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常见的问题与对策范文

时间:2023-07-07 17:33: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青少年常见的问题与对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青少年常见的问题与对策

篇1

我的母亲造就了我。 ——爱迪生

青少年是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群体,但他们在走向成人的过程中,却总是会遇到各种心理问题,如:对人恐怖、产生性烦恼和性困惑、学习压力或人际交往压力过大等,继而出现见到异性表情不自然、怕跟人目光对视或怕被别人目光注视,自卑、过分注意他人评价、容易受到伤害等不良现象。因此,父母应当重视和关心子女的心理健康,把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任务。然而,在现实中,因家庭环境影响和家庭教育观念的偏差,不少青少年产生了多种心理问题。

一、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

1.逆反。表现为一种不分是非、不讲道理的执拗。他们听不进别人的意见,自己想做的事情非做不可,大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味道。

2.懒惰。表现为安于现状不求上进,是一种好逸恶劳,不思进取,缺少责任心,缺少时间观念的心理问题。

3.早恋。青春期孩子在生理和心理发育的同时,性器官也发育起来,从心理和生理对异性有兴趣和欲望是正常的。但此时往往是心理上的成熟滞后于生理上的成熟,容易发生早恋。

4.嫉妒。表现为对他人的长处、优势、荣誉和成绩等十分不满,抱有嫉妒心理,冷嘲热讽甚至采取不道德的行为。这一现象常发生在“优生”中。

5.自卑。对自己缺乏正确的认识,缺乏自信,总觉得自己不足的地方太多,优势太少,失去勇气和信心。学习成绩不好或留过级的学生易产生自卑感,他们认为自己无法赶上别人,因此而轻视自己。若受到过分刺激,还可能产生极端行为。

二、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的家庭根源

孩子中存在的心理问题,有许多是由家庭教育不当所导致的,主要表现有:

1.不良家庭教育环境。

A.父母在外地经商或单亲家庭,孩子长期托管于爷爷奶奶处,得到“过分宽容”的教育,不思进取。

B.父母没有文化,他们唯一的希望就是给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质生活环境,致使孩子大多生活在“网吧、迪吧、酒吧”等“吧类”场所中不能自拔,荒废学业。

C.父母“战争”不断,人际关系恶化,孩子会由恐惧走向厌烦,甚至怨恨。孩子在这样的家庭里,心灵受到创伤,无心向学,无心向上。

2.偏激的家庭教育观念。

A.娇宠溺爱

由于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不少家长习惯娇宠、溺爱孩子,无原则地满足孩子提出的各种要求,只要孩子一闹,家长什么都答应。对孩子的溺爱,往往产生任性、自私、自大等不良心理。

B.压力过大

时下社会竞争激烈,导致大多数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用超越孩子实际能力的过高标准要求孩子。心理压力过大,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得不到松弛,就会出现心理异常,导致孩子产生厌学、恐惧、神经官能症等心理障碍。个别心理脆弱的孩子,甚至可能选择自残、自杀等极端方式来寻求解脱。

C.过度保护

在独生子女家庭中,不少家长乐于充当孩子的保姆、保镖和办事员,提供过多的帮助和保护,替他防御一切可能遭遇到的危险、困难和失败。这种态度和做法,使孩子失去了锻炼的机会。他们因缺少磨炼而变得胆怯、娇弱,依赖性强,独立生活能力差,易产生自卑、孤僻等不良心理。

三、对策

1.情感与理智结合。

在家庭教育中,情感冲击理智的现象太多了:简单的以分数论奖惩;失控地训斥甚至打骂;讽刺挖苦;总说孩子不如别人;溺爱、娇惯、放任;给孩子的学习层层加码等。

理智的家长教育孩子总是思考在先,避免随意性,避免信口开河,避免随便动怒。爱孩子,应该注意表现的分寸。宋代名人司马光说过:“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而不知教也。”做父亲的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教育理智,要求我们不断学习家庭教育科学知识,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克服娇惯与溺爱,克服各种非理智行为。现在,学校教育中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家长也要理解、贯彻这种教育观念,凡事都要想一想是否有利于孩子的发展。

2.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

尊重孩子独立人格,是社会民主精神的一种反映,也是现代教育中非常重要的观念。孩子有了自尊,才能自觉地进行自我教育。许多孩子在家长的眼里没有自尊,于是没有了“要强”的动力,自暴自弃就成了必然趋势。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就要让孩子成为家庭中一个平等的成员。从亲情角度说,是孩子的父母;从教育角度说,是孩子人生的导师;从家庭活动角度说,父母与孩子是平等的参与者;从学习的角度说,是孩子的学友、诤友。有时候,家长要真诚地向孩子学习;从家庭民主角度说,父母与孩子是互动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关系。现在,许多家长只做“严师”,总是居高临下,孩子心里不服气,是难以有好的教育效果的。当然,明辨是非、批评缺点错误也是尊重的表现;反之,迁就、放任是不尊重的表现。

3.创造良好的家庭精神环境。

家庭精神环境,指家庭的心理氛围,家庭的人际关系,家庭的学习气氛,家庭的精神生活。一个充满爱心、人际关系和谐的家庭,会使孩子有安全感、归属感和幸福感;学习气氛浓厚、精神生活充实的家庭,能促进孩子渴望求知,有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应该指出,有的家庭人际关系恶化,孩子在这样的家庭里,心灵受到创伤,无心向学。有的家庭家长失于规范,甚至丧志,只能在孩子的精神世界里埋下不良的种子。

4.再穷不能穷教育,再富不能富孩子——要舍得让孩子践行自力更生。

篇2

关键词:青少年;学习;心理问题;表现;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8-0089-01

青少年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发育都还不完全,对事物的认识不足。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中发展最迅速、最关键的时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现代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青少年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诱惑,同时来自父母、老师、同学等各方面的竞争和压力越来越多,家庭和社会关系越来越复杂,对青少年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状况会产生极大的影响。青少年本身就处于身心发育期,再加上身边的一些不健康因素的影响,如果家庭、学校和社会不加以正确指导,很容易使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越来越重,不利于青少年的成长,甚至产生严重的后果。

一、表现

由于来自各方面的诱惑以及压力等原因,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1)学习动机不正。由于受到父母或亲友的激励,说如果考试考了第几名或者考了多少分就奖励多少钱或什么东西等,导致青少年学习的动机不正,他们学习的动机是为了那些所谓的物质奖励或者别人的羡慕而满足他们的虚荣心,而不是为了真正的学习。(2)学习习惯不良。大部分青少年都或多或少会存在学习习惯不良的情况,今天的学习任务会拖到明天,数学课做语文作业,上课迟到、早退等不良习惯,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学习。(3)注意力不集中。青少年都有好玩的天性,他们对周围的事物都感到好奇,却又不能集中注意力去做某一件事,在学习过程中主要表现为上课不认真听讲、喜欢东张西望,做作业粗心大意,甚至答非所问。(4)学习能力不够。虽然素质教育在我国已经推行多年,但大部分地区素质教育还流行于形式,并没有真正施行。很多家长老师给学生报各种各样的辅导班,布置过多的课外作业,青少年学习能力有限,不能很好的吸收所学的知识,对他们的成长反而是不利的。(5)自控能力差。现代社会,存在太多的诱惑,有来自周围的同学朋友的,也有来自网络的,一系列的诱惑导致青少年无法集中注意力去学习。上课看小说、玩手机,不认真听讲,有些甚至逃课去上网,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学习成绩和身心发展。(6)学习焦虑。由于来自父母老师等各方面的压力,青少年将学习成绩看得特别重,这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主要表面为考试时显得焦虑、晚上睡不着、一会儿就要上厕所,一系列的焦虑情绪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发展。(7)自卑心理。很多学校都会给学生的成绩排名次,甚至有些老师会当众公布名次,成绩好的学生会得到比成绩差的学生更好的待遇,让那些成绩差的学生会无形之中产生自卑心理,影响他们的身心发展。

二、对策

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心理问题,极大地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家长、学校和全社会都要采取高度重视。为了更好地应对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问题,建议采取以下对策:

