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文学常识范文

时间:2023-07-07 17:33: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传统文化文学常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传统文化文学常识

篇1

【关键词】数字媒体 常态化 学习与传播 传统文化

数字新媒体传播的无国界性、隐匿性高、交互性强、传播面广等特点,促使互联网日渐成为社会思潮、各种利益诉求的集散地。多元文化无国界传输,并冲击各国文化思想。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锋的新形势,有效引导民众自觉参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播,并在全社会形成学习氛围,关乎的不仅仅是信息良性的传播,更是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建设。

一、常态化学习与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多年来关于文化的研究和讨论一直是一个极具魅力的焦点。当前,西方大国利用其在互联网上的支配地位进行政治观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等的输出,使得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受到威胁。

首先,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的必然要求。一个国家和民族离不开先进核心价值观的统领。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影响着国民的思想价值观念和思想文化意识形态。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创造精神,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增强精神感召力、拓展社会认同基础、凝聚社会各方面力量所必需的重要环节。①

其次,引导普通民众自主学习与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是创建学习型社会的需要。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以及国际社会交往的日益频繁,我们应该进一步重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正如教育家杨叔子院士所说,一个国家没有科技,一打就垮;没有人文,不打自垮。当普通民众自主学习、传播文化,并成为日常的国民认知活动之一时,也就形成了所谓的“对文化学习与传播的常态化”。

二、民众自主学习与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行性

1.民众文化认知心理与传统文化学习需求

我国正处于一个转型期,面临多种文化价值观的抉择,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似乎日渐远离人们的生活。但事实上,传统文化的根一直深植在国民心中,只要用合适的方式表达,就会得到广泛的认同。“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日前开展“全国大学生眼中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符号”调查,结果显示,全国大学生对最具代表性中国文化符号的评分结果是:“汉语/汉字”“孔子”在270个选项中得分高居前两位。②青年一代的大学生群体是未来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体验和认同提升了自主学习和传播传统文化机制构建的可操作性,也影响到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建设。

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数字化学习社会的快速来临。个体是生活在群体当中的,内在的文化约束着个体的行为和思想。马克思说过,完整的主体从全部才能的自由发挥中产生创造性的生活表现。③而数字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恰好为作为社会主体的普通民众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为每个个体创造了良好的平台。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等与精神有关的人文需求是社会发展的最高层次。人对低级需要的追求是有限的,对高级需要的追求则是无限的,对高级需要的追求可以对人的行为产生持久的激发作用和巨大的推动力。从一定意义上说,普通民众重新重视传统文化的过程也是低级需要追求向高级需要追求的过程。我们看到,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国民的文化意识也在增强,对传统文化学习的需求也逐渐显露,这为进一步引导国民自发学习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2.以大学生为主体的文化学习与媒介使用情况小型抽样调查与分析

为了管窥国民文化学习与媒介使用的实际情况,为探讨数字媒体时代常态化学习与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行性提供参考依据,笔者进行了一次小型抽样调查。调查随机抽取了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黑龙江大学、东北林业大学4所大学的200名大学生(89.7%为“80后”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98份。调查问卷主要围绕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评价、情感、行为四个维度进行设计。同时涉及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动机、态度、途径、方式等方面。此外,我们还从参与问卷调查的被试者中选取了10名本科生和10名研究生,对他们进行了开放式的访谈。本调查属于微型调查,仅在哈尔滨4所高校中进行,所得数据的说服力有限。被调查学生学科分布情况为:理工类学生110名,文史类学生90名。

通过对调查数据及访谈记录的整理、归纳、分析可以看出:

首先,在学习与传播内容方面,传统文化的普世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大学生主体内在的精神需求。调查中,对自主传统文化学习感兴趣的比例高达74.23%。表明传统文化在青年学生群体心中的地位。

