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的茶文化范文

时间:2023-07-07 17:33: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少数民族的茶文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少数民族的茶文化

篇1

佤旗“苦茶” 其煮法是在大砂罐中一次放500克茶叶,一直煮到罐中剩下三五口茶水为止。然后等茶凉到一定温度,一口气喝下。茶水苦涩难忍,但喝后顿觉清凉爽口,回味无穷。

苗族“花茶” 苗族同胞用冬瓜片、橙子皮切成小薄片,在上面刻出各种图案,再同桂花、白糖一起制成待客的“花茶”。为表达对贵客的敬意,茶杯里常有“吉祥”、“祝福”之类的花茶片。花茶还是苗家青年恋爱中的传情物。小伙子来到姑娘家求婚,如果姑娘敬给小伙子的花茶里,有两片“并蒂荷花”和两片“喜鹊对鸣”,表示姑娘同意;如果茶杯中只有三片花茶,则表示不同意。

回族“八宝茶” 回族同胞常用此茶招待临门的贵宾。这种茶掺有杏干、桂圆、荔枝、葡萄干等,喝起来香甜可口,有滋阴润肺,清咽利喉之奇效。

东乡族“盖碗黄茶” 东乡族同胞用“盖碗黄茶”待客。其做法是用铜壶(或瓦壶)将茶煮沸后,在盖碗里放一小块糖和一点具有松香味的黄茶,在客人吃饭或坐在炕上谈天时,即献上盖碗黄茶。

白族“烤茶” 云南大理白族人常以“烤茶”招待贵宾。有宾朋来访时,主人就把从山上采回的鲜茶放在砂罐里,边烤边摇,待茶叶烤到发出清香并泛黄时,便用沸水冲入砂罐里,再稍煮片刻。茶煮成后便倒入瓷盅,双手举杯,敬给客人。

藏族“酥油茶” 其做法:把茶砖切开捣碎,加适量的水煮沸后滤出茶渣,调入食用酥油,茶汁和酥油就混合成乳白色的“酥油茶”。每有宾客来访,全家在帐蓬外恭候,待客人进帐坐定后,女主人即双手缓缓捧上酥油茶敬给来宾,使客人有宾至如归之感。

篇2

茶树起源历来众说纷纭,但最可信的是中国滇西南说。在《茶经》开篇即说中国是茶的故乡,世界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博士,也将茶叶作为中国四大发明后,对人类的第五个重大贡献。从历史典籍记载,考古发现,植物学家的分析研究,各国茶字的发音和现存最古老茶树等,都无不证明中国就是世界茶树的起源地,尤其是在中国滇西南普洱市发现的“五世同堂”,更是对中国滇西南是世界茶树起源的有力证明。

世界范围内有多种茶祖说,就国外而言,日本荣西禅师被认为是茶祖,因为其从中国将茶带回日本,并著有《吃茶养生记》,使得茶及茶文化在日本普及;在中国,有神农说、陆羽说、孔明说、帕哎冷说、召糯腊等。《本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得茶以解之”;陆羽因其著有名著《茶经》,该书对茶的研究史无前例,是茶文化史上不可多得的宝作;孔明因行军至西南,有传说是白发老人托梦,告知茶的可食性,从此茶便在滇西南普及开来;帕哎冷、召糯腊分别被尊为布朗族和傣族的茶祖,他们都分别是该族的首领,对整个部落、民族有着卓越的贡献,尤其在有关茶的方方面面,也正因为有了这两位伟大的茶祖,才有了两个民族千百年来赖以生存发展的永恒财富。对于茶祖的认定,各方说辞不尽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即:茶祖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一种象征、一种崇拜。在普洱市的边三县,祭祀茶祖――帕哎冷的传统至今仍十分盛行,作为一种鲜活的、原始的茶祖祭祀活动在世界范围内都是独一无二的,为茶祖历史文化定格在普洱市边三县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二、普洱茶祖历史文化载体

普洱地区种植茶树的历史源远流长,是世界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茶树发展史上的五个重要阶段(宽叶木兰--中华木兰--野生型--过渡型--栽培型)形成的“五世茶祖”序列,物证均在普洱市辖区之内。

普洱少数民族是世界上最早驯化、栽培、种植和使用茶的民族。各族人民崇拜茶,认为茶与祖先的生命源流息息相关。千百年来,由于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意识中形成的虚幻反映等多种因素,产生了各种超自然神灵崇拜的原始宗教,形成了丰富独特而神秘的茶文化。

(一)物质文化形式

包含了古茶林、森林、民族古村寨及各民族展现茶叶文明景观的全部要素。以茶叶化石、古茶树、古茶园以及由古茶树与其它物种和环境形成的古茶园和野生茶树群落为代表的文化是人类茶叶历史上珍贵的遗产。少数民族特有的林下古茶树栽培形式是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现代茶园种植形成的台地景观及茶叶加工、茶叶生物产业,是现代茶产业文化的核心物质载体。民族古村落集中了民族建筑文化、民族茶文化、民族风俗、民族生活、生产等多种民族文化。

(二)非物质文化形式

各少数民族对茶的敬畏与信仰而生成的独有的茶耕作文化及祭祀仪式孕育出的独特文化。各少数民族关于民间文学、民间舞蹈、音乐、传统手工技艺、传统礼仪与节庆等方面确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三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及16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各少数民族在植茶、采茶、制茶与护茶中演化出的诗歌、故事、传说等民间文学,这些都是普洱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三、边三县茶祖历史文化内涵

涵盖澜沧、孟连、西盟的边三县地处云南省西南部,三县均与缅甸交界,形成一个面向缅甸境内凸出的三角形,三县至今仍保留了原生态的民族文化风情、良好的生态环境,因此又称普洱“绿三角”。

(一)边三县有五世茶祖

边三县茶树茶源中的茶祖文化――茶树起源史上的意义:边三县区域拥有中华木兰化石和野生型、过渡型、栽培型古茶树、古茶园。澜沧勐滨中华木兰化石,距今2500万年,为茶树发育和传播提供了清晰的历史发展脉络;澜沧老挝黑山、东回帕令黑山,孟连腊福黑山及西盟县佛殿山存活有古茶树群落;澜沧县富东乡邦崴村发现的古茶树是迄今全世界范围内唯一过渡型古茶树,确定了中国云南普洱是世界茶叶起源地和发祥地的地位;澜沧惠民景迈芒景现存世界所有古茶园中连片面积最大的人工栽培型古茶园。因此,边三县拥有普洱市作为茶叶发源地的重要文化载体,是普洱“五世茶祖”文化资源的集中区域。

(二)边三县自然生态观中的茶祖文化――茶叶种植史上的意义

普洱少数民族在漫长的生存与发展实践中,形成了其颇具特色的生态观,这一生态观表现为敬畏与崇拜自然,亲合与保护自然,他们将自然界和自然物神化,产生了对天、地、水、山、树、石等自然物的崇拜。形成了少数民族地区的一种生态智慧:自然的力量是神圣而庄严的,主宰人类的全部生产和生活,人们必须敬畏它、尊敬它。自古以来普洱的少数民族以茶为生,自发现茶、认识茶、种植茶、食用茶,一直把茶看做是生命的一部分来保护、崇拜、继承和发展。

生活在边三县的少数民族至今还保存着传统的祭茶祖习俗,都拥有自己的茶祖文化:布朗族的山康茶祖节是最隆重的节日,佤族司岗里的传说中与茶叶重要的关系,佤族祭茶祖与敬佤山天池水、献牛头,行木鼓舞礼相结合,拉祜族山寨在春茶采摘前也进行祭古茶活动,傣族祭茶祖与赕白象等宗教活动融合。边三县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茶祖,并与本民族的文化融合,表现出其独特性。

