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传统文化范文
时间:2023-07-07 17:33: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儒家的传统文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天人合一理念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天人合一。他们认为天与人之间应该形成和谐、统一的关系,唯有这样,才能达到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理想的境界。儒家文化中的“天”就是自然,可以进一步理解为自然规律。儒家的“天人合一”就是把人与自然放在一个平衡的有机系统中进行思考,儒家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天与人和谐共鸣才会产生“天人合一”的和谐状态。“天人合一”一方面强调人的道德,一方面强调自然界的内在规律,更重要的是强调人与天与地与大自然的万类万物的和谐。故而儒家认为人类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既不能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听天由命,做自然的奴仆,消极被动的听任大自然的摆布;也不能蔑视自然,把自己当作自然的主宰者与征服者,肆意蹂躏自然;而是要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和谐相处,协调发展,共容共存,并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而适应自然、改善自然,以达到更高一层的和谐。
“天人合一”思想最早出现在儒家的经典著作《易经》中,《易经》认为人的行为只有符合天道运行的规律,才能趋吉避凶。书中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表达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双向影响,对后世起到了振聋发聩的巨大作用。
孔子把“知命畏天”看作是君子才具备的美德,“唯天唯大,唯尧则之”。他认为,四时运行和万物生长都有自身的规律,人不能违背“四时行焉,百物生焉”的自然规律。而应该适应它,改造它,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孟子也认为,对待万物应采取友善爱护的态度,天地万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如果随意破坏浪费这些资源,就会危害人类自身。因此,孟子主张“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把“仁民”与“爱物”联系在一起。认为保护环境,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身。
当儒学发展到战国荀子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已构成较完整的理论系统。荀子提出了“制天命”思想。他认为对自然界不能盲目崇拜而无所作为,如果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利用天时、地利、人和等条件,就可以创造财富。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在当时,极大的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二、以人为本理念
儒家文化一直都体现出对人的尊重,强调人的作用,突出人的主体地位,实际上也就是主张以人为本,并想以此为理念构建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建立一种和谐的美好社会。
所谓“以人为本”就是认识到人民、民众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认识到如果统治者背离了民心,得不到民众的拥护,国家政权就不能巩固,甚至会被人民群众用武力。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上,民心的向背不仅关系到国家的安危,也制约着社会的全局,因此儒家的民本文化也应运而生。关于以民为本,古代一些重要典籍早有记载,例如《晏子春秋・内问下》中讲到“以人为本”,在《管子・霸业》中讲到“以人为本”,在伪古文尚书《五子之歌》中也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论述。这些概念、范畴一直被儒家沿用下来,并且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形成了系统的思想。民本文化的中心思想就是讲国家的治理应以民为本,为政者应勤政为民。
国家治理以人为本,主要是指应关注为民用权、为民谋利、理顺民心三个问题。为民用权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基本出发点,国家治理的首要问题就是为民而行使权力,使权力的运作成为民意的体现;为民谋利是以人为本理念的根本宗旨,国家治理的根本宗旨就是为民谋利、为民造福;理顺民心是以人为本理念的理想目标,国家治理的理想目标是顺乎民心,赢得民心,民心的向背关系社会的稳定、国家的安危,要把理顺民心作为治理国家的不懈的追求。
为政者要勤政为民,主要是指当权者要仁爱民众、顺应民心,赢得民心。儒家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提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基本认识。他们反对统治者专横暴虐,力戒为政者穷奢极欲,反复强调为政者必须尊民、重民、敬民、亲民、爱民。在中国封建社会,讲勤政为民,指的就是君、臣对民的态度,民为国之根基,民心的向背关系到封建统治权力的稳固,从维护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出发,历代思想家和政治家都主张勤政为民,爱民若子,并把协调和处理对民的关系、实现民心的稳定作为社会稳定的核心。
三、大同社会理念
大同社会是儒家和谐社会的终极愿望,它可用《礼记・礼运》篇中“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和“社会公正”来概括。主要内容包括天下为公的社会制度、选贤与能的具体措施、人得其所的社会保障和各尽其力的劳动态度。
天下为公的社会制度主要是指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不是最高统治者的。因而不能世袭,不能作为私有物来禅让。《礼记正义》解释说:“天下为公,谓天子位也,为公谓揖让而授圣德,不私传子孙,即废朱、均而用舜、禹也。”《正义》是以大同为五章故事的,所以举出尧不以帝位传其子丹朱而传给舜,舜又不传其商均而传禹的事例以资证明。所以“天下为公”的口号其性质是与王权根本对立的,是反王权的。保证天下为公的具体措施是选贤与能。管理社会的是被选举出来的贤能,而选举贤能的权力在于“天下”,也就是全社会的民众,所以说权力公有。其所以要明确权力公有,是人们从实践中认识到权力可以改变一切,也可以攫取一切。只有取消权力的个人垄断,才能保证社会的其他方面不受垄断;只有坚持权力的公有,才能保证社会其他方面的公有。
篇2
关键词:文化传统;现代广告;儒家文化
中图分类号:G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0)12-0096-02
20世纪80年代以来,广告与社会文化的关系问题,尤其是广告与文化传统日益为学界所关注,广告业界的文化自觉意识也在不断提升。
广告一般可分为商业广告和公益广告。在当今时代,除了公益广告以外,众多商业广告的文化传播性质与功能,大多为其意识形态性或观念形态性所决定,也是其商业传播自身之必须。当然,商业广告的基本性质在于其商业性,属于经济范畴,其基本功能在于商业信息的传播,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张金海教授指出:“我们一贯不主张把商业广告视为政治宣传的工具,伦理教化的工具。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商业广告的文化传播功能,只是其商业信息传播功能的一种文化张力,一种扩展,一种深入,任何时候都不可能成为商业广告基本或主要的功能,否则,商业广告就不再成其为商业广告了。但是,任何时候,商业广告的文化传播性质和功能,都是无可怀疑和否认的。”[1]由此可见,商业广告在社会文化观念的形成和认可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社会文化,特别是儒家传统文化,虽说它不可能在社会文化观念的形成与认可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但却可以加速这一过程;儒家文化中,其“仁爱”观、“进取”观与“和谐”理念,以及“诚信”理念也深深地影响着广告的制作与传播。
一、“仁爱”在广告中的呈现
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其文化传承性决定了现代广告不可能割断与中华民族文化的联系,而儒家优秀文化其独特的精神文化特质对整个中华民族的传统文明有着深远的影响。现代广告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儒家精神的熏陶,并且在内容和形式上体现了儒家思想的价值观念和特点。
儒家经典告诉我们,儒家的生命价值观在于“仁爱”。先生说,“仁乃统摄诸德,完善人格之名。”“仁”是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它最初含义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亲善关系,包含着爱亲、爱人、爱国的意义。孔子认为,仁的终极目标是“施予民”与“能济众”,也就是立物济民的立己立人,达己达人。孟子同样认为,仁是一种由己达人的广博的爱,包罗从德的最高观念到一般的道德规范的范畴。
中国现代广告中,无论是公益广告还是商业广告,“尊老爱幼,仁慈友爱,长幼有序等体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广告主题随处可见。纳爱斯集团子品牌纳爱斯牙膏《后母篇》中,小女孩开始对后母并不认同,尽管后母又是做好吃的又是织毛衣,小女孩也还是郁郁寡欢地说:“我有新妈妈了,可我一点也不喜欢她。”但是,当小女孩发现,后母帮她挤的牙膏是纳爱斯牙膏时,事情发生了转机。“她好像也没有那么讨厌”。无微不至的关怀最终打动了小女孩的心。小女孩和后母这一由矛盾转为友爱的戏剧性情节,凸显了产品所负载的人文气息,引发了观众对爱的共鸣。
20世纪90年代有两则广告让人记忆犹新,一则是《孔府家酒》广告,另一则是《南方黑芝麻糊》广告。“孔酒”广告(电视篇)的故国热土情缘让人动容:“千万里,千万里,我一定要回到我的家。我的家啊,永生永世不能忘记。”随着充满激情的歌声,展现了一幅幅热烈,欢快,温馨的画面:思家心切的游子远渡重洋而归,投入父母的怀抱。全家欢欣,把酒庆贺。其中,“孔府家酒,叫人想家”的画外音深深激荡着我们的热血情怀。“孔府家酒的品牌就在浓浓的思乡情谊中成为了一个感人的符号印刻在中国人的心中。《南方黑芝麻糊》电视广告营造了另一个具有浓浓的中国传统风情的意境。这则广告采用回忆的手法,将人们带回了20世纪30年代的江南小镇:暖暖的朦胧天色中,响起民谣式的音乐和木屐声。一个挑担的中年妇女携着一个小女孩,在“黑芝麻糊”的叫卖声中,发现在一条麻石小巷里,两扇深宅大院的厚重大门缓缓推开,一个带瓜皮帽穿长衫的小男孩从门里探出身来,深深地吸着那飘来的香味儿。此时,浑厚的男低音响起,“小时候,一听见黑芝麻糊的叫卖声,我就再也坐不住了。”紧接着,一个小男孩埋头吃着,添碗咂嘴,小女孩看着,羞涩灿笑,朴实善良的阿嫂也会心地笑了。南方黑芝麻糊广告正是营造了“一股浓香,一缕温情的意境氛围,才显得那么自然亲切、撩拨人心。人与人之间透露出的或淡或浓的关爱、悠远绵长的叫卖声,不仅响彻在小男孩的心里,也响彻在中国广告受众的心坎之上。
对于仁爱这一永久的主题,广告也是在极尽地表现。有了“爱”的注入,抓住了受众的爱和被爱的情感诉求,在一定程度上就捕获了受众的心。
二、“进取”观与“和谐”理念在广告中的呈现
儒家文化的主观能动论归为“志”。“匹夫不可夺志也”这是一条催人奋进的古训,儒家人生哲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求上进,讲现实。“儒家是现实主义者,追求现实的道德永恒价值和现实生活中的理想人格。”[2] 儒家重视人,鼓励人通过种种限制,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达到更高的境界。这与时下强调的“勇于挑战自己,突破自我”的观念是一致的。
中央电视台文艺频道的形象广告《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就是鼓励人们敢做敢想,去追求理想的人生;中国移动通信公司的《我能》篇以奥运健儿决胜自己的事例,强调了个体发挥主观能动性,最终战胜自己获得成功的能动精神。而现在很多运动品牌都有这样的趋势,像匹克的“我能,无限可能。”这与国际品牌耐克倡导的“想做就做”真是不谋而合。劲霸男装《父子篇》中,父亲问儿子:“明天就走?”儿子回答:“放心吧,从小到大就没输过你。”机场送别儿子将劲霸夹克披在父亲身上转身离开,“混不好我就不回来啦!”儿子仿佛宣誓般的对父亲说,也是对自己给出的承诺。画外音响起“给你这样的男人,劲霸男装,专注夹克29年。”以上广告案例无一不在于表现一个“志”字。
儒家和谐统一观在于 “和而不同”。何谓“和而不同”?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理念包含了平等精神,宽容精神和多样性原则。倡导文化理念和生物多样性的和谐统一,这也是儒家中庸之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广告中,中庸之道多表现在自然的和谐统一方面。中庸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为“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所以,诸多广告作品追求一种原生态,欲将产品身上的商业性质抽离,回归淳朴。这一诉求也紧紧抓住了当今人们易于浮躁不安,渴望回归自然,以求缓解压力的心理状态特点,无论在表现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力求清新,努力将人物和产品融入自然。
