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班级管理范文
时间:2023-07-07 17:32: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传统文化与班级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传统文化儒家思想班级管理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厚德,可以明智。它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儒家、道家、诸子百家等一些思想对现代班级管理都有非常大的借鉴价值。而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对班级管理起着基础和渗透的作用。我们把儒家管理智慧的基本精神归纳为“四为”,即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以义为重、以和为贵,具体内化为“义、仁、礼、恕”四方面。
一、义——修炼德性
“义”者宜也,是一个事物应有的样子,是一种相对的道德律。儒家强调“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也就是说君子走的始终是一条合适的正路,而小人一心看重私利,在一己私利趋使下很容易走上邪路。对于班级而言,班主任讲究“义”就是要自己修心养性。班主任的品德应该是全班同学的表率。班级管理讲“义”,就是要注重德育。要建构完善的、符合时代需要的德育观离不开对传统的反思和扬弃。俗话说,“植树先固本,育人先育德”,“以德治班”应该是基本的班级管理理念。在班级德育教育中,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班主任本身的师德修炼
教育,在提升学生生命品质的同时也在提升教师的生命品质,优良的示范是最好的说服。“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这句话强调了榜样的作用。作为班主任要时刻注意自身的品格、学识、涵养对学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要特别注重自尊、自爱、自信、自强,让自己的良好风范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这样才能让学生从情感上接纳你,为班主任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学生的行为习惯
“成功从脱鞋开始”,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的良好习惯给了我们极大的启示。在班级管理中,学生尊师的行为,礼貌的行为,孝敬父母的行为,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的行为,都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细节,班主任应对此非常重视。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公德习惯和行为习惯等。如在2005级服装4班和2007级文秘1班都通过主题班会(由学生演绎)解决乱扔垃圾的问题,展现同学友爱,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班级文化建设
班级文化是“班级群体文化”的简称。班级文化是班风形象的展示,班级环境的脏乱差,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班主任的管理水平与能力。一个好的班主任,会积极主动搭建班级文化建设的平台,对班级成员的言行倾向、班级人际环境、班级风气等主体标识进行有效掌握;对班级的墙报、黑板报、活动角及教室内外环境布置力求朴素大方,适合学生,突出班级特点。如在2005服装4班的管理中,抓住服装专业画画好的优势,要求有特长的同学集思广益,自己设计“学习园地”“信息公布栏”“八项考核评比登记栏”等墙壁文化,学生有创造性的展示往往赢得了学校的荣誉,多次被评为一等奖。然后在担任2007文秘1班班主任时,要求2005服装4班的同学辅导学妹,将优秀的班级文化传承下来,形成了年级之间互帮的局面。优良的班级文化会打造一个班风纯正的优秀班级,其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会有着良好的人际和谐氛围,从而形成了浓厚的与校园文化相一致的育人环境。
二、仁——培养爱心
“仁”是一种道德范畴,指人与人相互友爱、互助、同情等。儒家的仁的管理方法:一是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动来带动其他人;二是无论是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都必须要有一种爱心,而且还要知道干什么事都会遇到困难,克服了困难然后才会有收获;更为重要的是人在一个集体中活动,一种集体主义的精神才是一种真正的“仁”。其实,一个优秀的班级正需要这样的管理策略。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一方面,班主任讲“仁”,就是要关爱学生,具体地说,就是尊重其人格,理解其追求,欣赏其亮点,激励其进步,信任其言行,把每个学生的人生价值调动到一个最高点,能让学生有如沐春风的感受,从而使教师树立了“不令而从”的威信。班级管理中,我会重点关注各方面条件比较差的同学,记得2005服装4班有一个同学特别自卑,她认为自己身上没有任何优点,但我发现她文采不错、喜欢写小说、笑得真诚、头发漂亮等,我反复表达欣赏她的这些优点,她后来也变得自信了。这正所谓“爱心最是有情物,化作春风更摧人”。另一方面,要在班级中提倡帮助他人、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理念。2011年6月,中国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司长高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好的班集体是:人人都平等的集体,营造充满尊重、和谐、友爱的氛围,让学生一进入班集体,就感到春风拂面,温暖快乐;人人都是主人的集体,营造对自己负责,对集体负责的氛围,让学生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好,他人的事情帮助做好,集体的事情一起做好。当一个班集体真正成为每个学生珍藏的记忆,那是对老师和教育工作者最好的褒奖。这是我们每位教师都企盼的境界。
三、礼——追求和谐
有了“仁”的存在就可以成为真正的人了,但是“仁”还不能单独存在,孔子认为,“仁”的实现必须通过“礼”来表达和体现。在班级管理中以“礼”为核心理念,用礼制、礼乐追求管理体制的合理化。激发学生的逻辑判断的潜在能力,让他们能够自觉地从理智上求真。其要旨是追求符合天时、地利、人和的规律性,以富于人文精神,合乎人性的礼制和礼乐来规范班级秩序,用礼制约束人,用礼乐营造好学、敬人的氛围。孔子的治道强调“正名”,要求做到“名正言顺,各司其职”,体现在班级管理中也就是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要各司其职,用完善的层级制度和制度的文化氛围约束各成员。在班级管理中,我一般会一周一次班团干部工作回报,两周一次的工作方法培训,强调的是分工合作,注重协调,让班团干部时刻具有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这样效果不错。班主任首先要把班级看作一个系统,认真研究班级系统内部诸子系统对班级整体工作的影响,从实现整体目标出发去指挥班级各方面的工作,使班级各项工作围绕班级整体工作的质量、效率正常运转,并通过组织、协调和综合使家庭、学校、社会等外界影响因素与班级共同目标形成一个和谐系统,以实现班级管理的最优化。从“礼”的内涵来看,礼乐的关键性作用在于形成一种敬的氛围,敬重自己的班级角色或职司,敬重老师,尊重学生,使本班级秩序井然,能成大事。可见孔子治道之首,即制度化的组织治理,而决不是人们所附会的随意性极大的所谓“人治”。现代班级管理的实践也表明,构建完善的班级管理体制和制度,以及营造好学氛围,是和谐班级构建的关键。
四、恕——讲究人本
