋节祝福语(月圆人亦圆、千里共婵娟)等。尤其过农历新年的时候是说吉祥语最多的时候。

吉祥语还多采用可直接张贴的吉祥图案来反映出来。吉祥图案的主要题材均直接或间接取自自然界和平民生活中常见的动植物、器皿、用具等,并且还依然存在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中。例如在山东淄博、莱芜等地表示吉祥的图案就有“吉祥如意”(图案多为童子手持如意,或在大象背上戏耍;或在大象背上驮一宝瓶,瓶中插“戟”及“如意”),借“戟”与“吉”,“象”与“祥”音相谐,意为“吉祥如意”等。表示长寿的通常是“鹤寿延年”,民间视鹤为长寿之禽,故有“鹤寿”之说。“松鹤遐龄”,亦称“松鹤同春”、“松鹤长春”、“鹤寿松龄”,画面以青松、仙鹤构成。吉祥语也可以采用实物谐音的方式。实物方式,如橘子、筷子、生菜、石榴象征“吉利”、“快子(早生孩子)”、“生财”、“多子”的祝愿。

日语中的“八”由于发音“ya”,人们认为“八”字形上窄下宽,逐渐扩展,有“八方开运”,“事业兴隆”“钱运恒通”之意。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商业城市名古屋,将圆圈中加八字作为城市的标记。平成八年八月八日这一天作为吉日,进行了多达140项的庆祝活动。如果孩子出生日连续出现“八”,人们都认为是前途无量,很吉利。中国也有认为“8”是商业,企业很吉利的数字。但与日语中由字形而来不同,中国更看重的是“8”的谐音有“发”的意思。由此可见,虽然同样重视“八”的吉祥寓意,但两国对其解释原由并不相同。

日本每到新年、中元等重大节日,人们都喜欢抽签,特别是抽到“大吉”表示运势极佳。这与中国的吉祥语“大吉大利”极为类似。日本很多的拉面馆,烤肉店招牌取名为“大吉”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在日本,“寿”字与中国一样也是经常使用到的吉祥语。对于日本人来说,“寿”有恭贺喜事、祝福的意思,因此,在包袱皮等物品上常常有“寿”字样以表示祝愿。由于日语中“寿”的发音“ことぶき”是从动词“寿ぐ”(祝词的意思)变化而来,因此与中国的“寿”字在意思上并不完全相同。中国“寿”含义:1寿命、2长寿、3年长者4、贺寿5生命结束(上海辞书出版社《辞海》)等五种意思,在日语中则是1值得祝贺的事、喜事及相关的仪式;2长寿;3庆祝喜事及其祝词(三省堂《大辞林》)。由此可见日语中“寿”作为吉祥语已脱离单纯长寿的含义,另增加了祝福,庆祝,喜事等含义。

日本是个岛国,海产品极为丰富,因此有吉祥寓意的物品中以海产品居多。例如鲷鱼,日语发音“tai”与可喜可贺的词汇“おめでたい”谐音,有“恭贺”、“庆祝”的意思。过年过节是必出现的一种食材。另外,乌鱼、昆布等都是蕴含祝福意愿的吉祥物。特别是海带,有“多子多孙”的祝福寓意。新年,年夜饭里必有一道鲱鱼子。他们认为鲱鱼子预示着春天的到来。另外,鲱鱼子还有个别名“かずのこ”有子孙繁盛的意思。可以认为是把鲱鱼子当作希望子孙后代繁盛的吉祥物的原因了。

吉祥语这种语言表现,在中日两国流传已久,被人们广泛使用。吉祥语往往通过字音,字形及含义来表达祝福,吉祥的寓意。传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也是人们社会交往,缓和人际关系很好的剂,是一种重要的交际语言。

二、中日两国“福”文化

1、“福”字含义

“福”字,单从字义上看是一切顺利,幸运,与“祸”相对:福气。享福。造福。祝福。福利的意思。该字形成自今,历史悠久,是国人逢年过节最常用的字,也是吉祥语中最重要的,最主要的一个词。要正确认识,还要追溯汉字演化的源头。甲骨文的“福”字,双手捧酒,把酒浇在祭台上的会意字。由此可见,“福”字原本最初就是祭祀,祈福之义。“金寿富贵之谓福”(《韩非子》)。“福”字富有传统意义,“福”字还包含四个含意:左“衣”旁意为有衣穿,“一”为有房住,“口”为有得吃,“田”有田地,有了“福”就可以安居乐业。

日语中“福”字源自汉字,文化含义与中文基本相同。大致含有两层意思:1“さいわい、しあわせ、幸”(幸福,幸运);2“神のりもの”(神赐之物)(广辞苑第六版)

2、“福”文化

福文化是中国最古老的传统文化。什么是“福”,抽象的说:福是人们最渴望得到的,不懈努力追求的。人们如此祈盼的“福”具体包括那些方面呢?