(三)边三县民族茶俗中的茶祖文化――人与茶的关系史

唐代朝廷命官樊绰《蜚书.管内物产卷七》中写道:“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边三县各寨人家火塘边的各种烤茶便是这种“烹”法遗存和演变。“普茶”一词首见诸文字于明朝谢肇涮所著《滇略・卷三》中记载:“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普洱茶“蒸而成团”的传统工艺在这里比比可见,而且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边三县世居民族在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过程中,都离不开茶和茶的习俗,特别是布郎族、佤族、傣族等少数民族的先民种茶、制茶、用(饮)茶历史悠久,在千百年茶的栽种、加工、储存和药用、食用及饮用中积累了丰富多彩的茶文化,创造了自己民族的茶加工食用方法,并发展成自己特有的茶艺、茶礼和茶俗。同时,各民族在茶文化发展过程中都把茶当成一种高洁典雅的物品,认为茶是上通天神,中达祖宗,下连亲友的媒介和信物,各民族在共同的生活与文化发展中形成了多种民族茶文化的融合。

(四)边三县土司文化中的贡茶文化及茶马古道――“以茶为媒”的整治、经济发展史

清道光《普洱府志》记载:“普洱茶名震天下,每年纳茶六七千驮,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普洱茶产业发展的现状是当时辉煌历史的再现。

东晋常琚的《华阳国志》记载,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率南方国等八个小国家讨伐纣王,南方各国以“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皆纳贡之”。现存的茶马古道遗迹、孟连宣抚司的贡史,可直观地让人体味到历史上边疆人民对中央王朝崇敬和拥护。

孟连是云南建立土司制度最早的地区之一,自元代起就成为滇西南澜沧江以西至萨尔温江以东这片广阔土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昔日在孟连傣族土司统治下,西盟县、澜沧县等区域茶山的茶叶大部分卖到孟连市场,因此孟连也成为茶叶的重要集散地和茶马古道的重要通道,有“九勐出,十勐进”的说法。昔日芒景布朗族在孟连土司的统治下,年年向土司贡茶,并经过土司将茶叶贡到京城。

孟连在唐南诏时就是傣族居住的地方,“孔雀巢人家树上,土俗养象以耕田”是当时傣家生活的真实写照。孟连的地名出现在宋朝的史籍中,在傣族聚居区颇负盛名。元代以前,孟连曾一度因瘟疫而衰败,佤族成为澜沧江以西的主要民族。当又一支傣族远道迁徙而来,“寻找”到孟连这个地方时,第一位傣王娶了佤族头人的公主为妻,建立了“以傣族为父,佤族为母”的政权。“以茶为媒”的纳贡文化结合少数民族之间的联姻,确立了孟连傣族土司的统治地位,促进了民族之间的和谐共融,谱写了民族团结的佳话。

(五)边三县茶祖文化的特质总结

天人合一性:天,即自然;人,即人类,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在边三县茶祖历史文化中,人们对茶树、茶祖的崇敬其实是对自然的一种敬畏、保护。人类爱护自然,自然回报人类,这种爱护、回报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万物共生。神秘神圣性:边三县茶祖文化中人们对茶祖的自然崇拜、景仰,及其与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紧密关系形成了对茶树、种茶祖先的崇拜文化,具有一种天然的神秘性和神圣性,这种神秘、神圣深藏于人们的心灵深处、灵魂深处。这有别于世界上其他茶种植区形成的茶艺茶道文化。

多元包容性:在边三县中,聚居着众多的少数民族,每个少数民族都与茶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但是形成的茶文化却各不相同,如基诺族吃凉拌茶、佤族饮烧茶、布朗族饮青竹茶、拉枯族饮烤茶、傣族饮竹筒茶等,各民族在不同的文化理念中,和睦相处,彼此交流、相安无事,因而以茶为媒的文化具有一种天然的包容性。

时代鲜活性:由古至今边三县地区茶祖文化在自然生态观的庇护中不断的继承和发展,其文化不是风干的历史,是鲜活的青枝绿叶,在今天边三县地区的山水自然、古茶林中触手可及。就茶的应用而言,随着历史的辗转,经历着从药用、食用、饮用等过程,同时应时代的需要,而演生出各种不同的时代产品。

四、边三县茶祖历史文化的多重价值的开发方向

茶树“茶祖”生物科学价值与旅游开发边。三县古茶树、古茶园资源是茶树原产地、茶树驯化和规模化种植发祥地的“历史见证”,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产业应用价值、文化价值、景观价值和世界文化遗产价值等,可开展茶科学考察、茶文化展览展示、茶文化交流、茶园观光体验等多种形式的旅游产品。少数民族“茶祖”精神文化价值与旅游开发:普洱民族把茶看做是生命的一部分,形成了茶树、茶林、茶山、茶园、种茶人等精神信仰体系。依托现有的民族村寨、古茶山、现代、将形成就有极强文化吸引力的多元产品。普洱茶文化的发展历史价值与旅游开发:

人类最早发现茶、利用茶的文字记述《神农本草经》中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解之”。茶叶因具有消食散寒解毒的功效最初作为药用,这种保健价值直到现在在普洱茶中仍能找到重要的研究证明。普洱各民族也因其茶叶具有治疗疾病的价值,最初当做神药来崇拜。随着时代的变迁,茶叶逐渐经历了作为一种作料来使用、当成贡品来使用,作为商品交换物来使用等过程。普洱茶的保健价值及其发展历程是开展茶养生、茶餐饮、茶俗、茶商业的旅游产品文化载体。普洱茶文化的商业品牌价值与旅游开发:具有神秘性和独特性的“茶祖”文化及具有东方文化特质的茶文化作为市场推广的品牌代表,具备打造世界性文化品牌的潜力。以茶祖为独特性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及茶相关旅游产品的开发将推动普洱茶文化的推广和普洱茶产业的发展,因此以茶及茶祖为媒介的茶休闲商业及茶产业相关项目也将是开发的重要旅游产品。

五、边三县茶祖历史文化开发意义

(一)对弘扬中华茶文化的意义

茶被誉为“国饮”,渗透到不同民族、区域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由此形成茶俗、茶艺、茶礼、茶道等茶文化。茶祖历史文化,是中国茶文化的一部分,构建在传统文化底蕴上的茶文化,与其母体有着本质取向,茶找到中国文化获得了强大的普及与提升空间,中国文化找到了茶,得到了辽阔浩远的开发空间。因而传承、发展、升华茶祖历史文化的同时,也是在弘扬中华茶文化,乃至中国文化。

(二)对云南省旅游发展的意义

云南省旅游发展成功的基本经验,是不断推出结合地方文化的全新形象的旅游目的地,并呈现出逆时针渗透式发展规律,如在过去的二三十年中,云南先后成功地推出了昆明石林、大理苍山洱海、丽江古城雪山、迪庆香格里拉和腾冲热海等形象各异的知名旅游目的地。遵循这一规律,滇西南的古茶茶祖文化旅游目的地将会迎来一次好的发展机遇,这既是云南省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推广,也是云南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茶祖文化具有多元包容性,打造宣传茶祖文化对最多少数民族的边疆省份云南来说具有深远意义。

(三)对普洱市旅游发展的意义

普洱市打造茶文化旅游目的地多年,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旅游产品体系和一定的市场知名度。普洱市旅游业处以一个蓄势待发的阶段,需要一个具有世界级吸引力的旅游产品推出,引爆和带动整个绿三角、普洱市旅游业发展。景迈芒景景区所具有的茶祖文化旅游的独特性、垄断性和世界唯一性,有吸引全世界、全国和全省旅游者的能力。景迈山茶祖文化旅游产品的成功推出,将强有力的吸引远方的客人,并源源不断地向边三县、普洱市输送游客,最终带动整个区域的旅游快速发展。

(四)对边疆少数民族发展意义

篇3

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茶艺;美学;欣赏

茶艺是指品茗的方法和意境,具体包括品茗环境、茶叶选择、水质鉴定、茶具选用、茶艺人才选拔、茶艺音乐等。茶艺流程讲究礼貌待人,款款有序,协作细腻优美,富有茶的神韵,使人们在品茶过程中得到美的享受。云南少数民族的茶艺融传统茶道和现代风韵于一体,具有独特风格,具有很强的美学理念。