1.老师和家长之间做好及时有效的沟通,及时报喜,委婉报忧。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成绩有一定的进步或者按时认真完成了相关学习任务,老师要及时跟家长沟通,给学生多一些肯定,家长也要及时看到孩子的长处,多鼓励;如果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一定的困难,上课不专心,作业不能按时完成,老师不能第一时间就向家长“告状”,要和学生多沟通,弄清楚情况,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实在不行,就和家长商量,寻求合理的解决办法,促进青少年成长,不能动不能就打骂他们。

2.正确看待青少年的成绩,不以成绩论“英雄”。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青少年的学习成绩都会有好有差,老师不能以成绩来评价一个学生,每一个人都有他的闪光点,也许他学习不好,但是他乐于助人,他体育很棒,他热情活泼。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给他们多一点肯定。

3.开展与青少年有关的主题教育,树立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很大程度上与他们自我认识和对社会的认知不足,容易受到周围不良事物的诱惑。学校和社会可以针对青少年的特点,开展一系列的主题教育,向他们传输积极健康的思想和观念,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4.关心青少年的心理动态,给他们提供心理咨询。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育期,在学习过程中会存在各种心理问题,家长和老师要给他们多点关心,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教师要用无限的爱心感化学生,促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热爱学生是形成教育艺术的基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对情感的渴求是每一个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需要。老师只有把爱的情感投射到学生的心田,师生间才能产生心心相印的体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育艺术之树只有植根在爱的土壤里,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同时学校要设立心理咨询指导机构,给青少年提供心理咨询和指导,在青少年学习过程中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可以给他们及时提供帮助,解答他们的心理困惑,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青少年的成长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我们要正视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问题,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问题是长期积累而形成的,全社会要携起手来,形成一项系统的工程,积极应对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问题,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曹斌锋.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成因分析与对策

篇3

【关键词】手机信赖;心理成因;对策和策略

一、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研究的内容

研究的主要内容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①青少年对手机的心理需求和认知态度的研究;②手机对青少年健康成长产生双重影响的复杂成因(从网络特点、青少年特点、信息、网络环境的影响等几个方面);③网络环境下手机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策略研究;④克服手机对青少年健康成长不利因素的实践。重点是:根据青少年学生手机依赖症产生的原因分析研究防治对策。

2.研究的方法

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之以调查法、文献资料法、经验总结法、实验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主要措施:①课堂教学:开发健康使用信息技术的校本教材,上好相关的教育课程,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健康使用信息技术,积极主动地去了解和利用当今前沿科技成果的观念,采用不同的方式,结合自身的学科特点来实施有效的引导。②课外活动:学校充分发挥宣传的作用,利用校园网、多媒体、黑板报等宣传平台,针对学生在大数据背景下的一些错误生活习惯,让学生从多角度,多场合接受教育;学校定期开展相应的专题讲座、团体辅导,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使用新兴的科学技术。③家校配合:和班主任合作,通过举办家长讲座,定期向家长们宣传家教理念,指导学生家长如何认识青少年群体与大数据的关系,大数据给青少年带来的利与弊,以及对行为习惯出现问题的青少年进行纠正的方法,以此改善不良的使用习惯,营造更为广阔的教育教学空间。

二、课题研究的结论和对策

(1)手机并无好坏,关键是如何使用手机。青少年手机依赖不仅是心理问题,更是社会问题,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关注高危人群,共同努力才能取得防治最好的效果。目前关于青少年手机依赖症的研究还需要引起重视,需要大样本的调查研究,从依赖的不同类型、机制、特点等多方面做进一步深入研究,才能更好地指导预防及治疗。

(2)在本次课题研究活动过程中发现,我们大多数青少年学生群体,他们对信息技术素养的理论知识掌握的较为扎实,但是,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相关问题时,所作所为就无从依据了。比如,通过调查发现,绝大多数青少年学生都知道要合理利用网络资源,不要沉迷于网络,也知道“网瘾”的危害及一些预防措施,也知道我们青少年要理性使用手机等等,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还是随处可见那么多沉迷于网络的学生,青少年群体中还是随处可见那么多“低头族”。可见我们要想将平时所学习的理知识升华到我们的实际行动中去还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作为我们教育群体,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去做。

三、课题研究的成果和影响

(1)通过调查研究,总结当前网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利弊影响,让我们掌握了学生在大数据时代如何运用网络的第一手真实资料,让我们多了一些对手机依赖症的理论思考。

网络是把“双刃剑”,随着越来越多的青少年逐渐接触和深入网络空间,网络的影响日趋凸现,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网络对青少年产生的负面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影响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②影响青少年的学习成绩;③影响青少年的人际关系;④影响了青少年的生活习惯;⑤影响青少年的思维和思想道德观念趋向。

(2)初步总结了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成因,为德育、教学及学校管理工作的提供了参考。

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育的旺盛时期,但发育尚不成熟,对新生事物比较好奇,再加上自制能力欠缺和分辨能力有限,这是导致易染上网瘾的主观原因。青少年身处的不利环境如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以及教育环境是导致易染上网瘾的客观原因。

总之,本次课题研究活动的开展,预计达到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综合信息素养,丰富学校校本教研的目的,从我们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来讲,也是对陈旧的教材内容的一个弥补。从我们这些信息技术教师的角度来讲,我们的知识面得到了丰富和完善,知识经验得到了积累。从本次活动的调查对象来讲,丰富了他们的知识面,纠正了部分学生的错误认识和错误行为。

参考文献:

[1]钱建昌,谢建斌主编.《现代教育技术教程》.

篇4

【摘要】当代青少年在性心理发展方面出现了新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生理发育提前,心理发展前倾,性观念开放和公开化、低龄化。青少年性心理发展过程中常见的性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性体像意识(如青少年男女不能正确、客观地认识自己的身体及其第二性征)的困扰,性意识如有被异性吸引、常想到性问题、性幻想及性梦等的困扰,如、边缘和婚前等的困扰。青少年性心理困扰的原因主要与青春期提前、性知识的匮乏、性诱惑与性观念的混乱、性知识的渴求与教育的滞后等有关。解决青少年的性心理困扰,应该注意传授科学的性知识,打破性神秘感,男女生共同活动,满足与异往的需求,培养选择信息的能力,抵御不良性刺激,充实精神生活,转移兴奋点,增强自制力,用意志调节情感并应控制性冲动。

【关键词】青少年;性心理;对策

1当代青少年在性心理发展方面出现的新特点

1.1生理发育提前

有关研究资料表明,当代青少年性发育成熟年龄明显提前,女生初潮平均年龄由20世纪60年代的14.5岁提前到90年代末的13.06岁,男生首次遗精平均年龄由20世纪60年代的14.43岁提前至90年代末的14.02岁。

1.2性心理发展前倾

有关研究表明,12~14岁的学生已开始关注异性和对异性产生兴趣,发生好感,希望接近异性、被异性议论;14~16岁的学生就有性冲动和望,一些人有和性幻觉的体验。目前,已出现和性过错低龄化的趋势。

1.3性观念开放

当代青少年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对性比较开放。他们谈性面不改色,有些学生观念淡薄,对性冲动持放纵、随意的态度,在方面也较轻率、放荡。

1.4公开化、低龄化

高中生甚至初中生已开始谈恋爱,有的学校甚至谈恋爱现象“蔚然成风”,学生竟引以为“自豪”。

当代青少年大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宠爱,缺少生活的磨炼,自控力较低。另外,他们所处的社会大环境中,性刺激日益增多。因此,加强对他们进行性心理方面的指导,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青少年性心理发展过程中常见性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2.1性体像意识的困扰

这主要表现为青少年男女不能正确、客观地认识自己的身体及其第二性征。如唐爱武(1989)的调查报告中就有50%的女生和16%的男生对青春期出现的第二性征感到害羞、不安和不理解;女性对自己的发育不满意,为形体的胖瘦而烦恼。有的青少年由于片面追求苗条而形成体像障碍,男性对自己的生殖器不满意,为身材矮小而苦恼。有的青少年认识不到生长的突增在身体的各个部位并不同时开始,因而产生体像和自信心方面的问题。

