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的艺术特点范文

时间:2023-07-07 17:33: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艺复兴的艺术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文艺复兴的艺术特点

篇1

1、文艺复兴是欧洲文化艺术发展史上的重要历史阶段,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伟大变革和思想上的革命,这个时期艺术的繁荣在漫长晦暗的中世纪后显得尤为振奋和夺目,成就和影响使得后人不懈追溯和探索却再也没有达到过。

2、张开眼睛看人和张开眼睛看世界。艺术的首要任务是描写人和人存在的世界,于是出现了大量的肖像画和风景画。

3、宗教题材的世俗化倾向,但艺术家常常是照着现实生活中的人来刻画圣母、圣婴和其他宗教传说中的人物。艺术作品中的人物大多带有欢乐和愉快的情绪。

4、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除了文学、哲学与自然科学密切相关。

篇2

发行时间:2008 / 游戏人数:3~4

游戏机制:拍卖、行动点分配

一直以来谈到工人放置游戏,人们总会想起《凯吕斯》;一谈到佛罗伦萨和文艺复兴,人们总会想起《佛罗伦萨王子》;如果把这两款经典游戏融合在一起是什么效果呢,答案就是本次向大家介绍由文艺复习发祥地意大利的本土厂商和设计师带来的《佛罗伦萨》(Florenza)。在这款游戏中,玩家既可以体验到到凯吕斯爆脑的机制,又可以感受到相对《佛罗伦萨王子》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文艺复兴氛围。

深藏水下的艺术珍珠

《佛罗伦萨》是一家意大利小出版商Placentia Games的处女作。受制于价格高、发行量小,它成为了一颗长期被人忽视的珍珠。这点从该游戏在BGG上高达7.62分的均分却只有八百余名的排位即可看出来。但在实际接触过之后,你就能感受到它的璀璨光芒,同时也开启一段文艺复兴的体验历程。

地地道道的工人放置

游戏中,玩家扮演佛罗伦萨的几大家族,通过邀请艺术家完成艺术品,讨好教会等手段来获得更高的声望。总体机制很大程度使用了《凯吕斯》的工人放置模式,尤其是先完成工人放置再按建筑物顺序结算的模式绝对让喜爱精算和短期规划的玩家大呼爆脑。同时本作也有不小的创新和特色:

第一是刷分建筑(本作中表现为艺术品)数量大大增加,并且和功能建筑物分开进行结算,使得计算和竞争压力有所降低。

第二是加入艺术家和骰子。本作互动性并未因为得分选择更多而降低,玩家间竞争主要体现在抢夺艺术家上。艺术家的水平可以很大程度左右完成艺术品的最终得分,而请不到艺术家则根本无法完成艺术品。艺术家加分以骰子进行结算,虽然增加了一些随机性,但也很大程度模拟了艺术品因灵感而异的特点。

第三是独特的抢先手模式,游戏中每回合第一顺位取决于分数条位置高低,第二顺位取决于一种特殊分数-教会影响力。先手优势加上前两顺位很强的特殊能力使得本游戏中抢先手变得格外重要。同时,如果一个玩家获得先手后,分数条会清零,转为纸币计分。使得第一顺位更容易更替,很大程度避免了强者更强的不平衡局面。

篇3

关键词:欧洲;美术;鉴赏

中图分类号:J2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9-0169-01

一、欧洲美术的发展阶段分析

(一)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欧洲美术作品

在世界艺术发展史上,最为鼎盛的两个阶段和时期主要就是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和文艺复习时期。古希腊古罗马时期被后人习惯的称为同一时期,实际上古罗马时期的美术以及艺术作品都是对古希腊时期艺术作品的一种延续和发展。由于古希腊时期艺术的理念才逐渐萌芽,所以许多时候古希腊的艺术作品本身还存在着一定的神鬼色彩,主要就是用于敬神,大多围绕寺庙和祭祀。神在希腊人的心中是最高的理想美代表,也是一切神权的象征。所以古希腊时期的艺术作品大多呈现出理想主义色彩,简朴的同时也强调个性,具有一种精致典雅之美。但是古罗马时期的艺术和美术作品就有了一定的突破,开始注重实用主义,且对宏大宏伟场面的描绘更加到位。以现在的角度来看,现实主义的精神更加值得学习,但是究其罗马艺术发展特点的原因,还是因为古罗马时期人们长期与自然作斗争,进而实现了一种求真务实的态度,所以古罗马时期的艺术作品,反映客观现实的居多。但是无论是古希腊还是古罗马的美术作品,实际上都是欧洲艺术发展史上不可替代的两个高峰。

(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美术作品

文艺复兴时期的到来,可以说彻底将欧洲的美术水准提升到了一个难以企及的高度。在文艺复兴时期,有众多的优秀美术作品以及众多优秀的艺术家涌现出来,以达芬奇为代表,确实撑起了文艺复兴时期整个欧洲的美术艺术发展空间。文艺复习是发生在新航路开辟之后,也是启蒙运动开始之后,所以各种先进的思想以及不同的思潮都涌入了欧洲,这一时代的美术作品更加具有时代特色。这一时期的资产阶级已经开始具备意识,想要冲破封建神学的束缚,于是开始了思想解放运动。

二、对欧洲美术作品的鉴赏分析

(一)古希腊美术作品的理想主义分析

对欧洲美术作品的分析,首先是分析古希腊时期美术作品的整体发展方向与特点。古希腊美术作品本身具有一定的理想主义色彩,同时古希腊美术作品本身也具有独特的审美特色。古希腊时期是欧洲美术发展的开始和酝酿阶段,这一时期的美术作品有《掷铁饼者》,这是当时希腊时期最为优秀的一件雕塑作品,是欧洲美术和艺术发展的重要起始点。由于古希腊注重竞技,而奥林匹克作为古希腊重要的盛会,所以当时人们的思想和意识当中,都格外的重视体育竞技的开展。这一作品作为当时古希腊时期优秀的雕塑美术作品,更是选择了人在竞技时最佳的状态,将掷铁饼者扭曲的姿态以及力量的迸发展现出来,实现了对个性的张扬以及对当时体育竞技中力量和胜利的渴望与赞成。

(二)古罗马美术作品的实用主义分析

古罗马时期的美术作品就更加讲求实用主义,所以古罗马的大多数美术作品中,都会展露出雄伟壮丽的个性主义色彩。古罗马壁画是典型的美术代表类型,同时由于时代的不断发展,古罗马壁画所呈现出的形式也会有所改变。但无论是哪一种,古罗马美术作品本身所具备的艺术特色都是实用性很强、个性特点极为丰富以及充满生机和色彩的艺术作品。