一、少数民族的婚俗与茶

茶在婚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古代,我国许多地区都流行“三茶六礼”的婚俗。所谓“三茶”就是下茶、定茶和合茶;而“六礼”则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在云南,“阿茶”(小伙子)上门说媳妇,茶叶是必不可少的“四色礼”之一,“下茶礼”中也必须要有茶叶。而婚礼中的迎亲茶则是最有特色的,新娘被接回来以后,在主婚人的引导下,新郎、新娘与送亲的亲朋好友进入堂屋坐下,这时新郎家便要献上三道茶,第一道是苦茶,也就是有名的 “竹筒雷响茶”;第二道是糖茶,主要是加了核桃片、芝麻、红糖等的甜茶;第三道则是竹叶水茶,这道茶就是用当地特有的香竹叶泡制的。新郎新娘喝过茶以后,就意味着今后要相互扶持、艰苦奋斗、以苦为荣,先苦后甜,同时也寄寓着亲朋好友对新人甜蜜生活的祝福。

二、云南的祭“茶祖”仪式

云南的各少数民族都崇拜自然,他们信仰万物有灵,在他们的观念里,茶是有灵魂的。他们之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早上一盅,一天威风;下午一盅,干活轻松”。各民族为了感恩茶树,每年农历二月十五都会祭拜“茶祖”。

举行祭“茶祖”仪式这一天,不管家里有多忙,各家都会放下手里的活去祭拜“茶祖”,家家都必须要带一点米和肉。祭“茶祖”仪式一般从早上就要开始,天一亮,人们就穿着节日的盛装,整整齐齐地排好队,鼓号手在队伍的最前面,祭师手里拿着点燃的香,其他人则跟在祭师的后面,队伍在祭师的带领下,浩浩荡荡的向“茶祖”走去。“茶祖”又叫茶树王,是茶山上一棵枝叶茂盛、挺拔、苍劲、古老的大茶树,是祖辈们一代代传下来的。

三、各民族独特的茶艺美

(一)傣族等“吃茶”的习俗

傣族还有一种吃茶的风俗。在民间,傣族喝的茶多数都是自己制作的大叶茶,招待客人时喜欢把茶泡在一个大器皿中,待茶泡开了再往客人的杯子里倒。茶过三四泡,茶味变淡后,将茶叶捞出,沾上大青果(俗名:嘎哩罗)喃咪吃,茶叶余留的淡淡苦涩与大青果汁的回甜溶在一起,让你回味无穷。

基诺族有一种奇特的吃茶风俗。在新茶季节,他们把鲜嫩的茶叶采来,用手揉捻将茶叶汁拧在碗里,然后放上作料及盐巴辣椒,再用拧出的茶汁来凉拌,不放酸、原汁原味地食用,既开胃,又下饭。现在,基诺老人及中年人还保留着这种吃茶的习惯。

(二)云南穆斯林的茶文化

云南穆斯林普遍嗜好饮茶,尤其酷饮绿茶。相较而言,其饮茶的方式、习惯及其风味的独特,尤以滇东北穆斯林为最。在滇东北地区,特别是农村的穆斯林家庭,大都喜饮炕茶。即先烧一壶开水置于火塘边烘着,再将一土陶制小茶罐放到火上烧烤,待茶罐烤至发烫,放入茶叶,边炕边抖动茶罐,使茶叶不至焦糊。等到茶叶渐渐发黄,茶罐冒出缕缕清香,再注入沸水,顿时泡沫扑出罐口。去掉泡沫稍待沉淀,即可将茶水倾入小瓷盅内饮用。是时,满屋清香四溢,沁人心脾。这种炕制的茶水呈褐色,浓如刚榨出的菜油,味极苦酽。初饮不惯只觉苦得挂齿,涩得吐舌;但苦涩之后,却渐觉微甜,溢香满口,回味无穷。一般初饮者,只需斟二、三滴茶水,适当加兑些开水,方能下咽。虽掺兑过开水,茶味依然浓郁,清香回甜,饮之足可润喉止渴。

(三)云南德昂族茶文化

全民信仰小成佛教的德昂族根据教规戒酒,这就使得茶水成为德昂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饮品。德昂族男女老少都喜欢喝茶。进入德昂人家的竹楼,客屋正中是火塘,火塘周边即是主人待客的地方。有客来访主人便吹燃塘火,将盛满山泉水的壶置于三角架上,又取出拳头般大的陶罐,放进去一把茶叶,随后置于火炭上灸烤。烤到室内弥漫起茶叶的清香时,用鼎沸的山泉水冲入陶罐。主人再取出与客人同数的牛眼瓷盅,放平,提起陶罐往每个瓷盅里倾进茶叶。不管客人是多是少,有经验的主人总是会让小陶罐里的茶汁平均分配的。倒好茶汁,主人再往每个瓷盅里掺进沸水,然后一手托盅底,一手扶盅沿,奉给客人。客人须双手接过,不可单手接茶盅,以示对主人礼貌待客的敬意。你可不要小觑了那牛眼般大的瓷盅,也就一口的茶量,碰碰舌尖,苦如黄莲,随后是回甜,这便是云南大叶茶的特点。一盅茶下肚之后,你自然不敢再喝,却能让你体验到“醉茶”的滋味,一夜头脑清醒到天明。

云南各民族独特的茶文化,以它在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及其独特而多样的形式,富有着丰厚的内涵,在中国茶文化中独树一帜,别具特色、风姿。

参考文献:

[1]、易昌泰:《文化:茶叶经济竞争的新战场》,《中国茶文化专号》,1991年第4期。

篇4

关键词: 易武;普洱茶;茶文化旅游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素养的提高,旅游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即由观光为主到集观光与休闲娱乐为―体的旅游,文化的含量越来越高。易武有着悠久的普洱茶文化历史,具有开发茶文化资源的独特优势。深入挖掘普洱茶茶文化蕴涵,不断丰富普洱茶文化旅游产品,必将大大提升西双版纳州的旅游价值和观赏价值,从而促进西双版纳州和当地的经济发展。

一、易武开发茶文化旅游的独特优势

(一)丰富的古茶树资源

全乡拥有古茶树古茶园总面积1.4万亩(含部分矮化低改老茶园),树龄最高的落水洞栽培型大茶树,树龄约700年,古茶树茶种群体较纯,大都属普洱茶种,有少数为勐腊种。分布疏密不一,东、南、北三面分布多而西面少的特点,这与自然山势和人群聚居分布有关;树龄高的基本上都分布在海拔千米以上、植被较完好的古茶山。

(二)悠久的茶文化历史

易武,是普洱茶古六大茶山之一,又曾是“镇越县”府所在地,植茶、制茶、易茶历史悠久,尤其在清朝中后期成为了六大茶山中最

热闹繁华的茶马古镇和茶叶加工、集散中心。为了便于骡队马帮的运输,清道光年间铺设了从思茅关至倚邦、易武240公里五市尺宽的青石路、贯穿于六大茶山。为扩大茶叶贸易,官府和茶商还联合开辟了一条从易武到老挝、转越南、走南洋的“茶马道”。茶商马队纷纷前来易武,终年驮铃回荡,商旅塞途,造就了易武历史上茶庄林立,商贾云集的兴盛景象,今天的古道上,那一段段残破的青石板路仍清晰可见,房基、石道上残存的浮雕、石碑、匾牌和古茶庄遗址等,诉说着的是一个产业王国繁盛的篇章。

二、易武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掘

易武现有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并不等于现成的旅游资源,还需在其基础上进行开发、挖掘,使其旅游吸引力得以充分显现出来。

(一)充分发掘文化内涵,提高旅游文化品位

易武茶文化旅游资源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开发利用潜力巨大,要深入挖掘,使蕴含在旅游资源中的文化潜能得以充分释放,将最能体现易武茶文化旅游资源特色的东西展示出来。文化旅游给予旅游者最美好的东西,是对异地文化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验,使旅游者在有限的时空中获得文化憧憬和追求的满足。这就要求易武文化旅游产品必须用典型、生动、形象的形式去展现文化,将最能体现易武旅游资源特色的东西展示出来,把旅游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二)研究旅游消费者的文化需求,挖掘特色项目。

旅游是一种文化旅游。从旅游行为角度来看,文化旅游就是旅游者涉足、接触、观赏、体验异地文化及其环境氛围的过程。这一行为过程的文化性质,是对异地文化及其环境氛围的憧憬、遐想等文化介入冲动所导致的文化需求的满足。

