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实施案例范文

时间:2023-07-07 17:33: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劳动教育实施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劳动教育实施案例

篇1

为认真贯彻落实《北京市安全生产教育管理办法》(市人民政府〔1997〕第12号令以下简称《办法》),进一步增强职工的安全生产意识,保障企业的安全生产,现将贯彻落实《办法》的意见通知如下:

一、各地区、各系统要认真贯彻落实《办法》中的各项规定,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培训教育和宣传工作,要指定专人负责,制定计划,明确重点,切实做好组织落实工作。同时要使安全生产教育宣传工作制度化、经常化,并长年坚持下去。

二、各地区、各系统要结合实际情况,全面开展安全生产培训教育工作。各局(总公司)负责所属企业的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企业生产管理机构负责人和有关人员的安全生产培训教育工作;区(县)劳动局和区(县)企业主管部门负责所属企业的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负责人及有关人员的培训工作;企业负责组织实施工段长、班组长、新职工、换岗职工及负伤职工复工前的安全生产教育;特种作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教育依照本市的有关规定执行。

三、各地区、各系统、各单位要按照《办法》的规定制定各类人员的安全培训教育大纲,并对参加安全培训的人员进行严格的考核。今后,各类人员要经安全培训教育考试合格后,方准安排上岗工作。

四、今年安全生产培训教育的重点是企业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各地区、各系统对所属企业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的安全生产培训教育要在年内达到80%。培训教育内容主要有:国家和本市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方针、政策;企业的安全生产责任制;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等内容。培训教材可参考北京市工伤与职业危害预防中心编印的《北京市企业法定代表人安全生产管理培训教材》。培训教育时间要不少于8学时,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延长培训教育时间或两年培训教育时间合并使用。

其它人员的培训时间和内容应严格执行《办法》中的规定。

五、各单位要按照《办法》的规定对经过安全生产培训教育合格的人员进行统一建档登记(登记表附后),局(总公司)、区(县)劳动局负责企业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的建档登记工作,其他人员由所在单位负责建档登记。为规范建档登记工作,便于实施监督检查,各单位要按照登记表所列的内容将培训考核情况输入计算机,并逐步实现计算机建档登记。

六、各地区、各系统要将安全生产培训教育工作列为安全生产的重点工作,进行定期检查、年终考核。今后这项工作也将作为全市安全生产检查和综合考核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对执行《办法》好、按要求完成各项培训教育的单位要给予表扬;对执行《办法》不好、安全生产培训教育不到位的单位,除给予通报批评外,还将依据有关法规规定给予处罚。

七、为全面落实《办法》中规定的各项培训教育工作,我局工伤及职业危害预防中心具体负责企业主管部门安全技术机构负责人的安全培训教育和建档登记的计算机网络管理工作。此外,各区(县)劳动局、各局(总公司)因实际情况对完成今年企业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安全生产培训教育工作确有困难的,也可以与我局预防中心联系,相互沟通情况密切配合,共同搞好安全生产培训教育工作。

联系电话:6301、6393(安管处)

6317、0229(预防中心)

联系人:魏丽萍、刘自杰

                    企业法定代表人安全生产培训教育登记表

--------------------------------------

|  企业名称  |                                                |        |

|-------------------------------|        |

|隶属总公司或区县|                                            |        |

|-------------------------------|        |

|  姓    名  |                  |性别|        |年龄|      |        |

|------|---------|-------------------|

|  现任职务  |                  |任职年限|                            |

|------|---------|----|--------------|

|安全培训日期|                  |培训学时|        |考核成绩|        |

|------------------------------------|

|培  |                                                                  |

|训  |                                                                  |

|内  |                                                                  |

|容  |                                                                  |

|--|---------------------------------|

|培  |                                                                  |

|训  |                                                                  |

|单  |                                                                  |

|位  |                                                                  |

|意  |                                  (签章)      年    月    日    |

|见  |                                                                  |

|--|---------------------------------|

|劳部|                                                                  |

|动门|                                                                  |

|行意|                                  (签章)      年    月    日    |

|政见|                                                                  |

篇2

                      培养劳动习惯,学会体验幸福

                                夏冉冉

一、问题标题  

“幸福是什么”教学微案例

二、问题描述/呈现

现在出现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他们在家从来不劳动,甚至穿衣服,背书包这些小事都是依靠家长,我的这个教学微案例目的就是教会学生主动参加劳动,养成劳动的习惯,结合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幸福是什么》,通过三个牧童在智慧女儿的指引下去寻找什么是幸福的故事,告诉学生什么是幸福,幸福就是参加劳动,尽自己的职责,做对别人有益的事。

三、原因追溯

造成学生缺少劳动的原因有:1、家长溺爱孩子,不舍得孩子劳动,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自小娇生惯养,很多家长对孩子的事情“大包大揽”,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孩子难以体会到劳动的意义;2、现在学生大都是留守儿童,爷爷奶奶管不住孩子,溺爱孩子;3、错误的教学理念,学校和家长方面忽视劳动的作用,只追求学生的成绩。

四、方法/策略选择或者技能应用(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填写,写方法策略或者技能)

1、教师分析课文,理解文中告诉学生相关的道理;

2、教师需要发挥每个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主动举例;

3、教师做好学生关于老董就是幸福相关回答的评价;

五、实施过程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认真地读读课文,并想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课文中所讲的幸福是什么?

(本文讲三个牧童为人们疏通了一口泉眼,砌起一口井,智慧女儿代表人们感谢他们并祝他们幸福,可他们不明白什么是幸福,于是智慧女儿让他们自己去寻找。十年后他们明白什么是幸福。)

师:这三个人明白的幸福是什么?

生:幸福要参加劳动,尽自己的职责,做对别人有益的事

师:假如你是第一个人,在给病人治好病之后,病人们会怎么说?怎么做?

生1:病人痊愈之后,会说谢谢你,给我治好了病,你挽救了我的生命,你就是我的救命恩人。

生2:病人们会说,十分感谢你,我要四处帮你宣传。

生3:如果我是那个医生听了病人们的话,会感到很开心,很幸福,很有满足感

师:病人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病人们会特别高兴,他们身体恢复了健康

师:无论是病人,还是医生他们都会感到很开心,很幸福。

师:作为我们学生,应该做什么才会让自己和别人感到幸福呢?