由韩国影星李英爱出演的《农夫茶》广告片,向受众发出“好水,好茶,好人喝”的诉求点,将水、茶、人三样看似不相干的事物由一条内在的联系放在一起,体现了人、自然与社会的和谐统一。白沙集团的“鹤舞白沙,我心飞翔”以及大红鹰集团的企业形象广告,也深化了“天人合一”的主题思想。“扬子天地,扬子电器”(扬子电器),“天上彩虹,人间长虹”“太阳更红,长虹更新”(长虹电视机),“当太阳升起的时候,我们的爱天长地久”(太阳神品牌),这些广告立意高远,气魄宏大,都是“天人合一”哲理的典型阐释,中国许多广告中往往以自然为表现主体,将人的感情溶入自然景物之中,达到主客体交融来展现一种深层的理念,使商品品牌深入人心。
三、“诚信”在广告中的呈现
儒家在交际观中主要体现诚信和责任。古语有云,“人无信则不立”。诚信是人际交往的最基本法则,也是衡量一个人的人格道德标准。失去诚信,人便无法“正其身”,与人相处时便会失去信任度,长此以往,便无法在社会交际中立足。而责任感是作为一个社会人所理应具备的品质。小则对家庭亲人,大则对国家社会民族……国家立法机关甚至将公民的一些责任与义务写入法律,作为规范人们的行为。交际活动中对诚信与责任感的要求正印证了孔子的一句话,“人无诚信,不可知其可也。大车无 ,小车无 ,其何以行至哉?”现代广告中,诚信主题也是一个很好的出发点。往往这样的作品因为在一定意义上满足了受众的安全需求,使消费者产生信赖感,因而更加能抓住消费者的心,从而提升产品与企业的良好形象。
海尔集团一句看似简单的“真诚到永远”却道出了海尔不平凡的服务理念,树立了海尔在市场中的牢固地位。长虹电视广告中“长虹以产业保国,以民族昌盛为己任”,表达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融入企业对国家的拳拳热爱之情。中国银行卡长城业务卡的广告词为“信赖,源自自强。”广告画面上,刻画了一个男人的结实臂膀,古铜色的肌肤无不洋溢着力量。简简单单的广告词,配以明了的图像符号,让人自然而然流露出最原始的信任与依赖。像这样的企业,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时,会有一个正规、值得信赖的情感参与其中。
虽然,现代广告并不是中华民族文化本身所固有的一部分,它并不属于中华民族的大文化。然而,毋庸置疑的是,从现代广告进入中国以来,它的发展有形或无形,刻意或不经意间已经深深地受到了中国文化传统、民族思想及历史观念的影响。
四、结 语
每一种文化在历史上的出现都有其自身存在的价值,一个民族的文化价值理念以及先人总结出的哲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是相对集中的,即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与统一性。广告在表达传统思想方面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这一局限性并不能阻碍它的文化传播功能。而从另一个方面看,广告也必须要有一定的思想文化作为指导。而这种思想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一个道德准绳和框架,不仅对广告,而且对普通的社会人起到牵引和规范作用。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儒家思想;企业文化;文化建设
企业能否顺利、持续的发展取决于多方面因素,其中影响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企业的文化建设。企业文化的形成可以帮助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还能提高其自身的经济效益。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企业不仅需要结合当前自身的实际情况,还需要适当地借鉴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思想,从中吸取教训。其中儒家传统思想对当代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是非常大的,企业需要积极以儒家的科学思想为导向,进行文化的相关建设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促进自身文化建设向着更快更好地方向发展。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儒家思想文化博大精深,并且对我国当代企业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儒家思想也会有不太合理的一面,这些缺乏合理性的思想则会对现代企业带来不好的影响。因此,企业在学习借鉴传统儒家思想时,一定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避免盲目学习,否则会给企业文化的建设带来严重的恶果。
一、企业进行文化建设的意义
企业文化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其分别是精神层、物质层以及制度层,每一层次包含的内容不同,从而所发挥的作用也不同,但是他们都是构成企业文化的必要组成部分。企业文化具有自身独特的功能,具体包括约束功能、激励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以及辐射功能等。所以基于企业文化的这些功能,企业文化对企业会发挥多方面的作用,以下对企业文化对企业所产生的各方面重要意义的具体分析。
1.有利于帮助企业增强竞争力。当今社会,企业品牌的建设对企业的发展起着很关键的作用,而企业文化的建设则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品牌建设。因为正确合理的企业文化代表着企业的经营理念、服务宗旨等,所以可以说企业文化是企业的一种名片,同时也是一种无形资产,也是促使企业在市场占用一席之地的重要法宝。企业文化的充分建设不但代表着企业的财富与智慧,而且还可以通过企业自身文化来吸引社会优秀人才的加入。此外,企业文化还能够促进对优秀人才的培养,有利于企业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所以在当前激烈的企业竞争中,可以说充分完成了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就等于为自身企业的有力的竞争增加了砝码。
2.有利于使企业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得到增强企业文化是推进企业顺利发展的主要动力,它可以促使企业员工形成统一的价值观,具备正确的价值取向,以及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心,能够帮助企业在相关决策上尽快达成共识。此外,企业的优秀文化还可以培养企业上下员工的职业道德,能够引导各工作人员在企业深化改革、调整利益关系时,正确处理自身与企业的关系,从而保证企业全体上下关系的和谐、稳定,进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内部环境。除此之外,企业通过自身文化的建设来实现对员工思想道德情操的界定,使员工的工作行为不断得到规范,还能够培养与增强他们的敬业精神,激励他们为企业的未来发展贡献出自己的最大力量。综上所述可以发现,企业文化的建设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内部向心力与凝聚力。
3.有利于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企业文化可以说是一个企业的管理经营理论与管理思想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企业对原有企业理论的总结与创新。因此面对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企业不能仅仅依靠国家的相关政策的倾斜与保护来促进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一定要正视目前的严峻挑战。因为企业文化是促进企业进步的内部动力与必备要素,而企业的成功往往与自身优秀文化的建设是密不可分的,所以企业必须要准备好企业文化这一把利器,借助企业文化这一重要工具来推进企业经济利益的实现,以及企业自身未来的健康发展。
4.有利于促进企业育才型领导的形成与培养企业领导类型分为好几种,其中包括权威型的、师傅型的以及育才型的。前两种的领导类型具有高度集中的指挥权与领导权,责任与权力集中于一身。过于集中性的领导类型往往凭借自身来进行相关决策的制定,而不考虑下级员工的创造性与其他意见,只是一味的要求他们必须按时完成任务,几乎从不关心下属,或者很少顾及到下属的感受与想法。而育才型的领导与前两种恰恰相反,这一领导类型比较倾向于进行分权管理,自己与员工共同承担责任与风险,并且对下属也时常有很多体贴与关心。因此,育才型的领导类型能实现对员工的充分尊重以及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在现代社会中育才型的领导会比较受欢迎,因为这一领导类型更能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健康顺利发展。通过企业文化的建设能够帮助企业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最终在同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5.有利于企业实施人本管理一般认为企业在进行文化建设时,应该以人为出发点与落脚点,人在企业所有资源要素中发挥着最为重要的作用。通过建立企业文化有利于企业关心与尊重企业员工,有利于充分体现员工的主人翁地位并保证企业全心全意为内部员工服务的良好宗旨。总之,通过企业文化的建立能够充分体现对员工的重视,有利于企业实施人本管理。只有真正做到人本管理,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激励他们为企业未来的进步与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最终通过企业内部的团结一致来共同推动企业的进步,铸造企业美好的未来。
二、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几乎是每个企业的必备工作内容之一,虽然企业文化的建立有着多方面的作用,但是由于现代企业在进行文化建设时仍存在很多不足,所以企业文化还是不能很好地发挥其自身的作用。以下是社会企业的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诚信缺失
企业在进行文化建设时往往缺少诚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企业经常对内部员工以及鼓励仅仅重于承诺而忽视落实。企业对员工不诚信,主要表现在企业很少兑现自己的承诺,言行不一,关于某些问题不能真诚地向员工解释,而是一味地隐瞒,这就不利于培养员工对自身企业的信任感。关于顾客,企业缺乏诚信主要体现在向顾客进行大肆的广告宣传与保证,但是却不能真正保证产品的质量,甚至很多时候产品质量或服务出现问题,并引起顾客的强烈不满。这些行为很难使顾客信任以及喜欢企业的产品,更不能培养顾客的忠诚度。企业文化建设中忠诚度的缺失,会给企业造成极大的损失,据企业联合会,我国企业由于缺少诚信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将近6000亿元。因此,企业诚信的缺失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需要引起顾企业的充分重视。
2.企业不能真正落实“以人为本”
人是企业一些工作的重心,人力资源是企业最为重要的资源。但是企业在进行文化建设时,往往并不能做到以人为本,这就很难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很难促进他们最高价值的发挥。企业不能落实以人为本,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员工待遇方面缺乏公平。我国企业的决策一般会集中在企业领导与管理层身上,而且普通员工与企业管理者间的待遇是存在很大差距的。此外,在很多私营企业中还存在不尊重企业员工权利的问题,这就导致企业员工对企业产生一种厌恶甚至仇恨的情绪,员工会与企业相关决策对立,不支持也不遵守企业的相关规定。以上这一问题则造成企业员工严重缺乏工作动力、有些员工甚至会选择辞职,这就使企业发展缺少向前发展的动力,最终阻碍企业的顺利发展。其次,很难满足员工的发展需求。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包含对制度层文化的建设,这就涉及到了企业员工参与机制以及创新机制、晋升机制的建立。但是目前企业文化建设中经常缺乏对以上这些机制的正确建立,这就很难实现工作人员主动性与积极性的充分发挥。此外,企业要想发展则离不开高素质高技能水平的工作人员。但是很多企业面对不够优秀的员工只是在抱怨,而从不给他们提供创造学习深造的机会。员工学习、提高的机会不够,则直接影响了他们自身的提高以及企业未来的发展。此外,员工的自我发展需求得不到满足,也会造成人才的流失。最后,企业管理者对待员工方面有待改善。目前企业很多管理者过多地将重点放在员工的日常工作中,但是常常对员工缺乏关心、尊重以及信任。他们只是关心这些员工为企业带来多少创利,但是很少用心与员工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工作以及生活困境。要想成为有人格魅力的领导必须要以关心员工为前提,通过与员工真诚地沟通交流,用心去关心体贴他们才能真正得到员工对自己以及企业的认可,才能为企业不断努力。
3.违背持续发展的理念
随着我国前几年粗放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生态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环境也受到了很严重的污染,其原因主要是企业缺少经济持续发展的理念。随着人们受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环境生态的不断破坏,维护生态平衡以及保护环境,成为当前社会的一个重要话题。但仍有很多企业为了谋取私利肆无忌惮地去破坏环境,这体现了企业文化建设中持续发展观念的缺失。这一问题导致企业不择手段的谋取私利,最终对整个社会造成了很大的破坏。
三、传统儒家思想对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意义
