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发病的基本原理范文
时间:2023-07-07 17:33: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医发病的基本原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
许振南认为在治疗方法上,需要在定位诊断思路明确的基础上,严格执行小针刀四步进程。唐峰等[12]通过影像监控下定位操作,客服了定位差,操作难度高,松解不到位的不足。目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针刀治疗方法主要有[13]:(1)侧隐窝入路法;(2)椎间孔外口入路法(横突及椎间管外口松解术);(3)椎间孔内口入路法(椎间管内口松解术);(4)骶后孔入路法;(5)关节突(囊)入路法(关节突关节囊松解术);(6)神经肌肉触激术;(7)高应力点松解法;(8)棘间点松解术;(9)夹脊穴入路法(夹脊穴松解术);(10)循经取穴定位。此外段莲花[14]在他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实践指南上提示,在治疗方法上,包括了施术部位的选择、选择、以及环境要求。不同部位,,环境下,针刀操作的流程有所不同。
2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
2.1影响疗效的因素明确疾病的基本理论体系;明确病位,熟悉神经,肌肉的损害部位及程度;制定详细的诊疗计划都是影响疗效的因素[15]。同时穆敬平在用循证医学方法系统评价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实验中,发现针刀疗法的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与施术者的操作熟练程度有关,也可能引起临床特异质性。不同的评判方法对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的判定也不一致。
2.2针刀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总体满意针刀的近期疗效好,远期疗效更佳,经得住时间的考验。黄叶等对公开发表的小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发现小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明显优于推拿、针刺、药物等疗法。魏铭等在针刀疗效研究上得出总有效率96.67%。术后最长缓解时问6年,大部分病例随访2年无复发的结果;田平12在相同研究中同样得出较高的有效率结果,同时指出,其他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配合针刀疗效满意。杨宏斌认为针刀通过几乎无创的治疗方式松解粘连,重建机体动态平衡,成为一种不可替代的“缘色疗法”。
3针刀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针刀疗法具有方法简单,痛苦小、见效快、花钱少、变不治为可治、变复杂为简单,变难治为速愈等特点。因此被广泛运用于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中。但由于医学界对软组织损伤这一大类疾病及脊柱相关病症的诊断太笼统,无行业规范可循,学术交流和宣传管道的匮乏,针刀队伍自身素质和能力不足,以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高,标准不规范等问题,限制了针刀事业的进一步发展。针刀医学基础研究脱离针刀临床治疗,使得针刀医学理论的先进性在诊治疾病中没有得到发挥。加强对针刀医学理论基本原理的研究,是系统研究针刀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性任务,在现阶段,更需要从坚持和发展针刀医学基本原理的角度出发,去深刻领悟和掌握针刀医学。李义凯指出术前诊断不明、无菌观念不强、局部解剖不熟、适应证掌握不当是针刀治疗方面存在的问题。这些都有待解决。同时针刀的发展机遇也是非常明显的,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疾病谱发生了深刻变化,除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外,急慢性创伤和软组织损伤,运动性损伤已成为发病率居高不下的病种,这些疾病业已成为中西医研究的焦点。)针刀医学已成为中医药学的新的分支学科并且是中医药现代化的成功范例之一;随着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医、针灸的立法,针刀医学将加速在国外传播,为世界医疗事业注人新鲜血液。
4小结
篇2
中医学历来强调“形神合一”、“天人合一”、“心身合一”,因此对中医心身医学我们暂取狭义的概念,就是用中医学的理论方法研究中医心身疾病病因病理、诊断治疗的一门专门临床学科。心身疾病是由心理因素为主要因素引起的躯体疾病,又称心理生理性疾病。论文 心身医学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概念是研究心身疾病病因病理诊断治疗的一门专门临床学科,广义概念则是对所有疾病进行心理和躯体两方面研究的科学。
1关于中医心身疾病的概念和中医内科心身疾病分类
中医心身疾病的概念是因郁致病,即因七情因素引起的脏腑疾病,不包括癫狂等精神病。为了便于国内外交流,笔者采用中西医对照的形式加以说明。根据临床实践和国内外资料,笔者认为中医内科心身疾病分为8大类较为合理。
1.1 消化系统心身疾病
包括胃和十二指肠溃疡(胃痛) 、慢性胃炎(胃痞) 、胃神经症(胃胀) 、溃疡性结肠炎(泄泻、痢疾) 、肠神经症(泄泻) 、习惯性便秘(便秘) 、慢性肝炎(胁痛) 、慢性胆囊炎(胆胀) 、慢性胰腺炎(腹痛) 、食道神经证(梅核气) 等。
1.2 心血管系统心身疾病
包括原发性高血压病(眩晕) 、原发性低血压病(眩晕) 、冠心病(胸痹) 、心律失常(心悸) 、心脏神经症(胸痹) 、心因性晕厥(厥证) 等。
1.3 呼吸系统心身疾病
包括支气管哮喘(哮喘) 、过度换气综合征(喘证) 、神经性咳嗽(干咳) 等。
1.4 神经系统疾病
包括脑卒中(中风) 、癫痫(痫证) 、血管神经性头痛(头痛) 、紧张性头痛(头痛) 等。
1.5 内分泌系统心身疾病
包括糖尿病(消渴) 、甲亢(瘿病) 、肥胖证(痰病) 、心因性多饮(消渴) 等。
1.6 泌尿生殖系统心身疾病
包括前列腺炎(白浊) 、过敏性膀胱炎(淋证) 、尿道综合征(淋证) 、原发性障碍(阳痿、)等。
1.7 骨骼肌肉系统心身疾病
包括类风湿(痹证) 、全身肌肉痛(痹证) 、书写痉挛(振颤) 、局部性肌痉挛(振颤) 等。
1.8 肿瘤科心身疾病
包括胃癌(积聚) 、肝癌(胁痛) 、肠癌(便血) 、食道癌(噎嗝) 等。
2 中医内科心身疾病学临床基础研究
中医心身医学的理论基础,源于《内经》的“形神合一论”、“天人合一论”、“心身合一论”、“脏腑相关论”、“阴阳五行学说”。如《内经》所言:“主则明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不通,形乃大伤”。“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精辟地阐述了心理对生理的影响,是中医的心理病理学。《内经》又指出:“人之有生也,有阴有阳,有短有长,有柔有刚。”因此中医的心理生理又具有阴阳刚柔对立统一的特点,笔者将其归纳为“中医刚柔心身论”(刚柔心理生理学说) 。
美国精神医学会也认为,心身疾病的基本原理是由情绪因素引起的机体功能异常,并表现在各个器官,即由皮肤反应、骨骼肌肉反应、呼吸器官反应、心血管反应、血液淋巴胃肠反应、生殖泌尿器官反应、内分泌、神经系统和特殊感觉器官反应。关于病因的认识《, 内经》的正(内因) 、邪(外因)学说与西方现代心身医学认识基本一致。内因包括先天禀赋、气质、体质,外因有七情、六和饮食劳逸等,包括心理、社会、伦理、生物、生活方式、行为等诸种应激因素。调查内因可以找出心理素质和生理素质的虚弱所在,即正气虚的表现。调查外因则可找出心理、社会、生物、行为诸种致病因素,即邪气实的表现。
中医心身疾病的病机研究,根据国内外的资料和笔者的临床实践认为,其病位主要在肝,波及心、脾、肺,日久及肾。初期多为肝脾同病,肝心同病,肝肺同病,后期多为肝肾阴虚或肝脾肾的阳虚。末期阴竭、阳亡、阴阳离绝而终。病性为刚柔不能相济,而致疏泄失职,气滞血瘀,痰饮湿困或气逆化火,火热伤阴,升降失司,日久由实转虚,脾虚肝郁或肾虚肝旺,极少有纯虚证。
心身疾病经过及时合理的治疗,多有较好的疗效,但容易因情志因素复发。少数患者因治疗不当可由实转虚,最后阴亡或阳亡而终。另有少数患者可因剧烈的情志刺激、气血暴逆或气血暴脱而精去神亡。理论基础的建立――刚柔心身论。
刚柔心身论源于《黄帝内经》的阴阳刚柔学说和心身合一学说认为,人可以分为阳刚和阴柔两种偏性,即两种不同的气质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又认为,人的精神情绪、心理活动对躯体内脏会产生影响, 既“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因此刚、柔二性由肝(中医认为肝主情绪) 所主。素体阳刚七情过极,则出现疏泄太过而致肝火上炎、阴虚阳亢的肝旺证候,称为刚证。素体阴柔七情过极,则出现疏泄不及而致肝郁气滞、血瘀湿困的肝郁证候,称为柔证。心身疾病发病的基本病机在于肝的疏泄失调而引起的刚柔不能相济,表现为气血阴阳失调。病机演化:情志刺激,首先伤肝,刚者及心,柔及脾肺,终必及肾。治疗应柔以制刚,刚之治柔,使其刚柔相济,心平气和。具体方法为,肝疏泄太过而致刚证者用柔肝法抑制其疏泄,肝疏泄不及而致柔证者用疏肝法增强其疏泄,即《内经》所言“用辛补之,用酸泻之”形成刚柔的辨证论治方法。