(三)文艺复兴时期美术作品彰显的现实与人文

在文艺复兴时期,美术作品彰显的最大特点就是现实与人文。在这其中,开始尊重人的主观意志,同时对人的追求、人的思想、人的欲望以及人的世界观都实现了一定程度的颠覆。所以文艺复兴时期的大部分作品都突破了传统的封建观念,同时也打破了封建制度对人本身的一种禁锢。文艺复兴时期以意大利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在美术作品的展现上,开始注重写实。在风格以及色彩的安排上,更加注重统一和自然,不再拘泥于一格。简言之这一时期的美术作品更加的人性化和现实化,对写实风格的展现非常到位。达芬奇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可以说《最后的晚餐》以及《蒙娜丽莎》都将美术作品本身的艺术层次提升到了不可逾越的高度。在构图、线条、色彩、对比以及明暗的每一个方面都实现了突破,体现出这一时代美术作品的顶尖水准。

三、结语

欧洲的美术作品作为全世界艺术发展的代表和榜样,主要源于其发展的外在环境与内在环境的结合。外在环境要求欧洲在艺术发展上比其他国家都有着先天优势,同时由于各种思潮在欧洲的形成,更是使得欧洲美术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所以客观的分析西方美术作品,有利于提升后人的鉴赏能力,对于后人分析作品,吸取经验具有重要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崔昕.论如何借助西方美术史深化高中美术鉴赏课[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篇4

关键词:文艺复兴;文化运动;建筑与艺术;建筑师

前言:文艺复兴不仅是欧洲历史上一次摧枯拉朽的,也是世界文明史中产生广远连动的精神革命。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誉之为:“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当然,文艺复兴的直接影响主要是在欧洲,它非常有力地结束了宗教禁欲主义主宰下的中世纪,开启了人性解放、知识觉醒、科学理性复苏的崭新时代。

在建筑上,一般认为十五世纪佛罗伦萨大教堂的建成,标志着文艺复兴建筑的开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是继哥特式建筑之后出现的一种新的建筑形式,这种建筑的基本特征是追求整体的和谐、稳定,力求对称,并将设计与美感效果建立在数学和透视学的基础之上。如采用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柱式结构;窗户和门为方形或半圆拱,不再是尖拱形;空间不再用装饰性图案和镶边塞满,而是让它空着。它给人以朴实大方、简洁和谐的感觉。

建筑的首要功能是为人的世俗生活服务,特别是为城市公民生活服务。建筑的最大荣耀在于为城市提供实用之需与现实之美,因此商业利益、军事防卫和生活日用是建筑服务的主要内容。人文主义者还认为古典建筑,特别是古典柱式构正符合文艺复兴运动的人文主义观念。

1 建筑师与艺术家

伯鲁乃列斯基(Fil-ippo Brunelleschi,1377~1466),意大利早期文艺复兴建筑的奠基人。出身于手工业工匠的伯鲁乃列斯基,深谙古典建筑,并且在雕刻和美术工艺上有很深的造诣。他发明了引起造型艺术革命的透视画法,还是第一个完全的集中式穹顶建筑物的设计者,在把当时流行的对古典文化的兴趣引进到建筑界的同时,推陈出新,创造了全新的建筑形象,如佛罗伦萨主教堂的穹顶、育婴堂、巴奇礼拜堂(Pazzi Chapel)等等

米开朗琪罗(Michelangelo Buonarroti,1475~1564),被誉为文艺复兴三杰之一。 雕刻家的同时也是建筑师。圣彼得大教堂的穹顶就是他最伟大的建筑之作。米开朗其罗被誉为文艺复兴三杰之一。凭着其雕塑家对三度空间的洞察力,回避了当时建筑界对比例的热衷,开启了新的尺度和空间概念,并对后来的巴洛克风格有着深远的影响。他的许多建筑设计作品如劳伦斯图书馆(Laurentian Library Com-mentary)、波塔匹亚剧院(Porta Pia),明显的受到其雕塑风格的影响,偏爱用深深的壁龛,凸出的线脚,雄伟的巨柱式,同时他对古典母题创意性的运用缔造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手法主义。

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代表,不仅是伟大的画家、数学家、力学家,而且是卓有成就的建筑工程师 。米兰的护城河就是出自他的手笔。他设计过桥梁、教堂、圆屋顶建筑和城市下水道等;在城市街道设计中,将车马道和人行道分开;设计城市建筑时,具体规定了房屋的高度和街道的宽度;米兰的护城河就是出自他的手笔。

2 建筑与艺术

建筑与雕塑、绘画等艺术各体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穹顶:穹顶的出现。主题不再是宗教建筑,而是由寺院变为宫室。建筑的形式不再是“高”、“尖”,而是大量采用圆柱、圆顶,如佛罗伦萨大教堂的穹顶。结构分内外两层,内部由8根主肋和16根间肋组成,构造合理,受力均匀。在完成这一空中巨构的过程中没有借助 于拱架,而是用一种新颖的鱼骨结构和以椽固瓦的方法从下往上逐次砌成。圆顶呈双层薄壳形,双层之间留有空隙,上端略呈尖形。它高91米,最大直径45.52米。

柱式:古希腊、古罗马的建筑风格取代了欧洲盛行的哥特式风格,古典柱式再度成为建筑构图的主题,同时追求稳定感,推崇基本的几何图形。在建筑设计及建造中大量采用古罗马的建筑主题、高低拱券、壁柱、窗子、穹顶、塔楼等,不同高度使用不同的柱式。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柱式基本上只使用了5种古典柱式中最华美的两种――科林斯式和混合式,其鲜明的特色表现在精巧的柱间和莨苕叶型设计上,除了柱头如满盛卷草的花篮外,柱子比例修长,高度约为底径的9~10倍。柱身有凹槽,槽背呈带形。檐部高度约为整个柱式高度的1/5,柱距约为底径的2倍。有女子体型和性格的柔美。但是当时的建筑师并不严格遵循古典柱式的各种比例,而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加以变化。

粗琢的处理手法:建筑物的底层故意采用粗糙的处理手法,这点大大相差于哥特式建筑细腻、整齐排列的感觉,门窗也采用这种做法。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结构、建筑风格是全新的,突破了风格主义的 常规,创造出―种新颖而生动的活力。

