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的艺术价值范文
时间:2023-07-07 17:33: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雕塑的艺术价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素描 形体 结构
在素描广义的概念中,我们对它的定义是:一种用铅笔、粉笔等为媒介,以线条来描写物体或景象的艺术,而中文《辞海》里的解释是:素描是一种绘画术语,主要以单色线条和块面来塑造物体的形象,以锻炼作为主体的人对客体对象的观察能力和创作者以表达物象的形体、结构、动态、明暗关系为目的一种造型艺术。雕塑和素描同属视觉艺术范畴,尽管雕塑属于一种静态、可触、可观的三维造型形式,它需要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但是素描作为一种单纯、朴素的绘画形式对表现三维空间的雕塑艺术的作用和意义是深刻而远大的,因为学习雕塑时需要培养创作者的立体形态的思维方式,而素描恰恰能够为雕塑创作在表现形式上的需要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它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素描正确的观察方法同样适合于雕塑创作
我们知道:素描和雕塑都需要 “整体——局部——整体”这种正确的观察方法,这是因为二者同属视觉艺术和造型艺术都需要对客观事物进行整体的观察,这种观察从形体的整体中观察其局部的变化,再将形体的局部细节连贯起来进行整体的把握。在这里,素描对雕塑创作的积极意义就在于:它能够更容易敏锐鲜明地捕捉到客观物象大的形体结构,动态特点以及正常的比例关系,观察方法这一点对雕塑作品创作中非常关键,例如,作为一个雕塑家如果他有较强的素描基础,那他在观察形体的整体把握上就能够更加准确和容易的把握客观形体的整体性和协调性。其次在雕塑局部细节上,雕塑家如果有着较强的素描表现能力,同样,虽然落笔在局部细节的刻画上,但创作者头脑中对客观对象的具体特征的塑造也将更加深刻、生动和准确。可见,对素描基础的训练将有助于提高创作者把握塑造形体的整体意识,对局部细节的塑造和表现能力,画好素描不但培养正确的观察物象的能力,还将培养人有认真研究客观对象的习惯,而这种方法和习惯在雕塑创作中恰恰是雕塑家需要的,它使雕塑家的理论和技法教学在学生雕塑学习的初级阶段更加容易被理解和掌握。因为在雕塑创作中和人们在素描技能的使用过程中,对客观对象外轮廓的归纳和系统化将有助于我们去学习和理解客观物象在三维空间中的基本特点,因此只有当我们掌握了素描的一些基本特点,我们才能更深入的理解雕塑艺术。所以,如果没有正确的观察方法,那么创作者所产生的感受也就不完整或失去准确性,失去应有的价值,有什么样的观察方法就有什么样的表现方法,可见素描的观察方法在雕塑学习中的影响是深刻的。
2、素描为雕塑在表现对象的形体和内在结构的正确理解上提供了多种可能
在素描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对客观物象的认真观察和对形体结构的敏锐反映能力是首要解决的问题,这也是雕塑学习中同等重要和需要解决的问题。由于客观物象的形体是由它的外部形状和内部结构组成,其形状和体积表现千姿百态,学习者需要善于把它归纳和组成近似的形体,以便更准确地把握其形体特征。例如,在素描训练中如果我们能很好的解决抓住物象中的大的基本形,那么我们在雕塑学习中对基本形的把握就可以摆脱许多细节产生的干扰,将自身的注意力集中在形体大的倾向上,通过客观对象的整体性给人产生以更肯定、清晰和印象深刻的形体。因为形体不仅是我们认识客观事物和掌握造型能力的最基本的因素,而且它是代表客观事物的外部特征的主要成分。我们只有通过对素描的训练,才能把握了形体和理解客观对象的内在结构(结构是客观物象内部的构成与排列,没有结构就是没有形体,内部结构注定了外部特征的形象)。而结构又分为两种,即解剖结构和几何结构,解剖结构是指客观对象的内在构造特点,比如人体中的组织结构等等都是人体的解剖结构,而几何结构却是从解剖结构中体现出来的形象的大块面的基本形状,人们习惯用相似的几何形状来概括和进行认识,我们就称之为几何结构,也就是“形体”,它是指形象结构的外形概括和几何形化,它带有艺术家更多的个人意识和创造性。在立体空间中,无论是多么复杂的形体,我们都可以概括到最简单的几何形体中去进行剖析、简化。因此,在雕塑学习中对造型能力培养的过程就是抓住“体积观念”这根主线并用相似的几何形状来观察三维空间中存在的物象,只有使任何复杂的形体都归纳到最简单的几何形体之中,才能使我们掌握雕塑创作的基本语言,加强作品的空间感和体量感。由此可见,利用素描绘画中几何结构的 “体积观念”将有助于我们克服孤立观察形体的弊端,提高对形体的思考、认识和把握。
3、在人体透视关系和雕塑纵深感的处理上
艺术家德加曾说:“素描表现的对象不外乎是对形体的观察”。这里的“观察”,实质上就是对形体的一种思维、思考的方式,是对物象的空间构造、形体、透视、明暗等造型现象的一种特殊的认知方式。当这种认知方式形成系统化以后就成为了解剖学、透视学这样的学科,它们的产生为一切造型艺术注入了更多的科学理性因素。因此,当我们掌握一定的解剖学和透视学的知识时,我们就能够用立体观察法——多视点、多角度、多方位的观察对象和正确地理解、分析客观对象内部的构造特点。素描对雕塑艺术最大的积极意义主要体现在浮雕的制作上,我们知道浮雕是雕塑与绘画结合的产物,用压缩的办法来处理客观对象,靠透视等因素来表现三维空间,用雕刻的方法来表现绘画中的效果,是在二维空间中通过素描的近大远小的观察方法,按层次压缩在雕塑平台上,距观者近的形体压缩的多,离观者远的形体压缩相对的就少,具体程度要根据人物姿态变化和具体效果而定,以此来表现形体的高低起伏,明暗对比,以及层次感与纵深感(即虚拟的三维物理空间),使观赏者在观看具有透视变化的二维平面画面时产生三维空间效果的错觉,这种立体表现方式的艺术意味比单纯的观看二维平面中的素描艺术更耐人寻味。在素描训练学习和浮雕制作中,我们不仅需要更多的掌握对光线的理解和利用,而且素描中的亮部和暗部的关系和在浮雕中讲究纳阴纳光的原理的一致的,近大远小和近实远虚的素描塑造手段在浮雕艺术上同样影响深刻。可见,当我们能很好的解决素描中的些许问题时,同样,我们在雕塑创作过程中遇到的些许问题就会变的更加容易解决。而且,透视关系给素描和雕塑艺术让我们获得一种纵深感的效果,尤其是散点透视,把几个视域内的景物综合起来,组合在一幅画内,这种多视点的观察方法,比焦点透视更具有综合性、全面性,它不但可以帮助我们去表现物体之间的空间关系,使作者估量出形体的深度,分析出体积的大小,构成的平面造型能在雕塑家眼中呈现出一个立体的状态。
4、素描为雕塑创作的带来的草稿作用
在素描对雕塑艺术的影响中,形体结构与透视这两大问题是最重要的基础内容,我们应该加以高度重视,然而,素描作为取得科学的造型能力的根本手段,它在创作中的草稿功能上、在构图与重心上的把握方面是绘画、雕刻、建筑等创作设计的基础。素描的草稿功能主要体现在素描工具的便捷以及描绘手段的直接,它所体现的就是艺术家经过反复推敲与研究形体的整个过程,它贯穿艺术家从构思草稿开始到最终成品形成的全过程。它的具体作用主要体现在这两个方面:一方面,素描从来都是被当作为架上绘画或雕塑的准备阶段的最最直接的艺术表现手段,它是雕塑小稿和最终效果的拓本。在《罗丹艺术论》一书中也曾提到:“罗丹的素描,画的很多,有时用钢笔,有时用铅笔,以前,他用钢笔画轮廓,再用画笔染上明暗,这样素描像是阴雕的拓本,或一组阳雕的人物,是纯粹雕刻家的视觉。另一方面,素描作为一种艺术语言载体,它被人们通过利用表现或夸张的语言进行创作,这是艺术家思维的拓展或延伸和最终形成了独具风格的个人面貌特色的表现手段。重心的位置决定着构图的格式,无论在素描或雕塑作品中,作者通过对重心的控制和对构图的处理,来表达的作品的中心内容和作者的真实意图,可见,素描的功能在雕塑上的作用和积极意义是非常大的。