中医心身疾病的治疗,历来强调“先治其心,而后医其身”。笔者近10 多年来,把中医的心身治疗方法归纳为9种,即中医心理治疗、中医行为矫正治疗、中医心理药物治疗、辨证治疗、食物疗法、针灸疗法、推拿疗法、道家松静疗法和药枕浴足疗法。中医心身疾病的护理,包括心理护理和功能护理,心理护理在心身疾病别重要,重点在于改善病人的情绪,消除心理矛盾和冲突。
中医心身疾病的预防分为个人与社会两个方面,个人方面,应提高个人的心理素质,增强心理免疫力,对易感人群进行心理指导和帮助。社会方面,应建立支持系统,在家庭、学校和工作单位对易感人群进行心理援助,解决实际问题。
篇3
产生中医学的自然基础
医学应是人类的医学。它离不开人类,只能由人类在现实中创造。
远古人类为了生存,用不同的自然资源维护着自己的生存繁延。但大自然的洪水寒暑,雷电火山,时刻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这些必然给人类造成疾病伤害。这就是说,人类的生存中出现了痛苦,存在着疾病。
人类在实践活动中,侧然遇到一些能减轻、消除疾病的条件和几种能减轻伤痛的物质,渐渐能辨别出什么可用,什么不可用;什么能减轻痛苦,什么能增加痛苦。逐渐形成了痛苦、疾病、医学的概念,掌握了更多的物质和技能。经过漫长的时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有能力把环境、疾病、药物结合起来,形成最初的医学。
在我国有一部分被文字记载而传下来的称为中医学,是世界传统医学中的一个鲜明代表。这种医学有着自身的规律和特点:人类用自身的自然器官作为工具,去直接观察接触大自然的外露现象;直接利用大自然的现成现有物质;把疾病与大自然溶为一体;其开成、存在、发展受地域方位的限制,这个水平上的医学,笔者称其为第一医学。
中医学挑战大自然的工具,方式和程度
在没有先进工具的年代里,在千万年与大自然抗争的生存中,人类只能用自身的器官加上勇气去挑战大自然。凭着目、耳、鼻、口舌等肉体器官,人类认识了大自然的外层面貌。靠这些基本工具开掘利用大自然。中医学就是在这个基础上,认识大自然的结果。看到了风寒暑湿燥火对人类造成威胁。看到了七情六欲,饮食劳倦对人类造成伤害。发现不同的季节时令,方位高低对人类不同影响。木痛痒、昏花眩晕。总之用自然感官和自身体验,去认识、描述病因的痛苦。这是一种直接体验的方式。其当时的认识水平只能达到这个极限。
阴阳造天地
千姿百态的大自然,只需要有两件东西就能组成。一是实体、一个是空间。中医学的阴阳,就是两种物质的存在形成。
这是中医学的第一块基石。
天地造人
阴阳的物质基础就是实体和空间,它们以不同的配比、不同的方式,相互结合,造成了人类的出现。对于生命的形成,物种的起源,千百年来人类都在思考推测。中医学认为,生命来源于大自然,是天地精气所化,其气通于天。
这个假说,地之表一实体粒子。天之气一空间力量。阴阳齐备、阳动阴静,相互作用,造就了生命,造就了人类。
这是中医学的第二块基石。
万物化通
阴阳的抽象规律,是表示两个性质不同的物体,相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为探索阴阳更深的规律,中医学提出一个五行学说,用自然现象来喻意、揭示事物之间的各种关系。所谓五行:高山岩石以金代之;流动液体以水代之;气体显形见于火,以火代之;生命密集于林以木代之;万物着落之处,以土代之。
发病原理
疾病本来是没有的。疾病的形成,也只有两类,一是实体的形成或增减,二是空间的残缺和紊乱。一切灾难均来自体外,必先有外部失衡,才会引起体内的波动。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当体
战而降, 或相对量超过体内最大抵抗力--退而降。体内的平衡被打破,疾病发生。所谓邪之所奏,其气必虚。疾病是大自然的产物。外贼遇上软家丁,灾祸顿然生。这是发病原理。
药性原理
中医学用于治病的材料也是对应三种病因而得:一是无生界中的矿物金石,二是有生界中的动植物体三是人体自身的组织。
人类在长期的生存实践中,发现了许多能弥补纠正人体失衡状态的自然物质,形成了中草药体系。把药物与疾病对应起来,就描出了药性。中药学以他物之偏性,纠正人体之偏性,这是大自然平衡规律的具体应用。这是药性的基本原理。这就是中医学调整阴阳平衡的精髓含义,实为调整实体和空间的平衡关系。
中草药不仅含有实体的偏性,还含有空间的偏性。正是这一生物本质,奠定了它在保健强身,延年益寿,扶正祛病方面应用的物质基础,从而为中草药进军功能性疾病、代谢性疾病、亚健康状况,多种综合症备足了军火。正是这一药性原理,一旦引发人类思维方式的转化,将震撼山岳。
中西医的区别
前文已论述了中医的四大特点:一、工具特点。人类挑战大自然,靠工具。工具是人体功能延伸,决定人类战胜大自然的力量,决定对大自然开垦的量度。中医学靠人类的五官四肢去直接挑战大自然,对大自然的认识,必定局限在工具所能及到的范围内。凭肉体凡胎,只能触及大自然的表层。二、对象特点。大自然是个多维立体结构。它有多层次、区域性。它首先映入人类眼帘的是外表风貌,是显性规律。人类的手足,只能获取大自然的表层物质。三、把疾病与自然统一为一体认为一切生物和疾病都是大自然的产物,重在整体,从大自然中寻得感官病因和宏观疗法。四、地域特点。中医学来源于大自然。物质上、环境上、认识上必然受当时当地的限制。同样,西医也有四大特点:一、工具特点,所用工具,已不是人类的自然感官,而是大大延伸了的器官一仪器、器械。用这些工具去间接的挑战大自然。能到达肉体器官所不能到达的地方。二、对象特点,这时的大自然表现给人类的面貌,已不是表层,而是更深一层的景观了。细胞、通道、细菌、病毒、分子、原子、离子都上台表演。三、把疾病个体化,病因单纯化,重显微镜看不到那个两米大汉的风采。只能看到一些细胞。四、地域特点。西医是工业化生产,人工合成制造。它的取材不受地域限制,所以易为全人类拥有。
从以上四个特点可以看出,中西医存在着本质的差别。是在相联续的两个不同阶段,对大自然的两个不同层面,用不同工具方法,所获得的不同成果。从中医学到西医学是科学发展的一个阶梯,是人类历史的两个步骤。是两个层次、两个范围、两个水平,遵循着自然规律的程序。
中医学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中医学的过去已成定形。仁者见二智者见智。笔者认为,必须澄清中医学的本质。首先它是中国人创造的,民族性、地域性医学。其次,它是用肉体器官为工具,尽最大能力描成的一幅医学作品。再次,它画尽了大自然和社会关于健康的全部外露风貌,凝结成一颗精美至真的科学化石。因而,中医学在人体的感官自然功能和大自然的地表外貌这一层次上,完成了它的一段历史使命。
中医学还有发展,提高的希望和必要吗?
科学的产生是人类凭借自身的能力,利用大自然的原料,经过创造的过程,而得到的有用成果,三个要素缺一不可。中医学的将来,是否符合这三要素的新要求呢?道首先,科学技术大大延伸了人的五官功能,使得人类具有更大的战斗力。其次,人类的健康,并非西医能伺侯周到,那边的活多着呢丨再次,就看用什么方式去为人类服务了。这个过程,就是创造第二中医学的过程,这个过程从哪里开始呢?
篇4
[关键词] 中医养生;银屑病;病因病机;肾阳不足;扶正祛邪
[中图分类号] R758.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11(c)-0027-04
To disscuss the treatment of psoriasis from Chinese health preservation
JING Xia-min GONG Yu-hu JING Xin JING Ning
Yuncheng XIA Min Special Hospital of Psoriasis in Linyi County of Yuncheng City in Shanxi Province,Linyi 044100,China
[Abstract] Chinese health preservation thinks that deficiency of yang will bring many problems to the body, "a powerful yang enables longevity while yang asthenia can cause premature death",therefore, yang qi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health and longevity.In terms of psoriasis,its primary symptom presents on the skin,the fundamental reason lies in the kidney as well as the body′s original qi.The treatment of psoriasis should base on the kidney to improve body′s yang qi,and it follows the principle of "reinforce the healthy qi and eliminate the pathogenic factors",clinical treatment up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should apply the treatment principe of "warm yang and enhance kindey" activate blood and resolve stasis "release the exterior and eliminate spot",thus it will eliminate the root causes.Health preservation is yang qi preservation indeed,maintain yang qi is supporting healthy qi,so-called "there is health qi in vivo,the pathogenic factors have no way to invade the body".therefore, maintaining yang qi can spport health and longevity.
