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里的茶文化范文

时间:2023-07-07 17:33: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博物馆里的茶文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博物馆里的茶文化

篇1

在德国,我曾经遇到一个热爱茶文化的老太太,她叫做吉塞拉(Gesila),她的人生是一个关于梦想的故事。

在她9岁的时候,她的邻居开了家贸易店,她很喜欢这家老店的家具味道和茶叶味道。于是9岁的她就有了个梦想:将来要办一个茶博物馆。

9岁的时候每个孩子都有过“收藏”的癖好。卷笔刀,橡皮,铅笔盒,芭比娃娃,小木偶……吉塞拉也是,她从9岁起就开始收藏各种各样的茶具。她的第一件收藏品就是邻居家的一只茶杯。邻居搬家时清理家具,把她向往已久的美丽茶杯给了她。从那一天起,那只茶杯就一直留在她的生命里。

一个人对孩童时代的收藏能有多认真?一个人对孩童时代的梦想可以有多执著?

吉塞拉没有读过大学,父母都是平民阶层。办一个博物馆这样的梦想于她似乎遥不可及,但她从来没有觉得办博物馆不可能,只是需要一些策略。

吉塞拉开始在一家瓷器贸易公司工作,在那儿完成了三件事情:了解关于瓷器茶具的知识,珍贵茶具的收藏,和茶叶公司联络。

为了实现梦想,每一步吉塞拉都考虑:要去哪里?必须要做什么?谁是自己想进行沟通的人?可以通过哪些渠道去和这些人沟通和交流,同时不需要太大的经济负担?她总是先建立一个小小的人际网络,再在其中拓展新人脉。

吉塞拉为此进入过茶叶贸易圈,在全球旅行采购茶叶和熟悉茶叶贸易各环节的同时,搜罗未来的展品。此后,她开了一个成功的贸易公司,后来又卖掉了这个公司,开始做财务和贸易咨询。她长袖善舞,热心参与地方商会的工作,从地方商会代表渐渐成为一个州商会代表,并得以进入高层商会,那是“商业大佬们的活动空间”,有她想接触和沟通的人们。

在一次商界首脑的会议上,吉塞拉遇到了德国产业贸易集团的老总。吉塞拉居然毫不留情地把对方批评了一顿。她说现在人人都喝茶,可没有人关心这后面的文化。东弗丽斯兰的茶文化这样下去会渐渐凋零,作为一家从这里起家的商业集团老总,怎么可以袖手旁观?

这个德国北部最大的商业集团的老总震惊了,马上问她有什么好的想法,并提到他们集团当年卖茶的铺子那里还有几间空闲的老房子。

“我立刻对他说,办一个茶博物馆吧。” 吉塞拉微笑着说。——为了这个历史性的会面,她从9岁开始,准备了将近40年。

吉塞拉在桌上画了两个点,说:“这是我,这是目标,如果直线不能抵达,就只能曲线。虽然可能有几个点你不喜欢,但为了下一步,必须这么做。就像画圣诞树一样,只能一步步曲折地向上前进。我如果在20年前突然跑去跟那个集团的老总说,我要建个博物馆,谁会听我说呢。他们只会嘲笑我。”她选择了最恰当的时候,和最合适的人,谈了最恰当的事。

为了抵达圣诞树的顶端,她准备了近40年。这是梦想的力量。

梦想不是想想就可以的事情。吉塞拉每时每刻都在做着准备。吉塞拉在印度做茶叶生意时,看见对方的仓库里堆放着打算扔掉的杂物,立即说:“如果你们不要那些东西,我很乐意接收。” 所以如今博物馆的展品中甚至拥有当年东印度公司的票据和账本。她甚至搜罗到了19世纪印度街头的巨大水龙头,这些在一个激进的现代化进程中因失去实用性而被当作垃圾的东西,却在茶博物馆里成为了见证历史的宝贝。“我不买首饰,也没有什么奢侈品,钱都用在买各种各样的茶具上了。” 吉塞拉脸上满是幸福的表情。

对历史的毫不顾惜不单单在谋求极速发展的国家中存在,即使在后工业化的德国,人们也渐渐遗忘了过去的文化。吉塞拉的茶博物馆就是为了呼唤那份渐渐消失的记忆。其中一个展厅,完全按照19世纪末的欧洲茶室来布置,有壁炉的房间里,茶桌上摆放着珍贵的瓷器茶具。另一个展厅也充满了怀旧情怀,完全按照20世纪初的欧洲家庭茶室来布置,木制的家具,铜制的烛台,让人恍惚置身另外一个时空。

这种精心制造的氛围是吉塞拉的刻意设计。在这个属于茶的梦幻时空里,她给慕名而来的参观者做讲座,表演茶文化礼仪,教授茶的配方。

吉塞拉用德国西部的传统茶礼仪接待了我。她点亮了蜡烛,摆出茶具,泡茶,然后在茶杯里加一颗巨大的冰糖,缓缓地倒入茶,再用特制的小勺子沿着茶杯的边缘缓缓地加入奶油。重点在于整个过程不用搅拌,最美的环节在于等待和看到奶油在茶杯里如浮云一般升腾而起,那一瞬妙不可言。平常的喝法是轻轻吮吸,因为这茶里有三层味道,奶油一层,茶一层,糖慢慢融化之后成为了沉在茶底的另外一层味道。

宛如梦想,要有耐心,才可能品尝之后到来的甘美。

如果哪天你在飞机上看见一个背着竹篓的欧洲女人,说不定她就是吉塞拉。她就是这样从中国台湾扛着一个采茶叶的竹篓回到了德国。“如果你有一个vision,你就会有一个属于你的命运。”她说。千万不要忽视你9岁时的梦想,也不要遗忘它们。

篇2

大悟茶文化历史悠久,在几百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丰富多样的人文景观,基于茶文化的视域,以具有特色性和地方性的大悟茶园作为案例来研究茶园景观营建,这对茶园文化景观设计、有序传承地方特色历史文化、保护乡土自然生态资源、推动大悟茶园景观与地方经济互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大悟传统茶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茶文化和承载其文化景观是大悟的宝贵财富,通过传承和“生产性”保护这些文化景观对大悟历史文化发展以及茶文化认同有着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旅游业的发展有利于增强本地居民的自我认同意识。外来文化的扩散渗透会使地域文化发生重构和变迁。而自我认同意识的增强会提高当地居民参与保护传统文化的积极性。

