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实践背景范文
时间:2023-07-07 17:33: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劳动教育实践背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朝阳区劳动局:
你局《关于在审理劳动争议案件中遇到的问题的请示》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根据市政府1996年第1号令第二十五条“被保险人按本人上一年平均工资的5%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规定,企业职工应按政府令的规定缴纳养老保险费。但由于旷工人员在旷工期间不享受工资,其缴纳养老保险费没有计算基数,因而不能缴费。同时职工在旷工期间企业没有为其缴纳旷工期间养老保险费的义务。
关于这类职工的档案如何转移问题。如职工因旷工被除名,用人单位应根据北京市人民政府1994年第7号令第十四条规定在15日内将职工档案转往职工户口所在地劳动部门。
篇2
【关键词】高职护理;实习阶段;劳动教育;人才培养
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在此背景下教育也随之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行,我国的教育环境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是,在广大高校中技能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却依旧存在一些问题。我国很多高校虽然劳动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大多数高校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有待提升。社会实践是高职院校根据对人才的培养目标所制定的一项教学环节,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性地带领在校生进入社会,深入工作岗位,依靠社会的力量完成人才培养的最后一个环节,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在社会实践中开展劳动教育也可以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为进入社会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随着近几年来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的实习劳动教育也出现了新的形势,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新经验、新问题不断涌现出来。
一、实习劳动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积极作用
实习劳动对于高职护理学教育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是理论与实践相互对接的平台。护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在临床护理过程中,学生要有足够的能力对病患的日常生活护理、突发事件的处理等做出反应,为病人的康复提供必要的服务,为医生的治疗争取更多的时间,在临床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因此,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加大力度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劳动能力进行重点培养,以满足社会对于护理人员的实际需要,确保学生的实践能力、劳动能力满足工作岗位的需求。(一)实习劳动是理论知识教育与工作岗位结合的重要环节。教育理论所提出的中心问题就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问题,这一问题的提出也深刻地反映出高职教育的本质规律。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目的是为了向社会输送一批有知识、有技能、有思想、有担当的技能型人才,尤其对于高职护理学教育而言,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病人的康复质量,对于社会医学的发展和进步有着重要的作用。高职教育是向新一代人才传授理论知识和经验能力的过程,若仅有理论依据而轻视实践,则培养出的人才的知识结构是不完整的,学生虽然有着满腹理论知识,但却不能将其与工作实际进行结合,无法满足工作岗位的需要。因此,组织学生进行实习劳动是实现学生理论与知识结合的一项重要手段,也是从学校迈进社会的重要环节。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可以积累大量的临床护理经验,同时有针对性地对自身在护理过程中所犯下的错误或认识的误区进行改进,不断提升自己,发展自己,成为一名独当一面的合格护理工作人员。(二)实习劳动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高职毕业生的就业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虽然高职院校的教育体系一直以来都以实践为主,但毕业生的知识结构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衡,学生的综合素质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此外,由于大多数学生都来自独生子女家庭,在家庭中受到丰厚的待遇,往往养成了怕苦怕累的习惯,劳动观念不强,而护理行业又是劳动强度相当大的一个行业,对于高职毕业生而言是一个相当大的挑战。因此,强化劳动教育和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帮助学生面对社会的挑战。(三)实习劳动可以进一步培养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开始逐渐提高了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要求,如何培养学生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热爱劳动、积极奉献的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成为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的一项重点要求,而通过实习劳动的教育模式,让学生在社会劳动中感受到奉献社会所带来的成就感,增强社会责任心,逐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立志成为一名对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新时代青年。(四)实习劳动教育可以有效提高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率。医院在招聘应届毕业生时,往往对学生的实际工作经历和临床护理经验有着一定的要求,而对于高职毕业生而言,积累工作经验的主要机会和来源也就在实习劳动这一环节。因此,在劳动实际中积累经验,可以帮助学生适应社会,更加快速的适应护理工作的岗位,提高就业率。
二、现阶段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学生的劳动观念不强,劳动价值弱化。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来说,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任务。现阶段,大学生大多数出于独生子女家庭,家庭对孩子优厚的待遇和功利主义心理的不良影响严重影响了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许多大学生的劳动观念不强,不愿意吃苦,从主观上不愿意参与到劳动过程中,对自己的专业认同感不强。(二)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开展模式单一。大多数职业学院将专业技能的教育列在教育教学的主体地位,忽略了对劳动本身的教育,缺乏利用劳动对学生人格进行培养和刻画的意识,忽略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在劳动教育过程中仅仅采用传统的说教教育,不能带领学生参与到实际的劳动过程中,无法锻炼学生的实际劳动能力。更有甚者采用粗暴强制的手段让学生参与到劳动中,引起学生的叛逆心理,对劳动产生厌恶的情绪,不能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设计科学合理的劳动教育方式。
