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新进展范文
时间:2023-07-07 17:32: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土木工程新进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实际检测;土木工程结构风场;新技术的开发;进展研究
前言:随着全球建筑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建筑的要求也逐渐在提高,一个国家的土木工程建筑也可以反映出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具体体现,所以,我国在大力发展经济效益的同时,对土木工程的建设也是需要重视的,应该给予最大的支持来不断发展我国土木工程建设。土木工程结构风场的实际检测是完善我国土木工程建筑的重要方式,也是新技术开发的技术保障,促进着我国建筑事业的发展。
一、土木工程结构风场的实际检测过程
1.1高层建筑结构风场的实际检测
高层建筑由于高度的优势,使其在风向负荷和风向机理方面的分析就更加容易,也确定了结构风场实际检测的理论基础,使土木工程结构风场的实际检测工作更便于进行。我国高层建筑在高度和柔性方面都具有着很多的优点,对于检测的效果也比较明显,可以根据检测得出的数据直接分析土木工程建筑抗风能力差的原因。在检测的过程中,当横向振动发生的频率增加时,气体交换的压力就要变大,土木工程建筑会产生严重的共振现象,由于对这种现象的解释还没有合理的公式理论基础,所以,横向脉动作用的土木工程结构风场检测主要是依据与检测的过程和结果来综合分析的。在土木工程结构风场检测的过程中,对于高层的建筑来说,检测人员的经验对总结检测的结果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没有明确的理论对检测的过程以及结果做出定义,就需要检测人员依据自己的检测经验来探索土木工程建筑的技术革新,以及提高土木工程建筑稳定性的措施。高层建筑风压及风向的共振是为了获得土木工程建筑在强大风力影响下的结构变化,通过对土木工程结构前后变化的分析,分析土木工程建筑抗风的能力,为提高土木工程建筑的坚固性提供了有效的数据。
1.2低层建筑结构风场的实际检测
在低层建筑结构风场的实际检测过程中,通过长期的检测经验,使得检测人员已经掌握了低层建筑结构风场检测的技术和要求,以及低层建筑结构的检测机理,了解到低层建筑结构对于防震功能的缺失,通过对风洞和风压模型的实际测量,在特定的风压下进行检测,根据检测的结果综合分析土木工程建筑的抗风能力,风洞和风压模型实际测量的检测结果是不同的,比较检测的结果实验值,找到抗风压力不同的原因,从而确定具有更高抗风效果的土木工程建筑技术。在对低层建筑结构的全尺和缩尺风洞进行实际的检测时,要对压力以及系统的抗风效率进行具体的检测,比较分析两个检测的结果,从而确定平均压力系数,分析压力系数对土木工程建筑的影响。通过我国科学家的不断实践,已经验证了低矮建筑在抗风方面的抵抗力,也逐渐对检测的手法进行着改善,所以,在低层建筑结构风场的实际检测中,完善检测系统响应,提高感应抗风系数是非常重要的改善方式,通过技术的革新来加强结构风场的实际检测效率,不断提高检测技术的基础。
1.3跨度大的桥梁建筑的结构风场实际检测
在历史的桥梁建筑中,总是会有桥梁抗风能力差,桥梁受损的现象发生,最大的原因就是对工程建筑的风场检测不具体造成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桥梁抗风检测也逐渐在革新,已经建立了有效的理论基础。桥梁建筑的不断发展,更多跨度大的桥梁建筑被兴建的越来越多,传统的抗风检测已经不能满足大跨度桥梁的检测,技术逐渐发展为风洞技术的检测,结合风力的强度,对桥梁工程抗风能力进行检测。明确确定影响结构振动的因素,以及可能对大跨度桥梁建筑的影响,由于大跨度桥梁检测的难度非常大,要求在进行健康监控时就检测抗风的能力,实现全面的维护工作。在进行全尺测量时,要通过风速的检测来分析大跨度桥梁建设的抗风能力,从而分析出风向风速对桥梁建筑的影响。
1.4跨度大的空间结构建筑的结构风场实际检测
跨度大的空间结构在建筑上都具有立体的建筑形式,建筑的外形结构也比较复杂,但其投入的建筑资金很少,在结构风场实际检测的过程中,应结合其建筑的特点,根据空间结构的多边形以及实体轻等优点来合理的采取检测的措施。随着空间结构在建筑类型上的不断转变,使其逐渐向着跨度大的建筑类型上靠近,检测的目标也要随时做出改动,结合空间结构建筑的建筑特点,实现三维立体的检测。多变的空间结构建筑的风场分布与跨度大的桥梁建筑是不同的,结构共振的效果也不同,在检测的过程中,应该结合风压基本系数进行分析,根据实践总结的经验以及低矮建筑抗风能力差等因素,采取有效的检测方法。空间结构建筑在风压的影响下,容易产生自激振动,可以利用多通路检测风压的方法,来进行实际检测,根据气流的反映探索检测的结果。
二、新技术的开发进展研究
2.1土木工程结构风场实际检测传感器的工作状况
土木工程结构风场的实际检测主要是依靠传感器来进行的,通过传感器的接收和回复,来对土木工程建筑的抗风能力进行分析,从而实现风场实际检测的过程。随着我国现代化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风场实际检测的传感器也在不断的更新,逐渐研制出热风、电子、三维等传感仪器,促进了风场实际检测工作的进展,也使检测的结果更加的精准。在风场实际检测的过程中,由于风压是属于轻微压力,很多的自然因素都会对其产生很大的影响,这就使得压力传感器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压力传感器可以很敏感的检测出风向以及风速的变化,能及时的抓住风力对土木工程建筑的影响,加大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根据压力传感器的制作原理,还可以应用到很多领域的抗风检测中,在风压较大的情况下就需要使用压电式压力传感器来进行抗风的检测,压电式压力传感器具有不受外界因素影响的优点,压电系数也比较高,适用于多种建筑类型的土木工程。
2.2不断改进检测的方式方法
土木工程建筑的多样性,也为风场的实际检测带来了很多的困难,检测需要根据实际的建筑要求和特点,进行检测,需要用到的传感器也不同,所以,使我国风场的实际检测工作进展的非常缓慢。风场的实际检测是掌握检测经验以及发现土木工程建筑缺点的具体工作,只有不断改进检测的方式方法,才能更好的满足建筑的要求。通过完善检测的系统以及提高检测的技术要求来逐步提高风场的实际检测工作,完善检测系统可以及时的发现风场结构的改变以及结构共振的程度,以便于检测人员掌握有效的数据进行后期的分析,提高检测技术可以使用先进的数据处理系统以及统计系统,对检测的数据进行高效的总结和分析,只有通过不断的探索,风场的实际检测工作才能持续的提高,检测的步骤才能更加符合要求。对于抗风能力的检测基本分为两种方法,有齐墙埋管式检测方法和多通路压力检测方法,检测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需要采取合适的方法进行检测,从而不断探索改进的方案。
2.3新技术开发的具体进展
随着传感器的进一步革新,我国风场的实际检测技术也得到了具体改善,通过传感器提供的高科技技术,实现了由传感器监控的检测环境,嵌入式系统的开发,也使检测的数据实现智能化的处理,并可以实现通过无线网络的传输把数据输送到电脑的终端,从而实现数据的长期有效使用,方便检测工作总结工作的经验以及对建筑的具体分析。现代化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也为风场的实际检测工作带来了很多的便利,实现了数据处理零误差的要求,也加快了处理的时间,为检测人员的分析工作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同时计算机无线网络的介入,也促进了风场实际检测工作的进展,使得数据传输的过程更加的快捷,实现了高效率的检测目标。
三、实际检测土木工程结构风场的重要作用
3.1有利于加强土木工程建筑的坚固性
在土木工程的建筑过程中,一定会存在施工要求不符合标准的现象,这样会使土木工程建筑的质量下降,通过对土木工程建筑进行结构风场的实际检测,可以及时的发现土木工程建筑存在的问题,从而制定出有效的方案来避免建筑的损坏。对数据的分析可以发现土木工程建筑的抗风能力,如果抗风能力达不到标准就说明土木工程建筑不能有效的抵抗狂风的打击,也就是土木工程建筑的牢固性没有达到标准,根据实际检测的结果,获得建筑抗风能力的数据,从而可以制定出有效的方案来加强土木工程建筑的抗风系数。我国土木工程的建筑都是施工工期长,施工环节复杂的建筑,在施工的过程中,施工人员为了提前完成施工任务,往往会疏忽对于土木工程建筑抗风质量的要求,所以,土木工程建筑施工单位一定要做好监督管理的工作,使施工人员可以了解到更加先进的加强建筑稳定性的技术,结合具体的土木工程建筑要求,使建筑达到具有抗风的能力。
3.2有利于土木工程建筑实现防震减灾的功能
近年来,我国大量兴建土木工程建筑,其最大的原因就是因为灾难的多发性,地震等灾害的来袭,使我国人民承受着巨大的打击和损失,也对我国的建筑水平提出了质疑。日本是一个岛国,发生地震灾害的可能性以及频率都要比我国大,但是日本建筑的防震效果特别好,极大的减少了灾害对人民的影响,这也促进了我国建筑不断革新的步伐。通过对土木工程建筑进行结构风场的实际检测来检测建筑的坚固程度以及是否能实现防震减灾的功能,一旦没有达到这种功能,也能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弥补,是完善我国土木工程建筑水平的重要措施。建筑施工人员要以提高我国土木工程建筑水平为目标,不断学习先进的建筑知识和技术,总结建筑经验,了解我国多结构的土木工程建筑要求,从实际出发,加强保护人民利益以及生命安全的意识,明确知道土木工程建筑在灾难发生时所起的重要作用。土木工程建筑的防震功能也为我国减少了很多的经济损失,有效的减少了灾难发生时的人员伤亡。所以,土木工程建筑结构风场的实际检测工作,一定要落实到实处,检测人员要认真完成检测工作,找出土木工程建筑抗风能力差的原因,对数据进行细致的分析,协助施工团队制定修补的方案,与施工团队一起为我国土木工程建筑做出贡献,大力发展我国土木工程建筑。
3.3有利于完善我国土木工程建筑要求
土木工程建筑结构风场实际检测工作的大力开展,使我国更加注重了土木工程建筑的检测工作,严抓土木工程建筑的质量关。根据检测的结果可以分析出建筑的水平,有利于施工人员意识到建筑存在的问题,从而完善我国土木工程建筑要求,也有利于提高我国土木工程建筑的施工技术。我国土木工程建筑的水平以及质量是我国综合建筑的重要体现,施工团队不符合要求建筑的工程既影响着我国土木工程建筑的口碑,又使土木工程建筑的功能不能很好的实现,不能保障我国人民群众的利益,所以,要想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土木工程建筑的水平,相关管理部门既要加大对施工队伍的管理和要求,施工人员之间也要起到监督的作用,施工领导严格规范施工工人的行为,对其施工的细节做出明确的指导,加强施工人员提高土木工程建筑水平的意识,只有相关施工人员一起努力,我国土木工程的建筑水平才能逐步提高,更好的与世界先进施工技术接轨。
结语
在土木工程兴建的今天,施工队伍在施工的过程中,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施工水平,按照建筑的要求,抓好每个环节的质量,使土木工程建筑达到可以防震减灾的效果。在对土木工程建筑进行结构风场的实际检测时,检测人员要根据检测的实际建筑对象,利用传感器技术来对建筑的抗风能力进行细致全面的检测,严格按照检测的过程进行检测,得出检测数据,对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从而找出我国土木工程建筑还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检测人员也要加大对技术的创新能力,实现更高难度的建筑检测工作。
