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研究报告范文

时间:2023-07-07 17:33: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农业研究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现代农业研究报告

篇1

一、**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一)自然地理和农业发展基本情况

**地处毛乌素沙漠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总土地面积43578平方公里,耕地总资源1646.3万亩,农业人均5.6亩,常用耕地956万亩。以古长城为界,北部为风沙草滩区,占总面积的42%,土地广阔,地势平坦,地下水位高,灌溉农业较为发达;南部为丘陵沟壑区,占总面积的58%,土层深厚、土质优良,主要为早作农业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气候干燥,雨热同季,四季分明,适宜谷类、豆类、薯类等多种作物生长。**年,全市农业总产值110亿元,其中种植业产值6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02元,粮食总产量132万吨,农民人均占有粮452公斤。

(二)现代特色农业的基本内涵

特色农业是指具有独特的资源条件、明显的区域特征、特殊的产品品质和特定的消费市场的农业产业。现代特色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的,它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就是以资本、物质和技术等先进要素为基础,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以工业化的生产手段装备农业,以先进的科学技术提升农业,以社会化的服务体系支持农业,以科学的经营理念管理农业,最终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从过程看,是依靠科技,培育名牌,实现农业的集约化生产、区域化布局和产业化经营;从结果看,是不断提高特色农业的生产水平和产品档次,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现实条件

一是**的工业化已进入中期阶段。**年人均gdp达到4360美元,在经济规模上已具备反哺农业的条件和能力。二是**的自然资源和经济优势明显。具备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土地优势、生产优势、品质优势、规模优势、市场优势、生态优势,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潜力巨大、前景广阔。三是**现代特色农业建设已初见成效。

(四)现代特色农业建设的主要成效

近年来,**市经济发展一直保持着持续快速增长的势头,市委、市政府站在宏观、全局、长远的战略高度,明确提出了“矿业开发强市,特色农业富民”的发展思路和建设“两基地一中心”的发展战略,现代特色农业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全市“三田”面积达到410.8万亩,其中水地111.3万亩,坝地37.2万亩,梯田262.3万亩;建成各类水库73座,总库容量达到10.52亿立方米;农业机械及配套农机具拥有量达到10万多台,农机总动力达到219.79万千瓦;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达到2.3万口,农村人居环境优化明显。“十五”以来,粮食产量基本稳定在100万吨以上。主要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转变为总量平衡,部分产品出现区域性、结构性过剩。

2、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种植业内部结构逐步由粮经二元结构向粮、经、饲三元结构转变。优势明显、特色突出的农产品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的势头明显加快,“北种、南豆、东枣、西薯”的特色优势产业格局初步形成。

3、农业科技研究推广成效渐显。近年来,全市各级农业部门先后承担中、省、市重大科技项目100多项(次);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各类作物新品种800多个,良种覆盖率达到85%以上;建立各类试验示范基地(点)160多个,累计面积达200多万亩。**年马铃薯、玉米、蔬菜刷新7项全国高产记录,小杂粮首次创立7项全国高产记录。

4、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全市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已发展到5000多个,乡级以上农产品购销企业已有1000多家,拥有各类农产品营销市场300余个。围绕区域特色产业,各类加工、营销企业逐步发展,“订单农业”、“科研单位+企业+基地”等多种模式的产业化经营机制在探索中得到有序发展。

5、土地流转机制得到不断创新。较为典型的有“孟岔模式”和“东坑模式”,米脂县银州镇孟岔村成功地把全村182户承包的2142亩山地流转到8户农民手中,靖边县东坑镇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设施农业,都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全市签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5万多份。

6、农民生活水平得到稳步提高。“十一五”以来,**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增长,**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10.24亿元,实现增加值66.11亿元,分别是1999年的6倍和7倍。**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比1999年增加了2442元,增长幅度达254%。

二、制约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对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重视和支持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政策层面上,优先发展工业的指导思想不仅要农业为工业发展提供粮食、原料、资金、劳动力和市场,还通过价格机制为工业发展提供资本积累及后续投资。长期以来形成的二元经济结构,使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配置上形成了明显的城市偏向。

在现实发展中,以能源工业为动力的跨越式发展,凸显出“三大失衡”问题:一是产业结构失衡。**年我市三次产业的增加值之比为6.5:78.7:14.8,呈现出明显的一产弱、二产强、三产滞后的特点。二是区域南北经济失衡。**年南六县gdp总和72亿元,仅占全市的7.1%;农民人均纯收入2909元,比全市平均水平低493元。三是城乡发展失衡。**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之比为3.58:1,差距为8795元。农村在教育、就业、医疗、文化、卫生、社保、社会管理等方面的人均投入远低于城市,社会事业发展与城市相比滞后明显。

在工作措施上,尽管已将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列入“两基地一中心”三大任务之一,并制定出马铃薯、玉米、小杂粮、蔬菜等六大特色产业的发展规划、任务目标等,但县区及乡镇仍停留于只建点不扩面、只引进不创新的传统农业生产模式,没有有效地整合现代农业科技和管理资源,行政推动力不强。

(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机制尚未形成

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推动了整个经济跨越发展,但由于资源开发体制以及财税体制的不尽合理,导致地方政府没有足够的财力支持“三农”。同时,“三农”工作与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没有得到同等重视、同等加强、同等组织、同等支撑,缺乏政府的统筹运作。在能源化工建设浪潮中,广大农民不仅没能参与进来,分享工业利润,一些农民还因此要成为“生态灾民”。生态环境治理法律、法规和政策缺失,“谁破坏,谁治理”的责任难以落实,治理经费“悬空”,治理基金机制尚未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还停留在行政手段、政治号召的层面上,没有形成制度机制,至**年,全市仍有贫困人口38.7万。

(三)农业投入、资金整合和金融支持不足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较好解决

近年来,中央在增加农业投入方面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加上市县逐年增加的投资,农业投入不足的矛盾得到很大缓解。但从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需要看,农业投入仍然严重不足。这既表现在国家公共财政资金投入不足,并且过于分散,也表现在金融支持力度不够。

资金投入不足。由于资源开发体制以及财税体制的不尽合理,导致地方政府没有足够的财力支持“三农”,直接用于农业科技推广的投入少、涉及面小。一些增产效果明显、经济效益好的新品种、新技术基本上局限在示范区内。目前世界上发达国家用于农业科研推广的经费占农业总产值的2%—4%,发展中国家平均约占1%,而我国只占0.5%,**市则更低,不足0.3%。全市各级农业部门装备简陋,监测、分析化验等设备严重短缺,多数乡镇农技部门名存实亡,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工作条件差,农业科技人员有技术、无设备,缺乏展示技能的平台,服务手段落后,工作效能受到很大制约。

财政支农资金投入过于分散。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统计表明,政府对农业的投入渠道多而且乱,分散在10多个部门,约28个项目渠道,既增加了管理运行成本,又降低了农业资金投入使用效率。究其原由,一是由于资金来源分散,各级事权划分不明确,资金使用范围模糊。部门各自为政,缺乏有机协调,导致农业投入混乱,资金使用效益不高。二是资金分块管理,难以形成整体合力。由于农业基础设施、科研、生产、流通等方面的财政资金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造成了“撒胡椒面”的现象,财政资金难以合理配置。三是政出多门,监督不力,农业资金流失严重。尽管近几年加强了农业财政资金的制度建设,但截留、挪用支农资金的现象仍屡见不鲜。

农村经济缺乏金融支持。一方面,金融资本集中于能源开发地区,广大农村的资金来源渠道很窄。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在农村的撤并精简也导致了农村资金投入不足。农民除在信用社获得小额贷款外,在其他机构很难获得金融支持。再则,一些涉农企业由于无资产抵押,很难获得银行贷款。**市生财农业机械科技有限公司,是陕西省“民营科技优秀企业”,先后开展了30多项农机新技术,获国家专利6项,省、市科学技术进步奖7项,产品辐射周边几个省区,实用价廉供不应求。就是这样一家企业,因没有银行贷款所需的固定资产抵押,在微利经营的艰难生存发展过程中,全是靠高利息与私人贷款扩大生产规模的。

