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建法式建筑设计范文
时间:2023-07-07 17:33: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营建法式建筑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建筑方案设计;思维方法;设计步骤
前言
通过注册建筑师考试几乎是每位从业设计人员的必经之路,而在笔者身边经常有些方案“高手”无法顺利通过“建筑方案设计(作图)”这门考试。究其原因,一是方案作图不像其他科目一样有的放矢、复习目标明确;二是设计时需要思维发散,兼顾多方面问题,题量很大;三是时间有限。为此设计过程中一定要思路清晰,运用系统思维,高效率思考。
和画素描一样,要从的大空间关系和明暗关系入手,逐步细化,按部就班。设计展开也要有章法有步骤;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时刻清楚当前设计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什么。笔者经历几次考试实践,总结一套实战性很强的设计步骤,供大家比较参考,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具体分为如下六个步骤:
1.总平面设计
设计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总平面的图底关系。即建筑与场地、周边环境的空间关系和流线关系。这一阶段有几个简单而且关键的设计规律一定要把握,否则必然遭遇滑铁卢。首先明确主要城市道路次要道路,主入口面向主要道路(中小学校例外),次要入口面向次要道路。题目条件一般表现为主要路更宽,建筑退让更多。这时可以圈出基底在场地中占的大概位置和体量,标出场地主次入口大概位置。考虑人车分流,主入口一般为人的入口,次要入口为车行入口且通常与内部工作人员合用。若非题目明确要求,一般不需要开设第三个口。第二,明确建筑的入口位置。外来主要使用员入口一定要对应场地主要入口;次要的外来人员(贵宾、运动员等)入口一般临近场地次要入口;内部人员、物品一定从场地次要入口进入,依据建筑工作的流程,一般从内部环道“与主入口相向进入”。考试题目往往在功能关系图中暗示建筑入口方向,要注意发现。第三,场地内按照“物以类聚”的方式考虑功能分区。即题目要求的预留扩建内容、已建建筑均和建筑内部功能有对应关系,暗示功能布局。第四,周边景观往往与内部休憩空间发生互动。以上几条也是按照从主要到次要的顺序排列。分析场地条件时要抓大放小,避免掉入陷阱条件。总图至关重要,是全面展开设计的基础。
2.整合分区
近几年注册考试设计任务书形式基本稳定,考题规模基本在10000平上下,平面考察重点集中在分区和流线上。任务表格的第一列是出题人整理的基本功能分区。“整合分区”就是把第一列的基本分区按照使用对象、工艺流程,整合简化成两到三个大的分区,使设计问题简单化。结合总图阶段建筑入口的分析,在第一步圈出的基地范围内划分出分区的大致位置和体量。这是承上启下的一步,大的分区落地后要认真核对任务书中的关系图,考虑分区是否准确,预想基本流线能否实现,是否响应周边环境。思维到此为止,因为图示勾画深度与思维是同步的,其它问题想到也要一闪而过,不建议深究。
3.建立柱网
基本柱网最好用正方形,一般6-8米比较合适,大空间建筑如车站、超市等9-15米也很常见。考试中使用斜线、弧线柱网绝对不可取。评分标准不涉及建筑模数,选用7米、7.5米、8米均可,而且计算方便。选定柱网时可以抓住一些题目中规整空间,反推题目尺寸。例如图书馆中阅览室420,420/8 开方为7.2,420/6开方为8.4。题目中还有很多50平方米、25平方米的存在倍数关系的房间,可见选用7.2的柱网会给解题带来很便利。博物馆中展厅415,报告厅310平方米,反推分别为8个柱网和6个柱网。超市中很多是80的倍数,所以9米柱网是必然选择了。这样题目要求的房间面积都可以折算成柱网数目来计算。一般集中式布局的建筑柱网高度统一,分散式布局的建筑柱网有可能结合房间面积微调柱网。变化柱网有个技巧,即一类需要控制面积的房间占据整个横向,通过调整这一跨进深来控制面积。即不要让这个变异柱网影响到其他分区,增加工作量。
4.按“基本”分区占领柱网
在上一步中为量化空间提供了条件,这一步我们只要把题目中的每个基本分区(面积表格中的第一列)按照面积占领相应数目的网格。这时要留意本功能分区有那些大空间、小空间,他们的空间组织形式是怎么样的?这是整个设计步骤中最关键的一步。不要先入为主的认为某个功能分区应该是2X5个柱网或者3X3个柱网,而要兼顾各个分区,同步思考。还要预留交通和辅助空间,使占领的柱网形态利于后续平面细化。
5.细分分区
所谓细分分区,是指在上一步量化基本分区的基础上,推敲分区内各房间配置关系和流线关系。至此一万平方米的方案设计已经分割为几个独立的小题目。分区之间的联系,就当是小题目的外部联系,设计难度大大降低了。就像大家切分蛋糕一样,一块块地解决了。设计人员也可以把往年试题拆分成小的练习题目,工作之余娱乐一下,做些小的练习。
6.题目检查
这一步是对前面几步的全面评价和检查。重点对照功能关系图,看题目要求的内外流线是否分开、洁污分区是否得当、紧密联系是否便捷、房间配置关系是否合理、必要流线是否连通。甚至扮演不同角色在方案里走几圈。对照面积表格逐个房间核查扣分点。
篇2
在建筑的装饰过程中,装饰的目标就在于使建筑空间更加的合理化和美感化,在一项建筑设计中,涉及到天花板材料的使用和装饰、地板、墙面、门窗等等,这些地点的装饰在整个建筑的额设计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同的空间个体组合在一起才形成了整体的建筑风格,打破传统的空间感受,给人们的视觉增加全新的体验,因此说对于室内空间的规划是装饰工作的前提和保障。
2现代材料的发展对建筑装饰设计的影响
2.1现代建筑装饰材料的发展过程
现代建筑装饰材料一直在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而发展,一方面注重材料的实用性,另一方面注重材料的审美特点。这样才能使建筑材料在装饰的过程中起到技术和艺术的统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使材料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要满足人们对不同风格的需求和不同质量的要求。目前我国市场上流行的现代建筑材料主要有几个方面,首先是建筑材料的造型一定要符合美观的特点,并且材料的功能要齐全,这是高层建筑的材料选择要求。其次,在建筑的顶面,主要的材料选择是金属板、玻璃和家和版等等,地面的材料选择主要是大理石、木质地板和水泥地面的构成,在墙体的装饰方面主要是硅藻泥、乳胶漆等等。
2.2环保节能材料是目前建筑装饰市场的主力军
我国倡导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绿色环保理念已经深入发展到社会中的各个领域,人们的传统装饰观念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而发生了变化,环保健康日益成为人们在装修过程中主要的考虑因素。在前几年市场上的环保节能材料主要是利用太阳能技术进行热量的收集、太阳能热水器的使用、还有阳光控制膜玻璃以及热反射原理的玻璃产品等等。这些产品都是利用太阳能的特点进行可再生资源的利用,这样就起到了节能减排的作用,是一种绿色环保的生活理念。不仅为我国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也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础,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太阳能在建筑装饰中的使用越来越多,也不断的改变着人们的装修理念。最近几年,在太阳能技术还在发挥余热的同时,室内装修去甲醛主要采取硅藻泥这种装修材料。硅藻泥是哟中环保性能极高的新型材料,它的作用是能够对室内空气中的一些粉尘和有毒物质进行吸附,不仅对人身体健康有利,也对我们的环保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3新型材料对装饰设计的影响
建筑的装饰设计在材料的选择上主要使用新型的环保材料,这样的装修才能更加的环保,才能更加人性化,这些新型材料我们主要装饰的地点是人类居住过程中对环境进行清洁,然后创造出可再生资源。在现代的装饰材料中,热反射玻璃、调光玻璃和保温墙体等等,这些都是新型的材料,他们在居住建筑的装修中经常会使用的到,并且获取了人们良好的口碑反响。一些新型的装饰材料还包括生物材料的使用,用来应对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甲醛以及苯等有害物质,主要体现在绿色植物配载的使用,例如植物盆景、草坪和绿化带等等。
2.4材料的美学特点要与建筑风格进行融合