(二)有助于保护大悟生态自然景观大悟地区生态环境优美,植被物种丰富。本课题将系统评估部分地区的生态承载力,规划景区环境容量,合理规划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以整合区域旅游资源建设生态旅游城镇,逐步形成绿色旅游概念,增强当地社区居民对自然环境保护的积极性。

(三)有助于大悟城镇经济协调发展大悟地处大别山,由于受缺乏茶叶专业市场等因素的影响,限制了其茶业向省外市场开拓潜力的发挥。研究认为,通过挖掘城镇自然与人文景观资源,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建设,积极培育旅游新亮点,能够进一步开拓茶叶潜在的消费领域,从而带动整个茶产业链的持续、健康发展,并通过旅游业大幅提高大悟城镇化的水平。

二、大悟茶园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的研究

大悟茶园营建研究应该注重茶文化历史积淀,讲求人与自然和谐的空间氛围营建,将传统茶文化元素加以提炼和融合,用新的设计手法展现传统文化,使传统茶园空间焕发生命力、吸引力。主要从文艺、禅茶文化、制茶工艺科普、茶俗特色与景观营建等方面开展研究。

(一)自然景观大悟县三里镇“柏园生态茶叶园”,位于大别山西端,东依擂鼓台,南邻马鞍山,北连豫南信阳和罗山,柏园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春温夏暖,秋爽冬寒,干湿得宜,植被茂盛,云雾密集;土地肥沃,山水秀美。茶农们从20世纪60年代起,依托独特的地理环境优势,开山垦地建茶园,基地8500亩,年产茶叶1.6万千克。政府以柏园为中心,以黄龙寺、擂鼓台、马鞍山、孤山寨、响水潭为放射圈的生态茶叶公园为战略目标,经过六年的建设,现已初具规模。如今,大悟茶叶远销国内外,不仅茶叶贸易往来频繁,而且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沿途时而是荆棘丛生的悬崖,时而是云雾缭绕的山脊,被称为“大别山的天路”。

(二)人文景观主要对大悟地区的民俗文化、茶叶贸易景观、茶园文化景观、茶歌文化景观、禅茶文化景观等开展系统性的调查、整理和发掘。资料表明茶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历史。据《大悟民俗文化》记载:宋朝时,杨八姐率三千将士,消灭叛军,两军交战时宋军被冲散,被困在九里关西边山上,众将士因吃野菜充饥而患病,杨八姐采摘柏园茶叶冲泡后给将士饮用,将士顿时神清气爽。擂鼓台:杨八姐率将士征战,让山羊脚踏战鼓猛击,发出“咚咚”响声为将士助威,一举消灭叛军为民除害。此后该山被命名为“擂鼓台”,史称“杨八姐大战擂鼓台”。黄龙寺:大悟茶农采摘茶叶进贡皇上。皇帝喝后,顿觉口齿醇香,心旷神怡,于是下拨官银,在茶园的猴石山下建一座寺庙,赐名“黄龙寺”。柏园:乾隆皇帝下江南路过九里关,听民间传说杨八姐的故事后,来到黄龙寺品茶,龙颜大悦,将黄龙寺茶叶钦定为贡茶,黄龙寺茶从此名扬天下。黄龙寺山清水秀,翠柏森森,赐名“柏园”。

三、基于茶文化视域的大悟茶园景观营建

(一)传统造园手法与茶园景观营建借用国画中山水写意的手法,呈现出一幅美不胜收的水墨画卷,山峦起伏,云雾缭绕,鹭栖湖区水面宽阔,渔舟唱晚,茶园内古树参天,植被茂盛,溪山深远,飞泉倒挂,亭台小桥,龙头岭山顶龙头阁,达到传统造园手法中“景随人迁,人随景移”的最高境界。

(二)禅茶文化与茶园景观营建黄龙寺朝觐、祈福依托区域内的佛教文化元素,在硬件物质载体与软性文化载体上显现佛教的观光功能,并结合禅茶显现养生功能。按照庙旧址,重修黄龙寺,按照建筑中轴线向东西延伸,修建山门、十八罗汉殿和天王殿形成寺庙规模气势;既有水塘位置修建放生池及停车场,并在黄龙寺左侧山坳处修建素芳斋,依托柏园茶场,加载禅茶文化内涵,打造禅茶园和竹林精舍,使区域改造环境成为佛文化朝觐、祈福、修心养性之所。

(三)制茶工艺科普与茶园景观营建营建赋有文化内涵的茶园景观不仅具有观赏性而且能起到茶工艺的科普作用,让国内外游客、大中小学生们在游览茶园的同时,还能了解中国源远流长的茶文化及烦琐精细的制作技艺,通过现代营建方法展示设计方法来弘扬湖北茶文化,如还原历史场景的雕塑故事广场结合茶博物馆的图片、文字、声光电子多媒体材料等。博物馆里的“历史空间”,还原旧时茶作坊,并且布置原始制茶工具,蜡像制成的茶农人物形象,描绘出人们正在进行茶叶炒制、熟练包装等故事场景。茶工艺大道主要户外展区,用来展示茶的培植方法、制作技术、茶艺、茶道、茶俗等发展历程,以时间顺序设计雕塑故事广场,采用雕塑和石壁、浮雕的形式表现新鲜的茶叶如何变成成品茶的整个制作过程。例如其中一组“少女采茶”就生动地塑造妙龄少女纤纤细指采茶忙的场景。“放歌茶园”塑造了茶农一边唱茶歌一边往筐里放茶叶欢声笑语的劳作景象。雕塑故事广场不仅讲求人物形象生动,布局也做到疏密有致。按历史沿革规划叙事性参观游览流线,让游人在每个具有故事情节的空间中转换,感受到茶文化历史内涵的博大精深。

(四)茶俗特色与茶园景观营建多元化茶俗是指在人们长期的茶事生活中,年长越久积累形成的以茶为主题或以茶为媒体的风俗、习惯、礼仪。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地区、每个民族茶俗的特点和内容不同,仅湖北地区就有很多种。为了更好地向世人展现大悟不为人知的传统茶文化历史,通过田间调查法发掘大量古老民间传说、神话,经过对民族艺术的精心挑选和编排,创作具有现代性更为大众所能接受的茶艺、茶歌、茶舞、茶诗,使之成为原生态的代名词,茶俗文化本身的多元化将会推动茶园景观营建的多元化,使之成为一个极富吸引力的公共空间场所。茶园景观的营建应当重视茶俗特色并重构茶俗文化景观,有助于增强大悟茶文化的认同意识和当地居民的自我认同意识。湖北荆楚文化历史悠久,茶俗茶事活动异彩纷呈。在茶园营建是可以引借湖北其他地区,苗族、土家族、侗族的茶俗文化给人们带来新的体验。如宜昌土家族的油茶汤是茶叶拌炒米、核桃仁、芝麻、花生米、黄豆芽,加上姜、葱、蒜等佐料,用菜油或猪油炒焦而成,提神解渴,味道鲜美;土家族的吊锅子茶,正如神农架民谣所唱:“抓把老母叶,丢在吊锅子中,冷水煮三煮,热水冲三冲,姐三盅,郎三盅,粗茶味也浓。”此外,还可以融入大悟地区其他民俗风情在设计中,如口彩风俗、饮食风俗、劝酒风俗、农事风俗等都可以给游客带来与众不同的体验,茶园在回归传统同时也在多元化、与时俱进。

四、结语

篇3

在杭城,各式各样的茶楼和茶馆遍布大街小巷,随处可见,且大部分茶馆都保持着较为稳定的客源。据了解,杭城目前已有300多家茶馆,那一间间清雅精致的门面或大或小,或庄或谐,给杭州现代都市增添了不少古朴典雅的气氛,成为杭州西子湖畔的一道独特风景。如今,茶楼的发展也逐渐成为杭城最具特色的一项文化现象,以致不少外地游客来杭观光旅游时,也不忘去茶馆坐坐,领略一下杭城这特有的“风光”。

那么杭城的茶馆为何如此受百姓们的欢迎,其究竟有何特色呢?杭州历来是一个典型的休闲城市,生活节奏缓慢,城市人悠闲的气息较浓,造就了茶馆生根土壤的良机。另外,茶馆还在于它具有一份文化上的理想性。据观察,杭城不少开茶馆的主人多为一些婉约清妙的女子,她们开茶馆并不想昭告什么伟大的理想,而只是在经营一个自己小小的空间,以寄托她们的情感,展示她们的生活,并且以毫不招摇却反而在灯红酒绿之中更显突出的清雅方式,默默地邀请行人驻足,这种理想情调给人以一种温柔与美感。

的确,让我们回顾体察一下20世纪以来人类文明的大趋势,便会发现新的觉悟已使人们的文化理念逐渐回归于自然,回归于生活,回归于自我。20世纪代表人类文明生机的呼声是环保、素食,是女性启蒙,是所有人不分种族的平等相待彼此接纳。我们由此明白为什么富于女性情调与人文精神的茶馆会引动这一时代的人心了。

几张桌椅,一杯浓茶,三五人围坐一桌海阔天空神聊,可以说是杭城最原始的茶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时至今日,除了在西湖各风景点里的几家茶室之外,杭城茶馆大都基本朝着一种既能茗茶赏景,又能饮食的茶艺馆模式方向发展。茶艺馆里除了提供各种高质量的茶以外,它还非常注重在环境布置、装饰装修上着力,力图挖掘和体现茶文化的各种内涵,去营造一个文化气息相当浓郁的饮茶环境。现在,杭城具有代表性的茶艺馆有湖畔居茶楼、青藤茶馆、紫艺阁、门耳茶坊、明清园茶馆、太极茶道、蓝宝茶馆和横河茶楼等。茶艺馆是传统茶馆向更高层次发展的产物,也是茶馆为迎合现代人需求而自觉发展的产物。

杭州茶艺馆的经营水平,目前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它的发展也是在近十年里。早在七、八年前,一些喝茶爱好者就开始经营茶馆,如紫艺阁茶馆。那时候经营者出于自身的体会,已经开始在环境上做文章。随后的两年间,茶馆的数量急剧增加,如杭城现在较有名的青藤茶馆、门耳茶坊、湖畔居茶楼、黄龙茶艺馆都是在那几年开出的。另一方面,以紫艺阁为代表的老一代茶馆开始探索自助式的喝茶形式,即花几十元点一杯茶水和一些茶点自助。自1999年开始,大量新茶馆纷纷涌现,老茶馆易址重开,规模不断扩大,环境布置更为讲究,自助式的经营模式在继承上有所新的调整,服务也更上一层楼。由此,杭州人的喝茶热潮开始兴起。如今,各种定位的茶馆遍布杭城各地,处于主流地位的茶艺馆队伍日益壮大,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知名茶艺馆基本成型。

另外,就现在杭城茶艺馆的风格定位而言,处在主流地位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门耳茶坊、茶馆,以及新建的姗娜娜为代表的新古典主义茶艺馆,它们在环境布置上讲究将古典文化和现代时尚元素相结合。所以,在那里我们既可以看到具有上百年历史的古董艺术品、木门、窗棂及明清家具的收藏,同时又可以看到西式射灯、玻璃豪华吊顶等现代元素的精致细节。另一种是以紫艺阁、青藤茶馆、横河茶楼为代表的东南园林式的自然、休闲的风格。推门进入茶馆,我们可以看到一片茶香鸟语、小桥流水的景象,使人倍感亲切和自然。

处于主流地位的杭城茶艺馆,一般都处在沿西湖风景区一带或市内主要商业区。地理位置优越,环境服务一流,且规模都在600-1000平方米左右,价格定位属于中高档,即人均消费在50-100元不等。处于中档地位的是地理位置和服务相对次一点的茶馆,人均消费在35-45元。而零散在各个社区的茶馆则占据了中低档的市场份额,人均消费在10-30元不等。

篇4

包括音乐人艾敬、紫砂工艺大师高振宇、服装与设计理论专家、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副主席李当岐、陶瓷设计专家李泓、油画家李木、集美组艺术总监、建筑与室内设计专家林学明、英国皇家雕塑家协会主席司徒安、工业设计专家石振宇、古琴大师王鹏、台湾时尚家居设计师叶宇轩、画家、当代艺术家、服装设计大师张肇达等在内的12位文化艺术精英,将自己的生活态度、时尚品味和艺术思想融入茶文化之中,亲手设计制作个性化十足的茶具,布置都带有强烈个人风格的品鉴空间:

几百块茶砖被堆砌起来,以不完整的圆环围住一张古色古香的茶桌;

一块悬空的白布呈梯形铺开,中间放上一只小巧的茶杯:

用一张斑驳的老船板做成的茶桌,颇有些老北京的味道:

淡淡的青花被描绘到了中式家具上,传统的样式有了时尚的味道;

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哲学意味的话语,加之独特空间给予的宁静氛围,吸引了无数茶客流连其中。这场跨界艺术对话巡展活动由广州市恒福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徐结根牵头,联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中国茶叶博物馆共同主办,旨在从不同视角和艺术领域解读中国茶文化,表现中国未来茶道的境界和精神,引领中国茶业未来走向和茶道境界。

中国茶道的未来方向在哪?中国茶道的境界与精神究竟是什么?或许每一个人在看过这场特殊的展览,并借展览与大师们进行了短暂对话之后,都能深刻地体会到徐结根在采访时说的一句话:“不可一日无茶,喜怒哀乐一杯茶,人生只为一杯茶,一辈子,一杯茶。”

因茶结缘 无尽缘生

徐结根说,今天他会把茶作为自己毕生的事业,都源于与茶的一种宿命式的缘分。他从小随父亲在家乡林场种茶、制茶、卖茶。父亲是个农民,制茶纯属自学、摸索。徐结根说父亲为了把炭焙的工序做好,自己设计并特地请当地匠人制作了一套专门的焙茶器具。这套器具最巧妙的地方是在翻转茶的时候,能够把炭火和装茶的器具分开,不然茶末掉到炭火里就会形成焦味影响茶的品质。

父亲设计的焙火器具是在洗净锅后把锅加热,一次性放入1斤左右经过炭焙的茶,再经过半小时左右的焙火,焙的过程中要用手不停地进行旋转式的运作,这样的旋转可以让每片茶得到均匀焙制。当焙火后茶还剩6两~7两左右时,就大功告成了。“当时,很多邻里乡亲会不约而同地聚到我家里,在灶边等着喝一壶好茶,父亲却耐心地告诉大家,一定要等到自然退火后才能冲泡,否则喝起来会有一股焦香味。”

或许就是父亲这份对茶叶认真又淡然的心态,深深影响了徐结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执着与热爱。他认为世间万物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连接都离不开缘分的巧妙布局。自他呱呱坠地那一天起,他的基因里似乎就已经传承了祖辈对茶的追求,因茶结缘,无尽缘生。

跨界对话 艺术家眼中的中国茶

2010年的寒冬,一群爱茶人在清华美院问茶,徐结根向李当岐教授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举办一次跨界的大师级艺术家问茶活动。李院长欣然同意,于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创举在徐结根和12位艺术家的精心策划下,从陶瓷、音乐、雕塑、服装、绘画、空间设计等不同视角,通过独树一帜的艺术作品,为我们呈现出了一个活灵活现的“未来茶世界”。

问及这个大胆的想法源自哪里?徐结根说:目前中国茶产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了全新阶段,文化的参与成为必不可少的推广手段。但如何运用好文化这枚旗子,很多政府和企业都在探索和尝试。“中国茶叶的历史很悠久,但真正用文化的手段来推广茶产业,把茶当作艺术来看待却是近几年才出现的。茶叶原本只是农业,本身缺乏文化艺术的氛围,所以我就想能不能从其他艺术领域的角度来解读中国茶文化,毕竟中国传统文化很多方面是共通的。”

想法一提出就得到了清华美院的李当岐教授、李泓教授、服装设计大师张肇达的认可和相应,渐渐地,这场跨界艺术对话汇集起了12位来自陶瓷、音乐、雕塑、绘画等不同艺术领域的大师级艺术家,并最终确定了张肇达大师提出的“无尽缘起”的主题。徐结根解释说:“无尽缘起”是中国佛教华严宗的基本教义之一,它认为一切现象都是真如本性随缘而生,自在无穷,一切现象都是互相包含,互不妨碍。而中国的茶文化向来吸收了不少佛学真谛,无尽缘起,恰恰契合中国茶道“闲适、乐生、中和、虚静”的核心精神。

相对于传统茶文化,12位艺术大师们突破常规,摆脱了单一的茶道设计理念,他们把从茶艺、茶具,到茶服、品饮方式,再到品饮空间等一系列中国茶道的诸多元素结合起来,从各自擅长的艺术视角,设计诠释出他们对未来中国茶文化的品读。徐结根带着我们在展馆里逐一参观了每位大师的作品,艺术家们的设计都有独立的展示空间,配有大幅的照片和文字说明。伫立在这看似虚无的展示空间里,单纯地用眼用耳已经不足以欣赏这里的每件展品,你必须用心去慢慢体验。

最值得细细品味的是陈列作品旁边的一台视频展示机上,每一段视频都记录着艺术家们从构思创新到最后设计成品的全过程,用徐结根的话说。

“这场跨界的艺术对话碰撞出的已经不是单一的某件作品,而是从空间、氛围甚至精神层面体现了一个艺术家眼中的中国茶文化。”

乐在其中绿功夫

作为一家茶具企业的创始人,徐结根大胆的创新意识更多地体现在他的茶具设计上。2008年他就带领企业研发团队成功恢复了五大名窑之首的汝窑,推出的东道汝窑系列产品,得到了马未都先生的高度称赞,马未都还亲自主笔设计了一套限量版茶具――《玄》。2010年,他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举办“绿功夫”讲座,打破了绿茶的传统品饮方式,并大胆提出了“赏、品、玩”的创新理念,倡导茶水分离的健康品饮方式。

“今天功夫茶已经成为乌龙茶冲泡法的代名词,而对于中国六大茶类中历史最悠久的绿茶,许多人都只是简单地投茶入杯,注入开水,就可以品饮一整天了。”徐结根说:中国产量最大、产区最广、消费人群最多的都是绿茶,但传统的品饮方式却很难把绿茶的色、香、味、形最好地发挥出来。“相比较为完整的乌龙茶功夫茶具,适合冲泡绿茶的器具在市场上还是一片空白,所以我们针对绿茶的特性,设计开发出了一系列专门用于冲泡绿茶的功夫茶具,分别采用玻璃、陶瓷、紫砂等不同材质,采用茶水分离的核心理念,用茶具把绿茶色绿、形美、汤鲜及新茶香的特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与“绿功夫”系列茶具同时推出的还有徐结根倡导的一种“赏、品、玩”的绿茶生活理念。“赏”即在用“绿功夫”茶具冲泡绿茶时,细细观察绿茶在水中缓慢舒展、游动、变幻的过程;“品”即品味绿茶清新的香气、鲜爽的茶汤和精美实用、个性品位的绿茶茶具;“玩”即玩味茶的滋味变化、玩味人与物之间的对话,玩味茶具的乐趣。

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用绿茶专用功夫茶具――“绿功夫”来静心地泡一杯功夫绿茶,是精神上的享受,也是一种审美且具有艺术性的行为,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

崇尚淡薄宁静生活的徐结根也是以这样一种态度实践着自己毕生与茶的宿命。

后记

冲茶的过程,仿若人生的旅程,或充满希望,或浸透苦涩,或冲动激情,或淡泊宁静……

但茶一入口,心情就释然开来:一辈子,就如同一杯茶,可体会百味,但是最后都合为香味。

看惯了茶叶浮沉,最后把握了人生浮沉;触惯了茶水的升温与降温,最后保持内心的恒温;

篇5

来到西湖的时候,杭州正在飘雪,不再是"万家掩映翠微间"的江南印象,西湖悄然隐在白茫茫的雪海之中。“聚缘堂”就在西湖的长生路上,这路名听来很吉祥,而眺望西湖的地方,正是“老紫砂”李长平先生展示藏品的“聚缘堂”所处的一个阳台上。“聚缘堂”的陈设古朴典雅,简洁大方,布局呈长方,一进门就是一件高将三米、宽近两米的两面雕刻的玉屏风,迎门雕的是“松鹤”,另一面雕的是释迦牟尼佛应身像、四大菩萨、四大天王等佛界人物,布局层次分明、人物栩栩如生,法像庄严,所谓缩尺成寸,精雕细刻,一扇屏风几乎把整个佛国给搬进了“聚缘堂”,只不晓得长平兄是否拿得出如此多的供奉。屏风之左,一条长案依墙居中而设,两边配以中式展柜,皆陈列紫砂精品,长案上放悬一匾,书“聚缘堂”三字,字体圆转自如、刚柔相济、法度严谨,令人颇生亲近之感。案前设一八仙方桌,也是年代久远之物。玉屏风之右,整面墙均被透明玻璃封住,内置几字型展架,展品多是500cc以上紫砂老壶。聚缘堂另一端,是临街的玻璃墙,站在玻璃墙向远处眺望,杭州城雪花飘舞,行人瑟缩,此时室内正暖,圆桌上玻璃杯内冲泡的信阳毛尖正泛出春天的气息,站在陈设架边,目光可以越过一把明末的紫砂壶望到对面现代化的大楼,一道玻璃墙,隔出了两个世界;人世间的事情,往往很有意思,只要你愿意,总会找到属于自己的世界。

我很难穿越历史的长河和陈设的紫砂藏品交流,我的文化积淀和学识经历还不容我成为他们的朋友,无论从那个方面来说,我都是晚辈;作为晚辈,我不得不以景仰的目光审视着他们,他们带给我更多的还是震惊,那种古朴大气的风韵让我无言以对,更发觉自己对紫砂陶了解的浅薄。非常幸运的是,我和他们贴得是那样近,甚至可以拿在手里把玩,触摸他们的百年沧桑,这些在博物馆里都很难见到的珍品,如今,竟如此轻易地被我拿在了手里。

长平兄喜好中国传统文化,尤喜佛理,网名自号“老紫砂”,长居西子湖畔,为访历代紫砂茗器,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名下藏器三百余件,多为传世之作,和著名紫砂收藏大家沙志明先生可谓时之瑜亮。长平兄心胸坦荡,性情豪放,为和广大紫砂玩家交流心得,共享收藏之乐,他多次无偿提供自己的藏品给文博单位做展示之用,并将藏品在网站上贴图,开网络紫砂“集古”之先河,从者云集,“聚缘堂”常常是谈笑有鸿儒,往来皆藏家。

老紫砂兄爱老壶成痴成癖,但和壶友交流的时候却一再叮咛:玩老壶很难,找到中意的老壶更难,一不留神就会“吃水”,这不仅需要玩家有坚韧的毅力,更需要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对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要有深入的研究,熟悉紫砂的传统工艺和技法,能辨别不同时期的紫砂泥料特色,了解不同紫砂艺人的艺术风格,才有可能使老紫砂的收藏之路走得更加深远。

在“聚缘堂”的展柜里有三把程寿珍的作品一字排开,掇球、仿鼓及汉扁个个神完气足,老紫砂兄戏谓之“寿珍三绝”。在藏品中,有一把颇值得称道的江案卿狮球壶。此壶色泽纯正,制作精良,风格古朴。底款为阳文篆书“宜兴江案卿制”,盖内有“案卿”小印。壶体高昂饱满,曲张有致,壶颈高而挺拔,与壶盖呈葵式,上塑一卧狮捧锈球,制作精细,俗称“喜狮”。壶流,把手较为简洁,此作以全手工而成,盖可任意转向而与口皆精密吻合。老紫砂介绍道:江案卿是宜兴大浦洋渚人。清末民初著名紫砂艺人。他的狮球壶先是参加了南洋劝业会展,之后又参加1915年美国“太平洋万国巴拿马博览会”并获奖。从此江案卿狮球壶名声大振!老紫砂边说边用手轻拭壶体,宝爱无比,仿佛狮球的容光依旧。

没来“聚缘堂”之前,我已经在紫砂壶的网络和论坛里,看到了很多老紫砂兄的藏品,不过是“指尖之劳”,就可以欣赏到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风格、不同器型的紫砂精品。但是当我亲临“聚缘堂”,真的面对这些有着数百年历史,令人叹为观止的作品,我却只能是肃然起敬,聆听历史的回音。

唐代诗人白居易《春题湖上》一诗,其中两句曰:“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我在想,一半勾留是西湖,那么另一半是什么呢?在壶客眼里,另一半想必是聚缘堂了,于是给文章取了这样个名字。

篇6

路线:

成都―邛崃―名山―雅安―荥经―汉源甘洛―越西―喜德―泸沽―西昌―会理―永仁―大姚―姚安―南华―样云―大理―永平―保山―龙陵―腾冲

蜀身毒道的主要走向,一是汉灵关道,唐称清溪关道。经邛峡(临邛),西昌(攻都)、会理(会无),过金沙江进永仁、祥云至大理。二是秦五尺道,此道唐称石门路。经乐山、犍为、宜宾(棘道)、大关、昭通(朱提)、曲靖(味县)、昆明、楚雄至大理。两道在大理汇合后入博南道,永昌道。经永昌道过腾冲出缅、印及南亚诸国。行走千年古道很有价值,不仅可以感受几千年前古人的聪明才智和文明进程,而且可以见证古道的岁月沧桑与变迁的多样性,还能领略途中美丽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我们这次选择了灵关道为主线行走。

【三星堆与蜀身毒古道】

广汉三星堆的发现让世人看到一个曾经高度文明的时代。尽管当今的人们还无法去解开它们的七大谜团,但十分有趣的是大量考古事实确认三星堆竟然是蜀身毒道的起点或终点。我们在实地走访多处蜀身毒古道遗迹后,我总在为几千年前的古人为什么要修筑一条精致奢华的大道并与三星堆相连接而困惑。任何一条交通线的兴建必定有其目的,惯常思维下的那个时代,生产力是不发达的,而如此耗费高昂的人力财力在祟山峻岭中修建一条标宽约两米,路基约0.5米,全长约三千公里,相当于当今“高标准级高速公路”的石块铺砌路,其目的何在?仅仅是为古蜀国盛产的蜀布,丝绸,邛杖,或为盐与茶的运输,或为军队的调动?这都不符合基本规律和性价比原则,也推理不过去。蜀身毒道的背后究竟还隐藏着什么有待后人去破解的惊天密码呢?于此,在众说纷纭的今天,我倒是非常赞同专家李学勤教授在”三星堆与南方丝绸之路青铜文化学术研讨会“上作重要学术报告时所指出的,蜀身毒道是中国最值得进一步开发,研究的古道。它是将三星堆文明与世界文明紧密联系起来的国际交通线,也是欧亚古代文明互为联系的纽带之一。在这个被称为南方丝之路文化中起着非常重要作用居有关键地位的,一定就是三星堆文化。三星堆文明通过南丝路与世界古代文明互动往还,奠定了三星堆文明在世界古代文明中的重要地位。

三星堆遗址是“南方丝绸之路0公里”的地方,位于广汉市城西七公里处。它在1931年被发现。走进三星堆遗址博物馆我如同进入了一个千古离奇的迷宫,大量金器,青铜器,玉器,陶器象牙等文物呈现在我们眼前,这些出土文物带有鲜明的巴蜀文化特征,或纯朴古拙,或诡谲神秘,具有强烈的艺术震撼力。同样,位于成都市西郊青羊区金沙遗址路2号的金沙遗址与三星堆遗址是一脉相承。金沙遗址是中国进入21世纪第一项重大考古发现,博物馆里展示的数以千计的精妙文物带给我更多的是更为离奇的谜团。

【灵关古道】

灵关古道是蜀身毒道重要的干线道,成都经西昌,永仁至大理这段路线统称为灵关古道。它是蜀身毒道上穿越城市最多、路程最长,遗迹保护最好的主要线路。具体从成都出发。经邛崃(临邛),名山(青衣),荥经(严道),汉源(施牛)、越西(阑县),西昌(邛都),会理(会无),永仁(蜻蛉),大姚、姚安(弄栋),样云(云南)到大理(叶榆)。

提示:蜀身毒道上的这一段,总体被视为灵关道的一部分,具体还由邛崃至雅安的临邛古道,荥经的严道和汉源的旄牛道组成,全程多为平原丘陵地带。从成都出发向西南进邛崃县再入平乐。尔后,沿邛崃至名山雅安公路到名山再雅安上里古镇,当日可宿上里或雅安市。次日沿108国道南行至荥经汉源。该段有平乐、上里、清溪古镇,蒙顶山茶园,荥经土陶工艺。可以感受到典型的四川民俗民风,品味清香的蒙顶山茶,观赏荥经的砂器制作工艺。

平乐是蜀身毒道上第一个驿站,是个内涵丰富的古镇,让我感兴趣的是古镇旁边骑龙山上的蜀身毒道遗迹。这段古道被发现时是四层上下原样覆盖的道路,上层为唐宋时期建造,底层为秦汉时期建造。我们看到古道的中间为红色石板,两旁为小型鹅卵石铺成,另一种中间为大型鹅卵石排列,两旁用小鹅卵石铺成,石板中间有人畜长期行走后留下的明显凹痕。古道的构造设计精巧,每隔一段都有宽敞交汇处,两旁是大小样式规则的鹅卵石以“人”字形结构排列的挡墙,许多拐弯处都设计有人口,其作用跟现代高速公路有异盘同工之处。证明早在二千多年前,中国对外贸易就已达到了相当发达的水平。在古镇石牌坊引导下走进平乐,让我俨然有一方桃花源的感觉,古镇座坐在丘陵中央,白沫江穿镇而过,飞沙堰形成的“内江”和“外江”让人赞叹这一江分三水的独特格局。平乐古镇素以“秦汉古镇・川西水乡”风情著称,“古街、古寺、古桥、古树、古堰、古民居、古作坊、古驿道、古风俗”九大标签展示出它古往今来不平凡的历史。蒙顶山位于名山县境内,这里出茶,古时就是贡茶的产地。我们看到这里的人们不仅仅品茶,还“吃茶”,似乎所有的食物都与茶有关,茶鸭子,茶鸡丁,茶烘蛋、茶熏鱼茶松糕点等等。让人目不暇接的茶文化传承了几千年,抑或能够诠释蜀身毒道那时穿越此地的原由。

上里古镇是蜀身毒道从邛崃进人雅安的重要驿站。古镇二水环绕,背依天台山,面向田野小丘,四周古树修竹,溪水,古桥相映,古镇在两条小溪的环绕中坐落。明清风貌的吊脚楼建筑群被石板路曲线划开,石桥、石塔,牌坊、戏台予人祥和的文化气息。古镇的桥文化牌坊文化,泉文化,塔文化、古建筑文化,映衬着远古时候经过蜀身毒道云集到这里的南来北往人的热闹场面。

荥经古时称严道城,古城遗址位于六合乡古城村。荥经盛产土陶砂器,是炖烧煲汤的上品。以至于今天荥经砂器依然还是畅销着。我们看到古城里残存的古建筑已不多,但公路两侧的店铺前家家户户都堆放着砂器与陶器,传达着兴旺的远古信息。

清溪古镇的今天,虽然早已不再拥有古蜀身毒道时的繁荣场景,但古城墙的颓壁残垣,街道古色古香的建筑群典,古老的石牌,破败残损的楼阁亭台,仍洋溢着古风神韵。青溪古道在蜀身毒道上有重要地位,至今也是保存下来最完整的遗迹之一。古道遗迹在羊 壁上,有明代摩岩石刻“西南形胜”、“山水奇观”八个楷书大字。另一幅摩岩石刻“禁止哑泉不可饮”,传为诸葛亮南征遗迹。礼州古镇应说是蜀身毒道之灵关道上最古老的驿站了。史料记载一说至今已有两千一百多年历史,又说有两千七百多年历史。古镇曾七朝设县郡,五代置州所,有“蜀军安营驻戎 太平军筑台吊鼓,工农打富济贫”等光辉史迹。印象中的礼州古镇现存有文昌宫,南华宫、西禅寺等明清风格的建筑群,显示出礼州古镇悠久的历史文化。礼州的民居,院落,寺庙,官署古风犹存。民居小院多系清末民初所建,建筑风格鲜明。古老的城门,青石的街道,深幽的小巷,安静的民居传统的茶馆等等都印证着礼州古镇深隧的历史文化。