经过上文分析可知,当前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当前企业文化建设却存在多种问题,因此,加强传统儒家思想的运用,对于企业文化的建设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主要体现在两点:第一点是可以帮助企业解决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不足与问题,第二则是可以让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其他方面得到完善。总之企业借鉴、学习传统儒家思想是非常有必要的,下面将对传统儒家思想对企业文化建设主要意义进行简要探讨。
1.可以帮助企业树立以及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
“重民”是传统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同时也一直是我国进行国家管理与治理的重要思想。此外,“仁者爱人”也是儒家思想所提倡的一个主要思想,它的意思近似于“重民”,因为两者都是以人为本的意思。以人为本思想是指无论是国家统治者还是企业领导都必须做到以人为中心与出发点,人是一切工作的重心。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国民的利益为出发点来进行国家治理,如此才能得到人们对自己的爱戴,才能营造一种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同样一个企业想要持续不断的发展,并在其行业占有一席之地,必须要做到以人为本。前面已经提到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一个不足之处就是缺乏以人为本理念的建立与落实,这严重阻碍了工作人员积极性的发挥。只有保证企业内部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才能做好企业的相关经营管理活动。因此,当代企业要继承学习传统儒家思想中的“重民”思想,并通过各项措施使这一管理思想得到真正落实。例如通过建立合理的工薪制度、晋升制度,为员工增加培训机会,增进与员工的沟通,尊重与关心员工等措施来使以人为本的理念得到落实,最终给企业自身的进步创造无限的发展动力。
2.帮助企业树立及落实诚信理念
诚信的缺失是当前社会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不足,这造成企业员工的流失,很难吸引更多的顾客,也不容易得到社会的认可。因此诚信的缺失对一个企业来说是一个致命的问题,必须要引起企业的足够重视。企业只有认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正确看待诚信的重要性,并积极地改进自己,才能通过诚信来使员工服从,使顾客信任,从而实现企业的顺利发展。传统儒家思想中就很重视诚信,认为诚信是成为一个高品质、高修养人的必备条件,同时诚信也体现了我国的传统道德。儒家思想还把诚信看作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立国的根本并不是粮食的充足、武装的丰富,而是人们对统治阶级的信任。同样,儒家认为对于个人来说,信誉可以看作是人的第二个生命,如果缺乏个人信誉,那么这个人就很难在社会立足,可见儒家思想将诚信看的多么重要。所以作为企业来说也需要特别重视诚信,在其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时刻遵守诚信原则,从而给自身的发展提供保证。例如企业在面对顾客时要做到童叟无欺,在面对员工时要信守承诺,在面对合作伙伴时要按照合同认真履行自身职责。
3.有利于促进企业的生态化发展
在生态被严重破坏,环境被污染的当今社会,企业要想取得社会的认可必须要摒弃之前传统的生产经营理念,而是要树立生态发展观念。儒家思想中也很重视对生态的保护,例如儒家一直提倡“天人合一”的思想,意思是指人与天地是密不可分的,因此,需要通过各种措施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此外,儒家把人看作是“万物之灵”,认为人类不可以违背生态平衡来实现自身的发展。所以社会企业应该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来进行生产,从而保证自身的盈利。例如企业可以通过树立绿色营销观念或社会市场营销观念来指导自身企业的生产经营,这样有利于避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实现自身的利益,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4.有利于企业仁义精神的培养
儒家传统思想中比较倡导“仁者爱人”,这一思想认为人只有具备了关心别人的能力才可以称为是一个合格的人,所以儒家思想中把“仁”看成是体现人格品质的一个重要体现。作为一个企业,假如想要真正有利于自身的发展必须要正确处理自身与社会的利益。此外,当今社会很多企业都在面对“利”与“义”的取舍问题,而传统儒家思想中向来推崇“以义取利”,所以企业在借鉴儒家这一思想时需要注意以下两点:首先企业应该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念,具有与其他企业合作的意识,决不能通过恶性竞争来对其他企业造成不利。其次,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话需要顾及社会整体的利益。企业仁义精神的形成能够帮助企业内部形成和谐竞争的工作环境,还有利于行业有序竞争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黎敏.论儒家思想对现代企业文化的影响[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2).
[2]薛丽.儒家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J].同济大学学报(社科版),2016,(08).
篇4
关键词:承德市 市风 儒家思想 改善
中图分类号:B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3-0044-03
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承德市将自身定位于北京的后花园、水资源涵养功能区。同时,承德市提出一带三区建设,即建设滦河72公里城市发展带、承德机场临空经济产业区、双峰寺水库皇家康B休闲区和大黑山国际滑雪度假区,以旅游产业为重点的发展方向已逐步形成。建设旅游城市不仅需要青山绿水的自然环境,更需要亲和向善的人文环境。市风、民风建设将成为承德市未来发展的重点环节。思想指导我们走过革命、改革、发展,对我国经济、政治、社会建设,起到关键作用。但两千多年的儒家传统思想已经深深扎根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思想中,赋予儒家传统思想现代性内涵,运用儒家传统优秀思想建设市风,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承德市市风中存在的问题
1.部分市民待人冷漠
主要表现在个别市民对待旅游者态度冷漠,服务意识淡。熟人之间还会热情相待,对陌生人则缺乏和善的态度;目前承德市游客主要来源于周边地区,自驾游居多,这种市风给游客留下的印象可想而知。旅游者不过是城市的过客,生活在其中的市民也许觉得自己已经习惯于此,可是只有改变这种待客之道,才能让游客感受到承德的舒适。
2.养老方式落后,城市压力大
老龄化社会进程的加快是每个城市都面临的突出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将给城市建设带来巨大压力。尤其对于承德市来说,经济发展相对较慢,城市化逐步推进,大批老年人落户城市。虽然老年人随着条件的改善、子女在城市工作等原因大批迁入城市,但也很难真正融入城市生活。加之现代社会大多数家庭面临四二一的养老格局。双方老人过分依赖子女,没有自己的生活;子女既要工作、抚养孩子,还要照顾老人,生活压力倍增。稍有不慎,还会产生家庭矛盾,不利于彼此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社会的稳定发展。之所以有如此矛盾,笔者认为现在的城市建设中,养老习惯仍是封建社会的、孤立的家庭式养老。
3.文明程度有待提高
承德古称“热河”。直到雍正皇帝登基10年之后,说到“承受先祖德泽”才有了承德这个称谓。现代赋予其寓意为:“承传文明、德行天下”。无论古代的意义还是今天的寓意,都体现着承德重“德”的优秀传统。但在今天尊德崇礼的风气已经鲜见。
4.诚信缺失问题凸显
商业的发展使诚信问题凸显。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旅游服务中的诚信问题也逐渐进入人们的眼帘。旅行社低于成本经营,以虚假广告招徕游客,导游擅自增减旅游项目、索要小费等; 旅行社间款项纠纷引发甩团、扣团、自费项目强制化、强迫购物公开化; 宾馆饭店存在“拉大旗作虎皮”现象,造成等级不达标、接待人员服务态度差等诸多问题屡屡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据笔者观察,仅以避暑山庄周围流动商家而言,外地游客买水果500克20元,本地居民直接降至500克10元,再讲价,则可8元。不公平交易也是诚信问题的表现。虽然现在全国各旅游景点或多或少都存在宰客现象,但改变现状,优化旅游环境,则可向循环产业更近一步。这些现象的出现不利于公民业余生活的丰富,不利于城市发展,不利于社会经济的进步。
二、儒家优秀思想对承德市市风建设的理论贡献
1.仁者爱人,培养市民友善之心
儒家“友善”,主要是指内善外友,而友善的根本思想乃是仁爱思想,即“仁者爱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恶人者,人恒恶之”。承德市发展旅游产业,不仅要注重自然环境的优化,更要注重人文环境的提升。近些年,旅游产业蓬勃兴起,各地都积极把握旅游业带给当地的发展机遇。承德市旅游资源丰富,既有享誉中外的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又有各县区市的秀美自然风光。这些优质旅游资源已形成承德市天然的广告效应。但能否让游客流连忘返、故地重游、乐于宣传,主要还是人文环境的吸引。随着旅游市场监管力度的提升,各地恶意欺诈游客事件被屡屡披露,人文环境已成为人们选择出行地的主要考虑因素。游客到达一地,能否有宾至如归的感觉,首先取决于当地居民的态度或者说友善度。初到一地,运输业从业者的态度,酒店接待者的态度,餐厅服务人员的态度,等等,直接从事旅游相关产业人员的友善度,会给游客留下不同的游玩感受。但是城市中不与旅游业直接相关的普通市民的亲和度,则会给游客留下城市的整体印象。儒家仁爱思想,培养市民仁爱、友善,一方面可以提高旅游产业相关人员的基本素质,另一方面也能从根本上改善承德市市风。友善、互爱为我市打造一流旅游城市奠定人文基础。同时,每个人都希望生活在友善的氛围中,市民的仁爱之心也会在城市中不断扩散,让市民之间和谐相处,为市民生活质量改善、城市氛围进一步融洽提供文化条件。
2.孝悌之道,坦然面对老龄化社会
现代式养老,尤其对于城市,最突出的问题已经不再是吃穿问题,而是老年人心理需求的满足,即儒家提倡的“敬老”。老年人精神层面的需求越来越高。这就出现一种奇怪现象,子女不工作在家啃老,老人还很高兴,因为有人陪伴。可是长此下去,社会的发展将面临社会建设后继无人的问题,年轻人将成为堕落的一代。更有甚者,一些不法商家,看准老人精神空虚,又手有余钱的状况,开展各种会议式营销,把假药、假保险、假投资等推销给老人,骗取老人养老钱。这些社会问题日益突出,不能及时解决将严重影响城市建设。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全社会建立起养老机制,统筹考虑老龄化问题,每个市民都心中有老、敬老,将是解决老龄化问题的根本出路。“入则孝,出也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儒家不仅提倡家庭内部的孝,同时讲在家孝敬父母,在外把所有老人都当做自己的父母,推己及人地关心社会上的每位老人,要人民把对自己父母的孝,扩大到社会中,在全社会建立起孝、敬的风尚,让老人有自己的生活、娱乐空间,老有所为。使老年人在哪都能感受到温暖和被尊重。这也可以为年轻人提供稳定的家庭基础,让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踏实工作,推动社会建设。此外,要在全市逐步培育“敬老”精神。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针对孝的内涵和今天社会的现实状况,全社会敬老已成为孝的首要部分。
3.尊德崇礼,款待八方来客
儒家“德”的思想内涵丰富、精深。而今天我们的城市市风建设则主要集于市民公德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这两点主要体现在“礼”上。子曰:“不学礼无以立。”儒家思想重礼。当然,后期儒家重礼的思想大肆发展,有重形式不重实质、铺张浪费的趋势。今天我们要去其糟粕,取其本质,对市民进行礼貌教育。首先,在家有家风。家庭教育,尤其道德、礼貌教育是最基本的,它天然的具有亲密性和影响力,最容易被人接受。对于青年一代的教育,家庭承担着主要责任。因此,家有家风,让孩子从小重视公德的培养、礼貌的养成,是至关重要的。加之,家庭其他成员之间互相影响,一个讲卫生的家庭成员一定会使家庭整体环境整洁;一个有礼貌的女主人一定会提高家庭整体素质;一个热情的男主人一定不会营造出冷漠的家庭氛围。家庭成员的每个细节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其他人。因此,家风是培养公德、养成礼貌的主阵地。“食不言寝不语”,“食于有丧人家未尝饱也”,“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儒家的这些行为规范应该重新成为我们的家规。其次,单位有风气。同事与同事之间,办事人员对外,都应礼貌相对。朱熹把学习分为两个等级,第一等是小学,第二等是大学。朱熹说:“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古人无论年龄大小,皆从小学学起。洒扫应对就是“礼”的体现,同时也是工作中必备的素质。我们的城市面貌,市民满意度,很大程度上通过办公人员的礼节体现出来。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儒家提倡谦让有礼,即使必须要竞争,也要互相作揖,礼貌相对。现在的公职人员也应借鉴儒家传统,礼貌互待,礼貌办公。再次,市风不容丢。我国出台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把明礼放在其中,说明国民礼貌问题已引起我国政府重视。承德市市风建设最突出的表现就在于市民的礼貌程度。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面貌有了明显改善。但一些问题仍很突出。比如:公共场合大声喧哗;不讲乘车秩序;随地乱丢乱弃;精神文化生活匮乏。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先学会做人,品德好了,行有余力,才可以学习文化知识。儒家重视公德建设,把公德建设放在学习文化知识之前。现在市民知识水平提高,但公德心却在减弱。市民对自己的家园缺少责任感和公德心,城市就缺少温度,不仅对旅游城市发展不利,也让市民生活在其中幸福感的降低。