[Key words] Chinese health preservation;Psoriasis;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Deficiency of kidney yang;Reinforce the healthy qi and eliminate the pathogenic factors
银屑病俗称“牛皮癣”,是一种是常见的皮肤病,以丘疹、鳞屑、红斑为特点,有慢性复发倾向,发病原因尚不完全明确。祖国医学称为“白疕”,其病因复杂,目前认为与遗传、感染、代谢、内分泌及免疫等因素有关[1-3],特别是银屑病的心理障碍、精神因素及个性特征对本病的影响受到关注。本病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这与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人们的压力越来越大以及社会发展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等有很大关系。本病宜采用中医中药治疗,愈后尽量巩固治疗并做好预防其复发的措施,往往能取得较满意的疗效,达到延缓复发的目的。
从中医养生学来讲,所有疾病都由阳气虚弱而引发,都与一元阳气受损有很大关系。只要人体阳气旺盛,就可百病不侵。阳气是人身上最好的治病良药。《素问·生气通天论》篇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阴阳应象大论》篇说阴阳为“生杀之本始”。张景岳注曰:“生杀之道,阴阳而已。阳来则物生,阳去则物死”,也就是说,养护阳气才是养生和治病的真谛,是养生治病之本[2]。
1 银屑病的病因病机
就银屑病而言,历代医家都主张本病属内有血虚燥热,外受风邪,皮肤失血之润所致。《医宗金鉴》亦有“固有风邪克肌肤,亦有血燥难外荣”的论述。近代医家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认识不断深入,结合临床实践,丰富和发展了银屑病的病因病机,大致概括为血热论、血燥论、血瘀论和血虚论四大学说[4],此外,还有毒盛学说、阴虚瘀热论等。
也有学者提出银屑病与“阳虚”相关的观点,如孙步云[5]认为:从观察银屑病患者冬病夏愈或冬重夏轻现象,得出银屑病患者“与先天肾精亏损,阴寒毒邪侵肤密切相关”;肖青林等[6]则提出阳虚体质是银屑病的根本病因,认为银屑病发病多由阳气不足、阴气侵凌而致血在脉内凝而不行,形成瘀阻,也就是西医所说的“微循环障碍”,揭示了“阳虚”、“血瘀”是银屑病发病的根本原因。
《黄帝内经》云:“肤疾之所生,为喜怒不测,饮食不节,风挟毒蕴,阳气不足,阴气有余,气血不畅”,就是说情志失调、饮食不节、风邪侵肤,会导致人体阳虚阴盛,气血运行不畅,这才是银屑病发生的根本原因,所以,笔者认为银屑病病机基本原理是“肾阳不足、血瘀不通、风邪客表”;病理实质是:“血热是假象,血瘀是本质”[1],这一理论观点符合中医养生理论所揭示的“阳气决定健康和长生,阳虚是造成绝大多数疾病的罪魁祸首”。《素问·生气通天论》篇“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就是说人体的阳气像天上的太阳一样重要,如果阳气失去了正常的运作而不能发挥其重要作用,人就会生病、减寿或夭折[2]。
2 银屑病的治疗原则
银屑病并非“不治之症”,之所以难治在于人们没有正确掌握该病的治疗法则,多数学者对待疾病只把注意力放在“祛邪”上,而忽略了“扶正”[1],结果导致正气下降,邪毒内侵营血,愈治愈重,故遵循“扶正祛邪”的法则,临床应用“温阳强肾、活血化瘀、解表消斑”的治疗原则进行辨证论治,才能从根本上对银屑病起到治疗作用。
中医认为,人之所以生病是由于“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可以说引起疾病发生的原因虽在于“邪”,但疾病发生的关键在于“正”,由于正气不足,邪气乘虚而入,故而导致疾病的发生。银屑病正是由于肾阳不足、血瘀不通,风邪客表的原因而发病,因此,只有通过扶助正气、祛除邪气,才能促使疾病向好的方向转化,达到治愈的目的。笔者在长达30余年的行医过程中探索出“银屑病虽然表现在皮肤上,但其根本原因在于肾,在于机体内元气,治疗银屑病必须从肾治,从提高机体内的元气着手”[7],并依据银屑病“肾阳不足,血瘀不通,风邪客表”的病机原理确立了“温阳强肾,活血化瘀,解表消斑”的治疗原则,在治疗银屑病方面取得显著效果。
2.1 温阳强肾,开启人体自愈大药
人之生长壮老,皆由阳气为之主;精血津液之生成,皆由阳气为之化,“阳强则寿,阳衰则夭”[8],因此,治病养生首先要扶阳,绝大多数的疾病都可以从养护阳气、祛除病邪的角度防治。“温阳强肾”的治疗原则,正是通过提升和恢复自身阳气,开启人体自愈大药,达到抵御病邪、祛病养生的目的。
其实,每个人与生俱来都具有强大的抵御外邪的能力,那就是自身的一元阳气。《黄帝内经·素问》:“阳者,卫外而为固也。”,指的就是人体有抵御外邪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阳气[2]。从中医养生学来讲,阳气是人身上最好的治病良药。培固自身阳气,就是开启人体自愈大药,从而启动人体的自身调控和修复系统,来祛除病邪,恢复健康。那么,什么是人体自身的调控和修复系统呢?
现代经络学研究证实,人体本身存在自和谐、自调控、自调节的一种机制,而启动这一机制,发挥调整、协调、决死生和处百病的作用,正来自于人体的经络系统。经络控制并调节人体生命阴阳气血,具有防御、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功能,它是生命的综合系统,是关乎人体生命健康的关键环节,可以说,经络是人体自身的调控和修复系统。
《灵枢·经脉》篇:“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充分说明了经络调节和维系身体健康的重要作用。当人体阳气虚衰时,最易受寒湿之邪侵袭,而寒湿之邪留滞于脏腑经络,可阻遏气机,使气机升降失常,经络阻滞不畅,从而导致人体自身的调控和修复系统受损,丧失了正常的功能,甚则使病情向深层发展,而笔者提出的温阳强肾旨在通过温补肾阳来提升和恢复机体内一元阳气,从而开启人体自愈大药,调动人体自身调控和修复系统,达到“正盛邪自祛”之目的。
2.2 活血化瘀,恢复气血通畅运行
银屑病的病理实质为“血瘀”,因活血化瘀药具有活血行气,祛瘀生新,畅通脏腑经络的作用,故临床采用“活血化瘀”法治疗银屑病。《医林改错》中说:“元气即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也就是说,肾阳虚弱,温煦无力,气滞血瘀。银屑病正是由于阳虚血瘀所致,病久则气血运行不畅,形成脉络瘀阻,而瘀血滞络,又会阻碍阳气升发导致肾阳虚衰,形成恶性循环,这也是银屑病顽固而久治不愈、反复发作的根本原因。
因虚致瘀者,应以扶正为本。只有彻底清除血瘀证之病源,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血瘀证。笔者在临床治疗上一般多用活血助阳、活血理气、活血祛风等方法。①活血助阳法:实验证实,助阳药与活血药同用,不仅能加强血液循环,还有兴奋和强化机体内多系统的功能,也符合《素问调经论》“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之义;②活血理气法:临床应用活血化瘀法常配伍理气之品,理气药与活血药配伍则具有协同作用,能改善血液循环;③活血祛风法:活血祛风法取“治风先活血,血行风自灭”之理,临床常用于血瘀挟风患者的治疗,特别是出现关节疼痛症状者。当然,临床应用应依据患者血瘀症状的不同程度以及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的不同合理配伍药物,才能获得满意疗效[9]。
中医有句话叫“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情志不畅,肝就会受到影响,发生肝气郁结,气滞血瘀之征象。七情长期不调,尤其是压抑、苦闷、忧郁,都会加重血瘀倾向,所以,血瘀体质的患者,应特别注重精神的调养,要培养乐观的情绪。精神愉快则气血和畅,营卫流通,有利于血瘀体质的改善。
2.3 解表消斑,开泄腠理消除斑疹
解表消斑即祛除表邪、消除斑疹。解表法是通过发汗,开泄腠理,逐邪外出的一种疗法,又称汗法。解表药具有祛风解表、开泄腠理、宣通气血、祛风活络、升发阳气等作用。通过发散,可以祛除表邪,解除表证[9],从而使邪气从肌表而解,气血得以通畅,阳气得以培固,达到“邪去则正安”之目的。现代研究证明,“汗法”可改善全身和局部的循环功能,促进代谢产物的排泄和局部炎症的吸收。
银屑病破坏正常的皮肤新陈代谢功能,从而影响人体的屏障作用,导致机体代谢功能紊乱,使机体内的废物和多余热量得不到正常代谢,病情严重的银屑病患者往往会出现燥热、甚至低热不退或高烧症状,故采用“解表消斑”法来治疗银屑病,归属“解表扶正”法。由于寒凉药物易伤人体正气,所以解表法的运用主张“辛温解表”,即通过辛温发散的中药来祛除表邪,扶助正气,进而消除斑疹。真正的用意在于增强机体肌肤的代谢能力和皮肤排泄功能,使机体内的多余热量和内毒素得以外泄,达到祛除病邪,消除皮损的目的。临床上需依照患者的病情、年龄、性别、体质、地域以及四时合理配伍药物剂量,即因人而异,因病而异,因地域及四时不同而异,以期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2.4 调摄情志,提升药效促进康复
中医学将人的心理活动统称为情志。情志即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情志调和,疾病不生,七情太过,百病滋生。《黄帝内经》所谓“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素问·举痛论》所说的“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就是这个道理。就银屑病而言,患者遭受情志内伤比较明显,七情太过一般与病程迁延、易反复和久治不愈呈正相关,往往使患者长期处于不良心境,造成疾病更加难治化,因此,银屑病患者更应注重情志的调节与疏导,及时排除不良情感刺激,保持心境平和、心情舒畅、心理健康,才有益于治疗,有益于健康。