5、结论
总之,素描是一切美术造型的基础。雕塑上取得很大成就的雕塑家无一不是素描大师,无论是米开朗基罗还是罗丹,他们把素描看成绘画、雕刻、建筑的“最高点”,都认为“素描是所有绘画种类的源泉和灵魂,是一切科学的根本。”它用最朴素的形式,揭开了人类视觉艺术的篇章,并在二维的平面墙壁上借助点、线、面和简单的色彩试图记录了有一定三维立体的“造型”活动,它要求我们在雕塑的学习中要充分认识到素描的作用和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冯健亲、冯阳、薛兵.《素描:形体 解剖 明暗》.[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
[2]陈淑霞.《绘画基础》[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
篇2
关键词:陶瓷雕塑;塑造;写意风格
1 引言
作为我国主要传统造型艺术的一种,陶瓷雕塑艺术大量汲取了其他传统造型艺术的精华,尤其是借鉴了许多中国绘画的创作技法,这一点可以从陶瓷雕塑艺术“得其形,不若得其韵”的意境追求体现出来。陶瓷雕塑的写意起源于中国绘画,它讲究手法简练,风格粗犷,完美呈现物象的意态神韵。但是陶瓷雕塑的材质是陶瓷,陶瓷的表面不平,质地硬,不能着墨,只能雕刻,而绘画的材质是纸,表面平整,易着墨,所以它和绘画的创作手法存在差异,因而它的写意风格与写意特征和绘画也是不同的。绘画直接在纸上创作,自然干燥即可,是一种“水”的艺术,而陶瓷雕塑则需要经受火的千锤百炼才能成为具有艺术价值的艺术品,是一种“火”的艺术。陶瓷雕塑的器胚需要经过锤炼,这个过程无法控制,变化形态、失缺、扭曲、凹陷等情况都是无法提前预测的,这种不确定性增加了陶瓷雕塑作品的写意种类。除此之外,陶瓷雕塑作品的题材不同、赋彩手段不同,写意风格也不同。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陶瓷雕塑作品写意风格的多样性。
2 陶瓷雕塑的写意特征
2.1 陶瓷雕塑很好地利用了陶瓷瓷泥的自然特性
陶瓷雕塑需要有技艺高超的陶瓷雕塑创作者,他们对于陶瓷瓷泥的要求会比一般创作者的要求要高。他们能够在进行陶瓷雕塑的过程中随着雕塑手法的改变从而对每一块瓷泥进行纹路肌理分析,从而更加有利于写意特征的表现,使得创作出来的作品更加的精美绝伦。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要讲求天人合一,强调物质本身特征,不能随意改变物质材料结构,要准确利用瓷泥的纹路肌理,减少作品发生形变的几率,从而提高陶瓷作品的煅烧质量,使得陶瓷雕塑作品更加具有艺术价值。
2.2 陶瓷雕塑使得产品变得更加具有艺术价值
陶瓷雕塑可以很好地利用夸张的创作手法,使得作品化丑为美,陶瓷雕塑家要对自己所要创作的对象有足够的感悟和理解能力,要让大众都能够欣赏作品的内涵。对于文学作品来说,其文学价值就在于“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陶瓷雕塑作品的艺术价值也体现于此,不同的观众对于同一件陶瓷雕塑作品的鉴赏观点存在差异。为此,要让公众都能够感受到陶瓷的艺术美,陶瓷雕塑家要向公众传递美的作品,就要让公众都能够用审美的情趣去创作作品。陶瓷雕塑需要经受火的千锤百炼才能成为具有艺术价值的艺术品,是一种“火”的艺术,艺术品要面向公众,就要给公众传递艺术的审美情趣和深层内涵。现实生活中的丑需要有美的艺术品进行参考,陶瓷雕塑家要有好的写意手法,很好的利用简单凝练的手法使得艺术品具有艺术的美感,将丑化为美,用简洁、夸张的造型,彰显陶瓷雕塑的精神,衬托艺术的美感,体现美的情趣。
3 陶瓷雕塑塑造的的写意风格
在写意特征的基础上,陶瓷雕塑艺人作为创作者,在创作中无形中就会融入自己独特的生活情感、自己独有的技术手法、独具一格的创作风格。对于一件陶瓷雕塑作品,只有将其“写意”呈现出来,才能形成其独有的写意风格。艺术作品之所以可以亘古长存,永葆青春,就是因为其对于意境的不断追求,对于人们思想的不断抨击,陶瓷雕塑亦是如此。我们对于陶瓷雕塑塑造的写意风格的追求,一般可以追溯到下列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对于作品原创性的塑造;第二个方面是对于创作题材的精挑细选;第三个方面是不同设色赋彩手法的巧妙应用。
3.1 原创性塑造
在陶瓷雕塑塑造中,一味地模仿是不会得到人们认可的,只有原创性塑造才值得人们称赞。那么什么样的作品才能称之为原创性塑造呢?这是由两方面决定的,一方面指的是创造者在塑造一件作品时,不需要刻意追求鹤立鸡群,只需要融入自己的创新思维,融入自己的内心想法,遵从自己的内心即可。另一方面指的是注重利用自己的双手,用双手创造价值,致力于呈现人类的勤劳与大智慧,升华作品的“形”,进而提高作品的艺术价值。传统陶瓷创作中,先是做一个石膏模型,然后注浆,批量生产胚体,然后将分体用泥浆依据样品粘结起来,再利用锉刀等工具完成修复,制成成品。在上述修复过程中难免会使得陶瓷雕塑不够圆润,棱线受损也比较严重,而运用手工制作可以很好地避免因操作不当而造成变形走样的情况。因为手比较灵活,容易控制力度,在处理凹凸起伏的纹路肌理、线型折叠等问题时有很大的优势,进而棱线、轮廓的体积感更为浓重,更能带给人美的享受。手工创作带来的美感在后期制作中可以得到完美体现,而在前期制作中创造性思维的巧妙运用才是决定写意风格的主要因素。
3.2 题材选择
同文学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陶瓷雕塑作品创作题材不同,其体现出来的写意风格也是有所差异的,即使是由同一创作者所作,写意风格也大有差异。因为相同的材料其艺术语言是相同的,技法上也大同小异。不同的创作者选择的题材存在差异,物是死的,但人是活的,每个人的生活经历必然不同,因此只要依照内心,其所选题材也是有不同之处的,因而也会形成千变万化的写意风格。比如,有的创作者以表现日常生活为主题,返璞归真;有的创作者以表现鸿鹄之志为目的,大开大合。而且在同一创作者的不同生活时期,写意风格也有所不同。这些因素都是形成写意风格千变万化的主要因素。
3.3 设色赋彩手法的运用
陶瓷雕塑的设色赋彩手法一般有浓妆淡抹和返璞归真两种。设色赋彩手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陶瓷雕塑作品主题思想的体现。“返璞归真”就是以陶瓷涩胎的色质肌理纹路为主体,不添加任何彩釉,使得作品朴素自然。“浓妆淡抹”则是凭借高温窑改变釉彩自然流动的肌理,使得作品浑然天成。美的陶瓷雕塑品,青釉温润如玉,静雅思听,从它们都很容易看出,设色赋彩手法是写意风格独特性的关键性因素。
4 结语
本文首先多角度介绍了陶瓷雕塑的写意特征,然后在此基础上,从题材的选择、设色赋彩手法、瓷泥特性等三个方面深入探析了陶瓷雕塑的写意风格,并且渗入了自己对于陶瓷雕塑写意风格方面的原创性看法。陶瓷雕塑的写意特征与写意风格丰富多样、与时俱进,创作手法理念的革新换代,而且观众的审美情趣也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写意特征及写意风格,为此,陶瓷雕塑创作者要深入生活,看透社会,在陶瓷雕塑写意上加深研究深度,加大研究力度。
参考文献
[1] 孙燕明,郭立.陶艺雕塑塑造的写意风格[J].中国陶瓷工业,
2007,02:55~56.