西昌古城是继成都之后,灵关道上最大的城池,西昌古城也称邛都建昌卫城,位于现在的西昌市区东北部。我们用两天时间走访了这内涵丰富的古城。古城墙为砖石混合建造,以条石垫底再砌以青砖。城墙底部最厚处达二十余米,高11米。城墙上的纪年砖有万历大顺、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等。古城有四门,北为建平,南为大通,东为安定,西为宁远,且南北,东西相互对称,现除宁远门早年被毁外,其余三门尚存。城门年款为“洪武四月吉旦立”。城内街道迄今仍保持明代布局,即以“钟鼓楼”(俗称四牌楼)为中心,向四方辐射。其北称北街 南称南街,西称西街,东称东街,另城南有顺城街,城西有石塔街三衙街,什字街,城东南有涌泉街。各街之间又有二十余条小巷相连,使各街巷纵横交错,构成一个四通八达的网络布局。资料记载在明清两代,政治,军事机关主要集中于城东北部的北街和府街一带,故这一带的街道名称均与政治和军事相关联,诸如。都司堂巷“即因明代的四川行都司衙门建在此处而得名,明代建昌卫署和清初建昌总兵衙门建在北街,清代宁远府府署建在府街,城中“中营巷”“右营巷”,“后营巷”即清建制军事机构“营”(兼管土司土目)的衙署所在。明清两代的文化,宗教建筑大多集中于城西的石塔街一带,其中久负盛名的景净寺、发蒙寺、关帝庙,城隍庙,云南会馆,陕西会馆、泸峰书院等均分布在石塔街附近。明清时期,南街,顺城街为商贸集市的主要街道,贸易的商品以银铃、锡锭,金银饰品,铜器、生丝、白蜡、药材、裘皮等为特色。另外,我们注意到了西昌虽处彝区边缘,但由于是蜀身毒道上的枢纽,即受到几千年的巴蜀文化,中原文化和枢佛教文化共同影响较深,文人商贾倍出,寺庙香火旺盛。

当今资料上标注的下一个灵关道穿越和连接云南的城市是攀枝花市,经过我们反复核准和实地考证,攀枝花只是一个年轻的工业城市,且灵关道的路线也不在攀枝花方向。而真正的城市是会理。

会理是灵关古道重镇,古称会无,后又称会川,是个有二千多年历史的古城,是扼川滇交通要冲,自古商贾往来,物阜民殷。《会理乡土志》记,“会理为蜀门户,水陆要冲,以陆而论,近经通衢,由西而滇之大理,永昌,南则由滇省达蒙自,直通越南、缅甸;东南则由昭通达重(庆),叙(州),直接两湖,江西,均气息遥通,络绎不绝。”又《会理州志》记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山东山西,陕西,甘肃等商家,在会理首建北五省会馆,继而云南商帮,又扩建滇南会馆,时至清代,仅在县城,就发展包括滇,黔,赣,鄂、闽粤江浙,蓉等“十大会馆”。也是因为会理在蜀身毒道上的重要地位,会理古城留下了很多马帮和馆驿文化的痕迹,从唐代南诏时期开始设置馆驿站,北有阳蓬岭的俄准添馆,南有末栅馆,有箐口驿(甸沙关),芘驿(巴松),会川驿(城关),目集驿(凤山营)等若干驿站,至今,古城西城巷,南街,北关,西关等仍有当年马帮客栈的遗址。会理的凤营乡,黎溪松坪关,鱼蚱渡等地仍保留有古栈道、驿站,铺司的遗迹,有些地方还沿用着部分古驿站,铺递之名。我们所知道过去会理境内的古道全长有七八十公里,而现存的古道仅有十余公里,古道有的以石板铺垫,有的用卵石石块砌筑,陡坡则凿石开道。灵关道会理段的古道,至今只有鹿厂镇凤营乡仍有数段古道遗迹,其他地方基本被毁。

石羊古镇,古又称“白井”,因这里出盐而兴盛,是蜀身毒古道的一个重要驿站。石羊离大姚县有35公里,隐藏在郁郁葱葱的高原丘陵深处,古镇在山谷里依小河两岸而建,东西两侧尽管已是柏油公路,但古时用青石板铺筑的古道还断断续续的有遗迹存在。石羊多处有盐卤泉涌,但卤水主要还是出自“庆丰井”,至今仍在取回。石羊的盐业已衰残,盐产品虽然质地上好,但除少量供给附近人们食用外,主要生产工艺盐服务于旅游业需要。尽管如此,石羊制盐工艺给我们带来的艺术视觉是非凡的。其最为独特的是“晒场蓬”晒盐方法和“鸡窝灶”熬盐方式,加上今天的“生肖盐”和“百家姓”盐制品,整个程序让我们看到的是盐的艺术而不是盐的本身。

黑井古镇是禄丰县古住今来重要的盐产地,有着悠远的历史。黑井古时每年煎盐几千吨,“黑井千家皆灶户也”之说足以想见当年黑井鼎盛时期的风貌。我眼中今天的黑井依然兴盛,只是而今再也不是盐业的兴旺,而是黑井的盐文化的遗痕,以及因盐而历经千年风霜后,古镇保存完好的古盐井古民居、古牌坊和古建筑群,目的指向是为旅游业服务。黑井尚存多处盐井及多处古驿道,其最大的看点是。“黑牛盐井”和。“古盐坊”。黑牛盐井是黑井出卤水最大的地方,也是黑井的标志。我以为千年盐井的历史就刻画在这盐井瘸蚀的砌石上和古卤池的一层层盐渍上。古盐坊曾是黑井造盐的核心地点,今天在那里看到的水车,晒盐棚,晒卤台小锅盐,品读的是黑井盐的味道。

诺邓是浓缩古代盐文化的古朴小村,也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古村隐藏在鹅脖子深山的沟谷中,村口的a江水交错迂迥,环流构成“S”状酷似道家“太极”图案。村里完好地保存着众多的古民居,古庙宇。尤其完好地保存着盐井,盐局盐课提举司衙门旧址和古驿路古街巷,盐马道。我们在诺邓除了感受冬暖夏凉的气候与小资情调的民间风情之外。尤对千古延续下来的家庭作坊式的熬盐工艺很感兴趣。这里制盐古朴又简单,卤水从盐井取回后倒进铁锅里即升火熬煎,几小时后用漏子从锅里捞出来滤干,然后打造成形放于灶台边烘干即完成。看到此景,可以想像得到过去的各家各户在盐局,盐提举司门前排着队上交盐又由马帮驮运上路的热闹场面。更有趣的是诺邓,让人惊叹不已。