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思想和文化传统,以其厚重的底蕴和深邃的哲理,能给大学生以深刻的思想和道德的启迪。其倡导的高尚的人生操守和坚守的人生信念,更可为当代大学生提供富有价值的人生参考。④随着多元价值观的侵入,也促使人际关系冷酷,违法犯罪行为以及拜金现象泛滥。而崇尚人性之道的传统文化精髓儒学,则为现代人提供了普世的道德准则,作为一种内在的动力机制,具有主导人们的日常生活实践和人生价值追求的作用。

篇2

传统文化是每一个中国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是力量和智慧的源泉。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许多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它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是民族精神的精华,一直熠熠生辉,流芳百世。随着国际交往的日趋频繁,中国社会逐渐向现代化转型,各种文化相互交融、碰撞,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则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当今社会,浅文化、俗文化、网络文化充斥人们的生活,传统文化在中学生中的地位越来越低,他们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是语文毅然决然应该承担的教学任务。

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目前,中学生中现代文盲越来越少,而缺乏人文素质、不懂中外传统文化和文史知识、不能正确读写文章的“传统文盲”却越来越多。这是中学语文教育的一个严重的失误。如今有的学生连写信的格式、称谓都不知晓;有的学生在写作文时,不会使用成语,更别说是名句了;有的学生对阅读古籍文献、对对联更是感到困难;有的学生认为像范仲淹、文天祥这样的人是呆子,或是杜撰的;有的学生甚至对中华传统文明中的讲仁义、讲诚信等传统美德嗤之以鼻。尤其是网络的出现,更多的青少年空暇时间在网络虚拟世界中漂流,以致不懂得起码的做人道理,不懂得起码的尊老爱幼;对自己的父母轻者出言不逊,重则跳楼恐吓,离家出走。有位著名特级教师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受西方文化冲击程度之烈为亘古未有。年轻一代正越来越远离自己的传统文化,我们培养了一批无根的孩子,如果一个人缺失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就不能明智地了解自己的过去和审视眼前的处境,就很有可能缺乏社会责任感。

二、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语文是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语文教学是对广大青少年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渠道;。原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著名学者刘国正认为:“中国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如胶似漆,密不可分。”《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强调了语文学科在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提高国民素质方面的作用,提出语文学科要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学分量,将其蕴涵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扎根在学生心灵深处并以次为基础构造自己的精神家园,让他们从早在心底书写出一个堂堂正正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自觉抵制形形的精神污染,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和民族精神。这无疑具有前所未有的重大意义。

三、培养策略

1、阅读国学经典

学生在课外的时间,能够拥有丰富有益的课外书,对他们的成长与发展是极其重要的。阅读国学经典是一个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唤醒心智与灵魂、促进生命成长的过程。近几年有过关于儿童是否应该读经的论争,就我个人的认识来看,复兴国学并不是要让孩子盲目的熟背经书,复辟到以前的私塾蒙学状态,主要的是做好国学的普及工作,保住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让孩子相应的了解阅读一些传统的文化经典,从所谓的“速读”、“精读”的阅读方法中走出来,这对于全民族整体的人文素质的提升也是有利无害的。

2、在课程中渗透传统文化

语文课可以设置“传统文化经典研读”之类的选修课,既可以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又能培养他们的语文研究性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传统文化教育与语文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抑或是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与语文课具体的教学内容相结合,比如结合古代文学作品的教学内容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深化对古代文学作品的认识。

3、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领略民族文化风采,接受人文熏陶

语文本来就是“文化”的载体,是一个人文化水准的外在、鲜明的标识。因此,文化的精华应该渗透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中。我们要努力构建“创设情景――诵读――提出问题――合作探究――课外拓展”的新型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力求语文课多一点文化气息,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应有的甜味与魅力。