2.2性意识的困扰

个体在进入青春期后,伴随着生理的发育成熟,性意识也开始觉醒。青少年的性意识常见的有被异性吸引、常想到性问题、性幻想及性梦等。这些性心理活动在青少年学生中十分普遍,许多同学也能正确对待,但在一部分青少年中,性心理活动却成了困扰其心理、行为的不良因素,并且发生率极高。据石家庄市在校中学生性梦的调查,对性梦产生“害怕”和“厌恶”心理态度的初中生占16.8%(其中男生占11.9%,女生占25%);高中生占24%(其中男生占44%,女生占15.1%),中学生总平均为12.2%,甚至大约3%的中学生认为做性梦是“不道德”的和“罪恶”的。据国内调查,在19岁以下的青少年中,有性幻想的占68.8%,幻想内容丰富多彩,各不相同。有关资料表明,性意识的困扰引起了66.6%的男生和71.7%的女生出现了失眠、注意力不集中、抑郁和不愿与异往的现象,并常陷入矛盾、困惑、苦闷及焦虑之中。

2.3的困扰

青少年的主要是、边缘和婚前,其中以行为最为常见。行为()是构成心理困扰的重要原因之一。曹汉宾等报道,在被调查的600名大学生中,79.5%有过,者中73.9%有自卑心理,13.4%担心日后障碍和影响生育。青少年常常为自己染上习惯而担忧,不知道是否会对身体和情感产生有害的影响,不知道这是否是一种少有的或不正常的活动,不知道其它人是否也有过,也不知道这是否会损害以后的性生活。关于会产生痤疮、精神失常或不育等种种荒诞的神话仍然到处泛滥。有调查发现,有35.8%的中学生有过约会,有20.1%的中学生接吻过,有12.2%的中学生有过抚,有3.8%的中学生有过。

3青少年性心理困扰的原因

3.1青春期提前与性知识的匮乏

青春期发育提前是世界性的趋势,我国有关资料表明,目前初中一年级女生中月经来潮占全体女生57%;初中二年级男生中59.3%已有的体验。家长、教师还把他们当孩子看待的时候,他们实际已经在向成年过渡了。尽管青少年青春期发育年龄普遍提前了,但性知识教育却没有及时跟上。一份对山西医科大学生性教育现状的调查表明,医科大学生中有99.9%的人未接受过正规的性教育;能够了解首次遗精或月经初潮方面知识的人只有36.5%。正因为如此,不少青少年对生殖器官发育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生理、心理现象感到困惑、焦虑、恐慌,甚至陷入无端的痛苦之中。同时性知识的匮乏还使一些青少年在性朦胧中过早地与异性发生性关系,甚至导致早孕、人工流产,这不仅损害了少女的身心健康,也给她们将来的婚姻和家庭生活投下了阴影。

3.2性诱惑与性观念的混乱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当今我国的文化是西方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相互撞击的文化。从当前的实际来看,社会文化对性意识的导向作用十分明显。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西方文化不断影响着我国广大青少年的思想观念,包括性观念。一方面,我国文化环境正处在变迁、转移、交替的过渡时期。在纷繁复杂的开放环境中,青少年既想要挣脱性禁锢的束缚,又企盼科学性知识的获得,这两者的矛盾使得青少年健康意识很难形成;另一方面,青少年又受到性无知、性愚味的影响,从来都不敢谈性,有性心理困扰也不敢问,导致有问题却得不到解决;同时由于青少年鉴别能力差,对外来文化教育特别是西方的“性解放”、“性自由”等思潮良莠不分,加之又接触了黄色读物,因而很容易产生迷惑,形成错误的观念,以至走入性的误区。现在社会上青少年早恋、未婚同居、未婚先孕现象日益剧增就是这种外在的诱惑与内在的性观念所造成的恶果。

3.3性知识的渴求与教育的滞后

青少年正处在青春萌动期,对性知识的需求很强烈,他们渴望了解自己的性器官以及怎样与异性相处等。然而由于我国传统的保守思想使大家谈性色变,使青少年在本该受到适当性健康教育的时候却没有接受应有的教育。在发现问题以后,才给青少年进行教育,这时的教育已经是滞后的性教育。

4解决性心理困扰的对策与建议

4.1传授科学的性知识,打破性神秘感

青少年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在生理上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而许多青少年对自身生理方面发生的变化却缺乏了解,因而往往显得惊慌失措,产生焦虑、紧张、恐惧等不良的心理反应,有的则以为自己得了什么怪病,心理负担很重。因此,我们应向青少年传授科学的性知识,要在女子月经初潮、男子首次遗精之时,就让他们知道,到了青春发育期身体各方面会发生哪些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应如何认识和对待这些变化,使他们能用科学的知识保护自己,打破对性的神秘感,以积极的态度迎接生理上的突变。回避这些问题只会适得其反,因为,他们渴望了解、掌握性知识,如果不能通过正规渠道了解科学的性知识,他们就会想方设法通过一切非正式渠道猎取性知识、探索性知识,或通过文艺作品、电影电视,或向朋友探索性知识,有的则通过看黄色手抄本、黄色录像带获取性知识,甚至走上性过错的道路。

4.2男女生共同活动,满足与异往的需求

男女生共同活动对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与良好群体心理气氛的形成均起积极的作用。由于生理上的差异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男女生在个性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男生独立性强、自信胆大、有主见、成就动机高;女生细心、踏实、勤奋。男生空间知觉能力强,擅长抽象逻辑思维和视觉记忆;女生口头表达能力强,擅长形象思维和听觉记忆。在男女生共同的活动中,他们相互交往,学对方之长,补己之短,达到个性互补。此外,相互吸引的心理,使青少年均有在异性面前呈现一个“完美”形象的愿望,因此,男女生在一起学习、活动,一方面都会尽自己所能,干好每一件事情,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潜在能力,另一方面还可形成一种无形的内在约束力,尽量约束、控制自己不恰当、不文明的言行。这不仅有助于青少年自身个性的健康发展,而且有助于形成一个团结一致、积极向上、对集体有一定情感依恋的良好心理氛围,有助于提高群体活动效率。因此,应提倡男女生共同活动,以满足他们与异往的合理需求,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此外,男女生相处,还要教育他们做到自尊自爱,学会自我保护和珍惜。

4.3培养选择信息的能力,抵御不良性刺激

随着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青少年不仅能从课堂上获得信息,而且能从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图书等传播渠道接受大量的信息。他们所接受的信息已不是学校老师所能控制的信息,而是大众传播媒介所传播的满足各个层次读者、观众的欣赏水平与需求的信息,因此,不可能都适合青少年。再者,文化市场各种信息纷繁复杂,良莠不齐,一些黄色书刊、录像充斥市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教给青少年鉴别、选择、接收信息的方法,引导他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信息中汲取营养,增强抵御不良性刺激的能力。向青少年推荐内容充实、格调高雅,能催人奋进的影视、文艺作品,例如阅读文学名著,可使青少年的审美品位得到提升,他们会逐步品出什么样的影视、文艺作品是优秀的,从而加以自觉选择。开展书评影评活动,以帮助青少年提高鉴赏能力,自觉抵制不健康的书刊、影视的消极影响,接受优秀的书刊、影视的积极影响。

4.4充实精神生活,转移兴奋点

青少年富有朝气,精力旺盛,求知欲强。如果他们胸怀大志,有抱负、有追求,精神生活丰富,那么多余的能量可以得到合理的释放,就不容易受社会上的不良性刺激的影响;反之,社会上一些不良的性刺激就会乘虚而入,腐蚀其灵魂。现实生活中可发现那些性犯罪的青少年往往具有某些相同的特点,如学习不专注、生活懒散、行为放荡,其精神世界显得空虚而颓废。而那些埋头学习、热衷于参加各类科技、文体等兴趣活动的青少年,则很少失足。因此,我们应该充实青少年的精神生活,使他们的“兴奋点”能得以转移。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可丰富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学校可以成立科技、文艺、体操、写作、电脑等兴趣活动小组,举办摄影、书画展览,定期举办演讲比赛,开展书评、影评活动,组织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讨论、辩论,等等。在这些有益的活动中,青少年可以扩大视野、增长才干、陶冶情操,生活得充实,对未来产生美好的憧憬。