生:我觉得好好学习,学习成绩提高会给我带来幸福。

生:我认为在班级做好值日,把班级打扫的干干净净,这样我和同学们都会感到幸福。

生:我觉得在家里帮爸妈做好家务,爸妈和我都会感到幸福。

师:同学回答的都特别的好,幸福就是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六、实施成效

1、教会了学生热爱和尊敬劳动者,让他们认识各行各业劳动的社会价值,并从小立志做个光荣的劳动者;

2、培养了孩子的劳动习惯。养成学生劳动光荣、不劳而获可耻的观念和勤劳俭朴的品质。

3、在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劳动教育是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劳动教育强调动脑与动手、实践和体验相结合,在全方位的素质教育中有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从鼓励学生劳动出发,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4、有益于学生自信心的树立,很多学生学习成绩不好,通过鼓励他们劳动,通过劳动,他们有了新的生活体验,感受到了集体的需要,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七、评价与反思

篇3

随着后勤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多年的积极探索,后勤在硬件设施、规章制度以及文化环境建设都得到了一定的效果。

1.1加强后勤物质环境建设高校后勤致力于为学生创建安全、文明、干净、和谐的物质环境。后勤部门在高校“标准化”建设的前提下不断完善基础设施。通过在食堂内安装实时监控系统,从源头上监控原料的采购、清洗、烹饪、售卖各个环节,保障学生拥有健康的饮食环境;在学生公寓硬件建设方面,通过安装门禁和监控系统保证学生人身和物品的安全。在宿舍楼的活动室安装电视机和DVD,创建大学生创业基地,丰富了学生的公寓文化生活;在校园内开辟桃李园、在公寓园区种植花草树木,创造了干净、优美、整齐的学习生活环境。硬件设施的完善为后勤发挥环境育人功能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学生食堂和学生公寓成为大学生学习、娱乐,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重要阵地。

1.2加强后勤学生队伍建设加强后勤学生服务队伍的建设是发挥后勤环境育人的有益探索,通过开展后勤文化活动以及学生队伍成员在同学间宣传,将学生平日看不见的后勤服务工作提升到可以看见并亲自参与的层面上,切实感受后勤工作的艰辛。根据后勤维修、绿化、餐饮、宿舍、保卫的工作类别组建义务维修队、绿化小分队、伙食管理委员会、宿舍管理委员会、学生义务消防队等学生组织。经过量化的考核和筛选,这些学生委员会在信息传递、卫生检查、评比活动、校园美化、日常安保等方面发挥重大的作用,他们是广大同学和后勤服务部门沟通的纽带和桥梁,也在工作的过程中锻炼了协调能力、劳动能力。健全的组织环境较好的实现了后勤和学院师生的良性互动,达到了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目标。

1.3加强后勤文化环境建设打造“文化后勤”是高校后勤改革的趋势,也是发挥后勤环境育人作用的关键。以宿舍文化节、美食节为载体,将与学生联系密切的生活文化优化组合,组成良好的后勤育人的文化环境。在食堂开展“我在后勤的一天”、“学生厨艺精英大赛”等活动让学生自行到市场采购食材、比对价格,穿上工作服到食堂工作间亲自操作,增加对食堂菜价的理解,了解校园周边无证摊点快餐存在的安全隐患,提高饮食安全意识,更让学生体会到后勤、食堂工作的艰辛,养成热爱劳动、珍惜别人劳动成果的良好习惯。在学生公寓开展气排球比赛、手绘报比赛、走廊创意大赛,鼓励学生结合专业特色、发挥专业优势,重点开展宿舍文化内涵建设。创建品牌活动、精品活动,树立后勤文化旗帜是后勤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后勤开展优质服务品牌活动,内容涵盖维修、宿舍管理、医疗、保卫、食堂、员工礼仪多个方面,同时深入各个教学部门开展座谈会、下发问卷让师生提出工作意见和建议;通过邀请专业的礼仪老师讲解工作礼仪,邀请领导、师生参与到岗位练兵等精品活动,让师生体会后勤基层服务人员工作的辛劳,学会互相理解、互相关心、互相爱护。这些文化活动使后勤成为融思想教育、行为指导、生活服务为一体的育人场所,培养了后勤员工、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也大大提高了学生自主参与后勤、培养劳动意识、参与劳动实践的积极性。

1.4加强后勤制度环境建设根据管理的需要,后勤部门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如《学生宿舍管理规定》、《食堂食品卫生管理规定》、《员工培训管理制度》等,这些制度为日常的工作制定了详细的准则和依据,奠定了以制度办事、以制度管理的工作基础。在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引进物业有限公司,与这些物业公司制定《物业服务量化考评细则》,奖惩分明,划拨出专项奖励资金,根据员工的综合表现施行奖励提高后勤物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服务质量;学生公寓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检查制度,将学生在公寓的表现纳入个人综合素质考评体系。这些制度让后勤的工作人员、学生能够增强自律,达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要求。

2后勤环境育人在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中取得的初步成效

2.1后勤文化环境建设营造了良好的德育氛围通过开展活动、将社团引进公寓等形式学生接触后勤工作的机会逐渐增多,“优质服务”品牌活动的推广和宣传使学生能够零距离体验食堂、保洁和维修等工作,以文化建设为载体吸引学生参与后勤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其产生的效果往往大于被动的劳动教育课,营造了良好的德育氛围。

2.2服务队伍凝聚力和协作能力增强在员工队伍建设中注重专业技能的考核,以小组为单位对员工进行管理,奖惩制度分明,促进后勤员工相互督促、相互鼓励,形成良性的队伍发展模式,为学生服务队伍树立良好的榜样。在学生队伍之间召开座谈会、素质拓展等活动,增强后勤学生服务团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提高后勤学生服务队伍的工作效率,培养大学生团结协作意识,学生服务队伍的凝聚力和协作能力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2.3后勤制度环境趋向完善化和科学化高校后勤针对食堂、公寓管理、校园安全等方面制定了详细的规章制度,确保学生生活环境安定和谐。通过调查问卷、草案试行等方式施行某项规章制度,再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作出相应调整确保制度人性化、科学化,使学生充分享受后勤各项制度为生活带来的便利,激发学生感恩之情。

3充分发挥后勤环境育人作用的启示

3.1把实践性教育纳入必修课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古语有云:“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种轻视劳动的观念深深地影响着人们。这促使学校和家庭在对孩子的教育观念上一味地追求文化教育,理论成绩至上,不鼓励甚至不让孩子参与家庭或者学校的实践教育。部分高校已经在后勤劳动教育方面做了一些改革和尝试,但大都只是单纯的进行简单的劳作,没能发挥好劳动课的德育功能。高校应该重新审视后勤实践性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劳动意识的重要性,重视后勤实践性教育的育人功能,将劳动教育课纳入必修课程,把理论考核、实践性教育和大学生在学生公寓的表现纳入个人操行评价系统,把它作为考察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依据。