4、营造富有人文气息的校园环境

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环境能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广阔的空间。在一个随时随地都能学到新知识、新学问,能意识到一种科学与人文气息,能获得审美感受的校园中,更能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具体说来,学校的整体规划建设,可以设计一些能体现我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代表性建筑、人物塑像、园林景观等。还有可以举办一些关于传统文化的系列讲座,讲讲学生感兴趣的成语故事、文学典故、文学常识,特别是一些与此有关的奇闻轶事,以奇闻轶事为切入点讲文学典故和文学常识学生比较有兴趣。这些措施有利于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价值观和道德行为,学生只有在校园中潜移默化的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才能将其内化为做人的基本态度和基本品质

总之,让传统文化回归语文教学要选得精,学得透,悟得深,帮助学生真正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全面提升人文素养。说到底,母语教育就是人的教育,人文素养就是人的素养。只有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好传统文化之根,使学生精神受到圣哲前贤思想的滋养,让学生既学文化,又学做人,语文教学之舟才能在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海洋上吮吸着鲜活的时代气息远航。

参考文献:

篇3

传统文化标志着民族身份,能够维系民族认同感,但传统文化是厚重的,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文化内涵更加深奥难懂,使得学生不易接受。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性格与精神形成和发展的土壤,但是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却更令人堪忧。近代历史以来传统文化的土壤开始越来越变得贫瘠,而当代外来文化和俗文化俨然已变成强势的主流文化,使得传统文化越来越弱势。当代中学生价值取向变得很多元化,使他们的精神世界显得更加复杂和混乱,心理行为也产生了许多与传统文化相背的地方。大部分中学生对民族文化毫无情感可言,却对“韩流”、“美剧”、西方节日趋之若鹜。网络文化的迅速发展,也造成了现实的道德准则失去了原有的约束力,容易忽视内在品质的提升,这就使得语文中的传统文化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所谓的“文盲”越来越少,而缺乏人文素养、不懂文史知识和传统文化、不懂正确读写的“传统文化盲”却越来越多,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育中的一个重大失误。根据调查,大部分中学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古文化常识严重不足。而在弘扬传统美德方面也不尽如人意,对一些基本的社会公德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中国的传统文化不是一门具体的知识学科,而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和智慧,是需要终身学习和体会的。年轻的一代正在越来越远离传统的文化,语文教学的责任就是改变现状,重振传统文化,增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

中学语文教材所选课文,有古代经典作品,有富有时代气息的新作,传统文化寓于其中。数千年来,中国古代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以严谨的治学精神、渊博的学识修养、简洁的语言文字记录下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思想文明和道德规范,辑录成书。为了使青少年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学到最重要的知识,历代学者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精心编撰了适合少年学习诵读的教材。以初中语文教材为例,如,介绍诸子思想的《论语十则》《公输》《孟子二章》《庄子故事两则》等,易与学生心理产生共鸣的充满想象力的《童趣》,讲述古人逸闻趣事的《世说新语》等,涵盖了很多方面的内容。古代优美如诗的文章还是文学艺术的瑰宝,能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古文的能力,能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亲切感。新课标教材的每一册,都附有课外古诗词背诵篇目,对学生文化修养的提高也是有很大益处的,可以帮助他们养成诵读经典的习惯。

篇4

语文课堂上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以及民族认同感,使学生在语文课堂的学习中受到更多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能够提升品德修养。

一、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和生命力

在课程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渗入,分别是德育教学、历史教学、语文教学以及校园文明四部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注重传统文化的凝聚力与生命力,加强传统文化的灌输。如:在学习《岳阳楼记》这篇中学语文课文时,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要体现出传统文化的思想,如在学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名句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去理解作者范仲淹当时体恤黎民百姓,先他后我的崇高情眩并无限敬佩作者虽身居江湖,但心系朝政,心忧国事,惨遭迫害身处逆境后仍旧不愿放弃理想的顽强意志,以此来让学生对作者这种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产生出强烈的共鸣。教师也可以就文章某一段落进行传统文化的拓展和引申,向学生传递古代伟大的思想精神。