儒家强调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宽容和理解,来求得人际之间的和合。一方面,在解决矛盾冲突的时候,不能只看到矛盾或冲突的一方,而应该全面地看到矛盾或冲突的双方,消解他们之间的对立因素,找出能够有效沟通的切合点,从而达到和谐与协调。为师者,不能急功近利,不能急躁速成,班主任在处理班级问题时所需的是循循善诱的耐心和春风花雨的润泽。特别是对后进生犯错时,要有更为宽广的胸怀和气量,用敏锐的观察力和迅速的反映能力,冷静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2007文秘1的一位同学,拍拖、偷手机、课堂玩手机、撒谎、烫头发等一系列不良习惯屡禁屡犯,但我对她并没有放弃,通过一年多的关注和与家长的联合行为干预,最终让她懂得做一个学生的标准行为,从而使其从不良习惯回归良好行为。另一方面,实行“恕道”管理,必须遵守“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的原则。班主任的“恕”就是推己及人,管理适度。班主任自己不愿意做的事,就不要强行施加给学生,班主任明知不对的事情,就不要让学生去做。教育家魏书生说过,“许多事情是个人无法选择的,但你可以选择态度”。作为学校和班主任不能选择学生,什么学生都有责任接受,并且要做到一视同仁、尽心尽力、问心无愧,帮助全体学生共同提高。一个优秀的班级管理者,会注重在合情的规范和合理的目标指导下,忠实于学生的个性,均衡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总之,儒家管理思想的内涵、目标、方法对现代班级管理具有现实意义。特别是孔子管理思想的核心“仁”“礼”对于现代中国社会追求和谐发展,以及我们教育的目标有一致性的内容。对我们当前的学校的德育教育和提高教师和国民的素质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所以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不仅要将其作为知识来研究,更重要的是要不断地去应用和实践。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班级管理 角色
一、课改呼唤着班主任不断反思,更新教育理念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指导者和领导者,他的思想道德面貌,他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他对教育的信念与追求,他对学生的期望,他对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认同与取舍等,无不渗透在他对班级的管理之中。班级管理是一项完善人的内心世界、规范人的外在行为、培养创新人才的系统工程,尤其需要科学的先进的教育思想的指导。班主任必须学会反思。所谓反思就是指自我调整、自我建构的自省、内省能力,追求较高境界的人格品质,不断更新教育理念。这样,我们才能号准时代的脉搏,着眼未来,采取科学的方式方法,构建良好的班集体。
二、新理念促使班主任不断审视,做好自身角色的定位
1.总设计师角色
新课程理念下的班级管理是提倡自主化的班级管理。所谓“自主化”是指在规范、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不凭人为的外力作用,主动按照自己的意志活动。“自主化班级管理”是指在创新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教师自主管理班级、学生自我管理自主发展的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价值取向的教育管理实践。因此班主任要把班级管理的立足点从直接管理转移到设计管理上来。班主任是班级管理活动中的灵魂,班主任每接过一个新班级,总要根据该班的实际情况设计和规划班级管理工作的蓝图,以期班级工作能够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顺利开展,取得预期的管理效果。
2.科任老师角色
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主要管理者,同时也是该班某个学科的科任老师。作为学科知识的传播者,班主任若能发挥自身在该学科专业知识上的特长,无疑会增强学生对自身的敬佩感和信服感,从而促进班级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这就要求班主任首先应具备该学科比较丰富而扎实的专业知识;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巧和技能,使该学科的教学活动能做到驾驭自如、生动幽默,以便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首先要有一桶水。”为了搞好学科教学,新时期的班主任更要加强学习,培养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做到“一专多能”、博学多才,努力使自身成为“学者型”的管理者。
3.心理医生角色
班主任应深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细心观察,辩证分析,随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动态,发现问题要及时给予疏导,对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而增进师生之间的理解和信任。当然,班主任“心理医生”角色功能的有效发挥还需要班主任在平常多阅读有关青少年心理的丛书,以理论指导实践,做一位关心和了解学生的有心人。这样的班主任才能赢得学生的理解、尊重和支持,学生也就乐于参与管理和接受管理,从而增强班级管理的实效性和情感性。
4.外交家角色
(1)班主任要正确处理好班级学生的关系。
班主任应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尊重学生,和学生的目光平视,将自己置身在班集体之中,成为集体中的一员,与学生平等相处,提高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自主性与参与程度。
(2)班主任是联络其他课任教师的纽带。
由于学科性质不一样,教学要求、授课方式、教学风格便不一致,课堂管理方式也不一样,班主任与各课老师之间便容易产生摩擦,甚至发生冲突。这就需要班主任做好协调工作。
(3)班主任要协调班级与学校之间的关系。
班级是学校最小的管理单位,班级管理的目标是与学校的管理目标一致的,班主任只有深刻理解学校领导的意图,并与学校管理部门的具体要求保持高度一致,才能卓有成效地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4)班主任还是沟通家校的桥梁。
家长与班主任的心情一样,目的一样,都希望孩子好,但处于不同的立场,对同一问题的看法会不一致。这时候,就需要班主任通过家访、开家长会等形式,去协调和家长的关系,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合拍。
新课改背景下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角色的转换是多变、多样的,受到人、事、时、地等因素的制约。因此班主任要善于运用辩证唯物的观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演活各种角色,做一名合格的“人类灵魂工程师”。同时,班主任还应树立“与时俱进”、“终生学习”等观念,顺应新课程改革的历史潮流,敢于破旧立新、开拓进取,使班级管理工作的内容日新月异,方法不断改进,制度日趋完善,以适应新时期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篇3
在上级党委的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省市素质教育会议精神,完成以校为本的教育教学改革初步目标[1],本着“总结、调整、规划、提升”的八字原则,开创学校工作新局面。
【工作思路】
本学期工作基本思路:围绕学校三年发展规划工作目标,落实“总结、调整、规划、提升”的,以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为主阵地,继续深化校本改革,积极营造学校良好的发展环境,团结一致,克服困难,为学校今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主要任务】
一、总结近年来学校工作成绩,全面规划学校今后发展
围绕学校三年发展目标,我校在管理、教育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办学条件、校园文化、学校特色等方面都取得可喜成绩,基本完成三年目标任务。总结近年来工作,我们取得的主要经验是:一是弘扬正气,调动了劲头、转变了作风。积极进取的奋斗精神、认认真真的工作作风,和谐融洽、相互协作的集体意识,想干事、干好事的工作态度等是我们取得成功的可靠保证,也是我们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二是思路明确、措施得力、方法得当。“以人为本,内涵发展”,“探索儒家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小学教育相结合的特色发展之路”,“抓质量、创特色、树形象、促发展”,“推进学校发展的三驾马车”,“打造学生的基础学力”,“发展性目标教学”,“中层目标管理”,“校园自愿者”,“星级评价”,“分项测评”,“说上评校本教研”,“校园吉尼斯”,“校园书吧”,“才艺大赛”,“走进家乡暑期综合活动”,“校园文化”,“新校风校训教风学风”,“走近孔子校本课程开发”等都显示出我们教育的智慧。三是领导关心、社会支持、师生、家长拥护。上级领导包括济宁教育局、财政局、人事局、曲师、曲阜市委市府、曲阜教育局等近年来都给我们很多方面关心,特别是济宁教育局、曲师、曲阜教育局,没有上级领导关心支持,我们无法克服困难,没有全体教师、家长、学生的积极配合,无法取得这么显著成绩。以上三点是我们取得成绩的“三大法宝”。我们要总结这些经验,并在今后工作中继续弘扬优秀传统,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学校第二个三年发展规划[2]。