三、在实习劳动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具体方法
(一)创新实习劳动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要想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劳动和就业素质,就需要在实际劳动过程中不断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引导,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养成学生不怕吃苦,谨守初心的作风,并将自己的一腔热血奉献给临床护理行业。通过实习劳动教育的开展,学生可以在护理实践过程中感受到护理工作对于病患康复的重要性,加强对本专业的理解,从思想上做到热爱自己的专业,提高对护理专业的认识。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思想,珍惜学习的时光,为正式迈向工作岗位,服务社会,为医疗事业的发展做贡献打下坚实的基础。现阶段,许多学校已经将社会实践劳动教育纳入对学生的综合测评体系,但对学生毕业所需要的实践学分要求并不是很高,许多学生在第一个学年就可以轻松完成毕业所需要的社会实践劳动学分,无法满足新课标背景对学生实践劳动时间的要求。学校应积极向社会各界寻找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劳动的平台,组织学生利用社会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劳动,并利用好志愿汇等网络APP对学生的实践劳动进行管理和登记。例如,在当地的图书馆做志愿图书管理员、为当地敬老院老人表演节目、给当地福利机构捐献物品等等。在实习劳动过程中,要精选适合的单位开展合作,进行统一的管理。及时获取最新的学生实践情况和数据,了解学生的劳动情况,并设计科学合理的奖罚机制,对积极参与社会劳动的学生给予表扬,并督促其他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劳动中去。(二)开展职业道德专题培训课程,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岗位的竞争力度逐渐加大,对毕业生的劳动能力、职业道德、诚信等方面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一大重点就放到了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方面,以此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学校要加大力度开展劳动道德专题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和锻炼学生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对于护理工作而言,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心理、身体素质是必不可少的,医护工作的劳动强度很大,并且承担有一定的风险。护士在工作过程中必须保持高度的集中,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护理过程中一旦出现疏漏,极易引起患者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因此,高职院校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上述几点能力,同时锻炼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团队合作、自我表达等能力,提高其专业技术,以确保学生毕业后可以胜任其所从事的岗位。学校可以组织实习生定期下基层、进社区开展劳动或者义务活动,也可以邀请医院中优秀护士实行劳动交流并进行职业素养的培训等,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以满足工作岗位的需要。(三)组织学生参加集体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在社会劳动期间,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劳动工作,能为内心带来极强的震撼,真正意识到自己的劳动和贡献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作用,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晚上可以在学生总结工作经验之余,组织学生开展集体活动帮助学生舒缓紧张的情绪,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学习、工作与娱乐之间的关系,同时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使其在正式进入企业后可以尽快融入集体中,建立感情,更好的在工作中相互配合,为病患提供更加细致的护理服务。
四、结语
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实习劳动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学校要提高对学生实习劳动环节的重视,在实践中完善实习劳动制度,最大程度发挥出实习劳动的育人作用,提高学生毕业后的就业能力,为社会培养一批有能力、有思想、有担当的医疗护理工作人员。
【参考文献】
[1]徐嘉玲.文化育人视域下高职护理学生实习阶段劳动教育的途径探索[J].现代职业教育,2020,19:62~63
[2]刘素芹.江苏省卫生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D].东南大学,2014
[3]储珍珍.高职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期心理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7,9:287~288
[4]张娜.民办高职“基础护理学”实训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探究———以民办四川天一学院为例[J].科教文汇,2019,23:121~122
[5]高洪贵,张永杰.服务型乡镇政府行政自由裁量权的伦理规范研究[J].三晋基层治理,2020,7
[6]梁佩佩,沈宝国.基于PBL教学模式的高职高等数学分层教学分析和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0,12
[7]胡莹瑾,吕丽,胡月阳,狄娜,李艳,李辉.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研究[J].农家参谋,2020,1
[8]张丽肖,李丽娟.云课堂在基础护理学课程中的应用[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2
篇3
【中图分类号】G635.1
古语云:伯牙鼓琴,六马仰听,秦青引吭,响遏行云,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这千古流传的佳话,彰显着音乐的魅力。我有幸成为一名音乐教师,感到幸福和愉悦;而今我又步入班主任园地里默默耕耘,成为学校教育工作的助手,组织和建设班级集体引航人,学生灵魂的塑造者,担负起培养学生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根本任务。
在班主任工作和音乐教学的工作实践中,热爱班主任工作是我的工作基础和前提,我尝试着把音乐融入班主任工作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既能发挥我的专业优势,又能开拓一条提高班主任工作质量的新途径,何乐而不为呢。
一、德育的园地盛开音乐之花
《论语》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成于乐"意为:"乐以冶性,故能成性,成性亦修身也。"孔子阐述音乐对人思想道德教育作用。《九年义务教育音乐课标》提出:"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可见,音乐在德育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爱党爱祖国教育是德育中心任务。每周一升旗仪式听《国歌》时,是一次很好的机会,我非常重视这段黄金时段。我认真向学生讲《国歌》时代背景,作者聂耳生平,歌词中我们中华民族于危亡中,奋起求存意义,激起了学生对祖国热爱之情。学生在升旗仪式上,格外肃立庄严、目光充满激愤,树立了历史的忧患意识与时代的责任感。