孟子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教导学生在平日与人相处时,要具备包容的内心,并时常约束自己的言行,以此来做一名品德高尚的人。

二、提升传统文化教育的创造性

在语文教学中课文背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背诵课文可以促进学生脑力记忆的发展,同时在不断地背诵中也积累了词汇,进而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然而在当前的中学语文学习中,背诵的内容包含了更多的文言文和古诗词,因其句子十分的拗口,再加上学生的理解不深,往往使学生在背诵时出现畏难的情绪,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如:《陈情表》一文一共476个字,学生在实际的背诵中很容易将词句背错,如部分学生把“辞不赴命”背成了辞不赴职,并且将“辞不赴命”同“辞不就职”相混淆;将“除臣洗马”和“拜臣郎中”背成了“拜臣洗马”“除臣郎中”等。因此教师在具体的课文翻译、讲解的过程中,要着重的对一些容易混淆的字词进行详细的讲解,可以告诉学生拜在古意是指受官,郎中主要是指官名,所谓晋时各部有郎中。除所指的意思是任命官职,而洗马也是官名,具指太子的属官,在宫中服役,掌管图书的含义等。在详细的告诉学生每句话的意思后,学生会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并且也会在不断深入的学习中了解并掌握了古代汉语常识,进而回到实际的背诵当中去,就会大大的提升背诵效率,从而达到积累传统文化知识。

三、拓展学生的传统文化视野

民俗文化是指大众民间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是社会约定俗成的民族、地区中较为集中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以及传承的风俗生活文化,包含各种文化模式、婚丧嫁娶以及节日娱乐等。在中国古代民间就很看重节日的庆祝方式,如传统的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赏月和对诗、过年放鞭炮等,而在当今社会中传统节日越来越不被重视,而是将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以及愚人节等当成必须庆祝的重要节日。这样发展下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情感逐渐的会被消去。针对这一现状,在中学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古诗词以及文言文的学习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节日,并对其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如,教学王维的诗词《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可以让学生了解重阳节,让学生了解到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身处异地的孤独,每遇佳节良辰时,便思念倍加。并对诗词中的“每逢佳节倍思亲”着重强调;从杜牧的《清明》中让学生了解到清明节等。通过在实际的语文古诗词的学习中加入传统的民俗文化,可以让学生在实践学习中提升传统文化认识,并在今后的学习以及生活中将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断继承并发扬光大。

四、利用网络让学生学习传统文化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应用发展,有丰富的学习资源,为师生提供多样化的教学平台。因此,在初高中的语文教学学习中,教师可以利用课下时间为学生播放《百家讲坛》《天天向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华好诗词》等具有浓厚传统文化的节目,以此来引导学生关注中国传统文化,提升传统文化的情操。

篇5

1、1月17日,2019年北京市中考《考试说明》。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北京教育考试院获悉,今年北京市中考《考试说明》,有局部的微调,突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法治的考查。其中书法被纳入到语文学科中考查,增考认识篆、隶、草、楷、行五种字体,了解其大致演变过程”的表述,强化对书法常识和书法欣赏的考查。中考这一重要变化,将会引起书法教育的诸多变化。

2、书法是中国的一个特殊的传统文化,分为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五种。篆书分为大篆和小篆,笔法特点是比较瘦劲挺拔,字体特点是“字体宽扁、左右舒展、平衡对称、整齐均匀”。隶书是的特点是“字形扁方左右分展、起笔蚕头收笔燕尾、化圆为方化弧为直、变画为点变连为断、强化提按粗细变化”。草书的特点是结构简省。

(来源:文章屋网 )