[2] 陈明智,陶瓷雕塑的写意特征及其写意风格研究[J].艺术科技,
2013,02.
[3] 陈在梅.浅谈陶瓷雕塑形与神的和谐统一[J].中国陶瓷,2012,11.
[4] 何芹,解君.现代陶瓷雕塑的写意特征[J].美术大观,2008,11.
篇3
关键字:雕塑;雕塑之魂;雕塑艺术
雕塑艺术,是造型艺术的一种,又称雕刻,是雕、刻、塑相互配合作用下产生的。各种可塑材料(如石膏、树脂等)或可雕、可刻的硬质材料(如木材、石头、金属、玉块等),创造山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人文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价值的体现。
往往人们认为雕型艺术是指以立体视觉艺术为载体的造型艺术,那我认为雕塑是人类视觉灵“魂”之现。雕塑中最火神笔在于先会“雕”,其次是刻,后之是塑。如:某个时间段一位普通人参加一个高级宴会、高级会议。这个时候十分注意形象。那么,我们可以首先从选衣服,其次化装,最后短时间个人形体、个人气质、言行举止的培养。好比雕塑中“雕、刻、塑”三结合。
雕塑的材料种类很多,大概可以分木雕、石雕、牙雕、骨雕、根雕、冰雕、泥塑、陶瓷雕塑、石膏像等;按基本形式:圆雕、浮雕和透雕。我们通常以石雕、根雕、石膏像最为广泛,主要是购买、收藏的人群比较多。然而,对于一件艺术品来讲,雕塑的真含义来讲在于它的灵“魂”。艺术家们、艺术工作者、雕塑专家可以把‘种人物、植物、动物或其它物体有像、有神、有态的反应给广大群众,被人家认可,这才是雕塑灵魂所在。
一、雕塑之“魂”中“魂”
雕塑者在完成一幅作品时,首先应了解所想要的作品是何神态,在脑子里产生一种立体视觉。雕塑家们要从感觉、视觉、听觉中感受未出世作品的气息,如何雕刻出一种精神、形体、视觉三结合的物体,可以给人们带来一种生动、立体、形象的物体,去了解和热爱艺术,愿意终身投入到艺术创作中,不把艺术创作只当做养生之道而是视为自己生命的重要部分不可分离和丧失的部分。就也是雕塑之“魂”中“魂”。
二、雕塑之“魂”中“垫”
垫字,垫,下也。凡屋而下曰垫。――《方言六》。我们指铺垫的意思。造雕塑之“魂”,在于艺术家、雕刻家们的功力所在,讲基本功、知识面、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视觉能力、动手能力等等。通过对这些基本功学习、了解和实践,形成一种独特的个人艺术气质,有一定的艺术理论知识和创作手法,能运用某种艺术形式表达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建立自己的艺术观。
我们在完成一幅作品前,准备要绘制、雕刻的工具、材料都先前有序准备好。其次,存于把雕刻前把思想、经济、艺术价值有机形成一体,既自艺术价值,也有经济价值,更有个人艺术气息。
三、雕塑之“魂”中“活”
一幅优秀的雕塑作品,不光在于它有名贵的雕塑材料,而在于雕塑家们内心中的活。应该是一种活气。一种超前、兴奋、时尚的物体,是一种雕塑家内心性格、气质的反应。它可以使艺术品给人们带来一种愉快、忧郁、真实、情感的视觉效果和精神效果。往往一幅作品或一件艺术品,它们给别每个人的视觉、精神感觉都是不一样的,物体的价值决定于人们的智慧、知识、文化的和程度。经常听人说:“怎么我看不懂?看不明白?”或者说:“真是一幅神作啊。有收藏价值!”
文化差异决定了人们对作品认识的深浅,比如一幅达芬奇作品,如果大家都不知道是达芬奇画的,放在一般古玩市场上可能价值低,或者少人问津。但是这个时候,突然有一位高校教授看到了它灵魂、它的艺术价值。喻红的作品《紫色的肖像》价值在于人物眼神,色彩的搭配,同时带有一种神采奕奕和忧郁混合感情所在。体现出了“活”字的含义。
四、雕塑之“魂”中“点、线、面”
雕塑从整体风格上看,讲端庄、沉重,气质伟岸。两周前期、中期的作品比较华丽、装饰繁缛,形象怪张,有一种神秘的色彩笼罩其上;不能咄咄逼人,装饰上也相对简洁了一些。重着讲点、线、面相结合。
一幅人体石膏雕塑,首先在于专家们从点出发,点到位置,点到心中,点到重点。如j眼睛的人小、鼻子的形状等等。其次,在于线的位置,整体人物中头部,脸、脚、四肢的均衡搭配,形成整体、形象、立体的线条效果。最后,讲面,即雕塑要全面,要立面,要整齐面。如:一个人的整体形象和气质所在。所以,我们艺术工作者要努力做到点、线、面三体相结合,只有把这三点做好、做踏实。
雕塑为传播文化理念、传扬各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展现各地风貌、树立各国形象,作出了不可小觑的贡献。人类文化是通过不同载体得以反映、体现、留存、传输和创造的,有形或无形、宏观或微观、抽象或具象,载体不同但只要具备一点文化功用,雕塑艺术就具有反映、体现、留存、传输甚至创造文化的价值。现代文化的积极功能,正在于充分发挥不同文化载体的效能,让其文化意义高扬至顶点。
在艺术中,雕塑具有特殊的文化载体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精神和理念集中代表着人类现代文明的主流价值体系,利用雕塑来提高人们生活品质、丰富于人们文化生活的一项艺术。
参考文献:
[1]《泥塑人体》张伟著,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07-12
篇4
关键词:紫砂雕塑;制作;工艺质量;艺术价值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9-0037-01
我国雕塑艺术有悠久的传统,以新石器时代的彩陶,“陶俑”殷周的青铜如“战国铜人”造型简单,是较原始的艺术作品,秦汉时期的陶质兵马俑,人物具有相当的性格特征而马的刻划极为生动,与希腊雕刻和意大利的唐那泰罗,佛罗基俄的马堪为匹敌,艺术上之成熟实属罕见,霍去病墓的石牛、石马、石虎大体大面的处理艺术效果极为鲜明。北魏石窟,大型宗教雕塑更是文化传承的艺术表现,唐昭陵六骏等,都是雕塑的杰出代表。
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我总结出紫砂雕塑四要素:形态、气质、神韵、意趣。形态:形式的美,是指作品的外轮廓要流露出自然来,神寓栖于形中,寄物而通,使人感受出自然舒服之美;气质:即作品所内涵的的和谐、协调,色泽本质的美;神韵:是指能体会出精美的韵味,凡有神韵的作品,皆有鲜明的个性,富有生命力,创作者的精神就显示出来传达出来了;意趣:即作者和览者的思想情趣。物奇则生趣,趣又见意。因此,作者有修情趣方可致之,览者有同样的修养与情趣方可共鸣!