二、智育之树常青音乐雨露润无声
法国作家雨果说,开启人类智慧的钥匙:一是字母,二是数字,三是音符。
人的大脑右半球称为"音乐脑"。负责情绪、情感、审美、音乐等项目,音乐是听觉艺术,使听觉感知音色的调性、力度、节奏等各种变化,启发思维,增加知识,感知文化,学习音乐是开发右脑的重要途径。
1、重视歌唱比赛机会,对学生进行智力训练。例如:学校组织歌咏比赛,我选择《保卫黄河》曲子,采用齐唱、轮唱演唱形式,演绎这首抗日歌曲。我让学生合唱时,既要注意看指挥,又要注意自己与其他声部合作,训练了注意力:观察老师的表情示范,观察同学们的伴奏情绪,指挥者的动作,来修整自己演唱。训练了观察力;借助想象,还原游击健儿端土枪、挥刀矛,在青纱帐万山丛中,为全中国战斗壮丽场景,训练了想象力。
2、音乐课标要求:音乐是人类文化遗产和智慧的结晶,通过音乐丰富学生形象思维,开发学生创造潜质。我有意识用音乐锻炼学生记忆力。同时,每一部音乐作品的诞生,都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结果。例如学唱《七子之歌》时,一方面,让学生了解闻一多作词背景、作品产生背景知识;另一方面,让学生对作品展开丰富的想象。唤起对祖国和澳门的爱,和民族责任感,仿佛看到国旗在澳门特区高高飘扬.发展了音乐创造性思维。
三、体育飞翔音乐插上翅膀
体育是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培养意志品质的过程,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重要方面。而音乐可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现在学生各种压力大,心理不同程度存在学习的紧张、焦虑乃至恐惧等心理状态。
我向学生推荐一些健身功能乐曲,每天早晚自习我坚持让音乐课代表,用录音机播放几首让学生健身。消除疲劳:德彪西的《海》;促使注意力集中,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激起学生对体育的热爱,对生命珍视;对人类健康的崇尚;对竞技体育的喜爱。
四、美育的天空音乐架起一道彩虹
音乐课标说,音乐以审美为中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精神情感。让学生在理解美、表现美和鉴赏美。音乐以它婉转悠扬的旋律、变幻无穷的节奏、丰富多彩的音色、立体交叉的和声、巧妙精致的结构,严密完美地交织在一起,撼动人们的心灵。
1、我通过音乐教学,寓于班主任工作中。在唱歌、器乐、欣赏、创作等一切教学中,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把自己对音乐的深刻理解和真情,感染和带动学生,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感受音乐语言,理解音乐的内涵。
2、我班开展"美的歌曲"宣传活动中,让学生运用墙报、黑板报、专栏等舆论工具,把美的歌曲,每周一期,词谱都写出。分类进行。把美的形象、美的情感展示出来,美化心灵。
五、劳动教育的土地洒下音乐之光
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是班主任工作内容之一。我把音乐引入劳动教育中,培养他们的劳动习惯,效果显著。
马克思说,音乐是人类的第二语言。我相信,班主任能把这艺术王冠,在实践中不断的运用和思考中打造提升,去探索去开拓,班主任工作定会谱写一首新的颂歌。
篇4
裴斯泰洛齐和谐发展教育的时代背景及理论依据
裴斯泰洛齐是瑞士著名的教育实践活动家和教育理论家,他童年生活在农村。当时的瑞士农村正处于由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的时期。他目睹了广大农民在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双重压榨下的悲惨的生活。因而激起了他对贫苦大众的强烈同情,并使他萌发出长大以后一定要帮助穷人的愿望。在求学期间,他曾受到一些具有民主主义倾向的教授的思想影响。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其中包括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爱弥儿》,此外康德、莱布尼兹的哲学观点也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由此构成他和谐发展教育理论的主要依据。
裴斯泰洛齐和谐发展教育是一切少年儿童平等接受的公平的教育
裴斯泰洛齐的和谐教育思想体现在教育对象的平等观上,他主张所有的人都应该受到教育,教育应成为所有人的财富。“每个人,即便是最低下的人,都应获得这起码的、最朴素的人类的智慧,这便是普通教育的宗旨。”他认为,通过规劝、启发和教育来激发人们的善良心愿,就可以很自然地改变社会的不平等的关系和贫富悬殊的现象,进而就可以从根本上改变贫苦人民的生活状况。他还认为,贫苦人民的生活之所以贫困是愚昧无知的结果,因而,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对象都集中在贫苦大众身上。1774年,裴斯泰洛齐在新庄创办了“贫儿之家”,收容了50个孤儿和流浪儿,裴斯泰洛齐与他们相处并像慈父一样为他们提供基本衣食,让他们一边从事种地和纺织及养护动物等工作,一边学习读法、写法和算术。裴斯泰洛齐的教育目标就是让贫儿们得到教育以便通过他们自己的努力克服贫穷。关于新庄的教育实践,裴斯泰洛齐写道:“我常年生活在50多个贫苦儿童中间,我与他们同甘共苦,我自己活得像乞丐,为的是叫乞丐们生活得像一个人。”贫儿之家在1780年因经济困难停办,第一次公益教育试验失败了,但裴斯泰洛齐却更增加了教育可以改变贫儿精神及生活状况从而改变社会的信心。1798年,裴斯泰洛齐受政府委托,在斯坦兹创立孤儿院,收留了80个无家可归的儿童。这些儿童刚入院时身体和道德状况都很差,裴斯泰洛齐不仅负责儿童的教学还照顾他们的生活,同儿童们一起过着纯洁而简单的家庭式的生活,深得他们的信赖和爱戴。
裴斯泰洛齐和谐发展教育是德育、智育、体育和劳动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
裴斯泰洛齐认为人的天赋本性具有均衡性和统一性的特点,潜在的要求人的发展趋向全面和谐。裴斯泰洛齐在《天鹅之歌》中说:“我的初等教育思想在于依照自然法则,发展儿童道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发展又必须照顾到他们的完全平衡。”体现在教育内容上,包括德育、智育、体育和劳动教育几个方面。首先,他认为道德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关键问题”,也是培养“和谐发展”的“完善的人”的重要方面。他十分重视家庭德育对儿童的影响,教育内容主要是从儿童对母亲的爱开始,逐渐扩大到爱其他的人,为的是培养儿童的博爱精神,力求为人们做好事,培养自制的能力,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进而养成道德习惯。他还把德育的内容和宗教紧密相连,承认自然宗教,并且把它当成最高尚的道德,认为如果人能够爱上帝就会爱所有的人。其次,他认为智育对于人的和谐发展有重要作用。智育的最高目的,是发展学生的心智。而心智的发展,不能离开知识的积累。因此,他主张在初等学校,应给予学生多方面的知识,要求学生学习语文、算术、历史、地理、制图、图画、唱歌等,而这些知识应尽可能多的通过观察、练习去获得。再次。他认为体育同劳动教育是紧密联系的,在体育教育内容方面,主张通过对身体的锻炼发展和增进儿童的一切身体的力量和技巧,要注意从简单的关节活动如手抓、脚蹬、走动、伸举等开始,通过这些简单的身体运动,逐渐发展儿童的体力,使他们掌握各种劳动技能。
裴斯泰洛齐和谐发展教育是循序渐进。直观、自然、和谐、均衡发展的教育
裴斯泰洛齐强调教学的直观性原则,主张各门学科的学习要从最简单的要素开始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首先,在德育方面,他主张示范和练习道德行为,反对说教,主张说理而极少运用体罚。他认为要用示范来感化儿童,要让儿童经常做一些有益于他人的工作,从扩大他们的同情心开始,以此来发展儿童的道德情感。其次,在智育方面,他认为应首先从事物的观察开始,在生活中依次地发展儿童接受印象的能力、说话的能力和思考的能力。在智育的过程中应该引导儿童在数目、形状、语言这三个最简单的要素人手,通过感觉印象获得知识。在此过程中,他要求儿童在观察中注意:“在他面前的有多少物体?有哪几种物体?它们的外貌、形状或轮廓是怎样的?它们的名称怎样用一个读音或一个词汇表达每一个物体?”再次,在体育和劳动教育方面,他认为体育要在家庭和学校同时进行。在家庭中是渗透于儿童日常生活中的,并且按人的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在学校里应按规定做一些如游戏、军事体操、手工劳动等活动,实行边读书边劳动的教育方法。
裴斯泰洛齐的和谐发展教育思想对当代中国教育的启示
1.教师职业道德是推动教育和谐发展的重要思想道德支撑