篇6

一、语文教师要自觉做民族文化认同的构建者并具有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语文教师要自觉承担传承传统文化的使命,自觉做民族精神的建设者,弘扬者和传布者。我国有着悠悠5000年的灿烂文化,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一定要有渊博的传统文化知识,尤其要对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史了如指掌,语文教师要喜欢读书,特别是要读好的与教育自身历史发展息息相关的中华经典著作,作为语文教育的实践者,语文教师更要充分尊重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语文教学后期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把学语文与学历史紧密结合在一起,让我们的语文教育观念既蕴含着中华民族的集体智慧,同时也渗透着中华民族璀璨历史文化。

二、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加强经典著作的推介和引用

汉语语言的学习是母语的学习,教师除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修养外,还应该善于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对母语始终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随着我国融入全球化的进程加快,外语学习受到空前的青睐,而母语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并出现了一些不太正常的现象,比如传统语言有逐步丧失的趋势,母语表达有被弱化的倾象等。母语意识的淡化,极易造成民族意识的削弱,进而影响到年轻一代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自觉。因此,语文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一切,并善于在教学过程中增加趣味性,培养学生的对母语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度的兴趣,进而养成日积月累、乐此不疲的学习习惯,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同时,积极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祖国经典著作,作为古典文化的四大名著,我们中学阶段应该要求学生安排合适的时间去阅读或观看有关四大名著的影视,这对学生文化的熏陶有很大的帮助。

现在许多学生对卡通漫画或街头小报这类书籍较感兴趣,原因是它的幽默风趣。但在我国的名著里,却蕴含着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她的朦胧与深厚正等待我们去探索。因此课堂上不失时机的推荐和引用祖国经典名著,是弘扬传统传统文化的最好途径之一。现在初中阶段虽不需过多的研究探讨,但也能为以后的高中、大学的精读打下基础。

三、重视阅读,深挖教材中的文化内涵,品位文化的意蕴

我们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诗词、小说、散文等古代作品中,不仅积淀着丰富的现代文化知识也积淀着丰厚的优秀传统文化。阅读经典,吟咏美文,传承文明,提高语文素养,丰富精神世界,也可融思考于其中,蓄能力于其中,寓创造于其中,一举多得。不仅如此,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还要认真分析,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涵,运用适合学生的方式传递给学生,使他们真正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真正价值,从而自觉地接受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不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挖掘教材蕴涵的文化内涵。①从课文注解及阅读提示入手,挖掘有关文学常识及文化背景;②从故事情节入手,挖掘作品的文化内涵;③从课文主题入手,挖掘优秀的传统美德及文化背景及意趣。

我们苏教版的语文教材的选编语文有反映风俗人情的,有校园生活的,有理想信念的,有传统美德的,有人文关怀的等等。这些选文无不洋溢着自然美、人性美,字里行间无不充满着浓浓的亲情、友情等这些取之于丰富的思想和文化积累。语言文字承载着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传达着生活信息,闪耀着文化彩的光芒。当我们去精读一部部经典著作时,也就等同于贴进了中国文化,因此,语文老师就要积极引导学生通过文学阅读提高审美情趣的品位。让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体,用心灵取感受,去凸显文本,从而发现文体中所蕴含的美进而欣赏美,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篇7

《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四大名著,其思想对中学生影响很深。但是,现在的学生学业负担比较重,很多学生只是从电视剧中了解故事情节,了解作品中的人物,而只有很少的一些学生才能拿出有限的时间去阅读,直接从四大名著中感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对此,在学习四大名著的节选章节时,我先让学生看电视剧,通过某些镜头让学生粗略了解故事的梗概,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进而引导学生阅读四大名著中与课文关联的章节,然后布置下作业,让学生有计划地阅读整部经典著作。这样,学生在阅读中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对传统的名著产生了兴趣,也会继续不断扩大阅读的范围。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使学生受到了文化的熏陶,不失为一种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好方式。现在很多学生喜欢快餐式阅读,喜欢卡通漫画之类书籍。这些书有它的优越性,比如简短适合短时间内阅读,但是思想肤浅,缺乏文化的厚重感。我国的古典名著是一座无穷的智慧宝藏,蕴含着人类的智慧,包含着丰富的人类情感,正等待着我们去挖掘,去体会,去弘扬。所以,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推荐和介绍,让每一个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这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最好途径。