3.2挖掘后勤德育教育平台,加强教学部门与后勤的良性互动后勤在高校中秉承着为教学、科研、师生服务的宗旨。长期以来教学、科研和后勤的关系是一种“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高校应当改善后勤与教学、科研和师生三者的关系,挖掘德育教育的新平台,将部分全校性的后勤工作任务分派到各个教学部门或者院系,促使师生一起参与后勤服务和建设校园的活动中来。第一,组织毕业班学生种植“毕业树”将班级的格言制作成牌匾置于亲手栽种的树木前,美化环境的同时也表达了对母校的感恩之情,将单纯的劳动提升到德育教育的高度;第二、在学生公寓施行“辅导员进公寓”制度、设立“学生党员宿舍先锋示范岗”、“社团进公寓”,加强后勤部门与各系部之间的良性互动,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发挥环境育人的最大功效。第三、全校学生签订《创建安全文明宿舍》协议书,承诺平时保持宿舍、走廊的干净整洁,毕业离校时将宿舍恢复原貌,文明离校,给学弟学妹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这些都是可以挖掘的且全校学生能共同参与的后勤德育平台,能较好的体现后勤工作的人文关怀,激发学生互相关心、感恩母校、感恩社会的正能量。

3.3培育优质服务队伍,找准后勤环境育人的关键点后勤服务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后勤服务质量的高低,要对后勤基层工作人员开展礼仪培训、入职培训,不定期检查各个岗位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建立奖惩机制,激发员工竞争意识,强化后勤人员服务理念。从心理学角度剖析,无意识的教育是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后勤基层工作者良好的服务表现会在潜移默化中给大学生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这些良好的表现会引起学生内在的需要和感情上的共鸣,从而达到了人文环境育人的目的。后勤社团的成员定期开展后勤宣传活动,发挥学生队伍的舆论力量,让更多的学生自主参与后勤工作、自觉遵守食堂、公寓各项细则,提升自我约束力。

3.4加强后勤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后勤环境育人氛围“文化后勤”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公寓文化和食堂活动为载体的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平台,开展具有后勤特色的德育教育活动。以“优质服务”活动为依托在学生间开展义务维修、宿舍安全知识竞赛、气排球比赛、厨艺大赛;在后勤员工间开展培训、“我能为学生做什么”演讲比赛、岗位技能大赛,营造良好的后勤文化氛围。后勤工作者在长期的实践中也积累了很多财富和经验,高校后勤工作者应积极主动将典型的后勤服务案例整理、汇编成册为以后的后勤改革提供借鉴经验。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创办了《后勤工作简报》内容涵盖了后勤新闻、工作动态、安全保卫、医疗保健等内容,学生参加后勤活动的心得也刊登在报,丰富了简报的内容也激发了学生参与后勤活动积极性,该形式让学生更能够从后勤工作者的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

篇4

和很多新办学校一样,棕北也曾纠结于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两难选择之中。经过反复讨论和论证,棕北最终坚定了走素质教育之路,在“创一流名校、与国际接轨”的发展目标引领下致力于培养“有健康体魄、丰满人格、国际化视野、扎实学习能力和素质全面的棕北学子”,并逐步提炼出“既关注现在,更关注未来”的品牌核心竞争力和“德育首位,做人第一,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理想追求。

素质教育全面实施最大的挑战就是考试怎么办?我们创造性的提出了“低负高效”的教育教学发展策略,通过“限制教学时间和课外作业量”为学生节余出宝贵的自主学习、综合发展的时间,通过“一育三课”(德育增效、课程优化、课堂提质、课题驱动)来培养受高一级学校喜欢并能适应全球竞争的创新型人才和高素质的世界公民。

学生培养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学校的内涵发展,内涵发展的基石是课程建设。我校充分发挥课程建设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功能,寻求学校德育工作创新的生长点和突破口,按照“德育课程化、课程校本化、校本特色化”的思路,在课程设计与实施方面做了初步尝试。

一、德育课程化

德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灵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特别强调要“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棕北的德育内容如何设计?德育形式如何创新?怎样才能让棕北德育更有实效、更有特色、更有魅力?我们一直在思考和实践。

棕北德育要为学生成功幸福的人生奠基,我们尝试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有组织的对学生施加德育影响,于是“德育课程化”思路逐步明晰。因为没有德育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撑,再好的德育理想也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上。

我们将离散的、随机的德育以课程统领,以个人“对自己、对他人、对自然、对集体、对社会、对国家、对世界”的关系为纲,从七个维度(自我观、亲情友情观、环境观、集体观、社会观、国家观、世界观)确定德育课程目标体系,以“学会各种道德关系处理”系统构建德育课程内容体系。

在德育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研究拟定了各年级具体的德育内容,分年级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如七年级侧重

“适应教育”(起跑――成功在脚下),八年级侧重“发展教育”(跨越――信念在心中),九年级侧重“理想教育”(冲刺――胜利在前方)。

我们尝试以“学年度”为周期,按月设计德育主题教育活动,逐步构建德育课程的实施体系。如:2月强化规范巩固标准月、3月文明礼仪评优选先月、4月聚焦课堂高效学习月、5月拓展素质艺术活动月……

二、课程校本化

现行的初中课程分为三级,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我们将《中学德育大纲》中的内容要点(项三十条)分解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中,在“思想品德课和班队课管理,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三方面探索校本化管理策略。

我们将初中13门国家课程按照“德育功能”分为直接进行教育的思想品德课和班队课、德育渗透的学科课程、以活动为载体进行德育渗透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际工作中,学校主要是“分解德育纲要,找准德育要点”,教师主要是挖掘提炼隐形的教育点并让显性的教育点更加亮丽。

学校采取“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的方式对四川省地方课程进行校本化处理,鼓励任课教师对原有教材进行补充、修改、拓展,甚至新编。

比如,在七年级上期《生活・生命与安全》第四单元手工制作中,教材中安排了《陶器制作》教学活动,由于学校没有整套制陶设施,老师就整合社会资源,带学生去中国皮影戏博物馆拜师学艺,开发了《皮影戏设计与制作》这样一门校本课程,师生自己创作剧本,学习制作皮影,并配乐、配音、配灯光,表演了多场皮影剧。其中师生自编自导自演的皮影戏《童谣》在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中亮相于世界各国来宾眼前。

三、校本特色化

开发校本德育课程是推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之一。我校将常规性德育活动按课程的规范要求开展,纳入课程管理体系,逐步形成了棕北的校本德育课程特色。

每天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每周的社团活动课,每月的系列德育主题活动,经常性的国际交流活动和每学期的劳动服务班等都是每个学生必须参与的学校常规性德育活动。我校按照“校本特色化”的原则,重点打造了“五类校本德育特色课程”。

(一)在行为礼仪课程中养成

我校以行为习惯和礼仪教育为主线,针对“行为习惯”和“国际礼仪”开发了《学生成长指南》和《让世界成为我们的教科书》读本。学校通过开展“学雅规、立雅标,练雅行、正雅态,扬雅风、颂雅德”的雅言雅行系列教育活动实现养成教育“规范化”。