材料的使用能够很直接的表达作者对建筑物的设计理念和设计的意图。很多高科技材料在建筑设计的运用中,表现建筑的高科技。在木质材料的运用中我们主要是对木质材料的纹理和材料的加工特点进行研究,让木质材料的本身特点给人们一种大自然的原生态的感觉和一种怀旧的风格体验。很多装修设计的风格追求自然、古朴,追求一种复古的意境,让人在这种建筑中能有一种精神的享受。所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木质材料的运用在建筑装饰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另外,金属材料的运用在装饰设计中也比较广泛,单一的金属材料给人的感觉是比较清凉和冰冷,所以对不同金属材料要进行不同的组合利用,才能给人一种视觉上的享受。
3未来建筑装饰材料的发展对建筑装饰设计的影响
3.1建筑装饰材料的发展特点
建筑装饰科学技术通过不断的发展,建筑材料的发展也引起了相应的变化,主要的发展方向是复合型的装饰材料和绿色的环保型的装饰材料以及智能化的装饰材料。在我们的建筑装饰过程中,复合型的建筑材料主要是对多种材料的主要优质性能的集中和融合,例如混凝土、木质材料等等的混合应用。而智能材料主要是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材料内部的各个系统之间进行协调和融合,发挥材料的智能属性,这种材料的科技含量比较高。绿色环保材料,主要是这种材料能够对有毒物质进行吸附或者解除有毒物质的毒性,不能给环境造成污染等等。保证了能源的节约利用和可再生。
3.2材料的高科技在装饰材料中的发展
绿色的环保材料具有自己的独特特点,在目前的装修市场受到多方面的欢迎。绿色环保材料主要是利用一些废弃的材料和各种废弃工业垃圾以及废渣等等,重新的加以利用,不仅减少了建筑装修过程中产生的一些装修垃圾,还能进行废物利用,减少了能源的消耗,成本相对降低,因此这种绿色环保材料在装修中体现的价值不可估量。在材料的生产过程中,会利用到很多大自然的能源,包括风能的利用、太阳能的利用等等,这些都是可再生资源而且不易造成污染,能够有效的维护生态的平衡,减少能源的消耗。材料的生产和使用要采用比较清洁的生产技术,才能达到环保的目标,这样能够有效的减少有害气体对人类身体所产生健康方面的损害,只有材料遵循环保、健康、成本低廉、质量上乘的观念才能在建筑装饰市场中被广泛的应用。
4总结
篇3
关键词:中国古典建筑;设计手法;当代建筑
我国的古典建筑设计手法在建筑设计领域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其建筑灵感主要来源于我国所特有的文化和历史,独特的东方特色也在这个过程中得以形成。如何在当代的建筑设计中更好地融入古典的建筑设计手法,一直是建筑设计师们努力的目标。接下来笔者就对古典建筑设计手法在当代建筑中的应用情况进行简单地介绍,希望能够给相关的工作人员提供一定的借鉴。
1、中国古典建筑的发展
我国的古典建筑设计手法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古代的建筑设计中,人们比较推崇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早在魏晋南北朝的时候就将园林的设计理念和建筑设计相结合,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到明清时期,这两种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此过程中,古典建筑设计手法得到了定型,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建筑设计体系。古典的建筑设计手法一直受到人们的推崇,这和其建筑特点是分不开的。
2、中国古典建筑设计的特点
我国古典的建筑设计不仅完美地展现出其自身的美观性,更体现出建筑设计的实用性。对于古典的建筑设计来说,其特点应该体现在如下的三个方面:首先,宁静、简洁。宁静和简洁是人们一直追求的目标,所以在建筑中也会有所体现。古典建筑的这一特性使得建筑即使立于闹市也不失宁静之感。其次,设计的独特性。古典的设计元素在建筑中的广泛应用使得古典建筑在设计方面有其独特性,建筑轮廓有着多样的变化。再次,建筑与自然相融。在古典的建筑中,对于自然环境的重视程度较强,设计师们认为建筑设计与自然环境本身就是相互融合的一个整体,而不是用自然环境来对建筑环境进行修饰。这种相互融合的特点也给建筑设计赋予了一定的意义。
3、中国古典建筑设计手法在当代建筑中的应用
要正确地理解和运用传统建筑精神,不但要认真地研究传统建筑,而且更要切实地将它们与现代西方建筑及其理论联系起来,借鉴其中的精华,在当代的建筑设计实践和理论研究中体现中国特色。建筑设计手法作为建筑的语言,是设计理论和设计思想的外显,是我们理解某一设计理论,究其设计思想的有效工具。设计手法是将设计思想这个无形的“空”转化为建筑形态这个有形的“实”的直接手段。对于设计手法的分析研究,可以透析设计理论的实质,设计手法是衡量设计理论和设计思想的参考坐标系。因此要研究传统建筑思想,就要研究其传统建筑设计手法。
古典的建筑设计手法有着一定的特殊性,因此也同样受到现代人们的关注。努力在现代的建筑中融入古典的建筑设计手法是目前设计者们的努力方向。
3.1对设计思想的应用
对于建筑设计来说,设计思想是整个设计过程的主导。对于古典建筑设计思想的应用能够有效地对现当代的建筑设计提供一定的思路。而这些古典建筑的设计思想,主要通过设计者的设计作品体现出来,人们通过自己的感官对其形成一定的思维意识,将这种设计思维应用到现如今的建筑设计中。这一过程是对设计者的设计思维进行品读的过程。
3.2对布局形式的应用
上文已经介绍了古典建筑设计者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往往将大自然的景观融入到建筑设计之中。因此,建筑的布局形式要备受人们的关注。对于建筑物的高低,应用的色彩都符合建筑的自身特点,符合当时的社会大背景和人们的生活水平等等。所以,在对建筑的布局形式进行应用的时候要对建筑形式的核心有着明确的掌握,在总结古典建筑布局形式的基础上,将其应用在现代的建筑中。
3.3对景观设计得应用
中国古典建筑造景常用手法有借景、对景、框景、漏景、障景等,园林造景如撰文画画,有法而无定式,同一景观可用不同构思设计。造景有独特的立意,做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就可称为佳作。造景不可忽视动观和静观的景色,通常狭小的庭园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遵循“小中见大”的原理,创造出“有限中见无限”的美景,重视障景、框景、借景等手法的应用。在相对较大的园林中,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注重空间分割,通过对景、夹景、添景等形式,造成或开郎、或收敛、或幽深、或明畅的空间,使景色更为丰富。
3.4对装饰手法的应用
在古典的建筑设计中,装饰物可以作为建筑的点缀,起到一定得修饰作用,同时也可以单独形成一种景观。因此,对于建筑的装饰手法要严格地要求。在对建筑进行装饰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建筑物的特点和用途,装饰物要符合其特点。对于这一点来说,我国的古典建筑装饰手法做得比较完美。因此,在现代的建筑中,也要对这一特点充分应用。
3.5深入认识传统建筑技术与艺术的融合,促进现代建筑艺术和科技的结合。建筑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产品,它包含有功能、科学技术、艺术等多方面的内容。法国作家雨果曾经满怀深情地赞颂巴黎圣母院说:“这个可敬的建筑物的每一个面,每一块砖头,都不仅是我们国家历史的一页,并且也是科学史和艺术史的一页”,此语明确地说明了建筑中科学和艺术的综合性;至于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道路,法国作家福楼拜曾这样说过:“越往前进,艺术越要科学化,同时科学也要艺术化,两者从基底分手,回头又在塔尖结合”。21世纪,人们都期望建筑创作质量的提高,创造出富于时代气息的、属于我们自己的建筑,这就需要同时提高建筑师的科技和艺术水平,使两者在建筑、建筑群、园林景观以至城市等等的“塔尖”处结合。本文研究传统建筑手法的目的之一是分析传统优秀建筑中技术和艺术的融合,以及历代建筑风格、建筑设计手法随技术条件的进步而变化的过程。知己知彼,温故知新,我国建筑师拥有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功底,基于中国文脉的创造力自然会在不自觉中表现出来。这便是研究中国传统建筑手法的最大意义。
4、总结
综上所述,我国的古典建筑,不仅是人们集体智慧的结晶,而且也体现了当时的历史文化和时代背景。在现如今的建筑中,由于其重要的应用价值,受到了当今设计师的重视,并在建筑设计中有所应用。要对古典的设计思想、设计的形式和布局以及景观设计等方面进行一定的应用。这样才能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不失古典特色的现代建筑。■
参考文献
[1] 白建国.中国传统建筑在现代设计的应用[J].山西建筑. 2013(24)
篇4
关键词:建筑设计;BIM;应用;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BIM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概述
