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外部投资的方式范文
时间:2023-07-07 17:33: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外部投资的方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要】为了提高我国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对我国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问题进行研究,并针对我国企业融资决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探讨,寻求相应的解决措施便具有了重要的现实意义。依据MM定理,在完美的资本市场上,企业的价值创造取决于其生产经营活动创造现金流量的能力,完全不受其所需资本的融资方式的影响。然而,在现实的资本市场条件下,企业的融资决策对其投资决策具有重要的影响关系。大量实证研究表明,企业对融资方式的选择及选择不同方式进行融资所形成的资本结构对企业的市场价值、经营效率、治理结构以及稳定性都有着重大而直接的影响。
【关键词】内部融资;直接融资;优序融资
一、前言
以新古典经济学为基础的传统公司财务理论认为,在完美的资本市场上,企业的价值创造取决于其生产经营活动创造现金流量的能力。企业可以通过科学的投资决策,创造出理想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结合合理的风险控制,从而实现其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理财目标。关于企业的融资决策,在不考虑公司所得税的条件下,公司的财务结构与其投资决策无关,这意味着外部资金和内部资金是完全可以替代的。然而,完美资本市场假设条件虽然有利于降低理论分析的复杂性,但也削弱了理论对现实的解释能力。在现实的资本市场条件下,企业的融资决策对其投资决策具有重要的影响。Fazzari,Hubbard和Petersen(1988)①合作发表了“融资约束与公司投资”一文,在文中,他们用股利的支付率来度量企业所受的融资约束程度,并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企业的融资约束与其投资-现金流敏感性之间呈正向关系。之后,许多理财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经验证明,并得出了相似的企业投资具有融资约束②的结论。后来,大量实证研究又表明企业对融资方式的选择及选择不同方式进行融资所形成的资本结构对企业的市场价值、经营效率、治理结构以及企业的稳定性都有着重大而直接的影响,而且,不同的融资方式选择与组合所体现的融资效率的差异是可以比较的③。既然选择不同的融资方式具有效率上的差异,为了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对我国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问题进行研究就具有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我国企业融资方式选择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企业的融资方式主要可分为两大类,即外部筹资方式和内部筹资方式。所谓内部筹资是指从企业内部开辟资金来源,筹措生产经营所需的资金,主要有企业的折旧和留存盈余;它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可以降低信息不对称的影响,节省交易费用,可以避免同外部投资者的交涉及签署相应的条款。所谓外部筹资,是指从企业本身以外的对象筹集资金,其中相当一部分是通过金融市场来实现的④。我国企业外部融资的主要方式有两种:一是债务融资,即通过银行或者通过发行企业债券从投资者那里筹集资金;二是发行股票进行融资。其中,债务融资还可以分为间接债务融资和直接债务融资。间接债务融资是指通过银行进行贷款融资;而直接债务融资一般是指通过证券市场发行债券来进行融资。外部筹资中的直接债务融资与发行股票融资又统称为直接融资。外部融资既是企业融资的一种途径,也是公司所有者向外转移风险的一种途径。
可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特别是我国资本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各种直接融资工具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使得我国企业的融资方式日益多元化。多元化的融资方式为企业自主融资提供了条件。然而,在我国目前的金融监管、信息传递效率、市场竞争结构、社会大众的成熟度等客观环境因素的影响下,我国企业对不同融资方式的选择和组合方面存在一定的低效率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在对内部融资方式和外部融资方式的选择上,我国企业比较依赖内部融资,但是缺乏对资本成本的正确理解,普遍存在过度投资的偏好
在我国,自1993年税收体制改革以来,我国国有企业很长时间都没有向国家股东进行过红利分配⑤。国企将大量的利润予以留存,国有企业即使已成为上市公司也大多选择不支付或少支付现金股利而将大量现金予以留存。这主要是由于:一方面,我国现阶段资本市场的发展远远落后于企业的需求,出于减轻外部融资约束的考虑,企业倾向于不支付或少支付现金股利。同时,由于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尚不稳固,对外部的融资规模和融资渠道还没有充分的选择权。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讲,如果企业的内部资金来源不足以满足公司的发展需要,而实际上资本市场对他们并不开放,申请上市发行股票或债券进行直接融资的难度很大,这就直接导致了我国企业比较依赖内部融资方式的现状。
另一方面,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对资本成本的理解往往只是基于表面的观察。即借来的债务是有资本成本的,借款利率是资本成本的典型代表;而不分派现金股利形成的留存收益是自有资金,是没有成本的。这是对资本成本概念的错误理解,它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我国企业普遍存在过度投资的偏好,资产负债率低,资本使用效率低。
(二)在我国企业的外部融资中,直接融资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未来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
在我国,企业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的间接融资仍旧是企业最重要的外部融资途径。严格来讲,银行贷款属于“私募”融资方式,是企业与银行之间经过一对一的谈判而达成的信贷协议。对于我国的企业而言,银行贷款不仅在企业发展的历史上发挥了极其重大的作用,即使是现在,银行贷款仍是最为主要的融资方式之一。
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在1993年至2004年,我国企业的外部融资情况为:境内股票融资额为8983.46亿元,占境内股票、银行贷款、企业债券三者的比重为5.21%;银行贷款融资额为161299.98亿元,占三者的比重为93.59%;企业债券融资额为2063.49亿元,占三者的比重为1.20%⑥。
虽然,在我国企业可以采用通过证券市场直接向投资者发行证券,比如发行股票、公司债等来获得资金的直接融资。即采用通常情况下所谓的“公募”形式⑦,面向公众发行证券。但是,由于我国目前资本市场尚处于发育阶段,这种直接融资方式的融资成本很高。例如:我国企业如果选择直接融资,不仅需要达到一个上市公司的门槛,还需要在融资时支付昂贵的手续费用等酬资成本。另外,为了获得较高的公信度,从而便于证券的发行,还要求:1.准备直接融资的企业要向社会公众公布企业的财务信息,以便让潜在的投资者对于企业发展的战略、发展的前景有一个概括的了解。2.企业必须经过政府有关部门的资格验证,确认其可以负担必要责任的能力等等。因此,目前,大多数企业外部融资可能更多的还是通过间接融资的途径,对银行贷款的依赖很大,直接融资尚不能成为我国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我国企业外部融资的模式仍是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为辅”。
(三)外部股权融资偏好现象已经成为我国企业上市融资行为的一大特征
我国企业债券的出现是在1984年下半年以后,1986年我国开始正式批准发行企业债券,随着金融市场的出现和发展,股票和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在我国得到稳步发展。然而,就目前情况看,我国企业选择的外部融资方式顺序是:银行贷款、发行股票、债券融资,外部股权融资偏好现象已经成为我国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一大特征。造成我国企业关于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的优序与国外存在如此明显差异的原因如下:一是我国企业债券的计划管理体制约束了债券的发行。债券市场不发达,债务融资工具单一,市场化创新不足,以及社会信用水平较低,债权人企业申请发债的审批程序比申请上市发行股票还要复杂、条件更加严格。二是市场基础不完备,当前股票融资非正常的低成本,使不得不还本付息的股票融资相对于既要还本又要付息的债券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三、关于我国企业融资方式选择的几点建议
关于我国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问题,关键在于如何安排内部融资、外部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得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最低,企业价值最大。
(一)在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理财目标下,按照剩余股利原则确定企业的股利支付率,按自由现金流原则来确定企业内部融资的比重
由于企业的留存盈余内部融资事实上是企业股利政策的另外一种表述形式,因此,按照现代股利理论,基于股东财富最大化理财目标的企业股利政策应该依据剩余股利原则来制定。所谓的剩余股利原则,是指企业制定股利政策时,首先必须依据资本预算决定企业的目标资本结构,然后按照目标资本结构来安排股利政策和融资活动。在此原则指导下,只有企业所有净现值大于零的投资项目均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时,企业才会发放现金股利。企业应该把税后净利润首先用来满足那些收益率高于股东最低要求报酬率的投资项目,然后将剩余的现金流发放给股东。而这所谓的“剩余的现金流”也称为自由现金流量。
詹森(Jensen)教授在研究冲突的时候,首次对自由现金流量进行了定义。他认为:自由现金流量是指企业在满足了净现值为正的投资项目资金需求之后剩余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自由现金流量的所谓“自由”,即体现为管理当局可以在不影响企业持续增长的前提下,将这部分现金流量自由地分派给企业的所有投资者,既可以利息的形式支付给债权人,以满足债权人的报酬率要求,也可以股利的形式支付给股东,保证股东财富最大化的实现。
因此,依据剩余股利原则与自由现金流量原则,为了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理财目标,保障股东要求报酬率的实现,最大程度地减少企业的冲突,防止经理人员不经济地运用现金流量(比如投放到净现值为负的投资项目上)甚至是非法地挪用现金流量,一方面,企业必须依据资本预算决定的目标资本结构来安排企业的内部融资比重;另一方面,企业必须将自由现金流量完全地分派给股东。
(二)依据直接、间接融资效率的实证研究结果,积极发展我国企业的直接融资能力
在对不同国家企业的融资结构比较时,许多学者以直接和间接融资方式所占比重的不同,将不同的市场经济国家企业融资模式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市场导向型融资模式,主要以美国为代表;另一类是银行导向型融资模式,主要以日本、德国为代表。根据测算,美国的融资效率平均高于日本和德国1/3。虽然美国的储蓄率一直不高,但其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发达,直接与间接金融相互竞争,资本的积累、形成、再生和重组水平很高,因而把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效率较高。而日、德两国过分倚重间接融资,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直接融资的发展,没有形成两种融资方式的合理配置和组合。
在我国,由于目前资本市场尚处于发育阶段,直接融资尚不能成为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我国企业融资的模式是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为辅”。但是,从长远来看,为了加强社会盈余资金的使用效率,我国应当加强资本市场的发展,通过发展直接融资,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减轻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压力,增强融资工具的流通性。
(三)以优序融资理论为指导,借助我国不断完善的债券市场,积极扩大我国企业的债券融资比重
按照优序融资理论以及发达资本市场国家的经验,我国企业应该更加重视企业的债券融资方式,在我国证券市场不断发展完善的前提下,不断提高债券融资的比重。
关于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问题,梅耶斯教授的优序融资理论在西方资本市场的实证中已经得到了有效的验证。即在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公司按照如下的优先次序选择融资方式,形成自身的资本结构:1.公司首先偏好于内源性融资;2.由于公司股利政策具有刚性,分红比率很少变动,而公司投资收益具有不确定性,因而经常会出现公司内源性融资无法满足投资支出的情况,公司由此产生了外部融资的需求;3.在外部融资方式中,公司往往又选择安全性较高的证券,即首先从公司债开始,其次选择可转债等混合型债券,最后才选择股权性融资。可见,依赖内部融资与债务融资已经成为西方现代企业融资行为的一个基本特征。“有资料显示,全球债券市场在2001年上半年共集资9240亿美元,而同期通过发行股票和可转换债券只筹集了1027亿美元,债券市场融资的规模约为股市融资的9倍。”⑧正所谓,公司债券是成熟证券市场的“宠儿”。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昕,主编.中国直接融资方式的发展[M].中国计划出版社,2000.
