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的艺术特点范文
时间:2023-07-07 17:33: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皮影的艺术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J52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6-0145-02
皮影俗称“灯影”,它以兽皮雕刻人物和其他什物并借助灯光在亮上得影,是我国民间流传较广的傀儡戏之一。皮影艺术是将戏曲艺术之美与工艺制作之妙巧妙结合的艺术种类。中国皮影艺术具有历史悠久、演技奇妙、唱腔悠扬的独特魅力。数千年来,这枝民间戏曲艺术奇葩,经过漫长的历史雕琢和众多皮影艺术家的提炼,已经发展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一、皮影戏的发展渊源
皮影是一门结合了戏剧、音乐、美术、绘画、雕刻等多种艺术手段的表演艺术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考证,皮影戏起源于宋代,并受到古代弄影幻术、影子游戏、民间剪纸、宋代说话词本等多方面的影响。皮影戏形成于古代中原地区,北宋都城是其最早的繁盛地。据史料记载,皮影戏最早是面向宫廷贵族表演的艺术形式,然后才慢慢流传到民间,融入乡土气息,成为广大群众非常喜欢的艺术形式之一。北宋末年,金兵攻陷汴京之后,一部分影戏艺人迁移到北方,一部分影戏艺人避靖康之乱西出潼关,大部分影戏艺人则随宋都南迁而至南方各省。这些影戏艺人在各地扎根并继续发扬皮影艺术,逐渐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三大区域流派,即中南部皮影、北方皮影、西部皮影。
二、皮影戏的风格特点
皮影戏,别称灯影戏,是借助灯光透过镂刻的影人和道具在影布上的景象来完成表演的。影人的造型在皮影艺术表演中显得尤为重要。影人制作的传统技法是镂空,以渭南影人刻制为例,其制作包括以下四种艺术风格: 其一,人物造型符合整体美法则。每个人物的头身手臂和总身高均有特定的比例,其外形轮廓的整体美中包涵了内部装饰的古典美,在设计刻制时由创作人在夸张中赋予艺术变型。其二,人物造型艺术化。设计的人物采取抽象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影人的装束与面容神韵生动形象、夸张幽默。生、旦人物,鼻尖口小、朱红点唇、秀婉妩媚,讲究图案纹花、用色简练、平涂着色;武生以立突的眉毛体现出英姿挺拔;文生则用平眉展示文人的清秀文静。皮影戏的影人造型融有古代壁画和佛像、戏曲脸谱和服装、民俗装束与剪纸等民间艺术精髓,在背影光照下,视觉效果艳丽剔透。其三,人物造型卡通化。皮影人物一般由头、上身、下身、两腿、两上臂、两下臂和两手十一件连缀组成,人体比例通常是上身与双臂偏长,以利表演效果。影人涂有各种颜色,表达人物的善恶美丑,而染色也有一定的讲究,女性发饰及衣饰多以花、草、云、凤等纹样为图案;男性则多用龙、虎、水、云等纹样为图案。其四,人物造型戏曲化。皮影人物造型是按戏曲生、旦、净、丑的模式进行设计的。各行当脸谱和行头的程式化造型,源于舞台戏剧而又超越于舞台戏剧。皮影人物的造型都体现了头大身小、身段上窄下宽、手臂过膝的特点。在造型设计时,不仅男女有别,而且人物身份性格不同,相貌则各异。其中的女性形象,极尽委婉妩媚之态。如辽宁陵园皮影戏,它是中国北方皮影戏的重要支脉,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凌源皮影戏的影人经由选皮、泡皮、晾皮、择皮、勾图、雕镂、浆洗、晾晒、平压、染色、上亮油和组装等十几道工序组成,具有造型古朴、色彩艳丽、线条流畅、雕刻精美、玲珑剔透的特点,堪称中国民间艺术的珍品。
三、皮影戏的表演艺术特色
“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皮影戏是靠灯光透过镂空的影人和道具在亮子(影布)上的活动来展示人物的运动、情态以及各种自然现象的变化的,在表演上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皮影艺人却在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中积累了丰富的表演技巧,创造了独特的艺术语言,为皮影艺术增加了无穷的魅力。皮影戏经过漫长的发展和不断的融合,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因此皮影戏的流派和唱腔有数十种。皮影戏演出不同于现实剧场分幕分场形式,由于影人出入场自如方便,场景变换非常容易,其特点就是故事性强,因果关系明确。如辽宁鞍山皮影戏,人物行当齐全,分为生、旦、净、髯、丑五种。五种行当形态各异,唱腔上也有不同要求,比如髯和净要求用大嗓演唱,声音洪亮,粗狂豪放;而生和旦要求用小嗓唱,声音纤细绵柔;丑则要求用阴阳嗓唱,真假嗓相互串用,油腔滑调,幽默诙谐。在唱腔的创作上,鞍山皮影戏广泛吸收了民间音乐、民间小调、叫卖调、哭丧调、民歌的旋律,形成了乡土气息浓郁的板腔体音乐,能完美地表达人物的喜、怒、哀、乐、忧等多种感情。在皮影表演中,亮子在深度空间的表现上具有一定的缺陷,但艺人却巧妙地将这种不利因素减至最小,他们在影人的上下场表演中,巧妙地运用距离亮子的远近,形成上场由大变小、由虚到实的艺术效果,给观众以姗姗来迟的视觉感受;下场则由小变大,由实到虚,给观众渐渐远去的视觉感受,这就有效加深了皮影场景的深度空间。
四、皮影戏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传承发展
皮影艺术是世代民间艺人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珍贵的艺术瑰宝,同其他传统民间艺术一样,皮影也经历了由胜到衰的过程,许多技艺高超的皮影艺人相继去世,皮影艺人逐渐减少,大量皮影戏道具残损失落,国内的专业剧团寥寥无几,这些导致了我国传统的皮影艺术逐渐走向衰落,尤其是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演出市场的萎缩直接威胁到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生存。虽然国家和博物馆、民间仍然收藏有一些皮影艺术品,但总的看来皮影艺术已处于逐渐失传的境地。如何来传承和发展这一民间艺术则对我们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与传统皮影戏相比,数字化的皮影动画能克服上述种种的局限性。由于皮影戏是一门集雕刻与绘画为一体的造型艺术,近年来许多动画制作公司使用贝齐尔样条曲线分段逼近等三维制作方法来构造皮影人的外形,这样做不仅可以真实再现其复杂的轮廓,通过反复调整控制点位置和曲率,使曲线尽可能光滑,也可以根据个人喜好或审美观念的不同,用曲线拼接出新颖别致的图案。绘制好的曲线被剖分为大量的三维多面体,虽然厚度设置很小,但在光照下对散射效果的影响却不容忽视。在皮影戏中,最具特色的莫过于它的光照方式了。从光源出发,追踪从聚光灯中射出的各个方向的光线,并把其中与物体或投影面相交的光线信息存入缓存区。建立二维的贴图,以求能将瑰丽古朴的色彩、光洁透明的皮影质感和戏台上光影的空间感在阴影中表现出来。当然,作为一门表演艺术,如何用计算机传递皮影戏中的动感也是很重要的。为了表现皮影运动的特点,将整个影人分成十一个部分来构建,通过在关节处设置隐藏点来对齐整个模型。通过对每一个部分进行平移、旋转、切变等矩阵变换,皮影人物就可以依照我们的要求,做出转身、行走及其他各种平面动作。
数字化的皮影动画不仅真实地再现了皮影戏的原理,并且可以方便地依据受众的需求做出修改和创新。我们可以打破皮影戏传统艺术的沉重,赋予它大量现代的流行元素。
五、结语
千余年来,皮影艺术为中华儿女增添了无数年节与丰收的喜悦,寄托了对平安福祉的祈盼和对未来无穷的向往。作为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皮影是历代民众的精神食粮。如今,虽然人们正在逐渐远离皮影艺术,但是只要我们找到皮影艺术的精髓,寻求到一条适合皮影艺术的生存之道,它仍然会回到我们的身边。
参考文献:
[1]魏力群.民间皮影.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2]秦振安,洪传田.皮影戏珍藏图典.书泉出版社,2004.
[3]陈义敏等.中国曲艺、杂技、木偶戏、皮影戏.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
[4]孙建军.中国民间皮影.湖南美术出版社,2013.
[5]魏立群.皮影之旅.中国旅游出版社,2010.