要研究不同的旅游消费群体,把握消费者的文化消费心理。如当今世界一部分人长年生活在拥挤喧嚣的城市中,过着节奏紧张、竞争激烈的生活,许多人想放松情绪,希望返朴归真,回归自然,因而生态旅游、农家乐、茶文化旅游等应运而生,并逐步成为时尚。一般而言,旅游者的文化消费心理,不外乎审美、求新、求乐、怀旧、偏爱、共鸣、从众等,要针对这些心理需求,开发一些有特色的旅游项目。

三、易武旅游资源的产品设计

(一)古茶园景观观光

西双版纳是著名的风景区,易武古茶园掩映在优美的自然风光之中,已构成一幅迷人的画卷。身穿少数民族特色服装的妇女在古茶树上攀爬采茶,茶事活动与民族风情、自然风光完美结合,更是一幅独具特色、引人入胜的茶园风情画。

易武茶区古茶园、古茶树分布区域植被生态系统保持良好,园内生长着椿树、榕树、香樟树、漆树、董棕等高大乔木,藤本植物繁茂,构成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加上古茶园内空气清新、鸟语花香、蓝天白云,古茶园美景令人流连往返。

(二)观光茶马古镇易武――普洱茶圣地

近几年来,古镇旅游受到越来越多旅游者的喜爱,古镇以其独特的建筑风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深厚的人文内涵以及特有的古朴环境氛围受到了人们的青睐,成为旅游市场中的一支新生力量,那些保存较完整、有一定地方特色的古镇吸引着大批的旅游者前去观赏。

易武普洱茶圣地,以盛产品质优良的普洱茶而闻名于世界,拥有最为丰富的普洱茶历史文化遗存,成为著名的小镇。游人观赏古镇古朴的风貌,感受其古韵氛围,将会获得完全不同的旅游感受和经历。

(三)体验农家生活、享受茶园风光。

易武茶园自然生态环境良好,各族人民不单耕种了土地,更是种植了风景,构成田园味极浓的农耕画面,可以勾起游人浓浓的怀旧感,使其沉浸于陶渊明般的回归感叹之中。易武茶叶生长在无污染的环境中,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农家乐茶文化旅游区,对于日日挣扎于钢筋水泥环境,被快速生活节奏及职业竞争所累的都市人来说,无疑是一处世外桃源。人们可以在紧张的城市工作之余,游憩于农家茶园,尽享浓浓的民风乡土之情;倘徉茶园,亲手采摘新鲜的茶叶,亲手制作普洱茶,与茶农分享收获的喜悦,尽情享受旅游带来的那份快乐。这种住农家屋,吃农家饭,赏农家景,做农家事的旅游活动,可以为自然的人与自然和谐的旅游环境,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四)开展各具特色的民族茶艺表演

茶道本身就是一种艺术,旅游中安排欣赏茶艺表演别有一番情趣。西双版纳是众多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加之纵横交错的江河,山脉的阻隔和分隔,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原生态的饮茶文化,如傣族的竹筒茶、基诺族的凉拌茶、v尼族的土锅茶…..对游人充满诱惑力、吸引力。茶艺师通过茶艺表演把西双版纳各民族的饮茶文化展现给旅游者。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茶艺各有意境,儒雅含蓄与热情奔放,缤纷错彩与清丽脱俗,旅游者在品茗之中得到美的享受,紧绷的心灵得以松弛,代之逍遥与惬意,回味无穷。

(五)茶马古道探幽

篇5

贵州茶文化的旅游线路

(一)百花湖有机茶园避暑之旅

线路:贵阳—百花湖—有机茶园—百花湖风景区

特色:避暑休闲,体验纯天然无污染的绿色有机茶茶园,山水湖畔,品尝退热祛暑的白茶,享受一片清凉。

(二)道真自治县仡山茶海

线路:贵阳—遵义—会址—街—娄山关—道真县仡山茶海

特色:体验遵义红色文化,品遵义特色美食。

(三)乌撒烤茶文化体验之旅

线路:贵阳—威宁—草海—百草坪—凉水沟—盐仓彝族向天坟—板底彝族村寨的东北旅游线路等

特色:体验民族风情、自然风光、高原农业、旅游新村,包括湿地生态旅游、高原风光度假、乡土民情体验的旅游一体化项目。

(四)安顺观名瀑品名茶

线路:贵阳—安顺—云峰屯堡—黄果树瀑布

特色:观世界名瀑布,感受屯堡文化,品瀑布毛峰茶。

(五)石阡“贡茶之乡”寻茶之旅

线路:贵阳—镇远—石阡—梵净山

特色:游客选择这两条线路,可以在三日内赏古镇、泡温泉、登名山。

(六)湄潭万亩茶海清心之旅

线路:贵阳—湄潭—十里桃花江—中国茶城博物馆—天下第一壶茶文化公园—万亩茶海(核桃坝)湄潭翠芽茶

特色:品原始生态土鸡宴,体验湄潭温泉度假,品特色茶宴,茶园亲自体验采茶乐趣,在天然氧吧中感受一把当“茶农”的新兴旅游方式。

(七)开阳健康体验线路

线路:贵阳—开阳禾丰乡—十里画廊—开阳云山茶海喝富硒茶—青定阁太阳房晒太阳

特色:富硒茶就是一种健康的兼具保健功能的茶叶,开阳就有成片的云山茶海,春天里,看花、喝茶、吃农家饭好不惬意。

(八)晴隆茶艺新品之旅

线路:贵阳—兴义(万峰林、马岭河、特色小吃)—晴隆24道拐

特色:自驾史迪威公路,买贵州茶新品“红碎”。

(九)丹寨深山珍品之旅

线路:贵阳—丹寨—金钟茶园采茶—高腰村采茶—扬武乡学蜡染、卡拉村体验编鸟笼—石桥村古法造纸

特色:品丹寨硒锌茶,生态田园体验游精品线,更是返璞归真的民族风情文化体验之旅。

(十)贵定早春尝新之旅

线路:贵阳—云雾山—盘江—音寨

特色:音寨旅游是休闲度假和农家乐结合的最佳典范,云雾山的茶园四季可以旅游。

(十一)都匀名茶品茗之旅

线路:贵阳—都匀—团山、哨脚、大槽采茶—石板街买茶—剑江喝茶—夜市小吃—斗篷山登高。

特色:到都匀吃小吃和品毛尖是融为一体的,适合家庭周末游,采茶、喝茶,到斗篷山登高。

(十二)梵净山登高采摘之旅

线路:贵阳—江口梵净山—团龙村“中国茶树王”—铜仁买茶—石阡(泡温泉,品石阡苔茶)特色:梵净山茶品好,但是茶体验的线路没有完全开发,是一条综合的旅游线路。

贵州茶文化的简介

贵州高原被古生物专家称为“化石王国”,1980年7月13日发现了屹今为止世界上唯一发现的茶籽化石。茶籽化石的出现,奠定了贵州是茶树起源、茶树原产地最有说服力的实物佐证。茶籽化石在晴隆的发现,不仅仅是贵州的骄傲、也是中国的骄傲,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是稀世之宝。

贵州是一个茶树品种资源宝库。是一个茶品种最多的省份。全国270种茶树资源,仅湄潭县就占了163种。这是1939年至1949年全国展开茶叶资源调查时得出的结论。贵州山高,气候温暖多雾,无污染,茶叶品质自然极佳,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使贵州几乎县县产好茶,好多地区在唐、明、清时代都是朝廷贡茶。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千百年来,多少骚人墨客和无数的饮茶爱好者,留下了数以万计的茶诗、茶词、茶赋、茶歌、茶联、茶故事、茶谜语、茶谚语等文人作品和民间文学作品。

各民族同胞在长期的茶叶生产和饮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创造了许多及富于民族特色的茶礼和茶俗,诸如客来敬茶、浅茶满酒、凤凰三点头、捂碗谢茶、三茶三礼等,都是各民族同胞具有创新特色的茶礼,不仅体现了各民族长期形成的有积极意义的茶俗,还活跃了民族同胞的生活。

从民俗民间茶文化看贵州茶文化资源丰富多彩,茶文化底蕴深厚。历史上,以前,贵州山区都是被主流文化边缘化的角落。长期以来形成了一座座文化孤岛,有“五里不同俗,十里不同天”之说。在其繁衍生息的历史长河中,也创作、继承、发展了自己独特的文化。