结合国际交流的需要,学校反复训练学生上下楼道“靠右行”和遇见成年人主动热情大声用普通话“问好”的礼仪习惯,并以《让世界成为我们的教科书》作为读本,在班队课中强化对国际礼仪和国际规则的学习从而使习惯内化为素养。如2012级4班学生李黛在接待德国同伴后这样写道:一周的共同生活,发现了德国朋友生活中的很多好习惯,也明白了我们之间的差距,值得学习终生。(德国人的好习惯:公众场合不大声说话,喜欢轻言细语;未满16岁不喝酒,无论多大的度数和有没有人监督,不受诱惑;饭在嘴里不说话;早睡早起,不用人叫,非常守时;走路步伐很轻;在别人说话时,眼睛看着对方;早上洗浴,保持清新的状态;随时说谢谢,很好,哪怕不愿意也是用委婉的语气;就餐的时候,大人不动他们就等待,哪怕很饿了;不给别人制造麻烦……)

(二)在社团活动课程中拓展

“学生社团是精彩的德育大课堂,蕴藏着巨大的德育功能”。棕北在推进素质教育进程中组建了40多个学生社团,由德育处对社团的建立、注册、活动开展实施课程管理。学校还整合家长资源,聘请了100多名家长导师,成立了学生社团家长导师团。

学校将社团活动排入课表(每周五下午2节课)固定下来,采取素质选修课的方式进行,对学生在社团活动课程中的表现实行学分制管理。

(三)在主题活动课程中感悟

学校按月设计主题德育活动,先确定一个月的升旗仪式主题,分四周进行系统安排。比如在“我爱我班”主题德育活动月中,学校将国旗护卫队和升旗仪式任务承包给四个班级。学校派专人协助班主任在固定的时间训练国旗护卫队,班主任负责落实升旗仪式的相关任务:主持人、音乐指挥、护旗方队、我爱我班文化建设展示和国旗下讲话等。在执行完升旗仪式任务后,学生要写出感悟,德育处要将相关文字、图片整理,汇编成升旗仪式校本课程读本,供其它班级学生传阅和借鉴。

学校有艺术、体育、科技活动月。比如每年11月是体育活动月,学校首先对大课间进行课程设计,主题确定为“强身健体大舞台,自主自信展风采”,在日常体育锻炼中融入“国际礼仪培养和团体操训练”内容,在每年11月检验和展示课程效果。近三年校运会主题是:2011年――棕北舞台,我最精彩;2012年――以民族的魂,牵世界的手;2013年――牵手未来,让爱传递。

(四)在国际理解课程中浸润

我校作为成都市校园文化建设典范学校,创生了“以素质教育为目标,追求教育现代化和国际化”的精神文化,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浸润。

棕北在全省初中学校率先开发出《国际理解教育文化礼仪读本》,并以该《读本》为教材,聘请专任教师和家长导师,将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列入课表,每周在全校各班开设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并将该课程学习情况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学校还以开放性活动为载体,精心组织开展“国际化素养培训提升、汉语国际推广、模拟联合国、中英校际连线、社区点亮生活、梦想与团队、AFS志愿者交流”等专项活动,让师生在了解丰富多彩的世界先进文化的同时传播民族优秀文化,在国际课程共建分享中提升素养、走向世界。

(五)在劳动服务课程中成长

为破解“学生劳动技术教育缺失和城区学校缺乏劳动教育基地”的难题,学校将一个学期的劳动技术课集中到一个星期,推行周劳动服务班制度,各班轮流承担劳动及服务两大任务。承担劳动服务的班级,周一至周五上午第一、二节课和下午第一、第四节课对校园公区进行清扫和保洁,学生还要负责所在岗位的纪律、秩序、安全管理及礼仪接待服务,学生还要将劳动服务延伸到家务劳动和社区志愿服务中。

学校将劳动服务作为一门校本课程来开发,具体做法是:按照“总分结合,分层实施”的思路设计课程目标,将课程内容分为“基础+拓展,校内+校外”两类,在课程实施中注重“过程指导和整体推进”,在课程评价上“立足发展,激励导向”。

劳动服务班,确实用去了一些课时,但是,它的价值却不是同等时间的课堂教学所能比拟的。学生在劳动中改变态度、习得技能,在劳动中养成和做人,在劳动中学会管理与服务,在劳动中融入集体、展示风采,在劳动中懂得尊重和感恩……

2003年,《劳动・服务・养成・做人》德育创新案例荣获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中国教育学会、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创新工程――全国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及德育新成果展评活动”一等奖。2008年,被四川省政府文明办评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创新案例二等奖。2009年,学校被四川省教育厅选中在阆中全省大会上交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创新举措。2010年,我校在四川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教材培训会议上专题介绍劳动服务课程实施经验。2012年教育导报以《把劳动作为一门课程来开发――记棕北中学特色德育课程》为题报道了我校劳动服务课程开发与实施情况。

篇5

关键词:初中教育;德育;美育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9-0040-02

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有力源泉。美育最重要的任务是教会孩子能从周围世界(大自然、艺术、人们的关系)的美中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真挚,并以此为基础确立自身的美。”在德育中引进美育,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美,去理解美的含义,用美育来重新构建德育体系,将对美的欣赏来感知正确的思想和道德,从而改善德育的效果,改变目前初中德育的若干问题。美育在初中德育体系中的作用主要是体现在对德育内容的教化作用、对德育结构的建构作用、对德育方法的渗透作用等三个方面。

一、美育对德育内容的润化作用

初中阶段的德育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理想教育、劳动教育、民主和法制教育、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等八个方面。这八个方面相辅相成,构成了一个人发展过程所需要的基本精神和品质。德育内容从理论上讲枯燥无味,爱国主义也好,社会主义也好,多远离学生天真美好的少年生活。在初中生的生活中,现代的潮流美、自然的纯真美构筑了其思想内涵的全部。如果我们用说教式的来灌输这些德育理念和思想体系,非但达不到德育目标,反而会造成学生对这些美好品质的怀疑和反叛。这也就是目前的德育效果不佳的本质缘由。

因此,在初中的德育课程教学中,要利用美育来润化德育的内容,通过学生领悟、感知德育内容中美的东西来接受思想和灵魂的熏陶。像爱国主义教育,我们完全不用去灌输爱国主义的伟大和意义,而是将爱国主义的理论物化成一个个具体的人物形象和历史事件,带着学生一起去挖掘这些人物和事件的美,然后去领悟和学习。