[2]方晓霞,著.中国企业融资:制度变迁与行为分析[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4).
[3]魏明海,等.国企分红、治理因素与过度投资[J].管理世界,2007,(4).
[4]张维迎,著.产权、激励与公司治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5]胡凤斌,主编.资本结构及治理优化——现代公司理论与国企改制实务[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
篇2
一、企业投融资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企业的融资方式单一
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为了能够尽量减少企业融资的风险,运用的都是内部性的融资方式,无法给企业引入新的资源,只是循环利用企业的自身资产在原地周转,给企业资金的周转带来一定的阻碍作用。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因为借贷款而带来的利益赔偿问题,但是这样的融资方式对企业规模的扩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企业在实际生产运营中,单纯地依靠内部的单一融资形式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在引用内部融资的过程中,会导致企业在新项目的开展过程中因为资金欠缺对企业造成经济危机,甚至严重的会造成企业破产的后果。而外部融资由于其自身的特性,受到外界的干扰因素较多,归根到底就是外部融资的条件要求较高。通过对我国在工商局已注册的企业进行研究发现,屹立在该行业的企业大部分都是中小型企业,其所拥有的特征就是规模小、抵抗经济危机能力较差等,银行通过对其特性的分析,无法较好地对其提供贷款资金,进而减少了外部融资的方式。例如,某产品企业向银行贷款200万用以购买生产需要的材料,但因为企业的自身特性,再加上其成立时间短、知名度不高,以及其财务账上的资产负债率高达85%,同时该企业的资金流动率与速冻率也相对较低,进而致使银行无法为该企业提供贷款资金,因此企业的借贷款失败。此外,银行对于借贷企业的要求也较高,对借贷审核的程序也进行严格的管控。例如,企业进行借贷时,银行会对该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详细的评估,但是银行所运用的评估形势较为硬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向银行贷款的进度,进一步堵塞了企业引入外部资金的形式。
(二)企业的投资结构不合理
投资结构不合理与不科学化是我国大部分企业在管理运营中出现的主要问题之一,由于企业有关管理者对投资结构的认识不够、对市场的经济动态变化掌握得不彻底,导致了盲目性的投资,继而对企业的发展造成严重的阻碍作用。
(1)企业的资产结构不合理。企业的资产结构分为两大模块,固定资产与流动资产,其中覆盖了土地、房屋建筑、生产技术、装备设施以及企业资金等。根据当代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分析,企业资金在企业总资产中占据着较大比例,其中大部分被应用于开拓企业生产规模、购买仪器设备以及聘请优秀技术人才等有关业务中,这就延长了企业的发展线,减少了企业的资产回收率,削弱了企业的实际经营实力,降低了企业在市场行业的竞争力。
(2)企业的负债结构不合理。将我国某一企业作为例子,该企业为了可以引入更多的创业型企业到其工业园,为那些创业型企业在银行的贷款中做出担保,在处理客户资金短缺的同时也把自身的经济风险与客户的资产风险结合在一起,这对企业的资金管理带来了很大的资产风险,同时也加大了向银行或是其他机构投资融资的困难度。
(3)企业的资本结构不合理。当前,我国许多企业对资本的概念并不是很清楚,相对较为模糊,特别是私营企业,在其发展进程中由于自身规模与资金等因素的束缚,只是看重资金的数额,并没有重视资金的质量,进而造成企业资本结构的混乱与不合理等问题。以往的企业管理者认为,企业资金越充足就代表其实力越强,这一观念对企业的不断壮大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科技水平和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对企业的发展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不但要求其拥有强大的资金发展空间,还要求其具备完善的资金管理制度。只有这样,才能符合时展的要求,反之,则无法在现代竞争激烈的市场行业中站稳脚跟,进而会逐渐被其行业所淘汰而销声匿迹。
二、提高企业投融资管理的措施
(一)增加企业的融资渠道
因为内部融资的风险较小,且自主性相对较高,因此企业优选的融资形式便是通过内部融资,但是在现代经济飞速发展的环境下,企业的规模在不断壮大,对生产设备与技术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单纯地依靠内部资源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企业对资金方面的需求。外部融资渐渐成为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扩大企业融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启动外部融资,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在外部资源与内部资源二者之间找到相互制约的平衡点。将企业获得的部分利益用作内部资源以外,还应合理有效地发挥外部资源的作用。例如,外债、股票与银行贷款等外部融资方式,拓宽企业的外部融资渠道,尽量改善企业单一化的融资状况。在企业拓宽融资渠道的过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企业自身的实力,如完善企业内部资金的财务管理体系,为企业向银行贷款做好铺垫;与此同时,银行也应当合理地调整企业的贷款制度,为企业引入外部资源提供一定的帮助。
(二)优化企业投资结构
企业要想为自身发展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就应当结合自身的基本状况,优化投资结构,以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详细的实行措施可以概括成如下内容:
(1)制定合理的投资方案。企业的有关负责人应当具有长远发展的认识,确定企业的未来发展方面,杜绝看重短期利益,应以企业的整体发展为出发点,制定合理与科学的项目投资方案,并且做好策划书。
(2)增加企业调研力度。在上述条件下,企业还应加大力度展开调研工作,对企业的相关项目与业务进行定期的管理与增加,提高企业投资的成功率。
三、结束语
篇3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企业融资方式的类型,分析了影响企业融资方式选择的内外因素,提出了企业融资方式选择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企业融资方式融资策略选择
一、企业融资方式
融资方式从来源上可以分为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内部融资是依靠企业内部产生的现金流量来满足企业生产经营、投资活动的新增资金需求。内部融资以企业留存的税后利润和计提折旧形成的资金作为资金来源。外部融资是指从企业外部获得资金,具体包括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类方式。直接融资是指企业不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而是通过证券市场直接向投资者发行股票、公司债、信托产品等方式获得资金的一种融资方式。间接融资是指企业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资金的一种融资方式。因而,银行贷款就成为企业间接融资的一种重要方式。融资方式按照融资中产权关系的不同,可分为权益融资(或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权益资金无须还本付息,被视为企业的永久性资本。而债务资金必须定期还本付息,它是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根源。
二、影响企业融资方式选择的因素
资金是企业从事投资和经营活动的血液,如何筹集企业所需资金是现代财务管理的首要内容。每个企业在进行筹资方式选择时,必须清楚影响企业融资方式选择的有关因素。
1.外部因素
影响企业融资方式选择的外部因素是指对企业融资方式选择产生影响作用的各种外部客观环境。主要是指法律环境、金融环境和经济环境。外部客观环境的宽松与否会直接影响到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企业进行融资方式选择时,必须遵循税收法规,同时考虑税率变动对融资的影响。金融政策的变化必然会影响企业融资、投资、资金营运和利润分配活动。此时,融资方式的风险、成本等也会发生变化。经济环境是指企业进行理财活动的宏观经济状况,在经济增长较快时期,企业需要通过负债或增发股票方式筹集大量资金,以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而当政府的经济政策随着经济发展状况的变化做出调整时,企业的融资方式也应随着政策的变化而有所调整。
2.内部因素
影响企业融资方式选择的内部因素主要包括企业的发展前景、盈利能力、经营和财务状况、行业竞争力、资本结构、控制权、企业规模、信誉等方面的因素。在市场机制作用下,这些内部因素是在不断变化的,企业融资方式也应该随着这些内部因素的变化而作出灵活的调整,以适应企业在不同时期的融资需求变化。
三、融资方式的选择策略
1.遵循先“内部融资”后“外部融资”的优序理论