帕拉迪奥母题:意大利维琴察巴西利卡。这是在一座原有大厅的四面增加券柱外廊的建筑。博拉迪奥大胆创新,在每间的中央按适当比例发一个券,把券脚落在两棵独立的小柱子上。小柱子距大柱子1m多,上面架着额枋。于是,每个开间里有了3个小开间,两个方的夹着一个发券的,而以发券的为主,为了在视觉上式负荷者同被负荷者平衡,在小额枋上、券的两侧各开一个圆洞。这个构图,虚实互生,有无相成,实部与虚部均衡,彼此穿插,各自形象完整,而以虚部为主;方的,圆的,对比丰富,整体上以方开间为主,开间里以圆券为主,有层次、有变化;小柱子和大柱子也形成了尺度上的对比,映照着立面的宏伟。由于构思明确,两套尺度并不引起紊乱。这种构图是柱式构图的重要构造,以致得名为帕拉迪奥母题。

篇5

时值新馆落成10周年,苏州博物馆又推出精心筹备的特展“大英博物馆藏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素描精品展”,已于10月6日开幕。展览展出了包括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提香、卡拉瓦乔等文艺复兴巨匠在内的40余位艺术家素描手稿作品,展出作品共计49件。如此高水准的素描手稿还是首次来华展出,实为难得。

此次展览遴选15、16世纪意大利艺术大师的素描作品集结展出,分“人物”“运动”“光线”“服饰”“自然界”“故事”六大主题板块,呈现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艺术图景。

理性回归,素描技法与理论的完善

众所周知,意大利是西方文艺复兴的摇篮,从14世纪起,随着城市经济和工商业的繁荣,欧洲逐步从黑暗的中世纪走出,迎来了一个辉煌灿烂的经济、文化大发展的时代。其时,各路绘画、雕刻能手云集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威尼斯、米兰等大城市,在教会、贵族和新兴富裕阶层的资助下,诞生了众多我们如今耳熟能详的大师和无数的经典名作。达・芬奇的贵妇肖像、拉斐尔的圣母与子、米开朗基罗的天庭壁画……可以想象,那是一个充满理性光辉的时代。

而素描向来被视为西方造型艺术的基石。在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更承担着艺术探索与创新的独立角色。他们运用水彩、垩笔、银尖笔等材料,勾勒出创作的初稿,再根据这些素描稿进行油画创作。

文艺复兴绘画的现实主义奠基者马萨乔,则将解剖学、透视学的知识运用于绘画中,同时他也是文艺复兴画家中第一个掌握透视法,第一个能在衣纹之下隐显人体结构和第一个广泛运用明暗对比手法的人。

到了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随着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布拉曼特、提香等大师对自然科学和文化艺术的不断探索,艺术的写实技法达到了高度成熟的完美境界。天才画家达・芬奇总结了15世纪艺术家的研究成果,在绘画构图、明暗、透视、色彩等方面都建立了一套独特的艺术语言,他运用明暗法创造了平面形象的立体感,用圆球体受光变化的原理首创明暗转移法(亦称明暗渐进法),即在形象上由明到暗的过渡是连续的,像烟雾一般,没有截然的分界。

万世典范,大师手稿的品鉴

时至今日,素描亦可作为一种独立的画种欣赏、收藏。素描讲究透视,注重比例、黑白、空间关系的塑造,而从艺术大师的素描手稿中,也可以从中窥探出他们的艺术风格和高超的艺术功底。

本次展览以素描创作的核心――人体素描为开端,相继呈现了表现运动、光影和服饰的素描。展览的第五部分是表现自然界的素描,艺术家通过这些素描在绘画叙事中塑造出了令人信服的场景。展览的最后一部分是叙事素描,这些素描表现了艺术家对前述五大主题的理解和整合。

展[陈列的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等艺术大师的素描习作中有不少人体素描,如巴乔・班迪内利《执剑盾的战士》、罗素菲伦蒂诺《睡梦中的裸女》、米开朗琪罗博那罗蒂《男子躯干习作两则》等。均是令人印象深刻的经典作品。

达芬奇的素描总是显得柔美、细腻,仿佛在轻描淡写中已将人体勾勒而出,跃然纸上。达・芬奇曾深入地研究解剖,绘制了精确的人体解剖图。因而在形体塑造上可谓得心应手。他在绘画上更偏爱绘制光线,人体微小的肌肉凸起,只要不牵扯光影的变化,他都将其与周围组织同调化。也就是说他并不关心精确地画出每一块体表的肌肉,尽管他特意研究了每一块肌肉的位置和大小。可一旦涉及光线被阻挡或者被反射,就算再细微的变化,他都会画出来。这就是达芬奇人体素描的特点。而这些微妙细腻的变化在其名作《蒙娜丽莎》中也可以找到。

而同时代同样研究过人体解剖、据说彻夜不眠解剖过尸体的米开朗基罗与达・芬奇不同,他在素描上表现人体肌肉几乎到了痴迷的状态,他总是把人物体表上的每一块肌肉,不厌其烦地绘制出来,其作品《男子躯干习作两则》虽是创作手稿,但作品无论线条、明暗、骨骼结构、肌肉转折都处理得无懈可击,其深厚的人体素描功力已不言而喻。

而展览第二部分展出的人体动态作品,艺术家也多选取最能表现人体力量的动作作为创作题材,如安德烈亚曼特尼亚流派《击蛇男人体》、拉斐尔《赫拉克勒斯与半人马》、洛伦佐・迪・克雷蒂《向左移动的天使》等,线条无不流畅准确,动作一瞬被完美捕捉,成为永恒,体现了文艺复兴对古希腊、古罗马古典艺术的继承和发展。

篇6

关键词:宗教神话;世俗;宏大壮丽;欢快 人文主义;禁欲主义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4-0249-01

文艺复兴,是新兴资产阶级针对在中世纪被宗教所扼杀的古代希腊罗马以人为本的科学文化走向复兴而掀起的一场意识形态领域的革命。从拜占庭灭亡时被抢救出来的手抄本,罗马废墟中发掘出来的古代雕像,再现了那个时代的光辉形象。人们打着“回到希腊去”的旗号。实际上新兴资产阶级召唤古希腊的亡灵并非是要重建奴隶制文化,而是借用其中有利于资产阶级需要的科学、哲学以及人文主义的艺术;是借用他们的名字、战斗口号和外套,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来的语言,演出现代世界历史的新场面。意大利作为古罗马的后代,是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的直接继承者,得天独厚而无与伦比。