4.诚信为本,建设城市新风尚
孟子说:“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诚信自古以来就受到高度重视。笔者认为承德市旅游产业的持续、向好发展的关键是诚信经营。打造旅游城市,不能做一锤子买卖,要立足长远,走循环发展之路。最近热播的《人民的名义》中达康书记说:“再穷,不要借钱去消费;再难,不要说话不算数;欠钱,一定拼命挣钱来还;还不上,要打电话让人知道你没忘;堂堂正正做人,明明白白做事;永远不要丢掉别人对你的信任;别人信任你,是你在别人心目中存在的价值;人生路很长,自己别把路走窄了,把人做好了,什么都会有的,永远不要透支身边的人对你的信任,失去诚信等于终生破产。”我想城市建设和做人一样,都需要把诚信放在首位。中国历史上的大商,如晋商,乔家,等等,之所以能青史留名,首先就是诚信经营。承德市市风建设过程中也要以史为鉴,以人为镜,完善诚信体系,注重诚信城市建设。
三、弘扬儒家优秀思想,改善城市风气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仅靠法律约束,只能治标。儒家优秀思想需要现代人的传承和发展,把儒家思想进行现代化阐释,大力宣传,对市民进行道德教化,使其心中做出改变,才是城市发展的根本路径。
1.深入学校教育,从学生抓起
社会、国家未来的发展决定于今日的下一代。城市的风气的培树最终要依靠今日学生素质的提高。目前,我国十分重视传统文化,对儒家思想的学习越来越受到各学校重视,一些学校把传统文化作为课程,对学生开展教育。因此,儒家思想的宣传主阵地应放在学校。基础教育时期是学生性格、习惯养成阶段。注重儒家基本礼仪养成。《三字经》中尊亲、敬长、好学、礼让;《弟子规》中孝、悌、谨、信、仁的思想应从小植根于每个孩子心中,心中有标尺,行为自然有底线。在中小学开展读经典、学经典活动,让经典常驻心中。大学时期是人格养成阶段,需要深入领会儒家经典中的精神,举一反三运用到生活和未来的工作中。这个阶段仅读经典已经不能满足学生思想发展的需要。可以开展儒家讲座、研讨、实践等活动,邀请儒学学者到校讲座,组织学生就某一社会问题在儒家思想角度展开讨论,在思想激荡中找到正确的价值观。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开展一些复古活动。例如,有些学校给学生举办加冠礼,通过这种仪式,让学生感受到成人的责任和礼貌的重要性。这些儒学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儒家思想的魅力,并把这些思想运用到人生的各个阶段。下一代心中有道德,才能把社会风气带到向好的方向上。
2.利用单位大舞台,规范职工行为
学校教育是儒家思想宣传的主阵地、市风改善的源泉。单位规范则是市风面貌改善的有效组成部分。在公务员队伍中进行儒家道德教育。公务员不仅是政府、城市形象的影响者,还是城市形象的展示者。公务员的道德主要包括公平与效率;秩序与礼貌;自律与他律等。子曰:“政者,正也。”强调公务员要为政以德,在今日社会中,要注重效率与公平兼顾,而且还要注重对外来办事人员的文明礼貌。现在门难进,脸难看,已经成为公务员留给人们的普遍印象,但实质上,公务员是为人民服务的。儒家讲:“一日三省吾身”“君子慎独”,这些都要求为政者要时刻严格要求自己,把正确的行为规范内化于心。在公务员队伍中开展儒家思想宣传,督促其读儒学、学儒学、用儒学,树立为政为民、民之父母的责任意识。此外,还要做到规章制度上墙,文明礼貌入心。按照单位实际情况,把儒家经典中的规范做成规章制度,悬挂于办公楼的醒目位置,时刻提醒办公人员,同时也能使外来办事人员形成监督。据笔者不完全调查,承德市目前没有行政机关建立起整套的行为规范,这就造成个别公务员纪律散漫、效率低下、态度恶劣。“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在公务员队伍中加强道德教育,对承德市市风建设起到引领作用。
3.加强宣传,提升市民素质
市民素质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在于长期、一贯的教育。应把儒家道德教育作为长期、惯性宣鳌T谌社会开展儒家道德宣传、儒家实践活动体验,表彰道德楷模等活动。利用儒家学会等组织,定期进行道德宣传、礼貌引导。在少年宫、老年大学等地开办儒学道德讲堂,对市民免费开放。在城市广场等人员密集地开展一些学礼、守礼活动,提供免费小礼物,提高市民参与度。此外,可以把孔子诞辰9月28日定为城市儒学学习日,连上“十一”小长假,开展儒学系列活动,既丰富了市民假期生活,又可以提高市民素质。
4.规范商业活动,协调利义关系
篇5
关键词:儒家文化;国产动画;剧本创作
一、儒家文化对中国传统艺术发展的影响
1、儒家文化的传承
儒家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文学流派。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千百年间的传承与发展一直到今天,儒家文化给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深层观念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儒家思想是春秋时期的孔夫子所创,其中心思想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其核心是“仁”。儒家思想经历了两千五百多年封建社会时期的发展,由于统治者对儒家思想的态度不同,所以给儒家思想的发展与传承造成了深刻的影响。例如,在先秦时期遭到墨家、法家、道家等派的激烈批判,在秦代更是经历了“焚书坑儒”,汉初遭到了统治者的排斥,在六朝先后受到玄学、佛学的挑战,在近代出现了五四反孔非儒,但是正是这些不同的“经历”使儒家文化为时代和社会的变化做出适应,最终成就了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儒家思想经历了像孟子、董仲舒等孔子后学的传承与发展,使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起了决定性作用,在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中无不打下儒家思想的烙印。
2、儒家文化对中国传统艺术发展的影响
儒家文化对中国艺术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儒家“中和”美学思想对中国传统艺术发展的影响。“中和”美学思想就是指结构和谐,内部诸因素发展适应的一种美。儒家“中和”美学思想反映在审美和艺术上,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艺术特殊风格的形成,如艺术形象的温柔、敦厚,意境上追求恬淡、宁静、隐秀,表现形式上讲究委婉与比喻,从而形成了中国传统艺术崇尚含蓄美的特点。艺术思想在艺术审美上主要体现在审美的功能方面,既审美的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儒家文化的艺术思想在艺术评价方面左右着中国艺术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礼乐”——艺术的功能;二是“成于乐,游于乐”——艺术的教育功能;三是“尽美矣,有尽善矣”——艺术的评价标准;四是“乐而不,哀而不伤”——艺术的尺度。中国艺术作为饱含着民族文化和情感的载体形式,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二、儒家文化与国产动画剧本分析
1、儒家文化对国产动画剧本创作的影响
从1926年第一部国产动画《大闹画室》出现至今有近百年的时间,而国产动画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培育大地。动画作为一种新型的艺术载体形式,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带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动画艺术是一种全方位的艺术载体形式,一部优秀的动画作品首先需要一个出色的剧本,剧本是一部动画作品的灵魂。上个世纪六十至八十年代“中国学派”被世界所熟知,它的成功之处在于对民族文化以动画的艺术形式成功展现。从这些动画作品故事内容来看,它取材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和戏曲等。在造型与表现形式选取了剪纸、年画和皮影等中国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所以成为了独树一帜的代表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中国学派”动画。中国的四大名著可谓是家喻户晓。1964年由上海美术制片厂发行的《大闹天宫》的故事正是取自于《西游记》的一个篇章。由《大闹天宫》的故事内容所展现的哲学观、美学观和道德观可以看出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的哲学思想、美学思想、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的影响。上一章本文提到儒家文化的艺术思想左右中国传统艺术发展的四个方面分别是艺术的功能、艺术的教育功能、艺术的评价标准和艺术的尺度。国产动画《宝莲灯》和《哪咤闹海》正是体现了艺术的教育功能。“孝”作为百善之首在《礼记》中亦有记载,如“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和“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1979年由上海美术制片厂制作的《哪咤闹海》,其主要内容讲述的是陈塘关李靖之子哪吒与东海龙宫的恩怨情仇。1999年同样由上海美术制片厂制作的《宝莲灯》的剧本取自中国神话传说改编,讲的是沉香“拜师学艺、劈山救母”的故事。1960年令世界惊叹的“水墨动画”横空出世。《小蝌蚪找妈妈》因灵动而又圆融的水墨语言表达了形式尽美,内容同一,符合儒家艺术思想的艺术评价标准,此后出品的《牧笛》和《山水情》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和物我两忘”的意境,这种节制的情感与儒家艺术思想的艺术表现尺度相吻合。正是这些经典的作品体现了儒家文化与国产动画是相互促进发展的,儒家文化与国产动画在新时代结合发展是二者的共同诉求和发展必然。
2、儒家文化对国产动画片剧本创作的启迪
剧本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是动画人在接受中高等教育阶段所需要学习的知识,剧本作为动画作品根本的艺术基础形式对整个动画作品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上个世纪60—80年代“中国学派”的形成,代表作品有《大闹天宫》和《宝莲灯》等,它们剧本都取自于中国的传统民族文化中。儒家文化从先秦时期一直流传至今,长时间占据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流派,所以儒家思想的一些思想理念可以说是与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思想理念有着一致性。国产动画经历过起步、发展、辉煌、曲折、消沉等不同时期,现如今在二十一世纪初期,随着国家出台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对于动画人来说是幸运的,动画人有责任和义务去探索和发扬国产动画。国产动画汲取的营养来自于传统的民族文化,而民族的也就是世界的,只有主动学习我国传统民族文化才能使国产动画的创作选题视野更加开阔,创作思路更加清晰。对于儒家文化而言,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精华的部分与当代科技动画相结合,创作出带有民族标签的国产动画作品,这样既是对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也是对动画创作上一种学习和探索的方式。
参考文献
[1]赵晓鹏.儒家“中和”美学思想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影响[J].新疆社科论坛.2009(04)
[2]王洋.论建构儒家文化与中国动画互促发展的动态机制[J].艺术品鉴.2015(12)
[3]王媛媛,王洋.中国传统文化理念对动画剧本写作的启迪[J].现代装饰(理论).2016(01)
篇6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儒商精神;文化体征;经典;责任
中华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无比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儒家文化为首的文化内涵为现代儒商精神的形成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在儒家文化体系中,仁爱、礼制、中庸、责任等思想的广泛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全方位的发展和进步。在市场经济背景下,要想从根本上实现企业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同步进行,就必须要秉承儒商精神,实现企业进步与传统文化的结合。本文将重点围绕儒商精神的文化内涵及其与传统文化的相互关系进行讨论,并为如何实现中华传统文化与儒商精神的塑造提供良好的思路。
一、儒商精神的理论基础及核心内涵
儒商精神的形成脱胎于以孔子为首的儒家精神。在儒家文化精神中,既有君子品格的塑造,又有社会责任意识的强化,同时还包含着对于经济、政治、文化、国民性格等诸多方面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商品经济的到来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构建,让儒家文化在新时期与时俱进,放射出夺目的光芒。通过与时代商业的结合,从根本上促进了现代商业义、利共存,既能够促进时代经济的进步与发展,同时又在很大程度上有效抵制经济朝着负面化的方向发展,对于实现社会的稳定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无比重要的促进意义。