和谐教育是当代中国教育的时代主题,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是实现教育和谐的有力保证。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教师献身教育工作的思想道德支撑。教师要做好教书育人工作,首先要拥有热爱和忠诚于教育事业的高尚品德。裴斯泰洛齐正是出于对教育事业的一片忠诚。虽历经坎坷仍不改初衷,把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贫民儿童的教育事业。如果没有在职业道德支配下对教育工作的坚定信念,是难以做到这一点的。其次,和谐发展师生关系的道德理想。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从教工作实践过程中,有效协调师生关系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很难想象一个对教育工作毫无兴趣的人,一个见到学生就心生烦恼的人,会努力完成并认真做好教育教学工作。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有热爱和尊重学生的敬业精神,在这方面,裴斯泰洛齐为我们展现了良好的教师道德风尚,为我们树立了楷模。我们可以看到他一生致力
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坚强意志品德,这是我们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所必需借鉴的。再次,职业道德的提升离不开广博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育人技巧。教师必须具备扎实而深厚的专业知识,在教育实践中探索并掌握关于教育教学工作的良好的方法和艺术。
2.和谐发展的教育应该是公平发展的教育和均衡发展的教育
篇5
关键词:教育;德育;劳动;培养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教育思想的一条重要原则,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必由之路。对小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有利于学生接触自然、了解社会,培养小学生热爱劳动的习惯和艰苦奋斗的精神。笔者决定分四个步骤了解小学生的劳动心态:①小学生在校劳动的性质分析;②小学生在校劳动的类型分析;③小学生劳动的不同心态;④小学生劳动意识的引导。
为了细致地了解小学生在学校的劳动情况,笔者做了如下工作:①平时观察学生做值日的表现,特别是那些不爱做值日的学生,要认真地了解他们不乐意劳动的动机。②定期通过开家长会或家访是,了解学生在家庭劳动的情况。③让中队干部认真做好“雏鹰假日小队”社区服务记录,了解哪些学生不愿意为他人献爱心,并询问其动机是什么。④开展“今天我当家”活动,了解这一天中学生在家里劳动情况,并让家长配合写一份评价书,开班队活动时,大家相互比一比,相互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通过观察,笔者认为,关于小学生劳动、特别是在校劳动的表现及心态,首先要界定小学生劳动的性质和分类。
教育与劳动相结合是教育思想的一项基本内容。小学生参加的由学校组织劳动不以物质财富为目的,主要通过劳动培养学生劳动的观念、劳动的习惯、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同时也使学生初步了解一些基本的劳动技能。通过劳动培养学生高尚的劳动道德情操,提高对劳动的认识,形成尊重他人劳动的美德的意识,因此,小学的劳动大多是从德育的角度讲的。
小学生在学校的劳动,除了主要靠脑力支配的学习活动外,大致有四种类型:
一、礼仪类劳动。比如每周由各中队轮流选出的礼仪员,负责日常行为规范的督查;升国旗的升旗手、护旗手;鼓号队的学生,每逢重大节日出勤,但平时训练很苦;大队、中队活动的司仪或主持人所从事的劳动。
二、技能类劳动。是指在音乐、体育、美术、舞蹈、等方面有专长的学生,在特定场合,可以展现自己的才华,但他们平时的训练非常苦。
三、体能类劳动。每日的班级值日、周末卫生大扫除活动和室外卫生区定期清扫等。
四、服务类劳动。如当班(队)干部,收发作业等琐碎的事情,为同学们服务。还有少先队组织的雏鹰假日小队献爱心活动和社区服务等综合社会实践活动。
由于小学生的性别、性格和成长背景不同,因此,他们在各类劳动中的心态是不一样的,这从他们在劳动中的表现可以观察出来。
有一类小学生,特别重视脑力劳动,学习上特别投入;但是,他们不乐意干体力劳动,即使老师委婉地暗示他们,也顶多是勉强按要求去做,但积极性不高。这种行为背后也许是中国传统的教育功利目的在作怪,中国不是有句古话:“万般皆下贫,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好好读书,长大以后可以做大官,可以出人头地。加上家长存在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不让或尽量少让自己的孩子参加各种劳动。受这种思想的影响,这些孩子当然会对劳动教育持冷漠的态度了。
这说明,这类小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还是比较幼稚的,如何转变这些孩子对体力劳动的不切实际的观念呢?最好采取私下谈心的方式,逐渐地让其认识到,一个高素质的人才应该是德、智、体、美、劳及心理都全面发展的个体。一个人的聪明才智不仅体现在学习上,还体现在各类劳动实践中;然后有意识地鼓励他们尝试参与体力劳动外的其它劳动,让其在实践中获得充实,得到朋友尊重,唤起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再鼓励他们参加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必要时教师可以以身作责,带动他们积极参与,使其在实践中自省自悟,改变对体力劳动是下贱的错误观念。
还有一类小学生,在家里从不做家务劳动,但在学校干体力劳动时特别主动,其它的类的劳动就更不用说了,尤其是在有教师在场时。为什么会这样呢?专家认为,这是一种“虚荣心”再作怪。他们这样做的动机很简单——我要让教师和同学看到,我是一个爱劳动的好学生,我要获得教师对我的好感,我要让朋友们认为我是值得依赖的……这类小学生实际上,在学校中很大的比重。他们为什么不愿意在家劳动呢?道理也很好理解——家庭包办一切,孩子没有机会;或孩子在家里获得了充分的满足,他没有表现自己的“欲望”,逐渐地就养成了在家不干活的坏毛病。
当然,这些小学生确实是可爱的,特别是,在某种程度讲,他们这种“虚荣心”是值得肯定的,因为这表明,他们想追求进步,希望做一个高素质的人。所以,教师要保护这种“虚荣”,不要吝啬你的善意的微笑、赞许的目光、真诚的表扬……通过多渠道地拓宽他们施展才能的空间,在实践中培养他们劳动的习惯,在劳动中养成尊重别人劳动成果的美德,进而促使其在家在校一个样,相信这些聪明的孩子会心领神会,让你高兴的。
还有一类小学生,为数极少,他们无论在家还是在校都不愿意参与劳动,这说明他们缺乏明确的是非观念。而且,这样学生往往其他方面也表现的肯定不尽人意。对这类学生,我们也不能放任自流,任其自便。更不能采取恶意地指责或不理智地惩罚。因为这样只能使问题变得更难于控制。因此,教师应该讲究一点转化他们的艺术,可以动员或介绍他们参与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能发挥其特长的各类劳动,让其在获得荣誉感的幸福中,进一步产生追求进步的上进心,促使其争着干工作,去让教师表扬他,这样长时期的努力,他们会逐渐地改掉坏习气,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的。
因此,在学校应该重视小学生劳动意识的引导,多方面为学生创造接受劳动教育的机会,巧妙地利用各种类型的劳动方式,比如,各个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少先队的体验教育活动和各类社区文体活动,激发小学生劳动的热情,使他们在润物细无声中接受劳动的锻炼,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习惯。
总之,学校和教师要善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发展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使学生手脑并用,智体结合,既锻炼了学生的技能,又使其体会到乐趣。劳动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让学生量力而行,选择力所能及的劳动,严格控制劳动时间、强度,注意小学生智力和体力的差异,要因人而宜,不可一刀切。