我们先来了解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背景,意大利位于欧洲和东方之间,印度及东方物品(香料)通过意大利流向欧洲,刺激了它的商业发展。1921年至1906年八次促进威尼斯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贵族力量的消弱形成了商人阶级。而13世纪发掘出的古希腊雕刻,学习和领会它的手法,是文艺复兴的发端。同时占庭帝国遭侵略,艺术家学者带着书籍、希腊艺术品逃往佛罗伦萨城。这样意大利形成了得天独厚的美术背景。

那个年代涌现出了一大批画家及代表作,《基督与受骗女子》洛托比乔尔乔内和提香小几岁,他们是同代威尼斯画派的画家。宗教神话题材富有人性特征,色调明朗。这些都是威尼斯画派画家所具有的共同特点,洛托并无例外。这幅画表现出善与恶、美与丑的精神对比,女子是美好善良的,而基督则体现光明正大和公正,它是真善美的化身。周围的人群美丑交织、善恶共存。

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最伟大的代表,我们都知道他的代表作有《蒙娜丽莎》,寄托了他对人像理想美的认识。这幅画令人惊叹的是人物的自然生动,她好像在注视着我们,但隐隐的微笑中却似乎透出一丝悲哀。达・芬奇巧妙地平衡了精确与储蓄的关系,使作品韵味无穷。他极为审慎地运用 了“空气透视法”使形体自然、柔和,消除了以往作品的生硬感,创造了朦胧、含蓄、微妙的动人境界,体现了一种人文精神,表现了人性的回归。另外还有他的《最后的晚餐》,这幅在格雷契寺院食堂墙壁上的宏大画面,严整、均衡,而富于变化,无论从构思的完美、情节的紧凑,人物形象的典型塑造以及表现手法的纯熟上都堪称画家艺术的代表。它也是人类最优秀的绘画作品之一,由于它的问世而使达芬奇名扬世界。

拉斐尔是意大利杰出的画家,和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并称文艺复兴时期艺坛三杰。《西斯庭圣母》是画家拉斐尔33岁时用蛋彩绘制这幅圣母画,用岩洞作圣母子的环境而绘画的。拉斐尔的《雅典学派》在雄伟庄丽的大厅里,汇聚着人类智慧的明星,他们是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学派的杰出学者、思想家,古今同堂,自由热烈地进行学术讨论,可谓洋溢着百家争鸣的气氛,凝聚着人类天才智慧的精华。

《哀悼基督》米开朗基罗接受这件雕刻时,正值萨伏纳罗拉被教庭火刑,此事深深地震动了他的心灵,他决定将自己的怜悯和崇敬注入永恒的石头。1501年,他回到佛罗伦萨,用了四年时间完成了举世闻名的《大卫》。1508年,他又奉命回到罗马,用了四年零五个月的时间完成了著名的西斯廷教堂天顶壁画。1513年,教皇陵墓恢复施工,米开朗基罗创作了著名的《摩西》、《被缚的奴隶》和《垂死的奴隶》。

乔托的《逃亡埃及》充满世俗的人情意味。波提切利的《春》寓含着对现实的惶恐不安。三美神的舞姿似乎是受命起舞,颇有逢场作戏的感觉,令观赏者不解。《最后的审判》是圣经的传统题材,在教堂里必须装饰有这个主题的画,它是宣扬因果报应的;人死后凡善者升天,恶者下地狱。这是米开朗基罗设计的宏大壮丽的图画。

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集中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主张个性解放,提倡个性自由,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和宗教观;提倡科学文化,反对蒙昧主义,摆脱教会对人们思想的束缚;肯定人权,反对神权,屏弃作为神学和经院哲学基础的一切权威和传统教条。

篇7

在这个时代的影响下,人们对音乐提出了新的审美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要求音乐协和、悦耳,满足听觉的需要。不同的声音可以运用复杂的对位手法,但是必须使其有协和的音响相组合。让耳朵舒适是当时对音乐的最高要求。对于音乐的体验不再是中世纪的理念音乐,是“完美”的或不完美的音乐。而是体验音乐,要从中获得听觉上的和纯粹的音乐欣赏。

2.声乐音乐要求表现歌词内容和意义,加强音乐的表现力。不仅要求音乐与歌词相得益彰来表现歌词的外部特征,如句法、重音等,更要求通过音乐与歌词的有机结合,来打动听者的心灵。

3.开始出现音乐的“民族性”的模糊概念和世俗音乐的兴起。当时人们已经对民族语言的不同表现方式有所意识,音乐的民族性更多的体现在世俗音乐之中。从以上对与文艺复兴时期音乐观念的几点概述,我们就已经隐约地窥视到了人文主义发展的痕迹。

二、人文主义对文艺复兴时期音乐的影响

在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呈现出一些新的因素,其不仅体现在新的音乐观念上,还有对人的创造力的认识及其对与音乐艺术本身演进的可能性的认识。下面笔者以人文主义中人性的两个部分———理性与感性,结合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现象和音乐家来进一步地分析其对于音乐的影响。

1.音乐头脑的风暴

人文主义尊重人的价值,不只是把人当做一种生命的存在,更要求把人当做一种精神的存在。关心精神生活,尊重精神价值,是人文主义更深刻的方面。而精神生活又可分为智力生活和心灵生活,前者面向世界,去探求世界的奥秘,体现了人的理性;后者面向人生,来探寻人生的意义,体现了人的超越性。理性的能力体现在运用逻辑对搜集来的经验材料进行整理概括。文艺复兴是头脑的风暴时代,社会在进步,科学在发展,人们开始对封建教会的思想产生质疑,迫切地渴望探索一切可以触及到的领域,音乐也不例外。早在文艺复兴时期,法国的维特利就提出了“新艺术”的理论,他在论著中根据音乐的实践,判断出当时音乐理论中的保守思想。比如根据旧的理论“三度和六度是不协和的音程”,他做出定论,三度与六度是协和音程。另外查理诺还非常重视声乐复调,他分析了各种对位手法,特别对双对位的主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试图从严格的对位实践中总结出规律来,然后从理论上建立新的和声理论,也曾经从泛音音列中探求三和弦的音响学的基础。查理诺的音乐理论的历史意义在于总结了严格对位式的复调音乐的成就,并同时为新的和声式思维指出了方向。

