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的功能范文

时间:2023-07-07 17:33: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共艺术的功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公共艺术的功能

篇1

从文化符号学的角度看,一座城市里的公共艺术,往往构成了这座城市最具显性特征和最富魅力的文化符号。设置城市公共艺术,可以巧妙地将城市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等意象元素予以强化和连接,从而促进城市意象的整体建构,使存活于主体心理中的个别意象凝练、提升为城市公众意象,即城市大多数居民心中所拥有的共同印象。这种基于共同或相通的文化背景,源于对公共艺术产品的省察而与公众深层心理产生情感共振的意象群体,使得那种变易、飘忽、动荡、游离的随性化城市意象变得凝聚、清晰、稳定而统一,人们通过公共艺术将直接触碰、体验到一座城市最核心的精神和文化气质。

因此,公共艺术对城市文化而言具有显著的隐喻功能。这种对城市文化的功能隐喻在三个层面上实现:与生活于斯的市民进行心灵交集,凝聚他们的集体记忆;完成特定的空间构造,彰显场所精神;沟通城市发展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承载城市历史文脉。也即在公共艺术这一城市文化符号载体中,完成了社会心理、城市空间和城市历史的三维交集,从而构成了最具文化象征意义的城市意象。

一、凝聚市民集体记忆

作为荷载着一座城市内在气质和精神的文化dna,公共艺术已深度介入到当代城市市政建设与社区环境改造的整体规划之中本文由收集因为当代都市不仅仅是表面的各种设施的聚集体,诸如大量的钢筋水泥建筑、平直的六车道公路、立交桥、地铁等,也不是诸多行政管理和社会服务机构的随意组合体,诸如法院、医院、商场、学校、宾馆以及各种社团机构等,而是与公众生活的内在需求和精神理想密切关联的。正如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帕克所言:“城市,它是一种心理状态,是各种礼俗和传统构成的整体,是这些礼俗中所包含,并随传统而流传的那些统一思想和感情所构成的整体……城市已同其居民们的各种重要活动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它是自然的产物,而尤其是人类属性的产物。”[1](p.1)

一座城市的兴起和沧桑演变,无不铭记着它的居民们在悠长岁月中,在共同的经验与交流中所达成共识的那些思想、习俗、情感,以及动人的事件和情节。而这些经验均可以通过公共艺术镌刻下来,凝固成城市居民对一座城市的视觉识别和情感记忆的重要部分。

从我国的公共艺术实践来看,无论是北京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首都国际机场壁画群,还是上海的黄浦公园的《浦江潮》、浦东世纪大道的景观雕塑《东方之光——日晷》,广州的越秀公园的《五羊石像》、《广州解放纪念碑》,以及青岛海滨的《五月的风》和香港特区的《永远盛开的紫荆花》,这些大量涌现的城市公共艺术在其特定的城市空间中,铭刻、纪念、叙述着城市、社区的故事,历史文脉和市民风情与社会理想。它们作为一座城市特有的气质和市民大众共同生息、奋斗、交流之历程的伴生物和象征物,构成了城市公共空间中闪耀着人本主义光亮的温馨回忆。这些公共艺术以艺术化的手法,将市民的公共意识、民众的能动性、情感和创造性标立于世。它们在营造城市视觉形象和艺术氛围的同时,也把城市的精彩、生动的社会活动与市民的城市生活经验和情感予以交融,使得城市的优秀文化传统和公共精神潜移默化为城市居民的自觉意识。

公共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公共性、参与性与分享性能唤起一座城市居民记忆深处的成长经历、集体经验。如日本神户市海岸线城铁的起点站“三宫站”(sannomiya),以新旧世纪之交在神户市立医院诞生的婴孩的二千余张小手印和小脚印拓片将该市市民成长的集体记忆熔铸在城铁站里,与上班、上学、购物、旅游等活动构成的每日生活相互呼应,构成了人们对公共艺术的最佳期待。[2](p.169-170)再如《深圳人的一天》在充分了解民意的基础上,以市民化、大众化的标准去塑造十八个普通的深圳市民的日常生活,不但极具亲和力,也体现了深圳作为经济特区和人口集散地的社会问题和文化状态,具有很强的时代感,赢得了民意调查的90%满意度。其成功之处也在于准确把握了深圳这座移民城市的市民文化心态和情感共振点。

二、彰显特定场所精神

对公共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对场所的体验有着密切的关系。公共艺术从来不处在真空里,它周遭的整体状况会从各个方向触及它。公共艺术介入城市某个空间不外乎三种结果:最糟糕的是公共艺术在基地上像个外来的、多余又不恰当的添加物;无关痛痒时它悄悄地融入周遭环境;最佳状况是,公共艺术使周遭具体地凝聚成一个场所,将有关地方特性的线索集理、编织成视觉焦点,建构新的真实,能够画龙点睛地活化周围的空间,让市民体验和环境融为一体的意味。

按照挪威建筑理论家克里斯汀·诺伯格·舒尔茨(christian norberg-schulz)的看法,场所就是人们生活与存在的特定空间。特定的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因素同特定的人造环境构成了场所的独特性。[3](p.5)这种独特性赋予场所一种总体的气氛和性格,体现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存在状态。这里的场所因此与物理意义上的空间和自然环境有本质上的区别,它是一种深藏在记忆和情感中的“家园”,并产生了精神上的归属感。因此,建筑、公共艺术等实体形式不但标示着场所的空间形态,而且还具有精神上的意义:以本真的方式反映人们的生活状况,揭示人们存在的真理。

现代人文地理学派及现象主义景观学派由此都强调人在场所中的体验,强调普通人在普通的、日常的环境中的活动,强调场所的物理特征、人的活动以及含义的三位一体性。这里的物理特征包括场所的空间结构和所有具体的现象;这里的人则是一个景中的人而不是一个旁观者;这里的含义是指人在具体做什么。因此,构成场所或景观之一部分的公共艺术不是让人参观的、向人展示的,而是供人使用、让人成为其中的一部分。场所、景观离开了人的使用便失去了意义,成为失落的场所。优秀的公共艺术品都应该是有故事的,而且这些故事与这块场所和这块场所的使用者紧密相关。所有这些都构成了公共艺术品美的内容。公共艺术的美不仅仅属于形式,而是从具体的生活体验和人对城市的实际感受出发,研究人的行为心理、知觉经验在公共艺术品空间和城市环境之间的联系,强调以人为中心,以宜人的尺度构筑城市公共艺术品空间,强调公共艺术品空间和城市生活的融合。而且这些城市公共空间中的交流——人与人的交流、人与作品的交流乃至人与自然的交流,不断强化了公共艺术品作为公众中心的“场所”精神。

德国鲁尔工业区的景观改造和公共艺术形态在突显场所精神上就极为成功:景区公园的创意和艺术设计充分利用废旧钢铁的建筑、设备和材料,如废旧铁轨、路基、高炉、金属浇铸件、各种大型混凝土构筑物等现成品作为观光和介入者进行游走、观览、触摸体验以及攀爬娱乐的设施构件和景观内容,使之亲身感受特殊景区的物质和精神意蕴。[4]我国在20世纪末随着工业经济向创意经济转型,北京、上海、杭州等经济发达城市通过对废弃工厂的艺术创意和改造,先后涌出了多个loft艺术区,比如北京的798艺术工场、藏库新媒体空间,上海的苏州河艺术仓库区,杭州城北的杭印路49号等,都是极富场所精神的公共艺术实践。

与之相反的是,如果公共艺术只是一味耽迷于艺术家个体的精英意识而罔顾与环境的协调,势必引起公众的强烈反弹。1981年,理查德·塞拉的极少主义雕塑《倾斜的弧》经联邦服务总署的同意,被安置在联邦广场。但是,这件延伸达120英尺,高12英尺的作品却招来了诸多抱怨。由于它阻碍了人们在联邦广场的行走路线并破坏了环境,许多人将这件作品戏称为“生锈的钢铁屏障”。在随后不到4年的时间里,联邦服务总署共收到近4500封投诉信,要求拆除这件作品。最终经过听证会投票表决于1989年3月将该作品拆除。[5]

需要指出的是,当代城市居民的场所感主要来自社区空间中的经验。一定的社区必然有着其特殊的自然、人文环境,它们构成社区内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背景。社区、地域、环境构成了公共艺术的场所。因为团体生活主要在室外道路、场所上展开,没有了开放空间,人们会觉得缺少社区感。这也是为什么社区需要公共空间的原因之一。但是,我国的许多城市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由于现代工业化、城市化步伐的加快,新的城区规划、建筑式样及住宅格局以及新的商业经济竞争模式相继出现,全面而迅速地影响着社区中人们的生存空间,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土地的高度商品化、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产业数量及技术的高速发展、生态环境的急剧变化、邻里人际关系的变迁与冷漠等现象,使得现代都市人感叹,现在的居住环境已经丧失了昔日的许多生活乐趣和情致。