4.5增强自制力,用意志调节情感、控制性冲动

篇5

【关键词】青少年游泳 混合泳 转身技术 教学

1青少年游泳混合泳转身技术的教学

近年来,个人混合泳项目备受重视,有很多该领域的专家、学者并就制约混合泳项目成绩提升的因素进行了归纳,指出青少年时期的基础训练对于提高混合泳成绩至关重要。而在青少年混合泳教学中,提高对转身技术动作的重视程度,采取有效的方法来帮助青少年有效掌握转身技术,能为今后混合泳取得优异成绩奠定基础。但是,目前我国各地青少年混合泳教学中在转身技术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很多青少年转身技术动作掌握并不好,有很多地方亟待完善、改进和提升。

混合泳转身与四种泳姿单一的转身动作不同,主要区别是混合泳项目中涉及不同种姿势的转换,这些转身与单项转身技术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其自身一些特殊的要求,下文我们重点对青少年混合泳教学中三种典型的转身技术教学进行分析。

1.1青少年游泳混合泳的三种转身技术

1.1.1 蝶泳转仰泳的转身技术

训练和比赛的实践表明,蝶泳转仰泳的转身技术是混合泳项目中技术动作相对简单的转身技术,但是相对于其他转身技术而言这种转身的速度是比较快的。并且,需要注意的是混合泳项目中的这种转身技术与蝶泳单纯的的转身技术有较大差异。从这种转身技术的动作流程看,基本上是身体绕冠状轴在矢状面上进行的转动。

(1)到边和触壁的要求与蝶泳转身相同,要求两手同时触壁,触壁时两肩在同一水平面上,触壁后屈肘,头和肩露出水面,团身屈髋屈膝,身体绕冠状轴转动,使头和上体后仰,腿贴近池壁,一臂从头上经空中向后摆,另一臂经水中屈臂摆到头前,也可以两臂都从空中或都从水中前摆,两脚蹬离池壁,身体成仰卧位流线形滑行后起游。

(2)比赛规则要求仰泳蹬离池壁时,身体应转向仰卧姿势。

(3)从蹬离池壁到滑行时期身体姿势逐步向仰卧姿势转变,并在进入滑行阶段时完全转为仰卧姿势。此时,运动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先做海豚打水后开始下、下打水,此时身体从水中逐渐游向水面,并适时开始做第一次划臂动作。

1.1.2 仰泳转蛙泳的转身技术

混合泳中仰泳转蛙泳与仰泳转身的要求不同,规则规定转身时必须用手触壁,触壁前身体不能改变仰卧姿势。因此运动员多采用摆臂式转身。以右手触壁为例,在手即将触壁时身体为了转身的方便加大绕纵轴向右转动的幅度,当右手触壁时,身体己接近侧卧位置(但切记转体不能超过垂直位置),然后屈肘,团身屈膝,身体绕矢状轴向左转动,同时右手经空中向左快速摆动,以加速身体的转动,随即低头,身体没入水中,在两脚即将触壁时,身体绕纵轴向左转动,使身体成俯卧位从水下蹬出,然后接长划臂起游。

1.1.3 蛙泳转自由泳的转身技术

蛙泳转自由泳与蛙泳转身的要求和技术基本相同,只是在转身后蹬出和滑行的深度要浅一些,以便接自由泳打腿和配合。

1.2 青少年游泳混合泳转身技术教学要点

1.2.1转身过程中的呼吸

呼吸在青少年混合泳训练中至关重要,在转身技术动作训练中需要将呼吸、动作有效协调好,要注意处理好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1)需要注意呼吸的时机,在转身前最后一次划臂动作时吸气会导致整个转身动作的延长,因此在在完成最后一次划臂动作之前不要吸气;

(2)在短距离混合泳项目中中,为了加快游进的速度,最佳的吸气时间是在转身出水后完成第二次划臂动作时;在中长距离的混合泳比赛项目中,最佳的吸气时间是在转身出水后完成第一次划臂动作时。

1.2.2 转身过程中的面部方向

从青少年混合泳教学的观察中可以发现,影响青少年混合泳转身技术的要素很多,其中在完成转身动作过程中面部方面是重要方面。为了将身体姿势保持在最佳的位置,需要控制好有进过程中的面部方向。在访谈中部分混合泳教练表示,在完成转身动作过程中需要根据身体姿势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面部所面对的方向,可以以面部与池底的角度来标准进行方向的调整,基本过程就是从俯视180°到垂直90°到180°再到俯视180°。

2青少年游泳混合泳转身技术易犯错误及纠正方法

通过对青少年混合泳转身技术教学中常见错误的分析可以看出,日常练习中对转身技术教学不重视。访谈中有部分教练员表示,对于青少年而言他们的理解能力都处于较低水平,开展混合泳训练主要是培养青少年兴趣,让他们掌握基本技术就可以,转身技术是一种较难的技术,青少年学习起来不容易,在基层青少年混合泳教学中没有必要强化转身技术训练。此外,教练员在转身技术动作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的监督与观察,就青少年转身动作中经常出现的错误进行针对性的纠偏,帮助青少年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探究解决问题的训练方法与对策,从而通过纠正、完善动作帮助青少年掌握正确的转身技术动作。

3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混合泳融合了四种不同泳姿的转身技术,同时要根据不同泳姿的转化情况在比赛中灵活采用各种转身技术。

3.1.2在青少年游泳混合泳转身技术教学中,除了要混掌握同种姿势的转身技术之外,还要掌握不同种姿势的转换,这些转身与单项转身技术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其自身一些特殊的要求,重点解决好呼吸、面部方向和身体姿势三个要点。

3.1.3青少年混合泳转身技术教学中常见的错误集中在五个方面,即游近前降低速度、转身前做滑行动作、滚翻时翻不过去及脚蹬不到池壁、滑行的距离太近、出水早,最主要原因多是由于练习的少,对转身技术多加练习,并掌握住练习方法,多做前滚翻练习。

3.2 建议

3.2.1 混合泳是一项对转身技术要求比较高的项目,在青少年混合泳教学中教师要提高对转身技术教学的重视程度,要根据青少年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与训练方法。

3.2.2 在青少年混合泳转身技术教学中,教师应密切观察少儿的练习情况,就青少年在混合泳转身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提高转身技术质量。

【参考文献】

[1]尚恒庆.长距离自由游的技术训练[J].游泳,2009(1):52-53.

篇6

>>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成因分析与防范对策 大学生犯罪的成因及防范对策 论古镇旅游开发中的问题与对策 走私犯罪的成因与对策 涉网金融犯罪的特点、成因与防范研究 大学生网络犯罪的成因与防范 论职务犯罪轻刑化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论计算机网络犯罪的成因与对策 论国有资产流失犯罪的成因与对策 论当前外来人口犯罪的成因、特点与对策 贵州民族旅游纪念品开发中的问题与对策 论少年农民工犯罪的成因及对策 论网络犯罪的防范 论中学生犯罪的成因与预防 论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年龄查证中的问题与对策 论“吃空饷”问题的成因与对策 农村留守子女犯罪的特征、成因与对策 进城务工人员犯罪的成因与对策 防范金融计算机犯罪的对策与措施 日本银行内部犯罪的特征、成因及防范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6]

[7] 林越英.旅游环境保护概论[M] 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3.

[8][美]克利福德・吉尔兹:《地方性知识:事实与法律的比较透视》,邓正来译,载梁治平主编:《法律的文化解释》,三联书店1994

[9] 刘希:《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犯罪的社会控制》,《犯罪研究》2006年第3期。

[10]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61页。

篇7

【关键词】 地震灾害 青少年 心理护理

[abstract] in this paper, authors searched psychology nursing on post-disaster and other related literature in recent years,to analyze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high-risk factors of young people ,which indicates that strong and persistent abnormal symptom surely affect the future emotional,cognitive development of personality structure. summed up a series of psychological care measures, with a view to has a guiding role in the future clinical psychology nursing.