2.流淌的情感音乐

人文主义的思想就是要关心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主张立足于尘世生活的精神追求。要求尊重人的生命价值、尊重头脑、尊重灵魂。在当时的欧洲,由于中世纪长时期对灵魂的禁锢,人们迫切地需要个性的解放、灵魂的自由。人文主义的思潮对音乐的影响在世俗音乐上得到了更加充分的体现。当时的音乐产生了更加具有民族特点和富有民族历史内容的作品,有的甚至表现了国家命运的主题和爱国情绪。在风格上,它们抛开了中世纪梦幻性的手法,更加注重写实,更多地表现人,表现现实和对生活的热爱。我们从当时的世俗音乐中看到对音乐表情性追求的法国的尚松、注重音乐心理刻画及戏剧性关注的意大利的牧歌。这里仅以文艺复兴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世俗歌曲———意大利的牧歌和法国的尚松为例加以阐述。①戏剧性的情感表现———意大利的牧歌。16世纪在意大利北部产生的一种世俗歌曲体裁,是意大利世俗音乐的重要形式,常采用具有较高水平的诗词作为歌词,诗词类型有当时流行的十四行诗、巴拉塔、坎佐纳及田园诗等。歌词内容大多与妇女、爱情有关,更加热情动人。音乐风格细腻、抒情,注重音乐对歌词的细致表达。当时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蒙特威尔第,其创作风格体现了16世纪末17世纪初牧歌风格的急剧变化,成就了意大利牧歌创作大师的风范。在作品中,主调与复调风格完美的结合,和声富于表现力。他不仅关注歌词的表现,而且还有作品整体的戏剧性。他是文艺复兴晚期最后一位伟大的牧歌作曲家,也是巴洛克早期意大利歌剧的奠基者之一,因此他被冠以跨时代的作曲家的称号。16世纪末期的牧歌作曲家们注重表现人物的感情,并运用戏剧性的手法,使得意大利牧歌音乐一步步接近人文主义者理想中的古希腊音乐。②表情性与民族情感的表现———法国的尚松。16世纪,法国作曲家发展了一种具有鲜明民族特性的、用法语歌词演唱的世俗歌曲———法国尚松。其一般按音节谱曲,强调规则的重音,诗歌的韵律对音乐旋律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一时期的尚松富于法国民族性格,活泼欢快。主要的代表作曲家雅内坎,其尚松最具特色,他不仅写作抒情性的尚松,还善于写作描绘性的尚松。创作形式多样,不拘泥于固定的形式,富于变化。在创作题材方面,常以描绘社会事件、生活、风俗为主。代表作有《鸟之歌》、《云雀》、《狩猎》等。法国尚松在整个16世纪广泛流行,是具有较高对位技术的歌曲,它借鉴吸收法国民歌的主题,在广阔的音乐创作领域中产生了大量的优秀作品,是文艺复兴时期世俗歌曲中重要的体裁。

三、结语

篇8

一.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台地园

1.意大利台地园概述

别墅园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园林中的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类型。别墅园林多半建立在山坡地段上,就坡势而作成若干的台地,即主建筑位于山坡地段最高处,前面沿山势开辟多层平台,分别配置保坎、花坛、水池、喷泉及雕像,各层台地间以蹬道相联系,轴线两旁栽植植物作为庄园与周围环境的融合过渡,即所谓的台地园。

2.意大利台地园形成的背景及原因

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成为台地园形成的重要原因。意大利位于欧洲南部亚平宁半岛,属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境内山地和丘陵占国土面积的80%。平原和谷地夏季闷热,山丘白天有凉爽的海风,晚上有来自山林的冷气流。温和的气候与政治的安定吸引了大量贵族、主教和资本家在郊外经营别墅,由此意大利造园出现了适应山地、丘陵的布局方式。

3.意大利台地园的主要特色

台地园的通常布局为主要建筑物通常位于山坡地段的最高处,在它的前面沿山坡而引出的一条中轴线上开辟一层层的台地,分别配置保坎、平台、花坛、水池、喷泉、雕像。各层台地之间以蹬道相联系。中轴线两旁栽植高耸的丝杉、黄杨、石松等树丛作为本生与周围自然环境的过度。这是规整式与风景式相结合而以前者为主的一种园林形式。

台地园的另外一个特色是理水的手法远较过去丰富。每与高处汇聚水源作贮水池,然后顺坡势往下引注成为水瀑,平淌或流水梯,在下层台地则利用水落差的压力作出各式喷泉,最低一层平台地上又汇聚为水池

装饰点缀的“园林小品”也及其多样,那些雕镂精致的石栏杆、石坛罐、保坎、碑铭以及为数众多的、以古典神话为题材的大理石雕像,它们本身的光亮晶莹衬托着暗绿色的树丛,与碧水蓝天相掩映,产生一种生动而强烈的色彩和质感的对比。

二.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台地园的造园要素

1.轴线

台地园是依山势开辟的几层方正平坦的台地,主体建筑置于中轴线或局部轴线上,布局多是对称几何形。庭园有时只有一条主轴,有时分主次轴,还有几条轴线或直角相交、或平行、或呈放射状。初期庭园中,各台层有独立轴线而无贯穿各层的轴线;至中期则出现贯穿全园的中轴线,且富于层次变化,各种水景、雕塑、台阶都是轴线上的主要装饰,有时仅以不同形式的水景组成全园的轴线。

2.水景

由于意大利台地园布局紧凑,高差大,顺势利导引入山泉水,布置各种跌水、喷泉,形成气氛活跃的景观。初期庭园内,水池外形以几何形为主,水流依地形变化形成瀑布、水阶梯等常规水景。中、后期庭园水景开始追求新奇的效果,水池外形丰富,如法尔奈斯庄园的蜈蚣形链式水景和贝壳形水盘。在水景处理上,不仅注重水的光影与音响效果,还以“水”为主题形成多彩的水景。

3.石作

石作包括平台、台阶、栏杆、挡土墙、雕塑等要素,这些都是建筑向花园的延伸。由于台地园建于山上,要分层塑造台地,挡土墙、栏杆、台阶能够削弱各级台地间的不协调,因而成了不可或缺的要素。在文艺复兴后期,尤其注重对台阶、栏杆等视觉焦点的精细处理。

4.植物景观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以“自然服从秩序”为原则,追求图案美和几何美。因此台地园出现了将树木修剪成各种形状的“绿色雕刻”或拱门、廊道的“绿色建筑”;将树木修剪成“绿色剧场”或绿丛植坛及迷园。从建筑上俯瞰时,这种图案式构图有很好的观赏效果,故其多设置在建筑前的平台和底层台地。意大利夏季气候炎热干燥,植物配置时常选用深浅不同的绿植造景,色彩淡雅均一。后期庭园植物配置受法式花园的影响开始注重色彩、形状的对比。