案例1: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镇是拥有八百多年历史的人文古镇,同时也是近代抗日时期的革命老区,广游二支队在此为沙湾历史写下抗日的壮丽诗篇。为此,组织班级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调查”为主题的调查活动。学生通过查找沙湾抗日资料,参观多处沙湾旧址,认识到沙湾抗日历史,为爱国主义教育建设提出了合理化建议。教师完全不用去灌输爱国主义的伟大和意义,而是将爱国主义的理论物化成一个个具体的人物形象和历史事件,带着学生一起去挖掘这些人物和事件的美,然后去领悟和学习。

将德育内容用美来润化,在已有的德育内容中去发现美,将内在的美外化,将抽象的美物化,就可以使得我们的德育不再停留在强制性的灌输,学生可以在愉悦和崇敬中去接受伟大和美好。

二、美育对德育体系的建构作用

美育对德育体系的建构作用主要体现在德育实施途径的选择和完善,体现在对能够发挥德育功能的课程及平台的挖掘和利用。

目前我国初中阶段的学校的德育结构主要包含德育课程教学、班主任工作和其他学科的教化影响。主要是利用专题式的教学和日常教学影响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理论的阐述和学科性的解释,在反复的解说中来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实施影响。这种反复的说解不是依靠德育内容本身,而是利用各种学科中美的因素来构筑新的德育结构。例如在语文课中的语言美、数学课中的逻辑美、美术课中的色彩美、体育课中的形体美,这些美的因素往往是我们实施德育教化所依托的平台。

案例2:番禺区沙湾镇,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镇。在八百多年的文化历史薰陶下,文风鼎盛,人才辈出,这里孕育出美名远播的“何氏三杰”,更是广东音乐的发源地。为了引导学生承传民族传统文化,开展《走进沙湾,了解广东音乐》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们对广东音乐的认识,从只有一点点模糊的印象到一步步的加深认识,不仅了解她的历史起源,主要乐器构成,经典作品等,领略其艺术精髓,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

案例3:热爱自然、保护环境是全人类共同关注的主题,番禺区沙湾镇是全区重要的水源地,其周边环境的保护显得尤其重要,为了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组织开展了“走进环保”的系列主题活动,其中之一就是开展“废物利用,手工制作”比赛,旨在引导广大学生注重环保,探讨废旧物品的利用及处理方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附学生制作的丝网花(见右图)。

美育对于德育的体系的建构,从本质上是以美育为工具,利用各种途径,在丰富的美育活动中展开德育思想教育,在感知美的同时接受道德思想的进化。

三、美育对德育方法的渗透作用

德育教育的常见方法有榜样示范法、情感陶冶法、劝解说服法等。这些方法只是我们进行德育的一个手段,要提升其效果,必须结合美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榜样的力量之所以伟大,就在于榜样本身就是美好的化身。在树立或者阐释榜样时,要通过挖掘其精神和灵魂中的伟大,要将其美丽的一面展示给学生看,情感陶冶则是通过美育来陶冶学生,促使学生理想、情操、品格和素养朝着正面的方向发展。美育是审美与教育结合的产物,它的本质特征就是情感性。健康的情感,良好的风貌,也是我们德育的目标。在美的情感陶冶中,德育的要素得到落实,在落实德育要素的时候,又进行了情感的陶冶,美育和德育完美的结合在情感中,情感也是德育和美育共同的本质。

总之,美育在初中德育体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德育内容的选择、方法的利用、体系的构建,都离不开美育。我们要在德育中渗透美育,以美的元素来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主动的接受道德原则,达到思想上的自觉。亚理士多德说“美是一种善”,善的总是美的,美的体验和善的品质统一在情感的共鸣中,教育的功能,就是要激活学生心中的这种共鸣,极大的拓展德育的教化功能。

参考文献:

[1]王小飞.孙宏恩.关于环境道德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思考[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6,(05).

[2]郭笙.美育浅议[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06).

篇6

一、围绕道德教育的主题探索具有本校特色的德育教育方式

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也都有自己的办学风格,所以,在道德教育方面也要探所出一条自己学校特色的道路。例如,可以从校本课程入手,逐渐地形成独具本校特色的道德教育传统。在课程研发的时候,需要反复实验等问题,这些巨大的难题和阻碍的出现,都是正常的,但是一旦成型之后,教学就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这也保证了后续道德教育效果的延续。

二、让教师认识到德育工作的重要价值,转变德育工作理念

传统的德育工作,教师和学生是在一种不平等的情况下进行的,教师高高在上,向学生宣讲一些道德的标准和理论,要求学生如何做,为荣;不怎样做,为耻。这样一种不平等的关系,给学生会带来一种压力感。而且,这样的一种教育模式,也会让学生发现教师如果做了一些违背道德标准的事情的时候,内心产生极大的不协调,从而干扰道德教育的效果。所以,作为小学德育工作者,教师要认识到,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这样言行一致才会让学生真正受到教育。所以,德育工作不是只要学生学会了就可以,这是一种从教师向学生方向的流动。德育教育的效果是自然发生的,而不是强加给学生的。所以在日常的学校生活中,学生所接受的道德教育是潜移默化自然发生的。德育工作不落痕迹自然渗透,让学生内心无声无息中,不知不觉中就接受了教育和熏陶。

三、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关注到学生的情感体验

道德教育工作面对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是带有思想和情感的小学生,他们的思维能力正在迅速发展,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也越来越多。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对这个社会的认识角度也逐渐变得多元化。所以,在这样的工作关系中,教师和学生也在发生着情感上的互动和交流。可以说,道德教育要想发挥作用,首先,需要在情感上让学生有所触动,当学生有所触动之后,自然的就能够透过情感了解到背后的态度。而态度的内容实际上反映出来我们对周围的人,世界和自己的认识和看法。所以,道德教育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能够从中有所触动。让学生在体会情感的过程中,能够更加个性化地认识个人与集体、与社会的关系。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道德教育氛围

校园环境是小学生在学校生活中所处的主要环境。走在校园中,校园文化的布置,校园的整体文化氛围,都会给学生带去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从生活化的策略来说,校园文化如何建设,如何打造,也是整个小学德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不仅要注重自然环境的干净整洁,优雅美感,也要注重文化环境的健康积极向上。充分利用校园的整体环境,进行道德教育的宣传教育活动。小学生所处的校园环境,也是他们每天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所接触的环境。进入小学阶段,学生们白天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中度过,所以,文化环境的打造,要特别注重对学生良好道德素质熏陶的影响。尤其避免对学生产生负面的消极影响。在校园环境中,如果发现学生的一些非道德行为,甚至一些教职工的非道德行为,要及时地干预,避免扩大消极的影响。