情志在现代医学而言,指的就是情绪,故而调摄情志就是“心理治疗”。中医讲,万病皆由心生,正所谓“心病还须心药医”。临床观察证实,银屑病的个性特征、心理障碍和精神因素对银屑病患者的身心危害是相当大的,这也说明了银屑病心理治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针对银屑病的治疗而言,不能只依靠药物治疗而忽视心理治疗。倘若患者的心理问题得不到解决,再好的药物也难发挥满意的疗效,故在临床合理用药的同时,配合适当的心理干预和健康教育才能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临床实践证明,实施心理治疗后,多数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通过心理疏导疗法的应急刺激,病情逐渐趋于好转,疗效明显。愈后复发的病例逐年下降,也就是说患者的愈后时间加长了[10],可见,心理治疗对减轻患者心理压力和消除患者不良情绪及心理障碍有重要作用,也会很大程度地促进疗效,缩短治疗周期。
3 银屑病的复发及预防
众所周知,银屑病易反复和复发,这也是患者最为头疼和烦心的一件事。临床观察发现,银屑病之所以复发,其原因多与诱发因素有关,如:感冒、咽喉扁桃体发炎、涉水淋雨、外伤、生活不规律、喝酒、过度劳累、精神紧张、情绪抑郁等。这里的关键在于,患者要弄清楚自身病情易反复或复发的原因是什么,只有消除掉导致病情反复或复发的诱因,才能免受其害,获取长久的健康。
患者应明白,银屑病不是治愈就万事大吉了。中医中药治疗银屑病,要避免急功近利,症消药止。因为银屑病体表症状消失往往并不代表病变痊愈,此时停药,往往会导致复发,为此,要彻底清除病邪,使阳气旺盛,气血流畅,阴阳平衡,一般需要3~6个月巩固用药方可。冬季气温下降,机体由阳转阴,免疫能力开始下降,是银屑病易复发的季节,故久病患者愈后应在前三年的每年入冬前服用1~2个月的药巩固,才能达到不复发或痊愈时间较长的目的[1]。银屑病患者在痊愈后还应做好预防措施,避免上述可能引起复发的诱因,消除这些诱因,才是防治银屑病的有效途径。
4 银屑病患者的养生观
中医治病是对人体进行相应的调节、调理和调整。疾病是由一些身体的不平衡造成的,一旦这些不平衡被调节过来,人体恢复了真正平和的状态,疾病也就没有了,所以,在中医看来,没病的人也可以进行调节,这就是养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朱丹溪说:“与其求治疗于有病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改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 所以,养生之道就在于“不治已病治未病”。“未病而先治”就是“防”,预防疾病发生。
一切中医治疗手段都是调理手段,目的在于使人体恢复平衡,激发人体的自愈功能,而不是说一有病马上就用药把它直接压下去[11]。真正好的中医,不仅是治病的能手,还必须是养生的行家。常言道:“三分治,七分养”。笔者试图用中医养生理论来阐述日常生活中一些养生保健的方法,以促进机体阴阳趋于整体平衡,避免银屑病的反复或复发,起到积极的预防作用。
4.1 精神养生
养生之道在于养神。《黄帝内经》说道只有形与神俱方能尽其天年。《庄子》提到“抱神以静,形将自正”、“无劳汝形,无劳汝精,乃可以长生”,而《医钞类编》中也提到“养生在凝神,神凝则气聚,气聚则形全”,这些都体现了养神能使神健外更能使形全,这样形神共同得到健全,达到形与神俱的效果。精神养生,就是在“天人相应”整体观念的指导下,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剂生活等方法,保护和增强人的心理健康达到形神高度统一,从而使阳气得固,阴阳平衡,达到祛病养生、健康长寿的目的。
实际上,中医讲的“阳气”,就是指人的思想、人的精神。精神最容易消耗人的阳气,故养生之道重在调养精神。笔者通过多年临床研究证实,精神因素是银屑病发作或加重的重要诱因之一[12]。银屑病患者的性格特征与精神因素往往影响其治疗与预后,所以,银屑病患者不要有太多的想法和欲望,应清除贪欲,知足常乐,同时改变自己的不良性格,要懂得排泄自身的郁闷等负面情绪。调节好自己的情绪,保持心理平衡,使自己的心态平和、乐观、开朗、豁达,从而达到祛除病邪、健康长寿之目的。
4.2 睡眠养生
睡眠养生具体是指通过充足、高效睡眠达到保养性命,补气养精调神,防衰的目的,因此,通过一定睡眠养生的方法,能达到养神、促进气化、生精的目的,这对人类提高生存质量、抗病防衰、延年益寿具有重要意义。
历代养生家对睡眠养生都非常重视。《内经》早有记载:“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能”者,能量也。人之目视、足步、掌握、指摄等生命活动的能量,都是通过睡眠源源不断地积蓄起来,通过肝的作用不断满足生命活动的需要。清代养生家李渔《笠翁文集》中所云:“养生之诀,当以睡眠居先。睡能还精,睡能养气,睡能健脾益胃,睡能坚骨强筋。”道出了睡眠养生的重要性。
人的一生,约有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足见睡眠对于人的重要性,所以,银屑病患者更应该充分利用1/3的时间,为生命积蓄能量,首先是改善睡眠环境,居室装修要环保,床品以天然舒适为佳,打造一个优质的睡眠环境,提高睡眠质量;其次,应顺其自然,跟着太阳走,天醒我醒,天睡我睡。遵从“子午觉”为养生妙道。午时(11~13点)休息30 min为宜;晚上最迟10点前入睡,这样才能保证子时沉睡,并易使人进入深度睡眠状态,以助人体自动调频,接收大自然的信号,接受天地之气,保证阳气被滋养,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4.3 饮食养生
饮食养生,中医又称之为“食养”或“食疗”,就是通过调整饮食,合理地摄取食物,以营养机体,达到辅助治疗、增进健康、益寿延年的养生目的。食补能起到药物所无法起到的作用,俗话说的“药补不如食补”就是这个道理。食补就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平衡机体营养,来补养脏腑功能,促进疾病康复和身体健康。
银屑病在临床上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皮损病变部位周而复始的脱落皮屑,人体中的微量元素随之丢失。如果不从饮食方面给予足够的补充,久之就会造成机体微量元素失调、脏腑功能衰竭,引起其他合并症,从而使银屑病治疗更加困难[13],可见,饮食养生对银屑病患者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传统中医治疗皮肤病往往需要很严格的忌口,银屑病当然不能例外。中医界有学者认为银屑病存在“血热”征象,治疗上多以“清热凉血”为法度,主张忌食所有的辛辣类蔬菜及鱼虾肉类等发物,原因是此类发物食用后会助长血热,加重病情。笔者认为,一概而论的严格忌口,不但不能减轻病情,反而不利于患者的康复,这是因为,辣椒、葱、蒜、香菜等辛辣类蔬菜,除了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功能,就是促进机体汗腺的分泌,及时排泄体内的有害致病物质[13],取“病在肌肤,汗而发之”之理。而鱼虾类食物含有特殊的氨基酸及蛋白类物质,这些物质是维持机体运动不可缺少的元素,所以,在临床上告诉患者除酒和羊肉外,其他大可不必忌口,而应合理调配饮食结构,多方面摄取和补充营养,才有利于促进皮损消退,同时还打消了患者忌口的思想顾虑,取得了比较满意的临床效果。
但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由于患者机体差异的缘故,个别患者食用辛辣蔬菜类和鱼虾类中的某种食物后,会出现病情加重现象,故应相应忌口,此外,暴饮暴食是饮食养生的大忌,银屑病患者更应避免。血脂较高的患者应低脂饮食,多食蔬菜果类。
4.4 四季养生
古代养生家十分重视四季养生,《黄帝内经》明确提出“智者之养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的养生要求和“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四时养生原则。春夏季节保养阳气,以适应生、长的需要,秋冬季节保养阴气以适应收、藏的需要[14],这顺从了生命发展的根本规律,从而使人体阴阳气血调和,精神内守,方可达到防病抗衰之目的。
银屑病冬重夏轻的特点,与四时阳气的盛衰关系密切,表现为阳强则轻,阳衰则重。夏天是阳气最旺的时候,那么阳虚的人在夏天注意养阳性,当然比冬天效果好[15],所以,银屑病患者应注重夏季的保养,少吃生冷特别是冰镇食品,尽量不要吹空调,以免阳气受损,不利疾病的恢复。反过来,冬天是阴气最浓之时,故银屑病患者应做好保暖措施,避免风寒侵袭,还应注意节制,固护阳气,才有利于疾病向好的方向转化,可见利用四时阴阳变化养生,对银屑病治疗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四季养生的目的就在于保持阳气的充沛,人体阳气充沛,则生机活泼,精神焕发,就能达到预防疾病、健康长寿的目的。
总之,治病也好,养生也好,最重要的是找到并解除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才会有的放矢地运用养生和祛病的方式方法,避开不良的生活环境,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调整好自己的精神状态,做到凡事有度,防患于未然,这才是养生治病的大智慧,才能让我们少生病,甚至不生病,收获健康和长寿。
[参考文献]
[1] 荆夏敏.银屑病理论与实践[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4-6.