(四)农副产品加工能力和农业产业化程度仍然较弱

全市从事农产品加工的企业数量虽多,但布局不合理,发展不平衡,整体水平较低。相当多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只是一种松散的买卖关系,没有形成长期、稳定的一体化经营。同时在加工中存在着加工初级产品、传统产品、低档次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高科技产品、名牌产品少等问题,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农村主导产业不突出,产业化程度较低。全市至今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只占总产量的30%。农业产业链短,产销环节关联度不高,还没有一项产业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化经营格局。

(五)农业科研与推广体系不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

目前,市级农业科研与推广单位有技术人员462人,县均109人,乡镇均2.5人,30岁以下的仅占4%,呈“倒金字塔”式的不合理结构,不能充分发挥其职能。科技管理、农业科研和农技推广等涉农部门仍然沿用计划经济下的管理模式,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创新体系尚未建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慢、效率低,一些成果的推广仍然存在着点上增产增收明显,面上不显著的现象。

(六)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据统计资料,我市农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31万人,占21.6%;小学文化程度54.6万人,占38.1%;初中文化程度49.5万人,占34.5%;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5.7%。许多农民不会应用科学技术种田,不会配方施肥,不懂科学养殖,不会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及各种添加剂。在农民素质还未达到现代化特色农业要求的情况下,一方面,农民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卖不出去,另一方面,市场所需要的优特农产品又很难生产出来,农业结构调整在低水平上重复,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七)自然生态环境脆弱,农业基础设施滞后

北部风沙侵蚀还没有得到根本遏制,南部85%以上是丘陵沟壑区的山坡地,自然灾害频繁。基本农田面积小,全市水地仅占农耕总面积的17.2%,人均只有0.4亩。水资源较为贫乏且时空分布不均匀,区域性和季节性缺水问题普遍存在,全市水资源总量37.41亿m³,综合水量9万m³/k㎡,是全省综合水量21.35万m³/k㎡的42.4%,全国综合水量26.8万m³/k㎡的33.6%。用水比例也不协调,农业、工业、城乡居民生活用水比例为78:13:9。农业用水效率低,灌溉水利用系数约为0.40,低于全国0.45的平均水平。水利设施老化,水利工程建设滞后。机电排灌面积比重小,农田灌溉无法保证。土壤肥力不高,中低产田面积大。

三、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为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提供行动先导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现代特色农业与能源化工两个基地同等建设、地下资源与地上资源同步开发的重要性,深刻理解地下资源日渐枯竭后地上资源对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义。当前,全市能源工业的快速发展和财政的快速增长,已具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因此,应把现代特色农业建设作为扭转**“三大失衡”、解决“三农”问题的切入点,与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统筹思考,把工业经济中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符合市场经济规律、能够有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经营理念,移植和导入农业领域。用抓工业的理念谋划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同等规划定位、同等设立机构、同等资金扶持,严格准入门槛,建立退出机制,确定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通过工业化的生产组织方式,支持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抓好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资本运营,发挥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使能源化工基地、现代特色农业基地统筹协调发展,走出一条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城乡统筹发展道路。

(二)进一步加大投入整合资源,为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提供资金支持

首先,要加大财政投入。把市本级财政每年新增财力的30%用于现代特色农业和新农村建设落到实处,各县区也要逐年增加财政投入,逐步建立起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政策机制。其次,要探索整合财政支农资金方式。一是以县为主统筹安排使用支农资金。二是围绕发展主导产业进行整合。三是打造项目平台进行整合。此外,还可以进行分类归并、切块“打包”等方式整合。通过资金整合,既有利于集中财力办大事,也有利于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第三,充分发挥金融支持“三农”的作用。鼓励各类资本到农村投资创业,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积极探索通过金融支持“三农”的有效途径。此外,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整顿规范民间信贷融资市场,扶持涉农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三)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创新开发机制,为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增强活力

我市农业抗灾能力弱,不断改善农业的设施装备条件,是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迫切需要。北部地区在坚持搞好农田水利设施的新建、续建和配套工程建设的同时,应因地制宜积极推行旱作农业。神木县的解家堡乡赵家沟村旱作农业示范基地,计划投资400万元,今年县财政投入80万元,通过配方施肥、覆膜密植、优选良种等旱作农业新技术,已初见成效,庄稼长势喜人,这对能源开发县区发展农业具有典型示范作用。在南部地区继续重点发展旱作设施农业;进一步搞好农业综合开发,支持土地平整、土壤肥力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确保基本农田数量稳中有增,质量不断提高;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扩大节水灌溉面积;搞好林权制度改革,加大封山禁牧力度,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积极发展户用沼气和太阳能、风能等农村新能源,鼓励发展循环农业;积极推进以马铃薯、玉米为主的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提高农作物秸杆综合利用水平。同时,鼓励农民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和新型农产品加工业,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反季)”。

创新开发机制,在坚持农村土地承包基本政策不变的情况下,建立土地流转机制。结合我市实际,按照“依法、自愿、有偿、有序”的原则,加强对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引导和管理,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米脂县孟岔村的创新土地流转机制、整合资源发展红枣产业的模式,改变了土地分散、难以形成规模优势的局面,为集约化经营、规模化发展创造了条件,值得推广和借鉴。

(四)进一步提升产业化和品牌化,为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提供强力支持

以推进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为重点,把全市主导产业做强,把区域性优势产业做大,把地方性特色产业做优。一是选择一批发展潜力较大的龙头企业,实行重点扶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反哺农业、带动农户的作用。二是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引导和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三是加快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提高市场占有份额。四是提高农副产品加工能力,特别是精深加工能力,在加工中延伸产业链,提高农副产品增加值。五是加快批发市场建设,完善信息服务网络,逐步形成以大型批发市场为中心、各地专业市场为骨干、遍及城乡集贸市场为基础的农产品市场体系。

发展现代特色农业,还应坚持品牌化生产。特色农产品原产地独特的资源条件和地理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自然垄断性,是保证特色农产品质量的前提。为此,我市一是应尽快编制农产品生产标准体系,通过标准制定来规范生产技术,提高产品质量;二是要加强农产品商标、证明商标、产品标识,以及农产品加工企业和有关机构的互联网域名的注册登记,同时,要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定和特色农产品的地理标志保护登记工作;三是要健全市县两级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不断提高特色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有效地促进我市现代特色农业的健康发展。

(五)进一步建设现代农业服务体系,为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提供特质保障

现代特色农业是以资本高投入为基础,以工业化生产手段和先进科学技术支撑,有社会化服务体系相配套,用科学的经营理念来管理的农业形态,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农业公共服务体系,为农业、农民提供必要的公共产品。一是以科技兴农为中心,加强科技创新和服务体系建设。建立科研开发、技术推广、教育培训三大服务组织网络,形成多元化、综合性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二是以制定和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为重点,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从我市实际出发,制定和实

施主要农产品质量标准、卫生标准,完善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加大对农产品质量特别是有毒有害物质的监测,增强市场竞争能力,用标准化的手段来培育名牌产品。三是以优化发展环境为目标,加强农业执法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业法制工作机构,突出抓好种子、农药、肥料、饲料等农用生产资料的质量监督、检验和登记以及耕地保护、动植物检疫等农业行政执法工作,切实保护好农民的合法权益和农业经济秩序。四是组建完善农民各类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根据我市确定的主导优势产业,落实配套措施,安排扶持资金。积极支持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避免千家万户闯市场的高风险低效益,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同时要加强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管理,规范和明确其兴办条件、组织机构、运行机制、利益分配等基本要求。不断完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行业协会的服务功能,进一步发挥其桥梁纽带作用,提高农业的市场化、组织化程度。