篇2
华县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东部,西周时在此建郑国,秦朝统一中国后改设郑县,西魏时改为华州,1912年改为今名。华县皮影是绽放在这片土地上的一朵瑰丽的民间艺术之花。
皮影艺术在我国分布较广,有东北、湖北、山东、唐山的大皮影,也有甘肃环县和四川的中等皮影。华县皮影—般通高33厘米,被称为华州小皮影,主要分布于陕西、山西—带。华县皮影以其形态婉约清朗可人、雕刻方法繁复规范、工艺细致精妙、用色通透明丽的特点而享誉海内外。
皮影戏,旧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做成的人物剪影来传情达意的戏剧。关于皮影戏的起源,宋代学者高承根据《汉书·外戚传》讲述的汉武帝思念死去的李夫人的故事,认为皮影戏起源于汉代,故事是这样的:“李夫人少而早卒……上(武帝)思念李夫人不已,方士齐人少翁言能致其神。张灯烛,设帷帐,陈酒肉,而令上居他帐,遥望见好女如李夫人之貌,还帷坐而步。又不得就视,上愈益相思悲感,为作诗曰:‘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令乐府诸音家弦歌之。”这一说法是否准确,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但根据文献资料,宋代的皮影戏已经相当兴盛,流传的范围也十分广泛,明清时期达到鼎盛。
华县皮影戏是皮影戏中十分重要的一支,其至今仍保留着其原始风貌,表演时,五位艺人在白色幕布后面,—边操纵皮影人物,—边用当地的“碗碗腔”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隔帐陈述千古事,灯下挥舞鼓乐声。奏的悲欢离合调,演的历代奸与恶。三尺生绢作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一张牛皮居然喜怒哀乐,半边人脸收尽忠奸贤恶。”这正是华县皮影戏艺术的真实写照。“四喜(魏振业)的花脸,秃子娃(潘京乐)的旦,听得叫人忘了吃饭,外乡人到这里把戏看,都想把家搬华县。”这是20世纪在陕西流传很广的民谚,笔者就是在魏四喜花脸吼腔的绕梁之音中长大的。
今天,华县皮影艺术的性质悄然发生了改变,由以前专供戏班演出的单一功能转化成为民间美术收藏品。华县柳枝镇梁堡村的皮影雕刻大师汪天喜回忆说,自己从小接触皮影,后来师从皮影大师李战文,从业后一直都是为华县、华阴、大荔等周边区域的皮影戏班社刻制演出用的皮影。到了1981年,由于皮影独有的艺术魅力,很多到西安的外宾都寻找收藏皮影,他就是从那时开始从事收藏品皮影的刻制的。据他回忆,皮影以艺术收藏品的形式存在,是从1980年开始的。1990年前后,皮影雕刻业内部就已经发生了转型,从以供应皮影戏表演转变成艺术收藏品创作的存在形态。正是皮影收藏市场的巨大潜力,带动了皮影雕刻艺术的复兴和发展。
一、华县皮影的基本特点
陕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根植于这片人文沃土上的华县皮影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华县皮影形象设计思想传承民族文化理念,主题反映民族、民间题材,人物形象设计符合汉民族传统审美观念,体现民俗民情,承载民间审美需求和人文情怀。人物形象设计应用“拟物、表情、夸张和体现民间喜好”的理念,皮影用色明快艳丽,具有鲜明的民间美术用色特点。华县皮影刻制技法自汉代以来一脉相承,技艺传承正统,制作方法规范,制作流程明晰;刀工刻制语言娴熟,细致精美,风格明快率真,具有纯净个性的雕刻语言风格,是古老雕刻艺术的“活化石”。另一方面,从华县皮影呈现的繁复精美的艺术效果来看,也明显具有官办宫造工艺作品的特征。
华县皮影形态小巧,形制通高一尺盈余(32-33厘米),外形简练概括,形态清朗秀润,视觉效果绝佳;影人头部五官形态为正侧面单目,多为圆额头、尖鼻、尖下颌、抿嘴状;影人头部冠饰多样,图案纹样繁密精细,设色明丽;影人整体设色通透,色彩职度高,色相以黄、红、蓝、绿、黑等色为主,配色协调统一,整体色彩效果醒目明快;影人衣服内饰纹样及图案样式规范明晰、形态繁复精美;皮影的封钉设计合理,藏动于静,在静态人物中蕴含动画功能等特点,因而深受大众喜爱。
二、华县皮影的制作工艺
华县皮影的产生要经过形象设计、基材处理、刻制上色、调整完成等4个阶段,通过设计、选皮、刮皮、磨皮(图1)、洗皮(图2)、推透(图3)、过稿(图4)、刻制(图5)、上色(图6)、熨平(图7)、封钉、上签(图8)等十几道大的工序完成。
华县皮影的形象设计切合民族、民间、民俗生活等传统审美理念,英雄、忠臣等正面类型人物形象设计高大,有“纪念碑”式特色;反面人物设计形小怪异,具有意象化“丑美”特征;神怪形象主要采用拟物、夸张、变异、添加、联通等美术变形方法创造而来,有人蛇共体、牛人同面等怪诞的形象。
皮影的基材处理,要经过选皮、刮皮、绷展、磨皮、洗皮、推透等工序完成。皮影制作以黄牛皮为上品。刮皮就是刮去皮上的毛和其他杂质;绷展就是将刮好的牛皮通过绷钉将皮子绷开,让牛皮在阴干状态下逐步绷平;磨皮是经过反复打磨,让牛皮逐步呈现透明状态;洗皮过程是用清水反复冲洗,去掉牛皮上的杂质;推透是用少许菜油擦抹牛皮,再用较硬的小木杖推磨牛皮,使之更加透明平整。牛皮经过这一系列工序的处理,就成为了制作皮影良好的基材。
刻制上色是皮影制作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主要有过稿、刻制、上色等几道工序。每位雕刻艺人都拥有—部历经几代艺人传承的皮影形象拓印本。例如,汪天喜的《皮影头谱》(图9),印本上的形象有历史传承的艺术韵味,有很高的历史、艺术价值。艺人依据拓印本上的人物形象,把要制作的影人过稿到牛皮上。过稿,类似于中国画创作中的白描过稿,就是把拓印模版上的稿子描画在牛皮上。接下来就可以进行皮影刻制了。皮影刻制工具分为刻刀、铳錾刀等,各种刀具有四、五十种之多。(图10)刻制过程中,用皮影雕刻的专用刻口、錾子将描好的形象运用“推皮走刀、透凿、刻线”等方法雕刻出来。华县皮影上色用的颜料是提取植物、矿物的颜色,再结合自己熬制的牛皮胶制成的独有颜料(图11)。上色过程是依据设色传统,对刻好的皮影进行双面着色的过程,上色完成后,—件精美的皮影就基本诞生了。
调整完成阶段主要有熨平、封钉和上签等几个步骤。熨平是对已完成的皮影进行熨平处理;封钉是把刻好的影人部件封钉到—起形成完整的皮影;上签是为皮影四肢上装上可以挑动的竹签,便于在演出中表演各种动作。
三、华县皮影艺术特征分析
(一)体态纤巧,内饰精美(以“皇妃”皮影为例)
华县皮影的造形设计思想基于汉民族传统文化、生活认识和审美观念,自汉代以来很少受到西方平面艺术理论的影响,艺术血统比较纯净,是基于民族审美观创作的植根于关中民间生活之中的原生态艺术表现形式。
“皇妃”皮影(图12)人物形象设计外形干净简练,表情肃穆端庄,有魏晋南北朝造像风格;五官表现线性语言生动,在庄重中有白描绘画之感;体态纤巧,颇有明“瘦骨清像”的艺术表现风格。“皇妃”皮影形制设计采用平面剪影化正侧面单目表现的艺术表现样式,单体形象平面构成有外形构成(外轮廓)、内形构成(内轮廓)和装饰形构成三种构成形式。平面正形构成元素设计思路清晰。影人呈正侧面形态,外、内形收紧简练概括,形态优美,装饰形有民族、民间装饰风格,图案纹样元素丰富。从平面构成角度来分析,华县皮影具有强烈的个性化平面艺术表现特征。“皇妃”皮影刻制时,线性语言多呈直线抽象形态表现,线性语言采用刀刻,颇有刀味,细究有金文、石鼓文朴拙有力的特征。皇妃手足纤巧细致,头饰及服饰纹样形象设计繁复精美,有“冠高装饰繁多,服装雍容华贵”的特色。
同时,华县皮影在树木等自然景致的描绘上与汉代画像石一脉相承,其树木形象与现藏于南京博物院的《七贤荣启期图》砖画上的树木形象相似。角色形象设计处理符合“主大奴小,忠高奸低,将壮生弱,生俊旦俏,神逸怪厉,拟物象形,物尽华美”等视觉审美特征。这样的艺术风格明显是根植于民族民间的艺术形式,体现了民间、民俗审美理想。天宫、龙宫、地狱等场景的形象设计,成平面化直观正面表现形式构成,形制饱满奢华;家具、道具形象设计采取平面俯视三面表现形式构成。
华县皮影形象的设计理念秉承民族、民间艺术传统观念与民间民俗生活一脉相承,设计思想继承中国美术传统设计理念,呈现民间审美特点,契合平面构成要素,因而具有其独特的个性形象风格特征。
(二)线条飘逸,刀味纯正(以“藩王”皮影为例)
华县皮影属于美术表现范畴的平面剪影表现形式,在表现中先将自然立体人物形象转化为正侧面人物表现形式,这是华县皮影的一种形制范式,与古希腊瓶画上的人物侧画范式及古埃及的侧头正身雕像在表现样式上有相似之处。这样的转化使人物形象更加直观,可视距更远,也易于刻制表现。
藩王(图13、图14)是我国古代拥有兵权,镇守一方的威武郡王形象。刻制表现运用了“点、线、面、光、色等美术语言元素。“点”状装饰纹样,“线”性内外结构轮廓造形,“面”状正形形象呈现。美术造型元素的多元化运用,给了皮影表现语言极大的自由度。
“藩王“皮影表现过程中涉及到平面外形结构、内形结构及装饰形结构三个大的表现性结构。因结构形制、方式、位置、功能等因素不同,造型表现像中国画白描一样转化成为不同的线性表现语言,线条的长短、粗细等形态不同,导致皮影在刻制过程中采用的表现手段、刻法、凿法、冲透等刻制语言方法也不同。刻制的复杂性使表现方法呈现出多样化,有推皮转刀、直刀刻、精细刻、铳錾冲透、凿刻、线刻等方法。“藩王”皮影在刻制时先开出外形,再镂刻内形、冲凿内饰纹样,使皮影雕亥惧有了个性刻制语言。刻制中长线直刀刻法率真流畅,刀味干净纯正;短刀直线刻法和凿刻法朴拙有力,刀味凌厉明快;圆转长刀刻法飘逸顺滑,刀味喻悦逸性;圆转短刀刻法形变较多,刀味柔和自然。另一方面,由于设计理念和刻制表现方法的原因,华县皮影刻制线条语言具象,表现力略显不足,形象写实性表现不够,具有意象化表现语言特点。因而,华县皮影刻制就具有了形似、概括、装饰、夸张等艺术风格。
(三)分色渲染,异彩纷呈(以“太岁”皮影为例)
太岁(图15)是我国神话传说中不可冒犯的众神之首,众煞之王。其设色符合“随类赋彩”的中国传统设色要求,用色以植物色、矿物色结合自制牛皮胶而成,主要颜色有深红、大红、桔黄、天蓝、普蓝、中绿、墨黑以及皮质本身的透白等。其色彩明度、纯度较高,融合自制牛皮胶后有通透靓丽的特点。“太岁”皮影整体色彩艳丽醒目,有中国民间装饰色彩的大红、大绿特征;由于皮影介质色和点染色运用合理,视觉效果异彩纷呈,但没有大俗的感觉。因此,用色有个性化、意象性的色彩语言特色。“太岁”皮影要经过正反两面上色,这样,色彩就具有透明感强而又稳重的特点。
同时,华县皮影上色时注重分色渲染,不同的颜色结合不同纹样构成不同的皮影使用样式。传统华县皮影上色分为“上五色”和“下五色”两种。上五色皮影是供给达官显贵欣赏者观赏演出时使用的皮影,下五色皮影是供给走乡串户的民间皮影艺人演出时使用的皮影。上五色,是指上色与纹样相结合以呈现贵气的用色塑形方式。存卜再色表现里面,黄色对应“人字”纹样,红色、绿色对应晕染“万字”纹样,黑色对应晕染“鱼鳞”纹样,白色主要对应“雪花”纹样,这样的皮影整体呈现用色贵气的特点。下五色,是指红色对应“鱼鳞”纹样,黑色对应“十字”纹样,白色对应“梅花”纹样(星星点眼),绿色对应“空心十字”纹样,黄色对应“人字”纹样,符合民间衣着特征和大众审美情趣。
华县皮影单个影人整体色彩协调,以“冷、暖、中性”三种整体色调为主。暖色皮影主色调为红、黄色,介质色为皮白和黑色,点染绿色、蓝色;冷色皮影主色调为绿、蓝色,介质色为黄、黑、皮白色,点染桔黄、瑰红等色;中性色皮影多以皮白为底色调,点染红、黄、绿、蓝、黑各种颜色。华县皮影也用色彩来表现不同的人物性格,根据影人性格不同,分别设计不同的脸面颜色构成,如传统戏剧一样白脸、红脸、黄脸颜色的设计,表现不同的人物形象。从这一点来看,华县皮影色彩语言又有一定的社会性、人文性和地域性色彩语言特点。