BIM 以三维立体建模为基础,集成建筑项目综合信息建立工程数据的模型,BIM 对建筑工程实体和功能进行数字化的表达。一个完善的信息模型,能够连接建筑项目设计和施工的不同阶段数据、过程和资源,来进行工程对象的完整描述,可被建设项目各参与方普遍使用。BIM 具有单一的工程数据来源,分布式解决方案、保证异构工程数据的一致性以及全局共享等问题,支持建筑工程设计和施工周期内动态的工程信息的搜集、存储和分析。建筑信息模型同时亦是应用到设计理念、建造施工方案的数字化方案,该技术能够建立建筑项目管理环境,使其在其在设计和施工中提高工程完成的效率和减少潜在的风险,BIM一般具有以下特征:(1)完备的模型信息。技术人员需对建筑工程进行3D信息和数学关系进行描述,其中必须包括全部的重要工程信,工程项目构建之间的空间逻辑关系信息等。(2)关联的模型信息。建筑工程模型是能够识别并且紧密联系的,构建的系统需对模型数据进行科学的统计,分析后产生对应的图形文件和文字文件。当建筑模型中某个部分产生变化,其他相关部分能够自动更新,来保证模型的科学性和准确性。(3)一致的模型信息。建筑工程在使用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建模数据具有一致性,相同的数据不必要多次采集,建筑工程信息模型需要自动更新,模型数据在各个阶段可需不断修正避免信息可能出现的错误。
2 BIM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探析
2.1BIM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优点探析
当前建筑设计中利用BIM的越来越多,其自身具有较多的优点,其一为解决当前建筑工程利用信息科学所产生问题。建立统一的工程数据库。建筑工程各项目利用的为相同的信息源,以确保采集信息的科学性和完整性。建筑工程相关单位需要不断进行信息共享和交流。以科学的解决建筑工程参与部门由于采用纸质档案所进行信息共享可能造成的信息遗漏以及应用系统中的信息孤立问题。BIM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三维几何形状信息和非几何形状信息,如建筑构件的材料、重量、价格、进度和施工等等集成了建筑工程项目各种相关信息的工程数据。为设计师、建筑师、水电暖铺设工程师、开发商乃至最终用户等各环节人员提供“模拟和分析”模型三维的立体实物图形可视,项目设计、建造、运营等整个建设过程可视方便进行更好的沟通、讨论与决策。BIM具有良好的协调性:各行业项目信息出现“不兼容”现象。如管道与结构冲突,各个房间出现冷热不均,预留的洞口没留或尺寸不对等情况。使用有效BIM协调流程进行协调综合,减少不合理变更方案或问题变更方案3D画面的模拟能效、紧急疏散、日照、热能传导等的模拟。对地震人员逃生及消防人员疏散等日常紧急情况的处理方式的模拟。并有良好的优化性,BIM及与其配套的各种优化工具能对项目进行可能的优化处理利用模型提供的各种信息来优化,如几何、物理、规则、建筑物变化以后的各种情况信息给复杂程度高的建筑优化。建筑设计图+经过碰撞检查和设计修改=综合设计施工图如综合管线图、综合结构留洞图、碰撞检查侦错报告和建议改进方案等实用的施工图纸。BIM提供工程全部信息,将项目各阶段主要参与方都集中,做出项目空间三维复杂形态的表达。虚拟建筑样机,提供建筑物精确的空间关系和数据,与其他3D建模不同。根据3D模型自动生成和更新各种图形和文档,自动协调更改关联变更相应的信息来进行信息共享。当建筑工程中设计对象数据修改时,另外设计该对象会自动进行更新来实现数字化设计和高效化设计。BIM能够实现工程设计的检测、分析能源耗费、成本控制等。其能够实现建筑工程项目的交付IPD管理。把工程中不同部门、不同阶段在设计过程中进行有机的集合,使之服务于项目设计和使用的全部过程之中,通过BIM 技术实现建筑工程的数字化设计并进行智能化管理,实现建筑工程项目的动态化、集成化和可视化的多维项目管理。通过对建筑物和施工现场立体建模和施工过程中不同阶段的有机链接,不断与施工中的耗材和布置施工场地信息进行有机的集成来组建4D 施工的信息模型样本,达到建设工程施工过程中工程的进度、人力配备和材料使用等各种信息的集成管理以及施工阶段的智能化、数字化模拟。BIM能够实现建筑工程不同部门进行有效的协同工作。建筑工程不同参与部门能够高效的进行信息共享和数据、档案的交流,实现网络文字档案、图表档案和视频资料的上交、审查、审核及使用。建筑工程项目参与的各个单位通过信息化进行沟通和协调工作来实现工程的洽谈和商定,实现工程施工质量的可控性、施工过程的安全性,并进行施工成本和施工进度的动态化管理和实时性监控。能够实现虚拟化的施工。BIM在计算机上通过数据的分析进行建造过程的模型建立,建立的模型能够实现实际施工之前对建筑工程功能和建筑施工难题等可能存在的问题来进行预测,其中包括建筑工程施工的方法验证、施工技术方案的模拟以及施工方案探讨和优化等。其实BIM能够引导建筑信息科技达到更高水平的的新技术和新理念,如果得到全面的应用,其能够为建筑行业的信息化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和进步,有效提高建筑项目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同时其能够也促进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并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使建筑工程的设计以及工程质量和施工效率明显提高,设计和施工成本有效降低。
2.2 BIM发展趋势探析
当前关于建筑工程设计信息化的理念及基本术语已经较为成熟和普及,与此同时建筑行业中不断呈现设计理念和造型都较为特别的标志性建筑工程项目,这些建筑工程项目标志着着建筑设计理念的更新和建筑设计技术的深刻变革。建筑设计信息化的具体内容和建筑工程信息化进程的基本知识都得到了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并达成了共识。建筑工程信息化包括建筑工程的协同化设计和BIM建筑建模两个。建筑工程项目中的协同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只要是指基于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建筑工程设计、沟通方案,以及建筑工程设计的流程组织管理。其主要包括利用CAD文档不同部分的相互参照,使得建筑工程不同部门、不同工种间的资料和数据得到高效的共享和利用;并利用网络技术、可视化会议等技术手段达到不同设计部门和不同成员之间进行跨越部门单位、部门乃至国界来进行设计成果的交流、设计方案的评审和设计方案的科学化变更;通过建立信息化的资料库,使设计部门和设计技术人员获得统一和科学的设计理念和标准;利用计算机管理软件的有效性和科学性使项目组成部门以确定的角色进行针对化的管理来保证建筑工程项目设计成果的高效性及科学性性,并实现建筑工程项目设计流程的科学化管理;针对建筑工程设计的特殊性,技术人员利用计算机开发了基于CAD平台的设计和施工建模的协同软件来达到建筑工程项目的设计合理。建筑信息化模型的利用从另一技术角度带来了建筑工程设计理念的变革,这种变化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了体现:从2D设计转向三维立体设计和建模;能够从线条描绘和绘图转向建筑构件的布置,从仅仅用几何表现达转向建筑信息模型的高效集成;从各施工和设计单位独自完成建筑项目转向不同工种、不同业务部门协同完成建筑工程项目的设计和施工;从离散的分阶段设计转向基于相同建筑模型全过程、整体化设计;从单一的建筑设计转向建筑工程设计和施工的全阶段进行有效的信息化设计和支持支持。BIM能够为建筑项目工程设计和施工带来有效的技术冲击,BIM技术与建筑工程协同设计能够相互依赖、紧密联系的统一整体。协同合作是BIM的核心设计理念,同一建筑设计构件元素仅需进行输入,不同工种进行设计元素数据的共享并从不同的专业设计角度利用构件元素的信息。在这个方面上讲,协同合作在BIM中已不仅仅是简单的文件参靠。从而可以认定BIM技术能够为未来协同化和高效化设计提供有效的底层信息支持,大幅度的提升合作设计的技术含量。BIM带来技术、工作流以及及行业理念的更新和发展。因此,未来的协同设计,将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设计交流、组织及管理手段,它将与BIM融合,成为设计手段本身的一部分。借助于BIM的技术优势,协同的范畴也将从单纯的设计阶段扩展到建筑全生命周期,需要设计、施工、运营、维护等各方的集体参与,因此具备了更广泛的意义,从而带来综合效率的大幅提升。
3 结语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建筑行业得到了蓬勃的发展。通过BIM建立科学、高效的建筑数学模型,能够促进建筑设计和施工的效率。
参考文献
[1]陈冰;英国阿尔派思路住宅——可持续住宅案例研究[J];世界建筑;2004年08期
[2]宋国彬;;可持续设计与本土化研究[J];山西建筑;2005年22期
篇5
关键词:新颖主题;创设方法;实践研究
1信息技术新颖主题的定义和研究背景