[2] 武国忠.养生就是养阳气[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28-51.
[3] 荆夏敏,吴刚,荆宁.银屑病的中医药疗法优势探讨[J].中国医学创新,2010,7(28):157-158.
[4] 李桃花.银屑病中医证候及辨证论治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11.
[5] 孙步云.中医药治疗银屑病226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1995,36(2):99.
[6] 肖青林,常开齐,司本辉,等.银肤欣系列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研究[J].天津中医,2000,17(2):20-22.
[7] 吴刚,张江辉,赵俊萍.温阳强肾活血化瘀治疗银屑病的经验[J].山西医药杂志,2008,37(7):648-649.
[8] 武国忠.黄帝内经使用手册[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3-5.
[9] 巩玉虎,荆欣.“扶正祛邪”法则辨证论治银屑病临床浅析[J].健康之路,2013,12(4):281-282.
[10] 荆夏敏,巩玉虎.银屑病的个性特征、心理障碍和精神因素及其心理治疗[J].心理医生杂志,2012,3(1):1-2.
[11] 武国忠.黄帝内经使用手册2[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264.
[12] 北京医学院.医学心理学[M].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984:102.
[13] 荆夏敏.银屑病患者的饮食观[N].光明日报,2000-12-11(2).
[14] 朱世增.适应自然,是中医养生的根本[J].吉林中医药,2006,26 (8):1.
篇5
1临床资料与治疗方法
1.1临床资料
1.1.1观察对象
腹部术后病人137例,为1998年6月~2003年6月在协作单位:枣庄市立医院住院的患者,所有病例均符合《黄家驷外科学》[1]制定手术后肠麻痹诊断标准。根据随机抽样,对比齐同的原则分为治疗组69例和对照组68例。治疗组,男32例,女37例;年龄16~76岁,平均46.0±2.3岁;行胃大部切除术15例,胆系手术24例,阑尾切除术21例,其它腹部手术9例。对照组,男33例,女35例;年龄16~75岁,平均44.6±3.1岁;行胃大部切除术14例,胆系手术24例,阑尾切除术21例,其它腹部手术9例。两组病例在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病程上均衡一致(P
1.1.2治疗方法
治疗组用通腑散(甘遂、大黄、冰片按5:3:2比例,由本院制备)上述药物10g用75%酒精调匀后加麝香0.1g敷脐,每日一次,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当出现酸、麻、困胀感后轻揉5~l0min,同时指压穴位合谷、内关、足三里双侧各1~2 min,至排便后停用,其它均按手术后常规处理。对照组只按术后常规处理。
2效应指标
2.1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2.1.1观察指标
2.1.1.1肠鸣音恢复时间两组病人均于术后4小时开始腹部听诊,每30分钟1次,每次3分钟,记录肠鸣恢复的最早时间及程度(肠鸣音音调、频率等)。
2.1.1.2排气时间由患者记录术后最早排气时间并报告医师。
2.1.1.3排便时间 由患者记录术后最早排便时间及排出物性状并报告医师。
2.1.1.4进食情况 每天三餐时间询问病人食欲情况食时间,并记录首次进食时间。
2.2疗效判定校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及通腑散敷脐的临床试验结果制定。
临床痊愈:首次服药后24小时内出现排便排气,腹胀症状体征消失,食欲正常,无恶心呕吐及发热现象。
有效:首次服药后24小时内出现排便排气,仍有轻度腹胀,或无腹痛,时有轻微恶心及呕吐现象。
显效:首次服药后24小时内出现排便排气,腹胀腹痛基本消失,偶而出现轻度恶心症状,饮食尚可。无效:首次服药后未出现排便排气,腹胀症状、体征检查均无明显改善。
3治疗结果
治疗组在术后肠鸣音恢复,排气,排便和饮食恢复时间均早于对照组,胃肠减压时间和术后静脉输液总量均少于对照组,各项指标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
4讨论
施行腹部手术时,消化器官的切除、重建和改路,以及手术对机体的打击和麻醉等原因,常引起术后腹胀、腹痛、恶心、呕吐和停止排气排便,胃肠功能紊乱及肠麻痹,在胃肠道,胰腺及腹膜后脏器手术后,病人的胃肠活动一般经历三个阶段,即麻痹期、不规则蠕动期。
腹部手术后由于麻醉、手术操作和原发病的影响,临床上多出现不同程度的痛、胀、吐、闭等类似中医所述的阴阳腑实证候。根据祖国医学“六腑以通为用、六腑以通为补”之说和脐疗及穴位的经络脏腑相关学说,脐疗法是指将药物做成适当剂型施于脐部,或在脐部给予某些物理性刺激以治疗疾病的方法[3]。它具有治法独特,方法简便,施行安全,疗效可靠,应用广泛的特点[4]。脐疗是外治用药途径的精髓所在,基本原理是《内经》“从内之外者,调其内;从外之内者,治其外;从内之外而盛于外者,先调其内而后治其外;从外之内而盛于内先治其外,而后调其内;内外不相及则治主病”之旨。因此我们对腹部手术患者术后即用通腑散敷脐,方以甘遂,取其峻下为主药,辅以大黄通腑泻下,增强肠蠕动,借麝香芳香透窍、冰片之渗透,共同作用神阙穴,深入肠内,使腑气得通,诸症即除,手法刺激足三里、内关、合谷穴可促进胃肠蠕动排空,有利于防止术后粘连。腹部术后即用,既防且治。由于手法较内服等方法简单,操作方便,且安全无毒副作用,适用范围较广,故易之推行。
参考文献
[1]吴阶平主编黄家驷外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1079~1080.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第l辑,1993.
篇6
[关键词] 生物化学;教学方法;教学研究;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 G642.0[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5(a)-0121-03
Application experience a variety of teaching methods used in Biochemistry course
QING Xian-chun1 QING Xiao-xing2
1.Department of Biochemisty,Shan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aiyuan 030024,China; 2.Institute of Medical Microbiology of the University of Giessen Germany,Germany 35392,Germany
[Abstract] Biochemistry is a leading subject in research of the field of life science as science of studying the essence of metabolism reaction of organism itself,which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course of medicine.This study introduces the author′s experience of obtaining a good teaching effect in taking Shan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CM,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pharmacy and nursing undergraduate biochemistry teaching process,teaching methods of different made of good teaching effect applying the different teaching methods.
[Key words] Biochemistry;Teaching method;Teaching research;Teaching effect
生物化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化学本质的学科,也是生命科学领域重要的领头学科[1],也是某些领域研究的基础学科。本学科因其内容繁杂、概念抽象、理论性强,而被学生认为是“三难”(难理解、难记忆、难掌握)学科,因此,如何于一个学期中,使学生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呢?这就成为必要思考的问题了。作者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了一些实践和探索,现总结如下,以飨读者。
1 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1.1 教材质量必须保证
生物化学是主要用化学的原理和语言在分子水平解释生命现象的一门学科[2]。教材内容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好的教材是学好一门学科的基石。在教材上,我们选用国家“十一五”和“十二五”中医院校《生物化学》国家规划教材。该教材语言简明细致,内容体系完整,有详有略,如在教授化学部分中对糖类、脂类、蛋白质和核酸的结构及重要官能团,各种氧化还原反应等都作了详细的讲解,而对它们的性质则只作了一般的概述,这便于学生接受和掌握,也不影响生物化学的基本原理,这样既调整了激素调控等章节内容,也将蛋白质、酶学和糖脂代谢部分内容作了重点讲授,比较符合我校各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特色和学生将来的就业方向,让学生感觉到学有所用。
1.2 结合实际,增加有机化学基础知识
在我校,《生物化学》课程是比较难学的一门课,加之我校招收文科生较多,化学基础较差,特别是文科学生多数没学过《有机化学》,学《生物化学》感到非常困难,我们先在护理学院进行教学改革,首先在护理专业把《生物化学》教材改为《医用化学与生物化学》,调整代谢模块章节顺序:增加医用化学内容,为学生填补化学的必备基础知识,使学生在学《生物化学》的过程中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使学生能顺利地掌握必需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夯实有机化学基础知识,为《生物化学》课程做了铺垫。
1.3 与时俱进,教授最新科学动态
很多院校在授课时,往往照搬前人的经验,以“教师以讲授为主,学生以听为主”的传统式授课方法为主[3-4],但是,该方法古板、枯燥,提不起学生的听课兴趣,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故而,我们在授课时,引进一些国内外最前沿的相关研究,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拓宽其生命科学视野,如现代科学技术中较为热门的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情况以及研究进展[5],在基因层次上介绍疾病发生、发展的本质,同时,必要时还通过生物化学的原理与我们祖国传统医学的一些理论相联系,这种授课不仅提高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到最前沿的医学知识,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2 教学方法的扩展
2.1 图文并茂,多媒体立体教学展风采
对于中医院校各专业文科学生来说,普通化学和有机化学、生物学基础相对薄弱,在本学科的理解掌握上相对困难,不少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化学基础差就产生了消极情绪,有的学生还有排斥和畏惧心理。通过多媒体立体教学方式能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将生物化学的教学内容,以多媒体为载体,多角度、多方面,图文并茂地展现出来,使枯燥深奥的知识变得形象生动。
2.2 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将生活中的例子融入《生物化学》的教学中,让学生感到生物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比如在讲脂类时,举出含不饱和脂肪酸DHA(20碳五烯酸)和EPA(22碳六烯酸)的奶粉,并与其他奶粉作了详细的比较对照,进而了解其优势之处;在讲核苷酸代谢时,常以尿酸高而引起痛风症,蛋白质代谢中酪氨酸酶缺乏而引起白化病,苯丙氨酸羟化酶缺乏引起苯丙酮酸尿症,儿茶酚胺缺乏引起震颤麻痹,碘缺乏引起呆小症等相联系[6]。
2.3 激发学生思维,增加生化教学趣味性
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上进行了许多大胆突破。我们采取了多种教学方法如提问式、比较式、发散式等[7]。我讲每一章时就先提出问题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另外,对联和口诀也是我们常利用的教学形式,这样,一些重要生化知识点可以让学生记忆得更好、更快,这种方式不但深受学生的欢迎,而且简明扼要,并容易接受。在对20种氨基酸的记忆时,我们编了顺口溜来讲解:“六伴穷光蛋,酸谷天出门,死猪肝色脸,只携一两钱。一本落色书,拣来精读之。芳香老本色,不抢甘肃来”,不仅便于学生快速记忆这些常见氨基酸的名字,而且对其分类和结构特点有了初步了解,以便于学生们掌握氨基酸的结构特点和分类。利用顺口溜“留(甲硫)苏鞋(缬),异常亮,显本(苯丙)色,真不赖”或“携一本淡(蛋)色书来”[(缬氨酸,异亮(亮)氨酸,苯丙氨酸,蛋氨酸,色氨酸(甲硫氨酸),苏氨酸,赖氨酸[8]]让学生掌握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也同样达到了目的。又如讲温度和pH值对酶促反应的影响,用“寒也热也,三七三八即适温;酸也碱也,酸碱适宜方为佳”来帮助学生加强记忆。
2.4 运用启发和探究式教学[9],结合临床实践与理论
临床医学的基础是生物化学,服务于临床是教学的目的,但是在学习基础课过程中,无感性认识,这是学生对基础服务临床最大的困惑,《生物化学》这门课程就不能被医学生深层次地理解。这一问题通过案例启发式教学很好地解决了,如结合糖尿病,讲述糖代谢异常时,用大家熟知的糖尿病典型症状“三多一少”引入课题,紧紧围绕糖尿病典型症状的生化机制进行糖代谢的讲解。在完成教学内容的同时也对糖尿病有了深刻的认识。在讲脂代谢一章时,常联系冠心病的发病机制,使学生结合临床实践和基础理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并更好地认识临床疾病,同时也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
3 教书育人德为先,以身作则树表率
育人是教书的精髓。一直以来,功利化对社会有强烈的影响,工具性教育普遍成为大学教育的倾向。学校只注重培养专业技能和知识,教师只将专业性技能和知识传授给学生,人文和道德等理念却被忽视了[10]。在授课中,学生的人文和道德等理念需要被关注。讲授绪论时,在讲授我国生物化学发展史,可以使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并树立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适时将生物化学先辈们在研究生物化学过程中“艰且益坚,持重笃行”的史实引入,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和吃苦耐劳精神。在讲授实验课时,需要灌输给学生的团队意识、协作精神、自主动手能力以及遵守公共秩序等良好品质。
《生物化学》在众课程中地位显赫,且课程知识范围广、内容抽象难懂,让非生物专业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对该课程有相对全面系统的掌握是个不断值得研究的问题。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所进行的一些成功改革,无论是在知识的积累,还是在思想素质的提升上,都可以使学生有很大的收获,使我们的教学改革继续进行,且更增强和坚定了我们的信心,同时也为下一步改革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宋国斌,席国萍.抓住三个基本教学环节,提高生物化学教学质量[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0,12(8):778-780.
[2]王希成.生物化学[M].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0.
[3]王永中,张部昌.PBL与图表结合的教学法在《基础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中的初步实践[J].生物学杂志,2009,26(3):81-83.
[4]张部昌,余嗣明,李平生.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初探[J].生物学杂志,2008,25(1):67-68.
[5]唐炳华.生物化学[M].9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7.
[6]金国琴.医用化学与生物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6.
[7]陈国林,王文.改变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J].现代医药卫生,2005,21(22):3194-3195.
[8]肖永红.在生物化学教学中渗透医学人文教育[J].中国医药导报,2010,7(22):162-163.
[9]胡玉萍.多种教学方法在医学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2011,24(5):2522-2523.
[10]青献春.化学课中应用质疑――释疑教学法之我见[J].药学教育,1998,14(1):21-30.
(收稿日期:2014-03-06本文编辑:许俊琴)
[基金项目] 山西中医学院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第三批立项项目(2013120)
篇7
摘 要:目的:观察头针治疗缺血性中风针刺前后脑血流变化。方法:运用SPECT脑功能成像技术,观察缺血性中风患者头针针刺前后缺血区脑血流变化情况。结果:头针针刺后患者缺血区脑血流明显改善。结论:头针增加缺血性中风患者缺血区周围脑血流量是头针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机理之一。
关键词:缺血性中风;SPECT脑功能成像技术;头针
中图分类号:R25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717(2011)03-0515-02
Study the Mechanism of Skull Puncture to Ischemic Stroke by Using the SPECT Technology
WANG En-long
(Affiliated Hospit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Shenyang 110032,Liaoning,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hange of the cerebral blood flow of the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skull puncturing .methods: using the SPECT technology, patients are checked by SPECT, then are given skull puncture. After the skull puncture, patients are checked by SPECT once more. Results: After the skull puncture, The cerebral blood flow of the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 raised. Conclusion: the therapy of the skull puncture is one of the effective ways to treat patients of the ischemic stroke.
Key words:ischemic stroke;SPECT technology;skull puncture
缺血性中风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的特点,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头针治疗缺血性中风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但是头针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机理目前不十分清楚。近年来SPECT脑功能成像技术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不仅提供解剖结构的改变,更重要的是能够了解功能变化[1]。不仅能显示缺血坏死的脑组织,而且还能显示处于缺血状态的脑组织,通过局部脑组织血流变化来反应局部脑功能的改善情况。目前,该技术已运用于针刺对脑血流影响的研究,分析针刺与脑血流关系。本课题运用SPECT脑功能成像技术,研究头针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机理,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辽宁中药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病房收治的急性单侧半球梗死患者30例,西医诊断标准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血管病诊断标准,梗死部位为单恻皮层区或基底节,发病2周内,经头CT或磁共振证实。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参照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标准评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诊断为中风,中医辨证分型为中经络,中医症状积分10~24分;年龄50~75岁;知情同意。有严重合并证及心、肝、肾功能不全者除外。
2 研究方法
2.1 显像剂及显像设备 显像剂为双半胱乙酯药盒,由复旦大学红旗制药厂提供;新鲜99m Tc淋洗液标记,放化纯度>90%;显像仪器为starcam 3200i XR/T型SPECT。
2.2 检查方法 静脉注射99m Tc-ECD前30分常规口服过氯酸钾400mg,阻断静脉丛对99m TcO4-的摄取,99m Tc-ECD 30mCi静脉注射后30分进行信息采集。患者仰卧,固定头部,OM线垂直于地面,房间安静,光线暗淡。应用低能通用型平行孔准直器,采集矩阵为64×64,探头旋转360°,每6°1桢,共采集60桢,每桢计数约100K,总计数共6M。原始数据经计算机归一化后,采用横断面重建图像。
2.3 图像半定量分析 采用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ing, ROI)模型分析法,在常规横断面上,将健恻半球与患恻半球对称分为:上额(1、2),颧(3、4),下额(5、6),颞(7、8),颞顶(9、10),顶(11、12),基底节(13、14),枕(15、16),视皮质(17、18)18个区。单数代表健侧区,双数代表患侧区。先取患侧ROI,对称选取健侧区域。其中上额与顶区取自横断面T10层面,余则取自T6层面。
ROI半定量分析采用统一相同的3×3像素图框作放射性摄取量记数,计算出各个ROI摄取量mn(n代表不同脑区),相加得出总量M。计算:比值rnmn/M,然后比较前后两次rn的数值,计算出百分比值:pn(rn后-rn前)/rn前×100%。
2.4 针刺方法 按纳入病例标准,纳入病例30人,随机编号,先行SPECT检查,并记录结果,即刻施头针,头针取顶颞前斜线,留针20min。起针后再次行SPECT检查,并记录结果。顶颞前斜线:在头顶部、头侧部,头部经外奇穴前神聪(百会前1寸)与颞部胆经悬厘之间的连线。针刺手法:进针后持续捻转2~3min,捻转速度每分钟200次左右,留针期间操作2~3次即可起针。留针期间嘱患者活动肢体。
2.5 统计方法 数据用SPSS 10.0处理。
3 结 果
3.1 目测法 头针治疗后缺血区放射性农聚较针刺前明显。
3.2 半定量法测量结果 头针针刺后患者缺血侧大脑皮质、丘脑、基底节区脑血流增加,见表1。
表1 头针针刺前后患者脑血流量ROI摄取量比值(±s)
注:治疗后脑血流量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
4 讨 论
头针是在传统的针灸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早在《素问・脉要精微论》中就指出“头为精明之府“。有关头针治疗各种疾病,《内经》有所记载,后世《针灸甲乙经》及《针灸大成》等文献中,记载头针治疗疾病的内容更加丰富。目前头针广泛应用于临床,经多年实践,头针治疗缺血性中风疗效确切。头针的理论依据主要有二:一是传统的脏腑经络理论,二是根据大脑皮层的功能定位在头皮的投影,选取相应的头穴线。
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SPECT)是利用影像重建的基本原理,利用放射性示踪剂在体内生物过程。放射性示踪剂进入血液循环后,按脑血流量和脑代谢情况进行分布,以CT技术进行断层显影和重建,SPECT能反映局部脑血流量和脑代谢能力,可通过计算机数字处理后读出脑局部血流量。SPECT图像清晰、直观,是目前研究脑血流量较好的检测手段。SPECT脑功能成像技术已应用于针刺研究领域,黄泳[2]运用SPECT研究针刺神门穴对脑功能的作用,海英等[3]运用SPECT研究眼针对急性脑梗塞患者局部脑血流影响,结果表明眼针治疗后,患者局部脑血流量增加,脑功能改善。
本研究结果表明,头针可以改善缺血性中风患者缺血区脑血流,从而改善缺血区脑细胞功能。这可能是头针提高缺血性中风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机理之一。
参考文献
[1] 包尚联.现代医学影像物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87-324.