五、日常生活中的道德教育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生活化的道德教育,强调学生作为道德教育接受的主体,学生思考并且实践道德标准,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感受道德行为给自己带来的影响。所以,道德教育的效果本身也要从学生主体感受上进行检验,通过学生内在的觉察和外在的表现,综合地进行考察。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一直得到发挥。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关注到学生的生活细节,要从学生的生活现实情况入手,进行道德教育。从道德产生效果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入手,多与学生进行思想上的交流,了解学生的想法,并且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灵活的方式来进行道德教育。所以,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忽略学生学习主体的内心感受,关注学生的真实感受,并且做出回应,这也是生活化策略在道德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体现。

六、重视并加强劳动教育

篇7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只注重技术的传授与模仿,却不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有的虽有技术探究,却浅尝辄止,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时空太少;很多时候可能只是教师一厢情愿的技术指导,却不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忽视了技术反思,无法实现在原有技术层面上的突破,技术创新更无从谈起。

《花篮》一课原是浙教版四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2012年暑假改版之后安排在三年级下册。其教学目标定位为:一是通过教学,会对纸张进行画线、折叠、剪切,掌握花篮的制作方法。二是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设计、制作、评价的能力和合作、探究、创造的精神。三是初步培养学生形成学会欣赏美进而创造美的意识。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掌握花篮制作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作。难点是能看懂图示,并进行花形的创意。以下是一位教师巧妙运用技术引领策略、实施技术分层教学、实现技术提升的成功案例。

一、技术探究

教育家波利亚说:“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学习掌握新的知识与技能是一时的,而学会学习是终身的。劳技课除了让学生掌握方法外,还得学会动脑。遇到困难的技术问题教师别忙着解答,应鼓励学生多尝试、多探究、多实践,在体验中不断加深理解。

片段一:剪花

课一开始,教师在引导学生了解花篮由几部分(篮子、花和叶)组成之后,问道:“同学们,一个花篮,最吸引我们的是花。今天我们就来“新手进阶”――过关挑战一下,看看能不能剪花。”

课件出示四瓣花的图示,问:“谁会剪这样的花?老师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剪一朵这样的花,完成后把花举起来。”

教师巡视,发现有不成功的。问学生:“有谁知道,这位同学为什么把四瓣花剪成这样了?”(花蕊剪掉了)

教师提示:同学们,这张纸对折再对折后的中心就是花“蕊”,这是不能剪掉的,剪掉了花蕊,花就散了。花蕊对着的就是花瓣尖。

随后教师拿起两位同学刚剪出的作品,让学生比较:你们发现这两朵花有什么不一样吗?(花瓣饱满――剪掉少;花瓣单薄――剪掉多)

教师再次提醒同学:一般我们剪花的时候可以根据纸张的大小,如果剪得太小,我们就把这张纸浪费了。

片段二:做叶子

剪花完成后,教师问:“红花还需绿叶配,你们看这些叶子,你觉得是怎样做出来的?”(撕)

“如果老师想要在做叶子的时候尽量节约时间,你觉得有什么好办法吗?”(几张纸叠在一起)

从以上片段可以看出,随着学生积极的探究尝试,学生的学习态度越来越认真,思维也越来越活跃。学生在探究中发现,在探究中思考,在探究中创新。作为教师,要给学生留出较大的思维空间,让学生更多地去体验和探究,挖掘出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潜能。

二、技术分层

学生接受知识与掌握技术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课堂教学时,我们可以将技术点加以分层落实、层层推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片段:新手进阶―身手小试―终极挑战

1.老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挑战了第一关“新手进阶”,学会了剪基本形状的花。现在我们来挑战稍微难一点的,谁会剪这样的花瓣,甚至还可以和这些花瓣不一样?

2.出示:身手小试――挑战中级关开始。课件展示花瓣各式各样的图片。

3.进一步提高要求,进行“终极挑战”――重瓣花的制作。

要求:花瓣重叠,加入花蕊。可以在花瓣的形状上进行创新,还可以将各式花加以组合。

4.老师:你觉得制作重瓣花需要注意些什么?(花瓣的大小、颜色的搭配……)如果我们制作的花篮里都是这样的重瓣花,你觉得好看吗?为什么?

5.小结:制作的时候,我们可以是单瓣的、重瓣的相互穿插,这样才会显得富有变化。

由于分步达成、逐渐深入,学生掌握技术就化难为易、水到渠成了。而且在过关挑战中,学生参与面广,兴趣更浓,学习更自信。课堂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三、技术提升

当学生对技术要领有了初步的认识,对制作有了一定的把握之后,教师要适时引导,运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对制作要点、难点作出提示,进而提升技术水平。同时又能让学生少走弯路,提高课堂效率。

片段一:剪花篮

1.老师:同学们,做花篮,我们已经有花有绿叶,还缺少了什么?(出示篮子的简易制作图)你看懂了什么?(虚线――折;实线――剪)

2.提示:实线接近总长的一半,角上不能剪断。

3.学生动手剪花篮。

4.老师:同学们,老师送你们一句顺口溜来剪花篮:竖剪两刀,斜剪一刀。相信通过这句顺口溜,你完成的速度会更快。

片段二:让花篮立住

1.老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刚开始为什么要对折再对折?(让篮子对称)

2.有没有发现,花篮中间的这个部分我们为什么也不剪掉?(这部分往内折,就像个篮子可以放东西了)

3.你们知道这个篮子为什么站得这么稳吗?(引导学生发现脚的作用)

4.技术提升:小提示――竖剪不超过篮身的二分之一,否则站不稳。

有了技术提示,学生很快就能掌握制作要领,作品成功率也明显提高,真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技术拓展

在学生完成某一作品或成果后,并不意味着这一学习内容的完结。对作品或成果进行反思和教学内容的课外拓展,可以增加学生在劳动与技术教育中实践的机会,可以更好地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延伸自主探究的内容,养成深度质疑、不断探究的习惯。尤其重要的是,教师应该在展示评价、课后迁移中进一步总结技术要点,拓展技术思维。

片段一:对比中拓展

老师:同学们,你们看,这里有两位同学制作的花篮,你觉得哪个花篮更美?为什么?(引导:花色的选择、大小的调配、疏密的协调、高低的变化,还要有绿叶的点缀)

片段二:评价中拓展

作品展示,小组讨论投票结束后,教师进行现场采访:你为什么把选票投给他们?(引导围绕制作要求来评价:造型美,花朵色彩搭配和谐……)

片段三:迁移中拓展

在我们的生活中,能够制作花篮的东西很多,纸只是其中的一种。你们觉得生活中还有哪些材料也是可以用来做花和花篮的?(易拉罐、丝袜、可乐瓶、毛线……)