参考文献:
[1]李秋胜,戴益民,李正农.可移动式低矮房屋风压的实测研究[C].第十三届全国结构风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2012.
[2]项海帆,陈艾荣.特大跨度桥梁抗风研究的新进展[J].土木工程学报,2013,36(14):108-110.
[3]顾明,周印,张锋,等.用高频动态天平方法研究金茂大厦的动力风荷载和风致响应[J].建筑结构学报,2010,21(14):55-61.
[4]孙天风,周良茂.无肋双曲线型冷却塔风压分布的全尺寸测量和风洞研究[J].空气动力学学报.2011,12(14):152-155.
[5]周良茂,李培华.两个邻近全尺寸双曲冷却塔风压分布的测量气动实验与测量制[J].2012,16(13):137-144.
[6]李秋胜,等.广州中信广场台风特性与结构响应同步监测研究[C].第十二届全国结构风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2012.
[7]李宏伟.结构健康监测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研究及应用[D]:[学位论文].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
[8]欧进萍,周智,等.黑龙江呼兰大桥的光纤光栅智能检测技术[J].土木工程学报,2010,37(10):145-149.
[9]瞿伟廉,陈朝晖,徐幼麟.压电材料智能磨擦阻尼器对高耸钢塔结构风振反应的半主动控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1,45(22):494-499.
[10]徐有恒.带有局部圆弧面建筑模型风洞实验的雷诺数模拟问题[D].同济大学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基金项目报告,2010.
[11]庞加斌,宋丽莉,林志兴,等.风的紊流特性两种分析方法的比较及其应用[J].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4(12):127-132.
[12]李永乐,卢伟,李明水,等.风洞短试验段中基于被动技术的大气边界层模拟[J].实验流体力学,2010,21(30):282-285.
[13]楼文娟,李进晓,沈国辉,等.超高层建筑脉动风压的非高斯特性[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11,45(40):671-677.
篇2
毕业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最重要的实践综合性环节。毕业设计可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工作和创新能力、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然而,目前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中普遍存在着下列问题:毕业设计题目与工程实际脱节、毕业设计选题面窄、毕业设计缺乏创新和激励机制。
一、建立导师制,规范毕业设计过程针对毕业设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近四年,东南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实行本科生四年级导师制与毕业设计相结合的教学改革。毕业设计始终坚持以加强学生创新精神、综合素质和工程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实行本科生四年级导师制,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主导作用。
指导教师针对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学生整个四年级一年的学习计划,将毕业设计改在一年内机动安排,让学生提前参与各科研课题组,听专家讲座和学术报告,提前进行毕业设计资料文献搜集和阅读,及相关知识的储备。指导老师不仅全面负责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还要关心学生的全面成长,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参与到工程实践和科研活动中,指导学生开展科技竞赛和创新活动,撰写小论文,组织参观实际工程。另外,指导教师通过多年来“产学研”结合的渠道,精心培育,建立了相对稳定、机制灵活且代表当前国内最新技术水平的毕业设计实践教学基地。
通过本科生四年级导师制与毕业设计相结合,本科生有机会与指导教师的研究生一起参与课题,向学长们请教,开展小组讨论,同时,也受到指导教师严谨治学的态度和人格魅力的熏陶和感染。学生在基地进行毕业设计,实行校内外相结合的“双导师”制,可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实际工程的感性认识,扩大知识面,了解国内外工程实践中的最新进展,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工程意识和社会责任心,提高工程实践能力,有效地提高和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
建立导师制,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加强了师生间交流,更好地实施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通过毕业设计教学基地建设,探索出以现代大工程为背景,主动面向生产和科研,优势互补的新方法,有利于克服课题、师资、经费等方面的困难,有利于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实行四年级本科生导师制和毕业设计教学改革以来,已显着地提高了毕业设计教学质量。该教学改革成果在全国土木工程专业评估中得到专家视察组的高度评价和肯定,建议推广。为了进一步完善该项教学改革工作,体现“与时俱进”的教学改革精神,结合笔者参与的江苏省教改课题,对我校2003级土木工程专业四年级学生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全面反映作为该项工作的参与主体和主要受益者———四年级本科生的要求、呼声和感受,为教学改革提供第一手资料。
二、四年级本科生导师制和毕业设计学生问卷调查1.调查问卷的内容设计 本次学生问卷调查表共设计了21个问题,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调查实行四年级本科生导师制的效果情况,即实施的必要性、对学生学习、专业素质、综合能力的帮助程度;了解指导教师指导方式、责任心、个人能力对学生的影响;掌握学生毕业设计的地点、选题的来源、课题类型、难易程度、工作量;了解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选题的意向、学习的主动性、所遇到的困难等。
篇3
中图分类号:TU761 文献标识码:A
一、泡沫混凝土
泡沫混凝土是一种利废、环保、节能、低廉且具有不燃性的新型建筑节能材料。泡沫混凝土是通过化学或物理的方式根据应用需要将空气或氮气、二氧化碳气、氧气等气体引入混凝土浆体中,经过合理养护成型,而形成的含有大量细小的封闭气孔,并具有相当强度的混凝土制品。泡沫混凝土的制作通常是用机械方法将泡沫剂水溶液制备成泡沫,再将泡沫加入到含硅质材料、钙质材料、水及各种外加剂等组成的料浆中,经混合搅拌、浇注成型、养护而成的一种多孔材料。
泡沫混凝土是一种新型的节能环保型建筑材料,是混凝土大家族中的一员,近年来,国内外都非常重视泡沫混凝土的研究与开发,使其在建筑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
二、地震灾害对工程结构的影响
地震是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同时也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地震对工程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下三个方面:
(一)地基失效引起的破坏。在地震作用下,由于地基承载力下降或地基土液化而造成的建筑物倾斜、倒塌。
(二)承重结构承载力不足或变形过大造成的破坏。在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内里和变形增大,导致承重结构的抗剪、抗弯、抗压等承载力不足或者变形过大而破坏。如墙体裂缝,钢筋混凝土构件开裂等。
(三)结构丧失整体性而造成破坏。在地震作用下,结构进入弹塑性变形阶段,由于延性不足、节点连接破坏、主要承重构件失稳等原因而丧失稳定性,从而造成局部或整体失稳。
三、金属网泡沫混凝土的性能及特点对工程抗震的影响
首先,泡沫混凝土有轻质的特点。泡沫混凝土的密度较小,它的密度等级一般为300-1800kg/m3,常用泡沫混凝土的密度等级为300-1200 kg/m3,,密度为 160 kg/m3的超轻泡沫混凝土也在建筑工程中获得了应用。由于泡沫混凝土的密度小,一般可将建筑物的自重降低为原来的75%左右。对于工程建筑,例如:对于高度不超过40m,以剪切变形为主且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结构结构构件而言,采用底部剪力法计算结构的水平地震
作用,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可简化为
——相应于结构基本自振周期的水平影响系数值;
——结构等效总重力荷载,;
——结构总重力荷载等效系数,对于单质点=1,对于多质点。
在竖向地震作用下,《抗震规范规定》,设防烈度为8度区和9度区的大跨度结构、长悬臂结构、烟囱及类似高耸结构及设防烈度为9度时的高层建筑,应计算竖向荷载作用。采用类似于底部剪力法的方法计算高层建筑与高耸建筑的竖向地震作用,则结构总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
——竖向地震影响系数的最大值,可取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的65%;
——结构等效总重力荷载,可取其重力荷载代表值的75%
由此可知,通过理论分析,对于混凝土构件,泡沫混凝土与同体积下的普通混凝土相比,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降低与结构整体自重成正比,而泡沫混凝土能够有效降低结构自重,减小结构水平和竖向地震作用,对结构抗震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其次,泡沫混凝土可采用现场浇筑施工,整体性好,与主体工程结合紧密。泡沫混凝土还具有施工过程中可泵性好,抗压强度高(0.5-22.2Mpa),冲击能量吸收性能好,同时,泡沫混凝土的多孔性使其具有低的弹性模量,从而使其对冲击载荷具有良好的吸收和分散作用。
参考文献
[1]关博文,刘开平等.泡沫混凝土研究及应用新进展[J]广东建材.2008(2):19-21.