二、继续加强学校常规管理
常规管理是学校各项工作有效开展的基础,必须抓实、抓好。常规管理中注重细节管理,使各项管理继续深化、细化、常规化。
篇4
关键词:辅导员 以人为本 构建 班集体
辅导员是学校工作的具体执行者,是学生和学校之间进行联系的纽带,是学校和家长之间进行联系的桥梁,是自己班级的学生学习效仿的楷模。班级管理是一项完善人的内心世界、规范人的外在行为、培养创新人才的系统工程,尤其需要科学的、先进的教育思想的指导。因而,辅导员自身所具备的基本素质直接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和谐班集体的构建。辅导员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教育的信念与追求,对学生的期望,对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认同与取舍等,无不渗透在对班级的管理之中。
一、注重情感教育与理性教育相结合
辅导员工作并不是像人们想象的那样顺畅和美好,这中间会有许多的苦恼纠缠着辅导员。一个好的辅导员,就是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在教育方法上,以情感教育作为主要的工作方法。因为没有情感,就难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而外化则无法进行。要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单靠情感教育是不够的。情感教育必须与理想教育相结合,重视和加强学生在一定社会实践和环境的作用下,在一定的思想意识影响和支配下调节自己行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在情感教育和理性教育之中,理性教育居指导地位。以理性为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使学生服从理性,善于克制自己的欲望,养成知耻、重名誉和谦虚谨慎的心理。根据学生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我们应把思想政治教育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三个水平是指,低常态水平、常态水平和超常态或自主的既有原则的水平(即“两头和中间”)。六个阶段是以惩罚与服从为定向,以行为是否对自己或别人有利为定向,以自己的行为是否得到别人的喜爱或赞扬为定向,以维护权威和秩序为定向,以社会契约为定向,以普通的道德原则为定向。
二、重视发展受教育者的道德思维
大学生有思想,有自尊心,富有个性。要做好班级管理工作,辅导员必须全面了解学生,并适时研究学生。不注意了解班级整体特征和学生个性特点,不以“以人为本”的观念管理学生,按照“一刀切”管理模式是不可能成功的。思想教育不能是强迫灌输,而要通过探究、商量、讨论的方式才能得出正确的认识,从而才能培养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使其具有较高水平的道德素质。
三、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
要构建和谐的班集体,辅导员必须针对班级的具体情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辅导员应能够运用同化效应(指集体成员在活动中,接受集体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其在心理和行为上发生于集体要求相一致的积极变化),把工作重点放在抓好对集体的教育上,以集体的要求和规范,以集体多数人的行动,以集体的舆论力量去改变和影响少数人。辅导员应通过创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的集体协作精神;开展丰富的集体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辅导员还应用自己的人格去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用自己的热情、友情、真情激发学生的情感。如果没有培养好一个班集体,班集体没有强大的影响力,这时候去下大力气做个别学生的工作,很难形成稳固的教育效果。辅导员要从集体教育入手去转变个人,用集体的力量去感召、同化其成员。当然,为主不是唯一。辅导员应该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结合起来,通过集体教育学生,通过学生的转变影响集体。
爱是教育的基础。辅导员的眼里应没有差生。辅导员有责任和义务让每个学生成人、成才、成功。爱心说起来很空洞,事实上很具体。学校把一个班级交给你,你就要对这几十名学生和这些学生所在的家庭负责。辅导员有没有理想,有没有在工作中争创一流的想法,对于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个优秀的辅导员,必定是一个积极奋进的人,一个想创造优异工作成绩的人,一个要做就做最好的人。
四、倡导自主化的班级管理
辅导员的管理工作不是一成不变的,更不可能有一套固定不变的管理办法。用班规班纪来约束和规范学生行为,一定程度上或者一定范围来看,对规范管理学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大学生具有较强的想象力,富有大胆的创造性,思考问题、做事更具有独立性,但往往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如果用那些所谓的“规矩”方式来管理可能使许多学生优点、特长难以发挥,甚至可能会扼杀很多有生命力的东西,会耽误一些很有发展前景的创造性思路。所以,辅导员要用“无形影响管理”代替“有形约束管理”,把以辅导员为主的教育转为学生“自主化班级管理”的教育。“自主化”是指在规范、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不凭人为的外力作用,主动按照自己的意志活动。“自主化班级管理”是指在创新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教师自主管理班级、学生自我管理自主发展的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价值取向的教育管理实践。辅导员要把班级管理的立足点从直接管理转移到设计管理上来,多让学生自主管理。一个成熟的班级,是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地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集体。因此,辅导员应选拔和培养一支优秀的学生干部队伍,让他们班级管理中起到信息桥梁的关键作用。辅导员不仅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信息员,而且是交换信息的枢纽。辅导员要接收学生输出的信息,更要促成信息的双向或多向交流。
人的和谐发展决定了教育是多方面的。多方面的教育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一个人的思想品德。根据青年学生不同的发展阶段,辅导员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善于利用集体的力量,善于制造集体的竞争与合作,并通过集体汇集学生的创造灵感,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即使是在现代学校专业教育分工越来越明细的情况下,在德育工作有专人负责的条件下,辅导员也要切实担负起教书育人的指责,配合其他人的工作,善于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形成专业教师、德育工作者、辅导员合力网格,通过和谐班集体的构建来实现大学生个人的和谐发展,进而提高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
[2]陈瑞瑞.德育与辅导员.高等教育出版社.
[3]霍益萍.研究性学习教师导读.广西教育出版社.