17个世居少数民族发现、利用茶的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茶文化。在这些不同的文化环境中,茶在宗教、祭祀、婚礼、礼仪、社交等方面的利用,形成了贵州土著居民独居特色、多姿多彩的民俗民间茶文化。

 

贵州茶文化的旅游线路相关文章:

1.贵州茶文化的现状

2.贵州茶文化的历史发展

3.茶文化旅游的策划方案

篇6

音乐元素融入茶文化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对艺术的想象力、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将音乐元素融入茶文化,加深人们对茶文化的理解,并且人们可以从茶文化中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之处,增强人们对艺术的审美和感悟。

关键词:

音乐元素;茶艺文化;想象力

茶文化是我国悠久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久远,其将道家、儒家等百家的文化进行有机的融合,对人们的日常行为和思维方式施加着影响。茶艺作为茶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依靠表演者、解说员、音乐等多方面的元素进行有机的结合,并且搭配表演者专业的表演和优美的舞姿等,让参与者在和谐静谧的环境中感受茶文化的魅力。教育机构在进行音乐教育时,将茶艺和音乐两者进行融合,是对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有力补充,并借此可以提高学生对艺术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同时对我国传统的茶文化进行学习和继承。

1茶文化与音乐的融合

“茶”起源于中国,发展于中国。从汉朝开始,文献资料中就有关于饮茶的记载,随着时间的推移,饮茶习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慢慢兴起,到唐朝时达到鼎盛。唐代是我国历史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极大发展的重要时期,人们对物质和精神文明生活的要求较高,饮茶风俗在当时风靡全国。茶圣陆羽在其文学专著中对茶文化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并且借此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音乐可以让人们轻松舒缓,聆听着优美的音乐可以使人们慢慢释放内心的压力,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在饮茶时加入音乐,可以将内心的杂念和浮躁排除,放松身心。汉唐时期,人们已经逐渐将音乐、舞蹈、书画等多种艺术形式与饮茶行为相结合。古代的文人墨客均喜欢饮茶,并且在饮茶的同时演奏音乐,尤其古筝的演奏更有意境,这种饮茶方式逐渐上升为茶艺和茶道。茶艺传递的是一种清新脱俗、质朴典雅、内心平静的意境,伴随着美妙的音乐,可以帮助人们体会到茶带来的种种感悟和享受,体会到大自然的魅力和亲和力。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压力越来越大,对茶文化更加的重视。清香扑鼻的茶加上美妙的音乐,让人沉醉在精神世界中,身心得到极大的放松。茶文化和音乐的有机融合,可以帮助人们理解茶文化,鉴赏音乐,培养人们对艺术的审美和追求。自古以来,茶和音乐都是互相伴随,在品茶中融合音乐情境,在聆听中品评茶文化,是人们在对物质生活满足的前提下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和平静安逸的向往。

2音乐在茶文化中的作用

2.1音乐信息传达的共性

音乐是人们相互沟通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可以从音乐中了解和认识到不同国家人们的兴趣爱好和风俗习惯。音乐之所以可以无障碍地进行沟通主要是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第一,音乐是以声音进行传递的,并且是相对自由的一种传递情感的方式;第二,音乐的作词者和作曲者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平和专业的音乐体系知识,可以借助自身的专业水平和专业知识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和理解,从而对音乐作品进行完美的演绎,带给人们视听盛宴。不同国家由于文化不同,茶文化所代表的意义也不尽相同,人们在品茶、赏茶的时候,可以借助音乐和自身对茶的理解去感受茶文化的魅力和茶文化所要传递的思想。由此可以看出,音乐和茶文化在传播信息的方式上具有相同的属性,并且也存在一定的联系。

2.2深层思想的共性

音乐是历史长河中人们智慧的结晶,音乐词曲中包含了历史因素和作词者的情感,然而,我们对复杂或者纯的音乐却无法从中解读出创作者的内心情感和所要传递的思想。人们在欣赏茶艺表演时,只是觉得表演者的动作优美,但是难以从表演者的行为中理解茶艺师所要传递给人们的情感和思想内涵。人们无法借助想象力来对茶艺师所要表达的思想进行感悟。但是将音乐和茶艺进行融合就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音乐是具有魔力的,人们可以借助音乐来理解茶艺师所要传递的内容,并且发掘深层次的思想内涵,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音乐和茶艺文化具有相同的属性,并且也正是这种共性,使得人们更加轻松和有效地理解两者所要传递的情感和内容,使得人们对艺术的鉴赏能力大大提高,丰富欣赏者的内心世界,提高人们的幸福指数。

2.3音乐是具有流动性的艺术表现

音乐是靠声音进行传递的,具有一定的律动性,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能借助内心去感受。但是,音乐的律动性并不只是单纯地进行传递或持续一种声音,而是将多种音乐元素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排列,一首完整的音乐作品中不仅仅包含多种乐器的结合,而且还包含作词者和作曲者的感情。音乐的律动性满足了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并且随着音符的变化,触动人们的内心,触发人们内心深处隐藏的感情,从而引起共鸣。音乐之所以可以唤醒人们内心隐藏的情感,主要是由于音乐音符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节奏性,通过一系列不同的表现方式来传递中心思想。在茶艺表演的时候,是依靠表演者的肢体语言和节奏感来进行信息的传递,随着表演的不断深入进行,人们的思维和情感也在不断地变化着,并且借助茶香融入新的情境中去,从而使得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另一方面,在人们欣赏茶艺表演的时候,可以更加直接地将茶文化传递给欣赏者,使得茶艺的表演更加得饱满,茶艺的艺术形象更加完整。对音乐来讲,欣赏者需要完整地赏析一首音乐作品后,才能理解音乐作品背后蕴藏的情感和思想,茶艺和音乐的有机结合,使得茶艺的艺术形象更加完整生动,人们对音乐的鉴赏能力不断提高。

3茶文化在音乐教育中的运用方法

对音乐教育和茶文化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之后,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有效地将音乐教育融入到茶文化中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重视,逐渐兴起了茶文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茶文化产生兴趣,并且对茶文化和音乐教育之间的关系进行重新审视。

3.1重视音乐鉴赏,建立音乐与茶艺文化表演的联系

将音乐教育融入到茶文化过程中,主要采取的方式是让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赏析,并且借此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音乐作品进行自发的创作或改编。教师可以从音乐作品的改编中了解到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并且可以从中看出学生在音乐课的学习情况。音乐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沉淀,音乐作品在发展中形成了多种类型和风格,其中具有典型代表的就是民俗派、古典派、印象派和浪漫主义。我国的历史非常悠久,音乐的类型也是多种多样,在课堂上进行音乐赏析,可以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感知能力和鉴赏能力,并且教师将茶艺文化和音乐教育进行有机的结合,可以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到茶艺文化和音乐的情感、内涵,发掘出茶艺文化的精髓之处。如音乐作品《渔舟唱晚》,教师可以在播放作品时,搭配茶艺表演,音乐作品本身的特点,使得茶艺表演者的表演更加的流畅,学生在欣赏作品的同时,内心世界可以得到放松,学生在欣赏茶艺表演的同时也可以理解音乐作品的意境和创作内涵。

3.2通过民歌学唱,提升学生对茶文化的体悟能力

茶文化在我国的历史较为久远,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多元化的茶艺文化。不同地区所形成的茶艺文化,所具有的文化魅力也不尽相同。我国具有五十六个民族,茶文化也具有不同的民族性,并且在不同的民族中产生了不同的民族音乐。茶文化和民族音乐的有机结合,使得民族文化的传递方式更加的多元化。我国少数民族在茶艺表演中将民族音乐作为背景,使得茶文化的寓意更加的深刻,思想内涵更加的丰富,从而展现了我国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因此,将民族音乐教育融入茶文化中,使得学生可以对少数民族的音乐知识和茶文化进行学习理解。茶文化的发展,衍生出了大量关于品茶、赏茶、评茶的歌曲,这些作品的出现都是人们在辛勤劳作中所创作的。学习这类歌曲,内心世界得以放松,精神生活得到解脱,将自身的情感和茶艺表演者所传递出来的情感进行有机的结合,从而产生思维火花,使得学生的精神世界和内心世界得以丰富,也提高了学生对艺术的鉴赏能力以及对茶文化更深的理解。