三.文艺复兴不同时期台地园的特征及实例

1.文艺复兴初期

佛罗伦萨是文艺复兴发源地,人文主义者的实践唤起人们对别墅生活的向往,佛罗伦萨郊外肥沃的土壤、郁葱的林木与丰富的水源为建造庄园提供了理想的场所。初期台地园多建在丘陵坡地上,选址时注意周围环境,要求有可远眺的前景。园地顺山势辟成独立的多台层,无贯穿中轴线。建筑位于最高层以借景园外,风格保留中世纪的痕迹。喷泉、水池常作为局部中心,并与雕塑结合,形式简洁。绿丛植坛是常见装饰,多设在下层台地上。快速兴建起的植物园既丰富了园林植物的种类,又加强了游憩功能。?

菲耶索勒美第奇庄园建于1458~1462年间,由建筑师米开罗佐设计,坐落在阿尔诺山腰的陡坡上,视野开阔。 庄园由三级台地构成,受地势所限上下两层稍宽,中间层狭窄。入口设在台地东端,进门后有小广场,西侧是半扇八角形水池,背景是树木和绿篱组成的植坛,导向明晰。建筑前庭是开敞的草地,点缀大型盆栽。西面有独立而隐蔽的花园,当中为椭圆形水池,围着四块植坛。建筑与花园相间布置的方式既削弱台地的狭长感,又使建筑被花园环绕,四周景色各异。下层台地采用图案式布置方式,便于居高临下欣赏。庄园虽无豪华的装饰,却以杰出的设计手法,通过简洁的空间布局,形成与周围景色和谐的整体。

2.文艺复兴中期

16世纪,罗马继佛罗伦萨后成为文艺复兴运动的中心城市。教皇尤里乌斯二世让艺术师的才华充分体现在建筑的宏伟壮丽和花园的豪华气势上。中期台地园布局严谨,有明确轴线贯穿全园,以水池、雕塑及台阶、坡道加强透视效果。园中理水技巧娴熟,注重水的光影和音响效果。植物造景上由常绿植物形成了高低不一的绿篱、绿墙及绿色剧场的天幕,迷园形状日趋复杂,花坛、喷泉由直线变成曲线造型,令人眼花缭乱。

罗马美第奇庄园建于1540年,因选址优良、布局精心和王宫般的府邸著称,由建筑师李毕设计,坐落在罗马城边的山坡上。它构图简洁,两层台地以矩形植坛为主,建筑坐落在顶层露台上,前面有草地植坛和方尖碑泉池,面对别墅的一侧是树丛,将视线引向长平台两端。平台尽头是围墙和伞松树丛,透过树丛望去景色迷人。底层台地由矩形绿丛构成,东南上方有观景平台,由此经一片树林通向帕纳斯山丘。庄园的造园要素简单,但尺度很大,与建筑相协调,建筑掩饰了地形的起伏变化,并使视线在空间上富有变化。在顶层平台上越过底层花园的树梢和挡墙,可欣赏300m开外花园中朦胧的树丛,景观上互为借景,浑然一体。

3.文艺复兴后期

17世纪下半叶,意大利造园从逐渐走向没落,造园风格背袭了最初的人文主义,反映出巴洛克艺术的非理性特征,此后与巴洛克艺术同期的法国古典主义园林登上历史舞台。

篇9

根据浙江省教学指导意见,本课要求学生:了解文艺复兴的背景,知道文艺复兴及宗教改革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思想主张),从中认识“人文主义”的含义,进而在情感上认同人文主义价值观的精华: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本课内容多而难,用何种教学形式能较好地让学生达成学习要求?根据本课内容特点和高一学生的学习心理及认知特征,我决定采用“读书”形式。搜寻相关素材后,搭建以下课堂框架:“自我”为何在“神权”下――“自我”如何挑战“神权”――“自我”挑战“神权”之后。

二、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今天老师要向同学们推荐一本书,书名是《神权下的自我》。这本书将为我们展现什么精彩的历史内容呢?

【置疑引子】

“卡诺沙之辱”,堂堂的德皇为何会甘受奇耻大辱?

【转承正文】

(一)“自我”为何在神权下?西欧的中世纪是个特别“黑暗的时代”,基督教教会成了当时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它建立了一套严格的等级制度,把上帝当做绝对的权威。文学、艺术、哲学一切都得遵照基督教的经典――《圣经》的教义,谁都不可违背,否则,宗教法庭就要对他制裁,甚至处以死刑。《圣经》里说,“人类的祖先是亚当和夏娃。由于他们违背了上帝的禁令,偷吃了乐园的禁果,因而犯了大罪,作为他们后代的人类,就要世世代代地赎罪,终身受苦,不要有任何欲望,以求来世进入天堂”。

就这样人们的内心世界和外界观察都处于一层共同的纱幕之下,处于睡眠或半醒状态,在意大利这层纱幕最先烟消云散。这层纱幕是如何揭开的,又是如何从意大利扩展到其他地方的呢?

【顺势推进】

(二)“自我如何挑战“神权”?但丁撰写《神曲》,抨击教会的虚伪、腐化。薄伽丘的《十日谈》以讲故事的方式,向人们展现了追求自由、平等、欲望、本能的生活画卷。达?芬奇则用手中的画笔勾勒何敢起来挑战呢?

【再次设疑】

(三)“自我”为何挑战“神权”?中世纪的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在意大利首先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商品经济是通过市场来运转的,而市场上择优选购、讨价还价、成交签约,都是斟酌思量之后的自愿行为,这就是自由的体现,而自由的前提就是人的自由。此时意大利呼唤人的自由,陈腐的欧洲需要一场新的提倡人的自由的思想运动。城市经济的繁荣,使事业成功财富巨大的富商、作坊主和银行家等更加相信个人的价值和力量,更加充满创新进取、冒险求胜的精神,多才多艺、高雅博学之士受到人们的普遍尊重。这为文艺复兴的发生提供了深厚的物质基础和适宜的社会环境。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学艺术的成就很高,人们也可以自由地发表各种学术思想,和“黑暗的时代”的中世纪是个鲜明的对比。14世纪末,由于信仰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帝国的入侵,东罗马的许多学者带着大批的古希腊和罗马的艺术珍品和文学、历史、哲学等书籍,纷纷逃往西欧避难。他们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办了一所叫“希腊学院”的学校,讲授希腊辉煌的历史文明和文化等。于是,许多西欧的学者要求恢复古希腊和罗马的文化和艺术。这种要求就像春风,慢慢吹遍整个西欧。文艺复兴运动由此兴起。文艺复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代,这股春风将带来怎样的雨露呢?