第一层面“衣食是福”。传统福字俱进有几千年历史了,她是中国最古老的汉字之一,形体变化较多,按象形而论不管以酒祭天之说,还是求取“五福”之论,数千年前我们祖先最初的祈福意识主要目的还是为“衣食”。直到今天绝大多数人也还是把“衣食”作为福的主要目的。“衣食”代表“物质层面”,“物质”是“福”的“前提”,“民以食为天”,“贫穷不是社会主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些事理都在强调“衣食是福”;

第二层面“平安是福”。“平安是福”源自《庄子》“平则福”距今两千多年。是什么让古人产生“平安是福”这种理念的呢?应该是自然灾害与战争。“平安”是一种“状态”,是人们对平和安定生存过程的渴望。没有平安就没有一切,平安是“福”的“基础保障”我们说的“长命百岁”,“安度晚年”,“健康是福”,“安全第一”,“创建平安城市”都是祈福“平安”的写照;

第三层面“和谐是福”。人拥有“衣食”物质和“平安”状态并不一定会感觉到幸福,人类对福的最高追求是精神追求,也就是“和谐是福”。“和”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之大成者,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和谐是福,始之于创建和谐社会。和涵盖了:谦和、和善、和顺、和睦、和美、和谐等方面内容,从任何一个词语中都可以找到幸福感追求点。“和谐”代表“精神层面”,“和谐是福”是人们对福的一种精神感觉,当然人的思维不同,追求不同,对福的感觉也不同。但以“和谐”为代表的“和文化”所涵盖的精神层面上的祈福理念却能符合绝大部分人的祈福观点。

日本福文化主要体现了人们对幸福,幸运的向往和追求。其文化内涵基本源自中国。在流传过程中表现形式有了变化。但主要精神及文化元素没有发生大的改变。除去幸运的吉祥含义外,主要还有衣食富裕的寓意。

3、与“福”相关吉祥语,吉祥物

中文中与“福”字相关的词汇,吉祥语有很多。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率也很高,特别是新春佳节,见礼问候,说吉祥话,最常说的恐怕就是一些含有“福”字的成语了。例如:“福如东海”。该词本意为福如东海之水,浩瀚无边。用来表示祝愿别人福分大。而多半该词与“寿比南山”接在一起,特用于向长辈,及尊者使用。类似的词还有“福寿年高”、“福寿齐天”、

“福寿无疆”。另外还有“百福呈祥”是用来形容各种福运呈现吉祥瑞气。“百福”,即多福,寓指吉庆之事多多相继而来,生生不息。“福至心灵”表示福气来了,人的心窍也开了,心思都显得灵巧了。形容人遇到适当时机时思路灵活、举措得当。

除此之外,中国还有一些与“福”相关的民俗活动。

贴倒福。一般情况下,中国人忌讳将汉字倒写,尤其是人名,倒写象征对人否定和诋毁。但“福”字不受这一观念制约。每逢春节,中国人最喜欢把“福”字贴在大门扇板上。大门是家庭的出入口,一个家庭的门面,是一个庄重恭敬的地方,贴上“福”字,有“迎福”,有“接福”、“祝福”之意。倒写倒挂“福”字,“倒”与“到”谐音,有“福到”之意。

踩五福。《尚书》上所记载的五福是: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蝙蝠因为“蝠”与“福”同音,是常见的吉祥图案,在古代建筑,服饰,器物上都经常使用。人们画蝙蝠五只,寓义“五福”,据传说人们按由大到小的顺序踩踏五只蝙蝠后会返老还童,五福临门,福如东海;按由小到大的顺序踩踏五只蝙蝠后,会福贵双全,五福随行,福寿无疆。

送豆腐。中文“豆”与“都”谐音,“腐”与“福”谐音,有“都福”、“大家都有福”的寓意。因此,成为中国某些地方婚礼,年夜饭必有的菜。婚后回娘家的新娘在返回婆家那天,娘家把豆腐包好,新娘尽早出发,以便在婆家人还没起床到达。寓意大家早点得到福气,“都福早到”之意。

日语中与“福”相关的词汇也有很多。例如“お福面”也称为招福面具。面具上白面肥胖,憨态可掬的女子笑容满面。这也表示“福”在日本人心里即意味着生活安逸,吃穿不愁,心宽体胖,没有烦心事吧。日语中有一句谚语“目的笑うには福が来る”(笑口常开迎福来)这句话也是人们在新年时常说的吉祥话,有祈求来年福气的意思。

日本与“福”相关的民俗活动:

福袋。日语“ふくぶくろ”,日本的百货公司于新年时贩售,将多件商品装入布袋或纸盒中,进行搭配销售,这种袋子或者纸盒就称为“福袋”。通常的福袋内容都不会事先公开,但商品均属于大致一个类型。例如家电商场售出的数码相机福袋中,往往会在数码相机之外还带有其他小型家电。从价格而言,福袋中的商品价值一般会高于其标价。例如售价1万日元的福袋可能会装入标价为8、9万日元的商品。对于消费者而言,福袋相当于商场打折优惠,而且在购买时对于福袋内商品的期待感也非常有吸引力。新年时买“福袋”至今依旧非常流行。这除了商家促销因素外,人们也希望讨口采,望来年福气到的寓意。

撒福豆。日本有节分时撒福豆的习俗。节分是指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前一天,但主要是指立春的前一天。在立春的前一天傍晚,家家熄掉电灯,住宅正门,窗户,厨房门四面敞开,往往由父亲戴上鬼的面具担当鬼的角色,孩子们向“鬼”撒一种炒的黄豆,这时候人们异口同声地喊“鬼出去,福进来!”借此躯赶家中的邪气,引进福气,场面十分热闹。民间信仰认为,吃了和自己的年龄一样多的豆子就能在这一年平安无病,因此人们就要吃掉比自己的岁数多一粒的豆子。而且长年不使用的器物必须丢到屋外,用火烧掉,以免有妖怪作祟。所以就有大扫除的习惯流传下来,叫做“除旧布新”。