3.3借助音乐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提升茶文化音乐选择能力

经过对茶文化和音乐之间的关系分析,使得学生对茶艺表演的理解更加深刻,并且对茶艺表演的思想精髓更加容易理解,教师需要引领学生进入更深的领域对茶文化进行探索。音乐作品的实践活动,就是要求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思想内涵进行分析和感悟,然后借助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来对音乐作品进行二次创作和理解,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更深层次茶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抽象事物的理解能力和对音乐作品的鉴赏能力。教师可以积极开展一些校内音乐实践活动,由此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鉴赏能力。比如,教师借助“赏乐茶会”将学生组织在一起,进行系统的培训和训练,分层次地对学生进行艺术讲解,帮助其进行艺术的鉴赏和品味。然后,借助赏乐茶会来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展示和检验,从中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理解情况。赏乐茶会是教师对自身教学成果的检查,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和知识掌握情况的活动。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理解,来根据老师所出的题目进行音乐类型的选择,并且进行表演,借此大大提高教师的教学成果,也使得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自主性得到提高,提升学生对音乐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1]刘佳明.饮茶听乐,相得益彰———论音乐与茶文化之关系[J].福建茶叶,2016(2):228-229.

[2]宗敏丽,祁黄雄,吴健生.茶文化旅游模式研究及开发策略———以浙江顾渚村为例[J].中国农学通报,2012(3):315-320.

篇7

关键词: 茶 少数民族 婚礼

俗话说“家家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作为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一个重要的必需品,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茶不仅是一种生活用品,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物质载体,它在人们的生活习惯、风俗仪式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特别集中体现在了各民族的婚俗礼仪当中。在婚嫁的整个过程中,“茶”自始至终要到场,扮演重要的角色。旧时江南汉族地区干脆把订婚到完婚的礼仪称为“三茶礼”,即订婚时的“下茶”,结婚时的“定茶”,同房时的“合茶”。[1]

一、起源

茶与婚礼习俗的关系,简单来说,就是茶叶和茶文化被吸收利用到了婚礼当中。婚姻是人生大事,婚礼更是向亲朋好友正式宣布婚姻、祈求祝福的重要庆典。婚礼上高朋满座,贵客盈门,客至献茶,自然而然。除此之外,在恋爱、订婚、结婚的整个过程中,茶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茶与婚礼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女子的嫁妆。“文成公主入藏以茶陪嫁,为人们称颂。唐代以降,‘茶礼’,更加盛行”。[2]传说文成公主不习惯藏族饮食,常以茶水解腻,将汉族的清饮与藏族人的牛羊奶相结合,发明了奶茶,后又放入酥油、松子仁、盐与茶同煮,烹煎出了香味浓郁的酥油茶。新的饮品被藏民们广泛接受,饮茶的习俗也逐渐风行藏区。出于对文成公主的尊敬,敬酥油茶成了藏民赏赐、待客最隆重的礼节,茶叶也成为藏族人民婚礼中不可缺少的礼品。婚礼上主人还要熬制大量美味的酥油茶来款待客人。色泽醇厚的茶汤象征着婚姻美满幸福,婚后日子的红红火火。

此外,我国古代种茶,一般认为茶树不宜移栽,大多采用茶籽直接播种。明人郎瑛在《七类修稿》中记载:“种茶下籽,不可移植,移植则不复生也,故女子受聘,谓之吃茶。又聘以茶为礼者,见其从一之意。”[3]“从一而终”是宋朝的理学者们鼓吹的妇德之一,而茶这种“不可移植”的特点,恰恰是最生动形象的体现。从宋朝开始,在众多的婚庆礼物中,茶叶不可或缺,需要由它来代表封建婚姻的礼法。同时“白头偕老、百年好合”是婚礼中最美好的祝愿,茶的这种特点也是爱情坚定不移的象征,因此在婚礼中送茶的习俗得以广泛传播。

茶树四季常青,又能开花结籽,象征着吉庆。我国古代许多民族都“尚茶”,吉庆之日在种植了茶树的高山上举族欢庆。所以在古代婚礼中馈赠茶叶表示对婚姻诚挚的祝福,这一做法也流行于各个民族。如今,我国还有一些农村地区仍然把“订婚”、“结婚”称为“受茶”、“吃茶”,把订婚的定金称为“茶金”,便是对我国旧时婚礼习俗的继承。

二、求偶时的茶

在广大的少数民族地区,青年男女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自由恋爱,茶往往是他们恋爱开始的见证。

送茶包是流行在我国西北地区回族、保安族、东乡族的婚俗。当地青年男女完婚,要先请媒人上门去女方家说亲,得到同意后,男方要准备一包大红纸封好的茯砖茶,用大红纸做成两个四方盒子,装上冰糖、红枣等,再用红线扎住,请媒人送到女方家中,即为“送茶包”。之后,男女双方可以通过亲朋好友打听对方的人品,以便确定是否缔结婚约。送茶包便是双方自由恋爱的起点。

“坐夜”则是广西三江、五罗江一带侗族青年男女的婚恋活动。青年男女相识以后,姑娘会给男方留下自己家的详细地址,小伙子在约定的时间里上门做客。入夜,小伙儿便在姑娘门前唱山歌,直到姑娘开门让他进屋。进屋后先是礼节性的对歌,然后才是倾诉衷情的谈话和对歌。这时姑娘要用打油茶来招待客人。如果姑娘不提出先休息,客人就不能先走,直到姑娘多次提出休息之后,客人才能告辞,以示对姑娘的尊重和忠诚。客人往往天明才走,双方若是情投意合,紧接着就会谈婚论嫁,明媒正娶。

三、订婚时的茶

订婚是确定婚姻关系的一个重要仪式,也称作定亲、订亲、下聘、送酒、过茶等,几乎一个地区就有一个叫法,但各地区各民族都流行以茶为礼的习俗。

《红楼梦》第25回里,凤姐对林黛玉笑道:“你既吃了我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做媳妇?”在满族的习俗里,男方向女方提亲要赠送茶叶,若女方喝了男方家的茶,则表示对婚事的应允,并有“一女不喝两家茶”的俗语。因此凤姐的话引来大家哈哈大笑,黛玉则害羞不已。

蒙古族订婚要送五道礼,而且从第三道开始,每道都要送茶叶。第三道礼是男方家的妇女上女方家拜年要送上馍馍和手绢,手绢里包裹的正是茶叶、糖果、葡萄干等;第四道礼是送女方家一包茶叶、一条哈达和一条狍鹿皮做的塔塔桑(皮带);第五道礼是茶砖两块、糖、酒等。

此外,东乡、撒拉、拉祜、乌兹别克等少数民族都将茶引入订婚的礼俗中,并赋予其深刻的含义。

四、婚礼中的茶

在婚礼阶段,茶是各民族必备的物件。拉祜族人甚至认为“没有茶就不能算结婚”,婚礼上,新人们必须请亲友们喝茶,新婚夫妇之间要相互敬茶,还要向父母长辈敬茶。

接亲时最热闹的应当算福建一带的畲族人民嫁女时所敬的“宝塔茶”。“宝塔茶”是指女方家垒成宝塔形状的五碗茶,一碗做底,中间三碗,只留一碗做顶。男方家接亲的人一进门,女方的亲家嫂便要动作熟练而惊险地向他们“敬宝塔茶”。亲家伯在接茶时,要用牙齿先咬住宝塔顶端的一碗,然后右手指夹住中间三碗,左手端着底端的一碗递给轿夫,自己则要一口饮干顶端的那一碗。若是滴水不漏,必将获得满堂喝彩,若是洒落茶水或摔了茶碗,则会受到亲家的奚落。热闹非凡、妙趣横生的“宝塔茶”给婚礼增添了不少情趣。