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劳动的自觉性,使劳动成为小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不要过早地让孩子参加有报酬性的劳动,因为这可能养成自私、贪婪的恶习。”而且新颁布的《课程标准》也在小学增设了“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综合实践活动,以使学生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的技术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
有一点应注意,班级劳动还是一种集体性、协作性的活动。有竞争,更多的是合作,教师应有意识创造条件,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增进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学生都能感到集体的温暖。
总之,关于小学生劳动表现及不同的心态,教师可以通过其在劳动中的表现,进行观察和了解,如果教师能进一步了解其劳动的心态,针对个别学生的劳动偏差行为,适时适度地进行善意地规劝,用耐心和宽容来感化他们,一定会有助于全体小学生养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素质,有助于他们将来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劳动者。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中职学校 德育 益德活动 良好习惯 无痕有效
一、在德育教育环境复杂、难度加大的背景下倡导德育管理的无痕有效
无痕是指在不知不觉中实施德育,是让学生感兴趣,易接受,是拒绝说教、灌输,反对灭火式的事后补救,倡导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触及心灵;而有效相对于以往德育教育的苍白、低效,甚或无效,让德育工作产生积极明显效果,让学生真正受益。无痕的教育往往最有效果,不板起面孔小题大做,也不心血来潮随兴而为,又不放过最佳教育时机,也许比教育者端起架子刻意实施教育效果好,比我们百般呵护处处不放心更易于接受,值得一试。
职业学校中只注重形式、满足于完成任务,而忽视效果的管理式德育仍很普遍,过程、结果都不注重的应付式教育行为仍有市场。落实到行动中,教育者或用肤浅、空洞的大道理说教,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被学生无理顶撞,发生师生冲突;或谈话没有力度、新意,结果学生无动于衷,失去为师尊严,造成教育低效、无效;或德育观念因循守旧,德育方法简单粗暴,德育过程缺少情感投入,以致德育教育有痕无效。归结起来,就是安徽舒城县委党校龙小玲总结的中职学校德育存在的知行错位、断裂、悖离之困境和善恶共存、善有恶报、道德两难等悖境。基于此,在德育教育环境复杂,德育难度不断加大的背景下,从益德活动和良好习惯入手致力德育教育,倡导职校德育管理的无痕有效势在必行。
二、在具体的生活环境中开展益德活动与良好习惯的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是为了学生未来的生活,所以教育具有一种道德上的目标,要使他们的一生有变化,并在日趋复杂的社会中成为能够生存和有工作成果的公民。美国教育家杜威主张通过活动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主张把学校布置成现实的社会环境,让学生生活于其中并学习与人相处之道,形成良好的习惯和态度。这些闪光的德育教育思想对今天实施德育仍有现实指导意义,启发我们从实践活动和良好行为习惯入手,在具体的生活环境中开展德育教育,收到实际效果。
以笔者所在的职业学校为例,每逢五四、七一、十一、元旦组织文艺活动期间,或逢艺术节与全校歌舞比赛、主题班会评比等情况,经常是学生自己组织,自编自演文艺节目,学生们兴趣浓厚,积极性高,互帮互助,在展示才艺、得到锻炼的前提下也保证了节目质量,做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这一事例充分证明,恰到好处地组织有益于道德潜能激发和良好道德品质养成的活动,能于不知不觉中吸引学生主动参加,并从中规范自己,积极向上,受到教育锻炼,这种无形、无痕的益德活动比集中起来开会、说教,比干巴巴的告诫、出事后的惩罚效果更好,值得尝试。
又如,学校作为特色德育管理内容的双实践活动也是成功德育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校各班每学期承担一到两周双实践任务,形成制度,双实践班级每天利用第一节课开展自我管理和培养劳动意识的双实践活动,通过卫生清扫、环境维护、校园服务,进行劳动教育,培养服务意识、工作经验、合作能力,从周一开始的宣誓,到最后的评分总结,每一个过程都在锻炼教育学生,帮助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成果,学会关心人、同情人。如此把德育要求分解、内化到具体活动内容中,从制度开始直至形成习惯,避免了德育的生硬说教,无效灌输。
所以,益德活动与良好习惯最有助于产生积极、正面的育人效果,可以给全体教育者在今后的德育育人管理中提供启发。它化无形与有形,寓理论于实践,变抽象于具体,体现了教育两字“教就是教做人,育就是育心灵”的朴素德育理念,学生易于接受,教师操作起来也相对容易,值得研究、完善,使之更好地发挥作用。以此为突破口,围绕职业学校德育对象多样性、职业性的特点,以信心培养为突破口,突出教育对象精业、敬业、创业这三方面核心结构,确立社会公德教育、团队精神教育、职业理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为研究重点,培养学生正确看待社会,学会生存,学会交往,惜时守信,勤俭节约,积极乐观地对待学习,培养健康心态,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篇7
关键词:个性;全面发展;和谐;嬗变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6)12-0042-02
一、“个性”教育是嬗变的契合点
全面和谐发展强调的是人的健康发展,人的素质全面提高,但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所强调的是人的个性的发展,是对人性、人格的更加关注,是把人的发展既当做出发点,又当做归宿点,进而关注人、尊重人、发展人。苏霍姆林斯基将每个儿童的“全面和谐发展”确定为教育目标,即一方面使每个儿童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得到发展,不允许任何一方面有缺陷,这是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另一方面,使每个儿童学有专长,都获得有胜过别人、值得自豪的地方。他还认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与样样做而不求甚解是毫不相容的。在他看来,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是对每个受教育者的共同要求,而各种才能、兴趣、爱好的充分发挥则因人而异,所以,他要求教师认真去研究对待每一位学生。个性不是个别,不仅在于特殊,更在于其优质性。每个个体学生的个性正是在全面和谐发展的基础上,逐渐达到内外部的协调、完善状态,克服非优质因素,建立起个体的“最佳稳态”,处于最优化状态。个性是生命力、是活力、是竞争力,是一种美,有着不可抗拒的魅力和强大的发展力。个性教育就是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之上,发现个性、培养个性、突出个性、发展个性、打造个性、张扬个性,使学生达到内外因素的最佳结合,把最优质因素充分地挖掘出来,培养出个性化优质人才。
美国教育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恰恰地明证了这一点,即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不同于他人的智能上的优势和弱项,每个人都可以发展成具有他自己独立个性的优秀人才。为此,在教育实践中要做到:一是要坚持学生个体差异的观点,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相应的教育目标,因势利导。二是要坚持发展优质个性的观点,把他的优质点发展成为个性,把个性张扬在优质点上,这样的个性才是真正意义的个性,才具有活力、生命力和创新力。三是要坚持形成完善人格的观点,学生的个性是特殊的,但是否是优质的、健全的、完善的,还有待于发挥教育的功能,是自身优质和教育优质的结合。