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新颖主题教学,是指学生在一定的知识主题背景下,在主题任务的驱动和完成过程中,学习、研究和掌握信息技术知识的教学。这是培养学生利用合适的工具、采用科学正确的学习方法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既重视培养学生掌握整个学习过程,又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突显了信息技术学科的工具性与其他学科知识性互相融合、互相渗透的特点,是充分体现当前信息化教学发展动向的一种全新模式。
本文的新颖是指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把一些目前新的元素或流行的元素与信息技术课程内容设计融合起来,创设学生喜欢的新颖的主题教学环境。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所以创设的主题一定要能引起学生共鸣的主题,学生看到这节课主题时,头脑的荷尔蒙会瞬间迅速增加,让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想法,使学生产生强大的求知欲。
信息技术是一个非常前沿的学科,是一个充满创造力的学科,学校教学需要与时俱进,选择一些新颖主题进行信息技术教学,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本知识,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2信息技术新颖主题的创设基本原则和前提条件
2.1信息技术新颖主题的创设的7个基本原则
(1)认知性原则:符合中学生认知心理,能接受的事物或事情。
(2)健康性原则:创设的新颖主题一定要健康,积极向上。
(3)科学性原则:如果设计的新颖主题跟科学相关,一定是符合科学,不任意杜撰。
(4)生活性原则:设计的新颖主题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5)兴趣性原则:设计的主题要尽可能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能主动学习,会探索。
(6)知识性原则:设计主题一定要符合实际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又能完成课本的教学内容和达到教学目标。
(7)明确性原则:是指创设和确定的研究新颖主题,应该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要使学生明确干什么。
2.2创设信息技术新颖主题的前提条件
2.2.1必须深入研究课本内容
因为创设新颖主题,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达到更优的教学效果。所以,必须深入研究课本内容,反复熟读教材内容,自己把握重、难点,提炼出课本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也可以借助教参帮助教师更快、更准确地把握课本的教学重、难点和教学目标。根据提炼出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发散思维、横向或纵向事物的一些联系,通过这种方法找出有没有与当前的教学内容相关的新颖事物或热点话题等,为下一步成功创设新颖主题埋下伏笔。
2.2.2不断更新思想,活用新鲜事物
想要创设好的新颖主题,首先要不断更新和充实自己的思想。当教师的头脑充满想法,存储了许许多多新颖、有趣、热点的事物时,到了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新颖主题时就不怕“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一个教师不了解或不知道一些中学生所关心的问题、喜欢的事物等,这个教师无论怎么认真深入研究课本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也不会提炼出一个让学生感兴趣的新颖主题进行教学。一个教师教学水平有多高,也可以反映出教师的思想高度和深度。
3信息技术新颖主题的创设方法与实践
3.1头脑风暴法
头脑风暴法(Brain storming):又称智力激励法、或自由思考法(畅谈法、畅谈会、集思法),在集体讨论问题的过程中,每提出一个新的观念,都能引发他人的联想。相继产生一连串的新观念,产生连锁反应,形成新观念堆,为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人人自由发言,相互影响,相互感染,能形成热潮,突破固有观念的束缚,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所以,在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中,教师需要定期在科组活动中,一起把教学问题抛出,进行讨论,然后形成一定的方向。在课后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们现在的需求。例如问他们现在喜欢玩什么游戏,对什么事物感兴趣,最近在关注什么电影,或者是最近都在热谈什么话题等。从与学生的交谈中更新教师思想,这个方法给教师提供了许多新思想。
在Powerpoint这一章教学时,通过深入研究课本所有内容,挖掘本章所有操作属性和技术特点,最后作者选择了最近比较热门的“愤怒的小鸟”游戏为教学设计的背景,并且围绕这样的主题背景开展每一节教学设计。
第一节:筹划一份演示文稿,就创作了“愤怒的小鸟”会的幻灯片提供给学生欣赏,当学生看到“愤怒的小鸟”这几个字,大脑内荷尔蒙迅速增多,学生突然兴奋起来,他们的背景知识被激活,学习兴趣立刻增加,七嘴八舌地回答问题,老师驾驭课堂的教学就变得非常容易、轻松。引入这样的主题,也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伏笔,让学生在这样一个主题下完成整章的学习(见图1)。
第二节:创作多媒体文稿,就创作了“愤怒的小鸟”游戏“模拟版”,也就是用PPT一些应有效果来展示“愤怒的小鸟”游戏开始、选关、攻击、退出等动作。
3.2思维导图法
思维导图是有效的思维模式,应用于记忆、学习、思考等的思维“地图”,利于人脑的扩散思维的展开。
在讲解信息技术第二册上第二章第一节“视频制作与编辑”时,因为要求掌握用“会声会影”软件进行视频加工与编辑,学生学习背景可能从来没有接触过视频编辑,突然在2个课时就要掌握视频编辑技术,是有很大难度的。根据以上原因和认真研究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最后作者提出一个以制作“我们的纪念册”为新颖主题开展教学(以学生自己军训相片为素材),最后所有学生都非常想制作“我们的纪念册”,所以特别努力地主动学习,求知欲很强,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教师轻松完成教学任务,学生非常刻苦学习,掌握了视频编辑基本操作,完成了“我们的纪念册”作品制作(见图2-3)。
3.3异想天开法
当教师觉得课本教学内容和案例比较陈旧,学生主动学习动力较弱时,可以采取联想现实生活,大胆尝试。想想有没有更好的案例来替换课本的案例,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
在信息技术初中第一册第二章第五节的“电子表格调查数据处理”,课本内容讲解“校园小歌手”调查表,学生的兴趣不大,学习效果比较差。作者通过联想把这节的教学内容与“乐嘉颜色性格学说”联系起来,大胆尝试创作一个以乐嘉关于人的“性格色彩”学说为背景、主题为“我像谁?”的主题活动来开展本节教学。实践证明,这样一个关于调查自己个人性格的新颖主题,受到学生热烈欢迎,学生都想知道自己属于什么颜色的性格,围绕这样主题开展一系列教学,先让学生认真填写“我像谁”调查表,然后设计一个“我像谁”调查表的数据统计表,再统计个人的A,B,C,D所选个数。引出下一个问题:统计所有同学的A,B,C,D所选个数(手动数数的办法很难快捷完成),通过出现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教师所给微视频进行学习,完成任务,最后引导学生完成“班上同学不同颜色性格占有比例统计表”,最后教师解说各种性格的特点,引导学生发挥各种颜色性格优点,改正学生自己的颜色性格缺点,提高学生的人生观。通过以上一系列教学活动,学生轻松掌握了调查表数据采集、函数的计算,达到高效的教学效果(见图4-5)。
3.4网络搜索法
当课本内容确实想不出好的主题时,或者想看看其他教师对这个课程想法时,教师都可以通过“百度”或“Google”进行关键词搜索。通过搜索,了解到其他教师的想法,触发新的想法、新的观念,从而提炼一个新颖主题。