除此之外,还有“吃福饼”,过年时“取福”等等活动。

三、结语

中日两国同属于汉字文化圈,也是至今仍在使用汉字的少数异民族国家,由于长期与中国的文化交流,日语中有很多类似的吉祥语。尽管我们可以看到日本传统文化,及民族语言特性,地理环境,物产特殊性在语言中的体现,但仍然有很多共通之处。最重要的是,人们追求幸福和美好生活的愿望是相同的。随着时代的变化,民俗语言,样式也在发生着变化,今后人们会创造出更多的吉祥语。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水浒传 方位词 文化内涵 翻译

Key words: Outlaws of The Marsh; localizers; underlying cultural connotation; translation

一、《水浒传》中方位词的文化气息

《水浒传》是中国传统文化经过历史发展的产物,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文化气息浓厚。在这部伟著中,方位词的文化折射随处可见。方位词“东”和“西”的应用比比皆是。这些方位词不仅仅是普通的地理概念,还可以用来表示尊卑、表示代指,由于民族文化、生活习惯等密切相关,因而汉语方位词在表示方位空间的同时,已融入了浓烈的民族文化色彩。

二、方位词的翻译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

方位词的应用因文化的不同而不同,它受到语言本身、地理环境和认知取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汉语方位词与英语方位词的不同在于前者的文化承载意味更强,所赋予的尊卑色彩和代指意义更深厚,因而英语国家的读者在阅读相关的中国古典名著时难免会因为方位词含义的不同而引起理解上的困惑和误解。研究汉语方位词的英译可以帮助读者消除这些理解障碍,从而真正体会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与输出。

三、 方位词的起源及其文化内涵

(一)东”、“西”的起源及其文化内涵

《辞海》中就有讲到“东”的释义,即太阳出来的方向。古人根据日出日落方位的不同,得出了一个传统而又独特的观方位概念。东方是太阳升起的方向,意寓生机,象征着新生力量。因而古代神话中的“东君”便是日神。另外,自古以来人们将“东风”指代“春风”。可见“东”又与春天有所联系。人们将司春之神称为“东后”,是因为春从东来,春由东生。古代社会每当春天来临的时候,要举行隆重的迎春典礼。这典礼便是在东郊举行。《吕氏春秋·孟春纪》:“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迎春与东郊。”

例:雷横道:“东方动了,小人告退,好去县中画卯”。

“It’s brightening in the east,” said Lei Heng, “your servant must take his leave. I have to sign in at the county office.”[5]

相对的,“西”是太阳沉落的方位,太阳西落之后的漫漫黑夜中会让人感到恐惧。故而古人将其与不详、死亡联系起来。人们常说的“旧西”、“驾鹤西去”就与此观念有关。

此外“东”还有主人的意思,如:

燕青说道:“小人的东人和观察是故交,特使小人来相请.”(第72回,p2176)

Yan Qing said: “my master is an old friend of yours. He’s sent me to invite you to join him.”

另外,“东”“西”还可以组合成一些汉语有的复合词,例如:

径奔到庄前看时,见数十个庄家急急忙忙搬东搬西。(第5回,p152)

篇6

婚嫁是一个永不衰老的话题。“男大当婚,女人当嫁”,结婚在我国视为人生的大事,极为重视和隆重。旧时,青年男女婚姻皆由父母包办,并须奉行繁琐礼俗。

台儿庄人的婚嫁,有着中华民族传统的内容和形式,受地理环境、历史渊源、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方式的影响,也有本土自身的习俗和特色。随着时代的前进,社会的发展,不少纷繁的旧例,在改革,但古老的一些习俗仍在民间流传。

婚嫁是人生大事,在一次婚姻定终生的传统社会,婚嫁几乎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在封建社会,台儿庄也有“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说法。经媒人说合父母认可的订婚男女,到了结婚年龄,男方向女方索要生辰八字,根据女方属相,按照兔鸡正、七月,虎猴二、八月,牛羊五、十一月等选择吉日。这样的月份为“大例月”,其他月份为“小例月”。

一年当中,如果有两个立春最好,没有立春的年份为“滑年”,不宜举办婚事。择定吉日之后要“安客”,即通知亲朋“行喜礼”。

结婚前一天,男方要贴大红对联和双喜,派人给女方送“催嫁衣”,如红袄、红棉裤、红盖头等。同时,新郎还要在唢呐的伴奏下,乘坐花轿,到本族近亲的各坟头放鞭炮,“烧喜纸”,并在坟头上压一张红纸,让死去的先人也分享喜庆。晚上要请哥嫂或叔婶铺喜床,找本族的弟弟、侄子或表弟在喜床上睡一夜,俗称“滚床”。女方也要在前一天,贴上大红对联和大红“禧”字。出嫁女要节制饮食、控制便事,俗称“饿嫁”。晚上由姑嫂、婶子大娘舅母和随亲姑婶,将嫁女之物和亲友“填箱”的果点装箱摆盒,俗称“填箱”;在灯、盆等圆形器皿上,用红纸剪花覆盖,以示喜庆。女方陪嫁,由家庭经济状况而定,富户人家陪送全套嫁妆,包括八仙桌、太师椅,另有大八件、小八件、小五件、一桌一柜或单柜等。衣被多套,绸缎多匹,各种用具齐全。贫穷人家办不起嫁妆,做不起新衣,冼洗浆浆,用红色包袱皮包裹,随轿出嫁。

结婚喜庆日,男方为迎娶,俗称“娶媳子(妇)”;女方为出嫁,成为男方家庭成员。结婚日头天,男方多以琐呐吹奏、点放鞭炮,在本族各坟上压一红纸,以告祖宗,俗称“烧喜纸”。下午,琐呐随花轿到女方家迎娶,俗称“头天过轿”,亦有当天过轿者。晚上,同辈中的族弟或表弟、好友等,宿于喜床上,俗称“滚喜床”。女方在婚前几天内,主动节制饮食,以便控制便事。头天其姑嫂等女辈亲属,将女嫁之物,整点清楚,装箱摆盒,并交待婚仪注意事项。