按照现代资本结构理论中的“优序理论”,企业融资的首选是企业的内部资金,主要是指企业留存的税后利润,在内部融资不足时,再进行外部融资。而在外部融资时,先选择低风险类型的债务融资,后选择发行新的股票。采用这种顺序选择融资方式的原因有以下三点:(1)内部融资成本相对较低、风险最小、使用灵活自主。以内部融资为主要融资方式的企业可以有效控制财务风险,保持稳健的财务状况。(2)负债比率尤其是高风险债务比率的提高会加大企业的财务风险和破产风险。(3)企业的股权融资偏好易导致资金使用效率降低,一些公司将筹集的股权资金投向自身并不熟悉且投资收益率并不高的项目,有的上市公司甚至随意改变其招股说明书上的资金用途,并且并不能保证改变用途后的资金使用的获利能力。在企业经营业绩没有较大提升的前景下,进行新的股权融资会稀释企业的经营业绩,降低每股收益,损害投资者利益。此外,在我国资本市场制度建设趋向不断完善的情况下,企业股权再融资的门槛会提高,再融资成本会增加。比如,2008年8月22日,证监会就再融资公司的分红出台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申请再融资时的分红比例,要求《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中确定的再融资公司最近3年以现金或股票方式累计分配的利润不少于最近3年实现的年均可分配利润的30%。同时,随着投资者的不断成熟,对企业股票的选择也会趋向理性,可能导致股权融资方式没有以前那样畅通了。
目前,我国多数上市公司的融资顺序则是将发行股票放在最优先的位置,其次考虑债务融资,最后是内部融资。这种融资顺序易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财务杠杆作用弱化,助推股权融资偏好的倾向。
2.考虑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融资方式
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经营及财务状况,并考虑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等情况,选择较为合适的融资方式。
(1)考虑经济环境的影响。经济环境是指企业进行财务活动的宏观经济状况,在经济增速较快时期,企业为了跟上经济增长的速度,需要筹集资金用于增加固定资产、存货、人员等,企业一般可通过增发股票、发行债券或向银行借款等融资方式获得所需资金,在经济增速开始出现放缓时,企业对资金的需求降低,一般应逐渐收缩债务融资规模,尽量少用债务融资方式。
(2)考虑融资方式的资金成本。资金成本是指企业为筹集和使用资金而发生的代价。融资成本越低,融资收益越好。由于不同融资方式具有不同的资金成本,为了以较低的融资成本取得所需资金,企业自然应分析和比较各种筹资方式的资金成本的高低,尽量选择资金成本低的融资方式及融资组合。
(3)考虑融资方式的风险。不同融资方式的风险各不相同,一般而言,债务融资方式因其必须定期还本付息,因此,可能产生不能偿付的风险,融资风险较大。而股权融资方式由于不存在还本付息的风险,因而融资风险小。企业若采用了债务筹资方式,由于财务杠杆的作用,一旦当企业的息税前利润下降时,税后利润及每股收益下降得更快,从而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甚至可能导致企业破产的风险。美国几大投资银行的相继破产,就是与滥用财务杠杆、无视融资方式的风险控制有关。因此,企业务必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并考虑融资方式的风险程度选择适合的融资方式。
(4)考虑企业的盈利能力及发展前景。总的来说,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强,财务状况越好,变现能力越强,发展前景良好,就越有能力承担财务风险。当企业的投资利润率大于债务资金利息率的情况下,负债越多,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就越高,对企业发展及权益资本所有者就越有利。因此,当企业正处盈利能力不断上升,发展前景良好时期,债务筹资是一种不错的选择。而当企业盈利能力不断下降,财务状况每况愈下,发展前景欠佳时期,企业应尽量少用债务融资方式,以规避财务风险。当然,盈利能力较强且具有股本扩张能力的企业,若有条件通过新发或增发股票方式筹集资金,则可用股权融资或股权融资与债务融资两者兼而有之的融资方式筹集资金。
(5)考虑企业所处行业的竞争程度。企业所处行业的竞争激烈,进出行业也比较容易,且整个行业的获利能力呈下降趋势时,则应考虑用股权融资,慎用债务融资。企业所处行业的竞争程度较低,进出行业也较困难,且企业的销售利润在未来几年能快速增长时,则可考虑增加负债比例,获得财务杠杆利益。
(6)考虑企业的资产结构和资本结构。一般情况下,企业固定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比重较高,总资产周转速度慢,要求有较多的权益资金等长期资金作后盾;而流动资产占总资产比重较大的企业,其资金周转速度快,可以较多地依赖流动负债筹集资金。
为保持较佳的资本结构,资产负债率高企的企业应降低负债比例,改用股权筹资;负债率较低、财务较保守的企业,在遇合适投资机会时,可适度加大负债,分享财务杠杆利益,完善资本结构。
(7)考虑企业的控制权。发行普通股会稀释企业的控制权,可能使控制权旁落他人,而债务筹资一般不影响或很少影响控制权问题。因此,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慎重选择融资方式。
篇4
关键词:企业 投融资渠道 分析
企业管理者依靠科学合理的投融资活动能够提升自身经济实力,切实规避经营过程中可能面临的经营和管理风险,通过企业融资及投资的结合推动企业做大做强,有效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意识到投融资的重要性,在各个层面创新和完善自身的投融资渠道。但同时,企业管理者也应当注意到企业投融资活动的不科学常常会带来较大的财务风险,进而可能会影响和制约企业的未来健康发展。因此,企业管理者需要结合自身实际,科学确定投融资的渠道和范围,有效规避风险。
一、企业投融资与企业财务战略的实施分析
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讲,有效实施财务战略是实现自身未来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财务战略的制定以及实施都应当结合企业发展战略,并为公司未来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企业的投融资活动是企业财务战略的关键环节,缺乏企业财务战略的有效保障,公司管理者就难以规避和防范企业投融资活动中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进而使得企业的整体战略目标难以实现。企业制定财务战略应当明确自身财务战略的实现路径和最终的战略目标,确保企业财务愿景的实现。在制定和实施企业财务战略的过程中,主要会涉及到企业投融资的相关实现形式以及策略等。
一般情况下,企业融资重点关注资金的筹措来源,这其中既包括内部资金来源,也包括外部资金来源。内部资金来源主要是指企业自身的利润留存,而外部融资则主要是指债券融资以及股权融资等。在这其中,还需要充分考虑到资本结构以及融资的成本等因素。外部融资则可以划分为直接融资以及间接融资两种。其中直接融资是指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进行融资活动,如发行债券、发行股票等,这就需要企业管理者对自身是否满足债券或者股票的发行条件进行衡量。与此相对应,间接融资则是指将银行借款作为企业最主要的融资渠道,在进行融资时考虑到自身的担保条件、抵押品以及偿债能力等因素的影响。正是基于上述分析,企业管理者需要有效结合自身实际和融资需求,选择合适的投融资方式制定科学的财务战略,以此来推动企业管理的科学化。
二、拓展和完善企业投融资渠道的建议措施
企业管理者应当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和企业所处的行业特点,进一步拓展企业投融资渠道,积极创新和完善投融资渠道,选择合适的投融资渠道来推动企业投融资活动的进一步发展,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效率。就企业融资渠道的扩展来讲,企业融资渠道创新指的是企业管理者在原先的信贷融资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和拓展企业进行融资的方式和途径,积极吸纳融资租赁、项目融资或者保险融资等各种方式,进一步丰富企业融资的手段。
企业管理者应当积极结合自身的发展实际以及国家相关发展战略规划等相关政策支持,尽力为自己争取利息补贴以及融资支持。与此同时,也可以通过公开的项目来有效吸引社会资金的注入。依靠出让公司股权或者引进项目风险投资等形式扩展自身的投融资渠道。企业管理者通过这些方式扩展融资渠道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使得自身的利润预期受到某种程度的影响,但是能够实际解决企业在发展中的融资问题,对于企业的后续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支持和帮助。
企业管理者在进行融资渠道拓展时,还可以积极发挥保险的融资作用。对于不少企业管理者来讲,保险仅仅拘泥于保障的作用,其融资平台的功能常常难以发挥。实际上,企业进行保险管理不应当将其功能拘泥于规避和防范风险,还应当积极发挥其保险融资的职能。国家政策性保险公司一般情况下对于企业都会提供保险融资服务,例如可以将企业产成品作为企业进行保险融资的标的物,在此基础上将企业保险单作为相应的银行贷款担保物,与此同时也可以将企业的保险索赔收益等转让给银行,通过这一方式来有效拓展企业的融资渠道。在这一方式下,企业可以有效规避市场风险,同时也能够借助于保险形式实现自身融资,满足资金需求。
企业管理者可以积极引进TOT、BOT融资以及融资租赁等形式。TOT融资一般是指企业按照移交―经营―移交的生产经营模式,将自身已经完成的企业现有设施等转让给投资者。一般情况下,这一模式不会涉及到企业设施具体的建设过程。而BOT融资模式通常是指企业的建设―经营―转让投资模式,政府相关部门将某些基础设施的建设项目授予承包商,并准予其特许权,相应的承包商可以参与到这些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开发中,并且在此基础上向社会公众提供基础性公共服务的一种较为特殊的投资方式。这两种融资方式对其企业缓解融资压力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并且依靠政府部门对特许经营权的授予,企业能够获得融资保障,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融资风险,是一种比较稳妥的企业融资渠道。与此同时,对于传统的企业来讲,实施融资租赁这一模式也比较合适。企业管理者可以将自身闲置的设备或者资产等按照市场的公允价值投入市场中,以此来满足市场上其他相关企业对于这一资产的需求,这样就能够促进资源在企业之间的优化配置,增加设备出让方的额外性资金收入,这是对企业融资方式的合理补充,并且可操作性较强,比较适用。