在信息技术初中第一册第二章第四节的“用电子表格检索数据”时,当时作者找不到很好的主题作为教学时,通过上网搜索,发现一件关于北京某小区失窃案件,根据目击者所描述的特点和条件,当地公安局办案人员很快锁定了所有犯罪嫌疑人的数据表。根据这样的问题,作者创设了一个关于“请你来破案”教学主题作为“用电子表格检索数据”基本教学内容学习,根据实际教学内容,提出分析班上男女同学总分成绩差异是由什么科目引起,学生根据刚刚学会的数据检索方法开始分析,最后发现男女差异,得出男生理科好、女生文科好的结论,引导男生要重视文科学习,女生也要喜欢理科学习,让学生不要有偏科的思想。学生都是好胜的,所以在分析他们自己的成绩时,他们都积极参与,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教师轻松驾驭了课堂,高效完成教学任务(见图6-9)。
3.5挖掘课程内容属性法
每一章节教学内容都有它的相应属性,也就是教学内容的知识与技能共同点,通过这样的共同点提出一些新颖主题进行教学。
在信息技术第三册第一章的第四节“引导层和遮罩层动画”第一课时,作者通过挖掘这节课的内容属性就是实现对象的曲线运动,所以创设了“愤怒的小鸟”撞击木头和猪头的主题,学生特别想实现小鸟攻击后的效果,就会认真听课,自主学习探究,最后创作了许许多多有创意的攻击场面。学生非常乐意接受本节课的操作与技能,教师也可以轻松驾驭课堂,实现了高效课堂(见图10)。
还有在信息技术第二册上册第二章第三节“图层的学习”,作者通过挖掘这节课的内容属性就是讲解图层是一张透明的画布、图层的透明度、图像可以通过多个图层叠加起来等知识要点,创设了以日本动画片中“鸣人分身”那一刻画面为主题,引导学生轻松理解图层的概念,掌握图层相关操作(见图11-12)。
4信息技术新颖主题教学的教学效果
4.1新颖主题与普通主题教学活动情况对比(见表1)
4.2新颖主题与普通主题教学效果整体对比(见表2)
4.3应用新颖主题前后学生表现对比(见表3)
篇6
关键词:逐层序关系分析法;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组织设计;技术经济指标
中图分类号:F2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4-0194-03
引言
施工组织设计是根据国家或业主对拟建工程的要求、设计图纸,从工程项目施工全过程中的人力、物力和空间等三个要素着手,在人力与物力、主体与辅助、供应与消耗、生产与贮存、专业与协作、使用与维修、空间布置与时间排列等方面进行科学地、合理地部署,为施工的节奏性、均衡性和连续性提供最优方案[1]。也就是将设计意图和设计成果付诸实现的总体计划,对建筑工程项目的技术经济效果有决定性的作用。
对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组织设计进行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论证其在技术上的可行性、经济上的合理性,在多方案评选时,确定最优方案。然而,施工组织设计的各种技术经济评价指标多且非统一,评价工作较复杂且缺乏定量、简便的方法,而常用的德尔菲法、特征值法等评价方法,评价结果受人为主观因素影响较大或需构造判断矩阵,计算较复杂。因此,本文在对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组织设计的技术经济指标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一套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逐层序关系分析法进行评价,并结合工程实践以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一、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组织设计的技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确定评价指标体系是一项复杂的任务,必须遵循指标体系所能达到适用性、充分全面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可比性等原则。在技术经济评价分析时,应抓住“一案一表一图”三大重点,即施工方案、施工进度计划、施工平面图布置,并以此建立技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因此,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组织设计的技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1~7]:
(一)施工方案的技术经济评价指标
施工方案评价的主要内容:施工起点流向的确定、施工区段的划分、施工顺序的安排、施工方法的确定、施工机械的选择以及确定保证质量、工期及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绿色节能、环境保护的技术组织措施及其效果等。
(二)施工进度计划的技术经济评价指标
施工进度计划评价的主要内容:施工工期节约量、劳动力不均衡系数、工期劳动量、主要材料节约量、施工工期、施工成本降低额等。其中,施工工期节约量=合同规定工期-计划工期(或施工工期节约量=定额工期-计划工期);劳动力不均衡系数=最高峰人数/平均人数;施工成本降低额=预算成本-计划成本。
(三)施工平面图布置的技术经济评价指标
施工平面图布置评价的主要内容:施工占地面积、施工场地利用率、临时设施投资率、场内主要运输工作量、现场布置综合效果等。
二、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组织设计的评价方法
由于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组织设计的技术经济指标的复杂性,采用一般方法难以进行定量评价,故本文采用一种新的、简洁的、实用的逐层序关系分析法进行评价。其具体步骤为:
(一)建立递阶层次结构
根据对问题的了解和初步分析,把复杂问题分解成称之为元素的各组成部分,把这些元素按属性不同分成若干组,以形成不同层次。同一层的元素作为准则,对下一层元素起支配作用,同时它又受上一层次元素支配,这样从上到下的支配形成了一个递阶层次。
(二)确定序关系
若评价指标x i相对于某种评价准则(或目标)的重要性程度大于(或不小于)x j时,则记为x ix j 。对于评价指标集{x 1,x 2,・・・ ,x m}可按下述步骤建立序关系。
1.专家(或决策者)在指标集{x 1,x 2,・・・ ,x m}中,选出认为是最要(关于某评价准则)的一个指标记为x *1。
2.专家(或决策者)在余下的m-1个指标中,选出认为是最重要(关于某评价准则 )的一个(只选一个)指标记为x *2;以此类推,经过m-1次挑选剩下的评价指标记为x *m。这样就唯一确定了一个序关系。
x *1> x*2>・・・> x*m (1)
为了书写方便且不失一般性,(1)式可记为:
x 1> x 2>・・・> x m(2)
(三)给出xk-1与xk 间相对重要程度的比较判断
设专家关于评价指标x k-1与x k的重要性程度之比wk-1/wk的理性判断分别为:
w k-1 / w k = r k ,k = m,m-1,m-2 ,・・・,3,2 。 (3)
当m较大时,由序关系(2)式可取r m = 1。r k之间满足以下数量约束:若x 1,x 2 ,・・・ ,x m 具有序关系(2)式,则x k-1与x k必须满足
r k-1> 1/ r k ,k = m,m-1,m-2 ,・・・,3,2 。(4)
r k的赋值参考(表1)。
表1r k的赋值参考表
(四)权重w k的计算
若专家 (或决策者) 给出r k ,则w k为:
wm=(1+ri)-1(5)
其中,w k-1= r k w k ,k = m,m-1,m-2 ,・・・,3,2 。
(五)(方案层)元素的组合权重
如果一个系统可以分解为四个层次:即最高层次Z,第二层次为Y=(y1,y2,・・・,ym),第三层为X=(x1,x2,・・・,xn),第四层H=(h1,h2,・・・,hs);设已得到Y对Z的权重向量为wz(Y)=( wz(y1),wz(y2),・・・,wz(ym))T,X关于yi的权向量,wyi(X)=(wyi(x1),wyi(x2),wyi(xn))T,H关于xj的权向量wxj(H)=(wxj(h1),wxj(h2),…,wxi(hs))T,则hk在Z中占的比重为:
wz(hk)=wxj(hk)wyi(xj)wz(yi)
三、应用实例
一建筑工程项目有两套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在确保质量、工期及安全生产等情况下,确定最优方案。
1.Y对Z的序关系为: y 1 >y 2 >y 3?圯 y*1 >y *2>y*3
根据赋值原理比较判断可得:r 2= w *1/ w *2=1.6r 3= w *2/ w *3=1.4 ,而
r 2 r 3 =2.24r 3 =1.4
所以w *3 =(1+3.64)-1=0.2155 w*2 = w *2 r 3=0.3017 w*1 = w*2 r 1=0.4827
故评价指标为y 1,y 2,y 3的权重系数为:
wz(y1)=w *1 = 0.4827wz(y2)= w *2 =0.3017wz(y3) = w *3 =0.2155
2. x i (i=1,2,・・・,6)对施工方案(y1)的序关系为:
x 6 >x 1 = x 2 = x 3 = x 4= x 5 ?圯x *1 >x *2= x *3 = x *4 = x *5= x *6
根据赋值原理比较判断可得:r 2= w *1/ w *2=1.6r 3= w *2/ w *3=1.0r 4= w *3/ w *4=1.0 r 5= w *4/ w *5=1.0r 6= w *5/ w *6=1.0 ,而
r 2 r 3 r 4 r 5 r 6 =1.6 r 3 r 4 r 5 r 6 =1.0 r 4 r 5 r 6 =1.0 r 5 r 6 =1.0r 6 =1.0
r 2 r 3 r 4 r 5 r 6+ r 3 r 4 r 5 r 6 + r 4 r 5 r 6 + r 5 r 6+ r 6=5.6
所以,w *6=(1+5.6)-1=0.1515 w *5= w *6 r 6=0.1515 w *4= w *5 r 5=0.1515
w *3= w *4 r 4=0.1515w *2= w *3 r 3=0.1515 w *1= w *2 r 2=0.2424
故评价指标为x 1 ,x 2,・・・,x 6的权重系数为:
wy1(x1)=wy1(x2)=wy1(x3)=wy1(x4)=wy1(x5)=w *20.1515 wy1(x6)=w *1=0.2424
3.方案层H=(h1,h2)关于x j(j=1,2,・・・,17)的序关系:
对于x1为:h2 >h 1 ?圯 h*1 >h*2 ,r 2= w *1/ w *2=1.2
w *2 =(1+1.2)-1=0.4545 w *1 = w *2 r 1=0.5455
故评价指标为h 1,h 2的权重系数为:wx1(h1)=w *2=0.4545,wx1(h2)=w *1=0.5455
其他各项评价指标与上述计算过程一样,具体评价指标权重值(如下页表2所示)。
4.hk在Z中占的比重为:
wz1(h1) =0.4827×(0.1515×0.4545×4+0.1515×0.5+0.2424×0.5833)=0.2377
wz2(h1) =0.3017×(0.1709×0.5455+0.1068×0.5+0.1068×0.4545 + 0.1709 × 0.5455 + 0.2735×0.5833+0.1709×0.5455)=0.1630
wz3(h1) =0.2155×(0.1840×0.4545+0.1840×0.5455+0.1533×0.4167+0.1840×0.5833+0.2945×0.5833)=0.1134
故wz (h1)=0.2377+0.1630+0.1134=0.5141
wz1(h2) =0.4827×(0.1515×0.5455×4+0.1515×0.5+0.2424×0.4167)=0.2448
wz2(h2) =0.3017×(0.1709×0.4545+0.1068×0.5+0.1068×0.5455 + 0.1709×0.4545 + 0.2735×0.4167+0.1709×0.4545)=0.1402
wz3(h2) =0.2155×(0.1840×0.5455+0.1840×0.4545+0.1533×0.5833+0.1840×0.4167+0.2945×0.4167)=0.1018
故wz (h2)=0.2448+0.1402+0.1018=0.4868
计算结果表明,方案1所占的比重较大,故为最优方案。
结论
从应用实例计算过程来看,逐层序关系分析法是分析复杂问题的一种简便的方法,适用于那些难以完全用定量指标分析的复杂问题。相对特征值法,它具有很多优点:不需构造判断矩阵,更无须一致性检验;计算量较特征值法成倍地减少;方法简便、直观,便于应用;对同一层次中的元素的个数没有限制;同时具有保序性。因此,本文采用的评价方法是科学的、有效的,评价结论是准确的、定量的,对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组织设计的评价可直接应用。该方法也可作为具有递阶层次结构类型的指标模式优化、评价等参考。
参考文献:
[1]王延树.建筑工程项目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32-143.
[2]余群舟,刘元珍.建筑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41-170.
[3]毛鹤琴.土木工程施工[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289-361.
[4]蒋红妍,黄莺.土木工程施工组织[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9:4-153.
[5]杜瑞利,徐蓉.基于综合评标法的投标施工组织设计编制[J].施工技术,2009,(6):298-301.
[6]郁超.施工组织设计中绿色施工技术措施的编制[J].建筑技术,2009,(2):124-127.
[7]穆静波.土木工程施工[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132-173.
[8]郭亚军.综合评价理论、方法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92-193.
Layered Ordinal Relation Analysis Use to Evaluation in Construction
Organization Design of Building Project
LEI Zhong-ying,YAN Shou-de
(School of Urban Construction,Yangtze University,Jingzhou 434023,China)
篇7
[论文关键词] 应急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突发事件决策系统组成模式
[论文摘要] 针对卫生应急管理的特点, 将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 与决策支持系统结合起来, 设计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辅助决策系统。阐述了其设计原理, 讨论和分析了基于GIS 技术的突发事件应急指挥辅助决策系统的组成模式, 给出了其总体的设计框架。
1 概述
公共卫生是一个涉及微观结构和宏观系统的多分支科学,大量与宏观有关的事件具有空间分布特点。将地图和空间分析应用于卫生决策研究中,至少可追溯到1854年John 应用GIS技术研究伦敦宽街水井污染引起霍乱爆发,为卫生部门果断封闭污染水井控制霍乱继续流行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而在通常的卫生决策研究中,地理因素是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 众多的卫生事件都具有空间属性。GIS作为一种新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手段,在医疗卫生各个领域的应用也不断扩大和深入。GIS技术在公共卫生管理领域的应用不仅可以促进理论研究的提高,同时也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辅助决策信息系统的建设成为可能。
目前国内关于GIS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主要集中在血吸虫、症疾、流行性出血热、蜱传脑炎等疾病的空间分布研究, 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S) 与空间遥感(RS)技术结合, 对空间相关数据进行输入、管理、分析、模拟和显示,为流行病的研究和决策提供信息技术支持,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我国GIS 及RS 应用于流行病学研究虽然已有一定的进展, 但由于地图边界和遥感图像的价格昂贵,使进一步扩大其应用还存在一定困难。
2003年,在我国及世界范围内爆发了非典型肺炎。这种传染病通过呼吸道进行传播,传播速度快,危害面广。政府和有关防疫部门在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的同时,运用GIS平台,快速建立了应用于非典型肺炎疫情监测的地理信息系统。由于GIS具有交互定位和逻辑查询以及广泛的关系数据库连接能力,可以有效帮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完成疫点定位、疫情事件分析、绘制疫情危害图、现场工作情况实时采集传送、人员派遣、规划、显示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分布图、重点单位基本状况分布图、紧急调度和路径优化等任务, 从而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最大限度地提高应急处理效率、降低疫情危险程度,基于GIS 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辅助决策系统的研究开始出现。
2 系统构建和设计实现
2. 1 系统设计目标