篇8
[目的]探讨中医“治未病”思想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及其作用。[方法]在领会“治未病”思想真正内涵的基础上,在妇儿中心护理单元开展孕产妇、新生儿体质辨识及个性化中医护理干预研究,以探索中医“治未病”思想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领域和作用。[结果]该护理单元的中医护理参与率达85.7%,较上一年度提高了53.5%。个性化、整体性护理实施率达83.5%,服务人群对中医护理的认可度达95.3%,服务人群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较2006年度提高了9.5%。[结论]中医“治未病”思想在护理工作中应用领域广泛,可促进护理工作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确保“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减轻痛苦”的护理工作目标的实施和推行。
【关键词】 治未病 体质辨识 中医护理
中医“治未病”出自《黄帝内经》,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的一大精华。治未病,就是预先采取措施即通过强调整体的干预和个性化的调摄,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传变,其含义广泛。
1 “治未病”护理实践思想内涵
1.1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谓:“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己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于疾病未生之时进行治疗,实为一种预防思想。亦即在平素应注意保养身体,防止疾病的发生。针对以上“治未病”思想内涵,其服务人群为健康人群,实施方式可通过对健康人群的整体指导,从而建立个性化的健康维护方法,该领域服务人群广泛,潜力巨大,根据我院护理工作现状,选择健康人群的特殊阶段(孕、产)实施干预。
1.2 “治未病”思想在护理亚健康人群中的应用,欲病救萌,防微杜渐。《素问·八正神明论》云:“上工救其萌芽”。就是说疾病虽未发生,但已出现某些先兆,或处于萌芽状态时,应采取措施,防微杜渐,从而防止疾病的发生。这也应该属于治未病的内容。该治未病思想内涵在护理中可通过对亚健康人群如肥胖、高血脂等进行辨体调摄,通过饮食、运动和情志、中医调理等措施进行健康干预,从而减少发病率。
1.3 “治未病”思想在护理患病人群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已病早治,防其传变和瘥后调摄,防其复发这两个方面。疾病发生的初期,就及时采取措施,积极治疗,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及采取各种措施,防止疾病的复发。疾病初愈,虽然症状消失,但此时邪气未尽,正气未复,气血未定,阴阳未平,必待调理方能渐趋康复,这些均应属于治未病的内容。护理工作主要可通过对病人辨体施护以防疾病发展,重点在于并发症的预防及病后提供个性化的康复处方,从而体现了护理工作在“恢复健康,减轻痛苦”中的作用。
2 “治未病”思想在妇产护理临床实践应用
2.1 体质辨证相关理论及应用 体质学说在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提出,体质是个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大遗传和后大获得的基础上表现出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质。体质学说的基本原理体质构成论一体质是按时相展开的生理过程。躯体素者的综合体、环境构成论一环境、社会对体质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禀赋遗传论一先天禀赋与遗传是决定与影响体质形成与发展的内在重要因素瞳’。研究思路:根据医院“治未病”课题申报情况,选择在服务健康人群为主的妇儿中心护理单元开展体质辨识在孕产妇和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的研究。
2.2 具体实施方法 (1)孕产妇:产前产科门诊助产士根据孕妇体质辨识后确定的体质,进行个性化的健康教育,可通过已开设的孕妇学校实施每月2次的教育;产后:妇儿中心病房护理人员结合产前体质进行进一步确认,结合产科护理临床路径进行个性化的健康宣教,包括饮食调护、产后锻炼调摄情志及中药足疗和穴位按摩等护理干预措施,促进康复。出院后:出院前病房护士落实出院宣教和指导,门诊助产士到病房确定产妇出院后居住地点和访视时间。并按时落实2次家访和指导,产后42天产妇回门诊检查。(2)新生儿:出生后:根据母亲的体质和新生儿吸吮、大便等情况进行体质辨识,根据不同体质进行不同的穴位按摩,一般在洗澡后进行,出院前教会家长按摩的方法和喂养注意事项同时发放以图片为主的出院宣教资料,让家长进一步了解新生儿的体质及穴位按摩方法等。出院后由产科门诊助产士落实家访和新生儿黄疸测定等护理。
转贴于
通过一年多的临床实施,该护理单元的中医护理应用率达85.7%,较2006年提高了53.5%。个性化、整体护理实施率达83.5%,服务人群对中医护理的认可度95.3%,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较2006年度提高了9.5%。 3 讨论
3.1 中医治未病思想在护理领域应用满足了服务人群的需求,从而提高了服务人群对中医护理工作的认可度和满意度。(1)服务人群得到的护理服务变阶段为全程,满足了服务人群对健康问题咨询的需求。服务范围扩大到孕早、中、晚期、产后。从医院延伸到社区和家庭,提供了全程服务。(2)服务人群对自身的健康管理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中医体质辨识护理干预强化了饮食调护生活起居、产后锻炼,情志调摄等健康宣教,这符合了服务人群参与的心理需求,通过参与提高他们对健康促进措施意义的认识,教会他们自我管理的方法。
3.2 中医“治未病”思想利于中医护理在临床推行 “治未病”思想在护理实践中应用,为中医护理在临床有效应用指明了方向。治未病思想是通过整体性和个性化的护理模式来实施的,而整体性和个性化是其临床应用中生命力所在,通过对服务人群个性化的护理提高疗效,改变了中医护理停留在简单的中医操作层面和缺乏个性化和整体性的现象。
3.3 中医治未病思想在护理实践中应用可提高护理人员系统应用中医知识的能力,为中医护理在临床有效开展奠定基础。通过体质辨证等在临床实施将一些指标量化在包括评价和体质分型等具体实践操作中,通过反复的实践提高临床应用能力,让她们觉得中医理论并不是高深虚无的知识,是可以在实践中不断清晰和领会的,从而提高护理人员在开展中医护理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工作角色得到有效的转换,由被动执行到主动去观察和指导,为中医护理在临床有效开展建立良性循环。
3.4 中医治未病思想在护理实践中应用促进护理工作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完善了护理服务的功能,强化了健康促进和康复,较好的体现了护理服务中健康促进和预防疾病的功能,适应了疾病谱的改变。同时,随着医疗卫生改革工作的推进,社区护理是今后护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医治未病思想在护理实践应用有利于促进护理工作较好的适应目前的医疗形势和国家政策,综合性医院可以应用于疾病治疗的各个时期特别是并发症的预防和康复促进,中医治未病思想与其“六位一体”为功能的社区卫生服务的宗旨不谋而合,如何在社区护理服务中得以实施这一中医特色,护理工作可以从社区重点人群的健康管理入手,分层次护理干预,建立社区人群健康信息和护理服务资料,从而达到全程健康管理,提高广大居民的健康水平,降低医疗费用的支出,符合国家倡导的科学发展观。中医有其悠久的历史和深最的群众基础,是我国社区护理的特色所在。
中医“治未病”思想在护理实践中应用在试点的基础上,我们将逐步在慢性病出院康复和危重病人并发症预防等方面进行尝试。但在实行过程中在护理人员的中医知识培训方式、如何建立医院和社区的连接以及临床疗效指标的确定和量化等方面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生物化学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167-01
生物化学作为医学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比较枯燥,较难理解的一门课程,特别是对于高职院校的同学来说在学习上更具有难度,在教授生物化学的这几年时间里本人也深刻的体会到了这一点。在学生的学和老师的教的过程中都体会到比较难,这一方面是由这门课程的特点决定的,另一方面是由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决定的。但是生物化学作为临床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课程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到与高中生物和化学的衔接,让学生能够充分理解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内容,为将要学习的专业课打下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想方设法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来突破难点,把握重点,使老师教好,同学学好。本文就高职院校生物化学教学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