(六)进一步注重科技创新,为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提供人才技术保障

在工作思路上,首先要本着“稳定公益性,放活经营性”的思路,稳步推进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改革,继续实施人才强市战略,重视以政策吸引人才,用项目聚集人才,靠环境留住人才,建机制激励人才,造就一支具有现代科技知识和经营创新才能的科技人才队伍,为全市农业发展做贡献。其次要转变农业科技工作思路,重点开发和推广优质高产高效技术、加工贮运保鲜技术和降耗增效技术,加快高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加强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设施技术与传统技术的结合。第三要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引进推广步伐,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使农业科技贡献率不断提高。为推动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保障。

在工作措施上,一是要健全农技推广网络。在强化农业科技创新的基础上,加快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健全市、县、乡、村四级农技推广网络;二是要增设研发机构。以农科教、产学研、科工贸相结合等各种方式,组建农产品深加工研究中心、旱作节水农业研究中心、农业生物繁育中心等研究机构,改变研发体系不健全,农业科研成果储备不足的状况;三是要组织培训农民。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力度,重点培训种养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组织领办人。加强成套生产技术推广,着力解决好特色农业生产中的各项关键技术,引导农业科技新成果进村入户。

篇2

“智能农场”展示物联网在农业中带来的效益

记者就这一话题从澳大利亚联邦科工组织获悉了一份行业最新研究报告,报告详细阐述了澳大利亚发展农业物联网的背景与原因、应用范围、试点成效和发展阻力。

报告指出,发展“智能农场”旨在为农民和相关农业公司提供一个实例,展示物联网在农业应用中带来的效益。另一目标则是让全澳学生能够在线关注“智能农场”的发展情况,全面了解现代农业正在发生的变革。

澳大利亚称得上是一个农业大国,其大部分农场能够实现自产自销和出口。根据2012年的数据显示,该国农业部门对全澳经济增长(GDP)贡献约12%。

尽管工具创新和技术创新一直是澳大利亚农业的发展传统,其农业生产力水平在过去几十年却一直呈现静态,低于美国、加拿大等竞争对手。随着全球对粮食需求的不断增长,澳大利亚农业现今面临着诸多挑战。

鉴于现状,澳大利亚联邦科工组织对农业部门设定了一项全国目标――到2030年,农业增产50%。研究发现,澳大利亚物联网的发展(即使用新一代宽带网络、智能数字化服务)最有可能帮助农业部门实现增产、应对可持续性挑战。

网络计算和传感技术在过去20年已经开始应用于澳大利亚农场。根据报告,20世纪90年代,澳大利亚有部分农业部门就开始发展所谓的“精细农业”,其中之一的推动力就是卫星定位技术在农业种植设备上的应用;其二,卫星图像技术为在大面积观察土壤和植被生长情况提供了全面的认知;其三,地面传感系统为了解土壤、植被、水质提供了更详细的信息。

物联网目前在澳大利亚主要应用于播种和灌溉业,其智能系统把握着施肥、播种、灌溉的最佳时机。已有案例显示,棉花种植者根据物联网技术,对水分缺失区域进行针对性灌溉,要比以前全面灌溉的棉花产量高出一倍,同时达到节水环保的效果。

政府投巨资推动农业物联网发展

然而,鉴于物联网在全澳农场应用不均、互联网技术还未普及到一些小型农企、物联网系统费用高昂、市场对智能农业投资匮乏等阻力,现代农业的潜力并未在澳大利亚完全挖掘。

联邦政府为了改善这一情况,于2011年实施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计划。根据计划,政府将斥资360亿澳元(约合2500亿元人民币)建设国家宽带网,全面提升网速近5倍、提高偏远地区的上网条件等,这一举措从根本上推动了农业物联网在澳的发展。

澳大利亚联邦科工组织在全澳开展了一系列智能农业计划,以探索和评估农业物联网对现代农业的发展影响。位于新南威尔士州南部阿米德尔市的Kirby智能农场正是其中一个重要试点。

Kirby智能农场是一个2800公顷的商业农场,主营美利奴羊毛和菜牛生意,同时也生产牲畜饲料所用的各种谷物。

研究人员在Kirby智能农场部署了大量传感装置来监测土壤水分、土壤温度和电导性(其中土壤中传感器达到100个)、空气温度、牲畜移动,以及农场安全,这些数据综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信息流传送至“智能农场信息平台”。在该平台,每5分钟会形成一个实时的、类似于航拍的数字地图,为农场经营提供决策帮助和支持。

具体来讲,无线局域网络允许固定和移动传感器将收集来的数据流连续发送至一个基于网络计算和分析服务的云端,农场工作人员即可依据数字地图上数据的变化进行远程操作,实现资源的合理调配,同时还能针对各类问题进行咨询,小到拖拉机“罢工”,大到商品价格的波动,工作人员都能及时和专家在线交流与沟通。

除了各类传感器,Kirby智能农场还配有感应摄像头,方便观察机械故障、监视农场安全等。

篇3

近年来,中国的城乡关系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是,中国已经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进入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乡村主导社会向城市主导社会的快速转型进程,以城乡统筹为标志,改变了以往以城市为中心,以农村为保障基地的城乡二元模式。中国社会科学院2010年12月15日的《我国当前的农村社会形势和农民阶层》认为,随着城乡互动加强,城乡间社会流动的增加,中国农民阶层在悄悄分化,农民分化超越了乡村的局限,与城市社会和农业现代化结合起来。

报告认为,进入城乡统筹阶段的农民阶层分化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部分农民流向非农产业,且就业结构和收入相对稳定,纳入城市社会管理。二是农民阶层变化不仅表现为农业生产者减少,而且表现为务农农民内部的持续分化。农业生产的组织经营形式由传统的农户经营农业为主转变为规模经营农业和农户经营农业并存,农业生产者由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转变。三是农民分层受城乡统筹、农村资源配置、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水平影响,表现为一种被动的职业变动。

城市化一方面大量吸收农民劳动力进城务工,另一方面也改变着乡村社会结构和阶层关系。农业生产的经营主体由家庭承包经营为主正在演变为农户经营与规模经营并存。同时,务农农民素质显著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职业化特征开始显现。

现阶段中国农民阶层的分化状况:一是农业生产经营户规模扩大。二是经过乡镇企业改制,原来的村办企业管理者和村集体企业职工阶层解体,并入私营企业主和农民工阶层。随着市场规模扩大,私营企业主的企业经营突破了本村地域的局限,私营企业往往不雇用本村村民,而是使用外来劳动力。同时,市场经济也改变着传统乡村的习俗和社会交往方式,以前村落社会内部熟人帮工换工的习俗,正在为雇用结算关系所替代。三是农业生产者队伍内部发生变化,正在经历从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的转变。在东部、中部地区,农业经营大户和农业公司进入乡村规模经营农业,体现了农业生产现代化的趋势。四是农村的文化卫生工作者群体有所减少。市场化服务对乡村民间文化生活和文化消费的渗透压缩了村庄知识分子的作用空间,也改变了村民的文化消费习惯和消费方式。农村文化工作者逐渐并入乡村个体劳动者和个体工商户阶层。五是乡村个体劳动者和个体工商户阶层规模有较快增长。主要包括农机经营专业户,农村经纪人和农业种植大户。六是乡村管理者面临的基层矛盾愈加尖锐。村民对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和收益非常关注,以土地资源和村级集体资产为焦点形成的阶层矛盾、干群矛盾、村民和基层政府的矛盾,其紧张程度和社会动员深度都达到前所未有水平。

总而言之,当前中国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趋势:第一,农业生产者的就业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伴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加速,农业职业趋高级化进展迅速且形成规模,传统农民正在向现代农民转变。第二,推进农业经营体制创新,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正在成为发达地区农村建设农业生产的创新实践。第三,以往农村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业转移,现在是农村劳动力在农工业领域也开始了就业竞争。能不能适应学习和采用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技术,能不能适应市场需求进行农业生产,成为农民务农收入差距拉大的重要原因。第四,随着现代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经营,农用地流转成为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的重大突破口。以土地权益流转和土地用途转换为核心形成的土地收益分配成为农村社会问题的重大事件。第五,在城乡统筹进程中,农村发展的资源配置和乡村建设内容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从以经济发展为中心进入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阶段。农村的公共管理和村民自治需要适应这一变化,农村的公共服务和社会建设要服务于这一目标,加强对乡村干部的新知识新技能轮训、岗位资格培训和政务公开培训,提高农村干部的素质成为农村建设发展的重点。