基于GIS 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辅助决策系统的目标是综合运用先进的计算机工程、卫生统计学、地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数据仓库及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建立一个能为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提供全过程、多层次的信息服务和多种支持手段的应急指挥和辅助决策系统。系统能快速、及时、准确地收集、处理和存储实时突发事件信息和其他相关信息,以超媒体(文字、声音、影像等) 方式显示各类信息。该系统采用标准Web服务器—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的三层计算结构,应用分布式面向对象设计方法、安全TCP/IP协议及Geo information Web Service技术,最终目标是以基础空间地理数据及各类专题图形数据为基础,建立预警指标数据库、危机事件数据库、预测与评价模型库、应急指挥预案库、领导决策知识库, 以信息报告—采集—录入—管理—分析—决策为主线,建立高效查询及分析机制,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和指挥调度能力,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决策指挥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2. 2 系统的体系结构
系统采用开放式的网络结构设计,系统中各子系统之间、系统与其他相关系统之间都可以容易地实现互连互通,充分保证了系统的开放性。
2. 3 系统的功能结构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辅助决策系统的总体功能是辅助指挥调度和决策支持,可将系统总体功能划分为八个方面:信息收集分析、预警报告、资源整合调动、指挥统一协调、评估及时客观、联系视频直观、使用内部联动和外延接口灵活。
3 系统的功能及其特点
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的应急管理特点,系统沿应急准备、监测分析、预测预警、反应处置、事件终止、恢复重建、评估完善的流程进行运行,循环反复不断提升系统的应急处理支持能力。
(1) 应急准备:应急中心开展培训、演练和研究工作, 模拟应急业务提高应急处理能力;完善相关政策法规、预案;规划储备应急医疗卫生资源等,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体系。
(2) 监测分析:应急中心负责接收、分派、核实与处理事件的报告,协调组织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和监测工作,获取动态监测、事件调查和疫情评估信息,跟踪事态发展。主要分析方法有:空间分布分析, 时间历史曲线分析,动态演变分析,病例的逗留、影响和交叉分析,卫生统计学分析,扩散模式分析,流行转归分析等。
转贴于
(3) 预测预警: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流程与预案,应急中心组织专家进行事件评估,并针对评估结果预警信息,针对相关突发事件快速开展有关工作准备,落实预案与方案涉及工作的准备情况,及时通报与汇报进展情况。
(4) 反应处置:按照有关规定启动预案,根据预案迅速指挥与执行工作,有条不紊地组织调度人员与物资,开展应急的专业处理与相关配合工作。同时根据反馈情况,动态评估事件的发展情况,及时调整处置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5) 事件终止: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隐患或相关因素被消除;最后一例病人发生后,经过一个最长潜伏期无新的病例出现。
(6) 恢复重建:突发事件结束后,应急中心快速开展从应急状态恢复到正常状态的工作。有计划地补充应急处理阶段所消耗的储备资源,逐步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
(7) 评估完善:应急中心进行科学总结,完善相关预案, 开展应急处置研究和探讨,总结经验和教训,制订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等,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4 实例运用
用本文研究的几个主要技术方法,结合软件工程的基本思想,开发的基于GIS 技术的省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辅助决策系统。该系统包括的区域范围将近20万平方公里,地表模型用数字地图生成,并将河流、湖泊、公路、居民区等地表特征物以面的形式覆盖在数字地表模型上。系统在运行初期只包含了事件定位、信息的上传下达等,但其提供相应功能使用后可以完成事件处置各过程。通过在现场的实际运用,该系统可以较好地实现各项交互功能,完成系统理论上应提供的功能。
5 总结与展望
通过合理的利用三维模型构建和模式设计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GIS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辅助决策系统的设计方案和实现方法,并在卫生应急管理中得以实现。由于本系统采用合理的软件体系和模块化设计模式,将来也可以方便地成为应急培训和模拟演练、传染病疫情分析和突发事件医疗卫生救援预案设计等高层应用。
参考文献
[1] 马家奇. 公共卫生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教程[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篇8
【关键词】桩基检测;低应变反射波法;质量控制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建设行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飞速发展。在越来越多的房屋、水利以及公路桥涵的建设中,桩基作为一项典型的隐蔽工程在工程质量控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桩基的质量问题往往会影响整个工程的质量,严重的会对工程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甚至造成事故。
由于桩基的隐蔽工程特点,在桩基的施工过程中,尤其是在灌注施工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出现离析、夹泥、缩径、沉渣甚至断裂等质量问题,造成工程隐患。因此在实际工程检测中,利用测得反射波曲线信号准确地判定桩身质量,排除桩身隐患,对基桩的质量评价是至关重要的。低应变反射波法较传统的检测方法具有快速,经济,准确的特点,在工程上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1.低应变反射波法检测桩基的基本原理
对于桩基的检验目的,主要是为了了解桩基的承载力,对桩基的混凝土质量进行检测,以验证其是否符合质量标准,还有就是对桩基本身的灌注情况进行检测,对桩基中存在的质量隐患进行排查,通过适当的手段进行补救,保证工程质量。
低应变反射波法检测桩基,主要是对桩基的完整性进行检测,对桩基的长度进行校对,检验桩基是否存在缺陷,并准确定位缺陷位置,以及对混凝土的强度等级进行估算。其原理是通过力锤或手锤敲击桩基顶部,使桩基产生应力波,应力波通过桩基,延桩基方向传播。根据一维弹性杆应力波波动理论,桩基中存在如断裂、夹泥、扩径、缩径、沉渣等情况时,应力波的波阻抗Z会发生明显变化,从而产生反射波和透射波,变化的程度取决于波阻抗Z的大小,也就是说取决于桩基中存在问题的严重性。通过安装在桩基顶部的传感器接收信号,对信号进行分析处理,分析反射波和透射波的相位以及幅值大小,可以有效确定桩基的问题位置和程度。
2.低应变反射波法检测桩基的局限性和影响因素
2.1低应变反射波法检测桩基的局限性
低应变反射波法检测桩基虽然快速有效,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足。
一是对于一些特殊地质条件下,桩基判断存在一定困难,如地下水丰富的地段,由于地下水储量太大,桩基质量很差,应变波在传递过程中衰减过大或完全衰减,无法对桩基进行检测。
二是在桩基整体强度偏低时,用低应变反射波法检验桩基的完整性未能发现问题,在钻芯时发现桩基强度太低,无法形成完整的芯样,使得低应变反射波发生检测失误。
三是在桩基受到周围影响较大时,对于周围土层的束缚或其他情况时,会产生大量复杂波形,影响桩基检测,使检测无法正常进行。
四是对于一些特殊的灌注方法,如钻孔灌注法等,桩基本身的扩径等现象尤其明显,直接导致低应变反射波法不能正确判断,造成失误。