而公共艺术正可发挥重建场所精神的重要作用。从理论上和已经证实的事实来看,当代公共艺术及其文化理念对社区的成功介入和整合,将会产生诸多良好的效应,如:激发居民对社区理念的认知;调动和培养居民平等参与社区公共活动的积极性;增进居民对所在社区存在和归属关系的认同感;促进社区居民间的相互协作和对话;益于社区居民审美文化修养的提升;带动和整合社区环境及物质文明建设的公共事业;创造独特的社区文化及视觉形象;促进社区自主建设、管理的组织机构和相应机制的建立和完善等。

三、承载城市历史文脉

城市的历史文脉是经历了几百、几千年的积淀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和物质遗产。“所谓城市的历史文脉,就是城市中所有与历史文化传统有关的东西。”[6](p.132)城市的居民对历史遗迹、历史文化名人、历史传奇故事、历史档案都寄托着感情,感受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追索其蕴涵着的城市的文化之根,而倍感到弥足珍贵。当然历史不仅仅只出现在历史遗迹和教科书中,更反映在有生命、有形体、有质感的城市景观中。城市的历史文脉构筑了一个生命体系,一旦破坏就将无法恢复,我们必须尊重和延续它。每一个城市的历史文脉都是无法重复、无法拷贝的。更为重要的它是城市的景观设计师所不能选择的。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并赋予新的时代内容不仅是景观设计师的设计之本也是城市每一个居民应该永远坚持下去的事业。因为“一个失去历史遗存和记忆的城市,是一个令人悲哀的城市。”[7]

一座城市的历史文脉又是跟其人文内涵紧密相关的。人文景观是人们在长期的历史生活中形成的艺术文化成果,是人类对自身发展的肯定并通过景观形态表现出来的。只有以人文精神为内在支柱,以城市人的发展需求为价值导向的城市景观才能展露出城市景观“人格化”的风韵。人文精神在本质上是关于人的存在和意义的形而上的思考,但在城市景观中又表现为不同风貌、不同质的城市。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上很多城市在形态上雷同。只有文化上特别是城市人文精神上的区别显得尤为重要,更显价值。在城市景观的宏观构架中人文精神是核心。富有个性、鲜明性和完善性的城市人文精神是整个城市景观的灵魂和动力。

21世纪的城市把“人”的发展放在城市发展的首位,强调“人”的因素的核心是对人文精神的关注。表现市民的价值观和主人翁的态度、开放的胸襟、积极进取的精神和追求发展的意识,这才是一个城市的精神。“城市精神是灵魂、是时代的追求、是族性与历史的深层积淀、是城市人格价值诉求的内在向度。”[8](p.156)

篇2

【关键词】艺术 组织功能

一、前言

全人类民族众多,各民族在劳动过程中所创造的语言文字及文化差异悬殊,这自然给人类情感的沟通带来诸多不便,但艺术却成了人类情感沟通的便捷桥梁,引发人们共同的奋斗目标。艺术在社会上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由此产生出艺术的一项功能――组织功能,即某种艺术作品能让欣赏者从中获得观念与情感上的认同,从而走到一起为某种共同的目标而奋斗。艺术是某个国家、某个民族或某个地区文化的集中体现。

本文将在艺术的组织功能上加以论述,详细的分析艺术的组织功能,并把组织功能在生活中的表现加以概括,来展现艺术的特性与功能。由此倡导我们的艺术创作要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积极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最大程度的发挥其组织功能,展现其最大的艺术魅力。

二、艺术的组织功能

以往,我们说艺术有三大功能,即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但随着艺术的发展,艺术在社会上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由此产生出艺术的又一项功能――组织功能。这种艺术的组织功能具体表现为:

1、艺术的组织功能在人们沟通上的体现

艺术是一门情感艺术,它是世界各民族交流沟通的国际语言,它和人的情感自然形成一种易融汇性。全人类民族众多,各民族在劳动过程中所创造的语言文字文化差异悬殊,给人类情感的沟通带来诸多不便,但艺术的沟通作用却成了人类情感沟通的便捷桥梁。例如奥林匹克会歌乐曲的情感,沟通全世界运动健儿为增进“友谊、团结、拼博”而争取更大的进步,促使他们不畏艰难、永攀高峰、刷新自我。艺术所具有的情感沟通作用可使人统一理念、统一意志、统一行动、统一效果,进而融汇成一种巨大的精神凝聚力,体现出艺术的组织作用。

2、艺术的组织功能在人们情感展露上的体现

艺术可以比较直接快捷地透入人的内心,触发人内心的积极情感(如快乐、喜悦、兴奋等)和消极情感(如悲愤、厌恶、忧伤等),并可以通过积极性情感内涵取代消极性情感内涵。优美、动人、轻松的节奏和旋律,明快的色彩对比,都可以使人的兴奋和抑制得到调节,培养身心健康愉快、精神愉悦协调、心境佳好。例如《春节序曲》整曲节奏明快、旋律朴素优美,将人们置身于节日锣鼓喧天、载歌载舞、喜气洋洋、热闹欢腾的喜庆气氛之中;名曲《二泉映月》则以抒情低沉的旋律和缓慢变化的节奏向人们如诉如泣地倾诉作者阿炳的坎坷人生,后又用坚毅钢强的曲调和优美激昂的旋律展露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乐曲触发着人们的悲愤、忧伤、憎恶和向往的情感。

3、艺术的组织功能在净化人们情感上的体现

艺术通过音乐、美术、建筑等艺术的魔力,作用于人的情感,很容易引起人们的联想和共鸣。这种通俗易融的方式使人们潜移默化地接受其中所蕴涵的精神品质、道德情操、意识观念的感染,即情感的净化,从而使人们不断修磨自己的行为意志,以达到新的境界。正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国家篇》中这样写道:“节奏与乐调有强烈的力量浸入人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方式得法,它们就会拿美来浸润心灵,使它也因而美化:如果没有这种磨合的教育,心灵也就因而丑化。”

例如在影片《天云山传奇》中,冯晴岚顶着漫天风雪,踏着坎坷不平的山路,用板车把罗群接到自己那里去。看到这里我们不禁热泪盈眶,我们的意识被净化了,灵魂被震撼着。影片潜移默化的让我们接受了体现在冯晴岚身上美的情操,进而使我们会去思考,自己将要如何正确的对待生活的信念。

4、艺术的组织功能在情感上的博激作用

2003年3月20日,美、英联军再次违反国际法准则,向伊拉克发动武装侵略战争,并大言不惭的宣称短期内即能铲除萨达姆的政权。从战争发起当天,伊拉克国土上空便不分昼夜地响彻着萨拉姆的讲话和国歌等爱国乐曲。这些乐曲所渲染的气氛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浸润着伊拉克人们心灵。它博激起伊拉克人们对美、英侵略者的愤怒,唤起伊拉克全民的抗争意识,凝聚着所有抗击侵略的爱国力量反对侵略保卫领土,致使貌似所向无敌的美、英联军速胜的企图接连遭受挫败。

所以,艺术可产生、激发、唤起、凝聚情感的博激作用。这是一种超能量的精神武器,它比任何现代化武器的威力都微妙。它能浸入人心,产生的能量更能浸润人的精神灵魂,激发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开拓、启迪人的智慧,使人们不畏任何艰难险阻乃至生命,拼博进取、勇往直前地去夺取最后的胜利。

综上所述,艺术的组织作用在沟通、展露、净化、搏激等精神空间产生的效果是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联系、相互浸透且密不可分的。天地宇宙间,人是主宰。人的精华在于精神,而艺术是人的精神世界中极为易接受部分。随着人类社会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不断发展,艺术愈来愈表现出它对人精神建设潜移默化的影响和重要的启迪作用,体现着它的组织功能。

三、艺术的织功能在社会生活中的表现

1、艺术的组织功能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影响

艺术离不开政治形势。无论是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还是铿锵有力、悲愤交加的美术作品,都能触动人们的情感中枢,震撼人们的心灵。对人们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观念的感召和影响是很大的。

例如歌曲《勇敢的鄂伦春》,能先让人们体会歌曲表现的自豪奔放的情绪,感受到今天鄂伦春人民愉快、幸福的生活。以新旧社会的鲜明对比来教育人们,要珍惜得之不易的美好生活,提高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鼓励他们为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富强而献身。

再如通过中国历代美术作品简介和欣赏,了解我国历史上一些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的情况,使人们对祖国极其丰富的古代文化和艺术遗产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理解、领会和感受艺术的美,通过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审美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

2、艺术的组织功能在培养人们的集体主义精神中的作用

合唱是一种多声部的合作艺术。合唱声音和谐,音色统一,对比强烈,表现丰富,能培养人们团结协作、密切配合的集体主义精神,能教育学生摆正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另外工作、学习中经常参加合唱、合奏、舞蹈等这样的集体艺术活动,通过排练和演出还有利于增强人们的组织性和纪律性,还能促进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增进友谊、增强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

3、艺术的组织功能在培养人们的高尚情操上的影响

艺术的情感作用主要体现在心理素质和思想素质方面。艺术可直接使人的情感得到调节,心灵得以净化,使情感、情操变得高尚。情感是人们对某种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它对道德行为起着巨大的调节作用。因此,在音乐、美术等艺术欣赏中,人们在艺术中产生情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共鸣中陶冶性情,在陶冶中形成品格乃至意志。

篇3

关键词:图书馆;职能;社会教育;措施

图书馆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其职能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公共图书馆面向社会、服务社会,其最主要的一项职能就是社会教育。教育职能是历史赋予图书馆的一项神圣使命。图书馆以其丰富、多样化、多载体的文献信息为物质基础,为人们积累和更新知识提供了最大的便利条件,并且成为人们日益倚重的获取知识的重要场所。

一、公共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发挥的现状

我国公共图书馆的现状是:平均45.9万人才拥有一个图书馆,地区间发展又很不平衡,而各类型图书馆之间是封闭的。具体的情况是:公共图书馆大多处于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且集中在老城区,由于城市的发展,城市周边大型社区不断涌现,而社区图书馆刚刚起步,资源有限;村镇图书馆由于经费等因素,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根本谈不上服务;中小学图书馆由于学生学习压力大,大多处在封闭状态;大学及科研单位图书馆资源优势明显,但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二、如何更好地发挥公共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

(一)强化学习引导,营造书香氛围

公共图书馆作为特殊的公共场所,要注重以充满文化特色的环境来营造浓浓的书香氛围。一个良好的、充满文化和学习气息的人文环境,是吸引读者的举措之一。名言警句,书画长廊,丰富多彩的宣传、导读,会让读者走进图书馆就有一种静馨雅致的心理效应;典雅的建筑风格、柔和的灯光、宜人的色彩,会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视觉环境;空气流通,宽敞合理的借阅合一的布局,会让读者有一个舒适的、方便的读书环境;还有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建筑等等。当读者步入一个这样的图书馆时,一种高洁、美好的情感便会油然从心底而生,心灵得到净化,有的只是对读书求知的强烈冲动和渴望。

(二)提高藏书质量,加快信息服务建设

图书馆与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信息交流融为一体,成为知识物化为生产力的桥梁,对社会的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在激烈竞争的信息和知识经济社会中,人们要生存和成功,就要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而公共图书馆正是培养人们综合素质、开发创新能力的最佳课堂。图书馆是人类文献信息的集散地,理应最大限度地开放教育资源,满足社会成员的学习需求。在充分开发和利用馆藏文献资源的同时,图书馆还要扩大藏书数量、提高藏书质量,同时,加快图书馆信息服务建设,做到使学习者能随时、随地学习任何想学的知识,享受学习的乐趣,并提供完善的教育信息资源和咨询服务,这样才能打破时空、地域和对象的限制,拓展公共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使图书馆能够适应社会的变化,满足社会的需求,成为引导社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三)提供学习交流场所,提高公共图书馆的社会教育效益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是人的基本需求,尤其是面对面的交流是人类社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图书馆被称为“市民的第二起居室”,是因为图书馆为社会成员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公益流场所。图书馆的设施能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自习室、研究室、书刊阅览室、电子阅览室等能满足不同类型读者的需求,充足的终端接口能使学习者随时上网查询信息,下载文献或与有关专家学者探讨交流;图书馆设置的学术报告厅、多功能报告厅、会议厅、展览厅、视听室等,是社会成员相互之间或与专家学者之间在思想、学术、艺术、文化等方面进行直接交流的最佳场所。图书馆应该面向社会公众,邀请学识渊博的社会名流和专家学者作主讲嘉宾,为市民提供一个集知识与趣味的学习交流平台,内容题材可以涉及形势政策和法律法规,各学科领域的经典名著、优秀作品以及教育、生活、经济、社会、保健等市民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这样就会充分发挥和提高公共图书馆的社会效益。

(四)提高图书馆员的自身素质,构建一条通畅的读者沟通渠道

篇4

关键词:化工工艺;节能降耗技术;应用研究

现阶段,我国的能源危机与环境危机日益严重,节能降耗技术的重要性与关键性逐渐成为生产领域重点关注的建设项目。新经济形势的大背景之下,我国化工领域若想进一步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升企业整体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就应在进行实际生产的过程中,充分的引用节能降耗技术。这一技术的广泛应用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与社会意义,有助于减少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实际损失,强化化学转化过程,提高重复利用效率,降低成产流程的整体损耗程度,进而提升化工工艺的管理。

1化工工艺中节能降耗技术的重要性分析

现阶段,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步伐逐渐加快,导致能源消耗在一定程度上不断增加,并且化工工艺中存在大量的不可再生资源,因此化工生产中出现能源匮乏的现象较为常见。在这种形势背景下,我国化工企业若想实现可持续性发展,保证企业健康运行,就应进一步在节能降耗项目上下功夫,强化对节能降耗的有效应用,能够促进我国化工产业的快速发展,保证企业的良好运行状态,并且能够进一步推动化工领域健康发展。大多数的化工产品生产成本都体现在能源损耗方面,有效的降低能量损耗效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节约化工产品的生产成本,并且有利于提升化工产品的整体竞争实力,有利于企业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并且提高经济效益。目前社会经济不断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环境问题随之而来,例如温室效应问题、雾霾问题与酸雨问题等对人们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并且这些现象的发生都是由化工工业的管理不够完善造成的,因此节能降耗技术的应用对有效缩减企业化工工艺的实际成本与保护环境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2浅析化工工艺生产中存在的诸多能源损耗问题

化工领域是现阶段能源损耗相对较高的领域之一,已经逐渐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在进行化学工艺的生产环节,主要存在的问题是能源浪费与能源损耗问题。在进行化工工艺实际的生产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与不合理的元素导致能源损耗是难以避免的,因此能源损耗并没有实现节能的最终目的。大部分的能源损耗是由于化工操作技术人员的操作不合理造成的,因此应进一步采用合理的措施进行强化研究,并且及时对相关的生产设施进行合理改进,避免在化工生产过程中出现不够规范的操作方式,进而在一定程度上缩减化工工艺生产中出现的能源损耗,实现节能损耗的目标。

3节能降耗技术在化工工艺中的应用策略

化学工业是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在化学工艺自动化水平不断完善的情况下,进一步提升了产品的生产率。但是,在进行化学生产的实际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大量能源浪费的问题,导致一系列污染状况发生,对环境保护产生着严重的威胁。

3.1引用新型技术与领先设备

对先进化技术的运用与新型设备的引用是化工工艺中较为关键的节能降耗策略。节能降耗技术的应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能源的实际损耗,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针对这种能源效益在某种程度上能够转化成一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节能降耗技术可以进一步解决能源出现紧缺以及环境出现污染等状况,因此在对国外一些先进技术进行引用的过程中,应将化工工艺的生产与科学技术紧密结合,进一步研发出节能降耗的新型技术。通过积极的引进先进化的节能降耗技术能够有效减小能源消耗,强化化学工艺的反应效率,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对化学原料的有效利用,进一步缩减能源的实际消耗与浪费,充分发挥化学原料的实际作用。领先的节能降耗设备相对较多,例如分馏塔设备、加热炉设备与换热器设备等,对先进型机械设备的换热功能与传热功能进行充分利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缩减化工生产过程中出现能源消耗的问题。

3.2缩减化工生产中动力消耗

在进行实际的化工生产过程中,主要是依靠动力进行维持的,对动力消耗进行有效缩减也是一种相对较为有效的节能降耗技术。针对动力能源消耗问题的减少,首先应采用先进化的供热系统进行实现,化学反应通常应在高温的环境下完成,其中供热系统较为关键,因此应进一步优化供热系统,例如找出与供热系统较为合适的组合形式。不同的设备中由于部分不同,热能供应也有所不同,因此可以按照设备的实际特点进行全新的组合以及优化,进而避免出现高热低用的现象发生,进一步强化能源利用效率。其次,可以采用变频节能调速进一步减少电机拖动系统的能源消耗,改进传统的阀门静态调节形式,将其转变为变频式节能调速,并将电机拖动系统的实际输入与输出保持在动态平衡的状态,预防电机拖动系统出现工频的不良状态,进而将电能消耗有效缩减。再次,强化催化剂的整体活性程度。在进行实际化工生产过程中,催化剂具有一定的实际作用,不但能够有效的加速或者减慢化工工艺的化学反应,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温度的压力,减少单位产品的实际能量损耗,进而全面提高能源生产转换率。因此对催化剂的合理利用能够在一定层面上避免化工工艺中出现副产物问题,有效降低原材料的整体利用量与生产中出现能源损耗问题。最后,回收并利用化工工艺中产生的大量废水。化工工艺在实际生产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大量的废水,其中一部分是可以被回收与充分利用的,因此化工工艺中应采用合理的措施加大对废水的利用效率。节约用水以及减少污染物排放在一定程度上对环保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废水回收利用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缩减水资源的实际利用效率,全面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与此同时,应进一步实现对电能与热能的有效回收与合理利用。

3.3强化化工能源的管理水平

在进行化工工艺的实际利用过程中,能量的转换与传输效率对化工企业的整体效益能够造成一定的影响,经过实际的研究发现,如果进一步强化化工企业中能源管理制度,能够全面提高化工企业的整体能源利用效率,有利于实现能源的降低损耗,进而有助于提升化工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化工企业的实际能源消耗在某种层面上主要是取决于企业管理能力、生产环境元素、社会经济制度与技术能力等多种方面。在对化工工艺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应进一步提高对化工企业人员的管理与监督力度,保证节能技术与节能策略能够正常进行,并且应定期开展一定的节能技术训练,对管理人员进行全面的培训。在化工企业的节能制度制定过程中,应按照一定的规范与程序进行,并且制定出正确的能源耗额与相关的耗能惩罚制度。按照实际的生产实情,对相关生产设备进行合理利用,防止出现超负荷与能源大量损耗现象。在化工企业的生产领域中进行能量管理策略,首先就是将能源的消耗量进行有效统计,明确传热系数。其次应进一步确定工作的实际责任,强化施工人员与施工机械设备整体工作效率。最后,应对化工能源设备进行合理的利用与维护,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化工领域的能源消耗。

3.4采用阻垢剂保护机电设备

通常情况下,一些机电设备在进行长期使用过程中,会产生一部分的污垢,对机电设备的运行效率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导致化工能源出现大量浪费的现象时有发生。为了进一步减少能源浪费,可以采用阻垢剂对机电设备产生的污垢进行合理处理,进而强化机电设备的整体利用效率。除此之外,应保证定期对机电设备进行全面的维护,只有提高对机电设备的重视,才能进一步实现节能降耗。

3.5回收与利用余热

一般状况下,化工进行生产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余热,导致一些废弃物直接飘散到大气层中,不单单对能源不能进行充分的运用,并且导致严重的能源浪费现象,对环境的危害极大。在现阶段的化工生产过程中,应将化工工艺不断的完善,对其产生的热能进行合理运用。因此,余热在化工生产中被视为二次能源,从宏观的角度而言,就是将其第一次能源转化中释放出来的能源,或者一些没有被完全利用的能源进行重新利用,进而产生一定的价值。例如,在实际的化工工艺中,可以将释放出的余热进行全面的回收,例如可采用低温位进行余热回收。特别是可以对热管泵技术的应用,能够对余热进行充分利用并回收,进而完成余热回收的利用效率,达到有效缩减化工生产成本的最终目的。

4结束语

现阶段节能环保的观念一直被社会所提倡,化工领域若想进一步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就应有效利用节能降耗技术,采用改进化工工艺技术、运用创新性化工设施、合理控制能源动力消耗、合理运用催化剂与阻垢剂、强化化工生产管理等方法,进一步完成化工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能源降耗,进而确保化工企业在成产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强化化工企业的整体生产质量与经济效益。因此国家与相关的化工企业应加大对节能降耗技术的重视程度,推动环保事业的发展。

作者:刘玉星 朱明娟 单位: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韩录,宫吉民.节能降耗技术在化工工艺中应用价值[J].房地产导刊,2015(12):327-327.

[2]塔娜.节能降耗技术在化工工艺中应用分析[J].化工管理,2015(13):210-210.

[3]王广贺,王军.浅议节能降耗技术在化工工艺中应用[J].中国化工贸易,2015,7(33):184-184.

[4]许昌东.浅析化工工艺中的节能措施[J].华章,2014(27):364-364.

篇5

关键词:描写术语学,功能,变异

中图分类号:N04;H08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8578(2011)04―0061―04

有学者认为,20世纪下半叶的语言学应当属于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和功能主义。这种说法似乎有点绝对。但论及它们对当代语言学的推动作用和重要影响,大概没有太多异议。功能主义对语言学的贡献,大致可用一句话概括:使语言学研究从以规定为主转向以描写为主。用这句话说明20世纪70年代以来术语学研究的转变,也许同样适用。孙寰博士的著述《术语的功能与术语在使用中的变异性》就与术语学的这一转变有关,这从书名之中的关键词――“功能”“变异性”,可以看得很清楚了。

一 内容概述

全书共分6章。第一章语言的功能概述20世纪语言学发展历程,对功能主义和功能语言学的产生与发展进行历史耙梳,细数各家对“功能”的不同理解,着重论述语言功能类型的划分问题,提出交际功能、认知功能、情感功能“三分说”,并将交际视为语言最主要的功能。

第二章术语的功能从语言学和术语学的关系人手,评说术语学研究的若干阶段: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规定术语学,70年代后兴起的描写术语学与90年代以来势头正劲的认知术语学,提出术语的功能类型并将其分为术语的一般功能和术语的特殊功能2大类共10小类:前者有称名功能、意义(或符号)功能、交际功能、语用功能,后者有认知功能、工具(确定知识)功能、启智功能、累计功能、法律功能、信息压缩功能。

第三章“功能”与“变异”重在论述或辨析全文相关的若干概念,如语言“变异”,“语言”和“言语”,“功能”和“行使功能”,“确定范围”和“使用范围”,“语言术语”和“言语术语”,“功能”与“变异”。

第四章词汇的变异问题是词汇语义学关注的问题,著者重在分析变异产生的原因,即哲学因素、语言学因素和非语言学因素。从哲学角度分析词汇变异主要基于语言和思维的内在矛盾,具体表现为:对现实世界可能发生不同的范畴化,不同的理论和观念系统并存,科学思维和日常思维的关系。词汇变异的语言学因素是由一系列矛盾引起的,即语言和言语、说话人和听话人、能指与所指、被认可的用法与语言系统的潜在可能、符号与文本、语言的信息功能与表情功能。此外,词汇变异还受社会、文化、经济等非语言因素的影响。

第五章术语的变异问题是全文的重点。著者首先提出术语集是个开放的符号系统,其要素(数量、形式、内容)和结构是变动不居的。术语变异问题的提出与术语学研究从规定论向描写论的转变不无关系,规定术语学对术语提出的单义性、稳定性、系统性等是对“理想术语”的要求,不是现实术语所具有的特征,变异是普遍存在的。根据术语的结构,术语变异包括形式变异和语义变异两大类,形式变体包括语音变体、拼写变体、词法变体、句法变体、词法一句法变体,语义变体包括双式术语变体、(统一术语系统内)概念同义术语变体、修辞同义术语变体、术语和冠名术语变体。从术语学角度看,术语变异的动因也是由一系列矛盾引起的,即术语的语言基质和术语的本质、概念的变动性和术语的规定性、术语在言语实践中的惯常性和术语的人为约定性。

第六章术语变异的功能层面是术语变异的机理分析。著者将“意义”和“含义”加以对比,指出前者是术语语义中相对固定的部分,后者则受个体的主观因素和言语情境的影响。而从历时角度看,术语语义中的概念意义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与特定阶段人类科学认识的水平大体保持一致。术语语义体系中还包括各种附加意义或评价意义。

二 亮点评析

在笔者看来,运用功能主义的思想研究术语的变异问题需要点勇气。诚如俄罗斯一位术语学家所说:“在通用语言范围内研究变异性问题对于研究现象的本来面貌具有重要意义,而这在术语领域还有更重要的方法论和实践意义,因为变异在专业言语中引起的那些现象,是人们早就一直反对的。”“那些现象”或许正是同义现象、多义现象、同形现象等,这与人们一提到术语就能想到的那些特征,诸如单义性、准确性等,是格格不入的。纵览孙寰博士的著述,以下几点是较为突出的:

1.用二律背反解释术语变异产生的根源。对于语词变异问题,从语义角度谈得较多,著者将此提升至哲学高度,就更具指导意义和说服力。变异与规范、变体与常体原本就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在术语规范的指导文件中,明确规定要避免同义现象、多义现象等的出现;另一方面,在所有的科技领域中,都不同程度地使用同义术语、多义术语,甚至在标准化文件中也无法将其完全杜绝。因此,术语学从规定转为描写的过程中,学者们对术语变体态度,也发生了从反对到正视的转变。与这一转变相关,术语学中还出现了一系列相对的术语,如语言术语一言语术语、确定范围一使用范围等。这些对立面的出现使得原本陷入“僵局”的问题似乎重获生机,即将术语的变异性和规范性放在不同的层面处理,前者属于使用范围,言语术语的范畴,后者则属于确定范围,语言术语的范畴。为揭示这一现象的本质,专著大量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多对矛盾,如语言与言语、说话人与听话人、能指与所指、文本与符号、信息功能与表情功能、术语语言基质和概念本质、概念的变动性和术语的稳定性、言语实践的惯常性与约定俗成等。

2.系统归纳术语的功能类型。术语在不同的范围内具有不同的属性,这与其功能不无关系。“功能”本身是一个学科通用术语,语言学中也常用到它,但理解不一致。笔者查阅手头的几部语言学词典,对它的定义从3个到5个不等。这里所说的“功能”指的是语言的社会功能,即语言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语言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交际功能,还有表达思想的功能、情感功能等,而著者关注的是术语具有哪些功能。如果术语是语言系统的一个子系统――科学语言的组成部分,它应该具有语言的基本功能,当然还应有些别的功能。这样,将术语的功能分成一般功能与特殊功能两大部分也就顺理成章。不过,著者在第一章提到,对语言功能的类型划分,学界的看法尚有分歧。如前文所说,著者最终将术语的功能分成2大类10小类。将认知功能和工具功能算作术语的特殊功能,有些读者或许会有些疑问。雅克布森提到语言的6个功能就有认知功能,而工具功能更是常被提及的语言基本功能之一。也许,在认知功能前加上“科学”二字,将“功能”用括号中“确定知识”替换一下,问题会更清楚一些。提到术语的法

律功能,还可以联想到术语的强制力和仲裁力。标准化术语是要被强制使用的,这在俄罗斯和中国体现尤为明显,在英美等国这更多是一种公信力。同时,对于弄清楚事物本质,术语具有最终裁决权,比如对于某一现象,若能用术语加以解释,其让人信服的程度要高得多。

3.对相关术语的自觉梳理和辨析。新理论与描写这一理论的元语言似乎总是同步发展的。要解释术语变异的问题,就不得不与BapH,OBaHNe、BapHaHaHTHOCTb、Bapl4aTIdBHOCrB、BapNa6eCmHOCTb等术语打交道,它们无疑是阐释术语变异理论的若干重要“元术语”(meta-term)。遗憾的是,上述术语之间的界限并不总是十分清楚的,有时甚至被不加区分地并用或混用。著者从词源、构词、使用范围、美学因素等方面对上述术语进行比较,对上述术语的使用给出自己的看法。类似的辨析和梳理还见于著述的其他章节,涉及术语包括同义词与同义术语、同义现象与双式现象、变异现象与同义现象等。虽然元语言自身的混乱在理论发展之初往往不可避免,其消除和统一也非一日之功,但著者在整理、规范相关术语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尝试不仅不应被忽视,更值得提倡和鼓励,它为后来研究者谨慎使用相关术语起到提示和引导作用,也为将来的术语统一做了必不可少的准备工作。如果说术语研究者身上多那么一点点“术语意识”,也许也就体现于此。

三 两点思考

应当承认,术语是个复杂的研究对象。列福尔玛茨基说它是“一仆二主”,即同时效忠“词汇系统”和“科学概念系统”这两个主人,列依奇克认为术语还有第三个主人,即“理论系统”,实际上是“一仆三主”。无论规定论,还是描写论,或是认知论,都是探究其复杂本质的途径和方法。在术语学发展的某一阶段,某种方法可能占据主导地位。因此,规定论与描写论之间是一种此消彼长的辩证关系。在某些领域,如术语标准化,规定论占主导地位;而在对术语进行语篇分析时,描写论则更为重要。描写论为主的术语学研究阶段,以下两个问题是需要考虑的。

一个问题是变体的规范性问题。变体总是相对于常体存在的。术语规范就是有意识地从诸多变体中选出一个常体,立做“标杆”。规范术语学者认为术语不应该有变体,殊不知,没有变体就无所谓选择,术语规范也就失去意义。反过来,术语变异性也应有所限制,术语称谓概念的特性决定其变异不会像普通词那么随意。笔者认为,其界限在于概念同一性,异在所选择的特征和认识方式,比如“电脑”“微机”“电子计算机”“计算机”。超出了这一界限,就不是术语变体和常体的问题,而是两个术语的问题,比如计算机科学和心理学中的memory(内存一记忆)。同时,在此界限内,还有另一个界限,哪些变体是规范性的,是允许在标准文件中出现的。目前,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是不同的:有的标准文件认为只有简化变体,如用“计算机”指“电子计算机”是规范的;也有些规范文件也允许出现“电脑”这样的俗语。我们知道,现行国际和各国的术语标准化指导文件仍是以规定术语学为主的,如果期望术语变异研究对其未来的修订产生影响,变体规范性问题的解决至关重要。

篇6

【中图分类号】G42

课堂教学过程不是凝固的、封闭的,而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过程。教学突发事件既是难以预料,同时又是难以避免的。教师高超、精湛的教学应变艺术能够有效地趋利避害,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具体而言,教学应变艺术具有如下功能:

一、树立教师威信

苏联教育家加里宁曾这样形容子教师:教师仿佛蹲在一面镜子里,外面有几百双精细的、善于窥视出教师优点和缺点的孩子的眼睛,在不断得盯着他。世界上没有任何人受到这样严格的监督,也没有任何人对年轻的心灵给以如此深远的影响。正所谓“教师无小节,处处为楷模。”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通过知识的传递,可以说,教师的言谈举止对学生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对教师而言,课堂突发事件既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又是一个严峻的挑战,说它是机遇,是因为教师可以利用突发事件充分展示自身的聪明才智,甚至于展现自身的人格风范;说它是挑战,是因为教师在无周密计划的时候遭遇到突发事件的干扰,这对于教师的应变能力、观察能力等等都无疑是一次考验。因此,具有教学机智的教师在遇到突发事件时总是沉着冷静、处变不惊,以巧妙的方式从容应对。可以说,教师展现教学应变艺术的过程也是展现其人格魅力、塑造自我形象的过程。

二、培养创新意识

青少年学生不仅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而且有着丰富的想象力。他们心中有无数个新奇的问题等待教师解答。因此,教师应为学生创设宽容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而不能以师道尊严自居,压抑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学生的提问,哪怕是幼稚可笑的,至少也是他们思维火花的可贵闪现。学生新奇的回答,哪怕在教师看来是荒诞的,至少也反映了学生积极思维的过程。对此我们不应简单地敷衍塞责甚至一棍子打死,而应当象保护幼苗一样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有一天上语文课上,年轻的女教师问二年级的孩子:“花为什么会开?”第一个孩子说:“她睡醒了,她想看看太阳。”第二个孩子说:“她一伸懒腰就把花骨朵顶开了。”第三个孩子说:“她想和小朋友比比,看谁穿得更漂亮。”第四个孩子说:“她想看看,小朋友会不会把她摘走?”第五个孩子说:“她也长耳朵,她想听听小朋友唱歌。”突然,第六个孩子问老师一句:“老师,您说呢?”老师原来准备的答案是:“花开了,是因为春天来了。”但是她听到孩子们的回答,想了想,又想了想说:“花特别懂事,她知道小朋友们都喜欢她,她扬起自己的小脸,笑了!”女教师的回答挺响亮,听到这,孩子们全笑了,那笑脸比花更好看。女教师临时改变了自己的答案,这一方面是受到孩子们的感染,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这位教师的教学敏感性,孩子们的想象是奇特的,每一个新奇的答案都是一幅绝美的画卷,一簇美丽的火花。这是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是学生灵感火花的闪现。教师如果强行以自己的答案来修正学生的答案,无异于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而这位女教师以高超的教学应变艺术来修正自己的答案,创造了一个“比花还美的故事”,从而保护和激发了学生们可贵的创新意识。

三、融洽师生关系

教学突发事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起源于学生方面的因素。有的纯属学生失误,有的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而提出的教师意料之外的问题,还有的则属于学生恶作剧造成的。但教师无论遇到哪种类型的突发事件都应当沉着冷静,从容应对,因为这是改善和促进师生关系的良好机遇。例如,有位教师正要布置学生作文时,一位“差生”突然放出一只小黑狗,“汪汪”直叫,破坏了正常的教学秩序。这位教师出于对学子诚挚深厚的疼爱,并没有斥责该生,而是引导学生观察小黑狗,并随即板书:“观察小黑狗”,并要求学生写观察作文《小黑狗》。学生们情绪高涨,注意力高度集中,不仅当场交卷,而且大部分写得形象具体,文从字顺,作文教学取得了圆满成功。更令人欣慰的是,那位恶作剧的“差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课后他主动找到老师,激动地说:“老师,您今天没有批评我,甚至包庇了我,我知道您是为我好,我今后一定不再捣乱了,听老师的话,好好学习。”这不仅使这位学生从此有了巨大的思想转变,教育了学生,还大大融洽了师生关系。不能不说是得益于该教师的教学应变艺术。

四、增强教学美感

课堂教学作为师生双向互动的活动过程,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因素。一位教育工作者曾经用诗一般的语言满怀深情地对课堂教学作了如下描述:

课堂教学不是一潭死水,它应当像大海,永远变幻,就是在宁谧的时候,也孕育着丰富多姿的波澜。当你直面大海,有时你会感到它奔腾如虎,有时你会觉得它平静如练;有时狂涛跌落,若幽深峡谷;有时恶浪突起,似高高峰峦,就是在潮涌潮落时分,你也会看到它或像猛士般强悍,或像处子般安然。是的,大海是富于变化的。一个善于驾驭课堂的教师,更应像舵手善于驾驭航船,在上每节课的时候,都应当立足于教学艺术的千变万化……。应该说,教师优美的语言、精巧的板书、含蓄的眼神、得体的教态等等都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因素。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应变艺术无疑起到锦上添花的功效。可以设想,教学中突发事件的产生,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为和谐的教学气氛添加了不和谐的音符,使得教学增添了悬念,而此时,深谙应变艺术之道的教师如同高明的乐队指挥一样,不仅“化险为夷”,而且将课堂突发事件作为整个教学乐章中最激动人心环节,使得课堂教学起伏跌宕,妙趣横生,这无疑会增强教学的美感。

总之。课堂应变艺术是一种高超的课堂教学艺术。由于课堂上很多偶发事件是事先难以预料的,所以要做到因势利导,随机应变,不是一件容易事。而高超的课堂应变艺术可以把突发事件、偶然失误等弥合得天衣无缝,甚至面临“山穷水尽”的关头,也只需急中生智地顺水推舟就能化险为夷,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

(曲阜中医药学校 山东 曲阜 273100)

【中图分类号】G42

课堂教学过程不是凝固的、封闭的,而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过程。教学突发事件既是难以预料,同时又是难以避免的。教师高超、精湛的教学应变艺术能够有效地趋利避害,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具体而言,教学应变艺术具有如下功能:

一、树立教师威信

苏联教育家加里宁曾这样形容子教师:教师仿佛蹲在一面镜子里,外面有几百双精细的、善于窥视出教师优点和缺点的孩子的眼睛,在不断得盯着他。世界上没有任何人受到这样严格的监督,也没有任何人对年轻的心灵给以如此深远的影响。正所谓“教师无小节,处处为楷模。”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通过知识的传递,可以说,教师的言谈举止对学生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对教师而言,课堂突发事件既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又是一个严峻的挑战,说它是机遇,是因为教师可以利用突发事件充分展示自身的聪明才智,甚至于展现自身的人格风范;说它是挑战,是因为教师在无周密计划的时候遭遇到突发事件的干扰,这对于教师的应变能力、观察能力等等都无疑是一次考验。因此,具有教学机智的教师在遇到突发事件时总是沉着冷静、处变不惊,以巧妙的方式从容应对。可以说,教师展现教学应变艺术的过程也是展现其人格魅力、塑造自我形象的过程。

二、培养创新意识

青少年学生不仅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而且有着丰富的想象力。他们心中有无数个新奇的问题等待教师解答。因此,教师应为学生创设宽容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而不能以师道尊严自居,压抑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学生的提问,哪怕是幼稚可笑的,至少也是他们思维火花的可贵闪现。学生新奇的回答,哪怕在教师看来是荒诞的,至少也反映了学生积极思维的过程。对此我们不应简单地敷衍塞责甚至一棍子打死,而应当象保护幼苗一样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有一天上语文课上,年轻的女教师问二年级的孩子:“花为什么会开?”第一个孩子说:“她睡醒了,她想看看太阳。”第二个孩子说:“她一伸懒腰就把花骨朵顶开了。”第三个孩子说:“她想和小朋友比比,看谁穿得更漂亮。”第四个孩子说:“她想看看,小朋友会不会把她摘走?”第五个孩子说:“她也长耳朵,她想听听小朋友唱歌。”突然,第六个孩子问老师一句:“老师,您说呢?”老师原来准备的答案是:“花开了,是因为春天来了。”但是她听到孩子们的回答,想了想,又想了想说:“花特别懂事,她知道小朋友们都喜欢她,她扬起自己的小脸,笑了!”女教师的回答挺响亮,听到这,孩子们全笑了,那笑脸比花更好看。女教师临时改变了自己的答案,这一方面是受到孩子们的感染,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这位教师的教学敏感性,孩子们的想象是奇特的,每一个新奇的答案都是一幅绝美的画卷,一簇美丽的火花。这是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是学生灵感火花的闪现。教师如果强行以自己的答案来修正学生的答案,无异于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而这位女教师以高超的教学应变艺术来修正自己的答案,创造了一个“比花还美的故事”,从而保护和激发了学生们可贵的创新意识。

三、融洽师生关系

教学突发事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起源于学生方面的因素。有的纯属学生失误,有的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而提出的教师意料之外的问题,还有的则属于学生恶作剧造成的。但教师无论遇到哪种类型的突发事件都应当沉着冷静,从容应对,因为这是改善和促进师生关系的良好机遇。例如,有位教师正要布置学生作文时,一位“差生”突然放出一只小黑狗,“汪汪”直叫,破坏了正常的教学秩序。这位教师出于对学子诚挚深厚的疼爱,并没有斥责该生,而是引导学生观察小黑狗,并随即板书:“观察小黑狗”,并要求学生写观察作文《小黑狗》。学生们情绪高涨,注意力高度集中,不仅当场交卷,而且大部分写得形象具体,文从字顺,作文教学取得了圆满成功。更令人欣慰的是,那位恶作剧的“差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课后他主动找到老师,激动地说:“老师,您今天没有批评我,甚至包庇了我,我知道您是为我好,我今后一定不再捣乱了,听老师的话,好好学习。”这不仅使这位学生从此有了巨大的思想转变,教育了学生,还大大融洽了师生关系。不能不说是得益于该教师的教学应变艺术。

四、增强教学美感

课堂教学作为师生双向互动的活动过程,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因素。一位教育工作者曾经用诗一般的语言满怀深情地对课堂教学作了如下描述:

篇7

【关键词】艺术;产品功能;关系

对于需要层次的划分,马斯洛后来作了进一步的充实和重大调整,变为六个层次:其一为生物需要,内含安全需要,即对饥、渴、性、休息和安全防护等方面需要的满足;其二为归属关系和爱的需要;其三为受尊重的需要,即保持自身人格的独立和取得个人价值认同的需要;其四为认知的需要,即求得对于事物认识和理解的需要;其五为审美的需要,即对于秩序感、和谐和美感的需要;其六为自我实现的需要,即发挥自身潜能以求得自身发展的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揭示了人的需要具有层次递进的性质。这就是说,当某种需要一旦得到满足,它就停止起积极的决定作用或组织作用,从而不再成为一种行为的推动力。但是,这一理论忽视了人的意识的反作用,因为人的价值观对人的不同需要起着调节作用。

一、产品的功能

产品的功能是产品设计的核心,它可以体现社会生产的目的性,即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设计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导向的,通过产品功能的开拓,来满足人的各种物质的和精神的需要。设计产品时,不论是材料的利用、结构形式的选择、造型形态以及工艺的处理,都不能离开产品功能这一核心。所以,全面理解和深入把握“功能”的概念,成为艺术设计中至关重要的问题。

产品设计的目标是使产品具备一定的功能,因为功能才是产品用以满足消费者需要的特性。从这种意义上说,人们所期待的并非某一类型的产品,而是产品所发挥的功能。一个产品如果不能发挥预期的功能,那么它便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产品之所以要不断地更新换代,老产品总是为新产品所取代,正是由于人的需要在不断地发展,功能的范围需要不断地扩大[1]。

在功能的定义中,首先明确产品的服务对象是什么人,他们对产品会存在哪些需要,以及产品将在什么环境条件下使用,这样就可以将产品功能的定义加以展开,从而取得全面的认识。

二、艺术与产品功能的关系

实用功能是产品用以满足人的物质需要的属性。它反映在产品的技术性能、环境性能和使用性能上。技术性能是产品科技内涵的表征,主要取决于产品技术的选择。但是,单纯的技术性能还不足以反映实用功能的好坏,因为那些超出对人的作用范围或环境许可的技术性能是没有实际意义的。产品的环境性能反映产品与环境的协调状况,如工作噪声、温度变化、粉尘和废气排放等,都会直接影响环境的生态效应。产品的使用性能是实用功能的重要方面,也是艺术设计的着重点之一。产品的可操作性是比技术性能更加重要的特性,它直接影响人和产品的安全。对于高科技和多功能产品,操作的简易性成为突出的问题[2]。

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和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在日常生活过程中,人们的精神需要日益突出。人们从不同角度对产品的精神功能提出要求:从符号的标识到操作的指示,从造型因素的象征作用到信息的传达,从产品对情感的激发到功能目的的意义表现,都是由人的感知觉引发的意识内容和心理效应。从人的心理需要上可以区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精神功能,即认知功能和审美功能。

认知是指人的认识活动过程,它是对外部信息的输入和思维加工。产品的认知功能,是实现产品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的前提。如果人们辨认不出哪个按键是开关,那么设备便无法启动。人们搞不清一个产品是什么、它的用途及其意义,也就无从审美。因此,产品的认知功能是通过造型因素即产品语言告诉人们:这是什么?有什么用?怎样使用以及意味着什么?或者说,认知功能是实现产品与人的对话和沟通。

产品的造型作为一种语言手段,发挥着传达信息的符号作用。任何符号都是一种约定俗成,它利用一定的形体、色彩或材料质地来表征某种含意。这种传达方式可以是图像的、指示的或象征的,使人们在形象的直观中获得某种意义的领悟和价值的体验。产品造型的符号化,并不会妨碍产品风格的独特性和个性化。在一定程度上,造型的个性化反而使产品获得更鲜明的标识性,从众多雷同的产品形式中突现出来。盲目的仿效或模仿其他类型的产品造型,会使人产生认知的混乱和误导,形成“指鹿为马”的结果[3]。

产品的审美功能是通过产品的外在形态特征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受,唤起人们的生活情趣和价值体验,使产品对人具有亲和力。审美功能是通过产品形式的创造取得的。符号作为传达信息的载体,并无认知符号和审美符号的区分。

人们常把对产品的要求归结为“适用、经济、美观”,这里集中反映了对产品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以及经济特性的要求。产品的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之间并非互不相关,而是具有内在的联系。产品的审美表现应该与整个产品的功能目的性相一致,这是依据功能取向的原则。也就是说,产品的审美表现应围绕其功能内涵来展开,并与使用目的和应用场合相协调。由此,产品在使用与外观的统一和实效性与表现性的统一中,取得自身的审美价值。这就使功能美,而非形式美,成为产品审美形态的中心。

结 论

产品的艺术设计虽然主要在形式的创造,但是这种形式创造必须紧紧围绕功能的开拓展开,这样才能使产品的形式成为产品功能目的的表现。

【参考文献】

[1]吴秀玲.信息产品功能与价值的关系[J].中国电信业,2013(05):80-81.

篇8

【关键词】合唱艺术 教育现状 问题和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051-01

2008年岁末,来自委内瑞拉的青年指挥才俊古斯塔沃・杜达梅尔率领着西蒙・玻利瓦尔青年乐团用他们的音乐征服了中国的听众。是什么,让那些贫困的,无家可归的终日沉迷、暴力的青少年能用手中的音符为世界献上美好的音乐和声音?甚至改变了整个委内瑞拉?在委内瑞拉,以“音乐拯救灵魂”为主旨的教育体系,不仅为孩子们提供衣食,还将他们组织起来学习音乐。来到这里的每一个孩子都可以免费得到一件乐器,并从一开始就和其他孩子共同在乐队中磨炼。这样一来,尽管委内瑞拉的整体经济状况还不很发达,但在那里,到处都可以听到孩子们演奏音乐的以及歌唱的声音。笔者的导师,曾在国外的比赛中担当评委工作时,被委内瑞拉的合唱团的歌声深深感动过。这一切,正是艺术的力量,是艺术的教育功能,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当今的中国,尤其在高等院校里,合唱艺术的普及,正发挥着巨大的不可忽视的作用,笔者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每天参与着合唱艺术的普及和教育工作,在实践中,深深体会到合唱艺术的教育功能对学生的文化素质、文化修养、人格培养的作用。

客观地说,国内高校的合唱水平比十几年前确实有了很大提高。但从另外一个方面也能感觉到在看似良好的氛围中,仍存在着阻碍高校合唱达到“合唱精神”和“世界水准”的“价值观”。

学生参加合唱团是为了什么呢?参加合唱团是否能给学生带来好处?这是很多学生会问自己的问题,有的学生是为了提高个人音乐素质,有的学生是为了展现个人嗓音并满足其虚荣心,有的学生是为了扩大社交范围……往往学生的选择是为了某种利益――但这可能是非常违背合唱精神的。高校合唱艺术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学校(领导)的支持,但其实他们可能较少关心合唱是否提高了学生的素质,他们甚至不了解合唱艺术教育的潜力到底有多大。有相当一部分领导甚至是为了自己的功绩。他们对合唱优势的理解是非常狭义的,甚至会认为这就是个群众活动。很多时候,一些高校的合唱团是因为有比赛或演出才勉强凑成的,而这些合唱团参加比赛获奖正好可以算作一些政绩,成为升迁的资本之一,所以他们最关心的是拿到了什么奖,获得了何种社会影响力。而当奖项拿到,有的合唱团甚至就面临着解散。笔者曾经历过类似的事情,一个以男生居多的学院里,在参加完学校的比赛拿了一等奖以后,再也没有聚在一起排练过。相反的是,在过后的时间里,那些被挑中参加合唱的学生们,反而找到笔者,询问能不能继续帮着排练,他们还想唱!

在传统合唱强国,合唱是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或者说,是很普遍的事情,普遍到像每天要吃饭睡觉。在北欧,合唱艺术教育已经被潜在地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尤其是在社交和心理方面。由于宗教的原因,大部分教堂的宗教活动都以合唱为主,他们并不把合唱看得过重,但也不轻视合唱。他们更看重的是在合唱里收获生活的快乐,获得较高层次的精神享受。拿合唱技巧中最基本的“循环呼吸”技术来说,不正是为了集体的更好的合唱音响而作出的自我牺牲和奉献吗?聆听旁边队员的声音和其他声部,不正是“关注、关心他人”吗?信任同声部的队员达到声音的和谐,也正是信用的建立。在当前的高校里,从学生到领导,对合唱这种艺术的观念,多少有些偏离合唱精神真正追求的境界。中国的高校合唱艺术教育应该何去何从?如果一味地去指责社会可能不会起到任何作用,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如何恰当地引导队员就变得格外重要!美国的学生唱合唱的感觉跟我们很不一样,有些合唱团其实合唱水准很高,他们完全可以选择并且胜任难度很大的作品,完全有能力去排一些风格跨度非常大的作品,也完全可以更夸张地表现音乐来迎合和取悦听众,但是他们没有那么做。看过排练的人会觉得他们的音乐是自然流露的和真实的,同时他们还享受于高层次的团队合作。

笔者认为,高校合唱艺术教育的目标应该主要定位在提高音乐修养和激发音乐思维上,进而触发他们在其他专业领域的潜力,而非仅仅“排”什么作品参加什么比赛。笔者注意到,大多数合唱团的团员一贯以来都是“被教导”的,所有的音乐处理很少是队员发自内心的,而是指挥“强加”上去的“音乐”,其实这样的“音乐”局外人是能感觉到它的“不真诚的”。这对提高他们的音乐素质来说,实质帮助太少。即使唱了很多经典合唱作品,这些队员仍然可能没什么音乐感觉。队员很少主动地参与音乐的“二度创作”,指挥也仅仅是在“灌输”而已。笔者在给不同的学生合唱团排练的过程中能感觉到,尽管这些学生很认真,纪律很好,但“音乐”却都很死板,甚至能感觉到一些学生并非为了音乐而留在合唱团里。合唱艺术的魅力之一在于它总是难有标准版本。笔者认识到,释放合唱队员被束缚的思维,让他们具有音乐想象力是多么的重要,让他们感受到艺术的真正魅力是多么不可忽略。

当前,合唱艺术教育在普通高校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结合2011 年的建党九十周年庆祝活动,各高校纷纷成立了合唱团体进行“红歌”合唱活动,合唱艺术教育至少在形式上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不难发现,合唱艺术教育在普通高校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具体体现在:缺乏对合唱艺术教育全面和正确的认识、学生的音乐基础不扎实、合唱教育教师少并且知识老化以及能力不足、大众文化的冲击所带来的消极影响。这些问题的很多根源,在于从教育的体制建立和教育理念的源头上的重新认识。比如,除了高校以外,从幼儿园开始,是不是就可以普及一些合唱的知识甚至形式?小学的合唱教育,是否应该配备更好的老师,而不是一个“伴奏员”?中学的合唱教育能否不要成为中学领导的政绩工具?大学的合唱艺术教育,能否以更高的平台进行,而不是让合唱队的同学成为各种比赛的“唱匠”?