结婚当天,日近中午时,嫁女身着红棉衣,脚穿红鞋,梳装一新,头盖蒙睑红巾,俗称“蒙睑红子”,呜咽哭泣上轿,尔后点放鞭炮,琐呐吹奏,由亲族中兄弟4人(亦有8人者)护轿出门。陪嫁之物,用人拾送随轿后送至男家,俗称“发嫁”。花轿路遇村庄,吸呐等乐器吹打;遇桥或大石等物贴一红纸,俗称“青龙贴子”;路逢他家婚事人众,须绕道而行,如无法躲避,两嫁女须互赠一物;同村两户以上结婚者,以先到家为好;护轿人须轿到男方村前返回;抢送陪嫁物者,到男家饭后领赏返回。

花轿至男方门前落轿,轿至天地桌前,地铺红席,天地桌上点燃六香,放好装入高梁、大豆和杆秤的条斗。将轿门打开,在乐器的吹打声中,由同辈未嫁姑娘4人或8人,分别站在红席两边,依次缓步于轿门前迎贺,俗称“迎轿”。尔后,由儿女双全、且无避讳之亲、族中姐辈,将新人从轿内扶出,从红席上走至天地桌前,女左男右,在儿女双全和无避讳的同辈傧相带领下,立在红垫上。然后,司仪唱贺。琐呐吹奏,举行一拜天地,二拜高堂的跪拜礼仪和站立对行夫妻互拜礼仪,俗称“拜天地”,即成为正式夫妻。新人在贺喜人争相向新人身上撒麸子、大枣、花生等象征吉祥物的热闹声中,同入洞房。新娘坐定喜床后,新郎将蒙脸红巾挑下,众人即开始闹喜。席间,新婚夫妇须到桌前向宾客敬酒。新人在饭前仍在天地桌前向家中和亲朋长辈举行跪拜礼仪,诸长辈须适当给赏钱,俗称“磕头礼”。晚上点长明灯,闹新房,夫妻喝交心酒之后。新郎要把新娘左右两个耳朵上的耳坠调换过来,以此作为夫妻开头说话的引子。因为,旧社会的新婚夫妻,婚前没有说过话,新婚之夜不好意思开口,而当地有新婚之夜“夫妻不说话,下辈出哑巴”之说。通过换耳坠或耳环,新夫妻之间有了话题。

翌日晨起,新娘由家人领着,向家中的亲戚长辈磕头请安。早饭后,由亲族嫂子,用红线给新娘绞掉脸上的汗毛,俗称“开脸”(亦有上轿前在家由姐嫂开脸的,也有拜天地后当天开脸的)。开脸也有首歌谣:“绞脸线,滚脸蛋,今年吃你的喜馍馍,明年吃你的红鸡蛋。”新娘尽管羞得面红耳赤,心里却觉得甜甜的。婚后4天或7天女方将新娘接回娘家,俗称“回门”,4天或8天被送回。传有“接四还四越过越恣,接七还八越过越发”的说法。

篇7

关键词 传统符号 现代标志设计 运用

一、引言

在中国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先民们在劳动、生活过程中创造了无数珍贵的文化元素,有相当丰富的文化遗存。中国有彩陶纹饰、丝质圣品、精美的玉器、漆器、青铜器雕刻、民间彩绘等,这些元素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二、中国传统符号

中国拥有悠久的古代文明,文化具有鲜明民族特征,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符号宝库,原始氏族社会产生了龙凤等各种图腾,商周时期有生动形象的象形文字,秦汉时期产生印章,还有民间的吉祥图案、民俗图形,这些都是中国祖先智慧和实践的精华,体现着中国民族文化的话语方式和内容。在现代标志设计中,要想熟练精到地应用传统符号,就要先对它们有系统的了解。

(一)中国象形文字

古老的中国象形文字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隐藏着神秘而悠远的独特艺术魅力,是古人伟大智慧和创造力的体现。中国文字在世界文字系统中有着独特性,它是表意系统的文字,与字母文字的表音特性相比,中国文字可以蕴含更多内容和意义。中国文字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等历史时期,甲金文字的构型非常生动,而且简洁写实[1]。

以汉字为元素应用到标志设计中,同时与汉字书法中的行书、草书、隶书、楷体等书写风格相结合,形成别致的韵味[2]。以2008年奥运会会徽上篆刻着“京”的变形体,舞动的“京”字展现着中国人民的喜悦,体现着“新奥运”的理念。以汉字为元素加入现代标志设计中,需要设计者深入思考中国传统文字与现代审美之间的相互结合和呼应,需要用新观念去审视汉字。

(二)印章

印章的审美价值主要有两个方面,即材质美和艺术美。印章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并普遍使用。产生之初是作为商品交易的凭证,秦国统一中国后,印章成为权力的象征,被当权者掌握。唐宋之后不断出现了闲章,逐渐审美化了。印章是诚信、承诺的象征,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经常被设计者使用,如南非斗士酒标志的整体设计就以“中国印”为主体,造型浑厚,充满力量,给人的感觉厚实、稳重、大度,有王者气度,体现着斗士品牌的卓越品质和跨越洲际的力道,有一种国际化和现代化的观感[3]。