(一)以儒家为本的商业风貌
儒商精神展现的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时代商业风貌。所谓的儒商精神,是指儒家思想与商贾精神的结合,在进行商业活动以及企业发展过程中,要善于将儒家文化运用到其中,以此来加深企业的文化内涵,更好地培育企业精神,以此来实现企业的进步。儒商精神是儒文化与商业文化的结合,将儒商精神运用到企业的发展中去,能够从根本上促进企业文化观、价值观的塑造,培育良好的企业精神,不断地提升企业员工的素质和凝聚力,从而增强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二)以义取利、以利济世的文化体征
中华传统文化与儒商精神的结合,塑造出企业以义取利、以利济世的文化体征,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义与利的权衡,让企业经营与社会进步同步进行,从而保证社会的和谐发展。首先,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其最终的目的是实现经济效益的提升,然而目前企业发展中出现了过分追求利益的畸形发展态势,影响了企业在社会大众心目中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遵循儒商精神中的以义取利观念,能够有效地制约不合理竞争的出现,从而维护良好的企业发展秩序,促进企业经济发展与社会责任的共同进行。其次,企业发展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权衡,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突出“以利济世”的文化精神,用企业的经营成果来回报社会,担当社会发展的重任。
(三)现代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结晶
儒商精神的实现是现代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结晶。在传统文化体系中,儒家精神作为国家政治统治、文化发展的重要指导精神,而随着商品经济的到来,这种精神内涵则更多地与商业发展结合起来,实现利益与文化的融合。儒商精神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不仅仅要实现传统文化与商业精神的融合,同时还要将其成功运用到企业的建设与发展中去,从而实现社会和企业的稳定前进。这是现代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结晶,是儒家精神与商业文化的有机结合,是传统文化体系的革新与发展,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国民精神、社会秩序等多方面的发展都有着无比重要的促进意义。
二、中华传统文化与儒商精神的相互关系
中华传统文化与儒商精神是相互促进、互为表里的关系。首先,中华传统文化是儒商精神的基础,为之提供了足够的理论依据和题材形式。其次,由于儒商精神是现代社会的产物,是时展的见证,儒商精神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和精神,使其在新时期得到了更为有效的发展。第三,儒商精神与时代经济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促进了新儒商精神的形成和发展,这是儒家文化与商业文化碰撞的又一结晶,对于人类的进步和发展有着无比重要的促进意义。
(一)传统文化为儒商文化的形成提供了理论依据
中华传统文化为儒商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儒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精髓,它强调仁、义、礼、智、信、忠、孝、廉,注重精神与道德,排斥纯粹的物质主义。传统儒家文化在古代被统治者视为统治的工具,其主要的目的在于铸就君子人格,实现国民精神的塑造,从而实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而到了商品经济时代,儒商文化的形成继承了儒家文化的原始精髓,并结合时代的特征实现了精神内涵的进一步延伸,这极大地增加了儒商精神在新时期的适应性,对于企业的发展和经营有着无比重要的促进意义。总之,中华传统文化为儒商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依据,这对于企业文化精神的塑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而促进企业发展态势的增强。
(二)儒商精神丰富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
儒商精神丰富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以义取利、以利济世文化精神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商业精神与传统儒家文化的结合,这在很大程度上深化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使之更加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纵观当今的企业发展,任何一家企业都无法脱离文化精神及企业文化而存在,而儒商精神是企业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由此可见其在现代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位置。总体说来,正是儒商精神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延伸到了现代企业的发展中去,使之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和创新性,进一步地丰富了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从而保证了企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步实现。所以对于现代企业发展来说,应该注重中华传统文化与儒商精神的统一性,从而保证我国经济朝着良性的发展方向来进行。
(三)促进了新儒商精神的形成及发展
中华传统文化与儒商精神是相位表里、互相促进的,随着社会的转型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变革,儒商精神也在新时期散发出夺目的光芒。新儒商精神的形成及发展,不仅仅为企业文化的形成提供了文化指引,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掀起了良好的社会风尚,从而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和文明社会的构建。正如香港金鹰集团陈仲尼所理解的新儒商精神,应该是修身、治企、兴业、社会多方面的结合,不仅仅要提升本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还要能够肩负起自我成长、员工素质提升、社会发展与进步等多样化的责任,以此来不断地发挥企业的最大优势,为社会乃至全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创造条件。
三、如何实现中华传统文化与儒商精神的塑造
中华传统文化与儒商精神的塑造是相互统一的关系。要想实现儒商精神的进一步发展,就要广泛地借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力量,为儒商精神在新时期的传承创造基础。深入经典,不断丰富儒商精神的文化内涵,准确地权衡义利之间的关系,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和道德观念,从而来促进企业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只有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文化精神,才能够为企业文化的构建创造良好的机遇,同时进一步地推进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在新时期的发展。下面将重点来谈一谈新时期如何实现中华传统文化与儒商精神的塑造。
(一)深入经典,促进儒商精神的形成
深入经典,促进儒商精神的形成。儒家文化是一个非常庞杂的体系,同时也分成不少派别。孔子是儒家文化的创始人,以《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等书为经典,它以内圣外王为基本的总之,强调内心修炼与事业成功的并重,学会处理各种人际伦理关系,实现政治实践。因此,在企业的发展以及儒商精神的构建过程中,要善于从儒家的经典中来汲取力量,广泛地借助于《春秋》、《论语》、《孟子》等诸多文化经典,从而来实现现代企业文化精神的塑造。无论是企业文化的构建、企业员工关系的处理、企业管理决策方案的制定,还是企业的总体发展规划等,都要以儒商精神作为指导,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传统文化的力量,以此从根本上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实现。
(二)以义取利,实现自我职业道德约束
以义取利,实现自我职业道德约束。以义取利是儒商精神的重要精神内容,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要时刻秉承这种思想,来切实实现企业的发展与转型。第一,确立企业的发展宗旨。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并重,遵循以义取利、以利济世的核心观念,来制定企业的发展策略和战略规划。第二,在企业开展业务的时候,也应该以儒商精神作为有效的参考依据,学会以正当的方式解决各类业务问题,在实现有效沟通、良好合作的基础之上,来最大化地维护企业利益,从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从而保证企业各项业务的顺利开展。第三,以儒商精神作为企业文化的精髓,教导员工严格地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以正当的方式来取得属于自己的利益,从而不断实现个人的长远发展,为企业的发展和进步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明确责任,开拓“以儒带商”新思路
明确责任,开拓“以儒带商”新思路。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在追求自身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应该时刻明确其社会责任意识,为实现社会长远发展贡献属于自己的力量。首先,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要以“儒文化”作为一切行为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企业的发展宗旨和核心理念,必须要以促进社会良性的发展为依据,从而实现与社会发展的同步进行。“知其不可而为之”,即是很好的证明。要想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经营效果,就必须要努力地践行儒家精神,拥有不屈不饶的勇气和毅力,来克服企业发展道路中的困难,从而为企业的顺利发展创造条件。第二,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商业的发展,商业在社会所有行业中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对于社会的发展来说,必须要充分地发挥企业的优势,大力倡导“以儒带商”模式,从而让企业自觉地肩负起社会责任和社会道义。
(四)和谐发展,掌握经营艺术和发展之道
和谐发展,掌握经营艺术和发展之道。追求和谐,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同时也是企业经营的关键所在。无论是儒家思想体系中的中庸思想,还是贵中尚和的理念,都在强调和谐的重要性。因此,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要遵循和谐发展的要求,掌握有效的经营艺术和发展之道。首先,对于企业而言,要秉承“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追求企业发展与自然和谐的有机统一。比如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应该实现环境保护、绿色生产、节约成本等,从而实现和谐经营。其次,遵循贵中尚和的思想,构建其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仅要在企业内部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在企业对外发展过程中,也应该以此作为出发点和归宿,从而实现企业交际中的和谐。
(五)强化道德,树立现代儒商新规范
强化道德,树立现代儒商新规范。“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对于企业来说,要想实现企业发展的进步,就必须要遵循起码的道德规范。首先,将道德观念融汇到企业文化构建中去,号召领导者、企业员工都要不断提升自觉性,实现道德水平的提升。其次,要多开展各种各样的企业公益活动,比如社会救济活动的开展、成立基金会等方式,都是提升企业道德及社会责任感的重要证明。总之,只有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实现儒商精神在企业发展中的融合,才能够不断地实现企业综合实力的提升,实现其文化内涵的丰富,从而保证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四、结语