[keywords] earthquake disaster; adolescent; psychological nursing

        地震灾害具有突发性、广泛性、难以预测性等特点,面对灾难个体易产生一系列的躯体、情绪、认知行为反应,甚至价值取向、生活信念、人格等方面的改变,早期表现为情绪休克、情绪失控等, 后期则可能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情绪障碍等多种心理疾病[1]。目前邻国地震频发,笔者通过查阅近几年国内外灾害后心理护理有关文献,发现缺乏对危机事件心理干预的科学模式,研究对象也少有针对青少年的。院2008 年5 月曾收治四川地震伤员34 例,其中11 岁至18 岁青少年共6例,均康复出院,返回家乡。现根据青少年期心理发育特征,回顾性分析灾后青少年心理状况,总结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报告如下。

        1 青少年心理特征及高危因素

        1.1 青少年心理特征

        ①心身发展快速而不平衡,在“幼稚”与“成熟”的尺度上大幅度的徘徊。②实现同一性:他们力求发现自己现在真实情况以及将来会变成什么样子,在不断认识和探索中对原先的道德标准及价值能力做新的评价,并试图综合起来形成一个稳定的体系,使理想的我逐步接近现实的我。③依恋关系的变化:表现为独立意识的增强,伙伴关系密切。④认知改变。

        1.2 高危因素

        根据过去流行病学的研究显示,属于以下几种情形当中一个或一个以上的青少年,为特别容易出现严重灾后创伤的高危人群:

        1.2.1 灾难严重度高

        如自己或父母受伤、受困、或罹难、家中房屋倾倒,这是高危险因子中最重要的一个。因为这会造成整体的影响,不仅影响孩子,也影响父母。而受到影响的父母,他们的反应又会再度影响到孩子。灾难越大,青少年发展出严重灾后创伤症状的可能性就越大。即使青少年原本乐观健康,在极大的灾难下仍很可能出现严重症状。也就是说,家中人员和财产损失越严重,出现严重症状的危险性越高。

        1.2.2 灾难在很接近孩子的地方发生

        同样是亲人受伤或死亡,亲眼目睹的青少年更容易出现严重症状。有些孩子家里所有人皆安全,但曾在整个过程中,看到他人死伤惨状(如尸体)。这也会造成很大的压力,这样的目睹比在电视上看到或同学口中听到的,造成的压力要大得多。

        1.2.3 与父母分离(父母在灾后罹难或住院)

        父母以及主要照顾者是未成年人安全感的来源,失去他们,孩子的世界近于解体,将更难自混乱中恢复平衡。失亲的青少年比其他孩子要面临更大的压力。

        1.2.4 父母本身有严重的创伤后症状

        稳定的父母,可以给孩子足够的支持,改正青少年对灾难的错误归因。若父母本身受严重创伤后症状所影响,将较难协助孩子,甚至可能影响孩子。

        1.2.5 灾后出现严重的家庭内冲突

        地震灾难使得家屋受损,医院倒塌,通讯中断,经济与交通几乎崩溃。这对家中的成人来说是极大的压力,家中平时的互动问题极可能在此时浮现,许多家庭在此时爆发严重的冲突。青少年或许不见得因为地震直接的灾害而有多大的创伤,却可能因为大人互动与价值观的改变而受到伤害。

        1.2.6 青少年伤员原本就有其他疾患

        例如一个原本就有情绪障碍、注意力缺损或行为问题的孩子,在创伤后有可能原本的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1.2.7 女生比较容易发生严重的创伤后症状

        这是过去大多数研究的结果[2],但原因不明。并不能因此就说所有的男生都一定没有问题,许多男孩子为了在同学面前表现勇敢,反而会使得灾后创伤症状被掩盖而成为晚发型的创伤疾患。

        2 地震灾后心理分析

        突然的地震灾害,亲人朋友的伤亡与离别,家园的丧失,医院环境与人物的陌生,躯体的残失与伤痛等是导致地震伤员产生不良心理的主要原因,地震之后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为普遍。

        2.1 青少年灾后急性期心理反应

        2.1.1 以各种形式不断地重现灾难发生时的经验

        在游戏中不断重演灾难当时的情境;常做恶梦或梦中惊醒;体验的唤起,在特定或不特定的情境下,孩子佛彷重新回到灾变当时的情境中。

        2.1.2 逃避和地震有关的刺激

        无法讨论或表达和创伤事件相关的感受或情绪,逃避与创伤有关的思想感觉或谈话,回忆灾难的重要部分有困难。这个部分在单一创伤事件的急性期较少出现。

        2.1.3 过度警觉

        表现为易怒或冲动,对物品的破坏欲增加,对陌生人、医护人员甚至家人的敌意增加。出现广泛性的恐惧,持续对自然事件的害怕,害怕将来的灾变,甚至对其他所有事物亦出现恐惧的反应。出现学习困难或睡眠困扰,白天注意力难以集中,夜间难入睡或容易醒,害怕黑暗。 

        2.2.4 青少年特有的其他反应

        青少年受环境、机体和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在震后不同时期可以表现为不同的心理状态。灾后4周左右从过度的兴奋状态慢慢转为疲劳状态,继而变得抑郁、悲伤或难以摆脱的恐惧;而抱怨、哀伤等心理也可能在灾后1~2 个月显现出来[3]。

        2.2 青少年住院期间心理状况分析

        2.3.1 恐惧和担心

        担心地震会再发生;害怕自己或亲人受到伤害,害怕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害怕自己崩溃或无法控制自己。周围环境陌生,幸存者转移安置到不熟悉的地方,个别患者由于逃生过程和救助别人的过程消耗了大量的体力,造成精神的崩溃,灾难场景不断在脑海萦绕而挥之不去,听到灾难相关的消息即悲痛不已或恐惧不安,创伤事件的画面在脑海中反复出现,一闭上眼就会看到恐惧悲伤的画面。

        2.3.2 孤独、无助感

        觉得人们是多么脆弱,不堪一击,不知道将来该怎么办,感觉前途茫茫,觉得世界末日到来或一切转眼成空,一直想到逝去的亲人,心里觉得很空虚,无法想别的事。

        2.3.3 悲伤

        这是最常见的感觉和情绪,为亲人或其他人的死伤感到很难过,很悲痛,大多数人会以大声哭或不断啜泣来宣泄或抒解,少数人以麻木、冷漠无表情来表达。

       2.3.4 内疚感

        觉得没有人可以帮助我,恨自己没有能力救出家人,希望死的人是自己而不是亲人,因为比别人幸运而感觉罪恶,感到自己做错了什么,或者没有做应该做的事情能够避免患者的死亡。

        2.3.5 愤怒

        觉得上天怎么对我这么不公平,为什么灾难偏偏降临到自己头上,别人根本不知道我的需要,不理解自己的痛苦。

        2.3.6 长期压力下青少年的反应

        随着时间的拉长,持续的压力和紧张会使得前述的急性反应无限期地延续。原本作为防卫机制的急性反应,变成长期的疲劳。日本的儿童精神医疗团队在阪神地震后,马上积极且有系统地全面投入儿童的精神医疗照护;然而五年之后,他们仍然面对着范围极广且极严重的创伤后疾患。可见地震可能造成的伤害是可以持续很久的。同时,也有些在急性期被压抑下来的情绪反应,会在灾变发生的周年纪念日等时候爆发出来[4]。

        3 护理干预对策

        3.1 合理情绪疗法

        青少年在应激状态下有的出现拒绝合作,有的抑郁、依赖甚至孤独失望。护士应有高度的同情心,谅解体贴宽慰患者,给予耐心的诱导、劝解,帮助其恰当的面对现实,使其主动配合各项工作。同时护士要给患者以细心、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照顾,使他们振作精神,透露、宣泄内心的痛苦,控制自己的情绪,解除忧郁孤独失望的心理。