二、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让学生感悟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们的语文教材中各类体裁无所不有,所选篇目从先秦两汉到近代文学无所不包。尤其是在诗歌、散文、小说等古典作品中,蕴藏着丰富的古代文化知识和传统文化。在进行这些作品的学习时,教师一定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向学生讲解语言文化知识的同时,及时对学生进行人文主义教育,将教材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及时地讲解给学生,让学生真正领会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体会到传统文化的真正价值。比如,学习《颐和园》时,我们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人的智慧,体会我国建筑风格的独特性,领略华夏文化的富丽堂皇。又如,学习《黄河》《三峡之秋》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感到中华大好河山的壮美,欣赏祖国的旖旎风光。再如,学习《清明上河图》《拉萨古城》等课文时,我们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时代去感受民族文化的博大,了解各具特色的风土民情。学习诗文,可以让学生了解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宽厚与仁慈;了解《汉乐府》《乡愁》等诗词文化及名人轶事,杜甫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那强烈的爱国思想。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引导学生挖掘作品的内涵:在导入新课时,介绍有关的文化常识;在解读课文注释时,补充必要的文化常识;在叙述故事情节时,挖掘作品的内涵;在提炼主题时,挖掘作品的传统美德等。教师要以不同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并渗透传统民族文化。

三、注重个性化阅读,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篇8

【关键词】中医思维;大学语文;教学

中医思维是中医对生命与疾病现象的一种独特的认识和解释方式。能否建立中医思维直接关系到中医学生能否在临床实践中真正有效地运用中医方法去诊断与治疗疾病。中医思维对指导中医临床实践至关重要。基于培养中医院校医学生中医思维的视角,中医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在目的、内容、方法上应有区别于其它高校的独特性。那么,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如何呢?笔者将结合对学生所做的调查和本人在教学实践中体会,从教师与学生两个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1 中医院校大学语文的教学目的――培养学生中医思维

大学语文是面向非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也是一门素质教育课程,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显然,开设大学语文课程旨在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提升大学生 的人文素质,从而推动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具备中医思维方式是中医院校大学生最重要的素质之一,而中医思维方式的培养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滋养和熏陶。中医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应在保证教育部高教司规定的大学语文教学目的的基础上,重点突出对学生中医思维方式的培养。当然,通过大学语文课程来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并不意味着要在大学语文课上讲授中医理论。中医药文化根植于祖国传统文化,而中医思维也源于祖国传统文化对世界的独特认识。所以,大学语文课要通过讲授传统文化知识、涵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精神来达到培养医学生中医思维的目的。实践证明,传统文化素养的深厚程度决定着学生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从而决定着学生是否能够真正在头脑中建立中医思维。纵观学校所设立的各种课程,大学语文在培养学生传统文化精神方面责无旁贷。笔者对选修大学语文的194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研,其中79.4%学生选修大学语文的目的是了解传统文化知识、培养良好人文素养,13.4%的学生选修目的是陶冶情操,只有3.6%的学生选修的目的是学习语文常识。52.6%学生认为大学语文对促进医学专业课程的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45.9%的学生认为有促进作用,只有1.5%学生认为没有作用。通过调查及与学生交流发现,学生选修大学语文的主要目的是提升自己的人文修养,并通过提升人文修养来提升自己对传统中医理论的理解能力。