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儒商精神已经成为了现代企业中的重要文化基础,对于塑造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管理之道提供了有效的基础。特别是新儒商精神的提出,更加凸显出这种文化精神的深层次内涵,必将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撑。儒商精神与中华传统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新时期背景下,必须要借助于传统文化来丰富儒商精神的内涵,通过深入经典、以义取利、明确责任、和谐发展、强化道德等几个方面来对新儒商精神进行重塑,以此来为现代企业进步提供有效的文化动力,同时实现以义取利、以利济世文化格局的形成,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参考文献:
[1]袁张帆.现代儒商企业的伦理审视[D].华侨大学,2006
[2]张英杰.论儒商精神及其当代价值[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
[3]王静玉.汲取儒家文化精华,构建中国特色企业文化[D].河北经贸大学,2013
[4]林锐.儒商之道与现代企业经营理念[D].华中科技大学,2006
篇7
关键词儒家德育思想;高校德育;必要性;可行性;应用途径
当代高校德育工作,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将本民族文化中由道德理想、精神风貌、核心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以及德行修养的实践方法等所构成的道德体系,传授给年轻一代的大学生,并导入其生活和生命的过程。因此,高校德育必然包含了文化认同的内核,学生健全而稳定的道德人格也只有在个体文化自觉和自主的基础上才能够得以形成和发展。而儒家思想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不但是我国传统道德教育的主流,同时也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源远流长、影响深远的道德教育范式。如果能够在开展高校德育工作的过程中充分挖掘儒家文化所蕴含的德育思想,并以此来丰富高校德育的内容体系,滋养当代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无疑将会大大提高高校德育的质量与成效。鉴于此,为了加深对儒家德育思想的认识,促进儒家德育思想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应用,本文从儒家德育思想在当代高校德育工作中应用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具体的应用途径等三个方面入手,针对儒家德育思想在当代高校德育中的应用问题进行了研究。
1儒家德育思想在当代高校德育中应用的必要性
儒家德育思想在当代高校德育工作中应用的必要性,可以概括总结为如下两点:首先,儒家德育思想在当代高校德育中的应用是传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题中之义。虽然说,近些年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和发展,但是反思我国当今的教育内容结构却可以发现,目前的教育内容结构明显存在偏向认同西方知识体系的情况,关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容非常少,这一点在高校德育工作中亦是如此。高校德育工作作为面向整个教育链顶端学生的道德教育工作,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知识的高素质人才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知识的高素质人才,理解和认同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道德思想和价值观念则是必不可少的,丢弃历史上积累的文明,空谈发展的做法是不可取的。由此可知,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当代高校德育工作的应有之义,而儒家文化及其所包含的德育思想作为我国文化的精髓和道德教育主流,其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应用相应地也就成为了传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题中之义。其次,儒家德育思想在当代高校德育中的应用是提高当代高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有效途径。近些年国内外形势的不断变化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为高校德育工作带来了诸多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的挑战,各种不同的文化和思想开始涌入当代大学生的视野,为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以及道德素养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在这样开放、多元、复杂多变的文化环境中,仍然依靠传统的单一授课的模式来开展高校德育工作显然是很难取得理想的教育成效的。以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本,借鉴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文化理想和道德智慧,将学生塑造成为一个真正具有文化根基、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性与自主性的个体,才能够确保学生在多元文化的浪潮和泡沫中始终坚守本心,成长为一个“有道德”的人。而儒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儒家德育思想作为我国历史长河中道德教育的主流,在开放、多元、复杂多变的文化环境中,其在当代高校德育中的应用相应地就成为了改变我国高校德育工作低效、枯燥现状,提高我国高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一个有效途径。
2儒家德育思想在当代高校德育中应用的可行性
儒家德育思想在当代高校德育工作中应用的可行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儒家德育思想与当代高校德育工作在教育目标上具有一定的契合性
儒家德育思想的核心在于“仁”,“仁”是孔子最早提出的儒家教育思想之一,他的“立仁”说中,“仁”的内涵涉及了多个方面:首先,“仁”指的是“爱人”,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应该要互相尊重、互相喜爱,肯定和重视的是人的价值和尊严。“爱人”作为儒家德育思想的核心“仁”的基本规定,不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同时也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其次,“仁”还包含了“仁”的一贯之道,也就是儒家思想中的“忠恕之道”,在“忠恕之道”中,“忠”指的是“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恕”指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最后,“仁”还包含了“仁”之本,也就是儒家思想中的“孝悌之道”,在“孝悌之道”中“孝”指的是孝敬父母,“悌”指的则是尊重兄长。以上三个方面,构成了儒家德育思想的核心,同时也体现出了儒家德育思想中做人的基本准则和道德人格追求,希望能够通过道德教化来教导人们如何做人,并最终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而这一教育目标与当代高校德育工作的教育目标之间虽然并不完全相同,但无疑存在一定的契合性,当代高校德育工作的最终目标同样是“立德树人”,促进学生身心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样也要做到“爱人”“以人为本”。因此,儒家德育思想与当代高校德育工作在教育目标上的契合性,为儒家德育思想在当代高校德育工作中的应用提供了可能。
2.2儒家德育思想与当代高校德育工作在教育内容上具有一定的契合性
在儒家德育思想的内容体系中不但包含了很多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同时也非常重视道德实践,而这些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不但在诸多方面都与当代高校德育工作的内容是相契合的,同时其中关于道德实践的内容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当代高校德育工作的内容起到补充完善的作用。例如:儒家德育思想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与当代高校德育中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是高度契合的;再如:儒家德育思想中的“身体力行”就充分体现了在道德实践方面必须脚踏实地的要求,对于当前高校德育缺乏实践内容,以枯燥的理论讲解和道德灌输为主,而却脱离学生实际生活和学习的不足,无疑是一种有益的补充完善。由此可知,儒家德育思想与当代高校德育工作在教育内容上具有一定的契合性,而且还有助于当代高校德育内容体系的完善与发展,从而为儒家德育思想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应用提供了保障。
2.3儒家德育思想与当代高校德育工作在教育方法上具有一定的契合性
除了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外,儒家德育思想与当代高校德育工作在教育方法上也具有一定的契合性,从而进一步验证了儒家德育思想在当代高校德育工作中应用的可行性。例如:儒家德育思想中所提出的“因材施教”“举一反三”“知行合一”“循循善诱”等教育方法,在当代高校德育工作中仍然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而这种教育方法上的契合性,无疑为儒家德育思想在当代高校德育工作中的应用提供了便利。
3儒家德育思想在当代高校德育中的应用途径
要实现儒家德育思想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有效应用,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可以将儒家德育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是组织开展高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平台,同时也是儒家德育思想融入当代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为了实现儒家德育思想在当代高校德育工作中的有效应用,可以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多角度、多渠道、多方法地对学生开展传统道德文化教育。例如: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可以巧妙地融入优秀儒家德育思想,这样不但能够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内容,同时还能够开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思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其次,可以将儒家德育思想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之中。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文化修养和道德品质,并起到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成效。因此,将儒家德育思想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之中,通过利用校园广播、校园报刊、校园网络以及校园文化活动和校园规章制度的制定等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打造高校学生优秀传统文化道德教育的硬环境和软环境,无疑是将儒家德育思想应用于高校德育工作的一种有效方式。例如:可以借鉴儒家文化中的“仁爱”思想,营造校园“仁爱”文化,逐步构建相互帮助、相互友爱的良好风气,以此来推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发挥儒家德育思想的德育价值。最后,可以将儒家德育思想融入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之中。各种道德理论和道德准则只有真正地付诸行动才能够最终内化为个人的道德修养和道德品质。因此,社会实践教育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是开展高校德育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学生脚踏实地地开展道德实践活动的有效渠道。在将儒家德育思想应用于当代高校德育工作时,同样也应注意其在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环节的融入。例如:学校可以依托本地的人文底蕴,结合儒家德育思想中的某些观点,组织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再如:可以在讲解儒家德育思想的基础上,根据其中的某一点组织开展具有特色的志愿活动等等,从而让学生在实践中切身体会我国的传统美德,实现儒家德育思想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有效融入。
参考文献
[1]单纯.儒家思想的魅力[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
[2]杨柳新.古典儒家“大学之道”与当代中国大学德育[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1).
[3]何英.古典儒家思想与现代德育建设[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6(11).