(三)盘长、古钱、方胜

“盘长”产生于佛教的“八吉祥”,取“源远流长,生生不息”之意,中国联通标志就采用了“盘长”,图案的线条迂回婉转,循环往复,象征着信息时代高度发达的现代信息通信手段和健全的通信网络,表现了独特的热情的民俗性格,得到观者的共鸣和认知,获得较高的认知度,促进了联通用户的增加和业务的拓展[4]。

圆形方孔钱在中国历史上应用悠久、流通最广,从秦始皇时期就已经开始流通了。造铜钱时,以“天圆地方”为意,后来逐渐演变为中华民族财富的象征。中国人民银行围绕的方孔钱标志,寓意着企业能够财源滚滚、生意兴隆。方胜则是祥瑞的象征,有同心双和、相通相印的寓意,它的应用经常与盘长相结合,二者相辅相成。方寓意大地,取范围广之意,胜寓意美好,取胜任之意。

(四)龙凤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很多现代标志设计中都应用龙图腾。华夏银行的标志就有一条玉龙,这条龙是借用毛笔书写而成,简洁而又素雅,寓意着华夏银行的深厚文化底蕴。龙尾呈现一种欲要腾飞之状,展现着企业生意蒸蒸日上、奋发搏击的雄姿。

凤是中华民族想象中的灵物,表达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凤纹大都意气风发、抬首挺胸,也有的姿态翩翩,动人心弦,潇洒飘逸。凤凰卫视的台标就借用了原始彩陶上的凤鸟图案,凤鸟相对、翅膀旋转、极具动感,运用“喜相逢”的构图形式,体现了该媒体厚实的文化底蕴和现代媒体特色。

三、中国传统符号应用于现代标志设计的意义

(一)满足消费者的审美需求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精神层面的追求越来越丰富,虽然标志设计作品本身不是艺术品,但是其本身蕴含的文化元素却可以满足人们的某种审美需求,传统符号有着独特的认知性和强大的凝聚力,能够满足人们对于民族文化的审美渴望,传统文化已经渗透到所有炎黄子孙的血液中,影响着我们的审美取向,大家共同依赖统一种传统,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二)增加企业和产品的文化内涵

传统符号有着浓重的艺术气息和象征意蕴,一些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的产品和行业的标志设计脱离不了传统符号的影响,如传统乐器行业、中医行业、典当业、酒业、茶业等,这些行业往往都需要传统符号标志来体现自己的理念。如鸣龙茶业有限公司的标志,其名字就有神龙腾祥、一鸣惊人的气势,标志图形抽象出茶树的外形,龙首如同茶叶的根枝,强劲有力。

(三)弘扬中华文化

中国的民族文化逐渐为世界所认同,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该重视和珍惜自己所拥有的文化财富,在现代标志设计中,设计师应该更加注重独到地使用传统符号,而不是一味引进甚至模仿西方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模式,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创造机遇,推动中华文化在世界多元文化中前进。

结语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传统历史文化,传统符号元素丰富多彩,又极具特色。传统符号是中华文化的一种特殊载体,具有丰富内涵和约定俗成的信息传播功能,这符合现代设计的设计要求,因而在现代设计中,要充分运用传统符号,建立现代设计与传统符号的深层联系,使设计作品兼具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

参考文献:

[1]刘进.近现代标志设计中的“龙纹”符号分析.装饰,2008.

[2]秦岁明,王坤.丑形象亦蕴含人性美一对《立春》人物形象的解读[J].电影文学,2008,11(22):08.

篇8

目前,我国的包装设计在颜色的选择上,多是选用黄色和红色等暖色。并且多是选择黄色或者红色的包装内衬材料,这样不仅显得品位高,同时还体现出了产品企业的实力。然而,当前全球经济不断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在包装设计上,如何才能够将传统文化应用到包装设计上,体现出不同于现代颜色过于单一的风格,产生出新的潮流,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传统蓝印花布的概念和发展

从艺术形式上看,蓝印花布属于一种比较特殊的手工防染艺术,具有特殊的艺术风格。作为一种具备了文化价值的实物,蓝印花布上体现的是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缩影。蓝印花布起源于我国秦汉时期,在当时的文字中以“缬”的形式出现。最早的蓝印花布所用面料多为丝、棉、葛等。后来,棉花传入到我国,同时黄道婆将棉纺技术带入到我国的江南地区,蓝印花布自此之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在最早制作蓝印花布的工艺单中,主要使用的染料为蓝草,所以,又被称为靛蓝花布。我国古代生产蓝印花布的方法主要有四种,分别是葛缬、灰缬、夹缬和绞缬。唐宋时期才出现真正的蓝印花布,此时的蓝印花布发展速度非常快,出现了许多非常杰出的作品。比如在敦煌莫高窟当中就发现了菩萨身上的蓝印花布。在明清时期,蓝印花布的工艺技术传到了北方。在北方,蓝印花布与当地的民情民俗相融合,出现了纹样各异的蓝印花布,在全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比如东北的“麻花布”,江苏的“苏印”,湖北的“豆染布”等。

包装设计中应用蓝印花布的意义

包装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多是作为日用品等的容器,不仅方便了运输、储藏,有利于产品的销售。包装是使用不同的材料制作而成,对于产品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防止产品在未销售使用之前出现破损或者贬值等。所以,包装不仅实用价值,同时还具备了一定的艺术效果。在现代,包装已经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企业营销的思想往往也能够通过包装来体现,一个产品的包装往往能够体现企业的风格和经营理念,顾客也能够通过包装感受到企业的文化和品质,可以说包装就是企业的推销员。在现代包装的设计上应用蓝印花布,不仅体现出了环保,而且还是包装散发出浓郁的文化气息和地方特色,包装产品的时尚感更强。蓝印花布可以直接作为产品的包装,对产品进行包裹或者包扎,这样的包装不仅让包装非常美观,同时包装本身也具备了一定的收藏价值,还可以回收重新利用。另外,还可以结合当地的特色,使用蓝印花布的蓝白色调的典雅,借助植物纹样等图案的应用,体现出自然、淳朴。在包装中融入蓝印花布,可以作为纪念品赠送给亲戚朋友,产品和包装同样都具有纪念

