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教学方法范文

时间:2023-07-07 17:33: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言文阅读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文言文阅读教学方法

篇1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方法

长久以来,我国在中考和高考当中都加入了大量文言文,然而,广大教师却总认为其是难中之难,普遍对其缺乏有效认知,无论是在课堂指导还是课后辅导,都表现出了极大的不适应性。随着新课标的推行,在现行语文教学当中,又将文言文篇幅进行了扩大,已由以往的20%增长至40%,与此同时,难度也在同步增加。也正因为如此,有效的文言文教学方法至关重要,本文将从初中的角度来探讨关于文言文教学的方法,旨在不断提高初中文言文教育水平,全面帮助学生更好掌握文言文学习之法。

一、当前初中文言文教学主要存在的不足

我们知道,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当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是我国古代人们实现交流与创作的有机载体,古人云“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由此可见,掌握历史是何等的重要。然而,就当前我国初中文言文教学来讲,仍然存在多方不足,影响了学生对于文言文的掌握,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轻视引导性,注重诵读。在我国初中文言文教学体系当中,长久以来,一直实行的是以课堂背诵为主的形式,尤其是一些经典文章,更是必须全篇背诵。

很多课文甚至是在讲课之前就要全篇对其进行背诵,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对课文的主旨、意境以及所阐述思想都没有充分体会,随着时间的加剧,学生会对这种枯燥的学习模式产生厌恶之感。新课标当中也对学生背诵做出了一定要求即优秀诗文背诵80 篇。笔者认为,诵读也要讲求方法,科学的诵读就在于追求情境,变枯燥之文为学生渴求之点,可以让学生甘之如饴的诵读才最佳。没有文化积累、性情陶冶的诵读,都无法真正提高学生文言文水平。

其次,教学过程呆板,缺乏知识迁移。当前,许多初中教师在教授文言文的过程当中,都缺乏科学的教育理念,课堂授课容易照搬课本、方式呆板,缺乏有效的知识迁移。在实际的文言文教学当中,广大初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情况及书本知识进行一定的拓展,既可以课堂过渡到课外的,也可是中外结合的,总的来讲,就是哪种模式适合便采取何种模式。比如,在进行《天净沙 秋思》一文之时,我们可以先让学生了解“天净沙”这个词牌名,而“秋思”才是文章真正题目。此外,我们还可让学生对其它词牌名要有所掌握,比如《蝶恋花》、《菩萨蛮》等,这样学生便可以将知识窜连到一起,帮助学生系统性记忆。

此外,初中文言文教学难的关键还在于文言文与现代生活相去甚远,对学生而言,缺乏天生的亲近感,再加上教学方法的枯燥与机械,在双重影响之下,引发了学生对于文言文学习的畏惧及反感情绪。

二、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有效方法的探讨

在文言文比例不断增加的过程当中,如何有效学习文言文成为了广大教师所关心的重要课题,本文将结合当前实际,对于优化初中文言文教学提出以下措施,供以参考。

第一,沟通古今,有效降低文言文同学生之间存在的距离感。如前所述,古人所撰文章即为文言文,它是中华历史文化当中最为精华的部分之一。也正是由于时代的间距,存在一定的沟通与理解问题,进而导致部分学生对文言文存在与生俱来的畏惧之心,因而对文言文的学习也产生了抗拒心理。也正因为如此,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有效将学生与文言文学习情境相融合。对教师而言,首先需要掌握的就是沟通古今,有效降低文言文在学生之间存在的距离。笔者认为,我国历史文化都具有一定的传承性,随着时间的流逝,一种文化会发展甚至产生变形,但不同文化之间的联系与相似性是无法改变的,初中教师必须抓住这一点,有效掌握古代文化在当前社会当中的变化及延伸结果,并结合当前广大学生所熟悉的现象与事物,将这些文化相同点有意识向广大学生去完好呈现,如此便能使文言文显得更为贴切及生动,引发学生共鸣,克服古文学习恐惧心理。

第二,以说故事的手段来复述文言文。我们知道,古人所著文章即为文言文,它同现代白话文之间的差距是不难想象的,其也意味着文言文的学习之路的艰难。它要求广大学生不仅要把握每个字词的意思,同时,也要对文章的思想感情有所了解,只有双管齐下,方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方便学生对全篇课文对其进行掌握。此外,在基于牢固掌握各字词的基础之上,有些学生对作者的思想感情仍不能做到准确理解,进而根本无法有效掌握文言文。在此种情况之下,就可引入讲故事的手法,让学生自身尝试以故事手段来对课文进行复述,将文言文译成现代白话文,然后加上自己的见解,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进而更好掌握文言文。

第三,回归课本,更好引导学生准确掌握作品本身的价值。有效的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方法的实施,最终的落脚点还是要归结于书本之上,简单地说,也就是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文章的艺术特色及思想内容,而且还要将其浸润至我国历史文化的精髓当中。当前,就我国初中文言文选材来讲,大多部都是历史传承下来的名篇佳作,其良好的艺术性与科学的思想性滋养着我国千千万万的读书人,这些对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以及道德情操以及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与价值观都具有非常巨大的功效,也正因为如此,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当中,我们必须将这些内容渗透至每个环节当中,无论是教学过程还是学生的学习过程。比如,在学习著名游记《小石潭记》之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对其进行深入了解,在加深学生对文章理解的同时也可提高学生自身对于游记类散文的写作能力。

三、总结

在21世纪各类发展如火如荼的当前,语文教育究竟该走何种路线?现代学生是否应加强对于文言文的学习?长期以来,这些问题都是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及研究者所关注的重要议题。然而,作为我国民族文化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文言文对于培育民族凝聚力、弘扬传统文化精神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也正因为如此,每个炎黄子孙都应将学好文言文视为必须任务,同时,它也是全面提高文学素养的一种有效手段。与此相反,就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而言,其所占课时之长以及学习效率之低也都是客观事实,且在中考过程当中,文言文所占试卷比中也相当大,由于学生本身对于其学习的效果缺乏一定的牢固性,因而也是学生容易产生失分的关键点所在。因此,笔者认为,对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进行研究与分析是相当重要的,且在今后的学习过程当中,还必须加大力度对其进行探索,不断完善文言文教学,只有如此,才能切实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提升国人整体思想水平。

参考文献:

[1] 俞萍蓉. 以读为线,虚实契合――例说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的诗意手法,[J],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0年03期

篇2

【关 键 词】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27-0067-02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中心与灵魂,它是字形、字音、词义、语法、修辞、逻辑教学的载体,也是写作教学的“源头”与“活水”。无论是提高自身素质,还是为中考做准备,初中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都尤为重要。

一、改进语文阅读教学理念的必要性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理念是以文章学为理论指导所进行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文章学阅读教学法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朱自清、叶圣陶等老一辈教育家提出并实践过的教学方法,在现代语文教学的草创时期,无疑起过积极的作用。但面对新的教学现状及学生学情,要实现学生阅读教学效率的持续提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有必要对这一阅读理念进行改进。新课改要求初中生做到“三读”――自读、研读、扩读,三者互为前提,互为因果,缺一不可。此外,在课标的“阅读教学建议”第四条中扼要阐述了“如何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和创造性阅读能力”这一新课题,其目标主要是想通过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来拓展思维空间和提高阅读质量。

笔者认为,无论学哪一门学科,首先就应该认清学习的目的,学习语文的目的是什么呢?就理解方面说,学习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掌握一种技能。那么,从学习语文上得到什么知识、养成什么习惯呢?概括地说,一是阅读,二是写作。其中,阅读是吸收的事情,通过阅读了解作者的心声,得到他们的经验;写作是表达的事情,是通过写作吐露自己的心声,显示自己的经验。每一个学习语文的人都应该清楚:掌握阅读和写作的知识,从而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这就是学习语文的目的。

二、提高阅读能力的策略

如何提高阅读能力呢?最基本的就要靠教科书。“课本是例子”,对待教科书上的例子,关键在读,读是学好语文的基础。要提高阅读能力,就必须多读,读得越多越好。但如何读很重要,包括精读和泛读两种,二者中精读又是关键。

1. 精读

(1)精读的概念。何为精读?叶圣陶先生在40年前就对精读有过精辟的论述:“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更紧要的还在于多所比较、多所归纳、多所揣摩、多所体会,一字一语都不轻易放过,唯有这样阅读,才能发掘书文的蕴蓄,也唯有这样阅读,才能够养成用字造语的好习惯,下笔不致有错失。”从叶老的论述中可以看出,浮光掠影地读文章是不行的。

(2)精读的注意事项。首先,要在字典和辞书的帮助下把文章中生字、生词的意义弄明白,要结合句子内容,看看这个词语在句子里应当怎样解释,并弄清楚为什么用这个义项而不用另外的义项,或再进一步思考,学过的词语中有没有与这个词相同或相近的,它们具体应如何运用,这样才算是真正掌握了。但在实际的阅读过程中,有的学生认识生字、生词时不求甚解,甚至有时望文生义,结果导致其在写作过程中出现用词不当的现象。

其次,要精读文章的句子。精读句子首先要学习句法,它包括如下几个方面:①从句子的语法结构判断它是单句还是复句,如果是单句,就弄清其主谓宾、定状补等成分,如果是复句,则搞清各层次之间的关系。如此长期坚持,就可以掌握常用的句式,并将之运用于写作中,从而提高写作水平。②要注意文章造句方面的特点。如这篇文章中长句多还是短句多,并结合文章体裁思考为什么多用长句或短句;单句多还是复句多,从文章内容思考为什么多用单句或是复句。此外,还要思考文中的句与句之间是如何联系起来的,句子之间有没有用关联词,等等,只有这样,体会才深刻。

再次,理清文章的结构。①要弄明白作者的思路,看文章的几层意思,即传统的段落划分,这直接涉及思路问题,只有把段落划分正确了,才能搞清作者的思路。②看段落与段落之间是如何自然过渡的,有没有过渡性的句子或段落。③看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采用的哪种方式。④注意文章的写作技巧,是倒叙还是插叙,是双线还是单线,是单一运用表现手法还是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情节是波澜起伏还是环环上升。只有把文章的结构研究透彻,才能“发掘书文的蕴蓄”,并逐渐养成遣字用语的好习惯。

2. 泛读

泛读是相对于“精读”而言,它主要追求阅读速度,只需对作品有大概的理解即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能够学习、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品味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学生只有广泛接触各类文学作品,才能在阅读中达到这一目标。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具有创新性的教学设计,有效引导学生掌握泛读文章的技巧。

(1)根据自身兴趣进行泛读。在紧张的初中学习、生活中,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应首先提倡他们进行个性、爱好的探究性阅读。也就是说,要从学生主体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少干涉甚至不干涉其阅读范围、角度和思路等。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实践证明,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兴趣选择泛读作品,学生就能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进而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篇3

摘 要:在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初中语文教育得到了高度关注。在教育改革过程中,初中教育是重点部分。现如今的初中语文教学比较关注散文阅读教学,希望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就初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展开讨论,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初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

与以往教学工作有所不同,初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的难度较大。散文阅读本身在叙述结构和表达方式上较为多元化,并追求“形散神不散”的理念。如果学生对散文没有正确的理解,不仅在答题上容易错误,后续的理解也会有障碍。

一、了解散文的基本分类和特点

在初中散文读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无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迅速接受,也无法帮助学生取得最好的成绩。只能从基础的教学内容展开,重点把握散文的分类、特点,然后针对性地攻破学习难点,增加散文阅读量。在开展答题的过程中,才能达到行云流水的特点。例如,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先跳脱书本的束缚,让学生多去书店或者网上寻找素材,以便在班级分享。这是从学生理解的角度出发,观察学生对散文的态度和掌握程度(如下表所示)。接着,教师要结合学生的散文阅读能力,逐步纠正其错误的想法。最后,教师要让学生与自己挑选的文章进行对比,掌握好散文的分类、特点等等。再接下来,就是让学生开展散文写作的锻炼,以作者的身份去感悟散文的特点和类型,从而进一步提升散文的掌握程度。

二、重视朗读

在初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中,有些教师仅仅在理论上开展大量分析,而忽视了朗读的重要性,以至于教学成果并不十分明显。从主观角度分析,语文教学本身就有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因此,散文朗读教学是一项必要性的内容。例如,在起始阶段,可以让学生学习一些短篇散文,并要求背诵,可有效提升学生的记忆能力。接着,延长散文篇幅,增加内容,。但重点是要求学生不断朗读:可以早自修放声朗读,也可以课余时间轻读。只有读出来,才能对散文的核心思想做出详尽理解,而不是表现为冥思

苦想。

三、品味散文的语言美

散文本身就是一种较有魅力的文体。在学习过程中,应该不断地去品味散文的语言美。例如,教师可以先着眼于散文的语句,让学生了解散文本身的语句和段落构成,减少一些错误的语句表达方式,掌握“形散神不散”的基本意境。而后将自己读过的,或者是文学网站上比较流行的散文,进行模拟训练。按照作者的思路学习,体会散文语言的画面美和意境美,促使学生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减少对散文的排斥。当学生掌握上述几项学习后,就需要开展散文点评。教师可安排几堂散文点评课,从报纸、网站、书本等媒介,挑选散文进行点评分析,从而提高散文的语段阅读成绩。

四、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意境

散文的意境体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上述几个方面仅仅是在表面上机械开展散文阅读,并无法有效提升散文意境的正确把握。从散文的描写来看,大多都是跟随作者的想法完成作品,在语言和表达方式上并没有太多拘束。只有提升自身的阅读理解能力,充分体会散文的意境,才有可能从真正意义上去掌控散文。比如,老舍先生的写景散文《济南的冬天》,就通过情景交融的景物描写创设出优美的意境,同时融入自己对冬天济南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教师可以让学生从作者描绘的美景中细细玩味和欣赏,

透过种种意象去感悟作者的情感表达,感受济南冬天的“和谐

之美”。

本文对初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展开讨论,现如今的散文教学开展,整体上表现出一定的进步,各项工作的开展均体现为大幅度提升。日后,应该从多元化的角度出发,运用健全的教学体系来开展,从学生的角度,增加教学过程中的交流,确保在教育水平上得到更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杨霞.新课标视野下古代散文阅读教学的三种方法:以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相关篇目为例[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7(1):105-107.

篇4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有效方法;提问艺术

语文教学实践表明,能否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是决定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传统的语文课,教师的教学步骤常常作如下安排:介绍作者——范读课文——齐读课文——正音解词——教师分析——布置作业,一节课中教师不由自主地唱了独角戏,课堂气氛往往显得沉闷,缺乏,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根本没调动起来。这样的一节课只能说是以失败告终,而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师没有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来。优秀语文教师的实践表明,教师提出问题的水平越高,教学效果越好,越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比如特级教师于漪在教《孔乙己》一课时,问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作品的主人公姓甚名谁?”特级教师钱梦龙在教《愚公移山》时,在解释“孀妻、遗男”两个词语时,问学生:“这个孩子去帮助老愚公移山,那孩子的爸爸让他去吗?”类似于这样的巧问、曲问极大地调动了学生阅读课文的积极性,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课堂教学的的出现。

这说明了课堂上艺术地发问对于教学来说是多么重要,因为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每开始一次学习时,都不是从零开始,往往在一种似懂非懂的状况下,错误地认为自己已经读懂了,学明白了,这时教师于无疑处生出疑来,引起学生的思考,就会刺激学生的探究欲,激发研读兴趣。并且通过提问,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各自的作用:恰当的提问,使教师的教学目的明确地被学生掌握,教师也能凭此有效地控制课堂的进程;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仅是被“填喂”的鸭子,更是有了自己的问题,自主地思考、品味、感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的提问要能围绕重点精心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

1.问题的提出要有针对性

正如射箭打靶要瞄准,设置问题的目标也要对准中心点。设计课堂提问要根据教学目标,扣住重点,抓住难点。这样也就抓准了方向,重点解决了教学的任务也基本落实了,扣住重点引导点拨,可谓事半功倍,难点主要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易攻克而教学上又必须落实的地方。它是教学过程中的拦路虎,也是教师解疑的一个靶心。抓难点,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它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教师针对重点、难点,设计问题,犹如写文章之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比较干脆利落。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文末的“但少闲人始悟两人者耳。”中的“闲人”一词是文章的文眼,如何使学生正确理解“闲人”为教学中的难点。注释中译为“清闲的人”,但更应从中去领悟苏轼身遭贬谪仍有如此闲情雅致的情怀,体现其乐观旷达胸襟这一深意。教学中提出“从苏轼自比闲人中我们读出了什么?”学生从相关注释资料中明确了这一点。

2.问题的提出要有启发性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因此要针以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调动他们思考的积极性。课堂上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使他们思维活跃,思路开阔,能根据自己的知识辐射开去,还是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文中对景物的描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尽管只此一句,但正是作者惜墨如金的体观。假如只是单纯的语句翻译理解,一则学生不容易准确地把握,二则无法体会其意境。于是教学中采用了增删法来理解(1)原句改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行吗?(2)在原句后增上“远处蝉鸣鹊啼,近处蛙声阵阵”你以为合适吗?这样一来,学生马上从问(1)明确了原句中比喻的妙处:把月光比作碧水,把竹柏影比作藻荇,从问(2)体会到了作者从中营造了一种幽远空明的意境。这个问题的解决就加深了学生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这样的提问,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的积极性,使他们自然地了解到作品的内容与主题,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问题的提出要有曲折性

篇5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

目前,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课程改革中,文言文阅读教学始终是一块难啃的骨头,在常规教学中,我们虽然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以及文言理解能力的培养,但是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效果始终不能够尽如人意。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提升文言文阅读的有效性是十分必要的。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从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以及提升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两个方面来谈一谈如何提升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教学思维模式僵化。当学生升入到高中阶段,升学的压力随之而来,因为升学压力的影响,教师在进行文言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就容易受到传统教学思维模式的冲击,进而开展语文文言文阅读的应试教育。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对于文言文实词的释义以及文章的解读上,重点强调、梳理考试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忽略了阅读的重要性以及学生文言能力的培养,对于文章的重点内容,教师只是要求进行背诵,完全忽略了学生的文言阅读水平以及文言赏析能力的提升,使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水平依然停留在初中层面。(二)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方法。在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中还存在着学生对于文言文阅读的学习没有明确的学习方法的问题。对于高中生而言,他们在初中语文课程的学习之中已经接触了不少的文言文,但是由于初中的文言文教学相对简单,篇幅结构也较短,所以这样的学习经验并不适用于高中的文言文学习,学生对于语文文言文阅读的学习仍旧处于探索阶段。学习方法的缺失是造成文言文阅读学习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也是当前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重点。(三)课外阅读量不达标。在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体现在学生对于文言文的课外阅读量不达标。根据高中语文教学大纲的明确规定,学生每学期对于课外读物的阅读不能少于30万字,并且其中的10%应为文言文阅读,文言文的阅读能够在极大的程度上锻炼学生的语感,对于学习效率的提升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不过高中生面临升学的压力,课业繁重,许多学生连自身功课都无法及时完成,又何谈阅读课外文言读物呢?因此,课外文言读物阅读量不达标是学生文言文阅读水平低下的重要原因。

二、提升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增加学生文言文阅读量。提升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该注重学生文言文阅读量的提升。在教学的实际过程中,定期为学生组织文言文阅读交流会,让学生交流近期阅读文章的心得体会,互通有无,借鉴经验。在班级的角落设置文言文读物的读书角,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文言文书籍的阅读,加强阅读的便捷性。教师也应该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体现自身的引导作用,为学生推荐好的文言文书籍作品,让学生提升文言文阅读量,促进教学活动的良好开展。(二)激发学生的文言学习兴趣。提升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该在教学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佳动力,只有兴趣使然,学习效率才能够够提升。但是,文言文的学习是枯燥乏味的,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依托教师的教学水平,转换文言文阅读的学习思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将一些历史方面的文言文转换成古代的小故事,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展,利用故事中的情节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进行苏教版语文课程《渔父》这一课的教学时,可以将文言文转换成历史小故事,结合作者屈原的历史背景,感受屈原在写作时的微妙心理变化,进而加深对于文言文的理解。也可以将文言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文言文哲理的同时加强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三)改良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氛围。提升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可以改良教学的方法,增强课堂的教学氛围。在传统的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注重的是对于文言实词的解释以及对于文章内容的解读,忽略了学生对于文言文情感的理解能力以及鉴赏能力的培养。所以,想要提升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就应该改良教学的方法,利用引导、点拨的方法刺激学生主动学习,利用文章的语境、个人的语感提升学生对于文言文的解析能力,进而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文言鉴赏能力。例如在进行《滕王阁序》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利用文章的语境以及作者所处的历史背景研究文章的全意,并且通过对“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一传世名句的鉴赏,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整体意境,进而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三、结语

文言文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心,也是高考的重要考点,因此在教学的实际过程中,作为教师必须要不断革新个人的教学理念,吃透教材,提升个人的教学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文言文阅读的学习之中,探索文言世界的魅力,提升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王玮 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第二高级中学

篇6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策略;阅读教学

一、前言

当前,高中文言文教学普遍存在“高耗低效”“少慢差费”等问题。在这其中有教师的问题,比如教师的教学理念没有更新,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或者有的老师把文言文完全上成分析课,偏重于分析文本内容及写法特点,完全忽视文言与现代文区别,不利于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或串讲加分析,奉行“字字落实,句句串讲”原则,没有目标不讲教法不分主次以致学生只会死记硬背,不能形成规律性认知,无法达到知识迁移,同样不能提高阅读能力。也有来自学生的问题,主要是学生学习兴趣缺少。高中文言文和初中文言文相比,无论是语言本身还是内容都明显难,许多学生一下子适应不了,在花一定时间还不能搞懂的情况下,不少学生就有弃学想法,有这种想法后,就会越学越难,越难越不想学,于是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对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进行研究,不仅具有理论价值,更具有现实意义。

二、文言文教学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提出了质疑,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它强调,意义不是独立于我们而存在的,个体的知识是由人建构起来的,对事物的理解不仅取决于事物本身,事物的感觉刺激本身并没有意义,意义是由人建构起来的,它同时取决于我们原来的知识经验背景。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不简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过程,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

2.传统的文学点评理论

评点是古人研读文章的一种重要方法。就是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对文章的内容(作者的思想、观点、情感等)和写作方法进行评论与分析,从而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从方法上讲,评点的要义是对话,是交流,是再创造。

学生通过研读古人的文学评点读本,将古人的评点方式运用到高中语文文言文的批注阅读中来。学生发表意见比较自由灵活,学生可以在全书卷首的序言或总批及每回总批中,对全书或每一章回的思想艺术特点发表见解;也可以在眉批和行批中,对某一叙述、某一事件、某一人物的具体描写,用三言五语发表看法、感想。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水平,同时也保留了自己的读书笔记和学习历程,对学生来说,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三、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文言文的学习本来就较难,而且较枯燥,所以大多数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不高,学习也仅限在死搬硬套阶段,更谈不上思考与兴趣了。运用原始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很少有学生认真思考,批注自己的看法与理解。

如果过早的给学生导向,这样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对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也有百害而无一利,甚至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发展,限制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但是话又说回来,一方面本色阅读需要很多时间,在课堂上要想实现本色阅读那只能说是一种理想,并不现实,而且课堂批注时,学生可能会脱离问题中心,在“细枝末节”上打转转,而在文章的重难点外兜圈,带来阅读的盲目性,没有准确的目标也毫无目的,课堂时间荒废,导致课堂效率降低。另外一方面学生在个人批注过程中,因个体阅读能力的差异性和局限性,势必会出现一些误读,而这些误读如不在课堂上及时检查、发现、纠正则会让学生陷入更大的误区,对学生的学习不仅没有帮助,甚至阻碍了学生的学习。

由于每个人的性格、爱好、知识结构不同,对文本的批注差异很大,所以当学生完成批注式阅读后,需要有一个交流的机会。交流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个别交流,可以是班级小组内的交流,或者是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可以是学生课下批注,课堂上交流,也可以当堂批注,集体交流。只有交流才会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就像一个苹果一个人吃了只是一个人吃到了苹果,但如果将苹果分开,两个人或者几个人一起吃,那就不是一个人吃到苹果了而是大家都吃到了苹果,大家都了解了苹果的味道,大家一起交流,这样对文言文的学习有很大帮助,也有助于批注式阅读在文言文阅读中的运用。

四、文言文教学方式比较

1.传统的文言文阅读教学模式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主要以教师的讲授为主,教师占主导地位。这种教学模式教学效率低下,不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2.文言文引导式教学模式

引导式教学模式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帮助学生完成课程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备课,对所教授的内容了如指掌,及时的对学生进行点拨。引导式教学模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起辅助作用,这种方式对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阅读能力的提高都有较大的益处。

3.文言文批注式教学模式

批注是一种很常用的读书方法。就是在阅读的时候把一些读书感想、疑难问题,随手批写在书中的空白地方,以帮助读者理解,并深入思考。读者在阅读时在文中空白处对文章进行批评和注解,目的是为了帮助自己掌握书中的内容。批注是我国文学鉴赏和批评的重要形式和传统的读书方法。批注的内容非常广泛,大体可以归纳为注释、提要、批语、警语。

批注式阅读则是一种较自由的阅读方式,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学生占主导地位,教师充当引导者的角色。

篇7

一、指导学生学会诵读

学生通过诵读文言文,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在诵读中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情感,从而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高中语文教材上所选的文言文都是文质兼美、情感丰富的好文章。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诵读,能够让学生通过自己朗读,逐渐品味文中的独特情味,激发美感从而引发学习的兴趣。如在指导诵读《赤壁赋》这篇文章时,对于不同的段落,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诵读,学生自然就能体会到情感的不同,从而采用不同的语气、语调及语速来读,更好地体会到苏轼那种自我调节做到乐观豁达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当然,任何一种单一呆板的方法都会造成人们对事情的厌恶乃至产生抵制情绪,收不到预期的效果,指导学生诵读也是一样。诵读时要教给学生运用多种诵读的方法,有教师的范读、引读、导读,学生的轻读、默读、齐读、分组读、分角色读等方式。对每篇文言文的教学,都可以坚持范读,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读出语气,让他们反复朗读,体会语气,直到读得准确、流畅。最后再进行朗读比赛。长期这样做,学生既提高了诵读水平,又提高了独立学习、提前学习的积极性。

二、点拨学生学会意读

意读,顾名思义就是要学生通过翻译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意读是在诵读的基础上,根据书下注解,通过查古汉语词典等不同的方式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更详细的理解。这个过程需要教师进行耐心的指导、点拨。对于刚学翻译文言文的学生,教师要选一些浅显的文言文语段,鼓励学生大胆地翻译,并要适当地进行表扬,从而调动学生翻译文言文的热情。如在学习《劝学》时,通过指导学生对文中第二段几个类比句的翻译,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很顺利地把全文都翻译完了。

三、鼓励学生进行背读

对于学习经典的文言文来说,背诵是必不可少的。通过背读,可以增加文言知识积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文言语感。

背读不是死记硬背,应教给学生背读的方法。我的做法是先理解后背诵,也就是建立在学生意读的基础上。学生先借助书下注释,不会的要参考翻译书翻译课文,然后再通过自己的理解整理文章的思路,这样在头脑中文章的内容就会非常的形象,背诵起来很轻松,同时对文章中出现的重点字词也能够记的牢固。如在做课外文言文《清史稿・郭L传》中有这样一句话“大学士明珠柄政,与余国柱比,颇营贿赂,权倾一时,久之为上所觉”,其中“比”这个词,我们如果能够联想到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天涯若比邻”,其中“比”是“近”的意思,就可以推断出此文中是“亲近”的意思。

因此,对教材熟悉就会使我们能够推测出一些文言词句的意思。文言文知识比较琐碎,有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还有一些文言文化常识。要真正的积累这些文言知识,我们如果孤立地去记,结果很不扎实,效率很低。只有把这些知识点放在背诵文言文的过程中去理解,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8

关键词:文言文;尝试

所谓自主阅读教学,并不是抹杀教师的作用。它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性,学习的主动权掌握在学生的手里。教师应该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一、感性认识阶段:激发学生第一次阅读的兴趣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激发成功的要素,是人类主动探求新知的思想倾向和内在动力。心理学也认为,人的认识是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感性认识的规律的。语文教学也应遵循这一规律。

文言文中很多的语法以及字词的意义和现代文有很大的区别,学生初学会感到比较困难,因为学不懂,自然地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如果在学习课文之前,教师能利用各种方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课文有了形象生动的感性认识,激发他们第一次阅读的兴趣,对以后的深入学习是大有好处的。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从CAI课件中选取适合教学需要的图片、录像、声音、文字等资料,在学生欣赏的同时加以点拨,在直观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很大程度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例如,教《陌上桑》一课,我从多媒体课件中选取了一组画面:太阳照在秦家楼,罗敷采桑美貌,行人注目,使官谢罗敷,罗敷夸夫婿。通过一系列的画面来展现故事情节和故事细节。学生边看图边议论:这是什么地方?这是谁?她在干什么?她长得美不美?那些人在干什么?为什么他们会有这样的反应?使官在干什么?罗敷反应如何?为什么她要夸她的夫婿?在学生提出了这些问题后,教师可以适当地加以点拨,引导他们自己看书去解决问题。这样的第一次阅读,学生表现出非常浓厚的兴趣,而阅读所收到的效果也是很好的。通过学生自主的第一次阅读,学生已经对课文有了感性的认识。在这基础上,我们可以开始下一环节的学习。

二、理性认识阶段:授之以渔与知识迁移

文言文作为我国宝贵的传统文化,需要我们的继承和发扬。在中考中,文言文阅读一直都占有相当的比例。特别是去年的中考还出现了课外文言文阅读。因此,文言文阅读教学更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会学生学习掌握知识的规律,使他们学会学习,善于学习,掌握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在自学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日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文言文学习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如常见的通假字:“说”通“悦”,“不”通“否”,“曷”通“何”,“见”通“现”,“识”通“志”,“有”通“又”等。又如词的古今义,去(离开\往),于是(“于”,“是”连用\今是表顺承的连词),妻子(妻子和儿女\今仅指妻子),但(只,副词\今常用作转折连词)等。再如宾语前置的几种情况:1、疑问句里,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2、否定句里,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强语气。某些重点文言虚实词的多种用法,如“之”“其”等;某些词类活用;判断句的基本形式;古代的文化常识……掌握了这些规律,也就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一些方法。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侧重于学法的指导,授之以“渔”,使学生会学、善学。

具体的实践可以在第一阶段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第二次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前,教师可适当引导学生,让学生对以前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归类,然后运用知识的规律去指导学习新的知识,其主要步骤是由知识复习到知识迁移的过程。学生在第二次阅读中,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和经验,自己去寻求答案,这不仅能训练学生思维过程中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且能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例如,在教《捕蛇者说》一文时,我用讲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完成第一次自主阅读后,要求学生开始第二次自主阅读。在阅读之前,引导学生归纳和复习一些文言重点虚实词和语法。如“之”字的各种用法:1、助词,译为“的”;2、代词,译为“它”或“他”;3、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4、动词,译为“到”;5、助词,无实义,可不译。让学生分析具体什么情况下是哪种用法。然后指导新课的学习,理解文中出现“之”字的句子。还有常用的文言词语,如“然”、“而”、“斯”、“虽”、“安”、“是”等;词类的活用,如“生”、“岁”等;古今义不同,如“于是”、“涕”、“病”、“生日”、“祖父”等。在此基础上,学生就会根据掌握的知识,迫切地去运用和检验自己是否已经掌握。当他们在求知的过程中获得成功,他们的学习兴趣将再次激发,对指导下一环节的学习将会起到良性循环的作用。

三、运用发挥阶段:知识延伸与知识拓展

要学生牢固地掌握学过的知识,必须举一反三。俗话说,熟能生巧,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训练就要有足够的训练量和对训练的高度类型化的概括,积累足够的训练心得。这是用理性认识指导感性认识的再循环过程,是从人的认知规律出发的。因而,仅仅局限于课本的几篇文章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从大纲出发,针对文言文的特点,有目的地选择一些训练目的性强的阅读材料,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对于部分能力较强的学生,还可以推荐一些文章,让学生对照着大纲要求,自己用掌握的方法去学习、理解,让学生在这种自我摸索自我感悟中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能力。

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经常采用的训练方式。因此,在学生自主阅读后应指导学生反复地诵读课文,培养语感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本人的教学实践初步证明,文言文的自主阅读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精神和内在潜能,有效促进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在运用这一教学模式实施阅读教学时,必须注意几个问题:

(一)注意因材施教

文言文自主阅读教学适用于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知识的学生。而在班级教学中,学生水平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从这一实际情况出发,我们要注意做到因材施教,应对有困难的学生提出预习的要求,并加以辅导,以争取班级教学的同步推进,力求不让一个学生落后。

(二)确立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

自主阅读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和主导者的作用。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自主学习活动,不仅仅是完成这一阅读课的任务,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性地学习。

(三)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篇9

【关键词】电子书包;比较阅读;教学模式;赤壁赋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6)03-0048-03

基于电子书包的文言文比较阅读教学模式是指以电子书包为平台,将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两篇或两篇以上的文言文文本进行对照、分析、思考,以加深认识和理解的文言文教学形式。其目的在于,通过辨析异同发现其共性和个性特征,以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研究的必要性

就目前语文教学而言,比较阅读在现代文教学中应用得较多,在文言文中教学中使用得则很少。笔者之所以进行这种尝试,理由如下。

1. 文言文教学中思维与情感增长点的缺失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张大均教授也曾说:“正是由于学习动机的作用,学生会表现出渴望求知的迫切愿望、主动认真的学习态度和高涨的学习热情,会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事实证明,积极的思维状态与情感上的愉悦能更有效地激发学习者的内在动力。

在今天的文言文教学中,将字词讲细、以反复小测巩固强化学习效果是常用的教学方法。“这是高考要考的”“写在书上”“一定要记住”成为课堂中的高频词。这一方面折射了文言文教学趋向功利性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也导致了文化与思维训练缺失、激趣活动缺失、文言文教学沦为字词释义的积累与记忆的教学现状。以讲练测为主的单一形式、立足于字词文意疏通的单薄的教学内容,从某种程度上剥夺了学生思维与情感发展的增长点,削弱了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因此,学生讨厌文言文、教师抱怨文言文难教等现象的出现也就不难理解了。

2. 引进基于电子书包的比较阅读的合理性

比较阅读就是在对文本材料进行比较、分析、总结概括的过程中,辨认事物的异同,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给学生更广阔空间的教学方法。哲学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既相互联系又存在差异的。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文言文的阅读同样如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更好地发现文章之间的联系与差异,深入品读其共性与个性,引进比较阅读无疑是不二选择。梁启超早在19世纪20年代就提出了“分组比较”教学法,主张“不能篇篇文章讲,须一组一组地讲”。

教师直接讲授字词、分析文本,可保证传授知识的准确性和系统性,但是也会因此而忽视搭建平台,以培养学生的能力,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主动性的丧失。引进比较阅读,其优势之一是,能让学生在探寻事物的共同点与差异点的过程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优势之二在于,让学生脱离教师讲解这根拐杖,通过核心问题获得更多独立思考的机会,并找到自己的兴趣点。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在一起,是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电子书包的出现,正好为教师提供了契机。教师可以借助云计算技术的支持,利用网络平台、学习资源及丰富的教学软件创建出一个虚拟、跨时空的个性化学习环境,通过学习环境的创新来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因此,以电子书包为媒介来研究与构建文言文比较阅读教学模式颇具现实意义。它可以有效融合信息技术与比较理论的优势,可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动脑、动手、动心,有助于激发其内在情感并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内化。

3. 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者认为,人类在接受新知识时,要以新知识特有的经验和方式对现实进行选择、修正,才能赋予其独特的意义。换句话说,学生必须在深入思考之后,加以整合和筛选,才可能将新知与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并纳入已有知识结构。将比较阅读运用到文言文教学当中,就是引导学生以已有体验积极参与文本学习,与文本对话,深入思考。通过文本材料之间的比较、分析与总结概括,学生学会辨认事物的异同,形成自己的见解,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锻炼其分析和理解能力。

当代课程论认为,活动是人心理发展的基础,课程是人的各种自主性活动的总和,学习者通过与活动对象的相互作用而实现自身各方面的发展。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语文教学重主体实践,学生语文能力的获得、语文素养的提升都必须建立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的基础之上。对于与今天相隔久远、字面意思理解存在障碍、学习起来比较枯燥乏味的文言文而言,尤其应该引进大量的比较阅读实践活动。基于电子书包的比较阅读也正是力图以多元互动、有序有效、逐层深入的比较阅读活动打破文言文教学形式单一及学习内容浅薄的局限,推动更富内涵的、更有活力的文言文学习。

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1. 基本模式

简而言之,该模式包括电子书包支持下的精选比较材料、确定比较阅读任务清单、根据任务清单开展比较阅读、微型写作、写作评价与反馈展示五个环节(如右图)。

(1)精选比较阅读材料。课前,由教师将比较材料与要求发至电子书包专题阅读区。

(2)确定比较阅读任务清单。学生熟读两篇文章,从不同层面提出比较材料的可比点,并将其发至主题讨论区。学生之间进行互评,以鲜花的数量表示自己感兴趣的程度或对可比点质量评价的高低。教师收集问题进行分析汇总,综合学生的反馈情况与教学目标,整理出比较点,并初步形成学情诊断。

(3)根据任务清单开展比较阅读。课中,教师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顺序逐个抛出比较任务。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可利用班级论坛抛出问题,寻求帮助。教师通过实时监控,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个别指导,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交流与展示、质疑。师生共同评价,教师点拨总结。完成该过程可能是一节课,也可能是两节课。

(4)微型写作。课后,教师根据比较点设计微型写作任务,引导学生在辨析总结中深入文本或作者。

(5)评价反思,发现新问题。对提交至电子书包的文章进行生生互评、教师点评,推出优秀文段进行展示,对问题较为突出的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这一阶段,教师鼓励学生发现新问题,找出新的比较点并进行研究。

2. 实践案例

《赤壁赋》是苏轼传诵千古的美文。文章无论是写景还是说理、抒情,都极为漂亮。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赋的特点,又能体味苏轼内心情感的矛盾,并进一步理解苏轼集儒、道、佛三种思想于一体的人生境界,这是难点。为了突破难点,笔者遵循上述流程进行了以下教学实践。

首先,选择《后赤壁赋》与《赤壁赋》一起比较阅读,并列出学习任务:请反复朗读这两篇文章,找出两篇文章的异同并将答案发至讨论专区,并请用“”评价其他同学的答案,“”数越多代表回答的认可度越高。

之所以选择《后赤壁赋》,笔者基于这样的考虑:苏轼在新旧党争中,因为坚持自己的政治操守,以致一生境遇坎坷。他的思想境界亦随境遇之变、阅历之广而不断深化。他被贬至黄州所写下的《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不仅反映了他创作风格的变化,也反映了他思想境界的转化。两篇文章分别写于秋季和冬季,它们一脉相承,拥有众多相似之处,如都是赋,都有整散结合的语言,都有主客,都融写景、抒情、说理为一体。可是,它们又有不少不同点,如写景的特点、主客的关系等,而这些恰巧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苏轼真实的情感。

从学生的反馈来看,绝大部分学生找准了两篇文章的相似点,说明这一点并不难。受学生认可度最高的是两篇赋的写景特点不同、作者情感不同,却没有学生提及景的写法以及主客关系不同。这意味着学生能够从内容上读到景的特点,但未能思考这些景借助的文字表现形式;能从文字上大概知道苏轼在文章中流露出的表层情感,但不一定知道他更深层的内心。为此,笔者设计了三个问题:①请划出两篇赋中写景的句子,并从写景的内容、特点、写作方法上比较其不同点。②请从文中找出直接表现作者情感的词语,并将它们按照顺序罗列出来,概括你理解到的前后两篇赋中苏轼的情感世界有什么不同。③作者在两篇赋中流露的不同情感,除了通过直接抒情的词语表现外,有些地方亦有铺垫,你能找到几处?说说理由。

设计第一个问题意在让学生知道学习这些美文,不仅要理解其内容,也要关注内容得以呈现的工具――语言,能养成品读语言的良好习惯。第二个问题并不难,能从文中划出关键词,比较有利于学生发现两篇赋中苏轼的情感世界是很有变化的,他的人生感悟与追求是不太相同的。第三个问题比较难,思考指向的是写景不同、主客关系不同的背后苏轼的内心世界是不同的。前者反映的苏轼内心世界是自由舒畅、飘逸无阻、和谐的,而后文中的苏轼是受到挤压、相对紧张、情感是受阻的。而这种不同,一定是在深入比较后才能发现的。

学生根据上述任务清单开展比较阅读。因为这三个问题的设计由浅入深,一环紧扣一环,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能激起学生思考的乐趣。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合作学习,学生的参与度非常高,学生提出的问题与表情证明他们在思考、在收获。这样的任务清单有助于学生学会在比较的过程中慢慢建构起借助内容与形式来深入解读作者内心世界的相关知识。

接下来进入微型写作环节。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任务:有人说苏轼是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你同意吗?请引用所学两篇文章中的相关内容来阐释你的观点。这个任务设计的出发点在于,引导学生总结回顾课堂中所学知识,并通过进一步咀嚼语言体味苏轼的内心世界,其内在的思维张力要求学生必须动脑、动心,才能获得自己真正的认知。