2.2低应变反射波法检测桩基的影响因素
2.2.1桩头对低应变反射波法检测桩基的影响
桩头的处理是低应变反射波检测的关键,是检测过程中最基础但是也是最重要的部分,桩头处理直接影响着测试的结果。但工作人员往往很容易忽视这一点,造成测试结果的偏差和不理想。由于施工过程中,桩头部分的处理往往难以把握,很容易造成桩头部分混凝土松散或浮浆、桩头破损等问题。当发生桩头部分处理不当时,在测试时对信号的反馈和测试结果都不理想,改变传感器安装也不会对结果有任何改善,这是由于在桩头部位的混凝土浮浆,造成存在大量的反向脉冲存在。
2.2.2传感器对低应变反射波法检测桩基的影响
传感器的安装对信号的收集处理有很大的影响,从理论层面讲,传感器越贴近桩面、传感器越轻、与桩面接触点的刚度越大,达到的效果就越好,收集到的信号就越强。对于传感器的安装,可以采用黄油或凡士林,虽然经济实用,但黄油较脏。也可用采用弹性较好的橡皮泥、牙膏和口香糖,但是选择的耦合剂会直接影响传感器的信号接收。当耦合剂使用不当时,会使反馈信号减少或消失,直接影响到对桩基的判断,造成判断失误。
2.2.3激振锤的选择对低应变发射波法检测桩基的影响
选择适当材料和重量的锤的重要性往往被忽视,应针对不同的测试对象选择不同的激振源,小桩选择较小的锤,大桩选择较重的锤或力棒。一般来说,较长的桩宜选择脉冲比较宽的激振源,才容易获得桩底反射信号。短桩要求入射波脉冲窄,若脉冲太宽则会影响缺陷的分辨率。金属锤所产生的脉冲频率偏高、中低频不丰富,衰减过快,可能会显得能量不足。橡皮锤太软,脉冲过宽,容易导致漏判缺陷。在金属锤上加尼龙锤头是比较理想的选择,这样振源频率成分分布比较合理,有利于波形分析和缺陷判断。
2.2.4周围土层对低应变反射波法检测桩基的影响
桩基周围土层对于低应变反射波法检测有很大影响,土层的不同对于信号的分析和反馈往往会有较大影响和干涉,测试时如果没有充分考虑到土层变换,常常会造成检测的误判。当桩周围土壤从软土层变化到硬土层时,波形会发生变化,产生一种类似于扩径的反射波;而桩周围土壤从硬土层变化到软土层是,波形同样也会发生变化,产生一种类似于缩径的反射波。如果对于波形的分析不到位,检测人员经验不足,很容易造成对结果的误判。
3.低应变反射波法检测桩基的注意事项
对于低应变反射波法检测桩基,应充分考虑测试过程中的干扰因素,才能得到有用的信号,以进行正确的分析整理。一是要注意桩头的处理,桩头处理要保证桩头的干净整洁,通常来讲,桩头处理要处理到看到新的含骨料的混凝土为止,且不要有破碎、杂物等。二是传感器的安装,传感器安装的耦合剂要足量,且具有足够的粘结强度,传感器安装位置宜为距桩中心2/3半径处,在空心桩的测试过程中,要保证传感器安装位置同锤击点位于同一水平面上,其与桩中心线应保持垂直,并将传感器安装在桩壁厚的1/2处。三是选择合适重量的激振锤,宜用宽脉冲获取桩底或桩身下部缺陷反射信号,宜用窄脉冲获取桩身上部缺陷反射信号。四是对周围土层有充分的了解,在测试前的准备工作中要全面详细,对桩周围土壤的勘测资料需要完整详细,应充分了解周围土质,以便正确判断反射波的变化所对应的情况。
4.总结
总而言之,低应变反射波法检测桩基是一种在工程中适用性很强的检测方法,它能够实现快速检测和准确定位,对于各种土建工程都能有广泛的适用性。在检测过程中充分考虑各项因素的影响,并准确对检测步骤逐一完成,是能够实现提高工程效率的整体目标的。 [科]
【参考文献】
[1]杨光辉,李武强.施工及地质条件对桩基低应变动力反射波曲线的影响[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3,31.
[2]黄理兴,陶海平.桩身缺陷模型桩模拟试验与动测波形特征[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9,18.
[3]李燕华.反射波法在桩基检测中的应用[J].内蒙古公路与运输学报,2006,8.
篇9
关键词:建筑机电设备;安装施工;常见问题
中图分类号:TU85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机电安装工程师建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工业、民用、公用工程中的各类设备、电气、给排水、采暖、通风、消防、通信及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安装。机电安装工程的施工活动涵盖设备的采购、安装、调试、试运行、竣工验收等各个阶段,最终是以满足建筑物的使用功能为目标。建筑机电安装工程其中最重要的是安装质量的控制。
一、建筑机电设备安装的内涵
(一).建筑机电设备的采购
建筑机电设备的采购是建筑机电设备安装的前提和基础,想要确保建筑机电设备安装的质量,首先要保证机电设备的质量,使之能够达到要求的标准,这就需要在安装之前的采购阶段依据建筑工程的要求进行采购,其中包括预算要求、产品要求、采购商要求、运输要求等等,每一个因素都关系到建筑机电设备质量的好坏。
(二).建筑机电设备的安装
建筑机电设备的安装是建筑机电设备安装工程的主体部分,直接决定工程的成功与否。建筑机电设备的安装需要深刻理解建筑机电安装的计划原则,依据建设计划要求进行安装,保证安装工程能够在建筑整体要求下准确细致的展开。其次是建筑机电设备安装需要掌握一定的技术,并且准确应用安装技术。因此负责人和施工人员必须有电力方面的知识,弄清建筑供电的电压符合电器设备的通电范围,安装过程中需要对电器的整体部分进行准确把握,确保机电设备处在建筑整体电器系统的正确位置,不能将机电设备的位置搞混,不能自己改变电器具体的位置,以免影响整个建筑电力系统安全。除此之外,建筑机电设备安装还要熟悉建筑的电路系统,结合建筑设计的电路进行安装,对电线的接合处做到准确细致,对机电设备系统的电路连接做到按计划进行,防止发生意外情况。建筑机电设备的安装要把握电路系统与电器系统的关系,避免混淆引起的质量隐患。
(三).建筑机电设备安装的调试和验收
建筑机电设备安装工程完成之后要对安装的效果进行调试,调试是为了确保整个机电设备安装工程的质量达到预定的要求,符合建筑工程电力系统的整体安全,因此建筑机电设备安装的调试非常重要。另外,建筑机电设备安装的调试也是为了发现问题,建筑工程建设需要依赖人力,因此建筑工程的质量不可能完全符合预定的效果,这就凸显了调试和验收对质量的把控。建筑机电设备的调试需要在通电的情况下进行,因为在调试之前,要保证安装工程的质量能够确保通电安全,处在一个较好的质量水平,在调试时要重点寻找安装工程当中的人为疏漏或者安装不合理的地方,实现调试的价值,达到调试的目标。发现问题之后,需要尽快合理的解决问题,这个过程需要调试人员和安装人员的共同参与,这样有利于对各个可能存在的问题做好把握。调试结束之后,建筑机电设备的安装已经能够保证建筑使用时的要求,因此其质量控制基本符合国家的要求和建筑设计的要求,就可以认为建筑机电设备的安装工程质量已经达标,可以进行验收。
二、采取有效的保护成品的措施
在安装卫生洁具、风口、五金配件、喷淋头、插座面板等机电产品时,施工人员需要戴上手套,运用专门的工具正确安装,防止破坏机电设备表面。在完成安装后,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以保证机电产品完好地移交给业主。
三、机电设备出现震动和噪声的解决方法
要解决机电设备的震动过大和噪声问题,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合理选择良好的隔振元件,同时要采取有效的隔振方法,以实现隔振效果的最优化。在机电设备下面布置隔振基座,使隔振元件均匀受力,从而降低隔振系统重心位置,增加机电设备整体的稳定性,进而控制设备震动情况,减少机组的振幅,保持机电设备的正常运作。(2)在设备机房内部的墙面与吊顶上采取吸声、隔声处理措施,并在机房门边,使用具有良好隔声性能的门。对于室外的机电设备,要设置消声百叶或消声器。若对隔音的要求较高,可考虑隔音吸声屏等。针对建筑物内部的通风系统、空调出现的噪声震动等,要配备有消声器等消声配置。同时要对管道内气流速度进行严格控制,避免气流再生噪声。(3)对设备层的平面做好合理布局工作,尽可能把机电设备放在结构刚度较大处,以减轻由于机电设备震动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为了减轻或避免水泵、冷却塔、空调机组、冷冻机组的震动沿着梁柱、墙体及层面进行传递,可将隔振元件安装在机电设备的底部,例如橡胶隔振器、弹簧隔振器等。
四、结束语
机电安装工程是身为建筑项目的关键构成要素,机电项目的安装品质会严重的干扰到群众的生活品质,,作为建筑施工企业,要想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高市场竞争力,就必须抓好机电安装工程施工技术与施工过程的质量管理,做好机电设备安装工作,确保机电设备系统工程的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叶卫军.建筑工程机电安装施工技术管理浅析[J].科技传播,2011(03).
[2]庄家,张凌飞.探讨建筑工程机电安装施工技术[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0(04).
- 上一篇:保险公司内控管理制度
- 下一篇:少数民族的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