报告预测指出,随着农用地流转制度建立和耕地相对集中,农业劳动者将逐步成为真正独立的现代农业的经营者,不再是传统的小农,有可能与非农领域中的中小业主以及其他自营业者一起成为社会中间层的组成部分。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民对惠农政策整体参与度逾八成

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2010年10月12日的“中国农村调查”显示,农民对粮食补贴、农业保险、新农村建设、低保、新农合、小额信贷等14项惠农政策整体参与率达81.8%。其中,农户对税费改革的评价参与率最高,为97.1%,最为期待生产激励类的政策。较之而言,惠农政策参与率较低的政策分别是:林权改革、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建材下乡,但也在65%~70%之间。调查表明,小额信贷严格的贷款资格审查和贷款申请程序让农民望而却步,农民贷款成功率很低,同时,面对定损难、理赔难的风险,农民对农保参与热情较低。因此,农民期盼惠农政策能够立足于农村实际和农民需求,程序更简便,措施更实际,配套政策更完善。

篇4

在零售、物流和金融这“三驾马车”的拉动下,苏宁云商O2O价值全面凸显,进入销售快速增长、规模效应提高、运营效益改善的良性发展轨道。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苏宁云商线上平台实体商品交易总规模同比增长80.31%,社会化物流收入同比增长153.98%,金融业务总体交易规模同比增长130%。

据了解,上半年商贸零售板块受社会零售总额景气度下滑影响,业绩持续承压,板块整体营收下降10.63%。

线上业务高增长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1月份至6月份,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6万亿元,同比增长10.3%。全国网上零售额22367亿元,同比增长28.2%,电子商务依然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此外,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全国50家重点大型零售企业零售额同比累计下降3.1%,增速同比回落了4.2个百分点,并且所有品类零售额均表现为同比下降。对比下跌的是两个增长,一个是社零总量仍在增长,二是网络购物和移动购物市场增幅突出。然而,这两点也正是苏宁云商的高增长点。

半年报数据显示,苏宁云商上半年的零售业务收入为678.01亿元,同比上升8.79%,线上平台实体商品交易总规模为327.57亿元,同比增长80.31%。其中,自营商品销售收入256.31亿元,开放平台实现商品交易规模为71.26亿元,分品类来看,通讯、小家电、数码及IT、空调器营业收入同比增加30.17%、8.79%、27.14%、9.5%。线上业务收入占营业总收入比重由同期的19.8%提升至31.88%。苏宁云商表示,在线上业务大幅增长的同时,苏宁云商O2O模式的价值不断凸显,线下业务已重回规模盈利轨道。

另外,苏宁云商通过有效把握用户迁移趋势,重点推动移动端的迭代升级以及新技术应用,以加大会员拓展,提升会员精准营销执行能力。截至2016年6月,公司移动端订单数量占线上整体比例提升至72%。

据悉,在此前的“K.O 618年中大促”当天,苏宁云商线上线下全渠道销售同比大增216%。尤其是空调品类线上同比增长284%,苏宁易购天猫旗舰店销量环比暴涨1538.7%。

在线上大幅增长的同时,线下业务经过近几年的调整,重回规模盈利的轨道。通过对线下门店的深耕细作,苏宁云商持续推进门店的互联网化升级改造,新开云店22家门店经营质量稳步提升,连锁门店坪效同比提升6.11%。与此同时,苏宁云商还进一步加快三四级市场拓展,抢占农村市场。财报显示,2015年开设的苏宁易购服务站单店年化销售额同比提升了17%、62%的苏宁易购服务站在2016年6月已实现单月盈利。

近日在苏州举办的“‘互联网+’现代农业暨新农民创业创新论坛”上,“苏宁‘三化五当’助力农业电商发展”案例入选农业部“互联网+”现代农业百佳案例。与此同时,苏宁与农业部也在当天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全面助推“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发展。

A股互联网稀缺零售标的

随着金融和物流业务运营进一步深化,苏宁云商新的盈利能力也逐步凸显。

在物流方面,苏宁云商致力于构建最低成本的物流枢纽,上半年已拥有仓储面积478万平方米,实现社会化物流收入同比增长153.98%。

具体来看,截至2016年6月,苏宁云商物流配送网络覆盖全国351个地级城市、2852个区县城市,拥有6267家快递点(兼具自提功能),在超过90%的覆盖区域实现次日达,在北京、上海、成都、广州等7个城市实现“一日三送”服务。此外,苏宁云商还进一步增加“送装一体”特色服务的覆盖区域,充分发挥苏宁O2O差异化竞争优势。

据了解,目前已经有1000多家企业接入了苏宁的物流云系统,支撑物流社会化收入同比153.98%的增长。

在金融方面,今年4月苏宁云商对旗下第三方支付、供应链金融、理财等金融业务进行整合并搭建了苏宁金服平台,金融综合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上半年苏宁云商的金融业务总体交易规模同比增长130%,规模的快速增长带动了金融资产的货币化能力。

据了解,苏宁金融通过丰富支付场景,探索O2O模式,完善风控,推出足球加息理财、众筹消费宝、苏宁乐业贷、任性学、任性游等创新产品,打造了一站式创新型金融服务平台。截至2016年6月,苏宁金服易付宝注册用户数达1.4亿人,企业客户突破5万户。

篇5

国外。在西方发达国家中,英国是农场平均规模较大的国家之一。主要依靠广泛采用现代科技和现代管理。以畜牧业为主导部门和种植业、畜牧业有机结合。

美国农业就特别重视农业组织管理现代化,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组成为一个统一的农业综合体,实现了产业化经营。

韩国农业大力开发和推广大棚与温室栽培技术、稳定水果生产的新技术、含糖量高的高品质产品、自动识别产品规格的技术、收获后的管理等技术,全力以赴提高产品档次。

日本建有由国立和公立科研机构、大学、民间组织等三大系统组成的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体系。举全国之力,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收入水平。

以色列农业以研发与推广并举,不仅重视农业高新科技的研发,更注重科技的转化,追求高效益。该国高科技含量产品已经销售到全世界。

国内。我国农技推广以政府为主导,科研与生产脱节,重科研、轻推广,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目前我国农业耕种收进入农业机械化中级阶段。而机械种植水平在多数省市中目前还是有很多的空白。根据《2013-2017年农业市场行情监测及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来看,我国在农业劳动生产率还是相对国外较低,开发农产品新产品的竞争力远远不够,利益连接机制不完善,这也是农业产业化面临一大难题。

万屯镇的农业发展概况

万屯镇是农业大镇。国土面积179.19平方公里,海拔1300米,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峦起伏、河流纵横。交通便利,区位、资源优势明显。有国家农业部定点市场——万屯牲畜交易市场,是滇、黔、桂三省(区)结合部牲畜交易聚散地。

同时,依托万屯牛马交易市场和丰富的土地资源、草资源,雪峰1000亩天然草场建设,拉动全镇养殖业发展,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之一;万屯镇万亩杨梅基地的建成,形成了农业产业化、特色化;年产30万吨富猛渣的兴义市鑫扬实业公司投产,为万屯镇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700余人,为农民增加收入500余万元。

虽然万屯镇在全面减免农业税的情况下,农业税每年以45~50%的速度逐年递增,但是万屯发展上,在科技投入和推广、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产品市场建设及农业劳动力素质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加强。

农业产业化发展策略

万屯镇的农业发展,要结合区位优势,夯实农业发展基础,调整产业结构,重视农业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增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活力,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才能达到促进农民增收,缩小城乡的差距。