(四)纹样精细,绘制精美(以“红楼梦”人物皮影为例)
华县皮影身上的图案设计分为添加图案、镂刻、绘制纹样三部分。添加图案遵循传统国画“应物象形”的基本原则和“迁移嫁接”的民间造形理念。较多皮影根据影人的角色、性格和观赏者的喜好添加图案,添加的图案以有吉祥寓意的牡丹、荷花、、梅花、兰花、绒球等为主,添加位置丰要在面部和头饰上。在特殊角色处理中,会运用“迁移嫁接”示意性造形手段,如白蛇精形象是在女旦头饰上加蛇头(图17),火神(图18)是在丑角口外加上喷射的火焰图案,还有如牛魔王、龙王(图19)、龙太子、鹿精等形象干脆直接在人身上加上牛头、龙头、鹿头等拟物象形图案。
红楼梦人物(收藏皮影,如图20)皮影的装饰纹样丰富典型,分为镂刻和绘制纹样等类型,纹样繁复精致,是皮影造形语言的又—特色。影人纹样主要用于服饰内部的装饰.镂刻的纹样主要有雪花连续纹样、梅花连续纹样、人字连续纹样、万字连续纹样、鱼鳞连续纹样、圆点纹样、十字纹样等。镂刻纹样应用既有传统规制又灵活多变,工艺精巧,用刀数量繁多,表现出的皮影装饰语言朴拙明快、虚实相生,视觉效果丰富,呈现出较高的纹样设计和应用水平。艺人还会在红楼梦影人身上面积较大的地方绘制上有吉祥寓意的牡丹、荷花、兰花、梅花、游鱼、仙鹤等图案。同时,其他皮影在绘制时还会添加一些以戏剧人物服饰上的海水、断崖、松针、祥云、团花等纹样为主的绘制图案。
(五)选材考究,质感硬朗
华县皮影雕刻选择黄牛皮为基材,通过刮、推等手段使皮质具有硬朗而有韧性、通透略显白色、质性稳定保质期长的特质。牛皮呈暖白色,质感厚重、韧性强、透明,这些特点是其他纸质、羊皮皮影所不具备的。牛皮的部位不同皮质的厚度也不同,影人在雕刻时对皮质的选择要求严格。—般文官、小生、女旦用皮较薄,选用牛身侧皮子;武将因表演动作复杂用皮要厚,一般选用牛臀部皮子。在同一影人中,因考虑皮子的重量和下垂感等因素,一般上半身选择较薄轻盈的皮子,下半身选择较厚重有下垂感的皮子。
(六)光影交织,神秘奇幻
华县皮影戏,由光源、实景影人、虚景幕屏及幕后拉伸空间来构成的视觉表现语言形式。(图16)皮影戏幕布后灯光的明暗强弱虽然没有人为刻意经营,但在演出时会有虚幻动感。影人贴在灯光照亮的幕布上表演,镂空部分透光,空灵明快,上色部分色彩受光照射更加艳丽醒目。间或操作影人的签手将影人在幕布后面的空间里面辗转推移,一时间布屏上实影、虚影转换,色彩纷呈,给观赏者一种神秘莫测的迷幻感觉。皮影戏虚实相生的光影意象化视觉表演语言,让观赏者在悦耳的乡音唱腔和脍炙人口的传统故事演绎里面沉迷陶醉。在过去,这种光与影交织的视觉语言无疑是对人们现实生活的一种理想化联想延展,也是对劳苦大众的生命经历的一种人文关怀和心理抚慰。
华县皮影形象设计独具匠心,刻制技艺语言精湛,用色丰富绚丽;形象构成外轮廓简练概括、头部五官精炼,头饰和衣服装饰图案、纹样繁复精美,具有简繁对比鲜明、外形清朗、内装雍容华贵、色彩丰富的独有工艺装饰表现语言魅力。
四、华县皮影作品赏析
(一)武将
华县皮影戏武戏较多,武将形象精彩纷呈,代表性的如《三英战吕布》里的吕布(图21)。武戏中武将体型较大,壮实厚重,形态矫健;头饰细密精致,背靠五色战旗,五官多为圆额头、环状豹眼、圆鼻、尖下颌,嘴部为开口形式,影人似在战场上开口呐喊,脸内留白处多装饰火纹以衬托人物暴烈性格;身着铠甲结实厚重,纹样多为“鱼鳞套、人字套和星眼套”等纹样形式;用色多施红色、绿色,色彩鲜艳醒目。—般出战武将的下半身都接连着战马,人与战马合为—体,战马形姿健硕,使武将影人显得更加威仪。
(二)小生
华县皮影生角形态秀润挺拔,身高多为五头高比例,头大更显身材瘦长,头饰多为纶巾或双层绣花帽,帽子装饰花样繁多,人物脸部简洁明快,多用圆额头、尖鼻、抿口、尖下颌形式塑造,五官清秀,眉线、眼线较长,脸面部多为留白,表现出清朗俊秀的生角人物形象(图22)。用色多以蓝、绿、白色为主色调,整体颜色轻盈明快。生角皮影衣饰纹样刻制以雪花套、万字套和梅花套等纹样为主,绘制纹样以牡丹纹、梅花纹、莲花纹样为主。淡雅的着色、修长的身形、清秀的五官、繁复细致的纹样装饰,呈现出生角清朗俊逸的人物形象。
(三)旦角
华县皮影旦角体态秀丽婉约,有魏晋时期“瘦骨清像”的人物风格,很明显没有唐代女性丰腴世俗的美人之态。旦角身高也多为五头高比例,因上身和裙子部分形态划分明确,更显体态灵动秀润(图23)。旦角设色丰富多样,用色明快艳丽,给人润泽养眼的感觉;头饰繁密,衣饰纹样丰富多样,主要有雪花套、万字套、空心十字套等纹样;身上绘制纹样整体装饰花团锦簇,形制精美,形式丰富多样,主要以缠枝牡丹纹、团花纹、祥云纹、莲花纹等图案为主。俏丽的女旦从幕布上移步走来,颇有步步生莲之感。
(四)神怪
华县皮影中神怪形象很多,尤其以《西游记》剧目里面的神怪为最。神怪形象多以兽怪之首结合人身表现。神怪身高形制较为灵活,其头部形象丰富,其中龙王的头部就是中国传统的蛟龙造形,白蛇、鹿精都以动物头部形态出现;阎王、仙官等形象多是发挥雕刻艺人想象力创新设计而成。神怪影人态怪神异,新奇多样,用色鲜艳醒目,多施以大红、大绿颜色。神怪身上纹样以绘制为主,画出不同鳞片、羽毛的形状以及肌理和装饰纹样。神怪皮影存五官处理上极尽艺术夸张之能事,很多皮影额头硕大,羽毛状、火纹状眉毛,环状豹子眼,饱满的圆形鼻头;多为开口造形,口中多吐神火;在神怪脸上空白之处多饰以狰狞的纹样,这样的神怪形象如同“饕餮”一样,有着一种中国传统审美崇尚的狞厉之美。(图24)千百年来,普通百姓心里寄希望借助神怪的力量来震慑人间的不平,来消灾避害,来抚平其内心对未知世界的恐怖。从这个意义上看,神怪皮影如同佛教的神像一样护佑着平常百姓的精神生活,承载了大的象征意义和民众的精神寄托。
结语
汉代以来,华县皮影戏从宫廷演出延伸到民间,从娱神、娱官到走进乡间地头娱人,具有了很强的人文主义精神和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唐宋时期,皮影雕刻技艺在皮影戏演出的带动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今天,皮影雕刻技艺在皮影收藏市场的带动下也得到了复兴和发展。华县皮影雕刻艺术历史传承清晰,技法由古至今一脉相承,制作方法纯正,与中国画造形基本理论高度契合,是根植于中国民间生活之中的血统纯净的艺术表珊形式。
华县皮影形象设计理念具有民族、民俗艺术审美特点,很多形象设计传承历代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反映了当时生活形象实景,是中国古代人物社会生活的“活化石”,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考古价值。
华县皮影形象具有独特的意象化表现语境,影人表现涉及美术表现元素丰富,应用美术表现方法多样。影人角色形象个性鲜明,造形秉承“瘦骨清像”之风,形态表现在似与不似之间,影人形象在写实表现的基础上具有很强的表意特征,具有独特的意象化表现语言特色。华县皮影雕刻技法个性独特,雕工技艺和刀法语言高超精湛,走刀干净利落,千百年来形成了独有的雕工语言,行刀疾徐结合,长、短刀刻依存,冲錾镂空相间,刀味阳刚中蕴含柔和,顿挫中呈现力量,极具人文艺术气息。华县皮影纹样表现手段多样丰富,样式精致华美,设色艳丽醒目。这些因素,既呈现了华县皮影雕刻艺术悠久的历史、华美的形象、高超的刻制技艺,也体现了华县皮影较高的艺术价值。
华县皮影以其民族、民间美术的独有风貌,独特的意象化审美意味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深深印刻在我们的心里。华县皮影典雅精美的影人形象,体现了民间艺术家们积极、乐观、热爱生活的精神世界,他们用这种独有的视觉艺术表现形式传递着对美的理解和追求。华县皮影历久弥新,绽放出一朵历经岁月沧桑的民间艺术之花,希望这朵扎根在中国民间美术沃土之中的艺术奇葩越开越艳。
篇3
一、海宁皮影造型的分类
(一)身段造型
海宁皮影除了武打人物外,其他的人物都是一只胳膊,而且两条腿是不能分开的,造型十分的别致。以结构区分,身段分为:上身、腰部、下身、上臂、下臂。一般分段绘制后缝接而成,基本都是侧身像,大部分为单手,双手很少。影人绘制都是单纯平涂,留有线条空间的地方进行涂色。人物身段结构中,旦角(唯有武旦的头像可以更换)及特型人物(如大嘴巴阿三、喽罗、长差、报子等)的身、头是不能分离的。以服饰区分,身段分为:生身(又可分为黑皮生、花衣身等)、蟒袍、箭袖、马褂、靠子等多种。如旦角(有正角、花旦、老星、王母旦、师姑旦、昭君旦、红官旦、夫人旦、小姐旦、老旦、喜旦、羊角旦、观音旦等)对应不同的身段服饰特征(见表1)。
(二)头像与局部造型
海宁皮影戏以头像特征区分人物角色,因而头像分类尤为细致,五官的绘制尤为精细,头像具体分类(有冠、脸、须、眼、鼻、帽等)都是采用手绘表现,既能表现出人物的年龄和性别,还能表现出人物的官阶和身份,更能表现出人物的奸忠、善恶、贫富等特点形象。冠式可分为:饰巾、板翼、武盔、帽(见表2)。其中,饰巾又可具体分为:唐巾、文生巾、矮子巾、须扎巾、道士巾、三髯扎巾、口扎巾、孝生巾、苦生巾等;板翼又可具体分为:方翼、圆板翼、团翼、尖板翼、三髯板翼、胡板翼、金花板翼等;武盔又可具体分为:冲天盔、二郎盔、大王盔、三髯帅盔、胡帅盔、拨到韦陀盔、狮头盔等;帽又可具体分为:皇帽、胡孝帽、毡帽、碗帽、罗帽等。不同于北方皮影脸部面积涂色,雕刻出五官,手绘较少。头像一般都采用正侧面造型呈现,正侧的形象,不是正侧面透视的眼睛,而是把眼睛拉得很长,几乎占据整个脸面,这样的艺术夸张的表现手法与传统的剪纸人物相似。
二、海宁皮影图案造型风格及装饰纹样分析
海宁皮影造型严谨,结构匀称,端庄大方,富有极强的装饰艺术美。海宁皮影戏图案造型不同于我国其他地区,北方的皮影主要通过雕刻“以刀”的表现手法,以陕西皮影为例造型主要是镂刻的手法,然后加以大面积上色,绘制的图案较少。而海宁皮影戏图案造型方面的主要表现风格是“重彩绘,少雕刻,图案丰富”,影人以图案绘制为主,外轮廓雕刻,内以图案绘制,人物角色、表情、性格表现更细致,表现更具有装饰风格。图案造型和色彩别具一格,表现手法更细腻,人物更传情,富有地方色彩,表现手法与传统的人物工笔相似。皮影道具在制作之前,先有画样,画样就是道具的图案设计,图案多来源于古老的民间艺术——剪纸、民间窗花、鞋花、木雕等民间艺术图案精髓,有名的艺人都要在以往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创新和特点,画稿也就慢慢地积累下来。海宁皮影的绘制图案的组织形式大可分为单独纹样、适合纹样、连续纹样:1.单独纹样作为图案的最自由、最基本的构成形式,图案构成的装饰感强,可分为对称式和均衡式两种。其外形构图独立完整,绘制严谨丰满,每个不同人物角色都拥有自己独有的单独纹样,用来区分影人的特点和性格。2.适合纹样是在一种特定空间、特定轮廓的装饰纹样。图案与轮廓结合巧妙而富有强烈的装饰感,从外形轮廓上可归纳为自然纹、几何纹、人造纹三种形式。常常用于影人服饰中的图案装饰方式。3.连续纹样是根据内容和结构的规律,以图案重复排列的构成形式,常用于影人服饰的边缘、腰带,也用于影人佩戴的装饰品图案的间隔。
三、总结
篇4
1皮影及陕西皮影造型艺术特点
1.1皮影造型简介