篇8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 校园文化 推动作用 途径
中华民族在绵延不绝的历史长河中沉淀出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来看,它所蕴含的崇尚道德、重视道德践履、强调道德修养、注重人文素质等许多哲学思想、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对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陶冶品质、完善人格,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突出问题
校园文化是学校所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学校自身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大学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建设对丰富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极为重要的。校园文化就像一个大磁场,能够提高学生的活动能力,敦促大学生掌握更多的生存与竞争本领,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当今处于经济转型期的大学校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诱惑,大学生的思想较为复杂。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往往由于过分注重功利性目的,忽视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鲜明主题,集中表现为:有的高校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和科学定位还缺乏高度的重视及正确认识;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形式单一,只注重形式而忽略了具体措施、手段的落实;注重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忽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把过多的精力和资金投在建筑物的建设;偏重于专业知识的传播,而忽视对大学生人品的塑造,造成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缺位;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解太狭隘,只局限在校规、校训、教学理念的理解,没有建立整套完备的校园文化体系等等。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推动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非常强调人的伦理、道德、精神、文化等的获得与提升。中国传统文化蕴涵着极为丰富的道德资源,其中有一些经过积淀、筛选和发展,今天仍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教育价值。依托传统文化建设优良健康、和谐宽松的校园精神文化,有利于师生良好精神家园的创建。
推崇 “仁爱”原则,强调和谐的人际关系。“仁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仁”既是儒家政治伦理学说的核心,也是儒家思想的最高道德标准。什么是“仁”?《论语・颜渊》里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孔子提出“仁”是爱人的道德规范,并且给它赋予“泛爱众”的普遍性的理性品格和准则。从这一原则出发,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主张对人要有爱心、尊重之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墨家主张“兼爱”“天下之人皆相爱”等等,这些都体现了中国古代“仁”的思想。依据这一原则,孔子提出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三条基本道德原则:“知人”“慎言”“远怨”。为了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强调要宽容,认为宽容是营造和谐氛围的必备涵养。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爱人”包括自爱、爱人、互爱。爱人与自爱是统一的,是人与人之间良性互动的关系。只有懂得自爱,才能将心比心地去爱别人;也只有会爱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爱;互爱是自爱和爱人的逻辑结果。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这种“仁爱”原则与和谐精神在校园文化中张扬,对于和谐校园的建设、对于培养学生的自尊、自重、自爱、对于同学之间的宽容互助、对于良好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的构建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强调“重义轻利”,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在中国伦理学史上,儒家确立了“见利思义”“义以为上”“以义导利”的义利观。所谓“义”主要是指道德义务;“利”指功利或利益,主要是个人的私利。所谓“重义轻利”就是倡导人们在见到有利可图的事情时,首先应当想到的是自己应尽的道德义务,“义”永远在“利”之上,儒家的这种义利观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价值论,也是中华民族主导的价值取向。儒家创始人孔子认为“义”是至高无上不可丢弃的,是成为君子的前提,明确提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把通晓道义还是私利作为君子和小人的重要区别。当“义”和“利”二者不可兼得时,孟子主张要“舍生取义”。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来看,儒家义利观中的精华必须借鉴发扬。当前大学生在人生价值取向上出现了一些偏差,主要表现为注重个人利益和个人幸福,而淡薄社会责任、民族利益、国家利益;一些大学生在物质上崇尚消费,在精神生活上崇尚现实的快乐,将道德原则等同于等价交换的市场经济原则,对精神动力的淡漠、对金钱功效的崇拜,已严重地影响到他们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人生价值的追寻。儒家“义利观”的弘扬,有助于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在价值取向上能够自觉的以民族国家大“义”为重,把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不能为了个人利益斤斤计较甚至是不择手段。
追求“内圣外王”,塑造理想人格。“内圣外王”是儒家对人生理想人格的一种最高追求,它体现了儒家关于道德与政治的直接性的统一。儒家认为圣人是最适合做君王的,所以他们认为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做统治者,因为“大德者必得其位,天下之大,非圣人莫能王。”因此,孟子指出:“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一个人要想“外王”,那就必须通过“修身养性”达到“内圣”,因为只有“修己”才能“安人”。在儒家的思想中,若想达到“内圣”,仅仅具备仁、义、礼、智、信、诚等道德品质还不行,他还必须有相应的能力和知识。否则,仅有道德品质而没有知识、能力,还是无法达到“外王”的。所以,既做到了“内圣”又做到了“外王”,这才是儒家最高的理想人格。儒家这种“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思想很好地体现了个体人格形成过程中内在和外在的统一,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对于克服大学生的冷漠和浮躁心态,重建大学生的人文价值关怀和理想,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倡导“自强不息”,培养积极进取精神。中华民族自古就有一种自立自强、勤勉不懈的奋发进取精神,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居于主流地位的价值观。华夏祖先从四季推移与日月星辰运行等自然现象稳健不已的步履中感悟到一种自主、能动、永不停息的精神,认为人应该仿效自然,自强不息、刚健有为,《易・乾卦・象传》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在长期的文化传承和社会实践中积淀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孕育了中华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性格,这是中华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脊梁。西北的胡杨树 “生而一千年不死,死而一千年不倒,倒而一千年不朽”就是我们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很好体现。这种自强不息精神是当代大学生应具有的重要素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弘扬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主要表现为塑造大学生自尊自信、不卑不亢的独立人格,培养大学生勇于挑战自我、不悲观、不放弃的精神,让广大学生志存高远,为远大的理想和目标执著追求。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如何将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呢?笔者认为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开设更多关于传统文化的课程,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学校将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列入教学大纲,开设更多的关于传统文化的课程,系统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培养大学生热爱祖国、推崇仁爱、追求理想、积极进取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品质。丰富国学资料库,加强学校在国学领域的专业研究,便于师生对国学的研究和学习。提倡和鼓励大学生组成各种“品读国学”兴趣小组,研读国学名著,提高自身文化修养。
(二)精心组织活动,让大学生在传统文化熏陶下思想升华
精心设计和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活动,例如邀请校内和校外专家举行弘扬传统文化的系列专题讲座;充分利用节庆日和纪念日,深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唱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民族精神的主旋律,不断加强大学生理念、信念教育;组织以班级为单位的中国传统文化主题演讲比赛、征文比赛、书画比赛、歌舞比赛等,让大学生感悟经典、启迪人生。
(三)领导高度重视,营造高雅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从制度上重视,开展“书香校园工程”,从学习传统文化入手,构建“德育特色学院”。从措施上重视,真正从根本上净化校园文化环境,营造道德色彩浓重的校园文化氛围,消除低俗文化,抑制垃圾文化的传播;在校园设施建设上,布置具有丰富传统文化内涵的雕塑、书画等文化作品,使校园的山、水、园林、路、教学楼等都达到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有机统一。
篇9
论文关键词:传统文化;生态伦理;儒学
生态伦理又称环境伦理或环境哲学,其主要内容是肯定自然界和一切生命皆具有内在价值,人应该尊重生命、尊重自然;人不再是自然伦理的中心,应把道德关怀扩展到整个自然界并承担道德人的责任;人与自然应协同发展。它着眼于人与自然、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问题,最终达到人类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被称为“天人关系”,这是一个与中国古代自然环境保护密切相关的哲学命题,各家学说对此均有论述。在“天人合一”的框架中,着力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符合现代生态伦理的思想正在成为中国生态伦理研究的一大特色,人们在理论倾向上更多地强调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态伦理的一致性。的确,在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非常丰富的与现代生态伦理思想相一致的思想成分,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态伦理思想并不是一种完全契合的关系,还存在着相矛盾、相冲突的地方。
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思想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从根本上讲与道家是一致的。它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万物同类,因此对自然应采取顺从、友善的态度,以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肯定人道本于天道,“赞天地之化育”的同时,又肯定人为万物之灵,可以“制天命而用之”,主张尽人事以与天地参。在此基础上,儒家提出了丰富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思想,这些思想蕴涵着中国传统的生态伦理观念。
(一)兼爱万物。尊重自然
儒家认为“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此尊重自然就是尊重自己,爱惜它物之生命,也就是爱惜人自身的生命。人要博爱生灵,兼利宇宙品物。儒家六经之首的《周易》中,就把“生生”(尊重生命、长养生命)作为人之“大德”,“天地之大德日生”。随后的儒家哲人也大都从自我生命的体验,转而同情他人的生命,并推及对宇宙万物生命的尊重。以情度情,以类度类,进而效法大自然的厚德载物,博大无私。
苟子认为,万物各得其和而生,各得其养而成,主张对自然万物博施以“仁”。汉朝的董仲舒则更明确地主张把儒家的“仁”从“爱人”向爱物扩展:“质于爱民,以下至兽昆虫莫不爱。不爱,奚足以谓仁?”宋代张载进一步将仁爱原则推广到包括非生命物质,提出了“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思想,认为天下所有的人都是我的同胞兄弟,外物都是我的同伴朋友。爱必泛爱,成不独成。要真正的爱人,就必然要爱物。
儒家的这种“生生”、“利物”、“泛爱万物”的思想,类似于当代生态伦理观所主张的把人类的道德关怀从对人扩展到对一切自然生命的思想,但两者也有着本质区别。现代生态伦理学认为物与人处于平等地位,享有平等的道德权利,应该受到同样的道德关怀;儒家强调爱有差等,推己及人,由人而及物,以层层向外推扩。这里儒家的人与物虽为一体,但这一体中各部分的重要性是不同的,所以万物享受的爱的关怀也截然有别,有厚有薄的。对此,明代的王阳明从“大人与物同体”的角度,作出了独特的论证。他认为,在利益分化发生矛盾时,家庭血亲处于中心、优先的地位,先爱至亲、家庭,再爱路人,最后是禽兽、草木,层层向外辐射。爱护草木,是为了使禽兽有足够的饲料,而爱护禽兽则是为了养亲祭礼,所以爱护草木禽兽是围绕自身家庭这个中心运转的。王阳明还认为,如果接受上述这种观点,那实际上就是接受了以人为中心,包含义、礼、智、信的整个封建道德准则体系,使五常之德适用于整个自然界。显然,儒家的爱物是有差异性的,强调的是要人们去爱惜自己周围的一切事物,而“爱物”的终极原因是使人生活得幸福,爱物就是爱人类自己。
(二)以时禁发,以时养发