企业管理者还应当积极拓展投资渠道,优化企业投资结构。按照投资方向的不同,企业投资可以划分为内部投资以及外部投资两种。内部投资指的是企业管理者将自有资金投入到企业内部,将其用于购置相关的生产设备等。而企业对外投资则主要是指企业管理者将企业资金用于购买债券、股票等有价证券以及通过现金、实物、无形资产等相关形式对其他组织或者企业进行的投资。一般情况下,企业进行外部投资的风险相比较于内部投资会高一些,不过在收益率上外部投资也会更胜一筹。因此,企业管理者在进行投资渠道拓展时,需要积极结合自身的资金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潜力,科学地选择最为优化的投资项目,通过适度扩大企业对外投资规模来满足资金投资需求。可以将投资项目优化集中,将优势项目作为主要方向,灵活匹配企业的负债结构、资本结构以及资产结构等,切实提升企业投资渠道的多元化、现代化。
篇5
【关键词】企业;融资;管理;
0 引言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资金对每个企业都是稀缺资源,而企业的生产经营、资本经营和长远发展时时刻刻又离不开资金。因此,如何有效地进行融资就成为企业一项极其重要的基本活动。
从资金融入效应和风险控制角度看企业融资管理,当论及企业的融资需求时,企业融入的长期资本与短期资金在用途上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一般来说,长期资本主要用于满足企业长期发展需要的扩建项目、新建项目和对外投资等方面,而短期资金主要用于解决企业运营资金的周转等方面。
一、企业融资管理目标
企业融资管理的科学性很重要,不仅要考虑资金的成本,还要考虑到财务风险,否则,就是用较低的资金成本融入所需资金,也无法维持正常运营,因此,企业融资管理的目标应是在资金成本、财务风险和价值创造这三者之间取得最优平衡。
二、企业融资管理原则
企业的融资管理的目的在于――合理筹集企业所需资本,在投资收益一定的情况下,使得资本成本和财务风险最低化从而实现融资管理的最终目标,即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因此,企业在做到资金成本、风险控制和价值创造之间优化和平衡的同时,通过好的融资管理模式来低成本地为企业的发展筹集资金,是企业融资管理的主要原则。
三、准确预测资金需求量
投资规模决定企业筹资额的多少,因此企业筹集资金时应首先对资金需要量进行预测,只有这样,才能使筹集来的资金既能满足生产经营的需要,又不会有太多的闲置。预测资金需求量既要对短期资金需求进行预测,还要重点对长期资金的需求做好资本预算。在进行资本预算时应以当期的现金流量作为考虑的重点。特别是在会计政策的选择和现金流动的估算上,应以当期的现金净流量而非当期利润为考虑的重点,保证已耗费资金的充分补偿。
四、考虑内外因素,结合实际,选择合适的融资方式
(一)影响企业融资方式选择的因素
每个企业在进行筹资方式选择时,必须清楚影响企业融资方式选择的有关因素。
1.外部因素
影响企业融资方式选择的外部因素是指对企业融资方式选择产生影响作用的各种外部客观环境。主要是指法律环境、金融环境和经济环境。外部客观环境的宽松与否会直接影响到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企业进行融资方式选择时,必须遵循税收法规,同时考虑税率变动对融资的影响。金融政策的变化必然会影响企业融资、投资、资金营运和利润分配活动。此时,融资方式的风险、成本等也会发生变化。经济环境是指企业进行理财活动的宏观经济状况,在经济增长较快时期,企业需要通过负债或增发股票方式筹集大量资金,以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而当政府的经济政策随着经济发展状况的变化做出调整时,企业的融资方式也应随着政策的变化而有所调整。
2.内部因素
影响企业融资方式选择的内部因素主要包括企业的发展前景、盈利能力、经营和财务状况、行业竞争力、资本结构、控制权、企业规模、信誉等方面的因素。在市场机制作用下,这些内部因素是在不断变化的,企业融资方式也应该随着这些内部因素的变化而作出灵活的调整,以适应企业在不同时期的融资需求变化。
(二)在总体的融资战略下,设计多个融资方案,实施动态选优
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是每个企业都会面临的问题,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经营及财务状况,综合考虑影响融资方式选择的多种因素,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资金成本低、企业价值最大的融资方式。
一旦确定了资金需求量,企业就应在充分利用内部资金来源之后,再考虑外部融资问题。所谓企业内部资金来源,无外乎通过计提折旧而形成的现金来源和通过留存利润等而增加的资金来源。这部分资金是企业内部“自然”形成的,占用它们虽然也会发生资金的使用成本(实际上是非付现的),但是却不要支付融资费用。而外部融资是指在企业内部融资不能满足需要时,从外部融入形成的资金来源,包括银行借款、发行债券、融资租赁和商业信用等负债融资形式与吸收直接投资、发行股票等权益融资形式。占用外部融入的资金不仅会发生使用成本,还要支付融资费用。因此,运用外部融资的方式所发生的成本相对要高些。而企业真正开展的融资活动就是从外部融入资金,真正的融资数量就是向外部融入的资金总量。
由于企业向外部融资可以采用的渠道和方式多种多样,不同的融资渠道和方式其融资的难易程度、资金成本和财务风险也是不同的。既然要从外部融入资金,企业就必须考虑融资以后应当保持一个良好、合理的财务结构和资本结构,使得财务风险处于安全水平,同时综合资金成本又有所降低。在这种总体的融资战略下,设计多个融资方案,对这些方案进行财务上的优劣排序,以便在具体的融资实践中实施动态选优。
五、保持适度负债,及时调整、优化资本结构
企业在融资管理过程中,采取适当的方法以确定最佳资本结构,使之达到最优化,是融资管理的主要任务之一。最优资本结构是指在企业可接受的最大筹资风险以内,总资本成本最低的资本结构。一方面,在融资决策中,企业应确定最佳资本结构,并在以后追加投资中继续保持最佳结构;另一方面,对于那些原来资本结构不尽合理的企业,可以通过调整资本结构,尽量使其资本结构趋于合理,以至达到最优化。
企业应根据特有的融资成本次序,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注重成本的同时兼顾风险的平衡,来优化资本结构实现企业价值的增值。负债融资是企业采用的主要融资方式,因为负债融资有如下三个优点:①能获得财务杠杆利益;②负债筹资的利息可在纳税前扣除,可减少缴纳企业所得税;③负债筹资资金成本低,可减低企业加权平均资金成本率,并可提高每股收益,增加股东权益。但是,过度的负债规模,将加大企业的财务风险。因此,企业应尽可能的寻求一个最佳资本结构,就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使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最低,企业价值最大时的资本结构。
一个企业如果只有权益资本而没有负债资本,虽然没有筹资风险,但总资本成本较高,收益不能最大化;如果负债资本过多,企业的总资本成本虽然可以降低、收益可以提高,但筹资风险却加大了。因此,企业要强化财务杠杆的约束机制,自觉地调节资本结构中权益资本与负债资本的比例关系:在资产利润率上升时,调高负债比率,提高财务杠杆系数,充分发挥财务杠杆效益;当资产利润率下降时,适当调低负债比率,以防范财务风险。
六、合理安排融资期限的组合方式
一般来说,资金使用期限较短的,利息低,企业还款的风险大;使用期限长的,还款的风险可以延后,但利息高,总的筹资风险不一定就低。如果借入资金的还款期限都比较短,或还款期相对集中,则会使还款高峰期过早或过高,而由于企业投资效益尚未发挥尽致,造成还款困难,风险加大。如果还款期限都比较长,利息负担必然加重。同时,还款期限不能太过于集中,否则还款金额过大,有可能超过企业的还款能力。企业在安排两种筹资方式的比例时,必须在风险与收益之间进行权衡。按资金使用期限的长短来安排和筹集相应期限的负债资金,是规避风险的对策之一。
七、加强日常融资管理,控制融资风险
1、每月定期制定资金收支计划。关注收集宏观经济政策和信息,提前做好预测,及时准确的编制资金计划。按照计划安排资金,既减少闲置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又保证企业投资项目正常运作。
2、积极开展银企谈判。采取各种措施,不断扩大企业的综合授信。
3、定时做好融资匹配分析。根据宏观调控和企业资金紧张的实际情况,及时做好贷款资金的使用情况和企业融资能力分析,为企业决策提供依据。
4、定期进行贷款担保和银行保函的清理工作。
篇6
关键词:中小企业;债务融资;影响因素
0 前言
从中小企业自身来说,由于自身财务制度不完善、抵押担保物不足、抵抗风险能力差等原因,融资表现出融资渠道单一,其主要依靠内源融资,银行资金和民间借贷是中小企业外部资金的重要来源。又因为上市直接融资的高门槛,大部分中小企业对之望而却步,只好采取间接融资。并且,还有部分中小企业主法律意识淡薄,采用违法手段拖欠贷款,严重影响了中小企业整体的信誉问题,更使中小企业外部债务融资难上加难。
在今年的两会召开之际,占全国实有企业总数99%以上中小企业群体普遍反映融资难、融资贵,而全国税收的50%都是这些中小企业贡献的,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也被许多与会的委员所关注,他们从税收政策、降低针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建立特有的适合中小企业融资的金融机构等角度提出各种各样的议题。由此也可以看出解决我国中小企业债务融资难问题迫在眉睫,意义重大。
1 中小企业融资方式
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主要包括:银行信贷资金、其他金融机构资金(信托投资公司、保险公司、租赁公司等)、民间个人资金、国家财政资金、企业自留资金等。从融资方式来看,分为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
1.1 内源融资
内源融资是指企业利用其经营活动结果产生的资金,即公司内部融通的资金,它主要由留存收益和折旧构成。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内源融资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企业和企业主自身的累积;二是企业暂时闲置可用的资金,比如留存收益、折旧等;三是企业内部筹集的资金。
1.2 外源融资
外源融资是指与内源融资相对的、企业通过一定方式向企业之外的其它经济主体筹集资金。外源融资方式包括:银行贷款、发行股票、企业债券、融资租赁等。另外,在外源融资中,还可分为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
2 中小企业负债融资现状