[2]张磊,杨鼎宜.轻质泡沫混凝土的研究及应用现状[J]混凝土.2005(8): 44-48.
[3]闰振甲,何艳君.泡沫混凝土实用生产技术[M].北京:化学1业出版社.2006.
[4]刘子全,王波等。泡沫混凝土的研究开发进展[J].混凝土.2008(12).24-26.
[5]王建强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中国电力出版社2011.
[6]《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篇4
关键词:FRP筋 混凝土结构 耐久性
中图分类号:TV331文献标识码: A
钢筋混凝土结构是目前在土木工程中应用最广的结构类型。其结构有自身的优点,然而随着应用的不断深入,这种结构类型显示出了其致命的弱点:钢筋锈蚀。钢筋锈蚀引起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破坏是目前土木工程中普遍存在的最主要问题之一。这就要求应尽快发展经济有效的结构增强方法和新型的高性能结构材料,以延长结构使用寿命,提高结构性能。
FRP筋是加强和改善混凝土结构的一种新的优良材料,以其高强、轻质、耐腐蚀等优点,开始在土木工程结构中得到应用,并受到广泛的关注。
1.FRP筋的基本特性
1.1 FRP筋的基本力学性能
FRP筋由高性能纤维和基体材料组成,纤维为增强材料,起加劲作用,基材起粘结、传递剪力的作用。纤维的种类主要有玻璃纤维、碳纤维、芳纶纤维和混杂纤维,基材主要有聚酯、环氧树脂、乙烯基酯、聚酯树脂等。根据连续纤维种类的不同,现在常用的FRP筋主要有玻璃纤维增强筋(GFRP筋)、碳纤维增强筋(CFRP筋)、芳纶纤维增强筋(AFRP筋)和混杂纤维增强筋(HFRP筋)。不同类型的FRP筋性能有所不同,但是作为新型复合材料用于土木工程中,它们之间存在较多的共性。
其优点主要有:
(1)密度小,质量轻。FRP筋的密度一般仅为钢筋的1/6~1/4,有利于减轻结构自重,方便施工。
(2)顺纤维方向抗拉强度高。
(3)耐锈蚀。
(4)电磁绝缘性好。
(5)减振性能好。
(6)AFRP筋和GFRP筋具有低传热性和低导电性,可用于对传热和导电有特殊要求的场所。
(7)作为一种复合材料,FRP筋具有可设计性,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加工成性能差异很大的产品。
FRP筋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有:
(1)无塑性。
(2)FRP筋的弹性模量比钢筋低。常用的CFRP筋、AFRP筋和GFRP筋的弹性模量大致分别为钢筋弹性模量的75%、35%和20%。
(3)抗剪和抗压强度较低。FRP筋是各向异性材料,轴向抗压、横向抗压和抗剪性能较差,横向抗剪强度仅为纵向抗拉强度的1/10左右。
(4)热稳定性较差。
(5)成本较高。
1.2 FRP筋与钢筋耐腐蚀性能对比
钢筋锈蚀主要是由于酸性、盐溶液(特别是氯离子)渗入结构物,破坏了钢筋表层的钝化膜使钢筋不断地进行电解反应被氧化而造成的。纤维是FRP筋中的主要受力材料,碳纤维和玻璃纤维的耐腐蚀性能、比强度(拉伸强度/密度)和比模量均优于钢、铝等传统材料,轻质高强的性能十分突出。从基材性能上看,常用FRP筋基材均具有优良的耐腐蚀性,且黏聚力好、抗徐变性能力强,稳定性和适应性良好。因此,与钢筋相比,FRP筋是良好的耐腐材料,它对大气、水和一般浓度的酸、碱、盐以及多种油类和溶剂都有较好的抵抗能力,完全适用于实际工程尤其是沿海工程中。
2.FRP筋耐久性研究现状
国内外研究者针对环境对纤维筋耐久性能影响的研究,提出了纤维筋材料性能、纤维筋与混凝土之间粘结性能的退化规律。研究主要考虑的环境因素有温度、湿度变化、化学物质的侵蚀、紫外线照射以及冻融循环等。
2.1 水和潮湿环境
研究发现GFRP筋浸泡在室温下的水和潮湿混凝土中试件强度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在40℃和80℃环境下,试件的抗折强度则分别降低了14%和45%。说明FRP筋在水和潮湿环境下的耐久性受温度影响很大。另一方面,当树脂基体所吸收的水分达到其饱和状态后,GFRP筋的力学性能将不会再下降。
2.2 酸、碱、盐侵蚀环境
国内外学者对酸、碱、盐侵蚀环境下FRP筋耐久性能进行了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在强酸环境中,40℃以下,FRP筋没有发生退化现象,说明了GFRP筋和CFRP筋抗酸性很强。在碱溶液环境作用下,采用模拟加速试验对GFRP筋和CFRP筋观测其劣化程度,碱溶液pH =12.6~13,试验温度为60℃,试验12个月,试验发现碱性环境下AR-GFRP筋的力学性能变化不大,而CFRP筋基本不受影响,说明了FRP筋在碱环境下具有相当好的耐久性。试验表明,在盐溶液环境中经历一年后,发现GFRP筋拉伸强度基本上没有发生变化,而CFRP筋的拉伸强度分别降低了5%和7%。
2.3 冻融循环环境
研究人员将FRP筋试件在750h内经历250次冻融循环,温度涨落-29~20℃,结果发现冻融循环对FRP筋,尤其是GFRP筋有着明显的不利影响,影响程度取决于冻融循环的次数及温度的变化幅度。欧进萍教授的冻融试验中,在经历50~300次冻融循环-17.8~7℃后,GFRP筋拉伸强度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弹性模量随冻融循环次数呈上升趋势;CFRP筋的拉伸强度和弹性模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且弹性模量随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而提高。
2.4 紫外线辐射环境
一项研究对CFRP筋、AFRP筋和GFRP筋进行了3年的阳光暴露试验,结果发现CFRP筋的拉伸强度降低了23%,AFRP筋降低了31%,GFRP筋降低了10%。通过上述试验可以发现芳纶纤维对紫外线比较敏感,而玻璃纤维和碳纤维的免疫能力比较好。作为FRP筋的重要组分,树脂基材受紫外线照射吸收能量后会加速氧化反应,从而导致树脂提前老化,丧失黏结能力。
3.存在的问题
(1)FRP材料本身也具有一定的缺陷,尽管抗拉强度高,通常可达3000MPa左右,但其弹性模量与强度的比值较低,因而纤维必须在相当大的变形下才能充分发挥其高强特性。大量试验结果表明,FRP仅在构件受拉钢筋屈服后才发挥出较大的作用,纤维的实际强度利用率很低。因此预应力FRP筋也逐渐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相应的锚具、施工方法等还尚未成熟,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2)FRP筋压缩强度与其拉伸强度相比而言较低。
(3)耐火性不如钢材,在设计某些类型的建筑物时需要考虑。
(4)FRP筋与混凝土的粘结锚固性能。表面光滑的FRP筋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强度仅是钢筋与混凝土粘结强度的10%~20%,并不适合作为结构构件的受力筋。由于FRP筋与混凝土界面处的内部滑移难以测定,目前多利用平均粘结应力与试件加载端或自由端的滑移绘制的关系曲线,并得到FRP筋与混凝土的粘结本构关系。显然,这个关系并不能反映粘结滑移沿FRP筋锚固长度变化的规律,也不能描述粘结滑移刚度退化的现象。因此,应研究随不同位置变化的FRP筋与混凝土的粘结滑移性能和规律。
FRP筋具有的高强、轻质、耐腐蚀、密度小、低弹性模量等特征,能够满足人类对土木工程越来越高的性能要求。但应注意FRP筋与普通钢筋的差异,在使用时应采取必要措施保证结构的安全性能和使用功能。随着FRP筋研究和应用越来越广,使得以往土木工程中难以解决的一些问题迎刃而解,给土木工程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1]薛伟辰.纤维塑料筋混凝土研究新进展[J].中国科学基金,2004,(1):10-12.