笔者通过在高校参与合唱艺术教育的实践认识到,中国高校合唱艺术教育的发展需在以下几方面进行深度的思考并揣摩出路。

首先要丰富首次创作,因为这是二度创作之源。没有丰富的首次创作,难谈创作的发展。尤其要促进各地区、各民族的首次创作,并且在创作中力求把握住传统,做好继承,同时别具一格;其次要从教育的源头转变合唱艺术中声音的运用,不要再提倡“大家齐唱”,除了作品需要,尽量避免“大白嗓”,当我们中国的合唱团与这些强队同台演出时,有相当一部分中国团体会在音量、音色和统一以及掌握合唱作品数量上逊色,声音显得虚、浮,穿透力、表现力不强,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声乐、发声上存在的一些误区,把歌唱的方法划分得太僵化,没有真正认识科学的发声方法和上下贯通的重要性,同时也反映出我们对合唱的理解不够;第三要大力培养合格的合唱指挥,避免“做体操”式的指挥,这是合唱作品二度创作的核心,也是合唱团的灵魂;第四要提高合唱团演唱风格的表现的准确性,促进演唱作品的丰富性。

在刚刚结束的世界大学生合唱周上,耶鲁大学的无伴奏合唱团的精彩演出震撼了北京的听众,但这个合唱团,仅仅是耶鲁大学众多合唱团的其中之一。我们认识到,高校的合唱艺术教育水平与世界总体水平相比,仍有差距,但只要我们能认识到差距,找寻到方法并努力地改进,相信高校的合唱艺术教育将会在几代人的推进下,找到理想的出路,跃上世界合唱舞台的前沿。

篇9

关键字:智能建筑;电气工程;施工技术

由于智能建筑具有舒适、高效以及节能等优点,已经得到了世界各地的普遍重视。一栋大厦实际的智能化程度大小,不能只看该大厦所有器械、设备的先进程度,更重要的是看该大厦是否能够满足业主的需求功能。当前西方发达国家的智能建筑,已不仅仅是高新技术、产品、设备的简单组合、单纯配备,而是利用高科技来提高以及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更好的满足人的各方面需求,为业主更好的服务。我国的智能建筑尽管发展时间较短,但已取得了不小的成就。然而就实际来看,我国的智能建筑电气工程的施工存在着大大小小、或多或少的问题。

一、我国当前智能建筑进行电气工程施工常见的问题以及施工技术要点

(一)灯具安装部分的施工技术要点

1、灯具施工所存在的问题

(1)没有根据使用功能的不同选取灯具。

(2)灯具没有根据设计要求安装三根线,从而导致金属外壳不能接地。

2、解决问题途径

(1)需严格根据施工规范以及设计要求选用消防灯具以及地下室人防灯具,不能任意更改。

(2)现在大部分照明线路均是使用三根线,所以不管灯具类别以及安装高低都需要配三根线,若灯具为金属外壳则需要将外壳接地保护工作做好。

(二)电线电缆套管敷设部分的施工技术要点

1、电线电缆套管敷设部分的施工所存在的问题

(1)没有根据设计要求选用管材,电管管径选用尺寸往往变小,同时各种电管随意替代,特别是钢管焊接施工中往往出现管壁偏薄等情况,在连接时常出现对接焊或者是大管套小管等不正确行为。

(2)在施工过程中电管弯扁度过大,管路尽管已经超过规范但仍旧为预埋接线盒,多管进盒但是盒子偏小。

(3)没有遵守相关要求选取了PVC管做套管设置吊顶,金属管道存在消防要求但是仍旧没有根据规定涂刷防火漆。

2、解决问题途径

(1)预埋时需和土建专业相互配合,严密对照建筑图的墙厚以及墙位,如需在楼板对混凝土进行浇捣,则需要派专人看护,以防止预埋电管出现移位或者是漏错埋现象。

(2)严格遵守相关施工规范规定以及设计要求施工,现场有关管理工作人员以及监理需严把质量关,如果管材不合格坚决预以退场。

(三)防雷接地部分的安装技术要点

1、防雷接地部分的施工所存在的问题

(1)建筑屋面存在部分接闪器不能保护的非金属物,这部分非金属物并没有根据规范规定安装防雷装置。

(2)如果利用屋内的金属栏杆安装避雷网,常会出现壁厚偏薄的情况,同时栏杆转弯处角度很少有建筑会设置跨接,并且屋面法兰联接处以及金属管道仲缩器处没有做跨接。

2、解决问题途径

(1)严格根据设计要求以及规范规定选择适当的避雷网所需金属管道厚度同时进行反复审核。以避免任何一个需设计漏掉接地以及跨接的部位。

(2)如果建筑物的接地极需要用基础钢筋,那么必须使用地梁两底筋,如此就能够让接地电阻更加轻易的满足设计以及规定,如果面筋埋深不足,一旦遭受雷击则会出现强烈反应,同时出现跨步电压,很容易伤害到人身或者是机械设备。

二、有效开展智能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的手段

(一)适当安排交错施工

需仔细安排跨专业之间的调试以及施工,协调进行,及早分析。比如说在对电磁屏蔽工程进行施工时,由于施工每一部分的进行均需要专业不同人员的相互配合。像电磁屏蔽在进行挂网这步时,需要电气专业人员、水利专业人员、风力专业人员以及土建专业人员相互配合,如果各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员只顾自己的进度,只为了使自己施工更加方便而不进行技术交底,极易导致不同专业领域人员互相埋怨。所以监理人员以及甲方人员需定时或不定时的深入现场,及时掌握各不同专业的具体施工进度,开展细致、耐心的工作。比如说土建施工时监理人员以及甲方人员需督促电气专业人员、水利专业人员以及风力专业人员,积极配合土建施工,在进行电磁屏蔽施工时需组织所有的专业施工队进行会签。

(二)设备安装步骤要保证材料

因为电气工程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再加上智能建筑施工的质量要求比较高、作业面比较宽、时间比较紧、投资较少、工程比较繁杂,如果不划分轻重环节,极易导致物力、人力以及财力均受损失。在监控过程中,相关人员一定要及时总结经验、认真学习、对工程实际情况进行实时分析,降低施工出现系统混乱状态以及偷工减料情况的发生几率。

(三)严格按照规范进行内部装修

在砌筑隔墙时相关施工人员需和放线员以及土建工长共同核实隔墙线以及水平线,这是由于开关插座、各种灯具的标高以及位置,管路预埋位置均需按照隔墙线以及水平线确定。在建筑抹灰之前,建筑电气施工人员需根据内墙上弹出的墙面线以及水平线核实全部的电气工程预留孔洞,查看其是否符合相关规定要求,是否满足设计图纸要求,如果墙面线以及水平线均符合要求,则需检查所有的暗配管路,同时将管路扫通,把带线穿好,将管盒堵好。在进行抹灰这部分的施工时,需与土建相配合,共同做好配电箱的箱盒以及贴门脸部分的收口,同时需将箱盒处抹灰抹平。

总结:由于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经济的发展,公众对电气施工工艺以及质量等认识与要求已经有了很大提高。因为每个建筑工程的特点都不同,均存在或多或少的特殊性,这就导致了电气安装工程的复杂、多样,所以想要真正做好每一项智能建筑电气工程都不是一件易事,就此只有更好的掌控智能建筑电气工程的所有的施工要点,电气安装工程水平才能够得到最终的提升,智能建筑才能够更好的满足居民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杨文军,闪华光,靳涛.智能建筑及其建设中要注意的问题[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04).

篇10

【关键词】宫颈癌;护理干预;心理状态;免疫功能

宫颈癌是妇科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治疗方式仍以手术切除为主,而手术创伤和疾病本身可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使其产生不同程度的负性情绪,如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的持续存在可降低患者的机体免疫力,影响患者的预后[1-2]。因此,如何消除宫颈癌患者的负性情绪,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力,已成为临床研究的重要课题。2012年6月~2015年6月,我们对45例宫颈癌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术前护理干预,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同期妇科住院部确诊并拟手术治疗的90例宫颈癌患者进行研究,参照中国抗癌协会编著的新编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且经临床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3]。所有患者均已婚,具有小学及以上文化程度,排除严重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损害者;合并内分泌系统疾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者;具有精神病或严重认知障碍者;既往曾接受过放疗、化疗、激素治疗及器官移植者。研究内容符合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标准,患者或其家属均为自愿参与并签署书面协议。采用随机、单盲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年龄25~69(48.26±7.31)岁;病理分型:鳞癌25例,腺癌20例;临床分期:Ⅰ期12例,Ⅱ期19例,Ⅲ期14例。对照组年龄28~70(48.59±7.42)岁;病理分型:鳞癌27例,腺癌18例;临床分期:Ⅰ期13例,Ⅱ期17例,Ⅲ期1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1.2护理方法对照组给予术前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术前护理干预。①护理人员向患者详细讲解宫颈癌相关知识,包括发病原因、手术方法、治疗效果及注意事项等,使其认识到治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向患者介绍一些相似病情患者的康复情况,消除患者的思想顾虑,树立其战胜疾病的信心。②护理人员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耐心倾听患者的诉求,使其体会到温暖感和归属感;全面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消除其焦虑、忧郁等负性情绪。③对患者进行术前指导,通过肌肉放松训练、呼吸训练、倾听音乐等方式缓解患者的术前紧张情绪及心理压力。④告知患者负性情绪会对机体免疫功能产生影响,指导患者进行自我调节和控制情绪,鼓励患者通过倾诉、深呼吸等方式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使患者以平和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1.3观察指标护理干预前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价,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的负性情绪越严重;采用流式细胞分析仪测定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和CD4+/CD8+比值等免疫功能指标。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干预前后SAS和SDS评分比较见表1.2.2两组干预前后CD3+、CD4+、CD8+和CD4+/CD8+比较见表2。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