史代纳认为,人类的意识已经发展到了“第五个文化纪元”。个体意识已经觉醒,每一个人都可以独立地发展自己的精神生活,通过自己的修炼达到精神的最高境界。人的意识是阶段性地发展的,七年为一个周期。华德福教育就是依据人的意识阶段性发展的规律,有针对性地设置教学内容,并让人的身体、生命体、灵魂体和精神体都得到发展的。这种教育极大地满足了人的自我发展需求,针对人的深层意识进行教育,最终达到具有超越物质、欲望和情感的洞察力与判断力,结合与生俱来的智慧和本质实现自己,找到自我的定位和人生方向。譬如说,第一个成长阶段,华德福教育认为这是人处于植物发展阶段的一个时期,儿童好动的天性是来自生命发展的需要。第二个成长阶段,即7岁到14岁,人的意识已从环境中独立出来,开始有了参与生活活动的强烈愿望。华德福教育在针对第一个成长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时,便主要是针对现代都市生活的越来越缺乏自然特性的特点,将学校建立在郊外,让孩子们的成长有一个最良好的自然环境。在教育上不以用读、写、算剥夺他们用以建造身体的人的本性,否则,就会减弱孩子们的生理组织结构的发展。在课程设置上,尊重孩子们表达内心的方式,有目的地为孩子们提供足够的空间以发挥他们丰富的想象力。早餐时朗读诗歌,让孩子们知道食物来自稼穑之艰辛,并从就餐中学会对生活的感激。在一年级,让儿童从神话故事中学到生活的结构;在二年级,从各种文化背景下的圣人贤者身上学习做一个完美的人;在三年级,学会探索生活的意义;在四年级,明白人与动物的关系;在五年级,偏重于文化的古代史研究,了解古人的生活方式;六年级,一方面学习人类的文明史,同时学习物理,挖掘自然规律、人体自然的统一美;七年级,迎合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的特点,着重学习文艺复兴文化和中世纪史,让学生从“人性复兴”的角度来审视所处的真实的世界;八年级,华德福教育迎合青少年的叛逆和厌世心态,学习世界各地革命家和冒险家的开拓精神,为高中生活铺路,这是一种使受教育者平稳地度过叛逆期而作出的最有意义的课程设置。同时,学生个性的发展还要与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发展相一致,使个体人格和社会人格相一致,这样才能形成健全的、完善的人格。
二、系统论中的“和谐”教育
贝塔朗菲在(《General System Theory;Foundations,Develop-ment,Applications》)一书中阐述的系统论,要求组成系统的要素要相互协调,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追求1+1>2的价值。各要素间不是简单相加,而是有机的整合,构成统一的、协调的系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就是主张德、智、体、美、劳等要素之间要相互协调和统一,共同促进人的和谐健康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培养“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就必须对学生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等全面教育,并使其个性教育融会贯通、和谐共振,成为统一的完整的过程。否则,哪怕只是忽略了其中的一个方面,都会破坏这个有机的统一。完成全面发展的诸种教育任务如德、智、体、美和劳动教育,并不仅仅意味着教育分别在这几方面获得收获,更重要的是有个统一的、丰满的精神世界,让学生心胸和各方面素养得到高度和谐发展。他还认为,教育中没有孤立的对人起作用的零散的东西,每个教育任务的实现都是为了塑造受教育者完整的心灵,亦即统一而和谐发展的内心世界。因此,和谐教育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具体的概念。在实际工作中应用系统的观点、理论,把和谐教育作为研究对象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整体性原则。系统科学始终把研究对象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认为世界上各种事物、过程不是孤立、杂乱无章的偶然堆积,而是一个合乎规则的、由各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这些整体的性质与规则只存在于组成其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而且各组成部分孤立的特征和活动,不能反映整体的特征和活动的方式。它不要求人们硬把活的有机整体分解成死的孤立部分,然后机械地相加,而是如实地把对象作为有机整体来考察。从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相互结合、相互制约的关系中揭示系统的特征和运动规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律。
2.动态性原则。系统科学认为,任何系统都有一个组建的过程,无论是系统整体与要素、结构与功能、反馈与调节、层次与层次、系统与环境等关系,都具有动态的性质。在系统形成过程中,开始趋向于向“稳定态”的方向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有的稳定态将会破坏,新的“稳定态”将会产生。在研究“和谐”教育系统时,不仅要注意到各系统变化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活动的速度和方式,而且要探讨它们变化发展的动力、原因和规律,从动态的观点来考察其变化,主动灵活地加以驾驭,使各系统充分发挥“自己运动”的功能。
3.目的最优性原则。系统由若干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部分结合到一个预定的共同目标上来,使之构成一个完整而有机的统一整体。系统各部分是为了达到系统的一定目标而协调活动的。系统科学追求目标的最优化,强调系统的功效与目标的统一,并运用最新技术手段和方法把整个系统逐步分成不同等级和层次结构,在动态中协调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使部分的功能和目标服从系统的总体的最佳目标,以达到总体的最优目的。
4.定量化原则。现代科学技术对系统科学的重大贡献之一就是提供了一整套数学理论,使之能定量地处理系统各组成部分的联系,精确地描述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系统科学要求在处理问题时应尽量采取各种数学语言和数学工具,使问题得到定量精确的表述,认为只有进行精确定量研究,才能更深入地认识事物和系统的本质。和谐教育不仅要求在个体教育中德、智、体、美、劳的和谐,一般的情况下还要达到整体性的和谐。而且更要求教育要与人的发展相和谐、要与社会发展相和谐、要与时展相和谐,甚至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可持续发展。这才是和谐教育真正意义之所在。我们要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把握和谐教育,发挥其真正价值。
三、“个性、全面、和谐”嬗变为一体
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等是整个教育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任何教育都是全面的、整体的、系统的。任何个性教育都只能是整体教育之一,我们决不能一谈教育就是智育、或德育、或体育等,任何脱离这种观点的教育都不是真正的教育。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教育的目的与任务就是把青少年培养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他认为,人的和谐发展意味着他有能力担当多方面的任务,他应该是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活整个领域中的创造者、享用者、鉴赏者和保护者,是有文化素养和道德风貌的人,是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和具有道德基础的建设者,培养这种人需要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任务,即应使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使这几方面的教育呈现出一个统一的完整过程。过去我们曾经走过不少弯路,尤其在应试教育环境下,家长、学校乃至社会注重的大多是智育,即使重视智育也不是重视智力的开发,只是片面地强调知识的灌输,追求高分数,忽略其他及个性教育,学生没有形成完整、健康的人格,甚至出现高分低能的畸形教育现象,用所谓智育代替了全面教育、整体教育。以点带面、以偏概全,致使我国教育出现偏差。为改变这种局面,需要做到以下三方面:一是要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的、整体的教育观点,不能顾此失彼,强调一方而忽略另一方,造成学生人格的不健全,任何教育都是诸要素整体运行过程。二是要坚持因材施教原则,根据学生个体情况,有侧重点地施行教育,整体教育并不是齐头并进,权重同一,而是有选择,有重点。三是要坚持协调统一的原则,教育是德、智、体、美、劳协调统一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合力,否则,相互不协调,就不能达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和谐并不是德、智、体、美、劳的简单堆积,和谐是个体自身素质内在的和谐,是社会发展要求的内在的和谐,是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内在的和谐,把“个性发展”、“和谐发展”与“全面发展”三者融合为一体,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收稿日期;2006-07-20