光禄古镇也是蜀身毒道上的古驿站,位于姚安县北部12公里处,素有“迤西文化名邦的美称,长期以来,一直是古代治滇重镇,整个古镇建筑成“坤”字形,记载的古建筑众多。今天的光禄古镇已失去了古时熙来攘往的光彩。虽然当地重视古镇的恢复重建但古老的风韵不再。

云南驿是最早最早叫云南的地方,是蜀身毒道上的重镇和交通要冲。它曾经承载过古代 和近代历史的重任。古时属汉代云南县和魏晋云南郡的故地,因元明清三代设置云南驿而得名。从公元前2世纪到上世纪初年,在长达两干两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先后历经县,郡,节度使,州、赕,城和驿站的设置,并一直以云南作为地名,见证了无数的沧桑巨变。二次大战期间,对中国生死攸关、举世闻名的驼峰航线,滇缅公路中印输油管和古老的驿道都奇迹般地在云南驿这个弹丸之地汇集。我们走进云南驿,主街道上那踩踏得溜光的1720米的古道,总让我感到依然在散发出远古的味道,两侧的民居多数完好,很多百年建筑还是古色古香。“大马店”奢华庞大的建筑在陈列的马帮物件中映衬着昔日兴盛的场景。然而,历史的变迁特别是交通线的更替,云南驿的光芒已黯然失色。如今的云南驿街巷很冷清,建筑群也可谓门可罗雀。但云南驿的价值并没抹去,它还是那样文物般地坐落在祥云坝子里。

大理城,汉代称叶榆,是蜀身毒道上最大的贸易集散地,在蜀身毒道的兴衰史上,大理曾有着显赫的地位和作用。公元764年,南诏在此建城,公元779年,南诏从巍山迁都至此,大理国仍以此为都城。历唐宋代五百多年直至元代,这里一直是云南及滇西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蜀身毒道的横穿和茶马古道,盐商道在这里的交汇,使大理具有中原文化藏传文化东南亚文化及当地民族文化融合的综合性文化特征,是中华文化链中个重要组成部分。大理作为数百年滇西大城的地位文人名流荟集,史籍文献甚丰。加之,在当地占主要地位的白族人民文化素养历来较高。因此,明清以来大理素有。文献名邦之称。历代以来人才辈出。白族人民从服饰,住居,婚嫁、信仰,习俗以及庆典节日,都充满着独特的民族情趣,这些浓郁的民族风情,增添了古城的历史文化气氛,亦更加增添了大理历史文化名城的迷人色彩。

【永昌(博南)古道】

博南古道亦称永昌道。是蜀身毒道通过大理后向西与缅甸境内的缅印古道连接的重要路段。博南古道从大理往西,经过漾濞县城,就进入博南山区。博南是公元1世纪开始沿用的县名,治所就在今天的永平县。这条山道是汉武帝于公元前105年前后下令开凿的(当时称为博南山道)。古道向西跨过澜沧江。便进入保山地区。保山是古时的永昌郡、永昌府的治所,也是蜀身毒道通过的主要地区,所以“永昌道”便被作为这段古道的泛称。

水寨古道是蜀身毒道之永昌道上的重要路段。线路东起澜沧江河谷的兰津古渡霁虹桥,向西上平坡水寨翻天井铺垭口,经牛角关,官坡板桥至保山城止,里程长约60公里。据载,该古道历史上属博南古道的一部分,最早形成于战国时期。西汉开西南夷,东汉置永昌郡,曾多次进行大规模的拓修铺筑,时有“汉德广”开不宾,度博南,越兰津,渡澜沧,为他人的古歌,反映了这一史实。此后各代屡有修复扩建,长期成为古道自大理进入保山市境的官营主驿道。直至民国后期滇缅公路通车后才最终被取代,前后延续约两千四百余年。

平坡铺、水寨铺古街道都是水寨古道之中的重要驿站。平坡铺北距霁虹桥约两公里。古道自霁虹桥沿山麓而上,横穿平坡村。村口两端各设券洞街门,村内居民沿路建房,夹路成街,街内曾有马店,商铺和烟馆。我们惟见街道尚保持原貌。街道为北南走向,100米左右,路面均以石块铺筑,街边留有明显的排水沟道。由于年深月久,石板上随处可见成串的马蹄印痕。水寨铺古街道我们原以为在水寨乡的街道里已被毁,其实它就在老水寨村内。街道开辟于汉代,兴于元明,古道自东北向西南穿寨而上,总长350米,路面均以石块铺筑,中设路轴以利通行。中段的中心街场两侧各有古商铺古马店十余家,较好地保留了古驿的历史风貌。两铺之间最有古道遗痕的是水石坎石板路。这段古道开辟于汉晋时期,东起平坡,西至水寨村,长约四公里。路面多以毛石铺筑,宽1~2米。因山势制约,多数路段在悬崖怪石间曲折攀援,犹如登天云梯,俗称。梯云路”。在古道上留有大量的马蹄印,部分山石上尚有人工制作的防滑线带简易棋盘及铭文题赞等遗迹,大大丰富了古道的文化内涵。

蒲缥镇是蜀身毒道之永昌道上的重要驿站。蒲缥镇的发展损失了宝贵的古建筑,当今能让我看到的只有两处遗迹。一是蒲缥镇东侧的黑山门古石拱桥,它是古道上保存较好的古桥梁之一。始建于明代,初为木板风雨桥,称“大花桥”。清代中期扩修古道时改为石拱桥。二是位于蒲缥马街村西约三公里盘蛇谷哑泉上侧的盘蛇谷哑泉石刻。系古代提醒世人勿饮哑泉的警示石刻。盘蛇谷为古道从蒲缥至潞江道街的必经要隘,其地两山夹峙,谷窄箐深。峡谷上段路边原有泉,水色青黑,草虫不生,据说当年诸葛亮兵丁过此,不慎饮用,即变哑致死。清代嘉庆年间腾越厅同知尹里布曾在泉边立碑,称“此为哑泉”以警世人。光绪年间,又有永昌乡贤李实仁利用泉边悬石添刻警语。此名哑泉,不可饮也”。历经百年变迁,今哑泉已经干涸,尹里布刻碑也不知去向,仅有李实仁石刻尚存崖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