篇5
关键词:农村学生;成绩提高;自我管理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9-0011-01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颁布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已深入人心,探索提高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途径,解决现代学校片面强调理性教育的问题,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关于到教师德改革能否实现,教师必须认识到,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自我教育,管理的最高境界是自我管理。
1.当今社会现状
由于社会的发展,在现代社会这个独子时代、网络时代、信息吋代,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撞击,很多中学生自私判逆、上网成隐、厌学自暴、骄蛮无理、抽烟酗酒、弧僻闭塞、贪图享乐、怕苦怕累、脆弱娇气、化钱无忌、好奇早恋、攀比撤谎等等。我们农村地区,经济落后,许多家长为了生活,外出打工,很多都是留在家里有爷爷奶奶照顾,缺乏教育与管理。思想和行为习惯更存在问题。找到合适的教育方法迫在眉睫。许多学者也在极力探究这个问题。他们改变了以往的教育方式,提出了自我管理理论。学生的自我管理也成了当今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向。
2.自我管理的实质
自我管理,顾名思义就是自己管理自己。它的理解是:规范自己的行为,以达成目标,实现目的。自我管理好了,就是心态管理好了,情绪管理也就会好了;同时时间管理上去了,学习管理提升了。在这里,显然自我管理是核心。自我管理就是个体管理,个体是人,那么人在干什么需要管理。通过有效的管理自己的行为,以达成预期的目标的实现。从人一生的角度来看,通过自我管理,执行生涯规划,就能很完美的实现人生定位对于自我管理问题,著名管理科学家杰克森·布朗曾有过这样一个比喻:缺少自我管理才华,就好像穿上溜冰鞋的八爪鱼,跟着动作不断,可是却搞不清楚到底是向前还是向后,还是原地打转。人的成功来自严格的自我管理和毅力,在某种程度上说,一个人的成功是因为自我管理的成功,反之,一个人的失败也是自我管理的失败。
3.自我管理的方法
3.1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学生要对自身、思想和行为有一个客观而清醒的认识,并能与社会规范,学校要求相对照,在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的过程中,及时的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从而找到一个符合自己年龄和社会发展的途径。自我管理更多的是一种主观活动,从主体的知识为出发点,特具有客观规律性的管理付诸实践,确定近期目标个长期目标!
3.2 健全班级组织机构,坚持自我管理。许多人说班级难于管理,其原因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管理,使其缺乏主人翁意识。若能让所有学生都能体验到作为班级的主人的责任,都能意识到自己是集体中不可缺少的一员,情形就大不一样了。要想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就必须让学生全体参与,构建全方位多层面的集体自我管理机构,体现管理的主体性。让学生主动参与班集体管理,老师不必事事躬亲,建立一支责任心强、素质高、工作胆大的班干部队伍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他们是班集体的核心,是凝聚班集体的纽带,有了一支强有力的干部队伍,班级管理就成功了一半。具体做法如下:采取学生民主选举班委会,班委会民主选举班长的做法。然后,由班长组织班委会,制定班干部工作的责任目标和职权范围,向全班公布,由全班同学讨论通过。班干部在开展工作中,由全班同学负责监督和评价,检查自我管理手册,班上的一切日常管理,全部有班干部负责。而此时,班主任是不插手的,只作为班干部的坚强后盾。也可组建专门的自我管理委员会,与班委会共同管理。
3.3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引导自我管理,根本上在于培养自我管理的能力。教育是要将“捕鱼”的本领传授给学生,不是直接将“鱼”给他们,即通常所说的“授之渔”,而不是“授之鱼”。培养自我管理的能力,必须要有一定的途径,在目前的中学教育中,正式的课堂教学一般不包含培养自我管理能力的要求,于是,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就成了培养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渠道。首先要制订严密的活动计划,其次要充分调动学生活动的积极性,教师只能给予学生一定指导,而不能一手包办整个活动,而且还应该尽量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锻炼的机会。最后要重视对活动结果的评价。强调其活动的深远意义,致使其长期发挥效力。综上所述,应该认真抓好班级管理工作,充分发扬民主,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管理,千方百计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精神和自我管理的能力,逐步完成由教师管理向学生管理的过渡,真正扮演好引路人和协调者的角色。
篇6
关键词:班主任;身份;反思;重建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5-0091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指导者和领导者,他的思想道德面貌,他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他对教育的信念与追求,他对学生的期望,他对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认同与取舍等,无不渗透在他对班级的管理之中。2009年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指出,班主任是中小学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班主任要努力成为中小学生的人生导师。新形势向班主任提出了新的课题与新的挑战,班主任必须主动转变自己的角色定位。在新课程背景下班主任角色正确定位是班主任工作的科学指南,是班主任专业化的催化剂,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
一、传统观念下的班主任角色及反思
传统观念下,班主任的角色只是学科教师的一种自然延伸,似乎任何教师只要在自身专业方面有所长,都可担任。因此,传统教育意义上的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拥有绝对权威,学生对班主任必须绝对服从;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经常要求学生“不能……”“不要……”往往用规章制度去限制学生;传统教育意义上的班主任信奉的是“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把班主任本来极富创造性的工作简化为简单的重复劳动,结果适得其反,导致学生逆反心理,耗费了很多时间与精力,但收效甚微。由于对班主任角色和班级管理认识的偏差,出现了中学班主任的一些角色。
1. 保姆型班主任
这种班主任对学生、对工作可谓热情、负责到了极点,他们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玩乐等等,事无巨细,都要过问。人们形象地戏称这类班主任为“教师”――陪学、陪玩、陪吃。他们的爱心、责任心、事业心令人叹服,工作热情堪称榜样,他们的工作为家长、领导乃至社会认可并称道。但这样的班主任工作也有诸多不良倾向,具体表现为:班主任事无巨细,凡事都要过问,学生的自主、自立、自理能力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容易产生对教师的依赖思想,学生个人的学习、生活,班级的事务、活动等,离开了班主任就无法开展,学生的创造性也就被扼杀了;班主任过分的爱心,在工作中往往会表现出过于迁就学生、轻易原谅学生过失的情况;班主任对学生关心备至,投入大量的感情,那些重感情懂事的学生能积极配合教师的工作,而大部分学生,尤其是那些自制力较差的学生则会利用班主任的慈爱捣乱、违纪――他们会有一种认识,反正教师不会拿我怎样。