作者简介:(1976-),男,浙江温州人,讲师,从事教育管理的研究。
篇8
一、新课程背景下推进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
新课程改革,要落实的另外一个教育思想,是要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不到位、不落实现象普遍存在。人们对德、体、美、劳等方面教育的社会作用还缺乏认识,对重智育、轻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问题的严重后果还缺乏认识,“知识就是力量“, 这当然是一种真理性的认识,但认识如果停止在这一点上是不全面的。大量历史事实证明,道德也是力量,人格、理想、感情都可以产生力量。
知识是培养品德的重要基础,但“知识即美德”的论断有片面性,不能说知识即美德。有知识并不等于就有美德。假药、假饮料、假种子、假化肥以及种种用高科技手段坑害消费者的案例就足以证明。课程改革要着眼于每个学生德、智、体诸方面的全面发展,把“发展”的内涵定位于知识既是重要的,又是远远不够的,“发展”还应当包括身体的、心理的、伦理的、文化的许多方面。
二、新课程背景下推进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
1. 积极推进教育观念创新。教育工作者务必树立教育是全局性工作、教育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整个现代化建设服务、教育要优先发展的现代教育观念,把教育放在首位。教育就是教书育人,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学校要把德育工作放到重要位置,不断改进德育工作方式,不断探索适应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教育层次、不同学校类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形成中、小学纵向衔接,学校、家庭和社会横向沟通的德育教育网络。要树立正确的质量观、教学观和学习观。切实转变以考试分数为唯一标准评价学生的质量观,树立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知识学习与智能开发相统一的教学观,树立终身学习的学习观。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要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下功夫,鼓励学生多问、多思、多实践,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为学生智力开发和潜能挖掘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2. 积极推进教育体制创新。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符合教育发展客观规律的教育新体制。一要改革办学体制。改变过去由政府包揽办学的做法,大力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办学,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办学体制。义务教育以政府办学为主,保证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就近入学,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依法举办非义务阶段教育,促进民办教育事业的发展,形成政府宏观调控,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适度竞争、优胜劣汰的新的办学格局。二要改革教育管理体制。教育行政部门依法对学校实施管理,落实学校的法人地位,扩大学校办学自。进一步改革学校人事制度,逐步建立起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有效激励、严格监督、竞争择优、充满活力的管理体制。
篇9
21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综合国力竞争实质就是劳动者素质的竞争。而国民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劳动者真正素质和能力的重要表现。而我国原有的基础教育体制明显存在部分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脱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脱离了社会实际。这样的教学往往以学校、课堂、书本为中心,难以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我校要通过积极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来克服以往课程中脱离学生自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形成学生勇于实践的意识和善于实践的能力。同时,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培养学生活动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形成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实施的主要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探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
三、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
1、实施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不是以往几种课程的随意叠加,它的内容和形
式和其他课程有交叉,但价值取向和功能是相对独立的。我们在实施中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关注兴趣。基于学习者的需要、动机,兴趣和直接经验来设计、实施相关课程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有别于学科课程的一个基本标志。充分关注学习者的兴趣和直接经验,并以此为基础实现对传统学科知识结构与逻辑体系的超越,建立一个更接近学生真实学习世界的创新课程领域,是综合实践活动确立自身存在合理性的必然选择。
(2)回归生活。学校课程建设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课程设计向真实生活情景转化,是当今世界课程改革的一大趋势。综合实践活动必须最大限度地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当今学习理论表明,只有当学习发生在有意义中和有背景中,即与学习者的生活世界发生密却联系时,才是有效的。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客观上决定了这类课程在确定课程内容时必须真正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中选取那些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实践性、现实性的问题事件、现象来设计课程内容。这是综合实践活动选择课程内容时必须坚持的一条最基本的准则。
(3)立足实践。不在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亲身参与,主动实践,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