紫砂雕塑吸引收藏家的原因很多。首先,紫砂雕塑的艺术特点和材质是主要原因之一。以泥片成型为基本技术手段的紫砂工艺使其作品可以运用特殊的艺术语言进行创作,这种特殊的紫砂语言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这些作品对在国外宣传紫砂文化也是一个很好的推动。
从事紫砂雕塑工作已有很多年,在这创作和造型制作的过程中,本人也经历许多的失败和成功,但作为一个不断追求进步的艺人,就必须自我总结失败与成功经验,在探索和实践中完善自我。大凡从事紫砂雕塑工作的同行,都会在工作遇到令人头痛的难题,这个难题就是大型作品在烧制过程中的开裂问题:一个大型作品、从设计到制作,为它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是一般人所不知的,但它的烧制成功率却只有50%左右,是一个长期难以解决的难题,许多优秀的设计作品,在烧成这个关口上带给作者的是许多暗自流泪的无奈。为了攻克这难题,本人经过长年探索,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自我掌握了一套解决的方法,经本人将自我积累的几点方法,介绍给同行,以供参考。
1、印模均匀法:
大型人物雕塑的制作时其人物的衣纹折皱处,由于泥料印坯的厚薄不匀就会很容易开裂,为了解决折皱处厚薄,制模时就必须考虑到,将模型另外翻制成小块状,采用多模块相接法成型,使折邹处泥料厚薄均匀,尽量减少反差,使其在干燥与烧制中的缩率也相应均匀。
2、粗泥粉浆法:
在制作大型作品时必须提高泥料的颗粒度,尽量采用粗颗粒配制泥料,使其自然缩比降低。例如一般常用紫砂原料为颗粒度60目统配,那它的自然缩比为11.5%的收缩率,如果将原料的颗粒度提高到28目统配,那么该泥料的自然收缩率就只有8.5%,成型后的坯体,自然收缩就降低3%左右,如果坯体能够降低3%的收缩,那烧成时的成活率就将会提高30%左右。
一味提高泥料的颗粒率虽然能降低缩比,但对作品的细微处也会带来视觉上的粗糙感,如果是人物雕塑,那么脸部和平足等处将会出现颗粒凸出的麻点,要解决这点工艺上的不足,可采用成份相同的原料,颗粒度60目的泥浆粉刷在作品的细部,经修饰后就能达到细部光滑明亮的视觉效果。
3、预应力横格加固法:
本人经长年摸索认为该法是解决大型雕塑开裂方法中最有效的方法。什么叫预应力横格法:那就是在雕塑作品内部用厚12毫米、宽40毫米的泥条在作品内部做围格,增加作品本身的强度,减少干燥和烧成时坯体的开裂。
如果说:一件人物雕塑是高1米,胸径直径是0.56米,那作品人肩部至底部是高0.75米,在其内部等距离25厘米,横格二道,增加加强筋,加上雕塑作品底部的厚度就等于有了三道预应力横格,这三道横格的连体拉力,能将作品在烧成中提高30%至40%的成品率。
一件紫砂艺术品的工艺质量、艺术价值,都取决于设计制作者的个人修养艺术素养,制作技术的精湛,不同的题材要反映不同题材的精神,我十分重视精神表达,作品往往不是很写实,现实社会灯红酒绿,嘈杂喧闹,各种压力、各种竞争使人浮燥,生活失去本真,我庆幸从事紫砂行业,在工作时就能表达自己的喜好,不失清静,本真之心。静是我们心灵的本真,静了之后看到的动是我们的活力,我们健康向上的阳光似的活,看清本真,追求轻松的生活。是我的“精神感悟”,用紫砂的材质表现出来,淋漓尽致。
篇5
关键词:现代化;陶瓷雕塑;材料;语言表达1陶瓷雕塑材料语言表达的概述
陶瓷雕塑是一种以陶瓷为原料进行外形加工和样式制作的一种立体化的欣赏型器具,它是现代化装饰物品之中的一种,也是现代化雕塑自然化的表现物品之一,陶瓷雕塑的材料从视觉与触觉两个方面来讲,都具有一定的独特价值,其生态性价值丰富和独特,对社会的影响力较大,人们通过对他的欣赏,发现其中的道德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观,提高自我的认识,转变对社会的看法。陶瓷本身特性就是变化丰富多端,手感细滑的一种材料,其中肌理变化更是可以提高人们对其的语言的欣赏态度,陶瓷雕塑的本身价值要对环境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陶瓷雕塑也要根据不同的场合和社会环境的风格进行确认,从而从实际角度出发实现对环境艺术的表达,通过利用特殊的环境及地理位置,加上材料应用的变化,实现陶瓷雕塑本身的升华,当前我国国内对陶瓷雕塑在环境之中的实际应用研究还很少,存在很多陶瓷雕塑在环境中缺乏考虑和考虑不全的局限性,在表达情感方面存在很多缺点。陶瓷雕塑未来的发展需要根据环境和社会中人们的心理需求特点,考察环境空间和人们心理美学方面的一些切入点,了解该如何发展有效的陶瓷雕塑艺术,改变人们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然而在这个方向上,陶瓷雕塑的原料使用类型占到了很重要的地位。
2陶瓷雕塑的肌理美感
肌理是一种材料与技法的综合表现,运用材料不同的配比、组织和构造,运用不同的表现技法表现出不同的触觉感和视觉感。肌理作为陶瓷艺术的术语,指的是采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制作手法并对烧成情况加以控制,以使陶瓷表面形成给人某种触觉质感和视觉质感的效果。由此可见,陶瓷的肌理是材料、制作、烧成等因素的综合表现。肌理值得是一般的表面抛光后的纹路,肌理一般可以分为自然肌理和人造肌理,这两种肌理也具有不同的特性,自然肌理指的是没有经过任何艺术加工的自然性质的材料本身具有的特点,比如石纹、木纹、陶土原有的肌理,这些纹路都是天然的纹路,表现力最具自然感,让人对雕塑艺术的认识停留在纯正天然的自然美感之中。而人造肌理指的是艺术家的人为作用所产生的肌理纹路,这些纹路主要是一种人工艺术加工方法,比如笔触、墨迹、刮痕、刀迹、凿痕、挤压、拍击、模印等。现阶段的陶瓷雕塑工艺比较考虑人性化的因素,所以对于人工制造的基本形态都比较重视艺术表现力,对于最终的烧制成型的陶瓷雕塑艺术品,对其制作的全过程而言,陶瓷雕塑的表面肌理纹路可以人造,也可以遵循自然美感,但是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艺术价值的表现力。人造肌理中还存在很多仿自然形态的人工肌理,比如仿木纹、仿竹纹、水纹、鱼纹、藤纹、草纹等的肌理。肌理在陶瓷雕塑的创作和欣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人们对于陶瓷雕塑的审美角度可以影响到陶瓷雕塑自身的肌理效果,陶瓷雕塑是客观的形态与主观艺术设计的结合,影响人们的感官认识和大脑的意识,古代的陶瓷雕塑上存在很多肌理条纹,比如绳纹、点戳纹、席纹、符号纹,这些纹样多留下粗糙的痕迹。而现代人的审美价值观是对现阶段的陶瓷雕塑艺术作品的肌理存在明确的一种定位,陶瓷雕塑作品要具有现代化特色,还要具有个性化的品位,甚至要具有趣味性和新奇感,让人了解到陶瓷雕塑对于生活的帮助。陶瓷雕塑的特殊肌理效果可以帮助雕塑本身获得更多的欣赏价值,比如胎体的残缺、孔洞、缺釉、釉泡、裂釉、斑点等。荷兰艺术设计大师安乔恩・雷斯的陶瓷雕塑作品《海神尼普顿》,自然的裂缝、空洞,和衣着的残缺而形成特殊的肌理效果。这种效果就是现代化的肌理艺术设计考虑的主要因素。
3陶瓷雕塑的触觉质感