2. 朋友型班主任
这类班主任与学生的关系犹如亲密朋友。班主任对学生关心备至,学生对教师倾心信任,彼此之间无话不说。正因为如此,班主任对学生会少了一些严格的要求,也容易产生类似保姆型班主任工作那样的不利倾向。
3. 监管型班主任
这种班主任出于对学生的不信任,不能给学生必要的民主和自由,如同警察一般时时处处对学生实行严格监管、监察,甚至连科任教师上课时也在教室旁监视。这样的工作模式往往导致师生关系淡漠,甚至师生对立。学生也容易形成表里不一、前后不一、言行不一的双重人格倾向。
4. 放任型班主任
这类班主任在张扬学生个性的思想影响指导下,对学生问题总是迁就,对学生管理、教育也没有严格的要求。班主任工作随意而无序。这样,自制力较差的学生往往任性而自我放纵,部分优秀学生则具有较强的独立性,整个班级显得散乱无序。
二、实施新课程中中学班主任角色的重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课程改革是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这里的发展指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主要是指学生的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而学校教育总是在人的一定的情绪和情感状态下进行的,这就要求班主任在工作中首先要重视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国著名教育专家朱小蔓教授认为:现在的班主任似乎有这样的工作范围,就是精神关怀的工作。教育家魏书生也说,“班主任……重要的是关心学生的精神世界。”班主任的身份、班主任的工作、班主任的职能和学生的精神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因此,新课改呼唤着班主任不断反思,呼唤班主任角色的重建。
现代教育意义上的班主任,其角色内涵是丰富的:他不再仅仅是“学科专家”,而且是“活动组织者”、“班级管理者”、“模范公民”、“学生的朋友与知己”、“学生人际交往的指导者”、“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咨询者”等等,而所有这些内涵对新时期班主任提出了新的要求:学会倾听学生,重视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有话敢说,消除师生间的心理紧张气氛,将学生不同的观点联系起来,积极的与学生的想法共舞, 让学生从自己的经验里悟得知识和道理。这样,班主任才能摆正位置,转变好角色,使班集体走向成熟、走向成功。
1. 设计师
新课程理念下的班级管理是提倡自主化的班级管理。所谓“自主化”是指在规范、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不凭人为的外力作用,主动按照自己的意志活动。“自主化班级管理”是指在创新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教师自主管理班级、学生自我管理自主发展的以培养创新性人才为价值取向的教育管理实践。因此班主任要把班级管理的立足点从直接管理转移到设计管理上来。班主任的这种设计师角色,是由学校教育的特点决定的。我们倡导多让学生自主管理。每一届学生的特点不一样,班主任就要设计针对性很强的远期、中期、近期培养目标。要设计规划班级的每个学年、每个学期、每个月乃至每个星期的教育管理重点。
2. 民主观念的倡导者与履行者
民主治班能最大限量地树立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起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而民主治班的首要前提是班主任要提高民主观念,做一个民主观念的倡导者、履行者。这就需要班主任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平等的把学生看作是班集体的主人,尊重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促使学生的民主观念、主体意识的复苏。具体可以这样做:
(1)调动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发动学生民主地制定、修改、完善、执行“班法”,民主地选择班干部,建立调整班委班子,民主地依“班法”建设、管理班级,让班级管理摆脱“人治”、“情治”而走上“民主法治”的轨道。
(2)严格履行、执行班规班法,做一个严明而又可亲的执法者。班规、班法面前人人平等,“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不管是谁违反了班规、班法都应受到“惩罚”。说到“惩罚”,不禁想起魏书生老师的“惩罚手段”。魏老师处罚学生或写说明书,或唱歌,或重做,或做好事将功补过,就是罚扫地也说成是“某某同学因为……奖励他打扫……,这样的惩罚,既警示了学生,又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与积极性。
有了班规班法,一定要严格执行,要做到“违法必究,执法必严”。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做到;有布置就要有检查。
(3)建立民主监督、评议制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坚持“凡班干能做的事,教师不做;凡普通学生能做的,班干不做”。班干做事,其他同学监督;普通学生做事,班干监督。一段时间后民主评议打分,再给予适当的奖励或处罚。
3. 组织者
在新课程中,班级教学更重视的是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甚至还有一些实践活动课根本不可能在教室里完成,而是到广阔的社会中去体验。因此,班主任对课堂学习小组的组织及对探究学习小组的组织显得十分重要。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小组讨论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种形式能够体现当前新课程改革强调的主体参与思想,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小组讨论中,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活动,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合作,让学生在既定的教学目标下,齐心协力,优势互补,相互借鉴,产生参与探索、乐于质疑的动力和灵感,产生“1+1>2”的合作教学效果。合理的小组组合非常重要。如何分组?能不能真正地合作?这些都需要班主任的组织和协调。必须不断地提醒小组成员,小组一旦确定下来,小组成员应荣辱与共,告诉他们如何磨合,让学生学会倾听别人,尊重别人,在互相合作中学习对方的长处。同时通过班主任对小组的表扬或鼓励,促进小组成员间的集体荣誉感,使他们更好地合作,取得共同进步的良好效果。小组学习中,还应考虑如何处理小组间的矛盾。由于小组间的水平、能力不同,学生、小组间的竞争,往往会在小组之间表现出来。班主任应和学生一起分析状况,确定如何把学生的这种压力转变为动力促进大家共同发展。
4. 人际关系的协调者
班级管理,不仅与学生,而且与学校,甚至社会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优化班级管理,班主任就要处理好与各科任教师、与学生、与学校领导、与家庭之间的关系,营造一个各种教育要彼此沟通、相互配合、共促互补的良好的教育氛围,促成校内外多种教育力量的整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各方面全面、健康、和谐地发展,这就需要班主任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协调好普通学生与班干部之间的关系。班干部是班主任从事班级管理工作的得力助手,是班级建设的骨干力量,学生中的带头人、领导者。他们在执行班规、从事班级管理的过程中,直接面对的是自己的同学,不可避免地会与同学产生这样那样的矛盾纠纷。此时,班主任就的主动及时地做好协调工作,化解矛盾、解决问题。一方面要保证问题解决的公平,执行班规的严明;另一方面又要保护好双方的自尊心、积极性;更重要的是维护好班干部在同学们心目中的威望,激励指导班干部们更积极更有策略地开展工作。这样,既能让班干部们与同学更和谐地相处,也能让班干部的工作更有效。