【主旨延伸】

四、“自我”挑战“神权”之后?文艺复兴运动使人们开始从宗教外衣之下慢慢探索人的价值,作为人,这一个新的具体存在,而不是封建主以及宗教主的人身依附和精神依附的新时代。文艺复兴运动充分地肯定了人的价值,重视人性,成为人们冲破中世纪的层层纱幕的有力号召。文艺复兴运动对??时的政治、科学、经济、哲学、神学世界观都产生了极大影响。文艺复兴运动作为一场弘扬新兴资产阶级文化的思想解放运动,在传播过程中为早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奠定了深厚基础,同时也为早期的资产阶级积累了原始财富。资本主义工商业开始茁壮发展,为后来进行的新航路开辟、宗教改革以及今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提供了必要条件,从而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综括后记】

2500年前的普洛塔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使人开始从神灵和自然的控制下觉醒,14-17世纪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高举“人文主义”的大旗,使人的思想开始从基督教的神学束缚中解放出来,在思想文明的演进过程中,西欧人在继承历史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文主义思潮又会面临什么样的阻隔呢?他们又会如何实现思想的飞跃呢?

三、教学心得

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是教学这一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历史教学的形式异彩纷呈,如何使各式各样的教学方式更好地为高效教学服务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本课的实践,有以下心得。

(一)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确定教学形式

人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历史教学方法很多,每一种方法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所以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具体实际,恰当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以使所采用的方法发挥最大的效益。《神权下的自我》一课,内容繁杂,涉及很多人物及其作品。高一的学生在学习上更喜欢图文并茂的形式,结合内容和学生心理特征,采用图文并茂的读书形式比较合适。上课过程中,学生看到人物图片以及他们作品当中的相关内容也都有话可说。尤其是熟悉的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片段,学生能从文艺作品当中概括思想主张。

(二)采用的教学形式要服务于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省教学指导意见,确立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文艺复兴的背景(黑暗的中世纪,神权至上,宣扬禁欲苦行,但是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不断发展,富有的工商业者希望摆脱这种思想的束缚,宣扬个人主义,追求现世享乐);过程与方法:通过解读薄伽丘的作品《十日谈》和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的相关片段,理解文艺复兴从刚开始的肯定人的自然欲望发展到后来的提升人性的高尚与尊严,通过解读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的“信仰耶稣即可得救”理解文艺复兴带来的思想解放从上层社会推广到下层民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所宣扬的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等“人文主义”思潮,从而能肯定自我,追求思想自由,发挥自我的聪明才智,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上述目标是通过推荐阅读书本的形式来完成的,也符合学生的认知逻辑结构。

篇10

关键词:歌剧 起源 传承

歌剧(opera)是用声乐和器乐表现剧情的戏剧作品。具体地说是戏剧、音乐和舞台布景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它的产生,既是文艺复兴运动的伟大成果,又是巴洛克时期开始的重要标志。但由于歌剧产生的年代恰恰是莎士比亚创作的年代、是欧洲音乐从复调体制向主调和声体制转变的年代,莎翁的戏剧辉煌和音乐形式的革命性进步,掩盖了歌剧的产生是复兴古希腊悲剧和高扬“人文主义”旗帜的重要意义。本文试从以下三个方面索源,了解理清欧洲歌剧的发展脉络,以至对更完整的认识欧洲歌剧兴起的历史意义有所裨益。

一、 歌剧的源头――古老的欧洲戏剧

歌剧最初的形式可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在纪念酒神的节日中,就已有了使用歌剧形式的戏剧演出,这是歌剧的雏形。在11至13世纪的宗教剧、14至16世纪的神秘剧、田园剧中都运用了歌剧形式,当时的歌剧是以唱为主,音乐只起到伴奏、烘托气氛的作用,缺乏功利性和戏剧性。

1、古希腊时期

古老的欧洲戏剧是孕育歌剧的基础,其源头可以远溯至前5~前4世纪古希腊的悲剧。“希腊的奇迹”、“光荣属于希腊”这是人们在谈及公元5世纪希腊戏剧文明时通常用到的溢美之词。在这黄金时代,古希腊涌现出了三位伟大的悲剧诗人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和一位喜剧作家阿里斯托芬,他们把古老的欧洲戏剧的形式发展得越来越完美。古希腊戏剧载歌载舞,以对白和歌曲的交替展开构成了推动剧情发展的内部张力,它的剧本结构严整细密,歌队是其有机的组成部分,可见古希腊戏剧是歌剧产生的源头。

2、中世纪时期

中世纪的戏剧大约从公元5世纪到15世纪上半叶史称“最黑暗的一千年”。它的戏剧特点是:经历了数百年的艺术传统中断的空白和断层之后,在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和经济制度影响下,以一种基督教特殊训诫的方式(主要是圣经、圣剧等),走进了人类的戏剧史册。虽然古老的欧洲戏剧中音乐与戏剧已经结合,但它在中世纪基督教的统治下,戏剧没有专门的演出场所,只在教堂、侧厅和圣坛上等进行,有时也在路上边走边演,更没有专门的演员,演员又是叙述者,并且是以叙述为主。古老的欧洲戏剧是孕育歌剧的基础,但它与歌剧还有着明显的区别。

3、文艺复兴时期

文艺复兴时期的再度辉煌。从15世纪下半叶到17世纪初的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戏剧的又一个黄金时代。文艺复兴运动是欧洲告别千年黑暗,走向新时代的一次伟大的思想文化运动。文艺复兴时期戏剧是欧洲戏剧史上的第二个高峰,它以复古为革新,拓展了欧洲戏剧的版图,开启了戏剧的新传统,造就了“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莎士比亚。这时期的戏剧特点是:剧情丰富复杂,人物个性鲜明,悲喜混杂,以俗为美,对后世戏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歌剧的诞生