一、上好第一堂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本人认为第一堂课很重要!从第一堂课开始就应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明确这门课程对于他们今后职业发展的重要性,产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1],失去了兴趣学生就失去了学习的动力,所以在第一堂课的时候,我会利用同学们所熟知和感兴趣的一些例子来说明生物化学对于人们生活和生产实践的重要性以及在同学们即将从事的医学工作中的重要应用价值。比如同学们所熟悉的古老的酿酒、制糖技术与生物化学中酶的知识紧密相关,在临床工作中常见的糖尿病、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也需要利用生物化学的知识来解释他们的发病机制、以及进行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还有现在处于发展前沿的一些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如转基因技术,克隆技术,基因工程药物等等这些同学们感兴趣的知识来调动大家学习的积极性,让同学们感觉到学这门课是有用的,有助于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和岗位能力。这是解决了“为什么学”的问题,使同学们有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另外第一堂课还应该让学生明确“学什么,怎么学”,应该把生物化学这门课的教学内容条理清晰的呈现在同学面前,我把生物化学的研究内容分为了三大板块:“物质的结构与功能,物质的代谢,基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然后对应着目录中2-5章是讲物质的结构与功能,6-10章是讲物质的代谢,11-13章是讲基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这样同学们在第一堂课上就从整体上掌握了这门课的内容框架,知道“学什么”,有助于同学们在脑子里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高屋建瓴地把握课程内容,便于以后进一步的学习。然后再告诉同学们“怎么学”,要想学好生物化学这门课首先要克服畏难的情绪,只要克服了心理上的恐惧与排斥再结合恰当的学习方法就一定能学好这门课。列表法、图示法等学习方法对学好生物化学这门课是非常有益的学习方法[2],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同学们可巧妙地结合这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做到事半功倍。生物化学这门课概念繁多,同学们可把学过的易于混淆的概念列成表格,对比记忆,有助于同学们对这些概念的掌握。在学习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途径时,可将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途径总结在一张图上,以便于掌握这几条代谢途径之间的联系,也有助于同学们对这些代谢途径在头脑中形成更加清晰,更加深刻的印象。
二、根据内容特点和学生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就其内容来说,生物化学这门课程主要是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及其在生命过程中产生的化学变化及其规律的科学。主要是对一些基本概念、理论、原理的阐述及一些生化技术的介绍,这就使得整门课程看起来比较枯燥,且有一些理论和原理比较抽象、复杂。另一方面,作者的授课对象主要是高职院校的学生,这些学生的知识基础比较薄弱,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比较低,上课时自制力也比较弱,容易走神,针对这门课程和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应该使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借助于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使内容变得形象、生动、有趣、简单易懂,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在授课过程中可适当的结合PBL教学法、范例教学法、动画演示法、比较分析法、归纳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借助于多媒体的辅助教学手段,力争做到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使知识变得易于理解和掌握,使学生耳目一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在教学中结合临床实例,临床实例的应用,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从枯燥的理论中解脱出来,另一方面还可以贴合学生渴望接近临床的心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3]。
(一) PBL教学法
基于问题学习的教学方法,此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学习起点,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临床问题进行讨论,最后对问题进行总结,如在讲“蛋白质的功能”这个知识点时,先以2004年在安徽阜阳出现的“大头娃娃”这个事例为引导,提问“为什么这些孩子喝了这种缺乏蛋白质的奶粉之后会出现发育迟缓,头发稀疏,面部浮肿,免疫力下降这些症状呢,这与蛋白质的功能有什么关系呢?”通过这个事例与提问把同学们自然而然的引入对蛋白质功能的思考,然后通过小组讨论结合此事例总结蛋白质的功能,PBL教学方法能更好地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4]。
(二)范例教学法
在讲课本上一些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时,结合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让学生感到知识不再枯燥,而是学而有趣、学而有用。如在讲紫外线可使蛋白质变性时,结合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餐厅利用紫外线消毒灭菌以及在医院里手术室的紫外消毒灭菌,这样同学们就会感到所学的内容不再是书本上死记硬背的空洞知识,而是生活中时常遇到需要解决的问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5]。
(三)比较归纳法
生物化学概念繁多,化学组成复杂,结构多样,功能各异,但它们在很多方面异同点较多,如不注意比较归纳就容易混。如蛋白质的结构与DNA的结构,复制、转录、翻译的概念,变性与复性等,这些知识非常相似,有的概念只是一个字或是几个字的差别,经常应用比较归纳法能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增强记忆,辨别是非,从而提高教学质量[6]。
(四)动画演示法
生物化学讲授人体内一些物质的化学变化,内容抽象,如DNA的生物合成,RNA的生物合成,蛋白质的生物合成等,我们可以把这些过程制作成flas,这样可以变微观为直观,变抽象为形象,使同学们觉得神秘、深奥的知识直观生动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解决了同学们的畏难情绪,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汪红.医药院校生物化学教学改革方法与体会[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S1):10-11
[2]张廷华.生物化学课学习方法初探[J].高等理科教育,2011(04):136-139
[3]张茜.生物化学教学方法的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08,6(18):135-137
[4]孙鲁英.PBL教学法在临床教学中的效果及其原因分析研究[J].中医教育,2011,30(05):57-59
[5]王文静.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方法的实践与探索[J].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9):100-102
[6]严秀辉.比较归纳法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实践效果[J]. 继续医学教育,2006,20(34):22-24
篇10
中西药的相互作用是指中药(单味药、复方制剂、中成药或汤剂)与西药合用或先后序贯使用时,所引起的药物(中药、西药或两者)作用与效应的变化。中西药各有所长,相互配合使用,往往能收到较好疗效。但是,由于中西药物本身的特点,使得中西药间可能存在化学、物理的反应,降低疗效,或者出现药理毒理作用,对患者造成危害。可见,中西药合用是柄双刃剑,医务工作者只有充分了解中药与西药各自的特点及其相互作用机制,才能因势利导,充分发挥中药与西药的优点,增强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现在试从中、西药本身的特点和药理学作如下分析。
1 中药和西药的性质特点
11 中药的性质与特点
111 中药作用机制 中医学认为,每种药物都具有一定的特性,或偏于寒、或偏于热、或升或降、或燥或润。利用这些不同的特性,来补偏救弊,以调节机体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恢复生理平衡,而达治疗目的,这是运用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
112 中药组分多且化学成分结构复杂 中药庞大的混合物处方,造成了有效成分的不确定性;同时造成临床治疗的多靶点性,药物成分的多而杂增加了药物相互作用的机会。
113 中药的本文由收集整理双向调节作用 同一种中药可产生相反的药理作用。中药作用的双向性与所用剂量大小和所含不同化学成分有关,可出现小剂量兴奋、大剂量抑制;或大剂量兴奋、小剂量抑制现象。如人参对中枢神经系统既有兴奋作用又有抑制作用,既有升压作用又有降压作用,人参这种双向作用的产生与所用剂量和不同化学成分有关。而当机体处于不同生理或病理状态时,人参可表现出不同的作用,起到调整平衡作用。
12 西药的性质与特点
西药是以西医理论为指导的,以分析手段探询发病机制、了解病情、指导诊治用药,并致力于消除致病因子或抑制器官异常功能,或补充匮乏物质。其指导思想、投药操作、乃至实际效果,都是单向性、对抗性的。由于西药成分都是通过化学或者生物合成,成分比较单一,因此用药针对性强,作用明确,起效快捷,但是局限性和不良反应也较大。
2 中西药物相互作用机制
21 中西药发生物理或化学反应
含有金属离子如钙、铁、镁、铝等的中药和中成药,如安宫牛黄丸(内含石膏)、防风丸、牡蛎、瓦楞子(含钙)、明目上清丸等不宜与四环素类抗生素、异烟肼同用。因上述离子能与四环素类抗生素、异烟肼形成络合物,致使肠道吸收减少,抗菌作用减弱,同时亦影响金属离子的吸收。同理,因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可鳌合二价和三价阳离子,不能与含有ca2+、mg2+、zn2+离子的药物,如含硫酸钙的牛黄解毒片(由牛黄、大黄、黄柏、黄芩、连翘等配伍而成)同服。否则,钙离子与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可形成喹诺酮钙络合物。
22 中西药在药理、毒理学上的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