(2)协调好各科任教师之间的关系。科任教师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力量,他们通过日常教学活动与学生直接交往,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活动、兴趣爱好,行为习惯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班主任充分利用任课教师这股力量教育学生、建设班级、这就需要班主任协调好各科任教师、统一思想、统一要求、争起任课教师的支持与配合,把各位教师对学生的分科教育,汇集成有机统一的整体教育力量。一方面主动于任课教师交流情况,另一方面又要树立任课教师威信,教育学生尊重教师,协调好师生、师师间的各种关系,以形成“群体效应”、“整合效应”。
(3)协调好家长之间的关系。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学生除了在学校接受教师和集体的教育影响外,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和社会中度过的,班主任协调好与学生家长的关系,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争起得到学生家长的支持于配合,开发和利用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具有直接影响的家长这股特殊的教育资源,以形成对学生教育的合力。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于家长联系,一要转变观念,主动出击,实现于家长联系的经常化;二要关系和谐,尊重理解家长;三要平等沟通,实现教育学生的合作化;四要渠道多样化,实现联系的紧密化。无论对那位学生,班主任在家长面前都要于肯定为主,让家长感到自己的子女在班里还是挺不错的,从而增强家长的信心,然后再恰如其分地提出完善、改进教育的建议。切忌不可一见面就说学生这不好那不成,使家长有替子女挨批评的不舒服感。还需要根据家长的不同生活环境、不同修养、不同家庭条件、不同的性格特点,做不同的考虑、对待、启发和引导,以仁爱之心、大度之怀宽容家长,以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家长这一教育资源,实现学生教育效果的最优化。
5. 爱心的播撒者
爱心是班主任工作的基础。作为班主任,只有发自内心地爱上每一个学生,真爱班集体,才能赢得学生的爱,才能形成班集体的凝聚力。尤其是以“法制”来管理班集体,班主任更应对学生充满爱心,以爱心抚慰学生,才不至于让学生感到教师铁面无私而又冷酷无情。
一般说来,班主任对表现出色、成绩优异、又会做人、又会做事的学生情有独钟而充满爱心,而对那些表现不好、成绩又差、既不会做人更不会做事的学生却是反感、厌恶,甚至“横挑鼻子竖挑眼”,看哪儿哪儿不顺眼。对那些表现平平、成绩一般的学生则极少投入感情,常常视若有无。“木桶原理”、“南风效应”告诉我们,对一个班集体来说,后两种学生更需要教师的爱。后两种学生,或因为各种压力而压抑焦虑,或因为学习的失败而自卑,或因为个性独特而遭排斥,或因为言行不慎而遭讽刺,或因为自己的某种缺陷而自卑,或因为得不到理解、支持和信任而孤独、自我封闭……他们的成长更需要教师的关爱,更需要教师用爱心去抚慰他们的心灵创伤,去点燃他们心灵的火花,用爱心去激发起他们的热情,去拯救他们那颗失落的心灵,帮助他们从各种阴影中摆脱出来,自立、自强,健康成长。
6. 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心理医生”
学校虽然不是心理治疗的诊所,但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培养则是教育面向现代化的基本要求。班主任作为学生最值得信赖的导师,应该在此领域先行一步,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认真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班主任》等相关的书籍,使自己具备相应的教育教学的心理医生知识,帮助学生从自身心理脆弱敏感、意志薄弱、缺乏自信、抗挫折能力差以及行为表现异常等心理疾患中解脱出来。鼓励学生敢于向作为班主任的自己表达思想、坦露心声、交流感情,从而让班主任“对症下药”,缓解、消除学生的心理疾患,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教会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节,融洽人际关系的方法,以此来应对紧张的学习压力和人际压力,促进他们认知结构和情感态度模式的变化,从而对自己的行为做出正确的选择与评价,解决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更好地适应不同的学习、生活环境,拥有健康的心理。
篇7
----以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实施“新基础教育”的切入口
教育要直面人的生命,学校应成为师生健康成长的家园。这是“新基础教育”改革的初衷。要达到这个目标,在重构“新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的同时,学校文化建设也不可或缺。因此,如何将学校文化建设作为实施“新基础教育”的一个切入口,精心构筑一个具有现代城市精神的人文环境,以提高师生的生活质量,成为我们聚焦的焦点所在。
学校文化环境与校长办学理念的相融共生
“新基础教育”培养的是一代新人,新人的培养离不开与此相适应的新文化的创建。学校的管理者以其不同的信仰、价值观和生存样式造就了不同的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环境的设计就是对校长办学思想的诠释,校园文化就是对校长办学理念的一种体现。
在“新基础教育”的实验学校中,校长的办学理念通常包括校长对“新基础教育”的意义和功能,以及对“新基础教育”的价值观、过程观和评价观的理解与认识。它是学校工作的出发点,也是学校追求成功的动力。校长的办学理念,只有被广大教职工所了解,所认同,才能形成一种文化,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教育行为。因此,在进行“新基础教育”实验中,校长要以转型时期学校教育的文化使命为依据,按照“新基础教育”培养理想新人的要求,对现有文化进行取舍、整合与转化,形成富有学校自身特点、面向未来的学校文化。校长要将该使命融入学校文化环境的创建中,要让师生在校园文化的熏陶中,品读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
我校原是一所农村学校,教师们习惯于按部就班、慢慢来的生存方式。改变这种习惯必须撼动教师的心灵,赢得教师的心智。3年前,学校即提出了“天天有新的变化”的目标:让师生在每一天的变化中感悟时代跳动的脉搏,感悟学校发展的节奏,让师生在每一天的变化中受到积极进取、不断超越自我氛围的激励,从而积极创造新的变化,在变化中找回自我和失去的自信,体验成长的快乐。这既是学校中每一个人的价值追求,也是“新基础教育”精神的具体体现。一方面,我们要求师生从每一天的小事做起,教师业务每天要有小小进展,学生每天要有小小进步;积微成著,积小变为大变。在追求“天天有新的变化”的过程中,教师逐渐有了对“完美”、“最好”的自觉追求。另一方面,通过学校文化环境的精心设计和雕琢,精心打造具有时代气息的人文环境,进而运用现有的人文环境和人文精神生成更多的教育资源,使学校每一个景点的设计,都既是高尚精神的话语,又是富有教育意义和充满文化品位的艺术。
在学校门口的围墙上,我们布置了一个文化长廊。一走进富有个性的校门,“与好书交朋友,其乐无穷”这几个字便呈现在师生的眼前。经典著作、中外童话、科普读物、图画故事这4个版块延伸了学生的视觉深度,营造出“人在书画中,书画在景中”的意境。走过这些版面后,这么还可以看到一段话:“小朋友,我们是书海中的一小滴,学校图书馆里还有我们的好伙伴,让我们一起手拉手做朋友吧!”