皮影继承了民间剪纸的外观造型,民间绘画的色彩、线条、雕刻艺术的用刀方法,将具象的形态高度概括成抽象的形态,并随着表演的过程赋予角色,给观众无尽的想象空间。皮影造型主要有头茬、身段夹子、马靠与马斩、仙场、妖场、辅助夹子等。头茬是影人的头部,头部和身体是分开的,以便于不同的组合搭配。如图1[4]所示头茬包含面部与头饰,头饰又含发饰和帽饰。身段夹子为身体服饰,按照人物身份有龙袍、蟒袍、官衣、靠甲、帅袍、仙衣等分类。马靠是指半身人物骑在马上的形象,身下为马者为马靠,身下为虎者则为骑虎靠等。而如果身段能从马上取下来,则称为马斩。图2[5]63所示的皮影造型即由将帅头茬、帅袍、马靠等组成。仙场由仙人和道士组成,仙人和道士的区别在于顶戴及佩饰。妖场中妖魔鬼怪均以形象手法表示,它们的造型没有固定的模式,完全由艺人自由想象。辅助夹子是指舞台布置中用来点缀环境、衬托人物的布景等。
1.2陕西皮影造型特点
陕西是中国皮影戏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自秦汉至隋唐当皆以其最盛[6]137。陕西皮影造型形象设计饱满生动,面部线条洗练简洁,服饰道具多姿多彩,人物性格卓然可观。人物的头部多为正侧位造型,以顶、额、鼻、颚、后脑为轮廓构图,只刻画出一边脸和一只眼[5]172。皮影雕刻者抓住人物最重要的脸部特征进行适当的夸张处理,对五官的刻画尤为精细,或“实脸”或“虚脸”,既表现出人物的年龄,又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寓褒贬于其中。陕西皮影的服饰图案吸取了民间的印花布和戏剧服装图案的样式,并根据自身的艺术特点加以创造。花朵图案装饰性强,镂花图案虚实穿插、形式多样。衣着服饰的用色上,总是能够巧妙地烘托角色,并准确地表达出人物的个性特征。如图3[5]173所示的旦角造型面部精致清秀,发饰繁花似锦,衣着用高纯度的艳色,图3旦角Fig.3AfemaleroleofShanxishadowplay经浓墨压边,富丽而不艳俗。陕西皮影造型的轮廓整体概括,线条优美生动,在轮廓内部以镂空为主,又适当留实,做到繁简得宜、虚实相生。皮影人物、道具、配景的各个部位,常常饰有不同的图案花纹,整体效果丽而不繁、简而不空。皮影艺术家在创作造型时注重表现对象的神似,取其简而舍其繁,艺术作品写意大气。
2皮影造型艺术在现代丝绸家纺中的应用构思
2.1设计理念
把皮影造型艺术应用在床品、窗帘、桌布等众多的丝绸家纺产品上,使产品既体现出高品位的中国文化内涵,又符合当今世界潮流。首先,可以吸取陕西皮影中人物、花卉和其他装饰搭配物的形态特点和色彩组合,将这些图案整合处理,通过或印花或绣花或织花的手段,应用在各类丝绸家纺中,做出具有民族风格的产品。其次,陕西皮影中的宫殿帅帐、书苑绣阁、天堂地狱等背景设置,构图饱满充实,装饰趣味浓郁,这种大气的背景图案完全可以应用到窗帘或者桌布上,特别是应用到中国风格的室内环境中,能够形成统一的中国风情。再次,陕西皮影中怪兽之类的意象造型极富浪漫色彩,装饰性极强,可以将其应用在室内装饰品中,可以与皮影戏中的各种造型和背景巧妙搭配,将民族文化点缀于室内空间。
2.2设计方法
经过对陕西皮影艺术造型、色彩、风格的分析,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将皮影造型艺术应用于家纺设计的设计方法归纳如下。
2.2.1元素再造陕西皮影造型中有许许多多的高度概括、艺术性强的图形,可以直接挪用,也可以将其繁杂、细腻的图形根据需要予以简化,运用各种设计元素、造型规律和艺术设计法则,将传统图形元素加以提炼、整合,融入现代的审美理念。
2.2.2形式借移形式借移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的结合,另一种是中国传统元素与西方图形技巧的融合。在笔者的设计中,将陕西皮影这个传统元素与现代的造型艺术相结合,同时在皮影头饰和帽饰之中加入具有西方特点的图形。
2.2.3色彩转化在现代设计作品中传统色彩的运用非常广泛,许多设计师正是从传统中引出现代,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对接。陕西皮影的用色基本以红、黄、绿、黑、白为主,色调趋向浓重艳丽,不适合在丝绸家纺中直接使用,这就要求将传统色彩搭配作相应的改善,跳脱既定用色的思维模式,赋予设计者心中的意向,这样就能焕发出新的气象,使作品适应现代人的审美。
2.2.4意象重构意象表现是客观景物与主观情趣的统一,优秀的现代设计表象要饱含更深的内涵和更悠远的意境。陕西皮影造型正是写意的典型代表,在皮影风格丝绸家纺的创作中,这种意境的追求是值得借鉴的,景在画中,意在画外。
3皮影艺术风格的现代丝绸家纺产品设计——以靠垫为例
“陕西皮影艺术风格”靠垫面料采用全真丝织花设计,图案以陕西皮影中影人的头茬为原型,运用各种设计手法将其艺术变形,帽饰和发饰上的图案采用较现代的图案,既体现传统文化的意境,同时也符合现代流行趋势。提花织物织造完成后,根据靠垫的造型设计,拼接富含现代气息的皮革等面料,使整个靠垫更富有艺术感。
3.1图案设计
在靠垫图案的设计中,灵感取材于陕西皮影头茬造型,原型如图4[5]203所示。在保留原有侧面轮廓的基础上,在细节表现上进行了现代装饰性改造。如在女头像的面部增加侧面花纹、鬓发作耳环处理,头饰更加细腻柔美。男头像的五官进行调整,使五官更加清俊,增加了眉毛的层次,脖子及轮廓线进行了装饰性处理等。头饰部分更是进行了图案创造,使造型上更为精致、装饰性强,以便织造出来效果明晰。在色彩设计上,增加了色彩的过渡变化,色调柔和又层次分明,富于时尚气息,图案设计稿见图5。
3.2纹织工艺
3.2.1织造工艺设计产品为陕西皮影艺术风格靠垫面料。经线选用[24.4×26.6dtex(1/20/22D)厂丝80捻/10cmS×2]68捻/10cmZ(米白色)桑蚕丝,经密为1140根/10cm;纬线3组,线型与经线相同。甲乙丙纬依次为红色、黄色和黑色,总纬密为(530×3)根/10cm;成品门幅为208cm;选用主纹针数为12000针的电子提花机织造,单造单把吊装造。
3.2.2意匠图的编辑将纹样进行选色、分色处理后,设置小样参数。然后对其进行去杂、自由勾边等处理,使其满足意匠图边缘光滑,颜色干净的要求。放大意匠片段如图6所示。
3.2.3组织设计说明甲乙丙纬按1︰1︰1的排列比进行投梭,织物采用纬三重组织结构,为保证织物表面的密度均匀,均采用两组纬线表面显色,一组纬线背衬的方法,组织以16枚纬缎为基础,运用一系列的加强纬缎,作层次的变化,甲乙丙纬依次分别选用红色、黄色和黑色。以红色和黑色混合显色为例,如图7所示,a组织中,红色纬线16枚纬缎,黑色纬线16枚加强9个点的纬缎;b组织中,红色纬线16枚纬缎,黑色纬线4枚加强10个点的纬缎;c组织中,红色纬线16枚纬缎,黑色纬线16枚的纬缎;可在织物上依次显示由浅到深3个层次的红色。
3.2.4上机织造图案设计完成和组织设计完成之后,进行上机织造,下机面料如图8所示。
3.3靠垫造型设计
3.3.1靠垫结构靠垫造型设计,以织花面料为主体,配以其他面料进行艺术拼接。靠垫正面面料拼接构造如图9所示。主体部分采用皮影风格真丝织花面料,其他部分分别采用皮革和墨绿色的真丝面料。
3.3.2褶皱制作为了丰富靠垫的表面立体效果,拼接的真丝面料作褶皱处理,以突显面料的立体造型能力,给人以更多视角的美感。皮革由于材质稍厚,做直接拼接处理。
3.3.3靠垫制作靠垫正面经过面料拼接后的两组靠垫如图10所示。一组采用真丝褶皱拼接,另外一组用咖啡色的皮革直接拼接。实物效果如图11所示。
篇5
笔者收藏皮影多年,根据个人经验,觉得收藏皮影要从质料、工艺、时段、套相等方面着眼。不是所有的皮影都具有收藏价值,只有这几个要素兼备的皮影才值得收藏。
一是质料。制作皮影的材料是兽皮,包括驴皮、牛皮、羊皮、猪皮等。所有皮料中驴皮最好,因为驴皮透明度好,薄且平整,雕刻起来也不“闯手”,且“站色”、“站线”性能较好,还防水防腐防蛀,所以各地皮影大都采用驴皮制作,故而皮影又被俗称为“驴皮影”。牛皮、猪皮、羊皮次之。收藏牛皮皮影,要选那些色彩透亮、厚度适当、润泽透明、柔而不软、硬而不脆的皮影制品进行收藏。
二是工艺。一个皮影人物的制作,通常需要经过选皮、浆皮、下料、画稿、描样、镂刻、敷彩、熨平、罩漆、缝接等20多道工序才能完成。唐山皮影影人造型优美,雕镂精细,玲珑剔透,融合了剪纸和年画的艺术特点;陇东皮影造型俊俏大方,外型轮廓挺拔,镂刻精细流畅,重视图案的装饰效果;山西皮影艺术风格及工艺手段与陕西皮影相似。收藏皮影时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皮影特点,有针对性地收藏。
篇6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复州皮影戏;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J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2-0146-02
皮影艺术,又称皮影戏、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用驴皮做成的人物剪影,在光源的照射下隔亮布进行演戏,它是集绘画、文学、舞蹈、表演于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艺术。中国皮影艺术的历史源远流长,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在明朝传入辽南地区,复州皮影文化由此开始形成,经过历史的发展,几经传承和演变,最终形成了扎根本土、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复州皮影戏文化。复州皮影戏被第一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一、警钟在敲响
众所周知,一个时代或地区的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并不是完全同步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国民经济总体上展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文化的发展却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放慢了脚步,这不仅表现在文化产业的缓慢发展,更体现在很多文化遗产濒临绝境。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复州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也遇到重重困难,可以说是“危在旦夕”,因而“非遗”保护“迫在眉睫”。
1.“非遗”保护“迫在眉睫”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与人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以非物质文化的形式世代传承的一种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民族个性、生活习性、审美态度的一种“原生态”的再现。任何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应该得以珍视、保护和传承。他们是各类文化形态发展的基础,任何文化形式的创新都应该根植于牢固的根基。但是在当今时代下,伴随着大众传播全球性,很多民族文化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冲击,“单一化”和“标准化”愈发取代了民族文化的“生态化”。而这种文化的冲击也会形成产业链式的作用,影响民族的经济形态等多种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展现民族的独特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是人民归属感的一种体现,也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但是当今时代经济的快速发展却让人们忽略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因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迫在眉睫”。