歌剧起源于巴洛克时期(1066-1750),最初是由意大利佛洛伦萨的一群人文主义者为了复兴希腊时期的戏剧传统而创造的音乐形式,其渊源除了古希腊戏剧还有世纪神秘剧、假面剧,最直接的起源是文艺复兴后期兴起的牧歌。1599年佩里创作的《达夫尼》是目前所知的第一部歌剧,1600年他创作了《尤丽狄斯》是现存最早的歌剧。这两部歌剧已经有了咏叹调与宣叙调分工,但总体看来并不成熟。1607年蒙特维尔第创作的《奥菲欧》是第一部意义上的近代歌剧,作者运用了相当近代化的管弦乐队为戏剧配乐,用不谐和音烘托气氛和展现矛盾。

17世纪在歌剧史上,威尼斯乐派的杰出代表蒙特威尔第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他早期主要从事牧歌创作,并由此享有很高的声誉。代表作有:《奥菲欧》(1607)与《阿丽安娜》(1608),堪称早期歌剧的典范之作。尤其是《奥菲欧》,他用音乐渲染了气氛和人物的情感,独唱富于技巧性,重唱写作带有牧歌遗风,剧中还有大量的合唱。还有《尤里西斯回乡记》(1641年)和《波佩阿的加冕》(1643),在圣・卡西亚诺剧院首演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他的歌剧里,独唱(宣叙调、咏叹调)、重唱、管弦队和舞蹈综合在一起为剧情服务。他认为歌剧的音乐要表达人类深刻情感,并且要与歌词意义相吻合。鉴于他对歌剧这种体裁起的奠基性作用,蒙特威尔第被誉为“近代歌剧之父”。

17世纪威尼斯歌剧的特征:蒙特威尔第等人在歌剧创作上的发展和创新,使歌剧从简单的叙述形式改变为戏剧性形式,题材也逐渐从以田园生活为故事背景,改变为悲喜剧相间,加入了更多的日常生活情景。他们推动着歌剧大大向前跨进了一步。

总的来说,到17世纪中叶,意大利歌剧在威尼斯基本上定了型,威尼斯歌剧艺术风格具有这样一些特征:历史题材的剧目成为最成功的歌剧;独唱成为歌剧的主要歌唱形式;咏叹调与宣叙调实现了分离,而咏叹调日益受到作者的重视及观众的欢迎;新的美声唱法在歌剧演唱中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剧情的发展趋向复杂;剧本的结构逐步严谨,舞台的布景装置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可以模拟海战、暴风雨、诸神、行进中的大象狮子,还可升降活动。威尼斯舞台美术的一些优秀成果,一直到19世纪仍被沿用。

总之,歌剧的出现,繁荣了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带动了其它体裁迅速发展,促成了巴洛克时期成为音乐史上第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

三、歌剧的传承

1、古典主义时期

17世纪、18世纪以神话和传奇故事为题材的意大利歌剧,被称为“正歌剧”。它的特点是:由朗诵调与咏叹调连缀而成,重视歌唱方法、内容空洞、忽视戏剧表现,成为炫技歌唱和豪华场面的“化妆音乐会”,音乐形式僵化。1762年,法国歌剧改革家、作曲家--格鲁克摒弃歌唱炫技,追求真实自然的戏剧表现,注重人物内心的情感刻画,再吸取法国歌剧(舞蹈与舞台设计)的精华,创作了《奥菲欧与尤里狄茜》等多部歌剧,使歌剧充满了生命力,为19世纪法国“大歌剧”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古典主义作曲家贝多芬(1770-1827)一生只创作过一部歌剧――《菲岱里奥》,这部歌剧开创了浪漫派歌剧的先河,戏剧性冲突强烈,音乐优美,对新的浪漫派歌剧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促进。同一时期法国浪漫派歌剧作曲家――韦伯,创作了《魔弹射手》和《奥伯龙》等歌剧,并形成了浪漫主义歌剧的创作高峰。此后,在德国和奥地利,“轻歌剧”和“喜歌剧”逐渐取代了浪漫歌剧。

2、浪漫主义时期

19世纪上半叶,意大利出现了一大批伟大的歌剧作曲家,其中最著名的当数罗西尼、多尼采蒂、贝利尼和威尔第等人。特别是威尔第,创作了《弄巨》、《茶花女》、《奥赛罗》等流芳百世的歌剧作品。德国的瓦格纳也是歌剧史上做出重大贡献的作曲家,他早期创作的歌剧与浪漫派歌剧相似,后来以“乐剧”的形式创作了许多著名的歌剧。1850年首演《罗恩格林》,在歌剧中取消了分曲,运用“无终旋律”的创作方法,以“主导动机”代表人物形象。此后创作了《尼伯龙根指环》,《莱茵黄金》等大量“乐剧”。 瓦格内从19世纪40年代末期开始创作的乐剧,都是系统地运用主导动机的连续歌剧,并成为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歌剧创作的主要潮流。

19世纪下半叶,“真实主义”歌剧在意大利出现,内容取材于日常生活,创作上追求紧张的戏剧冲突和夸张的情绪表现。普契尼的《蝴蝶夫人》、《艺术家的生涯》等就是重要的代表作品。

3、 民族乐派时期

同一时期在俄罗斯、捷克等国家,民族歌剧悄然兴起。这些歌剧取材于本国或本民族神话、民间传说等,创作上以颂扬本民族的精神为基点,力图摆脱西方艺术的影响,作品中洋溢着浓厚的民族气息。如俄罗斯的穆索尔斯基的《霍凡斯基之乱》,取材于俄国历史,并深受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

4、近代中国

歌剧及歌剧形式的形成经过了历史的考验。在中国第一部歌剧产生于抗战时期的延安,她就是《白毛女》,这部歌剧奠定了中国民族歌剧的基础,之后,中国的歌剧相继出现了《江姐》、《小二黑结婚》、《婚誓》、《党的女儿》、《红湖赤卫队》、《苍原》、《屈原》、《原野》等一大批优秀的剧目。相信中国的歌剧在不久的将来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光彩。

结语:

歌剧的产生,既是古希腊悲剧这种“音乐戏剧”千年之后的复兴,也是受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影响的产物。“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思想是歌剧产生的社会基础。正是在这种特定的社会背景之下,“佛罗伦萨之家”的成员们肩负起了历史赋予的伟大使命,发明了歌剧这种既古老又新颖的艺术形式。在经历了漫长的中世纪,经历了文艺复兴、巴洛克时期,以及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的传承与发展,历尽中国摸索之后传入中国,并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因素的特色歌剧。

参考文献:

[1]缪天瑞.音乐百科词典[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

[2]张洪岛.欧洲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3]钱仁康.外国音乐欣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4]沈旋.西方音乐史简编[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