结合区位优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烟水配套、土地综合治理等项目;发展优质农业和特色项目,增强亮点幅射;对市场需要大、资源条件允许、经济效益明显的项目;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做大做强蔬菜、烤烟、茶叶、畜禽养殖等特色优势产业,提高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万屯镇烤烟种植面积已达到10000余亩,农民增加烤烟收入1000余万元。积极培育和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建立基地+企业+农户的现代化农业产业链,发挥品牌效益,形成规模化效应。

开展农技培训推进产业化经营。根据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优化农业科技资源的配置合理布局,强抓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区和科技示范户,开展技术比赛,对技术状元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开展农业保险,对应用新技术过程中农民无法抵御的社会、自然因素造成的损失给予适当补偿,保护需求积极性;建立农业新技术推广之前的强制实验制度,任何农业新技术在传播之前都必须通过实验示范,减少农民使用新技术时可能带来的损失。

调整国民经济分配格局,让经营农业有利可图,给农民以追求技术的动力;完善农村土地制度;稳定承包地,便于农民长期投资。同时,顺应农村劳动力向外转移的大环境,鼓励土地流转,推进规模经营,为采用技术创造条件。

加大机械投入农业生产。在农业生产中大幅度投入机械,这样可以提高其产出率。让农业生产资料得到节约和充分利用,这样在整个农业生产投入(包括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减少。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目前很多农民大量外出打工,劳动力相对减少,如果不采取先进农业机械投入劳动中,这样很大程度上将增加劳动生产成本。同时也使有效的农机装备无法广泛推广使用。

推动休闲观光农业的健康发展。在资源的综合利用和适应市场需求方面也有其特殊的优势,着力推出休闲度假、民族文化体验、山地运动、地质科普以及自驾观光等旅游产品。

通过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将农业从单纯的生产向附加值较高的二、三产业进行拓展与渗透,使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与自然生态保护、农业景观欣赏和知识普及有机地结合起来,生产、生活和生态等功能在农业中得到同步体现。

这种农业与旅游结合发展模式,是新形势下农业和旅游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发展的需要,是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调整农业结构、提升农业产业层次、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必然选择。

篇6

北京市顺义区高丽营镇后渠河村是京郊的一个普通村落,130多户人家,基本以务农为主业。尽管离顺义城区只有十几公里,但这个村落依旧保持着农村最古朴的样子。在这个小村子里,有一户特殊的人家,2010年,他们从北京二环里的崇文门举家迁到这里,曾经叱咤IT圈的女强人江宇虹开始了归园田居的惬意生活。

江宇虹的家在后渠河村的中间,从外面看来与其他农民的宅院没什么区别,然而走进去却是别有洞天。门口有看家的土狗,还有成群的鸡鸭,通向房子的小道旁种着各种果树。房前是一大片田,“小麦收割之后我们种了一茬黄豆”,在江宇虹身上看不到IT金领的盛气凌人,更多的是农人的热情与真诚。

农业生产订单化

“2010年,我怀孕了,作为一位准妈妈,对食品安全格外重视。于是我和先生开始在顺义的家里种菜、种小麦、栽果树、养鸡、养牛,蔬菜水果肉蛋奶全部自给自足。”江宇虹回忆道。周末,她邀请朋友来家里做客,每个人都格外享受采摘蔬果、收割小麦的快乐,这也让她萌生了新的创业念头。2011年底,她在昌平区百善镇租下了10个大棚,开始有机蔬菜的种植,阿卡农业的起点也从这里开始了。

与传统的农业思维先种植再销售不同,江宇虹将IT定制化的模式应用到的农业生产销售之中,她说 “农场就是一个IDC机房,温室大棚是机柜,农民是IT维护人员,地里的一垅垅菜是服务器上跑着的应用,租户把钱打过来我就给你服务,你就等着收菜就行了”。

先有客户订单再进行生产,通过预付费模式,按需生产,按量定价,保证了良好的现金流,减少了中间环节,也保证了销路,还免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阿卡农庄就是用消费者的钱来为消费者服务,消费者即投资者。这种反向思维,使得阿卡第一年就实现了收支平衡。

通过会员制的形式,阿卡聚集了一批高端客户,这其中既有世界五百强的企业会员,也有月均消费额超过2000元的个人会员,他们愿意为高品质、安全的农产品买单。单纯的有机蔬菜已经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阿卡开始扩大产品范畴,将越来越多高品质农产品引入到阿卡的平台上来:来自草木葱郁的终南山散养草鸡产下的阿卡宝贝蛋,吃着澳洲进口苜蓿草的荷斯坦奶牛产下的阿卡宝宝奶,在山林里随处撒欢没吃过催肥饲料的阿卡散养猪肉,富春江畔自然耕种一年一季的阿卡甜稻米…… 通过阿卡的平台,优质农产品与高端客户之间实现了供需对接,原本冗长的农业产业链条被直销模式所取代。

北京阿卡农业在开业第一年就为100多家CBD和金融街500强跨国公司提供企业会员制服务,目前发展到了300余家,随后又建立了两个众筹农场,吸引了一批家庭会员的加入。在优质农产品和服务之下,阿卡的会员流失率只有5%。阿卡将北京模式复制到了上海、杭州、苏州和济南,五年时间,阿卡利用互联网+模式成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跨品类、跨行业、跨地域和跨产业式发展。

新农人的信仰

在江宇虹一生中有两次“任性”之举,2008年她辞去跨国IT公司高管职位,创办了自己的云服务公司,当时云计算还处于一个概念阶段,2011年云计算概念开始落地的时候,她又将重心转移到了农业上。在她看来,种地是让她真正感觉到快乐的事情。

“有朋友问怎么有勇气去当农民,创业已经是我不入地狱谁不入地狱的决绝了,还要去种地?其实每个人的心里都藏着一个农民的梦,这可能是农耕文明留下的遗传烙印,我只不过想了,就去做了,”江宇虹说,“幸福的滋味就是做自己想做的事,可以自由地支配自己的时间。还有什么比做自己更快乐的呢?”

但是,做农业,特别是有机农业,远比想象中要苦要难。作为一个生长在上海高知家庭的女孩子,阿卡是她与农业的第一次接触。如何做到零化肥、零农药,实现真正的有机,这是江宇虹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通过与农科院等专业机构的合作,阿卡找到了破解办法――采用环保和生态的可持续种植方式――地里剩下的菜叶子经过发酵做堆肥,采取虫吃虫的生物原理来应对虫害,利用中药提取物预防病害。土壤的肥力靠多种微生物参与土壤改良,为作物提供天然更富营养的微量元素和糖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生产成本的居高不下,阿卡的办法就是减少中间环节,将有机蔬菜的价格控制在销售者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相比较这些技术上的困难,更难的是能够不忘初心。江宇虹说,“农业正在成为继房地产、互联网之后的又一投资蓝海。但是做农产品有时候就在一念之差,这一念之差决定了你能不能有好的收益,也决定了你能不能信守对消费者的承诺。”

江宇虹给阿卡设定的企业文化标语是“食物,是一种信仰”,只有坚守这种信仰才能执着地将农业这件事做下去。

互联网+生态农业

阿里研究院2015年的《中国新农人研究报告(2014)》表明,新农人具有四大基因,分别是互联网思维、创新意识、自组织性和文化理念,同时还兼具生态理念。《中国新农人研究报告(2014)》还认为,中国新农人规模已经超过百万,这种庞大的新生群体以及不断增长的趋势或将成为推动农村现代化发展的主流力量。

江宇虹将互联网的技术创新、理念创新、模式创新充分应用到农业产业链的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实现了互联网与农业的跨界与融合。她无疑是中国新农人的典型代表之一,许多像她一样有梦想有信仰的年轻人也开始追逐自己的互联网+农业的梦想。

湖南的80后女孩商辉在“下乡”之前从事的是幼教行业,出于对孩子的关爱和自己的童年梦想,她回到家乡常德市桃源县杨家庄村创办了瑞臻农业,她信奉的理念,是一切尊崇自然,将生产的权利还给土地,将奔跑的权力还给鸡鸭,将健美的权力还给黑猪。借鉴最古老的耕种养殖方法,通过生态有机循环,收货最天然本真的农产品。在山坡上肆意奔跑的散养土鸡,天然的茶树油,不施任何农药、化肥,除草剂、杀虫剂,依天时而耕的有机大米。

在销售模式上,商辉同样选择了O2O会员直销制,让农产品从杨家庄直接到用户餐桌。瑞臻将目标市场锁定在长沙地区,一期生产规模能够满足长沙1000户三口之家每日米、蔬菜、鸡鸭猪肉、茶油等基本需求。

江宇虹、商辉这样的新农人们践行的生态农业,被认为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是对传统规模经营短板的有效补充。生态农业确保“舌尖上的安全”,提供异质化农产品,实现溢价收入,突破双重挤压,需求的针对性更强,供给的有效性更高。适度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农业规模经营通过绿色品质革命,走生态农业之路,提质增效,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篇7

近两年来,我国科技界在研究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中,对国外这一技术体系的发展趋势,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新闻媒体陆续有了一些报导,有的单位已开展了有关研究和试验示范工程准备工作,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联系开始活跃,国外有关产业界开始向我国推荐其技术产品,密切关注中国走向21世纪实现农业现代化、信息化中这一巨大的潜在技术市场。可以预言:“精细农业”技术体系的试验示范及其相关技术产品的开发研究,将在世纪之交成为推进我国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中的重要研究课题。信息技术革命为农业生产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在开拓新的前沿科技应用研究领域中,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起跑线拉近了距离,时间上的差距在缩小。在某些重要领域实现技术发展上的跨越,将是机遇性的挑战。

主席1998.9在安徽考察工作时的讲话中指出:“现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把基因育种工程、电子信息互联网络、卫星地面定位系统等高新技术应用于农业。我们必需有紧迫感,尽快迎头赶上”。“精细农业”技术体系是农学、农业工程、电子与信息科技,管理科学等多种学科知识的组装集成,其应用研究发展必将带动一批直接面向农业生产者服务的电子信息高新技术与工程装备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对推动我国基于知识和信息的传统农业现代化,具有深远的战略性意义。“精细农业”,即国际上已趋于共识的“PrecisionAgriculture”或“PrecisionFarming”学术名词的中译。国内科技界及媒体报导中目前尚有各种不同的译法和对其内涵的理解。如译为“精准农业”、“精确农业”、“精细农业”等。实际上,目前国外关于PrecisionAgriculture的研究,主要是集中于利用3S空间信息技术和作物生产管理决策支持技术(DSS)为基础的面向大田作物生产的精细农作技术,即基于信息和先进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农田“精耕细作”技术。因此,作者认为采用“精细农业”或“精细农作”译名来表达当前实践的这一技术思想的内涵可能更为确切。诚然,当今实践的“精细农作”技术思想,应该扩展到设施园艺、集约养殖、产品加工及农业系统的精细经营管理方面,而形成为完整的“精细农业”技术体系。

“精细农业”技术是直接面向农业生产者服务的技术,这一技术体系的早期研究与实践,在发达国家始于八十年代初期从事作物栽培、土壤肥力、作物病虫草害管理的农学家在进行作物生长模拟模型、栽培管理、测土配方施肥与植保专家系统应用研究与实践中进一步揭示的农田内小区作物产量和生长环境条件的明显时空差异性,从而提出对作物栽培管理实施定位、按需变量投入,或称“处方农作”而发展起来的;在农业工程领域,自七十年代中期微电子技术迅速实用化而推动的农业机械装备的机电一体化、智能化监控技术,农田信息智能化采集与处理技术研究的发展,加上八十年代各发达国家对农业经营中必需兼顾农业生产力、资源、环境问题的广泛关切和有效利用农业投入、节约成本、提高农业利润、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减少环境后果的迫切需求,为“精细农业”技术体系的形成准备了条件。海湾战争后GPS技术的民用化,使得它在许多国民经济领域的应用研究获得迅速发展,也推动了“精细农业”技术体系的广泛实践。使得近20年来,基于信息技术支持的作物科学、农艺学、土壤学、植保科学、资源环境科学和智能化农业装备与田间信息采集技术、系统优化决策支持技术等,在GPS、GIS空间信息科技支持下组装集成起来,形成和完善了一个新的精细农作技术体系和开展了试验实践。迄今支持“精细农业”示范应用的基本技术手段已逐步研究开发出来,在示范应用中预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近五、六年来,已有数千计的研究成果,实验报告见诸于国际学术会议或学术刊物;每年都举办专题“国际精细农业学术研讨会”和有关装备技术产品展示会;在万维网上设置有多个专题网址,可以及时查询到有关研究发展信息;美、英、澳、加等国一些著名大学设立了“精细农业”研究中心,开设了有关博士、硕士研究方向及培训课程;日、韩等国近年来已加快开展研究工作,并得到了政府部门和相关企业的大力支持。国际上对这一技术体系的发展潜力及应用前景有了广泛的共识,将成为世纪之交发展农业高新技术应用研究的重要课题。“精细农作”技术思想的核心,是获取农田小区作物产量和影响作物生长的环境因素(如土壤结构、地形、植物营养、含水量、病虫草害等)实际存在的空间和时间差异性信息,分析影响小区产量差异的原因,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有效的调控措施,区别对待,按需实施定位调控的“处方农作”。正是信息技术革命为这一技术思想的实践,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

千百年来的作物生产,都是以地区或田块为基础,在区域或田块的尺度上,把耕地看作是具有作物均匀生长条件的对象进行管理,如利用统一的耕作、播种、灌溉、施肥、喷药等农艺措施,满足于获得区域、农场或田块的平均产量的认识水平,很少顾及对农田的盲目投入及过量施肥施药造成的生产成本增加和环境污染后果。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也是在区域尺度上进行品种选择、土肥监测,通过地区试验积累的适于当地的栽培管理措施向农户推荐使用。实际上,即使在同一农田内,地表上、下影响作物生长条件和产量的明显时空分布差异性,包括农田内作物病、虫、草害总是先以斑块形式在小区发生,再逐步按时空变化蔓延的特性,早已为人们所认识。几世纪前,农民把土地划分为小田块来耕作经营,正是受到对作物生长环境和产量空间变异的感性知识的影响。我国农民几千年来在小块土地上经过劳动密集的投入和积累的丰富生产管理经验而形成的“传统精耕细作”技术,也可以在小块农田内达到很好的经济产量,只是没有现代科学方法的定量研究和现代工程手段的支持来形成大规模的生产力。本世纪初期,科学家就研究报告过作物产量和田间土壤特性,如N、P、K、pH、SOM含量等在田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差异性。1929年,Illinois大学C.M.Linsley和F.C.Bauer发表文章劝告农户应绘制自己田区内的土壤酸度分布图和按小区需求使用石灰的建议。