问题的能力,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最根本特点。需要指出的是,实践的内容是丰富的,实践的方式也是多样的。实践并不仅仅意味着让学生作社会调查、参观、访问,更重要的是为学生营造实践情景,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是学生能够面对生活世界的各种现实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主动去探索、发现、体验、重演、交往、亲历亲为,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真实经验,从中培养实践能力。
(4)着眼创新。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与目标最本质的体现。与学科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提供了更为宽松、自由的空间。它不受学科知识体系和逻辑结构的限制,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设计方案,自己收集资料,自己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充分发挥出来。着眼创新的根本目的在于,要以培养今天的学生适应明天的社会生活为己任,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在积极探索、主动实际的过程中,不断有所发现,有所思考,有所创新,具备初步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具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2、实施途径
(1)信息技术教育
帮助学生发展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信息素养,即获取、传递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素质。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组织引导学生接触大自然,参加实际,使书本知识在运用的过程中成为活知识,使实践能力和创造性得到培养。
(3)劳动与技术教育
增加科技含量,赋予劳动教育更多发明创造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给学生让出创造的空间。将发明创造赋予动手实践的过程,使劳动技术变得富有生命力。
3、实施步骤
(1)加强学习,更新观念
加强学习,转变教育观念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成败的关键。这不是几个担任该课程教师的事,而是全体教师的事。通过学习和研究,要从根本上转变教师的教育观、人才观和学习观,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渗透到学校的教育教学之中。
(2)健全组织,加强领导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立是一种新生事物,必须动员全员参与,全社会参与和支持。以协调和组织顺利开展各项活动,必须健全组织,加强领导。学校设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领导小组与协作小组,制定具体工作计划,落实各年级综合实践活动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小组名单: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
综合实践活动协作小组名单:
二年级组负责人:*
成员:*
三年级负责人:*
成员:*
四年级组负责人:*
成员:*
五年级组负责人:*
成员:*
六年级组负责人:*
成员:*
(3)选好主题,落实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合作开发和实施的。教师和学生既是活动方案的开发者,又是活动方案的实施者。选题既要体现学校特色(文学)和社区实际情况(城乡结合部),又要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
(4)加强联系,取得支持
综合实践活动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要探究建立社区、家长有多效参与实践活动的新机制,积极利用各种社会资源,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篇10
关键词:鲁班文化;应用与实践
学校的魅力在于它有丰富的智力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校园文化是学校魅力的具体表现,特色的校园文化决定着学校发展的方向和教育内涵。鲁班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工程师之一,也是建筑业的开山鼻祖,他在物理、数学、美学、天文等各类学科上都有不同凡响的造诣,是象征着勤劳、智慧、严谨、专注精神的典型代表人物。鲁班文化也称“木文化”或“石头文化”,与传统的其它文化和而不同,它提倡从细节入手,讲究脚踏实地,注重实践创新,教导人们增强实践学习,将理论联系实际,做到专注认真,追求完美。鲁班文化包含鲁班精神、鲁班品质、鲁班故事、鲁班教育,以及以鲁班为意象的成语格言、标志与符号。鲁班文化催生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武汉市新洲区辛冲街是全国闻名的鲁班镇,高度发达的“石头文化”在这里不仅焕发着时代的光芒,而且点缀着这里的山山水水,辛冲街第二中学就镶嵌在这山水之中。辛冲二中是一所农村初中,多年来,学校坚持把鲁班文化与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有机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了传承鲁班文化,培养新型鲁班人才,学校在总结、凝练的基础上,提出了“鲁班文化引领、社团建设育人”的办学策略,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不断构建实践活动,将其内化为师生共同的思想基础和行动纲领,使全体师生高度认同鲁班文化,确立“爱岗敬业为先,劳动教育为基,创新教育为法,效益教育为果”的鲁班文化价值行为规范。
一、思想文化领域
思想是一面旗帜,是一种力量。鲁班思想文化体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是一种动态表现,体现了学校管理者的价值趋向和执行能力———把鲁班文化融入学校的管理服务体系中,如:办学理念、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的形成与落实。通过“鲁班文化节”“鲁班文化征文”“鲁班文化主题班会”等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现自己聪明才智的舞台,使鲁班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不仅产生了积极的濡染、引导和示范作用,而且还有效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与生成,从而有效地实现了学校高质育人、创新发展、全面提高的教育目标。
二、物质文化领域
鲁班文化体现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是硬件和环境建设,也是鲁班文化物化的表现,更是校园文化的镜头表现。学校致力于把优美的校园环境、宁静的园廊作为各类活动的载体,并寓鲁班文化于其中,不断开拓学生视野,陶冶学生情操。学校科学规划了鲁班文化的空间环境,如鲁班园(观赏园、实践园、科技园)、鲁班文化长廊、鲁班文化墙、鲁班文化音像等校园环境,充分发挥了环境的暗示功能、引领功能和育人功能。
三、活动文化领域
当今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实践环境和舞台,让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认识自己,了解社会,然后按照自己的想法调整自己,缩短自我与现实的时空距离,培养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对此,学校构建了鲁班活动文化系列,如:鲁班人物访谈、走近鲁班等,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当地建筑业的了解,懂得了家长外出打工的辛酸,而且增强了对社会的认同感和自己成长的信心与动力。再如,通过鲁班故事会,对学生进行传承规矩、创新工具、精美建筑、诚信服务的鲁班精神教育,培养学生乐学、善思、笃行的好习惯,让学生做弘扬工匠精神、掌握科学技能的传承者和弘扬者。
四、文化阵地领域
- 上一篇:项目投资决策分析方法
- 下一篇:互联网银行发展趋势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劳动实践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