2.复州皮影“危在旦夕”
“皮影是人类电影、电视之祖。”这是中国民俗学会理事、著名专家乌丙安教授对复州皮影戏给出的中肯的评价。皮影戏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传统戏剧体系,集“生、旦、净、末、丑”于一身,兼容“说、念、唱、打”的唱腔形式,兼收并蓄,情感丰富,极富表现力,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复州皮影戏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本土文化发展的艺术结晶,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特点,具有极大的社会价值。复州皮影戏起源于明末清初,是由当时来自于中原的戍边将士、经商和移民的群众带入辽南复州。在清朝嘉庆年间,山东的皮影艺人闯关东来到了辽南,复州皮影戏开始广泛流行。直到1949年,复州皮影戏才开始重新回到历史舞台,复州皮影戏才在人民群众的努力下发展到了历史的顶峰。据不完全统计,当时的复州皮影戏皮影班43个,知名皮影艺人20余人。时期,复州皮影戏又再次步入停滞阶段。21世纪,经济发展是社会的主要话题,伴随着科技的变革,越来越多的娱乐休闲方式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复州皮影戏在这场变革大浪中却没能顺应潮流,逐渐没落,复州皮影“危在旦夕”。
二、特殊的文化符号
无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代表性的复州皮影戏,作为特殊的文化符号,都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通过对符号背后的不断挖掘,才能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和理解。
1.“非遗”的文化符号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的特殊形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符号意义。从政治角度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长期积淀,能够激起人们心中的认同感和历史感。这对于一个国家内在文化的弘扬和政治稳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从文化角度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多样性和特殊性的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广大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积累总结从而演变出来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其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因而每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都由其别具一格的特点展现于世,同时多种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构成了繁花锦簇的文化世界。从经济角度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展现一个地区独特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情怀,与地区旅游业结合,能够产生产业附加值的效果,能够激起人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心理认同。
2.复州皮影的文化价值
复州皮影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内涵。其融合多种艺术门类并采用手工制作和手工操作为主的艺术表现形式,有着其他艺术无法逾越的特质。同时,影人和真人的有机结合,唱腔和表演的完美统一也是在其他的艺术表演中不常见到的形式。复州皮影戏历经十几代的传承和发展,博采众长,集结了多种艺术门类,不断充实内容,更新艺术表现形式,让皮影艺术得以不断发展。皮影艺术借助民间方言,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区域文化,“一口述说千古事,双手挥舞千万兵”。复州皮影戏剧本的编纂和唱腔的演绎都需要十足的基本功,展现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弥足珍贵的历史价值。
复州皮影戏的表演形式一般都依托于民俗文化进行开展。皮影戏歌颂传统美德,摒弃丑恶行径,用幽默诙谐、易于接受的方式向人们讲述着生活的点滴。其经济价值也体现在对历史的挖掘和保护,将科学的保护和经济复苏紧密结合,创造文化价值又带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
三、传承路上的困难
历史的发展需要传承,但作为文化的特殊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连同复州皮影戏在时代的大背景下,都面临着传承路上的重重阻碍。
1.“非遗”:想说爱你不容易。(1)受外来文化、时尚文化的冲击。普遍来看,世界各国对于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尚处于起步阶段。同时,当今时代下,时尚文化、外来文化都充斥着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盲目的追逐所谓的时尚文化,崇拜外来文化。加之广大的人民群众缺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和认同,外来文化和时尚文化就很容易先入为主影响非物质文化的发展;(2)经费投入不够,专业性人才短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应该由政府主导来进行相关工作的开展。同时,其保护工作对专业性程度要求比较高,应该“专人专责”进行开展。但如今政府的主要任务都在经济方面,缺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专业性人才的培养。
2.复州皮影戏传承遇阻。(1)皮影文化后继无人,几近衰落。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城乡生活差距逐渐缩小,乡村居民逐渐向城区居民生活看齐,生活习惯和文化欣赏方式也和城区居民越发的相仿。越来越多出生于乡村的年轻人也不再喜欢皮影这种艺术形式,相反会表现出厌烦和排斥的心理。地区的方言和独特的唱腔本应成为皮影文化立足的根本,却成为了发展的阻力。众多艺人年事已高,无法从事该种行业,又存在一部分艺人为提高生活水平不再从事皮影演出。年轻人越发觉得这种艺术与时代脱节,更想追求高报酬的工作职位,从而放弃学习皮影艺术,导致了皮影文化后继无人,几近衰落;(2)政府重视程度有待提高。政府和相关部门虽已对复州皮影戏采取措施加以保护和弘扬,但是并未取得较为明显的改进。在政府的支持下,越来越多的皮影艺术强硬的走进了社区,走进了校园,但是这种形式却没有起到最初的积极效果,反而对皮影艺术的发展产生更大阻力。政府筹资建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却更多的流于形式,只为应付接待和相关的检查,背离了为艺人提供场所发展的初衷。
四、发展:传承的出路
只有分析传承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角度的思考,才能破解难题,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复州皮影戏进行有效发展。
1.建立“非遗”保护机制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手段就是建立“非遗”保护机制。这种机制应该由政府出面起到主导的作用,利用相关政策,充分运用政府的行政手段。从资源分配到人员编制聘用,都需要一系列的调研和分析,形成长期行之有效的发展模式。同时要落实好相关配套机制,对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的部分进行充足考虑,进行机制的补充协调,保证保护机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2.复州皮影戏的发展之策
复州皮影戏的发展要立足于当下时代背景,探索时展趋势,充分与时代相结合,力求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更好地继承,为此,笔者提出两点策略。
(1)与高校共享资源,建立实践与教学基地。加强复州皮影戏在高校中的教育作用,立足大连高校,资源共享,广泛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动员高校学生在暑期、寒假积极到复州城进行调研,并面向他们宣传皮影文化知识。对兴趣较高的学生可以与高校联系聘请老专家开设公共选修课,不仅起到了教育学生的意义,也可以挖掘自愿传承这门艺术的学生;(2)以CIS系统拓宽知名度。挖掘复州皮影戏和复州城历史文化元素,结合当今城区架构和建筑的特点,打造独特的CIS系统。在旅游景区和整个复州城形成以皮影元素为核心的视觉识别系统。这种系统的组建,可以让皮影文化散布在复州城的每一处角落,让抽象的文化“形象化”,打造出具有复州城形象的“城区文化”,发展旅游业,拓宽城区知名度;(3)增强与新媒体的融合。复州皮影戏的发展也要和当今时代新媒体相融合,充分立足当下微博、微信的活力。以政府为主导,建立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和微博账号,实现互联网资源和皮影戏文化的无缝对接。利用现代技术“H5”页面等形式,在重要时间节点和大事件进行事件营销,增强与受众的互动性,从而进行复州皮影文化的全面推广。
参考文献:
[1] 曹新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研究[J].法商研究,2009(2).