[2]朱虹,钱洋.工程结构用FRP筋的力学性能[J].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06,23(3):26-31.
[3]张新越,欧进萍. FRP筋酸碱盐介质腐蚀与冻融耐久性试验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7,29(1):33 - 46.
篇5
1教学内容的改革
工程力学课程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之一,是连接高等数学、大学物理与结构力学、弹性力学、土力学、混凝土结构设计、钢结构设计、砌体结构设计等课程的桥梁,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教学由基础教育向工程实践教育的重要转折点,其在实践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但是教学内容过分强调力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忽视力学作为应用学科的实用价值。工程力学的任务是学会如何对力学问题建模、如何将模糊的问题和想法用数学来描述,并培养提出、分析、设计以及解决科学和工程问题的能力[6]。为了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拓宽学生运用力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的工程问题,应从教学内容上加以优化。一是重视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更新,增加新的教学内容,如工程力学领域的新技术、新进展、新概念、新实验以及国内外土木工程等领域的实际问题。二是为了使学生对力学课程产生兴趣,在绪论课程中应引入经典力学的发展史。目前,在教材编写中,由于“少而精”的要求,绪论中更多的是介绍课程的研究内容、研究任务、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目的,而弱化了力学发展史的介绍。从古代墨子“力,形之所以奋也”到牛顿力学《自然哲学原理》的编写,再到哈密顿《一个动力学普遍方程》的发表,经典力学的发展经历的漫长的时间,期间出现了很多促使力学发展的科学家,如牛顿、麦克斯韦、达朗伯、拉格朗日、哈密顿等等。这些历史及历史人物的介绍,可以达到唤醒、激励、鼓舞学生的目的。三是强调概念性和实践性内容的重要性,适当减少计算性内容。工程力学具有基础性和应用性的特点,在教学内容安排中,一方面弱化理论推导过程,另一方面应适量增加一些具有实践性或趣味性的教学素材;例题中,应突出对实际问题的力学模型建立过程的描述,在课后习题中引入基于力学分析的工程实践的综合运用实例,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用力学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方法的改革
工程力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关键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可以通过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直观性。现有的课件和通常意义上所说的板书并没有多大区别,只是将原来用在黑板上推导完成的公式,放到了多媒体课件中加以展示。这样的课件在教学过程中,达不到吸引学生的目的,自然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考虑到在工程力学课程教学中会用到大量的力学简图和实验结论,如果可以将这些力学简图和试验项目(如在理论力学课程运动学篇中出现的连杆机构,材料力学课程中杆件的各种变形等等)用类似flas的直观方式表现出来,就可以丰富课件的内容,增加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是引入课堂试验。力学课程中的基本原理都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但目前力学的教学中,由于条件所限,工程力学课程中的实验部分主要集中在材料力学的一些验证试验中,如金属材料的拉伸压缩试验、梁的弯曲正应力试验、扭转试验等等。这些试验的开设,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但要达到力学教学的目的,还有一定的距离。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可以借鉴一些国外大学经典力学的教学方法,在这些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在每堂课的教学中会会通过随堂实验的方式,验证本堂课所涉及到的相关内容和原理,尽管这些实验的结果大家都是非常熟悉的。此外还可以采用离开教室的现场教学。土木工程专业是应用性较强的一门学科,作为土木工程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应该在在学期中,安排2-4个学时将教学从教室搬到现场,通过利用现场的工程实物,教会学生如何对实际工程问题模型化,并用所学的力学知识进行分析解答。
3教学模式的改革
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教师起主导作用。由于高校教师一职多能的特点,使得教学过程质量控制稍显不足。鉴于这种情况,应对传统教学模式加以改革,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这一过程中,应以班级为基础建立4-6人为一组的学习小组进行研讨式教学。研讨课教学是让学生参与教学,教学相长,师生互动,通过专题研讨使学生主动建构和拓展知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教师可以针对课程重难点问题,设置相关专题讨论课。教师通过引导,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通过互动交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拓展。也可以设置一些与学科前沿相关的内容及热点,学生通过课后查阅文献,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板书、图片、多媒体、实物模型等灵活的形式展示,并由教师与其他同学进行提问、讨论,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此外,在作业形式中也应该改变传统以课后习题为主的作业模式,为了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布置一些研究型的题目,通过查阅文献,以论文的形式的完成。比如通过材料力学课程中梁的合理设计问题,可以提出钢筋混凝土梁的合理设计问题、钢梁的合理设计问题等等,然后将这些题目布置下去,让学生查阅资料,并完成相关论文。总之,要以这种教学形式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实现课堂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
4结论和总结
篇6
关键词:矿山建设;建井工程结构;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5-0084-02
随着我国矿业建设迅猛发展,国家和社会等各方对矿山建设人才的培养质量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由于种种原因,高校矿山建设类教材的发展远远跟不上矿建行业的发展。2011年,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开始在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中恢复了矿山建设方向,随之开展了相应的教学梯队建设和教材编写工作。本文将简要介绍4年来,《建井工程结构》课程教学改革和实践情况。《建井工程结构》是面向矿业的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矿井设计和施工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基本方法。特别是煤炭工业基地的建设,建井工程作为煤炭开采的前期工程,是一项投资巨大、工期持久的基本建设工程。由于煤层赋存条件的原因,建井工程往往面临各种复杂环境,例如东部地区几百米厚的含水冲积层,有害气体或者承压水的突然涌出;西部地区侏罗系、白垩系特殊的地层条件,抗压强度低、遇水泥化、涌水量大、注浆困难等。因此,现代的矿山建设对高校人才的知识结构必然会有更高的要求,以适应现代化煤炭工业基地建设的需要。
一、《建井工程结构》教材建设现状
1999年教育部对全国学科专业调整,原有矿山建设工程专业并入到土木工程。保留开设该方向的高校陆续并入土木工程专业。国内在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中开设矿山建设方向的高校很少,主要是原有煤炭工业部的几所大学,其行业背景也多以煤炭工程和金属矿山建设工程为背景。过去主要使用的教材是陶宝祥、李和群、胡学文等编著的教材《建井工程结构》,1986年由煤炭工业出版社出版。主要内容包括5部分:天轮平台、凿井井架、凿井施工用盘、整体式立井井壁,复合井壁。此后,关于建井工程结构的教材就一直没有修订和再版。而关于建井工程结构知识的更新与最新工程技术的进展多体现在一些工程技术手册中,1986年,沈季良主编了《建井工程手册》,1995年路耀华、崔增祁主编了《中国煤矿建井技术》,2003年崔云龙主编了《简明建井工程手册》,2007年王建平、靖洪文、刘志强主编了《矿山建设工程》,其中部分内容涉及建井工程结构。需要指出的是,这些手册和教材为国家矿山建设行业的教育教学、人才培养、工程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这些教材和手册分别对国内外各个时期的矿山建设工程的最新科技进展进行了总结。但是在本科教学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是:①手册内容繁多,知识结构欠梳理,不适合于本科教学。②缺乏反映最新技术水平的教学实例,施工过程影像,现代施工技术图片。③相当大部分的专业知识已经过时,不能反映近10年来我国建井工程结构的最新进展,特别是施工技术进步方面的最新科技成果。
二、课程教学改革方案
总体思路是:以革新教材内容为中心,同时丰富教学手段和内容,对学生强化工程实践与学习。
1.教材建设的思路。在新教材编写过程中需要体现以下几点新思路:①补充现代矿井建设施工技术和运行实际的相关知识,结合实际建设和生产来讨论各部分设计计算内容,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将设计计算和实际建设与生产过程结合起来,体现教材的时代性。②在知识结构的编排上,要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要符合本科生学习的习惯。使其能够从刚刚学习过的结构力学、材料力学、钢结构、土力学中顺利地将知识迁移过来,体现教材的先进性。③自1986年以来的29年间,我国在立井和斜井建设技术方面积累了大量的工程实际经验,形成了一系列的行业新标准。在新编的教材中要补充这些知识成果,使学生能够迅速地将学习的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技能,体现教材的实用性。④现代的土木工程设计已经和相关行业的设计计算软件紧密地结合起来了,在新教材的编写中,要对建井工程结构设计计算的相关计算软件做初步的介绍,体现出教材知识结构的完整性。
