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购管理理论知识范文
时间:2023-07-07 17:33: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采购管理理论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对于目前财务管理专业教师知识构成的分析,我们对部分同城院校进行了实地走访和咨询,对异地院校进行网络调研,了解各院校的办学特色、专业培养的变动趋势以及教师的主要研究领域构成。发现目前财务管理教师知识构成有以下特点:1.财务管理教师队伍中大部分老师主要研究领域是财务会计,初、中、高级财务管理,审计,税法……这些都是传统的财务管理专业知识,研究这些传统领域的在整个专业构成超过70%,而目前企业较为重视的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绩效评价等课程研究的专业教师较少,较为前沿的金融工具等课程专业教师几乎没有。2.目前高校大多是普遍强化了财务管理专业实践环节,其中包含财务与会计方面业务流程的技能训练并加强利用软件工具进行理财业务数据分析、诊断和决策的实训。有的还增加企业各职能和业务协调处理能力的训练,如ERP系统模拟实习、企业沙盘模拟实验等,但讲授这些新开设课程的主要是青年教师,缺乏经验,教学较为刻板,很多老师并没有实战经验,因此课程虽是实训课,但却脱离了实践谈实训。3.教师队伍中双师型人才比例较低,即便是取得注册会计师或中级会计师、高级会计师职称的教师很多也没有参与过企业实践,更多的还是掌握理论的会计知识,没有将会计、审计、财务管理、金融、财务分析相关专业领域融会贯通4.社会上对财务管理专业要求有一定的外语水平,特别是财务分析岗位,可是在我们对众多高校的了解中,发现高校开设专业英语是少之又少,财务管理专业教师中的双语老师更是匮乏,很多高校双语老师在整个财务管理专业中构成比例为零。
二、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特点分析
为了更好的优化财务管理专业教师知识体系,我们首先要更好地了解市场对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特点,知道现行的社会对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有哪些,从而我们才能优化教师队伍,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文章从智联招聘、英才网、中国人才网等招聘网站把所有和财务管理岗位有关的招聘信息进行分类,比如财务经理、投资分析员、融资专员、财务分析师等,选取招聘信息300条,对招聘中对人才的需求进行归纳分析,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横向来看,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不管哪一具体岗位最重要的能力就是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据调查,ACCA认为专业的财务人员必须掌握的重要技能包括:(1)财务信息处理与分析;(2)企业分析与评价;(3)税务管理;(4)审计;(5)资产管理;(6)内部评估与咨询;(7)企业增长与发展管理;(8)管理信息系统;(9)管理能力。而在我们的课程设置中至多只涉及前5项技能的部分要求,并没有全部考虑到所有这些重要技能的要求。纵向来看财务总监各方面知识和能力的要求特别是领导能力远高于其他职位,此外,融资专员对表达能力有较为突出的要求,财务分析员对外语水平和计算机水平相比其他职位有较高要求。对表1的统计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现行社会对财务管理人员的能力需求已经发生了变化,财务管理人员仅具备专业知识已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对学生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外语能力、计算机能力都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社会在迅速发展,知识在不断更新,对学生的要求高也意味着对教师的知识构成不断提出新要求。因此本科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如下:1.扎实的基本业务能力:目前企业认为财务人员最重要技能依次是:(1)为管理者收集财务信息;(2)编制财务报表;(3)处理财务信息;(4)投资决策分析能力;(5)融资能力;(6)预决策能力;(7)内控设计与实施能力;(8)业绩评价与管理能力;(9)财务分析与税务筹划能力等。2.协调沟通能力:包括组织能力,与各部门协调沟通能力,与工商税务部门沟通能力等。3.应变能力:各种环境下的适应能力,自主学习能力。4.外语沟通能力:外语听、说、读、写的能力。5.计算机能力:一般计算机应用能力、会计电算化及ERP系统操作能力、SPSS统计分析的应用能力以及运用Excel进行财务建模的能力等。6.创造能力及财务拓展能力:不拘泥于现行财务制度和体系,预测未来财务发展趋势,创造性地提出合理的财务预决策方法的能力。
三、财务管理专业教务知识构成优化
根据前面对财务管理专业教师知识构成现状与财务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特点(包括专业知识、能力与综合素质)的综合分析,笔者认为应用型财务管理教师专业知识必须在原来只注重传统财务管理理论基础上进行完善,扩展为五项知识模块,包括公共基础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专业课模块、专业选修课模块和专业实践课模块。
(一)知识构成一:公共基础知识公共基础课指毛概、邓论、英语、高数、计算机等,一般由学校的基础部、人文学院教师胜任,对于财务管理专业教师来说,我们要求学生审度国际国内形势,将财务与管理相结合,每个老师也必须不断完善公共基础知识,特别是外语和计算机。
(二)知识构成二:专业基础知识要使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兼具宏观的视野、中观的意识、微观的能力,教师必须涵盖经济学、金融学与商学、管理学、会计学等与财务管理专业相关或相近的基础知识。
(三)知识构成三:专业知识现代财务管理人才需要具备多元性和立体化的知识结构。据此财务管理教学团队在师资配备上,应突破校院行政隶属,实施教师资源内外整合。团队成员中,除与财务管理课程直接相关的师资外,为强化学生的财务理论与方法基础,以及学习和掌握资本市场、证券市场的财务理论与方法,尽量吸收会计学、计量经济学等方面的师资。另外教师要及时了解市场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以及对财会人士的专业知识结构要求。在条件成熟时,建议采用ACCA课程大纲作为教学内容的参考。因为ACCA是全球最具规模的国际专业会计师组织,ACCA会员资格在国际上得到广泛认可,其课程安排知识面广,并随经济的需要而及时更新,完全值得我们借鉴和应用,不能仅仅就教材论教材。
(四)知识构成四:专业选修知识由于学生在校时间有限,每个学校专业基本理论、基础课程安排大致相同,最能体现每个学校办学特色、师资力量的就是选修课程的设置,作为财务管理专业教师,应尽可能优化自身专业结构,除传统财务管理专业知识授课外,提供给学生广泛的选修机会,这对教师的要求是很高的。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包括跨国公司财务管理、企业集团财务管理、财务公共关系、国际金融市场、国际投资、管理伦理学、物流管理、博弈论、期权与期货、电子商务财务管理、财务策划程序与实务、理财规划报告、投资与保险策划、税务及退休计划、理财心理学等等,不一而足。要求教师要跟随社会的变化不断完善知识体系,扩大知识面,可以给予学生专业咨询和必要的业务指导。
篇2
【关键词】财务管理;体系转型;业务中心;业务流程
当前,我国电力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政企分开、厂网分开、重组电网资产等改革目标基本实现,电力体制改革正向更纵深方向发展。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给电力企业提供了跨越性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国家“十一五”期间电网投资规模高达1万亿元,面对如此庞大的投资需求、迅速扩大的资产规模、快速发展的电力市场。对电网企业的资源配置能力、价值创造能力和经营管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电力财务人,必须抓住机遇,以更广阔的视野、更敏锐的触角和勇于担当的创新精神,突破传统的管理理念和思维方式,积极推进财务管理转型。实现从传统的“核算型、事务型”账房先生转变为“经营型、控制型”现财者,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财务支撑。
根据电网企业社会属性和商业属性并存、没有定价权、资金密集、资产密集、资产经营战略导向不清晰、资产经营回报水平较低、信息化水平仍然薄弱、财务价值未充分发挥等技术经济特征,广东电网公司以企业战略为导向,主动切入企业经营管理,以实现综合经营绩效最优为目标,深化财务集约化管理,深化信息技术应用,通过开展业务重组和流程优化,组建“三大业务处理中心”,构建“核心业务管理体系”,发挥财务在资源配置、价值创造、风险管控、经营分析和决策支持等方面的核心价值功能,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财务支撑。
一、以业务重组为基础组建三大业务处理中心
财务与会计职能不分,是目前财务管理急待解决的问题。将目前电网企业的财务管理业务重组划分为三块,在省公司财务部组建三大业务中心,即“会计核算中心”、“资金结算中心”和“财务管理中心”,将核算功能和结算功能分离出来,新组建强大的财务管理中心,突出价值管理、风险管控和决策支持等核心价值功能。三大业务中心分工明确、相互支撑,形成财务管理的有机整体(图1)。
(一)会计核算中心
电网企业组建“会计核算中心”,实现会计核算“一本账”的目标。可进一步规范和夯实会计基础工作,形成对财务管理工作强有力的支持。
会计核算中心属“事务型”性质。归口负责集团整体的会计核算工作,包括集团会计政策管理、集团财务信息系统建设、集团会计核算体系建设、集团财务报表体系建设、组织集团会计核算工作、编制集团财务会计报表、开展财务报表分析等。
1 职责界面
省电网公司,履行集团会计核算管理职能:各基层单位,执行省公司会计核算政策,按照集团统一的会计核算体系,登陆财务信息系统远程录入凭证上传省公司,生成本单位财务报表、本单位的财务报表分析等。
2 业务流程图(图2)
(二)资金结算中心
组建“资金结算中心”是解决资金流的集约化管理问题。实现“资金管理一个池”的目标。
资金结算中心属“事务型”性质。归口负责集团整体的资金收支结算业务,包括资金管理制度建设、集团资金计划管理、集团资金安全管理、集团资金收入管理、集团资金集中支付、现金流分析等。由于资金结算中心属事务型性质,因此资金融通、担保管理、投资管理等业务归入新组建的“财务管理中心”的资金管理职能。
1 职责界面
省电网公司,履行集团资金收支统筹管理和集中支付功能;各基层单位,执行集团资金管理制度。负责本单位资金管理工作。确保资金安全。
2 业务流程图(图3)
(三)财务管理中心
组建财务管理中心,是构建“经营型、控制型”财务管理体系的核心。在组建核算中心和结算中心后,财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精细化、工作效率将有很大的提升,并形成对财务管理工作的有力支撑。
1 职责界面
省电网公司,负责构建核心业务管理体系,发挥集团财务管理的核心价值功能;各基层单位,按照省公司财务管理体系的要求,负责地市供电局相应财务管理职能,发挥财务在价值管理的核心作用,确保省公司各项经营决策部署有效落地并发挥作用。
2 业务流程图《图4)
二、以价值管理为核心构建核心业务管理体系(图5)
新组建的财务管理中心属于“管理型、控制型”的性质。通过构建核心业务管理体系,发挥财务在资源配置、价值创造、风险管控和决策支持等方面的核心价值功能。
(一)构建战略导向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1 两大核心原则
第一,强化企业资源与经营风险的管控。全面预算管理运用价值管理手段,按照“企业资源统一分配、执行进度有效监控、经营风险及时预警”的管控要求。高度整合企业内部资源,将企业价值与各级组织的具体目标、岗位职责相联系,做到事前优化资源配置,事中确保执行质量,事后评估经营绩效,保障公司战略的顺利实施。
第二,实现业务计划与财务预算的协作。全面预算管理必须按照“目标统一、权责清晰、流程贯通”的要求,做到业务规划与财务规划有效衔接,业务计划与财务预算充分融合,业务执行与预算控制高度协同。
2 四大管理过程
制定财务规划,即按照企业的战略目标和各业务条线的业务规划,以促进企业综合经营绩效最优为目标,通过建立财务规划模型。合理筹划安排财务资源,确定企业中长期的财务目标。
设定年度目标,就是在财务规划的总盘子内,建立目标分解模型,通过经济增加值(EVA)等关键绩效指标评估各基层单位的经营状况和发展预期,确定其能力差距,有导向性地将总体规划目标自上而下层层分解落实,形成各层级单位的年度预算目标。
制定全面预算。其中对于供售电量、收入、购售电价、成本费用等指标,认真分析经营形势和市场环境,规范成本开支范围,通过制定标准成本或确定管控原则,优化成本开支方向。对于资本性项目预算,通过建立预算准入模型,从安全生产、经济效益、技术发展等维度对项目进行优选评分,提高项目投资回报率。
监控调整。建立立体、多层次的预算分析报告体系,建立滚动调整机制,快速应对外部环境因素及内部执行情况变
化,及时调整企业资源配置。
3 五大保障体系
实现全员预算。各预算主体都应建立包括预算管理委员会、预算管理工作组、预算编制执行机构的三级责任网络,使预算的管理责任最终落实到具体岗位。
设计标准流程,以明确的层级管理、清晰的职责分工为基础,核心业务流程贯穿预算管理全过程,形成上下贯通、左右协同的管理过程。
完善预算制度,对公司成型的预算管理思想进行提炼升华,对先进的管理模式、科学的管理方法、完整的考核机制进行规范。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完整的预算管理制度体系。
构建公平、合理的预算考评机制,建立科学、完整的预算考评指标体系,实现预算管理从过程到结果的全面考评。
搭建大计划大预算管理信息平台,支持从战略规划到监控调整的预算全过程管理,并通过与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等信息系统的耦合,实时获取业务数据。实现预算管理与业务活动的结合,体现预算管理对业务活动的全过程参与和管控。
(二)构建集约高效的资金管理体系
1 深化集约化管理,实现资金管理“一个池”
建设集约、规范、高效的资金收支体系。可以分两步走:第一步资金收支先集中到市供电局,撤销县区供电局的银行账户;第二步撤销市供电局的账户,资金收支直接集中省公司。
2 加强资金融通管理。降低综合资金成本
优化银行融资。一是发挥电网企业的品牌优势,争取优惠的贷款利率;二是合理判断经济运行走势。选择合适的融资时机;三是结合企业资金流状况,选择合适的融资期限。
盘活自有资金,加快电费回收。加速回笼资金。规范资金支付。合理推迟支付。
增加融资渠道,如果将来条件具备,可以考虑资本市场融资、发行债券或开展重大资产融资租赁等。
以资金精细化管理为基础,引入“零现金”的管理理念。对现金流量进行精准预测与规划,充分利用自有资金,深化与银行机构的合作,科学安排投融资计划,提高资金流动性,降低综合资金成本。
3 建立资金安全监管机制
建立资金安全管理评价机制。如广东电网公司佛山供电局,通过向生产线的安全管理学习,树立“像抓生产安全一样抓资金安全”的理念,建立了资金安全管理“千分制”的评价体系,定期开展资金安全大检查,并将检查结果纳入各单位的绩效考核,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建立资金管理信息监控平台,动态监控各单位资金运转情况,并对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进行全方位的监控分析。
(三)构建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
1 夯实资产管理基础
实现资产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的协同。统一规范资产的分类、名称与编码,推行资产条码管理,建立账、卡、实物、责任人四位一体的责任机制,确保账卡一致,账实一致。
2 实现精细化管理
树立精细化管理理念,牢牢把握固定资产的前期购建、运行维护、流动调配、减少处置等几道关口,通过固定资产的全过程管理,实现对固定资产大成本的全过程控制。加强电网建设与改造的投入产出分析,讲究投资效益。节约投资成本,实现由重视投入到投入产出并重的转变;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合理调配资源,盘活闲置资产。提高资产使用效益和盈利能力,实现由资产总量最大到资产质量最优的转变。加强重要设备的研究和管理,从分析设备生命周期成本和缺损性能趋势入手,监控和评价资产的运作和状态,寻求对企业经营决策有用的信息,提出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性的电网规划和改造建议。
3 构架资产信息大平台
业务应用层通过集成的信息平台固化业务流程,打破部门界限和信息壁垒,实现资产实物管理和价值管理的高度统一;管理层用于收集、整理和提炼业务信息。为公司管理人员及时提供资产规模、结构、状态。资产的投资、项目总体进展情况,设备的健康和运行状况等资产规划、建设及运营信息等;决策支持层通过建立决策支持模型,为公司资产策略,如投资策略、采购策略、检修策略、运维策略等决策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持。
4 建立科学资产评价体系
全方位分析固定资产投入和利用状况。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和资产合理布局,不断优化资产结构,提高资产运营效率。
5 建立资产损失问责制度
制定资产损失责任追究办法,对资产从投资决策到经营管理的全过程跟踪问责。以资产处置和损失处理为切入点,厘清责任归属,明晰责任性质,判定责任人员,追究过失责任,规范处置行为,防范资产流失风险。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四)构建全过程成本管理体系
1 树立全过程成本管理理念。按照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将过去的“不可控成本”和“可控成本”划分调整为“投资成本”和“运维成本”;同时,在“供电单位成本”指标下拆分出“单位电量投资成本”、“单位电量运维成本”,分别从建设和运维两个维度进行成本管理、分析和考核,成本管理的导向性会更清晰。管控效果会更好。
2 做好全过程成本管理
做好电网规划设计管理。设计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设计的节约是最直接的节约――不言而喻。
做好工程建设造价管理。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同时,通过招投标和规范工程建设管理,努力降低工程造价,做好源头成本控制。
做好电网运维成本管理。规范成本开支范围,推进成本开支标准建设,保障核心业务需求,控制非生产性支出,优化成本结构,均衡成本开支。
(五)构建集团税务管理体系
1 加强税务筹划管理
深入研究税务法规政策。整理涉及适合电网企业的税务政策及优惠政策,研究建立适合企业的纳税方案。统一规范集团的纳税行为,降低税负和涉税风险。
设立税务筹划净收益、税收负担降低率等指标,对税务筹划方案的执行情况、执行效果进行评价,将纳税筹划变成动态循环的过程,提升税务筹划价值。
2 建立税务政策库
研究梳理企业的各个纳税事项,按不同的涉税事务、不同的地区对税收政策进行整理,建立企业税务信息平台,实现资源信息共享,为各单位更好地利用税务政策提供保证。
3 营造税企良好关系
加强与税务机关的联系和沟通,争取在税法的理解上与税务机关取得一致,特别在一些模糊和新生事物的处理上能得到税务机关的认同。企业的税收筹划得到当地主管税务机关的认可,才能避免无效筹划,这是税收筹划顺利实施的关键。
(六)构建集团财务风险管控体系
1 强化财务监督约束机制
积极行使《会计法》赋予的财务监督职能,主动切入企业经营管理,对企业经营进行全过程监控,防范和规避财务风险,确保企业依法经营。财务监督约束要重点以预算准入、合同审批、资金开支审批、项目后评价等环节为切入口,履行好财务“管事”的职能。
2 加强风险评估监控
深入分析、梳理评估财务风险,从风
险影响、风险发生频率、企业控制能力和风险覆盖面等方面,系统分析企业内外部环境中潜在的财务风险因素,整理汇总形成“风险控制库”(表1)。针对风险监控点,制定风险控制措施并植入流程,从根本上防范风险。
3 建立重要指标监控预警机制
对关键业绩指标进行预警和监控,对异常趋势做出判断与评价。规避目标偏差的风险。首先,通过采用二维多因素分析方法,判断各项指标出现偏差的可能性以及不能完成的严重后果,甄选出对企业经营有重大影响的关键业绩指标,并纳入预警监控体系。其次,为每个重点监控指标设定评价方法,当实际执行结果进入风险监控区时。及时向企业管理层和业务部门发出预警信号。
对资源使用进行效率的预警和监控。监控资源的使用效率,按一定周期进行评价,对资源使用效率过低的情况或异常趋势及时预警。资源使用效率监控和评价的结果,作为后续资源动态调整的主要依据。
(七)构建经营分析和决策支持体系
1 经济活动分析(预算执行分析)
分析电网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机遇与威胁,总结经营管理亮点,指出存在问题和解决应对措施,为企业正确地进行战略决策、高效地开展资本运营、圆满地完成经营目标做好支撑。分析要点包括:要加强宏观经济分析,掌握电网企业营运的社会基础及其变化i要实现与业务联动。掌握财务数据后面的业务驱动因素;要把握“总量、结构、趋势”三要素;要通过经营分析做好下阶段的工作安排。
2 专题研究分析报告
专题研究分析报告主要是针对特定的管理领域进行专项深入研究分析。为企业管理层提供有价值的管理建议。
资金管理分析报告。分析集团的资金收支总量及结构、资金周转情况及效率、投融资情况、债务与资金成本、资金安全管理等,并提出管理建议。
税务管理分析报告。对企业的税务环境和税负水平进行分析评估,系统梳理涉税事项,分析是否对税务政策执行到位,并在合法合规的情况下提出税务筹划建议,合理降低企业税负。
电价执行分析报告。根据国家的电价政策,分析企业的电价执行情况、不同地区的电价高低的原因,对电价执行不到位提出整改措施。
财务风险分析报告。对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行系统梳理及有效评估,及时发现内控隐患。提出管理建议,防范经营风险。
财务监督情况报告。通过日常的财务监督,从依法经营、有效利用资源的角度。总结管理亮点。指出存在问题与改进建议。
经营对标分析报告。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对经营指标、经营管理手段、结果进行对标,发挥标杆效应,查找差距,促进管理水平提高。
项目投资分析报告。为提高项目投资效益,注重有效资产形成,要着力开展投资项目的效益分析。在项目前期的规划与准入阶段。要对项目的投资回收期、投资回报率等效益指标进行评价,特别是对电网基建项目、大金额的技改项目,财务要真正切入,借助模型或其他的管理工具开展效益评价。使企业的项目投资能兼顾社会效益与企业的营运效益。项目投运后。在项目后评价阶段要引入财务评价指标,对企业的投资效果进行回顾、总结、检讨,不断地提高项目投资效益分析水平,促进企业投资效益有效增长。
(八)构建集团经营绩效评价体系(图6)
指标体系的建设对引领企业经营导向、促进战略落地十分重要。电网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果最终反映在指标上,有怎样的指标就有怎样的管理、就有怎样的行为、就有什么样的结果。
基本结构分三个层次,有需要的可以往下细化延伸。
其中:一级指标(核心指标),是对电网企业,最能体现核心价值导向的指标包括总资产回报率、经济增加值(EVA)、净资产收益率等。二级、三级指标,要确保对一级指标的有效承接,确保与一级指标的相关性和控制指标数量。包括:购电单位成本、供电单位成本、线损率、万元固定资产供电量、电费回收率、供电可靠率等考核指标。
三、以信息技术为支撑
活力和效率是体系生命力的保证,如何实现集约管理和营运效率的协同,是体系建设要解决的最后一个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是要深化信息技术的应用;二是要遵循。集约管理、远程处理、就近服务相结合的原则。集约管理要走出两个误区:一是集约管理等于集中管理;二是集约管理等于集中处理。
财务管理转型有一个过程,还要涉及科学合理的流程制度、贯通业务的信息系统以及高素质的财务队伍等方方面面。要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系统推进、协同开展。
【参考文献】
[1]潘飞.基于价值管理的管理会计[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候龙飞.现代全面预算管理[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篇3
关键词:体验;管理类专业;ERP
目前我国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招收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全国管理类的毕业生每年超过5万人。管理类专业伴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获得了超速发展,这是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各高校的管理类专业每年为我国各类组织机构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管理人才,有效地提高了社会总体管理水平。但随着规模的扩大,管理类毕业生市场进入买方市场后学生培养过程中的诸多问题也暴露了出来,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管理类学生的培养方式,培养质量并没有随着规模的扩张而发展和提高。管理类毕业生眼高手低,管理实践能力不强,“好看不中用”已经成为用人单位普遍反映的问题。在“高等学校本科生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的大背景下,根据管理类学科和课程的特点积极探究类似体验式教学这种新的教学方式显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体验式教学的内涵及操作认知
体验教学理论是基于建构主义认知观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理论。这一理论认为特定的知识总是与对应的情境相联系的,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中的,在不同情境下,它们需要被重新建构。学习不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只有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才能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过往的知识经验。知识既非完全来自主体,亦非完全来自客体,而是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建构起来的。强调教育必须建立在体验的基础上,教育是体验的生长与改造的过程,学生从体验中产生问题,问题又可以激发他们去探索知识,产生新观念。这种全新的教育观,体现了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定位和所发挥作用的重新界定。在这种教学方式中学生是学习行为的主体,教师的作用则由“教”变成了“导”。体验教学作为一种基于建构主义理念的教学方法,如果运用得当有利于目前管理类专业课程的教学摆脱重理论轻能力的传输式教学现状。
因为就知识的获取途径来说,无外乎两条:一条是通过直接经验获取,另一条是通过间接经验获取。目前,在高校管理类课程教学方面很大程度上仅仅是一种间接经验的传输式教学,大多数学校管理类课程都没有开设相应的实验课程,只是重视抽象的管理理论传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教学重点上,以管理理论框架性的记忆和概念理解为主,忽视了学生管理知识的应用体会和管理情境的应激能力培养。很多的教师认为,大学的管理类课程教学,只要让学生记住教材上的管理理论就可以了。在教学形式上往往对学生进行传输式教学,从管理理论到管理理论。二是虽然现在很多的高校引进了管理案例教学,也强调管理思维的训练,但由于学生缺乏实践情境体验,这些貌似精彩全面的案例,也只是使学生建立理论到理论的僵化联系。如果能在管理类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引入管理情境体验教学,则可以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管理情境和机会,再现、还原管理理论对应的管理情境,使学生在亲历管理情境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使学生能获得直接经验。事实证明,学生在体验式的教学中会对自己在管理过程中应用、讨论过的管理理论留下深刻的印象,即是在相隔一段较长的时间后,遇到类似的管理情境,学生也能够迅速地回忆起管理情境体验式教学过程中学习到的管理理论。
从根本上来说,体验教学法是要求教师根据不同管理课程的教学目的,创造适宜的管理情境或模拟平台,运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参与对应管理情境的体验和业务流程的操作,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对体验中遇到的或预先提示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见解与心得,做出适宜的管理行为与正确的业务操作,借以提高学生分析管理问题和解决管理业务的能力。这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启发式的、教学相长的、集思广益的教学过程。教师在管理类课程中采用体验教学法具体和活化了理论知识。学生在典型的管理情境体验中体会内化了蕴藏着的管理理论知识。熟悉了常见的管理业务流程。整个的体验教学过程既可采取“导出法”,即先行体验、分析体验,后导出讲授理论。也可采取“引入法”,即在讲解完管理理论之后,再设计相关的管理情境,要求学生有意识地运用管理理论。如在讲授组织行为学群体沟通这一章时,可先由“传话体验”和“书面沟通找错”实验引出理论知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认识到沟通管理的问题,进而再讲解群体沟通的管理理论。也可以在讲解了群体内沟通的相关管理理论之后,再设计沟通情境实验,提示学生运用最佳的群体沟通理论解决实验中的群体沟通问题。这样学生学习起管理理论来就不再觉得过于抽象,因为相关的管理情境体验对于管理理论起到一定的促进。使管理情境与管理理论达到一个统一的记忆并保存在学生头脑当中。
二、体验式教学法的组织步骤
1.体验方式和情境的选择阶段
管理类课程体验教学法的核心是“体验”,体验方式或体验情境的选择必然成为体验式教学方式效果好坏的关键所在。教师必须结合现有的教学条件、课程特点、对应的理论内容、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充分调研,确定体验式教学的教学方式、教学目标。一般来说,体验式的教学具体方式有角色扮演、情景剧模拟、管理游戏、调查访谈、岗位实践、电子沙盘模拟、ERP管理软件实训等。教师要充分参考利用企业拓展训练、管理案例,或是直接利用实验软件构建合适的管理体验情境。根据体验教学的具体实施要求准备相应的道具、场所、软件等,力求准备充分,体验操作方便,情境真实,使体验教学过程高质量地完成。
2.体验教学的组织和实践阶段
为保证体验教学有序顺利地进行,教师最好根据实际体验教学的需要,在课前就从学生中抽出一些有一定组织能力、理论基础较好、思维活跃、善于表演的学生来担当体验教学中的体验团队核心,如果师资充足也可由多位教师共同指导。在体验教学内容实施前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启发性问题,提示操作的重难点,对学生在体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如如何解决、如何完成体验情境中的任务、涉及到哪些章节的理论内容、运用何种学习工具或学习资源、如何运用工具和资源给出建议和指导等有所准备。通过这种指导,让学生结合提示的理论知识点,对体验教学实施中面对的情境与任务进行分析与判断并采取行动。
3.理论知识的内化阶段
这是“体验教学法”实施的关键阶段。这里的内化是指通过个体反思、重复操作等方式,将体验过程中对事物、知识的感知或对情境及人物的管理体验,流程的操作内化为自身行为或观念,将管理软件的零散功能体验操作内化为稳定的业务流程规范。因此,在此阶段,教师要组织学生对教学活动过程及自身获得的体验进行及时的讨论、辩论,示范操作演练,互相启迪。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促使体验主体――学生再次梳理自己的感受,使内化进一步深入。教师在交流中要善于发现和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亮点,引发学生更高层次的感悟和体验。
4.系统强化拓展阶段
该阶段主要是通过师生互动、教师指导为主以校正学生自我建构知识中的不足,完成体验中涉及理论的概括和系统梳理。因为学生在体验教学活动中通过讨论与反思、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已经对理论知识有了内化的认识和理解;教师在这一阶段要做的是,系统地概括,总结教学知识点和理论体系,对理论知识进行拓展迁移,学生经过知识的这种拓展迁移后,获得应用知识解决类似的问题,或完成某项管理任务的能力。
三、管理类专业推广体验式教学方式的意义
1.为管理类课程的教学创新带来思路。传统的高校管理类课程的教学只注重理论的传授,相对来讲教学过程较为枯燥,即便采用案例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也只能是在培养学生的经济管理思维能力上有一定的改善。但学生眼高手低,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不强,进入企业后,全然不懂常见的经济管理业务操作流程的问题。而体验式教学方式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体验学习主体,教师为体验学习指导主体”的全新教学理念。学生在各类具体的体验式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主动引导下,思考管理实践与管理理论的联系,理解抽象的经济管理理论知识如何在管理实践中体现与应用,具体的管理业务流程操作如何一步一步完成,这些过程都切实增强了管理学课程教与学的效果。这一新颖的体验式教学方式为管理类课程的教学创新提供了新思路。
2.促使教师关注经济管理实践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管理教师,都没有从业经历。高校毕业后即走上讲台,虽然对经济管理理论知识相当熟悉,但是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经验欠缺。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结合实际管理经历讲解管理理论,以致不得不采用照本宣科的传输式教学方式。即便采用了案例教学法,但由于不是自身经历,仍然会有纸上谈兵的感觉,学生也觉得是隔靴搔痒。而采用体验式的教学方式,这就需要教师以实际的企业经济管理从业人员的专业眼光去收集、分析、营造合适的经济管理情境、预处理相关的经济管理业务流程。同时,在体验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学生问的都是实际的经济管理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法,这些都推动教师摒弃传统经济管理类课程就是讲理论的教学思维,促进教师向既具备实际的经济管理业务能力,也有较高的经济管理理论素养的双师型教师转变,促进教师的教学能力的提高。
篇4
近年来,随着全球竞争环境的日益激烈和复杂化,采购管理作为整个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越来越受到各行各业的重视,加强采购管理己经成为企业提高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本文针对NTC公司目前采购管理方面存在的组织结构不合理、没有进行战略采购分类和供应商管理存在缺陷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
供应链管理;采购管理;供应商管理
0 引言
根据资料统计,全球范围内生产型企业平均要用销售额的50%来采购原材料、零部件,而中国的工业企业中,物资的采购成本更是高达企业销售成本的70%。由此可见,采购是企业成本管理中“最具价值”的部分。
近年来,随着全球竞争环境的日益激烈和复杂化,采购管理作为整个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加强采购管理己经成为企业提高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优秀的采购管理,不仅可以降低采购的总成本,而且可以提高采购效率,进而可以让企业降低自身的产品售价而增强其市场竞争能力,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最终获利水平。
1 NTC公司采购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1 组织结构不合理
1.1.1 采购人员素质不高
NTC公司是前身是一家国营化工厂, 始建于1978年,1991年跟台湾合资。公司高层管理人员过于固定,中层干部大部分年龄都在50岁以上,在公司工作超过30年,文化水平不高,管理思想相对陈旧。采购部门的人员也是这样的情况,素质不高。企业内部缺乏激励机制,总经理难免对直接领导下的采购部门采取高压政策,导致采购人员没有积极性和竞争意识,甚至相互诋毁,人心涣散,人浮于事,企业缺乏新鲜血液的注入,甚至造成采购人员流失。
1.1.2 职责分工不明
负责公司采购工作的是两个供应科,都由公司总经理直接领导。这两个供应科的采购工作是互相平行的,设立两个供应科的目的是总经理为了让他们之间在采购原辅材料时能够互相竞价,使采购成本降低。这样的采购组织结构,往往造成两个供应科之间为了拿到同一个采购任务而争得不可开交,甚至互相诋毁对方,或者为了低价采购不惜以牺牲原辅材料的质量为代价。而且这样分工不大明确,容易产生混乱现象,有时甚至造成一些具体工作落实不到位,供应商评价与分析、采购信息沟通、采购绩效考核等工作往往都无法正常开展或做得不是很好。
另外,总经理通常对具体负责某项采购任务的采购人员越级指挥,使得采购主管夹在中间,权力不能正常行使。生产副总对采购部门没有指挥权,公司各部门之间如仓库、生产车间、生产计划部门、质监部门和采购部门等相互扯皮,采购信息传递延误,有时会造成原辅材料供应不及时或是存在质量缺陷而影响生产。实际上这样采购组织结构却造成了较大的资源浪费,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采购成本。
1.2 产品未进行战略采购分类
NTC公司没有对采购产品进行这种战略分类,依然采用了传统的“ABC分类法”,简单地依据金额的高低对采购物品进行分类管理,而忽视了采购难易度、采购提前期、供方垄断、生产依赖性、供应商的数量、增值能力和企业自制、外包的可能性等因素对公司运营管理的重大影响,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很难使公司的资源得到合理的分配和使用。
1.3 供应商管理存在缺陷
1.3.1 供应商选择流程不科学
NTC公司的有些采购产品,其供应商的选择、认定、考核和监督等方面缺乏科学有效的标准和程序。有时候只在缺少供给时,才灭火式的寻找供应商,结果浪费时间和资金,却找不到合适的供应商。即使找到了,由于没有时间对供应商进行详细的信息收集与调查。这样的选择流程,不能全面地考察供应商的能力,缺乏科学依据,很难保证采购产品能满足公司生产工艺的需要,要么质量达不到要求,要么产品交付可能出现问题。还可能导致企业要么长期依赖于某一供应商,要么每次采购都重新选择供应商,增加了采购风险。
1.3.2 供应商管理不足
公司的采购人员缺乏战略采购意识,认为拿钱就可以买到东西,把采购仅仅看做是与供应商之间简单的买卖关系,只注重谈判、比价、压价,没有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和深层次的合作关系。采购过程中对供应商的扶持以及通过采购建立双赢的合作伙伴关系更是无从谈起。
对于不同类型的供应商NTC公司没有进行分类和针对性管理。由于传统式的供应商关系更多的表现为双方竞争性的关系、对立的关系,因此受这种思想的影响,NTC公司往往不能区别的看待不同的供应商。
1.3.3 供应商评价机制不健全
NTC公司还缺乏建立供应商绩效评价体系和反馈机制的意识,在设计方面也存在着指标不完整或缺乏科学性,缺少具体的量化指标,评价权重也是从采购部门的经验出发制定的,缺乏科学性。另外,在运用过程中,事实不到位,反馈不及时也大大削弱了供应商绩效评价体系的所应发挥的作用。甚至有些原辅材料只是凭着评价采购人员或部门主管的主观判断,因此评价结果容易收到人为因素的影响。
2 NTC公司采购管理的优化策略
2.1 组织结构优化策略
NTC公司管理者应当转变观念, 充分认识采购管理及其重要性,组织全体采购人员进行采购管理理论知识的学习。此外,还要健全采购管理制度。可以引入职业经理人, 给公司注入新鲜血液。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设计出适用于公司一套科学的采购管理体系,来赢取对企业经营管理的支持。 要加强采购人员的绩效考核,充分调动采购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并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使整个采购部门从上到下都爱岗敬业、开拓进取。
在组织结构方面,首先需要将供应科合二为一,然后再将它划归生产副总直接领导,这样可以做到分工明确,便于安排生产,提高采购效率,协调好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加强采购信息在各部门之间的有效传递。
2.2 战略采购分类优化策略
2.2.1 引入ABC分析法进行分类
NTC公司的原辅材料种类繁多,各个品种的采购金额又大小不等,各种原辅材料对公司最终产品的质量和终端客户的影响程度不一,供应市场的厂商规模、产品质量与服务也不尽相同,所以对于原辅材料运用ABC分析法进行分类管理,使管理人员把注意力集中于影响收益的方面。从供应商角度来讲,这是特别关注了掌握着很高比例总采购金额的相对少数的供应商;从库存管理角度来讲,这是特别关注了那些采购数量不大却占很高比例总价值的原辅材料。
2.2.2 引入风险评估进行战略分类
在对原辅材料进行分类时,不仅要考虑采购金额的高低,还要进一步考虑供应风险的影响。投资组合分析通常包括评估市场风险,并对采购的风险分析其对财务成果的影响。将原辅材料分为战略产品、杠杆产品、瓶颈产品和一般商品。
2.3 供应商管理优化策略
2.3.1 建立供应商选择标准流程
为解决NTC公司供应商选择流程不科学的问题,建议公司建立一套适合自己的标准的供应商选择流程,以便全面考察供应商的能力,合理选择供应商,确保采购产品能满足公司生产工艺的需要。
2.3.2 供应商分类管理策略
在供应商的分类管理上,结合采购部门收集到的供应商信息,制定供应商战略伙伴关系的评价标准,对供应商实行分类管理。NTC公司的原辅材料品种繁多,供应商的数目众多,因此需要对供应商进行分类管理。可根据原辅材料的特点、供应商的能力和供应市场的情况,将供应商基本划分为战略型供应商、杠杆型供应商、普通供应商、大量型供应商。
2.3.3 建全供应商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NTC公司的具体情况,可以建立一个系统、科学的战略合作伙伴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包括质量、价格、交付能力、服务水平、财务状况、人力资源状况、设备状况、创新能力、宏观环境因素、企业信誉、战略兼容性、文化兼容性和信息平台兼容性等指标,并对各项指标进行量化考评。
供应商绩效评价是供应商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NTC公司如果能按照上面的评价指标,通过建立完善的供应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实现对现有供应商的动态评价,还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和激励机制对现有供应商进行管理和控制,以便与之更好地进行战略合作,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从而达双赢的目的。
3 结语
本文针对NTC公司目前采购管理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供应链管理和采购管理等相关理论知识,对NTC公司的采购管理的经营现状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对NTC公司存在的组织结构不合理、没有进行战略采购分类和供应商管理存在缺陷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识别和探讨,提出了优化采购管理的一些建议和方案。希望本文能对NTC公司采购管理的优化能有所借鉴和帮助,也希望本论文能对行业内的相关企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但是由于本文作者本身水平和时间有限,资料收集不够完善,研究还不成熟,对某些分析还不够深入,有待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参考文献】
[1]朱凡,罗晓光,基于分类管理的供应商选择评价程序模型,科技与管理:2005(3):48-50
[2]罗伯特·蒙茨卡,罗伯特·特伦特,罗伯特·汉德菲尔德,采购与供应链管理,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篇5
课程体系建设是社会需求与高校教育实际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纽带。根据高校教育培养目标,应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设置和调整专业。本文在介绍我国项目管理本科专业发展现状和当前高校在课程体系差异性的基础上,结合北京城市学院工商管理专业(项目管理方向)的设置与调整,阐述学校如何根据市场需求以及自身的资源情况,确立专业方向特色,进行专业方向课程体系设置,构建“4个平台+4个模块”的项目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
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培养;项目管理;课程体系建设
一、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制度的深入改革,项目管理受到普遍关注,学术研究和实际应用逐步发展。从管理技术、工具和方法的角度来讲,项目管理已经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项目管理人才供不应求,被《时代》杂志评为二十一世纪最具前景的“黄金职业”。应用型项目管理人才实乃当今社会的一大需求热点。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每年都有大批项目启动,项目涉及领域广泛,涵盖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国防等。而目前我国从事项目管理的人员,多数是凭感觉和悟性在摸索一些项目管理的有效方法,真正拥有项目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的人才只占极少数。因此,项目管理人才奇缺。目前北京城市学院经济管理学部的工商管理专业项目管理方向正是适应这种需求而设立的。课程体系建设是专业教育深入教学环节的核心,因此,有必要建立项目管理课程统一的课程体系。况且,在市场经济日益深化的条件下,课程体系建设也需要具有主动的市场适应性与灵活性,这些都为课程体系建设带来巨大的挑战[1]。基于应用型项目管理人才培养的视角,探索项目管理课程体系建设,尝试构建应用型项目管理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以及现实意义。
二、应用型本科项目管理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的理论基础
课程体系建设需要按照国家对高等院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要求,结合高校自身特点和项目管理专业的实际以及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情况,进行课程体系建设工作[2]。
(一)课程性质
项目管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集成了项目全生命周期中的管理理论、方法和规律,涵盖了法律法规、管理科学、技术经济等很多学科的理论知识。项目管理研究目的是使项目在进度、质量、成本等“铁三角约束”下取得最佳功效。项目管理是应用型和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在加强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强化实际应用。[3]
(二)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课程体系设计和课程安排的最终依据。基于培养应用型项目管理人才的眼光探索课程体系建设,结合实际应用项目,着重培养学生的项目管理意识、兴趣与能力,与国家要求的项目管理人才执业资格相对接,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4],这是培养目标确立的基准点。北京城市学院秉承开放式的教学理念,在引进国际优质教学资源的基础上,传递最先进的国际化项目管理理念和方法,专业培养中突出案例教学联系社会实践,注重学术性与职业性的紧密结合。北京城市学院工商管理专业项目管理方向培养学生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基础,在熟悉现代项目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前提下,理解项目管理的“九五至尊”,即九大知识领域、五大过程组,掌握项目管理的要点及关键,能够平衡进度、成本、质量的“铁三角约束”,培养学生在现有的有限资源的条件下,创造价值最大化的意识和能力,掌握项目管理实践的硬技能———如WBS、RBS等,熟练运用策划、评估、实施、运行、收尾等全生命周期项目管理工作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够进行项目可行性分析、风险识别与应对,能够进行项目变更和快速调整,提升项目管理的综合驾驭能力,能够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政府机关和社会团体等从事项目管理的应用型、复合型中高级项目管理人才。
(三)我国项目管理本科专业发展现状
近十几年来,我国项目管理专业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然而项目管理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却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尤其是我国项目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起步比较晚。中央财经大学在2004年首次进行了项目管理本科培养试点建设,开始设立项目管理本科专业,进行项目管理本科招生,这是我国高等院校首次在本科阶段开设“项目管理”本科专业。截止2015年共有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辽宁大学、山东财经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内蒙古财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7所高校设立项目管理本科专业。然而他们基于学校特色,出于对项目管理本科专业学生的不同培养方向,将项目管理专业归属于不同的二级学院。其中中央财经大学、山东财经大学和山西财经大学设立在管理科学和工程学院,上海财经大学设立在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辽宁大学设立在经济学院,内蒙古财经大学设立在会计学院,云南财经大学设立在国际工商学院。从这些院校所开设的课程来看,都是侧重于项目管理的九大知识领域,即整合管理、范围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风险管理以及采购管理。国内除了以上开设项目管理专业的7所院校,还有其他土建类、电子信息类、财经类、管理学类相近学科门类的14所院校,包括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HND项目、北京华夏管理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福建师范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贵州师范大学、湖北经济学院、上海大学ACCA国际项目、山东农业大学、苏州科技学院天平学院、天水师范学院、武汉工商学院、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等。[5]
(四)项目管理课程体系建设探索
项目管理培养涉及项目管理领域的,能进行项目决策,有效组织、管理和实施项目实践全过程的复合型中高级管理人才。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应体现“模块化”的项目管理学科知识体系和行业的最新理念,即以项目实践为主线,采用“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首先,平台中的课程是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共同知识,涵盖公共基础、专业基础等方面的知识,反映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和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另外,模块是由多个相互独立的专业模块课程组成的,按照项目的生产服务过程和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知识模块来设置课程,课程内容囊括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案例精讲、双向互动教学等,体现人才培养的多元化需求。鉴于此,“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实质上是分别针对学生的共性和个性要求而设计的一种能够较好地满足项目管理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结构。
三、应用型本科项目管理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
(一)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项目管理是一个完善的学科体系,广泛应用了众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方法体系。项目管理的研究对象是项目,而项目是一次性的、不重复的,有各自专有的过程和结果,并且是未知的、不确定的。因此,项目管理课程体系建设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在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向从事项目实践的应用方向拓展。结合行业及专业特征,进行项目管理课程体系的建设。[6]
(二)构建“四个平台+四个模块”的课程体系
按照项目管理知识手册———PMBOK的导向,考虑涵盖整合管理、范围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风险管理以及采购管理的九大知识体系,按照应用型本科项目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构建由“四个平台+四个模块”构成的应用型项目管理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第一平台为公共基础模块,主要包括通识教育模块、学科基础模块、公共选修模块等三大模块。一是通识教育模块,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体育课、外语课等;二是学科基础模块,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信息检索及应用、形式与政策等;三是公共选修模块,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课、文化素质教育课、就业模拟实践课等类似的成长发展辅导课程,以及社会调查与实践类似的公共能力培训课程等。第二个平台为学科专业模块,主要包括专业基础模块、跨学科选修模块、专业拓展模块等三大模块。一是专业基础模块,包括高等数学、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等;二是跨学科选修模块,包括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管理运筹学等;三是专业拓展模块,包括电子商务、沟通与谈判、商务应用写作等。第三个平台为专业综合模块,主要包括专业必选模块、课程实践模块、专业实践模块等三大模块。一是专业必修模块,包括项目管理导论、项目计划与控制、项目进度管理、项目质量管理、项目成本管理、项目融资与风险管理等;二是课程实践模块,包括项目管理案例分析等类似的课程;三是专业实践模块,包括专业导论、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与综合训练等。第四个平台为课外活动模块,主要包括课外科技活动模块、校园文化活动模块、社会实践活动模块等三个模块。
四、结语
课程体系的建设成效需要在实践中加以检验并逐步完善,从而形成一套科学可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北京城市学院应结合自身学校特色,从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需求以及信息技术、互联网等高科技快速发展的现实出发,进而发挥已有学科的专业优势,将新开设的项目管理专业方向作为新的专业生长点,主动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还可以使新设的项目管理专业方向和原有方向在师资力量、教学设施设备等资源上实现共享。加强应用型本科项目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提高项目管理专业教学质量,从基础做起,从教学和学生的需要做起。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作者:常金明 霍晓荣 崔燕 单位:北京城市学院
参考文献:
[1]郭燕聂.本科专业建设的项目管理模式研究与探索-以广西大学为例[D].广西大学,2010(6):1.
[2]段春莉.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建设实证研究———项目管理专业设置与建设的思路与实施[J].高校教育研究,2008(7):156.
[3]郭庆军,刘慧萍.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07(3):85-87.
[4]贾晶.“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下应用型本科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以项目管理知识体系(PMBOK)为导向[J].当代经济,2014(11):97-99.
篇6
关键词 有效方式 效能监察 管理流程
近年来,鞍钢积极探索效能监察工作融入管理、进入流程的方式方法,创新工作理念,利用项目管理理论完善制度、流程,采用“八个结合”、“三个层次”开展选题立项;引入风险分析,使用符合性测试法、实质性测试法、穿行性测试法“三个测试法”使所有的监控点都受到监控;在整改阶段使用项目评估方法,配合各专业部门研究对重大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而引导思想,完善制度,规范行为,推进管理创新,提高效率和效益及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创新工作理念
将效能监察工作作为企业管理工作中一项能够体现标本兼治的工作。效能监察工作从过去以侧重具体项目的监察向侧重于一个管理体系、系统的全面审视和全方位“诊断”发展,针对管理的本质和要义开展效能监察工作,拓展效能监察内涵,既检查了管理漏洞这个“标”,又提出建议强化管理工作的“本”。
通过效能监察工作发挥纪检监察、审计、子公司监事会协同合作、能力互补的监督机制作用,实现监督工作融入管理工作的PDCA循环。通过效能监察对单位存在的管理漏洞提出监察建议,督促各单位形成计划进行整改,由审计部和子公司监事会在各自的检查中对其整改情况进行再检查,将检查情况反馈给效能监察部门和相关职能部门及领导,对不认真整改的单位进行问责考核。在检查中发现的案件线索转交纪检监察室立案处理,实现闭环控制。
以效能监察工作推进企业改革创新。将效能监察工作作为发现问题、堵塞漏洞、完善制度的有效手段,达到发现一个问题、堵塞一些漏洞、创新一项管理、规范一类工作的目的。
二、运用项目管理理论知识开展效能监察工作
就某个效能监察工作开展来说,适合使用项目管理理论和工具指导工作,为此,我们在效能监察项目实施中引入项目管理思想,使用项目管理工具,使效能监察工作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我们将效能监察项目按照项目管理的思想分为立项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收尾阶段。
(一)科学选题立项
在效能监察工作实践中,鞍钢已经完成了从凭经验立项向科学规范选题立项的转变,以从管理要效益,从控制要效率的思路,主动科学地选题立项。
1、“八个结合”选题。将立项方式拓展为“八个结合”,即:与党政领导关注的重点结合;与企业生产经营的关键问题相结合;与企业管理的难点问题相结合;与查办案件相结合;与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相结合;与整改措施落实相结合;与职工关心的热点问题相结合;与企业长远发展战略相结合。着力解决全公司生产经营管理上存在的共性问题。
2、“三个层次”立项。在选题立项上从集团公司级项目、集团公司委托级项目、基层厂矿纪委开展的自选项目“三个层次”来操作。用统一部署开展的集团公司级项目解决普遍性问题,用集团公司委托级项目解决针对性问题,用基层单位组织开展的自选项目解决特殊性问题。做到点面结合、统分结合、子系统和大系统结合,构成效能监察立体工作体系。
3、组成项目审定组对项目进行审核。邀请涉及领域的专业人员组成效能监察项目审定组,对效能监察项目的科学性、可行性、效益性进行评估,同时研究该项目更有效地融入管理、进入流程的关键点和关键环节,分析可能遇到的问题并提出操作建议。
(二)充分准备项目
成立项目小组,对项目进行评估、审核、调查、研究。按照项目管理的思路编制工作分解结构(WBS)、工作责任分配表、甘特图和风险分析。
1、在项目确定后,按照项目式组织形式组成项目小组,协调各专业、各部门相关人员进入项目小组,进行项目策划,开展调查研究、收集数据以及进行可行性研究。成立专门的项目小组后,由于目标明确及统一指挥,对效能监察工作的控制大大增强,还成为培养懂监督、懂管理、懂业务全面型人才的基地。
2、编制工作分解结构(WBS)、工作责任分配表。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将效能监察项目分解成易于管理、实施的几个程序,以便确保找出完成项目工作范围所需的所有工作要素,作为组织项目实施的工作依据。
3、编制总体项目甘特图。根据实际情况和检查范围编制甘特图,并标注里程碑事件,以便能够对工作进展情况进行有效控制。
4、编制项目风险分析。主要进行风险识别、风险定性分析、风险定量分析、风险应对计划编制。
(三)以管理流程为核心组织实施
在项目实施阶段,以集团公司核心管理制度和专业管理制度规定的管理流程为目标,按照项目进度管理的要求,对各管理流程引入风险分析,使所有的监察对象都受到监察,使所有的监控点都受到监控。
1、坚持“边检查边宣传、边检查边总结、边检查边沟通、边检查边整改”的工作原则,做到了立项有课题、工作有计划、监察有记录、事后有总结、落实有跟踪、结果有实效、责任有追究。达到发现一个问题、堵塞一些漏洞、创新一项管理、规范一类工作的目的,不断强化制度执行,促进企业管理工作的持续创新。
2、采用科学的测试法,发现制度、流程和执行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检查过程中,使用“三测试法”。即:利用符合性测试法,拓宽信息、数据来源,保证受检信息的真实可靠;利用实质性测试法,去伪存真,研究受检信息所反映的问题实质;利用穿行性测试法,亲身经历管理流程,身临其境地感受管理流程的问题和不足。在检查中发现的制度缺失、承接不利等情况,立即建议受检单位建立制度;发现制度执行不力的,在建议整改的同时查找责任人进行相应的处理;发现管理流程上存在问题的,与受检单位共同研究制定管理创新方案。
3、在效能监察结束后撰写监察报告。除了报集团公司领导外,还在涉及范围广,检查时间长的效能监察中分阶段撰写阶段报告,提出管理建议,上报集团公司领导,并根据领导的指示对下一阶段工作开展做出完善。
4、将检查中发现管理方面值得学习、借鉴的经验和做法提炼整理下发纪检监察简报,给各单位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完善各项管理工作。
我们把效能监察改为对管理工作全流程监察,创新了方法,提高了效率,将效能监察工作由“点”连结成“线”进而扩展成“面”,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全过程,从而更深、更全面地发现问题,有效地融入了管理,进入了流程。
(四)将问题整改与企业管理紧密结合
在项目收尾阶段,我们解决问题的同时,紧紧围绕管理二字做文章,把产生漏洞的原因搞清楚,分析存在问题,并采取措施完善管理流程,堵塞管理漏洞。
1、在发现单一性问题的同时就对问题进行剖析和初步处理,帮助受检单位实施管理创新和加强制度执行,由受检单位组织整改,并反馈整改结果。会同子公司监事会、基层纪委等部门对整改情况进行长期跟踪,防止各单位出现“避风式”现象或重复出现类似问题。
篇7
【关键词】教育 物流 人才培养 差异
一、简述中外物流教育的现状
(一)国外物流教育现状
物流在发达国家起步早,物流管理课程多涵盖在本科及研究生课程中。物流本科课程以物流,供应链为基础展开,培养对象是企业的管理人才,着重学习:采购,生产,分销,整合,及供应链中的管理及策略;研究生课程精于供应链及物流中分析管理技术和方法,课程涵括:物流运输,仓储、库存软件设计,统计学,运筹学,仿真学等之间的交叉科学,从而更好适应现代化物流企业管理的技术;高职学院也设有物流相关课程,但所受教育对象是针对物流实际操作的指定岗位设计的,更好体现高职院校学生的技术特点,例如:铁路中的货物运输调度,仓储中的存货记录,叉车驾驶等。
(二)中国物流教育现状
我国高校本科物流专业的课程设置倾向工科,大多数课程属于管理类,例如管理学,组织行为学,企业管理,管理决策模型,人力资源管理,运筹学,采购、营销管理及一些政治类学科。研究生课程方向偏向物流工程,例如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系统优化、信息化,物流经济,物流设备等。我国在本科和研究生方面的物流课程设置与国外相差无几,但在高职院校的物流教育方面不及国外来得精细。以下就中外物流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对比,特别就职业院校的物流专业设置模式进行探讨。
二、中外物流人才培养方案的比较
(一)国外物流人才培养方案
国外高等教育把物流专业划分细致,建立灵活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体系划分为:基础课程+专业方向模块+ 修课,并且高职、本科、研究生等物流专业各有各的特色,给社会输送了适合从事各个阶层的物流工作。这里就中外高职院校的物流课程设置经行对比学习。澳洲新南威尔士
这所职业院校根据学生自身情况,设置简单的基础课程(怎样与人合作,建立安全的工作环境,运输物流工作当中的准则 )+ 实际操作模块,也是核心课程(货物入库,库存的补给,货物出库等) + 相关课程的选修(办公设备使用,驾驶商业用车,熟悉道路规划等),很好地为学生架起一座通向以后工作的桥梁。并且,学生在校所学的专业课程,即核心课程,是按物流相关职业资格认证书设计的,因此,很多学生只要顺利毕业就同时获得了相关的职业资格认可,可以直接上岗工作,免除了不必要的培训时间。企业也中意持有职业资格认证的物流人才。
(二)我国物流人才培养方案
我国物流职业教育特色及专业性不突出。培养毕业的物流人才在工作岗位上不能熟练操作相关物流活动。根据调查显示,我国大多职业院校由于教育经费有限,物流相关的实训设备配备不足,即便有相关设备,也是“面子工程”为了避免高额的维修保养费用,使用率不高。因此,在物流课程设置时跟本科一致,偏重管理理论,极少进行操作实训。导致学生素质远不及本科生的职业院校学生 “高不成,低不就”。但物流又是特别重视实训实践的专业,这样的课程设计导致学生就业率不高,专业特色不明显。另一方面,由于课程设置不当,在学生参与相关物流职业资格认证的考试时,很多关于实际操作,实践性强的题没接触过,直接导致考试失败。这里是某高职院校物流管理课程内容,见表2:
相比澳洲新南威尔士的职业院校,我国这家职业院校的核心课程繁多,给基础较低的专科生产生很大的压力,并且课程涉及范围广而不精,没有针对特定岗位经行培育人才。毕业出来的学生对专业课的认识仅停留在理论上,实际操作一窍不通。
三、建议
(一)建立校内物流模拟实训室,避免理论与实践脱节
大多院校开设物流专业时间短,资金有限,教学设备不完善,没有物流实训室,所授知识停留在理论教学的层面上。培养的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不够强,专业特色不突出。步入工作岗位后,需重新学习实际操作。企业更希望接受持有物流职业资格认证的操作型物流人才。物流教育的实践性很强,一个没有任何操作经验的物流专业学生在工作中只能起到副作用。建议学校设立模拟的仓储中心,物流部门,模拟货运口岸,物流软件实训室。另一方面,学校可以自动与各企业进行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采取“定岗”式培养,将理论转化为实践,使学生成为具有现代物流操作能力的物流人才。
(二)提高物流教师的素质能力
物流教育开展晚,师资力量不足,很多物流老师都是半路出家,大部分从经济管理,工程学,运输学,甚至其他专业转变过来,因而功底欠缺。有些只经过一些短期的培训班,熟悉一些物流课程,或有阅读过物流的相关书籍,没有扎实的系统专业知识。有些具有海外留学工作经验的老师,虽然功底扎实,但国外物流系统和我国毕竟有差异,不能完全符合我国国情的人才培养需要。建议学校可通过聘用在企业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专业物流人士来校授课,或请资深的物流经理为客座教授。
(三)学习国外先进的物流教育模式
国外物流发展早,有成熟的理论和发展模式,我国物流教育既要吸收国外优势,又要发展自身特点。在我国本科院校开设物流专业的系部一般可分为:商学院、交通学院、工程学院。各个院系设置课程时应考虑学校实际师资,设备情况,培养专业性强的物流人才,不要广而不精。 例如商学院可侧重于物流及供应链管理类课程:如采购管理,质量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或规划类课程:如仓储及库存的优化等;交通学院可注重运输,配送路线的规划课程;工程学院则应重点放在物流设备机械及自动化方向等。 当然,这样设置物流专业可能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面较窄,综合能力较差。当然,每个学校都全面开展物流各个环节的研究和教学是不现实的,因为不可能每个学校都具有这样的科研和教学实力,而且学生也不可能通过三四年的专业学习就可以全面掌 握物流领域的所有知识。大学教育主要是教授学生基础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样才能在工作岗位中结合实际问题不断学习、深造,培 养综合能力。建议我国物流教育业可采用国外的教育体系。采用“基础课”+“模块”(核心课)。除了基础公共课外,在专业教育中细化针对岗位设计的模块,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选择,选修课程也可选择公共选修或跨学科选修课,工程及经济管理类的交叉课程。
随着我国对物流行业重视度的提高,物流教育模式一定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物流是一门结合管理科学和工程技术学的综合性学科,企业需要不同层次的物流人才,理想化的物流人才是即熟练基层的操作技术,又懂高层的物流供应链管理理论,同时还能从事运用物流的相关信息技术软件。物流教育任重而道远,要培养更多的物理人才还需多方面的理论教育和实践综合。
【参考文献】
[1]丁俊发. 关于启动中国物流人才教育工程的几点思考[J].物流技术,2002(9).
[2]王德容. 未来20年中国物流发展战略研究[J]. 物流世界,2004(1).
[3]潘文军. 国外物流教育与我国物流人才培养[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5(14).
[4]王靖. 我国高校物流人才培养现状及分析与对策[J].中国水运,2006(10).
篇8
关键词:公路工程;项目招标;成本控制;控制方法
中图分类号:F045.3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变化和发展,我国经济市场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我国公路工程建设事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压力。如果在招标阶段没有很好地控制工程招标成本,那么,就会使得公路工程建设投入成本不断增加,即使能顺利中标,但是也未必能获取理想的经济效益。所以,公路工程招标阶段要严格控制投入成本,在确保顺利中标的同时,还要为单位争取更多的经济效益。
一、公路工程项目招标成本控制的重要性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重要性
公路工程项目招标阶段的成本控制主要目的是要为单位争取到更多地经济效益,让单位能顺利中标的同时,能以最低的价钱争取到建设施工的机会。所以,公路工程项目招标成本控制直接关系着单位自身利益,并且有效的控制招标成本还能提升单位的综合竞争实力,为单位创造无形的价值。不仅如此,公路工程成本控制能减少工程中不必要的浪费情况,在招标前工作人员必须要对自己的固定资产进行计算,然后制定招标方案,只有确保招标计算的可靠性,才能确保招标方案的科学合理性和可行性。在公路工程招标成本控制中,有很多方面的因素都会影响,如市场环境、队伍专业水平等,因此,要全面控制这些方面的因素,才能确保公路工程项目招标成本得到有效的控制。
(二)影响因素
市场环境对招标成本的影响十分重要,公路工程项目建设主要花费都在施工材料方面,材料采购成本直接影响着整体工程项目的总投入金额。但是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环境还比较复杂,很多方面还没有有效的监管,市场中一些提供商为了追求自身经济效益,将一些假冒伪劣产品引入到市场中。并且随便哄抬物价,使得招标时预算成本过高。同时,招标设计工作人员对市场情况掌握程度还不够,在很多方面没有深入调查,仅凭市场的表象进行设计,导致初步招标预算成本就高出市场成本,导致工程成本过高。
二、公路工程项目招标阶段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公路工程项目招标阶段成本控制十分重要,但是目前很多施工单位在工程招标阶段的成本控制意识还不够高,尤其是自身的综合业务水平,对于相关的招标管理理论和法律常识掌握程度还不够。招标设计队伍工作人员自身综合水平不够高,必然会影响招标阶段成本控制工作的质量和控制效果,使得招标造价时对相关信息判断不够准确,使得工程招标成本过高。不仅如此,单位的招标成本控制体制也不够完善,没有在内部形成和制定一套统一的定额价格和模板,工作中不够重视限额设计工作。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最终导致公路工程招标阶段的成本过高,造成单位经济效益的流失,因此,针对这些问题,工作人员必须要尽快找出应对方法,将这些问题一一解决,全面控制招标阶段工程成本。
三、公路工程项目招标阶段成本控制方法
针对上述公路工程项目招标成本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单位领导和招标设计工作人员必须要正确认识问题,并且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方法解决这些问题,下面提供一些建议,希望能帮助相关单位提升招标成本控制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一)严格编制公路工程造价管理理论和法律依据
工程造价管理理论和法律依据是控制公路工程招标阶段成本的前提和基础,目前在这些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虽然我国制定了很多工程招标阶段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由于我国施工企业的法律意识还不够。所以,公路工程招标设计阶段工作人员要增强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法律专业水平,不断学习和掌握规范的招标知识,为单位制定统一的定额格式或木板贡献自己的理想,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想法,不断完善单位的定额格式,提升决策的科学水平。
(二)统一单位定额格式和模板
统一单位定额格式和模板,主要是指单位施工要根据自身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编制完成施工所需要的劳动力资源以及施工所需要的施工材料和基本施工设备等方面的初步投资预算方案。这主要是针对目前很多单位在设计招标方案时,采取的定位格式或模板不统一,导致方案一和方案二在总造价上存在很大差异,最后会影响招标决策水平。施工单位要根据自身的经济情况以及队伍管理水平和工作经验,制定单位内部统一的定额格式和模板,为招标设计工程人员提供规范化的预算标准。并且统一的定额格式能为工程项目的优质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进而能有效提升招标阶段方案设计的科学化水平,控制工程招标成本。
(三)设施限额设计
限额设计就是要根据相关规定批准的设计任务书以及投资估算控制开展设计工作,在招标设计阶段要依据这些标准初步设计概算控制施工图设计。额定设计要按照投资或造价的限额,以满足施工技术要求为标准,以最低的工程招标成本中标工程项目。限额设计是招标成本控制阶段的重要环节和方面,在招标设计报价时,必须要进行限额设计,有效控制设计规模、设计标准以及设计深度和工程投资资金等方面。限额设计是工程招标阶段成本控制的重要手段,要全面控制工程招标阶段成本,工作人员必须在了解市场定额的前提下,开展招标报价工作。
(四)做好市场调查工作
随着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公路工程项目建设行业的市场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尤其是材料采购管理方面,市场上的材料提供商有很多,他们都希望能为公路工程项目提供建设材料。因此,为了争取到机会便以减低物价或引进一些劣质的材料以高价出售。面对这种情况,公路工程招标设计工作人员要深入到市场中,了解每一种材料的定额市场价格,并且收集和整理这些价格,然后做一份系统的价格变化调样表,结合历年的市场材料变化价格,分析近年来的市场定额价格变化规律和标准,掌握市场定额价格的变化情况后再制定招标方案。市场调查能为工作人员提供详细和可靠的数据信息,为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全面提升整个招标方案的科学化水平,控制工程招标阶段的成本。
结束语
综上所述,公路工程项目招标阶段成本控制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招标阶段有效控制工程成本能从预算方面控制工程成本,招标阶段工程成本控制是整个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方面,只有认真做好招标阶段成本控制,才能全面控制公路工程项目的整体造价成本。因此,在招标阶段要有效控制工程成本必须要考虑市场情况,根据施工价格形成机制的特点和规律,做好成本计算和控制工作,提升自身的竞争实力,在确保公路工程中标的情况下,还能为单位争取到更多地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张维.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公路工程成本估算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 ,2011
[2]孙斌.公路工程项目招投标成本价控制方法分析[J].中华民居,2013(24)
[3]张静,崔晓鸽,李庚全.公路工程招投标中控制成本价格的方法浅析[J].新农村(黑龙江),2010(09)
[4]罗丽华.公路工程项目投标策略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项目管理 ,2008
篇9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项目化管理;生产性实训
当前,高职教育推进校内生产性实训已成为内涵式发展的要素之一,其基于项目化管理模式在生产性实训中的运用成为高职院校探索与实践的热点问题。通过生产性实训项目管理的可行性论证、规范性审批,在设备购置、生产性实训运行以及项目验收评估的过程中,引入项目化管理理念,强调项目目标实现、过程动态管理、项目完成效果系统性评价,以促进效益目标高效能的实现。本文旨在针对校内生产性实训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引入项目化管理模式,找到其过程管理中新的着力点、切入点和结合点。
一、项目化管理理论体系的内涵分析
项目化管理模式最早在上世纪中期提出来的管理理论,在西方国家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新的专业和学科,其理论和技术在引入我国后在多个领域得到运用并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作为一种管理理念,项目管理由于其关注目标、基于团队、柔性应对、以人为本等特点越来越受到管理者的重视,其应用范围在多个领域越来越广泛,从传统的“工程项目”管理扩展到各行各业广泛的“一次性任务”管理,形成了项目化管理模式的思想体系。
项目化管理是以系统论为指导,将需要解决的问题转化成项目,按项目进行过程管理,同时,运用项目管理的技术和方法加以解决,实现项目概念阶段、规划阶段、实施阶段和收尾阶段全过程的综合动态管理。理论上讲,项目化管理的理论体系的构成要素包括项目范围管理、时间管理、风险管理、质量管理、费用管理、沟通管理、采购管理、人员管理和项目整体管理等“九大知识领域”和项目启动过程、项目计划过程、项目执行过程、项目监控过程和项目收尾过程等“五个过程”,其体系涉及专业的管理问题和过程的管理问题。其基本结构框架是以项目为目标的系统管理方法,通过项目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协作,把各种优势资源应用于项目过程,进行高效的规划、组织指导和过程控制,以实现项目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和目标的系统协调和综合优化,并最终实现项目高效的目标。
项目化管理不同于一般技术管理,其中每个项目都被作为体系中一项具体的任务来实施,注重综合管理和过程管理。一是为使项目过程组织达到协调与沟通,应建立针对项目目标任务的决策机制,使其不受落后管理制度的影响和约束,并根据必要性原则,组成由不同专业、不同经历、不同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管理实施。二是项目管理把项目看作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将系统分解成许多任务单元,由责任者分别按标准完成目标,然后综合成最终的成果,同时,强调个体对整体的重要性,促使管理者认真对待每个阶段和具体过程。
二、生产性实训项目化管理体系框架
(一)高职生产性实训的界定
准确把握校内生产性实训内涵的关键是如何理解所谓的“生产性”。“生产性”的标准应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实训活动,有产品生产的“出现”,二是通过生产“产品”,实训中心可以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以此来保障设备增设以及维护运转所需的费用。当然,这种标准相对较高,高职院校在现实运作中还可以有自己不同的特点形式:
1.建设的多元性。生产性实训的建设必须强调多元性,要有行业企业的深度参与,在引进企业的设备资源或人才资源后进行共建共享,实现建设主体多元化。
2.实训的生产性。生产性实训必须引入企业真实的工作情境、文化氛围和管理模式,按照生产的工作流程来布置,使其具备“生产性”基本的硬设施和软内涵。同时实训的过程与生产过程管理一致,实训中心具备产品生产的功能,也具备为学生提供家训的功能。
3.功能的多样性。生产性实训除了学生实训和具有生产“产品”的功能外,还应有社会培训和技能鉴定的功能,成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能鉴定中心;也可以承担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成为区域内新产品、新技术研发中心。
4.过程的真实性。生产性实训过程必须强调真实性,体现“学做合一”,学生在真实环境中,实际操作,现场训练,真正做到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实现教学做的一体化。
(二)生产性实训项目化管理流程
项目化管理是一种逻辑性很强的流程化管理活动。生产性实训项目化管理就是将项目化管理的思想引入到高职生产性实训中,基于项目化管理和开发来加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内涵建设,形成硬件设施建设、软件标准建设在内的实训任务,实现校内实训的动态化和项目化管理。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项目化管理基本路线:实践教学管理部门申报通知和项目指南项目负责人申请校院两级评审小组评审实践教学管理部门立项项目实践教学管理部门和项目负责人签订合同项目负责人及项目组组织实施评审小组进行考核评估。
1.严格实训项目的立项审批,形成可行性、操作性,体现先进性的项目建设方案,并由骨干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论证确立项目。立项应与高职教育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提升的培养目标相一致,整体上与学校整体发展规划相一致。项目申报指南应包括实验实训室开放项目和综合性、生产性实训项目开发;实训技术开发;实训中心管理项目(在校企合作、低值易耗及耐用品、大型仪器设备、仪器设备维修保养等方面管理模式、管理机制的探索和实施)。申报项目的负责人原则上为实践教学教辅人员,参加者应以实践教学教辅人员为主。立项书一般包括项目依据、建设目标、建设方案、经费预算和仪器设备购置表、项目负责人及主要参加的人员分工等方面内容。立项工作采取项目负责人申报,学院和学校两级审核,校领导批准。学校应根据培养目标对生产性实训的标准要求和实训总体规划,对项目的可行性、操作性、建设目标、预期效益等进行专门审批。
2.强化项目的过程管理,包括任务进展过程、资金使用情况以及实施过程监控等方面。项目任务的完成过程就是生产性实训提升的过程,不等同于简单的“任务驱动”,实践教师应学会运用项目管理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学会时间、成本、质量管理,学会沟通、分工协作,学会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训技能。
3.强化项目的绩效考核,可以从实践与理论的整合度、教师的参与度以及教师执行项目的结果来衡量项目化管理实训的质量,包括设备条件、实训制度、操作规程、职场文化等,实现与教师绩效考核的直接挂钩。项目验收内容以申报书承诺的建设内容和验收成果清单为准,包括实训项目开发方面;职场氛围建设方面;实训教学、开放实训中心、对外服务等组织与运行方面;规章制度建设方面。验收将从“量”和“质”两个方面对项目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评估,例如“量”方面承诺的任务是否全部完成;“质”方完成的建设任务是否符合生产性实训标准。
三、生产性实训项目化管理的基础性工作
(一)项目化管理配套机制化
应成立专门的项目化管理工作小组,将实训的任务目标按先后流程分解成项目,并根据项目指定专人负责,同时协调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合作。制订并逐渐完善项目化管理相关的制度,制订完善“项目化管理办法”、“项目经费管理实施细则”等一系列相关规章制度,让项目申报、评审、资助、评估更加规范和具有可操作性。要在项目组与项目组之间、项目组内部建立一种激励机制,以此来激励项目组和各小组成员,以保证项目参与者能以高效率完成项目任务,进而保证生产性实训的质量。
(二)实训任务项目化
在生产性实训中,不是每项工作都可以转化为项目的形式来进行管理,而是应科学的专业分析,对于那些变化的,具有创新性目标而同时又受到时间、预算和资源条件约束的一次性工作特点的工作任务,可以转化为项目进行管理,其中涉及到复杂活动项目化、协调工作项目化、可解任务工作项目化、确定活动项目化等等。
(三)实训管理教师能力专业化
职业技术教育已不再单纯针对职业岗位,而是扩展到增强劳动者对岗位变化的适应性和跨行业的通用性上来。生产性实训项目化管理对管理教师提出了更高的专业要求,其不仅具有较全面的知识储备,较高的专业技术操作应用能力,而且能够针对不同项目团队在执行项目时所遇的实际问题,对学训学生进行专业性的引导,以保持学生的参与实训的热情和生产性实训项目的质量。
篇10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物流管理;课程设置;上海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0-0305-02
一、上海三所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结构分析
中国物流管理专业教育从2000年国家恢复物流管理专业开始,截至2010年全国开办物流管理专业的本科院校已达284所[1]。上海高校物流管理本科教育自2001年同济大学首次招生开始,至今已有17所高校开设物流管理本科专业(见表1)。
1.华东理工大学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结构。华东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工学为主的综合性大学,物流管理专业的主要特色是培养既懂物流管理又懂工程管理、信息技术,既能从事制造、储存、运输、配送、货运等领域的物流管理工作又能从事信息管理、企业管理、进出口贸易、市场营销等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其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包括公共课程、大类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四大平台,四大平台课程学分分别是39、37、41和33,占总学分150的比例分别是26%、25%、27%和22%。专业课程设置更注重工科背景,开设了一些比较有特色的专业课程,例如房地产经营、博弈论、技术创新等。
2.上海商学院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结构。上海商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以商业连锁配送物流为特色,偏重于管理。培养目标是掌握相关物流法规和现代物流管理理论和方法,熟悉国际物流运作惯例,具备物流现场管理、系统整合规划、物流产品设计等较强实务运作能力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其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包括公共必修课、学校通识科、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和实践教学五大模块,五大模块课程学分分别是58、9、40、24、10和25,占总学分166的比例分别是35%、5%、24%、6%和15%。专业课程设置偏重于商科背景,在专业选修课中又细分为流通理论、商业管理和商业物流三个子模块,开设了诸如连锁经营原理、流通经济学、高级商业数据分析等特色课程。
3.上海金融学院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结构。上海商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以物流金融管理为特色,侧重于物流与金融的融合,培养具有物流金融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从事现代物流企业和商业银行的物流金融业务和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化”专门人才。其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包括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教育和实践教学四大平台,四大平台课程学分分别是72、29、40和26,占总学分167的比例分别是43%、17%、24%和16%。专业课程设置注重金融行业背景,开设了诸如金融学、财政学、投资学、国际金融学、国际结算、物流金融运作管理、物流金融风险管理等体现金融特色的专业课程。开设物流专业课程包括:物流学、运输管理、供应链管理、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成本管理、仓储与配送管理、国际物流、采购管理、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等。
二、上海新建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分析
1.课程体系不完整、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大部分新建本科院校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方案从总体上来说还没有形成令人满意的特色,课程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带有随意性、粗放性和盲目性。没有进行科学、系统的分析,更没有考虑自己的专业特色或者毕业生就业定位,从而导致毕业生的知识结构趋同,无法满足市场对物流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同时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
2.课程体系无特色、缺乏从战略高度审核人才培养目标所需课程体系结构。大部分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具有比较典型的行业背景,因此,其专业课程的设置都表现出较强的院校主观色彩,而缺乏专业发展的共性,专业方向比较分散。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缺乏统一规划,不能从战略高度审核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所需要的课程体系结构,从而导致培养方案制定的过于宽泛,侧重点不突出,特色课程不明显,最终导致培养的学生缺乏特色,无法在就业中占有优势。
3.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缺乏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国外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更多的强调从整个管理角度组织、控制、协调物流与供应链环节,注重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而中国物流管理专业课开设较多的是物流功能类课程,缺乏战略类课程和对整个物流环节的控制与管理,不利于学生科研能力的提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4.实践类课程比重薄弱、缺乏高技能型人才所需的知识结构。目前各新建本科院校在设置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时,理论教学所占比重过大,实践教学内容太少,理论不能很好地与实际相结合,导致毕业学生所掌握的专业技能和知识结构与企业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同时由于中国物流管理专业教育由于起步晚,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形成了以传授学科知识为主的传统型教学模式,最终必然造成毕业生不能适应企业的实际岗位,难以真正的将所学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以应用。
三、优化上海新建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对策建议
1.广泛调研人才市场需求、优化课程体系设计思路。各高校应充分发挥自有的优势,依托各自原有的优势学科,建设有自己院校特色的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结合专业培养目标,设计特色鲜明、满足市场需求的课程体系。在设计课程体系时要做到三个结合:课程体系结构要与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从战略高度审核人才培养目标所需课程体系;通识教育要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建立模块式的专业课程体系;当前课程结构要与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相结合、从毕业生长远职业生涯考虑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2.以特色课程建设为抓手、整合和优化配置教学资源。特色课程建设是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新建本科院校在设置专业课程体系时,要以特色课程建设为抓手,通过整合包括经济与管理的学科资源、校内校外的教学资源、企业和政府的协作资源,将专业知识传授和专业技能培养相互融合,构建适合学生基本实践技能培养与综合素质提高的物流管理课程体系。
3.改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技能、强化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现代大学教育,改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技能,拓宽专业基础和专业口径,是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科技加速发展及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专业的有效途径。因此,新建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以培养目标为导向,系统科学的对不同学期各种课程的开展做恰当的安排,课程的设置应本着基础课为平台、专业课为支柱、选修课为延伸的思路,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循序渐进、统筹兼顾,既要保证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又要为学生的深入学习拓展空间,在强化知识学习的同时提高学生对现实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
4.强化实践教学、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和力度。从所调研的三所高校来看,新建本科院校的实践教学比重还是比较低的,如上海商学院和上海金融学院的实践教学学分比重分别是15%和16%,而华东理工大学作为全国重点大学和“211工程”高校,其实践教学学分比重就高达22%。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在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同时应强化实践教学,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和力度。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物流实践和课程实验新体系。拓展实践性教学环节,组织学生到物流公司、大型仓储基地、货物集配中心等处实习,形成对物流系统各个结点的感性认识;建立一批适合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基地和专业教学设施,包括开放性实验室、网络实验室等。
参考文献:
[1] 张红丽.面向应用的物流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研究[J].物流科技,2011,(8):16-20.
[2] 印玺.财经类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比较与创新策略分析[J].科技资讯,2011,(34):165-166.
[3] 李开.高校物流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3):148-149.
[4] 荆浩,等.普通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探讨[J].物流科技,2010,(1):138-140.
- 上一篇:投资性房地产管理办法
- 下一篇:立春的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