篇7
其实一提起北京皮影人儿,想必您一定不会陌生,它是咱老北京的玩意儿,老北京人称它为“驴皮影儿”,能耍、能演、能“唱”。近些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不断加强,书刊杂志、旅游宣传随处都能见到北京皮影儿的身影。北京皮影人儿是北京皮影戏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成了咱北京传统文化的一张名片。
北京皮影戏是中国皮影艺术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流派,早期的北京皮影自明代中叶从兰州和华亭先传入河北涿州、滦州后再传到京西、北郊农村,然后进入京城。到清朝同治年间以皇城为界分为了东、西两派。两派溯源同一则风格不同。
北京西派皮影相传于明代正德年间(1506年后)传入京城的。风格上受北京地方戏种、曲种的影响而逐步加以变革,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到了民国末期,北京地区还存留着许多影响较大的西派影戏班。这些影戏班都是以表演皮影戏为主,皮影戏所用的皮影人儿都是从京城专门制作皮影的作坊买来的,但是唯有一个例外,那就是路宗有的“德顺皮影班”。
上世纪的老北京人几乎都知道,在西四北当街庙旁有个德顺班,班主姓路,又叫路家班,在京城颇有名望。路宗有有五个儿子,个个能拉会唱还个个具备特殊专长。长子路景魁会弹三弦、吹唢呐,能唱丑角、善演猪八戒;二子路景通能唱大武生,还会耍影人儿;三子路景达会耍影人儿、唱老生和青衣,会设计雕刻影人儿;四子路景平能拉主弦、打“双跨”兼唱花脸、老生;五子路景安能唱文、武生和花旦,能打鼓和拉弦儿,能编写皮影剧本。这样的“高配”在当时京城影戏班里可是“独份儿”,尤其是三子路景达,掌握了设计、雕刻皮影的“绝技”,自己又精通“耍影人儿”,做出的皮影人儿都是根据剧情和自己表演的需要设计和制作,皮影人儿好使,能“出相儿”。因而,德顺班不再用买那些“工匠”做的皮影人儿了。有了这样的“配制”,您说这哥儿五个传承的“德顺皮影剧社”能不唱红京城吗?
北京皮影戏发展到现代,由路景安之子路宝刚传承,至今已达五代,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一整套的艺术体系。
我国各地的皮影人物造型,大都是汲取了中国古典壁画、佛像雕像塑像、工笔人物画、人物白描、民间剪纸刻纸、民间玩具泥塑等艺术中的营养而脱胎演变而来,但又都因各自地域文化的不同而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点。北京皮影人物的造型设计则更加突出了人物的情感和神态的塑造,注重人物角色与着装的统一,衣饰冠戴的合理性。其造型典雅中不失质朴,色彩古朴中不失亮丽。德顺皮影剧社的路景达先生将京剧脸谱及东派北京皮影造型融入了北京西派皮影造型中,适应了当时京城地区百姓的审美要求。
制作一件皮影人,首先要有一块皮料。这种皮料是特制的,要经过浸泡、刮削、晾晒、整平等许多加工环节,才能将一块带毛兽皮制成透明皮料,有了这种皮料,就可以制作皮影人物了。北京皮影人物的制作工序,大致有如下几个步骤:人物造型设计与开节、兽皮的选料与开料、雕刻、着色、装订与安装操纵杆。
人物造型设计,是按照剧目需要设计皮影人物的衣冠穿戴,按照剧情需求设计人物的关节。由于皮影的造型艺术属平面造型艺术范畴,要在一个平面上塑造出具有立体感的人物,这就需要设计者充分考虑人物所穿戴的“行头”,将其以“散点透视”的方法绘画出来。北京皮影人物的生、旦、净、丑有不同的面部造型,一般生、旦角使用“空脸”,即将面部只留下眼、鼻、嘴,其他部位刻空;净、丑角用“实脸”,即脸部突出戏曲脸谱装饰。
在人物关节的设计上,大部分北京皮影人物分为上身、中身、前腿、后腿及上臂与下臂,这种“开节”的主要特点是人物前、后腿分开,呈一前一后的姿势,这种方式是传统皮影的“开节”方式,能够使皮影人物行走平稳。另一种方式是将人物的两条腿并拢,在其胯部、膝部安装关节,皮影人物可以在舞台上迈步行走,可以做踢枪、跨步、踢腿、翻筋斗等动作。
兽皮的选择与“开料”也是制作皮影人儿的重要步骤。制作者要根据剧目的要求选择皮料。头料的选择必须是下厚上薄,这样制作出的皮影头才能更好地立起来。皮影人儿的上身、上臂皮料可以略薄,中身、下臂皮料要适中,下身皮料要厚,这样可使皮影人儿正常下垂,能够全身贴幕,幕前的观众看到的皮影人儿不致发“虚”。
雕刻是皮影人物创作的特殊属性,也是这一艺术的灵魂所在。雕刻北京皮影人物,雕刻者只凭借着一把直刀,在兽皮上雕刻出栩栩如生的皮影人物,其刀法多种多样、变化无穷。运用这些刀法,可以将人物的发丝、胡须一丝一丝地雕刻出来;可以将彩带雕刻得潇洒飘逸;也可以将人物的纱装表现得淋漓尽致。雕刻是皮影人物制作的二次创作。雕刻者以刀,要充分理解设计者的创作意图。北京皮影的雕刻以刻线为主,类似工笔画中的“线描”,其主要作用是用“刀口”隔开颜色。
皮影人物要通过着色来表现她的多姿多彩。北京皮影使用的色彩是透明水色。在色彩上要原色与间色搭配合理,色度上浓淡相宜,着方法上要套色、润色兼用,并运用中国画和书法中的布白方法,以无色代有色,以布白托颜色,给予人典雅华丽的美的享受。
一个皮影人儿上好颜色后,往往需要将其阴干和压平,因在着色过程中会使皮料吃水而出现凹凸不平的现象,压平后会改善皮料的平整程度,使皮影人儿装订后更好使用。阴干后往往要往皮影人儿上喷一层薄薄的保护漆(明、清及民国时期使用桐油),使皮影人儿的色彩不致褪色,亦可起到防水的作用。
北京皮影的装订要按照原设计图进行安装皮影人儿的各个部位,每个关节既要用棉线或大头针穿牢,又要不影响皮影人儿的关节活动,使皮影人儿活动自如,亦不致使关节处的服装图案出现断开的现象发生。
皮影人儿的操纵杆安装要根据人物的要求进行,一般传统皮影人儿在脖子、两手间安装三根操纵杆,这样使用一名演员即可表演。遇有特殊动作的皮影人儿,如开打、飞行、迈步等动作,就需在脚部安装操纵杆,一个皮影人儿由两位演员共同表演。
通过上述主要的制作程序,一个可以活动的皮影人儿就做好了,如果保护得当,一个皮影人儿可以使用百年以上。
篇8
【关键词】新媒体;江汉平原皮影艺术;传播创新
当前,媒介技术的进步为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带来了新的机遇与发展平台。面对现代社会和消费文化的变迁与冲击,江汉平原皮影艺术应立足地域特色,借助多种媒介形式,实现新媒体环境下的有效传播。
一、新媒体对江汉平原皮影艺术的传播意义
(一)丰富皮影艺术的传播内容与形式
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不再是电视、报纸等某一种传统媒介方式的单一传播,而是集合3D技术、数字影像、虚拟现实等新兴手段的“协同”传播。基于此,江汉平原皮影艺术可以通过多种媒介形式更加全面、立体、生动地呈现在受众面前。与此同时,在新媒体环境下产生的社交娱乐平台,兼具娱乐化与流行化的特征,可以为固化的艺术形式注入新的发展活力,创新江汉平原皮影艺术的表达形式。
(二)促进皮影艺术的交互化传播
随着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等新兴技术的迅速发展,传统的单向传播方式逐渐向双向、多向传播转变,这使得传受双方的互动性大大增强。皮影艺术的受众不再是简单的接收信息,也成为了信息的制造者、传播者和分享者。借助抖音、微博等新媒体平台,新媒体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兴趣,对皮影艺术的内容报道进行讨论和反馈。
(三)推动皮影艺术信息的广泛传播
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进步,使得人类的传播范围扩展到整个世界。在这一前提下,非遗的传播可以突破时间和区域的限制,有望在更广阔的环境里被人们所知晓。2021年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较2020年3月增长8540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0.4%。可见,我国网民规模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基于互联网的线上沟通平台已然变成人们获得信息的主要方式。因此,利用新媒体传播方式,可以在第一时间内将江汉平原皮影文化艺术传播至世界各地,使其为更多的新媒体受众所知晓。
(四)培育多元化的传播主体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传播资源的丰富,很大程度上冲破了少数大众传播组织对传播资源和渠道的垄断,为社会大众进行信息传播提供了条件,这也使得信息的制作、传播变得更加便利。江汉平原皮影艺术的传播亦将不再仅仅依赖于传统主流媒体,包括传承人在内的每个个体均可发声,积极投身于皮影艺术的传播实践,这使得江汉平原皮影艺术有望重新活跃在大众视线之中。
二、江汉平原皮影艺术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传播内容和形式陈旧,缺乏深度传播
随着大众文化消费行为的变化,传统的皮影艺术与现代的生活方式存在一定的文化距离。目前,江汉平原皮影艺术的传播手段大多表现为传统剧目的现场演绎、报纸杂志对传承人展开专访、皮影艺术作品鉴赏、纪录片等,上述传统的传播内容及形式缺乏新意,对置身于新媒体环境的用户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此外,由于相关传承人对江汉平原皮影艺术资源的整理缺乏系统性、挖掘深度不够,导致媒体传播者得不到足够的信息内容资源,因而对其难以形成整体的认识,最终导致传播者不能有效地完整地把江汉平原皮影艺术呈现给受众。
(二)传播受众流失严重,存在代际失衡的现象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需要通过生动的传播实践来实现,其存在和延续需要有受众的欣赏、分享。随着现代新兴媒体的迅速发展,数字媒介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平台,皮影艺人恪守的传统表演规范与程式已经难以得到年轻受众的认同与接受,观众资源流失问题较为严重。此外,学校在非遗文化的教育与宣传方面的工作缺位,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年轻人对中国传统非遗文化缺乏了解,也加剧了非遗文化传播受众的代际失衡。
(三)传播主体各自为政,缺乏协同机制
现如今江汉平原皮影艺术的传播仍旧多依附于口耳相传与现场演绎,部分皮影艺术受众则借助新媒介以短视频、微博信息等形式进行自发传播,但由于缺乏协同机制和统一的规范引导,导致传播主体的力量分散。且由于传播者的专业能力参差不齐,传播的相关信息也大多从个人审美出发,加之传播内容杂乱,因而无法规范系统地反映江汉平原皮影艺术的演绎、雕刻和唱腔的特色,传播效果不容乐观。
三、新媒体环境下江汉平原皮影艺术的传播创新
(一)运用现代科技,创新江汉平原皮影戏的传播形式
1.将皮影声像资料进行数字化转换
传播者可以运用超清摄影、网络通信技术等新技术手段对江汉平原皮影艺术的信息内容进行数字化采集,把资料信息转变为可以度量的数据化、可视化的资料,进而存储于计算机和互联网云端,以供受众浏览欣赏。在对其进行影像化记录的过程中,需要专业的影像制作人员深入到江汉平原皮影艺术传承人群中去,围绕学艺、工序、作品、传承等不同方面对传承人进行采访和拍摄记录,近距离地感知传承技艺、皮影文化,用影像记录、还原真实的内容。与此同时,相关团队还要邀请、组织专业的研究人员将其由来、发展、流变等方面的资料进行梳理,并使其内容符合大众文化的语境;在将相关音视频资料分类整理后,需要录入档案管理数据库,以便实现对皮影艺术的数字化保存,以为其内容创新提供借鉴。
2.搭建皮影文化艺术虚拟仿真平台
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建立仿真三维场景,将江汉平原皮影艺术的制作或表演过程以及传承环境进行原样再现,实现受众与虚拟空间环境的近距离接触。通过建立体验式交互平台,将江汉平原皮影项目转化为数字文化形态,受众只要点击鼠标就可以感受模拟真实环境的三维动画演示作品,通过模拟制作过程可以加深受众对江汉平原皮影艺术的了解,进而实现深度传播。
(二)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创新传播渠道