篇8

关键词: 高职院校AI案例教学项目教学

Adobe Illustrator是一个基于矢量的大型绘图软件,在本文中我们简称为AI。它是数字图形设计类课程主要的学习软件,很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相关课程。使用Adobe Illustrator所提供的具有突破性、富于创意的选项和功能强大的工具,能完美地实现自己的设计意图,提供无限的创意空间。但是由于缺乏大量的社会实践环节,对于大多数没有真正参与到平面设计行业中的学生来说,平面设计软件看似简单,却难以很好地应用,更不要说创作理想的作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怎样能让学生主动学习实践,是我们为人师者考虑得最多的问题。这关键在于如何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及培养学生的美感;如何引导学生从主观上认识到这门课程对今后学习的重要性;如何拓宽学生的视野,利用丰富的资源不断充实和提升艺术创作能力。

AI教学具有生动直观、实用性强、艺术创造性强等突出特点,深受学生欢迎。但面对AI知识点的“繁、杂、灵活、多变”等特点,短时间内掌握并非易事。为了方便学生快速理解Adobe Illustrator相关知识,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技能,笔者经过长时间教学实践工作,认真分析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总结出了若干教学方法,经过实际的教学检验,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上好第一节课

戴士弘教授在他编著的《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一书中指出,课程的第一节课很关键。第一节课,教师应抛开传统的概念概述,引入设计界的优秀作品和各届的竞赛获奖作品,并介绍其高品位的价值定位。最好的效果,就是在学生睁大眼睛和感叹声中引入简单的色彩原理和简单的软件介绍。教师上好第一节课,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增强学生学习信心,使学生对AI的重要性有切身感受,这样就能为整个课程的后续内容提供认知动力,为进一步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2.教学方法

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说:“每种教学方法按其本质来说都是相对辩证的,它们既有优点又有缺点,每种方法都可能有效地解决某一种问题,而解决另一些则无效,每种方法都可能有助于达到某种问题,却妨碍达到另一种目的。”任何教学方法有其特定功能及运用范围,也有局限性,只有将教学方法取长补短,才能发挥教学方法的优势,达到理想的教育目标和教学效果。

(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对一个个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不单单指向于“教”,而且涵盖“学”在内,要求教师与学生有更多的投入和参与。案例的选择多是紧密联系实际,创设良好宽松的教学实践情景,把真实的典型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设身处地去思考、去分析、去讨论,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造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极为有益。

教师通过案例的准备、案例的设计、案例制作等过程,可以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运用不同的方法来发挥各种类型学生的优势,挖掘他们的潜能,从而达到使所有的金子在这里都能发光的目标。案例教学法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教师和学生之间在教学中的互动关系。

但是在案例教学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大多采用理论加简单实例的教学方法。这一点容易造成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对课程的学习片面,往往死学死记,只掌握了少数几个实例,却无法活学活用,无法培养创造力。

(2)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萌芽于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其雏形是18世纪欧洲的工读教育和19世纪美国的合作教育,经过发展到20世纪中后期逐渐趋于完善,并成为一种重要理论思潮。项目教学法追求不再把教师掌握的现成知识技能传达给学生,不是简单地让学生按照教师的安排和讲授去得到一个结果,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去寻找得到这个结果的途径,最终得到该结果,并进行展示和自我评价,学习的重点在于学习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锻炼各种能力。在项目教学法中,教师已经不是教学中的主导,而是引导者、指导者、监督者。

在AI课程设计中,我们通过一定的项目让学生完成海报、儿童图书等设计,从中学习和掌握AI课程的原理和素材处理、制作,以及具体操作。学生具有独立制订计划并实施的机会,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可以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有具体而明确的成果展示;学生自己克服、处理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学习结束时,师生共同评价项目工作成果。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项目之中,让学生通过完成具体的项目,在自己动手设计实践中掌握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它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必须与实际项目相结合,以完成项目来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学生在项目的制作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以项目的实际大小进行人数分配,组员分工明确,培养学生的小组协作和团队合作精神。在应用中学习,在需要时学习,将理论学习和实际应用紧密结合,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内化程度。项目教学法又称“跨学科的课程”,是相关课程整合的一种方式。因此在项目教学法中,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不仅要对各门相关课程融会贯通,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而且要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景,培养协作学习的气氛,审核项目的选取等。

虽然实践证明项目教学法对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十分有效,但是它也是有适用范围的。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学科性质与特点、学生发展水平和教学条件来选择何时采用该方法。因此结合案例教学法,吸取其他教学法的长处,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也是非常必要的。

3.实践环节

AI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我院的专业必修课提供了一定课时量的实训环节,这是对本门课程的一个综合应用和对所学知识的一个检验,更是对知识的巩固和开拓创新。通过实践,笔者将课堂所学知识有机地灵活地运用到项目制作中去。实训环节的优势显而易见,但是笔者仍然认为短短的实训只是室内的设计和制作,还需要出去参与实际项目的实践,可以将实训加入到合作的公司正在开发的项目中去。

4.结语

在设计类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各种问题。学生缺少社会实践,对平面设计软件的强大功能和重要性了解不够,没有切身体会。这一点直接造成学生主观能动性下降,不愿主动学习这门课并加以应用。而采用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日后很好地融入社会,并取得良好的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事实证明,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从理论上得到了提高,而且熟练掌握了AI图形设计创作及处理技巧,从而提高平面设计综合素质。设计类课程虽然各有不同,教学改革和课程教学方法也各有差异,但是我们的目标是相通的,那就是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6.

[2]刘晓艳.案例教学法在Illustrator软件教学中的应用.中国包装,2009.3.

[3]李红霞.高等职业院校《Illustrator平面艺术设计》教学改革研究.机械管理开发,2009.4.

篇9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 物流 教学方法

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物流产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和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当前,中国物流业对相关人才的需求量旺盛,高职院校是培养这类人才的重要地方,其教育培养方法和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人才的质量,而现今的物流专业教学上却存在着一些问题,教学方法死板、不够形象化、缺乏实践等都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如何能够改善这些问题,我们试图对于一种重视实际操作的新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进行了深入探讨。

一、物流专业特征及现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物流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它结合了许多专业概念、理论知识以及实际操作在里面,核心专业课为现代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物流信息系统、采购与仓储管理、运输与配送管理、物流成本管理等。这些课程内容往往概念性较强、比较枯燥、不够形象化,给教学及学习都带来一定困难。

(一)传统教学方法的缺陷

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教师依照书本讲解,偶尔结合一些案例分析,这样的教学方式让知识的传输显得过于死板、生硬,不便于学生理解甚至使其失去学习兴趣。有些教师在这一基础上进行了改善,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直接感知,如大量运用图片、图表、实物模型等,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教学内容,但却仍有不尽之处。对于物流这个实操性非常强的专业,许多知识口述不如直观,直观不如实操,也就是说如果教师能够带领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将会使得物流专业的教学有一个突破性的飞跃。