2.教学内容更新。目前国内煤矿立井井深在800-1100m范围内已建成多个,多采用立井短段掘砌的混合作业方式。以凿井井架、矿井提升机、提升吊桶、伞钻、抓岩机、MJY型整体式金属模板为主体的机械化作业线。近年来针对凿井技术装备已经进行多次改造升级,逐步满足了现代煤矿立井1000~1500m深井筒的安全、高效、快速施工需求。这些科技进步成果是需要通过教材引入课堂的。①技术装备方面。需要补充的装备方面的内容主要有:1)大型凿井井架。目前我国矿山立井凿井井架原在70年代开发的,共有5个系列6个型号,Ⅰ-Ⅴ型凿井井架,最大的Ⅴ型井架仅能满足立井井筒直径8m、深度1100m的施工要求。为了满足超大超深立井的需要,产学研单位合作研发了新型凿井井架,VI型,VII型。主要性能指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2)大型凿井提升机。现在我国已研制生产出滚筒直径5m的凿井提升机,在提升钢丝绳、最大静张力、最大静张力差、提升高度、提升速度、电机功率及配套电控等方面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进,这些内容需要补充。3)凿井悬吊稳车。目前的立井用凿井悬吊稳车常用16t、25t、40t几种型号,容绳量大于1000m,可以基本满足大直径超深立井的建设要求。但是存在稳车体积大,钢丝绳悬垂长等缺点,容易产生断绳事故。需要向学生介绍稳车优化研究技术的进展、新型凿井悬吊稳车的控制方式、PLC与变频控制技术、过载安全保护等新技术的应用与进展。4)多层吊盘。需要增加介绍立井机械化施工与多层吊盘的内容,讲解迈步式吊盘的工作原理。5)液压凿岩钻架。主要增加介绍全液压新型伞钻,在提高钻岩速度,降低机械噪音,基本杜绝粉尘污染方面的技术进展。6)中心回转抓岩机。增加介绍斗容为1m3的大型液压中心回转式抓岩机,在提高抓岩能力及降低能耗方面的研究和应用情况。7)金属整体液压模板。增加介绍目前广泛应用的MJY系列整体下移式金属模板。重点介绍全液压自移式模板装置,在避免大量使用钢丝绳及凿井绞车,减少了设备和材料的用量,防止断绳事故,同时增大了井口的工作空间方面的技术进步。8)新型吊桶。增加介绍新研发完成的6m3、7m3、8m3三种新型座钩式吊桶,4m3新型底卸式吊桶的情况。重点介绍其优化吊桶结构,降低吊桶重心,减少吊桶倾倒危险方面的技术进步。9)钩头及连接装置。增加介绍新研制成功了的13t、15t、18t、21t、25t等新型提升钩头。重点介绍其在优化连接形式、降低装置的高度、增加密封性,使用寿命方面的技术进步。对于凿井设备,既要介绍存在的问题,又要说明技术进步的方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②体现新的技术规范和标准。自1986年以来的29年间,我国在立井和斜井建设技术方面积累了大量的工程实际经验,形成了一系列的行业新标准。特别是在钢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方面,国家标准经过了数次更新。如《煤矿立井井筒及硐室设规范》(GB50384-2007),《煤矿斜井井筒及硐室设计规范》(GB50415-2007),《煤矿井巷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13-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行业标准,如《煤矿冻结法开凿立井工程技术规范》(MT/T1124-2011)。这些规范和标准都是各个时期相关行业大量实践经验的总结,在新编的教材中要补充这些知识成果,使学生能够迅速地将学习的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技能,体现教材的实用性。
3.丰富教学手段和实践。①在学校的支持下,建立矿山建设工程实验室,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制作室内缩微实验模型,体现建井工程结构的工作原理和分析要点,让学生有更为直观的认识。②联系矿山建设类企业,建立北京市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带领学生开展现场的参观和实习活动,强化对课堂教学知识的再认识。③将课程设计与大学生创新计划、任课教师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矿山建设企业委托项目结合起来进行,突出为矿山建设行业培养人才的目的和知识特征。
4.探索双语教学。随着近年来,国内煤炭行业的不景气,国内矿井建设企业开始逐步加大了参与海外工程项目的力度。这就要求毕业生必须有一定的专业外语知识。以往学生学习的是土木工程专业外语,几个专业的知识混排在一起,不利于讲授和学习。《建井工程结构》课程改革方案中,在每一个重要知识点的地方,都要增加相关英文单词的注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一定的词汇量。个别章节的后面,引入原版英文教材的相关内容,使学生逐步掌握建井工程结构相关英文技术资料的地道表达方法。
三、结语
《建井工程结构》是面向矿业的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课程改革的成效关系到我国矿山建设类人才的培养质量及未来矿山建设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只有通过高校教师和企业一线建设专家的通力合作,才能将教材的时代性、先进性、实用性和完整性落到实处,最终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陶宝祥,李和群,胡学文,等.建井工程结构[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86.
篇7
【关键字】数控张拉信息化预应力
中图分类号: TU394 文献标识码: A
桥梁预应力施工质量是保证桥梁结构安全和耐久性的关键工序,是结构安全的生命线。为了提高桥梁预应力施工质量,常熟至嘉兴高速公路(昆山至吴江段)在全线推广了桥梁预应力施工质量智能控制系统,改变旧有施工方法,实现了张拉全过程智能控制,真正做到张拉施工质量管理的“实时跟踪、智能控制、及时纠错”,在切实保障预应力张拉施工质量的同时,大大提高了施工管理水平和效率。
1 预应力混凝土的重要性
预应力混凝土是人为地在混凝土中引入内部应力, 通过对混凝土内部的钢筋施加拉( 压) 应力, 使之建立一种人为的应力状态, 以便抵消使用荷载作用下产生的拉应力, 从而达到混凝土构件在使用荷载作用下不致开裂的目的。预应力筋的张拉是预应力施工中的关键环节。预应力筋张拉涉及到预应力筋的伸长值、预应力的锚固损失、孔道摩擦损失、应力松弛损失、混凝土弹性压缩损失、混凝土收缩徐变损失以及温度影响, 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的力的传递、分配过程。预应力筋张拉力的大小, 直接影响到预应力的效果。张拉力越高, 建立的预应力值越大, 构件的抗裂性也越好; 但预应力筋在使用过程中经常处于过高应力状态, 构件出现裂缝的荷载与破坏荷载接近, 往往在破坏前没有明显的征兆, 这是危险的。另外, 如果张拉力过大, 造成构件反拱过大或预拉区出现裂缝, 也是不利的。反之, 张拉阶段预应力损失越大, 建立的有效预应力值越低, 则构件可能过早地出现裂缝, 也是不安全的。预应力张拉精度是决定预应力结构安全与正常运营的首要条件, 一旦预应力张拉精度失控, 轻则会引起结构出现锚固端的纵向裂纹、反拱过大, 重则会引起结构出现横向裂缝、预应力筋拉断等事故, 由于预应力张拉精度失控造成预应力结构的失效、破坏以及生命财产巨大损失的事时有发生。
2国内外现行的张拉控制方法及其缺点
目前在土木工程领域中, 预应力的张拉施工采用的是由油泵和千斤顶组成的张拉系统。所采用的施工工艺可概括为: 1) 手动驱动油泵; 2) 由压力表读数控制张拉力; 3) 待压力表读数达到预定值时, 用钢尺人工测量张拉伸长值; 4) 人工记录。采用传统的张拉工艺存在很大的缺点: 1) 张拉力控制误差过大; 2) 张拉伸长值测量不准确; 3) 未能实现张拉力和张拉伸长值的双重同步控制; 4) 千斤顶、张拉油泵与油压表的标定次数多, 标定结果不易保持; 5) 检验预应力筋实际应力困难。
3预应力信息化施工
随着计算机新技术在土木工程中的广泛应用, 预应力张拉精度的提高势必在预应力施工中引入计算机技术。在计算机技术与土木工程的施工相结合的基础上, 提出了预应力数字化张拉技术这一新概念, 并对预应力数字化张拉技术的理论和应用研究非常有意义。
预应力数字化张拉技术是指利用数字化张拉设备直接进行预应力张拉的施工工艺, 这一概念属于结构工程和机电一体化相交叉的范畴, 是计算机技术在土木工程建造技术方面的具体应用。数字化张拉技术与信息化施工既相近又有一定的差别, 其主要区别在于: 信息化施工利用各种施工反馈信息指导或改进施工, 而数字化施工是利用数字化张拉设备直接进行预应力张拉的施工工艺。
预应力信息化施工就是在施工过程中, 通过设置各种测量元件和仪器, 实时收集现场实际数据并加以分析, 根据分析结果对原设计和施工方案进行必要的调整, 并反馈到下一施工过程, 对下一阶段的施工过程进行分析和预测, 从而保证工程施工安全、经济地进行。该工艺将力传感器永久放置在钢绞线两端, 由数据采集系统将力传感器信号采集并由计算机处理, 当实际张拉力与设计要求相对误差大于5%时, 由计算机提示用户停止张拉, 实现张拉施工的信息化, 最终获得精确的张拉结果。
4 智能张拉设备功能特点
4.1 精确施加张拉力
智能张拉系统能精确控制千斤顶所施加的预应力力值,将误差范围控制到±1%,降低了由于预应力施加不足或超过引起的桥梁开裂、下挠等风险,有利于保证结构安全,提高耐久性,延长使用寿命,降低养护维修成本。4.2 准确测量及时复核延伸量系统传感器实时采集钢绞线延伸量数据,反馈到计算机,自动计算延伸量,及时校核延伸量是否在±6%范围内,实现真正“双控”。4.3 对称同步张拉 一台计算机控制两台或多台千斤顶同时、同步对称张拉,实现“多顶同步张拉”工艺,消除了对称张拉不同步对结构造成的扭曲等危害。该系统实现了张拉过程控制自动化、精细化、标准化,让预应力施工质量符合设计与使用要求,保证桥梁结构安全和耐久性,有利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降低桥梁全寿命周期成本,是一项具有重要社会和经济价值的优秀科研成果。
4.4 规范张拉过程,一键完成张拉实现了张拉过程智能控制,不受人为、环境因素影响;控制停顿点、加载速率、持荷时间等张拉过程要素完全符合桥梁施工技术规范要求。通过规范张拉过程大幅度减小了张拉过程中预应力的损失,保证了有效预应力符合设计要求。4.5 质量管理功能业主、监理、施工、检测单位在同一个互联网平台,实时进行交互,突破了地域的限制,及时掌控预制梁场和桥梁预应力施工质量情况,实现“实时跟踪、智能控制、及时纠错”。自动记录张拉数据,杜绝了人为造假质量数据的可能,可进行真实的质量追溯。
4.6远程监控功能实现远程监控功能,方便质量管理,提高管理效率。
5结语
当前许多预应力桥梁运行一段时间后出现了下挠、裂缝,甚至断裂,危及结构安全,缩短了使用寿命。大量现役桥梁的调查和检测结果表明,有效预应力的建立直接影响桥梁的安全性、可靠性和长期使用寿命。桥梁预应力施工质量智能控制系统,改变旧有施工方法,实现了张拉全过程智能控制,真正做到张拉施工质量管理的“实时跟踪、智能控制、及时纠错”。在切实保障预应力张拉施工质量的同时,大大提高了施工管理水平和效率。
【参考文献】
[1] 朱新实, 刘效尧. 预应力技术及材料设备( 第二版) [M] .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5.