1.打造富有特色的网络服务平台
政府部门或文化部门可以运用信息化、数字化等高科技手段构建江汉平原皮影戏特色网络服务平台,在此基础上适当整合皮影戏的历史文化、影像照片、音视频资料以及相关学术研究成果等多方面的珍贵文献与资料,以满足用户不同层次的文化需要。同时,还可利用数字技术开发江汉平原皮影戏艺术创意体验应用App,借此增强传受双方的双向互动,满足用户活态体验需求。
2.有效利用自媒体平台进行传播推广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意味着普通大众提供、分享信息将日益便捷,社会公众在传播过程中日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相关团队应充分利用以微信公众号、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矩阵,借助其个性化、交互性、碎片化的特点,建立起江汉平原皮影戏艺术的统一媒体账号,以H5、热门话题、动态长图等新兴表现形式同受众展开积极互动,以此提升个体用户投身文化宣传的主动性,从而孕育一批关心和热衷传承江汉平原皮影文化艺术的年轻群体。
3.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
当前,发展新媒体、促进媒体融合发展,已成为传统媒体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非遗文化在打造自身新媒体传播平台的同时,应紧跟媒体融合趋势,借助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有机融合所搭建的兼具公信力与新技术能量的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近年来,依托媒体融合进行非遗文化宣传的节目层出不穷,如《国家宝藏》《传承者》等节目,通过电视频道的首播和各平台的分播可以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播。江汉平原皮影戏艺术的相关传承传播工作者可参与到电视节目和新媒体宣传活动中去,结合时代文化消费的发展趋势,扩大皮影戏文化艺术影响力。
(三)实施跨界融合,推动江汉平原皮影戏产业发展
1.皮影+数字文创
基于腾讯与故宫博物院跨界融合的成功示范,江汉平原皮影艺术相关团队也应根据年轻社群的文化心理和消费需求,在凸显传统精神文化内核基础上,凭借生动的数字创意形式吸引受众。现如今游戏、音乐、社交等文创业态的开发使传统文化的呈现方式日趋多元化,相关团队可通过提取江汉平原皮影艺术的典型元素进行创意设计开发,挖掘、开发出生动的影人表情包、趣味方言唱腔语录、线上DIY“设计+定制”、皮影元素定制游戏皮肤、数字明信片、数字漫画等多元化的数字产品,实现皮影文化的数字化创新。
2.皮影+影视
一是相关团队可以致力于皮影题材的动画制作与推广。将皮影艺术与动画结合,融合影人的形象特点,挖掘符合当下文化价值观的“新”产品,创造出符合现代受众审美需求的皮影动画产品。二是推动皮影艺术在影视领域的宣传推广。近年来,国产剧非常重视历史文化输出与转化,剧集中常常出现传统艺术的身影。如饱受赞誉的《清平乐》的片头、剧集中的剪纸艺术、皮影戏等传统艺术巧妙地融合在了叙事中,广受观众喜爱。此类剧集的成功反映了社会公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可度逐渐提升,皮影艺术与电视剧的结合有望为大众喜闻乐见。
(四)加强教育宣传,培养江汉平原皮影戏的新兴消费市场
若要实现江汉平原皮影艺术的有效传播,需要培养一批新媒体传播方面的创意人才。一方面,传承人与相关从业者应主动接受新媒介,树立创新的传播意识。另一方面,广大数字用户也应该学习掌握数字技术,寻找与现代受众审美相契合的创意元素,进行高品质的皮影艺术内容创作。大学生新生代群体可以成为创意人才的重点培育对象。湖北省相关高校可开设江汉平原皮影戏相关课程,邀请传承人进入课堂开展现场教学,还可以使其前往潜江、天门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学习掌握唱腔、设计方法,专注于专业设计,以此促进皮影戏艺术的创新与衍生。在信息化时代,为了实现江汉平原皮影艺术的传承与保护,相关团队应在保留其特色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多种媒介平台、多种渠道创新其传播方式,联合多方主体共同参与,探索出江汉平原皮影文化艺术的传播新模式。
参考文献:
[1]罗天.三网融合背景下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依存度探讨[J].中国传媒科技,2017,(07):55-56.
[2]汪沛.皮影艺术新媒体传播研究[D].湖南大学,2014.
[3]吴俐磊.由休漠之“应该”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J].学理论,2012,(31):12-14.
[4]季贺鸣.数字时代手机媒体文化意义考量[D].东北师范大学,2011.
篇9
1、1资源优势
孝义皮影独特的资源优势,是旅游营销得以开展的基础。论文百事通孝义皮影在皮影艺术历史上,是最有资格代表中国和世界最早皮影之称的皮影戏,素有“三晋奇葩”之美称。孝义皮影制作精美、操作传伸逼真、表演手段独特、剧目丰富,现收藏有200余本,这些剧本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即有民间传说,也有英雄人物、历史故事,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且极具学术价值。同时孝义皮影戏又是一项综合性的戏剧民间艺术,集民间工艺美术、文学剧本、音乐唱腔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孝义皮影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观赏性深受旅游者尤其是儿童旅游者的喜爱。有全国唯一的一座皮影木偶影视拍摄基地——孝义皮影木偶影视基地和我国第一座收藏、研究皮影木偶艺术的专题博物馆——“皮影木偶艺术博物馆”。这些丰富且独特的旅游资源构成了旅游的“卖点”,成为孝义皮影开展旅游营销的基础。
1、2区位优势
孝义市优越的区位优势使孝义皮影旅游更接近客源市场。孝义市是孝义周边地区经济、政治、文化、贸易发展的中心,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自身就是孝义人员集散地。紧临灵石、汾阳、介休,与平遥也相距不远,很容易吸引在平遥古城、介休绵山、灵石王家大院旅游的客人来孝义旅游。同时孝义四通八达的交通优势,为开展旅游营销提供了便捷的渠道。孝义距省会太原120公里,走高速也只需2个小时;距北京、西安、天津、郑州等各大城市600公里。南同蒲铁路介西支线直插腹地,孝柳铁路向西延伸,成为晋西和陕北地区的物流通道。国道307和108、省道汾介和孝午公路与市乡油路、乡村公路,构成了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大运高速、太军高速从南北两侧擦境而过。这些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使得孝义皮影更接近客源市场,是开展旅游营销的必备条件之一。
2孝义皮影旅游营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营销意识淡薄
孝义皮影旅游营销目前还处在“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自发营销阶段,主要表现在旅游营销意识淡薄。人的观念意识决定人的行为,没有正确的旅游营销意识,就不会有营销活动的开展。孝义市政府只把皮影作为民间艺术加以保护,特别是从申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只注重对于艺术的挖掘、改革和创新,而没有将这一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推向市场,从网络上的资料可以看出:绝大多数都是关于孝义皮影资源特色介绍,而关于是一种旅游产品的几乎为空白;当地民间的表演艺人大都岁数大了,对皮影开展旅游营销更是不甚了解;同时又缺乏专业的旅游营销人才。因此,政府、当地居民和旅游从业人员的营销意识淡薄,导致实质性的旅游营销活动迟迟不能展开。
2、2营销主题模糊
孝义皮影暂时没有准确而清晰的旅游营销主题,直接影响着旅游营销目标市场的定位。目前,孝义皮影还没有一个统一的鲜明的营销主题,对外的宣传主要有:皮影与木偶、碗碗腔合称孝义艺术“三大奇葩”、孝义传统文化——皮影等,如果开展旅游营销的话,这些主题就有点模糊,既突出不了孝义皮影的特点,又说明不了它在山西乃至全国的地位,同时也忽略了旅游者参与皮影的体验。缺乏明确的主题使旅游者抓不到主轴,就不能整合所有感觉到的体验,也就无法留下长久的记忆。一个景点是否有准确清晰的营销主题直接影响这该地旅游业的发展。因此,只有为孝义皮影制定鲜明的营销主题,才能突出它的与众不同的资源优势和旅游者参与的体验,进而吸引更多的游客,融入山西民俗旅游之列。
2、3营销内容单一
孝义皮影营销内容单一是制约孝义皮影旅游发展的又一主要原因。孝义皮影目前的营销内容主要是文字性的介绍孝义皮影戏、孝义皮影木偶影视基地、“皮影艺术博物馆”。忽略了皮影人制品这一工艺品作为旅游纪念品的营销和体验营销这两大营销内容。皮影人制品不只是用于皮影戏的演出,还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丰富的文化内涵、很高的收藏价值,是室内装饰、馈赠亲友、珍奇收藏、旅游产品的最佳首选。另外,皮影的制作、表演对旅游者具有较大吸引力,近年来旅游者已经不满足于作为一个被动的旁观者,而更愿意加入某项活动中来,所以孝义皮影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开展体验营销,使游客既是观众更是演员,丰富游客在孝义的体验。可见,目前孝义皮影的单一的营销内容使得开展旅游缺乏活力和吸引力。
2、4营销渠道低级
孝义皮影营销渠道的低级严重地制约孝义皮影旅游业的发展。目前孝义皮影的主要营销渠道是游客慕名而来或皮影演出团偶然外出演出,其中游客慕名而来的数量占少数,演出团外出演出虽然在演出地效果很好,但未能进行持续和有效的后续营销且演出机会也不是很频繁。因此,这两种未经过旅游中间商的营销渠道不能使孝义皮影被庞大的客源市场所接近,同时也未能形成宣传推广孝义皮影的有效渠道。这种低级化的相对单一的营销渠道给孝义皮髟景区带来了经营风险,成了孝义皮影旅游发展的瓶颈。
2、5宣传力度不足
开展孝义皮影营销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宣传力度不足。网络上关于孝义皮影的资料90%都是介绍孝义皮影的制作和演出、种类和特色、起源和历史演变,很少宣传有关作为一个旅游产品的孝义皮影,没有一个正规的孝义皮影网站,照片和视频几乎是空白。媒体少有提及皮影这种艺术形式。作为山西人,都有很多人不知道孝义皮影、更未看过皮影戏表演。皮影木偶影视基地经营皮影木偶作品及收藏品展览、儿童游乐公园、木偶电视剧光盘的发行、皮影木偶事业后继人才的教育、皮影木偶旅游工艺产品的开发、生产等这些在网络上都很少提到。宣传力度的不足,导致人们不知道、不了解、更走不进孝义皮影。孝义皮影只有通过影视及广告等各种载体扩大对外宣传,才能刺激潜在旅游者需求,引导潜在旅游者消费,实现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3孝义皮影旅游营销策略
3、1提高营销意识,打响皮影营销品牌
开展孝义皮影旅游营销,必须提高孝义市政府、皮影旅游从业者及当地居民的皮影旅游营销意识,强化皮影营销品牌。首先政府有关部门应发挥宏观引导职能,认识到并重视孝义皮影营销的重要性,成立孝义皮影营销办公室等组织,主要负责皮影艺术的搜集和整理、皮影旅游营销策略的实施。办公室的成立有助于改变目前皮影旅游营销的自发状态,有助于将皮影旅游营销纳入统一的旅游目的地营销之中,有助于打造皮影旅游品牌。打造皮影旅游品牌的核心内容就是要实现皮影旅游产品同其他民俗旅游产品的异化,这种异化应立足于其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并将这种文化内涵赋予相应的旅游产品中。另外,在皮影旅游产品开发初期,可以将其与晋中民俗文化旅游产品捆绑销售,使其融入到民俗旅游中,又可以提高其知名度。