(二)物流专业教材上的缺陷

近年来,随着物流业的兴起,各大高校物流专业的发展,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教学需要,物流专业教材也逐步改进完善,但市面上的教材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由于不同行业,不同院校机构对于教材的不同需要,使这类教材种类繁多,甚至同一类教材就有许多种不同版本,质量更是参差不齐,再加上许多出版社、编著人为了盈利,生搬硬套、随意编攒,不负责任地出书,使得学校难以找到合适的、优秀的教材。另外,同样是物流专业,各高校都有自己的办学特色,侧重点各有不同,在教材的选用上都希望找到符合自己办学特色的、与实际课程相关程度高的教材,在这一点上,市面的教材也难以满足学校的教学要求,许多教材都有重叠交叉现象,毫无特色,这些都影响了学校编制教学计划,降低了教学质量。

(三)实践环节薄弱

物流专业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与其他文史、理工类科目不同,对于物流专业来讲,无论理论知识掌握得多么全面,多么牢固,没有经过真正的实战演练,就像是一个没有上过战场的兵一样,永远都是个不合格的兵。可见,实际工作经验对于物流专业来讲是多么重要。可现实中,各高校给予学生的实操课程往往只是做个样子、走个形式,最多就是安排学生下到企业去参观,听听工作人员的讲解而已,这样的形式化教学下,学生并没有亲身参与到实际工作中去,没有自己动脑运用所学知识的过程,也就收获不到好的教学效果。

(四)教师专业素质及职业能力缺陷

现今,各大院校的物流专业教师一部分是从其他专业,如管理、经济贸易、交通运输等转过来的,还有一大部分是直接从学校毕业的相关专业的年轻教师。前者是非科班出身,不够专业,后者是没有教学及实际工作经验。这就导致这些教师虽然能够很好地讲授理论知识,但一到具体的实践问题上却显得力不从心,更不要提理论联系实际了。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的学习变得迷茫、机械化,听教师讲课完全像是漫步云端、纸上谈兵,只能凭借自己的想象消化吸收,长此以往,知识将变得难以吸收,学习兴趣大大降低,学习成果收获甚微。

二、项目教学法的概念、意义及发展史

综合以上的分析,要想解决物流专业这些不足,我们试图引入一种新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的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的一种教学方法。2005年,教育部高教司联合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举办的关于物流教学指导方案研讨会曾明确指出:“物流专业教学采用项目教学法,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高校应与企业联合,设立物流实习基地。”由此可见,项目教学法对于物流专业的教学十分重要。

项目教学法萌芽于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最早的雏形是18世纪欧洲的工读教育和19世纪美国的合作教育,经过发展到20世纪中后期逐渐趋于完善,并成为一种重要的理论思潮。项目教育模式是建立在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基础上的现代教育的一种形式,它以大生产和社会性的统一为内容,以将受教育者社会化,以使受教育者适应现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社会现实与发展为目的,即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直接目的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三、项目教学法应用概述

物流专业的项目教学法,类似于校企结合,由学校组织学生与物流企业联合组成一个项目小组,让学生深入到企业中去,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和学习的平台,学生为企业工作。

(一)项目教学法的特点

实操性:项目的内容与实际工作密切相关,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更加形象便于理解记忆,更具有实用性。

独立性:教学过程更注重学生自我的实践和操作,教师讲解为辅,学生通过自身独立的活动,其创造性可以得到较充分的发挥。

篇10

一、概念的界定

1、和谐德育。和谐德育的本质必然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的需要为出发点,在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的基础上,通过调动德育内外部各要素的整体和谐互动,促进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素质和谐发展的一种德育模式。

2、和谐德育研究。和谐德育研究,是以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从德育要素的整体联系入手,深化多层面教育规律的研究与运用,构建德育过程诸要素之间的和谐关系,增强德育的合力,从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及整体素质和谐发展的一种研究模式。

3、研究的理论基础。和谐德育研究以哲学关于事物普遍联系和发展原理为理论基础,传承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整体和谐”、“和而()不同”的和谐思想,借鉴西方文化中“美德乃是一种和谐”、“公正即和谐”的思想,吸纳教育学、社会学的和谐思想。

二、研究的意义

1、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建构和谐德育,以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为起点,推及全体公民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能够加固依法治国的内在基础,这就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创造必要条件。

2、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建构和谐德育,就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通过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有序的教学过程以及优化教育教学环境,使学校教育系统中各个子系统及各要素之间协同作用,产生教育合力,从而促使学生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全面和谐地发展。

3、发展新时期学校德育的内容。目前,各级学校之间的衔接以及学校与家庭、社会的相互配合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和谐因素,这是制约德育工作整体效果的根本原因。要解决德育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就必须构建和谐德育体系,促进学校、家庭、社会横向贯通,互相配合,相互补充,形成教育合力,从而促进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

三、研究的途径

构建和谐德育最主要是要实现以下几方面的和谐:德育目标的和谐;德育内容的和谐;德育过程的和谐;德育方法的和谐;德育环境的和谐;德育评价的和谐。在学校的具体实验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更新观念,坚持以人为本。把以人为本作为建设和谐学校的核心,尊重人、依靠人、提高人。首先,尊重人是办好学校的前提。特别是对学生。其次,依靠人是办好学校的保证。学校的发展主要是靠广大的教师。他们是学校办学的主体,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具体实施者。再次,提高人是办学的目标。要提高广大教师的思想和业务水平,给他们提供学习和发展的机会。学校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道德水平,根据每个学生的基础和特长,使其不断发展和进步。

2、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不仅是开展教育活动、完成教育任务的重要条件,而且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教育民主化是一个全球性的世代潮流,要作到教育的民主化,必须要实现师生关系的民主化。

3、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的。对于学生来说,学校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校园内自然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建设健康的文化环境,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课题。

4、加强安全教育,保证师生平安。切实加强学校的安全工作,减少安全事故发生,结合学校实际,开展安全教育,保证师生平安,也是实现和谐德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5、整体优化的大德育观研究:学校、家庭、社会“三教”和谐。学校德育与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以及校园环境之间始终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所谓整体优化的大德育观,指的是充分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各个方面的教育优势,使之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形成教育合力,推动学校、家庭、社会德育目标达成一致,德育理念趋同,德育过程同步,德育方法互补,德育资源共享,从而产生多渠道、多方位的和谐德育效应。只有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教育力量和谐一致,才能对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起到最大的促进作用。

四、研究的建议

1、认识到位。充分认识《和谐德育研究与实验》课题的意义与价值。强化首位意识。充分认识道德的力量和德育的价值,切实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推进素质教育。强化科研意识,充分认识德育科研的力量,坚决克服()重干轻学、重干轻研的短视眼光,紧密结合德育实践,开展德育科研,提升德育工作水平。强化课题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