中国古代是农耕社会,农业生态环境的好坏与庄稼收成的丰歉关系着历代王朝的兴衰和百姓之生计。因此,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生物的再生产能力,不能不成为历代君王与百姓的大事。儒家正是依据对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认识,从利国富民,保汪人类生产和生活资源的持续性发展出发,要求人们在利用自然资源时,要顺应事物的繁育生长规律,“以时禁发”,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春秋时期,管仲在齐国为相,他从发展经济、富国强兵的目标出发,十分注意山林泽的管理和生物资源的保护,提出了“以时禁发”的原则。他说:“山林虽近,草木虽美,宫室必有度,禁发必有时。”要求山林与水泽要按时封禁与开放,老百姓在开放时间内去采集捕猎可免征税赋。
孟子、苟子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管子的“以时禁发”思想。孟子主张对生物资源要取之有时、用之有节:“不违农时,谷不可胜时也。”“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苟子则使管仲生态伦理思想进一步系统化、具体化:“早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林,不天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耕、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污池渊沼川泽,谨其食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苟子的这些保护主张,是作为圣王安国治邦之策提出来的,并建议有德之君将保护生物资源作为一项制度确定下来。
(三)取时有节,物尽其用
儒家注重经世治国,他们所倡导的“礼仪”政治是一种有节制的政治,要求统治者节制自己的行为,克制自己贪得无厌的欲望,把节约人、财、物上升到国策的高度。孔子主张“政在节财”。唐代名相陆贽亦日:“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长足;取之无度,用之无节,则长不足。生物之丰败由天,用物之多少由人,是以圣王立程,量人为出。”儒家“政在节财”的主张,主要是从政治和经济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但它客观上具有自然保护的意义,从而避免了对自然的掠夺和资源的浪费。
儒家所提出的节约的主张,一开始就是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的,儒家从天地自然万物所具有的再生性与有限性规律得出了人事行为要有“节”的结论。“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同时,儒家把节制的要求延伸到自然资源的取用,形成了“取之有时,用之有节”的“爱物”原则。儒家历代把“钓而不纲,弋不射宿”(不用大网捕鱼、不射夜宿之鸟)自觉地体现在行动上。《吕氏春秋》认为破坏大自然是一种不祥的举动,它必将召来灾祸,使那些象征吉祥的动物都销声匿迹。“覆巢毁卵,则凤凰不至;刳兽食胎,则麒麟不来;干泽涸渔,则龟龙不往。”同时只有爱护、珍惜大自然,使各种生物各得其所,生物界才会出现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水泉深则鱼鳖归之,树木盛则飞鸟归之,庶草茂则禽兽归之”。这都是要求人类对自然资源在爱护和珍惜的前提下有度地使用,不能使物种灭绝,才能保持其持续存在和永续利用。正如朱熹所说:“物,谓禽兽草木。爱,谓取之有时,用之有节。”
在利用自然资源时,儒家要求人们珍惜自然提供的生活之源。儒家认为,只有统治者谨慎地对待自身的物质利益,注意节约,鼓励生产,不断地权衡利弊得失,才能使天下的财富丰裕,国泰民安。“故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对斟酌焉,潢然使天下必有余,而上不忧不足。如是,则上下俱富,交天所藏之,是知国之极也。”
在中国古代,社会生产力比较低下,物质财富相对匮乏,人们为了很好地生活下去,就不得不实行节俭,所以也就比较容易做到物尽其用。现代社会虽然拥有很高的资源利用技术,但并非一切资源都已得到再利用,而且再利用的费用也相当高。所以,取用有节,物尽其用,仍然是现代社会解决资源短缺与环境保护的一项合理而有效的对策。
二、传统文化中的反生态伦理思想
虽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并没有像西方文化那样被纳入到主客二分的框架中加以研究,但是在天、地、人三才构成的系统中,人仍然处于主导地位,这就如同天、地、人虽然可组成一个“家庭”,但人是“主人”,天、地则是吾家之旧物。
它们虽然也时常得到主人的呵护,但那是由于它们是“主人”的所有物,三者之间的亲密无间并不意味着自然之天、地的独立性或内在性已经为人所尊重、认可。因此,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的命题中仍然弥散着浓厚的反生态伦理的思想要素,二者存在着相冲突的地方。
(一)自然规律伦理化
传统文化中,天道则常常要服从于人伦之理,即表现出非常明显的将自然规律伦理化的思想倾向。对自然规律的探究、对自然现象的揭示常常成为推导宗法伦理道德价值的一个逻辑环节,自然的神圣性常常成为论证宗法伦理道德神圣性的铺垫或衬托。如自然界的灾异现象常被用作人事善恶的评价依据,阴阳大化之道、五行生克之序也被作为论证人世伦常的材料。董仲舒就借助了“天人相类”、“天人感应”的逻辑环节,来神化儒家伦理道德。这在表面上看来,似乎“天”的神圣性是至关重要的,好像没有“天”的神圣性就无法体现出儒家伦理秩序的神圣性,但实际上,“天”的神圣性在这里只是体现人的神圣性工具或手段。正如李泽厚所指出的:“董仲舒搞这一套,主要是为了以宇宙系统确立君主专制权力和社会的统治秩序。”宋明理学的产生,旨在建构儒家道德本体论,即为儒家道德确立终极的价值根据,“心”或“理”的形上意义同样要借助于天、地、人的统一来确立,但是这样确立起来的具有至高道德价值的“心”或“理”,反过来又形成了对整个自然界甚至整个宇宙的统摄、包容之势:“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该无载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这一思想倾向,张岱年先生明确指出:“自然与人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一方面,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必须遵循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另一方面,人类社会有自己的特殊规律,道德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不得将其强加于自然界,汉宋儒家讲天人合一,其肯定人类与自然界的统一,有正确的一面;而将道德原则看作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就完全错误了。对此问题,应作具体分析。”
(二)重德性,轻技艺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对宗法伦理道德精神的高扬,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人们科学地认识和利用自然,也在自然和人文之间形成了较大的矛盾或张力。具体说来,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常常受到宗法伦理观的抨击或限制。孔子曾将要求“学稼”的樊迟斥为“小人”,将各种生产或手工技艺看成小器、“末业”,将从事宇宙探询或天文历算研究的看成只是史官或阴阳家所做的事情,从而开启了儒家重德性、轻自然、斥技艺、贬功利的思想。这种观点在中国文化史上不断得到加固而成了一个庞大的人文价值传统,在历史上留下了沉重的一笔。这种鄙薄探询自然、技艺的传统使得古代众多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人受到了“于国事无补”或“玩物丧志”等诸般嘲弄,并导致长期以来中国的自然科学总是停留在一种直观、经验的水平上。
(三)重主体。轻客体
在中国传统文化所构架的天、地、人的思维系统中,对人的主体地位的重视和高扬实际上也以独特的视角表达了中华民族的一种“重生”意识,即重视人的生命,尊重人的生命,而这与宗法社会促进生命生生不息的伦理要求是完全契合的。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的命题中还包含着这样一种内涵,天地万物都统一于人的生命存在中,都可以成为保持生命、延续生命的手段和材料,这实际上就把人的生命的存在看成是最终的目的,而自然的目的性则常被忽视,或所强调的仍然是其工具价值。因此,从这一点上看,尽管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与西方的“主客二分”在致思路径上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但是在忽视自然必然性这点上,二者完全可以殊途同归。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把自然物作为体现生命价值的一种手段,这在许多方面都有所体现。如以饮食为例,在西周时就形成了“重食”的氛围,周朝为此设立了专门的“食医”,位于各种医师之首,其主要职责是掌握饮食的搭配。从总体上看,中国的饮食文化非常注意从人与自然相合的基点来决定饮食上的选量与选味,这其中有许多值得肯定的东西,但也有不少糟粕性的东西。在历史上有不少人把追求奢华的生活作为人生价值实现的一个标志,把占有和消费自然珍稀之物作为个人身份的体现,豪门贵族常以奢侈为荣,竟事侈糜,饮宴常是“食前方丈”,“穷水陆之珍”。他们崇尚口腹之欲,广市齐珍异好,对难得之物嗜食尤甚。隋唐之际,捕食麇鹿、野象之风尤盛,以鹿、象制作的菜肴很多,有用鹿舌制作的名菜日“生平炙”,也有用象鼻制作的特色食品“象鼻炙”。总之,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有许多教训,“滥捕野生动物就是深刻的教训之一。这一教训,在当时并看不清楚。因为野麋鹿等生动物还相当多,鹿肉等又为人们所喜爱,只是到了后世,当麋鹿等野生动物濒临灭绝成为珍奇稀有动物时,才会感到教训深刻,这对于今天来说亦应引以为鉴”。
三、评析
传统文化在不同的时代里呈现出不同的伦理思想,但其本身又存在着积极与消极的两面作用,既能够促进生态伦理的发展,又成为人类沉重的枷锁,阻碍了生态伦理的发展。所以,面对传统文化我们必须采取谨慎的态度。
篇10
关键字 传统文化 语文教育 内涵 教育实践
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1、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而精深,要把握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就应该把握传统文化总线,而中华传统文化最鲜明的特征就是人文精神。对于人文这个词,最早在《周易》中有记载"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在传统文化中,人文就是不以武力,而是以一种文明的方式,讲究教化,以诗书礼仪乐来教化人,以此来建立一个人伦有序的理想社会。
2、理性看待儒家文化。从打倒孔家店开始,儒家的思想被认为是封建的,都是糟粕,应该统统抛弃。"从历代治国的理念、政治制度的构建,以及人身修养、安身立命的最核心的价值观这些方面来看儒家确实是中国文化的主干。"从先秦原始儒学的克己复礼,到汉代儒学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再到理一分殊的宋明理学,直到近代儒学,儒家文化走过了漫长的中华文明史,要想把它从传统文化中完全剔除那是不现实,也不可能的。
3、道家思想的内涵。道家思想里,最核心的是"自然无为"的思想,这包含了古人对天地万物本源的认识。所谓"自然无为"包含两层意思:其一,"道法自然"出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个"自然"就是"自然而然",是天地万物的一个根本特性,指它的本来面貌。其二,"道常无为",这个"为"是以自己的意愿改变它的意思。"道常无为"就是要随万物之本性而因势利导,要辅佐万物生长。只有准确理解了"自然无为"的思想,才能正确把握道家思想的内涵。
4、佛教思想。佛教经历了本土化以后,就在中国站住了脚,生了根,开了花,成为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隋唐以后,佛教在民众的信仰层面,在民众的精神领域里,应该说超过了儒家和道家,占据了主导地位。
二、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主体地位的具体方式
1、注重教材的开发。教材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学习媒介,也是主要的学习工具。教材是来于文化、承载文化、传播文化的文化载体,在一定意义上说,从语文教材开发的角度看,只有挖掘传统文化的优秀资源,保护好传统文化遗产,才能保障传统文化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传统文化是一种取之不尽的宝贵资源。入选教材的课文应该经典作品,它们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经过时间的考验,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并早已被广大读者所接受。经典传统文化与时代文化是可以并存共处、和谐发展的。
2、与时俱进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作为一门传统的基础学科,语文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语文教学工具由一开始的,一块黑板加一支粉笔,发展到投影、电脑、音响等各种媒体的工具,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教学方法。
我们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尝试采用各种媒体丰富语文教学过程,课本中选取的词大部分大家都很熟,比如李清照的《一剪梅》,秦观的《鹊桥仙》等,这些歌曲还比较好找。所以,我们就可以用音乐来带动语文教学,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在语文学习中,体会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
三、传承传统文化的语文教育实践
1、利用传统节日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熏陶。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好传统节日,大力弘扬和传递传统文化的精髓,将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在语文教育中传递下去。在语文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将传承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教学中,把文化传统传承下去,这也是保持中华民族独立性的要求。
2、让学生在经典阅读中接受传统文化熏陶。中国古代一直很重视诵读,启蒙教育业是从诵读和记忆开始的。教师可以定期举办了经典阅读交流活动,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学习实际,列出一些传统文化经典著作,供学生课下阅读,也可以发动家长与学生陪读,及时解决学生阅读中的问题。学生也可以更多的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民族独立性和民族归属感。
四、总结
在这个文化全球化的时代,强势文化的侵入是不可避免的。中华民族文化要想传承下去,就必须从语文教育做起,让孩子们学习传统文化的经典,汲取民族文化的精华,树立民族的独立性,这样才能找到民族认同感,中华民族才可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在语文教育中加入当代文化的同时,必须确立传统文化的主导地位,因为民族意识的根据就是民族文化传统。我们可以将传统文化的精髓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中华民族也一定可以在文化多样化的新世纪里强盛不衰。
参考文献:
[1]张英楠.儒家文化在语文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从精神之维去涵育人的生命情怀[D]
[2]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国学研究-基于人教社高中语文必修实验教材的教学实践[D]
[3]郭家齐.中国教育思想史[M]
[4]田广林.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
[5]王世堪/主编:《中学语文教学法》[M]
[6]苏泽清.论中华文化在华文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