进入2013年,在流动性紧张和通货膨胀压力持续高涨的形势下,中小企业资金紧张状况普遍加剧,中小企业债务融资难题再次成为焦点。据罗亮森等人调查:31.6%的被调查企业认为“资金紧张”是造成企业生产困难的主要因素之一,以银行信贷资金作为首要融资渠道的中小企业比例达到21.9%,其次便是自有资金,比例为6.4%。同时,民间融资也受到了中小企业的广泛关注。在其他融资方面,中小企业民间融资较为活跃,被调查企业中,有26.6%的企业进行过民间借贷。民间借贷资金主要用于“扩大生产”及“维持正常生产资金需要”。成本方面,有19家企业民间融资年利率为“30%以上”,31家企业为“20%~30%”,24家企业为“15%~25%”,民间借贷利率呈现高利贷化的发展趋势,利率风险较大。由数据可以看出,中小企业面临的债务融资压力仍然十分严重。
3 中小企业负债融资难影响因素
对于一般企业来说,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外部投资者会在事前和事后采取一些调查、咨询、分析、监督等方法来获得信息,减少信息不对称程度,约束企业经理的行为。但这些活动都要增加信息的获取成本,即增加了成本。
而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以下五点原因更是加剧了其外部债务融资难的程度:
第一,其自身的财务制度不完善、财务信息披露不透明、管理层结构混乱、“一人独大”等现象使外部投资者很难得到企业经营的真实情况,进而造成对中小企业的不信任,所以外部投资者对于信息的获取成本就会更高,他们很自然地便会转嫁到中小企业身上,对他们施加更高的外源融资的成本;
第二,中小企业资产规模小,可用的抵押物、担保不足的现实情况影响外部投资者资金回收的保障情况,也对其外部融资影响很大;
第三,由于一部分中小企业主曾经有逃债、拖债现象,使整体中小企业信用水平下降,外部投资者不能完全放心自己的投资是否能够平安收回,所以把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也看得十分重要;
第四,中小企业的资产规模小,综合实力不够高导致了其抵抗风险能力差,一旦受到外部的经济冲击,很有可能抵挡不住,从而影响贷款的偿还;
第五,对于发展艰难的中小企业来说,订单就是生命,
间是一分一秒都不能浪费,而外部寻求融资时的时间成本同样是制约中小企业外部债务融资的一大原因。
3.1 企业外部因素
3.1.1 银行角度
长期以来,我国金融体系处于垄断地位的四大国有银行将自己的服务对象定位于国有企业和其他大企业,虽然近几年国家也出台了许多政策引导银行支持中小企业贷款,很多银行也响应号召,针对中小企业量身订做了一些贷款政策,但始终成效不大。究其原因,还是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银行方面无法获得企业的充足信息,导致无法充分信任中小企业,为控制自己的坏账率和不良贷款率,银行方面就出现了“惜贷”的现象。
另一方面,银行为了控制自身的风险,一般需要中小企业提供抵押担保物,而对于抵押物的评估、确认、登记手续往往比较繁琐,不仅仅耗费了审批过程中的人力、物力成本,更是要耗费一定的时间成本,对于中小企业,可能会使其错过资金利用的最佳时期。
3.1.2 国家宏观角度
虽然近几年国家提出了许多政策办法来支持中小企业贷款,但是这些都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真正实施起来缺乏必要的法律法规保障。对银行债权的保护能力不强,为中小企业的抵押担保等难以提供有效的法律保护和政策支持。对比发达国家,他们同样十分看重中小企业的发展,并且许多国家都建立了针对中小企业的特殊融资机制,不同程度的依靠国家资金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我国在这方面显然做得不够。
3.1.3 社会信用体系角度 我国中小企业为了获得贷款,刻意向银行提供一部分利于自己的信息,信息披露不充分,而且事后有许多中小企业无法偿贷,出现恶意逃债现象,导致整个社会信用缺失严重。这也导致我国的征信系统难以获取相应的信息,也就无法做出公正客观的信用评价。我国直至1998年后才相继建立信用评级机构,但由于其起步晚,不够规范化,所以银行或者担保机构获得的信息量不够充足与准确,只能盲目根据中小企业的规模、资金、负债等情况判断他们的信用水平和偿还能力,不具有足够的客观性。
3.2 企业内部因素
3.2.1 控股结构及金融关联弱
提起控股结构,就会考虑到企业的母子公司等关系。就算某企业实力不是很强大,如果其拥有资金运营能力都十分强大的母公司,通过其母公司的担保,外源融资就不会变得那么的困难。同时,国内许多学者认为,国有控股企业,受国家政府及政策支持,使其有更多充足的资金来源,银行也愿意为其提供资金。相反,非国有控股企业,其规模较小,实力可能较弱,与外界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强,在融资方面的难度会大一些。另外,企业所遭遇的债务融资难现象会随着公司股权集中度的增加而降低,这可能与企业经营绩效随着企业股权集中度的增加而提高有关。股权越集中,该企业所做的决策越能代表企业管理者们的愿望,其他的异议声也越少,企业便能够专心经营,快速成长。
3.2.2 企业规模小
一般认为,企业规模越大,其累积的资金实力越雄厚,拥有的固定资产抵押能力越强,从而偿债能力越强,外部投资者或融资机构对其信心越充足,越能缓解企业的融资难情况。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这无疑是个硬伤。中小企业相对于大企业而言,规模小、资产少,在进行外部融资过程与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存在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企业的规模对于企业的影响就类似于是人与人之间第一次见面的“第一印象”一样重要。另外,以中小企业为主体来看,不同的企业规模不同,外部投资者对其的态度也存在不同;而相同的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的规模不同,外部投资者同样会随着企业的变化,对其的融资要求反应也会改变。企业规模代表了企业的综合实力,间接地反映了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力、抵抗风险能力,所以对于企业融资的影响作用很大。
3.2.3 担保资产少及担保人弱
现今的银行贷款倾向于大中企业是因为大企业有足够的抵押品和担保物,可以保证收回贷款,而这些都是融资严重困难的中小企业缺乏的。如果企业的担保资产越多,银行产生坏账的可能性越小,因而企业的担保资产越多,银行越可能向其发放贷款,其面临的融资约束程度也就越低。如果中小企业也有像大企业一样多的厂房、土地、设备等抵押品,银行必定不会放弃这稳赚不赔的买卖。对于担保人也是一样,如果能得到有力的担保人为中小企业作担保,对于投资者来说就是又多了一份保障,定会增强投资者对中小企业
的信心,直接影响企业外部融资的结果。
3.2.4 盈利能力低
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强,内部的资金来源就相对越充足,可调度的资金也越充足。根据“融资啄食理论”,企业遇到融资时,应先内部融资,再外部融资,在外部融资中,先债权融资后股权融资。当内部资金来源充足,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缓解企业的融资需求,如果能通过企业内部解决融资问题,当然要避免高成本的外源融资。盈利能力就直接影响企业的获取利润、留存内部资金的能力,从而影响企业外部融资的难度。
同时,外部投资者也要通过企业的盈利能力来判断企业是否能够将这笔资金充分利用,将资金贷给企业是否有利可图,企业也可以利用融到的资金继续提升企业的内在价值以应对以后的种种困难,形成一个良好的资金循环。而众多的中小企业正需要融到的债务资金来提升自身实力不够强劲的盈利能力。
3.2.5 现金持有量波动大
由于企业与外部投资者的信息不对称,外部市场交易成本较高易使企业面临融资难问题,融资不足就会导致企业的资金不一定能够满足所有价值增加的投资机会,从而产生潜在的投资不足问题。为防患外部融资的不足,企业很自然的会增加内部资金的积累,最明显的就是增加企业自身现金的持有量,来应对未知的风险或将现金应用到一个正净现值的投资项目上。如果企业的现金持有量高,说明企业在累积内部资金用作内部融资,暗示着其外源融资存在一定的难度。如果企业能够控制好企业的现金持有量,也可以体现出企业的现金管理水平,进而影响企业债务融资的能力以及外部投资者对企业的评价等。
3.2.6 股利支付率低
股利支付率可以反映企业现金的持有量,如果股利支付率低,说明企业在积累现金,增大现金的持有量,暗示外源融资存在一定的难度。由于资本市场的不完善性,公司内外融资成本存在显著差异,并且内部资金的成本低于外部获取资金的成本。同时,股利支付率的高低能够反映企业留存收益的多少,进而影响企业内部资金的多少,因此,企业股利支付率的高低能够衡量影响企业融资的困难程度。股利支付率越高,表明企业的内部资金充足或外源融资难度较低,从而企业受到融资困难的程度较轻。但是,对于我国的企业来讲,股利支付率的连续性较差, 随意性较大,大部分企业更是连续很多年一分钱的股利都不曾发放。另一方面,大部分银行如果选择给企业贷款也会有很多附加条件,其中就包括限制企业股利的发放,这也表明股利支付率低或为零是企业融资难的一个表现。
3.2.7 负债水平高
中小企业的负债水平普遍偏高,这也是让外部投资者对其没有信心的原因之一。外部投资者在决定是否要对中小企业投资时,都要慎重地评定中小企业的资质,即其是否能够偿还贷款,是否能将此笔资金充分有效的利用。另一方面,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现金流都能够影响负债水平,一笔雪中送炭的贷款很可能为企业带来更大的发展。在企业发展初期,能够依靠自身的内源资金扩大发展。但当企业继续发展,开始追求规模扩大或技术创新时,就必须要依靠外源融资。通过使用外源融资得到的资金继续创造更大的价值,使企业能够健康稳定的发展,始终保持一个良好的资产负债率,这种良性循环才是中小企业应追求的负债水平对于融资的作用。
4 结论
本文阐述了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方式和现状,进而从企业内部和外部角度出发,分析出中小企业债务融资难的影响因素。由于企业本身的性质更会限制着企业融资、投资、盈利等各方面的能力,进而影响其是否能得到贷款的结果,因此着力分析企业内部影响因素是更有针对性地解决中小企业债务融资难问题的关键点。
参考文献:
[1] 沈莲.对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和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以江苏常州为例[j].武汉金融.2009(2):29-31.