        3.2 放松技术

        放一些伤病员喜欢听的音乐,让他们的情绪稳定,不再产生焦虑恐惧。教会病员放松技术:如呼吸放松、肌肉放松、想象放松。同时对患者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知识的宣教,解释心理危机的发展过程,使他们理解目前的处境,建立自信,提高对生理和心理应激的应付能力。

        3.3 共情沟通

        在与青少年患者接触过程中,应鼓励他们把自己的心理情绪表达出来。利用治疗间隙,耐心倾听患者对地震情景的惊恐描述;对痛失家园的悲伤陈述;对疾病愈后的担忧表述。交谈过程中,进行角色转换,设想一下自己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时,常会产生的想法、心情及感受。这种方式的沟通使患者感受到真诚和安慰,继而宣泄出内心的恐惧、压抑,也使护理人员从中体会到工作的肯定和鼓励。

        3.4 调整认知

        在对青少年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时,利用看电视、读报刊等媒体资源使其了解世界上的灾难多种多样,它在任何地方都可能发生,是具有普遍性的。而此次地震不是唯一的灾难,在讲解过程中,既不缩小,也不扩大本次灾难的严重性、特殊性,使患者投向自身内在的攻击减弱,淡化这次地震的影响,认识到这些也是人类生活的一个片段。

        3.5 脱敏疗法

        灾难形成的创伤性体验,灾后会反复闯入本人的脑海、梦境相关境遇的感受,是延迟心理障碍的重要因素[5]。因此,对其进行脱敏是非常重要的。脱敏是诱导患者缓慢地暴露出导致神经症焦虑、恐惧的情境,并通过心理的放松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焦虑或恐惧的目的。在沟通过程中,寻找适宜的时机,或利用每次治疗的间隙,谈一些有关地震方面的话题。但要注意患者的情绪,不要强迫叙述灾难细节,如若其反应过大,应马上停止交谈。

        3.6 灾后心理复建

        有调查表明[6],由于地震发生突然,波及范围广、危害大,虽已过了一年,但灾区人民的躯体症状及负性情绪仍较普通人群高。为了防止他们被压抑的情绪反应在灾难发生的几个月或周年纪念日爆发出来,应鼓励支持青少年面对现实,接受现状,正确对待遭受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后,发挥学校、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设立助学基金资助灾区学生。若发现这些学生出现一些不能解决的心理问题或者疾病先兆时,立即求助心理医生,进行专业心理治疗或药物治疗。

        4 讨论

        大量临床调查表明,通过心理护理,灾后伤员除意识障碍者外,情绪均比较稳定,心理不适感明显得到缓解,其中以睡眠、焦虑和恐惧改善尤为明显,能够积极配合治疗,并努力寻求心灵的重建。灾后青少年心理护理的重点不是恢复原样,而是重新找到平衡,对此灾难所带来的改变有一个积极正向的应对方式。同时,要有长期努力于青少年精神健康照顾的心理准备,过去世界各地所有的流行病学报告都指出,未成年人的灾后创伤将会持续很长的一段时间。日本清水将之教授在1999 年11 月6日在台湾儿童青少年医学会所作的演讲中即指出:“我不知道这个影响对孩子来说会持续多久,不过我猜测我们的工作,可能要持续二十年。”

参考文献

[1] 王玲.变态心理学[m].2 版.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18-123.

[2] 王芳.汶川地震伤员的心理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32):7914-7915.

[3] jane e. corrarino, ms, rn,disaster-related of women and children mental health need[j].mcn,2008,33(4) :242-248.

[4] jorge j. rodrigueza,robert kohnb. use of mental health services among disaster survivors[j]. current opinion in psychiatry,2008,21:370-378.

篇8

关键词:校园足球竞赛体系;足球训练体系;江西省足球教育

一、关于足球竞赛体系与训练体系的概述

在足球运动中有两大组织运动体系,分别是足球竞赛体系与足球训练体系,两大体系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互为提升。根据现代足球运动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合理健康的足球运动发展必须要依靠明文规定的足球竞赛体系与训练体系进行规范。我国在1994年进行了进行了足球体制改革,实施了足球职业联赛,有力地促进了足球运动的发展,但是关于青少年足球竞赛与训练方面一直缺乏一套正规的组织体系。现阶段全国范围内的甲、乙级队一年之内只进行了20-40场的比赛,而世界范围内先进的足球国家如阿根廷、德国以及英国等同级别的则每年举行50-70场比赛。

二、江西省校园足球竞赛体系以及训练体系现状

1.江西省足球教育现状

2014年10月关于校园足球的调查显示,我国现有城市校园足球开展数达到51个,其中涵括5个省级试点、10个县级试点,共计参与校园足球开展的中小学校数达到4700多所。在教育部公示的2015年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中,江西省共有特色学校290所。无论是数量和规模,都处于全国中上水平。校园足球联赛的框架和体系初步建立,校园足球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由于高水平老师、基层教练员的缺乏,我们足球教育的专业度、先进度以及活动安排的合理化,组织体系的科学性与足球发达省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以及竞赛体系仍不完善,再加上场地、经费、制度的制约,使得这些可贵的进步,还远远无法激发出我省庞大校园足球人口中的巨大潜力,也无法对我省足球成绩的提高带来帮助。

2.江西省足球竞赛体系以及训练体系研究现状

目前关于提高校园足球教学、训练方法的研究非常普遍,而竞赛体系方面的研究则相应比较匮乏。根据前期文献检索及走访调查,大部分研究仅局限于目前国内校园足球竞赛体系的现状,而体系的建设和改革措施等方面的研究比较匮乏,在我省此方面的研究则更加缺乏。在加强教学、训练方法优化改革的同时,科学合理的制定青少年校园足球竞赛体系是夯实人才、选拔人才的关键。选择校园足球竞赛体系发展模式进行研究,旨在提升校园足球开展的积极性与效率值。目前来说,我省校园足球在竞赛相关方面,问题较多。组织不当、体制不合、规模有限等都在阻滞着校园足球竞赛体系的发展。

三、加强江西省校园足球竞赛体系与训练体系的研究对策

1.严格遵守青少年足球训练的指导思想

在对青少年进行足球训练中应当遵守基本的指导思想,具体指的是针对性、基础性、全面性、系统性以及渐进性。其中针对性指的是应当根据青少年组的不同年龄特点安排相对应的训练内容,与成人化的训练内容区别开来;基础性指的是在足球训练中应当注重足球基本功的训练,使学员打好足球运动的基础;全面性指的是针对足球运动中需求的运动技能进行全方位的练习,例如防守战术与进攻战术、心理素质、团队意识以及意志品质等;系统性指的是加强学员整体足球训练观的树立,使不同年龄组学员之间进行有效地衔接;渐进性指的是根据不同年龄组学员的年龄特点以及训练基础进行逐步地训练,按照足球训练的基本特点进行训练。

2.加强校园足球竞赛体系与训练体系的建立

在校园足球竞赛体系上形成政府主导、学校主体、行业指导、社会参与的校园足球竞赛举办机制,以及分级管理、学段衔接、制度配套的办赛模式。在广泛开展校内竞赛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以学校为单位参加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校园足球联赛体系和以区域组队参加的选拔性校园足球竞赛体系。通过丰富的赛事、稳定的赛制和严明的赛纪,推进各地有序开展校园足球竞赛,引导学校广泛开展足球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足球运动,提高广大青少年的足球知识、素养和技能,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全面发展,培养大批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

在训练体系上注重足球理论知识与训练经验比较丰富的专业人才的引进,一流的足球教练对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同时促进赣东、赣南、赣西、赣北四大区域训练营之间的竞赛,加强省市之间的竞赛,促进与省外同年龄阶段之间的交流比赛,促进俱乐部梯队之间的交流比赛,加强地区间的联系,及时了解对手的训练情况与足球技术从而提高训练动力,并向优秀的足球对手学习。在足球训练体系部门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为青少年的足球练提供一个公平合理科学的训练环境,施加优胜劣汰的淘汰机制,增强训练员的训练危机感。