3、2准确市场定位,明确皮影营销主题
开展孝义皮影旅游营销就是要树立鲜明的营销主题,通过目标市场细分,科学定位目标市场。准确定位目标市场是开展旅游营销的前提,是制定旅游营销策略的基础,树立鲜明的营销主题是为了开拓目标市场,两者是相辅相成的。通过实地调研,建议将孝义皮影艺术的目标市场确定为三类:一级目标市场:孝义市居民及周边居民;二级目标市场:山西省省内及周边市场和国外市场;三级目标市场:北京和东部沿海高出游率地区;四级目标市场:全国和欧美发达国家。建议将孝义皮影旅游营销的主题定为“参与孝义皮影,体验山西民俗”,它既可以突出孝义皮影旅游的特色,又能让游客在旅游营销主题中增加自己的旅游体验,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3、3丰富营销内容,开展皮影体验营销
(1)加大皮影制品等旅游纪念品的营销,以皮影靠子、皮影挂画、皮影服饰、皮影灯、皮影小件饰品等文化旅游产品营销为重点。针对小朋友这种特殊的目标人群,可以营销如孙悟空、猪八戒、奥特曼等他们所喜爱的皮影制品。(2)开展皮影体验营销。为顾客真正需要的个性化产品。让旅游者加入皮影的雕刻制作和皮影表演之中,让旅游者身临其境在实际操作中获得心情的放松、好奇心的满足,使之留下难忘的体验和美好的回忆。尤其是寒暑假,主要针对学生开展学生体验营销。新晨
3、4拓宽营销渠道,开展合作营销
(1)与附近景区开展线路合作营销,如与周边的平遥古城、绵山、王家大院等景点组成各种旅游线路,如:平遥古城——孝义皮影——王家大院——绵山,通过这些渠道达到游客的双向流动和互动,景区间实现优势互补、共生发展。f2)与旅行社开展合作营销,孝义皮影应多加强与周边旅行社的沟通和合作,依托旅行社保证孝义皮影稳定的客源。(3)与其他民俗品牌开展合作营销。另外,近年来,旅游散客比重明显增加,大型团队有下降趋势,小型自助团队大幅上升,且多是自驾游、家庭游,在此背景下要充分利用网站这个平台,搭建起远距离沟通桥梁。
3、5加大宣传力度,提升旅游形象
(1)孝义皮影营销办公室联合各旅行社组织专门的营销队伍,进入各种消费团体,尤其是学校、机关、老年协会和企业,利用宣传画册、年历赠送、学习赞助、友谊活动、体育交流和文化沙龙等进行广泛促销。(2)在途径孝义的高速公路沿线制作一批广告宣传牌,让“孝义皮影”冲击人们的眼球,让“孝义皮影”文化品牌深入人心,逐步为大众接受和青睐。(3)充分利用各种大众传播媒介如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图书、网络等,扩大孝义皮影信息的区域范围,使其被广大的旅游者所熟知。(4)条件成熟后可到目标市场举办以“孝义皮影”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产品推介周”,适时建立“孝义皮影网站,在全世界范围内宣传推介孝义、推介“孝义皮影”文化品牌?为孝义皮影产业的发展壮大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篇10
一、深入研究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明确美术课程价值
1、陶冶审美情操,丰富生活情趣
美术是最重要的视觉艺术,对发展学生的视觉知觉,获得以视觉为主的审美体验,陶冶审美情操等方面具有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作用。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能够提高学生对自然物、人造物形态美的认识,对美术作品的材料构成及形式、风格的多样性的认识,体验美术与生活的关系,丰富生活情趣。
所以美术鉴赏模块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作用非常大,能够提高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美术课要改变过去只重视美术技法传授,忽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的状态。
2、传承文化艺术,弘扬人文精神
美术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的美术构成世界美术的多元性,因此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传承文化艺术的价值。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能使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美术与自我、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政治、美术与宗教、美术与历史等方面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文化艺术,弘扬人文精神。
美术乡土课程、校本课程最能体现美术的地域特色,能够传承、发扬光大民族文化。
3、激发创新精神,增强实践能力
美术实践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活动,在激发人的创新精神,发展动手能力,开发潜能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能使学生在美术活动中充分发挥个性和想象、思考、判断能力,接触特殊的工具、材料、操作方式和表现形式,得到其他学科难以获得的各种体验。这种融鉴赏与创作为一体的学习活动对发挥个性,激发创新精神,增强实践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在开发美术乡土课程、校本课程中要特别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4、调节心理状态,促进身心健康
美术实践作为一种情感表达活动,在获得成功感和自信心,促进人际交流以及释放个体的紧张或消极情绪等方面,具有促进身心健康与个性和谐发展的价值。
在师生共同开发美术乡土课程、校本课程中,学生能够直接抒发各种情绪,缓解心理压力;能够获得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升华情感;能够促进交流,沟通人际关系。以此形成良好的身心状态与社会适应能力。
5、助益人生规划,拓宽发展空间
美术渗透于社会生活、生产的各个领域,在美化生活,提高物质产品的文化品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讲,美术课具有工具性的价值。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既为学生提供不同的美术基础知识和技能,培育学生终身爱好美术的情感,发展美术方面的各种能力,也为学生今后从事美术职业或其他职业提供发展机会。
二、开发乡土课程、校本课程的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通过课堂观察、听评课,了解当前我市美术课程教学现状与教学内容。通过问卷和访谈了解学生熟悉的、本乡独有艺术形式,通过实地考察、摄影拍摄清东陵石雕、冀东皮影,提出方案,写调查研究报告。
2、经验总结法:及时总结在研究过程中的各种发现和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撰写经验及相关案例、校本教材与乡土教材、教学反思等。
3、反思实践法:在教学实践与课题研究中反思,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教学工作,提高开发的校本课程与乡土课程的科学性、创新性。
4、文献法:查阅文献,了解校本课程与乡土课程开发方面的理论成果,用以指导实践活动。网上查阅与开发的校本课程与乡土课程有关的图片资料、音频资料、视频资料,论文、论著,以备研究所用。
三、开发乡土课程与校本课程具体步骤
(一)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座谈的方式确定乡土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内容。内容必须是学生熟悉的、喜欢的,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又有地方特点的。课程的界定要准确。如本人,根据前期对学生的问卷调查研究,发现学生对家乡有世界文化遗产清东陵,感到很骄傲,86%的学生都去过清东陵,看过清东陵石雕,但对石雕没有深入地鉴赏过。2010年“五一”期间,有的同学就参加了清东陵举办的“太平洗象”、“石雕艺术欣赏”活动。课本上中国古代陵墓雕塑一课也没有认真地学习,学完这一课也没留下什么印象。所以本人决定开发“清东陵石雕艺术欣赏”乡土课程,以拓展教科书内容,使学生对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完整、全面、深入的认识。尽管大多数学生对皮影戏、皮影舞、皮影调不是很感兴趣,但他们的父辈、祖辈都很喜欢皮影,本地电视台经常播放皮影戏,唐山每年举行皮影艺术节,日常生活中家乡人们跳皮影舞的也很普遍,开发“冀东皮影调、皮影秧歌舞、皮影的形象造型风格”乡土课程对传承家乡传统文化很有作用。学生学习土生土长的艺术很容易接受。特别是皮影秧歌舞中人物舞蹈动作僵硬、夸张,很像动画里人物动作,很符合现代学生审美情趣。调查发现学生对色彩鲜艳的、讲究对称的图案作品很感兴趣,也能够接受,愿意学习;一些同学对漫画,特别是卡通画着迷,所以我决定开发“图案”、 “速写创作”、 “漫画创作”校本课程。
(二)开设乡土课程、校本课程的前期准备工作。
(1)带领高级中学美术兴趣小组的学生实地考察了清东陵石像生、石五供、地宫壁雕等石雕作品,拍摄了许多清东陵石雕照片,在网上查找了许多陵墓雕塑图片,参考了《中国雕塑史》等论著,写出了《清东陵石雕艺术鉴赏》乡土教材,制作了“清东陵石雕艺术鉴赏”课件。主要内容是:1、考察、观赏、拍摄、保护清东陵石雕;2、比较清东陵石雕与历代陵墓雕塑艺术风格的不同,以及陵墓雕塑艺术风格发展历程;3、研究、体味清东陵石象生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华表、丹陛石、祥兽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石五供、地宫壁雕所体现的宗教思想。4、欣赏清东陵石雕给人们带来的对人生观、价值观的思考。
(2)本人带领学生参观了遵化市举办的民间手工艺作品展,教师与学生一起欣赏、品评了作品,拍摄了大量的皮影影人、剪纸作品照片。 在查阅了大量网上资料的基础上,本人编写了《唐山驴皮影造型艺术谈》乡土教材,完成了“冀东皮影”课堂教学设计。主要内容为:1、冀东皮影的产生与发展;2、人物造型与行当;3、唱腔与伴奏;4、《俏夕阳》;5、唐山驴皮影人物造型艺术特点,a.人物造型艺术化,b.人物造型平面化,c.卡通式的人体比例范式,d. 人物造型戏曲化,e.人物关节弯曲化;6、唐山驴皮影细腻逼真的砌末造型;7、皮影的民间装饰特色,a.“点”的灵活运用,b. “线”的优美组合,c. 符号化的传承,d. 人物头饰特点;8、皮影影人的制作方法。
(三)开讲开发的乡土课程与校本课程
结合人民美术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11课《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讲授“清东陵石雕艺术鉴赏”乡土课程一课时;主讲“皮影的形象造型风格”乡土课程两课时。学生兴趣很高,课堂气氛活跃,都主动、积极地回答问题,师生互动好。
(四)最后,修改、汇总、推广
课后进行教学反思,结合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修改乡土课程教材,以备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