[2] 高长海.影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因素分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3(27):82-83.
[3] 陈如清.我国民营中小企业银行融资影响因素及其变动的实证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2,2(673):71-73.
[4] 俞兆云,陈飞翔.对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约束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0,8(308):93-96.
篇7
对于融资的概念许多经济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例如《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解释的融资:即为超过现金的购货款进行支付而运用的货币交易手段,或为了取得资金二集资所运用的货币手段。
融资是指企业向金融机构或金融中介机构运用各种方式进行筹集资金的一种业务活动。
融资也是货币借贷和资金有偿筹集的活动。
融资是指资金的持有者和需求者之间直接或间接开展的资金融通活动。
所谓融资即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货币资金的调剂融通作为社会经济实体之间余缺调集的有效手段和途径得以应用。
综合上述对融资的不同理解,我们将融资的概念归纳为狭义和广义两种解释。
从狭义上分析,融资属于一个企业的融资筹集的过程和行为,也就是公司与自身的生产经营状况、资金拥有的状况以及未来经营发展需要相结合,运用科学的预测和决策,通过一定方式,从一定渠道向公司投资者和债权人进行资金的筹集,资金供应的组织,使公司正常生产需要得到保障,经营管理活动应有理财行为存在。公司资金筹集的动机应严格按照一定的原则,采用一定的渠道和方式开展。通常情况下,企业资金筹集主要包括三大目的:企业还债、企业扩张以及混合动力。
从广义方面进行分析,融资又称之为金融,主要是货币资金的融通,当事人通过各种方式向金融市场进行筹措资金的行为。对于现代经济发展而言,应全面对资金知识、金融市场以及金融机构进行了解,由于企业发展与金融的支持相联系,因此企业必须与金融打交道。
二、融资方式的分析
1.资金组织,采用假股暗贷的手段。机投资方对项目运用入股的形式进行投资,但实际上不参与至项目的管理中。当达到一定时间之后,则会从项目内撤股。该方法在国外基金中运用较多,缺点是较长的操作周期,而且要将公司的股东结构甚至是公司性质进行改变。存在较多的国外基金,因此运用该种方式进行投资时,国内公司的性质则应改变为中外合资。
2.银行承兑。投资方将一定金额比向项目方公司账户内打入,然后要求银行将说打入进入承兑出来。投资方拿走银行承兑。该种融资方式对投资方产生不利影响。由于在实际操作中,该金额会被变为几次进行使用。投资方拿该项金额的银行承兑至其他地方的银行中,再与同等金额相贴近进行承兑出来。很可能只有开出80%-90%的银行承兑出来,就是开出100%的银行承兑出来,那公司的账户上的资金银行允许你用多少还是问题。这就要看公司的级别和跟银行的关系了。另外承兑的最大的一个缺点就是根据国家的规定,银行承兑最多只能开12个月的。现在大部分地方都只能开6个月的。也就是说每6个月或1年你就必须续签一次。用款时间长的话就很麻烦。
3.直存款。该融资方式是最难操作的一种。由于直存款自身与银行规定所违反,要求企业应与银行有较好的关系存在。由投资方到项目方指定银行开一个账户,将指定金额向自己的账户中存进去。然后与银行签订一个协议,承诺在规定时间按内,该笔钱不能进行挪用。银行与该金额相结合,给项目方小于或等于该金额的贷款。这里的承诺不是对银行实施质押。同意质押的则是另一种融资方式,该方式称之为大额质押存款。然而,该融资方式也存在与银行规定相违反的地方。就似乎需要银行对一个保证到期前30天收款平仓的承诺书进行签订,实际上当其对这个东西拿到之后,即可向其他地方银行内实施再贷款处理。
4.大额质押存款。如上所述。
5.银行信用证。国家有政策对于全球性的商业银行如花旗等开出的同意给企业融资的银行信用证视同于企业帐户上已经有了同等金额的存款。过去较多企业次啊用银行信用证实施圈钱,因此现在国家政策产生了稍许变动之后,使国内企业很难再运用该犯法噶实施融资。只有国外独资和中外合资的企业才可以。因此,国内企业的融资若想对该种方法进行使用则必须对企业的性质进行改变。
6.委托贷款。即在银行投资方为项目方设立一个专款账户,然后将钱打入专款账户内,委托银行向项目方放款。该方式是一种较好操作的形式。通过不是很严格的审查,要求银行作出向项目方对每年代收利息和追还本金的承诺书进行负责。当然,不还本的只需要承诺出每年代收的利息。
7.直通款。直通款即直接投资,存在严格的项目审查,一般要求固定资产的抵押或银行担保,有较高的利息存在。多为短期。个人接触最低的年息为18,通常都达到超过20。
8.对冲资金。目前市面上存在一种不还本不付息的委托贷款,即典型的对冲资金。
三、如何有效的为中小型民营企业融资
从发展角度来看,资金对每个企业都是稀缺资源,而企业的生产经营、资本经营和长远发展时时刻刻又离不开资金。因此,如何有效的进行融资就成为企业财务管理部门一项极其重要的基本活动。
1.企业财务人员在开展融资活动之前,必须对未来的投资收益做一个较为可靠的预测
我们知道,企业的融资活动来自于投资需求。当然这里所说的投资包括流动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和资本市场的间接投资。是否进行融资活动,主要通过比较投资收益和资金成本来决定的。例如:投资项目未来的年均报酬率(或年均利润率)是多少?通过融资活动占用资金所付出的代价(或称资金成本率)是多少?这是企业管理决策层最为关心的。只有当投资收益远大于资金成本的前提下,才可以确定所进行的融资活动是合理的、有意义的。
2.估算投资数量
当投资方向确定以后,接下来要做的是估算投资数量,因为投资数量决定融资数量。如果估算投资数量,虽然有各种各样的计算方法。作为企业财务人员,无论通过什么渠道,采用什么方式进行融资,必须实现仔细估算资金需要量。只有这样才能使融资数量与投资数量相互平衡,避免融资不足而影响企业的投资效果或融资过剩而降低资金的效益。
3.选择融资方式
企业融资可以采用的渠道和方式多种多样,不同的融资渠道与方式其融资难易程度资本成本和财务风险也是不同的。一旦确定了资金需要量,企业就应在充分利用内部资金来源之后,再考虑外部融资问题。
外部融资是指企业内部融资不能满足需求的时候,从外部融入形成的资金来源,包括银行借贷、发行债券、融资租赁和商业信用等负债融资形式与吸收直接投资、发行股票等权益融资形式。占用外部融入的资金不仅会发生使用成本,还要支付融资费用。因此,运用外部融资的方式所发生的成本相对要高些。而企业真正开展的融资活动就是从外部融入资金,真正的融资数量就是向外部融入的资金总量。
四、中小型民用企业融资的技巧
中小型民用企业融资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任务,要想做的好需要一定的融资技巧。陈国的融资离不开和投资人充分的谈判与协商,因此在和投资人正式讨论投资计划之前,企业家需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心理准备。
1.对各种提问进行准备
通常情况下,一些小企业自己对所从事的投资项目和内容都极为清除,但你还要对高度重视和充分准备做好,不仅要自己想,而且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人问。企业家可以请一些外界的专业顾问和敢于讲话的行业进行运用,对该种提问过程实施模拟,从而使自己思想达到完全细致。
2.将投资人对管理的查验准备好
或许你会自豪于自己多年来取得的成就,但投资人依然会换以你的投资管理能力,并且会问到:你凭什么可以满足投资项目的设想要求?对该问题大多数人可能会极为反感,但面对投资人时,这样的换以确实经常发生。使创业企业已经构成了投资人检验的一部分,所以必须正确对待企业家。
3.将部分业务准备放弃
在某些情况下,投资人可能要求企业将将一部分原有的业务放弃,以实现投资目标。部分业务的放弃对于业务分散的企业而言,在投入资本的情况下,企业在竞争中只有集中资源才能使其利于不败之地。
4.妥协的准备
从一开始,企业家就应该清楚,自己的目标和创业投资人的目标不可能完全相同,所以在正式谈判之前,企业家应将最重要的决策做好,为了使投资人的要求得到满足,企业家自身即可对多大的妥协所做出。
篇8
(一)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特点
1.我国政府在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政策上十分重视的,而且所构建的资本市场通常都是出于为高新企业提供更好融资方式以及途径,主要的例子就是我国市场的创业板与中小板等就是为了这一目
的而构建。
2.高新技术企业其在发展阶段时正处于技术研发环节,其一般有资金需求金额高、风险高以及周期长的特点。风险高主要就是由于高新技术企业其科研成果的不确定性以及新产品市场的需求等都是该企业所带来的,而且是对于某些处于开始阶段的高新企业来说,倘若资金链出现中止,可能会直接致使该企业跌入深渊。所以,投资者在选择方向投资时就会将风险评级加大,自然就会增加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难度。