最后进行评价反思。学生的作品及其互相点评不乏思辨的火花闪耀其中。有学生指出,苏轼虽然流露出悲的情绪,可最终的解脱恰恰证实其难能可贵的乐观心态。有学生说,苏轼外在的乐观豁达掩饰了他内心的纠结、痛苦。当前途无着落时,他无以自救,只能转向道家的空。这让笔者欣喜地看到:真正被激发过的思维和被激荡过的情感是能提升认知、产生智慧的。

反 思

通过实践笔者发现,借助电子书包开展文言文比较阅读教学的确改变了以往文言文教学被动、低效的局面。学生内在被激发的因素多了,课堂的场活了,教学有效性得到了提升。

当然,诚如张志公所说:“只要比得恰当,越比理解得越清楚,印象越深刻,掌握得越牢固。”有效性提升的前提是比得恰当。所以教师应该选择合适的比较材料,筛选富有价值的比较点,以教材为根本出发点,明确教学目标,不能为比较而比较,这是提升文言文比较阅读教学成效的前提。

特别要指出的是,首先,这种基于电子书包的实践活动绝不能简单地利用技术追求课堂表面的热闹,它的设计必须建立在“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与教方式转变”的理念之上,真正整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联系学生的学习实际,联系社会生活。其次,文言文比较阅读教学模式设计必须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教学过程中应该落实语言积累、能力提升、方法养成、情感熏陶、思维培养的训练。再次,要善于创设合作学习的氛围与环境。有研究表明,合作学习的环境比竞争的环境更容易使学生产生成功经验,并产生学习上的内在动机,使学生努力追求掌握目标。

只有这样,这种基于电子书包的文言文比较阅读教学模式才会变成生生之间、师生之间活动的“场”,才有可能使学生通过大量实践,获得知识、能力、素养的提升。

篇10

一.培养问题意识 创新提问角度

1.从寻求主旨突破角度提问

深刻理解文章主旨是阅读中最为关键的一步,教师在课堂中也应该针对阅读的目标和要求提出问题,让学生了解在自己阅读时应该怎样对文章内容进行把握,怎样去找文章的主旨。例如在阅读《十八岁和其他》时,由于文章的篇幅比较长,理解起来难度较大,如果没有一定的技巧,“吸收”文章内涵比较困难,这时候教师就需要在提问时首先让学生对作者的青少年时期的“追梦”过程进行整理,然后着重和学生一起探讨其中的第七至十段,就作者的梦想破灭后的心态情感等进行提问,通过对主旨展开探讨,从而突破课文的难点。这样,学生就掌握了一种通过主线找主旨,再根据主旨破解文章的方法。

2.就已有知识经验角度提问

汉语语言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相同的意思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而同样的表达方式中可以有多重含义。在阅读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调动所学知识或生活体验来阅读课文,让学生知道在与课文对话时,要懂得联系自身的知识体系或实践经验理解文章。比如在阅读《雨霖铃》时,可以联想以前学过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设置这样的提问:同样表达送别之情,二者的不同点是什么?表达的胸襟又有何异同?

二.引导发散思维,提倡个性解读

学生是不同的个体,相互之间存在差异,在实际的课堂教学环境中,教师应该注意通过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教师的对话,使大家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并与别人的观点相比较,互相学习,互相吸收,起到共同进步的效果。比如在学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课时,在教学课文完毕以后,可以用剩余的时间让学生展开讨论,说一下自己认为这篇文章为什么能触动人心,它的闪光点在哪里。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的学生说闪光点在于文中的积极的思想,有的学生说闪光点在于这篇文章平坦的叙事方式和动人的语言,有的学生说闪光点在于课文背后作者不平凡的经历和文化底蕴。最后老师对这些观点进行了总结,对大家能从不同角度解读文本进行地肯定,既能达成共识,又能充分彰显阅读个性。

三.区分不同文体 激发主体意识

1.文言文

文言文是语文这一学科中一种极为特别的文体,在文言文的学习中,有的学生如鱼得水,有的却处处吃瘪,学习效果差别很大,根据多年教学经验,笔者认为这主要是与学生的兴趣有关。例如在学习《劝学》这一课时,可以根据这一课中名言警句较多、语言简练之极、对仗押韵较多的特点,先要求学生课前背诵自己喜欢的名言警句,然后在课堂上举行一个简短的背诵竞赛;也可以要求学生事先查找跟课文相关的一些励志故事,课上进行交流和展示,让学生领悟其中的道理。这样既调节了文言文课堂容常有的“有言无文”枯燥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又能让学生自然领悟《劝学》“劝勉”的主题乃至其他更为深刻的人生道理,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这样的设计,明白自己也可以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2.现代文

无论何时,现代文的阅读教学一直是教学的重点,它不像文言文那样晦涩难懂,有些学生通过预习甚至就可以把文章理解得很透彻,因此现代文的课堂教学主要要引导学生与生活对话,与自我对话,将课本中的知识与自身结合起来从而掌握其中的真意。比如在学习《荷塘月色》一文时,教师在课堂上直接把文章主旨挑出来,将文章中那些巧妙的比喻、通感、叠字告诉学生,效果并不是很好。这样不由分说对文章的粗暴解剖,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学习这篇文章可以先告诉学生这篇文章,主要是让大家体会怎么才能把所见之物写的美如画。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自己去读、去体会、去尝试和分析。最后教师再出来告诉学生《荷塘月色》独具匠心之处究竟在哪儿,这样“先学习后点拨”的教学方法无疑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帮助是最大的。

四.调动阅历体验 促进能力迁移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是阅读主体,让学生在阅读中与人物同悲喜,获得阅读的情感体会是很重要的。在教师引导学生与课本对话、与同学对话、与教师对话之后,还要让学生与自身生活对话、与自己对话。如在《荷塘月色》的学习完成后,老师应给学生一个创作的机会,让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自己描写一处自身曾经感到美的景色。从而既巩固了学到的知识,又促进了语文能力的迁移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