闹洞房是婚礼阶段的最后一环,隆重的婚礼将在亲友们的见证下以喜剧结束,正式宣布新人合法的夫妻关系。“舂茶”便是云南景颇族的洞房习俗。“新婚之日的午夜,分别在邻居家休息的新娘新郎要被寨子里的年轻人拉到新郎家楼下,共同持一木杵,连续舂捣一放有鸡蛋、茶叶、姜蒜等食物的石臼十下。舂捣时,围观的年轻人要不断嬉闹,新娘新郎往往还没到十下便被打断,只能重来,如此反反复复多次,才能完成。大家这才肯放新郎新娘上楼共寝,否则休想洞房。舂茶的意思是新郎新娘共同培育爱情这棵茶树,早日开花结果”。[4]此外,还有合合茶、桂花茶、安子茶等,无不寄托着人们对新人的美好祝愿。

五、拒婚用的茶

一桩婚事父母同意而姑娘不愿意,或是姑娘愿意而父母不同意的情况下该如何处理,在少数民族中茶将会委婉地表达出人们的心意。

云南的德昂族在女方父母拒绝男方求婚,而女方又愿意嫁给男方时便会发生“登用”。男方经过姑娘本人的同意,在约定的时间地点将会悄悄把姑娘接走,然后去姑娘家门上挂一包干茶叶,表示姑娘已经离家。两天以后,男方再请媒人带上一包茶叶、一串香蕉和两条咸鱼再度上门提亲,如果女方家没有将礼物退回,则表示同意,否则小伙子只能将姑娘送回。

而贵州的侗族姑娘,如果不满意父母的包办婚姻,则可以用退茶的方式悄悄退婚。姑娘悄悄包好一包茶叶,选择合适的机会亲自去男方家送茶包,并且要对男方父母讲:“舅舅、舅娘,我没有福分服侍两位老人家,你们另找一个好媳妇吧。”然后在堂屋中放下茶包赶紧离开,否则被男方的家人亲戚留住,按理可以马上举行婚礼。可见送茶包看似简单,退婚的姑娘却需要有勇有谋。退婚成功的姑娘往往会得到乡亲们的交口称赞。而父母在责备女儿之后,还是会去男方家里履行退婚手续。

六、结语

我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栽培和利用茶的国家。人们长期使用茶,把饮茶当作一种精神享受,产生了各种文化现象和社会功能,从而开始出现茶文化。茶文化不仅有悠久的历史、完美的形式,而且渗透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国人的一种特殊创造。茶是我国各族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件,是民间礼俗、礼仪最重要的载体,对维护社会、国家、家庭的安定团结,维系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容发挥了巨大作用。我们今天研究以婚俗为代表的,与茶有关的民俗活动,就是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民俗这一宝贵的旅游资源,从中挖掘出更深层次的民族心理积淀和精神意识,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郭立城.中华民俗史话[M].1968.

[2]郑传寅,张健.中国民俗词典[M].湖北畔书出版杜,1987.

篇8

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56个民族中,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民族有26个,除汉族外,少数民族有25个。主要有傣、彝、回、满、白、纳西、布依、水、哈尼、拉枯、佤、景颇、基诺、苗、僳、怒、独龙、藏、普米等少数民族。旅游业是云南的支柱产业,旅游本质上是具有社会交往活动的价值、教育的意义、个人生活方式及各种社会现象的总和,属于社会表层的文化。云南旅游特色: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特殊的立体气候、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众多的少数民族聚居。云南是生物繁衍地、人类的发源地和多元文化的交汇地。澄江的古生物化石群、禄丰的恐龙化石群和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说明云南是世界上重要的生物繁衍之地,同时堪称“动物王国”及“植物王国”。在云南的开远、禄丰、元谋和保山发现了距今800万—1200万年前的古猿化石,其中尤其以在禄丰和元谋发现的古猿化石最为丰富。这些古猿化石在早期人类起源上的作用及彼此之间的关系一直为国际学术界所关注。在历史的进程中云南遗留下了:青铜文化、贝叶文化、南诏文化、东巴文化、彝文化、康巴文化等,为云南的旅游文化添加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大多数少数民族区域正处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从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这是一种划时代的社会经济符号,其影响结果不仅仅限于生命和流通领域本身,它迟早会带来整个民族生产性文化的深刻变迁。因此,在继承和发展民族优秀生产性文化的过程中,应摒弃民族文化中的封闭、保守的一面,发展其开放性的传统,更多地捕捉市场信息,并根据各种有价值的信息,合理地调整并引导生产,从而加快发展。

二、旅游发展与民俗文化关系

云南旅游业的发展呈现出“雷同化”、“汉化”、“西洋化”的表现形式。旅游业的基础设施所展现的是表层的原始,(即自然馈予)未能彻底的原始或者民俗纯粹的自然。在旅游事业的蓬勃兴起和不断发展进程中,无疑给我们重新认识民俗文化资源,引入了一个新的参照系。旅游业的民俗文化单一。云南呈现出多样的特殊的文化本位:特殊的民族文化与民族风情,在国内及国际上都是最为典型与集中的。然而这些特殊的文化资源在云南旅游的开发中,能够把文化资源运用好的区域相对较少。例如:香格里拉、丽江、大理、版纳的开发相对完善,大部分借助于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其余旅游路线旅开发相对欠缺,缺乏投入。旅游资源不外乎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二种,自然资源构成了一定的自然景观,人文资源则造就了独特的人文景观,两者相辅相成、相德彰显。若经过成功的挖掘开发,人文资源可以变成颇具价值的旅游资源,从而造就出无穷的人文景观。旅游相对于文化而言是表层的,文化是一种软实力,看不见却能给予生命力的能量。通过旅游,许多过去认为没有生命的事物突然有了生命,文化的价值意义凸显出来,这样既给民俗的文化得以传承下去,同时也给了民俗以流通的平台,使得民俗兼并开发保护及经济价值。云南发展民族文化是多年来一直研究的重点,至今未能合理开发与利用好自然赋予人类的特殊的生态的文化资源。文化是无形的经济资源,各种文化价值在经济增长中起着根本性的作用,经济增长不过是手段而已。文化在经济中的价值是社会的文化需求与社会物质基础相互关系的学科,是一门非生产性劳动经济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形态和重要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通过文化经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文化发展的经济性推进,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普遍的文化行为和经济行为。雷同旅游形式化。云南开发的旅游产品主要有:观光旅游、民族民俗风情旅游、生态旅游、雪域旅游、探险旅游、漂流旅游等。在众多的旅游产品中民族文化旅游颇具特色,却未能开发的尽善尽美,总体上趋于简单。雷同的旅游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击退了旅游者的兴趣。绝大多数到云南的旅游者带着对民族文化的认识而来,原本民族文化旅游产品本是一个很好的地域产品。如此丰富的特有的少数民族旅游在慢慢退化,转而取代的是自然的资源。具体原因在于旅游的经济价值高于文化的价值,人们转变了发展的方向。少数民族原始的生产方式在农业化的进程中逐渐被现代农业所代替,原始的生产方式因不符合现在社会的进程也将被逐步被淘汰。例如:在扶贫的进程中,农民的原始的居住场所,因不符合现代建筑的规范,将被现代的建筑群所取代。少数民族的织布、绣衣,在纺织业发展的今天,原始的纺织技术也在慢慢消失殆尽。少数民族的文化在发展的进程中,被社会化。很多原始的民俗,已经有相当一部分只能在书籍与博物馆才能参见。旅游业产生出亚民俗文化。云南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在版纳植物园里上演的民俗文化却以另一种文化形式出现,爱伲抢婚发展出带有经济利益的亚民俗文化,即不属于本民族的文化本质,抢婚是原始社会的一种婚俗。由男子通过掠夺其他氏族部落妇女的方式来缔结婚姻,亦名“掠夺婚”。抢婚习俗的由来,一般认为是古老的掠夺婚(也称劫夺婚、抢劫婚)的遗存或变异。掠夺婚盛行于以男性为中心的游牧时代。所以成为部落与部落、民族与民族发生斗争时的掠夺对象。在版纳植物园的抢婚却参与经济的交易的文化再现,原本游客参与互动的游戏体验少数民族的抢婚项目,使游客从中认识到民俗的一种文化,在现实的展现过程中,开发变相为文化经济产业,违背了民族的文化本质。