3.而从高新技术的生存周期的各个环节来看,其在不同的阶段所采取的融资方式都是有所不同的。在其发展开始阶段,其科研技术并没有产品化,同时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得到市场的认可,这样就限制了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渠道,只能够利用内部融资。而企业处于成长环节时,这时技术、产品与市场比较成熟,此时高新技术企业能够选择的融资渠道就比较多样化,如风险投资、创业板上市等等。最后当高新技术企业达到成熟阶段时,这时该企业已经能够承担一定的风险,其经济业务都比较稳定,这时可以采用的贷款、债券等形式进行融资。
(二)高新技术企业融资博弈探析
依照当前我国各种融资渠道资金的来源进行区分,当下,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融资方式主要由外部融资以及内部融资两部分构成。内部融资涵盖了留存融资、折旧融资、商业信用融资等;而外部融资主要涵盖了股权、债券融资以及政策性融资。?o论高新技术企业选择上述何种融资方式都存在一定的融资困境,但是因为资金的有限性,高新技术企业应该针对自身企业的发展阶段等各种原因,加强对企业的融资困境进行博弈分析,这样才能够为寻找合适的融资方式提供依据。首先是针对初始阶段的高新技术企业,其特点是科研技术为成熟、市场不认可以及其高风险的特点,这时最好的就是利用内源融资方式来进行融资。而留存收益是内源融资的主要构成部分,其能够转化成新增投资的比例通常能够体现出内源融资的途径。这样直到企业利用内部融资达到自身的极限时,这时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阶段应该就能够考虑外源融资,企业所能够投入到外源融资的资金是有限的状况时,其融资决策也会受到外部的影响,尤其是针对非合作下的零和博弈方式,这就需要充分了解外部信息,结合自身融资能力做出最适合的融资决策。
二、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途径
(一)起始阶段高新技术企业融资途径规划
高新技术起始阶段各项都处于筹建阶段,这个环节是急需资金来支撑企业的各个项目的启动以及科研费用的投入,但是往往其资金规模需要极大,而这时企业又缺乏现金收入。而且,该高新技术企业的科研能力、市场接受度等等都是不确定的,其抵抗风险的能力较弱,难以获得外部融资;此时笔者建议其以内源融资为主要途径,具体方式就是利用自身的资源向内部成员、亲朋好友或者是天使投资等介绍其发展潜力,使其对该企业进行投资拥有良好的预期;其次就是认真研究国家相关扶持政策,充分利用国家的优惠政策来获得政策性资金的支撑。
(二)成长期高新技术企业融资途径规划
当初始阶段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成长期时,其资产规模以及销售能力都得到了稳步的成长,该企业的产品市场份额也能够逐步扩大,无论经营业绩还是盈利能力都有了显著的提升,其外源融资已经达到了基本的要求。但是由于其仍然存在一定的技术与经营风险,其能够获得银行的贷款与主板市场融资的机会仍然是较低的。高新技术企业要想扩大规模,就必须重新规划其融资途径。此时企业最重要的融资途径就是担保贷款、新三板或者创业板融资等。主要就是加强利用政府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各种优惠政策,强化自身在第三方中资信程度,为向银行提供履约付款的保证,从而得到担保贷款。
篇9
[关键词] 财务风险 风险控制 策略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
财务风险是指在企业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企业财务收益发生为偏离,不能实现预期财务收益而造成损失的机会和可能。我国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原因很多,从企业与市场关系的角度来看,企业财务风险产生主要有外部和内部两方面原因。
1.外部原因
企业风险产生的外部原因来自于企业外部宏观环境,企业外部宏观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市场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资源环境等因素。这些因素存在于企业之外,但对企业财务管理产生重大的影响。宏观环境的变化对企业来说,是难以准确预见和无法改变的,宏观环境的不利变化必然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因此企业外部宏观环境复杂多变是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外部原因。
2.内部原因
企业风险产生的内容原因是指企业自身影响,主要是主观认识的局限性,控制风险能力的局限性。企业的财务活动是贯穿于经营管理工作的联系纽带,又是众多管理工作中的一环,因此经营策略的改变必然影响企业的财务活动, 经营决策缺乏科学性导致决策失误,从而导致财务风险随之发生变化。企业自身经营决策失误是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重要内部原因,如企业经营战略的调整、供销体系的调整、重大的资本运营等这些事项的变化都会增加企业财务风险的不确定性,也使得财务活动变得越来越复杂。
二、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策略
面对财务风险通常采取回避风险、控制风险、接受风险和分散风险策略。控制风险是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核心。加强企业财务风险控制,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筹资风险控制策略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筹资活动是一个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起点,管理措施失当会使筹集资金的使用效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由此产生筹资风险。针对筹资风险,企业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控制筹资风险:根据自己的风险能力来选择对企业最有利的资本结构;企业在借入资金时, 应在慎重考虑资金成本、财务风险、信息传递等各种因素的基础上,选择合理筹资顺序来控制财务风险, 使企业财务风险降到最低;在资金安排上,企业所筹集的资金的偿还期必须与其相应资产的变现期相适应,短期筹资的资金(如:短期借款, 各种商业票据及贴现等资金)只能用于流动资产,中、长期的债务资金,(如银行基建借款、长期债券、融资组赁等)由于偿还期限较长,可以用于长期投资或变现期较长的固定资产(如:一般的机器、设备、大型的工具、器具以及运输工具等)的购建。而权益投资(如:实收资本,优先股等)则最好用于变现期很长的大型固定资产(如:房屋、建筑物, 大型运输工具,大型生产线等)的投资。企业将所筹资金的偿还期与资产的变现期相结合,既可以利于各种不同的资金高效利用, 又能保证企业按期偿还资金,使企业的资金流转能够正常进行。
2.投资风险控制策略
(1)风险决策分析。在企业项目投资决策过程中,要重视和加强对风险因素分析,注重投资收益率和相应风险之间的权衡,以收益风险比为决策依据,选取投资收益风险比最佳的方案。如在承担既定风险的条件下,争取尽可能高的收益,或在取得同样收益的情况下,承担尽可能小的风险。风险决策分析常用方法有盈亏平衡点分析、敏感性分析和概率分析等。
(2)分散风险。风险决策的结果虽然选择了风险较小而收益较大的投资方案,从而使得投资收益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保障,但无论选择什么样的投资方案,风险总是客观存在、难以避免的,因此,必须采用适当的方法分散投资风险,才能保证投资预期收益:①投资区域的分散。利用区域经济资源优势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分散投资(如国内外分散、城乡分散和地区分散等),以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企业将投资分散于不同的区域,不但可以平衡损益,而且还可降低资源供给中断的风险。②投资行业的分散。在经济波动中,各行业繁荣与萧条交替进行,如果投资者将投资集中于某一行业,一旦行业出现不景气就会遭受惨重的损失,所以,企业应尽可能将资金投向不同的行业,通过多元化投资来降低投资风险。③投资单位的分散。企业在参股其他企业或投资于下属单位时,投资应适度,并且应将资金分散投向各个单位,这样不仅可以稳定收益,而且可以降低风险。④投资时间的分散。企业应尽量避免在同一时期内实施多个投资项目,以便平衡财务风险,避免因财务状况不佳造成的违约风险和倒闭风险。
3.资金回收风险控制策略
(1)选择收益相对较大而风险相对较小的资金回收方案,主要包括:信用标准、信用期限和现金折扣的决策方案,用5C原则来衡量客户享受的信用标准;赊销后企业应尽快回收账款;建立客户账龄分析体系等措施防范坏账风险。现金折扣也是企业减少坏账损失、降低风险的措施,具体操作过程中企业应该权衡提供折扣后获得的收益与现金折扣的成本来决定现金折扣的多少。
(2)根据客户按约付款的可能性,选择不同销售方式。从回避资金回收风险的角度,采用现销方式出售商品无疑是最佳选择,为控制资金回收风险,企业只能对信用状况好、偿债能力强,达到企业信用标准的客户采取赊销方式,并将累计赊销金额控制在信用限额范围之内,但对那些信用状况不好、偿债能力差的客户则宜尽可能采取现销方式。
4.收益分配风险控制策略