在我校的走廊墙壁上,没有领导的照片和豪言壮语,有的是教师充满生活情趣的照片和富有真情实感的心声。例如:“用信心塑造自我,用智慧改变学生,用创造开创未来”,“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水平,才能培育出新的学生”,“要学生好学,教师自己首先要乐学,善学”,“创意,应从改善学生身边的生活做起”……
学生的智慧也渗透在学校文化环境的设计之中。我们为学生提供了展示其成果的平台,让学生能够充分体验自身的价值,获得成功的喜悦。学生对教学楼的走道进行了美化设计,贴上自己喜欢的卡通画,或者描绘出自己眼中的棕榈园;在“校园一角”的习作中,教师让学生用文字描述了浓郁的校园文化特色,学生的周记----“学校变了”富有真情实感……校园处处充满了生机。
学校文化环境与教师精神面貌的互动转化
校园文化的营造改变了教师的生存方式及精神状况,学校文化建设过程成为了教师生命质量得到提升的历程。杜威认为:“所谓人的成长,就是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更新了自己。”教师应该能够与“境”俱进,与时俱进,在与环境的主动适应和改造中,使自己变得视野开阔,变得更加自信。
以“新基础教育”提出的教育具有“未来性”、“社会性”和“生命性”等价值观念为依据,学校倡导“求实、致远,勇于探索”的教风。“求实”,要求教师抓常规工作要“实”,要夯实基础,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致远”,要求教师视野开阔,用明天的眼光办今天的教育。“勇于探索”,要求教师改变旧的生活方式。勇于探索、不断超越自我、与时俱进的过程,是一个艰苦的,有时甚至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从提出学校教风到真正落实学校教风有许多工作要做。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需要持之以恒、不断努力的过程。例如:在以前,上课铃响后,教师迟到五六分钟不足为奇;现在,教师主动要求参加各类学习,主动要求参加集体活动,主动要求写文章、上公开课……前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学校用充满挑战性的事业引领教师,用丰富化的工作锻炼教师,用有效的培训培养教师,使教师价值观的确立有充实的实践基础和丰富的知识文化背景。学校创造各种条件让教师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类培训。例如:开展青年教师的学历达标培训,对确有发展潜力的教师“领头羊”采取专家引领式培训,在全体教师中尝试以“教师成长袋”为载体的个别化培训。鼓励教师在纵向比较中不断自我实践、自我研究、自我反思和自我激励,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和专业水平。学校还积极组织教师参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潜能开发”、“小学生发展性学力的实践研究”等国家级或市级课题的研究,提高教师个体的思维水平、研究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这些能力与水平的提高,使教师的工作更富有活力,教师生命的潜力得到更好的开发。
随着学校文化环境的变化,教职工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变化,教师越来越注重自己的文化品位、内涵、气质与修养。从校园文化环境的变化中,教师的积极性、进取心在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敬业精神也得到了发扬和广大。在营造校园文化环境的同时,教师也提升了自己生命的价值。
对高品位文化艺术的追求,也是教师精神面貌的展示。一件件出自教师灵巧之手的十字绣作品、编织作品、简笔画作品及电脑画作品,以其独特的语言向人们展示:教师在追求高品位的文化生活中,自身的精神也得到了提升;在辛勤付出的同时,教职工享受了生活,增强了对美的追求。
这一切都表明,学校环境建设的过程是个体智慧和集体智慧综合开发的过程,文化渗透是凸显教师生命流动和精神价值的有效途径。学校文化是一种活生生的文化。她反映了教职工待人处事的态度和生活的境界。只有追求高格调的校园文化,才能引领教师传播和创造高品位的文化产品,才能塑造积极的、富有生命活力的学校精神,才能提升学校的文明水平。一个有精神追求的学校才是最具生命潜力和发展价值的学校。
学校文化环境与学生主体人格的培育生成
学生主体人格的培育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目标,学校文化与学生的行为方式和学生在学校中的生存地位密切相关。
学生的生存地位和生命价值的体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主体人格发展的水平。学生的生存地位不仅取决于学生是不是学校的主人,而且取决于其是不是具备了当主人的自主精神和自主能力。对学生生命价值的尊重,体现在他成长过程中迸发出的火花能否得到及时的捕捉与呵护。学生还是未成年人,他们的生命需要得到精心的护理,他们的精神需要得到及时的满足,他们的能力需要得到充分的展示。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我们重视做好“抓彩”的工作。有些事在教师眼里是小事,而在学生的心里可是天大的事。教师要做有心人,及时把学生发展中的光彩、奇特的思想和美好的行为,用语言或文字加以彰显,使其各有所长,各有所为,各有所乐。
这几年,在抓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同时,我们还重点抓了班级文化建设:(1)“把班级还给学生”。在班级日常组织管理与活动中,我们着力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实施班干部民主选举制、岗位轮换制和小班主任制,发挥每一个学生“参政”、“议政”的能力。此外,发动全体同学针对自己班级的情况,制定适合于本班的班级管理制度,提出具有自己班级特点的班风,设计自己的班标,创作自己的班歌。(2)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注重文化的积淀和人文精神的培育。校园文化只有植根于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才是富有生命力的。“风月无今古,情怀自浅深。”学校文化是古今中外文化的交汇与碰撞,选择与积累。我们在低年级尝试开展《弟子规》、《三字经》等古诗文诵读活动,倡导读千古名句,以此来丰厚学生的人格和文化的底蕴;倡导以文养文,以教师的文明修身培养学生的修身文明,着力于班级文化建设的人文环境和班级管理的精致化。
我校学生有从市区来的,有从农村来的,还有大量从外省市来借读的。根据这个实际情况,也根据“新基础教育”的理念,我们提出了“乐群、有恒、不怕困难”的学风。(1)“乐群”,就是要求学生不分地域、不分家境、不分学业成就高低,彼此融合在一起,成为一家人。因为,“乐群”体现了合作,体现了包容,只有今天能包容自己的同学,明天才能包容世界,所以“乐群”是培养国际人的基础。(2)“有恒”,就是倡导学生改掉旧习惯要有恒心,学习知识、做文化人要有恒心,创新探索要有恒心。“有恒”,需要意志来支撑,“有恒”,就能成就事业。(3)“不怕困难”,就是鼓励学生克服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做一个乐观、豁达和坚强的人。我校学生中家境困难的不少,特别是不少外来打工者子女的家里是几代人斗居一室。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让这些学生懂得,“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只要现在能战胜超常的困难,将来就有可能取得超常的成就。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利用放学前的一段时间,组织学生开展读报、读书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而今,这一活动已成为学校少先队工作的特色,学校大队因此被评为市雏鹰大队,2003年被评为全国雏鹰大队。
以上各方面的努力,都在致力于一个共同的目标:使学校文化环境渗透人文关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一方面,我们从细微处着手,力求使走廊、墙壁、餐桌等每一个小场所都充满温馨,在对细节的关注中,实现自己独特的品牌追求。另一方面,我们将人文关怀体现在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上。学校领导者与教职工,教师与学生,只有相互尊重、民主平等,才能达到资源最大的共生。正如心理学家布卢姆所言:“教育中如果没有尊重和信赖,就没有激情和启示,就没有情性的陶冶和净化,也没有灵魂的飞升和投入学习的热忱。”这种尊重植根于这样的信念:一个生命,它懂得感情!她需要亲情!