质感是指作为主体的人对客观物体材质的生理和心理活动。包括触觉上的感觉和视觉上的感觉。陶瓷雕塑的触觉质感,是指主体通过触觉而感知客观物体表面特征,对材料进行触觉感受后,经大脑综合处理对材料表面特征的主观映像。对于陶瓷雕塑作品,人们拥有不同的艺术价值定位,陶瓷雕塑作品带给人们的不同触觉体会和不同的质感,可以影响到其对陶瓷雕塑艺术品的一种全新认识。陶瓷雕塑的创作者会因为这种有效的评价对陶瓷雕塑进行设计时考虑更多的影响因素,陶瓷雕塑作品的触觉本身可以体现出粗糙、细腻、破损、坚硬等不同的感官表现,其中粗糙指的是材质的颗粒选择比较大,通过一些简单的烧制工艺塑造成型,让陶瓷雕塑显得粗犷有力,提高了陶瓷雕塑的文化价值和自然魅力,让陶瓷雕塑具有强大的艺术魅力,从朴实中体现出了不同的质感,更有一种原始文化和自然之力的感召意味。如陶艺家吕品昌的陶瓷雕塑《遗迹物》,它是几个陶瓷雕塑组成的群雕。有的雕塑是由几个部分烧成后组合而成。这些雕塑没有施釉,全部素烧,并且通过凿、划、刻、切割等手法形成一定的肌理,所以他们给人粗糙的质感。而细腻值得是材质选择细腻,颗粒较小,制作手法比较细致,制作工艺科学有效,带给人们比较细滑、温和的体会,让人们感受到陶瓷雕塑工艺的价值,让人了解到陶土之中人们触觉与质感的体会,了解到细腻的陶瓷雕塑的价值意味,让社会生活的气息寄存于陶瓷雕塑之中,让陶瓷雕塑变得更具有魅力。如众所周知的维纳斯断臂雕塑像就是一个这样的典型例子,因为一条胳膊的断裂而让维纳斯的雕像具有了残缺美感,被称为雕塑中材质细腻与外形搭配的最佳案例。坚硬,是指雕塑者运用粘土的可塑性和丰富的表现性,仿其他硬质材料的效果。陶瓷可以仿石材、钢铁这类硬质材料,如油画家和陶瓷艺术家周晓冰的陶瓷雕塑《面具》,整个雕塑通过肌理的处理,以及烧制的控制,给人石雕的触觉质感。
4陶瓷雕塑的视觉质感
陶瓷雕塑中的视觉质感指的是主体的视觉因为受到客观物体的影响而产生了变化,这种特征还对材料本身的视觉效果做出了严格的定义,对材料的使用定制了严格的标准。材料的选择是经过选择后才进行制作的,材料的视觉感受是经过大脑综合处理后对材料本身的表面状态产生的一种定义,这种对陶瓷雕塑的主观感受和认识,完全是停留在视觉感知雕塑的表面特征的一种粗犷的表现能力。很多艺术作品都会选择比较粗犷的原料进行塑型,在雕塑表面上会塑造出粗糙质感的肌理效果,给人粗犷、自然朴质的感觉。柔软,是陶瓷雕塑在视觉上给人柔软的质感。这是一种视觉的冲击力,这种陶瓷雕塑的塑造对于人们的视觉冲击让人有一种触摸的冲动,粗糙的表面让人从心理上更易于接受整个雕塑带来的全新体验,雕塑中还要注意光洁程度,光洁指的是陶瓷雕塑给人光滑洁净的视觉感受。能给人光洁的视觉感受的陶瓷制品一般都是施釉的。这种光洁程度的运用表现出雕塑本身的整洁感和顺滑的感觉,让人更容易接受雕塑体现的文化内涵。
5结束语
陶瓷雕塑是用陶瓷材质而创作的圆雕艺术品,一般指有一定空间体量的具有独立性的陶瓷雕塑。它是可视、可感、可触的艺术品,也是一种以物质载体表现人类的思想情感的艺术品。陶瓷雕塑多数要经模印、镶嵌、捏、堆塑、镂空、雕刻等成型过程后烧制而成。陶瓷雕塑的塑造材料对陶瓷雕塑的精神价值观和道德价值观的表达最具有代表性,是陶瓷雕塑重要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 王瑞芳.论现代雕塑的材质美[J].山西大学.2010(05):5052.
篇6
【关键词】雕塑;造型艺术;冰雪艺术;创新
引言:
雕塑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之一,它的历史几乎和人类的历史一样漫长。我们的先民在与石头打交道的过程中,不仅打造了用来谋生的劳动工具,还创造了具有审美意义的雕塑品。冰雪雕塑艺术是兼具艺术家灵慧与大自然神奇的结晶,它以其独特的质感魅力与表现形式使这一年轻的艺术名扬天下。近年来,冰雪雕塑艺术在我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1.雕塑艺术概况
雕塑是指以立体视觉艺术为载体的造型艺术。
雕塑是造型艺术的一种。又称雕刻,是雕、刻、塑三种创制方法的总称。指用各种可塑材料或可雕、可刻的硬质材料,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艺术。
1.1中西方古代雕塑造型特点
中国古代较少纯粹的雕塑艺术品,这是一般人不重视中国古代雕塑的主要原因。西方雕塑发源于古代希腊,古希腊人重视人体,将神塑造成完美的有血有肉的人。他们崇拜神,也崇拜和神一般完美的英雄——战士与运动家。为他们塑造供人膜拜瞻仰的偶像和纪念像。如此形成传统,在西方世代相传,成为一种纯粹的雕塑艺术。中国古代社会的制度、文化、哲学与宗教,都不同于古代希腊。中国远古时期重礼教,尊鬼神,艺术重心倾向于工艺美术,在礼器、祭器上发挥艺术天才,并且同样也形成传统,影响深远。从陶器、青铜器、玉器及漆器等工艺品发展出以装饰功能为主的实用性雕塑,在历代都占有主流地位。它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纯粹的工艺品。一类为建筑(包括陵墓)装饰雕刻。
1.1.1西方古代雕塑特点
当代的视觉艺术已经成为当今人类思想的组成部分,艺术本位的概念也已经大大拓宽,可以说当代雕塑(这里不包括城市雕塑)已经成为一种关注人性、社会、历史、文化以及未来的艺术,是可以看到、可以触摸的思想。
中国当代架上雕塑充分吸收了平面,色彩,构成学以及影像艺术等等各家优势,同时,拓宽多种材料极其造型潜力,寻找一切雕塑可能利用的资源,去寻找未来的可能性。
由于材料在雕塑中的特殊地位,受到了所有雕塑家的倾心关注。在材料选择上强调与本土文化的渊源关系,以及和现代工业背景的息息相关。坚固、永恒和优质是传统雕塑对材料的要求,而在今天不分质地优劣和永久与否,只要能够有效、完美地传达雕塑家的意图,就是最好的材料。
2. 冰雪艺术概况
2.1冰雪文化及载体
冰雪文化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冰雪文化,是指人类在冰天雪地的自然环境从事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以冰雪为内容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其中包括饮食、服饰、建筑、交通、渔猎、体育、艺术、民俗、经贸、文学、旅游、文化教育、文化研究、文化展览、新闻报道等等。狭义的冰雪文化特指体育、艺术、文学、旅游、科技等精神财富。哈尔滨能在中国率先发展起现代冰雪文化,是因为他有着优越的自然条件、特殊的城市历史。
2.2冰雪艺术的起源
冰雪艺术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因为,北方地区人民要生存就必须与冰雪抗争,必须接受冰雪。长期与冰雪的接触让北方人民对冰雪的特殊性更加清楚,人们不再畏惧冰雪,人们利用冰雪来丰富生活。随着民俗冰雪活动的不断扩展,人们从中体会到了无穷的乐趣,出现了早期的冰雪艺术活动。我国有记载的古代冰雪文化活动出现在隋唐时期,是北方少数民族首先开始的。
3.冰雪雕塑艺术的发展前景
冰雪活动开始是人们为了生存,在被动接受冰雪中产生的,然而经过了历史与劳动人民智慧的打磨,逐渐发展成为积极的、有力的、综合的活动,是人们利用自然充实人文生活的典型个案。 (上接第125页)
3.1国际四大冰雪赛事
3.1.1加拿大的“魁北克冰雪狂欢节”
节日活动规模盛大,内容丰富多彩,包括“雪之城堡”、“狂欢节之王”、“冰河竞舟”等活动。 有国际雪雕比赛及市民的各种冰雪竞赛活动。
3.1.2挪威的“奥斯陆滑雪节”
挪威的“奥斯陆滑雪节”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旅游及滑雪爱好者投身其中。
3.1.3中国的“哈尔滨国际冰雪节”
我国最有代表性的冰雪活动。期间的哈尔滨的冰雪大世界和太阳岛雪博会驰名中外。
3.2冰雪雕塑艺术的社会价值与意义
就冰雪艺术而言,它有两个价值,一个是独一无二的艺术价值,另一个就是适于文化消费的经济价值。正是由于它所具有的这两个价值,才使其有所广泛的传播空间。
篇7
【关键词】雕塑景观化;艺术形态;景观设计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中国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与之相关的城市景观、城市广场、城市雕塑等城市公共艺术也快速的发展了起来。城市景观雕塑直接介入了城市环境的营造,使之成为丰富和提升城市生活质量、完善城市机能的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随着城市公共艺术的进一步发展,依托于城市景观、城市广场的景观雕塑的设计思路以及表现形式也将逐步走向成熟。城市雕塑作为雕塑造型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在过去的岁月中主要承载着记录重大历史人物、历史事迹、社会发展片段等功能。而在新时期的中国城市雕塑中,其门类和表现形式越来越丰富,特别是抽象作品的大量涌现,使得雕塑作为公共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关于中国城市雕塑的研究工作正在火热开展,我们也欣喜地看到国内一些著名的建筑学家、艺术理论家以及部分文化工作者也纷纷著文,参与到城市雕塑的研讨中来,为新时期城市雕塑的进一步深入开展打开了崭新的局面。1995年创刊的《雕塑》杂志为中国城市雕塑的理论建设提供了阵地,而历届的雕塑论坛也为中国城市雕塑的发展开辟了自由开放的学术空间。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大多城市雕塑在视觉形式上仍是对社会写实艺术的描述,并未打破传统的束缚,部分城市雕塑仅仅作为纪念性雕塑和园林小品雕塑的形式存在,这不但是形式上的单一,更是一种静止状态的作品,孤立存在而未能将作品本身的价值体现出来,更有一些城市或地方的雕塑作品过于追求形体的高、大,整体背离了周围的环境,破坏了周边建筑、景观的统一,仅仅只是摆设,忽略了城市雕塑原本所应具有的作用和意义。因此,有必要提出对城市雕塑投入活动的空间,促使作品与社会之间、与人之间有一种对话的权利和能力,实现城市雕塑景观化。
60年代末,西方大地艺术的发展给城市景观雕塑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一些极少主义流派的雕塑家对于在展厅里放置单一形式的雕塑并不满足,他们开始寻求画廊之外的新的艺术发展形式。于是,出现了一批英国和美国的艺术家他们选择走向自然,远离博物馆和展厅,尝试在大自然当中制造巨大的雕塑,通过把创作主题同自然环境联系起来,以无比恢宏的尺度去建构大自然的视觉新秩序。大地艺术的表现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达到了雕塑与景观的融合。20世纪最著名的雕塑家之一日裔美国人野口勇(IsamuNoguchi)曾说:“我喜欢想像把园林当作空间的雕塑。”他的大部分雕塑作品都很好的体现了雕塑和景观设计的结合。城市雕塑作为一种视觉艺术的存在,源于雕塑家对时间和空间的把握及美学构成形式的再创造性活动。城市雕塑景观化不同于原有的雕塑体现,雕塑景观化主要是在特点的空间环境下进行统一的规划与协调。展示空间的艺术价值不再局限于雕塑本身,而在于整体空间环境的艺术传播,限定与再创造,运用艺术法则和审美创造出新的艺术环境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袁运甫先生认为,公共艺术的存在价值应当满足大多数市民对待艺术的基本审美态度和理想追求,并正确地导向更具崇高精神意义的文化境界。”这就要求我们在城市雕塑的设计过程中,应当考虑到特殊环境空间与雕塑表现形式的问题,还要考虑到如何做到大众与雕塑的互动参与问题。只有当雕塑对同一空间下的所有环境要素加以整合利用时,才能够真正达到雕塑与景观的统一。当公众能真正融入其中并参与其中时,人、雕塑、景观的距离将完全消失,城市雕塑也不再仅仅是环境空间、公共艺术空间和人文景观空间等大环境中的点缀或补白,而是成为了城市、园林总体规划的一部分。雕塑的景观化是一种融入与融合,雕塑作品融入城市环境之中,与周围的山石、树木、河流、阳光等自然因素结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参考文献:
[1]裴磊.景观雕塑设计及其研究[D].湖北:武汉理工大学,2007.
[2][法]卡特林格鲁.艺术介入空间[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马钦忠.雕塑•艺术•公共艺术[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
篇8
【关键词】:商业街;雕塑;公共艺术;环境
1、商业街的概念及发展
1.1商业街的概念
商业街,在一定范围内的城市空间,商业,服务起主要作用。商业街不仅仅是商铺数量堆砌而成的街道。一般来讲,街上商家不仅要有数量还要有规模。要有商业气氛,这样才可以叫做商业街。商业街作为城市特征,同时也是贸易交流地、交通及购物重要场所。
1.2商业街的发展
中国商业街的起源最早可追溯至唐代。唐代的长安城就已出现著名的东市和西市商业街。到了宋代,商业街已极度繁荣,《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就是宋代典型商业街的繁荣景象。北京王府井商业街形成于元代,清朝末年逐渐形成商业街。700 多年的建街史和 100 年的商业发展史,为王府井商业街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和鲜明的商业特色,使王府井商业街享有“金街”的美誉。北京前门商业街历史悠久,早在元朝,当时丽正门(今前门)外通往郊外的大道就是它的前身。到了明朝中叶前门大街逐渐形成为一条商业街,至今已有 400 多年的历史。在城市发展的历史上,商业和交通从来就是一对互为因果的孪生子,交通便利带动商业发展,商业繁荣又引起交通拥挤;所以,交通问题从开始起就既是商业区发展的前提,又是其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在现代城市商业街上人车混杂的交通问题日益受到非议,商业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发展的。
1.3景观雕塑的含义
景观雕塑是被安放在室外环境里,强调和周围环境共荣、共生的一种雕塑艺术形式。它不仅需要雕塑家考虑雕塑本体,还需要考虑雕塑本体外的因素。诸如:自然环境、人文特征、城市规划、建筑形态等要求。
1.4 景观雕塑的类型
我国景观雕塑,按其具体功能分类可分为:文化型景观雕塑、艺术型景观雕塑以及商业型景观雕塑。本文将对商业型的景观雕塑进行重点阐述,时下商业空间中,商家为吸引顾客光临,悄然呈现某些独特形象的作品(重庆杨家坪步行街雕塑小品)。其中不乏新奇的、独特的、亲和的面貌,这类雕塑大量出现在消费商圈中。
2、商业街中景观雕塑与空间环境的关系
雕塑与环境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影响的关系。就商业街雕塑而言,就是要处理好雕塑与街道、建筑、以及}材内容等环境要素的关系。
2.1从空间角度分析
雕塑和其他环境要素一样,都是占有了整个街道景观空间的一部分,而雕塑是起分割空间作用的节点,掌握着整个街道景观的节奏。
2.2从尺度角度分析
雕塑的大小及摆放数量受街道宽度和长度的影响。一般(人与物体的距离M)/(物体的高度H)=1时,人既可以看清物体的细部,又有一种内聚安定而不压抑的感觉,所以雕塑的高度若为H时,置于街道中心,由于人基本在街道两侧行走,那么街道两侧距雕塑都应有一个H的宽度,所以放置雕塑的那段街道路宽至少为雕塑高度的2倍。
2.3从周围建筑角度分析
雕塑可以放置在建筑前也可以从属于建筑。街道中若有一些知名建筑或是老建筑,为了吸引游客可以以此建筑为创作题材,设计圆雕或浮雕,这时雕塑的尺度大小就和相应的建筑尺度有着密切关系。若需要比较大型的雕塑放置于步行街上,其尺度要从天际线和人的视角方面考虑了。
2.4从题材内容角度分析
雕塑小品要反映当地商业街道文化,体现街道的精神内涵,所以雕塑小品要从精神层面上与街道文化、商业氛围等因素融合,做好街道形象的代言。只有处理好雕塑与各个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才能创造出和谐的商业街道空间。
3、商业街中景观雕塑艺术的传播效应
3.1人文景观的展示
商业街环境中的雕塑文化是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积累,凝聚而成的,它含有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性格特征与人文特质,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文化的直观表现,商业街景观雕塑以唯美的形式诉说着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最动人的故事(荡观前的村姑),使商业街的雕塑历史文化,特色与闪光点一览无余,通过雕塑就能很快读懂一个商业空间场所的内涵与内在风韵,感受到最鲜明的时代特性与历史文化传承。
3.2景观雕塑在商业街环境中展现了精神文明
雕塑艺术符合大众共有的审美观,最具本真的精髓,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体,商业空间的雕塑是商业文化的延续与创新,只有把它放在商业空间文化雕塑的框架中来进行整体的考察,才能真正解释商业空间景观雕塑的内涵和韵致,代表着商业空间文化内涵和品位,反映了人们不同时期的信仰和追求,表达了人们共同的向往的理想境界与思想境界,凝聚了一个商业空间的内涵与精髓,商业街景观雕塑能唤起人们注目的同时,同样创造着特有的艺术意象,使人们欣赏商业景观雕塑并融入其中,获得情感的愉悦与美的享受,把艺术的魅力来填补精神的空缺,与商业街环境形成有效的交流互动关系。
3.3景观雕塑在商业街环境中发挥视觉标识的职能
每当我们外出旅游或进行日常的社交活动而需要借助各种交通工具或指示系统予以辅助的时候,都让人感知到公共性设计艺术的存在及其重要。景观雕塑的作用正是吸引人们的视线,提高商业空间环境的档次、提升商业文化的品质。商家通过各种宣传手段造势,集中展示企业文化,强化标识形象。人们的眼球从玲琅满目的商品上移走,欣赏雕塑的同时,放松身心。景观雕塑满足了其视觉识别的需求,所以在市场上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使用。
也许儿童在参观时,未必记得品牌名称,但门口可爱的卡通雕塑形象会让孩子们印象深刻(王府井商业街雕塑小品)。所以,雕塑同样起到视觉标识的作用。
结语
篇9
一、现代陶瓷雕塑在城市公共艺术中的作用
(一)记录城市的发展轨迹
陶瓷雕塑是一种较为固定的艺术形式,能够在较长时间内得以保存。好的陶瓷雕塑能够让城市的发展轨迹得以记录,增强城市的文化底蕴。比如,在西安的烈士陵园群雕就记录了中华儿女浴血奋战,保卫国家的抗日史。
(二)宣扬城市的历史文化
城市陶瓷雕塑能够凸显出城市的历史文化,让人们在视觉上接触到城市所特有的文化,提高对城市的辨识和认同。在西安就有许多体现城市历史文化的陶瓷雕塑群,比如大雁塔陶瓷雕塑群等,较好地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文化。
(三)提升城市形象
现代陶瓷雕塑在城市公共艺术中有不同的类型和表现形式,通过作品之间的相互配合能够有效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实现城市历史文化、人文底蕴和现代城市发展的有效融合,美化城市的外在环境,优化城市的发展,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
二、城市公共艺术中的现代陶瓷雕塑
(一)城市公共艺术中的现代陶瓷雕塑的审美性
现代陶瓷雕塑是现代艺术的一部分,与现代人的生活与审美息息相关。黑格尔曾经说过,艺术作品要具有意蕴,这种意蕴包含了内在的情感、风骨和精神。正是由于这种意蕴,使人能够品味出新的意境。现代陶瓷雕塑运用艺术造型、物质材料和特殊工艺,反映出艺术家对生活的理解和对社会的看法,现代陶瓷雕塑所具备的审美意蕴是传统陶艺所没有的。
城市公共艺术中的现代陶瓷雕塑十分强调审美性,具体包括了审美作用和审美价值。社会的发展催生着价值观和艺术审美的变化,现代陶瓷雕塑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方式也不断发生变化。现代陶瓷雕塑以全新的艺术形式出现,体现了艺术家对传统资源、语言、艺术形式、审美意蕴的转变。相对于传统的陶瓷艺术,现代陶艺跳出了国画的宏大概念,在舍弃了具体的形态后,获取了更加自由的发展空间,换而言之,现代陶瓷雕塑实现了对美学意蕴的全新阐述。
审美需求和人文精神是现代陶瓷雕塑所追求的主要目标,陶瓷雕塑创作是一个柔软重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作者需要倾注大量的情感,因此这个过程非常强调作者的人生阅历和知识积累。现代陶瓷雕塑具有其他艺术形式无法取代的审美品质,具体来说陶瓷雕塑具有自然美、人性化的特点,其形态变化丰富、材料可塑性强且加工方便。可塑性是陶瓷雕塑的基本品质,同时陶瓷雕塑还能从人文、历史、民族和地理等方面实现对公共艺术空间的拓展。现代陶瓷雕塑的审美性其实是最为朴实无华的,同时是通透灵动的,是对极简主义美学的最好诠释。在现代城市公共空间中,陶瓷雕塑的运用顾及了不同群体的心理需求,使得公共空间具有广泛的亲和力和弹性。
(二)城市公共艺术中的现代陶瓷雕塑的文化性
生活在城市当中,建筑、道路、公园等这些我们能够触摸和感受到的都属于城市公共空间。现代陶瓷雕塑这一现代化公共艺术的实现就要依托于城市公共空间。现代都市是一个开放化的社会,室内和室外的公共艺术相互融合,是公众审美的融合。城市是现代科技的产物,城区建造结构正因某种标准而不断趋于同质化。在一些城市公共空间中,公共艺术的基本出发点就是打造新聚集人群的公共技艺并传达出新时代文化的感悟。
“共享不同――世界如此亲切”是劳申伯格的一句名言,事实上,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文化的逐渐趋同不可避免。当这种趋同性逐渐显现在居民的生活当中时,一个地域的地方特色就会逐渐消失。在这种情况下,现代艺术发挥凸显城市历史、文明、精神、气质的作用无法替代。艺术在某种程度上说是抽象的,但公共艺术是具体的,它需要以具体的环境为载体,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能够代表一个城市的形象。
现代陶瓷雕塑的创作理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要符合当代社会的精神生活需求,另一方面要体现人文精神和科技文化。既有传统民族文化的延伸又有现代文化的熏陶,在双重作用的影响下,现代陶瓷雕塑在融入到城市公共空间的过程中,能够有更准确的定位,能够较快建立起深刻和广泛的联系。总而言之,现代陶瓷雕塑是现代文化价值观的体现,也是传统文化、现代文化的共同产物。
(三)城市公共艺术中的现代陶瓷雕塑的社会性
现代陶瓷雕塑是公共艺术在现代艺术中的表达方式之一,其创作理念和创作方法具有较强的社会性并且还在不断向着社会公众靠拢,为存在于公共空间的艺术能够在当代文化的意义上与社会公众发生联系的一种思想方式,能够体现出城市公共空间的共享、开放和交流的精神与理念。现代陶瓷雕塑的社会性还体现在其对社会的人文关怀,现代陶瓷雕塑能够以切实有效的方式实现个性和共性艺术价值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体现。
陶瓷雕塑的主要材料是黏土,一个完整的作品要经过配料、制坯、施釉、烧制等过程,成品在外观上具有色彩丰富美观的特点,在属性方面具有防水、防腐、坚固耐用的特点,相较于其他材料而言,有一定的技术优势,一旦成型并运用到城市公共环境中,能够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原貌。
在现代的艺术环境下,陶瓷雕塑也逐渐由自我的形式拓展到了集体层面,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它带给人们以全新的审美体验,民族传统而古老的记忆得以重温和发展,而这些正是现代陶瓷雕塑作为环境中景观因素的特征,这是它本身的价值体现,也是作为开放公共艺术的公共属性。
篇10
雕塑艺术在城市建设中随处可见,很多雕塑都是城市地标性建筑。甘孜州幼儿园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充分认识到雕塑艺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挖掘雕塑艺术价值。漂亮的雕塑作品能激发幼儿的情感共鸣,因为幼儿园的孩子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喜欢卡通立体的形象,甘孜州幼儿园五个高原特色的卡通动物形象正好符合孩子们的这一特点,能一下子吸引孩子的眼球,还能提高孩子的审美能力和对雕塑艺术的认知,如俊美的羚羊是美的化身,身姿优美、体态轻盈,给人以美的体验。优秀的雕塑作品不仅能美化校园,成为校园的亮点,提升校园风貌建设的品位,还能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起到育人的作用,使置身幼儿园中的人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如飞奔的骏马,时时提醒着“不待扬鞭自奋蹄”。优良的雕塑艺术已成为幼儿园人的精神支柱之一。
二、充分发挥藏族雕塑艺术的特点
早在两万多年前,勤劳勇敢的藏民族就在广袤的高原大地上扎根、繁衍。通过翻阅资料和参观藏博馆,我们看到新旧石器时代的工具、石器、饰品,看到精美的阿西土陶和石刻作品,还有藏民族精细生动的木雕作品;在寺院,我们看到神圣庄严的佛像,美轮美奂的酥油花。对这些作品我们惊叹雕工们的精湛技艺,透过这些雕塑艺术我们进一步深入了解了藏民族雕塑在选材、造型、用色等方面的特点。在设计幼儿园雕塑中我们充分发挥藏民族雕塑艺术的特点,并大胆创新加入现代元素、卡通元素,使幼儿园的雕塑别具一格,辨识率极高。
三、牢固把握藏民族元素雕塑设计的原则
步入名校,我们常会感叹有浓厚的文化气息,而且每个学校各不相同,这正是不同的校园文化传递的极具本校特色的精神文化和价值内涵。如北京大学的华表、石碑、名人纪念碑无不彰显着历史的厚重感与民族振兴的责任感。又如清华大学的雕塑“碑”“道”“和合之舟”等不仅有中国艺术家的作品还有外国艺术家的作品,体现着兼容并蓄的大气、科技兴邦的勇气。因此,甘孜州幼儿园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中,多方收集资料,深入挖掘本民族、本地区、本园的特点,在雕塑作品上力求“精美而不失民族气息”“独特而不失卡通气息”,要用独特的雕塑语言形成自己校园的人文景观,要体现自身文化历史和价值取向,在设计中甘孜州幼儿园把握了一些重要原则。(一)整体性原则。校园雕塑艺术设计与幼儿园中的建筑物、楼道、围墙、山水、树木、花草等其他景观相互呼应,有机融合,同时与幼儿园的历史文化融为一体,恰到好处地体现本地、本园人文风情和悠久的历史脉络。如甘孜州幼儿园的前大门和后大门坡道的历史浮雕墙,分别采用40、50、60、80、90年代的照片,展现出幼儿园的变迁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同时雕塑的色彩和造型均与校园内其他建筑和造型相呼应。(二)文化性原则。藏民族在发展的历程中,不仅传承发扬着本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同时还积极汲取汉族与其他民族、甚至国外的优秀文化。因此在雕塑作品的设计中幼儿园尽可能多方考虑、恰当融合,使之体现出不同的文化气息。如甘孜州幼儿园的五个动物雕塑(藏羚羊、雄鹰、藏獒、骏马、牦牛)是校园文化总体设计思路下的产物,其文化气息和教育价值深厚。五个动物不仅蕴含着坚韧、勇敢、奉献、拼搏等优秀的品质、在藏区也流传着许多它们的民间故事;五个动物分别对应幼儿园五大领域的教育(艺术领域、科学领域、语言领域、健康领域、社会领域),将雕塑艺术作品与幼儿教育巧妙地结合起来,促进幼儿教育的发展。(三)以人为本原则。幼儿园的雕塑作品不仅仅是为了美化校园,或者博取孩子们的开心一笑,而是要注重雕塑与幼儿、教职工、家长之间的互动,让雕塑活起来,与人感应,产生良好效应。如甘孜州幼儿园的历史浮雕墙引发教师思考:作为甘孜州幼教人,我们如何续写州幼教的历史,该为州幼教做些什么,引导孩子们知晓以前条件虽然很差,但是一代代的孩子依然健康长大,而今各方面的条件如此优越,自己应该怎样面对生活、怎样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同时这些兼具现代卡通特色和藏民族元素的雕塑还能陶冶情趣、提高师生审美与艺术欣赏力。(四)民族特色原则。校园文化雕塑学校都有,发达地区的一些学校雕塑气派、华丽,现代感十足。民族地区的校园雕塑也走这样的设计思路显然是不行的,我们要吸取民族地区的精华,充分利用藏族雕塑艺术的特点,让雕塑独一无二,散发出特有的魅力。甘孜州幼儿园的雕塑在造型设计上吸取了藏民族图案,如祥云、吉祥图案的变形、排列、重组等等。色彩方面,大门处的立体园徽色彩醒目具有很强的识别性,承载园徽的基座为深灰大理石,显得庄重沉稳;园内雕塑则色彩鲜明、丰富与园内建筑色彩融为一体。造型方面,五个具有藏民族元素的卡通动物身着藏服,神态各异,如藏羚羊头戴仿绿松石的珠串,仿佛在翩翩起舞,藏獒则豪放地弹着三弦琴,骏马则跳起欢乐的锅庄,牦牛聆听,雄鹰俯瞰。
四、凸显藏民族元素雕塑的功能
(一)导向功能。优秀的雕塑艺术是人们百看不厌的立体艺术,它不但能充分调动人的感官细胞,而且能够彰显幼儿园的核心价值观、育儿观,引导教职工团结向上、勇于创新、乐于奉献,引导幼儿从小树立良好的道德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二)文化对话与沟通功能。优秀的雕塑作品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感染着幼儿园中的每一个人,拉近了师生的距离,拉近了时空的距离,拉近了历史与现在的距离。让我们仿佛触摸到幼儿园发展的历程,触摸到藏民族发展的历程,实现了师生与优秀藏民族文化的历史对话。(三)审美教育功能。寓意深刻的雕塑作品能够激励教职工奉献进取,激励孩子们勇于挑战、健康成长。同时优美的雕塑艺术能非常有力地提高幼儿对美的感受力,培养表达美、展现美的能力。精心设计并充满藏民族文化气息的校园雕塑丰富了校园景观,营造了文化氛围,提高了师生的精神境界,从而提升了幼儿园的品位和实力,对幼儿园长远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刘琪琳 单位: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幼儿园
参考文献:
[1]宋瑞波.浅析雕塑艺术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艺术教育,2011,(7).
- 上一篇:水利水电工程勘察设计标准
- 下一篇:毕业设计过程指导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雕塑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