收益分配是企业财务循环的最后一个环节。收益分配包括留存收益和分配股息两方面。留存收益是扩大投资规模来源,分配股息是股东财产扩大的要求,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企业如果扩展速度快,销售与生产规模的高速发展,需要添置大量资产,税后利润大部分留用。但如果利润率很高,而股息分配低于相当水平,就可能影响企业股票价值,由此形成了企业收益分配上的风险。因此,必须注意两者之间的平衡,加强财务风险监测。
参考文献:
[1]杨松龄:《中小企业会计管理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财政部企业司编: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
篇10
风险投资退出所面临的风险有来自被投资企业外部的和内部的风险以及风险投资退出方式和退出时机的选择所带来的风险。
(1)来自被投资企业外部的风险有:政策风险、利率风险、通货膨胀风险、环境风险等。政策风险主要指政府在指导经济工作时所做的突然性政策转变,这对于一个企业的经营有致命的威胁。利率风险是指由于利率的变动导致投资收益率的变动,从而使投资人的收益受到影响。通货膨胀风险是指当物价上涨时,货币的购买力下降可能给投资人带来的风险。环境风险指企业的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不确定因素,形成的风险。
(2)来自被投资企业的内部风险有:技术风险、管理风险、道德风险等。技术风险是指由于即技术不成熟、不完善给产品开发带来的问题,影响高新技术产品的成功。管理风险指企业经营管理不善造成的企业破产、亏损给投资者带来的风险。风险投资家能否成功运作风险资金与管理是否到位密切相关,如果创业者素质差、独断专行,员工无凝聚力、管理松散,必然使管理风险增大。道德风险是指企业的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经营管理者拥有企业投资者所不具有的内部信息(信息不对称)从而牺牲投资人的利益来换取自己的私利。
(3)风险投资退出时机和方式的选择带来的风险。选择何时退出和选择采用什么样的方式退出对风险投资的成功退出非常关键,其中也并存很大风险,无论哪一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投资者的收益受到影响甚至投资失败。
2风险投资退出的风险控制
风险投资中存在着多种风险,一般来说,外部风险属于系统性风险,是风险资本家和风险企业家所无法控制的,风险资本家主要采取尽可能回避的态度。因此,风险投资家主要关注的是来自风险企业的内部风险和退出环节的风险。因此如何控制风险投资退出所面临的利率风险、通胀风险和环境风险等所有企业经营所必须面对风险,在此不予分析。由于选择风险投资项目和投资后对企业管理对于风险投资的退出非常关键,直接影响退出绩效。本文并非单纯分析退出这一个环节的风险控制,而是从选择风险投资项目、投资后对企业的监督指导和管理、风险投资退出时机和退出方式的选择四个方面来分析风险投资退出的风险控制。
2.1风险投资项目时的风险控制
选择什么样的项目进行投资是风险投资操作的首要问题,也是整个风险投资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它直接关系到风险投资是否能顺利退出。风险投资家在选取项目时要对项目做具体的、长远的分析。风险资本家在分析某个投资建议是否可行时应该从管理者、市场和技术三个方面考虑。风险资本家应从各个角度去考察企业领导者是否在他从事的领域里具有敏锐的洞察力,是否掌握市场全貌并懂得如何去开拓市场,是否懂得利用各种手段去筹措资金,是否有将自己的技术设想变为现实的能力,是否有较强的综合管理能力,是否能组建一个由具有各方面专长的人才组成的相辅相成的管理层。风险资本家还应该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对市场的认识,分析判断待投资项目和技术的市场前景。该项技术能否形成产品并有广阔的市场。
2.2投资后对企业监督指导和管理中的风险控制
投资项目确定后,根据协议,风险投资家就要为风险企业注入必要的资金,支持风险企业的发展。一般在这一阶段,风险投资家对风险企业不仅仅只是不断地注入资金,满足其发展的资金需求,而是要完全地参与到风险企业的发展中去,参与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帮助企业开拓市场。因为,对于风险企业,其创建者多是一些技术专家,相比来说,企业的经营管理是他们的弱项,他们一般都缺乏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而风险投资家正好和风险企业家形成了互补,他们拥有市场研究、生产规划、经营战略、财务法律方面的优势,并且在社会上有广泛的信息与关系网络,可为风险企业提供各种咨询和服务,帮助企业规范管理。因此,风险投资的资金投入阶段,是风险投资家和风险企业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阶段,风险投资家必须要全面的融入到风险企业中去,利用自己在管理、财务方面的专长,使企业有更好的发展,为其风险投资的顺利退出奠定基础。
2.3选择风险投资退出时机的风险控制
从理论上看,风险投资的最佳退出时机应为收益最大化的那一点,但由于在退出中涉及到诸多复杂因素,如政策、市场和法律等的影响和干扰,实际退出时机与理论的最佳退出时机之间存在一定偏差。下面从企业的产业周期、企业股权价值和退出方式这三个方面分析风险投资家应如何选择退出时机来控制退出风险。
(1)从企业的产业周期看,普遍认为风险投资应该在被投资企业的“成熟期”退出。而针对一些由于技术风险、市场风险在成长期就破产的企业和发展一般的企业应该尽早退出;针对那些发展到成长期后期,由于技术替代以及改进等使得竞争加剧,盈利降低的投资项目也应该在竞争对手产品入市前尽早退出以获取高回报、早回报。针对少数闯过技术风险与市场风险的在成熟期的前期发展成为中型企业,在符合正式股票上市标准时,可上市退出以便获取高额回报。
(2)风险投资家根据企业股权价值决定退出时机。当风险企业的财务状况存在严重问题时,如计算出的股权持有价值小于零时,风险投资家应立即退出。如果市场中出现某一项目给风险投资家带来的股权持有价值大于现有项目的股权价值,风险投资家就应果断实施退出,撤出资金进入下一个风险投资项目。
(3)最佳退出时机与适宜的退出方式相配合,才能达到最佳效果。采用何种方式退出往往与当时的金融环境有关。若金融环境良好,风险投资家一般优先考虑公开发行股票上市的方式退出。那么在企业符合上市标准后,可以获得最大收益时应选择退出。在行业和经济衰退时期,并购活动增加,信息不对称程度高。这个时期对于公开发行股票上市退出并不有利,对于收购有利。若风险投资采用出售方式退出,风险企业的出售应该选在企业未来投资收益的现值比企业的市场价值高才时,这时风险企业获得的利润最大,最有利于风险投资者的投资利益。
综上所述,风险投资退出时机的选择受到被投资企业的经营状况,所处的金融环境,风险投资家和被投资企业的预期收益等各方面的影响,因此要综合考虑各个方面选择时机退出。
2.4选择退出方式时的风险控制
风险投资家在进行风险投资时总是希望通过投入最少的资本,获得最大的资本收益,而高收益也意味着高风险。因此慎重选择风险退出方式是控制风险投资退出风险中及其关键的一步。各种退出方式中,公开发行上市的回收倍数最高,其次是股份回购,再次是收购,最后是清算。然而,现实中最优先考虑的并非一定是公开发行上市,最后考虑的也并非都是清算。为使投资风险降低,风险投资家在选择时,需综合考虑各方因素,主要有:
(1)风险企业自身经营状况。风险企业经营状况较差,或者行业不景气时,必然要采取清算退出。当经营状况较好,达到预期目标时,采用股权转让方式。其中,能否采用公开发行股票上市退出,还要看企业财务数据是否达到上市要求,企业家是否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上市的各种费用。能否采取出售和回购,还要分别看企业家能否找到合适的接收方,以及风险企业家的购买能力。
(2)风险投资家的偏好。希望减少退出的复杂程度和花费,实现资本一次性迅速退出的投资者,可以选择出售或者回购作为退出方式。而愿意承担上市复杂的手续、高昂的费用、不能一次退出但是希望得到最高回报的投资者,可以选择公开发行股票上市退出。
(3)经济金融环境。如果资本市场不完善,或是资本市场活跃度不够,风险资本家在考虑退出时,就要谨慎选择公开发行股票上市方式。产权市场的混乱也会给采用股权转让方式实现退出的企业造成很大阻碍。风险资本家在选择时,需要考虑经济金融的综合环境。
作为风险投资家,在决定退出投资时,应根据风险企业的自身特点和当时的外部环境,灵活地选择退出方式,规避由于退出方式选择不当带来的投资风险。
3结语
风险投资的退出对于整个投资环节非常重要,风险投资退出风险的控制也尤为关键。目前关于风险投资退出风险的控制方面的研究还不够完善,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时间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去发展和完善。
摘要风险投资退出是风险投资过程中最后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风险投资的退出存在风险,但风险并非仅存在退出这一个阶段,从选择投资项目开始就存在风险。从风险投资的项目选择、风险资本注入企业后的管理、风险投资退出时机和风险投资退出方式的选择四个方面来阐述对风险投资退出风险的控制。
- 上一篇:家庭劳动教育实践活动
- 下一篇:中医发病的基本原理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企业盈利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