之后,一直都有关于农田土壤和收获量空间变异性研究的报导。八十年代以来,关于在农田中实施土壤肥力、植保和作物生产定位管理(SiteSpecificCropManagement)的技术研究受到广泛的重视。世界著名厂商先后向市场提供了装有空间定位和产量传感器的现代谷物联合收获机,已可以在收获过程中自动采集以12-15m2为单元的小区产量与对应地理坐标位置的数据,并进一步通过模糊聚类分析软件自动生成农田内作物产量分布图。多年的试验实践表明,田区内小区平均产量的最大差异可以超过100%。由于作物生产还受到气候变异的影响,经连续多年对同一田区积累的数据表明,同一小区年际间的产量差异性也可能是十分明显的。田区内产量上述明显的时空分布差异性,显示了农田资源利用存在的巨大潜力。现代农学技术与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定量获取这些影响作物生长因素及最终收成的空间差异性信息,实施基于知识和现代科技的分布式调控,达到田区内资源潜力的均衡利用和获取尽可能高的经济产量成为可能。图1是精细农作技术思想的示意图。其实施过程可描述为:带定位系统和产量传感器的联合收获机每秒自动采集田间定位及对应小区平均产量数据通过计算机处理,生成作物产量分布图根据田间地形、地貌、土壤肥力、墒情等参数的空间数据分布图,作物生长发育模拟模型,投入、产出模拟模型,作物管理专家知识库等建立作物管理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并在决策者的参与下生成作物管理处方图根据处方图采用不同方法与手段或相应的处方农业机械按小区实施目标投入和精细农作管理。由图1可以看出,这一技术思想是通过多次循环的实践,来不断改善农田资源环境,积累知识,逐步达到作物生产管理精细化的过程。由于大田作物生产受到众多时空变化因素的影响,利用生产潜力的处方措施,还需要兼顾生产力、经济性、环境后果的优化目标,因此,其技术思想并不是单纯追求技术措施的“准确”。事实上,目前应用于获取小区产量数据的空间尺度为12-15m2,获取农田土壤信息的尺度大多还只可能精细到60m左右。在实际操作上,对获取的空间信息还需要通过模糊聚类处理,生成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处方图来指导处方农作,因而还谈不到“精准”的操作。而且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特别是农田土壤、作物苗情、病虫草害信息实时快速采集技术的突破,农业处方操作也将愈益精细化。上述精细农作技术体系在许多发达国家的试验和应用表明,可以显著提高耕地的生产潜力,节约良种、化肥农药和能源投入,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受到农户的欢迎。

“精细农作”是基于田间小区作物生长条件的空间差异性,为实现优化作物生产系统的目标而提出的。但工程支持技术的开发研究,对实现这一技术思想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农田信息采集与处方农作的空间定位,需依靠全球卫星差分定位系统(DGPS);地理空间信息管理和数据处理,需要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未来大量地理空间数据的更新,需要遥感技术(RS)的支持;作物产量计量与小区产量图的生成需要能按秒记录收获机累计产量和对应地理坐标位置的智能型收获机械,以及计算机数据处理和产量图自动生成软件技术;田区空间变量信息的快速实时采集,需要研究基于新原理的传感技术与信号处理技术;按小区实施自动处方农作、调控目标投入需要变量处方农业机械;制定科学的农作处方需要农学知识和计算机作物管理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的支持;作为一个能协调运作的智能化系统需要有高效的信息集成以及有关信息传输、标准化技术的研究等等。

迄今“精细农业”在发达国家也不过五、六年的应用试验历史,部分支持技术手段还不十分成熟,有待不断研究完善,相关的应用基础研究还比较薄弱。“精细农业”应用实践可根据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围绕提高生产、节本增效、保护环境的目标,采用不同的技术组装方式,逐步提高作物生产管理的科学化与精细化水平。其中,获取农田小区产量空间分布的差异性信息是实践“精细农作”的基础。有了小区产量分布图,农户既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知识,分析小区产量差异的原因,选择经济适用的对策,在现实可行条件下采取适当措施实施调控;也可以根据技术经济发展的条件,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或智能化变量处方农业机械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调控。

“精细农业”研究的革命性的意义是提出了一种经营现代农业的新技术思想并付诸于实践,发展前景已在国际上具有广泛的共识。1998.1美国副总统戈尔第一次提出要建立以1米分辩率的“数字地球”的概念,在地理信息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它为认识世界科技进步对未来人类生存方式的影响提出了全新的观念。“精细农业”的实践将在下一世纪开发“数字地球”的实践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国农业仍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历史过程中,全面实践这一新技术体系的路程还很遥远。但启动这一新技术的示范与实践研究,将有利与推动实现我国农业生产知识化与信息化进程,改变传统技术思想,追踪科技进步,有利于推动基于信息和知识的农用先进支持技术产品制造业、服务业的发展。在“精细农业”技术体系的实践中,也将可开发出一系列适用新技术产品。

篇8

1.1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的供给缺失

从农村金融组织机构来看,机构形式单一,数量不足,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错位。由于国家的金融机构定位安排,使得正规金融形式单一且机构的覆盖率较低,业务服务不到位。农业发展银行业务品种匾乏,主要集中在粮棉油的购销储活动范围,支农力度不足;中国农业银行实行商业化改革,业务定位转向城市及经济发达区域;农村信用社“一枝独秀”,势单力薄,难以支撑整个“三农”的金融需求;邮政储蓄又不断从农村吸储资金但又不能用于农村经济发展。正规金融的缺位,使得内生于农村经济的非正规金融如民间借贷挤入农村金融市场,尽管有其非合法性,但在有的地区成为农村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动力。据国际农业发展基金的研究报告,中国农民来自非正规金融市场的贷款大约是正规信贷机构的四倍。

2.2制度供给缺失以及农村金融机构功能弱化

从金融制度供给角度来看,我国农村金融确实存在金融供给的总量不足、有效需求的地区性差异大等特点,但仍属于制度供给缺失所致。由于农村金融市场发育迟缓,存在着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和爱德华•肖所说的金融抑制,农村金融与经济发展陷入“双抑制”怪圈。中国农村金融体系及体制的变革都是沿袭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的制度变迁的结果,存在严重的制度缺欠和制度供给不足的表现,这与我国“以农养工,以农养城”的整体经济发展战略导向是分不开的。从表象上看,我国农村金融抑制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供给型金融抑制,即农村金融机构少、资金量小,供给总量不足。二是需求型金融抑制,主要是由于商品化、货币化程度低,贷款难以及民间金融“挤出效应”等。三是供需结构型金融抑制,主要表现为农村金融机构以存贷款业务为主,保险、证券、信托、、结算等业务极少。

2金融机构产品与服务创新的功能界定

2.1农户的金融需求

是指以一家一户为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的农民的金融需求。研究发现,中国农户的金融需求现阶段表现为:道义小农和理性小农并存,生产性资金需求与生活性资金需求并存,“舒尔茨一波普金命题”在我国成立。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户倾向于单一型金融需求,低收入水平的农户其贷款用于生活支出的比例较高。由于非生产性支出往往占更大比重,故非农业生产性需求凸显出来,生活性借款比重加大。非农业生产性借贷需求和农业生产性借贷需求结合在一起,中国农村的生产性借贷需求呈上升趋势。而经济发达地区,农户的资金需求是收入等级越高的农户,其远离农业生产的程度越高,经营性资金需求加大,综合的金融需求、与城市趋同化的金融需求凸现。

2.2农业金融需求

农业金融需求,是指现代农业在生产、经营、加工和流通等各环节中,其生产和经营主体(包括农户和各种农业组织)所产生的金融需求。从广义上说,现代农业的价值链不断延长,正逐步呈现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管理、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基本根据。农业产业链向产前、产后和流通领域不断延伸,种养加工一条龙、产供销一体化各环节不断整合,新农业正在衍生出多元化的商业金融关联市场。农业金融需求可以按照农业生产过程划分的生产性农业金融需求和经营性农业需求;按照需求主体划分,分为农户的生产性金融需求和农业组织的生产经营性金融需求;按照农业组织形式的类型,可以划分为农产品初级产品——种植、养殖业的金融需求、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产品流通企业以及多种经济形式联合体的金融需求。3.3农村金融需求

农村金融需求泛指农村地区及县域经济区域性的各种个体和组织的金融需求,他们包括一般农民和种养专业户、乡镇企业务工人员、农村经济组织、乡镇工业及建筑企业、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承担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需求的社会管理机构等。随着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实施,我国农村金融需求呈现这样的特点:县域经济发展使商业金融客户群体不断扩大,金融需求层次不断提高。目前县域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0%以上,县域创造的GDP也占全国的50%。民营经济、特色经济、板块经济、劳务经济等多元化经济发展形式出现,乡镇企业、中小企业出现集群化特点,农业和非农业分离的格局开始打破,城乡交融的格局开始形成,这一过程中的金融需求呈现了多元化、差异化的特点。同时,在相关领域又形成一个与“三农”密切关联又相对独立的庞大产业市场,商业性金融资源潜力非常大,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与产品创新要求也很高。