2 中医院校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突出祖国传统文化

目前出版的大学语文教材品种数量丰富,既有教育部规划教材,又有各行业各学校的特色教材。从教材来看,目前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古今中外文学作品选讲。而讲授的内容主要为作者事迹、代表作品、所选篇目的创作背景、内容赏析等。所选篇目有些与高中重复,而讲授内容或思路与高中相差不大,所以也有人说大学语文是“高四语文”。从对学生的调查结果来看,学生最感兴趣的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有66%的同学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最感兴趣,有87.1%的同学认为大学语文课应突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华民族独特思维方面的内容。调查结果反映出学生在高中时期打下的传统文化基础不扎实、在大学学习中医药知识时面临困难迫切希望补课的心理。那么,中医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应是什么呢?首先,古汉语知识不是重点。虽然学生在阅读古代医学书籍时会遇到很多语言上的困难,但这个问题由《医古文》课来解决。第二,在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应突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选讲,其中包括富有文学价值的传统历史作品和哲学作品。尤其是语言优美的传统哲学作品,这些作品中所蕴涵的哲理和思辨精神与中医理论的思维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在讲授过程中应打破“高四语文”的传统模式,首先要结合中国文化发展史对中国传统文学发展史进行一个简单的概述,让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的发展脉络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样在讲到具体篇目时学生就可以以俯视的眼光对其进行定位,而不被作品所淹没。第三,在讲解具体作品时,要注重挖掘作品内涵的传统文化精神,而不仅仅是其文学价值。大学语文的“文”既可以理解为“文学”,更可以理解为“文化”“人文”,不能仅注重作品的艺术特色、写作技巧、人物形象塑造等文学性内容,更应突出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精神、文化内涵、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内容。

3 中医院校大学语文的教学方式――讲读结合

篇9

人文素养是指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包括按照社会要求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乃至个人与自然的关系。简言之,人文素养就是指人们在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中,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其核心就是“学会做人”――做一个有良知的人,一个有智慧的人,一个有修养的人。高职院校的人文素养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立足个体与社会发展的素质教育和常识教育。它不追求知识的精深,而着眼于足够常识的获得,并强调独立思考、均衡发展,追求真理与正义的价值取向,使学生拥有良好的职业态度和持久的职业热情,具备良好的职业人文素养和职业通用能力。事实上,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情感、道德等的养成往往难以通过传统的课程实施来完成,这些非智力素质的建立健全更应该通过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隐性教育以及社会实践来实现。

二、高职院校图书馆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图书馆作为高职院校重要的公共设施和标志性建筑,具有文化象征的意义,担负着文化交流、营造文化教育氛围、凝聚文化气息的使命。其丰富的馆藏资源是学生自主学习、获取信息、学术交流的重要场所。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既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和成长欲。同时,图书馆作为学院的教育机构之一, 其教育的灵活性可充分发挥它第二课堂、隐性教育的作用。可以利用信息咨询、检索等多元化强大的教育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广阔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学生的潜能得到了开发,能力得到了锻炼,独立自主的个性也得到了发展。既改变了高职院校图书馆利用率不高,服务模式守旧的现状,又能够通过活动弥补人文素养课堂教学的遗憾和不足,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高职院校图书馆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1.传统经典诵读。配合学校学风建设,倡导和鼓励学生到图书馆多读书、读好书,开展优秀的传统经典诵读活动,领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以经典的力量感染学生,引导学生结合省情、市情特点与时代特点,注重从历史中选取原料,从经典中提炼理念,从事迹中选取故事,逐步使经典成为学生的做人守则、价值导向。

2.影视名曲赏析。为了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文化艺术修养,丰富课余生活,利用视听阅览室开展赏影视、听名曲、写影评活动,直观地对学生进行人文知识和职业礼仪教育,培养良好的道德修养、文学素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庄重大方、热情友好、谈吐文雅、讲究礼貌的行为举止,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职业行为素养。

3.名家学者讲座。为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升学生文化底蕴,培育学生人文精神,邀请知名学者及校内专职教师就地域文化、诗词鉴赏、名家名著、校园文化精神等举办讲座。 通过讲座,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拉近了读者与图书馆的距离,培养了读者自主阅读的意识,对其日后的阅读与学习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4.发挥图书馆环境育人的作用。图书馆内阅览环境舒适、高雅、充满生机,在这里,浓郁的文化、学术气息使读者可以超脱于城市的喧嚣而得到知识、艺术的熏陶,不仅可以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效率,还可以陶冶读者的情操,向读者展示其优美深刻的文化内涵,体会良好的人文气息。

篇10

初中语文学习是学生脱离小学阶段的基础性学习接触到的语文学习新阶段,也是高中阶段语文教育的主要基础。初中语文教学基础性和延伸性的性质反映了初中语文教学重视基础和基本能力培养的特点,表现在初中语文的综合性教学之中就是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强调和学生知识积累的重视。在教学过程中,以下两个具体要求尤为重要:

(一)熟练掌握包括记叙文、说明文在内的多种实用文体的写作

初中语文课标和语文教育目标要求,学生应该掌握一定的汉语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并掌握汉语口语表达技巧和写作方法。在学生的写作能力中,初中语文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包括记叙文、说明文在内的最为基础的几种文体。具体来说,学生应该能够写出表达清晰、时间顺序完整、叙事有条理的记叙文和简洁明了、用词准确的说明文,不仅为学生在未来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打好基础,也是保证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后有必需的语言能力。

(二)能够阅读基础的古文文献,了解古代文化常识

与其他民族相比,中华民族是一个纯粹的文化和地域概念,是分享中华文化的人民的统称。中华文明历经悠久的历史,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内核,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每一名初中学生都应该对中华文化特别是中华传统文化有所了解。

二、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存在的问题

在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之中存在着种种突出的问题,部分是应试教育模式的余毒未消的结果,部分是当前教育模式革新和教育理念改进的必由之路。反映在具体问题上,结合初中语文课标要求,以下两个问题非常普遍和突出,值得教育工作者足够关注和深入分析:

(一)学生写作能力差,对写作存在畏难情绪

教学实践之中可以发现,对于写作的畏难情绪和抵触心理在初中学生中比比皆是,对于初中语文学习的难点和困境,大部分学生表示“不会写作文”“害怕写作文”“不知道作文怎么写”,这种情况反映了当前语文教育界存在的突出问题,也证明了已有的作文教学效果较差、问题较多。

(二)无法灵活运用古文知识进行古文阅读

当今语文课本引入了韩愈、柳宗元等古文大家的杰出作品进行古文泛读,以名家名篇着重分析的方式普及传统文化常识、培养古文阅读能力。但从现有事例来看,当前的古文教育并未能够达到效果,与教材设计者期待的不同,学生往往并非通过课本范例习得古文阅读技巧并举一反三用于更多的古文阅读,课本内容不再是基础和积累,而成为学生古文学习的全部,学生的古文阅读水平局限于课本无法进行引申和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想见,学生一旦遇到陌生的古文文本,只会无所适从、无从下手,完全违背了掌握基本的古文阅读能力的教育理念。

三、提升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效果的对策

(一)培养学生记日记、记周记的习惯

相比记叙文、说明文这些“正式”的文体,日记长期以来都是作为私密性的个人作品而存在,但是在记日记的过程中作者难以避免地需要使用记叙、说明等基础的文学写作方法,可以说记日记是对各种文学体裁灵活运用的典范。针对初中学生普遍认为写作是一种要求高、难度大的学习,教师在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大力推广日记体裁,鼓励学生写作日记、周记,甚至可以以记日记、记周记的形式取代常规的作文写作训练,以帮助学生回归写作的本质,重拾写作的信心和表达的欲望。在以记日记的形式进行写作训练时,教师可以采用学生自主写作并以“周”为单位交给老师检查点评,也可以将学习自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后自主写作,并辅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生之间的互相促进作用。在实际操作之中,语文任课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和语文学习氛围进行教学方式的调整,并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及时对已有方案进行检查和微调。

(二)鼓励学生进行课外古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