三、旅游对民俗文化的新审视

篇9

一、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手段,找准教学的切入口,诱发他们的求知欲。可采用语言激趣、情境激趣、谜语故事激趣等教学方法激趣,找好导向的作用,创设与课文相关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探索潜能与欲望有所指向,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如:小学《中华大家庭》三四年级全一册的第十一课《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尔族》上课时,教师这样导入:“同学们,老师想和大家做个‘猜谜语’的游戏,大家喜欢吗?”“生在山上,卖到山下,一到水里,就会开花。打一种饮料。”学生都积极地参与,猜出是茶。“那么你了解茶吗?”接着教师出示七大类名茶让学生品茶并猜出是什么茶?这样的导入,把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起来了,然后教师再讲解茶文化和因种茶而闻名的一个少数民族德昂族。

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后,就要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明确这节课要学什么。然后,教师要把学习目标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为达成目标而积极主动地探索。教师要认真地钻研教材,设置好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可从三个方面设置,即认知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目标的设置还要符合学生认知的程度和学习的实际情况。

二、培养学生自读质疑的能力

学生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现自主性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这是小学《中华大家庭》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因此,在课堂上应创设宽松、开放的学习氛围,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广阔的创新天地。

学习时间。即让学生在充足的时间中放手学习,要给每位学生以展示才能和水平的时间,如学习第十一课,教师出示问题:1、象脚鼓名字的由来,主要在哪些少数民族地区流行?2、了解德昂族传统节日泼水节、开门节、关门节。学生看书学习或找自己搜集的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也可以自己自由学习等。教师要指导好“自学”这个环节。要求:(1)正确、流利地读通课文,初步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2)勾画、圈点、批注,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在学生自读的过程中,教师要特别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在自读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然后师生共同梳理问题,浅显的问题由学生直接回答;与课文内容关系不大而学生又难以回答的问题,由老师作出恰当的解释,剩下的就作为学习课文的目标。如果学生的问题提不到要点上,教师要进一步启疑,将学生的思维引向课文的重点、难点上,让学生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

三、讨论交流展示学生风采

交流讨论的合作学习方式,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将课内获得的大容量信息高频率地在互动中展示出来,做到互补互促共同提高。

这个环节分为两个阶段:1.小组讨论交流;2.全班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交流。首先,要组合好学习小组。应尊重学生的意愿,由学生自由组合,教师给予适当的调整,使小组成员按照学习程度合理组合,以保证讨论交流的质量。在小组讨论交流中,围绕“自读”中“读懂的,不知道的,还想知道的”三个层次展开交流。教师要巡回各组,鼓励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参与讨论,适时点拨,将学生的讨论引向更深入,使讨论有实效,不走过场。

全班合作探究。各小组汇报学习收获及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再进行讲解并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给学生。这样,直观形象,易于理解。

四、课外活动巩固学习成果

课堂上多种形式的学习使学生理解了课本的基本内容,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但是仅限于此,难免浅尝辄止。因此,应该抓住时机,开展一些相关课外活动巩固课内所学。例如,在讲《多民族的大家庭》一课时,为巩固对中华民族的构成、分布等知识的初步了解,可以开展以下活动:

1、竞赛:看谁记住的民族多。说一说民族分布特点及分布地区;画一画中国行政区图及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分布区域。

2、游戏:找自己的家乡。

3、唱少数民族歌曲,跳少数民族舞蹈。

4、讲少数民族故事。

篇10

原生态指数:

人文指数:

观赏指数:

如果你问我,普洱有没有不用跋山涉水也能够欣赏到万亩茶园的地方,我会肯定的告诉你,距离市区最近的营盘山就是你最方便的观赏圣地。

平坦的柏油路旁坐落着大大小小的民族村寨,成片干栏式建筑的房屋看起来很新,向导介绍,这些村寨都是地震后普洱市政府修建的,为了保护特有的民族文化,普洱市政府把所有重建的村落,都建造为干栏式建筑的民居。由于茶产业日渐兴旺,思茅区倚象镇营盘山还被列为云南实施异地扶贫开发的重点乡镇,近几年来接受了来自昭通、怒江、思茅区以外搬迁来的彝、苗、哈尼等少数民族来此安家。

欣赏着沿路的风景,从思茅区往江城方向驱车只要50多分钟便可以到达距离城区29公里的营盘山,这里也是云南龙生茶业股份有限公司的普洱茶原料基地。刚走下车,视野内一片葱茏,感觉整个人就像置身于茶的海洋之中。这里的生态茶园真的如很多人所说的望不到边?带着疑惑,我和摄影师老段决定登上营盘山的制高点去探个究竟。乘坐观光电瓶车沿着曲折蜿蜒的道路一直向上走,便是营盘山的制高点――问茶楼。登高望远,眼前是清晨的雾气与青山相拥,远处的茶山云雾缭绕,如丝似缕,如梦如幻,像是层层叠叠茶梯延至云海,令人遐思无限,原来台地茶是如此之美。湿润的空气中飘散着香樟树淡淡的香味沁人心脾,老段手中相机的快门声在我耳边咔嚓、咔嚓响个不停,我邀约老段一起闭上眼睛用力的深吸了几口气,他打趣的说:“吸几口得了,留点给别人嘛,你还真想把身体里几十年的尾气,一次换个干净啊”。我们大笑。

轻抚随朝阳闪烁的露珠,万亩茶山奔来眼底,驻足于茶海之中,层层茶梯到处流动着茶农们忙碌的身影。此刻,我心里顿生出许多感慨,当我们沉浸于那缕缕茶香之时,有多少人会想到这里面饱含着茶农多少汗水与心血,难怪有很多人总说:“茶无价”。

顺着鹅卵石铺设的小路漫步,来到品鉴园里小歇,喝上一杯清茶,静静欣赏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的美景。墙窗古香古色,茶具古朴雅致,茶楼里的茶室宽敞典雅,看着有关于普洱茶的屏障、对联、题匾、石刻等饰物,让我似乎有种时空交错的感觉,仿佛我就是这茶楼手把算盘的麻辣掌柜,在这车水马龙的小镇上以茶为生,弥漫着水汽的茶楼里每天都有许多南来北往的茶客,嘈杂的交谈声,说书先生认真的说书声和四周边喝茶,边吆喝的听客,伙计提着茶壶不停地添着水,浓郁的茶香不断地飘出门外。

营盘山茶园内有中华普洱茶博览园,高耸入云的普洱茶乾坤牌坊,洋溢着浓郁的古典风格,走进园内有种来到普洱茶文化的大观园的感觉,普洱茶起源演化、发展变化、种植生产、民族渊源、加工包装、历史文化、收藏营销、烹制品鉴等内容一览无遗。此时,远处高亢的歌声传了过来,傣族、佤族、布朗族、哈尼族、拉祜族的青年男女们身着盛装,从各自民族的寨子里聚到了一起,载歌载舞的盛情邀请我们到寨子里喝杯茶。刚坐下,拉祜族的小伙便唱起欢快的歌曲,佤族姑娘坐在家中的火塘边用小土罐烤茶,不断抖动小土罐让浓郁的茶香布满了房间。不一会,热情的少数民族便端起一杯杯解渴提神的烤茶,送给每一位远道而来的客人品尝。我们的营盘山之行就在杯香气馥郁的烤茶中结束。

回程的时,我们的车绕到了菜阳河国家森林公园,刚停车,大伙就小跑到茂密幽深的原始森林旁,准备深吸一口传说中超高负离子含量的纯净空气。地处亚热带和南亚热带过渡地区的菜阳河国家森林公园,森林覆盖率高达为94.5%,保存着中国面积最大、最完整的南亚热带森林。向导说:“营盘山、菜阳河国家森林公园的旅游环线,正在建设,等新路修通后,从思茅区到这里大概只要20多分钟的车程。”呼吸着纯度极高的新鲜空气,沐浴在浩瀚的林海之中,洗肺、洗眼睛、也洗去了旅途的劳累与心灵的疲惫。

晃荡小贴士:

① 茶山位置:营盘山位于思茅东南方向,距离城区29公里(公园内有酒店住宿)。

② 交通状况:柏油路直通景区,小轿车可以直接达到。有定点班车通过,交通十分便利。

③ 游览时间:需要购买门票,游览全程大概需要3小时左右。

④ 风味特产:普洱茶工艺品、茶糕点、茶餐、茶饮品。

⑤ 周边景点:菜阳河国家级森林公园在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