3.促进校园足球竞赛体系与训练体系之间的联系

足球竞赛体系是建立在足球训练体系之上的,同时足球训练体系也依附在足球竞赛体系之上而存在,两者之间互为加强相互促进补充。充分发挥两者之间紧密作用的最佳途径就是经常举行职业联赛。在职业联赛中能够真实地反应运动员的足球水平与足球能力,通过在足球与比赛中发现问题暴露问题从而在下一阶段的足球训练中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与加强。同时在平常的足球训练中既要加强足球运动需要的基本功,也应当积极的研究足球比赛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找出应对技巧并进行相应地训练,充分发挥足球联赛在竞赛与训练体系中的积极作用。

篇9

关键词:素质教育;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心理健康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它是青少年素质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有效途径,也是现代社会对青少年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基于素质教育观念,审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从青少年实际的心理素质情况出发,构建素质教育观念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是素质教育整体改革的关键环节。

一、素质教育观念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解读

1.素质教育观念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与意义。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普及心理健康的卫生内容与常识,一方面帮助青少年学习解决与处理常见心理问题的技巧,另一方面帮助青少年适应学习、生活与社会做准备;二是预防重大心理问题与疾病的发生,学校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心理教育与心理咨询活动,帮助青少年及时发现心理问题,利用学校提供的心理资源寻求帮助,做到防患于未然。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心理健康教育会影响青少年思想与品德方面的形成与发展,有利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其次,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青少年实现人格的健全与完善,促进青少年健康水平的提高。再次,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开发青少年的心智潜能,通过情绪、心态、信念等方面的心理教育,充分开发青少年的心智潜能,促进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

2.素质教育观念下青少年主要的心理问题。素质教育观念下青少年在心理方面仍然存在着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四大方面:一是学业适应问题,由于课业负担过重与升学竞争过强,很多青少年难以适应学业的开展,出现考试焦虑情绪、厌学情绪、抗挫折能力差等方面的心理问题;二是人际交往萎缩问题,现在的青少年基本为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娇生惯养,形成自我中心的孤僻性格,很难融入到人际交往的过程之中;三是情绪情感问题,这种心理问题的内在表征为恐惧,如心理症状的恐惧、社会评价的恐惧等,容易使青少年产生焦虑、敏感的情绪;四是社会适应问题,青少年由于个性发展的不成熟与不完善,存在薄弱的意志力、较差的承受力、不稳定的情绪等各种个性发展问题,这使得青少年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综上所述,素质教育观念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仍然存在,这些心理问题会阻碍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不利于青少年的人格发展与健康成长。因此,要加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探寻素质教育背景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为青少年形成健全的心理提供途径与保障。

二、素质教育观念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观念的构建。教师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之一,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观念的构建是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与基础,因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先要构建教师心理健康观与心理健康教育观。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培训、讲座等多种活动类型来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观念,引导教师深入地认识到心理健康对青少年心灵成长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倡导教师“心理保健师”的新型身份,即教师要时刻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状况,及时发现青少年出现的心理问题,采取有效地针对性措施解决青少年的心理问题。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途径,这种课程的开设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心理学课程的开设,通过心理学课程中认知、情感及学习心理等方面的学习,引导青少年掌握适当的学习方法来适应学习生活,掌握合理的人际交往技能来适应社会生活;二是身心方面指导课程的开设,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程度的特殊性,这就需要根据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与年龄特征选择合适的课程来满足青少年的实际发展需求,如青春期发育、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课程等。

3.专业心理健康辅导中心的建立。心理健康辅导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学校要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辅导中心来开展心理咨询、心理访谈等活动,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专门的场所、专业的人员、适当的时间与活动经费保障。专业心理健康辅导中心的主要工作内容为三个方面:一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与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二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监护;三是协助专任教师合理安排心理课程,培训相关教师进行心理课程的教学。通过专业心理健康辅导中心的建立,可以帮助青少年及时地解决日常学习与生活中的心理问题,保持健康向上的心态与价值观,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4.心理健康教育宣传途径的扩展。引导青少年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就需要不断扩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营造和谐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一方面,学校图书馆可以通过购置有关青少年心理保健的杂志报纸或有关心理学的书籍来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青少年对于心理健康保健的兴趣;另一方面,教师与学生可以共同编辑心理小报,开设“心灵之窗“”大声喊出心里话”等心理栏目,让青少年在参与的过程中学习心理保健的常识,为学校创设良好的心理校园环境与氛围,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感受性,促进心理健康校园氛围对学生无形的熏陶与感染。素质教育观念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需要学校、教师的共同努力,也需要家庭与社会的相互配合与支持。家庭教育、社会环境都会影响到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水平与质量,因此,要实现家庭、学校与社会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体化,为青少年提供正确的家庭教育、良好的社会环境及适当的学校教育,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促使青少年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作者:任丽 单位:甘肃省民乐县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中小学 校园欺凌 青少年 对策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不断增多,过程触目惊心,性质十分恶劣,一些女生间的校园欺凌,施暴者采取的手段残忍恶劣,侮辱性极强,多次引起了人们对青少年校园欺凌现象的广泛关注。其实自上个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小学欺凌现象在我国就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青少年校园欺凌现象频发,一次又一次刺痛了公众的神经。原本应该充满欢声笑语的菁菁校园,为何会欺凌事件频发,是什么让青少年变得如此暴戾?

一、校园欺凌的相关概念

欺凌是指一种反复发生的、以大欺小或以多欺少的恶意侵害行为,通过孤立、侮辱、威胁、打骂、勒索等方式侵害他人身心。欺凌可分为直接欺凌和间接欺凌,直接欺凌是对被欺者采取拳打脚踢等肢体暴力或勒索钱财等行为;间接欺凌指对被欺者进行排挤孤立或语言谩骂攻击等。[1]校园欺凌概括来说是指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由一个或多个学生集中持续地故意伤害或破坏某个或某些学生的财物、身体和心理等,造成受欺凌学生肉体上和精神上痛苦的行为。该问题最早被挪威学者奥维斯所关注,早在20世纪70年代他就对瑞典、挪威等北欧国家的校园欺凌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近年来,校园欺凌在我国频繁发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青少年欺凌是校园欺凌的一种,欺凌者个人或伙同他人一起对受害人实施排斥孤立、言语侮辱、肢体暴力、威胁勒索等行为,青少年欺凌的危害不容小觑。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有的欺凌者还将欺凌过程、欺凌照片到网上,对被欺凌者造成身心上难以平复的伤害,甚至促使自杀行为的发生。[2]有些被欺凌者会采取“以牙还牙”的方式来反抗欺压行为或成为新的欺凌者,最终导致一种恶性循环。而对于欺凌者来说,他们处事霸道、以自我为中心,缺乏正义感和责任感,把欺负人当成家常便饭。如果欺凌者始终无法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其行为也没有得到惩罚和矫正,其以后犯罪的可能性会增大,对家庭和社会的健康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二、青少年校园欺凌的特点

1.手段多种多样

常见的手段不仅包括对被欺凌者直接的身体暴力攻击,如推搡、掌掴、拳打脚踢等,还包括对被欺凌者精神上造成的伤害,如嘲笑、侮辱、恐吓、勒索等,除此之外,社交上的排斥、孤立、敌视以及心理上的折磨也是欺凌行为的表现。

2.持续反复发生

由于欺凌者抓住了被欺凌者不敢将受欺凌情况告诉家长或老师的心理,欺凌行为通常在一段时间内反复发生,他们会肆无忌惮地多次反复欺凌受害者,并以此为乐。

3.当前普遍存在

校园欺凌目前普遍存在于中小学校园。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心智与心理都还不成熟稳定,对自己行为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再加上人们对此没有足够的重视,常常把欺凌理解为同伴之间的小打小闹,造成中学校园成为欺凌的高发地带。

4.力量的不平衡

欺凌者相比被欺凌者,一般年龄更大、身体更强壮,或者实施欺凌的学生由多人组成,形成实力或者势力上的优势,使被欺凌的学生在心理上惧怕而不敢反抗,形成一种恃强凌弱、仗势欺人的不对等局面。

5.行为隐蔽较难察觉

欺凌行为通常会发生在一些隐蔽的、不引人注意的地方,家长和学校往往很难发现。而且间接欺凌往往不明显,家长和老师短时间内无法察觉到孩子的异常。当前网络欺凌逐渐兴起,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传播速度更广更快,隐蔽性强,危害性大。一些青少年利用QQ、微博、贴吧等发送恶意诋毁、侮辱、威胁他人的文字与图片,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与精神伤害。[3]

三、青少年校园欺凌的原因

1.青春期独特的心理特征

青春期的中学生身体处于快速发育阶段,精力和体力都比较旺盛,有时需要对外发泄自己多余的能量,但心理上还不成熟,有时为了“面子”将自己所遇到的挫折和不满发泄到他人身上。此外,有些学生本来就较为懦弱胆小,受欺负了也不敢吭声;还有些学生性格孤僻、不合群,这些人很容易成为被欺凌的对象。

跟男生顽皮好动、处理问题的方式简单直接相比,女生往往会不自觉地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习惯用自己的方式发泄情绪或达到某种目的。青春期的女生敏感多疑,嫉妒心理强,情绪变化大,可能会因为别人的一句话或一个眼神而心烦意乱乃至情绪失控,通过欺凌等方式将不满发泄到他人身上。

2.家庭的教育方式

家庭是个人社会化的最早场所,家庭环境和家长的教育方式对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形成有重要影响。有些家长本身素质有限又忙于生计,无法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给予正确指导,更有甚者,通过打骂孩子的方式宣泄自己生活和工作中的压力,致使青少年在早期家庭教育中没有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对青少年而言,父母过分严厉的教育方式,容易造成孩子缺乏安全感、攻击性强、野蛮粗暴。而对于父母离异、单亲家庭的孩子来说,他们往往得不到该有的关爱和教育,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当自身无法调节时,可能会通过欺凌的方式将这种情绪转移到他人身上。[4]

3.同伴团体的影响

人都有合群性,对于青春期的青少年而言,在团体里的归属感非常重要,在团体里他们能建立自信、加强身份认同,也能对抗来自其他群体的排斥和欺凌。但这种归属感并不稳定,当意识到自己在小团体中的地位受到威胁或明显感到自己地位较低时,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不安感。为了改善自己的境地,青少年可能会通过欺凌他人的方式来向团体宣示自己的存在。

4.大众传媒的不良示范

处于青春期的学生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影视、图书、网络等大众传媒对暴力行为的大肆渲染,会增强他们的攻击性。再加上他们本身可能没有意识到这样做的危害性,还会对欺凌行为进行炫耀,再次引起他人的效仿。

5.学校道德教育缺失

当前我国的学校教育仍然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樊篱,把分数、排名作为衡量学生好坏的标准,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老师很少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学生之间缺乏交流与沟通,不能及时发现和处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异常行为。

四、国外解决校园欺凌的做法

为了解决青少年校园欺凌问题,从2007年3月开始,韩国教育部就向中小学提供免费“警卫服务”,只要学生提出求助申请,政府就会安排警卫在校园周边或特定地点暗中保护他们。[5]今年年初,韩国政府还颁布了《人性教育振兴法》,规定把人性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将相关课程设为必修学科,全国中小学校必须提交人性教育计划,并加强教师的学习培训。日本为了应对频繁发生的校园欺凌行为,特别加强了学校教育和咨询服务,不仅对教师进行相关培训,增加了学校辅导员和护理员的数量,还扩充校园社会工作者队伍和学校咨询机构的规模,设置24小时不间断服务咨询电话,以帮助学生处理各种问题。澳大利亚的一些学校采用“同伴调解”的方法,挑选若干性格开朗、责任心强的学生担任调解员,一旦发现有同学被孤立,就会特意多和该同学接近,尽量消除他们的寂寞与孤独;还会找不团结的同学谈话,努力使他们消除偏见和分歧,重归于好。

前不久在美国发生的中国留学生欺负同伴事件,涉事学生面临着美国司法部门的绑架、虐待等指控,可能会被处以终身监禁或驱逐出境,相比之下,我国对未成年校园欺凌行为的惩戒力度还有待商榷。有关专家分析指出青少年对事物的认知能力不强,极易受外界影响,身心发展还不健全,如果惩罚过重可能会让其自暴自弃毁其一生,太轻的话又可能达不到教育效果,如何合理有效量刑需要进一步研究。

五、遏制校园欺凌的对策建议

1.政府

20世纪60年代美国就制定实施了《校园安全法》,时至今日,共有48个州实施了反欺凌法,大部分州更是明文禁止网络欺凌或电子骚扰。加拿大、日本、韩国等国也有专门针对校园欺凌的法律,而我国的《校园安全法》至今尚未正式出台。我国应该尽快加强校园安全立法工作,从法律的高度保护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还要健全惩戒机制,让欺凌者为自己的过错付出代价,对欺凌者实施应有的惩罚和处置,才能鼓励那些受到欺凌的孩子起来反抗。

2.学校

目前学校教育一味追求学生成绩的提高,忽视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导致学生伦理道德的缺失。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健康人格的培养、良好道德教育的熏陶与分数的提高、升学一样不可或缺。学校教育应两手齐抓,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开始,增强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注重团结友爱、社会公德、爱护弱小等教育。学校应积极创设良好的教育氛围,培养融洽的师生同学关系,改善校园环境,使学生能够在和谐、健康、文明的校园环境中快乐成长。

为保证学生安全,学校应当在校园内一些偏僻、不易察觉的地带建全监控网络,当发现校园欺凌行为时,应当立即采取制止措施,避免伤害的发生。[6]聘请专门的心理老师,及时给予青少年科学有效的帮助。同时,学校还应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通过法律常识宣传栏、法制教育栏目、案例探讨等形式让学生懂法、知法、守法,教给他们基本的防范知识,学会找老师帮忙,而不是以武力解决问题。

教师在处理学生的欺凌行为时,不要武断批评或者当众训斥,应采取合理的方法,了解学生这么做的原因,引导他们正确处理矛盾,让他们认识到欺凌的后果和严重性。教师还应该培养积极的师生关系,增进学生对班级和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减少暴力行为的发生。教师可以针对校园欺凌问题开展主题班会,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从而提高学生对欺凌问题的认识,也可以学到应对欺凌的技巧。

3.家庭

在平时的家庭教育中,家长应尊重孩子,加强与孩子的交流沟通,既不过分溺爱孩子,也不过分专制。平时处理事情时,家长要以身作则,用文明的方式解决问题,向孩子展示良好的修养。作为家长,要及时发现子女的异常,捕捉子女可能欺凌他人或被欺凌的迹象。当得知孩子欺凌别人时,不要一味过分指责孩子,要耐心开导孩子,让孩子明白欺凌别人的行为要承担责任。若孩子被欺凌时,多给孩子爱、包容与理解,让孩子不要恐惧,切忌不要“以暴制暴”。家长与学校要保持联络,加强合作,一起出谋划策,制止和预防校园欺凌的发生。

4.青少年学生

面对校园欺凌,青少年学生要加强防范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打破沉默,及时与父母或老师沟通,取得帮助和支持。青少年学生要学会与人为善,接受他人的缺点,不孤立他人,学会宽容、体谅、理解他人。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多学习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与人交往,学会控制情绪。同时,提高自己的抗挫能力,面对考试的不如意、老师的批评、遭同学欺凌等,不应自卑退缩、自暴自弃,应当多给自己积极的暗示,自信地去面对解决问题。

总之,校园欺凌的防治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政府、学校、社会、家长和学生必须协调行动,形成合力,一起关注欺凌现象,共同探讨避免和解决的方法,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有效减少校园欺凌的发生,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刘天娥,龚伦军.当前校园欺凌行为的特征、成因、与对策[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7).

[2] 贺岚.看不见的角落―关于我国中学校园里的女孩欺凌现象的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4.

[3] 张杰.浅谈日本的校园欺凌问题[J].中国电力教育,2008(12).

[4] 郭一建.社会工作介入流动青少年同伴欺凌行为的实践研究[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5(1).

[5] 李茂.遏制“校园欺凌”外国如何出招[J].黑龙江教育:中学,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