篇8
关键词: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土木工程专业;教育观念;工程素养;教材建设
创新性应用型人才是指利用科学原理、工程理论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人才,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将工程理论创造性地应用于实践领域,创造价值、推动社会进步。其人才培养基本特征是:价值取向体现行业性,培养目标体现应用性,课程设置体现复合性,培养过程体现实践性[1]。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涉及教育的方方面面,包括教育观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实践教学的改革、教师素质的提升、教师评价体系的建立等方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教师素质提升与教师评价体系构建是工程教育改革的龙头,也是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难点之一。面对我国规模空前的建设市场及其对人才培养规格的日益多样化要求,土木工程作为传统的应用型专业,如何借鉴德国、美国等后工业化国家工程教育改革的经验,更好地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服务,一直是近年来教育界、工程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广州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经过近20年发展,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家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教育部、广东省重点实验室2个,广东省重点学科4个。2007年,本专业被批准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形成了学科建设带动、重点实验室建设支撑、专业建设稳步推进的良性互动新局面。
近几年来,围绕国家特色专业的建设,根据工程建设对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要求,结合我校具体情况,我们对国内高校普遍采用的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2]。本文拟就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教师素质提升的带动作用,即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专业教师工程素养的提升、知行融合教材的编写这三个方面作一比较深入的分析与探讨。
一、教育观念的转变
教师教育观念既是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先导,也是教学改革的瓶颈。长期在精英教育环境下学习、成长起来的教师,又身处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的高校现实环境中,教育观念往往与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不一致。因此,要办好创新性应用型本科专业,首先要更新一些传统高等教育的办学观念,主要集中在以下四点。
一是认为应用型本科比学术型或教研型本科低一档次,有点接近职业教育,降低了学科、专业的层次,也削弱了教师的学术追求。事实上,应用型与学术型或教研型专业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适应社会需求的外延上,体现在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上,而不存在层次差别。二是过分强化学术化观念,追求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导致课堂理论教学学时不断膨胀,而忽视了综合应用知识能力的培养。理论研究与跟踪调查表明,职业成长的潜力更多地取决于学习能力,而不是基础知识的宽厚。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知识和能力不是传授的,而是建构的,这一点非常值得深思[3]。而且,处在信息时代,根据美国工程院院士Smerden的研究,当代工程知识的半衰期是2.5~7.5年,如不能授学生以“渔”,这些知识很快会过时,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毫无帮助。三是将专业教育与学术训练混为一谈,重视传统理论、传统方法、传统工具的学习与应用训练,对新兴方法、新兴工具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认识不到位,对工程建设的新进展关注不够,对社会化、专业化分工的趋势认识不深刻。导致学生所学知识、方法落后于当前工程实践,导致学生的应用能力、应用水平与社会需求脱节。四是过分强调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完备性。担忧学生专业知识不够完整系统、不能胜任用人单位的工作岗位,导致学生专业口径过窄、适应性较差。
以上观念,影响到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首先受到影响的是课程体系设置,往往导致课堂理论教学学时不断膨胀,课程体系往往头重脚轻;其次导致课程内容易出现学科取向,常常以学科科目相对应的方式来安排,缺少必要的横向联系,容易产生条块分割,可调适性差,学生在学习时往往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谈不上融会贯通;再次影响到课程教学方式方法,课程教学过于注重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灌输以及专业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工程思维的培养、工程方法的启迪、创新精神的培育,在教育性与训练性之间失去了必要的张力和平衡,导致学生的视野狭隘、工具功能突出,发展潜力明显不足[4]。
美国的工程教育一直引领着国际工程教育的改革潮流。在课程体系上,更加注重系统分析和学科交叉融合;在教学内容上,结合科技发展要求适时进行动态调整;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常常结合科技发展、工程现场应用技术和个人的科研成果,进行研究性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最新、最适用的东西。即便如此,工程界对教育界仍不断提出新的要求,2007年,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ASCE)出版的专题报告《2025年的土木工程》,在有关工程师培养改革方面,进一步明确了大学教育将工程理论和工程实践结合的重要性,指出了持续学习的能力、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是21世纪土木工程师的立业之本。这与CDIO工程教育理念(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吸纳美国、德国等后工业化国家工程教育改革的理念,依据建筑行业发展的要求,结合学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时俱进,更新专业教师的教育观念、不断纠正各种不当认识就成为工程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
二、专业课程教师工程素养、实践能力的提升
创新性应用型本科的教师既要具有较高的学历、较扎实的学术功底,又要具备较丰富的实践能力、较深厚的工程素养。较为理想的情况是大部分教师都是“双师型”,而现实情况是这样的教师较为缺乏,教师培养也存在路径依赖。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既有认识的偏差、机制的缺失,也有教师个体层面的问题。在以科学研究带动教学作为一种普遍认可模式的情况下,如不能采取系统的对策,这种局面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将很难改观,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也就成为无源之水。
在认识层面上,目前主要存在三个误区。一是对应用型学科来说,其科学研究要遵循“知识积累+技能训练-实践运用-总结研究”的方法,其实践性活动在先,相当一部分“实践活动”学术含金量不高,难以转化为“研究活动”,但却是应用型学科研究的背景与基石;而高校现行学术评价体系的主流遵循从“积累知识-专题研究-实践性验证”,与应用型学科实践研究的路径不兼容。导致了大部分高学历青年教师在思想上对工程实践能力锻炼、工程素养提升的重要性认识模糊,在行动上缺乏积极性。二是对“理论学习成师”、“教学实践成师”的互补性、不可替代性认识不足。事实上,“教学实践成师”是教师的自然发展方式,是教师“从原有的教学经验出发,生长新的教学经验”的过程,它是一种与教育实践相伴相生的成师方式;“理论学习成师”则是人为的教师发展方式,是教师将“公共教育知识内化为个人教育知识”的过程。“理论学习成师”与“教学实践成师”二者互为依托、互为补充、缺一不可,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片面强调“教学实践成师”、忽视“理论学习成师”也会导致相当一部分高职称、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片面地强调教学经验的积累,而忽视了教育观念、教育技术的与时俱进,容易出现“师傅带徒弟”的经验主义倾向,这与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的要求、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格格不入。三是对教师提升工程素养的路径认识过于片面,认为只要选派青年教师去企业进行实践即可解决青年教师实践能力欠缺的问题。实际上,只有在科学研究、工程实践、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这四者的相遇交汇的情况下,才能促使专业教师的理论认识、工程经验与教学感悟互相融合,从而催生教育智慧、创生新的教学经验[5]。
因此,要构筑专业教师的实践学习平台,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工程素养的提升也就只能通过穿行、往返于“知”与“行”两个世界的方式来实现,周期性地穿行于教育理论、科学研究、专业知识与工程实践之间,实现同期互动,使专业教师成为贯通知与行两个世界、催生工程教育智慧的纽带与载体(见下图)。
为提升专业课程教师的工程素养,在机制上,一要建立健全专业教师到生产单位进行工程实践、学习交流的机制。充分利用高校创办科技服务机构、办学协作单位的平台,引导组建团队,有计划、有目标地给教师提供实践平台,同时要保障教师的现实利益,鼓励、推动教师积极地投入到工程实践中去。二要进一步完善、调整、优化专业教师教学、科研、工程实践能力水平的评价体系。改变过分学术化的评价倾向,引导、促进教师不断提升工程素养,同时要充分发挥专业顾问委员会的作用,对承担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进行工程素养认证。三要借鉴国外“实践教授”模式。建立一支数量质量稳定、来自生产一线、实践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队伍,健全专兼结合、校外专家兼职授课机制。四要提倡、鼓励、促进教师进一步密切与工程界的联系。积极参加注册工程师考试认证、申报工程系列职称,努力承担工程设计、检测、鉴定、咨询等技术服务项目,参与各种工程技术评审会议,全方位地提升专业教师的工程素养。
三、知行融合教材的建设
由于应用型人才既要有宽厚的理论基础,又要具备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因此教材建设既要考虑为学生搭建可塑性强的理论知识框架,又要从工程实践知识出发,建立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双向互动关系,这种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双向互动的教材可称之知行融合的教材体系。知行融合的教材体系并不是按照从理论到实践或者从实践到理论的单向方式进行组织,或者把理论单元和实践单元割裂开来,而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有机融合起来,在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循环往复中促进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基础理论知识须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将工程理论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比较恰当地限制在技术开发、运用与创新所必要的范围内,实现“足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相对完整工程实践能力的有机结合;同时还要适度关注学生对高深理论的自我意义构建,注重培养学生在复杂、不确定性的环境中对高深理论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在上述两个层面之外,还要考虑我国土木工程所属部门行业划分较细(土木工程分散在房建、公路、铁路、港工、水工等行业)、行业规范差异较大、强制性较强,行业分工几乎直接“映射”到工程教育之中等特点。因此,基于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双向互动、理论基础较为扎实和工程实践知识较为完整、超越不同行业背景三个方面基础上的知行融合教材体系就成为专业建设的重点与难点。其关键在于要求教师具有宽广的视野,对各专业方向的理论知识与工程实例能够融会贯通。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开始着手编写适用于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系列教材。知行融合教材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突出工程应用,克服过分学术化、学科化倾向,适当降低理论难度、重新筛选组织内容,将重点放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应用上,同时又设置了一定的理论提高、应用深化内容,供有深造需要的学生选学;二是强化基本原理、弱化行业规范,克服了现行专业教材大多仍依托专业方向、教材中解释讲授行业(房建、公路、铁路、港工、水工)规范条文篇幅较多的通病,超越了具体的“术”,主要讲授论述一般的“道”。目前,按此原则,我学院专业教师通过全面的论证,基本统一了专业教师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借鉴国外优秀教材、经典教材的编写经验,对原有教材进行精心的取舍与合理的改进,广泛听取了工程界专家的意见建议,编写了《工程结构设计原理》、《基础工程》、《土木工程计算机辅助设计》、《土木工程抗震》、《土木工程实验与检测技术》、《土木工程施工》6本教材讲义,并开始在学生中试用。
教师素质提升与评价机制改革是工程教育改革的龙头,也是工程教育改革的难点之一。结合我校土木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的探索,从教师教育观念、教师工程素养提升、教材建设三个方面论述了专业教师素质提升对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保障作用,提出了教师教学水平提升的主要举措,希望能为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工程教育改革起到一定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史秋衡,王爱萍.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特征[J]. 教育发展研究,2008(21).
[2] 张俊平,禹奇才,童华炜等. 突出大工程观,彰显应用特色[J]. 中国大学教学,2010(3).
[3] 徐理勤,顾建民.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运行条件探讨[J]. 高教探索,2007(2).
[4] 潘懋元,周群英. 从高校分类的视角看应用型本科课程建设[J]. 中国大学教学,2009(3).
篇9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钢结构;教学改革
国家教育部推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1,2],旨在通过在试点高校及专业实施卓越计划,摸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教育模式。卓越计划将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第一批(2010年)有61所高校入选,第二批(2011年)有133所高校入选,批准462个本科专业或试点班。土木工程专业方面清华大学等21所高校入选见表1,实施卓越计划是高水平大学办学趋势。
钢结构课程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重要专业课之一,不仅课程本身在土木工程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钢结构特点以及钢结构行业蓬勃发展态势也使其在卓越计划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钢结构发展前景及人才需求
钢结构体系具有自重轻、抗震性能好、施工周期短、加工制作工业化程度高、造型新颖轻盈、施工噪音低、大部分钢材可回收循环利用、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等优点。作为钢铁大国我国已经连续十年钢产量居全世界第一,国家政策也从20世纪50年代节约用钢、20世纪80年代合理用钢转变为21世纪提倡用钢。建设部颁布的《国家建筑钢结构产量“十五”计划和2015年发展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十五”期间,争取年全国建筑钢结构用钢量达到钢材总产量的3%左右,到2015年争取年全国建筑钢结构用钢量达到钢材总产量的6%左右。如果保守估计2015年钢产量为5亿吨,其6%为3000万吨。总之钢结构行业发展会越来越快,该行业的人才需求量也会越来越大。相比钢结构行业的人才需求,国内培养的钢结构专门人才偏少,质量也不高。要想改变我国钢结构应用落后于发达国家的现状,需要培养具有扎实钢结构理论基础,了解国内外钢结构新进展及新技术,能将所学理论知识灵活应用到钢结构设计、施工等相关工作中,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较强的具有卓越工程师潜质的毕业生。
二、钢结构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1.教学现状。从我校情况看,土木系本科生钢结构教学分成钢结构原理(专业必修课32学时,其中2学时用于考试)、钢结构设计(专业限选课24学时,其中2学时用于考试)及钢结构课程设计(1.5周实践教学环节)三个教学环节进行,在第三学年第二学期内完成。基于“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指导性性专业规范”[3],三个环节的教学侧重点如下:钢结构原理课程要学习钢结构特点及设计方法、钢材性能及选用、钢构件(包括轴拉构件、实腹和格构式轴压构件、梁、拉弯构件、实腹和格构式压弯构件)的强度、稳定及刚度计算及设计,钢结构焊缝连接(分为对接焊缝和角焊缝)和螺栓连接(分为普通螺栓和高强螺栓)的计算及设计、疲劳计算等内容;学生后续有大跨结构和高层结构选修课,加之课时有限,钢结构设计以门式刚架和重工业厂房设计为主;钢结构课程设计大部分学生做钢屋架设计,少部分学生选做门式刚架设计。
2.存在问题。我校钢结构课时偏少,并且目前对钢结构感兴趣,愿意从事钢结构行业的学生不少,掌握好钢结构设计及施工知识对学生就业也非常有利,但是钢结构课程知识点多而杂,公式多,重点的稳定问题学习难度大,加之学生材力和结力的学习基础不扎实,虽然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但因课时所限,授课时往往还是无奈停留在学生对构件及连接能够正确验算校核层次,很难引导帮助学生提升到对构件及连接进行优化设计和合理构造处理,乃至具备实际钢结构工程设计能力。同时对国内外钢结构设计规范的比较介绍不够,对钢结构新理论、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介绍也不足。依据“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的要求,从钢结构的授课内容及授课效果分析,钢结构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钢结构原理、钢结构设计、钢结构实践环节课程大纲面向卓越工程师计划的针对性不强;②教学内容对国内外钢结构发展、新理论、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吸收不及时;③钢结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工程实际针对性不强;④未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及热情;⑤未做到因材施教;⑥学生力学基础差对钢结构学习产生畏难心理。
三、钢结构课程改革思路
应用创新人才培养应是以知识学习为载体,着力系统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及创新能力。分析钢结构教学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改尝试[4-6]。
1.教学准备及实施中注重创新能力培养。首先依据“卓越计划”,结合现代钢结构材料、构件、体系及设计方面的最新发展,制定2012级本科专业教学计划和相应课程大纲,并科学划分及衔接本科与研究生的钢结构课程内容。其次按照新修订的《钢结构设计规范》(预计2012出版)编写本科生教材钢结构教材,教材要体现新规范、新理论、新材料、新体系、新技术,力求具有循序渐进、通俗易懂、叙述详细、例题多且贴合实际,便于自学,逻辑清晰等特点。最后将教学模式从讲授式逐步转化为探讨式,精练教学内容同时,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以讨论式学习钢结构重点难点问题,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及掌握钢结构理论知识及设计方法,引入实际工程设计讨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2.激发学习兴趣,力求因材施教。绪论课以钢结构学习动员形式进行。介绍钢结构特点、国内外应用及研究现状、钢结构的前沿课题、钢结构发展前景、钢结构行业状况及国内外重大钢结构工程等。通过钢结构学习动员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钢结构的兴趣。课间尝试引入上海交大刘西拉教授采用的“带领学生玩搭建结构的游戏”模式[7],活跃教学气氛,培养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课间及课后组织学生观看钢结构工程录像。教学中采用的华南理工大学王湛老师研发的《钢结构多媒体教学系统》动画及工程录像,很受学生欢迎。所以订购或制作钢构件、紧固件、焊接件、小型钢结构体系及连接的教学模型,并鼓励学生参与到模型制作中,使学生有直觉感官认识的同时,培养动手能力很必要。鼓励并指导学有余力的学生阅读钢结构课外书籍及科研文献,撰写读书报告;鼓励对设计感兴趣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学习STS,3D3S,MST,ETABS等钢结构设计软件,为做毕业设计及适应毕业后从事钢结构设计工作做准备;鼓励对科研感兴趣的学生参与任课老师的科研课题,进行钢结构方面的研究或试验工作。
3.加强实际工程训练。积极与钢结构设计、施工及研究单位建立合作关系,联系校外实习基地。毕业设计环节及假期让部分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参与实际钢结构工程的设计或施工。钢结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题目逐步改进为实际工程设计题目。
4.与其他课任课老师沟通。与前续课程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等的任课老师进行交流沟通,帮助和要求学生在力学课学习阶段对钢结构所需的力学知识点扎实掌握,尽量减少学生由此产生的对钢结构学习的困难,有利于节省用于复习力学知识点的钢结构课上学时;与后续课大跨结构、高层结构、结构抗震设计等课程的任课老师沟通,保证学生钢结构知识的系统性;与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老师沟通协商,认识实习协助安排所有学生到钢结构工地参观学习,生产实习安排部分学生到钢结构校外实习基地实习。
我国要从钢铁大国转变为钢铁强国及至钢结构强国,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应用创新型钢结构专门人才是当务之急。以实施卓越计划为契机,修订钢结构系列课程教学大纲,编写实用型现代钢结构教材,精练教学内容,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及多种教学方法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钢结构热情和创新意识,吸引优秀学生到钢结构产业中去,利用校企联合培养方式即钢结构实习基地培养学生钢结构实践能力,培养出卓越计划要求的未来卓越工程师的后备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Z].2010-06.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Z].2011-01.
[3]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指导性专业规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4]郭小农,罗永锋,蒋首超,王伟.钢结构稳定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1,(12):46-48.
篇10
关键词:工民建工;施工监理;要点问题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supervision of the 1980s, along with our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system and combined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tissue engineering needs a scientific management system implemented in the construction field. Establish control of the civil construction start, engaged in before the incident, after the three aspects of supervision prone to error, provide a detailed analysis, I hope to help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Key words: civil engineering work; construction supervision; points problem
中图分类号:TU745.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6-0020-02
一、工民建施工事前监理控制
对监理企业的资质进行严格的审查管理,将违法违规行为列作企业资质审查和年检,维护监理行业市场良好秩序的一个重要措施。一是对不符合资质要求的监理企业应马上撤销其监理资质;二是对有违法违规行为的监理企业,要依法查处,并予以公告,对那些情节严重的,要撤销其资质证书,构成犯罪且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规范工程建设监理的招标、投标程序,对工程建设监理行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业主应严格按招标投标法的规定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的原则公开招标或邀请招标,在入围企业内选择符合资质条件的监理企业来进行监理。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鼓励优质优价监理企业,加大对监理服务收费的最低标准的管理力度,要促进各个企业形成良好的竞争机制,促进工程建设监理行业的健康发展。
针对配置生产施工要素质量的监理审查我们应从施工管理、质量体系与作业人员资质等层面入手,实施半成品、原材料与构配件质量审核、设备机械质量控制,现场监督管理检查,并对新材料、新技术与工艺进行严格把关。同时监理人员应对工程施工征用场地、水、电、道路是否开通进行事先检查,并敦促相应建设单位尽早实现。
二、工民建施工事中监理控制
1、做好作业施工技术交底监理
做好施工作业技术交底是优化施工质量的基础环节,工民建施工监理进程中我们应在开始分项工程之前进行科学交底,围绕施工具体操作者、材料、设备机械、工艺、构配件、管理措施、施工环境明确谁来做、怎么做、做什么、施工要求、标准及完成时间等。对于施工关键环节或存在较大难度的技术部位,承包单位应将交底技术书报送监理工程师,并对不完善之处进行修改补充,倘若不能良好的完成分项工程或工序技术交底则不可进入后续的正式施工阶段。
2、明确设置质量控制点,实施构配件材料、机械设备进场质量监理控制
为有效保障工民建工程施工作业进程中各环节工作质量,我们应明确设置质量控制点,关键控制部位、重点控制对象或施工薄弱环节,依据施工进程控制质量标准要求创设质量控制点相关明细表,列出具体控制内容、控制点名称、方式与检验标准,并提交至相应监理工程师进行批准审核,进而实施科学的质量预控。实践中我们应主体面向隐蔽工程、关键施工环节或工序、薄弱施工部位、不稳定质量施工对象、对后续工民建工程安全或质量产生较大影响的对象、应用新工艺、新技术或材料的环节或部位、施工条件相对复杂、具有较大技术难度或欠缺足够把握的施工工序进行控制点科学设置。同时对于进场构配件材料我们应实施必要的质量把关控制,检验其技术说明与合格凭证,只有通过确认审核合格后才可准许材料进场。批准进场后待安装使用一段时间后,倘若存放、保管材料有失妥善性,极易令其质量状况不良恶化并影响工民建工程施工进程,因此监理人员应面向施工单位半成品、材料与构配件的处放时间与条件进行监控,倘若发现不合理现象则应要求施工单位按规范进行全面整改。另外对于进场的各类设备机械性能与现实工作状态我们也应进行全面监理控制,由施工单位列出设备机械规格、型号、技术性能、数量、进场时间并报送清单由监理人员实施现场监理核对。在状态检查进程中监理人员应针对其设备保养、使用记录、具体工作状态实施细化监理,预防不良带病作业现象。倘若发觉问题应责令施工承包方及时进行修理进而始终确保其处于良好运转工作状态。
3、科学监理控制工民建施工技术活动
针对工民建施工技术活动的监理控制,我们首先应要求承包建设单位实施专检与自检,为确保工民建工程质量还应对送检取样工作实施见证监控。对于各方有可能出现的工程变更,监理人员应谨慎对待,核准原设计的确无法确保施工质量或确有错误方可准许变更。同时我们还应将实施变更之后创设效益与变更有可能引发的索赔损失进行综合比较,真正权衡轻重之后才可作出科学决定。另外我们还应对记录质量资料进行科学监控,监理人员应联合承包施工单位依据相关要求及验收工程竣工资料规定列出施工对象具体有关质量的资料清单,伴随工民建工程的不断进展施工承包单位应对资料进行持续填写与补充,并进行整理组卷,确保资料的齐全、真实与完整,并由相关负责各方人员进行确认签字,明确具体结论,令其同步于施工进程,倘若资料不完整、不齐全则监理人员有权拒绝验收。
4、实施分项分部工程质量监理验收
分项分部工程的质量监理验收包括基坑与隐蔽工程验收等,我们主要应对地基承载力、地质状况条件、支护状况及稳定开挖边坡进行科学验收检查,倘若不满足勘察资料或设计要求则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实施处理并重新进行验收。验收隐蔽工程阶段首先应由承包建设单位自行检查,而后填报申请报检表格,监理人员则应进行现场细化检查,验明符合相关质量要求后方可签字认可并准许施工承包方实施下道工序建设施工,否则还需发回整改。
三、工民建施工事后监理控制
工民建施工事后监理控制我们应进行工程竣工验收控制与相关质量技术文档的科学审核。验收阶段单位工程涵盖的分部项目我们均应对其质量进行验收,确保资料齐全完整,重要功能项目的具体检验结果应全面符合专业验收质量标准规范规定,且验收观感质量也应符合标准要求。审核质量技术文档阶段我们应具体进行分包单位证明资质文件、开工申请、施工方案、承包施工单位半成品、相关提交材料、构配件证明质量文件、交接工序检查、分项分部工程检查质量与检查隐蔽工程文件报告资料、工程设计变更、新工艺、技术、结构、材料技术鉴定资料、处理质量问题与事故报告、签署相关现场技术质量文件、签证等的全面细化审核,进而强化事后监理控制,确保工民建工程的优质完工。
四、结语
总之,为有效提升工民建工程施工质量,我们只有强化监理控制,掌握要点问题,制定科学有效的监理实践策略,才能真正创设优质、精品的工民建工程,规范监理行业秩序,促进工民建工程的健康、稳定与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沈锦儒;;振冲碎石桩工程监理的实践与体会[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会地基处理学术委员会第三届地基处理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2年
[2] 王勋文;乌通儒;刘建亮;康哲良;;大榭跨海大桥正桥桩基施工的质量监理[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及结构工程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下册)[C];1998年
[3] 路来军;王安岭;韩素芳;;《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预拌混凝土》简介及说明[A];混凝土质量控制及标准化新进展――“全国混凝土质量控制及标准化新进展”学术交流会暨混凝土质量专业委员会和建筑材料测试技术专业委员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