价值。

蓝白二色在现代包装设计中所体现的含义

1.青色象征着生命

蓝色在古代被称为青色,代表着生命。蓝印花布所具备的的象征意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哲学思想等的影响下,已经发展了很多,中国民间也具有了“尚蓝情节”。靛蓝色在五行中主木,所以它的颜色所体现的是春天万物生长,具有了生命的象征意义,属于生命之色。比如在我国的秦汉时期,朝廷的官府颜色就是按照一年四季的代表颜色来定制的。青色代表了春天,所以春天朝服使用青色,夏天朝服使用红色,秋天朝服设计为白色,冬天则使用黑色作为朝服颜色。在汉代时期,立春之际会举办祭青龙立青幡的活动,旗帜上的纹样就是青龙。

2.青色象征着平民阶级

根据我国古代的文献记载,在秦汉时期,普通百姓服饰的颜色为黑色,车夫穿着为红色,在服丧时期服装为白色,轿夫所着装为黄色,管奴和家人服装为青色。根据相关的史料记载,在唐朝高宗之后,三品官员朝服为紫色,五品官员朝服为浅绯色,六品官员朝服为深绿色,七品官员朝服为浅绿色,八品官员的朝服为深青色,而九品官员的朝服为浅青色。比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诗句“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此处江州司马是官员,其所穿的官服颜色为青色,这也说明了他的官品较低,与百姓关系比较近。在上个世纪20年代,之后,我国女学生所穿的蓝布裙,成为了当时的流行着装。

3.青色具备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我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和神话故事给予了青色更多的内涵。在《左转・昭公十七年》当中记载了青鸟,是春天特有的报春的鸟,到夏天才会消失。《汉武故事》当中,在西王母出游时,总会有青鸟为其做先导和侍从,守卫着她,帮西王母和汉武帝之间传递信息。在我国古代文学当中,常常用青鸟作为男女之间交往的桥梁和媒介,。比如在李商隐的诗词中就有体现“青鸟殷勤为探看”,而此时的青鸟成为了情侣之间传递信息的使者。

4.蓝白搭配,与中国审美标准相统一

根据我国传统的审美标准,清白二色的搭配是符合审美观念的。比如在《周礼考工记》当中就有诗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还有杜甫的非常著名的诗句“一行白鹭上青天”。这其中所搭配的颜色都是青色和白色,与中国的传统审美理念相符合。所以,能够看出青色象征着幸福、勤劳和生命。蓝白搭配则属于自然的颜色。在当代,人们将蓝色看做是大海的色彩,它象征着宽广、包容、理性和稳重。白色则象征着纯洁。我们现代社会充满了工业的喧嚣,人们生活在纷乱嘈杂的环境当中,厌烦了灯红酒绿的生活,心灵难以得到片刻的停歇。而蓝印花布中的蓝白色彩,体现出了自然之美,让人感受到了淳朴,给予人们片刻的精神停留和视觉清闲。所话说:自然是极致之美。在包装设计上运用蓝白二色,能够给现代人带来一丝清凉,让然感到一种惬意。

现代包装设计中蓝印花布图案在的内涵

蓝印花布在制作中属于单色印染,所以为了让蓝印花布更加丰富多样,我国传统蓝印花布的图案题材比较丰富,存在着上万种不同的图形,并且都拥有一定的风格。蓝印花布的图案要传达出的寓意是不同的,有的要体现出吉祥,有的则要体现出喜庆,还有的要表达祝福,蓝印花布的图案中所蕴含的是千百年来老百姓对于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崇敬。从题材上看,蓝印花布的题材包括了主要有五种类型,一是植物类的题材,比如牡丹、荷花、、石榴等;二是动物类,比如龙、凤、鸳鸯、蝴蝶、鲤鱼、老虎等;三是人物类图案题材,比如小孩、寿星、仙女和戏剧中的人物等;四是几何纹样图案,比如鱼眼纹等;五是文字类图案,比如“寿”字、“喜”字、“福”字等。蓝印花布的图案说体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传达出的是吉祥如意、长寿的祝福等理念,同时也反映出了我国传统中的文化思想。比如,我国古代的牡丹,表达出富贵的含义;体现出的是高洁。

《周易》中的“对照观”表达出的是对称的思想,这点在蓝印花布上也有体现,蓝印花布多是呈现出中心对称、上下对称、左右对称、逆对称的形式,动中有静,体现出的是道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蓝印花布以天然的蓝草为染料,制作过程完全靠手工,而且蓝印花布图案的设计都是参照自然中的动植物等,并且不加修饰。正是这些特色,让蓝印花布传达出蓝天白云的高远,体现出大地的朴实,散发出乡间的花香,这种特有的气质完全与当代人想要回归自然,回归宁静的心理需求是吻合的。所以在包装设计中应用蓝印花布,不仅丰富了包装的图案,同时也体现出了文化底蕴,让人的心灵需求得到满足,感受到自然界中最淳朴的气息。

蓝印花布纹样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将蓝印花布纹样应用到包装设计当中,能够勾起人们心中的思乡之情。蓝印花布中的纹样主要有点、线和面构成。在制作蓝印花布时,由于雕版的局限,所以制作者在造型上不能有太多变化,只能将平面感体现出来,让纹样具有装饰意味。在印染花纹过程中,斑纹属于印花特有的艺术语言。不同的斑纹体现出不同的美学效果。有的展现出精巧细致,有的彰显出粗犷豪放、有的则秀朴爽朗。各个地域的蓝印花布纹样都具有了各自的特色。比如南通地区的花布,比较关注整体上的效果,所以粗点、大块蓝白以及宽线的使用比较多,像其中比较著名的“百蝶图”,将各个飞蝶进行灵巧的排布,配上点、线的粗犷,是整个图案都散发出阵阵乡土味。而“凤穿牡丹”则大胆布局,进行巧妙穿插,牡丹与凤鸟之间相互映衬。再比如在我国详细一代的印染补画,花纹是由许多非常密集的小圆点组成。这就是当地的特色,使用密集的点连接,代替了长线;使用密集的大点来代替大块白的花纹,同时也没有使用大面积的蓝底,取而代之的是非常密集,非常细小的原点。而这样所体现出的效果不仅不乱、不刻板,反而显得有层次,内容丰富。想“八宝生辉”和“鲤鱼跳龙门”等印染背面。从远处看,像许多的星星映在蓝天上,又像海鸥掠过大海。从整体上来说,蓝印花布中,点的应用已经非常成熟,已经与图案之间形成了一体。通过点的变化,密集成花,虚实结合,变幻无穷。点不进可以集成线,还可以集成面。点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排列,产生虚线。而虚线可曲可直,既可以用于分割,又可以用于形成造型。如果虚线能够按照一定的组合形成植物或者动物图案,则更具效果。蓝印花布面的体现方式通常是在一个形状内非常均匀的将点进行排列,形成面的效果。

总结

当前,包装的种类和形式非常多,如果将蓝印花布整体放在包装上进行应用,不仅不方便运输,同时还体现不出创意,达不到艺术的效果。目前比较有效的办法时借助高科技的方法,截取蓝印花布中的某一部分,在现代包装中进行点缀,比如可以截取蓝印花布的蓝底白花或者其中的图形。外包装使用印刷的形式,内包装可以使用蓝印花布做内衬。这样包装不仅具有环保效果,能够回收利用,同时还具有了文化价值,体现出了我国传统文化特色。另外,在包装图案的设计时,不一定非要完全使用蓝印花布图案,可以根据产品主题,吸收蓝印花布图案元素,相结合设计出合适的图案,这样才真正的实现了现代设计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作者单位:江南大学设计学院)

作者简介:周莹(1981-)女,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传统艺术设计研究。

篇9

关键词:儒家化 古代司法 司法制度

一、法律儒家化的含义及起源

(一)法律儒家化的含义

传统法律的儒家化,是指封建法律以儒家思想为指导,以伦理规范融入法律规范,法律儒家化的过程由儒家通过立法、司法、法律解释对法律逐渐渗透而展开,其结果是,儒家化的法律与宗法伦理没有明确的界限,法律演化为伦理化的法律。豍

(二)法律儒家化的起源

儒家思想早在先秦的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它的创始者是孔子,当时社会处于动荡时期,旧的社会秩序全面瘫痪,孔子继承了周公的礼治思想,主张恢复礼治,以礼治国。但是用“礼”作为社会规范在当时战乱的时代显得不实际。到了汉朝,儒家思想才又重新崛起,并成为统治者的主要思想。中国法律的儒家化运动由董仲舒等人发起,开始于两汉时期,发展于魏晋南北朝,兴盛于隋唐时期。

二、法律儒家化在古代司法诉讼制度方面的表现

(一)法律儒家化在汉朝司法诉讼制度上的体现

从西汉中期开始,以经注律的法律解释活动、引经决狱的司法现象蔚然兴起,拉开了以礼入律、儒法融合的序幕。豎

首先,“春秋决狱”是儒家思想引入汉律的典型代表。“春秋决狱”是指利用儒家经典,特别是《春秋》中隐含微言大义作为司法审判的依据,其主要倡导者是董仲舒,他在《春秋繁露·精华》中说:“春秋之听狱业,必本其事而原其志;志邪者不待成,首恶者罪特重,本直者其论轻。”豏其意思就是说必须根据案情事实,追究行为人的动机,动机罪恶者即使犯罪未遂也不免刑责,首恶者从重惩治,主观上无恶念者从轻处理。豐

其次,录囚制度。录囚是封建社会由皇帝或上级司法监察机关或专差官吏,对在押犯进行审录以及监督检查管理的一种制度。录囚制度化开始于西汉。录囚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改善狱政,纠正错案的效果。

最后,秋冬行刑制度。汉律还对行刑的时间作出专门规定,凡被处死刑的,立春后不得执行,待立秋后方可执行,即所谓“秋冬行刑”。因为这时“天地始肃”,杀气已至,便可以“申严百刑”,以示所谓“顺天行诛”。

(二)法律儒家化在唐朝司法诉讼制度上的体现

唐律实行“一准乎礼”的方针,即完全以儒家礼教作为立法的指导思想和定罪量刑的理论依据,使唐律成为封建纲常法典化的典型代表,从而实现了“礼”与“法”的合一,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的统一。

首先,唐律审判制度的完善。唐代承袭了以往的审判传统,仍将“五听”作为审判的主要形式,但对刑讯手段的使用,作了严格的规定:参与审判的各官,须办理刑讯的手续之后,才能拷问案犯;刑讯必须用常行杖,拷囚不得超过三度,总数不得过两百,中间不得换人行刑等。但对享有“议”、“请”、“减”等特权人物及老、少、废疾者,禁止使用刑讯。

其次,死刑复奏制度。唐代死刑案件,通常先由中央有关部门复查,然后,报请皇帝裁定。贞观初年,唐太宗以“人命至重,一死不可再生”为由,改在京死刑三复奏为五复奏,即决前一日二复奏,决日又三复奏。豑死刑复奏的制度反映了初唐统治者“慎刑省罚”的思想。

最后,“用刑持平”精神的体现。从刑罚体系看,唐律采用笞、杖、徒、流、死的封建五刑,刑制较为适中。从死刑数目看,唐律比前期后代均有所减省。从量刑幅度看,唐律比秦、汉、明、清各律相对为轻。此外,唐律还有疑罪从轻的明文规定,较前后各代用刑更为客观、慎重。

三、法律儒家化对司法诉讼制度的影响

(一)法律儒家化对古代司法诉讼制度的影响

今天的我们回首去审视历史,法律儒家化对古代司法诉讼制度的影响是巨大的。从积极的方面来看,汉朝是法律儒家化的开端,将当时社会的法律和儒家思想相结合无疑是符合现实情况的,对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还确立了儒家经典的最高法律地位,确认了许多具有儒家精神的法律原则。消极的一面是当汉朝统治者对立法指导思想进行重大调整后,儒家思想对法律,尤其是对成文法的渗透并没有立刻实现。因此,当遇到疑难案件,现行律文又不足以引用时,儒家经义便承担起了法律的作用。

(二)法律儒家化对当今司法诉讼制度的借鉴

法律儒家化对古代司法诉讼制度的建设起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历史的发展中,也曾崭露其瑰丽的辉煌。在当今的法制社会,笔者认为儒家文化仍然在影响着现在的司法诉讼制度。比如说,对老、残、孕、妇女儿童等特殊人群,在司法制度上都有一定程度的特殊保护。在司法制度追求程序正义的今天,还是要在坚持程序公正的基础上和中国的传统儒家文化相结合,使审判在人们的心中有一层传统文化的铺垫,让司法裁决更被所人们接受。

儒家文化是世代相传的社会积累,是中华民族性所系。儒家文化汲取其文化滋养,必须在深刻了解和抛弃封建司法诉讼制度的虚伪和腐朽的基础上,拭去儒家传统文化的积垢,整理其民族性的精华,以其增强我国司法诉讼制度的中国特色和促进我国司法诉讼制度的长足发展。

注释:

豍于春松.制度化儒家及其解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3页.

豎刘绍云.儒家伦理思想对中国传统法律的影响.山东大学理论学刊.2003(6).

篇10

夏天到了,不少人喜欢呼朋引伴,烤上几串羊肉串,喝上一瓶冰啤酒,侃侃大山,与朋友沟通沟通感情。从情感上来说,这本无可厚非,可是从中医的角度来看,炎炎夏日吃羊肉串外加冰啤酒是最伤身体的。

夏天本是万物生长旺盛的季节,正如《黄帝内经》所说:“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也就是说,在夏天这三个月内,阳气下济,地热上蒸,天地之气充分交合。这个时候,清气充实,是自然界万物生长最茂盛、最华美的季节。而人作为万物之灵,这个时候也是阳气最为旺盛的时刻。如果这个时候去吃热性的羊肉,很可能会给本来已经“很热”的身体再添一把火,尤其是烤羊肉串,在烟火的熏烤之下,再放点辣椒,无异于在体内点起了“熊熊大火”,假如在这个时候再有冰啤酒入肚,热与湿在此“相遇”,便成了湿热。

在南方的梅雨季节,屋里的东西总爱长霉。其实这是湿与热双重夹击的结果。我们的身体也是这样。如果体内的湿热过重,就会“堆积”在脾胃中,这就是中医上说的湿热困脾。湿热困脾的结果会怎么样呢?身体就会有很沉重的感觉;胃部经常感到胀闷;每次解大便都感觉解不干净,且大便也不易成形等。

您可不要觉得湿热很容易化掉,中医认为,湿热相加“如油入面”。这句话怎么来理解呢?如果你把油揉到面里头,再想把油拿出来还行吗?当然不行!同样的道理,如果湿邪进入人体,想祛除也是不那么容易的。想要一两副药就能够解决问题,纯粹是天方夜谭。

既然祛不好去,那么我们就应从它的源头上“防”入手。如何防呢?除了改变不良生活习惯之外,也可以在平时用一些芳香之品来化湿。比如说喝水的时候放上几片干净的橘子皮,便能有效地化湿。可别小看橘子皮。中医说,橘子具有化湿、醒脾的作用,像我们不想吃东西,感觉肠胃饱胀的时候,吃两瓣橘子或者闻闻橘子皮,可以适当缓解不适。用橘皮泡水也能起到相同的效果。如果是老年人,最好选用陈皮。陈皮就是晒干之后的橘子皮,橘子皮晒过之后,药性相对于温和,更适用于老人。

不仅是夏天吃羊肉,现在不少人在严冬时节吃着大棚里长的黄瓜、西瓜等也是不科学的。古人有言“不时不食”,“时”就是时令的意思,也就是吃东西要按照时令、季节,到了什么时候吃什么东西,这是中国饮食的基本理念。隋朝萧吉在《五行大义》中更是明确地指出人们宜:“春食麦与羊,夏食菽与鸡,秋食麻与犬,冬食黍与彘。”从中医的角度来讲,吃时令菜才是顺应自然规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