3以实现金融功能为目标加快金融创新

3.1必须解决创新的动力问题

在现有农村金融的制度框架下,应引入竞争机制,在市场定位中解决好商业化运营的高盈利模式和“支农”的低盈利模式的社会功能矛盾问题。况且孟加拉国的“乡村银行”及在亚洲获得成功的小额信贷的成功经验,证明了农村金融市场不是没有潜在市场前景。同时,要完善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以及中外农村新型村镇银行、贷款机构及社区银行的经营管理机制,完善法人治理机构,为金融创新提供保证。

3.2构建多层次的农村投融资体制

农村金融需求主体对投融资商品的需求表现出较强的地域性和层次性特征,不同阶段、不同人口群体、不同产业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较大差异,由此导致的金融需求也不一致。所以应该建立起“政策性—合作性—商业性”农村金融体系,农户就可以通过政策扶植维持简单再生产,在合作金融支持下实现初级层次的扩大再生产,在商业性金融的竞争条件下,真正具备经营能力的农户可以实现高级层次的扩大再生产。

3.3解决好农户信货抵押的问题

可以在土地金融、保险、衍生金融产品等方面探索创新,如农业保险、租赁、期货、银行卡、理财以及代收代付等业务,满足农村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在新一轮的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中,要完善金融政策、法律、法规的规范与指引,完善金融监管职能,保持农村金融体系的平稳运行。

参考文献

[1]张丽.完善三农金融服务体系的政策建议[J].济南金融,2005,(9).

[2]黄坤.农村金融体系改革:金融功能观视角下的反思[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3).

[3]董玉华.“三农金融”:组织异质化农村金融研究,2007,(10).

[4]王赟.优化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探析[J].经济问题,2007,(2).

篇9

生态区域建设规划的实践分析

规划是生态区域建设的指南,规划内容既不能是研究报告,也不能过于原则。结合编制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生态经济区建设总体的实践,提出思考和分析。(1)建设内容的确定。生态经济与生态产业体系建设、可持续利用的自然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生态环境体系建设、生态人居体系建设、能力保障体系建设和生态文化体系构建,生态区域建设规划应当以此为主线,确定不同领域的建设重点。参照《省级生态县建设指标》和《全国生态县建设考核验收指标》的要求。(2)措施、重点项目与工程支撑。若生态经济区评价指标并未达到《省级生态县建设指标》和《全国生态县建设考核验收指标》的要求,则需要重点项目和工程是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支撑。针对宝鸡市金台生态经济区规划的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和单位GDP能耗进行分析。(1)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生态经济区规划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省级标准为≥5500元,国家级标准为≥6000元。而金台区2011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为6079元,已达创建生态经济区规划省级及国家级要求。但为继续提高此指标对生态经济区规划建设的影响,工程措施应继续支撑。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大“三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巩固农民人均纯收入,加大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力度。(2)单位GDP能耗生态经济区规划单位GDP能耗省级标准为≤1.1吨/万元,国家级标准为≤0.9吨/万元。而金台区2011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为2.61吨/万元,未达创建生态经济区规划省级及国家级要求。因此必须通过重点项目和工程的支撑,使此指标达到创建生态经济区规划省级及国家级要求。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将生态经济区的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实现“资源消耗减量化、产品利用循环化、生产建设清洁化”,构建法律规范、政策激励、技术创新、体制机构四大支撑体系。使此指标达到创建生态经济区规划省级及国家级要求。

编制生态经济区建设规划重点问题

篇10

关键词:气象;为农服务;研究

中图分类号:S16 文献标识码:A

基层气象部门要做好气象为农服务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要充分发挥气象部门科技及现代监测设备的优势,争取政府来主导,抓住需求与防灾减灾(公共安全)的结合点,创新理念及方式,结合地方及部门需求及特色,也能做好为农气象服务,为地方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1 农业气象服务的内容

1.1 提供天气预报以及预防灾害性天气的措施

为农业部门以及农民提供每天的天气状况,并对旱、涝、低温、霜冻等灾害性天气进行短、中、长期的报道,从而使农民做好提前的防范。同时,根据所研究的成果,给农民提供一些预防灾害性天气的措施和技术,帮助农民度过灾害。

1.2 对农业进行气象监测,提供农业生产管理意见

农业气象监测主要是通过使用卫星遥感,依据地面农业气象网数据,从而对农作物、灾情、土壤水分、气候条件等进行检测,总结预测信息并对气象条件的利弊进行分析,从而为农民提出农业生产管理意见。

1.3 实行人工降雨及防雹措施

农业生产中,会时常遇见干旱或降雹天气,为了减少干旱和雹子等灾害性天气对农业造成的影响,农业气象部门会进行人工增雨飞行作业以及人工防雹作业,从而将灾害降低。

1.4 开展森林火险检测

通过利用气象卫星对森林、草原火情进行检测,从而提前制定防范措施,对森林、草原等火灾进行预防。

1.5 改善生态环境

天气气候条件对生态环境有着直接的影响,农业气象部门一边提供气候环境变化资料,一边对生态环境进行检测,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前提,从而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

2 农业气象服务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1 现有的服务已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更高质量、更便捷的农业气象服务来满足它们发展的需要。但是目前我国的农业气象部门所提供的还是常规的农业气象服务,而且农业气象情报服务的形式是单一的。这不但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而且对农业生产的多样化起到了阻碍的作用。因此,要对农业气象服务部门的观测内容进行及时的调整,并根据当地种植的特色和需要,开展气象服务内容,扩大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时效。

2.2 基础设施差,专业技术人员短缺

农业气象服务部门之所以不能满足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基础设施差、专业技术人员短缺。基础设施差主要表现在检测仪器陈旧,现代化程度低,而且观测手段和方法有待提高,在资料处理上效率低,还主要靠手工操作,技术更新慢。对于气象服务部门的工作人员却呈现出专业技术人员短缺的现象,且人员知识老化。由此可见,气象服务部门的基础设施以及工作人员方面急需调整。

2.3 拓展服务领域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就现阶段看,我国农业气象服务部门中的农业气象和遥感业务服务领域扩展的空间较广阔,但是在扩展服务领域时却遇到了很多问题:设计的总体方案与将要实施的方案出现差异,低水平重复较多;综合性项目没有得到统一的部署和安排;气象服务信息化工作滞后。

3 促进农业气象服务发展的措施与趋势

3.1 扩宽农业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

为了加强农业气象服务,提高服务质量,保证服务的时效性、准确性和覆盖面,并充分发挥气象服务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就要加强特色农业、设施农业和高附加值的“名、优、特、新”农产品的服务措施。而且还要加大对县、乡、镇等基层对象的服务,为其提供精细的气象信息产品。同时,利用现代通信技术,充分发挥通信技术的快速便捷的特点,提高气象服务的质量。

3.2 开发应用“3S”技术

所谓的“3S”技术系统主要由地理信息系统软件(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EOS/M0DDIS 资料处理系统(RS)3种技术系统组成。逐渐开发应用此项技术,将会使我国农业气象部门获得更好地服务效益。

3.3 建立农业气候资源示范基地,提高气象服务能力

逐渐建立农业气候资源示范基地,并对特色农业、设施农业、精准农业等农业的气象进行科学研究,为农业的发展提供及时的、可靠的决策依据,从而提高气象服务的能力。

4 结语

农业气象部门是一个面向社会和公众的服务部门,气象服务的首要任务就是为农业服务。目前,我国的现代农业气象部门服务体系已经形成并逐渐得到发展。农业气象部门服务的机构分为国家、省、地、县四级;服务对象以农业为主,但也为各级党政领导机关服务;服务的目的是预防灾害、农业稳产增收、改善生态环境,因此加强农业气象服务,提高农业气象服务质量,不但可以增强农业防灾抗灾的能力,促进农业结构调整,还可以为发展生态农业以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前提条件。

参考文献

[1]《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研究组.科技全球化及中国面临的挑战[Z].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