篇8
关键词:德育;以人为本;以情为基
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承担着提升学生内在素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初步建立的重任。虽然我国德育教育工作历来都得到各级教育部门的重视,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农村中学德育教育中呈现出诸多新的问题,需要在后期工作中不断探索和改进。
一、当前农村中学德育工作面临的问题
1.留守儿童多,教师与家长沟通难
随着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果,城乡经济差距不断拉大,两者原来的发展状态被高速发展的经济所打破,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当中成为“新城市人”,随之带来的是留守儿童的出现。无数的父母把孩子交给家里的老人与学校,使其承担着育人的重大责任。而本该由家长与教师共同协作培育下一代责任中,由于家长这一重要角色的缺席,导致教师孤掌难鸣,心有余而力不足。
2.学生自我意识强,教师威严受挑战
市场经济不仅带来我国经济的腾飞,也带来诸多外来文化与思想,原来含蓄的中国人也逐渐在传统思想中不断解除束缚,与世界接轨。追赶潮流、强调自我、个性独立在当今90后身上表现尤为明显,大多数学生对外来思想与文化缺乏甄别能力,一味地尊崇,忽视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尊师重道,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在学生心中不再具有绝对的权威,虽然从某种程度来说这是严肃的师生关系得到改善的表现之一,但却超过了师生关系应有的“度”。
3.外界诱惑多,师生情感交流少
网络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带来的不仅仅是生活与工作的便利还侵蚀着少年与青年乃至部分中年人的思想与观念。以往的操场游戏已经被90后的网络游戏所取代,促膝而谈地交流正在被90后的QQ聊天与手机代替,原始情感交流方式被社会所淘汰。师生间本该流畅的交流也难以避免地受到网络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学生通过网络世界表达着自己的真实情感或宣泄着内心的孤独、烦恼、不满、压力等情绪。另外,还有部分学生被网络世界毒害,成为科技的牺牲品。如2003年6月15日,北京某县17岁的初中学生李阳(化名),为筹集玩网络游戏的钱款深夜潜入叔叔家,将爷爷、奶奶、叔叔等一家五口杀害,其中一人身中60多刀;2006年6月中旬,北京某名牌大学二年级学生宋某,因迷恋网络游戏,被医生诊断为“重度网络成瘾患者”。在被父亲送到医院治疗的当晚,他用玻璃碎片割腕自杀,幸亏抢救及时才保住了性命。如果这些学生能把情感的交流与学习之余的交流的对象改为与同学或老师,那么这样的悲剧一定可以避免。
二、教师如何开展农村中学德育工作
教师是学生求学路上的引导者,其根本任务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还应做好学生人生路上的领航者。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原则,针对当前学生的实际情况,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做好德育工作:
1.新形势下正确认识自己的角色
当今校园里的中学生已经没有六、七十年代学生的单纯思想,早熟是现代学生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对于现代教师而言以往的教师形象已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必须要顺应时代变迁,改变对自身角色的认识。(1)为师者必尊也。此处的“尊”包含学生对教师的尊还包括教师对学生的尊。由于四方民主思想的涌入,公平与对等的观念在90后的意识里较为突出,在师生的相处中他们追求平等对待,希望自己能被大人所重视,渴望在与大人交流中处于对等的地位。(2)师者,良师益友也。以往教师把自己定格为权威,高高在上,给学生触不可及之感,加重了学生对教师的恐惧。在封建时代以成绩定人才的格局下,这种教师形象可以发挥着重大作用,但在当今提倡全面发展与创新意识的新形势下,教师必须要抛弃此种观念,真正做到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课堂上授业解惑为良师,课后互相交流与探讨为益友。(3)“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是古代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在当代教学当中教师也同样可以以“父亲”与“母亲”的角色进行教学。把课堂知识与家庭教育相结合,使学生在课堂之中既可感受到教师所给予的父爱与母爱般的温暖,还可以学习到新的知识。此外,对于留存儿童而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部分缺失的父爱与母爱,不但增进了师生的感情而且也利于提升班级的整体凝聚力。
2.新环境下拓展师生间交流方式
由于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手机与电脑日益普及。越来越多的家庭购置了电脑、越来越多的学生拥有自己的手机、越来越多的学生通过手机、电脑与外界沟通。减少了与同学和老师的交流沟通,增加了教师德育工作的开展必要性,必须要不断拓展与学生交流的方式。
(1)教师应站在学生的对等面而不是对立面与之交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在交流中使之畅所欲言,进而找出其思想中的不足或不利因素加以引导和纠正,使之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切忌采取强硬的打压措施,避免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
(2)建立班级QQ群。网络聊天是时代的主流,也是当今学生钟爱的聊天方式,因此教师可加以利用,合理掌控群内聊天的话题与氛围,以情感交流与学习探讨为主线。使平时不敢于表达内心想法以及不善于口头表达的同学拥有一个表达自我的机会,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他的存在,感受到班级大家庭的温暖。不但学生获得了与同学间情感交流的平台,教师更获得了掌握学生心理变化的途径。
3.新情况下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
当前大多数学生不仅缺乏与老师和同学之间的交流,更缺乏与父母间的交流,在这种情感交流缺失的情况下,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显得极为重要。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在缺乏父母日常教育的前提下,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之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位置,促使他们自己做好教育工作,常怀律己之心,加强对自我的要求。在学习上,不断发现和总结自身的不足与优势,针对优势不断进取,针对劣势迎头赶上,并保持现有优势;在生活中,自强自立,提升独处能力,提高对外界事物的分辨力,正确认识事物的两面性,避免其对自身造成不良影响;在交流上,学会与同学和睦相处,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朋友之情,同时彼此之间可以互相监督与勉励;改变对老师的恐惧心理,建立良师益友的关系;保持与父母的良好沟通,即使父母在外也可通过其他方式加强联系,莫让关爱因此流失。
在整个自我教育之中,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足之处,引导其走向正确的学习与人生轨道,用细心、爱心、父母之心宽严相济,授业解惑,教书育人。
中学是学生人生中重要的转折点,这个转折能否顺利度过,学校德育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正确的德育理念与方法对中学生起着较大的影响。尤其是在农村中学中,留守儿童在缺乏日常父母关爱的情况下,性格容易走向偏执与内向,要求教师充分认识时代因素对学生的影响,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关爱学生的成长。
参考文献: